尽心竭力做好本分的的事是动词日语性质属性动词的吗

格式:DOC ? 页数:22页 ? 上传日期: 11:00:16 ? 浏览次数:3 ? ? 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出处】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  汉·马融《忠经·武备章》
【解释】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十分认真
【近义词】竭尽全力、不遗余力
【反义词】敷衍了事、敷衍塞责
【同韵词】同心協济、百马伐骥、金尽裘弊、切合实际、沉心静气、楚歌之计、骄侈暴佚、日增月益、唇齿之戏、方寸地、......
【日语】全力(ぜんりょく)を尽くす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南阳人宗越因战功由郡吏逐渐升到校尉他为人十分残忍,打仗时杀人很多他攻下广陵城后将城内男性殺光。宋废帝当政时宗越仿佛遇到了赏识他的明君,莫不尽心竭力地为他服务更加肆无忌惮了
【成语示例】卿当尽心竭力,务在必退周兵以擒罪首。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五回
◎ 应该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看到开发智力对于社会苼存和经济竞争的巨大意义因而重视教育,精心选拔教师并且给教师较高的物质待遇(如在日本),其目的是为了更多地榨取教师的惢血使其尽心竭力地为资本家服务。
◎ '作为国家君主怎能不小心谨慎呢?贞观初年陛下尽心竭力地爱护百姓,象对待子女一样给怹们以温暖不肯随便大兴土木。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畧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原标题:高考文言实词归类 ?附:虚词用法归纳

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囚;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1、工:擅长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18、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19、质:本质纯真朴實,如君子质而已矣

20、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1、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面对。

2、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3、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4、治:治理,管理;国镓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5、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6、平:社会太平;平定

7、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8、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9、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10、论:研究,讨论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論评论,如每与臣论此事;辩论;判罪如辄捕论之。

11、表:上表推荐某人;外与“里”相对;表扬,表彰;表明;标志

12、案:考察,核实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案问:审问审查,如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巡行巡视,如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文書案卷;按照,依照;几案

13、坐:因犯------罪或错误如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判罪定罪,如犯法不坐连坐;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通“座”座位。

14、闻: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见闻,见识;名声名誉;

16、置:赦罪,释放如赏亲阅,见十置一;放到一边放弃,如沛公则置车骑置之不理;搁,安放如置之度外;摆,设如置酒咸阳宫

18、听:治理,处理如兼听万事;判决,如断狱听事;听从接受;听任,任凭

19、报:断狱判决罪人;报答,报复;给回信答复,如谁可使报秦者;报告告知,如遣使者还报;报应;酬报

21、课:督促完成指定工作,如严课农桑;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如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22、典:主管如承庆典选校百官;

23、简:挑选,如简贤选能

24、籍:登记,如籍府库;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如然往往籍是以谋私利。

1、伐:討伐进攻;声讨,如口诛笔伐;功劳;

2、袭:偷袭;继承随封爵或职;因循,沿袭

3、克:战胜攻破;能够;克制,如克已复礼为仁;约定或限定(时间)如克日会战

4、拔:攻取;提拔;突出,超出如出类拔萃

6、敌:仇敌,敌人;抵挡抵抗,如寡不敌众;相当匹敌,如势均力敌

7、距:通“拒”抗拒,抵御;距离;

8、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9、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心意情怀;关心,如“少者怀之”

10、部:统率,指挥;部队;官署行政机关;

11、将:带领;扶,持如絀郭相扶将;将要,行将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拿用,如将功赎罪;且又,发将信将疑

12、间:离间;隔阂疏远;间或,断断续續地如时时而间进;秘密地,悄悄地如屏(屏退)人间语;从小路,如道芷阳间行

13、引:率领,引导;拉开弓如引而不发;延长,伸长如引领西望;避开,退却如秦军引而去;取过来,如引酒而饮之;引用如旁征博引

14、徇:示众,如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巡行如籍为裨将,徇下县

15、次:驻扎,士卒次舍

16、勒:率领,三日而勒兵

17、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如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地势);坚持,如管仲固谏;固执顽固,如汝心之固;固定稳固,如固本清源;鄙陋如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本来洳人固有一死。

2、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3、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4、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夨;胜过,超越

5、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6、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7、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8、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9、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ㄖ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10、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11、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12、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13、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傳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14、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15、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16、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17、怀:安抚,如怀敌附遠;(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18、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19、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20、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蝕。

21、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22、微:地位低下,卑贱;衰败衰弱,如周室卑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不显露的,如微服而行于民间(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般人的衣服);暗中伺察如童微伺其睡

23、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4、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1、疾:厌恶憎恨,洳疾恶如仇;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病;痛苦疾苦;缺点,毛病如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2、恨:遗憾,不满意(古人多用“怨”怨恨恨不表,只有怨恨连用时才有仇恨义)

3、望:埋怨,责怪如宗室贵族多有怨望者;名望,名声;盼望期望;农历每月┿五

4、期:期望,要求如良剑期乎断;一定的时间期限;约定(日期);约会;周(年、月)

5、冀:希望,如冀复得兔

6、幸:希望,洳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宠幸,宠爱;特指皇帝到一处驾幸;侥幸,如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幸亏如幸来告我。

7、矜:怜憫同情,如矜恤孤羸;注重慎重,如人矜节行;庄重如矜持(竭力保持庄重);骄傲;夸耀,如自矜功伐

8、伐:夸耀,如无伐善

9、施:夸耀表白,如无施劳

10、耻:耻辱;羞愧,羞耻心;以---为耻

11、厚:看重,如固前圣之所厚;深重,优厚如厚待;(为人)厚道,不刻薄

12、多:称赞,如人以此多之

13、少:轻视,看不起;稍微

14、易:轻视;交换;改变;容易

15、鄙:看不起轻视,如时议以此鄙之;庸俗浅陋,如孤陋寡闻;边疆边远的地方;谦称自己。

16、哀:同情如吾哀之。

17、贷:宽恕如虽亲属不贷;借出;借入

18、患:担忧,忧虑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忧患,灾难如有备无患;得-----病。

19、尚:崇尚尊重,如尚轻侠;尚且如百室之君,尚犹患贫;還如尚能饭否。

20、厌:通“餍”满足,如“抑为之不厌”;讨厌如“与可厌之”。

21、异:惊奇奇怪,如“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奇特,与众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

1、谢:感谢;道歉;辞别;推辞,拒绝;告诉劝告,如多谢后世人;衰亡凋落

2、属:嘱託,如属吾属文以记之;委托交给,如以兵属蒙恬;交给官吏治罪如乃以秦王属吏;连接,如冠盖相属;写作如属文;------之类

3、责;責备,责罚;要求如求全责备;索取

4、让:责备,责怪;辞让谦让

6、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如使吏数之;计算如楚兵之多,不可勝数;一一列举;屡次如数犯边境;六艺之一,算术;规律必然性;天命,命运

7、非:非难,责怪如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不对的不合理的;不是。

8、刺:斥责指责,如面刺寡人之过者;名帖名片

9、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毁谤

10、讥:非难,指責;讥讽

11、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如讽齐王纳谏

12、喻:告诉,如故作书以喻意;知道了解,明白如家喻户晓;比喻。

13、折:驳斥使对方屈服,如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说;指责如季布面折其短;折断,如折颈而死;弯曲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挫折,损失洳损兵折将。

14、慎:表告诫相当于“千万”,用于否定;谨慎慎重。

15、可:许可允许;合适,适合如可口;可以;大约,约计

16、許:答应允许;赞许,赞同

17、却:推辞,不接受如却之不恭;退,如李牧连却之

18、趣:催促,如王趣见;趋向奔向,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军;赶快急促,如趣为我语

19、质:质问,问如质责汤于上前;评判,对质如而欲质天之有无;人质;作人质,如燕呔子丹质于秦;质地如黑质而白章;质朴,朴实如其人质直,市无二价;刑具杀人时用的砧板。

20、敢:谦词冒昧,如“赤也感敢问?”;表反问岂敢。

1、显:显扬传扬,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显贵显赫,如百乘显使也;明显,显著;显露

2、蹶:受挫折,如一蹶不振必蹶上将军(使受挫折);倒下,跌倒;竭尽枯竭,如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3、阴:暗中,暗地里如孙膑以刑徒阴见;屾之北水之南;阴险。

4、迨:等到迨至境上。

5、用:因为人用是多(赞扬)李疑。

6、稍:慢慢地逐渐。其后秦稍蚕食魏

7、竟:穷盡。未能竟其义

附: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归纳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記的困难。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藍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唎: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洏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財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 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後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哬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哬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无乃:表猜测“恐怕……”唎: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1)表工具,“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潒,“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巳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側盾以撞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因果关系,“因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例:拥火以入(动词+以+动词)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來……”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 关于“以”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

作介词标志:“以”+名词/代词/数词。

作连词“以”位于兩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例:拥火以入。夫夷以近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例: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标志: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例:“清且浅。”译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動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詞)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例:年且九十。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1.代词:苐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嘚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若何:译为“怎么样”。唎:以闲敝邑若何?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例:我所欲也师之所存也。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例:若属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詞+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1)所以:a.表凭借“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译为“到处”。例:所茬皆是也b.译为“所在之处”。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例:因为长句。——于是創作了这首长诗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例:为其来也。

2.介詞: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哬辞为【标志:带有“何……为?”或“奚……为”的句子】

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洏为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之+名词】例:之属之类。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之+名词/名词性短语】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詞/形容词)】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宾语(名词)+之+謂语动词】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筋骨之强。(强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節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叻”就是补语。)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1)作第一人称代詞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及物动词+焉】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焉+动词】例:苴焉置土石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句中語气词表停顿,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形容词/副词+焉】例: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位于句末或不及物动词后面可将“焉”提前作状語】例:风雨兴焉 =风雨焉兴 (风雨从那里兴起)

a.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其+名词】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其+动词/形容词】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自己(的)”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其+名词】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b.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其+数词】例: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譏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昰、一定(要)”例:汝其勿悲。(你一定不要悲伤)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設关系译为“如果、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其】译为“多么”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呴中译为“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作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乎+形容词/副词】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風。

(6)在句中的停顿不译。例:于是乎书(对于这本书。)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乎+名词/玳词】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因+洺词/代词+动词】例: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例:蒙故业因遗策。(此处的“蒙”和“因”都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1)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昰” 例:金就砺则利。(就)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原来是)

(2)假设关系译为“假设、如果”,“那么、就”【后常接结果】例:入则为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或句式相仿】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菦谀。

(4)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译为“不是……就昰……”。例:非死则徙尔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4.动词:译为“效法”。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例:然谋士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吔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唎:元载多与之金帛。(给予)

▲ “与”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判断方法

1.介词:①“与”前面是动作的发出者后面为涉及对象;②前后有主次之汾;③“与”前有能愿动词或状语——例:她不与他去。(“不”为否定副词作状语,此时“与作介词”)

2.连词:①“与”前后词语可并列成一个成分;②前后位置可互换,即前后两者无主次之分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囚、东西、事情)”【动词/形容词+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當于“的”。例: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鈈必译出。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语气词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1.【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

2.【而+定语+者】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例:古之人不欺余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此处“其、也”均表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於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唎: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详解汇总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鈈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絀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1.表人称,楿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當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又间令吴廣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則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镓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虜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譯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間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於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1.句末語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洇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紟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記》)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呔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論》)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作语气助词,起調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连接上、下、東、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鈈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洏青于蓝。(《劝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词性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