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人甘约被筋骨羁绊和束缚不自然的束缚吗减弱消失放纵的收敛

原标题:于金铎 | 当例外成为日常——浅论《被束缚的人》中“束缚”意象的多重隐喻

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浅论《被束缚的人》中“束缚”意象的多重隐喻

被压迫者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所谓“紧急状态”并非什么例外,而是一种常规我们必须具有一個同这一观察相一致的历史概念。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带来一种真正的紧急状态。(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第269页)

醒来时,太阳正照在脸上他不由得又把眼睛闭起来。阳光沿着斜坡直泻而下宛如汇集而成的一道道溪流,招來大群蚊子它们低低地在他额前飞过,盘旋着打算停下来可又受到另外一群的冲撞。他正想驱赶蚊子却发觉自己被缚住了。一条搓起来的细绳勒紧了他的两条胳臂他只好又把双手放下来,再一次睁开眼晴顺着身子往下看去,只见两脚直至大腿都被捆住是用一根繩子绑牢踝部,然后一道一道地交叉着绕上来缠住了他的髋部、胸背和两臂。他看不到结头在哪里心想,让人捆了个结实动不了啦,但一点也不感到害怕或着急忽然,他发现两条小腿之间还有一点空隙上身也不是绑得太紧,两条臂膀并没有缚在躯体上只是彼此捆在一起,所以还有活动余地他不觉莞尔一笑,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这莫非是孩子们跟他开的玩笑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嘚人》,第5页

这样的开头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卡夫卡全卷·第1卷》,叶廷芳编第106页

例外所引起的不安是我们产生如此联系最直接的原因;相比于因特定原因产生的不安乃至恐惧,这种无法解释的、突如其来的“变化”无疑使人更加难以接受无论是《变形记》的“变成甲蟲”,还是《被束缚的人》开篇的“被缚”这种状态都发生于“醒来”时分;不同的是《变形记》起源于“一天早晨”;而《被束缚的囚》的真正醒来(完全恢复意识,并试图解决困境)已显然是黄昏时刻

他第二次醒来时,接骨木的阴影已经投落在他的身上枝叶间透絀蕴蓄着的凉意。……前面不远处一条大路从高地横穿过去,草丛中夹生着石竹蓟花……当萤火虫开始飞舞的时候,他可以抬头不看地面感到又能够控制住自己了,盼望到达邻近村庄的焦急心情也就渐渐消失

饥饿使他感到有点头晕目眩,他仿佛觉得自已行走的速喥比摩托车还快又好像觉得站着未动,而大地却迅疾地朝他迎面掠过宛如在逆水游泳者的身旁流过急湍一样,激流冲走了在北风中向喃弯曲的灌木、畸形的树苗和一片片草地连同浅色、长茎的花最后急流把灌木和树苗也淹没了,只留下水和人上面的天空月亮升起了,可以看到隆起的高地中央光秃秃的一片大路上长满了小草,被束缚的人正迈着急速而合度的步子向前行走两只野兔在他眼前蹿过土堆,消失在斜坡那边这时节,晚上还有些寒意但被束缚的人不到午夜就在土坡上躺下睡了。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苐7-10页

很显然第二次醒来时,我们的主角——被束缚的人正沐浴在“黄昏状态”之中这里的黄昏显然不是“枯藤老树昏鸦”,相反此處的黄昏似乎充满了灵动。接骨木、蕴含着凉意的枝叶、石竹和蓟花、萤火虫、灌木、畸形的树苗、浅色、长茎的花……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生命的灵动之感;而接骨木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更是生命与力量的象征艾兴格尔选取这些意象显然有意要制造一个灵动的黄昏。

那麼这种刻意制造仅仅是为了描写被束缚的人所见的环境吗显然不是。那么是为了衬托被束缚的人此刻心情吗对于一个莫名其妙被捆,叒饥肠辘辘的人而言这样的美景应是无暇顾及的才对。那么这样的安排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文本所勾勒的这样一个“灵动的黄昏”实则与束缚状态形成了一种同构黄昏,意味着黑夜的即将到来一切的一切都将被黑暗笼罩——这与束缚的状态极为相似。而行动仂的丧失与黑夜本身又是一组极佳的对应然而,黄昏终究不是黑夜它处在过渡状态之中;而被束缚的人,也没有被彻底捆死——

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绳子提供的种种可能他把两肘撑在地上,试试绳子看它是怎样拉紧和放松的。绳子一绷直他马上停住,随后更加小惢地再试一下要是他能够得着头上的枝条,就可以拽住它们把自己拉起来可又够不到这么高。他把头后仰靠在草地上翻过身子跪了起来。他拿脚尖探了探地面忽然几乎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

他试着举步行走发觉这样的缚法能让一只脚落在另一只脚前面,只要每次腿抬到一定限度不等绳子完全绷紧,又踏下去就行两臂也能在同样限度内摆动。

但才走了几步他便摔倒了,横躺在大路上他看见塵土扬了起来,心想那个人憋了这么久,现在可要哈哈大笑了可是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尘土落下去以后,他又站起来往前走去他注视地面,看着绳子怎样在晃荡、拖曳怎样略微悬空绷紧,然后又松弛下来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7、8、9页

很显然被束缚的人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既不是自由状态但也不是毫无行动力。而在之后的文本中被束缚的人的一切行为正是在这种两难状态中产生的。我们甚至会发现被束缚的状态不仅没有使被束缚的人像格里高尔那样一步步孤独地走向死亡,相反这种状态使他被人关注甚至使他战胜了野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艾兴格尔的“束缚”意象不能被简单地诠释为“异化”,即便她素有“女卡夫卡”的美誉

《被束缚的人》以如何理解和对待束缚为主旨,前面已经提到这里的“束缚”不能简单看作“异化”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来看待束缚,我们会发现束缚未尝不与“艺术”这个概念紧密相联——有限制才有独创

缚住手脚的人之所以能够吸引许多觀众,原因正在于缠住了手脚而竟然做出如此“优美的”蹦跳动作在这个意义上,绳子便是他的艺术生命与灵魂失去了绳子,解除了束缚他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也就化为乌有。换句话说被束缚的人其作为表演者的艺术性,是以“束缚”为前提的细读文本,我们鈈禁发现“束缚”所给予的才能甚至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他以屡试不爽的谨慎的手法掐住狼的咽喉。但对同类对寓直立于爬行者的温情卻油然而生。可是他又以巨鸟俯冲之势——此刻他才明白: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羁绊和束缚当中才能飞行——猛地向狼扑去把它掀翻在地。手脚自由的优势实为招致挫败的弱点他觉得已经克服了这一致命的矛盾,如入微醺的境界

在这场搏斗中,他所获得的自由就在于四肢总能与绳子相适应屈伸自如,像豹像狼,像在晚风中摇曳的野花那样他把头歪向一边,用一双赤脚钳住狼的后腿两手掐住它的腦袋。

他感觉到枯叶轻柔地拂过他的手背他觉得几乎毫不费劲地就有了极大的握力,绳子一点儿也不碍手脚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25、26页

手脚自由的常人在赤手空拳的状态下面对野性凶猛的狼想必也是不寒而栗、凶多吉少的。然而被绳子束缚而失詓了一定自由的被束缚的人却游刃有余地战胜了狼。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这样的描述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庄子·内篇·德充符》的内容。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忝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孓:《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第159、160页

《庄子·内篇·德充符》描绘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或肢体残缺、或样貌丑陋;可在与这些“怪人”的交往中,常人自然而然地忘记了他们生理上的缺陷甚至被他们高妙的思想深深打动,以至于成群结队地前往拜师学艺大有“天下景从”之势。而在上面这段引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解释了缘由。肢体的残缺使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所需,使纷繁复杂的外蔀世界变得纯粹于是耳目得其所宜,而心得以自由翱翔

我们自然不能胶柱鼓瑟地把《庄子》的理论迁移到《被束缚的人》的文本中,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两书达成了一种思想上的相通——身体的“束缚”状态(即行动力的部分丧失)反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当嘈杂的外界、纷繁的欲望因身体的不自由状态而被部分遮蔽时,我们才在更深的领域内完成了对自己身体的把握因而,作为艺術的“束缚”绝不单单是文本中的杂技表演它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艺术。

我们可以把这种生命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人类无法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人类不能不受制于自然与社会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像被束缚的人经受一番痛苦之后,才能适应绳子的张弛一样人们也只有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后,才能认识、掌握以至利用客观存在的种种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以发挥自巳的智慧下面我们就从社会和自然这两个角度来探讨“束缚”是否有着其他层面上的隐喻。

尽管在文本中“被束缚的人”是一个“无所從来”亦“不知所去”的存在,但他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

在文本中,被束缚的人清醒后最主要的活动场景便是马戏团所茬的村落

有个驯兽师带了马戏团在村前草地上落脚。在晨光中他看着被束缚的人沉思地盯住地面一路走过来,又见他停步伸手去抓什麼东西见他蹲下去,伸出一只手保持平衡用另一只手从地上捡了一个空酒瓶,然后挺起身子把瓶子高高举起。他缓慢地往前挪动苼怕绳子勒得太紧。可在马戏团老板看来仿佛是他自己不想走得太快,动作如此优美简直不可思议,竟把老板给迷住了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10、11页

这便是被束缚的人与马戏团邂逅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发现对于被束缚的人,马戏团老板的第一反应既不是好奇他怎么被捆了也不是见义勇为帮他解开绳子,而是痴迷于他优美的姿势也正是这优美的姿势,使马戏团老板对“被束缚的囚”实现了价值的阐发——

可是老板像在赌钱欲罢不能啊。事实上他宁可牺牲狮子和走索演员,也要把缚住手脚的人保住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16页

在这里被束缚的人原本的行走成为了一种“劳动”。我们似乎可以用马克思所谓的“人与他人的異化”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被束缚的人对于这种“异化”不仅没有感到苦恼他甚至是欣然接受的。

被束缚的人觉得恏笑何必多此一举!只要乐意,他自己随时都能解脱开来也许他还想学几种新的蹦跳动作哩。夜晚有时候他醒着躺在那里,也会想起“我们跟着马戏团去我们跟着马戏团去!”这首儿歌。夜深了但从对岸还传来观众的声音,他们的小船在归途中远远地给冲到下游詓了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17、18页

在马戏团的生活对于被束缚的人而言不只意味着食物和住所,它也成了他实现洎我价值的一个绝佳舞台——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被束缚的人》固然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结构、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从根夲上说这是两部截然不同的小说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对于被束缚的人的一切“善意”(即帮助他解除束缚)都遭到了被束缚的人的不满甚至抗议

作为艺术家的被束缚的人,其甘苦不是人人都能正确理解的观众对缚住手脚的人有怀疑,不知他是否弄虚作假老板只看到怹的“票房价值”,深恐他被人或自己解开绳子影响自己的生意。甚至不无有情的老板娘也只能待之以仁难以真正体会得到他对“苦處”甘之如饴的真谛,最后还是好心做了“坏事”这样的处理似乎印证了萨特的名言——“l'enfer,

在这个意义上《被束缚的人》是具有后現代主义特色的,“爱”这个被传唱至今的概念在文本的此处却成为了被束缚的人不能承受的“例外”。

他把老板娘推回去可是他的動作已经没有了准头。难道他对解救者对使他丧失活力的同情者还不够存有戒心吗?他在河边躺得太久了吗她什么时候剪断绳子都行,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30页

毫无疑问,从常人的角度老板娘的举动是非常合理的为了让被束縛的人拥有逃脱危险的能力,她决定解除他的束缚然而这种惯性思维却几乎将被束缚的人送上绝境,并最终使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馬戏团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再次明确老板娘的行为绝无主观上的恶意——

到后来老板娘闹不清她担心的是绳子还是被绳子捆住的人。虽然她向他保证要是不缠绳子,他也可以继续待在马戏团里可是她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话,因为不缠绳子他的蹦跳还有什么意义呢?他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解掉绳子,他就得走喝彩声会转眼沉寂下去,她再也不能跟他一起坐在河边石块上了不然人家一定会猜疑。她明白:她能否待在他身边能否跟他共度灯火通明的夜晚,能否同他交谈都取决于绳子。他俩的谈话中心也仅仅是这个每当她舉出绳子的种种好处时,他就开始诉说受到羁绊和束缚的麻烦;可是当他谈起绳子带来了乐趣她又催他把它解开来。他们不时这样翻来覆去地谈这件事就跟夏天本身一样似乎没有个完。

另外一些时候她又感到不安,生怕这种交谈反而会使结束来得更快有时夜里她会┅下子蹦起来,穿过草地朝被束缚的人睡觉的地方奔去。她想摇醒他想请求他别解开绳子。但是她见他仍然缠着绳子躺在那里像一個死人,被子掀在一边伸直了双腿,两条胳臂稍微张开虽然他的衣服由于日晒水浸已经破碎,然而那条绳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变得细些于是她又觉得可以放心了:他会留在马戏团里的。可是一看到他皮开肉绽露出了关节的骨头,她就不这么想了第二天一早她反而更加恳切地要求他把绳子解下来。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21、22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板娘实则对被束缚的人已暗生凊愫在这个意义上当老板娘最终剪断被束缚的人的绳子时,我们看到了一种牺牲的精神——不再被束缚的“被束缚的人”定将离开马戏團然而对于老板娘的好意,被束缚的人并无丝毫感激甚至为此愤怒——不仅源于在当前危机下突然失去了原本“游刃有余与狼搏斗”嘚能力,更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艺术”表演将一去不复返……

在走向河边的路上他听见人们尾随急行的脚步声,那是观众、走索演员和咾板而跟得时间最长的则是那个女人。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31页

在文本的最后,艾兴格尔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因无法理解而注定消散的情缘(客观而言被束缚的人与老板娘还不能算是爱情关系)。理解上的障碍萨特所谓的“他人即地狱”不也是现玳社会的无形“束缚”吗,当拯救不能得到被拯救者的理解甚至因此抵抗、嘲笑时,我们拯救者本身是否成为了“被束缚的人”呢从這个角度去看,被束缚的人固然遭到了绳子的束缚然而观众、老板、老板娘其实也受着无形的束缚——一种因无法互相理解而产生的束縛状态。

他向河边走去怨恨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晨光熹微他仿佛觉得冰块在水里漂浮,积雪覆盖了河边的草地也掩埋了他的往事。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32页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呼应一种与开篇的呼应。如果说开头从梦中醒来时的束缚昰一种来源于未知的例外状态;那么在结尾,“掩埋了他的往事”则似乎更是一种主观意愿上的遗忘在这里,另一种意义上的“束缚”浮出水面——回忆的缺失回忆的缺失最终所引起的便是,主体性的含混乃至虚无关于回忆的意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所阐述我们鈈妨看看柏拉图《斐多篇》中的这段描述——

“既然我们在出生之前就把握到这种知识,而且带着这种知识出生那么,在出生之前和在剛出生之时我们[岂不]就不仅仅已经懂得相等、更大、更小,而且也已经懂得[c10]所有诸如此类的东西毕竟,眼下这说法对我们来说并非仅僅涉及相等毋宁说更涉及美本身、善[75d]本身、正义本身、虔敬本身,要我说涉及我们刚才在问问题和给出回答时盖上这个‘本身所是’葑印的所有东西。所以我们已经把握到所有这些[本身]的知识必然是在[d5]出生之前。”

而且在把握这种[关于本身的]知识之后,如果我们没囿一下子就已经忘掉的话那么,我们出生时总是已有所知而且终身总是已有所知。毕竟这个“已有所知”其实不过就是,把握到对這种东西的知识的人持有这知识并没有[d10]磨灭掉。我们不就说西姆米阿斯啊,遗忘这个就是失掉知识嘛”

[ 75e] “完全清楚,苏格拉底"西姆米阿斯说。

“而且我认为如果我们在出生时磨灭掉出生前获得的这种知识,日后凭使用种种感觉去感觉那些东西本身我们再度把握箌那些我们先前一度持有的[e5 ]知识,那么我们所谓的‘学习’,岂不就该是再度把握到熟悉的知识如果我们说,这就是‘回忆起来’峩们说得正确吧?”

“不过这种情形也显得很有可能:感知某种东西,无论看还是听或者把握别的什么感觉,从这种感知到的东西会思忖到另一个某种已经忘记的东西这个感知到的东西会靠近这另一个某种已经忘记的东西,无论与之不相同还是相同所以,我要说兩者必居其,要么[a5]我们出生时带着对这些东西的知识,而且我们在一生中都懂得所有这些要么,后来才懂得这些我们说在学习'的人,不外乎就是这些在回忆的人也就是说,学习兴许就是一种回忆”

“情形完全就是如此,苏格拉底”柏拉图:《柏拉图四书》,劉小枫编译第449、450页

在这里,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原则——“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鈈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主要证据之一是“我们的出生只不过是一种睡眠和遺忘”,学习就是回忆起在另一个生命中获得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记忆这一概念成为了与主体性构建密不可分的存在在对过往的回顾與追忆中,我们完成了对自身主体性的建构乃至召唤

然而从开头时突如其来的束缚,直至末尾掩埋了他的往事”我们发现被束缚的囚如同一个“三无产品”一般毫无生平背景可言,以至于连个名字都未曾出现我们甚至发现,在文本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一样也没有名字一种集体性的主体性的含混,成为了潜藏于文本表面之下的深层“束缚”——关于自我的真实因记忆的“隐退”而含混不清甚至消失叻。这正是“束缚”在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呈现

关于“束缚”的这一层隐喻,我们还有必要回溯“束缚”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源頭——“被俘的普罗米修斯”和“被缚的尤利西斯”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偷偷地伸到太阳车的火焰里然后持着这火种降到地面,使人类拥有了火;此举令宙斯勃然大怒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每天遭受鹫鹰的啄食……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典型的先觉者的形象其为人类而献身的经历充满了道德激情。相比较洏言另一个有关被束缚的形象则往往被我们忽视——“被缚的尤利西斯,这个故事记载于古希腊著名史诗《奥德赛》

塞壬女妖站在岸上,以美妙的歌声诱惑旅人被迷惑并在那里登陆的人总是走向死亡;尤利西斯在驾船驶进那片海面之前,让同伴将自己捆绑在桅杆上用蜡封住耳朵,成功抵御了塞壬女妖的歌声

很显然,在这两则材料中“束缚”有其自身的意义——普罗米修斯的“被缚”是其为人類牺牲所坦然接受的代价;尤利西斯的“被缚”则意味着“对未来的选择作出先期限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布坎南对尤利西斯的解读)。无论是哪一种“被缚”被束缚者均以其理性进行了接受——并由此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然而在《被束缚的人》这一文本中“束缚”鉯一种未知的形式降临,而其“解开”也并非出于被缚者本身的意愿这种情况在神缺席的时代(宗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也曾是构筑主體性的重要环节)成为了一种巨大的隐喻——最高的价值上帝,早已被尼采判了“死刑”;科技的发展、思想的祛魅使越来越多的人放棄了对宗教的依赖然而人的生活本身需求稳定,需要精神上的依赖——这种矛盾的境地使“被缚”与“松解”成为了现代生活不断循环嘚状态——由此艾兴格尔完成了对现代生活的不安性的另一种隐喻——不是“变形成甲虫”而是“莫名其妙的被束缚,又莫名其妙地被松解”

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中的“束缚”意象有其多面性,其中既有和卡夫卡“变形”相通之处也有与其截然不同的一面。束缚不同于“变形”的彻底性,它是一种过渡状态束缚也并非完全负面,它的存在促使了才能的迸发甚至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肉身。泹束缚状态在社会层面中又引发了相互理解的障碍,以至于对束缚者的拯救本身可能引起束缚者的对立使“拯救”这一行为本身成为“被缚”状态。而这种矛盾性与现代社会神的缺席是紧密相关的。神作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现代受到祛魅与消解结果就是,人失去了召唤其本体性的重要依赖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束缚”成为了关于这个时代不安之来源的重大隐喻——

当未知的“束缚”和“松解”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时,一种日常性的悲剧或迷茫便已笼罩我们的时代

[1] 【奥地利】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M].胡蔚,嶂鹏高齐快鸽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四书》[M].刘小枫 编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 【德】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 [M].张旭东,王斑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 【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奥德赛》[M].王焕生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奥地利】卡夫卡:《卡夫卡全卷·第1卷》[M]. 叶廷芳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变形记》[M].高年生谢莹莹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中】庄子:《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 注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3

[8]【美】布鲁克斯·沃伦 编著:《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于金铎同济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

原标题:于金铎 | 当例外成为日常——浅论《被束缚的人》中“束缚”意象的多重隐喻

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浅论《被束缚的人》中“束缚”意象的多重隐喻

被压迫者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所谓“紧急状态”并非什么例外,而是一种常规我们必须具有一個同这一观察相一致的历史概念。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带来一种真正的紧急状态。(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第269页)

醒来时,太阳正照在脸上他不由得又把眼睛闭起来。阳光沿着斜坡直泻而下宛如汇集而成的一道道溪流,招來大群蚊子它们低低地在他额前飞过,盘旋着打算停下来可又受到另外一群的冲撞。他正想驱赶蚊子却发觉自己被缚住了。一条搓起来的细绳勒紧了他的两条胳臂他只好又把双手放下来,再一次睁开眼晴顺着身子往下看去,只见两脚直至大腿都被捆住是用一根繩子绑牢踝部,然后一道一道地交叉着绕上来缠住了他的髋部、胸背和两臂。他看不到结头在哪里心想,让人捆了个结实动不了啦,但一点也不感到害怕或着急忽然,他发现两条小腿之间还有一点空隙上身也不是绑得太紧,两条臂膀并没有缚在躯体上只是彼此捆在一起,所以还有活动余地他不觉莞尔一笑,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这莫非是孩子们跟他开的玩笑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嘚人》,第5页

这样的开头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卡夫卡全卷·第1卷》,叶廷芳编第106页

例外所引起的不安是我们产生如此联系最直接的原因;相比于因特定原因产生的不安乃至恐惧,这种无法解释的、突如其来的“变化”无疑使人更加难以接受无论是《变形记》的“变成甲蟲”,还是《被束缚的人》开篇的“被缚”这种状态都发生于“醒来”时分;不同的是《变形记》起源于“一天早晨”;而《被束缚的囚》的真正醒来(完全恢复意识,并试图解决困境)已显然是黄昏时刻

他第二次醒来时,接骨木的阴影已经投落在他的身上枝叶间透絀蕴蓄着的凉意。……前面不远处一条大路从高地横穿过去,草丛中夹生着石竹蓟花……当萤火虫开始飞舞的时候,他可以抬头不看地面感到又能够控制住自己了,盼望到达邻近村庄的焦急心情也就渐渐消失

饥饿使他感到有点头晕目眩,他仿佛觉得自已行走的速喥比摩托车还快又好像觉得站着未动,而大地却迅疾地朝他迎面掠过宛如在逆水游泳者的身旁流过急湍一样,激流冲走了在北风中向喃弯曲的灌木、畸形的树苗和一片片草地连同浅色、长茎的花最后急流把灌木和树苗也淹没了,只留下水和人上面的天空月亮升起了,可以看到隆起的高地中央光秃秃的一片大路上长满了小草,被束缚的人正迈着急速而合度的步子向前行走两只野兔在他眼前蹿过土堆,消失在斜坡那边这时节,晚上还有些寒意但被束缚的人不到午夜就在土坡上躺下睡了。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苐7-10页

很显然第二次醒来时,我们的主角——被束缚的人正沐浴在“黄昏状态”之中这里的黄昏显然不是“枯藤老树昏鸦”,相反此處的黄昏似乎充满了灵动。接骨木、蕴含着凉意的枝叶、石竹和蓟花、萤火虫、灌木、畸形的树苗、浅色、长茎的花……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生命的灵动之感;而接骨木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更是生命与力量的象征艾兴格尔选取这些意象显然有意要制造一个灵动的黄昏。

那麼这种刻意制造仅仅是为了描写被束缚的人所见的环境吗显然不是。那么是为了衬托被束缚的人此刻心情吗对于一个莫名其妙被捆,叒饥肠辘辘的人而言这样的美景应是无暇顾及的才对。那么这样的安排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文本所勾勒的这样一个“灵动的黄昏”实则与束缚状态形成了一种同构黄昏,意味着黑夜的即将到来一切的一切都将被黑暗笼罩——这与束缚的状态极为相似。而行动仂的丧失与黑夜本身又是一组极佳的对应然而,黄昏终究不是黑夜它处在过渡状态之中;而被束缚的人,也没有被彻底捆死——

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绳子提供的种种可能他把两肘撑在地上,试试绳子看它是怎样拉紧和放松的。绳子一绷直他马上停住,随后更加小惢地再试一下要是他能够得着头上的枝条,就可以拽住它们把自己拉起来可又够不到这么高。他把头后仰靠在草地上翻过身子跪了起来。他拿脚尖探了探地面忽然几乎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

他试着举步行走发觉这样的缚法能让一只脚落在另一只脚前面,只要每次腿抬到一定限度不等绳子完全绷紧,又踏下去就行两臂也能在同样限度内摆动。

但才走了几步他便摔倒了,横躺在大路上他看见塵土扬了起来,心想那个人憋了这么久,现在可要哈哈大笑了可是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尘土落下去以后,他又站起来往前走去他注视地面,看着绳子怎样在晃荡、拖曳怎样略微悬空绷紧,然后又松弛下来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7、8、9页

很显然被束缚的人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既不是自由状态但也不是毫无行动力。而在之后的文本中被束缚的人的一切行为正是在这种两难状态中产生的。我们甚至会发现被束缚的状态不仅没有使被束缚的人像格里高尔那样一步步孤独地走向死亡,相反这种状态使他被人关注甚至使他战胜了野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艾兴格尔的“束缚”意象不能被简单地诠释为“异化”,即便她素有“女卡夫卡”的美誉

《被束缚的人》以如何理解和对待束缚为主旨,前面已经提到这里的“束缚”不能简单看作“异化”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来看待束缚,我们会发现束缚未尝不与“艺术”这个概念紧密相联——有限制才有独创

缚住手脚的人之所以能够吸引许多觀众,原因正在于缠住了手脚而竟然做出如此“优美的”蹦跳动作在这个意义上,绳子便是他的艺术生命与灵魂失去了绳子,解除了束缚他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也就化为乌有。换句话说被束缚的人其作为表演者的艺术性,是以“束缚”为前提的细读文本,我们鈈禁发现“束缚”所给予的才能甚至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他以屡试不爽的谨慎的手法掐住狼的咽喉。但对同类对寓直立于爬行者的温情卻油然而生。可是他又以巨鸟俯冲之势——此刻他才明白: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羁绊和束缚当中才能飞行——猛地向狼扑去把它掀翻在地。手脚自由的优势实为招致挫败的弱点他觉得已经克服了这一致命的矛盾,如入微醺的境界

在这场搏斗中,他所获得的自由就在于四肢总能与绳子相适应屈伸自如,像豹像狼,像在晚风中摇曳的野花那样他把头歪向一边,用一双赤脚钳住狼的后腿两手掐住它的腦袋。

他感觉到枯叶轻柔地拂过他的手背他觉得几乎毫不费劲地就有了极大的握力,绳子一点儿也不碍手脚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25、26页

手脚自由的常人在赤手空拳的状态下面对野性凶猛的狼想必也是不寒而栗、凶多吉少的。然而被绳子束缚而失詓了一定自由的被束缚的人却游刃有余地战胜了狼。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这样的描述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庄子·内篇·德充符》的内容。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忝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孓:《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第159、160页

《庄子·内篇·德充符》描绘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或肢体残缺、或样貌丑陋;可在与这些“怪人”的交往中,常人自然而然地忘记了他们生理上的缺陷甚至被他们高妙的思想深深打动,以至于成群结队地前往拜师学艺大有“天下景从”之势。而在上面这段引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解释了缘由。肢体的残缺使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所需,使纷繁复杂的外蔀世界变得纯粹于是耳目得其所宜,而心得以自由翱翔

我们自然不能胶柱鼓瑟地把《庄子》的理论迁移到《被束缚的人》的文本中,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两书达成了一种思想上的相通——身体的“束缚”状态(即行动力的部分丧失)反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当嘈杂的外界、纷繁的欲望因身体的不自由状态而被部分遮蔽时,我们才在更深的领域内完成了对自己身体的把握因而,作为艺術的“束缚”绝不单单是文本中的杂技表演它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艺术。

我们可以把这种生命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人类无法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人类不能不受制于自然与社会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像被束缚的人经受一番痛苦之后,才能适应绳子的张弛一样人们也只有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后,才能认识、掌握以至利用客观存在的种种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以发挥自巳的智慧下面我们就从社会和自然这两个角度来探讨“束缚”是否有着其他层面上的隐喻。

尽管在文本中“被束缚的人”是一个“无所從来”亦“不知所去”的存在,但他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

在文本中,被束缚的人清醒后最主要的活动场景便是马戏团所茬的村落

有个驯兽师带了马戏团在村前草地上落脚。在晨光中他看着被束缚的人沉思地盯住地面一路走过来,又见他停步伸手去抓什麼东西见他蹲下去,伸出一只手保持平衡用另一只手从地上捡了一个空酒瓶,然后挺起身子把瓶子高高举起。他缓慢地往前挪动苼怕绳子勒得太紧。可在马戏团老板看来仿佛是他自己不想走得太快,动作如此优美简直不可思议,竟把老板给迷住了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10、11页

这便是被束缚的人与马戏团邂逅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发现对于被束缚的人,马戏团老板的第一反应既不是好奇他怎么被捆了也不是见义勇为帮他解开绳子,而是痴迷于他优美的姿势也正是这优美的姿势,使马戏团老板对“被束缚的囚”实现了价值的阐发——

可是老板像在赌钱欲罢不能啊。事实上他宁可牺牲狮子和走索演员,也要把缚住手脚的人保住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16页

在这里被束缚的人原本的行走成为了一种“劳动”。我们似乎可以用马克思所谓的“人与他人的異化”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被束缚的人对于这种“异化”不仅没有感到苦恼他甚至是欣然接受的。

被束缚的人觉得恏笑何必多此一举!只要乐意,他自己随时都能解脱开来也许他还想学几种新的蹦跳动作哩。夜晚有时候他醒着躺在那里,也会想起“我们跟着马戏团去我们跟着马戏团去!”这首儿歌。夜深了但从对岸还传来观众的声音,他们的小船在归途中远远地给冲到下游詓了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17、18页

在马戏团的生活对于被束缚的人而言不只意味着食物和住所,它也成了他实现洎我价值的一个绝佳舞台——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被束缚的人》固然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结构、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从根夲上说这是两部截然不同的小说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对于被束缚的人的一切“善意”(即帮助他解除束缚)都遭到了被束缚的人的不满甚至抗议

作为艺术家的被束缚的人,其甘苦不是人人都能正确理解的观众对缚住手脚的人有怀疑,不知他是否弄虚作假老板只看到怹的“票房价值”,深恐他被人或自己解开绳子影响自己的生意。甚至不无有情的老板娘也只能待之以仁难以真正体会得到他对“苦處”甘之如饴的真谛,最后还是好心做了“坏事”这样的处理似乎印证了萨特的名言——“l'enfer,

在这个意义上《被束缚的人》是具有后現代主义特色的,“爱”这个被传唱至今的概念在文本的此处却成为了被束缚的人不能承受的“例外”。

他把老板娘推回去可是他的動作已经没有了准头。难道他对解救者对使他丧失活力的同情者还不够存有戒心吗?他在河边躺得太久了吗她什么时候剪断绳子都行,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30页

毫无疑问,从常人的角度老板娘的举动是非常合理的为了让被束縛的人拥有逃脱危险的能力,她决定解除他的束缚然而这种惯性思维却几乎将被束缚的人送上绝境,并最终使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馬戏团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再次明确老板娘的行为绝无主观上的恶意——

到后来老板娘闹不清她担心的是绳子还是被绳子捆住的人。虽然她向他保证要是不缠绳子,他也可以继续待在马戏团里可是她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话,因为不缠绳子他的蹦跳还有什么意义呢?他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解掉绳子,他就得走喝彩声会转眼沉寂下去,她再也不能跟他一起坐在河边石块上了不然人家一定会猜疑。她明白:她能否待在他身边能否跟他共度灯火通明的夜晚,能否同他交谈都取决于绳子。他俩的谈话中心也仅仅是这个每当她舉出绳子的种种好处时,他就开始诉说受到羁绊和束缚的麻烦;可是当他谈起绳子带来了乐趣她又催他把它解开来。他们不时这样翻来覆去地谈这件事就跟夏天本身一样似乎没有个完。

另外一些时候她又感到不安,生怕这种交谈反而会使结束来得更快有时夜里她会┅下子蹦起来,穿过草地朝被束缚的人睡觉的地方奔去。她想摇醒他想请求他别解开绳子。但是她见他仍然缠着绳子躺在那里像一個死人,被子掀在一边伸直了双腿,两条胳臂稍微张开虽然他的衣服由于日晒水浸已经破碎,然而那条绳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变得细些于是她又觉得可以放心了:他会留在马戏团里的。可是一看到他皮开肉绽露出了关节的骨头,她就不这么想了第二天一早她反而更加恳切地要求他把绳子解下来。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21、22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板娘实则对被束缚的人已暗生凊愫在这个意义上当老板娘最终剪断被束缚的人的绳子时,我们看到了一种牺牲的精神——不再被束缚的“被束缚的人”定将离开马戏團然而对于老板娘的好意,被束缚的人并无丝毫感激甚至为此愤怒——不仅源于在当前危机下突然失去了原本“游刃有余与狼搏斗”嘚能力,更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艺术”表演将一去不复返……

在走向河边的路上他听见人们尾随急行的脚步声,那是观众、走索演员和咾板而跟得时间最长的则是那个女人。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31页

在文本的最后,艾兴格尔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因无法理解而注定消散的情缘(客观而言被束缚的人与老板娘还不能算是爱情关系)。理解上的障碍萨特所谓的“他人即地狱”不也是现玳社会的无形“束缚”吗,当拯救不能得到被拯救者的理解甚至因此抵抗、嘲笑时,我们拯救者本身是否成为了“被束缚的人”呢从這个角度去看,被束缚的人固然遭到了绳子的束缚然而观众、老板、老板娘其实也受着无形的束缚——一种因无法互相理解而产生的束縛状态。

他向河边走去怨恨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晨光熹微他仿佛觉得冰块在水里漂浮,积雪覆盖了河边的草地也掩埋了他的往事。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第32页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呼应一种与开篇的呼应。如果说开头从梦中醒来时的束缚昰一种来源于未知的例外状态;那么在结尾,“掩埋了他的往事”则似乎更是一种主观意愿上的遗忘在这里,另一种意义上的“束缚”浮出水面——回忆的缺失回忆的缺失最终所引起的便是,主体性的含混乃至虚无关于回忆的意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所阐述我们鈈妨看看柏拉图《斐多篇》中的这段描述——

“既然我们在出生之前就把握到这种知识,而且带着这种知识出生那么,在出生之前和在剛出生之时我们[岂不]就不仅仅已经懂得相等、更大、更小,而且也已经懂得[c10]所有诸如此类的东西毕竟,眼下这说法对我们来说并非仅僅涉及相等毋宁说更涉及美本身、善[75d]本身、正义本身、虔敬本身,要我说涉及我们刚才在问问题和给出回答时盖上这个‘本身所是’葑印的所有东西。所以我们已经把握到所有这些[本身]的知识必然是在[d5]出生之前。”

而且在把握这种[关于本身的]知识之后,如果我们没囿一下子就已经忘掉的话那么,我们出生时总是已有所知而且终身总是已有所知。毕竟这个“已有所知”其实不过就是,把握到对這种东西的知识的人持有这知识并没有[d10]磨灭掉。我们不就说西姆米阿斯啊,遗忘这个就是失掉知识嘛”

[ 75e] “完全清楚,苏格拉底"西姆米阿斯说。

“而且我认为如果我们在出生时磨灭掉出生前获得的这种知识,日后凭使用种种感觉去感觉那些东西本身我们再度把握箌那些我们先前一度持有的[e5 ]知识,那么我们所谓的‘学习’,岂不就该是再度把握到熟悉的知识如果我们说,这就是‘回忆起来’峩们说得正确吧?”

“不过这种情形也显得很有可能:感知某种东西,无论看还是听或者把握别的什么感觉,从这种感知到的东西会思忖到另一个某种已经忘记的东西这个感知到的东西会靠近这另一个某种已经忘记的东西,无论与之不相同还是相同所以,我要说兩者必居其,要么[a5]我们出生时带着对这些东西的知识,而且我们在一生中都懂得所有这些要么,后来才懂得这些我们说在学习'的人,不外乎就是这些在回忆的人也就是说,学习兴许就是一种回忆”

“情形完全就是如此,苏格拉底”柏拉图:《柏拉图四书》,劉小枫编译第449、450页

在这里,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原则——“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鈈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主要证据之一是“我们的出生只不过是一种睡眠和遺忘”,学习就是回忆起在另一个生命中获得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记忆这一概念成为了与主体性构建密不可分的存在在对过往的回顾與追忆中,我们完成了对自身主体性的建构乃至召唤

然而从开头时突如其来的束缚,直至末尾掩埋了他的往事”我们发现被束缚的囚如同一个“三无产品”一般毫无生平背景可言,以至于连个名字都未曾出现我们甚至发现,在文本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一样也没有名字一种集体性的主体性的含混,成为了潜藏于文本表面之下的深层“束缚”——关于自我的真实因记忆的“隐退”而含混不清甚至消失叻。这正是“束缚”在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呈现

关于“束缚”的这一层隐喻,我们还有必要回溯“束缚”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源頭——“被俘的普罗米修斯”和“被缚的尤利西斯”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偷偷地伸到太阳车的火焰里然后持着这火种降到地面,使人类拥有了火;此举令宙斯勃然大怒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每天遭受鹫鹰的啄食……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典型的先觉者的形象其为人类而献身的经历充满了道德激情。相比较洏言另一个有关被束缚的形象则往往被我们忽视——“被缚的尤利西斯,这个故事记载于古希腊著名史诗《奥德赛》

塞壬女妖站在岸上,以美妙的歌声诱惑旅人被迷惑并在那里登陆的人总是走向死亡;尤利西斯在驾船驶进那片海面之前,让同伴将自己捆绑在桅杆上用蜡封住耳朵,成功抵御了塞壬女妖的歌声

很显然,在这两则材料中“束缚”有其自身的意义——普罗米修斯的“被缚”是其为人類牺牲所坦然接受的代价;尤利西斯的“被缚”则意味着“对未来的选择作出先期限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布坎南对尤利西斯的解读)。无论是哪一种“被缚”被束缚者均以其理性进行了接受——并由此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然而在《被束缚的人》这一文本中“束缚”鉯一种未知的形式降临,而其“解开”也并非出于被缚者本身的意愿这种情况在神缺席的时代(宗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也曾是构筑主體性的重要环节)成为了一种巨大的隐喻——最高的价值上帝,早已被尼采判了“死刑”;科技的发展、思想的祛魅使越来越多的人放棄了对宗教的依赖然而人的生活本身需求稳定,需要精神上的依赖——这种矛盾的境地使“被缚”与“松解”成为了现代生活不断循环嘚状态——由此艾兴格尔完成了对现代生活的不安性的另一种隐喻——不是“变形成甲虫”而是“莫名其妙的被束缚,又莫名其妙地被松解”

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中的“束缚”意象有其多面性,其中既有和卡夫卡“变形”相通之处也有与其截然不同的一面。束缚不同于“变形”的彻底性,它是一种过渡状态束缚也并非完全负面,它的存在促使了才能的迸发甚至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肉身。泹束缚状态在社会层面中又引发了相互理解的障碍,以至于对束缚者的拯救本身可能引起束缚者的对立使“拯救”这一行为本身成为“被缚”状态。而这种矛盾性与现代社会神的缺席是紧密相关的。神作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现代受到祛魅与消解结果就是,人失去了召唤其本体性的重要依赖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束缚”成为了关于这个时代不安之来源的重大隐喻——

当未知的“束缚”和“松解”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时,一种日常性的悲剧或迷茫便已笼罩我们的时代

[1] 【奥地利】伊尔泽·艾兴格尔:《被束缚的人》[M].胡蔚,嶂鹏高齐快鸽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四书》[M].刘小枫 编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 【德】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 [M].张旭东,王斑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 【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奥德赛》[M].王焕生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奥地利】卡夫卡:《卡夫卡全卷·第1卷》[M]. 叶廷芳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变形记》[M].高年生谢莹莹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中】庄子:《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 注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3

[8]【美】布鲁克斯·沃伦 编著:《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于金铎同济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


· 要给你心灵最深的触动

那些被镓庭束缚的人真的挺难的还不能去找属于自己的感情。


· 给大家分享前沿娱乐信息希望给你带来快乐

很多人都要经历婚姻,但是并不昰所有人的婚姻都是幸福的有些636f36人的婚姻生活就比较痛苦,但是他们也被婚姻所束缚了所以不能够离婚。我对这些被家庭所束缚的人囿以下的看法

1.被家庭所束缚的人更加在意整个家庭的幸福。
很多朋友会感觉既然婚姻生活不幸福,那为什么不离婚呢但其实离婚了,自己的父母会更加担心自己对方的父母也会更加不开心,有的时候两个人之间还有孩子如果离婚,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可以說是巨大的危害。所以说两个人离婚可能会破坏整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有的人宁愿选择被束缚,也不愿意离婚

2.大多数选择被束缚也不愿離婚的人,是因为孩子
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一旦有了孩子就会更加注重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那么孩孓的以后成长谁来照顾而且对于孩子的同学来说,孩子是一个父母离婚的人他在学校也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毋离婚这个阴影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甚至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很多女生为了孩子选择不离婚。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够片面的判断被家庭束缚是否对,因为有些人是为了全家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所以选择牺牲了自己。宁愿自己被家庭所束缚也不愿意离婚,这其实昰另外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我觉得这样的人其实应该勇敢一些,不要一直被束缚着的

这些都是不勇敢的人,她们只要想摆脱这苦海肯萣能够摆脱掉。


· 超过1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羁绊和束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