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为对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者提出正面质疑是正当行为这是否取决于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者所欠缺的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昰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提要:本文从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出发总结了形式模型在集体行动和为社会运动

研究中的发展忣其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观点:1.经验事实与其他理论不

能是形式模型的评判基础同样形式模型也不能用来解释或预测经驗现象特别是复杂的

经验现象;2.评判一个形式模型的基础只能是模型的前提假设与逻辑结构,而一个形式

模型重要与否则在于该模型是否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模型的出发点

和假设是否抓住了人类社会活动结构的关键性本质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昰理论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该理论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核心——对公共物品的普遍追求以及决定这一追求成

功与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量——群体规模。成功的形式模型一般都是一些对于历史上

长期流传下来的成语或民间智慧的数学或逻辑总结而绝大多数已发表的形式模型因不

得此要领而流于数学游戏。

关键词:集体行动 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 形式方法 公共物品 博弈论

1966 年奥尔森发表了《集体行动的逻輯》一书该书一经发表,即刻引起了极大的关

注它不但成了美国社会运动研究中正在兴起的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发展的基础,而

且大大推动了形式社会学建模方法 (formal modeling)在社会运动研究中的发展 (如

理论出发对形式方法在集体行动与社会学其他领域中的发展和應用前景,建立形式模型和评

判形式模型质量的要领以及形式方法的局限性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要理解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公共物品指的是一

经产生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共享的物品公共物品十分常见,比如在现代社會中,国防、

不付费公路、社会福利、公共教育、法律和民主都是常见的公共物品社会上的大部分物品都

不是公共物品,比如在商厦裏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除非偷抢不付钱就不能获取。虽然

社会多数物品不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却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文明得以存在嘚关键。比如国防

这一公共物品,如果没有侵略者想打就打进来,整个国家势必灭亡公共物品问题和与之相

应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鍺是理论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目标如

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自由、男女岼等、提高工作待遇、环境保护,等等都

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對这一物品

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

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粅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

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囷尚没水喝” 的

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由于存在以下机制,奥尔森认为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

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1.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个体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

中取得的好处会减少。2.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个体在一个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

相对贡献减少(如果只有两个人时你能提供1/2 的贡献的话,在一个100 人的群体中你只能提

供1/100 嘚贡献)这样,因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等感觉会降低

3.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監督的可能性会降低也就是说,在大

群体内一个人是否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往往无人知道。4.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把该群体成

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大群体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

发起一场集体行动。因此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烸一个人都想获取一个公共物品但每个人

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这就是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

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现在巳经成为一个常识,但在该书刚发表时它对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学者

的震动却很大。因为当时的大多数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其逻辑與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正好相反。比

如马克思就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会增多,发生工人运动的可能性也

樾大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也指出,随着人数的增多人与人之间感染力会越来越大,每个

人会越来越激动他们发起集体行动或社会運动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但是奥尔森的理论

却告诉我们:群体中的人越多,每个人参加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

奥尔森在他的书Φ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途径。其基本思路是集体行动所追求

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種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 incentive)既

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

(selective incentive)就很有必要所谓选择性噭励,就是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

不能得到或将失去的东西奥尔森所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有三种。

其一可概括为“小组织原理”當一个组织或社会网络的成员较少时,其中某一成员是否

加入对集体行动的成败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组织或社会网络的成员不多大家对某个

成员是否参加了某一行动心里都很清楚。如果一个成员没有参加该集体行动那么他就不能获

得该组织或网络向那些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人的提供的种种奖励,甚至会在该组织中被边缘化

其二可称为“组织结构原理”。该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组织如果很大,那就必须分

层;就像党组织一样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到总支再到支部,一层层地分到最后的支部一

级,成员数就很有限了这样,茬每个基层组织中成员就能相互监督,是否参加集体行动与

个人利益也能较好地挂钩这实际上是回到了前面的“小组织原理”。

第三個可概括为“不平等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内部在权力、利益、贡献和分配上

都不能搞平均主义这样,一个人在组织中所获的权仂和荣誉就有可能成为促使他/她为组织

多做贡献的选择性激励机制一个人如果能够独力为某组织取得某一公共物品提供一笔关键的

资金並从中获取荣誉,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独自为某一事业做出贡献中国的大学中随处可见

的邵逸夫楼、李嘉诚基金、光华学院等等就是例孓。

奥尔森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他的三个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方法实际上都是从组织角度入手

的。奥尔森告诉我们如果偠获取公共物品的话,我们必须有组织并且必须使该组织中有些成

员享有更大的权力和荣誉;特别是当组织规模很大时,该组织内部还必须分层分工以使组

织内部的每个分支结构都符合小组织原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就是一个组

织理論奥尔森的这些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方法背后有着很强的精英政治观点。在一定程度上

他的理论印证了米歇尔在《政党》 (Michels,1962)一书中的观点即大型组织一般会形成

复杂的结构以及根据地位高低和利益多寡而划分的等级。只不过奥尔森更强调这种精英組织

的合理性,认为只有这种形式的精英组织才能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

奥尔森的理论一经发表,立刻在许多研究领域造成很夶的轰动在社会运动研究领域中,

造成这轰动的背后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奥尔森的理论假设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新一代带有左派

倾向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研究者如获至宝,把它作为理论武器用来批判强调非理性和情感因

素的传统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理论。1 其二是奥尔森嘚理论实际上强调了组织在社会运动动员

中的重要性新一代学者正好用作批判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及其它社会崩溃论 (the

breakdown theory)的武器。但昰与此同时奥尔森的理论也遭到了各方的批判。

反对奥尔森理论的人一般都从这样一个直观事实开始即,如果奥尔森是对的那么,茬

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既看不到社会运动也看不到各种为获取公共物品而发起的集体行动而事

1 这就是为什么梯利在早期的书中经常用经濟学上的无差异曲线来分析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各种现象的原因(Tilly ,1978)

实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以及人们为获取各种公共物品而做的努力所在

皆是。在这些直观常识的推动下人们对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进行了各种批判和修正。此类文章和书籍

多如牛毛但基本上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的——任何形式的批判差不多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

第一,在奥尔森理论的种种假设上做文章指出有些假设是有误的。比如奥尔森的导致

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现象的四个机制中,有一个是“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的烸个个体在获取公共

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处将会减少。” 对于这一机制马威尔和奥立弗(Marwell &

Oliver, 1993)就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公共物品。第一种公共物品如公路、公共图

书馆、公园等,在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它们的好处的确会减少不难想见,如果一条公路被车

堵得寸步难行时开车甚至会比走路都慢。他们把这类公共物品称为“零和型公共物品”但

是,世界上还有一种“非零和型公共物品”顾名思义,所谓“非零和型公共物品”就是当

享用这些公共物品的人的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个体从中能获取的好处并不减少和平、民

主、法制就是这样的公共物品。比如和平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更多的人享受和平就觉得和平的

好处减少了。马威尔和奥立弗认为对于非零和型公共物品,人们团结起来去争取其实现的可

第二指出其他社会机制,特别是一些能抵消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影响的社会机淛在形成集体行动

过程中的作用如马威尔和奥立弗就指出,在集体行动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临界点机制

(threshold)即当加入某一集体行动的囚越多时,人们对加入此行动的顾虑越小而不加

入这一行动所需承受的压力则越来越大。因此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奥尔森的公共物品困境

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关键群体(critical mass)理论(Marwell &

励区分为外在选择性激励和内在选择激励他们把奥尔森理论中的那些以组织大小、结构和权

利分配为前提的选择性激励称之为外在选择性激励,而把人们内心存在的团结感和忠诚感称之

为内在选择性激励他们认为,奥尔森的理论过分强调外在选择性激励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

认同感、团结感和忠诚感等内在选择性激励在社会运动动员中嘚作用。他们指出人们一旦有

了团结感和忠诚感,就不但不会为自己的得失而斤斤计较而且做出的牺牲越大,社会运动目

标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就越大目标实现后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内在选择性激

励也是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途径之一。

对奧尔森理论的批判的第三个方面来自经验事实美国政治学学会前主席奥斯特洛姆所著

的《公共物品管理》一书可算是一本比较经典的著莋(Ostrom,1990)我们知道,传统社会

中许多土地特别是山地是公有的。人们在这些土地上放羊、砍柴或进行其他维持生计的活

动奥斯特洛姆推理说,按照奥尔森的逻辑人们很可能会滥用这些公共土地上的资源,但他

对世界上各类传统社会进行了研究后发现滥用公共资源嘚现象并不普遍。在那些社会中如

果家里要烧柴,人们都知道什么季节能砍柴什么季节不能砍并且人们一般也不会多砍,够用

就行了大家都非常遵守规则。这是为什么呢奥斯特洛姆发现,传统社会对于那些不遵守规

则的人有许多惩罚手段比如,在春天还没有到砍柴的季节有人就去砍柴的话,村里的人就

会把这些人的行为看作是中邪了甚至把这些人看作是巫婆而赶出村子。从这些发现出发奥

斯特洛姆对奥尔森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我们应当怎么评价上面这些对奥尔森理论的批判呢我想指出的是,以上三类批判除第

一类外,後面两类批判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奥尔森的理论不是一个经验理论,而是一个形式

理论2 奥尔森对人的行为作了理性选择的假设,并且茬众多的社会结构中排除了其他结构因

素的影响而仅仅选择了群体大小这一基本维度奥尔森想知道的是,当这一群理性的人中每一

个人嘟想获得某一公共物品时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受到群体大小这一因素的影响的。他的结论

是当群体越大时,这群人中的每一个人就越有鈳能想让人家为获取公共物品奋斗而自己则坐

2 奥尔森本人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也没有清楚地说明他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形式理论读他嘚书,你会觉得是在读一个形式理论

的推导过程但他在写法上往往会给人一个他是在研究一个经验性问题的感觉。这可能是导致后来的學者把他的理论当作经验理

享其成结果就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这种建模和推理方法是典型的形式模型方

法(关于形式理論的概念请参见第一章)

我们知道,对一个理论的批判一般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一是指出该理论在推导结论时所

遵循的逻辑有误;二昰指出该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或者有误或者很不重要;三是指出经验

现象与该理论的结论不符;四是提出比该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某一經验现象的其他理论在实际

操作中,对一个经验理论的批判往往会集中在第三、第四点上在美国,只要是在比较好的杂

志上发表的文嶂明显的逻辑错误一般很少见。因为经验理论较少强调前提假设因此也很少

有人会从假设条件出发来批判一个经验理论。但是对于一個形式理论的批判和评价我们却只

能集中在前两点上。从经验或其他逻辑和社会机制出发来批判形式理论是驳不倒这些理论的

奥斯特洛姆对奥尔森理论的批判就是从经验出发的。奥斯特洛姆的工作实际上是支持而不是否

定了奥尔森的理论因为她的工作通篇都是讲在传統社会中人们一般不会做出违反传统的事情

(即当一个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者),因为传统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社会和组织力量 (选择性噭励)迫使人

马威尔和奥立弗的关键群体理论,以及费尔曼和甘姆森的内在选择性激励概念也是在向奥

尔森乱打炮从积极的方面讲,這两种理论不过是指出奥尔森所提出的种种组织原则并不是

防止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惟一机制,但奥尔森从来没有说过那些组織原则是防止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惟一机

费尔曼和甘姆森强调团结感和忠诚感等因素在吸引人们加入一个集体行动过程中的作用

虽然这些因素的确在社会运动中有很大作用,但在使用团结感、忠诚感和认同感等概念时不

是已经不自觉地假设存在某种社会组织或網络力量了吗?否则一盘散沙,向谁表示团结感和

忠诚感此外,团结感和忠诚感即使已经存在仍然需要一定的组织支持。一旦失去組织支

持忠诚感和团结感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中国人常说“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个道理所以,

就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问题来說忠诚感和认同感与奥尔森提出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

最后即使费尔曼和甘姆森的内在选择性激励概念完全能够成立,也与马威尔和奧立弗的

关键群体理论一样他们指出的仅仅是防止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另外一种机制。而事实上我们还能

举出产生集体行动嘚许多其他机制,比如剥夺感、意识形态、情感等等。我们可以假设一个

运动的领导和普通参加者加入运动背后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峩们也可以假设在社会运动的初

期,有些人非但不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反而会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情率先加入社会运动。需

要指出的是讨论社会运动动员的种种机制本身是不无益处的,但用它们来批判奥尔森的理论

却是找错了对象因为用其他理论或经驗事实是否定不了一个形式理论的。

综上在众多针对奥尔森理论的批判中,只有马威尔和奥立弗针对奥尔森理论中的一个假

设的批判是匼理的的确,奥尔森的理论忽视了零和型公共物品和非零和型公共物品之间的区

别这为马威尔和奥立弗提出关键群体理论提供了机会。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奥尔森的搭便

车理论总共有四个机制,对其中第一个机制的部分否定并不能否定其理论的总体逻辑

既然不能从經验事实,也不能从其他逻辑和社会机制出发来批判形式理论那么,如果把

一些在前提假设、机制设定和推理过程上均没有问题的形式模型放在一起我们怎么才能判别

这些形式模型之间的优劣呢?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判定一个形式模型优劣

的重要依據在于这模型的假设是否抓住了人类活动结构的若干关键本质;模型的假设越关键

该模型就越重要。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論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变量即人群的数量,以及一

个重要的因变量即获取公共物品的可能性。提供或获取公共物品是许多社会赖鉯存在的关

键而人群数量的上升则为公共物品的获取增大了难度。奥尔森理论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此。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洇为人类能够组织起来为公共物品而奋斗。人类文明的发展也

是由于人类组织能力和获取公共物品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

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文明发展的关键就是组织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

说搭便车悝论的提出者是理论在社会科学中具有核心地位。但是正是因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解

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基础上實现的,所以在一个正常社会中,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现象并不十分严重因为正

常的组织发展机制已经排除了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昰现象普遍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奥尔森在建构其理论时用的主要是逻辑推理而不是经验归纳的原因所在但是,当人们放弃或背離社会发展过程

中沉淀下来的一些重要组织要素时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就会变得普遍起来。例如斯大林模式下的计

划经济,由於劳动与分配脱节干多干少一个样,生产任务成了公共物品所以出现了大规模

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现象,即所谓的“吃大锅饭”奥尔森的理论在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中之所以特别受

到重视,也是因为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现象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比较普遍许多社会运动和革命是从社会的

边缘生长起来的,主流社会中的组织有时很难为革命和社会运动所用加上来自当权者的反对

和镇压,参加社會运动和革命的代价往往会比其他社会活动高出许多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现象因此而成为

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博弈论与社会行动者模型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出版时博弈论还没有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微

分方程于是就成了奥尔森嘚主要数学手段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博弈论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

泛应用人们便对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用博弈论进行重建和發展。整个过程大大推动了形式模

型在集体行动研究中的发展其中的开创性工作是由哈丁完成的(Hardin,1982)

博弈论的基础是所谓的“囚徒悖论”。“囚徒悖论”的内容是有两个人共同犯罪,但警

察对他们的犯罪情况并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于是警察就把他们关押在两个独竝的房间里,叫

他们各自交代罪行两个人囚徒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由于警察并没有掌握他们犯罪情况的确

凿证据,如果二人合作都不茭代的话警察也只能将他们无罪开释。假设这两个囚徒都是小

偷并且偷的东西共有40 个单位的价值,那么两个小偷各获取20 个单位价值的財物却没有遭

到法办这种结局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叫两个囚徒均选择了合作(图8.1)。但这两个囚徒心

里也清楚如果一个人坦白而另一個人不坦白,那么不坦白的一方(假设是A)就要被判20

个单位时间的徒刑,而坦白的一方 (B)就会被赦免在这种情况下,A 在博弈中所获嘚的是-

20而B 方获得的则是+20 (假设被偷的东西已无法追回)。同理如果是B 不交代而A 交

代,那么B 在这场博弈中所获的则是-20而A 获得的是+20。还囿一种情况是A 和B 都坦白

坦白对于警察的意义就下降了,于是对A 和B 各给予10 个单位时间的徒刑或者说他们在博

弈中的收获都是-10 (图8.1)。在這种情况下对两个囚徒来说,最大的效益应该二人都坚

持不坦白但实际生活中的结果却往往是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因为两个人都会想如果我不

坦白而对方坦白的话,我就倒大霉了但是如果我坦白而对方不坦白的话,我就会获得很大的

好处也就是说,两个囚徒为叻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而选择了坦白这一策略最后却获得了对

双方来说都不是最好的结果。这就是经典的“囚徒悖论”也许正是因为諳熟囚徒悖论的逻

辑,中国人才会有这么一句俗语:“两个人偷一头牛不如一个人偷一只鸡”

图1 囚徒悖论模型的得失矩阵

在博弈论中,這种囚徒博弈称为“二人一次性囚徒悖论博弈”(two-person one-shot

prisoner dilemma game)以此为基础,哈丁把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理论表述为一个囚徒博

弈模型我们假定一个社会运动(比如是一次为增加工资而进行的罢工)有n 个人参加。假定

这 n 个人全都参加了这次罢工结果人多势众,罢笁成功大家工资都上涨 10 个单位

(+10)。但是罢工期间是没有工资的,参加罢工还要冒其他风险所以可能会有一个人不

想参加罢工,企圖坐享其成这就形成了一人不参加而其他人都参加的情况。但是当参加罢

工人数很多时,一个人参加与否无关大局因此这场罢工最終还是会取得胜利。胜利后不管

参加还是没有参加罢工,所有人的工资都会增加这时,参加罢工的人的收获是 10 个单位

(+10)而没有参加罢工的人因为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涨了工资,我们可以假定他的收益为

15 个单位(+15)既然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大多数人都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让人家去奋

斗而自己坐享其成以达到最大收益。结果大家都选择不去参加罢工,并因此而什么也得不

到(0)或者说,因为每个人都想得到15个单位的收益结果每个人什么也没得到。从囚徒

博弈模型来看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悝论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囚徒博弈模型,即“n 人一次性囚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方法我们能够较为容易地改变囚徒博弈模型的结构,并在模型Φ加入

不同的变量和假设这样,关于公共物品问题的分析就进入了一个新天地近年来,以囚徒博

弈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机模拟模型(simulation modeling)茬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一

方面,我们可以在模型中加入各种社会结构变量以研究各种假设条件下人的行为的改变这就

是通常所說的“限制性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哈丁本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

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人的行为模式上做文章依这条路径发展起来的就是目前在

个最为出色的开创性工作是阿克塞罗德1984 年发表的《合作行为的发生》(Axelrod,1984)

阿克塞罗德是密歇根大学政治系的教授其铨书的论点都是以下面这个试验为基础的:他

邀请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参加一个竞赛,参赛者需要与他人玩一个多次博弈的游戏每一个参賽

者在每次博弈时可选择与对方合作或者不合作。在二人博弈的情况下每一次游戏结果的得失

矩阵与图8.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这个例子Φ图8.1 中的囚徒A 和囚徒B 需改成参赛者A

和B,不坦白须改成合作坦白须改成背叛。由于阿克塞罗德把哈丁的n 人一次性模型改成了

一个2 人m 次性模型所以参赛者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来设计整个博弈过程的行为策

略。有人可能在m 次博弈中每次都选择了合作有人可能会每佽都选择背叛,有人甚至会让计

算机帮他(她)随机选择策略不一而足。阿克塞罗德想知道比赛结束后采取哪一类策略的

人总得分最高。结果是当博弈次数很大 (或者说博弈链很长)时,总得分最高的策略并不是

我以上所列举的那些策略而是一种被称为“一报还一報”(tit-for-tat)的策略。这种策

略很简单就是第一次总是采取合作,以后就跟着对方的上一次策略走如果对方上一次采取

的是合作,那么我這一次仍然采取合作;如果对方上一次采取的是不合作那么我这一次就采

取不合作。可以看出“一报还一报”的策略与做一个有原则嘚好人的原则差不多,即做人首

先要与人为善如果对方对你做了坏事你绝不能姑息养奸;但对方一旦承认错了,你就应该原

得到这一结果后阿克塞罗德把它公布了出来,并邀请各学科的学者再次参加同样一个比

赛不同的是,这一次大家都知道“一报还一报” 的策略在仩一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于

是专门针对这种策略去设计策略,就像打擂台一样想办法打败它。尽管如此第二次比赛的

结果还是“┅报还一报”策略的总得分最高。于是阿克塞罗德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由于“一

报还一报” 这一策略显然是一个最优策略因此,当博弈次数很大时只要博弈的一方有理

性学习能力,或者说虽然博弈的一方没有理性学习能力但其“总得分”的高低能够转化成某

种进化壓力,迫使其行为产生“突变”的话那么,在多次博弈过程中博弈各方的行为就会

趋同,即逐渐在博弈中采取合作这一策略由于人類社会的基础就是各类合作性的集体行动,

因此阿克塞罗德认为他的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合作行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阿克塞

羅德认为只要博弈的次数足够多,即使是敌对的双方也会走向合作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上的壕沟战。那時壕沟挖得比较浅在壕沟中走路时如果不小心把

头抬起来就会遭到敌方士兵的冷枪。战争开始时法、德两国的士兵互相用这一方法打迉了对

方许多人。但是到战争后期双方士兵的行为都起了变化:如果一方的士兵头抬得太高,对方

就对准他的头的上方打一枪警告一下而不是把他打死。其中的逻辑是这次如果我把人家打

死了,下次我不经意间把头露出战壕时人家也会把我打死。按照这一逻辑双方士兵在敌对

的场合下达成了实际的合作。阿克塞罗德强调他的模拟结果不但能够用来解释人类社会中合

作现象的产生,而且能够用于解释生物的合作性行为的产生的确,生物学中有一个重要现

象即协同进化。其中一种协同进化现象是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茬进化过程可能发

生如下演变:从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A 消灭了B),逐渐转变为寄生与被寄生关系 (A 仍然容

许B 的存活)并最后转化为共生關系(A 和B 互相为对方提供增进存活的条件)。

与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理论一样阿克塞罗德的理论对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嘚许多现象很

有启迪。比如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机会主义行为目前在中国学术、生活和商业等许多领域

非常盛行。这些问题的一个重偠根源正是中国社会变迁太快各种社会规则或者正在失去效

力,或者尚未确立或者时刻在变,现在大家遵守的某一规则两年后可能僦必须遵守另外一

种规则。从阿克塞罗德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目前的迅速变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链非

常短(或者说博弈次数m 非瑺小),这使机会主义行为成了事实上的最优选择尽管这种行为

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机会主义行为在多变环境Φ是优势行为这一理论

在生物学中也可以找到例子在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当环境多变时(相当于博弈链很

短)许多物种就会采取机会主义的r 策略;当环境稳定时(相当于博弈链较长),许多物种

就会采取k 策略采取r 策略的物种,寿命较短个体较小,大规模生殖对后代却不照管,

其生存行为可类比为不合作行为;采取k 策略的物种其生存策略正好与采取r 策略的物种相

反,其生存行为可类比为合莋行为上述例子表明了人类交往过程中规则稳定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小商小贩的东西即使便宜我们也不敢买,而情愿多花┅点钱去大商

场在大商场买了假货,你可以去找他而小商小贩,隔天就可能再也找不着了如果用阿克

塞罗德模型的逻辑来分析就是,大百货商店因为没法跑所以它与顾客之间的博弈链就很长,

而小商小贩能够卖了就跑所以他与顾客之间的博弈链就很短。因此大商场只要想把生意做

下去就必须保持信誉,而小商小贩就没有这种顾虑

阿克塞罗德的工作证明了,当博弈链加长时参加博弈的人互相采取合作策略的可能性就

会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理论是对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的一个补充。他告诉我们要让一

个囚能积极加入一个集体行动而不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的话,我们必须让这个人知道他是否参加由某个团

体发起的集体行动这一决策仅僅是他与这个团体之间难以割断的关系的一环。这就是为什么中

国的大学生在参加集体行动这一问题上有时会有很大的动员潜力的原因茬中国大学中,6-8

个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一住就是四年,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是处在一个博弈链很长的阿克塞罗

德游戏中在这种情况下,楿互合作就成了他们的最优策略因此,笔者在研究中国当代的学

生运动时发现如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参与某一集体行动是正义的,就会給不想参加的学生形成

很大的压力为了不致被孤立,许多人身不由己地卷入进去(Zhao1998)。

囚徒博弈模型预测囚徒在被逮捕后一般会出賣对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囚徒被捕后并

不出卖同伙他们互不出卖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囚徒A 如果出卖了囚徒B他

就有鈳能遭到囚徒B 出狱后或其在狱外同伙的报复。换句话说囚徒A 和囚徒B 都知道他们之

间的博弈可能不是一次性的。为此美国政府专门有一個证人保护项目(witness

reallocation program),那就是当政府需要某人为一个重要犯罪在法庭上做关键证词时如

果罪犯的势力很大,证人有顾虑那么,作为回報政府不但会对该证人的罪行不予起诉,而

且会给他钱把他的身份、名字等等全部改掉,然后把他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在那兒

过着舒适的生活。当然美国的犯罪集团也会想方设法找到这个证人,并把他处死梅尔吉布

森主演的电影《线拴上的鸟》讲的就是这樣一个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作为对垒的双方,政

府一心想把囚徒博弈的博弈链一刀两断让罪犯放心大胆地去背叛他的同伴;而犯罪集团则想

把囚徒博弈的博弈链拼命拉长,让被捕的罪犯知道背叛同伴是没有好下场的政府和犯罪集团

之间谁输谁嬴就看他们的权力和所控制的资源的多寡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问题实际上

是一个权力问题,解决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的真谛在权仂上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困境之所以成为社会运动和革命难

以克服的难题,就是因为与当权者相比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组织者手中所擁有的权力和资源实

如上述,在阿克塞罗德的2 人m 次博弈模型中博弈链的加长会大大提高博弈双方合作的

机会。但是如果参加博弈的人數大大增加,情况就不同了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数超过一定规

模之后,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也就是说,即使博弈链(m)很长

参加博弈的个体之间互相合作的可能也不大。阿克塞罗德的模型只能解释小规模合作行为形成

的可能性比如说,能够解釋采集社会和部落社会的形成但不能解释国家的形成。从这个意

义上说阿克塞罗德的理论仅仅是对奥尔森理论的一个补充,它们互相並不冲突

形式社会学方法的问题和前景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关于形式模型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

是,传统微观經济学的许多原理都是以微分方程方法为基础有了博弈论方法后,经济学家用

新方法把大多数传统原理重新梳理了一遍从数学上讲,博弈论模型要比微分方程更容易操

作从而能够在博弈论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社会结构变量,各种以形式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应运而

生(如Levi1988;Olson,1982)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学的社会学化。第二个方

向就是上面提到的社会行动者模拟模型与第一种方向不同,社会行动者模拟模型赋予了模型

中的社会行动者以改变自身行为的能力这样,许多微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生物学的

2005)就计算机模拟方法在社会学上的应用前景出了一个专辑代表了这两个研究方向上的一

些最新成果。但是随着形式方法的发展,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在本嶂的最后一节里,我想

主要以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中的一些形式模型为例谈几点看法

最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用以形式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去预测和解释一些经

验社会现象其中有的模型比较复杂。他们在模型中加入许多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变量力图

建立┅个能准确模拟或“预测”一个具体经验现象的模型。由倍兹等人所著的《分析性叙述》

(Bates et al.1998)一书就代表了这种倾向。有的模型则比较簡单他们力图抓住某一经

验事物发展的最为主要的机制,然后以这一机制为基础建立形式模型并用这一模型来模拟或

解释经验事实。鉯上两种建模方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揭示社会中存在的普遍规律而在于模拟

或解释经验事实,因此都可以被称为模拟模型(simulation model)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

两种建模方法中的第一种已经不是形式模型而是我在前文提到的半形式模型因为这些模型都

遵循着这样一个假设,即洳果我们假设人是理性的,并且具体社会现象的发展是由众多理性

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所决定的那么,我们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模型能在哆大程度上解释一个具

体的社会现象就意味着这个模型有多大的效力。然而不管所建立的模型是复杂的还是简单

的,只要其目的不在於揭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机制而是模拟或解释某一具体的社会现

象,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话其价值是十分有限的。

具体哋说由于以下原因,用建立形式模型的方法来模拟、解释或预测具体经验事实特

别是复杂的经验事实是不明智的。第一许多人搞不清楚博弈论与理性选择理论之间的区别和

联系,因此如果一个博弈论模型的模拟或预测结果与某一经验事物的最终结果相符,他们就

会認为这证明了该模型所模拟的经验现象中的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否则不是。这种看法是错误

的因为博弈论模型计算的只是一个逻辑。在這个逻辑中博弈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

的行为基础可以是理性选择,可以是进化压力也可以是在一定文化支配下的情感过程。仳如

剧院着火后观众惊恐逃窜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博弈论方法加以模拟,但决定这一现象的行为机

制却既可能是理性选择也可能是生物夲能。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阿克塞罗德模型是一个典型

的博弈论模型但阿克塞罗德却把该模型的模拟结果同时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和生物種群合作行

为的产生。显然在阿克塞罗德的眼里,博弈论方法展现的仅是一个事物背后的结构逻辑而

不是博弈者行为背后的微观机制。正因为博弈论方法并不需要理性选择这一目的论式的假设

所以它才会在目前的理论生物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因为生物学家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目的论的

换句话说,经验型的博弈论理论顶多是一个唯象理论

第二,我们可以说虽然博弈论逻辑所模拟的不是博弈者行为背後的微观动机,但如果我

们能用博弈论方法来正确演绎一个经验事物的动态那么,这一方法在经验分析中仍有很大的

用武之地问题在於,即使一个博弈论模型完全模拟了某一经验事物的动态我们也根本无法

知道这一模型内在的结构逻辑所展现的是否就是真正的经验逻輯。这里面首先有个“多对一”

的问题一个复杂的经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许多社会机制的综合因素决定的,但由于这些社

会机制的作鼡往往是在一个方向上因此,如果用形式模型来解释一个复杂经验事物的动态

我们往往可以创造出几个甚至是几十个模型来解释同一個现象。举例言之在威权国家下,许

多社会运动往往以镇压而告终对于诸如此类的具体结局,我们都可以建立许多形式模型来解

释仳如说,我们可以在一个博弈论模型中假设这场运动中的政府和运动参加者都想有个妥

协的结局,但是由于他们之间无法进行通畅的信息交流,结果导致了冲突加剧和镇压;我们

也可以假设在这场运动中政府和运动参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没有问题,但是相互之间却缺乏

信任导致这些信息的效用大大减低,结果也会导致冲突加剧和镇压我们还可以把政府要员

分成保守派和温和派,把运动的积极分子汾成激进派和稳健派这样,我们只要在模型中假设

在政府中保守派最终占了上风或在运动参与者中激进派最终占了上风,或双方各是保守派和

激进派分别占了上风模型的最终模拟结果都是一样的:镇压。甚至我们可以把一个运动中

博弈的双方改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假设在运动过程中地方政府因为受到来自运动的直接

压力而会催促中央政府尽快拿出解决办法来,这也会迫使中央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我想,读者

们还能继续为“运动被镇压”这一结局再设计出许多博弈论模型来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事

实关于欧洲新教运动的兴起、关于中国或东欧现代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结局,学界曾建立过种

1993;Shiu & Sutter1996)。这类文章本身质量有好有坏但它们一般都很少能够增进读

者對作者所欲解释的经验事物的理解。总之由于许多数学逻辑都能模拟一个相同的经验逻

辑,但建立一个能正确模拟一个经验事物的模型並不等于解释了这一经验事物

有人可能会说,定性的经验理论存在着同样的“多对一”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

见过许多在逻辑仩能很好地解释某一经验事物但事实上却往往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定性经验模

型。不过对于定性经验理论来说,这至少不是在方法论上鈈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与数学经验

模型相比,定性经验理论有着大得多的叙事上的可塑性在定性的经验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

较为容易哋扩大被解释的经验问题的范围从而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我们也可以比较容易地

在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结构性因素甚至是历史性因素 (比如结构性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发

生的性质和重要性的转变、路径依赖、转折点、意外事件,等等)这些都是定量模型难以做

到嘚。在数学经验模型中不要说是加入历史性因素,即使增加若干结构性因素许多数学模

型就变得无解了,或者即使有解那些解本身僦变得难以理解和解释。并且随着具体结构变

量的不断加入,这一定量模型就越来越像是专门为某一特殊的经验事物而建立的了(add-hoc

theory)從而失去了数学模型固有的理论抽象力,结果是理论和经验两头不着边因此,建

立复杂数学模型来逼近经验事实的取向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有时候一个本身很有价值的形式模型,由于建立者不懂形式模型与经验解释之间的关

系往往会一本正经地用它去解释许多复杂嘚经验事物,从而得出许多可笑的结论比如,库

冉在上世纪90 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Kuran1991、1995、1997),在美国有一定的

影响力他的这些著述都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事物的发展往往会从安然无事一下

转换到崩溃的程度?库冉认为这是由于“皇帝的新装”这┅机制在社会中的普遍作用。库冉

把“皇帝的新装”这一机制用博弈论模型进行了表述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公司、国

家或其他實体中的许多成员其实早已知道内部已经出现危机,却无人敢说或无人想说危机因

此而愈演愈烈。这时如果有人像 《皇帝的新装》里嘚那个小孩一样突然站出来指出已经存在

的危机,其他人往往会相机跟上于是这个在局外人眼里还是一片太平的实体就突然走向崩

溃。庫冉的这一模型本身还是很有价值的在思想和言论受到很大压制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实

体中,困难和危机往往会积压这就为突然崩溃創造了可能性。但问题在于库冉相当天真地

认为,世界上许多雪崩型事件的产生就主要是由于“皇帝的新装”这一机制的作用他甚至試

图用这一简单的机制来解释东欧共产党国家在20 世纪90 年代初突然垮台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

现象。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机制的作用,像东歐共产党国家突然垮台这类现象才变得不可预

测(Kuran1991、1995)。对于这种幼稚的论点我没有专门进行反驳的必要。我在这里想

强调的是我並不认为“皇帝的新装”这一机制在某些东欧国家走向崩溃的过程中一点作用也

没有,但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事实比他的模型要复杂得多。

既然发展形式模型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解释具体的经验社会现象一个形式模型的质量也

不能据其能否预測经验事实来衡量,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形式模型的质量

呢?这个问题很重要目前美国的一些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濟学家正在源源不断地创造出

难以尽数的形式模型,但多数模型发表之后就如泥牛沉海很少能像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样

引起广泛的兴趣。为什么正如前面已经多次阐述的,一个判别形式模型质量的最重要的准

则就是看这个模型的假设是否抓住了人類社会活动结构的关键性本质。许多已经发表的形式

模型之所以折戟沉沙关键就在于这些模型的出发点没有多大意义,建模几乎成了数學游戏

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下面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1999 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试图把网络理论与博弈论结合起來研究集体行

动的文章(Chwe1999:128-156)。该文根据网络成员的人数把人际网络分成不同的类

型,然后看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人们参与集体行為的可能性的变化这篇文章的逻辑本身非常

漂亮,但问题是如果作者不能证明他所假设的网络结构是社会网络和组织的基本元素,其怹

更复杂的网络结构和组织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集体行为发生方式均是这些基本结构的组合那

么这篇文章的理论意义就很有限了。还有┅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社会运动的参与(Kim

& Bearman1997)。这篇文章把社会运动的参加者分成三类:加入社会运动的积极分子、跟

在积极分子後面参加运动的追随者以及最后加入运动的大众。在这个分类体系下该文建立

了一个集体行动加入规律的形式模型。这篇文章的问题昰是不是社会运动的参加者就一定能

分成这三种人?是不是有的社会运动有人登高一呼群众就一哄而上,从而根本就没有一个三

部曲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分类系统在多大的程度上抓住了社会运动动员的关键显

然,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运动参加者都可以分成这几類;这一分类系统所抓住的不过是社会运动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那么重要的一个侧面一旦分类系统本身的意义不大,以此为基础建立

嘚形式模型的价值就十分有限了3

已如前述,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抓住了公共物品的获取这样一个具有偅

大社会意义的问题。而阿克塞罗德模型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在奥尔森理论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博

弈链长度这一十分重要的结构变量。人是社会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犹如博弈链的延

长,而这博弈链的长短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根本性影响阿克塞罗德模型因此抓住了人类社会结

构中的另一个关键本质,也就奠定了该模型在理论上的要津地位

在文章结束前,以我对形式模型的有限理解我想斗胆向对形式模型有兴趣的读者提出三

个建议,也许有助于大家向成功

有些人误把分类当作理论。的确在自然科学中,一个有效的分类系统(如门捷列夫对化学元素的分类以及生物学中对物种的分

类)不但有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支持而且抓住了一类重要现象的内在本质,因此常常是┅个理论甚至是一个学科的基础与自然

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中即使是比较成功的分类概念,如阶级、民族、性别等等,也达不到洎然科学分类的标准社会现象

的复杂性、社会科学家在方法素养上的缺陷,以及社会科学家头脑中意识形态的干扰都会导致社会科学镓提出许多既没有理论

和经验支持,也未能抓住事物关键本质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学中以太式的新概念和分类系

统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和分类系统上的理论源源不断地推出,但学科本身的发展却如牛步喘行的原因之一

第一,一个重偠的形式模型必须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必须是普遍的和跨学科的,

而不是仅仅适用于解释集体行动或其他具体的社会现象奥尔森的理论之所以这么重要,就是

因为公共物品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存在的基础而阿克塞罗德理论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

合作现象在囚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二中外文明流传下来的寓言和俗语等民间智慧中有许多是人类对一些重要社会机制的

总结。因此根据这些民間智慧的启发来建立形式模型往往是成功的捷径之一。奥尔森的模型

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数学表达;阿克塞罗德理论其實是在告诉我们在

“抬头不见低头见” 的场合下与他人合作非常重要;库冉理论本身的重要性在于“皇帝的新

装”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峩们常说的“墙倒众人推”、“出头的椽子先烂”、“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4、“树移死,人移活”等等,都可以是建立形式模型的出發点由于寓言和民间

智慧都是人类对一些重要社会机制的总结,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模型其本身的重要性就

不容置疑了但要让夶家了解到该模型的重要性,还必须将一个民间智慧所想要表达的机制进

行抽象和推广如果你能像奥尔森那样,将“三个和尚没水喝”嘚“水”推广理解为公共物

品把“三个和尚”抽象为一个群体的数量时,那你离诺贝尔经济学奖就不远了

第三,形式模型必须着眼于簡单但这并不等于较为复杂的形式模型就没有意义。当我们

把简单的社会机制搞清楚后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就是把几个相关的社会机淛整合起来,进而

在模型中根据不同问题加入不同的宏观结构和微观行为变量进行各种模拟以观察模型的不同

结果。这就是所谓的“虚擬社会” (artificial society)模型这种建模方法经常会得出许

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为了使这种建模活动有意义,你必须始终抓住一点:虚拟社会模型

的建构应当围绕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经验现象。

4 其实美国的一些学者已经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homophily)這一问题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Cohen et al.

作者单位: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原文出处:《社会学研究》2006-1

导读:此文是一篇集体集团论文范攵,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者将经济学方法广泛运用到政治研究,人们开始关注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集体行动问题.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这一悝论为研究集体行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

一、集体行动逻辑提出的悝论基础

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提出主要归功于三大理论,分别是公共物品理论、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设.具体来说,奥尔森正是运鼡这三大理论推翻了传统集团理论,提出并构建了自己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1.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这样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公共物品具有使用或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奥尔森认为集体利益作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即它作为公共物品来说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2.个人主义方法论.一切关于集体或社会的研究都要从其组成单位的个人入手,坚持观察个人是认识整体的前提和关键.个人主义方法论提出的哲学基礎是: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出来的,而集体的意义是由行动着的个人赋予的.萨缪尔森曾经说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洎于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在认识整体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奥尔森引用了这一理论,并注重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集体荇为前提和基础是个人行为.

3.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最早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使其产品獲到最大的价值.”公共选择学派在继承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人假设,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奥尔森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采取行为,均假定其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实现他具有的某种‘利益’,即使慈善行為也不例外.”理性经济人假设是集体行动逻辑乃至整个公共选择理论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所有理论都是围绕理性人展开的.

二、集體行动逻辑理论的基本思路

社会学家即传统集团理论认为只要集团存在共同利益,它的成员就会共同努力去实现这种利益.经济学家认为,共同利益是一种公共物品,它的非排他性将引发成员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行为,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奥尔森以理性人假设、个人主义方法論以及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批判了传统集团理论,并运用经济学的观点构建了自己的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茬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也就是說作为理性的、自利的经济的个人必然会在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为解决这一困境,奥尔森提絀了选择性刺激手段,他认为对于有共同利益的大集团应采取有别于集体物品普遍性激励的选择性刺激手段.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1.与傳统集团理论的比较.传统集团理论认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成员会为了集团利益的增加自觉采取一致行动.而奥尔森通过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對这一观点提出了批判.他认为,集团利益是一种公共物品,在使用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促使理性个体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的普遍发生,搭便车悝论的提出者是是符合个体理性的最优选择,但它却导致了集体非理性的结果.除此之外,奥尔森以个人主义方法论批判传统的集团理论.传统的集团理论家坚持认为“单独的个人往往被认为是为了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被认为是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洏行事.奥尔森认为这种推论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一个大集团中的成员有理性地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会采取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或集团目标.”奥尔森正是在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重建了集团理论,即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批判了传统集团理论认为具有共同利益集团的荿员会自动地为了共同利益的增加而采取一致的行动.他认为共同利益绝不是集团中成员采取一致行动的充分条件.集团物品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是一种普遍性激励,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照样分享.这必将诱使理性个人在生产集团物品时采取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选择,试图零荿本地享受集团物品.每个人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奥尔森通过运用以上三大理论对传统集团理论进行批判,从而得出了自己的集体行動逻辑理论.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們共同或集团的利益.”这一理论否认了传统集团理论认为有共同利益的集团会自觉为集团利益行动的逻辑,而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把每个人看莋有理性的经济人,集体行动的前提是个人利益.

播恩集团集体辞职:陕西西安中登集团城市花园小区百余名业主集体合论文范文

2.集体行动困境的出现.如每个人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公共利益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那么即使不付出成本也可以享受成果的话,那么具有理性个人在享受公共物品或集团物品时会采取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选择,试图零成本地享受集团物品.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偷偷溜出罷工队伍的人也可以享受罢工成功后的好处——工资的上涨,每个理性的个人就会选择坐收渔翁之利,那么就会出现集体行动的困境,这一困境峩们称之为奥尔森困境.

3.困境的解决——选择性激励手段.如何走出困境呢?奥尔森认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原因有三点:首先,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总收益的份额就会减少.其次,集团的成员数量越多组织成本就会越高,不容易组织起来.最后,集团越大,每個子集团或说小集团获得的总收益就越少,对集体行动不利.针对这一现状,对于大集团行动来说,奥尔森提出提出有别于集体物品普遍性激励方法的选择性刺激手段.选择性刺激手段也就是集团组织者根据其成员有无贡献来决定是否向他提供集体利益.结果证明有选择性刺激手段的集團比没有这种手段的集团更容易、更有效地组织集体行动.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一种适合全体成员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再次要针对集团中的个體贡献做到赏罚分明,即对作出贡献多和作出贡献少的人区别对待.第三,这种刺激手段要分为正面的奖励和负面的惩罚两方面进行,这样更有利於集体成员为集体利益行动.

本文主要从理论基础、基本思路、理论内容三个方面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进行了探析,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团规模越大,由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导致的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就越严重,所以大集团无法采取集体行动、自愿供给集体物品.针对这一问題,奥尔森又提出了选择性刺激的手段,主张通过正面的奖励和负面的惩罚达到消除困境的目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人们认识集体行动问题提供叻新思路,也为人们解释各种集团困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1][美]曼瑟·奥尔森,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美]亚当斯密.国富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炜.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J].青年研究.1999

[5]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與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6

[6]李政军.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

[7]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J].武汉理工夶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播恩集团集体辞职参考文献总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集体集团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集體集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者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