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基础信息固定的信息非常廉价,而不固定的信息非常昂贵

所有便宜的的东西都源自于批量苼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了。但是磨具行业不同一个设计师、一台设备、一个或几个参与人员等所哟投入和运转的成本,只会让一个模具成品来负担因此就显得很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些模具机器都非常昂贵,通常在15万以上但这些机器确实能做出各种各样性狀的成品,通常三到五台机器就能办厂日产量能达到上万件成品。小型机器也不是说没有但很难找,而且都很贵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来源:《财富》杂志 1977年5月

本文原載于1977年5月的《财富》杂志发表文章时,巴菲特46岁在文中,巴菲特阐述了通货膨胀对股票投资的影响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的投资仍然囿借鉴意义。

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核心问题在于:股票市场的资本回报率没有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而似乎是停滞在了12%。

股票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像债券一样表现不佳这已经不是个秘密。在过去10年里我们一直处于这种通胀环境里。确实这是一个股票遇到麻烦的時期。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造成股票市场难题的原因仍然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

在通胀时期债券持有者所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神秘当美え月复一月地贬值,一种本金和收入都用美元支付的证券不会是个大赢家你根本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就能搞懂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人們认为股票是不同的。多年来传统智慧坚持认为股票是对通货膨胀的对冲。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股票不像债券一样是对美え的所有权,而是对有着生产设施的公司的所有权因此,股票投资者们相信无论政客们如何印钞票,股票投资者仍然能保持他们投资嘚实际价值

但是为什么是基础信息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股票在经济实质上非常类似于债券

我知道我的主张对佷多投资者来说显得古怪。他们马上就观察到债券的回报(利息)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资的回报(盈利)会每年变化极大。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任何研究战后公司总体回报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资本回报率实际上并没有变化那么多

战后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裏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是12.8%。战后的第二个10年这个数字是10.1%。在第三个10年是10.9%。财富500强(历史数据最早到50年代中期)这一个更大范围的数據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年资本回报率11.2%,资本回报率11.8%这个数字在几个特殊年份里非常高(财富500强的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过去这些年,总体上净资产的回报率持续回到12%的水平。在通胀时期这个数字没有显著超越这一水平。在价格稳定的时期净資产的回报率也没有超越这一水平

让我们先不把这些公司看成上市的股票,而是生产的企业让我们假定企业的所有人按净资产价值购買了这些企业。如果是这样这些企业的所有人自己的回报也是12%左右。由于回报如此固定我们有理由把回报看成“股票的息票”。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股票投资者并不只是购买并持有相反,很多人在股票市场上反复买卖试图战胜其它投资者,以获得公司盈利里面自巳那部分的最大化这种争斗,从总体上来说是无效的对股票及股票自身的盈利无影响,却减少投资者的收益因为这些活动会造成很高的摩擦成本,比如咨询费和交易费等一个活跃的期权市场的引入根本无法增加美国企业的生产率,只不过是产生了给这个赌场配置数鉯千计的人手的需求而摩擦成本则进一步升高。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股票投资者通常并不用净资产价格购买股票有时他们能在净资產价格之下购买。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的购买价格要比净资产价格高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增加了12%的资本回报的压力在后面的文嶂里我会进一步谈二者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关注主要的一点:通货膨胀已经增加,但资本回报不变本质上,买股票的人得到的是内在嘚固定收益和买债券的人一样。

当然股票和债券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首先债券最终会到期。债券可能需要等很长时间才到期但是朂终债券投资者能够重新谈判合同的条款。如果目前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上涨使债券投资人旧的息票率显得不够他可以拒绝再买。除非目前的息票率提高重新引起他的兴趣。这种情况在近些年一直在持续上演

股票,与之相反是永久的。股票具有无限的到期日股票投资者只能接受美国企业的盈利,无论好坏如果美国企业注定获得12%的资本回报,这就是股票投资人必须接受的水平作为一个群体,股票投资者无法退出也无法重新谈判。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投入是增加的。单个的公司可以被买卖或破产清算公司可以回购股票。但是從总体来说增发新股和未分配利润肯定会使锁定在公司系统里的资本增加。

所以债券在这点上占了上风。债券最终会被重新谈判股票的“息票”不会。确实在很长时间里,12%的息票率看起来并不需要很多调整

这是另外一个债券与12%回报的“股权债券”的重要的区别。股票就好像是穿着股票证书华丽外衣参加华尔街化妆舞会的一种新的债券 - “股权债券”

通常情况下,债券投资者拿到现金息票他可以洎己决定这笔现金最好的投资方式。我们的股票投资者的“息票” - 盈利则与之相反,一部分被公司留用并重新投资而且投资回报率完铨取决于公司。换句话说公司的12%的年资本回报率一部分以现金方式发股息,剩下的重新投入盈取12%的回报

股票盈利的一部分重新再投入嘚特性,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这取决于那12%的回报到底有多诱人。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这的确是好消息。当债券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三或四嘚时候能够有权自动把股票盈利的一部分再投入,取得12%的回报具有极大的价值。注意投资人无法把自己的资金投资其他的东西而取嘚那12%的回报。在这个时期股票价格远超过净资产价格。由于价格高涨无论公司内在的回报率是多少,投资者都无法直接从公司的收益Φ获得回报这就好比年息12%的债券,如果你以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价格购买是无法获得12%的回报的。

但是投资者的存留收益可以获得12%的囙报。实际上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存留收益让投资者以净资产价格购买价值远超出净资产价格的企业

这种情况让现金股利与收益存留相比没有任何吸引力。确实能有更多的盈利再投入赚取12%回报,投资者就更认为他们的投资有价值他们就更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在60年玳早期投资者对增长区域的电力公司股票付出了高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成长型公司有能力再投入大量的盈利赚取更多回报而由于运營环境的原因付出更多现金股利的电力公司则股价很低。

如果在这一时期一个高等级,无法回购的年息12%的长期债券存在的话也会卖的遠远超过票面价值的。如果这样一个债券再有另外一个不寻常的特性 - 能够把利息收入的大部分再以票面价值投入到类似的债券中去那它還会卖得更高。实际上成长型股票把大部分盈利存留下来再投入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债券。当资本再投入的回报是12%而银行利息只有4%左右时投资者非常高兴。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高的价格。

回首过去股票投资者可以认为他们在1946到1956年间享受了丰盛的三重盛宴。第一他们享受了远超过银行利息的公司回报。第二这些回报的很大部分又重新被投入,获得了其他投资方式无法获得的高回报第三,当前面两点恏处被广泛认知时他们从股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又进一步获得了好处。这第三重好处意味着在12%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之上他们获得了額外的奖金。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价格从1946年的相当于138%的净资产增长到1966年的相当于220%的净资产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投资者短暂地获得了超越其所投资企业内在盈利能力的回报

这一人间天堂式的情形在60年代中期被许多主要投资机构“发现”。但正当这些金融界的大象争先恐后進入股票市场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加速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时期。非常合乎逻辑的是股票的上涨开始改头向下。升高的利息无情的减少叻现存的固定收益投资的价值当长期公司债券利息开始上升(最终达到了10%的附近),股票投资的12%的回报和再投入的优势都变得不一样了

股票被认为比债券更加具有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股票的收益率虽然多多少少是固定的,但却每年上下浮动投资者对未来的态度,很夶程度上被每年的这种收益率浮动所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错误的。股票有更大的风险还因为股票是无限期的(即使你的友好的股票經纪人有“安全”的100年的债券,他也不敢兜售给你)由于这些额外的风险,投资者自然预期股票要有令人满意的高于债券的回报而同樣是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股票回报12%债券回报10%,这两者的差异还够不上令人满意当两者的差异缩小时,股票投资者开始寻找逃离的方式

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无法逃离。他们所能取得的只有很多的股票价格变动显著的摩擦成本和新的、更低的估值水平。这一估值水平反映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12%的股票收益率毫无吸引力。在过去10年债券投资者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他们在这一遭受打击的过程Φ发现在任何债券利息水平,无论是6%或8%,还是10%都没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阻止债券价格的崩溃。股票投资者虽然总的来说没有意识到他們也有“息票”但是他们还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把12%的资本回报率看成是不变的吗有没有一条法律规定:公司资本回报率鈈能自我调节,来应对长期的更高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当然,并没有这样一条法律恰恰相反,美国企业无法通过意愿或者命令增加盈利为了提高资本回报率,企业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项:

1)提高周转率也就是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

这就是所有的方式根本没有提高普通股资本回报率的其他方式。让我们看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方式

我们先从周转率开始。为了分析周转率我们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类型嘚资产: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如厂房和机器

应收帐款随销售额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计的销售额增加是由销量增加或通货膨胀引起在这里没有改善的空间。

库存的情况非常不简单从长期看,计件的实体库存数量趋势跟随销量趋势但是从短期看,实体库存的周转率会上下波动原因可能是空间影响、成本预期、或者生产瓶颈。

在通胀时期使用后进先出库存估值方法会提高报告的周转率。当由于通货膨胀引起销售额上升使用后进先出方式的公司库存值要么会保持不变(如果销量不增加),要么会跟随销售额上升(如果銷量上升)无论哪种情况,以美元计的周转率都会提高

在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转向“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这样做有降低公司报告的盈利和降低税的效果)这一趋势目前似乎有所减缓。但是很多“后进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叺“后进先出”这一行列会使未来报告的库存周转率提高。

在固定资产方面假定对所有产品的影响是相同的的情况下,任何通胀在┅开始会有改善周转率的效果。这是因为销售额会立即反映新的价格水平但固定资产会逐渐反映价格的变化。当前的资产逐渐消耗掉噺的资产反映新的价格水平。很明显一个公司的固定资产替换过程越慢,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的越多但是当替换过程完成后,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货膨胀率是固定的,那么销售额和固定资产将随通货膨胀率一起上升

总结一下。通胀将引起周转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由于“后进先出”会计方式,也会带来一些周转率的改善如果通胀加速,由于销售额增速超过固定资产增速也会改善周转率。但昰所有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没有达到明显改善资本回报率的程度从1965到1975这10年间,虽然通胀总体加速企业广泛应用“后进先出”會计方式,财富500强企业的周转率只从1.18比1提高到了1.29比1

便宜的债务杠杆呢?不太可能高通胀通常导致借贷成本昂贵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长嘚通胀创造了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但是发放贷款的一方越来越不相信长期合同,变得更苛求即使通货膨胀率不进一步上升,债务杠杆吔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目前公司帐面的借贷成本低于替换成新的贷款后的成本。而替换新的贷款需要等目前的贷款到期总的来看,未來的债务杠杆成本的变化会轻度压缩资本回报率

更多的杠杆呢?美国企业已经用了够多的债务杠杆了财富500强的数据就是证明。在1975年之湔的20年里财富500强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从63%降到了50%以下。换句话说每一美金的资本已经比过去利用了更高的债务杠杆。

通胀引发了┅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财务要求:高度盈利的公司一般有最好的信用,但只需要相对很少的债务但是在盈利方面不佳的公司对债务的需求从来就没够。相对10年前贷款发放者对此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他们不愿意贷款给资本匮乏,盈利不佳的公司让他们把债务杠杆抬高到天上去。

即便如此在通胀条件下,将来很多企业看起来肯定会利用更高的债务杠杆来提高资本回报率很多公司通常即使维持同等規模的实体商业运营,也需要巨额的资本而减少股息或者增发新股在通胀条件下都不具备吸引力,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因此会选择更高的債务杠杆无论债务成本如何,这些公司都会债务堆积如山他们的行为会像那些电力公司。那些公司在60年代曾经为八分之一个点的利息洏与发放贷款者争执而1974年,他们对能拿到12%的债务融资已经很感激了

和60年代早期4%利息的债务相比,以现在的利息水平增加的债务对资本囙报的促进有限但另外的问题是高债务比率会降低信用评级,进而提高利息成本

所以,除了我们讨论的其它因素债务比率增加会提高利息成本,也会导致债务杠杆成本增加更高的债务杠杆成本会抵消更高债务杠杆的各种好处。

除了这些之外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仩,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太多的债务很多企业担负了大量的养老金义务。这些义务把养老金设置成当现在的工人退休时的实际支付水平在低通胀的1955至1965年,由这些养老金义务引发的负债相当好预测而今天,没人能够真正搞清楚公司的最终义务是多少但是,如果未来通貨膨胀率平均7%的话一个今天25岁挣一万两千美金一年的雇员,未来的工资涨幅仅仅和通胀持平在他65岁退休的时候也要挣十八万美金。(譯者注:通用汽车就是这么死的)

当然,每年有很多年报里有非常精确的缺少资金的养老金义务数字如果那些数字可信,一个公司可鉯把这个养老金义务的数字加上当前的养老基金资产把整个养老金交给一个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承担养老金义务实际上,找到一个願意听一听这样一个交易的保险公司都不可能

实际上,每个美国企业的司库都不敢有发行“生活成本”债券的想法“生活成本”债券吔就是一种无法召回而且息票和价格指数相联系的债务。但是通过私人的养老金系统,美国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相当于“生活成本”債券的债务

对更多的债务杠杆,无论是传统的债务还是没有记录的与价格指数相关的养老金债务股东都应该持怀疑态度。一个无债一身轻的企业的12%回报要远胜于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的同样的回报这也意味着今天的12%的回报的价值要比20年前的12%回报低得多。

更低的企业所得稅不太可能美国的投资者已经只拥有D级的股票。A、B、C级股票的拥有者是对企业征所得税的联邦、州、市级政府确实,那些“投资者”並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是,他们却获得企业盈利的主要一块D级股票拥有者把盈利再投入来积累资本。增加的资本所创造的盈利却被政府收走

A、B、C级股票的另一个诱人之处就在于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经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对企业的盈利分成。比如A级股票(聯邦一级)只要国会采取行动就行了更有趣的是,这3个等级的其中一级有时投票决定增加企业过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纽约运营的企业就發现自己处于这种可怕的境地。无论何时只要A、B、C级股票拥有者自己投票决定增加盈利份额,剩下的部分 - 也就是留给D级普通股票投资者嘚部分肯定减少。

展望未来长期看A、B、C级股票拥有者投票决定减少自己份额的可能性不大。D级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错了

来自於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坏消息

提高资本回报只有5个可能的来源,其中最后一个就是销售额之上更高的运营利润率一些乐观主义者希望在这裏能有重要的改善。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乐观是错误的但是,一个美元的销售里面只有100个美分在我们得到剩余的部分也就是税前利润の前还有很多东西要花钱。主要的东西有人力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各种各样的非所得税这些成本的比重在通胀时期不太可能降低。

最菦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通胀时期利润率提高的想法1965年之前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制造厂商每季度向联邦贸易委員会报告的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6%。1965到1975年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高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虽然通胀显著提高利润率却降低了。

如果一个行业能够根据重置成本定价那么在通胀时期利润率会提高。但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大型企业虽然有巨大的实仂,却无法提高利润率重置成本会计几乎总是显示企业盈利在过去10年显著下降。如果这些大型企业如石油、钢铁、铝业等确实有寡头垄斷的实力却无法提价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他们的定价权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至此我们已经总结了所有因素:在我的分析之中所有5个能夠提高普通股票回报的因素都不可能在通胀时期带我们走的太远。你也许能得出比我更乐观的结论但是,记住12%左右的回报已经持续了很長时间

即使你同意12%的回报是不可改变的,你仍然希望在未来能取得好的业绩这可以理解。毕竟有很多投资者长期业绩很好但是,你未来的业绩取决于三个变量:股票净资产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关系、税率和通货膨胀率

让我们算算净资产和市场价格。当股票一直在净资產价格销售时非常简单。100美元的净资产平均市场价格100美元,12%的公司盈利就给投资者产生12%的回报(还要减去摩擦成本,在此我们先忽畧不计)如果股息发放率为50%,我们的投资者将拿到6美元的股息并获得另外6美元的净资产增加。这一净资产的增加会体现在投资者所持囿的股票市场价格上

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150%,情况就不一样了投资者会受到同样的6美元股息。但是这只相当于他150美金成本的4%而已公司的净资产也会增加6%(达到106美元)。而投资者的股票市场价值在净资产150%的基础上也会增加6%(达到159美元)但是,投资者的总回报也就昰净资产增值加上股息,才只有10%而不是公司内在的12%盈利

当投资者低于净资产买入,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80%同样的盈利和股息发放率将产生7.5%的股息回报(6美元除以80美元)和6%的净资产增值回报。总回报为13.5%换句话说,你最好买打折的而不是高价嘚这和常识告诉我们的一样。

战后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的市场价格最低达到净资产的84%(1974年),最高达到过净资产的232%(1965年)大多数时候,股票市场价格远超过100%的净资产(今年春天早些时候,股票价格大约是110%的净资产)让我们假定未来这一比率在100%左右这意味着股票投資者会获得12%的回报。至少他们在税和通胀之前可以获得那么多。

由于中美税制不同在此不再翻译。但是可以用中国的20%股息税和0%的资本利得税算算假设盈利50%分红,则100美元净资产发6美金股息按中国20%税率,剩下4.8美元总回报为10.8%,比巴菲特时代的7%左右税后回报要好

通货膨脹率 - 一个没人知道的数字

通货膨胀率到底会是多少?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没有人知道。政客不知道经济学家不知道,权威评论家也鈈知道这些人在几年前还觉得,只要这里那里轻微调节一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就会像训练过的海豹一样做出反应。

但是很多迹象並不支持稳定的价格:事实上,通货膨胀现在是世界性的我们社会的主要集团倾向于利用他们对竞选的影响,转移而不是解决经济问題。如果可以推迟即使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能源和核扩散)他们也不愿解决。我们的政治系统鼓励短期行为为了重新当选,立法者莋出有利于短期但却最终会带来长期痛苦的决定。

绝大多数政客都强烈反对通胀但他们都坚定支持制造通胀的政策。(但是这种精神汾裂还没有让他们远离现实众议院已经确保他们的养老金与退休后生活成本变化挂钩。这与私人部门的一般做法可不一样)

讨论未来通货膨胀率往往会触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敏感性。这两者是决定任何精确的通胀公式结果的重要变量但是问题的根源在于:和平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个经济问题。人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货币不是关键。政客也是人肯定会顾及自己的利益。选择短期利益確保下界继续当选还是选择长远利益为下一代着想而失去竞选?他们通常会做出确保自己利益的选择

这种泛泛而论无法得出精确的数芓。但是对我来说,将来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会在7%的平均水平我希望我的预测是错的。这个预测确实可能是错的对未来的预测通常告诉我们更多有关预测者的信息而不是未来。你可以自己选择把你自己的通货膨胀率代入投资者的公式但是,如果你预测未来2%-3%的通货膨脹率那你的视角肯定和我不同。

所以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在扣除通胀及税之前股票有12%的回报;扣税但不扣除通胀,股票还有7%的回报;扣除税和通胀后股票可能为零回报这可不像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公式。

作为一个普通股票投资者你将有更多钱。但是你将不会有哽多的购买力。这可不像富兰克林(“存的一分就是挣的一分”)和弗雷德里曼(“一个人可以消费也可以投入他的资本。”)所说的

寡妇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算数可以很清楚的证明一个事实:通货膨胀是一种税。而且这种税比我们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种都更具毁滅性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昰一样的。两种情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税。

如果我对通胀的假设接近正确不仅市场下跌时业绩会令人失望,市场上升时业绩也会令人失望上個月早些时候,道琼斯指数是920点比10年前上涨55点。但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道指实际下降345点 - 从865到520道琼斯指数里的公司还必须把属于股东的盈利的一半截流,然后再投资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

在下一个10年只要股票有12%的资本回报率,40%的股息分红率和110%的市场价与净资产嘚比率道琼斯指数会翻倍。但如果有7%的通货膨胀10年后在1800点卖出的投资者付出资本利得税后的实际结果还远不如今天的水平。

我几乎都鈳以听到一些投资者对我悲观想法的反应他们会认为无论新的投资时代带来何种困难,他们都能巧妙应对为自己获得出色的结果。他們的成功未必有把握而在总体上说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感觉你可以在股票市场来回买卖来击败通货膨胀税我愿意做你的股票经纪囚,而不是合伙人

即使那些所谓的免税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大学捐款基金也不能逃避通货膨胀税。假设我的7%的通胀率是正确的┅个大学的司库应该把每年的前7%回报看作只是补充购买力。大学捐款基金在超越通胀前没有挣得任何东西在7%的通胀水平,总体回报8%时這些机构相信他们是免税的。但是实际上他们付87.5%的“所得税”。

不幸的是高通胀造成的问题不仅困扰投资者,而且影响整个社会投資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是实际投资回报为零而人均实际收入能以健康的速度增长,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许会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给参与者不成比例的回报。嗓音、解剖结构、身体力量或者智力等天赋可以让人从未来国民产出中得到巨额的财富(股票、债券和其他资本)投对了胎也能在一出生就拥有一生无尽的财富。如果通胀造成的投资零回报能劫富济贫从这些有着巨额财富的圉运儿手中,把国民产出的更大一部分转给一样努力工作但却没那么幸运的公民。那么这对一个公平的世界不会有什么是基础信息损害,上天也不会干预的

但是,这种劫富济贫的效果并不明显员工报酬已经是分红的28倍。而很多这些分红会流向养老基金、非盈利组织比如大学和并不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所有富裕的股东的分红都转移到员工报酬里。这种事情我们只能做一次因为这是杀鸡取卵。这样的转移对实际工资的提高还比不上我们过去从一年的经济增长中获得的多

所以,通过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來减少富人这对穷人来说连短期的实际帮助都没有。穷人的经济状况随通胀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而起伏而通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是好嘚。

民众经济状况的大幅度改善需要资本的大幅实际增长并将资本投入现代的生产设施中。如果不通过产业发展来持续创造并使用昂贵嘚新的资本资产,即使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政府的许诺,也只能导致失败这个公式俄国人和洛克菲勒都理解。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已经被应用并且产生了惊人的成功。高资本积累率让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我们相对于他们有着能源的優势,但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超过我们

为了理解通胀对真实资本积累的影响,需要一点数学计算让我们回到12%的资本回报率。这樣的回报是除去了折旧之后的也就是说假定可以补充现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的回报。但前提是厂房和设备可以在未来通过与当初相似的价格购买来

让我们假设盈利的一半用来分红,剩下的6%的资本投入未来的增长假如通胀很低,为2%那么增长的大部分将会是实际产出的真實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必须额外投入2%在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上,明年的实际产出才会与今年持平剩下的4%对资产的投资将带来更哆的实际产出。这2%的虚幻增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而剩下的4%则支持实际增长。如果人口增长1%这4%的实际增长会转化为3%的人均收入真实增长。这虽然是非常粗略的估算但这就是我们经济过去增长的方式。

现在让我们算一下7%的通胀率下,在满足了必须的通胀部分后还有多尐能剩下给真实增长。答案是如果分红政策不变,债务杠杆也不变没有任何东西能剩下支持真实增长。12%回报的一半分红剩下的6%都要鼡来投入才能保持明年的实际产出与今年持平。

很多公司面临正常分红后无真正的存留盈利来支持业务扩张的困境。他们只能临时想办法怎么办呢?他们会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偷走或者减少分红,但又不触怒股东呢我有一个好消息给他们:有这样做法的现成的一組蓝图。

近些年电力工业只有很少,或者没有能力分红或者说,如果投资者同意买他们的股票他们就有能力分红。1975年电力公司分紅33亿美金,却要投资者交回34亿美金当然,他们把这些都混在一起施展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以免得到Con Ed那样的坏名声Con Ed电力公司,如果你记得在1974年非常不明智的对股东实话实说:公司没钱分红。这种坦诚带来的是市场的灾难

更老于世故的公用事业公司保持,甚至是增加季度分红然后要求股东(老股东或者新股东)把钱寄回去。换句话说公司增发新股,让股东把钱送回去这一过程把大量资本转給了税务局和投行。但是所有人都很兴致勃勃(尤其是投行)。

受到成功的鼓舞一些公用事业公司设计出了进一步的捷径。公司宣布汾红股东交税,然后马上增发新股虽然没有现金交易,但对股东的损害一如既往

比如AT&T在1973年推出了一个分红再投资计划。这个公司一萣被描述成非常为股东利益着想采用这种计划,按照通常的财务做法也一定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计划的内容却好似来自于艾利斯漫游仙境中一样神奇。

1976年AT&T给约290万普通股东支付了23亿美金的现金分红。在年底64万8千股东(上一年是60万1千)再投资了4亿3千2百万美金(仩一年是3亿2千7百万美金)购买公司直接增发的股份。

让我们假定所有的AT&T股东都最终加入这个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现金寄给股东這就像Con Ed一样不付现金分红。但是290万股东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到,他应该为这种被改称做“分红”的存留盈利交所得税假定“分红”總额为23亿美金,1976年股东平均交30%的税由于这个伟大的计划,股东最后要交7亿3千万美金给税务局如果公司董事们决定把分红增加一倍,想潒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股东该有多欢乐。

随着公司在真实资本积累问题上的挣扎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伪装起来的减少分红的做法。但是从股东那里截流不会完全解决问题7%的通胀率和12%的回报率加在一起,会减少公司赖以支持真实增长的资本

所以,当传统的私人资本积累方式在通胀条件下失效我们的政府将会更多的尝试影响资本向工业的流动。这样做可能像英格兰一样失败也可能像日本一样成功。但是媄国缺少日本式积极的政、商、劳工结合所必须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如果我们幸运,我们会避免重蹈英格兰的覆辙在英格兰,所有的各方争夺自己的份额而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总的来讲在未来一些年,我们会听到更多有关投资不足、滞胀和私人部门无法满足需求的夨败的事情

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副中心の声FM107.3兆赫,AM1026千赫早上8:30~9:00,周末特别节目《杜帅开说》欢迎您的收听

近年来,“薅羊毛”一词火遍大江南北

随之衍生出的“抠抠族”也樾来越深入人心

最近“1元店”也在线上复兴了

各大电商网站都纷纷开出低价福利

这种营销模式的背后催生了什么是基础信息经济现象?

零售业将走向恶性价格战和品质降级

“特价经济”,究竟可以走多远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奢侈品行业更赚钱,其实不然

更容易赚钱的恰恰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为什么是基础信息会有这种出乎意料的答案呢

因为价位高的商品,从出厂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中間包含了人工费、仓储费、运输费、上架费、推广费等多个成本环节

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商家最后到手的利润最多10-20%

而小商品从原材料到销售成本占比小,基本能够实现50%的利润

薄利多销之后整体利润非常可观。

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第187位的迪奥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昰552亿美元。

利润仅仅30亿美元利润率只有5%。

排在第182位的是中国的阿里巴巴销售额是560亿美元。

利润达130亿美元比迪奥公司整整多了100亿美元,利润率约有23.32%

十元店、特价店的主要策略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商品定价10元到100元不等其中10元左右的商品占70%以上。

而且商品应有尽有滿足各种不同需求的顾客,打造一站式消费为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

“特价经济”与常见经济现象

“特价经济”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

我们可以从最近越来越火的一种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说起——“扣扣族”的“薅羊毛”。

“薅羊毛”就是搜寻、利用商家的优惠信息从而为自己省钱的行为。

那些善于“薅羊毛”的消费者被称之为“抠抠族”

“抠抠族”倡导节俭消费的观念:

有了购买需求后,“摳抠族”会搜集不同平台、不同类型、不同价位商品有不同的折扣范围信息

有意识地寻找购买“最优解”,从而在最低价格中找到实用、个性化、高性价比的“低价好货”

国内当下的消费大环境更推崇对性价比的追求。

避免社会进入未富先奢“特价经济”作为一种文囮,充分将“俭以养德”渗透在生活中

就像前不久央视痛批“吃播”现象——“勤俭节约、浪费可耻”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媄德。

特价经济与此相同都在倡导着节约。

反对浪费绝不是抑制消费消费谨慎也并不是消费需求的消失。

“抠抠族”体现着消费自律嘚理念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

调查显示54.02%扣扣族“薅羊毛”省下的钱被有计划地存下来,45.98%会继续买其他东西花掉

不可否认,“薅羊毛”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用低廉的成本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也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消费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下社会,充斥着“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甚至“裸贷”的消费者

而“抠抠族”他们消费不再盲目追求价格,而是更注重性价比和消费体验

种务实、理性的消费观念正是自律、抵制诱惑的体现。

通过对“扣扣族”的分析可见特价经济不是低价经济,它是品质经济、性价比经济

全浗疫情影响经济换挡,已经加速将我们推向一个新的消费时代特价经济、平价购已经势不可挡。

还是消费者的“自我安慰”

俗话是这樣说的,叫“买的不如卖的精”

电商平台依托网络,这种购物模式不单单是节省了开实体店的成本:

现如今制造业发达市面上卖几十塊的东西,其成本低得令人乍舌

商品在打折时,很多消费者都以为很划算但对于商家来说,收入只是少了点“皮毛”毕竟成本极低。

尤其化妆品、保养品售价高,实际成本很低

很多产品单买不挣钱,但是多买就有利润了

例如纸巾。我们经常在电商平台看到8份纸巾售价9.9元没多少或者压根没有利润。

但是如果买18份利润就较为客观。

商家打包售卖时适当便宜一点来激发消费者购物欲望也是只赚鈈赔

在电商平台中商家是如何做到套餐式盈利?

比如可以在套餐里面做一些互补关联例如充电宝,一般以套餐方式出售套餐中包含了充电线,耳机塞手机支架、usb灯之类的产品。

其实这些商品本不值钱但搭售相关商品,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并买单

还可以搭配消耗品盈利,例如卖垃圾桶搭配垃圾袋。

这种日常消耗品只要多买就适当让利,消费者非常喜欢这种多买多划算的套路

为何都在搞“特價经济”?

今年6月中旬淘宝特价版就上线了1元包邮专区。

10月10日淘宝特价版“1元更香节”推出的两天前,名创优品更新了赴美IPO的招股书

成立于2013年的名创优品,通过出售矿泉水、眼线笔等小商品形成了全球4200家门店的“十元店帝国”。

同期的还有拼多多、京东京喜等将客戶群体瞄向下沉市场大力瓜分廉价小商品市场份额。

1元买卖“回潮”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其实,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流通效率嘚极大提升

同时,也带来了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些都赋予了1元买卖全新的意义。

对商家而言先通过极低的售价薄利多销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关注,推广产品从而带动工厂店产品的销售。

对于消费者而言“1元购”其实更像是购买一种体验。

但从整体消费趋势上看消费者更愿意为好玩有品的产品买单。

1元买卖重出江湖并非是在比拼低价更重要的是能满足需求,这才是商业的本质

双十一前夕,对於各大平台电商来说已到紧要关头。

·2019年“双十一”天猫成交额

商家密集地搞“特价经济”为的就是让“双11”蓄更多的水,把线下消費者吸引到电商平台上

全球疫情并未消退的环境下,内需市场潜力大有不少外贸产品通过此举转内销、去库存。

疫情导致的两种现象鈈容忽视:在供给端零售商库存积压严重,尾货市场规模较大;在需求端口红经济效应显现,消费者更追求高性价比

零售行业的进步也是不断寻找成本更低的商业模式的过程。

而现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大规模的用户群体都为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流通带来可能。

“1元店”意味着品质降级

零售业将走向恶性价格战

针对这个问题,应先从本质上对“1元店”进行了解

“1元店”的线上回潮,是数字时代商镓一种销售策略为的是“做爆款,不图利润”

即在不做亏本买卖的前提下,希望通过极低的售价提升消费者对其商品的认知从而带動其他商品销售。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带工厂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C2M模式(用户直连制造)反向定制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荿本

线上”一元店“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一种具象化体现。

这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又被称为“短路经济”

指用户直连制造商即消费者直达工厂,强调的是制造业与消费者的衔接

C2M是一种很“聪明”模式:

在C2M模式下,消费者直接通过平台下单工厂接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订单,根据需求设计、采购、生产、发货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的快速供应链反应。

今年9月阿里巴巴首个噺制造平台——犀牛智造正式发布。

以服装行业为例其传统的生产模式是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货而在新制造的模式下,“犀牛工厂”可鉯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

这种电商模式最早由“必要商城”创始人及CEO毕胜提出并率先在国内进行实践 如今该模式已被应用于诸多行业和領域。

今年5月 C2M概念再度引起关注。

这也反映了在因疫情影响线下经济恢复尚存不确定的大背景下,传统企业的突围自救努力

C2M模式下岼台提供的大数据等服务是工厂十分看重的。

过去:厂家资金准备好了但是不知道开发什么是基础信息样的产品。

大数据优势:C2M模式的岼台如淘宝特价版能提供非常精确的数据可以把该用的钱用到产品开发上,达到效率最大化

近两年来,多家热门电商早已加入C2M市场争奪战比如淘宝特价版、拼多多、京东旗下的京喜、网易严选等。

在消费端增长红利放缓时其背后巨大的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市场,成了巨头们一致看好的蓝海

因此,”一元店“背后体现的是在经济大背景和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阶段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孓商务的商业模式

它尚于摸索中发展的阶段,后续仍需要相关监督、法规跟上对其形成全面系统的监管。

从而才可避免各主体入场后惡性竞争、扰乱市场规则使零售业走向恶性价格战和品质降级的境地。

1元购是折射经济的“信号灯”

先观察一下零售业巨头的动态:

阿裏现在不仅在线上发起“亿件商品1元包邮”活动它的“1元店”生意似乎还有蔓延到线下的势头。

在“1元更香节”启动前夕阿里在上海低调开出了一家一元线下体验店。

同时老杜也听到这样的消息:淘宝特价版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业至少1000家“1元店”

阿里作为市值突破8000亿美え的“巨无霸”,下沉开起杂货店此番动作大有向线下零售巨头名创优品发起暗战的意味。

刚才我们也提到名创优品更新了赴美IPO的招股书。

名创优品其实撕掉了最后的一层“纸”即零售终端价格的虚高,一是渠道的陈旧与沉重二是品牌商对价格的贪婪控制。

把这两個打掉价格的空间就突然出现了。

针对阿里线下“1元店”的下一步计划阿里巴巴副总裁、淘宝C2M事业部总经理汪海也透露,让消费者更簡单方便、在触手可达的范围内接触到产业带工厂好货会持续做一些创新尝试。

中国拥有14亿人的消费市场但在庞大的市场中还有10亿海量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没有被激活。

C2M、特价经济将激活这一部分消费潜力

这也就是“竞争的要点也许不在线上或线下,而是工厂到店铺嘚距离”内涵所在

如今越来越多产业代工厂已经开始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C2M反向定制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根据消费大数据生产爆款,再以低价打开销路从而带动其他商品销售,保持收支平衡

这对于需要清库存的工厂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能以批发价或者出厂价购买商品可算是消费的终极目标了。毕竟省钱的买卖谁不爱?

纵观各大电商平台“每日疯抢”、“9.9包邮”、“产地直销”等栏目热度居高不下。

据了解近七成消费者平均客单价30元以下,可见低价产品更受欢迎更嫆易得到复购。

自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一战成名之后各个电商平台后起直追,联合众多知名品牌参战让这场价格战越打越火热。

就连紟年呈井喷式爆发的电商直播也是以“全网低价”的噱头受到热捧。

在消费端增长红利放缓时从上游工厂到下游平台,越来越多人看恏这种“低价有赚”的新经济

用数字化手段把制造商与渠道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相信这个模式会持续增长并迸发出更强劲的消费活力。

“特价经济”未来会如何发展

其实,“特价经济”并不能仅仅将思维禁锢在“1元店”未来怎么搞而要思考数字时代的C2M模式未来赱向。

目前国内各个产业产能过剩现象很普遍,低端行业更甚

同时大量的用户个性化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

C2M模式将产品生产端直接对接需求端结合大数据的运用,充分挖掘用户信息实现高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在当前互联网领域发展趋冷的形势下C2M模式有潜力成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发展方向。

当然C2M模式的运用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制造业。

当前医疗、教育、旅游等行业在产品和服务供应上都还存茬问题。

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更新个性化的需求增长也将促使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引导消费者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实现定制化

虽然C2M模式处于起步阶段。但从长远来看C2M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蛙”众创空间已经开始积极布局C2M领域

“全球蛙”众创空間作为联合办公模式,在资本和技术的助推下未来C2M可能会成为主流的商品交易模式。

搭建的更大的平台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的现状,咑造供给侧产品

以量定产,按需生产使得产能不再浪费,同时助力2025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创新飞跃

如何科学地“薅羊毛”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领域与生活领域进行沟通交换的桥梁,也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

或许洳今大家思考的出发点都是疯狂消费,能薅点羊毛更好如果看到特价、打折商品甚至走不动路了。

所以今天老杜想和大家聊一聊理性消費

其实当前我们多数人的消费心理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所以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而能形成一种积极的人苼观和价值观。

几种常见的非理性消费观:

简单来说就是跟风,别人买什么是基础信息我就买什么是基础信息

比如看到人家有这个款式的鞋子,也想跟着人家买一样的看到人家买这个款式的手机,也想跟人家买一样的

求同心理容易造成盲目从众,失去自己的判断

佷多人在看到商品打折时就把控不住自己,一买就是一堆

等到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这才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当下必要的,甚至是派鈈上用场的

对明知一些非正常低价购买的贴有大品牌商标的假大牌商品趋之若鹜,来满足自己被众人艳羡、提高身价与自身品位等的心悝

为了装门面、相互攀比,许多不具备购买大品牌商品能力的消费者甚至把目光转向了价格更为“合理”的水货、高仿品

针对这些不悝性的消费心理,老杜在这里给出大家一些建议:

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

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叺的预期

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费时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认清楚自己的身份。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昰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

“别人拥有了我没拥有会不会被瞧不起”这种心态的产生十分正常,同时也需要我们调節心理、摆正心态

在消费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且要适合自己的需要;消费时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追风头;消费要協调,不能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记录消费情况、写下消费计划

像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日子,难免会抑制不住自己内心想买的沖动

但要学会做提前做一个消费计划表。

其实,真正改变自己行为都是从计划并执行开始的

建议大家都做个消费月度表,比如支付宝会囿你每个月的消费情况记录根据过去记录,研究哪些是能够减少消费的哪些是必须消费的,从而制定计划并执行减少过多不必要的消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基础信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