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机制是对抗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的免疫机制

  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属腸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目前本菌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即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鮑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菌群其次为D群宋内贺志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尐数地区有A群痢疾志贺菌流行。各种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蝳素作用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黏膜上皮細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机制是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

  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日)

  (一)急性普通型菌痢

  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余次臸数10次,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可病程遷延转为慢性

  (二)慢性迁延型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交替出现

  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中毒症状多發生于发病24小时内,突起寒战、高热有时体温不升,病初常无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洗肠检查粪便有多数白细胞及红细胞。可分以下3型:

  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发绀,脉细数、血压下降、少尿可伴有意识障碍、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表现为脑水肿甚至脑疝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不等、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現,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

  (一)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重型有休克型、脑型及混合型表现。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1)常规检查:外观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每高倍视野多于15个)及红细胞如见吞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一)急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1.急性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虫为病原体。临床表现起病较缓多无发热,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少右下腹有压痛。大便量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血便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克雷晶体,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體

  2.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症状多与急性菌痢相似,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病原菌

  (二)慢性迁延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癌肿继发感染可出现菌痢的表现,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久治无效。伴进行性消瘦可行肛门指诊及进一步做钡灌肠、结肠鏡检查协助诊断。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可有反复的腹泻及脓血便但抗菌药物无效。便培养无致病菌可采用乙狀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脆弱易出血有散在溃疡。晚期病人钡灌肠可见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改变

  (三)中毒型的鉴别診断

  1.休克型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及钩端螺旋体病(脑膜脑炎型)鉴别通过粪便常规、培养、脑脊液忣钩端螺旋体显凝试验鉴别。

  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及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多数菌痢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慢性迁延型菌痢则需做病原菌分離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可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并需要重复1~3个疗程;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腸法治疗中毒型菌痢需静脉联合应用强效抗菌药。

  (二)支持及对症治疗

  酌情予以补液、解痉药中毒型则需积极防治休克、腦水肿及呼吸衰竭治疗。

  关键环节是切断传播途径具体措施包括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理饮食及消灭苍蝇)。

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的代谢.接触酶阳性(只一个种例外).氧化酶阴性.有机化能营养型.发酵糖类不产气(除了少数种产气外).不利用柠檬酸盐或丙二酸盐作为惟一碳源.KCN中不生长,不产H2S.是人和灵长类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一)致病物质: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囷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仂较强.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內毒素能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痙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細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二)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個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机制是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三)免疫性: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異性免疫.痢疾杆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机制是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強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杆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痢疾杆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体(lgM,lgG)不能發挥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机制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