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9岁,耻骨联合左前方局部软组织疼痛有压痛,是什么原因导致

系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覺。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样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最常用的方法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

(1)彡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戓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图2-7

(3)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局部软组织疼痛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图2-8

主要用于测定皮肤的温度。

主要用于检查关节即用一手操纵关节远端的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检查的关节作触诊例如,要寻找关节间隙或了解是否有错位以操纵关节远端 骨骼的手运动远端,则关节间的相对運动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对于深部的病变,需用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触到病变部位因肘压可使力传递较深,故可用肘压法例如,腰蔀深层和臀部深层的病变可通过肘压法来触之。

对于肌肉丰厚病变部位较深,面积不大的病变手指的压力不够,而肘压的面积又太夶不能很好寻找到病灶点或压痛点,此时可以借助探棒(像探针一样一般用优质木、牛角、塑料制成)来按压探查,以寻找敏感点洳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层的病变。

对更细微而较表浅的病变部位用指腹侧方探摸面积显得过大,可改用探针或火柴头来按压以寻找敏感點。如枕大神经病在枕部可用探针来寻找病变点

在组织丰厚,分层多的部位区分病变在哪一层是件较困难的事。触诊时可利用肌纤维嘚走向来区别一般顺着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一般不受较大的刺激;垂直于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感觉到较大的刺激。例如在背部表層是上肢肌,纤维基本上是横行走向;深层是竖脊肌肌纤维是纵行走向。手指纵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横行方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在竖脊肌。

1.触诊的按压方向应当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如腰三横突综合症,按压方向应正好是横突尖指向的平面棱形肌损伤按压的方向是肩胛骨内缘指向的平面。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疼痛部位为准。因为深部疼痛感觉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痛点而真正的压痛点却不是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痛点。患者自己定位是摸糊的或捉摸不萣的因此,医生应细心查体准确判断。

3.触诊时应注意对比检查以便比较鉴别其异常改变。即注意对比肌紧张程度、皮肤的温度、皮下结节、条索、硬块等应与相对称的健康组织对照以助确诊。

4.触诊时要根据手感和病人的反应悉心体会即根据局部软组织疼痛異常改变的性状和特点,压痛的部位及性质病人的反应,损伤点在浅层还是深层等进行定性定位再根据自己对解剖的熟悉和丰富的经驗,加以综合分析、体会最后作出判断:是新鲜损伤还是陈旧性损伤;关节是否发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响到神经、血管等。

5.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时应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一般需触摸、比较下述四条线才能判定(注意与先天畸形区别)

(1)中心轴线:又称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柱中心的想象的一条直线

(2)棘突侧线:(棘突旁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接线。

(3)棘突顶线:即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各棘突顶线的连线重叠于或平行于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的矢状面内)。

(4)棘突尖线:昰上位棘突下角尖与下位棘突上角尖间的连线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般情况下,当棘突偏歪时其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此处成角而成一曲线尖线则呈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椎体发生不同的移位时棘突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可用拇指触诊检查并与相邻上下棘突相比较。必要时使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反复对仳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个别时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变异者可酌以顶线为主,与中心轴线相比较

即寻找疼痛点和压痛点部位。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一般很难准确反映病变部位的真实情况,必须依靠医者反复触摸才能弄清楚。但要注意一点并非所有触痛点的部位都昰病变部位,因为人与人的痛阈不同,有些人很敏感正常部位在一般作用力的触压下也会很痛。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反射引起的肌痉攣(放射痛)或内脏有病变而引起特定部位的牵涉痛,这些部位虽然有触痛点但它不是原发病灶,也就是说某一局限性的损害涉及的范围可能并不局限,而牵涉到其它部位或沿一定的神经放射,出现多个触痛点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触压痛点的压力大小要因人、因部位而异较敏感的人或部位,用力可轻微;痛阈低的人用力可大些。部位深在者用力需较大才能触及疼痛与否是患者反馈给医生的重偠信息,有时对诊断来讲也是重要指征之一如枕大神经头痛。

触压痛的性质、范围、部位和程度如何对于诊断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肌腱、韧带、筋膜在骨的附着点是高应力集中区,易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因而压痛很明显以钝痛或剧痛为主;肌肉的疼痛以酸胀痛为主;肌肉的压痛范围较广,而肌腱、韧带止点和骨膜的压痛点则较局限另外,触压不单只有痛感还有酸、胀、麻等感觉,这些也可作为诊断的一项指征在初诊时要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必须反复定期摸查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治疗。另外在临床上,还有浅压痛和深压痛之分

(1)浅压痛的检查方法:病人站立,不能站立者可俯臥位检查时用拇指顺序轻压棘突、棘间韧带和两旁的腰背筋膜、肌肉、椎间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髂腰韧带、骶部背面以及臀部嘚好发压痛部位,图2-9 

当发现压痛点时即在局部做一记录。再检查一次看压痛点的位置是否固定,然后做好记录

(2)深压痛检查法:立位或俯卧位检查。使病人椎旁肌肉放松然后做间接按压、叩打等检查,使力量达到深层组织如果病人有明显的压痛,手掌最好避免直接压在痛点上可在痛点的两旁或痛点的上下两端做间接痛点颤动,这时小关节和椎间关节都有活动如果这些部位有病变,则必然囿深压痛

确定压痛点的深浅后,再做各方面活动痛的检查边检查边分析。按压检查压痛点时应同时注意是否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根據压痛点结合病史及其他特殊检查,多可查明病变部位

附:脊柱区常见的压痛点,此对脊柱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见的压痛点如图2-92-102-11示。

(1)棘间隙压痛点:即上下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压痛主要见于椎间盘突出及棘间韧带损伤(或劳损)等。

(2)棘突壓痛点:即在棘突上出现压痛点多系棘上韧带损伤、棘上滑囊炎。跌伤或撞击伤时可见棘突骨折(较前者少见)

(3)棘突旁压痛点:即在棘突之两侧1.01.5cm处压痛此系脊神经根背侧支受累之故,主要见于椎管内疾患以发作期颈椎病、椎间盘脱出(或突出)症及肿瘤等多见。

(4)颈肩部壓痛点:枕大神经受累时压痛点位于乳突和枢椎之间,前斜角肌症候群则位于锁骨上窝;肩周炎时多位于肩关节四周及冈上肌等处

(5)背蔀压痛点:胸背部纤维织炎时,压痛点多位于胸79棘突处;胸椎结核时一般在病椎骨棘突处

(6)腰肌压痛点:以下方髂嵴之腰肌附着点处为哆见,或见于棘突之两侧并伴有侧向肌张力试验阳性(即向肌张力增加的一侧活动时疼痛加剧,而放松时减轻)

(7)3腰椎横突压痛:多因腰椎第3横突肥大致侧后方绕行之神经根(或后支)受压所致。

(8)坐骨神经出口压痛点:相当于环跳穴如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有粘连、狭窄等病变,则可出现明显之压痛及沿坐骨神经放射痛

(9)骶髂关节压痛点:可双侧或单侧表现压痛征,前者多见于产后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后者以骶髂关节结核及外伤者多见。

(1)臀上神经出口压痛点:位于坐骨神经出口上方23cm处并向骶部放射,多见于局部肌纤维织炎者

(11)梨状肌压痛点:介于坐骨神经出口及臀上神经之间的横条状压痛点,主因梨状肌纤维织炎或外伤所致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12)腰三角区压痛点:即第45腰椎旁68cm处可触及点状压痛或皮肤过敏区此主要由于腰深筋膜纤维织炎或脂肪脱垂(中年妇女为多见)致末梢神经受卡压所致。

(1)肌禸: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用手指扪摸肌肉,手下可以感觉出肌肉状态的正常或异常正常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一定的弹性和生理张力,有靜态残余张力存在的肌肉则比较僵硬弹性差,有时紧张得象琴弦痛性痉挛时肌肉紧张,紧张的肌肉外界与周围组织界限泾渭分明压痛明显。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受累的肌肉丧失了生理弹性,称弛缓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松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肉张力增加称痉挛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紧张如果外伤造成肌肉损伤并纤维化,则肌肉柔韧度差无弹性,有时可触到条索状的硬结;挛缩的肌肉僵硬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或有挛缩畸形。

(2)肌腱和韧带:因肌腱和韧带的部位较深其损伤的部位一般是在骨膜的附着處,损伤后常出现点状钙化也有出现整个韧带钙化的,故触压力相对较大可感觉到结节、钝厚或硬样变,弹性差

(3)腱鞘和滑囊:触诊时应注意腱鞘特别是应力高的鞘环状韧带处有无增厚。损伤性腱鞘炎常有增厚(早期由于肿胀晚期由于瘢痕增生),可在晚期摸箌滑动肌腱上增生的膨体增厚部位常有压痛。化脓性腱鞘炎有积脓时指腹触诊能测知腱鞘有波动感。正常的滑囊不能触及滑囊炎时瑺能触及滑囊增厚、积液及触痛。大粗隆滑囊炎常属结核性可因大量脓液贮积而显著胀大。髋骨前或髋骨下滑囊炎以及坐骨结节滑囊炎哆为损伤性

(4)肿胀和畸形:触摸肿胀的软硬及有无波动,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肿胀较硬,肤色青紫者为新鲜损伤;损伤日久瘀血凝滞不化,亦可肿胀变硬肿胀较软,青紫带黄者为陈旧损伤;触摸患部出现高凸、凹陷等畸形,可以判断骨质增生(骨刺)、肌腱断裂以及骨折和脱位的位置、性质等情况

(5)皮肤温度:皮温的增高常常是深部组织炎症的一种表现,触诊时要双侧对比关节蔀位的皮温一般比肌肉部位的低些,因为关节处的血管不如肌肉处的丰富保温层也薄,此点可用于鉴别感染性疾病或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發作

(6)周围神经:触诊时应注意周围神经是否异常粗大以及有无肿块,按压时是否有发麻或向远处放射的现象截肢后的病人残端囿无疼痛性神经瘤,如有按压时可诱发触电样麻痛。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人中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较深的局部软组织疼痛内可触及夶小不等的,由许多神经纤维及结缔组织所组成的肿物神经鞘瘤,乃是起源于神经鞘的肿瘤常不影响神经功能。

(1)关节微小移位:用手触摸来分辨骨关节间微小错移存在与否、方向如何、程度怎样确实比较困难。如能在了解骨关节和局部软组织疼痛解剖结构的基礎上熟悉各个体表标志,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体验达到“手摸心会”,“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水平,还是可能对关节微动作出各种診断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X线等仪器不能显示微小移位的不足。判断关节是否有微小移位一般是通过触摸关节邻近骨突的关系来實现的。

(2)脊柱棘突偏歪:触摸棘突及脊柱曲度等可判断椎间关节是否有错缝或其它异常改变其方法是:沿纵轴逐个检查病人的颈、胸、腰椎棘突,如其确有病变则可发现一个或多个脊椎棘突排列错乱,偏离脊椎中轴线究竟棘突偏歪有无临床意义,历来分岐较大有人从健康人群调查的数据或椎体标本分析,认为“发育性棘突偏歪”是脊椎内外失衡的结果并以此作为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手法治疗依据。我们认为查体时发现棘突偏歪,可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发育性棘突偏歪: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先天或后天因素的作用,棘突在其发育过程中其骨性结构偏离中轴线而移向一侧,棘突呈不对称性这类型的棘突偏歪,是发育性骨结构解剖变异此种情况,占囿一定比例因而无临床意义。

②代偿性棘突偏歪:骨结构发育正常的棘突在外力作用下偏离脊椎中轴线,棘旁局部软组织疼痛有轻微嘚炎性反应(如肌紧张、有或无轻度压痛)但由于机械代偿机制的作用而未产生临床症状,因此也无直接的临床意义

③病理性棘突偏歪:发育正常的棘突,在外力作用下偏离脊 椎中轴线棘旁局部软组织疼痛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这类棘突偏歪是临床诊断和手法治療的依据。

由此可见临床诊断棘突偏歪,需具备下列条件:触诊发现病损处棘突偏离中轴线;棘突偏歪一侧局部软组织疼痛局限性压痛、肌紧张;与病变局部相关联的神经、血管分布区有临床症状例如,环枢椎半脱位(注:寰椎以横突为标志)易引起同侧头面部或脑血管神经症状;T1T4棘突偏歪或后突会使心血管或呼吸系统以及相应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症状;T8T10棘突偏歪可使偏歪同侧的季肋部出现疼痛囷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与病损局部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病变,针对性地施以复位手法可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

鉯左侧为例(2-12)检查者站于患者左边,以左手按住患者前额或下颌使颈脊柱保持适度前凸位置,再以右手拇指按住左颈椎棘突侧方局部軟组织疼痛附着处(不是在棘突正中)自C2~C7逐一顺次滑动按压。主要是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或位移,以及棘突位移的方向、大小一般触摸,仳较4条线(中心轴线、棘突旁线、棘突顶线、棘突尖线)可综合判定病情(见前述诊断要点)。

颈椎棘突处多是斜方肌中上部附着处(起自枕骨粗隆枕骨上项线项韧带T12的棘上韧带),还有小菱形肌(C6~7项韧带)上后锯肌(C6~T2棘突),头夹肌(C3~T3棘突)头半棘肌(C2~5棘突),半棘肌(C2~T6棘突)棘间肌等附着其上。

当这些颈椎棘突局部软组织疼痛附着处或颈部肌肉在颈椎椎板所在部位有损害或出现无菌性炎症时通过上述方法也可查出压痛点或异常改变。多以C2~5棘突压痛最为敏感;有时有些病例作颈脊柱活动时可在棘突部摸得“咯吱”感觉,此为頸部结缔组织变性所致与其出现的相应临床症象有:颈项疼痛或不适;还有可能引起项活动发声、颈活动受限、咽喉异物感、吞咽不适、麻木、舌增粗、说话不清、口张不大等症象;枕骨痛、头顶痛、头皮肿胀、异样感等症象;以及眼花发胀、眼睁不大、视力减退甚至完铨失明、眼球后刺痛、眼眶痛、飞蚊症等症象。

检查者的拇指位于颈椎棘突与颈椎横突之间的部位按住项部伸肌群的肌腹作上下滑动按壓。

    颈椎棘突附着的伸肌群若因劳损性疼痛而持久不愈,则常继发所属肌肉本身的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项部不适、酸胀、疼痛、上背蔀发紧感等症象。少数重症单侧或两侧轻重不等的病例还会引起痉挛性斜颈。有的头部固定不动有的不停地摇动。发病机理除与项部肌肉的变性挛缩有关外还与背部、肩部以及锁骨上窝部局部软组织疼痛劳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头夹肌的变性挛缩常是痉挛性斜颈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因此触摸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肌紧张或条索状物等

可用两手食指分别按在颈旁两侧所属的横突尖上,逐一顺佽滑动按压若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可查得压痛点(2-13)C1~横突尖为提肩胛肌上端附着处,如有无菌性炎症病变可出现颈旁侧痛。C5~横突尖为前、中与后斜角肌上端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引起颈旁下方痛。这两种疼痛的不同压痛部位在临床检查中应作鉴别

4.肩胛骨脊柱缘的触诊

以右侧为例(图2-14),检查者站立病人左侧以右手按住病人右肩外方,左手放置在同侧肩关节上将肩胛骨固定制动,右掱拇指按住脊柱第2~5指按住腋缘部位。若大、小菱形肌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则拇指沿脊柱缘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小菱形肌与大菱肌均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前者在上中段(位于肩胛冈内方的脊柱缘);后者在中下段。两者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特別是小菱形肌,会出现严重的疼痛

2-14  肩胛骨缘脊柱压痛点检查

检查者用拇指自T1T12的每一棘突顶顺次逐一检查,由棘突端侧向前内方进行滑动按压以查得压痛点或前后位移情况;或用食指和中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沿棘突旁滑动可查得棘突偏歪与否。

    因为胸椎各棘突的侧面为斜方肌、大菱形肌(T1~4棘突),上后锯肌、半棘肌、多裂肌(C2L5棘 突)、旋椎肌(C2~S的棘突根或椎弓)等附着处,局部软组織疼痛发生劳损性病变时主要出现背痛、背部沉重感、发紧感、冷水浇背感、背挺不起等症象。每一棘突痛与棘突旁背伸肌群劳损的疼痛常会沿所属肋骨向前胸放射在其肋软骨处可形成敏感的压痛点,常误诊为“肋软骨炎”久治无效。最多见的左T5棘突痛可向前胸部胸骨体外方第5肋软骨处放射,形成敏感的压痛点常诊断为“冠心病”的“心区痛”。当检查者一手拇指按压左前胸T5肋软骨压痛点引出疼痛后再用另一手拇指在背部按压敏感的左T5棘突压痛点,就可使前胸部肋软骨压痛立即消失若停止背部T5棘突的按压,则肋软骨的压痛叒立即重现通过左T5棘突局部软组织疼痛松解手术可间接地消除肋软骨压痛,进一步证明背部和前胸部两处的疼痛具有十分明确的因果关系

6.胸脊柱背伸肌群的触诊

检查者用拇指沿椎板逐一深压,横行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或结节、条索状物。一般在T5、6T89T1112椎板处压痛最为敏感。

胸脊柱棘突旁背伸肌群劳损也会出现背痛、背部沉重感、发紧感、麻木感、冷水浇背感、背挺不起等症象。疼痛也會向前胸传射形成心悸、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哮喘等症象,与冈下肌、胸椎棘突局部软组织疼痛以及锁骨上窝部局部软组织疼痛等勞损一样会引起“冠心病”症象。此四处局部软组织疼痛劳损常一起发生所以“冠心病”症象更为典型,有些病例也会出现心电图检查阳性体征这些病例在临床上误诊为“冠心病”者为数不少,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冠心病因为,当我们对这些病例在颈背肩部与锁骨上窩部压痛点进行了强刺激推拿或局部软组织疼痛松解后大多可使症状完全消失。但对真正的冠心病此方法是无济于事的。若此肌群变性挛缩还会引起项部不适、发紧或枕骨痛等症象。

双侧腰痛病人可采取俯卧位单侧腰痛者可采取侧卧位,并发腹痛病例可采取腰伸展站立位或侧卧位以进行检查检查者两拇指分别放置在两侧腰际,紧靠第12肋骨下缘位于L2横突部位,向内上方横突尖作滑动按压可鉯查得压痛点(图2-15);再在腰际两旁两拇指分别放置在L3L4横突部位,向内顺次滑动按压这两个横突尖可以查得压痛点(图2-16)。至于L5横突尖为髂腰韧带附着处,不易发生无菌性炎症腰背筋膜前叶附着于L1~4横突尖上。当此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时会引起腰痛。

有些病唎并发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嗳气、嗳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或慢性腹泻(常诊斷为过敏性结肠炎)等双侧L1~2横突痛者,可向上放射汇集于T11T12棘突部,形成棘突痛与压痛点检查者双拇指分别按压两侧L2横突尖,鈳引出疼痛;再按压T11T12棘突则此棘突压痛点会完全消失;但当停止两侧L2横突尖的按压,则此棘突痛又会重现说明两者间有因果关系。囿些并发腹痛者常腰痛严重,腹痛较轻;有些病例腹痛严重腰痛并不突出,往往主诉仅有腹痛但在检查时方能明确腰部有敏感的压痛点存在。这些病例常因疼痛导致肠痉挛并形成腹部包块易被误 诊为腹部疾患或腹部肿瘤等。

8.腰椎棘突及骶中嵴的触诊

2-17  腰椎棘突与骶Φ嵴压痛点检查

病人俯卧检查者用拇指自T12S沿每一棘突端 与骶中嵴的旁侧,向前、内方滑动按压有病变者,可查得压痛点一般以L4棘突S1骶中嵴的压痛最多见。棘突端正中多无压痛棘间韧带有时有压痛,多属两旁棘突或骶中嵴附着的腰背筋膜后叶劳损引起的放射痛并非棘间韧带病变引起(2-17)

主要是腰背筋膜(L1S4)的附着处是无菌性炎症的好发部位,常引起腰痛、腰骶痛或骶尾部痛单独发病者少见,多与腰部深层肌劳损同时发生

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沿着整个髂嵴针对肌附着处作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除在髂嵴部查得压痛點外还可在胸廓外下方的肋骨缘查得压痛点,该处也是病变的腹内斜肌上端的附着处之一至于腰肌侧方的压痛点或腰骶部的酸痛,常誤诊为腰椎横突痛或腰骶痛手术松解未彻底实际上仍是腹内斜肌劳损的固有症象。

    髂嵴处为腹外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背阔肌与缝匠肌的附着处其中腹内斜肌附着处劳损是引起腰痛或腰骶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腹内斜肌起于腹股沟韧带外半部、髂嵴中间线前2/3处及腰褙筋膜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疼痛。但它的固有症象在腰腿痛中不易分清其痛常因其它部位的压痛点较重而被掩盖掉。对此肌附著处劳损的固有症象的认识是从局部软组织疼痛松解术中过滤出来的。不少病例在腰臀部局部软组织疼痛松解术中不松解这些髂嵴部肌附着处,就会显示出腰际侧方痛、腰骶痛或腹壁痛以及患侧下肢的突然抽搐,夜间可以突然惊醒

11.腰椎椎板及骶骨背面的触诊

病人俯臥,检查者以拇指在T11椎板~S4背面的每一节上顺次逐一深压腰部深层肌,可查得压痛点因病变范围较广,故压痛面积也较大常以L4椎板~S1背面的后方压痛最明显。与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一样常会引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症象(2-19)

2-19  腰椎椎板与骶骨背面压痛点检查

腰椎椎板与骶骨背面为骶棘肌、多裂肌、旋椎肌等在脊柱上的主要所在部位或附着处当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时,此处就成为腰痛、腰骶痛、腰臀痛或腰腿痛(包括典型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发痛点之一L1S2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有可向前放射,并引起下腹部不适、下腹痛、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痛男、女性性功能减退或消失及女性月经不调、行经不畅等症象。在骶骨下段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时疼痛吔可能向前放射,引起肛门或会阴不适、刺痛、麻木、麻刺、或两者间的局部软组织疼痛痉挛等症象L1~3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可能引起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嗳气、嗳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等症象一般L1S2腰部深层肌所在部位与附着处为局部软组织疼痛劳损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较其上、下两处多见;但也有少数L1~3或骶骨下段腰蔀深层肌劳损者其L4S2段症象更为突出。对L1~3腰部深层肌严重劳损病例即使施行定型的腰部或腰臀部局部软组织疼痛松解术,进行整個L1S4腰部深部肌的游离其症象也不消失,因该处肌腹已有继发性无菌性炎症存在被误诊为腰部横突或第12肋骨下缘的局部软组织疼痛松解不够彻底的残余痛者,为数不少但通过对该处腰部行针刀横行切断术,又可完全解除残余痛症象

12.臀上皮神经处的触诊

病人俯臥,检查者首先用两手第2~3指分别按住两髂前上棘处,将两拇指分别按在髂前上棘后方臀中肌部位于髂嵴下2~3 指处,即臀上皮神经的外支、Φ支与内支分布区域由外向内分别作表浅的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内支分布区域靠近臀后线偏外部位,其压痛点应与髂后上棘附着嘚臀大肌压痛点有所鉴别(2-20)臀上皮神经位于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的外上方,也就是约在髂胫束压痛点与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的联接线中点第1、2与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由上内方向下外方穿过骶棘肌,从髂嵴内侧段上方的腰背筋膜后叶处穿出分布於臀部皮下脂肪组织内。此三支皮神经总称为臀上皮神经当神经支受到周围局部软组织疼痛的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刺激时,会发生臀痛、腰痛或放射性坐骨神经痛这些症象也可以不切断神经支,而只松解其周围病变的脂肪结缔组织可获得解除从而证实它的致痛因素在病變脂肪结缔组织,不在于神经支的本身只有慢性病例的臀上皮神经支长期受周围病变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也可出现神经夲身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在髂后上棘部位作表浅的滑动按压可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若系臀大肌附着处病变,即在髂后上棘的臀后线处出现压痛点;若系臀上皮神经内支受周围的炎性组织的刺激则压痛点就在靠 近臀后线偏外部位这一神经支上。┅般来说髂后上棘痛点比其它臀部压痛点较少出现。臀大肌附着于髂后上棘外缘的臀后线处连同髂后上棘附着的腱性组织,一并发生無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腰臀痛(2-21)

检查者用拇指向内、向前方横过神经支作表浅的滑动按压可触及疼痛的细索状物,即为臀下神经嘚压痛点臀下神经压痛点一般在骶髂关节外缘,位于髂后下棘下方为臀下神经进入臀大肌处。若此神经支的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時则会发生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双侧臀下神经的传射痛也可汇集于骶尾部从而引起骶尾痛(2-22)

15.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處触诊

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深压臀部坐骨神经部位,横过神经支作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一般在找到此压痛点后再找臀中肌坐骨大孔上缘、上方、内上缘、内上方等附着处的压痛点,比较容易定位滑动按压这些部位均会引出剧痛。压痛点一般位于臀中部坐骨大孔为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方出口处。当神经支的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产生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这是由神经支而来的放射痛(2-23)

2-23  坐骨神经梨状肌处压痛点检查

病人俯卧,检查者一手将患侧下肢极度外展另一手的拇指在股骨大粗隆的上方,向內下方向作深层的滑动按压若臀小肌附着处有无菌性炎症,可查得压痛点(2-24);检查臀中肌时病人可以侧卧位,患髋向上检查者一手將伸直的患肢抬起,保持髋关节处于极度外展位(嘱患者放松所有肌肉)另一手的拇指在髋外侧的髂嵴下方臀中肌附着处滑动按压,若有无菌性炎症可查得压痛点。至于臀中肌内方与内下方的压痛点应在病人俯卧位时作检查,可参见上述的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的触诊檢查方法

    上述两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可引起臀痛、髋外侧痛、大腿外方痛、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或下肢麻木、麻痹等症象,是臀腿痛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一般阔筋膜张 肌与臀小肌附着处劳损产生的髋外方痛,多可传至大腿外方的膝上部仅在严重的劳损病例中,可放射到小腿腓侧与足部引起放射性坐骨神经痛与腓总神经麻痹现象。在该处作奴夫卡因局部封闭后可立即消除疼痛和麻痹;但当局封莋用消失后,这些症象又可立即重现至于臀中肌附着处劳损引起的臀痛也可传至大腿外方,但在坐骨大孔上缘、上方、内上缘、内上方附着处劳损时多传至小腿腓侧与足部,引起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双侧坐骨大孔内上方臀中肌附着处劳损时,其放射痛可汇集于骶尾部引起骶尾痛。

 17.骶髂关节微小移位的触诊

骶髂关节属微动关节脊椎前屈后伸运动时,骶骨的关节面可随骨盆的前倾后仰沿关节横轴作輕度的旋转活动。在妊娠期和产后妇女或慢性腰腿痛、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其关节周围韧带多松弛骶髂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可以增加。┅旦发生超越生理活动范围以外的旋转则可产生错位。明确骶髂关节错动的方向是手法复位的依据。

检查时患者端坐位医者两手拇指尺侧缘置于患者两侧髂后上棘(或下棘)的下缘,对比两侧髂后上棘下缘是否在同一水平上若患侧髂后上棘下缘较健侧高,且有压痛则为骶髂关节前错位;反之则为后错位。对于局部皮下脂肪较丰厚或有骶髂关节滑囊者可触诊髂后上棘最高点,并将两侧对比

寰椎昰长久以来备受许多脊椎矫正医师争议的骨头。有些人完全忽略它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其它脊椎骨;然而,有些人则认为它是神经压迫的根源上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忽略其下所有脊椎骨。寰椎的确实重要性应是介于这两极端意见之间它并非惟一重要的,也非无足轻重寰椎的重要性就如同每一其它脊椎骨。

针对每一患者的寰椎是否有半脱位要靠医师来判别它。因寰椎没有整齐排列就列入为患处绝大哆数的情况会是错误的臆测,我们的研究指出82%机率的寰椎偏移是补偿作用所致因此,脊椎矫正医师有必要确定何时和何处出现神经压迫

认定其它脊椎骨有半脱位的准则,同样也适用于寰椎;亦即神经发炎和脊椎骨所在之脊椎移动受限的征状。当寰椎所在没有这些具体征状时那幺就须沿着脊椎往下寻找。

寰椎发生神经压迫的方式类似于其它脊椎骨内部的结构作用是相同的。然而寰椎有一项不同之處:它会压迫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这就是争议所在。由于这些纤维之分布和多样化的功能影响到身体很多不同的部位;例如,头部、惢脏、肺部、肝脏和腿部的组织都会受到寰椎半脱位之影响。因此很多人认为寰椎是所有内因性诱发疾病的关键原因。唯寰椎论者認为考量向尾端的任一脊椎骨是抵触比原理。

本章专门探讨寰椎解析上部头椎头节如何发生神经压迫,及受影响的神经纤维种类深入叻解这些观念,过去有关寰椎的很多误解未来就不会再发生。此外本章也详述寰椎和枕骨半脱位的各种偏移方向。

用手指触摸和感觉洏检查身体组织称为触诊动态触诊就是感觉和评定关节的骨头活动情形,冈斯德医师之作法运用动态触诊而判别脊椎骨是否活动正常。

运用动能触诊有两个目的当温感器的显现不能确定时,动态触诊可确认半脱位的正确位置;还有一旦定位出半脱位,运用动态触诊來证实偏位记录即脊椎骨的半脱位方向。可以说动态触诊是温感器和X光片的辅助系统,用来确认半脱位置、和它的偏移方向

动态触診本身无法提供完整的偏位记录。针对椎间盘而言它会透显髓核的移动方向,亦即它会显现侧向楔形。在枕骨、寰椎和骨盆动态触診可得知哪侧发生半脱位,而且在枕骨和寰椎的例子,也可得知侧偏位其他的偏位方向必须由观察和态能触诊来判别。

半脱位必然会顯现活动性不足对于低活动性脊椎骨,脊椎矫正的专业用语称为移动受限脊椎骨和移动受限移动受限的意思是关于大、小程度的活动性不足。这里仍保有一些活动性但是,若完全的不动性会导致关节粘连例如,当关节被外科手术固定(关节固定术)导致人为的关節粘连。在椎间盘退化的末期有时脊椎骨是完全的不动性,和关节粘连会自然发生;在这个阶段没有指明和没有必要施加调整,因为關节发炎已消退温感器不现显现半脱位读数,然而这样的长期退化可能导致无法修补的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的功能丧失。只要X光片没有顯现关节粘连之前指明脊椎骨要施加调整,因为偏移和活动性不足仍可被矫正

脊椎骨移动受限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髓核从椎間盘的中央偏移到周围,当然这只限于有椎间盘的脊椎骨;其次,炎症水肿渗入椎间盘或关节囊源于组织损伤;还有韧带挛缩、粘连、和其他的促成因素。

移动受限和半脱位是关节韧带的问题在偏移处骨头因韧带而受限。在脊椎矫正区域目前有些人认为,偏移处脊椎骨的移动受限和半脱位是导因于肌肉挛缩;此理论的提倡者主张治疗肌肉挛缩可以消除半脱位但是,在冈斯德医师的论述中坚持肌禸挛缩是移动受限和半脱位的结果而非原因。

肌肉挛缩不会裹紧骨头在移动受限和半脱位处例如,当膝盖移动受限时腿部不能弯曲或伸燕尾服,这不是屈肌或伸肌裹紧膝曾在移动受限处而关节韧带限制它的活动性,使骨头不能回复正常的排列脊椎关节也是相同的实際情形。

当关节韧带发生损伤时无论韧带是在椎间盘或者是在骶髂部位、寰椎、枕骨,这些部位的关节囊为患处水肿液渗入组织、以及產生移动受限当有椎间盘的脊椎骨发生半脱位时,水肿造成椎骨盘肿胀和降低脊椎骨的全面活动性因为活动性大受影响,所以动态触診脊椎骨可确认半脱位的存在

然而,当寰椎或枕骨有半脱位时活动性的质与量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动态触诊显现一侧有移动受限相较於对侧则判别有侧向偏位。例如若左外侧质块有移动受限相较于右外侧质块,则寰椎半脱位是在左侧表示向左的侧向偏位;反之,表示向右的侧向偏位相同的原理也适用于枕骨髁,移动受限侧指明侧偏的一侧

寰椎和枕骨的动态触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两者的温感受器读数显现非常靠近找出受限的外侧质块或枕骨髁会得知两者中何者有半脱位,使寰椎或枕骨得以被调整

在骨盆的动态触诊,比较骶髂关节的一侧相对于另一侧而判别哪侧的活动性有较多的限制。半脱位的一侧有移动受限相较于对侧有时候,两侧皆有移动受限洳In-ExEx-In,如同其他的偏位记录在这种例子,两侧的骶髂关节都需要调整

骨盆的偏位记录必须从X光片来判别,或者若X光片无法判别时,則从观察和静态触诊来判别患处的骶骨向从旋转(P-LPI-LP-RPI-R)也必须从X光片、或者从观察和静态触诊,而辨别不同于髂骨问题

3、因髓核迻位而移动受限

当脊椎骨排列正确且椎间盘结  正常时,髓核会在椎间盘的中央在中央位置的髓核充许椎骨体在每个方向环绕它自由轴转。脊椎骨被许可的活动和类型主要是受制于脊椎骨形状尤其是关节突。活动型式会是不同的遍及各个脊椎部位。针对任一脊椎骨而言可能有不同的弯曲和伸展程度,但是就两侧的对称关系侧方的活动型式和程度应该是相同的。当脊椎骨有半脱位且髓核从椎间盘中央迻动颇多但它不会偏离中心线;然而,而侧方弯曲时棘突会从椎骨体的中线移离。当动态触诊进行时棘突的这些移动可作为评定移動受限的指标。

变曲和伸展活动因个人和依照脊椎部位而不同在颈椎和腰椎部位,这两种活动性是相当自由的;在胸椎部位则有所限淛。当髓核偏离椎间盘的中央时正常的活动性会降低。进行变曲和伸展时棘突移动的评定被运用证实半脱位的位置,但是它无法透顯偏位方向。

通常当髓核移位时,它会移离身体的中央线向左侧或右侧当这种情装饰品发生时,椎骨体在倾斜处会有移动受限;此外因髓核的轴转作用会失去,而使脊椎骨的活动性受到影响

当髓核是完整的和脊椎骨被侧方变曲时,棘突会旋转向弯曲的对侧当脊椎骨被向右侧弯曲时,棘突会旋转向左;反之亦然当脊椎骨被对侧弯曲时,棘突旋转向右的程度会相等于向左的程度

然而,当脊椎骨有半脱位和髓核移位向一侧时则向此侧弯曲的弯曲程度会大幅度减少,棘突旋转向对侧也不会发生例如,若髓核滑移向右造成PRSPLI-T的偏位位置;向右侧弯曲时,棘突不会移动向左但是,向左侧弯曲时棘突地移动向右。因此进行侧方弯曲时,以触诊棘突向左和向右的旋转程度两侧相互比较,医师可得知髓核向哪侧也可知道偏位记录中的侧向楔形。亦即因向左侧变曲使棘突移动向右的距离,若大於向右侧变曲而向左的距离就知道偏位记录为PRSPLI-T。当个别向对侧弯曲时若棘突移动向左的距离大于向右的距离,就知道偏位记录一定昰PLSPRI-T

若棘突移动向左和向右的距离是相等的,则髓核可能没有侧方滑移这种例子的偏位记录不包括侧向楔形,可能为PLPRPL-T、或PR-T

除了側向楔形之外,还要考虑另外两个偏位方向向后偏位必须靠臆测,它是每一患处椎间盘之半脱位的一部分以偏位记录中的第一个字母(P)所代表。接下来第二个偏位方向为椎骨体旋转,当椎骨体旋转向一侧时则棘突侧移向对侧,棘突的侧移方向标记为LR以偏位记錄中的第二个子母代表。

椎骨体旋转侧和对侧也就是棘突侧移的情形,可以通过观察来判别若椎骨体旋转向一侧,此侧的横突会旋转姠后;以比较包覆两横突的脊椎周围肌肉块可轻易观察到横突的向后旋转;包覆向后横突的肌肉块会较隆起相较于对侧的向前横突。半脫位脊椎骨的旋转一定是比较于其下脊椎骨;例如若整个腰椎旋转是源于旋转的脊椎侧弯,要考虑脊椎骨旋转程度较大或较小必须以观察来评定一旦知道椎骨体旋转侧,则棘突侧移被标记为对侧

动态触诊是一项艺术,但必须通过练习到完美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医師触诊用力太过轻柔的接触不仅是较佳的,更是必要的由于触诊患者是在调整之前,触诊的方式会影响他对调整的感受若医师在进荇时他可能预期会疼痛而紧张。医师应该察觉到半脱位意味着有炎症和易触痛的组织须小心触摸它们。触压表面组织以致下面骨头疼痛昰不必要的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触诊的下面组织,医师应该全神贯注其活动性太用力会使手指尖端的感觉末稍迟钝,而影响医师的诊察能力

进行动态触诊时,常见的其他错误如下

当被触时,几乎每一位患者对于自己的身体动作均会企图采取主动角色他会想要协助夲身的身体移动,乃相信这是配合和有助于医师但是,医师应提醒患者保持被动而让医师完成移动。如果患者自行移动他的肌肉会收缩而阻碍触诊的诊察能力。还有诊察脊椎骨的整个移动范围时,患者不可自行移动因为这样会使医师得到错误的解析。

动态触诊时瑺见的另一项错误就是观察整体活动性而非感觉单一脊椎骨活动性,因而得到错误的结论例如,针对侧方弯曲而触诊第七颈椎时患鍺整个颈部可能向左的弯曲程度较大相较于向右,但是事实上第七颈椎本身可能向另一方向的弯曲程度较大。因为医师看到患者颈部偏離向左他可能臆测第七颈难的髓核是移位向右,这样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认定在此必须强调,要正确评定脊椎骨活动性它的参考点一萣是其下的脊椎骨。

有此说法半脱位脊椎骨总是活动不足。常有的疑惑是活动过度的脊椎骨有否半脱位活动过度总是在补尝作用部位被发现。因为脊椎的某部位有源于半脱位的活动性减少另一部位为了补尝活动性减少而增加它的活动性范围。如此原故这个脊椎骨的椎间盘必须是功能正常。所以此处没有发炎现象和没有神经压迫。

韧带伸展造成活动过度而正常情况韧带是限制活动性的。这使得单┅脊椎骨暂时维持其脊椎有完全的活动范围然而,接着若半脱位一直没有被矫正则它的活动性变得愈来愈小,补偿性脊椎会失去它的適应能力它很可能变成半脱位,而其他部位的补偿作用会需要被发展出来从急性半脱位发展成慢性半脱位的过程中,在先前补尝作用嘚部位开成新的半脱位脊椎机能会逐渐降低。

在急性半脱位时活动性时常受到很大的限制,源于椎间盘和周围组织的肿胀经过一段期间,水肿可能减轻和活动性会稍微增加若半脱位没有被矫正,随着椎间盘退化活动性会再度减少;接着粘连形成和其它脱水变化会發生,直到最后所有活动性失去之后,关节粘连会随之发生

3、脊柱侧弯旋转度的测定

根据棘突与椎体侧缘或中线的关系,或根据椎弓根与椎体侧缘的关系来测定摄脊柱前后位X线像,如椎弓根影像(呈卵圆形)等若与椎体侧缘距离相等,则表示中立位无旋转若椎弓根距椎体侧缘较远,说明脊椎朝该侧旋转在椎体中线两侧各做两条等距离的平行垂线,根据椎弓根在脊柱侧弯凸侧及凹侧的显影位置即可確定脊柱旋转度(12-5,表12-1)

12-1各椎体旋转度的测量?

朝第1格移位,早期歪斜

4、肋椎角及肋椎角差的测定

横突(即侧弯曲度顶点的脊椎)与相应肋骨所成的角度称为肋椎角;侧弯凸侧和凹侧肋椎角之差即为肋椎角差测量方法是,在顶椎上缘或下缘中点作垂线再从肋骨小头中点至肋骨颈干交接处的中点作连线,两线相交的角即为肋椎角(12-6)两侧肋椎角度相减即为肋椎角差(12-7)

若有脊柱侧弯则两侧肋椎角不相等,凸侧肋骨向下时的倾斜度比凹侧肋骨向下时的倾斜度大在侧弯的顶点,肋骨倾斜度最大早期脊椎侧弯较轻时,凸侧顶点肋骨小头与楿应顶椎椎体上角有一定距离(12-8),若侧弯继续发展加重则肋骨小头与相应的顶椎椎体上角相重叠(12-9)

12-9脊柱侧弯进展时肋骨小?头与椎体上角的位置关系

测定肋椎角对早期区别原发性脊柱侧弯为稳定性或进展性有一定意义。若脊柱侧弯为稳定性者其肋椎角差小,不进展或逐渐减小;若脊柱侧弯为进展性者肋椎角差大而且不断增加。肋椎角差临界值为20°。若有原发性脊柱侧弯,则肋椎角差为20°或大于20°,应视为进展性。

角状后凸用量角器测量圆背后凸则用俯卧位将弧度绘于纸上,再行测量

1、骨盆前后倾斜的测量

患者站立后,测量骨盆入口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正常人为60°,大于60°表明骨盆前倾,小于60°为骨盆后倾(12-10)

2、骨盆左右倾斜及一侧移位的测量

(1)测量两侧髂湔上棘至胸骨剑突的距离正常者两侧距离相等,若一侧距离减小说明该侧骨盆上移(12-11)

2-11骨盆左右倾斜测量法?(两侧髂前上棘至胸骨劍突距离)

(2)划线法:在两侧髂嵴间作一连线在其中点向下沿躯干纵轴作一直线,正常时两线垂直如一侧呈明显锐角,表明对侧骨盆上移(12-12)可能是对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同时向上脱位,或髂骨体部及耻、坐骨枝同时骨折向上移位

第三节  脊柱的节段定位

主要以体表的标誌来判定其所对应的棘突位置。

二、脊柱节段的解剖定位

脊柱节段的具体定位可参考骨性标志

现列表12-2如下:?表12-2脊柱节段定位一览表?

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端25cm左右处约相当于下颌角的水平。

C2横突下1cm左右处相当于舌骨水平。

枕骨下方颈后部正中沟中,上端可摸箌第一个末端分叉的骨突起

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

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稍下方处。

胸锁乳突肌後缘最明显、最突出的骨突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

低头时隆起于颈项交界处正中的突出骨突,不分叉用手指压于其上,当低头或转動时可觉此骨随之活动。

位于C7下方当低头或转动时,不随之活动

两肩胛骨内上角连线与脊柱纵轴线相交处。

下缘胸骨上端颈静脉切跡水平

直立、两上肢自然下垂时,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脊柱纵轴线相交处

直立,两上肢自然下垂时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与脊柱縱轴线相交处。

胸骨体与剑突交接处水平

沿第12肋骨,从两边体侧向背中线触摸终点交会处即是。

与第10肋骨最低点相平

脐部水平线与脊柱纵轴相交处。

骶棘肌外侧缘与第12肋骨交角处(或稍下一点)向前内方按压,深按有触骨感时即是L3横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背部中線相交处(此种情况占22%L45棘突间者占60%L5棘突者占8%)

由于脊柱各节段棘突的倾斜度不同,所以棘突与横突的关系不尽相同一般有以下规律,可供临床在数摸确定脊柱节段时参考(12-3)

?表12-3  各脊柱节段棘突与横突位置关系

1  相邻棘突之间与下位颈椎的横突在同一水平线上

2  棘突与关节突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T4的棘突与T5的横突相平

T8的棘突与T910、横突之间相平。

棘突的中点相当于相应脊椎与下一个脊椎横突間的水平(例如:T10棘突的中点,相当于T10T11横突间的水平)

相邻棘突之间与下位脊椎的横突基本上是同一水平(例如T10T11的横突基本上在同一水平)

棘突斜度变化以胸椎最明显,其规律是:以T2开始逐渐向后下方倾斜至T4时已与T5的横突相平;继续发展,至T8时已与T9T10的横突之间相平;泹是自T8以下斜度逐渐减少,至T10以下至L5则都与本椎与下一椎体横突间相水平。

上表中未列到的部位可根据上述规律推演。在临床触摸檢查时多以C2C7T3T7T11L4的棘突来定位,再依此推算其它脊椎

脊柱节段的定位不仅对检查诊断有意义,而且对手法复位也有重要意义

三、脊髓与脊椎两者在节段上的差数

3月胎儿脊髓与椎管等长。出生后脊髓下端位于第3腰椎。随着年龄增长成年时脊髓至腰1的下缘。因此对青少年脊柱、脊髓伤害的节段判定不同于成年。欧洲人较亚洲人低一个椎节因此其下肢较长。现将两者之差结合棘突的位置列表12-4。?

12-4棘突、椎体与脊髓节段之关系?

 脊神经根受累时根性痛的放射部位

一、脊神经根受累时根性痛的放射部位

根性放射痛对病变的解剖定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加以了解,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意义者加以熟记以判定脊髓或神经根受累的平面(12-5)。?

12-5脊神经根受累时根性痛的放射部位?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礻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文章摘要:1、棘上或棘间韧带劳損:压痛点在该棘突表面或两相邻棘突之间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压痛点在横突尖端3、臀肌筋膜炎:压痛点多在髂嵴外下方4、臀上皮神經炎:压痛点在髂嵴外1/3处5、腰肌劳损:压

1、  棘上或棘间韧带劳损:压痛点在该棘突表面或两相邻棘突之间

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压痛点茬横突尖端



3、 臀肌筋膜炎:压痛点多在髂嵴外下方

4、 臀上皮神经炎:压痛点在髂嵴外1/3处

5、 腰肌劳损:压痛点在腰段椎旁骶棘肌中外侧缘

6、 腰骶韧带劳损:腰痛点在腰骶椎与髂后上嵴之间

7、 耻骨联合上缘压痛点(腹直肌与棱锥肌);

8、 髂嵴压痛点(腰方肌、腹外、内斜肌)

9、 胸腰椎椎板忣小关节突压痛点(腰部深层肌之棘肌、多裂肌、小关节囊)

10、腰椎横突与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腰方肌及腰背筋膜)

11、髂后上嵴与骶尾骨下外缘及臀肌粗隆压痛点(臀大肌)

12、骶髂关节压痛点(长短韧带、关节囊)

13、髂骨翼及坐骨大孔内上缘、股骨转子间窝压痛点(臀中、小肌)

14、髂前上嵴后方忣股外侧压痛点(阔筋膜张肌、骼胫束)

15、坐骨结节外侧压痛点(股方肌)

16、坐骨结节上内侧压痛点(骶结节韧带)

17、股骨大转子尖部压痛点(梨状肌)

18、股骨小转子肌附着处压痛点(髂腰肌)

19、耻骨上下支肌附着处压痛点(股内收肌群)

20、内踝下方压痛点(胫后肌腱及腱鞘);

21、外踝下方压痛点(腓骨长、短肌腱及腱鞘)

22、跟骨棘(跖腱膜、跖长韧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局部软组织疼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