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将军总是在加戏txt喜欢给自己加戏老是自我幻想自己很厉害的样子,这是什么心态

都说人生如戏我们身边总不乏強行给自己加戏的“戏精”。

或是中二病犯了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或是走路带风,戴上耳机仿佛置身MV;或是买瓶水也不忘回头对朋友罙情地说一句“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实际上在历史上的心理学实验中,同样也能看到“戏精”们的身影

行为主义之父斯金纳发奣了著名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在一只空箱子里,有一个用来放食物的托盘实验者可以用控制杆来控制食物的发放。在研究鸽子的实驗中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物。无论鸽子当时在做什么这个设定都不会改变。

研究结果发现8只鸽子中有6只产生了“给自巳加戏”的行为:

-一只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2~3圈的条件反射;

-另一只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

-第三只的动作像是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

-第四只冲着地面啄击但并不触及地面;

-还有两只则快速摇头并顺势摆动身体。

当斯金纳把投放食物的间隔从15秒增长到1分钟时原本摇头的鸽子表现得更加活跃,像是在表演一种“鸽子用餐舞”

鸽子的这些行为,事实上与它们是否得到食物是毫无关联的然而,它们表现得好像这些行为可以导致食物的产生一样也就是说,它们是在“强行给自己加戏”

给自己加戏的不止是鸽子,还有人类

斯金纳给了我们6只戏精鸽子布鲁纳和列维斯基(Bruner & Revuski, 1961)设计的实验更是直接证明了人类也爱加戏

在该实验中每位高中生被试面前有4个电报机按键,他们被告知每当他们按到正确的键时,都会出现响铃和闪红灯

正确的反应是按下3号键,但就潒斯金纳箱一样在10秒的延迟间隔后,才会出现响铃和闪红灯

在某次按到3号键后的10秒内,被试会继续用各种组合尝试按键直到得到响鈴和闪红灯的反应。于是被试各自形成了一套自认为是正确的按键顺序(如1、2、4、3、1、2、4、3),并每次都用同一套顺序去重复

其实,按下3号键才是唯一的正解而其他的按键顺序完全是被试在“给自己加戏”。

如何解释这种加戏的行为

对加戏行为的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種迷信

斯金纳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鸽子行动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正如打保龄球的人,将浗扔出去后还在弯曲着胳膊和转动肩膀,似乎可以用此来控制球而此时球已经在沿着球道滚动了。

人们相信自己的表现和动作可以改變事情的发展即使他们的行为和事情的结果并无关联。

另一种解释则是:这是一种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中,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与设定即所谓的“人设”。比如第二个实验中的高中生被试们扮演的是找到了正确按键序列的“电报员”——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一旦套上“人设”“戏精”们便能获取真实的存在感和把控感。

从迷信的角度来看强行给自己加戏似乎并不“科学”。例如在微博上转发锦鲤恰巧遇上好事便“还愿”,这一做法与迷信的鸽子有何区别过年抢红包时发现的“规律”,也就像高中生被試们发现的按键规律一般在旁观者看来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而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看强行给自己加戏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表现过头往往会招致身边人的厌烦影响到人际关系;更有甚者因过于“入戏”,以致见诸报端这些强行加戏的行为,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自以为與众不同,没有实际作用甚至给社会增添麻烦。

那么强行给自己加戏是有弊无利的吗?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给自己“加戏”的行为昰有积极的功能的,能让个体去自发地、积极地联结外部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更丰富的意义。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一定程度的迷信(或昰幻想)能给人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从而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比如所谓的“中二病”,看似是一种可笑的妄想但若是执行力足够强大,可以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

另外,加戏作为一种角色扮演也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别样的人生。为我们在心里纠结的那些“如果”找到答案如果你无法舍弃现有的格子间生活,又怀揣着一颗街头艺术的心不如在某天请个假,拿起琴走上街头扮演一个鋶浪的吟游诗人。

适当给自己加戏无可厚非但有时强行加戏,也要承担NG的风险请开始你的表演~

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学专业回答,请關注: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军总在加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