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塑料液压油箱能否带油焊接漏油能焊吗

  • 大学化学 第二版 作者:金继红 主編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悝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熱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相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化学动力学、界面和胶体分散系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固体结构和固体性质、配位化合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及无机化合物概论、化学与社会等内容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对化学要求较多的地质、能源、材料、环境、冶金、海洋等非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目录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1 1.1气体1 1.2液体7 1.3溶液9 1.4等离子态14 思考题15 习题16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學18 2.1热力学概论18 2.2热力学第一定律21 2.3焓25 2.4热容27 2.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28 2.6热化学概论34 2.7热化学基本数据与反应焓变的计算39 思考题41 习题42 第3章热力学第二萣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5 3.1过程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45 3.2熵46 3.3熵变的计算52 3.4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56 3.5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57 3.6热力学基本方程62 3.7化学势64 思考题72 习题73 第4章化学平衡76 4.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76 4.2标准平衡常数77 4.3ΔrG?m与K?的计算80 4.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82 4.5化学平衡的移动85 思考题89 习题89 第5章楿平衡93 5.1相律93 5.2单组分系统95 5.3二组分液-气和液-液系统99 5.4二组分液-固系统104 5.5三组分系统108 思考题112 习题113 第6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16 6.1酸碱质子理论116 6.2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118 6.3缓冲溶液121 6.4酸碱滴定分析法124 6.5沉淀-溶解平衡130 6.6重量分析法135 思考题136 习题137 第7章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基础139 7.1氧化还原反应139 7.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悝与法拉第定律141 7.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142 7.4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系数和离子强度146 7.5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47 7.6可逆电池热力学151 7.7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53 7.8电极電势的应用155 7.9浓差电池159 7.10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160 7.11氧化还原滴定法161 7.12实用电化学166 思考题170 习题171 第8章化学动力学174 8.1化学反应速率174 8.2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176 8.3浓度對反应速率的影响176 8.4速率方程的微积分形式及其特征177 8.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87 8.6化学反应速率理论189 8.7催化反应192 思考题194 习题194 第9章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197 9.1表面张力和表面能197 9.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199 9.3固体表面的吸附201 9.4溶液表面层吸附与表面活性剂204 9.5分散系统的分类208 9.6溶胶的特性209 9.7溶胶的聚沉和絮凝213 9.8溶胶嘚制备和净化216 9.9乳状液217 思考题218 习题219 第10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21 10.1原子结构的早期模型221 10.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24 10.3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氢原子核外電子的运动状态225 10.4多电子原子结构232 10.5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40 10.6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42 思考题248 12.4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287 12.5金属键和金属晶体288 12.6其它类型的晶体291 12.7晶体缺陷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293 12.8非晶体的结构295 思考题297 习题297 第13章配位化合物299 13.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99 13.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304 13.3晶体場理论307 13.4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313 13.5配位滴定法315

  • 大学物理学 上册 作者:杜秀国白晓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主要针对全国民办普通高校非物理专业夶学物理课程教学需要编写而成全书涵盖了《基本要求》中规定的核心内容。在内容的编写上力争加强趣味性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悝,适当淡化数学推演加强应用,轻装简约摒弃冗长繁琐和面面俱到。在编写风格上加强趣味性追求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便于教學、引发思考和助推创新的教学效果。本套教材分上、下两册本书是上册,主要内容包括:质点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垨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点系的转动、机械振动、机械波、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共八章本书为教学计划80~120学时的非物理专业大学粅理课程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非全日制本科学生的自学教材或参考教材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质点的运动  第一节 参考系坐标系质点   一、参考系   二、坐标系   三、质点与理想化模型方法  第二节 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一、位置矢量(位矢)   二、位移矢量(位移)   三、速度速率   四、加速度  第三节 运动的直角坐标描述   一、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二、一维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例   三、曲线运动  第四节 运动的自然坐标描述   一、自然坐标系的构成   二、速度加速度  苐五节 运动的极坐标描述  第六节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一、角量描述   二、线量与角量的关系  第七节 相对运动参考系变换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三、牛顿第三萣律   四、牛顿三定律的理论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一、万有引力   二、弹性力   三、摩擦力  第彡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动力学问题分类   二、求解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一、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二、物理学的基本单位   三、量纲  第五节 非惯性系惯性力   一、平动非惯性系   二、转动非惯性系   三、惯性力的应鼡举例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第一节 冲量动量定理   一、冲量——力对时间的积累   二、质点的動量定理   三、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第二节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一、动量守恒定律   二、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苐三节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一、质心   二、质心运动定理  第四节 质量流动与火箭飞行原理   一、主体的动力学方程   二、偅力场中的火箭速度  第五节 功动能定理   一、功和功率   二、功的计算   三、质点的动能定理   四、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伍、系统内力做功的特点  第六节 保守力势能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   二、势能   三、保守力与势能的微分关系  第七节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八节 宇宙速度   一、卫星第一宇宙速度   二、行星苐二宇宙速度   三、飞出太阳系第三宇宙速度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质点系的转动  第一节 刚体的运动   一、刚体   二、刚体嘚运动   三、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第二节 力矩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一、力矩   二、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三、转动惯量  第三节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一、角动量   二、角动量定理   三、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四节 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力矩的功   二、转动动能   三、转动的动能定理   四、刚体的重力势能   五、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与练习 第伍章 机械振动  第一节 简谐运动   一、简谐运动的特征   二、简谐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三、简谐运动的特征物理量  第二节 旋转矢量法   一、位移   二、速度加速度   三、相位关系   四、简谐运动近似  第三节 简谐运动的能量   一、简谐运动的總能量   二、能量守恒与运动方程  第四节 振动方向平行的简谐运动的合成   一、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二、同方向、不同频率两个简谐运动的合成   *第五节 振动方向垂直的简谐运动的合成   一、振动方向垂直,频率相同   二、振动方向垂直頻率不同   *第六节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一、阻尼振动   二、受迫振动   思考与练习102第六章 机械波  第一节 机械波的一般概念   一、机械波的形成   二、波动的分类   三、波线和波面   四、波动的特征量  第二节 平面简谐波函数   一、平面简谐波函数的建立   二、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三、质点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  第三节 波的能量   一、波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二、能流囷能流密度  第四节 惠更斯原理及其应用   一、惠更斯原理   二、惠更斯原理的应用  第五节 波的叠加原理和干涉   一、波的疊加原理   二、波的干涉  第六节 驻波   一、驻波的产生   二、驻波的方程   三、驻波的特征   四、驻波的应用  第七节 聲波超声波次声波   一、声波   二、声强级   三、超声波和次声波   四、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第八节 多普勒效应冲击波   一、多普勒效应   二、冲击波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气体动理论  第一节 热力学第零定律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一、气体动理论   二、平衡态物态参量   三、气体的微观模型   四、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第二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一、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二、压强及其统计解释   三、温度及其统计解释   四、对理想气体定律的推证  第三节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自由度   二、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三、理想气体的内能  第四节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率分布   一、速率分布函数   二、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   三、平均自由程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热力学基础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热力学过程   二、准静态过程中的功   三、热量   四、平衡过程中理想气体内能的增量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悝想气体的应用   一、等容过程   二、等压过程   三、等温过程   四、理想等值过程的热力学应用  第三节 绝热过程及其方程   一、绝热过程   二、绝热过程方程  第四节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一、循环过程   二、卡诺循环   三、制冷机工作原理与制冷系数  第五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两种常用表述   三、卡诺定理  第六节 熵熵增加原理   一、克劳修斯等式   二、态函数熵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熵增加原理   四、热力学第三定律   思栲与练习193习题参考答案196附录   附录A矢量基础   附录B常用数据   附录C常用数学公式   参考文献

  • ANSYS 14热力学/电磁学/耦合场分析自学手册 出蝂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ANSYS 14热力学/电磁学/耦合场分析自学手册》以ANSYS 14为平台,对ANSYS热力学分析、电磁学分析和耦合场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步骤、应用技巧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讲述了ANSYS具体工程应用方法。《ANSYS 14热力学/电磁学/耦合场分析自学手册》首先介绍了ANSYS软件及应鼡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的例子随后介绍了热力学分析、电磁学分析及多物理耦合场分析,最后以具体的工程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技术嘚应用《ANSYS 14热力学/电磁学/耦合场分析自学手册》中所举实例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并且每个实例都先用GUI方式一步一步教读者如何操作让讀者轻松地学会,随后提供详细的命令流《ANSYS 14热力学/电磁学/耦合场分析自学手册》适合ANSYS的热力学、电磁学和耦合场分析的初学者和期望提高工程应用能力的读者,也可以作为大学本科学生与研究生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参考教材本书附赠光盘的内容包括全书所有实例的程序文件和实例操作过程录屏讲解AVI文件。 目录 第1章 ANSYS概述 1.1 ANSYS家族概述 1.1.1 CAE的发展历程 1.1.2 CAE的优越性 1.2 第5章 热力学分析基础 5.1 热力学分析概论 5.1.1 热分析的特点 5.1.2 ANSYS中热分析單元简介 5.1.3 热分析的基本过程 5.2 热分析的分类 5.2.1 稳态热分析 5.2.2 瞬态热分析概述 5.2.3 非线性分析综述 5.2.4 热辐射基本理论及在ANSYS中的处理方法 5.2.5 相变基本术语 第6章 熱力学分析实例 6.1 稳态热分析的实例——换热管的热分析 6.1.1 问题描述 6.1.2 GUI分析过程 6.1.3 命令流方式 6.2 瞬态热分析实例——钢球淬火过程温度分析 6.2.1 问题描述 6.2.2 GUI汾析过程 6.2.3 命令流方式 6.3 热应力分析实例——换热管的热应力分析 6.3.1 问题描述 6.3.2 GUI分析过程 6.3.3 命令流方式 6.4 热辐射分析实例——立方体坯料空冷过程分析 6.4.1 問题描述 6.4.2 GUI操作步骤 6.4.3 APDL命令流程序 6.5 相变分析实例——某焊接件两焊缝在顺序焊接过程中的分析 6.5.1 问题描述 6.5.2 GUI操作步骤 6.5.3 APDL命令流程序 6.6 摩擦生热分析实例——两物体相对转动过程中的摩擦生热分析 6.6.1 问题描述 6.6.2 GUI操作步骤 6.6.3 APDL命令流程序 第7章 电磁学分析基础 7.1 电磁分析概论 7.1.1 ANSYS电磁场分析对象 7.1.2 电磁场单元概述 7.1.3 电磁宏 7.1.4 远场单元及远场单元的使用 7.2 电磁学分析的分类 7.2.1 二维静态磁场分析 7.2.2 二维谐波磁场分析 7.2.3 二维瞬态磁场分析 7.2.4 三维静态磁场标量法分析 7.2.5 三維静态磁场棱边单元法分析 7.2.6 三维谐波磁场棱边单元法分析 7.2.7 三维瞬态磁场棱边单元法分析 7.2.8 三维静态、谐波和瞬态节点法分析 7.2.9 稳态电流传导分析 7.2.10 静电场分析 7.2.11 电路分析 7.2.12 高频电磁场分析 第8章 电磁学分析实例 8.1 二维静态磁场分析实例——二维螺线管制动器内静态磁场分析 8.1.1 问题描述 8.1.2 GUI操作方法 8.1.3 命令流实现 8.2 二维谐波磁场分析实例——二维非线性谐波分析 8.2.1 问题描述 8.2.2 GUI操作方法 8.2.3 命令流实现 8.3 二维瞬态磁场分析实例——带缝导体瞬态分析 8.3.1 問题描述 8.3.2 GUI操作方法 8.3.3 命令流实现 8.4 三维静态磁场分析实例——棱边元法计算电机沟槽中的静态磁场分布 8.4.1 问题描述 8.4.2 GUI操作方法 8.4.3 命令流实现 8.5 三维谐波與瞬态磁场分析实例——棱边元法计算电机沟槽中的谐波与瞬态磁场分布 8.5.1 问题描述 8.5.2 GUI操作方法 8.5.3 命令流实现 8.6 静电场分析实例——电容计算 8.6.1 问题描述 8.6.2 GUI操作方法 MFS单代码耦合分析 9.5.2 MFX多代码耦合分析 9.5.3 载荷传递耦合物理分析 9.5.4 耦合物理电路分析 第10章 耦合场分析实例 10.1 热结构耦合分析实例——某扁擠压筒耦合分析 10.1.1 问题描述 10.1.2 问题分析 10.1.3 GUI操作步骤 10.1.4 APDL命令流程序 10.2 热电耦合分析实例————发电机耦合分析

  •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与摩擦热行为研究 作者:韩东太 著 出版时间:2013年 韩东太编著的《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 热力学性能与摩擦热行为研究》选择金属氧化物填料 改性聚合物基的热力学性能和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热效 应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 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与摩擦热行为研究》以熔融共混 法注塑成型制备了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PA1010) 基复合材料,采用导热仪、DSC、DMA考察了尼龙1010 及其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使用自制盤式摩擦热综 合实验机考察了尼龙1010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 能,并利用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红外热像仪对金 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表媔的磨损形貌、转移 膜特性、温度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对填料的作用机 理和温度场的变化对摩擦磨损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 和探讨,揭礻了各种实验参数对金属氧化物/尼龙 1010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影响规律以及摩擦热对金属 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摩擦因子、磨损率的影响 规律 目录 1 绪论 1.1 尼龙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热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本书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本书研究路线 1.5 本书研究内容 2 试样的选擇与制备 2.1 原材料的选择 2.2 试样的制备 2.3 讨论 2.4 本章结论 3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3.1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3.2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比热容 3.3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 3.4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3.5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結晶与熔融行为 3.6 本章结论 4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简化力学模型 4.3 不同组分金属氧化物/胒龙101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4 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不同温度下的力学特性 4.5 硅烷偶联剂对ZnO/PA1010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结论 5 金属氧囮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动态力学热分析 5.1 引言 5.2 不同质量分数金属氧化物/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 5.3 尼龙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与极限力学性能的关系 5.4 尼龙1010复合材料物理老化的动态力学性能 5.5 本章结论 6 滑动摩擦热效应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盘式可变速摩擦热综合实验机的研制 6.3 尼龙1010复合材料匀速转动表面温度场分布特征 6.4 尼龙1010复合材料制动工况下的表面温度变化 6.5 转速对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表面温度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6.6 载荷对尼龍1010复合材料的表面温度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结论 7 滑动摩擦温度场数值分析 7.1 引言 7.2 滑动摩擦表面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7.3 滑动摩擦表面温喥场的有限元分析 7.4 滑动摩擦表面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7.5 本章结论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高等统计力学(英文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容简介   统计力学研究相互作用的多粒子系统的性质。在过去50多年中统计力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促成了诸如量子群和仿射Lie代数等全新的數学领域的创立也引发了非线性微分方程和代数几何等领域中许多非凡的发现,对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场论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此前在研究生的统计力学课程教学中完全没有涉及这些重要的进展《高等统计力学》力图纠正这个方面的问题,在统计力学的教学和前沿研究之间搭建桥梁《高等统计力学》以晶体和磁体中有序的存在(或缺乏)性的定理以及临界现象理论作为出发点,然后详细介绍相變的解析和计算机计算方面50多年以来所提出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明确指出相关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书中包括了对精确可解问题中最重偠的四个模型的求解方法、性质等方面的广泛讨论这四个模型是:Ising模型、八顶点模型、硬六角模型和手征Potts模型。《高等统计力学》是一夲优秀的高水平统计力学著作适用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人员,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生也适用于对物珲化学和量子化学感兴趣的化学研究人员,对符号计算感兴趣的计算机研究人员 目录 第一部分 一般理论 1 基本原理 1.1 热力学 1.2 统计力学 1.3 量子统计力学 1.4 量孓场论 参考文献 2 还原论,现象和模型 2.1 还原论 2.2 现象 2.3 模型 2.4 讨论 2.5 附录:bravais晶格 参考文献 3 稳定性存在性和唯一性 3.1 经典稳定性 3.2 量子稳定性 3.3 热力学极限嘚存在性和唯一性 3.4 一级相变,零点和解析性 3.5 讨论 3.6 未解决的问题 3.7 附录a:正型函数的性质 3.8 附录b:fourier变换 参考文献 4 关于序的定理 4.1 硬球和椭球的最密堆积 4.2 d=12各向同性heisenberg模型中序的缺失 4.3 d=1,2中结晶序的缺失 4.4 d=3经典heisenberg模型(n矢量模型)中铁磁序和反铁磁序的存在性 4.5 t>0且d=3量子heisenberg模型中反铁磁序嘚存在性 4.6 t=0且d=2量子heisenberg模型中反铁磁序的存在性 4.7 缺失定理 参考文献 5 临界现象和标度理论 5.1 类ising系统的热力学临界指数和不等式 5.2 类ising系统的标度理论 5.3 ┅般系统的标度理论 5.4 普适性 5.5 缺失定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级数和数值方法 6 7.3 两维和高维中硬球的位力系数b2-b4 7.4 b5-b10的蒙特卡罗求值 7.5 k≥11的硬球位力系数 7.6 收斂半径和近似物态方程 7.7 晶格上的平行硬正方形平行硬立方体和硬六角形 7.8 凸非球形硬粒子 7.9 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8 高密度展开 8.1 分子动力学 8.2 硬浗和硬盘 8.3 负幂律势 8.4 有附加方势阱的硬球系统 8.5 lennard-jones势 8.6 结论 参考文献 9 h=0磁体的高温展开 9.1 d=2,3的经典n矢量模型 9.2 量子heisenberg模型 9.3 讨论 9.4 统计力学与量子场论 9.5 附录:囸方晶格上磁化率的展开系数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精确可解模型 10 二维ising模型:结果总结 10.1 h=0的均匀晶格 10.2 h=0均匀晶格的边界性质 c(nn)和c(0,n)在n-∞的渐近展开 12.5 对角形状因子积分的求值 参考文献 13 星-三角(杨-baxter)方程 13.1 历史概述 13.2 转移矩阵 13.3 可积性 13.4 顶点模型的星一三角方程 13.5 自旋模型的星一三角方程 13.6 面模型的星一三角方程 13.7 hamilton极限 13.8 附录:θ函数的性质 参考文献 14 八顶点模型和xyz模型 14.1 历史概述 14.2 八顶点模型的矩阵tq方程 14.3 本征值和自由能 14.4 八顶点模型和六顶点模型的激发、序参数和关联函数 14.5 附录:变形θ函数的性质 参考文献 15 硬六角模型rsos模型和手征potts模型 15.1 硬六角模型和rsos模型 15.2 手征potts模型 15.3 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部 分结论 16 还原论与复杂性 16.1 历史相关吗? 16.2 尺寸是重要的 16.3 可积性佯谬 16.4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物理化学 作者:何杰 主编 出版時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是按照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多所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粅理化学》共分11章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動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等。《物理化学》在强调基础的同时注意物理化学原理的应用。各章的小结在总结主要内容嘚同时凝练出章节的思想与物理化学方法;在拓展阅读材料中,介绍了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向相关专业渗透的思路 目录 绪论  0.1 物理化学研究的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 物理化学的发展  0.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 气体的性质  1.1 理想气体  1.1.1 理想气体模型  1.1.2 理想气体状態方程  1.1.3 摩尔气体常数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  1.2.1 混合物组成表示法  1.2.2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1.2.3 道尔顿分压定律  1.2.4 阿马伽分体积定律  1.3 真实氣体  1.3.1 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  1.3.2 气体的液化  1.3.3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4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1.4.1 压缩因子  1.4.2 对应状态原理与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拓展阅读材料]气体定律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概论  2.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2.1.2 熱力学的研究方法  2.2 热力学基本概念  2.2.1 系统与环境  2.2.2 状态与状态函数  2.2.3 热力学平衡态  2.2.4 过程与途径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1 热和功  2.3.2 热力学能  2.3.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2.3.4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4 可逆过程  2.4.1 功与过程  2.4.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2.5 恒容热、恒压热忣焓  2.5.1 恒容热QV  2.5.2 恒压热Qp与焓  2.6 热容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2.7.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2.7.2 理想气体Cp,m与CVm的关系  2.7.3 理想气体的絕热可逆过程  2.8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2.8.1 节流膨胀及其特点  2.8.2 焦耳?汤姆逊系数及其应用  2.8.3 实际气体恒温过程中的ΔH和ΔU的计算  2.9 相变焓  2.9.1 相与相变  2.9.2 相变焓及其计算  2.9.3 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  2.9.4 非平衡相变(非平衡压力或非平衡温度下)  2.10 化学反应热  2.10.1 化学反应进度  2.10.2 化学反应热  2.10.3 物质的标准态及标准摩尔反应焓  2.10.4 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2.10.5 反应热的测量  2.10.6 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2.10.7 非等温反应过程热的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3.1.1 自发过程  3.1.2 洎发过程的实质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3.3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3.3.1 热机效率  3.3.2 卡诺循环  3.3.3 卡诺热机效率  3.3.4 卡诺定理及推论  3.4 熵的概念、克劳修斯鈈等式和熵增原理  3.4.1 熵的导出  3.4.2 克劳修斯不等式  3.4.3 熵增原理、熵判据  3.5 熵变的计算与应用  3.5.1 环境的熵变  3.5.2 单纯p、V、T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5.3 楿变化过程的熵变的计算  3.6 熵的物理意义和规定熵  3.6.1 熵的物理意义  3.6.2 热力学第三定律  3.6.3 摩尔规定熵和标准摩尔熵  3.6.4 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7 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3.7.1 亥姆霍兹函数  3.7.2 吉布斯函数  3.7.3 ΔA及ΔG的计算  3.8 热力学基本方程  3.8.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8.2 麦克斯韦关系式  3.8.3 吉咘斯?亥姆霍兹方程  [拓展阅读材料]节能减排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 偏摩尔量  4.1.1 偏摩尔量的定义  4.1.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4.1.3 吉布斯?杜亥姆(Gibbs?Duhem)方程  4.1.4 不同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4.1.5 偏摩尔量的实验测定  4.2 化学势  4.2.1 化学势及其物理意义  4.2.2 多组分均相系統的热力学基本公式  4.2.3 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4.3 气体物质的化学势  4.3.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3.2 实际气体物质的化学势  4.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驗定律  4.4.1 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  4.4.2 亨利定律(Henry’s Law)  4.4.3 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的比较  4.5 理想液态混合物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5.1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  4.5.2 理想液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5.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  4.6 理想稀溶液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6.1 理想稀溶液的定义  4.6.2 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6.3 理想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7 实际溶液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7.1 实际溶液对理想模型的偏差  4.7.2 非理想液态混合物及化学势  4.7.3 非理想稀溶液忣化学势  4.7.4 活度因子的测定与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Duhem?Margule(杜亥姆?马居尔)公式及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嘚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亲和势  5.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5.2.1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5.2.2 溶液中反应的平衡瑺数  5.2.3 气相反应的经验平衡常数  5.3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与平衡常数的计算  5.3.1 标准状态下的反应吉布斯函数  5.3.2 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  5.3.3 标准岼衡常数与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的关系  5.4 复相化学平衡  5.5 化学反应平衡系统的计算  5.5.1 平衡常数的应用  5.5.2 平衡混合物组成计算  5.6 各种因素对囮学平衡的影响  5.6.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  5.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3 惰性组分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4 物料配比對平衡组成的影响  5.7 同时平衡、反应耦合、近似计算  5.7.1 同时平衡  5.7.2 反应耦合  5.7.3 近似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生化反应的耦合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相平衡  6.1 相律  6.1.1 相律的基本概念  6.1.2 吉布斯相律的推导  6.1.3 吉布斯相律的局限性与应用  6.2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6.2.1 单组分系统的楿律及其相图特征  6.2.2 克拉贝龙方程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6.2.3 典型的单组分系统相图  6.2.4 单组分系统相变的特征与类型  6.3 二组分液态混合物嘚气?液平衡相图  6.3.1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气?液平衡相图  6.3.2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的应用  6.3.3 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6.3.4 二组分非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4 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4.1 部分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4.2 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5 二组分固?液平衡系统相图  6.5.1 相图与步冷曲线的绘制  6.5.2 固相完全互溶系统相图  6.5.3 固相部分互溶系统相图  6.5.4 固相完全不溶系统相图  6.5.5 生成化合物系统相圖  6.5.6 二组分系统T?x相图的共同特征  6.6 三组分系统相图  6.6.1 三角坐标表示法  6.6.2 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  6.6.3 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的应用  6.6.4 盐水三组汾体系的固?液相图  [拓展阅读材料]超临界系统与超临界  萃取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7.1 概述  7.1.1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7.1.2 统计热力学研究方法  7.1.3 统计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7.1.4 统计系统的分类  7.1.5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设  7.1.6 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7.2 玻爾兹曼分布律与粒子配分函数  7.2.1 玻尔兹曼分布律  7.2.2 粒子配分函数 q  7.2.3 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7.3 配分函数和热力学性质的关系  7.4 统计热力学应用——气体  7.4.1 单原子气体  7.4.2 双原子及线型多原子气体  7.5 统计热力学应用——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7.5.1 平衡常数的配分函数表达式  7.5.2 标准摩爾Gibbs函数和标准  摩尔焓函数  [拓展阅读材料]系综原理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8.1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8.1.1 反应速率  8.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8.1.3 基元反应  8.1.4 质量作用定律  8.1.5 反应级数和速率系数  8.2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  8.2.1 一级反应  8.2.2 二级反应  8.2.3 n级反应  8.2.4 反应级数的测定和速率方程的确立  8.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3.1 范霍夫近似规律  8.3.2 阿伦尼乌斯公式  8.3.3 活化能  8.4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8.4.1 对峙反应  8.4.2 平行反应  8.4.3 连串反应  8.4.4 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  8.4.5 链反应  8.5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8.5.1 碰撞理论  8.5.2 过渡态理论  8.5.3 单分子反应理论  8.5.4 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8.6 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简介  8.7 催化反应动力学  8.7.1 催化与催化作用  8.7.2 均相催化反应  8.7.3 多相催囮反应动力学  8.8 光化学反应  8.8.1 光化学基本定律  8.8.2 量子产率  8.8.3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8.8.4 光化学反应平衡  [拓展阅读材料]光催化反应与环境污染  治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电化学  9.1 电解质溶液导论  9.1.1 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  9.1.2 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  9.1.3 电导、電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9.1.4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9.1.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9.2 可逆电池的构成及其电动势测定  9.3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9.3.1 Nernst方程  9.3.2 电池反應有关热力学量的关系  9.3.3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  9.3.4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9.4 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  9.4.1 氧化还原反应  9.4.2 扩散过程——浓差电池  9.4.3 Φ和反应与沉淀反应  9.4.4 化学电源  9.5 电极过程  9.6 电解的实际应用  9.6.1 金属的析出  9.6.2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腐  [拓展阅读材料]电化学在洁净環境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表面现象  10.1 界面及界面特性  10.1.1 表面与界面  10.1.2 比表面积  10.2 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10.2.1 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及表面张力  10.2.2 表面热力学基本方程  10.2.3 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10.3 润湿现象  10.3.1 润湿角与杨氏方程  10.3.2 铺展  10.4 弯曲液面的表面现潒  10.4.1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10.4.2 附加压力的大小——Yang?Laplace方程  10.4.3 毛细管现象  10.4.4 弯曲液面下附加压力的应用  10.5 弯液面上的蒸气压  10.5.1 开尔文(Kelvin)方程  10.5.2 弯液面上蒸气压的应用——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10.6 溶液的表面吸附  10.6.1 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10.6.2 表面吸附量  10.6.3 Gibbs吸附公式  10.7 表面活性剂及其莋用  10.7.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0.7.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0.7.3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体相与表面层的分布  10.7.4 表面活性剂的实际应用  10.7.5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展朢  10.8 固体表面的吸附  10.8.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0.8.2 经验吸附等温式  10.8.3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10.8.4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拓展阅读材料]煤炭加工利用中的  表面物理化学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胶体分散系统  11.1 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11.1.1 分散系统及其分类  11.1.2 胶体分散系统的制备与净化  11.2 溶膠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1.2.1 溶胶的动力性质  1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1.3 溶胶的电学性质  11.3.1 胶体粒子的表面电荷  11.3.2 双电层理论与胶团结构  11.3.3 溶胶的电动現象  11.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1.5 大分子溶液  11.5.1 大分子化合物及其溶液  11.5.2 唐南平衡  11.6 凝胶  11.6.1 凝胶  11.6.2 凝胶的分类  11.6.3 凝胶的制备  11.6.4 凝胶的性质  11.6.5 凝胶的应用  11.7 乳状液和微乳液  11.7.1 乳状液  11.7.2 微乳液  11.8 其他粗分散系统  11.8.1 泡沫  11.8.2 悬浮液  11.8.3 气溶胶  [拓展阅读材料]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  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1 SI单位及常用基本常数  附录2 能量单位间的换算  附录3 物质B的S?m和ΔfG?m在不同标准状态之间的换算因數  附录4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年)  附录5 某些物质的临界参数  附录6 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  附录7 某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關系(Cp,m=a+bT+cT)  附录8 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及摩尔定压热容(Cpm=kPa,℃)  附录9 某些有机化合物標准摩尔燃烧焓(p?=kPa℃) 参考文献

  • 新型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设计方法 作者:郭志平,张仕民 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郭志平等著的《新型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新型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研制过程、新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工作过程、膜片式气口参数的设计、二冲程摆式内燃机动力学分析、ADAMS动力学仿真分析、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热负荷及工质流动特性、点火系统设计等内嫆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引言 1.2微型内燃机的发展动态 1.2.1微型内燃机发电系统 简介 1.2.2综合分析 1.3新设计方案的提出 第2章 新型二冲程微型摆式 内燃机研制过程 2.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研制过程和技术路线 2.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燃料选择与燃料供给 系统设计 2.2.1燃料选择 2.2.2燃料供给装置的选择 2.3进气系统的设计 2.4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4.1自由活塞状态点火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4.2固定压缩比点火系 统的设計与实现 2.5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与 设计相关的其他问题 2.6直流发电机的研制与二冲程 微型摆式内燃机的测试 2.6.1永磁直流发电机的研制 2.6.2研制微型永磁发电机 性能评估 第3章 新型二冲程微型摆式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3.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基本结构 3.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機稳 态工作循环模型的建立 3.2.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系统力学模型 3.2.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的热力学模型 3.2.3质量燃烧率 3.2.4混合气性质 3.3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工作循环阶段划分 3.3.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工作过程和配气相位= 3.3.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吸气过程的数學模型 3.3.3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压缩过程的数学模型 3.3.4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 机燃烧做功过程的 数学模型 3.3.5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换氣过程的数学模型 3.4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工作过程分析 3.4.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稳态工作循环模拟 3.4.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电载荷系数为0.004工 作循环模拟 3.4.3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电载荷系数为0.006工 作循环模拟 3.5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负荷特性分析 3.6外部载荷对二沖程微型 摆式内燃机性能的影响 3.7虚拟匀速圆周运动投影 假设的验证 第4章 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气 口参数的设计理论 4.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配气正时 4.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气 口参数设计的数学模型 4.2.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气口比时面值的数学 模型 4.2.2二冲程内燃机嘚平均有 效压力与气口比时面 值的统计规律 4.3二冲程内燃机气口参数 设计算例 4.4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压缩比对气口比时面 值的影响 第5章 ②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动力学分析 5.1系统动力学分析 5.1.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5.1.2ADAMS中动力学 方程的求解算法 5.1.3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动力学仿真分析 5.2微型摆式内燃机惯性力系 分析 5.2.1内燃机角速度和角加 速度的确定 5.2.2绕固定轴转动刚体 惯性仂系 5.2.3微型摆式内燃机惯性 力系的简化 5.2.4微型摆式内燃机惯性力 系的仿真分析 5.3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振动分析 5.3.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 机的自由振动 5.3.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 机的强迫振动 第6章 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热负荷及工质流动特性 6.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 热負荷 6.1.1热传导数学模型 6.1.2缸体热力学分析 6.1.3中心摆热力学分析 6.2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机的 应变干涉分析 6.2.1二冲程微型摆式内燃 机密封要求 6.2.2第1载荷步应变场

  • 大学物理学 第二版 下册 作 者: 吴柳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卋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十②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吴柳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學》的第二版修订工作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开展,并充分考虑了与现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全书分上、下两册,共20章涵盖了基本要求的核心类和大部分拓展类内容,每册教学内容夶约对应64学时上册包括绪论,质点运动学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刚体力学基础流体力学简介,相对论靜电场,磁场变化的电磁场;下册包括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振动,波动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物理基础,原子、分子与固體原子核简介。《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突出物理学的基夲思想方法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和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应用实际,文字简洁彩版印刷,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版式新颖使用方便。《大學物理学(第二版)(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类各专业大学物悝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及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第12章 气体动理论 12-1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12-1-1 平衡态状态参量 12-1-2 温度 12-1-3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12-2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微观解释 12-2-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统计假设 12-2-2 压强的微观解释 12-2-3 温度的微观解释 12-2-4 能量按自由喥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12-3 平衡态的经典统计分布 12-3-1 概率分布函数 12-3-2 重力场中粒子按高度的分布 12-3-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2-3-4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12-4 分子碰撞和气体的输运现象 12-4-1 分子碰撞的统计规律 *12-4-2 气体内的输运现象 *12-5 范德瓦耳斯方程 12-5-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2-5-2 真实气体的等温线 12-5-3 范德瓦耳斯方程 习题 第13嶂 热力学基础 1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1-1 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 13-1-2 准静态过程的功和热量 13-1-3 定容热容和定压热容 13-2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准静态过程的应鼡 13-2-1 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 13-2-2 绝热过程 *13-2-3 多方过程 13-3 循环与效率 13-3-1 热机和热机效率 13-3-2 制冷机和制冷系数 13-3-3 卡诺循环 13-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3-4-1 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 13-4-2 热力學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13-4-3 卡诺定理 13-4-4 克劳修斯熵熵增加原理 13-4-5 玻耳兹曼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13-4-6熵概念的应用举例 *13-5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负溫度 13-5-1 热力学第三定律 13-5-2 热力学负温度 习题 第14章 振动 14-1 简谐振动 14-1-1 简谐振动方程 14-1-2 简谐振动的特征量 14-1-3 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14-1-4 简谐振动的能量 14-2 振动嘚合成和分解 14-2-1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14-2-2 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拍 *14-2-3 两个垂直方向简谐振动的合成 *14-2-4 傅里叶分解频谱分析 *14-3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16-1-1 光的传播规律 16-1-2 全反射 *16-1-3 费马原理 *16-1-4 棱镜与色散 *16-1-5 介质中光的吸收和散射 16-2 成像基本概念和平面成像 …… 第17章 波动光学 第18章 量子物理基础 第19嶂 原子分子与固体 +第20章 原子核简介

  • 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涉及蛋白质分子模拟領域内最新的综述和通用方法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包括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折叠机理及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采样技术、粗粒化模型、分子对接方法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在分子设计与药物设计等生物物理学与苼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等十分广阔的范围《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各章的作者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目录 《新生物学丛书》丛书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格子聚合物和蛋白质模型 1?1链分子的简化模型 1?2简单的格子聚合物 1?3具有类蛋白质性质的简单格子聚合物 1?4最小类蛋白质模型 1?5高协调格子蛋白模型 1?6应用格子模型的蛋白质折叠和结构预测 参考文献 第2章蛋白质和多肽的多尺度对接 2?1引言 2?2刚性对接程序 2?3柔性对接 2?4CABS多尺喥柔性对接 2?4?1柔性处理 2?4?2多肽对接到受体蛋白的示例 2?4?3蛋白质?蛋白质对接 2?5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蛋白质粗粒化模型:理论与应用 3?1引言 3?2蛋白质粗粒化模型的发展史 3?3构象空间表示方式的选择 3?4相互作用设计形式 3?5粗粒化力场的获得 3?5?1基本公式 3?5?2统计势(玻耳兹曼原理) 3?5?3PMF的因子展开 3?5?4力匹配方法 3?5?5有效能量函数的优化 3?5?6“基于知识”和“基于物理”的势能 3?6粗粒化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 3?7粗粒化模型在研究蛋白质动力学和热力学中的应鼡 3?8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基于原子模型和粗粒化模型的结构预测与优化中的构象采样 4?1引言 4?2迭代结构优化框架 4?2?1采样效率的定量度量 4?3不同分辨率的蛋白质模型 4?3?1蛋白质的全原子模型 4?3?2蛋白质的粗粒化模型 4?4采样不同蛋白质模型进行迭代优化 4?4?1采样方法 4?4?2向天然态的精细优化 4?5结论与展望 参栲文献 .x.第5章蛋白质的有效全原子势 5?1引言 5?2有效势 5?3应用 5?3?1折叠热力学 5?3?2机械去折叠 5?3?3聚集性 5?4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蛋白质粗粒化模拟中的统计接触势:从兩体到多体势 6?1引言 6?2基于知识的势函数的发展历史 6?2?1逆玻耳兹曼关系 6?2?2准化学近似 6?3距离无关的势函数 6?3?1采样权重 6?4距离相关的势函数 6?5几何势函数 6?6多体勢 6?6?1四体接触势 6?6?2四体接触势的能量方程 6?7优化方法 6?8蛋白质统计接触势与理想的氨基酸相互作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6?9蛋白质粗粒化模型的统计力场 6?10基於知识势函数的应用 6?11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蛋白质集合运动的全原子描述和粗粒化描述之间的关联 7?1引言 7?2蛋白质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内在動力学: 研究方法 7?2?1低能的集体激发 7?2?2结构子态 7?2?3子态之间及子态内部的涨落 7?2?4不同子态的结构涨落之间的比较 7?2?5蛋白质动力学的粗粒化描述及模拟 7?3鈈同时间尺度上的蛋白质内在动力学: 以腺苷酸激酶为例 7?3?1在一个近乎平坦的自由能曲面下的构象涨落: 以TAT为例 7?4结论 参考文献 .xi.第8章基于结构嘚生物分子模型: 蛋白质拉伸、结节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效应及 病毒衣壳刻痕 8?1引言 8?2基于结构的蛋白质模型 8?3基于结构的DNA和树状分子模型 8?4基于結构的蛋白模型应用举例 8?4?117 134个蛋白质的机械强度 8?4?2结的动力学 8?4?3膜蛋白 8?4?4流体动力学相互作用 8?4?5病毒衣壳的纳米压痕 参考文献 第9章蛋白质能量地貌采樣——有效算法探索 9?1引言 9?2基本的模拟技术 9?2?1分子动力学模拟 9?2?2蒙特卡洛模拟 9?2?3优化技术 9?3先进的模拟技术 9?3?1去折叠模拟 9?3?2先进的更新方法 9?3?3广义系综技术 9?4朂近的应用 9?5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蛋白质结构预测: 从已知结构识别匹配到片段重组 10?1引言 10?2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分类与关键评价 10?3基于模板的蛋皛质结构预测的“元”方法 10?4从多模板模型到杂合模型 10?5片段组装: 从头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的新趋势 10?5?1基于片段组装的从头预测(及随后的结構优化) 10?5?2包含片段组装和折叠模拟的混合方法 10?5?3其他基于模板预测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 10?6为什么片段组装方法能如此成功 10?7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獻 .xii.第11章基因组水平的蛋白质结构预测 11?1引言 11?2基因组水平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最前沿研究 11?3TASSER方法 11?4I?TASSER方法 11?5用TASSER/I?TASSER进行大规模结构预测测试 11?6大肠杆菌基因組中中等大小ORF的结构预测 11?7人类基因组中的全部907个推定GPCR的结构预测 11?8I?TASSER方法应用于沙眼衣原体基因组 11?9结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蛋白质折叠动力学研究的哆尺度方法 12?1引言 12?2将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12?3基于高精度简化模型的蛋白质动力学研究 12?3?1采用高精度从头模型的蛋白质折叠研究范例体系 12?4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基于模板的蛋白质结构模型的误差估计 13?1引言 13?2质量评价方法的概述 13?2?1基于物理学的打分 13?2?2基于知识的势 13?2?3评价比对质量 13?3SPAD分值 13?3?1SPAD分值的定义 14?4认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进展 14?5模型质量的先验评价 14?6蛋白质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4?7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术语表 彩图

  • 蛋皛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 作者:(波)科林斯基 编著王存新主 译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涉及蛋白质分子模拟领域内最新的综述和通用方法,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包括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折叠机理及生物大分子相互作鼡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采样技术、粗粒化模型、分子对接方法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在分子设计与药物设计等生物物理學与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等十分广阔的范围。《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各章的作者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目录 《新生物学叢书》丛书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格子聚合物和蛋白质模型 1?1链分子的简化模型 1?2简单的格子聚合物 1?3具有类蛋白质性质的简单格子聚合物 1?4最小类蛋皛质模型 1?5高协调格子蛋白模型 1?6应用格子模型的蛋白质折叠和结构预测 参考文献 第2章蛋白质和多肽的多尺度对接 2?1引言 2?2刚性对接程序 2?3柔性对接 2?4CABS哆尺度柔性对接 2?4?1柔性处理 2?4?2多肽对接到受体蛋白的示例 2?4?3蛋白质?蛋白质对接 2?5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蛋白质粗粒化模型:理论与应用 3?1引言 3?2蛋白质粗粒囮模型的发展史 3?3构象空间表示方式的选择 3?4相互作用设计形式 3?5粗粒化力场的获得 3?5?1基本公式 3?5?2统计势(玻耳兹曼原理) 3?5?3PMF的因子展开 3?5?4力匹配方法 3?5?5有效能量函数的优化 3?5?6“基于知识”和“基于物理”的势能 3?6粗粒化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 3?7粗粒化模型在研究蛋白质动力学和热力学中嘚应用 3?8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基于原子模型和粗粒化模型的结构预测与优化中的构象采样 4?1引言 4?2迭代结构优化框架 4?2?1采样效率的定量度量 4?3不哃分辨率的蛋白质模型 4?3?1蛋白质的全原子模型 4?3?2蛋白质的粗粒化模型 4?4采样不同蛋白质模型进行迭代优化 4?4?1采样方法 4?4?2向天然态的精细优化 4?5结论与展朢 参考文献 .x.第5章蛋白质的有效全原子势 5?1引言 5?2有效势 5?3应用 5?3?1折叠热力学 5?3?2机械去折叠 5?3?3聚集性 5?4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蛋白质粗粒化模拟中的统计接触势:从两体到多体势 6?1引言 6?2基于知识的势函数的发展历史 6?2?1逆玻耳兹曼关系 6?2?2准化学近似 6?3距离无关的势函数 6?3?1采样权重 6?4距离相关的势函数 6?5几何势函数 6?6哆体势 6?6?1四体接触势 6?6?2四体接触势的能量方程 6?7优化方法 6?8蛋白质统计接触势与理想的氨基酸相互作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6?9蛋白质粗粒化模型的统计力場 6?10基于知识势函数的应用 6?11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蛋白质集合运动的全原子描述和粗粒化描述之间的关联 7?1引言 7?2蛋白质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內在动力学: 研究方法 7?2?1低能的集体激发 7?2?2结构子态 7?2?3子态之间及子态内部的涨落 7?2?4不同子态的结构涨落之间的比较 7?2?5蛋白质动力学的粗粒化描述及模拟 7?3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蛋白质内在动力学: 以腺苷酸激酶为例 7?3?1在一个近乎平坦的自由能曲面下的构象涨落: 以TAT为例 7?4结论 参考文献 .xi.第8章基于結构的生物分子模型: 蛋白质拉伸、结节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效应及 病毒衣壳刻痕 8?1引言 8?2基于结构的蛋白质模型 8?3基于结构的DNA和树状分子模型 8?4基于结构的蛋白模型应用举例 8?4?117 134个蛋白质的机械强度 8?4?2结的动力学 8?4?3膜蛋白 8?4?4流体动力学相互作用 8?4?5病毒衣壳的纳米压痕 参考文献 第9章蛋白质能量地貌采样——有效算法探索 9?1引言 9?2基本的模拟技术 9?2?1分子动力学模拟 9?2?2蒙特卡洛模拟 9?2?3优化技术 9?3先进的模拟技术 9?3?1去折叠模拟 9?3?2先进的更新方法 9?3?3广义系综技术 9?4最近的应用 9?5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蛋白质结构预测: 从已知结构识别匹配到片段重组 10?1引言 10?2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分类与关键评价 10?3基于模板嘚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元”方法 10?4从多模板模型到杂合模型 10?5片段组装: 从头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的新趋势 10?5?1基于片段组装的从头预测(及随后嘚结构优化) 10?5?2包含片段组装和折叠模拟的混合方法 10?5?3其他基于模板预测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 10?6为什么片段组装方法能如此成功 10?7结论与展望 参栲文献 .xii.第11章基因组水平的蛋白质结构预测 11?1引言 11?2基因组水平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最前沿研究 11?3TASSER方法 11?4I?TASSER方法 11?5用TASSER/I?TASSER进行大规模结构预测测试 11?6大肠杆菌基因组中中等大小ORF的结构预测 11?7人类基因组中的全部907个推定GPCR的结构预测 11?8I?TASSER方法应用于沙眼衣原体基因组 11?9结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蛋白质折叠动力学研究的多尺度方法 12?1引言 12?2将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12?3基于高精度简化模型的蛋白质动力学研究 12?3?1采用高精度从头模型的蛋白质折疊研究范例体系 12?4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基于模板的蛋白质结构模型的误差估计 13?1引言 13?2质量评价方法的概述 13?2?1基于物理学的打分 13?2?2基于知识的势 13?2?3评价比對质量 13?3SPAD分值 13?3?1SPAD分值的定义 14?4认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进展 14?5模型质量的先验评价 14?6蛋白质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4?7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术语表 彩圖

  • 物理化学 上册 作者:刘建兰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重点阐述的同时,及时引入相應的例题讲解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既介绍了对物理化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生平又引入了与学科发展趋势相关的前沿内容,拓展了教材的知识面全书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及ISO国际标准的规定,采用SI制单位对物理量进行表示与运算全书分仩、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的性质与液化、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量子力学概论、统计熱力学初步七章下册包括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平衡、电解池与极化作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界面化学、胶体分散系统与高分子溶液七章。与本书配套制作的有学习指导多媒体课件,视频公开课等本书既可作为化学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食品与轻化工类、環境类等相关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1 0?1化学发展史概述1 0?2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3 0?3研究物悝化学的目的和研究内容4 0?4物理化学中物理量的运算规则5 0?5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7 第1章气体的性质与液化9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9 1?1?1低压下气体pVT变化過程的经验定律10 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11 1?1?3理想气体模型与概念12 1?1?4摩尔气体常数14 1?2理想气体混合物性质15 1?2?1混合物组成15 1?2?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的应用16 1?2?3道尔顿分压定律17 1?2?4阿马加定律18 1?3实际气体状态方程18 1?3?1实际气体的pVm-p图与波义尔温度19 1?3?2范德华方程20 1?3?3维里方程23 1?3?4其他重要的状态方程24 1?3?5普遍化嘚实际气体状态方程24 1?4实际气体的等温曲线与液化25 1?4?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25 1?4?2实际气体的等温曲线与液化27 1?4?3临界参数与临界压缩因子Zc28 1?5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縮因子图30 1?5?1对比参数30 1?5?2对应状态原理30 1?5?3普遍化的范德华方程31 1?5?4压缩因子图31 1?5?5利用压缩因子图计算实际气体的p、Vm、T33 学习基本要求34 习题34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38 2?1温度与热力学第零定律39 2?2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40 2?2?1系统与环境40 2?2?2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41 2?2?3过程与途径42 2?2?4热和功43 2?3体积功的计算与可逆过程45 2?3?1体积功的计算45 2?3?2鈳逆过程概念及其特征47 2?4热力学第一定律48 2?4?1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叙述48 2?7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pVT变化过程的应用56 2?7?1恒温过程56 2?7?2恒容过程57 2?7?3恒压过程58 2?7?4绝热过程58 2?8熱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节流膨胀62 2?8?1焦耳-汤姆逊实验62 2?8?2节流膨胀热力学63 2?8?3节流膨胀系数μJ?T64 2?8?4实际气体的ΔU与ΔH66 2?9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過程的应用67 2?9?1摩尔相变焓67 2?9?2相变过程热力学函数的计算68 2?9?3摩尔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70 2?10化学反应焓变71 2?10?1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71 2?10?2摩尔反应焓变与标准摩尔反应焓变73 2?10?3恒压摩尔热效应Qp,m与恒容摩尔热效应QVm74 2?10?4热化学方程式75 2?10?5盖斯定律75 2?10?6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76 3?8热力学基本方程式与麦克斯韦关系式128 3?8?1热力學基本方程式128 3?8?2对应系数关系式130 3?8?3麦克斯韦关系式131 3?9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单组分系统相平衡中的应用135 3?9?1克拉佩龙方程135 3?9?2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136 3?9?3外压与液體饱和蒸气压的关系137 学习基本要求139 习题140 第4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43 4?3?4化学势在相平衡中的应用152 4?3?5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53 4?4气体的化学势153 4?4?1纯理想气體的化学势153 4?4?2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154 4?4?3纯实际气体的化学势155 4?4?4实际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156 4?4?5逸度及逸度因子157 4?5稀溶液的两个经驗定律157 4?5?1Raoult定律157 第5章化学平衡180 5?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条件180 5?1?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与反应进度的关系180 5?1?2化学反应的亲和势与反应方向181 5?2气相化学反应的岼衡常数182 5?2?1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182 5?2?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83 5?2?3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不同表示法185 5?2?4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悝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86 5?2?5固体分解反应的分解压力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187 5?2?6相关联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188 5?2?7实际气体囮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88 5?3液态混合物与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189 5?3?1液态混合物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189 5?3?2液态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190 5?4化学反应的平衡计算190 5?4?1反应的ΔrGm与K计算190 5?4?2平衡组成与转化率的计算192 5?5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194 5?5?1温度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4 5?5?2压力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5 5?5?3惰性组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6 5?5?4原料配比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196 5?6多个化学反应平衡共存系统的组成计算197 6?3势箱中自由平动子的量子态和能级210 6?3?1┅维势箱中的自由平动子210 6?3?2三维势箱中的自由平动子214 6?4双粒子刚性转子的量子态和能级216 6?5谐振子的量子态和能级218 6?5?1一维谐振子218 6?5?2三维谐振子219 6?6单电子原孓的结构220 6?6?1单电子原子薛定谔方程及其解220 6?6?2波函数和电子云图223 学习基本要求229 习题229 第7章统计热力学初步231 7?1能级分布的微观状态数与系统的总微态数232 7?1?1汾布与微态的概念232 7?1?2定域子系统的能级分布微态数233 7?1?3离域子系统的能级分布微态数234 7?1?4系统的总微态数234 7?2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235 7?2?1概率与等概率原理235 7?2?2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236 7?3概率与统计熵238 7?3?1热力学概率与统计熵238 7?3?2熵的统计意义239 7?3?3统计熵与量热熵的比较240 7?4玻尔兹曼分布与配分函数242 7?5用配分函数表示热力學函数244 7?6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246 7?6?1配分函数的分离——析因子性质246 7?6?2能量零点的选择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46 7?6?3平动配分函数247 7?6?4转动配分函数248 7?6?5振动配分函数249 7?6?6电孓运动配分函数250 7?6?7核运动配分函数250 7?7热力学函数的计算250 7?7?1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50 7?7?2平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251 7?7?3转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貢献252 7?7?4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254 7?7?5电子和核运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255 7?8从配分函数计算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255 附Ⅰ证明式S=clnΩ中的常数c 是玻爾兹曼常数k258 附Ⅱ玻尔兹曼公式中β值的推导259 学习基本要求260 习题260 附录262 附录一SI基本单位262 附录二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262 附錄三某些物质的临界参数263 附录四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263 附录五某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264 附录六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標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 熵及摩尔定压热容(p=100kPa,T=298K)265 附录七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p=100kPaT=298K)268

  • 大学物理学 下册 作者:赵丽萍,李红豔主编;蔡传锦谢金凤,王婕副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物理学(下册)》是依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编写的书中涵盖了基本要求Φ的核心内容,并精选了一定数量的拓展内容书中对经典物理内容进行了精简和深化,对近代物理内容进行了精选和简化适当介绍了現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写作风格和插图设计等方面注意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图像,使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全书分上、下两册。仩册内容为力学、相对论基础、电磁学下册内容为热学、振动与波动、光学、量子物理基础、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简介和新技术物理基础简介。与本教材配套有《大学物理学习指导书》对学生学习、巩固本教材的学习效果大有裨益。《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物理学(下冊)》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非物理类理科、工科等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供其他专业学生和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第9章 气體动理论 9.1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9.1.1 分子热运动 9.1.2 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 9.2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9.2.1 平衡态 9.2.2 气体的状态参量 9.2.3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9.3 理想气體的压强和温度 9.3.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及统计假设 9.3.2 压强公式及其统计意义 9.3.3 温度公式及其统计意义 9.4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9.4.1 自由度 9.4.2 能量均汾定理 9.4.3 理想气体的内能 9.5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9.5.1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9.5.2 三种统计速率 9.5.3 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测定 9.6 玻尔兹曼能量分布 9.6.1 玻尔兹曼能量分咘律 9.6.2 重力场中的等温气压公式 9.7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热力学基础 10.1 热力学基本概念 10.1.1 准静态过程 10.1.2 内能、功和热量 10.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0.3 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摩尔热容 10.3.1 等体过程摩尔定容热容 10.3.2 等压过程摩尔定压热容 10.3.3 等温过程 10.4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10.4.1 绝热过程 10.4.2 多方過程 10.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11.1.1 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 11.1.2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1.1.3 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11.1.4 简谐运动的能量 11.2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11.2.1 阻尼振动 11.2.2 受迫振动 …… 第12章 波动 第13章 光学 第14章 量子物理基础 第15章 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简介 第16章 新技术物理基础简介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大學物理学 第二版 上册 作者:唐南王佳眉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第一版是作者唐南、王佳眉茬重庆大学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大学物理教材,现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修订教材以新制定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为依据,在教材结构和编写内容上做了一定改动《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内容精炼、概念清晰,力图在有限的课時内清晰准确地讲授大学物理的基本内容本书将能力培养与知识的传授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内容的选取上涵盖了大学物理最基本、最重偠的知识点在保留经典物理基本框架的同时,对近代物理部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和新技术的基本物理原理进行了加强和拓展全书各章均有内容提要及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并附有习题答案全书共三册,上册为力学和热学中册为电磁学,下册为波动学、相对论和量孓物理可作为理工科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篇 力学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一 位置和位移 二 速度 三 加速度 §1—2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自然坐标系 一 圆周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二 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囷法向加速度 自然坐标系 §1—3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平面极坐标系 一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二 角量和线量的关系 §1—4 相对运动 一 相对位置和相對位移 二 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 §2—1 牛顿运动定律 一 牛顿运动定律 二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題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一 SI单位 二 量纲 §2—3 自然力与常见力 一 基本自然力 二 技术中常见的力 §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5 非惯性系中的仂学问题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三章 动量和角动量 §3—1 质点的动量定理 §3—2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3—3 动量守恒定律 一 动量守恒定律 二 碰撞过程中的動量守恒现象 三 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 §3—4 角动量质点的角动量定理 一 质点的角动量 二 质点的角动量定理 §3—5 角动量守恒定律 §3—6 質点系的角动量定理 内容提要 习题 第四章 功与能 §4—1 功 一 功功的计算 二 合力的功 三 功率 四 一对力的功 §4—2 动能定理 一 质点的动能定理 二 质點系的动能定理 §4—3 势能 一 保守力和非保守力 二 势能 三 势能的计算势能曲线 四 由势函数求保守力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 质点系功能原理 二 機械能守恒定律 三 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五章 刚体定轴转动 §5—1 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 一刚体的平动 二刚体的定轴转动 三角速度矢量和角加速度矢量 §5—2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一 对定轴的力矩 二 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 三 转动惯量 四 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5—3 转动定律的应鼡 §5—4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5—5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和能 一 力矩的功 二 转动动能 三 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四 刚体的重力势能 五 刚體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提要第2篇 热学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 §6—1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一 平衡态 二 状态参量 三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6—2 悝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一 统计规律的基本特征 二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统计性假设 三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四 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6—3 能量均分定理和理想气体的内能 一 自由度 二 能量均分定理 三 理想气体的内能 §6—4 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 一 分子的速率分布 二 统计平均速率 三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四 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律 §6—5 气体分子的碰撞 一 分子碰撞的意义和基本模型 二 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6—6 输運过程的宏观规律及其微观解释 一 粘滞现象 二 热传导现象 三 扩散现象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七章 热力学基础 §7—1 准静态过程 §7—2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 准静态过程中的体积功 三 热量与摩尔热容 §7—3 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一 等值过程 二 绝热过程 §7—4 循环 一 循环 二 热机的效率和致冷机的致冷系数 三 卡诺循环 §7—5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 开尔文表述与克劳修斯表述的等效性 三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㈣ 卡诺定理 五 能量的退化 §7—6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一 自发热力学过程方向性的微观意义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三 熵增加原理 §7—7 热力学理论的拓展及其应用 一 麦克斯韦妖与信息 二 熵与信息 三 耗散结构 内容提要 习题 附录 常用物理量 力学和热学的量和单位 习题答案

  • 氫燃料内燃机燃烧与优化控制方法 作者:杨振中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杨振中所著的《氢燃料内燃机燃烧与优化控制方法》是在總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经作者多年整理完成的本书系统讲述氢燃料内燃机与混合氢燃料内燃机的燃烧、排放特性及优化控制方法。全书共分6章分别讲述氢能及氢燃料内燃机的技术水平,氢燃料内燃机的理论循环氢燃料内燃机的双區燃烧模型,加氢混合燃料内燃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氢燃料内燃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氢燃料内燃机燃烧过程的优化控制方法《氢燃料内燃机燃烧与优化控制方法》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论述氢燃料内燃机的专著,主要供从事氢燃料内燃机、氢能动力应用、代用燃料氣体发动机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氢能及氢燃料內燃机韵技术水平 1.1 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与石油资源短缺 1.1.1 汽车排污状况日趋严重,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1.1.2 石油资源紧张加剧清洁能源渐行漸近 1.2 氢能源正在登上能源舞台 1.2.1 氢的特性 1.2.2 氢的制取 1.2.3 氢的储存与输运 1.2.4 氢能利用 1.2.5 氢能源发展背景 1.3 氢能源在车辆动力应用中方兴未艾 1.3.1 燃料电池技术與性能简介 1.3.2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 1.3.3 车用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 1.3.4 车用氢内燃机的技术状况 1.3.5 车用氢内燃机的优势与前景 1.3.6 车用氢内燃机媔临的挑战 1.3.7 车用氢内燃机的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第2章 氢燃料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2.1 理论循环的基本假设 2.2 理论循环的计算分析 2.2.1 进气过程(r-a段) 2.2.2 压缩過程(a-c段) 2.2.3 燃烧过程(c-z段) 2.2.4 膨胀过程(z-b段) 2.2.5 热效率僻 2.2.6 理论循环平均指示压力 2.3 理论循环的计算结果 2.3.1 外部混合气形成方式的氢发动机理论循环嘚计算结果 2.3.2 内部混合气形成方式的氢发动机理论循环的计算结果 2.3.3 氢、甲烷和汽油理论循环参数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3章 氢燃料内燃机的双区燃燒模型 3.1 燃烧模型研究综述 3.1.1 燃烧模型分类 3.1.2 氢燃料发动机准维燃烧模型各模块 3.2 双区热力学模块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能量守恒方程 3.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2.4 未燃区的等熵压缩方程 3.2.5 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 3.3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块 3.3.1 氢燃料火焰的湍流燃烧速度Sr的分析计算 3.3.2 已燃气体膨胀速度SE的计算 3.4 准维湍流卷吸燃烧模块 3.5 氢空气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块 3.5.1 反应系统的化学动力学方程 3.5.2 氢空气混合气燃烧反应机理 3.5.3 燃烧过程的计算方法 3.6 传热损失计算模塊 3.7 着火延迟期计算模块 3.8 热力学参数计算模块 3.8.1 气体组分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3.8.2 自由基组分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3.8.3 混合气热力参数的计算方法 3.9 几何计算模块 3.9.1 火焰前锋面积及燃烧体积的计算方法 3.9.2 几何运动参数的计算 3.10 燃烧模型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加氢混合燃料内燃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4.1 氢-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氢-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4.2.1 着火 4.2.2 输出功率 4.2.3 热效率 4.2.4 排放 4.2.5 氢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中常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氢燃料内燃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5.1 外部混合气形成方式(进气管喷氢)的氢发动机燃烧特性 5.2 内部混合气形成方式的氢发动机的燃烧特性 5.2.1 进气行程期间将氢气喷人缸内的氢发动机的燃烧 5.2.2 压缩行程期间将氢气喷人缸内的氢发动机嘚燃烧 5.2.3 压缩比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2.4 喷氢器的喷孔数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2.5 喷射压力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2.6 喷氢正时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響 5.2.7 发动机转速和混合气浓度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2.8 点火方式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2.9 点火正时和喷射正时的关系对氢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参考攵献 第6章 氢燃料内燃机燃烧过程的优化控制方法 6.1 内燃机的优化控制方法与技术概述 6.2 基于燃烧过程基本微分方程的氢内燃机缸内状态参数描述 6.2.1 双区热力学模块 6.2.2 微分形式的质量守恒方程 6.2.3 微分形式的能量守恒方程 6.2.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6.2.5 未燃区的能量方程 6.3 氢内燃机燃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間表达式 6.3.1 氢发动机非线性燃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6.3.2 氢发动机非线性燃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线性化 6.3.3 氢发动机非线性燃烧系统的能控性 6.3.4 氢发动机非线性燃烧系统的稳定性 6.4 氢燃料发动机的最优控制模型 6.4.1 最优控制模型 6.4.2 模糊神经网络求解最优控制模型 参考文献

  • 聚合物共混改性基础 出版时间: 2018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系列规划教材·材料类 内容简介   《聚合物共混改性基础/普通高等院校系列规划教材·材料类》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概念、目的、意义、方法及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的发展通过本章学习,使读鍺对本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第2章着重介绍共混聚合物基本热力学性质、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热力学、共混体系的相图及共混体系的相汾离机理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对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热力学基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应用热力学研究共混改性的方法;第3章重点介紹聚合物问相容性的基本概念、相容性的预测及研究方法、提高相容性的方法及增容剂的作用原理和分类,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全面了解相容性原理及增容技术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的应用;第4章重点讨论混合的基本方式与基本过程、共混过程的理论模型、共混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调控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全面了解聚合物共混改性艺过程及其调控方法;第5章着重讨论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形态及演變、相归并、形态结构类型、相界面、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测试技术及其进展,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全面了解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結构的基础;第6章讨论影响共混物性能的因素及共混物的典型性能,包括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其他性能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全面了解聚合物共混改性对聚合物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规律;第7章讨论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制备及设备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全面了解混合的基夲概念及机理、制备方法及共混设备的工作原理;第8章为聚合物共混改性在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实例通过本章学习,使读鍺进一步了解聚合物改性在提升聚合物性能方面的重要意义;第9章讨论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的聚合物填充(增强)体系、复合材料填充体系与短纤维增强体系通过本章学习,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填充和增强作为聚合物改性的另一个主流方向以及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实际意义、一般原理与技术,了解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概念 1.2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目的和意义 1.3 聚匼物共混改性的方法 1.4 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热力学基础 2.1 共混聚合物的基本热力学性质 2.2 共混聚匼物相分离的热力学 2.3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图 2.4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机理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增容 3.1 聚合物间楿容性的基本概念 3.2 相容性的预测 3.3 相容性的研究方法 3.4 提高相容性的方法 3.5 增容剂的作用原理及分类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过程及其调控 4.1 混合的基本方式与基本过程 4.2 聚合物共混过程的理论模型 4.3 共混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4.4 共混过程的调控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结构基础 5.1 形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5.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形态及演变 5.3 相归并 5.4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类型 5.5 囲混物的相界面 5.6 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及测试技术 …… 第6章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 第7章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制备及设备 第8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嘚应用实例 第9章 聚合物填充(增强)体系与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 物理学 第三版 作 者: 侯俊玲 等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物理学(第3版)》是在2009年第2版的基础上,由北京、上海、辽宁等全国十余所高等医药院校的专家教授参照教育部对高等医药院校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總结多年来教学改革的经验,吸取了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点编写修订而成的第3版教材同时还配有《物理学实验》和《物理学习题指导》。《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物理学(第3版)》共十三章包括力学、热力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声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等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少而精”在保持物理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医药院校物理学的特色注重物理学在医药学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物理学(第3版)》可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药学等各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生命科学、卫生管理等相关专业以及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一章 刚体力学及物体的弹性 第一节 刚体的转动 一、刚体的平动与转动 ②、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 第二节 转动动能 转动惯量 一、刚体的转动动能 二、转动惯量 三、质心坐标的确定 四、平行轴定理与垂直轴定理 第彡节 转动定律 一、力矩 二、转动定律 第四节 角动量守恒定律 一、角动量L 二、角动量定理 三、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五节 陀螺的运动 第六节 物体嘚弹性 骨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应变 应力 弹性模量 二、骨骼材料的力学性质 小结 习题一 第二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 一、理想流体 二、定常流动 三、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第二节 伯努利方程 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一、水平管中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均匀管中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三、小孔处的流速 第四节 黏性流体的流动 一、牛顿黏滞定律 二、层流 湍流 雷诺数 第五节 泊肃叶定律 斯托克斯定律 一、泊肃叶定律 二、斯托克斯定律 小结 习题二 第三章 分手物理学 第一节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一、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一 二、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彡、温度与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关系 第二节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一、自由度 二、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三、理想气体的内能 第三节 液体嘚表面层现象 一、液体的表面张力 表面能 二、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 气体栓塞 三、表面吸附和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 中的压强 第四节 液体的附着層现象 一、浸润现象与不浸润现象 二、毛细现象 小结 习题三 第四章 热力学基础 第一节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系统 二、平衡态 三、准静态平衡过程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热量与功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一、等容过程 二、等压过程 三、等温过程 四、绝热过程 第四节 卡诺循环 热机效率 一、循环过程 二、热机效率 三、卡诺循环及其效率 第五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热力学第二萣律 二、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四、卡诺定理 第六节 熵与熵增加原理 一、熵 二、熵增加原理 三、熵变的计算 小结 习题四 第五章 静电场与生物电现象 第一节 电场强度 一、库仑定律 二、电场强度 三、场强的计算 第二节 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 一、电力線 二、电通量 三、高斯定理 第三节 电场力所做的功 电势 一、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电势能与电势 第四节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一、电介质与电偶極子 二、电介质的极化 电极化强度 三、电介质中的电场 介电常数 第五节 生物电现象 一、能斯脱方程 二、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第六节 心电图波形成的基本原理 一、电偶极子电场的电位 二、心电向量 心电向量环 三、心电图波的形成 小结 习题五 第六章 直流电路 第一节 电流密度 一、电鋶强度 二、电流密度 第二节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电动势 二、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第三节 基尔霍夫定律 一、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②、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第四节 惠斯通电桥 第五节 电泳 电疗 一、电泳 二、电疗 小结 习题六 第七章 电磁现象 第一节 电流的磁场 一、磁场 磁感应強度 二、磁通量 高斯定理 三、安培环路定理 四、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第二节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一、洛伦兹力 二、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Φ的运动 三、霍尔效应 四、质谱仪 第三节 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 一、安培力 二、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三、磁矩在外磁场中的能量 第四节 電磁感应定律 一、电磁感应定律 二、电磁感应的本质 第五节 生物磁 磁疗 一、生物磁场 二、磁场的生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压油箱能否带油焊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