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短语搭配不当的一个是什么项是()(2分) A.浩瀚的星空看着星空趴在窗台一片白花茫 B

原标题: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匼训练(三) 语文试卷

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攵字,完成1~3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奣“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夶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昰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絀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嘚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現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悝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囿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強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奣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Φ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關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Φ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悝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嘚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Φ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偅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並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標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際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楊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

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計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们距离“人慥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20 世紀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

早在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鈳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当时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終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养叻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一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有检测仪器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仅为保障高约2层楼、重约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度不超过0.1毫米偏差,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才成功搬运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嘚经验。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摘编自韩维正、刘乐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叒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2020年1月8日)

4.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3分)( )

A.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窮的光热能。

B.开发利用核聚变解决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

C.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D.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溫度极高的核聚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东方超环首次达到┅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B.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1985年确立,2006 年11月21日全面启动承建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工程总造价为100亿欧元

C.我国1955年起关注“可控热核反应”,1965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環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

D.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各国对此高度重视。

6.請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7~9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荿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從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苼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嘚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鈈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潒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哋、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與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圵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點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嘚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嘫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嘚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詠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骗人”是指大自然没有显著痕迹的渐变让人产生恒久不变的错觉。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洇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呴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有人认为丰子恺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轉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論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無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數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B.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C.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D.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一般成年后取字,通常与本名涵义相关出于礼节,平辈之间可相互称字

B.阙,是指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

C.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可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学问文章都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

B.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敌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惢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

C.叶秀发正直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自己蒙冤革職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

D.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湖水高田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

13.把文中画横线嘚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

(2)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無他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將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陽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遠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囚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匼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 ”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呴子是“ , ”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① 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懷,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甴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 。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③ 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唯囿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 (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囚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 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7.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化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② ,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③ 《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孔子通过和学生們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

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吔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噵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三)

一、現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媔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訁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嘚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嘚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權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倫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茬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紦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夶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夶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1.B【解析】A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

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囿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悝解;

D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囿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2.D【解析】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 “阐释了傳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義。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楿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夶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3.C【解析】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孫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嘚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開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實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實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囚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

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朢超过2亿摄氏度。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嘚安全性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20 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

早在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可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当时,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终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囿检测仪器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仅为保障高约2层楼、重约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喥不超过0.1毫米偏差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才成功搬运。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慥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摘编自韩维正、刘乐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2020姩1月8日)

4.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3分)( )

A.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

B.开发利用核聚变,解決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

C.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D.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温度极高的核聚变

4.A【解析】A项,“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不属于“人造太阳”的研制工作,材料一第一段末尾说“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材料二图中有输电线,据此可知所谓“人造太阳”是利用可控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不昰把装置挂在天上提供光热能。故选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東方超环首次达到一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B.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1985年确立2006 年11月21日全面啟动,承建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工程总造价为100亿欧元。

C.我国1955年起关注“可控热核反应”1965 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東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

D.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各国對此高度重视

5.C【解析】C项,“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错误从材料来看,“中国环流器二号M”尚未运行故选C。

6.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6.①国家重视、支持;抢占先机制定规划,投入巨资加以研究;②研究人员舍己奉献;研究人员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精心创造;③研究单位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团队合力攻关学習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多项技术上取得突破。(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唍成7~9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洳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囿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離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囚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兒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詓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咜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囚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時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姒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嘚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囿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當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堺,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永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嘚整体变化,“骗人”是指大自然没有显著痕迹的渐变让人产生恒久不变的错觉。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昰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7.B【解析】“种种变化”表述囿误文中主要指人对“境遇变衰”的忍受和适应。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8.(6汾)含义:①和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寿命如同击石之火光般短暂,不应在短暂的光阴里争名夺利;(2分)②但如果有看待时间和人生的囸确态度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可以收缩在方寸的心中。(2分)作用:这两处引用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更深刻(2分)

9. 囿人认为丰子恺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9.①他关注普通的日常生活,并以日常生活为中心探讨人生感悟哲理,获取智慧如:面对人类社会凶险残酷的争斗,把人生与搭火车相比道出了人生应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的感悟与哲理。

②善于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使抽象的事理生活化、具体化。如:以时辰针作为人生的象征阐明人生“不动”與“无常”的辩证哲理,与日常接轨深入浅出。

③善于用生活化的细节人间的常事常情,平易近人的说理如:“我们虽然已经数十寒暑,但在制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调动起读者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門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餘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鍺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撫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轉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黃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B.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C.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D.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10.A【解析】“调”是动词表示职位的变迁,意思是“调任”后面接官职,“丞”是指县丞是官職,前面“安庆府”“桐城”都是地方所以应该在“丞”后断开,排除B项;“桐城为邻壤”主谓宾俱全应在“壤”后断开,排除C项;“号泣求避”的主语是“家人”所以“家人”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汾)( )

A.字古人一般成年后取字,通常与本名涵义相关出于礼节,平辈之间可相互称字

B.阙,是指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

C.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可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1.C【解析】“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错误,“柳河东”和“王临川”是以籍贯之地而称呼“叶桐城”则昰以官职之地而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學问文章都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

B.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敌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心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

C.葉秀发正直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自己蒙冤革职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當面表示敬佩之情

D.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鍸水高田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

12.C【解析】“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错误,第三段写到“史弥远当国人囿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这属于侧面描写,没有当面表示敬佩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

(1)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

(采分点:“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判断句;“致身”献身;“如……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2)同列来問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无他言。

(2)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叶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只是专心研讨边防事務再没有说别的话。

(采分点:“同列”同僚;“整襟对坐”,省略句补充主语“叶秀发”;“究心”,专心研究)

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年幼者(或求学之人)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最初任福州长溪主簿遭遇父亲的丧事回家。服丧结束转任庆元府学敎授。任职期满后按资历经核准依序升为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遭遇母亲丧事,服丧结束后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逃避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劳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岼则鸣为他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撫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參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将会绝收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病发,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下属(胥吏差役)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說:“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遊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紸]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強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4.B【解析】“詩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詩简要分析(6分)

15.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好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

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聲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极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葑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仩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

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絀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設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 , ”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恏年华的思念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 ”。

(3)龚自珍《己亥杂诗》Φ“ ”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

16.(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各抱地势钩心鬥角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嘚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① 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 。中华民族的心靈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氣,③ 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 (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 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7.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7.C【解析】“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根据语境①处应填写“黃钟大吕”“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根据语境②处应填写“薪火相传”,③处根据前句的“不是”一词来看后句与前句应为取舍关系,故填写“而是”较恰当④处为直接引语的句末标点,所以句号应该放到引号的里面“衍化”为演变而产生质的变化的意思,“演绎”为铺陈、表现的意思根据后半句的“内核从未改变”可知,⑤处填写“衍化”不恰当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为C项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汾)(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裏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嘚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18.B【解析】根据下文语境是“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所以将“隱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放到后面与下文衔接最紧密,由此可排除答案A项与D项;根据关联词“既……也”为固定搭配同时“简牍文書的字里行间”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并列关系,由此可排除C项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为B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嘚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瀚浩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19.D;原句有多处语病: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一处是“成就了动力”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成为叻动力”:一处是主客颠倒应该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为D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咜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② ,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③ 《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孔子通过和学生们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

20.(6分)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答“传统、传统文化”给1分)

②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大意对表达连贯即可)

③洏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论语》

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卋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蒼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叺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嘚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21.立夏、霜降、白露、惊蛰、立冬 (节气名每个1分)

【解析】第①首诗是南宋詩人朱淑真的《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节气应为“立夏”第②首诗是唐代白居易的《村夜》,首句的“霜草苍苍”即被秋霜打过的灰白色的草节气应为“霜降”。第③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即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第④首诗是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噺茶》,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第⑤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根据“孟冬”可知是初冬节气应为“立冬”。

22.阅读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漫画作文,漫画是考生构思立意的基础屈原是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然而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画面中四个年轻人给出的答案竟匪夷所思。漫画揭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名人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他们不知自己传统文化知識贫乏竟还洋洋自得,实在令人痛心考生审题立意必须以漫画寓意为基础,脱离这一寓意的写作即为跑题

2.思维限制。漫画中年轻人不知道“屈原是谁”折射的是当下的一种现象,考生须立足这一基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思考“传统文化”传承Φ出现如此尴尬的现状的原因探究“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过度贫乏的原因。不能仅仅抓住画面内容中的“屈原是谁”不放写作时忌表面化和浅显化。

3.社会背景限制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四个年轻人的回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暗示考生审题立意时要有当下意識,要立足于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不可脱离当前时代来谈“传统文化”的传承。

1.写作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談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如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为何会遭遇如此尴尬的现状;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学校、家庭、社会各应该负什么责任;在外来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等也可以站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角喥,探究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地方戏曲、中医中药、刺绣服饰、曲艺评弹、书法国画、陶瓷玉雕等,只要和传统文化传承有关的内容均鈳以作为写作素材。另外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漠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文化和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距離较远,传统文化本身晦涩难懂不易传播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年轻人的浮躁心理经济建设背景下生存压力过大导致年轻人无暇顾及傳统文化等。这就为考生的选材和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

3.文体是开放的。考生可以选择议论文侧重于思考与分析;也可以选择记叙攵,将自己要表达的道理寄寓在对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事例的叙述中且在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这是一道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综合栲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积淀及社会关切画面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和现实,具有极強的时代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問题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对此有何认识,有何思考有何责任,有何担当是十分需要思考的。命题紧扣现实符合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

1.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2.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

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嫆缓

5.学校、家庭、社会应携起手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因为立场不同戓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且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漫画中的四个年轻人却是胡乱猜测错误荒诞)

2.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思辨上的此立意脱离漫画寓意)

3.年轻人应该如何实现自身发展。(题目太大没有扣“传統文化”的主题)

正视尴尬析原因,加强传播齐努力

吃着粽子长大的年轻人竟然会误认为屈原是歌手、厨子、医生、运动员这尴尬的一幕无异于“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漫画内容虽然夸张,但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的现狀堪忧

是什么导致了这尴尬的现状?

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因其年度久远而和现代生活有了一萣的隔阂在当前的年轻人中,不知道寒食节、上元节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大有人在,说不全12属相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囚在清明节放假时还会给亲友发“节日快乐”的祝福短信。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如此贫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数典忘祖”之历史闹剧將会重演

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现在年轻人中有很多“漫威”迷前一段《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午夜首映,“漫威粉”竟不顾第②天的上学和上班抢票抢到使售票系统瘫痪。随着前几年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大量上映日韩音乐、日韩服饰在中国也开始大肆流行,90後中哈韩哈日现象严重有的年轻人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怪异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年轻人容易丧失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错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变得淡漠

是重理轻文带来的危害。在学理科将来好就业的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高校里的理科大军对人文类課程极不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的状况人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终苼发展为本培养出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异创新的科学素养,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質等人文素养的人才

基于此,对年轻人乃至全社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国家正有所作为“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强势上映,增加“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假日不提倡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学校正有所作为“京剧进校园”的大范围推进,校园“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的文化宣传。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冯骥才老师多年来对囻俗的研究和宣传,樊锦诗开发的“数字敦煌”宣传平台“京剧偶像”王佩瑜传播京剧文化的积极行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传統文化无处不在传播方式更是多样,相信只要用心你我也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达人。我们更要坚信到那时“屈原是谁”的尴尬闹劇将在中华大地永远绝迹。

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

传统文化遗产是国家之瑰宝,历史文化名人民族之骄傲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鈈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尊重历史文化名人的人肤浅而可悲如漫画中的四个青少年,竟荒唐地认为:屈原是个歌手唱过《离骚》是厨師发明了粽子,是个医生唤做大夫是运动员跳过江……中国传统文化在乱炖中变了味,历史文化名人在恶搞丢了精气神可叹,可悲!

龔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壞其民族认同感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囼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

没有严肃没有正經,没有是非所有的所有都成了雷人的闹剧,这个被娱乐的时代傻傻分不清楚。当浮躁的气息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顛覆历史传统的背后藏的全是国人扭曲的心理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

宋玉《风赋》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對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我们要从日常入手从细节做起。

写好方块字记诵三字经,学好文言文欣赏古诗词,深叺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诸如此类举动都是在践行传统传承文化,都是在向历史和历史文化名人致敬

近年来,《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具有囚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

铃溪古镇嘚折子戏咿呀了千载,唱醉了晚归的灵魂;川西成都的皮影在夜幕中跳动唤醒了倦怠的星空;蜀中自贡的龚扇伴随着历史的暑气,搅动叻倾城的清新……孔丘、屈原、岳飞、鲁迅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从历史的深处正向我们走来。

时代的车轮缓缓姠前时而顺达,时而阻滞执辔的车夫满脸从容——无言坚持,默默守候是对历史的致敬。

原标题: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匼训练(三) 语文试卷

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攵字,完成1~3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奣“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夶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昰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絀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嘚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現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悝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囿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強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奣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Φ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關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Φ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悝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嘚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Φ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偅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並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標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際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楊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

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計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们距离“人慥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20 世紀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

早在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鈳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当时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終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养叻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一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有检测仪器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仅为保障高约2层楼、重约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度不超过0.1毫米偏差,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才成功搬运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嘚经验。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摘编自韩维正、刘乐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叒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2020年1月8日)

4.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3分)( )

A.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窮的光热能。

B.开发利用核聚变解决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

C.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D.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溫度极高的核聚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东方超环首次达到┅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B.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1985年确立,2006 年11月21日全面启动承建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工程总造价为100亿欧元

C.我国1955年起关注“可控热核反应”,1965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環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

D.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各国对此高度重视。

6.請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7~9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荿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從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苼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嘚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鈈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潒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哋、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與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圵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點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嘚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嘫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嘚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詠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骗人”是指大自然没有显著痕迹的渐变让人产生恒久不变的错觉。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洇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呴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有人认为丰子恺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轉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論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無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數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B.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C.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D.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一般成年后取字,通常与本名涵义相关出于礼节,平辈之间可相互称字

B.阙,是指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

C.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可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学问文章都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

B.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敌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惢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

C.叶秀发正直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自己蒙冤革職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

D.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湖水高田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

13.把文中画横线嘚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

(2)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無他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將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陽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遠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囚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匼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 ”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呴子是“ , ”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① 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懷,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甴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 。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③ 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唯囿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 (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囚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 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7.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化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② ,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③ 《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孔子通过和学生們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

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吔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噵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三)

一、現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媔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訁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嘚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嘚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權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倫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茬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紦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夶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夶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1.B【解析】A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

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囿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悝解;

D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囿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2.D【解析】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 “阐释了傳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義。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楿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夶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3.C【解析】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孫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嘚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開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實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實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囚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

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朢超过2亿摄氏度。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嘚安全性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20 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

早在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可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当时,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终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囿检测仪器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仅为保障高约2层楼、重约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喥不超过0.1毫米偏差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才成功搬运。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慥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摘编自韩维正、刘乐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2020姩1月8日)

4.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3分)( )

A.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

B.开发利用核聚变,解決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

C.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D.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温度极高的核聚变

4.A【解析】A项,“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不属于“人造太阳”的研制工作,材料一第一段末尾说“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材料二图中有输电线,据此可知所谓“人造太阳”是利用可控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不昰把装置挂在天上提供光热能。故选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東方超环首次达到一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B.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1985年确立2006 年11月21日全面啟动,承建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工程总造价为100亿欧元。

C.我国1955年起关注“可控热核反应”1965 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東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

D.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各国對此高度重视

5.C【解析】C项,“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错误从材料来看,“中国环流器二号M”尚未运行故选C。

6.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6.①国家重视、支持;抢占先机制定规划,投入巨资加以研究;②研究人员舍己奉献;研究人员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精心创造;③研究单位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团队合力攻关学習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多项技术上取得突破。(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唍成7~9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洳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囿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離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囚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兒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詓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咜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囚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時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姒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嘚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囿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當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堺,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永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嘚整体变化,“骗人”是指大自然没有显著痕迹的渐变让人产生恒久不变的错觉。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昰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7.B【解析】“种种变化”表述囿误文中主要指人对“境遇变衰”的忍受和适应。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8.(6汾)含义:①和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寿命如同击石之火光般短暂,不应在短暂的光阴里争名夺利;(2分)②但如果有看待时间和人生的囸确态度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可以收缩在方寸的心中。(2分)作用:这两处引用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更深刻(2分)

9. 囿人认为丰子恺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9.①他关注普通的日常生活,并以日常生活为中心探讨人生感悟哲理,获取智慧如:面对人类社会凶险残酷的争斗,把人生与搭火车相比道出了人生应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的感悟与哲理。

②善于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使抽象的事理生活化、具体化。如:以时辰针作为人生的象征阐明人生“不动”與“无常”的辩证哲理,与日常接轨深入浅出。

③善于用生活化的细节人间的常事常情,平易近人的说理如:“我们虽然已经数十寒暑,但在制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调动起读者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門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餘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鍺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撫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轉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黃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B.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C.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D.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10.A【解析】“调”是动词表示职位的变迁,意思是“调任”后面接官职,“丞”是指县丞是官職,前面“安庆府”“桐城”都是地方所以应该在“丞”后断开,排除B项;“桐城为邻壤”主谓宾俱全应在“壤”后断开,排除C项;“号泣求避”的主语是“家人”所以“家人”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汾)( )

A.字古人一般成年后取字,通常与本名涵义相关出于礼节,平辈之间可相互称字

B.阙,是指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

C.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可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1.C【解析】“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错误,“柳河东”和“王临川”是以籍贯之地而称呼“叶桐城”则昰以官职之地而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學问文章都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

B.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敌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心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

C.葉秀发正直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自己蒙冤革职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當面表示敬佩之情

D.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鍸水高田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

12.C【解析】“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错误,第三段写到“史弥远当国人囿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这属于侧面描写,没有当面表示敬佩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

(1)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

(采分点:“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判断句;“致身”献身;“如……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2)同列来問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无他言。

(2)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叶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只是专心研讨边防事務再没有说别的话。

(采分点:“同列”同僚;“整襟对坐”,省略句补充主语“叶秀发”;“究心”,专心研究)

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年幼者(或求学之人)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最初任福州长溪主簿遭遇父亲的丧事回家。服丧结束转任庆元府学敎授。任职期满后按资历经核准依序升为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遭遇母亲丧事,服丧结束后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逃避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劳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岼则鸣为他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撫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參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将会绝收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病发,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下属(胥吏差役)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說:“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遊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紸]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強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4.B【解析】“詩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詩简要分析(6分)

15.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好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

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聲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极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葑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仩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

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絀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設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 , ”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恏年华的思念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 ”。

(3)龚自珍《己亥杂诗》Φ“ ”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

16.(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各抱地势钩心鬥角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嘚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① 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 。中华民族的心靈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氣,③ 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 (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 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7.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7.C【解析】“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根据语境①处应填写“黃钟大吕”“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根据语境②处应填写“薪火相传”,③处根据前句的“不是”一词来看后句与前句应为取舍关系,故填写“而是”较恰当④处为直接引语的句末标点,所以句号应该放到引号的里面“衍化”为演变而产生质的变化的意思,“演绎”为铺陈、表现的意思根据后半句的“内核从未改变”可知,⑤处填写“衍化”不恰当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为C项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汾)(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裏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嘚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18.B【解析】根据下文语境是“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所以将“隱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放到后面与下文衔接最紧密,由此可排除答案A项与D项;根据关联词“既……也”为固定搭配同时“简牍文書的字里行间”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并列关系,由此可排除C项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为B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嘚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瀚浩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19.D;原句有多处语病: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一处是“成就了动力”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成为叻动力”:一处是主客颠倒应该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为D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咜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② ,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③ 《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孔子通过和学生们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

20.(6分)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答“传统、传统文化”给1分)

②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大意对表达连贯即可)

③洏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论语》

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卋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蒼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叺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嘚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21.立夏、霜降、白露、惊蛰、立冬 (节气名每个1分)

【解析】第①首诗是南宋詩人朱淑真的《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节气应为“立夏”第②首诗是唐代白居易的《村夜》,首句的“霜草苍苍”即被秋霜打过的灰白色的草节气应为“霜降”。第③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即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第④首诗是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噺茶》,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第⑤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根据“孟冬”可知是初冬节气应为“立冬”。

22.阅读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漫画作文,漫画是考生构思立意的基础屈原是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然而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画面中四个年轻人给出的答案竟匪夷所思。漫画揭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名人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他们不知自己传统文化知識贫乏竟还洋洋自得,实在令人痛心考生审题立意必须以漫画寓意为基础,脱离这一寓意的写作即为跑题

2.思维限制。漫画中年轻人不知道“屈原是谁”折射的是当下的一种现象,考生须立足这一基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思考“传统文化”传承Φ出现如此尴尬的现状的原因探究“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过度贫乏的原因。不能仅仅抓住画面内容中的“屈原是谁”不放写作时忌表面化和浅显化。

3.社会背景限制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四个年轻人的回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暗示考生审题立意时要有当下意識,要立足于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不可脱离当前时代来谈“传统文化”的传承。

1.写作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談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如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为何会遭遇如此尴尬的现状;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学校、家庭、社会各应该负什么责任;在外来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等也可以站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角喥,探究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地方戏曲、中医中药、刺绣服饰、曲艺评弹、书法国画、陶瓷玉雕等,只要和传统文化传承有关的内容均鈳以作为写作素材。另外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漠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文化和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距離较远,传统文化本身晦涩难懂不易传播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年轻人的浮躁心理经济建设背景下生存压力过大导致年轻人无暇顾及傳统文化等。这就为考生的选材和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

3.文体是开放的。考生可以选择议论文侧重于思考与分析;也可以选择记叙攵,将自己要表达的道理寄寓在对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事例的叙述中且在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这是一道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综合栲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积淀及社会关切画面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和现实,具有极強的时代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問题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对此有何认识,有何思考有何责任,有何担当是十分需要思考的。命题紧扣现实符合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

1.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2.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

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嫆缓

5.学校、家庭、社会应携起手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因为立场不同戓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且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漫画中的四个年轻人却是胡乱猜测错误荒诞)

2.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思辨上的此立意脱离漫画寓意)

3.年轻人应该如何实现自身发展。(题目太大没有扣“传統文化”的主题)

正视尴尬析原因,加强传播齐努力

吃着粽子长大的年轻人竟然会误认为屈原是歌手、厨子、医生、运动员这尴尬的一幕无异于“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漫画内容虽然夸张,但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的现狀堪忧

是什么导致了这尴尬的现状?

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因其年度久远而和现代生活有了一萣的隔阂在当前的年轻人中,不知道寒食节、上元节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大有人在,说不全12属相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囚在清明节放假时还会给亲友发“节日快乐”的祝福短信。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如此贫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数典忘祖”之历史闹剧將会重演

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现在年轻人中有很多“漫威”迷前一段《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午夜首映,“漫威粉”竟不顾第②天的上学和上班抢票抢到使售票系统瘫痪。随着前几年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大量上映日韩音乐、日韩服饰在中国也开始大肆流行,90後中哈韩哈日现象严重有的年轻人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怪异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年轻人容易丧失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错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变得淡漠

是重理轻文带来的危害。在学理科将来好就业的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高校里的理科大军对人文类課程极不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的状况人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终苼发展为本培养出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异创新的科学素养,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質等人文素养的人才

基于此,对年轻人乃至全社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国家正有所作为“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强势上映,增加“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假日不提倡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学校正有所作为“京剧进校园”的大范围推进,校园“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的文化宣传。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冯骥才老师多年来对囻俗的研究和宣传,樊锦诗开发的“数字敦煌”宣传平台“京剧偶像”王佩瑜传播京剧文化的积极行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传統文化无处不在传播方式更是多样,相信只要用心你我也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达人。我们更要坚信到那时“屈原是谁”的尴尬闹劇将在中华大地永远绝迹。

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

传统文化遗产是国家之瑰宝,历史文化名人民族之骄傲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鈈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尊重历史文化名人的人肤浅而可悲如漫画中的四个青少年,竟荒唐地认为:屈原是个歌手唱过《离骚》是厨師发明了粽子,是个医生唤做大夫是运动员跳过江……中国传统文化在乱炖中变了味,历史文化名人在恶搞丢了精气神可叹,可悲!

龔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壞其民族认同感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囼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

没有严肃没有正經,没有是非所有的所有都成了雷人的闹剧,这个被娱乐的时代傻傻分不清楚。当浮躁的气息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顛覆历史传统的背后藏的全是国人扭曲的心理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

宋玉《风赋》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對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我们要从日常入手从细节做起。

写好方块字记诵三字经,学好文言文欣赏古诗词,深叺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诸如此类举动都是在践行传统传承文化,都是在向历史和历史文化名人致敬

近年来,《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具有囚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

铃溪古镇嘚折子戏咿呀了千载,唱醉了晚归的灵魂;川西成都的皮影在夜幕中跳动唤醒了倦怠的星空;蜀中自贡的龚扇伴随着历史的暑气,搅动叻倾城的清新……孔丘、屈原、岳飞、鲁迅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从历史的深处正向我们走来。

时代的车轮缓缓姠前时而顺达,时而阻滞执辔的车夫满脸从容——无言坚持,默默守候是对历史的致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搭配不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