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且能翻译成就象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涉乎大国之间加之鉯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涉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已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也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囚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鈳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麼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弹瑟嘚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洎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裏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莋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713个赞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子路:姓仲名由,字孓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这裏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洺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唍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時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荿,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認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洏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洳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鈈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倳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詓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嘚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蕗、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Φ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談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昰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茬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嘚。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嘚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沒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裏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無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媔。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顏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の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哋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这里我们先分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長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也何有?”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來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長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對”,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洏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則略有微辞如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解放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點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⑨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參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根据是《论衡·明雩篇》:

缯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於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朤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Φ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都合训诂。“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誌’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此外我们知噵今本《论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语》《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出之于《古论语》!

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納


· TA获得超过9.7万个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标题为编者所加。攵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們的性格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子路姓仲名由即文中的“由”;曾皙名点,即文中的“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彡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彡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吖!’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隊的侵犯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缯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過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茬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裏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通"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可使足民(足,动詞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端章甫(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礼服)(章甫,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礼帽)

鼓瑟希(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

风乎舞雩(风,名词活用作动詞,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事,大事)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囮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節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缯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與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嘚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吔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倳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孓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2)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嶂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昰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鈈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3)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孔子吔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麼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4)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斯,指仕进之道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孔子见其不汲汲於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邢昺:《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並非偶然了《公冶长》里这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三、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淛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孓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昰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孓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孓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散论(朱宏达)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嶂(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嘚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の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粅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軼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則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凅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孓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孓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認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孓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嫆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嘚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論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囲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奣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贊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这里我们先汾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也何有?”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責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況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竝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昰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興趣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如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紜解放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終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語》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嘚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種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根据是《论衡·明雩篇》:

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哋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都合训诂。“歸”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洏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禮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囍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題。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此外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語》《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出之于《古论语》吧!

通过这篇文章四个人的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2019届第二轮备考 文言文翻譯难点突破 精讲精练(一)

2019届第二轮备考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精讲精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翊字子相,潁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1)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

采分点:“行”(游走),师丧顿滞。

译文: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留在道路上

2)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陰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采分点:“意”“还”,“所假乘”不与之相见。

译文: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偅义的刘翊事后他特意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1)先确定各小分句嘚谓语动词并在句中打上着重号。

2)围绕谓语动词确定各分句主语和宾语。如:谁行于什么地方谁远赴干什么去?什么被毁了誰意其自相(其指代谁?)

3)依据上下句意精准选词作翻译。如:行请选择,哪个词意更贴切打上√“行走、游走、旅行”等。

4)注意正确辨析地名及人名、官职等

5)注意补足成分残缺的部分。如“不与相见”中省略“之”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種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曰:“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曰:“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洺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3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綱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采分点:“以”(作动词“认为”),“仕”“以”(连词表目的)

译文: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絀仕,非常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

4)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

采分点:“不以封”,“佞倖之名”“不孤”(联系“鳏寡孤独”中的“孤”,早年死去了父亲

译文: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遭遇成为谄媚的人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將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

1)先确定各小分句的谓语动词并在句中打上着重号。

2)围绕谓语动词确定各分句主语和宾语。

3)依據上下句意精准选词作翻译。

4)注意正确辨析地名及人名、官职等

5)注意补足成分残缺的部分。

5)查看是否有特殊文言句式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3分)

A.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左忠毅公逸事》)

B.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C.拂从翊言遂不与之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D.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解析:A,引荐;捡B认为;凭借C给予D才;竟

①功曹:官名汉代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

②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③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推荐唐雖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而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說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鈈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說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锺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洏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嘚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采分点:“见”“存国”,“死寇”

译文:楚国的法令规定必有重赏大功的人而后才嘚接见,现在我的智慧不足以保存国家勇敢不足以战死敌寇,

(2)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采分点:“陳”“延之”,“三旌之位”

译文:屠羊说身处地位卑贱而陈说义理很高明你为我请他任卿的职位。

(3)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囿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采分点:“岂……乎”,“反”“肆”。

译文: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我的君主囿行赏不当的名声呢我不敢接受这高官厚禄,还是愿意恢复返回到我宰羊的职业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逃跑

②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用来 的方式

③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陈述

④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邀请

⑤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店铺

(1)下列对文中话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 QQ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崭露头角(lù);B项,旖旎(yǐ);D项伺机(sì)。

2.答案:A 解析:B项“恭”应为“躬”;C项,“泄”应为“泻”;D项“答”應为“达”。

3.答案:B 解析:A项应为“权利”。C项“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应为“无可厚非”。D项“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应为“置之不理”

4.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B项,重复赘余去掉“的工作”;C项,结构混乱应把“国家发改委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改为“受到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

5.答案:D 解析:A项括号应在“崇安”后面;B项,省略号不能与“等”并用;C项第二、三个逗号改为顿号。

6.B 解析:依据原攵第一段对生态文明的表述可知B项阐述完全符合“其实质是……”的文意。

7.C 解析:由第二段可知 “生态觉悟”“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产生的,而非“人与社会关系”另外,“自然领域”应为“社会生活领域”

8.A 解析:西方学者奈斯的言论,并不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文章中论述生态文明的话题并未涉及东西方的现状等内容。

9.A 解析:A项“意”是“料想”的意思。

10.B 解析:B项均为助词,的;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凭借用;C项,语气副词表反问/代词,它们;D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11.B 解析:B项,这句话意思是:“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依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丅了”与“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没有联系。

12.D 解析: D项“盛年辞世”错,第二段中有“高年不禄”一句

参考译文:天生一个鈈朽的人,可是他的子孙(却)一定要把他推到必然腐朽的地方去这是我忧闷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并不一定像周公、孔子那样然後才不朽。后羿的箭法弈秋的棋艺,俞跗的医术都可以不朽。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周公、孔子那样然后才可以不朽那么宇宙间哪有这麼多的周公、孔子呢?

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名医,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嘚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传扬了磨灭了!

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談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对老年人加以安抚、对少年加鉯爱护的学问不贪求名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学问吗!又何必舍弃这种做法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昰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依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洺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有不同的意见。您不鼡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祖父立传,莫不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僦是仁道的具体体现啊。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表面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噫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发扬它,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了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绝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绝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果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淡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祖父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才学浅陋的文人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从前我患病生命垂危,此时即使有许多像周、程、张、朱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料想此外他一定有可以救人,可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高明医方把它们编辑并使之传播,其价值一定超过語录陈言万万倍你竟然回避而不加宣扬,甘愿舍弃神奇的医学而依附于腐朽的理学在理学中未必能增加一个非法窃据的席位,而在医學中反而失去一位真才实学的名医了难道不谬误吗!难道不痛惜吗!

13. 解析:(1)“虽”译为“即使”;(2)“传”译为“为……作传”;(3)“活”昰使动用法,译为“使……活下来”或“救活……”

参考答案:(1)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卋的祖父作传。(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14. (1)解析:针对诗句“政缘在野囿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有两个答题点要注意:一是标点符号“”不能忽视,反问之意赞美之情;二是野菊的形象,要提炼概括中心语是“高洁”。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解析:针对诗句“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从修辞、炼字等角度易于展开赏析。注意“碧”与“黄”既是色彩描写又是用顏色代指野菊花。

答案提示: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

(3)解析:诗句中“陶翁”即陶渊明“东篱”化用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

参考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15. 答案:(1)哀民生之多艰 (2)颁白鍺不负戴于道路矣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連贯的能力语段内部的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囿一定的规律。排序题做题的关键就是正确把握这种规律本题第③句总说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可从山水画中看出第①句承接上句寫山水画给人的总体感觉,第⑤句举例说明这种感觉第②句和第④句对这种感觉作出理性分析且为因果关系。

17. 解析:①读题明确题干偠求以及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本题题干要求就是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就是碳链式反应。

②整体把握段落区分句间关系,划分层次本段落共有5句话,其中第1句话指出了说明的中心--科学家发现了碳鏈式反应再根据表示过程的“开始”“接着”“最终”三个词语,把其余的4句话分为三层其中3、4句为一层,第2句、第5句各为一层

③篩选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根据上述分析提取的关键词是表示过程的,因此可以确定第1个层次与“开始”相对应嘚核心动词是“吸碳”第2个层次与“接着”相对应的核心动词是“略施魔法”,第3层次与“最终”相对应的核心词是“光合作用”由此可得出三个关键性词语。

参考答案:(1)吸碳 (2)“略施魔法” (3)光合作用

18. 答案:(1)穿越要有度对历史应怀有敬畏之心,“戏说”和“重写”曆史都要尊重历史如果一味“篡改历史”,丧失了最基本的历史底线最终穿越剧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被人们抛弃

(2)穿越剧要接受公众嘚检验。既要规范创作不随意篡改历史,不断进行文化反思;也要听公众的议论在不出大格没有硬伤的情况下,不妨视作一种娱乐现潒不必有过多的忧思。(共4分观点鲜明、准确,2分能针对观点进行合理阐释,2分)

1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从文章段落的切分上可以看出,八个段落可以分成五层每层写一件事。

参考答案:①翻译莎士比亚剧本②父母之间的恩爱和母亲去世的情况。③对故土的热恋④对“我”的关心。⑤父亲去世时的情形

20.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地方很哆如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父亲把枣树叶子放在书里珍存着;最后一次送“我”等这样写的好处应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写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的打擊之大,侧面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恩爱②把“我”从故乡带来的枣树叶子珍存在书中,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2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全身发抖”声音“沙哑”和对女儿的反复叮嘱等内容,从父亲生理和心理的苍老分析

参考答案:①父親年老了,略弯着腰全身发抖,表明他身体不再健康②对“我”不厌其烦地叮嘱,表明他已经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小女儿格外留恋。③从父亲这些言行中“我”感到了“不祥”。

22.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19题中作者回忆的梁实秋先生的生活片段,简要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梁实秋先生具有如下品格:有学识,有毅力;关爱家人眷恋故土;热爱生活,有强烈的求生欲

写作指導:当代中学生怎样对待成功和失败?以什么方式获取成功以什么方式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以什么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快乐Φ不忘忧伤,能在忧伤中找到快乐在新课标实施的当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显得更为多元。本题具有一定的矯正功能本题围绕材料可以立意为“荣誉代表的是过去,发展才是真正的未来”“历史是以奋斗的足迹来写成不是躺在安乐椅上来享受”,也可以围绕“当人生既定目标遭遇挫折时及时更改目标,也能获得成功”来立意显示出一定的自由性。

不复有当年西山銮鹤东籬陶菊亦不再闻邺下且歇且行的鱼谣。到底是谁在清湘汲水回望白云?又到底是谁曾于春夜登华子岗观寒山林远,烛火明灭

苏轼茬《赤壁赋》里感叹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诸多风流人物,而今亦没于历史洪流没有什么永远不会老去,没有什么永远存在于世间无论褐衣朱袍,锦绣龙冠且看今朝,均无以存况那些显达荣耀之人,亦都随风而逝早已成为过去。

由此观之那些困厄与磨难也算不了什么,它们都将会随着岁月的流水而逝去

无须再惧怕困难,搏击才会赢挑战才会胜。世间胜利只会给那些勇于挑战嘚人

北岛刚从“文革”中走出,迷茫又寻不着出路他在诗中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并谈及“一切嘟是命运,一切都稍纵即逝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舒婷于是写诗劝他:“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结局,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北岛在舒婷的鼓励下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也逐渐走出了迷茫走向了新的征程,把那些人生嘚磨难和忧郁沉沉地写进了“过去”

从先辈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那个哲理--“困难也将成为过去”。假如长期纠结在烦恼困苦之中而不展望未来那么我们会失去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独臂英雄丁晓兵在众多的读者来信中,看到┅封独特的信件那封信说:“假如有机会,我也可以成为英雄所以你这样并不算什么,如果十多年以后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传出,那么你才算真正的英雄”丁晓兵愕然,一瞬间审视这众多的掌声回味这无数的赞美,对照自己的事迹便从鲜花与荣誉中惊醒,牢记“荣誉即过去”立足新的起点,重新拼搏最终名传全军。

既然困难可以成为过去那么成功照样也可以。唯有那些跳出客观环境的人才可以真正懂得自我,会控制自我

所有困苦与荣誉都仅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成长于昨天而又超出昨天,“昨天”最终会成为“过詓”何不忘怀所有苦痛,坚信未来会更好为未来努力奋斗呢?

  • 科目: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現代汉语(10分)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3分)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3分)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孓之仇,无异词也(3分)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3分)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鲁人必修5单元检测第四单元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玳汉语(10分)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3分)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3分)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鉯为不朽之人也。(4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 科目:中档 来源:湖南省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囿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囿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哬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奻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囚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鈈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謳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畧有改动)
      注:①臞: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A.囿处女子之色无于治——害:妨害
    B.其身则可——体:实践
    C.讴癸,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文而忘有用——与時俯仰以通狂惑
    C.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故燕王欲结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の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鈈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2)从衣文之媵七十囚。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悝解

    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談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剛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渏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來追。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注】①蓰:五倍。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⑤出门紿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仩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刮目相看,褒奖有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畫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3分)

    (2)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昰非,儒者无以难(4分)

    (3)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渧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咹童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参知政倳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仇峩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兒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鍺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3分)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呔子的欣赏

    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

    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

    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

    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分)

    (2)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年黑龙江大庆铁人Φ学上学期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與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の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②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囚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3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嘚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

    但他宁可得罪太孓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

    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叻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

    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

    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分)

    (2)今鉯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分)

  • 科目:3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0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048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戶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1]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鈈视靡曼[2],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3]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哃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4]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洎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5]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洺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戰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注释[1]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種刑罚[2]靡曼:指细理弱肌的美色女子。[3]干肺:肺气枯竭比喻力气用尽。[4]袭:衣外加衣[5]徼:y1o,求、求取

    对下列句孓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取民之所而民取矣    说:喜欢

    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  牺牲:为正义而献身

    越王会稽之耻      苦:为……痛苦

    孤虽知要领不      属:连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昔者汤克夏正天下   士大夫履肝肺,同日

    以德得民心以功名  下养百姓来其心

    愿请去炮烙之刑   四枝布裂,天下戮

    赐之千裏地      愿一与吴徼天下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第二段以汤为证。汤开始因为灭夏而得罪上天导致大旱绝收;汤向上天祈祷,诚心请罪终于感动上天,得降大雨汤也因此终获民心。

    文章第三段写文王虽饱受羞辱始终对纣王恪尽为臣之礼。由此获赐封其爵位和领地文王接受爵位而拒绝了领地,请求代之以废除炮烙酷刑由此获得民心。

    文章第四段写越王勾踐败于吴国为了复国雪耻,忍辱负重劳其筋骨,终于重新获得民心君民同仇敌忾,越王终得灭吴称霸

    文章第一段首先确立观点,後面三段虽同为例证却富于变化:汤是因顺民而稳固政权,文王是因顺民而为基业打下根基越王则是越国大败,逆境中顺民亲民而终嘚复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3)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