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掩去五颜六色什么意思

  田园诗中有两个常用的意象第一是鸟,而且是归鸟陶渊明有一首诗就叫《归鸟》(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鸟来来回回地在林中徘徊它在找什么呢?它其实就是想回到它最熟悉的栖留的地方。鸟是思归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彩無牵无挂,越飘越远鸟在飞得疲倦的时候就知道该归来了。

  陶渊明最著名的那首《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個时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东篱把酒,有远山自现有飞鸟在夕阳中淡淡归来。这一幅画面中那種永恒的、神秘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放下追问它就永远在那里。而归鸟是这些元素中唯一的生命

  陶渊明在他的《饮酒》(其四)裏说:“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鸟要是失群的话也会心中惶惶然,徘徊无定叫出的声音特别悲伤。对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的陶渊明来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也曾经是徘徊的孤鸟。

  仕途这件事有的时候近似鳥笼。用小陶罐喝水每天都吃着最精良的鸟食,在一个金丝笼子里面被人欣赏这日子对鸟来讲到底是好还是坏呢?这笼中的鸟不就是失群了吗?所以陶渊明说他不能那样夜夜伤悲地啼叫,所以他回来了他从二十九岁开始,因为有家小所以他不得不出去做官,做祭酒、参軍都是芝麻大的小官,就是为了供养这个家到了四十一岁的时候,勉强干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一声对灵魂的自我召唤“归去来兮”,终于归来

  从陶渊明的这一组飞鸟,我们放开视线去看后来还有多少诗人写到了归鸟人跟鸟之间真的有一种默契的喜悦吗?常建有艏诗叫《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美,所以鸟就翩翩飞;潭影静所以人心跟着就会腾空了。鸟欢畅的时候人跟着有了相同的彻悟。

  鸟可以欢欣有时候也可以忧伤。

  杜甫志存高远但是同样也有深情,他高兴的时候会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重重叠叠的那些山峦都是他的胸中肺腑鸣叫的山鸟、明艳的山花,都除了飞鸟在田园诗里面第二个常見的意象,就是一道柴门而且这道门常常是关着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里面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絕尘想。”在深街陋巷里面大白天也关着家里的柴门,只要有一樽酒在眼前那么尘世与他就隔绝了。他的关门不是一种胆怯而是一種勇敢。他的关门也是对世界的一个态度他不是说世与他而相违吗?既然不想入世,既然是真的可以不要那还老开着门何所期待呢?

  昰他的朋友。但是他伤痛的时候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伤痛是花上溅泪飞鸟惊心。这首诗写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后的第三年,他在投奔肃宗的半路上被抓身陷叛军占领的地方。山河破碎一片回春大地上满目荒凉,他嘚感慨谁去分担呢?他的妻儿在鄜州羌村他的君王也远在长安之外。杜甫经历了从玄宗到肃宗的更迭幸亏他还有花儿、鸟儿陪伴和分担。所以他甚至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自认为是什么人呢?他就是天地之间翩翩的一只飞鸟。相比于西方诗歌中孤单翱翔於天际的雄鹰中国诗词中一次次出现群鸟,这是群体的一份相依这是伦理归属中的一份眷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