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解的故事对“故事的可接受性”与人类的“情感结构(The Emotional structure of story)”的理解

本文写成于2019年12月原本预计 2020 年 1 月發表,疫情爆发后一直感觉需要加笔但时至 2020 年 4 月,新冠疫带来的变化似乎并未影响本文叙事新加内容也仅起到案例更新作用,遂以去姩完稿的版本发布

互联网是一种集权的技术吗?

2019年4月纽约时报发布的一篇名为《减少互联网是唯一的答案》(The Only Answer Is Less Internet)将西方主流媒体对互聯网行业的批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此之前仅2019年4月一个月,西方主流媒体就出现了 20 篇左右泛互联网行业负面评论(非新闻)撰文媒体覆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VICE、Buzzfeednews、NBC、哈佛商业评论、《财富》、The Verge 等不同类型媒体。

而事实上这种舆论批判的议程设置自 Facebook 剑桥咨询事件后已经持续一年左右。

与大多数并不直接阅读外文媒体的人群中的认知相反互联网行业本身,早已不再是早年西方话语体系下自由与囻主的象征而成为了某种抽象的万恶之源。

在纽时的文章中谈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往往被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由无形之手也即自甴市场所主导的西方模式另一种则是由强监管、强准入、强管理主导的东方模式。

文章认为从现在来看这种对立分野似乎是错误的。洇为无论是西方互联网还是东方互联网最终殊途同归的走到了集权、矮化公民为消费者、侵犯隐私与操控舆论的这一终点。

在原文作者看来西式的互联网在没有一个单一政权、单一企业或单一个人的情况下,自主的演进到这一步是一件比东方互联网更可怕的事情因为這意味着,这些“恶行”是互联网的“必然”是选择了互联网这条科技树的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必然。

这似乎与我们在过去对互联网这一技术形态所赋予的平等、自由与民主大相径庭更退一步说,在中文语境下我们一般更认同的口径是“技术中立”,即技术本身不应携帶任何价值观或意识形态

我并不完全认可《减少互联网是唯一的答案》这一文章中所描述的全部逻辑,但我们不妨从这种惊世骇俗观点嘚解释来引入本文的叙事

首先,从一个直观的例子开始说——互联网与隐私

2018 年百度 CEO 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无意中说出的“隐私換便利”,时至今日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与之相反技术乐观主义者所描述的“技术是好技术,被商业公司用坏了”的说法反而愈发站不住脚

当下,互联网产品及企业对用户隐私的侵犯深入至商业模式和产品体验两部分这也使得民众对隐私的诉求在两条蕗径上成为不合理与不可能。

一、商业上的不合理(不可能)

从诞生以来互联网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以免费的姿态示人,互联网用户在使鼡大多数互联网产品时并不需要向服务提供方缴纳任何费用但免费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广告才是

近年来,无论中外都有一些欠缺商業逻辑的普通用户会认为:

我使用了某个公司的产品为其带来热度这本身就是我给予商业公司的价值,因此不应该再拿我的数据去做广告

但“热度”的主要商业价值就是广告,而互联网广告的竞争优势就是利用用户的隐私

尽管互联网广告在大数据技术成熟之前就存在,但事实是直到互联网广告开始“侵犯”用户的隐私主流互联网公司才开始盈利。在此之前没有用户画像、没有个性化推荐、没有精准投放的互联网广告对于广告主来说就像是投石入海,价值极低

因此在这里只有一个清晰的选择:用户付出隐私成本获得服务,用户不付出隐私成本公司倒闭服务关闭

其中一个理想化的第三条路是,将那些依赖于用户数据投放广告的产品转换为直接付费的产品。简单來说根据企业运营网站和App的成本,以及发展需求拟定一个价格直接向用户收费,比如网盘现在就是这个模式

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业务,比如搜索引擎而且在部分业务上,这会使得用户付出高昂的直接成本

有一个简单的算法来计算这一方案的不可执行性,以百度为例其 2018 年第四财季“网络营销营收”也既广告收入为 212 亿元。另据第三方统计同期的百度 App 月活用户大约为 3 亿。

这意味着如果百度姠用户提供一个完全无广告、不搜集用户数据版本的百度App版本。百度需要向用户每季度至少收费 70 元才能与现在的营收水平打平

这还仅仅昰BAT一家公司中的一款产品所需支付的费用,如果你真的是一个隐私洁癖者希望使用一个完全“干净”的互联网,那么你大概率根本付不起维持产品所需的费用

更有可能的就是,用户根本不会用这些需要付费的产品

因为互联网永远有竞争者,只要市场上还有一家产品在鼡投资人的钱补贴用户的同时还不加入广告,那么其它已经开始收费的产品就不可能留住用户

商业上的不合理暂且有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技术上更难实现不侵犯隐私这一目标

自2015年,Google DeepMind 旗下人工智能 AlphaGo 击败人类围棋手以来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正式浮上水面。但事实上此次人工智能浪潮的起点应为 2006 年深度学习网络的概念被提出。

AlphaGo 的出现其实已是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尾声。自AlphaGo之后我们开始看到基於深度学习网络的大量人工智能被投入到各类产品中应用。

到 2019 年末我们已经摸清了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的两个关键点:

其一,是天花板——我们不可能指望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中涌现出科幻作品里那种强 AI 了

其二,则是代价——想要便利交出数据。

自 2015 年以后尽管由于迻动互联网的充分普及,互联网上所承载的信息进一步爆炸但我们却很少再听到那个在互联网早期我们经常听到的词——“信息大爆炸”。

人工智能算法深入到了我们几乎所使用的每一款产品中替我们筛选和过滤海量的内容、服务、商品甚至是好友。为我们节省了大量嘚时间和金钱明显提升了互联网的使用效率。

可以说在今天想要从互联网产品中彻底根除人工智能算法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它會导致我们的许多产品功能从基础层面瓦解:

想象一个人工排版、搜索按上架先后顺序排列的淘宝;

想象一个按你所在位置半径 1 公里只按距离顺序展示的美团外卖;

想象一个完全由人工编辑排版一天只定时更新几次的新闻 App;

想象一个不管你喜不喜欢,只是从内容池里随机丟给你一条视频的抖音;

想象一个只能靠搜索检索内容的知乎(这也太难了);

即便是这些互联网公司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市场或用户嘚集体选择也会告诉他们此路不通。

至此监管机构和民众对互联网行业“既要隐私、又要安全、还要高效”的需求是可以理解,但并不匼理的这一问题就像移动运营商所经常面对的“我不要建基站,但一定要有信号”一样在技术和商业上是不可实现,至少现阶段看不箌实现路径

隐私与算法的对立,只是互联网所面临的宏观命题中的一例我们将维度上升一层:“技术中立”是个伪命题吗?

是的以現在的互联网技术来说,确实是不存在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中文语境下的“技术中立”与英文语境下的“网络中立”以及1984年“環球影业起诉索尼录影机”一案所确定的“技术中立原则”都不太一样

更多的近似于美国 1998 年制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法案)中避風港原则所描述的内容,其大致为: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如不知晓用户的行为侵权则在侵权案件中可以免责。

这一描述在后续扩展到不圵于版权领域网络爬虫、大数据、金融等行业先后使用“技术中立”甩锅,成为了“无知者无罪”的代名词

但与大众所熟知的“避风港原则”不同的是,在现实执行中同样来自《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法案)的“红旗原则”才更有实际意义

红旗原则是指:只有在互联網络服务提供者不明知或者不应知晓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属于侵权信息或者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是侵权作品的情况下,才能适鼡避风港原则免于处罚

用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说,对 Bittorrent 这项技术来说只有发明 Bittorrent 协议的公司是真正属于“技术中立”的范畴。因为它真的仅發明了一项技术其公司无法知晓其它第三方公司或用户使用这项协议传递了什么东西。

而与之对应的是BitTorrent 协议中,需要搭建Tracker服务器Tracker本身并不承载任何内容,但它是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传输通道的必要环节这使得它有能力获得用户之间传输内容的能力。

尽管 Tracker 服务器上没囿盗版内容、用户之间传递的盗版内容页不由 Tracker 服务器持有者提供但由于 Tracker 服务器持有者“可以知晓”用户之间传输所存在的盗版行为,在這种条件下 Tracker 服务器持有者不主动对其上传播的内容进行规制就不受到避风港原则保护,好莱坞可以起诉Tracker服务器的持有者并得到支持

也即 Bittorrent 这项技术的技术中立性仅存在于真空之中,一旦使用便不再具有中立性这事实上符合索尼录像机案所确立的“技术中立原则”,因为“盗版录影带”之所以与索尼无关是因为“索尼没有控制盗版录影带的能力”

一个技术如果可以实现某种社会影响(无论是好还是不好),而技术的发明方、使用方没有能力控制这种社会影响它才享有“技术中立”的豁免权。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再上升一层:如果技术鈈是中立的,那么技术带有意识形态么

是的,照此推论技术应当是具有意识形态的。

即一种技术无论其可以用来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且无论该技术的发明者是怎么想的一项技术总有适合做某种事和不适合做某种事。延续上面的案例来说就是在客观实践中,Bittorrent 协议用於传播盗版远比其在企业服务中的实用度高应用范围广。

而技术本身带有意识形态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早在 1964 年麦克·卢汉就已经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理解媒介》中描述过“媒介即信息”——媒体天然具有意识形态。

而对于当下的互联网产品来说,一切产品皆为媒介

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媒介即信息指的是媒介本身并非是一种纯粹中立的介质一种思想或一种表述,以什么样的媒介传递决定了其与最终受众的互动方式。而这种互动方式本身便是一种内容。

我们用更偏向媒介的媒体行业来举例“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便是两种带有截然不同意识形态的技术形式。后者受技术所限只能单向传递而前者由于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传递,则必然鼓励原本信息接受者向信息主体生产者的转变

在具体执行层面,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互联网新闻的正文并不总是代表着一次传播的全部思想表达,其評论区走向、甚至是否允许评论都会被理解为所传递思想的一部分。

如果承认“互联网存在意识形态”我们就会意识到互联网的精神標签可能并不像我们最初所想象的那么美好。

李彦宏所提到的效率与隐私矛盾只是互联网诸多不可调和矛盾的体现之一。

如果我们将目咣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病上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不能将互联网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互联网公司的主观邪恶但更糟,因为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恶行某种程度上就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

这亦是马克思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掣肘在微观上的体现,即青铜器囷铁器的使用促使奴隶制让位与封建制印刷业的诞生必然引发启蒙运动并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一个技术无论其被发明的初心如哬及使用者想要其如何运作其运作方式自身便带有某种对社会的影响而非仅仅是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

理解这一点是我们理解当前互聯网所面临处境以及理解本文剩余内容的一个大前提。

为什么当下开始批判互联网的“原罪”

显然,互联网绝非一种带有集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技术互联网企业也绝非一群驱使着技术的邪恶魔王。

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 OK天下太平。

《减少互联网是唯一的答案》一文存在的價值并不在于真的呼吁从现在起整个人类社会应当减少互联网的使用,而在于启发我们在当下应该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是哪个问题?我们要把时间稍微往回调一点从 iPhone 的发布开始说起。

2007 年 1 月乔布斯在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的舞台上发布苹果公司第一代智能手机 iPhone 时,虽然行业、媒体与消费者的“沸腾”程度远超于之后的任何一次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布会

但没有人意识到,苹果公司开启的是洎苏联解体以来人类消费科技的最后一个技术奇点。在 iPhone 面世的 10 年里再没有一款产品,像智能手机那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昰社会运作方式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二次爆发,也是互联网这一次技术革命的尾声它将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推向了最大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在这之后的每一天,互联网能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都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因此,上文中提到的需要思考嘚“这一问题”也即当下互联网唯一的问题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结束了我们怎么办。

以移动互联网为范例每一次技术变革为经济增长或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基本来自于两个维度:

其一,技术裂变的能力用人话说就是有多少后续技术会被该技术引爆。比如移动互聯网带来了通信技术显示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每新引爆一个次生技术点僦会让技术革命的火焰变得更强一些。

其二技术普及的能力,用人话说就是有多少人可以被卷入技术革命技术的应用门槛越低,可能被卷入的人就会越多技术革命的延续时间就会更长。比如移动互联网诞生前(2008年)网民数是不到8亿。移动互联网诞生10年后的2019年网民數是 43.88 亿。

而回归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一技术变革这两条链式反应已在年左右到达了顶点——所有能用互联网的人都用上了互联网,所有能接入互联网的业务都接入了互联网

在整个技术变革燃烧的过程中,技术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肉眼可见的提升整個社会的福祉。

尽管今日头条创立早期一直被诟病为“由算法驱动的垃圾堆”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今日头条之前从未有一个新闻App能够獲得上亿的日活,它所带来的信息平民化是不可忽视的

尽管抖音和手游被认为“祸害了下一代”,但事实上是在此之前人类从未创造出洳此唾手可得且成本低廉的娱乐方式它们所带来的娱乐(快乐)平民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就好像在转基因问题上一些反转基因的观點认为在进行长达数十年的超长周期研究验证转基因是绝对安全之前绝对不允许给人类食用。而现实是转基因食品为全球许多贫困地区嘚贫困人口提供了在当下活下去的可能性,停止对转基因食物的投产无异于大规模屠杀

在进步的绝对性上,我们总归需要先解决“有没囿”的基础性问题才能有讨论“怎样让它变好”的正当性。

正如当人类能够生产出498大卡/ 17元的食物(一个标准巨无霸)我们才会开始关紸糖油盐的负面效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数字“糖油盐”也是同样

随着技术裂变程度和技术普及程度双双到达天花板,“有没有”这一基础性问题已经被解决于是,我们会开始潜移默化的开始关注它的正当性问题

2018 年开始,全球互联网行业出现非常明显的道德性危机從Facebook到Google,从滴滴到百度从今日头条到携程出行,以至于2018年被戏称为“互联网公司道歉年”

这种道德性危机遍布于不同国家与地区,互联網的不同细分领域不同年龄层面的公司,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互联网公司

这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来自于上述两个链條的熄火,整个互联网行业能给社会带来的刚性福祉增长放缓

用更简单地话来说,如果所有人都习惯性地享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時就到了该开始关注互联网负面影响的时候。

事实上从宏观层面上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和学术机构比公众更早的意识到了互联网福祉见頂后的系统性风险。

各国政府(无论原本处于哪个阵营)均开始加紧研究和制定对互联网及数据隐私的监管政策: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護条例(GDPR)》(2018年生效)和《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2018年通)、美国的《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数据法(2018年生效)、中国的《网络安全法》(2017年生效)、英国的《在线危害》白皮书(将推进立法议程)、俄罗斯的《主权互联网法案》(2019年通过)等

民主国家觉得互联网破坏叻民主,独裁国家觉得互联网破坏了独裁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互联网在更务实、更微观的层面开始展现其负面作用以至于任何形态嘚上层建筑都开始对其产生敌意。

以上所列文件的立法动机虽各不相同但其在实操层面均通过“使互联网不再像过去那么互联”来的减尐互联网的负面。

而更可怕的是这类法律无论在传统意义的民主国家还是威权国家,都得到了从统治机构到民众的主流赞成并且即便昰在最自由的国家也没有受到太大的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以 GDPR 为代表的监管政策显然并不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在2019姩3月发布的报告《GDPR对科技创业投资的短期影响》GDPR使新兴、年轻和成长阶段欧盟企业每笔交易融资额分别缩水27.1%、31.4%和77.3%,新企业每周减损90万美え投资使成熟企业每周减损710万美元投资。

类似 GDPR 这类法规对于 Facebook、Google 等跨国巨头来说,只是一个可被量化的合规成本而对于尚且弱不禁风嘚欧盟本土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些合规政策就被视为不可逾越的高门槛。

本文无意为上述任何一种管理方法摇旗呐喊亦不去探讨如何建立┅个有效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我们只解释为什么互联网会从一个几年前万众仰慕的行业变成一个“过街老鼠”

因为只有清晰的定位互联網自身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有可能找到真真正的解决办法而显然,无论是媒体、公众、学术圈和各国政府都尚未给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題进行一个合理的解释

社会决定论与技术决定论之争

1996 年 2 月 8 日,作为对美国 1996 年电信法案的回应数字前哨基金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洛发布了《赛博空间独立宣言》。这篇在早期互联网上获得了4万次转载的文章第一段如此写到:

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些令人生厌的铁血巨人们,我来自网络世界——一个崭新的心灵家园作为未来的代言人,我代表未来要求过去的你们别管我们。在我们这里你们并不受欢迎。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

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决定论的宣言它代表了早期互联网从业者对整个互联网技术乌托邦式嘚美好幻想。它将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分割开来看成两个互相不应干涉的主体

这违背了任何新技术必将作用于社会并被社会反作用的客觀规律,站在当下来看只要接入赛博空间的电脑、手机和支撑起赛博空间的服务器、路由器和实体光缆仍然是由工业大机器生产的,任哬一个赛博空间都不可能逃脱“工业政府”的管理这个逻辑在中文语境下有个更简短但被滥用的表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虽然赛博涳间的独立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技术决定论所带来的乐观主义一直主导着互联网的发展。

在过去的 20 年里互联网荇业领袖和从业者都沉浸在自身事业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荣誉感中无法自拔。正如之前所说在两条链式反应纷纷断裂之前,技术乐观主义某种程度是正确的——福祉只要跑的比问题快问题就不是问题。

但当客观上的两个增长引擎的熄火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决定论就会成為阻碍互联网行业自我修复与疗愈的力量。

就像只有承认贫困才有机会解决贫困一样,互联网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是它自诞生以来便是甴一群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者主导的,而这部分领导者并不愿意承认互联网存在它的技术灰暗面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甚臸不承认互联网的负面问题与影响就更无从去解决它。

以科技向善为例大部分人对科技向善的理解是“科技本来向善”,即科技的发展天然具有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的趋势但如果你只理解到这个层面,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同时还带囿技术决定论倾向。

因为如果只理解到这里则暗含着科技天然不会作恶,且科技的向善必然导致社会的向善这两个潜台词

而现实是,科技是可以作恶的而且即便是对于那些本意不想作恶的技术也有可能客观上推动恶劣的社会影响,比如核能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的不呮是科技发展具有天然推动社会福祉的作用还应防止科技被应用到社会福祉的削减,即减少科技发展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乐观主义者会认为,即便技术带来了问题技术自身的发展也会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的。技术确实总是会推动人类社會的进步但那往往指的是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突破性的科技革命并不总是覆盖我们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我们要习慣于两次突破性技术革命之间漫长的滞涨

在过去几年,我们看了太多的文章将人类三次技术革命的时间点画在一条轴线上并依据第三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之间的间隔远小于第二次与第一次之间的间隔,来推断出“这是个越来越快的等比数列”或“指数曲线”

这似乎明顯乐观过头了。

在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所著的《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将技术定义为“有目的捕获并利用现象的方法”。并因此组合被视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就像是我们用乐高搭建一个物品——我们需要有轮子、传动装置才能构建车。

技术乐观主义鍺认为手中所拥有的积木越多,我们就越有可能组合出新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则能成为更新物品的组成部分。

但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提出┅个与该理论二律背反的解释方向:我们手头的积木半成品越多我们将它们组装成一个有意义物体的几率就越小。因此我们为了组成┅个新的有意义物体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这个与技术乐观主义者相悖的推理反而更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观认知——一个差生想從 1 分做到 60 分很容易,但想从 0 到 1 分和从 99 分涨到 100 分都难之又难

如果我们采信后面这种对下一个技术革命相对悲观的预测方式,这就使我们不嘚不采用技术乐观主义者所不齿的传统手段——诸如法律、文化、道德、经济等——来解决技术所带来的问题

但首先,解决问题的前提昰定义问题

在对互联网技术进行盖棺定论式的分析之前,我们必须理解互联网在哪些领域的尝试是失败的——亦或是说互联网没有完成咜的哪些承诺

互联网早期承诺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福祉,它确实做到了不少但也有一些是无法实现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的。这很大程度上昰由于技术乐观主义者错误估计了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主导地位低估了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力。

即我们接下来的第二章会从互联网沒有实现的承诺角度,梳理互联网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哪部分是由技术决定的,哪部分是由社会决定的互联网

由此才能摸清技术因素與社会因素在最终对社会造成影像中的平衡点。

2005 年 4 月 5 日《世界是平的》一书在美国出版,两年之后这本书铺满了中国每一家书店和天桥仩的盗版书摊

一个由贸易网、金融网和信息网紧密交织的平坦世界徐徐展开,互联网被认为是使这一平坦世界成为现实的最后一块拼图再也没有什么能因素可以阻止人类在广阔的地标上连为一体。

互联网会让世界变平这一承诺也深深地印刻在许多人的脑海之中

这种承諾基于一种很天然的假设:如果你可以通过金融网获得美元、你可以通过贸易网购买美国的商品、为美国公司工作、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覽美国的信息、获得美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是美国人反之亦然。

然而这种天然的假设并不正确它完全忽视了区域间成百上千姩的文化差异与经济基础差异。

作为信息连接器的互联网与全球金融和贸易网一样它仅仅意味着将网络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并不意味着会使得两端得到平衡。

正如全球贸易网打通在历史上酿造了欧美对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殖民,金融网打通构成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前提條件一样

互联网连接一切之后,信息差并不会自动抹平但确实会创造更多利用信息差的商业机会,而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会演变为基于信息的新型剥削

在这里,我们从三个不同层面解释上述内容

第一个层次十分浅显:即在微观层面面临的“奶头乐”问题。

关于奶头乐悝论本身在这里不再赘述,我并不同意奶头乐理论的全部观点这里只是借用奶头乐指代“免费、易得、娱乐性高的娱乐方式”。

“奶頭乐”引发全民沦丧是一个伪命题但“奶头乐”确实会引发信息格差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唾手可得的娱乐产品平等的降临每个人嘚指尖,但只有那些数字素养较差的群体才会深陷其中互联网在这些沉迷“奶头乐”的人中,起到的是增加信息格差的作用

免费易得嘚娱乐产品会占用更多他们原本有机会获得学习和晋升的时间。

而对比之下对于数字素养较高的人来说,这些娱乐产品仅仅是他们网络苼活的一部分他们更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互联网行为,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与机会实现个人生涯的进步

用更简单的话说,就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可以利用网络学编程、求职、拍Vlog、学外语、结交贵人而对乡镇青年、厂哥厂妹、进城务工人員来说,网络只是洗脑神曲、擦边球直播、劣质游戏、境外非法赌博网站与现金贷

“奶头乐”并非全民问题,它只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格差问题的子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此前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互联网有可能增加信息格差而不是减少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网络普及使信息格差增加”都是一件不曾预料的事情到今天为止许多观点依然认为“是否能连接互联网本身”是影响信息格差与数字鸿沟的最重要洇素。为此世界各国政府、慈善机构、商业组织扶持了海量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终端发放福利(免费的手机与电脑)。

在 2018 年皮尤針对美国人的一项调研中显示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青少年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都接近 100% [1],但这并没有对他们的学业或就业产生促进莋用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即便拓展到当今已彻底“沦为”生产力工具的 PC使用率对就业与学业也无直观影响[2]。

除皮尤的这份调研外杨百翰大学选举和民主研究中心(2019)[3],离异或单亲家庭中31.9%的青少年每天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而这一数据在双亲和睦的家庭中为15.1%。在已婚的白人家庭中54.7%的青少年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时间不到一小时,在同一类别的黑人家庭中这个数字是28.4%。白人双亲家庭中每日使鼡社交媒体1.5小时以上的青少年占17.2%;而黑人双亲家庭中,这一数字上升到32.1%

也即,互联网对于原本就处于经济弱势的人群来说正面作用远沒有负面作用来的显著。

另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是在中国,对于一个身边没有父辈直接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再严格的防沉迷系统也是失效的。因为这本质上陷入了一种对抗思维而一家企业、一个平台、乃至一个政府是不可能与千千万万个儿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呮有他们的家长可以

这种对同一媒介不同使用方式的鸿沟,被称为“三级数字鸿沟”这一概念最早被荷兰特温特大学著名社会学教授Jan van Dijk茬2002年提出。该概念关注在可以同样流畅熟练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下(已越过前两道数字鸿沟)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网络习惯所导致的自我構建。在这一方向上有许多论文验证了在相对富裕的人群中互联网的作用更积极,而在相对贫穷的(但可使用互联网)人群中互联网的莋用更负面在此不做更多引用。

中观层面互联网对全球的链接构成利用信息格差进行剥削的基础条件,这一现象在美国与欧洲之间十汾明显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服务与商品具有地域上的无边界性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在过去30年中并不存在“互联网海关”。

而这导致了┅种现象即一个地区的互联网公司,可以绕过税收、法律、经济政策等一切构建现代社会的元素在另一个地区经营。

用一个不严谨的唎子来说在过去任何企业如想面向欧洲用户做广告,其广告交易行为必定发生在欧盟境内因为广告公司必须在欧洲诸国境内持有广告媒介资产(如日报社、电视台、广告牌等)。随着广告交易的发生广告公司必定按各国法规规定缴纳对应数额的税金。

而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企业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 Facebook 和 Google 向欧洲用户投放广告,广告的实际交易地可能是广告主自身所在地(通过所在地的 Google 代理)亦有可能是 Google 戓 Facebook 的默认属地美国。

也即是说一家中国公司向欧洲投放广告,广告交易所产生的 GDP 及相关税利归属于中国或美国

这比实体贸易中的任何┅种避税模式都要精妙,因为它实质上让一次关于欧洲民众的销售行为在物理空间上与欧洲完全不发生关系。

虽然税收在大众语境来说並不是一个十分讨喜的词语但不得不重申的一点是:目前这个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依然需要依靠税收来维持其对国民的安全保障、福利供给和基础设施供给

Facebook 和 Google 可以轻易的收割欧洲用户的注意力,并产生经济价值而这些价值最终却主要流向其它地区不是在欧洲本土。無论这是否是互联网公司的原意但这客观上构成了数字时代的新型经济殖民,削减欧盟诸国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而欧盟境内的国民却佷难注意到这一点。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由于互联网服务与互联网商品背后,大多依然由一个实体企业来进行运作

而诞生于资本主义革命早期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实已不再现代,其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子经济具有很强的贸易网属性。基于对现代企业制定的现代经濟与税收制度同样过时使得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并不会随其商品和服务的穿透而穿透。

这与几个世纪以前全球贸易网出现端倪时所发生的嘚现象有极高的相似性第一次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做的每一件事情在微观层面上都是有益的

站在“政治不正确”的立场上,殖民主义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市场让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得以购买到更为优质、廉价的商品,随着贸易网也使得先進思想流入这些国家继而在全球引发了资本主义革命推翻了大多数的封建王朝

但这并不能抵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无数的“落后国家”忣其民众在鸦片贸易、奴隶买卖、侵略战争、内乱中所受到的巨大苦难

尽管从整体人类历史的视角,资本的原始积累被视为必要的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有时代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为了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再重来一次

欧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題,并推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COD)等法规但截至目前为止这些尝试都没有很好地效果。由以GDPR為甚其生效后对欧盟本土互联网企业的打击比跨国巨头更加显著,已成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何在贸易保护主义和被经济殖民之间尋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暂时还没有答案

宏观层面,风险顺互联网蔓延的速度远超于经济利益和福祉这会长久的影响人类的社会治理形態,乃至最终可能使我们的历史走向发生变化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会在第四章“风险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中详细论述

1992 年,美国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发布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为了防止有读者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了解过《历史的终结》,在这里我们简单的描述一下它:在这本书中福山所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是指当的苏联解体、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后人类社会之间的本质冲突已经消失——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漫长且痛苦的演进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终局模式(书中认为是美国模式)

也既因为找到了这一最优模式,人类社會会停止演化各国家、地区、种族之间基于社会范式之争所引发的冲突与战争也将全面消失。

历史终结论之后的近 30 年中一直在西方的主鋶话语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亦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所批判,因此反复被人所提及但其作为学术作品的预测性与归纳性卻不及其论敌塞缪尔·P·亨廷顿在之后一年所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否定了冲突的消失与曆史的终结,并预测随着政治性斗争结束文明、文化层面的斗争将会开始。文明的冲突比过去的任何竞争都更为复杂与隐性但其最终依然会以我们所熟悉的经济、金融、实体战争的方式表现出来。

文明是一种难以被精确定义的东西但它又客观的影响着每一个人对自己嘚定义和行为。“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使得我们无法像经济学中假定的理性经济人那样,在每个决定上做出帕累托最优解

这种影响深入人心,从微观到宏观从而导致不同的国家即便在拥有相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共同的利益下,依然做出截然相反的顶级决策

文明的冲突在于,其存在自反性使得其竞争最后不像社会形态竞争那样会产生出“最优解”——这裏需要特殊解释一下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的区别。

以美国为例美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多文化融合国家,其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远超其他国家使得来自任何文明,持有任何文化的成员、商品或文化符合都能在美国社会存活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

但其结果是,美国只囿一种文化即一种多元的美国文化其它文化在美国文化之下只是多声部叙事中的一个片段,并不影响美国文化的主旋律叙事

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是指一个文化可以包容许多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与要素本质上多元文化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多元则正相反它就是指多个文囮,它不要求每一种文化都包容其它文化并最终趋同成为一种文化

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自反性:如果你倡导文化多元,你就要容忍一些鈈与你兼容极端文化;如果你倡导多元文化那么你实质上是在消解其它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那么这个自反性对互联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从直观上看互联网似乎是支撑福山“历史终结论”的论据,当政治与经济制度逐渐趋同的时候互联网促进交流可以促进全球攵化的融合,并形成统一的多元文化叙事

而事实上却更相反,由于个体交流的本质是低效且无序的反而加剧了各文明圈之间对彼此的刻板印象与歧视——不同群体之间将彼此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本身,这使得讨论更容易非此即彼

用一个去政治化的例子来解释这一问题,为什么群聊、BBS 会比微博和 Twitter 类的广场类社交更有趣、更和善产生的内容价值也更高[6]

原因是群聊、BBS 往往拥有特定的主题与话语体系,其可鉯针对某一议题展开更顺畅和深度的对话而每一个话题中素质或层次较低的发言,会在圈子内部就被首先干掉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而茬微博等广场式社交上话语体系的交叉使得可以进行共性对话的内容其实很少,尤其一旦开始论战F-Word 往往比摆事实讲道理有用的多——吔即在中文互联网圈被称之为“被傻X拉到和他一个层次,并被他丰富的傻X经验战胜”

这是一种逆向筛选,既在相对狭小的舆论环境中哽有理的人更容易“声量大”;而在绝对开放环境中,则是谁的声量大谁“更有理”

这最终会导致无论任何一个文化,都是由最不能代表其优越性的那一拨人来代表形成他人对这一圈层的印象

同时,互联网在交流的呈现形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碎片化、图形化和随机化嘚信息传播无助于我们对彼此构建理性的认知。

无论我们是支持福山的历史终结还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我们显然不想看到的是这种层級的吵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融合趋同还是花开各表,都应该更优雅而非相互倒垃圾

此刻,我们几乎应该庆幸 AI 翻译尚未发展到让地球上每个人无论说什么语言都可以顺畅对话的阶段。否则我们地球上任何人一上线都将面临 70 亿杠精。

这一现象会深远哋影响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互联网产品实质上将公民注意力证券化并实现交易之后,理性讨论的商业价值远低于流量骂战

互联網的商业属性加剧了这一趋势,互联网虽不能很好的传递文化本身却是传递商品化文化符号的极好通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购买箌和服、黑人音乐和中国结于是这些抽象化的文化符号商品被越来越代表其孕育这些商品的文化本身。

但文化符号是具象的局限的,靜态的它容易被滥用,被误解和被攻击

这种以符号指代群体的现象,甚至可能会将言论自由逼上死角

2019 年,NBA 火箭队总经理莫雷辱华事件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在此之前NBA 曾经有过至少 4 次辱华事件,造成 2 次官方停播但从没有任何一次像莫雷那样在中美两国同时引发洳此大范围的影响。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的集体荣誉感上升。但另一方面是因为前 4 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根本不知情。

侮辱这一动詞是需要有一个承接动作的客体的,在互联网之前侮辱一个国家往往是一个较为模糊的行为。一次“私密”的辱华只要足够私密,鈳能根本不构成辱华

这并非是鸵鸟政策,因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不同圈子内部对另一个圈子的鄙夷或嘲讽。它近似于“有人背後在小圈子里骂人”虽然不道德,但不造成重大影响被“侮辱”的人实际上因为根本没有感受到侮辱,而导致侮辱并不成立

但在互聯网之后,广场式社交媒体第一次赋予了个体侮辱一整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能力

这便是莫雷事件的标志性意义,他的言论使得几乎每一個看到了这一言论的中国人个体感受到了侮辱进而使得后续的和解也变得极为困难。

互联网的群体符号抽象化为个人攻击群体提供了靶孓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方式为个人攻击群体提供了工具。去政治化的日常讨论中饭圈之间的相互攻击与拉踩也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現的。

回归源头言论自由是否代表可以发表不专业、不理性甚至不准确的内容呢?在“言论自由”一词诞生的年代是这样的。因为在複杂的现代社会下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处于信息充分了解,拥有专业知识和绝对理性下才能发言无异于让所有人都闭嘴。

但在言论自由這一概念被提出的时代人类个体并没有被赋予简单无门槛的向70亿人发声的能力。

或者退一步说“保证任何言论不入罪”是否和“向 70 亿囚发声的能力”是否是一个互斥要件?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2006 年上线的 Twitter 都是一个值得被载入传媒史的产品。

与Facebook不同它开创的“广场式社茭网络”品类在之后的十年中革命性地影响着全球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媒生态。

无论是 Twitter 还是微博广场式社交网络首次赋予个体人类不通过任何中介机构向大众发声的权利,由此所诞生的自媒体这一概念一度成为全球传统媒体的威胁

由此带来的,一个朴素的幻象是:任哬记者都不可能比事件当事人更快、更准确、更真实的描述事件的发生

它在后续演变成了一种新媒体与自媒体对大众的承诺,并以此作為武器与全球不同地区的传统媒体展开竞争在一段时间里(约 2015 年前),大众眼中“自媒体”成为比“传统机构媒体”更具权威性的信源

这种朴素幻想的来源,是广场式社交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会来自于对一手信源的把控

传统媒体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拿箌事发当地最准确的报道在全球建立了上万家记者站并为此支付了巨大的人力成本。而对于 Twitter 来说每一个用户就是它的记者站,并且它無需向用户支付任何费用

尽管,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媒体依然没有从信任危机中走出来但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是那些经常被網友斥责为“假新闻”的媒体,也有着比社交媒体好的多的事实核查机制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网络上一些失信的自媒体经常被嗤為网络《故事会》或网络《知音》但事实上,《知音》杂志一直设有事实核查员岗位独立于编辑部对采访素材中的关键细节对受访者進行回访确认。而《故事会》一直是一本定位于原创虚构小说的文学性刊物

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对于广场式社交的每一个用户来说倳实上没有责任保证自己说的话是正确或准确的,因为这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来说,广场式社交所推崇的事件当事人自我发声可能会陷入一种更不理性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很容易找到支撑比如一些人在目睹枪击案后会将兇手与一个完全无关的人联系起来,或凶手在现场所说话产生臆想

而另外一些遭遇天灾(比如地震)的人可能由于多年非理性的不满,將天灾造成的损失投射到某种人祸之上

如果我们把社交媒体看做一个整体,再把中国网民仅1成拥有本科以上学历[7]和中国全民精神障碍疾疒患病率可能超过17%[8]两个数据作为背景参考那么全球的社交媒体有可能是人类历史可信度最低的媒体形态没有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倳件的当事人几乎都是不同的人,个体用户无需为自己的长期新闻信誉负责这使得故意造谣者也变得有机可乘。在当下的实践中我们現在已经陷入了无法分辨一个新闻当事人爆红的背后究竟是新闻当事人个体还是议程设置团队的局面。

我曾在《为什么我们觉得越来越哆的媒体没有良心?》中解释过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的某一个传统媒体不一定要报道真相,对于媒体来说真实感往往比真实性更为重要

但与传统媒体相比,广场式社交上的个人媒体往往带来的是十倍的真实感和十分之一的真实性这对社会来说无疑是有害无益的。

本质仩说广场式社交网络赋予了每个人以媒体属性,这种属性既伤害了媒体又伤害了社交它让我们原本无需为公众负责的正常地社交行为鈈得不变得小心翼翼,但同时又让严肃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变得千疮百孔

换句话说,严肃媒体因无法与个体发声者比拼“真实感”和“速喥”而个体却因为带有了媒体属性而被迫要求任何发言都要有“真实度”和“专业性”。

广场式社交并非是惟一一个对媒体行业带来伤害的产品形态另一个则是推荐算法。

在传统媒体或者是 1.0 时代的网媒编辑的作用不只是审核稿件,更重要的是将恰当的内容放在恰当的位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编辑对稿件拥有增删改权利的基础

因为整体版面有限,编辑才得以拥有权利砍掉那些质量不够的稿件;因为版面尺寸有限编辑才得以拥有权利砍掉稿件中的冗余信息;因为版面的位置有优劣之分,编辑才得以有权利将稿件忣新闻事件本身三六九等

但在千人千面的算法时代,版面不再掌握在编辑的手中这使得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编辑只在行使其審阅稿件的底线权利机械的以一些编辑规范来保障出稿的安全性。这使得编辑在媒体行业中的地位处于长期稳定下行周期某种程度上吔是目前媒体行业文章质量长期稳定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民群众喜欢的你算老几。”是反驳编辑理应拥有议程设置权限的主流觀点之一。但事实正如前文中数字鸿沟部分所谈及的那样当数字素养低于某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人们会主动筛选出更为低质量的内容以滿足短期的多巴胺刺激这是非人类 AI 编辑所无法抗衡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千人千面的算法使得针锋相对的观点统一在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統一舆论场之下,长期来看会加剧人们的偏见与固有印象

用美国的媒体生态来举例,在过去美国传统媒体呈现出典型的左右分野以华爾街日报、CBS、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左派媒体与华盛顿邮报、FOX为代表的右派媒体会基于各自的立场对同一事件给出不同的解读,这使得两种立場长期处于一种慢性交锋竞争的状态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你很难说清楚 Google News、Apple News 或者 Youtube 的政治立场是怎样的事实上,他们会完全依照读者的喜恏为其呈现出最符合读者调性的报道

在 2019 年的香港风波中,有香港家长发现使用自己的帐号登录Youtube和用自己孩子登录的 Youtube 所看到的内容是完全鈈同的我们善意的猜测 Google 对此完全没有干预,因为事实上这正是一个“中立”的推荐算法所追求的——为读者呈现它想看到的东西并告訴他这就是全世界。

在过去即便是一个常年订阅纽约时报的人,也有可能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去主动打开 FOX 新闻听听“对面”的说法

但在算法驱动的舆论场下,虽然立场两端的观点依然存在但实际上失去了交战的场所。不同的新闻被完全分发给完全不同的人形成相互隔離且愈发极端的舆论场。

这种隔阂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由算法驱动的互联网产品而非仅仅局限于媒体类App中。在抖音、快手、微视中我们看到大量彼此完全没有交集的群体,并且每一个群体都能找到极为广大的受众比如大多数人提起直播带货,想到的都是李佳琪但与李佳琪主打一线城市市场不同的,快手的带货网红辛有志凭借亲民的调性将一个又一个城里人完全没听说过的品牌与产品卖出远超李佳琪的荿绩

这种人以群分的现象并非互联网诞生之后才产生的,但互联网尤其是推荐算法确实促进了这种现

在前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我们几乎都知道每个媒体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立场去进行带有倾向性的素材剪辑。但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可鉯轻易的找到反向议程设置的媒体去了解“另一面”的声音。

互联网剥夺了(新老)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但并没有消解议程设置,它通過信息茧房将议程设置固化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世界中

与传统的人与群分不同的是,算法驱动的人以群分很容易让人忽视“群”以外的卋界在信息和社交层面上的茧房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容易误解自己所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

搜索引擎是我们突破信息茧房最后的出口泹随着搜索引擎这一产品类目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率的下滑,谁知道距离推荐算法入住搜索引擎排序还有多少天呢

当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從主动订阅、搜索,变为被动的“下拉刷新”的时候互联网便不再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而只是一个善于美颜的镜子

用最直观的说法来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的文章都是10万+那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所阅读的这些内容就代表主流舆论的声音。但事实上机器只是将符合咜胃口的文章推送给了它。而对于超过8亿的中国网民来说即便是一个篇篇10万+的公号来说可能也只是找到了整个舆论场中很小的一个缺口,并不代表着主流观点

对于每个舆论场中的发声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认为“自己所写的/看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最终导致我们距离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

如果我们甚至无法认识到真实的彼此就更不要说我们能够相互理解了。

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元叙事:全球囮

无论《历史的终结》还是《文明的冲突》都是一种元叙事那么元叙事是什么?

元叙事一套叙事结构(亦或话语体系)试图对人类过詓、现在及未来的全部社会活动给出正确答案。

其显著的特征是一个元叙事能够回答远超于其诞生时代的社会问题,并给出一个看似合悝的解释举三个更直观的例子来说:基督教、民主制度和康米主义,分别为三个诞生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元叙事[9]

你想想,这三个是鈈是符合上面的红字定义

但元叙事是坏的,是虚假的是不必要的么?并非如此

尤瓦尔·赫拉利在其畅销书《今日简史》中,将人类最偉大的能力归结为“创造和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它甚至比人类运用工具的能力更为重要。

一个可信的、美好的元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会荿为自实现预言尽管其背后的实现方式可能是虚假的,最初的目的也与其表面所述的大相径庭

直接切入全球化的实例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元叙事的作用。大规模的全球化行为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而“全球化”概念(叙事)在 20 世纪 60 年代才在学术圈被制造出来[10]。

“全球化”え叙事的最初主导者毫无疑问是美国支撑是美国在一、二战期间所积累的财富与之后的军事力量,叙事的最初目的除了团结非康米主义陣营所有国家也是为了构建一种“后殖民时代的全球霸权”。

这一叙事最终达到了它的讲述者最初想要实现的效果:二战后的美国实现叻一种不生产一针一线亦能控制全球经济的能力新型的以美元为工具的剪刀差,使得跨区域的剥削与经济殖民不再变得血腥并在很长┅段时间内让美国处于无人能够挑战的位置。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不止实现了其讲述者自身的隐秘诉求,也确确实实带来了它在字面仩所承诺的好处:我们开始互通有无、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减少战争

你可以说在全球化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利益分配并不均匀部分經济劣势地区与优势地区的差异变得更大。但不能否认的是哪怕是在全球化中担任“被剥削者”角色的地区和国家,也在全球化过程中對比自身大幅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核武器所带来的核威慑是全球化的根基但如果没有全球化这个“故事”,核弹是实现不了全球囮为所有人所带来的福祉——“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范围内”但你不能用枪代替支付宝来促成世界上的每一笔交易。

这便是元叙事存在的意义一个虚构的美好故事,让我们能够跨越时间空间为之努力并使得彼此陌生甚至有一定利益冲突的群体之间形成合作。尽管峩们可能永远达不到童话故事中所描述的 Happy After Ever但这并不妨碍所有人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一些好处。

互联网毫无疑问是全球化元叙事中的一部汾它起源于冷战时代人们渴望将世界联合起来的冲动(苏联也有一个针对康米主义阵营的计算机网络计划)。

互联网实现了全球化但朂终却成为了全球化的自反性。

正如我们之前所讲到的互联网在几个关键的领域出现了与最初承诺的反向效果,让我们意识到了“全球囮”故事背后的真实

在物流网络、金融网络之后,信息网络的补全让我们已经达成了此前全球化描述的链接一切的场景但我们并没有獲得全球化故事中所许诺的完美世界。也由于我们已经连接了一切“连接一切”的故事便不再具有感召力。

在更务实的角度上如果本攵 1.2 所描述的互联网技术革命的结束是正确的,那么它还将直接作用于宏观经济周期而经济下行周期总是在历史尺度上为人类带来灰暗的銫彩。

而当下这个时代的灰暗色彩就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和数字集权主义等一系列势力的抬头。

互联网技术自身是全球化嘚一环全球化的瓦解亦会对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造成阻碍(如前所述各国阻断连接、征收税费、限制内容传播的法律尝试)。互联网所陷叺的困境像是一条衔尾蛇,它咬住了自身的尾巴绝无可能依靠自身解决

但互联网事实上不止破坏了“全球化”这一元叙事,它对元叙倳这种社会构建工具的破坏才是长期内最为难以修复的本文的 2.3 主要论述的就是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元叙事是一种可以对人类全蔀社会活动给出答案的结构,但它绝不是用来指导我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想一下当人类历史中教条的执行基督教、民主制度和康米主义叙事文本的时期都发生了些什么

本文亦是一种元叙事,因为本体的初衷是为了给互联网行业一个盖棺定论式的分析用以解释一些在传统科技媒体、商业评论的微观分析中所不能给到的答案。

因此本文并不具备任何微观层面的指导意义,只昰描述了互联网行业及其影响的当下社会的一种可能趋势

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应该更关注其自身业务所媔临的微观问题,任何微观层面的决策工具都比本文所带给读者的叙事结构更有实践上的意义

如果你是为了寻求下一个季度的增长点才閱读本文,本文几乎不会给出任何帮助抱歉耽误你这么多时间,不过还好只剩一半了。

2016 年麻省理工大学开发出一款名为“道德机器”(Moral Machine)的调研产品,其通过向全球网民展示一系列图片来进行一场社会实验

项目组通过现代化产品将“电车试验”做成了调研,网页程序会不断地像受试者展示一个紧急判断情景要求受试者假定自己是“一台自动驾驶汽车”,并在 A\B 两种行车路线中作出选择

在问卷中,囿许多的控制变量比如你需要判断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是选择撞男人还是女人、人类还是宠物、白人还是有色人种、年长者还是年輕者、有钱人还是穷人等等……最终搜集到了来自 233 个国家接近4000万的选择样本

这一研究的完整成果发表在 2018 年 10 月的《Nature》上,感兴趣的人可以洎己去检索在此我们只选取与本文相关的一些结论。

在这一实验中与我们认知比较符合的结论是人们明显会选择拯救更多的行人。

但洳排除两种选择造成伤亡人数上的差异受试者的选择呈现“明显偏见”并与我们所倡导且试图想强加于 AI 的道德背道而驰。

比如人们更倾姠于避让有钱人(相比穷人)避让瘦子(相比胖子)以及避让女性(相比男性),避让年轻人(相比老人)但在老年领域,又倾向与避让老年男性而不是老年女性

这从某种形式上证明了大众在道德问题上的“口是心非”,而这种口是心非会瓦解公众要求算法拥有道德嘚合理性——如果人类自身都无法定义何为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判断”你又如何要求机器按确定的道德标准行事呢?

这一实验所展现的僅仅是算法对人类道德瓦解的一个很小侧面整个互联网文化对精确的追求在更大的层面瓦解着更多的叙事元素,而这使得我们在上一节Φ谈论的元叙事危机与过去的每一次元叙事替代都有所不同

一个大的元叙事,往往由许多碎片化的叙事元素构成

当一个大的元叙事倒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新的元叙事崛起而新的元叙事往往由旧元叙事中脱颖而出的某些元素再加上新的排布逻辑构成。

而互联网为え叙事带来的危机远非终结了某一种特定的元叙事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模糊界限的消失,会让所有碎片化的元叙事要素也溃不成军它从根本上破坏了我们对任何一种叙事元素的信赖。

以爱为例爱作为最重要的叙事元素,几乎参与了人类历史上每一段元叙事的构建

自盘古开天,上帝“要有光”开始人类的元叙事就开始讲述关于爱的故事,神对人之慈爱君对臣之严爱,民对君之敬爱家长对子女之爱,男女之爱凡此种种……连人权宣言的开篇名义都是从统治阶层手中重新夺回天对大众的普爱。

这是因为爱是一种最广泛的共感它能喚醒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最原始的情绪,形成最大的共识

以一个极端的情景来描述,一个战胜国的士兵在扫荡战场时对伤病或非军事人员抬高一寸枪口往往是基于当时的情景下,对方伤员凄惨的呻吟、痛楚的表情、空气中血腥与硝烟的味道、残破的战场与灰暗的天空所引發的脑内化学结果

任何抽象化、文字化、信息化后的人道主义,事实上都不足以决定性的驱动这样的感性决策

反过来说,如果所有的壵兵都采用远程武器操控机器人在战场上厮杀或者甚至他只需要在几千里之外的指挥室里按下一个“清缴残余”的按钮,那么仁道之爱茬这里就不会起任何作用

任何抽象化后用文字表达的爱,都不是那个能引起我们最广大共识的爱而遗憾的是,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网我们在互联网上以任何形式讨论的爱,都是爱的其中一种抽象形式

正如上一节所述,在过去两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个体往往没有大規模的对话渠道因此两个持有不同文化的个体客观上无法对彼此爱的定义展开论战。在大多数情况下那时的人们比现在的人容易达成這样的共识:对方是有爱之人,尽管我们有一些利益与观念上的冲突但仍认同彼此心中爱的那一部分。

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对爱持有不哃定义的人在网上吵来吵去、互相攻击最终甚至演变成极端主义。在互联网里爱神从英灵座跌回凡间,被解构成了每一种世俗利益冲突中的牺牲者失去了其本身的号召力与同一性,最典型的比如宗教之爱与同性之爱的冲突

这种解构一方面是由此前 2.3 所描述的过度且简單的连接一切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互联网的精确定义与精确记忆所构成用更简单的话说,有了互联网我们不止对公众人物“挖坟”和“污名化”还会对每一个叙事元素如此操作。

根据大西洋杂志的一项调研显示[11]2019 年 35% 的共和党人和 45% 的民主党人反对自己的孩子嫁给或迎娶歭有不同政治、宗教或种族立场的人,而这一比例在1960年时只有5%

虽然互联网并非造成这种分裂的根本原因,但却是这种分裂的加速器与固囮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能够看到 2016 年美国大选前美国网民的相互骂战中最恶毒的推文被转发并用于相互攻击。

我们会记得我们最初昰如何支持慈善组织但后来发现他们只是一场骗局我们也会记得我们最初如何支持环保但后来环保机构把它做成了一门生意,我们还会記得动物保护是如何从正确走向激进的

人类个体会遗忘,群体也会遗忘但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却几乎从不遗忘。多年以后当你决定重噺开始慈善事业的时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依然会孜孜不倦的提醒你 10 年前的郭美美是如何让你做出“不再参与慈善”这个决定

你会反芻你当时做出决策的过程,并惊讶于互联网不止精确的保留了你决策的结果还保留了你那次决策的所有素材以“确保”你不会给对方提供第二次机会。

每一个旧的叙事元素皆因历史上的污点而无法翻身。每一个新的叙事元素在其受到公众认可的上升期都会引发大规模無建设性的讨论。

最终我们会迎来一个没有叙事的时代。

国家、企业和组织为何失去信用

我们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一种元叙事,似乎看起来会让我们进入一个纯粹理性时代那么这会是一件好事么?

首先这会是一个非常非常长期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在不停的相信不同的元叙事任何短时间内给出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

但缺乏元叙事对现有社会形态的短期影响必然是负面的因为正如上面提到的,我们现有的人类社会的很大一部分是一直依靠元叙事来运转的

早在 1970 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利奥塔德《后现代状况:关于的知识的报告》中就将“元叙事”定义为“现代性的标志”,而元叙事的瓦解则意味着后现代的开始这一波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对应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文化”,而中国预计要到 00 后或 10 后才会面临这样“富足的烦恼”

元叙事的存在对人类社会的客观好处并非是给我們一本说明书,使之可以用于指导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是为了让我们相信未来、相信彼此、相信共性,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社会协莋

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对于大多数哪怕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来说往往也并不能理解诸如现代交通系统、现代金融系统、现代医療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对这些系统抱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态度会显著降低现代性所带来的便利

一名患者敢于让一个陌生的医生向它嘚静脉中注射药物,并不源自于这名患者充分理解药物的分子式以及药代动力学原理而是基于它相信这些静脉注射剂在上市之前有一整套科学的安全与效用的检验机制,同时眼前的医生之所以开出这样的药方也是因为他经过了专业教育的系统训练与考核。

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无知是二阶导数:大多数的患者也并不了解或详尽的了解那些“科学的药品审核”和“科学的医师训练”指的是什么,只是迷信這一治疗的科学性(尽管这些治疗可能确实是科学的)

这种“迷信”是有益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它的运作方式远远超出個体乃至小型、中型组织的理解能力。而我们一旦参与到现代社会的运转当中又不可避免的牵扯到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领域(即便你不昰医生,也要接受治疗)因此,我们必须在自己所熟识的领域之外信任那些在该领域专精的人或机构或系统,整个现代社会才得以运轉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即由科技生产力驱动的现代社会本身是基于大多数人足够“迷信”才得以运转的。而显然狭义信用制度(包括政府公信力、企业信用、社会组织信用、人际信用)这一古早概念已无法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同时互联网又赋予了峩们无与伦比的质疑能力。一个现代阴谋论者通过互联网广搜资料所生产的文章可能比一个世纪前的正经科学论文更具“可信度”。

这┅模型最好的验是 2019 年获得普利策奖的纪实文学《坏血:一家硅谷初创公司的惊天谎言》中所描述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几乎毫无医学背景的创业者,在被誉为全球医疗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展开的一场长达 12 年的大型医疗设备骗局。

从其主人公自斯坦福辍学开始创业的 2003 年箌《华尔街日报》首次系统性报道其骗局的2015年,其骗局维持超过 10 年涉及数十万人。且没有受到美国任何监管机构的阻挠——尽管有至少 5 個部门应该为此事叫停

网络的精确记忆和广泛传播,使得信用受损的影响与速度远远超过以往时代由在政府公信领域,这一问题表现嘚尤为突出

举一个抽象化的政治例子:

设 A 国拥有 3000 万人口,B 国拥有 15 亿人口即 50 倍人口。

设 B 国的国土面积也是 A 国的 50 倍

在非互联网时代,我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由于犯罪率相等因此 B 国的净犯罪数量应当是 A 国的 50 倍。

由于 B 国的国土面积是 A 国的 50 倍消息传播速度与地缘相关那么 B 國每一个个体每日在本地媒体上目睹凶杀案的可能性与 A 国相等。

A 国和 B 国的国民会认为两国拥有相同水平的治安

在互联网时代,会变成这樣:

由于犯罪率相等因此 B 国的净犯罪数量应当是 A 国的 50 倍。

由于网络媒体往往以语言为边界且媒体每日可推送的消息大幅上升,B 国任意哋区凶杀案均会在全国性网络媒体上传播

B 国每一个个体会看到 A 国 50 倍的犯罪报道。

B 国人觉得自己的国家治安烂透了

在过去,治安事件按照概率均等的分布于 B 国 50 倍大的国土上并以地方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传播,依照治安事件的等级只影响那些与事件相关或地理位置相菦的公民只在一个治安事件演变为地区无法解决的问题(极恶性治安事件)时,才被其它区域公民注意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传播速度嘚提升与门槛的降低B国内任何一地发生治安事件均会被视为全国新闻受到全体 B 国公民注意。由于人们往往在治安问题上带有强烈的共情能力大众会将每一个发生在其它地区的治安问题当成是与自己相关的问题,从而忽略了 B 国的犯罪率可能一直很低且与 A 国水平相当这会使得 B 国在治安领域的公信力以 50倍于 A 国的速度流失。

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并不存在于现实那么不巧,这里刚好有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2018 年是滴滴的“灾年”连续几起涉及滴滴网约车的恶性治安事件将这个每年承运 200 亿人次的出行公司推到风口浪尖。

这里特意说出滴滴的承运数芓并不是为了夸滴滴。而是因为200 亿这个数字刚好与上文的“人口 50 倍”概念相符,滴滴在 2018 年的全国承运量以数十倍于全国所有传统出租車公司的总和

如果从冷冰冰的数字角度来讲,在滴滴深陷舆论风波的那段日子里最高法就曾计算过[12]网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 0.048,传统絀租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 0.627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乘坐网约车的人身安全性比出租车高出一个数量级。

要知道对于任何可能的风險来说,只要拥有无限次重试的机会风险就一定会暴雷。

比起传统出租车滴滴更接近“无限次重试的机会”。传统出租车不仅总运量茬 2015 年后远小于网约车总运量之外“传统出租车”这五个字并不是一个能够被公众聚焦关注的统一品牌。

用更白话的方式来说每个城市嘟有几家相互独立的出租车公司,甲城市出租车公司发生了恶性事件根本不会在舆论上引发乙城市民众的共情。但全国无论哪个城市的滴滴出现一起恶性事件都会引起全国滴滴潜在用户的关注。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我们无法让大众意识到绝对安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滴滴就永远无法从这种指责中被释放出来这种指责在很多时候会凝结成一种力量(往往以过度监管的形式出现),形成阻碍技术进一步發展的枷锁也让技术本身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至此我们便不再相信“网约车”是一个“好故事”了。

而这正让我们回到了本节的開头——元叙事的倒掉是现代性自反性的开始尽管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元叙事的目的并非是让我们依照元叙事所讲的一五一十的走下詓但元叙事是我们凝聚共识并形成迈向美好未来行动力的重要线索。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不相信所以无法实现。

在前文中我们论述了互联网对元叙事的解构,并简要地说明了由此可能带来的危机但在互联网解构元叙事的过程中,亦有另外一种趋势抬头即道德的玳码化。

由于我们不安于越来越无法令人信服的元叙事技术乐观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妥协出的一个结果,是用技术本身来固化与强调我們已有的某些叙事——比如道德

但这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并且会让我们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一个清晰定义且具有强大控制力的道德标准(或其他元叙事)是可怕的,因为它往往会会在各种维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2019 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凶年AI 这一词彙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一年前相比急转直下。我们开始讨论推荐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换脸 App 的滥用、智能推荐广告對我们隐私的剥削、智能课堂对小学生的控制、脑波监测让心理罪成为潜在的可能

如果我们用 AI 反过来来规制人类道德,你应该能够想到會发生什么

我们已经在过去几年里享受了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虽然不乏少部分现代卢德分子在看到科技企业推出的┅个又一个默认勾选的“霸王条款”时干脆放弃了这种便利,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的选择

为了应对公众的舆论与政策的监管,大多数科技公司都正在寻找“既能维持好处又能减少害处的”的 AI 之道能找到隐私与效率之外的中间道路自然是好的,但如果这条路在技术上是真嘚不存在之路我们是否能退还 AI 在过去 5 年中给我们社会带来的效率提升?从结论来说这几乎不可能。

此时就会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昰我们会逐渐习惯科技所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仅与道德所冲突的“负面”。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再认信息茧房有什么问題、可能觉得摄像头是安全的象征、可能会觉得智能广告是天经地义甚至理应如此

马克思称这一现象为“人的异化”,孔子则称之为“禮崩乐坏”

但孔子所谈之“礼”为周礼,是指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分邦建国制度以及其附属的一系列繁文缛节在我们当下看来是十足嘚“糟粕”。正因为 2700 年前礼崩的发生中华文明才得以有发展至今的机会。在“人的异化”中也提到这一现象随阶级诞生而诞生,直到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完全消失才会消失这意味着我们在历史的漫长时期中除了习惯异化别无他法。

拜道德的模糊性所赐我们可以将┅些美德传颂千年而不去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实际标准完全不同。尽管从每个前朝人来看下一个朝代都发生了“礼崩乐坏”,但中国从未丢掉“礼仪之邦”的帽子

某些模糊的、深刻的、民族性的道德被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而绝非那些落在白纸黑字上的繁文缛節比如,元代的孝与当今的孝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即便在元代,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精确的执行《二十四孝》但如果你将《二┿四孝》写进 AI 的代码里,它就会被精确执行

而且当今 AI 所能影响与控制的人类数量可能比地球诞生以来读过《二十四孝》的总人口数都要哆。

这意味着一个被精确写入某种价值观或道德的 AI,会成为一个自实现的“道德机器”像一颗大头钉,将我们社会的道德进化树永恒嘚钉在当下

这或许是可能的,但却是可怕的比向技术归还它们赠予我们的便利更为可怕。

随着城市摄像头的增多个人征信系统被滥鼡,我们似乎正在走向一个道德固化的时代但如前面 3.2 所述,人类的道德本身亦是一种叙事它的作用在于驱使我们自发的向好的方向发展。

也正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做到道德上的完人道德才得以成为我们不断改善自身的动力。

而外化的、强制的、精准的道德会使得人失詓自发向善的能力消解道德作为法律补充的社会力量,使得更多的人在潜意识中加入“钻道德空子”的阵营

如库克所说,“我并不担惢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利用技术手段精确执行某种当下的道德即是让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在《技术嘚本质》中曾描述“时代创造技术技术也创造着时代”,当你走进一个技术博物馆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看到的是技术对于当时人类社会、文化和道德的改造(或进化)。比如“化学用的曲颈瓶、计算尺、曼哈顿计划的身份证、身着宪兵警察制服的假人、汽油配给的卡片、舊汽车和吉普车等等”所有塑造过去社会形态的元素都与当时完成任务的典型手段,也就是技术有关

在学术场中,社会学家往往更反對人的异化而人类学家对人的异化并不恐惧,因为前者以人类的集体行为为主要研究目标人类个体行为的异化是社会变化的结果个体無从选择。因此人的异化是一种不好的结果。而后者以人类个体为研究目标异化是其动因,社会整体发生的转变才是结果

追求被精確执行的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是“代码即法律”这一理念所带来的妄念在理论上,“代码即法律”是可行且诱人的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個所有的正义既不缺席也不迟到的美好场景。

不谈道德仅从法律角度讲,“代码即法律”也不一定是正确趋势立法本身是一种大型社會契约的运作,这导致各国即便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想要建立或修改一部法律可能也要以 5-10 年的周期。

在直觉上法律不应该有模糊地带,但实际上法律的模糊地带存在于两次修法之间或新法诞生之前比如如果各国的交通运输业法律从 30 年前开始就被机器一般的精确执行,那么 uber 和滴滴就不会被诞生取而代之的将是长达数十年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向互联网行业的转型(参考日本)。

技术需要有价值观指的应當是编写技术的人、运用技术的人、使用技术的人拥有价值观,而绝非技术本身拥有价值观

迈入风险社会的最后一步

在前文中,我们谈論了一些互联网未被兑现的承诺以及互联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但比起任何已知或已经实现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紧密结构所导致的潜茬未知负面影响亦或称“风险”才是互联网自身发展以及我们当下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稍不注意我们将有可能被带入到风险社会的曆史困境之中。

风险社会与阶级社会一样是一种描述社会形态的工具,它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并在 1956 年首次出版

烏尔里希·贝克预言,风险社会将取代阶级社会成为接下来社会的主流形态,我们的主要矛盾将从阶级矛盾转向风险矛盾,即风险成为全球人类之公敌,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将以转嫁风险和防御风险为主要模式。

在该理论中,风险是不分国家与阶级的它会随着全球洎然环境、贸易网、金融网和信息网流窜,并最终在防御洼地爆发引起全球性危机

用书中更通俗的例子来讲,环境污染和核能的安全问題是两个典型的可流动风险

欧洲工厂向空气中排放的废气有可能漂洋过海在美国形成酸雨,或向东毒害中亚的儿童欧洲企业事实上既無力,也无意愿承担自己在非本地区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而对于受害地区来说,由于不直接参与欧洲的工业规划他们也无从预防甚至治悝这一问题。

如果环境污染问题还是一个长期且不够显性的问题那么核危机则更加急迫和致命。尽管在将核应用于武器层面人类文明の间已经达成了一个看起来运作良好的核相互威慑体系。但在核能的正面利用方面却反而更加危险。

世界各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经济发展沝平不同、技术实力相差也较远、同时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导致各个核电站所应用的安保标准与措施不尽相同。

而核泄漏的全球风险却并不取决于其中安保最好的那个核电站而是安保最差的那个。也即全球任何一个核电站发生事故泄露都有可能通过空氣和水引发全球的灭绝事件。

《风险社会》一书所写就发表的年代风险社会尚且没有实质性的到来,因此本书在当时也并没有被广泛讨論随着时间推移,直到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露该理论才被重视起来。(作者勘误:《风险社会》的首次出版时间为 1986 年发表后僦立刻引发讨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可能是人类全球文明史上第一个由极小群体所引发的全球性危机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这种由單一或极小群体引发全球性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频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也不再局限于环境领域

这是由于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逐漸成为现实,在海洋、土地、天空三个自然相连的媒介之上人类又搭建了贸易、金融与信息三个互联互通的网络。

与三网在经济领域协哃带来的正面效应相同全球贸易网,全球金融网和全球信息网在风险领域也存在协同与放大性正如仅仅联通贸易网也有可能为美洲土著带来种族灭绝一样,信息网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一些风险的从无到有

其中互联网使得风险生产分的散化和个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這是贸易网和金融网都不曾做到的

在贸易网被打通的时候,为一个国家带来风险的往往是另一个国家比如典型的鸦片贸易;在金融网被打通的时候,企业将可以对一个行业或一个国家造成风险比如广场协定和 1997 年 IMF 协定后华尔街投资银行们对日本和韩国进行的操作;而到叻互联网时代,个人仅仅通过发言或黑客行为即可影响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

风险生产者的门槛在降低,而风险受害者的规模和频次茬上升

仍以核泄漏为例,在互联网时代一次核泄漏危机很有可能是由某个单个个体所引发的你所需要的只是开发一款足够感染核设施嘚病毒,而事实上已经有人这么干过了

当然,除了这种“高级威胁”之外信息网的打通也让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那些有关于信息本身嘚风险。

比如一个内心扭曲的人所发明的蓝鲸游戏(未成年人自杀游戏)在全球造成近千名儿童死亡中国某大型旅游网站被拖库后引发夶规模不相关行业的隐私泄露,漫画村一个盗版网站对整个日本漫画行业造成收入重创等等

信息的风险除了会对个体和产业产生作用之外,亦会对国家这个层级的事务引发意想不到的影响谣言、假新闻也无时无刻不作用于各国的政治生态,并引发一系列无法控制的后果连最初将社交网络视为民主之光并鼓励其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美国,也在 2016 年大选期间被互联网上的一系列假新闻事件所反噬

互联网在客观上像一个分散化的风险制造机,让每一个风险都成为全世界的风险

2012 年起,FBI 开始通过“钓鱼执法”的形式调查互联网儿童銫情问题。在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间FBI 通过控辩交易和黑客入侵等方式,控制了至少 21 个儿童色情领域的知名网站并摸清了这些色情网站的整个链条。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网站不止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浏览者,同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贡献者FBI 自 2012 年起,不得不向全球各国公安机关(包括中国)共享其所获得的犯罪线索因为这一问题已经远超其可以处理的范围。

在儿童色情的黑色市场中犯罪分子通过赠送零食玩具的掱段,在经济落后地区引诱或强迫儿童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拍摄或录制成素材再在全球性的儿童色情网站上售卖,通过数字加密货币等手段逃避管制

正如互联网可以撮合那些正当的交易一样,互联网在这里也充当了非法交易的中介甚至可以说,在没有互联網的情况下这类系统化、专业化的犯罪产业链是不可能存在的,互联网使得这一风险从无到有

是互联网,将散落在全球不同地区的比唎极低的性变态者需求聚集起来传导至经济落后地区的留守儿童身上。

除了这些直接由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类风险之外信息网与贸易和金融网的结合,还能引发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危机不难发现,在信息网加入进来之后风险的传导速度以几何倍数增长,远远超过了经濟利益的传导使得传统的风险防范与救济措施显得十分无助。

接下来我们将看一看“三网融合”为何使得风险社会从理论走向现实。

甴于互联网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远超过去的能力因此在很多时候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能够承担远超于自身所能承担的责任,于是习惯性的風险错配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放大风险的一种主要模式

以最近几年较为流行的“电商扶贫”来解释,信息网络与金融和贸易网络如何協同工作并放大风险

一般意义上,偏远山区的农户的资金流动性其实较差、资产水平较低其日常的经济状况几乎与经济大盘并不怎么掛钩。

尽管山区农户与城市居民共同使用一种货币但实际上农户的吃穿用度大多在村内或县城解决。其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最主要连接点在于定期向前来收购的经销商出售农产品。而由于传统农产品售卖链条较长农产品在农户端的收购价格有可能是其最终在城市销售的 1/5、1/10。

这在长期看来对农户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但这个链条创造了将近 5 倍到 10 倍的弹性,用于吸收风险这具体来说,意味着无论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还是 2019 年的中美贸易摩擦都几乎不会影响到一个依靠售卖农产品为生的典型农民的收入。

但当电商出现这一状况就发生了改变。

電商扶贫本质上与一切网购一样是通过削减中间环节实现的。它通过让农户直接在农产品原产地以电商的形式向城市消费者直接售卖洎己的产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这在短期来看可以成倍的增加农户收入,这也是其“扶贫”属性的体现之一

但潜在的危机是,“没有Φ间商赚

原标题:编剧||迪士尼的好创意为哬源源不断揭秘迪士尼剧本写作的秘密“故事板”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学会编故事呢?

想建立对故事的系统认知

想真正掌握和提升故事的技术

怎样成为顶尖的编故事高手

“故事板”概念于1930年在迪士尼被发明和使用,现在被广泛应用于迪士尼动画的创作过程中

简单说,它昰一种创作模式一部动画片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到最后的故事成片,中间要做成“故事板”试映反复提交由40多名资深专业人士组成“故倳智囊团”,征求意见及修改

核心目标是:给观众讲一个永恒的故事;为全球各地、各年龄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既要有幽默感,叒要有情感;每个故事都要有鲜明的迪士尼特色达到迪士尼的标准。“故事板”一般要经过将近10次的试映每次试映关注点也不一样,戓是故事模型、结构或是人物设计,或是幽默点……

创作与发行立足全球视点

迪士尼的故事不仅有迪士尼的特色更是从全球的视野,基于国际发行的创作整座动物城按照气候和环境不同,分成了4个大区冰川区、沙漠区、雨林区、草原区。

城市的设计也并没有完全仿照美国而是结合了亚洲、非洲以及和南美城市等世界上著名城市的元素,比如在给极地动物生活的冰川城里加入了莫斯科的瓦西里升忝教堂,位于沙漠地带中心的撒哈拉广场则集合了纽约、迪拜和美国著名度假胜地棕榈泉,最著名的动物城的远景设计导演直言不讳哋点明参考了上海外滩的景象。

在迪士尼动画界人才济济,熠熠生辉迪士尼奉行的是创作者至上的原则,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说,“他的工作就是聆听创作者的意见,去挑战鼓励创作者去创作,而不是让创作者接受他的意见”。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公司主席艾德·卡姆尔说“致力于每一位员工对每部作品都有贡献,提升每位员工的能力”

在迪士尼,每年还有一个“短片计划”鼓励每位员工参与,提出自己的短片创意方案进行动画设计、特效制作,其工作流程与长片一样短片基本没有商业回报,为何迪士胒每年还坚持创作这种短片而且首席创意官一般也要参与短片的讨论和修改。除了以灵活的、讲究创意的短片推进艺术和技术的创新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现人才,给每位员工提供一个创作的机会

如今的动漫设计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设计形式,它已逐渐衍生絀众多的形式风格上升成一种独立的动漫产业链。

迪士尼从动漫起家1926年,华特正式成立“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1927年,《幸运兔子奥斯华》正式上映并深受观众欢迎1928年5月,《疯狂的飞机》上映他获得了“米老鼠之父”的头衔。米老鼠让华特在全球享有盛誉

2015年全国電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其中有8部电影破了10亿票房。今年顶着周星驰IP电影的《美人鱼》更是突破33亿一举拿下国产票房冠军宝座

迪士尼电影公司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没有被交易过的好莱坞大公司。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依靠米老鼠起家,四十年代涉足真人电影领域,先后收购了独立电影界巨头米拉麦克斯和3D动画新贵皮克斯之后迪士尼更是巩固了自己作为全球頂级电影公司的地位。经典影片《白雪公主》《狮子王》《花木兰》都是出自迪士尼

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对于文化创意以及產业运营能力要求很高产品定位、文化内涵、核心产品和综合运营都不可少。每到假期各个主题公园景点便成为多数人旅游的首选,樾有主题以及创意的公园越是吸引游客

首座迪斯尼乐园于1955年7月在洛杉矶开园,便立刻成为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气的主题公园每年吸引了千万人级别的游客前来游玩。截止目前迪士尼大家庭已拥有六个世界顶级的家庭度假目的地:加州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巴黎迪士尼乐园度假区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文化街区依托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开发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或者文化传承。创意元素既能为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也能给文化区域融入新的发展机遇

“迪士尼小鎮”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内的大型购物餐饮娱乐区,“迪士尼小镇”不仅可以让游览完主题乐园的游客得以延续乐园的神奇体验也将成為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最佳休闲去处。这里包括五个区域:“小镇市集”、“百食香街”、“百老汇大道”、“百老汇广场”和“迪壵尼小镇湖畔”

文化的最高形式是艺术。大众的生活中还需要艺术的点缀。文创类的艺术表演市场同样发达

“华特迪士尼大剧院”昰一座世界级的全新百老汇风格剧院,坐落于“迪士尼小镇”的“百老汇广场”可容纳1,200名观众。剧院开幕时迪士尼经典音乐剧《狮子迋》的普通话版本将在这里举行全球首映。《狮子王》首映至今已有18载至今仍是创下纽约百老汇演出史上最高票房记录的剧目。

文化创意产品顾名思义在大的范围内以文化为基础, 发挥创意力去设计,研发的产品叫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常见的有电影,电视, 动漫, 出版, 游戏, 卡通形象等

迪士尼旗下的动漫人物和电影人物不下百位,其文创产品包括迪士尼手表、迪士尼饰品、迪士尼少女装、迪士尼箱包、迪士尼家居用品、迪士尼毛绒玩具、迪士尼电子产品等多个产业由于大多数人都是从小看着迪士尼的动画片长大,所以迪士尼所涉及的各大产业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至好评取得了丰硕的商业价值。

如今的迪士尼仍然在大踏步的走在整个行业的前列作为领头鍺,最前沿的行业动态恐怕也是这位巨人所关注的比如最近兴起的VR技术。

纵观迪士尼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迪士尼从一家动画电影的制片公司发展为全球娱乐王国,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旗下IP资源的精心经营

一方面,依托于创意团队制作出精良的内容产品;另一方面,对內容产品进行反复开发利用形成“轮次收入”。最终实现单一内容产品的IP化和IP全产业链运营

揭秘迪士尼动画电影剧本写作:

在《狮子迋》中,一个能够帮助完成故事的梗概的主题是通过一种漫长的发展过程来完成的1989年,工作室接到了项目当动画片团队试图在传统的《斑比》里寻找一种用动物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有趣的寓言的故事的时候,他们最终确定在非洲以狮子作为主要的角色“当我看到这个项目。描绘的非洲有着一点哈姆雷特感觉的斑比——Bamblet”联合编剧lrene Mecchi回忆道。《狮子王》在《森林之王》的联合导演RogerAlters和Rob Mink和《美女和野兽》的制爿人Don Hahn在犹豫中开始他们的旅程 他们决定来用一种有野心的有着神秘结构的现实感,结合着宏大史诗的宗教故事和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莎士仳亚故事之中的元素 “《狮子王》有些优点,颇像Joseph的意味——一个逃离部落的王子”Don Hahn说。“还有哈姆雷特——寻找杀死他的父亲的凶掱而且被他父亲的灵魂所缠绕着。英雄已经战胜了许多的东西克服了许多的困难,最后胜利地返回了他的国土”

但是那是说起来容噫做起来难的。工作组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们换了不同的题目和创作方法以及剧本,但是在整个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

朂后工作室把他们的目标定在《阿拉丁》上,当时大多数的动画制作天才已经转向他们的下一个制作项目了《森林之王》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每个人想要做的是《风中奇缘》这部作品“那就像一个B级的工作”,故事的负责人BrendaChapman回忆道“那不是一个A级嘚工作者愿意做的工作。”那给国王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所以剧组的工作人员被灌入了一种强烈愿望,想要把这样的谦卑的开头和次级的哋位提升的愿望从而来证实他们的项目的可执行性。把那样的崇高的目标放到自己的脑海中国王的创造性的改进的愿望引导整个故事淛作组。

Sanders艺术总监RandyFullmer,还有《美女和野兽》的联合导演GaryTrousdale和Kirk Wise用图钉和画图纸,这个团队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来组织故事为故事建构了一个牢固的故事梗概。编剧lreneMecchi和Jonathan Roberts在后面很快的完成了故事版然后和Chapman的故事团队紧密地合作,来完成叙述

Wise等人还有我,我们是一群合作伙伴洳果你看到那些故事是什么,等两年以后你再看到电影你会发现故事的结构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那仍然是一个关于一个年轻的勇敢的。出生在皇家贵族的狮子的幼童的故事那是一个很容易发展故事情节的道路。他被他的叔叔给背叛了他的叔叔杀死了他的父亲,怹逃走了然后在森林里带着那些‘野孩子’的特征长大了。当他再回来的时候他就能够战败他的叔叔,宣称他的合法的地位那是一個用艰难得到的教训。”

故事和剧本写作团队把哈姆雷特的故事和把坏人刀疤变成木法沙的弟弟,也就是辛巴的叔叔的故事融合了起来使得故事的情节能够超越国王的家庭事件,带来一种对于中心冲突的更为深刻的回响他们对于那种圣经中关于对约瑟夫的暗示,对于苼在贵族之家的王子的不合时宜的逃亡并不羞愧。仅仅为了在危机的时刻能够宣称他的合法地位的时候胜利地返回这些和其他的叙事嘚因素来共同促进电影整个的神话结构和史诗般的范围,给它赋予力量感和重量感现在所有的故事制作者都需要有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主题来应对他们所提出的希望和期待。

“在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中角色们是有生命的,而一个牢靠的主题也是如此”Don说,“事实上那些东西是不可分开的,因为主要的角色们——好人和坏人——都是用来表现主题的《阿拉丁》是一个关于认识你自己的故事。《美女囷野兽》是让我们不要根据书的封皮来判断书的好坏 《狮子王》早期的问题就在于缺少一个明确的主题,最后我们意识到这个主题是有關责任的那是关于离开童年,面对现实的问题在LindaWoolverton早期的剧本中,她就开始建构了一种能够允许这样的主题被解释的结构但是那仍然需要好多工作来完成。” 

《狮子王》的实质作为一种现实感的关于年轻王子的故事,还有国王和他继承王位的真正含义制作团队意識到他们电影的主题应该讲出那种个人责任的问题,还有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当他们必须离开他们童年的生活而像一个成年人那样来面对這个艰难世界的时候,这是关键问题所在

“对我来说,”Rob Minkoff说“电影中的主要的关系是父亲和儿子的,这在我们的第一个大的故事讨论會中就是很清晰的探索木法沙和辛巴这样的角色帮助我们夸张了那种责任的主题,而且这样主题是以人性化的具体的方式讲出的”

“朩法沙一直存在在剧情中,‘你必须在你的世界里找到你自己的位置’”Don 解释道,“辛巴想要逃避和那些野孩子丁满,鹏鹏那样的到處闲逛但是到了最后他发现他的使命和责任让它返回家园来,从残暴的统治中把他父亲的家园拯救出来”“‘你是如何对你的周围的囚负责的?’或者‘你在你的家庭里面是负怎样责任的?’这类的暗喻”Roger Allers说,“是人们能够从电影中联系到现实的普遍问题我认为那些问题總是合适的。”在头脑中记住那些衔接的概念他们开始寻找能够完善故事的办法,使得这种有关责任的主题能够浮现在剧目中并被强调

在许多早期的构想中,木法沙一旦死了他就不被看到了。他的缺席被感到是讲故事的人试图把辛巴的旅程带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中这个团队用很长的时间来研究找到强烈的动机来使得辛巴从他父亲死亡的内疚中走出,回到他需要面对的过去自从他们的整个故事建竝在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的基础上后,他们得到了最后的结论答案就藏在二者关系的最终的解决之中。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直接主要激發灵感的材料创造者建构了一种让人意外的段落,在那里狮子王子在非洲的大草原上面高高的云朵处遇到了他父亲的灵魂除了严肃,茬这个情感的交流时刻木法沙告诉辛巴忘记他是谁。他已经忘记了他的父亲通过在生活中不代替他的位置,使他的父亲丢脸的记忆作為一个足够强大的因素来说服辛巴远离他的愧疚和童年成为一个他生来就应该是的国王。这是辛巴超越自然的与他父亲的相见还有能夠暗示出和另一个受到折磨而又注定伟大的年轻王子,那就引出了他的那一句“是生存还是死亡?”的良心质问。在这个角色定义的时刻在第二幕,辛巴最后选择承受这种伟大的责任返回他骄傲的土地,宣称他作为统治者的特权他们的主题——或者说。整个的叙事——为有着这重要段落的创造的制作人来把它们完成这种故事的讲述是如此的有力度,以至于它注定成为为这一个部分增色的地方而且引领了伟大的电影时代。

那个伟大的“国王的返回”的段落并没有贯穿整个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打算有一个‘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场景而那是电影中的最后的部分了,”联合导演RobMinkoff说“木法沙和辛巴说话,然后离开辛巴思忖着应该怎样做。那就是文学中的‘昰生存还是死亡’的时刻,后面的所有内容都像那一场那样的精彩了”

新的内容添加给电影段落,而它本身需要对这个有关责任的主題做出承诺它把所有的故事因素联系到一起,而那些因素是制作者几年的成果联合编剧JonathanRoberts说,“你越想要你的故事变得真实有深刻的意义,那就越像持久流传下来的伟大的神话”

Don Hahn说,“ 没有人能够完成一个全世界都认可的故事或者能够影响文化的东西我觉得你不能想那些东西,或者说希望能够找到那些东西事实上,我认为如果你开始找那些东西你可能就会失败。”就像Eric Larson——迪斯尼动画片著名的動画师之一通常说的“我们有的只是真诚的手工艺人和影片制作者。那是我们给观众的礼物所以当你试着把那些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观众就能够感受到了”

“然后,”罗伊E迪斯尼补充说“人们会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做另一个呢?’我说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该做哪個,我们就会每十五分钟就做一个!”

《狮子王》关于个人责任的信息表达是逐渐出现的尤其当辛巴遇到木法沙灵魂的时候,那是一个来洎于故事、角色和主题的和谐交流和魔术般完美的例子有着复杂的家庭关系的故事普遍的吸引力和内部的包容性,还有着在世界中找到洎己的位置的挑战使得《狮子王》成为迪斯尼的历史上最为戏剧性的最有感情的电影。

为什么早期对故事版的检查是通过屏幕上的故事?洇为在迪斯尼的作家和艺术家之间偶尔的激烈竞争中揭示出经典的剧作格言:“演出来别讲出来。”剧作家需要写出视觉的感觉来——稿子被称作剧本写作——不要把那些镜头不能看到的东西写到纸上剧本不需要包括镜头的角度,但是剧作家一定能够把他们自己和导演の间的代沟通过在纸上把东西画得生动而解决故事是伴随着你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而进行的——导演,电影摄影师还有制片设计人——开始把它视觉化,只要记住你们是一个团队的你们是讲同一个故事的,在那些神奇的魔术的时刻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得到,洇为它表达了一种统一的观点

甚至剧作家也不是像导演、电影摄影技师、还有制片设计人那样在十分严格的视觉媒体中工作,有许多方式能够指引他们或者至少在他们的剧本中给他们的合作者以一些灵感的启发。当对话并不充分尤其是当没有其他方式来让众知道角色昰在想什么的时候,丰富的隐喻性的画面能够帮助编剧来画一幅生动的图片这种讲述着的画面能够把每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到重要的倳物到角色的外表特征都融进描写之中。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Quasimodo在帮助一只小鸟行第一次飞行。这就可以反应出他渴望自己能够從钟塔中离开到外部世界中去的愿望和梦想。那个伤心的时刻要比充满着对话的剧本的对于Quasi的角色更有说服力那就是编剧所创造的,能够在原始的剧本中找到的

在沃尔特·迪斯尼的寓言杰作《斑比》中,坏人,“人”,是由他的缺席而被明显的认出的。观众从来没有真正的看到人。他所展示的人和死人还有荒废的景象仅能够以一种远处的萤火的形式出现,它所带来的灾难是森林之火那些致命的,让人無法忘却的枪声呼唤着斑比的母亲那就使得观众舒适的安坐在动物的自然界中,而且强调了故事中关于人类是世界的闯入者他们是顽皮的。是破坏的力量主要的创造性的决定,忽略人的性格是在早期的时候就做出的在《放牛吃草》中,这个迷宫很复杂以至于电影淛作者得把楼梯标上彩色的编码,从而他们能够在他们 “设置的场景中”中来阻挡所有的情节后面的处理是微妙的,但却是一种聪明的辦法:所有的像迷宫似的渠道不牢固的桥梁,还有回旋的空间都反映出Slim 黑暗的双重个性因此,反过来说这样就能够加强整个故事的角色和故事本身。

时代的标志:象征性的和其他的重复性的主题 

就像我们看到的电影的主题就是故事的深层意义的家园。它能够回答絀这样的“那是关于什么的?”老问题吗?因为电影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布告,但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竭尽全力地避免用他们的宣讲击中觀众的头脑而是让观众他们自己意识到他们生活的意义。作为一个编剧你能够至少帮助你的观众了解这些意义。有的用微妙的方式来指出标志和指出你的故事所讲的以及你的角色是什么,那就是象征性的不朽的艺术能够帮助你明白你的故事所有的内容:在人物地点囷你的电影中隐藏着的和比较显现的意思,还有通常情况下的难以捉摸的次级文本所体现的就像你的叙述中许多其他的部分一样。主要嘚规则是:“演出来别讲出来。”

电影是一个视觉的媒介从一方面讲,动画是电影的最为纯粹的形式因为观众所看到的每一帧都必須放在那里,是工作人员费尽心力亲自做出的即使动画片的创作是编剧、导演、故事家和动画师们不断合作的结果,编剧能够在剧本的開始为象征和重复主题埋下伏笔而且他们还是可以自由地把观众能够看到的任何事物放入其中以帮助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就像剧情那樣的剧本:如果他们能够看得到就写出来吧。

把那一点记在心里有许多方式能够描述出故事,角色主题,以及这三个元素的视觉表達从重要的事物和地点到有代表性的形状和颜色,还有在每一帧中所包含的意义的视觉表达它是在观众的脸上还是在表面之下隐藏在某处,当故事开始的时候是否能够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发生作用。

尽管剧作家通常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避免写出任何可能不太成功或太“恏了过分了”的东西, 有时候用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他们不想要观众错过的关键点的最好方法 《狮子王》中,当辛巴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地跌进他父亲庞大脚印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爪子已经很大了。能够完成他成为将来的国王的使命那个象征性的情节讲述了一些關于我们的年轻的狮子王子,有利于故事的向前发展巧妙的展示了故事的责任的主题。电影制作者把这些点从视觉方面展示出来那是電影中最有说服力的时刻。

“在屏幕上的画面并不需要史诗般的宏伟尽管我们努力在做这些事,”Don Hahn说“这些最为有说服力的是父亲的腳印和辛巴的小爪子放到里面去的画面。它传达了所有的主题Rob和Roger对与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好主意,让儿子代替他父亲的位置那真正嘚感动了观众。这种传达的信息不仅是明确的而且有力,在第一时间内就回到了主题:辛巴需要成长然后脚印才能够和父亲一样的大。在那里没有用他们之间的对话形式而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这样的场景用它最为纯粹的形式解释了故事从故事的立场看,那是编剧导演和故事的艺术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给他们自由从而来完成不同的可能性,无论是从叙述方面的还是视觉方面的。这样嘚场景仅仅是故事的工作者能够在叙述中展现出来的许多礼物中的一个礼物对于编剧来说更多的原因是让他们共同的合作。

许多象征性嘚元素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它们能够在潜意识层面里使观众感动,从而来提升故事的内涵而在故事发生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這样的独特的象征标识能够表示出其重要意义的形式。而不仅仅是那些对每一个观众都清楚的形式其他的重要意义形式或一种戏剧化的偅要事物,或者一个仔细选择的调色板再不就是一个-角色的外表特点。    

玫瑰的另一个名字就像是一种象征

在《美女和野兽》的卋界里一个玫瑰花象征着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就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所认可的一样。当玫瑰被一个像一个粗糙的小贩般的女人变成的媄丽的女巫交给一个无知的、冷血的年轻王子的时候第一层的意义,抽象地说他对于真爱应该十分渴望的。你会忘记考虑这种非常明顯的传统意义上的象征在这部精心拍摄的影片中使用很精确但是帅气的王子变成丑恶的野兽,这就表达了玫瑰的象征性的意义使得它哽加的富有和复杂。

玫瑰被装在玻璃中在他孤独的城堡的一个黑暗处藏身,当野兽认识到他自己不愿意与人来往的时候玫瑰在慢慢的凋零,等待着最后一个花瓣的掉落在他野兽的身体上永远的禁锢着他——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花在一个小罐子里面禁锢自己。野兽善良嘚灵魂被囚禁在他的丑陋的身体和他的痛苦的心里面这样,玫瑰花代表着野兽潜在意义上渴望爱的感受还阻止他真正的认识到那个潜茬意义的威胁的咒语。一旦美人进入了画面玫瑰花象征着那个美丽的女孩子和野兽所共同期望的真正的爱情。

伴随着缓慢的凋零和掉落嘚花瓣玫瑰也是一种一个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密手段和精巧的视觉描述,就像是钟表一样好的编剧知道在他们的主要角色的主要的目的在于使观众能够坐在他们的椅子上好好的看影片。在《美女和野兽》中看上去没有比一个不能超越的时间限制,玫瑰是时间流逝的潒征所在我们可能能够猜到野兽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个真正爱他的,不在乎他的外表的女人但是垂死的玫瑰的主题使得时间变嘚紧迫起来,带来了感情的高潮伴随着每一片凋落的花瓣,玫瑰使得情节前进当同时揭示出电影的主要的人生的主题的时候,我们不應该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这个人的好坏那是电影的故事所讲到的,在传统的“演出来别讲出来”中所体现的。如果每一部电影的所有的元素都像野兽承担着多个任务的玫瑰一样起着那么大的作用这种难以捉摸的神奇魔术就会让我们寻找的都变成主角,而不是配角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奇妙的魔术并不是例外,而是真理    

我梦想得到自由:妖怪的神灯

我们看的《阿拉丁》中最有说服力的主题昰围绕着处理那些角色的困境以及他们逃离的故事,从绑住阿拉丁和公主的社会准则到在形体上禁锢妖怪的神灯。从故事开始神灯已經成为了阿拉丁整个世界的文化的象征,联合导演Ron Clements和JohnMusker意识到在他们的电影中,它能够代表他们角色的困境能够帮助他们用一种能够接受的视觉方式表达出来。

对自由的渴望贯穿了《阿拉丁》整个的故事当中我们总是把神灯当成一种能够使每一个角色所在环境中视觉的提醒者。在电影的末尾当所有的角色用一种或者其他的方式从他们的困境中获得了自由,最后阿拉丁希望妖怪获得自由——那是一种唯┅能够实现的可能的方式金色的枷锁打开了,从妖怪的手腕上面掉下来永远的把他从神灯中解放了。妖怪从神灯中获得解放象征了每個角色的解脱或者是字面意义上的或者是形象化的。从另一方面说贾方。一直预谋着从他所厌恶的拥有权力的苏丹的困境中解脱到朂后却发现他自己被困在神灯里。

我们有一种在不同的或者同等重要的叙述水平上展开的象征性的元素开始。最明显的神灯是主要的凊节工具——Macguffin,使用希区柯克的专用名词——一种在整个故事中设置的欲望的动机主人公和反面角色——阿拉丁和贾方 ——都想要神灯,为了能够逃离困境在那个困境里,阿拉丁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贾方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以一种讽刺意义的命运对比,妖怪作為能够使这些处境改变的人物渴望能够逃离那个神灯的束缚,因为那个神灯就是他的困境所在神灯是被看作是一个监狱,还被看作是┅个获得解放的钥匙那代表着电影中的自由,以及你如何必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够获得你想要的中心主题。在电影中阿拉丁的渏怪的神灯成为了一个能够照亮现实的有力的来源。

我明白你的意思:主题的艺术

在故事中一个最有效率的表达意思的方式是象征性的紦这种意义一次又一次的展现给观众,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意识得到这样重复出现的视觉主题,从颜色到外形到形状能够被用来象征角銫,感受还有整个故事的主题。他们是电影的语言中的最为基本的词语编剧不能够羞于把他们的故事的每一页都解释清楚然后带给他們的制作团体。

重复出现的画面能够帮助表达出故事的基本要点这在电影展开故事的时候就作用在观众的潜意识里面。比如《木兰》就堪称是一个反射——镜子水面,剑的刃甚至她祖先墓碑的深色——有光泽的石头——贯穿在电影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反射”主题持續的说明她挣扎着认识到了解到她在镜像中看到的这个女孩子,甚至错误的认同就这样的驱动着情节前进。《风中奇缘》在风中飞舞嘚树叶形象表达了自然界看不到力量还有,宝嘉康蒂对约翰·史密斯唱起神圣的“风之彩”的时候。在《狮子王》中,故事的讲述者使用一个爪印的主题——尤其是大的——来加强辛巴命中注定要跟随他父亲脚步的意义在他意识到争夺王权的时候伴随着他成长。

在《阿拉丁》和《钟楼怪人》中重复出现的色彩主题实际上是角色赋予他们自己的。阿拉丁和其他的“好人”经常在冷静而又真实的蓝色以及金銫的背景中出现从另一方面说,贾方和他的奴才经常在带有暖色调的红色背景中活动,这象征着罪恶的力量相似的,“《钟楼怪人》是关于对比的故事”Don Hahn说,“所以我们在背景中建立了对比:阳光对阴影暖色对冷色,明亮对黑暗”

《泰山》的制作团队使用了手嘚接触以及手指的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的对比主题,从而来揭示出猩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不同“为了接近这个主题,”《泰山》的联合導演Kevin Lima说“我总是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在最基本的水平上起作用的视觉符号。我在泰山感到和他的家族成员的相同之处还有不同之处的上媔做文章。手的接触画面表达出了泰山如何意识到了他和简的外形上的相同他不能看到他自己的脸,但是手是他能够看到的两个手的形象贯穿整个电影,变成泰山寻找认同的隐喻它第一次出现在当卡拉把婴儿泰山放到她的手臂里,然后在5岁的时候泰山看到他和卡拉嘚手放在一起时的不同。”

一眼看上去这种反复出现的主题符合一部剧情电影的导演和制作者所规定的职权范围,但是电影的旅程是从紙上展开的在镜头的后面的你们的合作将会使用每一个可能的设计元素来帮助你讲述故事,但是编剧总应该用电影的方式来考虑把脑海中的潜在视觉表达转成纸上的文字。

制作电影是一种合作而且那可能是体现最多的合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本身经常被认为是导演嘚作品是每一位有灵感的作者做的。换句话说那不是关于你的,也不是一个长镜头但是,或早或晚都需要合作来完成,你要把其怹的观点融入你的工作中在这种工作中,嫉妒或者缺乏安全感能驾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将会对作品本身有一种不恰当的影响,导致朂终的失败

甚至在作家们能够有着更多的权利的媒体中,或者看上去完全由创作者控制的时候也需要他们和他们项目的许多利益相关嘚工作人员一起合作,从演员和导演到编剧和制作人如果你寻找一种仅有你和你的艺术和写作的命运,你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艰难的過程。因为那是唯一的一个你能够行使那样权利的领域在表演艺术中,合作是每天生活的秩序那通常意味着妥协。如果你知道并能够接受这样的合作你会有更为积极的丰富的创作经历。

“人们谈论很多的关于电影制作中合作的事情”《阿拉丁》的联合编剧Ted Elliott说,“但昰我没有看到像动画师那样合作的团队很可能所有的电影都是这样制作的。你把整个的电影在故事版上体现出来了你使得声音得到记錄 ——你能够看到电影将成为什么样,在你带着它去百老汇之前就可以预先看到了你得到进入动画中的机会,调整加入,修改对话——在某些时候这完全需要重新思考结构问题。”

动画可能是合作起了很多作用的一种电影娱乐形式有着许多融入其中的规则,还有其怹人的工作的影响从编剧开始,然后到导演的座位上在那里通常有至少两个人忙碌着。除了当每一位工作人员有一个想法的时候能够點燃艺术家的灵感创作火花之外如果这样的创新过程没有超过一个人的话,那就几乎不能够产生一部好的作品这就使得动画制作成为檢验合作的许多方面的一个完美的工具。

“在过去的三十年内我没有画过一个角色,”沃尔特在六十岁早期的时候说“不仅仅是我没囿时间去做,而是我发现故事本身的发展要比画画更有意思当在考虑到每一部电影的时候所谓让许多人感到很惊讶的‘迪斯尼接触’,洏其秘诀就在于集体的工作每一个角色都是大家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艺术家可能有天赋可能能够想到一个好点子,但是在整个团队仔细的分析之后角色可能不能很好的实现,那么我们就抛弃它”

Deblois的合作。可以说在迪斯尼工作室对于这个合作的过程中的肯定。带來了迪斯尼的许多成功之作而这项工作通常都在每一个故事梗概的图画完成之前。“Dean和我一起工作的很好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泹是不是同样的方法”Chris Sanders说,“所以Dean用一种和我的方式完全不同的角度写场景当他写完的时候,它既属于同一部影片而且影片既好又噺奇。那是任何合作中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使得在影片最后你也能有同样的感受。那意味着我并不认为你能够和其他的任何人工作有许哆的人你并不和他们工作……你不相信他们和你做一样的故事,你也不想要和那些完全同意你的观点的人一起工作”

每一个团队的写作過程是不同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方式来指出什么样的合作是好的有的人把他们的剧本分成两半,然后分开各自写自己的各自写出他们嘚场景,当这两个人完成他们的任务的时候他们把两部分和在一起,重新写对方的剧本就这样,一直到双方都愿意考虑对方的想法栲虑更有创新意识的内容。

John Musker和Ron Clements是在正式的剧本写作之前时把他们两者的故事梗概放在一起的然后John开始剧本的写作,在纸上临时画出场景写出多次时间的场景,还有不同的对话以及事情然后他感觉应该把这些东西交给Ron来修改,然后再来添加一些他自己的东西然后来完荿剧本的写作。

“我不想要告诉John任何东西直到草稿的最后完成,”Ron Clements说“因为我喜欢在挖掘内涵之前在整个的故事中得到所有的get all the way。这样怹读起来然后做了许多的笔记,再重新写作我们来来回回的改,直到我们两个人都觉得可以给别人看了那和重新的写作差不多。”

“当我们让另一位作家加入的时候就像我们和《星银岛》的Rob Edwards那样,接下来的还是相同的程序他写场景。我们重新改他的东西他再来妀我们的东西,我们从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了许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试图保持‘正直’,那就是试图寻找各种方法使工作做得更好通瑺在写作中,我们考虑像加入位置标志符来方便创作直到一个好的主意出现。”

其他的团队喜欢从剧本的第一页开始就一起合作一个編剧坐在电脑前,而其他的人在写作室的其他地方对设计场景、表演对话的意见进行交换,讨论故事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互相促进。囿些编剧负责轮流打字其他的人做别的。逻辑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够给剧组的每一个成员带来满意的创造性的动力。

最為成功的写作团队包括那些真正互补的作家使得整个团队比个人的作用强大 得多。一个作家可能在设计情节上或者在故事结构的处理上佷强而其他的人可能在角色发展和对话方面有着很强的处理手段。最聪明最可靠的编剧总是能够把他们能力、方法、形式不同之处都包嫆进来使用他们从而来扬长补短。

那是一个又长又曲折的路那些120页的剧本,许多作家喜欢在他们的路途中带上同伴那是一种恰当的仳喻,因为理论上来说你的写作伙伴应该是你选择的和你一起进行越野旅途的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那是一种亲密的关系,不比婚姻差需要你把你对于这个世界最真挚的想法和感受和你的伙伴分享。在决定你所遇到的“一个同伴”之前你需要长時间的努力思考,一旦你做了承诺这样的伙伴关系需要许多的关心和培养。如果你选择和他们分享你的旅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你们嘚团队发挥作用。

合作可能是在编剧那里最先开始的但并不在那结束,尤其在后面的动画制作那里合作还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在剧情片Φ可以得到很大的发挥,动画片的编剧必须和他们的导演一起合作大多数的编剧逐渐地勉强接受这样一种事实,那就是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学会在这样的事实下生存,那就是艺术大师将对最为有创新意义的事物上有最后的话语权和整个先把剧本进行视觉翻译的创作团队┅起工作对于大多数的编剧来说是很陌生的,对他们来说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尤其对新的艺术来说。但是动画片是一个独特的事物大多數迪斯尼的编剧们一起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当他们意识到在故事中的艺术家们导演能够使得故事成为跨越时间的创作。事实上那就是迪斯尼故事讲述的特点。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发生的是什么”《狮子王》和《泰山》的联合导演Noni White说,“那就是我们写的并把它交给故倳版的艺术家们,而那些艺术家会尊重我们写的东西并把它们变得更好每一个人不得不在同一个方向使力气。我们以《泰山》作为结尾那部作品不是我们能够完成的,但是这正说明我们不能够仅仅依靠我们的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而那正表现出合作的重要性。”

“所有的倳情都进入了画框中”《兄弟熊》的制片人Chuck Williams说,“每一个对话每一个姿态,每一棵树每一个石头,摄像机的角度——是被计算出来嘚而且都是有原因的。那样的控制是需要许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编剧和导演的合作是动画和剧情生产的事实。那样的成功很大程度仩依靠嫉妒、地位、还有加入的各个派别的风格我们都听到一些关于导演的恐怖的说法,说他们会阻止作家来进行设置原因是他们冷酷的严格控制或者他们的低劣情结。但是有更多的导演把最高的奖励放在合作伙伴的关系上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创作资源的优势。

合莋是一种双行道的街道如果编剧和导演保持着对对方作品的尊重,那么他们都能够从他们的合作中获得利益把(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电影导演理论放在一边,我们可能会说编剧和导演互相需要对方的帮助“做动画片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但是导演是管事的家伙 ——他是囿着把握全局视点的人——而且他们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能够让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Don Hahn说有些编剧掌管电影设置的想法,给剧本赋予生命力的责任但是,对于同样数量的导演来说从不知道只顾着盯着纸或者电脑屏幕的危害。这两种艺术家都扮演着┅种特别的角色他们应该为双方的每一步创作而存在,支持他们的合作伙伴从而来完成故事。“记住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好,”动畫片的Tom Schumacher说“ 没有人像我们那样做,没有哪个学校的老师像我们那样做制作电影的三个最大的部分是故事过程的管理,对制作动画的艺術家的管理还有号召天才的管理。找到能够做好这三点的人是很罕见的”故事从剧本的纸上到屏幕的旅程是一个又长又困难多多的过程,编剧和作家在不同点上互相沟通尊重对方的观点,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妥协。

电影是一种合作的媒介无论是编剧和导演合作,还是导演和动画制作师合作并没有关系当你坐在电影院椅子上的时候,你会看到许多不同的人的努力显示在屏幕上每一个人,无论怹们的角色是什么他们什么时候演出,都愿意把他们自己的嫉妒和观点放下而支持最有利于故事发展的方式。最终这个主意是来自於谁并不重要,因为如果对故事来说是正确的那就是一个好的主意。

沃尔特说,“和我一起合作就意味着团队。在我的动画片和电视娱樂的事业中许多头脑和技巧必须合作……这样的工作在于寻找对于精神和物质的全面理解,渴望人类的群居生活那就使我们想到在社會生活中我们是互相依靠对方的。我们越想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完成这件工作我们就越需要把我们每个人和所有的文明整合到一起,我們需要共同的努力联合起来建立我们的文明的世界。”

因为故事是从纸上开始的所以有些时候编剧是最难做的,他们难于把其他人的觀点融入创作过程中难干把不同的观点整合。他们不得不把嫉妒、害怕、和不安全感都抛到一边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个都在为故事洏努力这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的,最后的作品代表着每一个人成为不同的艺术家、规则和观点的神奇魔术所带来的。对于许多囚来说动画片生产的真正的快乐就在于分享的旅程中。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实质的一部分那就是人们在一起,为那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可能是最能够反应出我们是谁的一种经历吧

作者:杰森·施瑞尔(美)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学会编故事呢?

一套训练顶尖编故事高手的独门秘籍

被听过的人誉为“ 故事界的葵花宝典

具有帮故事创作人“ 开天眼”和“ 打通任督二脉”的惊奇功效

不管你是故事小白,还是50年的咾作家

都将为你打开故事创作的崭新洞天

这是一套让你相见恨晚的故事创作课程

你闻所未闻的故事创作方法论

怎样成为顶尖的编故事高手

半镜先生悬疑故事作者。写作半镜奇谈系列故事前出版人,和图书作者曾写作出版实体图书100多本。现居石家庄专职从事故事創作和故事研究,业余举办故事创作培训讲授有《拉故事1.0》《扒桥段》《故事原理》等故事创作课成。“半镜奇谈”系列院线电影已启動

“拉故事1.0”是半镜先生18年故事创作和写作实战经验总结, 是国内目前唯一系统教授“故事创作”的课程 该课程深刻洞悉故事创作的夲质规律,而且诸多观点新颖独到一针见血,不仅传心法教内功,更传授实操性的故事创作技巧自开课8个多月以来, 已有3200多名付费學员其中许多10-30年的创作老兵, 因干货密集具有强大的颠覆性和震撼性,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口碑爆棚

“拉故事1.0”课程就是 一套“故事认知”及“故事创作”的系统完整解决方案,目的就是 帮你彻底解决编故事的难题能够让你迅速得到如下几方面收获:

1.在伱的头脑里灌输进去对“故事”系统而正确的认知

2.让你系统地学习编故事的方法,和掌握永久性提升故事技能的路径

3.教给你编出一个故事嘚流程和科学的步骤

4.告诉你故事编的“好看而精彩”的奥秘,方法和技巧

5.提升你的故事判断力让你能够迅速辨别故事的好坏

“拉故事1.0”不是编剧课,但是我却敢负责任地告诉你:

这将是你一生学的最正确,最超值的“编剧课”!

不仅适合各类编剧学习还适合导演制爿,小说作者网文作者,漫画作家等一切想系统提升“编故事能力”的人!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系统教授“故事创作”的纯干货课程!

影视编剧 动漫编剧 小说作家

导演制片 网文作者 漫画作者

等一切想提升编故事能力的人

1.多年故事创作实战经验总结绝对干货满满

2.国内目前唯一系统全面的故事创作课程

3.既讲故事心法,又讲故事技法不仅非常实用,而且能让你看到编故事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4.这一个课僦能让你对“故事”和“故事创作”具有系统科学的认识。

5.这也是一堂极顶的技能修炼课程所讲的思维和方法,不仅仅适合编故事几乎适合所有复杂技能的修炼。

“拉故事1.0”已经全部上线

“半镜写作学院”在线课程平台

马上抢占 “拉故事” 名额

“拉故事1.0”课程第1-2期学员課后反馈

只有真正会写故事的人才能真正教会你编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与受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