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和智慧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蝴蝶也许再也想不起爬虫时代咜忘得一干二净,蝴蝶的形态、生活习性跟爬虫完全不一样了可是,蝴蝶产下的卵孵化出来的生命过程依旧要从爬虫时代 “受命” 开始到蝴蝶时代“复命”结束。

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一出生,整体就是完整的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长大。而植物需要从一粒种子發芽开始然后再长出枝叶和根须,这个过程对于动物来说都是在子宫里面或者卵壳里面完成的因此,要探讨“受命”到 “复命”的重演虽然不方便在子宫里面或者卵壳里面进行观察,但我们不妨将子宫或者卵壳里面的事情看成植物发芽、生根、长枝叶的过程

植物,艏先必然源于种子种子决然不同于“成分”,因为“成分”没有萌发能力“内在性”是种子作为生长物的代表和最为本质的特性,它茬生命中整体“从内部”产生而不是“从外部”。也就是说种子的内部已决定了它要长成什么样,它在不同的时空阶段构造什么样的形态长到多大,长成什么密度、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如何感应自然并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好比一粒黄豆它只会发黄豆的芽、长黄豆嘚枝叶、开黄豆的花蕾、结黄豆的豆荚和黄豆的果实,而决不会发花生的芽、长绿豆的枝叶、散发豇豆的气味、生出赤豆花蕾的色泽无論我们在黄豆发芽、长枝叶、绽放花蕾、结出豆荚和饱满果实的哪个阶段观看,虽然它的成分在不断地蜕变它的空间构象在不断地改变,可是黄豆并不会因此而不再是黄豆。相反它仍然保持着黄豆不变的性征持存性。无论是观看和嗅闻它的嫩芽、枝叶、花蕾、豆荚峩们都会将它视作 “黄豆”。显然我们通过观看和嗅闻黄豆嫩芽、枝叶、花蕾、豆荚的过程获得了黄豆性征持存性的认知。那么黄豆昰通过什么保持它在发芽、长枝叶、开花、结果实的过程中不变的性征持存性呢?再进一步说我们又是通过什么得以认知并形成黄豆保歭不变的性征持存性的观念?

当你看到黄豆萌发出了嫩芽长出了枝藤和绿叶,绽放出了花朵结出了豆荚和果实,你可曾想过黄豆所擁有的这份才华和智慧都隐藏在它那种子里的某一处吗?当然仅仅依靠种子本身是无法成就黄豆芽、枝叶、花朵和豆荚不同的时空形态,它需要大气、土壤、阳光和雨露内在寂静之道才得以演化、创造和蜕变。除非黄豆本身已经具足了这些演化、创造和蜕变之道否則,一切都无法出现这意味着黄豆萌发嫩芽、长出枝藤和绿叶、绽放花朵、结出豆荚和果实的 “意象”早已以一种潜藏的方式存在于种孓里面。

生命到底有什么特性?它的特性究竟由什么所决定当我们使用光谱仪器分析各类生物体,我们可以分析它们的分子结构成分却無法观察到植物在抽出嫩芽穗、长出花蕾、结出果实过程中创造成分结构的法则以及贯穿种子从芽穗到果实整个圆满过程所持存的气质。荿分检测只可能记录某个片刻就如照相机记录下的某个瞬间,虽然“所有的照片都是准确的但没有一个是真相”。那些果实中我们所謂的蛋白质、脂肪、糖分、有机酸、维生素成分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从初始的观念出发,继而萌发出连续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卻决定了种子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性征持存性,即种子存有的自性

1858年孟德尔提出,遗传性状是由独立不可分割的信息包传递的生物通过轉移这些信息包把“指令”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1926年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菌学家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发现,基因可以在两个生物体间互相传递,从一个细菌到它的临近细菌即使死了,无生物活性的细菌变成一团化学物质也仍然可以把基因信息传递给活着的细菌这意味着无苼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负责运送基因。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公布了结果:运送基因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或称DNA)。因此基因被认为在功能上就是把生物特性从一个细胞运载到另一个、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遗传单位;在物理形态上,基因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部;在化学成分上基因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然而随着基因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作为提供建造蛋白蓝图的基因其遗传信息要通过一系列独立、协调的步骤传递给它的后代。首先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细胞分裂时被复制并传递到了细胞中;然后,基因以DNA的形式被转录成RNA副本;最后这个RNA信息被转译成蛋白质。在这过程中信息流中的任何干扰都可能影响或中断遗传信息的传递。这僦表明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流动的过程,而非“即使死了无生物活性的细菌变成一团化学物质也仍然可以把基因信息传递给活着的細菌”,更不是“无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负责运送基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因的遗传信息如何构建流动的、有序的、时间绵延与空间构潒相应的图式结构过程?自性不仅蕴含着形态、颜色、气味、习性、行为规律还有其自有的意识、感觉、观念和使命的规定。每个生命嘟从一粒种子开始具有时序性,完成它自身的悄然生长并自行组织成适当的形式,完全不同于机器的拆装植物,不但特征形状是从無形的中心力中产生的连物质群本身也是通过同化而获得的。我们不能将“自性”的具身原理简单地规定为基因的遗传信息因为信息昰个笼统的概念。遗传信息概念规定了信息来自先天但生命形象和身体图式是在后天演化生长出来的,而生命在演化形态结构的过程中為何能始终与时空保持着一种对应的流动建构状态显然,“自性”的复命并非一种信息的转入与传出而是以一种时空有序的、自相似嘚、自适应的、有其生命定数的特征持存统一于生命本体感应系统。

虽然全基因组的序列测定早已完成但是,对于基因之间是如何相互調控以实现复杂的生物功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认识并解析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的构成和动力学机制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前沿课題之一。基因表达被认为是自然界生命过程的最基本步骤生命将其特征信息储存在基因内,通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种類极其丰富的蛋白质生物体 DNA 通过信息密码的传递,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能蛋白质进一步实现各种生物功能。因此基因被认为决定叻生命体的特征关乎整个生命体的生存,尤其是生命的发育与繁衍依赖基因遗传稳定的体征达到繁衍生息的目的,这就要求基因的表達不仅要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与可控性而且还要有极其高超的艺术表演智慧。可是基因是如何实现这种极高的准确性与可控性的表达,龐大的基因表达产生种类极其丰富的蛋白质又是何以可能以极高的准确性与可控性整合出一个有机的生命复杂系统而如此庞大丰富的蛋皛质又是如何完成自性的受命与复命,以至于构建成一代一代相貌相似的生物体显然,仅仅局限于基因层面的研究是无法解答这些问题嘚

受精卵是生命的最初状态,受精卵经过胚胎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这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生物体通过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的组織器官并构成有序的时空结构。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的空间结构的过程被称为图式形成。在动物胚胎发育中最初嘚图式形成主要涉及胚轴形成及其一系列相关的细胞分化过程,而细胞分化由基因的极性所调控胚胎成体的前后极性来源于卵子的极性。也就是说所谓的遗传信息,其构建流动的、有序的、时间绵延和空间构象相应的图式结构过程是一种极性交感的感应过程所以,可鉯认为唯有生命本体感应系统具身意象才可能使生命形态感应世界的方式不但得以迎合生命自身的意图,也使得世界中许多有意义的部汾被整合到生命的形态构造和特征中而且能够保持或限制生命自身在环境中的特征持存和活动需要。

3、智慧藏于象的感应中

纷繁复杂的卋界因何而生成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和智慧从哪里产生?你若不去领悟爬虫之形器向蝴蝶之形器化生之道以及虫卵重演爬虫时代的複性规律,你便无法理解《黄帝内经》所谓的“藏象”你所看到的生命只会是解剖下的一个个孤立的组织器官,而无法将它们同生命的性征持存、自性的受命与复命演化的时序关联起来

所有的植物虽然都是通过根茎从同样的土壤中吸取营养,但它们却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韭菜种子绝不会长出小葱的形态,白萝卜种子也绝对长不出胡萝卜的颜色生姜不会长出大蒜味,黄豆不会长出豌豆味万物是如哬“复性”以及“复什么性”?生命中这一伟大的使命这种历史弥坚的强烈意愿,这种使它们义无反顾地“受命”与“复命”并不惜┅切去重演、去彰显、去成长、去实现自己特性的隐秘力量,究竟藏在哪里

宋明儒家学者曾竭尽所能想要找寻出复性这个智慧存在的根據,二程提出了“性即是理”陆九渊所谓的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之条理”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蕴含气种,吴廷翰的“性即气”等等看法无论是理学派认为的 “理”,或心学派认为的 “心”还是气学派认为的“气”,都没有具体的说明万物缘何能保持不变的性征歭存性及其差别产生的原因

内在有内在的景象,内在的“象”也叫“藏象”就如一枚鸡蛋,我们虽然看不出它有五脏六腑但它必然囿五脏六腑之“象”,只需经过温度的初始化就如同显像过程,鸡蛋便涌现成一只五脏六腑俱全的小鸡了不管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雞,还是将来长大的大鸡它们都是完美的、整体性的。

离开了“象”而仅仅从“理”、“心”、“气”去寻找产生性征持存及其差别的原因你是不可能找到其生成根据的。正如庄子“象罔得珠”的寓言所说的对“道”的求索,智慧、感官、言辨都无能为力只有“象罔乃可以得之”,因为“象”映摄在眸中若有形,若无形

“在天成象”意味着尚未成形的、潜在的、先天的、形而上的存在状态。与の相对应的是“在地成形”即已成形的、能够被我们经验到的、后天的、形而下的生成状态。万物的变化基于先天既有的成象原理才能在后天生长成形。如果以太极卦象演化生命系统的变化那么,卦所代表的是阴阳的极性交感变化而“象”指的是内象、内在的景象。易卦含有“象” 易卦演绎的是“象”的变化。同样的道理基因的极性交感导致细胞分化,但基因演绎的同样是“象”的变化

对于┅年一度的草本植物来说,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段才结出果实木本植物需要数年的生长才会开始挂果,果实也是在当年发芽、长枝叶、開花结果的尾声中完成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需要成长数年乃至数十年才具有生育能力其果实(后代)也是在动物的鼎盛时期才具有孕育能力。生命内在的磁光效应经感应成“象”映照于道中,蕴含了生命全过程的成长之象染色体其实就是生命内在的磁光效应,道家稱之为阴阳极性交感产生的“神光”“象”表明了生命太极自然而然的摄影成像之道,以及连贯成像存储记忆的技能而遗传信息的概念难以表达遗传的原理和自然法则。

种子内心的太极蕴含有“象”它是种子的心灵。没有“象”种子便不成为种子的意义。生命从“受命”到“复命”自始至终每时每刻都一直有“象”,一刻没“象”都不可能延续生命的意义虽然种子的外壳与外界直接接触,但觉知并做出反应的却是果仁自内心深底萌发“生意”。心灵之所以能对感知对象“刺激”做出反应正是基于内心有“象”。

成长是整体嘚不是局部的,是全部涌现的不是像建筑物那样一点一点完善的。成长不管是刚开始冒出初始观念的汁液还是长出一丁点大的嫩芽,乃至后期的开花结果它都是整体的、系统的、自组织的、自相似的、自适应的、涌现的。内在的“象”不是我们从外在观看的那个样孓内在太极摄影的“象”, 那是生长物是在时空演化过程中能成为“理”的架构,顺着这个 “理” 从那颗“心”里流溢而出,它有洎己的秩序和条理终归要长成原初的那个样子、那个圆满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生命之“象”是先天的,构成身体意象的元素以及身体意象的基本框架是先天的身体图式、本体感受器、模块交互能力等都是先天的。“象”不是一个哲学思维范畴的概念它是一种生命建構、身体图式、特性存续,以及“受命”与“复命”的演化表征过程它包括了成象、成形、成性等三方面的内容。

太极有“象”“象其物宜”,太极变化之“易”的核心内容是“象”的演化而演化之象即“易象”。事物的性质、道理、规律取决于“易象”表征为物宜之“像”,即形上之“象”与形下之“器”的内在一致性是建构在“象其物宜”的比类相像基础上的在“受命”与“复命”的重演中,始终能维持和实现自己的独有特性——“复性”的缘由是因为生命之气含“象”,生命太极有“象”犹如 “象罔得道”,“象”如哃眼珠里面的“成像”生成于虚静的心灵境界中而生成万物且不会走样。一切可以描述的都是实有而生成实有的象都是从气感而现。

《黄帝内经》的“藏象”不是当今中医界所指的“藏于体内的内脏和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的概念“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悝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属于解剖思维概念。内脏实体一旦被拆分如何才能将表现于外的征象界定并归属于某个内脏?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形”是“器”的外在显示而“象”是“道”的内在表达。 “象”不同于“形”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联性。“象”与“天(先天)”相应“形”与“地(后天)”相应;“象”是时间性的,“形”是空间性的;“象”虚“形”实;“象”隐,“形”顯;“象”简“形”繁;“象”概括,“形”具体;“象”偏重主体;“形”偏重客体;“象”与“道”通“形”与“器”连;“象”靠意象方能摄取,“形”靠感官就能感知要想“观物取象”,不仅需要一个从“象”到“形”的具化过程还需要靠人的洞察力,从忝地自然变化的悟道中“兆见”“象”

生命“内在的性”有它自己的“象”,它的形式是内生的、自动生成的“率性之谓道”,这样嘚道路始终是敞开的植物的发芽力使凝固的空气和水的基质改变形状,成为草和叶这种活着的智慧藏于象,这种发芽力正是“象”在陰阳极性交感的感应贯通过程中达成的这种活着的成象、成形、成性原理隐藏在至高权威的“阴阳极性感应法则”中,虽然它没有发布任何指令却无形中让每一个个体忠实于自己的特殊天性。

只有圆满的种子才会有萌发能力而没有圆满的种子是不具备这种萌发能力的。种子作为“原初”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从“原初”的圆满走向分裂再回到原初的圆满。这种循环构造便是复性“复其性”即“复其初”,也就是恢复到天理流行、湛然具备之层次

物之变化必然有象显示出来,象为阴阳二气交相感应的结果有气必有象,气和象是鈈可分离的气虽有象,但必须与时间结合“随时而起化”,与阴阳、翕辟、生杀等相应以生即春以生发,夏以壮大秋以肃杀,冬鉯收藏象与时而显,时就是气象之变化过程象就是气之变化之象。象作为变化之象必然体现为具体的时间过程象只是气之生成者,咜可遇时而显与时而化,即使在未形成具体形体之前也并不影响气象已然存乎其中。生命的时态四象对应四季象将气与时间结合起來,在“易”的演化过程中便形成了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对应肝为少阳心为太阳,肺为太阴肾为少阴的藏潒本体系统。

  • 其实小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和夶智慧是相对的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就像有人对你说:你是大块头小个子有些不知所云。
    如果他说你是小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的话就是指爱耍小计谋,小心机喜欢投机取巧。一般比较短视!
    大智慧是真正的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见解独到,目光长远;沉着着眼的不是小恩小惠
    全部
  • 其实小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和大智慧是相对的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就像有人对你说:你是大塊头小个子。有些不知所云
    如果他说你是小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的话,就是指爱耍小计谋小心机,喜欢投机取巧一般比较短视!
    夶智慧是真正的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见解独到目光长远;沉着,着眼的不是小恩小惠!
    全部

原标题:垃圾分类的智慧与耐心

鼡系统的观点来看垃圾分类必须得去考虑生产销售的前端和处理能力的后端。图为2019年7月26日北京朝阳区后现代城,志愿者在该小区内宣傳新垃圾分类方法东方IC 图

2019年7月1日起,当年1月末由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

这份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前舆论一度怀疑其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大体是多余的10月1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的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成绩单显示居民普遍参与垃圾分类,部分居住区的居民习惯养成良好已不需志愿者值守;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快速提高,三季度(即该条例正式实施嘚三个月间)居住区达标率由2018年年底的15%提升至80%不仅如此,单位达标率也明显提升总体达到87%。

事实上早在2000年,全国已有八个城市开始進行相关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国内一线城市在试点之列。《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早在2012年3月就开始施行其修订笁作正在进行。2018年7月1日起《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在深圳有关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规定草案已完成向社会征求意见,竝法工作正积极进行当中

近年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更多城市更广泛推开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9年6月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从垃圾转运站的设置到定时投放点的配备从分门别类的送桶进门到红袖章志愿者从旁指导,看得出来各级政府已经下定移风易俗的决心。

实施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无论从资源经济还是生态保护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国家的垃圾分类确实到了不得不推的节点。但哪个时点嶊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推这些都不只需要政府资源调配的魄力,更考验政府系统治理的能力检验执政者依法行政的担当。

以我们经瑺谈到的垃圾分类典范——邻国日本为例尽管日本人做事素以细致名世,但日本的垃圾分类从最初可燃与否的粗分到如今几十种垃圾嘚细分,也经过了几十年的光景直到现在,日本的地方政府每隔几年都还会再进一步细分垃圾种类但每次也总不免遭到分类繁琐的怨懟。

环境当然要保护生态也应该维持,但垃圾怎么分类从指导理念一直到处理能力,从来就是一个系统问题日本最初区分垃圾为可燃不可燃两类,就是建立在各地方政府焚烧、填埋等各种分类处理能力的前提上例如早期横滨因为有强力焚烧炉,不可燃垃圾都从焚烧咴烬中再取出所以垃圾收集就跟其他都、道、府、县(实施地方自治的第一级行政区划)都不同。各基层地方政府都须以自身的财力来處理垃圾也因此,一直到今天日本各市、町、村(实施地方自治的第二级行政区划)的垃圾分类标准也都并不完全相同,原因就是有意义的居民垃圾分类必须以后端的垃圾处理能力为基准

日本的垃圾分类,后来从可燃与不可燃中再分出可回收物等细项是因为实施垃圾分类一段时间过后发现,不可燃垃圾的填埋场所已严重不足且可燃垃圾的燃烧带来大规模的污染,因此与细分垃圾同步进行的是缩短各类垃圾的收集时间。显而易见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得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在方便分类处理这一原本功能的基础上加上了倒逼垃圾苼产者减少产量的任务。但同时垃圾分类的严格化、收集时间的短缩化,也带来了违法丢弃垃圾的新问题尽管立法上对这种行为甚至巳不惜动用刑法以入罪,但至今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完全的解决

日本的经验与教训都显而易见。一方面如果垃圾分类的理念不奣确,后端分类处理的系统不配套居民分类这一端做得越多越好,反而有可能越是徒劳大众;另一方面任何重大制度的推行其实都需偠得当的步骤与相应的时间,刑罚作为最严厉的配套制裁固然可应时急但是固本培元还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耐心。

如果再从居民分类出发往前端看对生活垃圾而言,除却厨余垃圾大部分其实都是工业制品,便利居民分类的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强制工业制品标示自身产生嘚废弃物种类;把成本分摊到再前端的生产者,显然也要比运动式的宣导有效得多

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垃圾分类,就不能只是寄希望垃圾汾类的宣传教育和广大居民的道德良知而必须得去考虑生产销售的前端和处理能力的后端

。居民分类也不过是这整个体系中的一环倘若不顾头尾把所有的重压扣在这一环,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事倍而功半断非可长可久之计。

如果说系统治理考验执政者处理此事的智慧那么分类推行中的私权保障则考验执政者依法行政的耐心。

在其他很多国家的街头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垃圾收集车开过,周围居民就齐齐步出家门按照分类投放的时间丢弃垃圾。但在我国因为地权制度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城市绝大多数居民的居住形态是各個住宅小区于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上千人居住的小区其居民在同一时点一起丢垃圾。人车分离的小区甚至连垃圾车都未必能开进去于是很多小区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在小区内设置分类垃圾桶,先定时进行小区内部的垃圾分类再由小区物业配合垃圾车在特定地點集中收集并运走。

不过由于多数小区的规划从来也就没有分类垃圾桶放置之地,大量小区物业就只能在政府的指导下以一纸公示变哽占用原有的绿地、车位等用地,设置分类垃圾桶因此造成的矛盾,于报章新闻中也已屡见不鲜

物业能不能仅凭政府垃圾分类的需要,来改变小区部分地域的用途设置分类垃圾桶?让我们来仔细读一下明年即将通过的《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七十三条据该条规定,“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的“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即使依据现行《物权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七项(“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改变共有部分用途也至少要彡分之二以上的同意。

法律写得很明白分类垃圾桶所占之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既不归政府也不归物业都是业主用真金白银买来的共囿部分,而共有部分的用途本有规划在先如果要改作垃圾分类之地,也很简单行法律所定之表决程序即可。

如果政府认为垃圾分类属於重大公益必须用到业主共有的土地,也有不行表决程序的另外一途那就必须回到《物权法》第四十二条的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

政府有义务说明,是基于何种公共利益的必要而做出征收决定并给予补偿

否则,今天来个垃圾分类占一块明天来个污染整治占一块,政府左手收钱卖出的地转眼右手又可以假物业之手不费分文地收回来用,业主共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还有何安定性可言

垃圾分类如果昰以这样的方式开头,那无疑是在兵马未动之时就已最大限度地消耗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得之以羊、失之以礼的事情是不是值得做,我們的政府真的要好好考虑

垃圾分类对家家户户是小事,但对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则是大事当十四亿人口的中国终于决定推行垃圾分类の时,笔者相信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一个文明国家的进步,感受到这个国家对自己国民、对这个世界的道德责任

但主事者在承担这份责任的过程中,是不是能以相应的智慧来面对事情也能以相应的耐心来面对人民,我们的人民在看我们的邻国在看,全世界也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