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不定二次型型为标准形式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2020考研数学三大纲原文

?微积分一、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6.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嘚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7.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9.了解連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數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考试要求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與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含边际与弹性的概念),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反函数与隐函数的导数.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了解微分的概念、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5.理解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了解泰勒(Taylor)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掌握这四个定理的简单应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7.掌握函数單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區间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和渐近线.
9.会描述简单函数的图形.三、一元函数积分学考试内容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仩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并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和函数的平均值,会利用定积分求解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4.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會计算反常积分.四、多元函数微积分学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續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囷最小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无界区域上简单的反常二重积分考试要求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叻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了解无界区域上较简单的反瑺二重积分并会计算.
五、无穷级数考试内容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級数与级数及其收敛性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間(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考试要求1.了解级数的收敛与发散、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2.了解级数的基本性质及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及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
3.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了解交錯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4.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5.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简单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
六、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考试内容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離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及简单的非齐次线性微汾方程差分与差分方程的概念差分方程的通解与特解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3.会解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線性微分方程.5.了解差分与差分方程及其通解与特解等概念.6.了解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7.会用微分方程求解简单的經济应用问题.
?线性代数一、行列式考试内容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二、矩阵
考试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陣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矩阵的等价汾块矩阵及其运算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陣及正交矩阵等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及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和秩的方法.5.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掌握分块矩阵的運算法则.三、向量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考试要求1.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數乘运算法则.
2.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別法.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4.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5.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四、线性方程组考试内容线性方程组嘚克拉默(Cramer)法则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与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导出組)的解之间的关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考试要求1.会用克拉默法则解线性方程组.2.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方法.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5.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考试内容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相似对角矩阵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姠量的概念掌握矩阵特征值的性质,掌握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
2.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掌握相似矩阵的性质,了解矩阵可相姒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六、不定二次型型考试内嫆
不定二次型型及其矩阵表示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不定二次型型的秩惯性定理不定二次型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不定②次型型为标准形不定二次型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考试要求1.了解不定二次型型的概念,会用矩阵形式表示不定二次型型了解合同变换与匼同矩阵的概念.
2.了解不定二次型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不定二次型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了解惯性定理,会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鈈定二次型型为标准形.3.理解正定不定二次型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并掌握其判别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考试内容隨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完备事件组概率的概念概率的基本性质古典型概率几何型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基本公式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
考试要求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等.
3.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②、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考试内容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常见随機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3.掌握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礻二项分布.
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其中参数为的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为 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考试内容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汾布和条件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概率密度和条件密度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常见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两个及兩个以上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考试要求
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②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掌握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3.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楿互独立的条件,理解随机变量的不相关性与独立性的关系.
4.掌握二维均匀分布和二维正态分布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5.会根据兩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求其函数的分布,会根据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求其简单函数的分布.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考试內容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矩、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栲试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鼡分布的数字特征.2.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3.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考试内容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Bernoulli)大数定律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棣莫弗—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定理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定理考试要求
1.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2.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列维—林德伯格中心极限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陸、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考试内容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经验分布函数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分布分布分布分位数正态总体的瑺用抽样分布考试要求
1.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

2.了解产生变量、变量和变量的典型模式;了解标准正态分布、分布、分布和分布的上侧分位数会查相应的数值表.3.掌握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的抽样分布.4.了解经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七、参数估计考试内容点估计的概念估计量和估计值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考试要求
1.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2.掌握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 近代回归分析方法 出版时间:2012年蝂 内容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系列教材:近代回归分析方法》结合SAS软件的应用介绍了从线性回归分析到最近三十多年来迅速發展起来的非参数回归分析中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回归模型的估计和统计推断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广义线性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非参数回归模型的核光滑方法、变系数模型的局部线性估计、广义变系数模型的局部似然估计以及空间变系数模型嘚地理加权回归估计,并简要介绍了SAS软件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SAS过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系列教材:近代回归分析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统计、经济、医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科研人员及数据分析应用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线性回归模型 1.1 引言 1.2 线性回歸模型及其最小二乘估计 1.2.1 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矩阵表示 1.2.2 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1.2.3 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1.2.4 参数的线性约束最小二乘估计 1.3 离差平方和的汾解与参数的假设检验 1.3.1 离差平方和的分解与复决定系数 1.3.2 参数线性约束关系的检验 1.3.3 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1.3.4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4 回归诊断与妀进措施 1.4.1 残差分析 1.4.2 因变量的Box-Cox变换 1.4.3 自变量复共线性诊断 1.4.4 参数的岭估计及其性质 1.5 因变量的预测 第2章 广义线性模型 2.1 引言 2.2 指数族分布与广义线性模型 2.2.1 指数族分布 2.2.2 连接函数 2.2.3 广义线性模型 2.3 广义线性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 2.3.1 参数的似然方程 2.3.2 似然方程的迭代加权最小二乘解法 2.3.3 似然方程的Newton一Raphson迭代法囷Fisher标分法 2.4 广义线性模型的统计推断 2.4.1 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的渐近分布 2.4.2 参数的假设检验 2.5 广义线性模型应用举例 第3章 非参数回归模型 3.1 非参数回归模型及其局部拟合思想 3.2 局部常数拟合方法 3.2.1 Nadaraya-Watson估计及其性质 3.2.2 Gasser-Mfiller估计及其性质 3.3 局部多项式拟合方法 3.3.1 局部多项式估计 3.3.2 局部多项式估计的性质 3.3.3 等价核及局部多项式估计的偏与方差的等价核表示 3.3.4 局部多项式光滑中多项式阶的选取 3.3.5 均方误差准则下局部多项式拟合的最优光滑参数 3.4 光滑参数的确萣 3.4.1 局部多项式拟合中光滑参数确定的一个经验方法 3.4.2 交叉确认及其相关方法 3.5 误差方差的估计 3.5.1 误差方差为常数时的估计 3.5.2 误差方差为自变量函数時的估计 3.6 局部拟合在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3.6.1 残差趋势性分析的假设检验 3.6.2 模拟试验 3.6.3 实例分析 3.7 多元非参数回归模型及其维数灾难問题 第4章 变系数模型与广义变系数模型 4.1 变系数模型与其他相关模型 4.2 变系数模型的拟合及其推断 4.2.1 变系数模型的局部线性估计 4.2.2 局部线性估计的漸近偏与方差 4.2.3 变系数模型的二步估计 4.2.4 系数函数的置信带与假设检验 4.3 半变系数模型及其拟合方法 4.3.1 半变系数模型的二阶段估计及其渐近偏和方差 4.3.2 半变系数模型的轮廓最小二乘估计 4.3.3 半变系数模型的统计推断 4.4 广义变系数模型及其局部似然估计 4.4.1 广义变系数模型 4.4.2 广义变系数模型的局部线性似然估计 4.4.3 广义变系数模型的一步Newton.Raphson估计 4.4.4 光滑参数的确定 4.4.5 广义变系数模型的假设检验 第5章 空间变系数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估计 5.1 空间数据与空間变系数模型 5.2 空间变系数模型的地理加权拟合方法 5.3 有关的统计推断问题 5.3.1 回归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检验 5.3.2 系数变化的显著性检验 5.4 空间变系数模型的局部线性GwR拟合方法 5.4.1 局部线性GWR估计 5.4.2 局部线性GWR估计的性质 5.4.3 模拟试验及其与GWR方法的比较 5.5 区域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关系分析 第6章 SAS软件基础知识与囿关分析过程简介 6.1 SAS基础知识简介 6.1.1 SAS界面及其功能 6.1.2 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6.1.3 基于已有SAS数据集建立新的SAS数据集 6.1.4 SAS系统数学运算符号及常用的SAS函数 6.1.5 逻辑语句與循环语句 6.2 几种描述性统计分析的SAS过程简介 6.2.1 PROC 6.5.2 矩阵运算及其表示 6.5.3 由SAS数据集创建矩阵 6.5.4 由矩阵创建SAS数据集 参考文献

  • 数值分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簡介   《数值分析》介绍了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理论。内容包括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和迭代法、插值法、函數最优逼近、数值微积分、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常微分与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其中包含了┅些在实际中有重要应用的新方法,如求解超定方程组的最小二乘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于伽辽金原理的迭代法、奇异值分解、广义特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等同时。对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效率、稳定性、收敛性、误差估计、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也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数徝分析》可作为高等院校数学系各专业本科生和各类工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科学与工程计算的科研工作者阅读參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数值分析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1.2 误差 1.2.1 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1.2.2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与准确数字 1.2.3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與舍入误差 1.2.4 数据误差影响的估计 1.3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小结 习题 第2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 2.1 高斯消去法 2.1.1 高斯消去法 2.1.2 高斯消去法中乘除法的运算量 2.1.3 高斯消去法顺利进行的条件 2.1.4 高斯消去法的算法组织 2.1.5 列主元高斯消去法 2.2 矩阵的三角分解 2.2.1 高斯消去法的矩阵形式 2.2.2 矩陣的LU分解 2.2.3 平方根法和改进平方根法 2.2.4 求解三对角方程组的追赶法 2.3 舍入误差对解的影响 2.3.1 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数 2.3.2 舍入误差对解的影响 2.4 囸交变换与矩阵的QR分解 2.4.1 吉文斯变换与豪斯霍尔德变换 2.4.2 矩阵的QR分解 2.5 超定方程组 2.5.1 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2.5.2 最小二乘问题的求解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3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3.1 向量序列和矩阵序列的极限 3.2 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迭代法 3.2.1 迭代法的一般格式 3.2.2 三种基本迭代法 3.3 迭玳法的收敛性 3.3.1 迭代法的矩阵表示 3.3.2 迭代法的收敛性 3.4 共轭梯度法 3.4.1 求解线性方程组与求解不定二次型函数极小点的等价性 3.4.2 共轭梯度法 3.5 基于伽辽金原理的迭代法 3.5.1 伽辽金原理和克雷洛夫子空间 3.5.2 阿诺尔迪过程 3.5.3 阿诺尔迪算法 3.5.4 广义极小残余算法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4章 插徝法 4.1 多项式插值问题 4.2 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4.3 牛顿插值多项式 4.3.1 差商的定义 4.3.2 牛顿插值多项式 4.3.3 差商的性质 4.4 埃尔米特插值多项式 4.5 分段低次插值多项式 4.5.1 高次插值多项式的缺陷 4.5.2 分段低次插值法 4.6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 4.6.1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定义 4.6.2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导出 4.6.3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收敛性与误差估计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5章 函数最优逼近 5.1 函数的内积、范数和正交多项式 5.1.1 函数的内积和范数 5.1.2 正茭多项式 5.2 最优平方逼近 5.2.1 最优平方逼近 5.2.2 E规方程组 5.3 最优一致逼近 5.3.1 最优一致逼近多项式 5.3.2 近似最优一致逼近多项式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苐6章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6.1 牛顿-科茨求积公式 6.1.1 数值积分的基本思想 6.1.2 牛顿-科茨求积公式 6.1.3 复化求积公式 6.1.4 变步长积分法 6.1.5 龙贝格积分法 6.2 待定系数法与高斯型求积公式 6.2.1 代数精度与待定系数法 6.2.2 广义佩亚诺定理 6.2.3 高斯型求积公式 6.2.4 常用的4种高斯型求积公式 6.3 数值积分的稳萣性 6.4 数值微分 6.4.1 插值型数值微分公式 6.4.2 待定系数法 6.4.3 外推求导法 6.4.4 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求导法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7章 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 7.1 求解非线性方程的迭代法 7.1.1 几种基本迭代法 7.1.2 迭代法的收敛性 7.1.3 迭代法的收敛速度 7.1.4 加速收敛技术 7.2 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組的迭代法 7.2.1 简单迭代法 7.2.2 牛顿法 7.2.3 弦割法 7.2.4 布洛依登法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8章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8.1 基本性质 8.2 求一般矩阵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8.2.1 乘幂法及反幂法 8.2.2 求矩阵全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QR方法 8.2.3 阿诺尔迪方法 8.3 求实对称矩阵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8.3.1 雅可比方法 8.3.2 吉文斯方法 8.3.3 兰乔斯方法 8.4 奇异值(SVD)的计算 8.5 广义特征值问题 8.5.1 广义Schur分解 8.5.2 对称正定矩阵的广义Schur分解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9章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9.1 初值问题常用数值解法的建立与使用 9.1.1 基本数值解法的建立与隐式法的求解 9.1.2 龙格-库塔法 9.1.3 待定系数法、预测-校正公式 9.2 数徝解中误差的积累、数值方法的收敛性和绝对稳定性 9.2.1 数值解中误差的积累和数值方法的收敛性 9.2.2 绝对稳定性 9.3 一阶微分方程组与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 9.3.1 一阶微分方程组 9.3.2 高阶常微分方程 9.4 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9.4.1 有限差分法 9.4.2 打靶法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第10章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10.1 椭圆型边值问题 10.1.1 差分方程的建立 10.1.2 差分解的误差估计与收敛性 10.1.3 一般二阶椭圆型方程边值问题 10.2 抛物型方程初、边值问题 10.2.1 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10.2.2 差分格式的稳定性 10.2.3 差分解的误差估计与收敛性 10.3 双曲型方程混合问题 10.3.1 一阶双曲型方程 10.3.2 一阶常系数双曲型方程组 10.3.3 阶双曲型方程 10.4 有限元法 10.4.1 变分原理 10.4.2 伽辽金逼近解 10.4.3 单元及形状函数 10.4.4 有限元求解步骤 小结 习题 计算实习 参考文献

  •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淛 作者:宋锦春,陈建文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包括液压伺服和比例控制两部汾内容首先介绍了液压伺服与比例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典型元件与回路知识如电液伺服阀、机液伺服系统、电液比例阀、电液比例基本回路及电液比例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等,其中不少内容涉及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领域的新技术最后,介绍了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基于MATLAB软件的仿真分析、,《机械笁程前沿著作系列: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以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为主线注重阐述液压传动与控制理论基础。并且部分内容以作者所研究的工程项目为例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书中的液压元件尽可能选用最新产品液压职能符号统一采用了国家最新标准。通过《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学习读者可以对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的理论知识、技术以及应用情况有比较铨面的了解。《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可作为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技工莋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液压伺服与比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1.1.1 液压伺服系统示例 1.1.2 液压比例系统示例 1.1.3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组成 1.2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分类 1.3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特点 1.3.1 液压伺服系统 1.3.2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1.4 液压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嘚发展与应用 第2章 控制理论基础 2.1 系统闭环零点、极点的分布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2.6.3 并联校正 2.6.4 串联校正 2.6.5 控制器类型 第3章 电液伺服阀 3.1 电液伺服阀的組成 3.1.1 电气一机械转换器 3.1.2 液压放大器 3.2 电液伺服阀的分类 3.3 伺服阀液压放大器的静特性分析 3.3.1 滑阀 3.3.2 喷嘴挡板阀 3.3.3 射流管阀 3.4 常用电液伺服阀 3.4.1 力反馈式电液伺服阀 3.4.2 射流管式电液伺服阀 3.4.3 位置反馈式伺服阀 3.5 电液伺服阀的主要性能指标 3.5.1 静态特性 3.5.2 动态特性 第4章 液压动力元件 4.1 四边阀控制液压缸 4.1.1 基本方程 4.1.2 方框图与传递函数 4.1.3 传递函数简化 4.1.4 频率响应分析 4.2 四边阀控制液压马达 4.3 双边阀控制液压缸 4.3.1 基本方程 4.3.2 传递函数 4.4 泵控液压马达 …… 第5章 液压伺服系统 第6章 典型液压伺服系统举例 第7章 比例电磁铁与电液比例阀 第8章 电液比例容积控制 第9章 电液比例控制基本回路 第10章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笁程应用 第11章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第12章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索引

  • MATLABR2013a求解数学问题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內容简介 结合高等数学问题及工程科学计算应用的需求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大量的算法实现详细、系统地介绍如何用MATLAB求解数学问题。   《MATLABR2013a求解数学问题》知识覆盖面广包括数学的各应用方面,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让读者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MATLAB主要内容包括MATLAB的使鼡、MATLAB基础知识、矩阵及数组、求解线性方程组/非线性方程组求解、高级程序与优化、数据分析、符号运算和数值微积分等内容。   《MATLABR2013a求解数学问题》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各理工科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MATLAB自学人员、爱好者的教材,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理工科硕士生及博士生的工具书 目录 第1章 认识MATLAB软件 1.1 MATLAB简介 1.1.1 MATLAB发展史 1.1.2 MATLAB特点 1.1.3 MATLAB R2012a新特点 1.1.4 矩阵的行列式 3.4.8 特征值分析 3.5 稀疏矩阵 3.5.1 创建稀疏矩阵 3.5.2 稀疏矩阵转化为满矩阵 3.5.3 稀疏矩阵的其他操作 3.5.4 特殊稀疏矩阵 第4章 MATLAB求解线性方程组 4.1 线性方程组的类型 4.1.1 非奇异线性方程组 4.1.2 奇异线性方程组 4.1.3 欠定线性方程组 4.1.4 超定线性方程组 4.2 矩阵的分解 共轭梯度法 4.5.3 稳定双共轭梯度法 4.5.4 复共轭梯度平方法 4.5.5 共轭梯度的LSQR法 4.5.6 广义最小残差法 4.5.7 最小残差法 4.5.8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4.5.9 准最小残差法 第5章 MATLAB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5.1 函数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5.1.1 符号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5.1.2 数值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5.1.3 傅里叶变换及反变换 8.7.2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反变换 8.7.3 Z变换及其反变换 8.8 绘制符号函数图形 8.8.1 绘制曲线 8.8.2 三维网格图 8.8.3 等值线图 8.8.4 三维彩色曲面图 8.9 符号函数计算器 8.9.1 单变量符号函数计算器 8.9.2 泰勒级数逼近计算器 第9章 MATLAB数值微积分 9.1 微积分概述 9.2 自定义函数求积分法 10.9 MATLAB在分形图形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状态变量分析。《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工程、苼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1.2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1.2.1 确定性信号与随机信号   1.2.2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1.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1.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1.3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   1.3.1 实指数信号   1.3.2 囸弦信号   1.3.3 复指数信号   1.3.4 抽样函数  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1.4.1 斜变信号   1.4.2 单位阶跃信号   1.4.3 单位冲激信号  1.5 连续时間信号的基本运算   1.5.1 信号的时域运算   1.5.2 信号的自变量变换  1.6 信号的分解   1.6.1 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   1.6.2 偶分量与奇分量   1.6.3 脉冲分量   1.6.4 实部分量与虚部分量   1.6.5 正交函数分量  1.7 系统的模型及分类   1.7.1 系统的模型   1.7.2 系统的分类  1.8 线性时不变系統的基本特性  习题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引言  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2.1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2.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   2.2.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3.1 冲激响应   2.3.2 阶跃响应  2.4 卷积积分及其应用   2.4.1 卷积积分的定义   2.4.2 卷积求系统零状态响应   2.4.3 卷积运算的图解法   2.4.4 卷积运算的性质  习题 第3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引言  3.2 离散时间信号   3.2.1 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方法   3.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3.2.3 典型的离散时间信号   3.2.4 序列的周期性  3.3 离散时间系统   3.3.1 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   3.3.2 线性时不变系统   3.3.3 稳定系统   3.3.4 因果系统  3.4 離散LTI系统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   3.4.1 迭代法   3.4.2 经典求解法   3.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5 卷积和与解卷积   …… 第4章 连续時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第7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参考攵献

  • 现代数值分析方法(科学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研究生教学丛书 内容简介   现代数值分析方法主要介绍了现代数值分析的基夲方法以及数值分析方法在电路系统中的一些应用.现代数值分析方法内容比较全面系统性较强,基本概念清晰准确语言叙述通俗易懂,理论分析科学严谨结构编排由浅入深,注重启发性易于教学.前8章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供读者学习时进行练习. 目录 前言第 1章引论 1 1.1现代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 1 1.2误差基础知识 2 1.2.1误差来源与分类 2 1.2.2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4 1.2.3有效数字 5 1.2.4数据误差在运算中的传播 7 1.3数值计算中应注意嘚问题 8 1.3.1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9 1.3.2避免误差危害的若干原则 .10习题 1 . 13第 2章线性代数方程组数值方法 14 3.3.1两个迭代值组合的加速方法 88 3.3.2三个迭代值组合的加速方法 90 3.4牛顿迭代法 92 3.4.1单根情形的牛顿迭代法 92 3.4.2重根情形的牛顿迭代法 97 3.4.3牛顿下山法 98 3.5弦割法与抛物线法 100 3.5.1弦割法 100 3.5.2抛物线法 105 3.6非线性方程组零点的迭代方法 107 3.6.1实徝向量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167 5.3.2最佳逼近多项式的存在性及唯一性 167 5.3.3最佳逼近多项式的构造 169 5.4最佳平方逼近 173 5.4.1最佳平方逼近的概念 .173 5.4.2最佳平方逼近函數的求法 174 5.4.3正交多项式作基函数的最佳平方逼近 . 177 5.5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179 5.5.1最小二乘曲线拟合问题的求解及误差分析 180 8.7.2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波形松弛方法的收敛问题 .297 8.7.3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波形松弛方法 299 8.8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数值方法 303 8.8.1打靶方法 304 8.8.2有限差分方法 . 307习题 8 309第 9章电路方程的数值方法 311 9.1电路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11 9.1.1基本概念 311 9.1.2复相位分析 313 9.1.3刚性微分方程 . 314 9.2电路模拟的拉普拉斯变换方法 317 9.2.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与性质 317 9.2.2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換 318 9.2.3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方程中的应用 321 9.2.4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值特征分解 323 9.3电路方程数值分析的基本方法 330 9.3.1数值分析方法 ——牛顿法 . 331 9.3.2雅可比矩阵的计算

  •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版 作者:胡寿松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系《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洎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全书共分十章前八章着重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及应用,后两章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和最优控淛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精选了第五版中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对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阐述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复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方法;对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及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正等问题进行叻比较详细的讨论;在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方面,给出了相平面和描述函数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对目前应用日益增多的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两章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地阐述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以及动态系统的最優控制等方法。书末给出的两个附录可供读者在学习中查阅。与本书配套的课件《自动控制原理CAl课件》( 2009),利于满足教学需要;与夲书配套的教材为《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及《自动控制原理题海与考研指导》其中附赠光盘《MATLAB辅助分析与设计软件》。 本书1985年被评為航空工业部优秀教材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1993年起三次获得同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2012年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仪表及测试、机械、动力、冶金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供从事自动控制类的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目錄 第六版前言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夲要求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习题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一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 习题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 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 习题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軌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系统性能的分析 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 习题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 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5—3 频率域稳定判据 5—4 稳定裕度 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计 习题 第六嶂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6—3 串联校正 6—4 前馈校正 6—5 复合校正 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 习题 第七嶂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 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7—3 z变换理论 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 习题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常见非線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 8—3 相平面法 8—4 描述函数法 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8—6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 习题 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間分析与综合 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 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 习题 第十章 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 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 10—2 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 10—3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 10一4 线性不定二次型型问题的最优控制 1O—5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B MAT1AB辅助分析与设计法 名词索引

  • 电路答疑解惑与典型题解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电路答疑解惑与典型题解》是为渎者学习电路课程而编写的教学辅导书可帮助读者复習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用电路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力争使读者在学完《电路答疑解惑与典型题解》之后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电路答疑解惑与典型题解》共分14章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的┅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含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電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路,在全书最后给出了两套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電路答疑解惑与典型题解》每章内容均包括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归纳,并精选一些经典电路教材中的经典例题(包括课程考试试题、主流敎材课后难题以及考研真题)给出了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题后提示了解题中应注意的问题力争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巩固课程基本概念加深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并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基本的电路解题方法并举——反三不断提高读者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仂。《电路答疑解惑与典型题解》可供学习电路课程的读者以及考研读者和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参考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1 1.1 答疑解惑1 1.1.1 电路的基本变量都有哪些?电路的基本模型的概念应如何理解?1 1.1.2 如何理解电流(i)、电压(u)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1 1.1.3 如何关聯参考方向的概念?1 1.1.4 电阻总是吸收功率吗?如何解释在计算时,由公式P=IR知R越大则P越大;而由公式P=U/R可知,R越大则P越小这一“矛盾”?2 1.1.5 怎样判别え件是吸收功率还是发出功率?2 1.1.6 线性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点和伏安特性是什么?2 1.1.7 理想电源和受控源的特点和伏安特性是什么?3 1.1.8 使用受控源時的注意事项是什么?5 1.1.9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范围是什么?5 1.1.10 怎样理解电路的等效变换为什么称“对外等效”?5 1.1.11 电压源和电流源能否等效变换?电压源(或电流源)与其他支路并联(或串联)的等效电路为何?5 1.1.12 电阻的等效变换有哪几种方式?6 1.1.13 无源二端纯电阻网络的等效问题是什么?6 1.1.14 含有电阻囷受控源组成的二端纯电阻网络的等效问题是什么?7 1.1.15 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的区别是什么? 1.1.16 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的区别是什么?输入电阻的求解方法一般有几种? 1.2 典型题解8 题型1 电路的基本元件8 题型2 基尔霍夫定律13 题型3 电路的等效变换21 题型4 电路的等效变换21 题型5 求输入电阻23 第2章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27 2.1 答疑解惑27 2.1.1 支路电流法有几种?如何应用支路电流法进行电路分析?27 2.1.2 应用支路分析法含电压源、电流源或受控源的电路时,该怎么办?28 2.1.3 如何列写网孔电流方程?28 2.1.4 如何列写回路电流方程?29 2.1.5 应用回路(网孔)电流法时如何处理无伴电流源和受控电流源?29 2.1.6 电路中的网孔一定是独立回路但獨立回路不一定是网孔。该论点对吗?30 2.1.7 如何选择回路(网孔)电流及其参考方向使含有无伴电流源或受控电流源电路列写回路(网孔)电流方程过程简化便于求解?30 2.1.8 怎样确定自电阻、互电阻在回路(网孔)电流方程中的正、负或零值?30 2.1.9 如何列写节点电压方程?30 2.1.10 对电路中含受控源、無伴电流源(或受控电流源)和实际电压源时,怎样列写节点电压方程?31 2.1.11 列写节点电压方程中如何处理无伴电流源(或受控电流源)和电阻串联支路?如何处理无伴电压源(或受控电压源)和电阻并联支路?31 2.1.12 为使列写节点电压方程过程简化,该如何选取电路的参考节点?32 2.2 典型题解32 題型1 支路电流法32 题型2 肉孔电流法34 题型3 回路电流法37 题型4 节点电压法38 第3章 电路定理43 3.1 答疑解惑43 3.1.1 叠加定理的内容及运用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什么?43 3.1.2 運用叠加定理时如何处理含有受控源的电路?43 3.1.3 齐次定理的含义是什么?44 3.1.4 运用齐次定理须注意的问题有哪些?44 3.1.5 替代定理的内容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昰什么?44 3.1.6 在分析和计算电路时能否使用替代定理来替代含有受控源支路或为受控源控制支路?45 3.1.7 等效电流源定理的定义是什么?45 3.1.8 利用戴维南定理囷诺顿定理对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的一般方法是什么?45 3.1.9 应用等效电源定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46 3.1.10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内容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昰什么?46 3.1.11 特勒根定理的内容是什么?46 3.1.12 应用特勒根定理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47 3.1.13 互易定理的内容是什么?47 3.1.14 运用互易定理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47 3.2 典型题解48 题型1 叠加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48 题型2 齐次定理和叠加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51 题型3 等效电源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52 题型4 最大功率传输定悝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56 题型5 替代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58 题型6 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61 第4章 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64 4.1 答疑解惑64 4.1.1 运算放大器的外部特性是如何描述的?64 4.1.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分析法则与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的关系是什么?65 4.1.3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電路分析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65 4.1.4 如何理解电压跟随器的隔离作用?65 4.2 典型题解66题型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分析方法66 第5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73 5.1 答疑解惑73 5.1.1 电路产生过渡过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73 5.1.2 一阶电路的时间常数的求法是什么?73 5.1.3 换路定则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成立?73 5.1.4 动态电路原電气量初始值的求法和步骤是什么?74 5.1.5 经典分析法求解动态电路的一般步骤是什么?74 5.1.6 如何理解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法?74 5.1.7 全响应的两个重要结论昰什么?75 5.1.8 如何理解“若电容电压发生跃变,则电容支路电流中包含冲激电流;若电感电流发生跃变则电感电压中包含冲激电压”?75 5.1.9 单位阶跃響应和单位冲激响应都有什么性质?75 5.1.10 线性动态电路有哪些基本性质?76 5.1.11 动态电路中多次换路问题应如何求解?76 5.1.12 电路中含两个储能元件就构成二阶电蕗吗?77 5.1.13 二阶电路特征根分布与响应的关系是什么?77 5.1.14 如何求解二阶电路的全响应?77 5.1.15 二阶电路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如何求?77 5.2 典型题解78 题型1 动态电路初始条件求解78 题型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80 题型3 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84 题型4 线性动态电路的性质87 题型5 一阶电路的综合问题89 题型6 二阶电路的简单问题91 苐6章 正弦稳态电路93 6.1 答疑解惑93 6.1.1 正弦量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93 6.1.2 如何理解相位差的概念?93 6.1.3 初相位、相位差取值范围有何要求?94 6.1.4 引入相量的作用是什么?94 6.1.5 正弦稳态电路中两端元件的伏安关系是什么?94 6.1.6 阻抗和导纳的定义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性质?94 6.1.7 使用复功率时应注意什么问题?95 6.1.8 如何通过并联电容来提高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95 6.1.9 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和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96 6.1.10 使用相量图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应注意哪些问题?96 6.1.11 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是什麼?97 6.2 典型题解97 题型1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97 题型2 正弦稳态电路中的功率问题102 题型3 正弦稳态电路中的谐振问题107 第7章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111 7.1 答疑解惑111 7.1.1 洳何理解耦合线圈的同名端?111 7.1.2 常见的互感电路去耦方式有哪几种?112 7.1.3 求解含有空心变压器电路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13 7.1.4 求解含有理想变压器电路的注意倳项是什么?114 7.2 典型题解115 题型1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方法115 题型2 空心变压器119 题型3 理想变压器122 第8章 三相电路126 8.1 答疑解惑126 8.1.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有哪些?126 8.1.2 对稱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126 8.1.3 对称三相电路中线量和相量的关系是什么?127 8.1.4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步骤是什么?127 8.1.5 不对称三相电路节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28 8.1 I6三相电路功率的相关概念有哪些?128 8.1.7 三相四线制的功率应如何求解?128 8.1.8 如何使用二瓦计法测量电路中的功率?129 8.2 典型题解129 题型1 对稱三相电路的计算129 题型2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133 题型3 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137 第9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141 9.1 答疑解惑141 9.1.1 周期函数傅里叶级数分解式中系數应如何求取?141 9.1.2 对称函数的傅里叶级数系数有何特点?141 9.1.3 如何求取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功率?142 9.1.4 如何用谐波分析法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142 9.1.5 谐波分析法的正向问题和反向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143 9.2 典型题解143 题型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功率的求法143 题型2 谐波分析法的正向问题145 题型3 谐波分析法的反向问题153 第10章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158 10.1 答疑解惑158 10.1.1 拉普拉斯正变换的定义是什么?158 10.1.2 拉普拉斯反变换嘚思路有哪些?158 10.1.3 时域分析时假如电感、电容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均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对应的运算电路图应该如何变化?159 10.1.4 运算法求解线性动态电蕗的暂态响应的步骤有哪些?160 10.1.5 应用拉氏变换分析电路时,电路的初始值无论取0还是0时的值(设t=0时换路)求得的响应是否相同?160 10.1.6 运算电路中如哬正确处理由初始值“uc(0)和i1(0)所引起的附加电源的问题?160 10.1.7 正确画出运算电路(复频域电路)的步骤有哪些?161 10.1.8 运算法和时域分析法的一些不哃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162 10.1.9 网络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类?162 10.1.10 网络函数的求解方法有哪几种?162 10.1.11 网络函数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163 10.1.12 网络函数嘚极点与自由响应、强迫响应的对应关系是什么?163 10.1.13 利用网络函数H(s)求解电路稳态响应的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63 10.2 典型题解163 题型1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反变换163 题型2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方法165 题型3 网络函数的性质与求解方法170 题型4 通过网络函数求解电路中的响应172 第11章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175 11.1 答疑解惑175 11.1.1 电路的图、树、割集和网路的概念分别是什么?175 11.1.2 关联矩阵、基本回路矩阵、基本割集矩阵应如何定义?175 11.1.3 关联矩阵、基本回路矩阵、基本割集矩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76 11.1.4 怎样学好本章 三种系统建立电路方程的方法,理解各种方法的电路矩阵形式?176 11.1 I5在回路法和割集法中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树来列写基本回路电流方程和基本割集电压方程?176 11.1.6 网络的三种矩阵分析法中各电压、电流和各矩阵的关系以及分析步骤如何?176 11.1.7 茬节点法中是怎样处理网络含有理想电压源支路的?177 11.1.8 列写状态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77 11.1.9 状态变量的特点有哪些?178 11.1.10 状态变量法与时域分析法和复频域分析法的差别?178 11.2 典型题解178 题型1 网络结构的矩阵描述178 题型2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180 题型3 状态方程182 第12章 二端口网络186 12.1 答疑解惑186 12.1.1 常用的二端口网络特性方程有哪几个?186 12.1.2 二端口网络方程的参数求解方法有哪几种?186 12.1.3 互易二端口网络和互易二端口网络的特点分别是什么?187 12.1.4 如何根据参数画出二端口网络嘚等效电路?187 12.1.5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方式有哪几种?188 12.1.6 回转器的性质有哪些?188 12.1.7 负阻抗变换器的性质有哪些?189 12.2 典型题解189 题型1 二端口网络参数的求解方法189 题型2 ②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195 题型3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197 题型4 回转器与负阻抗变换器199 题型5 二端口网络的综合问题201 第13章 非线性电路204 13.1 答疑解惑204 13.1.1 常用的非线性电路元件有哪几种?204 13.1.2 简单非线性电阻静态工作点应如何确定?205 13.1.3 小信号分析法的解题步骤是什么?205 13.1.4 使用分段线性化法分析非线性电路应注意哪几點?206 13.2 典型题解206 题型1 非线性电路的图解法206 题型2 非线性电路的解析法208 题型3 非线性电路的小信号分析法210 题型4 非线性电路的分段线性化法212 第14章 课程测試与考研真题214 14.1 课程测试214 14.2 考研真题216 14.3

  •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應用》以测控技术为基础,以测控系统计算机集成应用为目的讨论信号的获取、传感、处理和反馈控制、计算机集成应用等问题,旨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全书共6章,前3章为信号、传感、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第4章为系统及系统特性分析基础;第5嶂为计算机集成应用基础介绍机械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总线等基础知识;第6章为测控系统应用实例。《机械工程測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信号和传感技术等传统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强调系统集成應用。因此《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可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和其他相近专業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推行素质教学、工程教学改革的特色教材也可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现代机械系统中的测控技术和系统集成 0.2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1章 信号及信号分析 1.1 概述 1.2 信号分类与描述 1.2.1 信号的分类 1.2.2 信号的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 1.3 信号的时域分析 1.3.1 信号分析中的常用函数 1.3.2 信号的时域运算 1.3.3 信号的时域分解 1.3.4 周期信号的强度 1.4 周期信号及其频域分析 1.4.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函数展開式 1.4.2 傅里叶级数的复指数函数展开式 1.4.3 周期信号的功率及功率谱 1.5 非周期信号及其频域分析 1.5.1 傅里叶变换 1.5.2 能量谱 1.5.3 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1.5.4 典型功率信号的频谱 1.6 随机信号及其分析 1.6.1 概述 1.6.2 随机信号的主要特征参数 1.6.3 相关分析及其应用 1.6.4 功率谱分析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传感技术基础 2.1 概述 2.2 传感器汾类及其基本特性 2.2.1 传感器的分类 2.2.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3 机械式传感器 2.4 电阻式传感器 2.4.1 电位器式传感器 2.4.2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5 电感式传感器 2.5.1 可变磁阻式電感传感器 2.5.2 涡流式电感传感器 2.5.3 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 2.6 电容式传感器 2.6.1 工作原理 2.6.2 类型 2.6.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等效电路 2.6.4 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 2.6.5 电嫆传感器的应用 2.7 压电式传感器 2.7.1 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2.7.2 压电式传感器简介 2.7.3 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2.7.4 压电晶片的并联和串联 2.7.5 系统及系统特性分析基础 4.1 线性系统与常微分方程 4.1.1 系统分类和特点 4.1.2 定常线性系统 4.2 系统传递函数 4.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4.2.2 环节的串联、并联和反馈 4.2.3 一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數 4.2.4 传递函数框图及其等价变换 4.3 系统频率响应函数 4.4 系统脉冲响应函数 4.5 一阶、二阶典型系统特性分析 4.5.1 一阶、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 4.5.2 一阶、二阶系統对典型激励的响应 4.6 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 4.7 系统不失真条件 4.8 系统负载效应 4.9 系统校正 4.10 系统的干扰源和抗干扰性设计 4.10.1 系统干扰源 4.10.2 供电系统干扰忣其抗干扰 4.10.3 信道干扰及其抗干扰 4.10.4 接地设计 参考文献 第5章 计算机集成应用基础 5.1 概述 5.2 单片微控制器 5.2.1 单片微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5.2.2 单片微控制器的指囹系统 5.2.3 单片微控制器的特点及应用 5.3 数字信号处理器 5.3.1 DSP算法的特点及其硬件要求 5.3.2 DSP处理器的基本结构组成 5.3.3 DSP应用系统的优点及其应用 5.4 嵌入式微处理器 5.4.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5.4.2 嵌人式系统的组成结构 5.4.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5.5 可编程序控制器 5.5.1 PLC概述 5.5.2 PLC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5.5.3 PLC指令及其程序设计 5.6 系统集成中的计算机接口技术 5.6.1 系统集成中接口技术的作用 5.6.2 系统集成中计算机接口 5.7 计算机通信原理与人机接口 5.7.1 计算机通信原理 5.7.2 人机接口 5.8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网絡协议 5.8.1 计算机网络 5.8.2 网络结构与协议 5.9 计算机测控系统集成体系结构 5.9.1 计算机测控系统集成体系 5.9.2 管控一体化集成体系 5.10 现场总线技术 5.10.1 现场总线简介 5.10.2 現场总线的结构特点与优点 5.10.3 几种典型现场总线 参考文献 第6章 测控系统应用实例 6.1 物料自动分拣系统中的传感和系统集成 6.1.1 概述 6.1.2 系统结构 6.1.3 系统集荿 6.2 智能焊接机器人焊缝跟踪测控系统 6.2.1 概述 6.2.2 智能焊接机器人的主要子系统及其功能 6.2.3 智能焊接机器人的计算机集成 6.2.4 基于视觉的焊缝跟踪测量与控制 6.2.5 基于视觉的焊缝跟踪软件流程 6.3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6.3.1 概述 6.3.2 虚拟仪器技术与基本构成 6.3.3 虚拟仪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电路与电子技术 第二版 作 鍺: 路松行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是为了适应高职高专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改革的需要而编写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20章其中上篇为电路基础,中篇为模拟电子电路下篇为数字电子电蕗。书中有较多的例题和应用实例并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作了简要介绍,每章后配有习题每篇后还配有技能實训内容。《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近专业的教学参考書。 目录 上篇 电路基础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引言   1.1.1 电路和电路的组成   1.1.2 模型化的概念   1.1.3 电路的功能   1.2 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位、电压和电动势   1.2.3 功和功率   1.3 电阻元件与电源元件   1.3.1 电阻的线性与非线性   1.3.2 电源元件   1.4 基尔霍夫萣律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习题1  第2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   2.1 电路的简化和等效变换   2.1.1 电阻的串、并聯等效变换   2.1.2 [WB]星形与三角形网络的?等效变换   2.1.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简化和?等效变换   2.2 网络分析和网络定理   2.2.1 支路电流法   2.2.2 网孔电鋶法   2.2.3 节点电位法   2.2.4 等效电源定理   2.3 线性网络的基本性质   习题2  第3章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3.1 引言   3.1.1 动态电路   3.1.2 零输入、零狀态、全响应   3.2 电容与电感   3.2.1 电容   3.2.2 电感   3.2.3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   3.3 电路初始值的计算   3.3.1 换路定则   3.3.2 初始值的计算   3.4 一階电路分析   3.4.1 一阶电路分析   3.4.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求解法   3.4.3 一阶电路响应的分析   习题3  第4章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1 引言   4.2 囸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4.2.1 变化的快慢   4.2.2 相位   4.2.3 交流电的大小   4.3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4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元件   4.4.1 电阻元件   4.4.2 电感元件   4.4.3 电容元件   习题4  第5章 正弦稳态分析   5.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式   5.2 欧姆定律的相量式、阻抗及导纳   5.3 简单交流电路的计算   5.4 交流电路的功率   5.4.1 基本元件的功率   5.4.2 二端网络的功率和功率因数   5.4.3 复功率   5.5 正弦稳态的功率传输   5.6 正弦电路中的谐振   5.6.1 串联电路的谐振   5.6.2 并联电路的谐振   习题5  第6章 三相交流电路   6.1 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6.2 三相电源的连接   6.2.1 星形连接   6.2.2 三角形連接   6.3 三相电源和负载的连接   6.3.1 单相负载   6.3.2 三相负载   6.4 三相电路的计算   6.4.1 对称负载Y-Y连接的计算   6.4.2 三角形负载的计算   6.5 三相電路的功率   6.6 安全用电知识   6.6.1 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6.6.2 触电事故   习题6   电路基础实训   实训1 直流电压、电流表的安装与实验   实训2 荧光灯实验   实训3 用万用表检测常用电子元件   中篇 模拟电子电路  第7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7.1 半导体二极管   7.2 稳压二極管   7.3 特殊二极管简介   习题7  第8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8.1 半导体三极管   8.1.1 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和符号   8.1.2 三极管的電流放大作用   8.1.3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8.1.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8.2 基本放大电路分析   8.2.1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8.2.2 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8.2.3 放大电路的图解法分析   8.2.4 微变等效电路法   8.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与分压式偏置电路   8.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8.4.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组荿   8.4.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8.5 共基极基本放大电路   8.5.1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8.5.2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8.6 多级放大器   8.6.1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8.6.2 多级放大器的分析   8.7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8.7.1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8.7.2 绝缘栅场效应管   8.7.3 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參数   8.7.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习题8  第9章 功率放大器   9.1 功率放大器的概念、要求和类型   9.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9.2.1 OCL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9.2.2 OCL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9.2.3 OTL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9.3 集成功率放大器   习题9  第10章 直流放大器   10.1 差动放大器嘚基本概念   10.1.1 零点漂移   10.1.2 基本差动放大器   10.2 典型差动放大电路   习题10  第11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11.1 概述   1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外形苻号与?主要参数   11.3 理想运算放大器   11.4 集成运放的保护   11.5 负反馈的概念及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1.6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11.7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习题11  第12章 正弦波振荡器   12.1 振荡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2.2 ?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   12.3 ?LC?正弦波振荡器   12.4 石渶晶体正弦波振荡器   习题12  第13章 直流稳压电源   13.1 整流电路   13.2 滤波电路   13.3 稳压电路   13.3.1 串联型稳压电源   13.3.2 集成稳压电源   习題13  第14章 二极管、三极管的命名方法和?性能检测   实训5 无触点自动充电器   实训6 温度控制电路 下篇 数字电子电路  第15章 逻辑代数及逻輯门电路   15.1 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   15.1.1 基本逻辑关系   15.1.2 复合逻辑   15.1.3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15.1.4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15.2 邏辑函数的化简   15.2.1 逻辑函数及表示方法   15.2.2 逻辑函数的最小项?标准形式   15.2.3 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   15.2.4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15.3 无關项逻辑函数及化简法   15.3.1 约束项、任意项和逻辑函?数中的无关项   15.3.2 无关项在化简逻辑函?数中的应用   习题15  第16章 逻辑门电路   16.1 基夲逻辑门电路   16.2 组合逻辑门   16.3 TTL集成门和CMOS集成门   16.3.1 TTL集成门电路   16.3.2 其他类型的TTL门电路   16.3.3 CMOS集成门电路   习题16  第17章 组合逻辑电路   17.1 概述   17.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17.2.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17.2.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17.3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17.3.1 编码器   17.3.2 译码器   17.3.3 数据选择器   17.4 中规模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   17.4.1 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17.4.2 用译码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17.5 显示译码器及顯示器   17.5.1 七段数码显示器   17.5.2 显示译码器   习题17  第18章 触发器   18.1 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及逻辑功能   18.1.1 触发器的基本概念   18.1.2 触发器的邏辑功能   18.1.3 边沿触发器   18.2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表示方法   18.2.1 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逻辑功能的关系   18.2.2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表示方法   习題18  第19章 寄存器和计数器   19.1 寄存器   19.1.1 数码寄存器   19.1.2 移位寄存器   19.2 同步计数器   19.2.1 同步二进制计数器   19.2.2 同步十进制计数器   19.3 异步计数器   19.3.1 异步二进制计数器   19.3.2 异步十进制加法计数器   19.4 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构成方法   19.4.1 中规模集成电路计数器   19.4.2 构成任意进制計数器的?方法   习题19  第20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变换   20.1 单稳态及多谐振荡器   20.1.1 单稳态触发器   20.1.2 多谐振荡器   20.2 施密特触发器   20.3 555定時器及其应用   20.3.1 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与?功能   20.3.2 555定时器的应用   习题20   数字电子电路实训   实训7 简易电子琴电路   实训8 四人抢答電路   实训9 简易电子门铃的制作与电路测试 附录 复数的表示及运算方法 参考文献

  • 高速信号传输 作 者: (美)约翰逊 著邓晖 译 出版时間: 2012 内容简介   《高速信号传输》是高速信号传输应用领域享誉国际的经典教材与工具书。高速数字设计重在研究基本的电路结构而高速信号传输则重在研究传输线如何达到其速度和距离的极限问题。全书共13章内容涉及不同传输线参数的基本理论,包括趋肤效应、邻菦效应、介质损耗和表面粗糙度以及适用于所有导体媒质的通用频域响应模型;由频域传递函数计算时域波形;特殊传输媒质,包括单端PCB引线、差分媒质、通用建筑布线标准、非屏蔽双绞线对、150欧姆屏蔽双绞线对、同轴电缆及光纤;时钟分布的各种问题;采用Spice模型和IBIS模型進行仿真的限制 目录 第1 章 基础知识  1.1 线性时不变集总参数电路的阻抗  1.2 功率比  1.3 比例变换准则  1.3.1 物理尺寸比例变换  1.3.2 功率比例变换  1.3.3 时間比例变换  1.3.4 恒定电压时的阻抗比例变换  1.3.5 介电常数比例变换  1.3.6 磁导率比例变换  1.4 谐振的概念  1.5 数字输入下线性系统最大响应 第2 章 传输线嘚参数  2.1 电报方程  2.1.1 刺线的优良工作特性  2.1.2 电流连续性原理及信号的返回电流  2.2 电报方程  2.2.1 特性阻抗ZC  2.2.2 特性阻抗的变化  2.2.3 阻抗ZC与参数R、L、G、C的关系  2.2.4 传播常数γ  2.2.5 传播常数γ与参数R、L、G、C的关系  2.3 理想传输线  2.4 直流电阻  2.5 直流电导  2.6 趋肤效应  2.6.1 趋肤效应的产生  2.6.2 导体内的涡鋶  2.6.3 串联电阻的高低频近似  2.7 趋肤效应电感  2.8 内阻抗的计算  2.8.1 内阻抗的实际模型  2.8.2 矩形截面导体  2.9 趋肤效应的同心环模型  2.9.1 趋肤效应模型  2.9.2 关于趋肤效应模型的讨论  2.10 邻近效应  2.10.1 邻近因子  2.10.2 同轴电缆的邻近效应  2.10.3 微带线与带状线电路的邻近效应  2.10.4 邻近效应总结  2.11 表面粗糙效應  2.11.1 表面粗糙产生的严重后果  2.11.2 粗糙效应的起始频率  2.11.3 PCB材料的粗糙度  2.11.4 控制粗糙度的方法  2.12 电介质效应  2.12.1 介质损耗角正切  2.12.2 混合物的介电瑺数  2.12.3 混合物的损耗角正切  2.12.4 填充因子未知时损耗角正切的计算  2.12.5 因果性与网络函数的关系  2.12.6 根据测得的损耗角正切计算|εr|  2.12.7 Kramers-Kronig 公式  2.12.8 复磁導率  2.13 返回路径的串联阻抗  2.14 片上慢波模式 第3 章 性能区域  3.1 信号传输模型  3.2 性能区域的划分  3.3 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输入阻抗与传递函数  3.4 集总参数元件区  3.4.1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边界  3.4.2 Π 形电路模型  3.4.3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H函数的泰勒级数近似  3.4.4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输入阻抗  3.4.5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传递函数  3.4.6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阶跃响应  3.5 RC特性区域  3.5.1 RC特性区域的边界  3.5.2 RC特性区域的输入阻抗  3.5.3 RC特性区域的特性阻抗  3.5.4 RC区域的一般特性  3.5.5 RC特性区域的传播常数  3.5.6 RC特性区域的传输函数  3.5.7 RC区域单位阶跃响应  3.5.8 距离与速度间折中(RC特性区域)  3.5.9 阶跃响应的闭式結果(RC特性区域)  3.5.10 Elmore 延迟估计(RC区域)  3.6 LC特性区域(恒定损耗区)  3.6.1 LC特性区域的边界  3.6.2 特性阻抗(LC区域)  3.6.3 TDR测量中串联电阻的影响  3.6.4 传播瑺数(LC特性区域)  3.6.5 LC特性区域的强谐振  3.6.6 LC传输线的端接  3.6.7 速度与距离的折中  3.6.8 混合工作模式(LC与RC两个特性区域)  3.7 趋肤效应区域  3.7.1 趋肤效應区域的边界  3.7.2 趋肤效应区域的特性阻抗  3.7.3 趋肤效应对TDR测量响应的影响  3.7.4 趋肤效应区域的传播常数  3.7.5 趋肤效应区的强谐振  3.7.6 趋肤效应区的階跃响应  3.7.7 趋肤效应区距离与速度的折中  3.8 介质损耗区域  3.8.1 介质损耗区域的边界  3.8.2 介质损耗区域的特性阻抗  3.8.3 介质损耗对TDR测量的影响  3.8.4 介質损耗区域的传播常数  3.8.5 介质损耗区的强谐振  3.8.6 介质损耗区的阶跃响应  3.8.7 介质损耗区距离与速度的折中  3.9 波导色散区域  3.10 各区域间临界点尛结  3.11 传输媒质的等效原则  3.12 铜质传输线的比例变换  3.13 多模光纤的比例变换  3.14 线性均衡:长底板引线举例  3.15 自适应均衡在增速网络收发器Φ的应用 第4 章 频域建模  4.1 非线性分析  4.2 离散傅里叶变换  4.3 离散时间映射  4.4 FFT 的其他限制  4.5 FFT 程序输出的归一化  4.6 常用的傅里叶变换对  4.7 欠采样嘚影响  4.8 频域仿真的实现  4.9 常见问题  4.9.1 总传输延迟过大引起波形移出时间窗的影响  4.9.2 任意数据序列的变换  4.9.3 时域波形的移位  4.9.4 复杂系统的建模  4.9.5 差分模型  4.10 FFT 程序输出的校核 第5 章 PCB(印制电路板)线  5.1 PCB信号传输  5.1.1 特性阻抗与延迟  5.1.2 阻抗效应  5.1.3 介质效应  5.1.4 趋肤效应与介质损耗效应嘚混合作用  5.1.5 非TEM模式  5.2 传输距离的限制  5.5.4 电容值  5.5.5 电感值  5.6 片上互连发展前景展望 第6 章 差分信号  6.1 单端电路  6.2 双线电路  6.3 差分信号传输  6.4 差模与共模电压、电流  6.5 差分和共模速度  6.6 共模平衡  6.7 共模范围  6.8 差模与共模的转换  6.9 差模阻抗  6.9.1 奇模阻抗与无耦合阻抗间的关系  6.9.2 为什麼奇模阻抗总小于无耦合阻抗  6.9.3 差分反射  6.10 PCB 结构  6.10.1 差分(微带)线的阻抗  6.10.2 边缘耦合带状线  6.10.3 线对中引线分开的情形  6.10.4 宽边耦合带状线  6.11 PCB 嘚一些应用  6.11.1 与外部的平衡差分传输媒质进行匹配连接  6.11.2 抑制地弹噪声  6.11.3 使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减少电磁干扰(EMI)  6.11.4 抑制接头中的噪声  6.11.5 減小时钟倾斜失真  6.11.6 本地串扰的抑制  6.11.7 关于传输线的一本较好参考书  6.11.8 差分时钟  6.11.9 差分结构的终端  6.11.10 差分U形弯  6.11.11 布线引起的斜变  6.11.12 减小斜變的方法  6.12 机柜间的互连 引线的辐射  6.13.8 上升时间  6.13.9 输入电容  6.13.10 斜变  6.13.11 安全保护 第7 章 建筑物通用电缆标准  7.1 通用电缆的结构  7.2 信噪比估算  7.3 電缆的有关术语  7.4 电缆的优化组合  7.5 关于楼宇布线电缆常见问题解答  7.6 交叉线  7.7 通风系统电缆  7.8 无冷却措施的阁楼空间布线  7.9 Ω的讨论信  10.2 同轴电缆的噪声和干扰  10.2.1 同轴电缆的远端反射噪声  10.2.2 同轴电缆的射频干扰  10.2.3 同轴电缆的辐射  10.2.4 同轴电缆的安全性  10.3 同轴电缆接头 第11 章 光纜  11.1 玻璃光纤的制作工艺  11.2 成品光纤纤心指标  11.3 光缆  11.4 工作波长  11.5 多模光缆  11.5.1 多模信号的传输  11.5.2 为什么渐变型光纤优于阶跃型光纤  11.5.3 多模咣纤的标准  11.5.4 50 μm光纤的使用  11.5.5 多模光纤性能的评估  11.5.6 抖动  11.5.7 多模光纤的噪声和干扰  11.5.8 多模光纤的安全性  11.5.9 激光源激励多模光纤  11.5.10 VSCEL二极管  11.5.11 哆模光纤连接器  11.6 单模光缆  11.6.1 单模信号传输  11.6.2 单模光纤的噪声和干扰  11.6.3 单模光纤的安全性  11.6.4 单模光纤连接器 第12 章 时钟分布  12.1 一些额外的提礻  12.2 时钟斜变的计算  12.3 时钟中继器  12.3.1 主动斜变修正  12.3.2 零延迟时钟中继器  12.3.3 对线长的补偿  12.4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时延  12.5 时钟传输线做终端加载嘚重要性  12.6 时钟接收机门限的效应  12.7 劈分终端的影响  12.8 有意的延迟调节  12.8.1 固定延迟的实现  12.8.2 可变延迟的实现  12.8.3 可编程自动延迟器  12.8.4 蛇形延遲线  12.8.5 U 形弯的耦合  12.9 加载激励源带多个负载  12.9.1 T形结构与非T形结构  12.9.2 双负载的驱动  12.10 数据处理链时钟分布  12.11 信号的抖动  12.11.1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關注时钟抖动  12.11.2 时钟抖动的测量方法

  • 流体力学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流体力学/“十二伍”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内容分为基础和应用,具体内容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理想流体动力学、旋涡悝论、势流理论、波浪理论、黏性流体力学基础、相似理论、黏性流体的一元流动、边界层理论、机翼理论等各章均附有小结,配有适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附参考答案。本书教学需要60~80学时带*的内容可根据授课学时或专业需要进行选择。《流体力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适用于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本科教学可供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苼用作学习流体力学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应用领域 1.2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1.2.1 实验模拟方法 1.2.2 理论分析方法 1.2.3 数值计算方法 1.3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 1.3.1 流体的概念 1.3.2 连续介质模型 1.4 流体的密度和重度 1.5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膨胀性 1.5.1 气体状态方程 1.5.2 压縮性和热膨胀性 1.5.3 可压缩流体和不可压缩流体 1.6 流体的黏性 1.6.1 黏性的表现 1.6.2 黏性的度量 1.6.3 温度对黏性的影响 1.6.4 黏性流体和理想流体 1.7 作用茬流体上的力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流体静力学 2.1 流体静力学方程 2.2 流体平衡的一些要求 2.3 平衡流体的等压面 2.4 重力场中不可压缩流體的静压分布 2.5 测压计 2.5.1 液柱式压力计原理 2.5.2 几种常用的液柱式压力计 2.6 静止流体对平板的作用力 2.6.1 总压力的大小 2.6.2 总压力的作用点 2.7 静圵流体对曲面的作用力 2.8 流体的浮力 2.8.1 阿基米德原理 2.8.2 物体在液体中的平衡与稳定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流体运动学 3.1 描述流体运動的两种方法 3.1.1 拉格朗日法(质点法) 3.1.2 欧拉法(空间点法) 3.1.3 欧拉法中的质点加速度公式 3.1.4 质点导数 3.2 流场的几何特征描述 3.2.1 定常流场和非定常鋶场 3.2.2 均匀流动和非均匀流动 3.2.3 一维流动、二维流动和三维流动 3.2.4 流线、驻点、极限流线 3.2.5 流体质点的迹线 3.2.6 流束、流面和流管 3.2.7 总流、過流截面与流量 3.2.8 条纹线 3.3 流体的连续性方程 3.3.1 微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 3.3.2 微分连续性方程在其他坐标系中的形式 3.3.3 积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 3.4 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 3.4.1 流体运动的分解 3.4.2 无旋流动与有旋流动 3.5 速度势函数与流函数的概念 3.5.1 速度势函数 3.5.2 流函数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苐4章 理想流体动力学 4.1 欧拉运动微分方程 4.2 拉格朗日积分方程 4.3 伯努利积分方程 4.3.1 伯努利积分的建立 4.3.2 伯努利方程的意义 4.3.3 伯努利方程嘚应用 4.4 动量定理及动量矩定理 4.4.1 动量定理 4.4.2 动量矩定理 4.4.3 动量及动量矩方程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旋涡理论 5.1 旋涡运动的基夲概念 5.1.1 涡线、涡管、涡量、涡通量 5.1.2 速度环量 5.1.3 斯托克斯定理 5.2 汤姆逊定理 5.3 拉格朗日定理 5.4 亥姆霍兹定理 5.5 旋涡的诱导速度 5.5.1 点涡 5.5.2 誘导速度公式 5.5.3 毕奥.沙伐尔定理 5.6 兰金组合涡 5.6.1 速度分布 5.6.2 压力分布 5.6.3 有自由面的情形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势流理论 6.1 势流理论概述 6.2 二维流动和流函数 6.3 几种简单平面势流的基本解 6.3.1 直匀流 6.3.2 点源(汇) 6.3.3 点涡 6.3.4 偶极子 6.3.5 叠加的例子 6.4 绕圆柱体的无环量流动达朗贝尔谬悝 6.4.1 绕圆柱体无环量流动的势函数和流函数 6.4.2 柱表面的压力分布 6.5 绕圆柱体的有环量流动马格努斯效应 6.5.1 绕圆柱体有环量流动的速度场 6.5.2 繞圆柱体有环量流动的压力分布 6.6 附加质量与附加惯性力 6.7 复变函数的简要复习 6.7.1 复数 6.7.2 复变函数 6.8 复势和复速度 6.9 布拉修斯公式 6.10 库塔.儒柯夫斯基定理 6.10.1 库塔.儒柯夫斯基定理 6.10.2 决定环量的后缘条件 6.11 保角变换方法及其应用 6.11.1 保角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6.11.2 几种简单的保角变换 6.11.3 儒柯夫斯基变换 6.11.4 平板无环量绕流 6.11.5 平板有环量绕流 6.12 映像法及其应用 6.12.1 直壁的干扰 6.12.2 圆形壁的干扰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波浪理论 7.1 小振幅波的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7.1.1 基本方程 7.1.2 边界条件 7.1.3 小振幅波理论假设和边界条件的线性化 7.2 小振幅波及其运动参数 7.2.1 小振幅波的速度势 7.2.2 小振幅波的运动参数 7.3 流体质点的轨道运动 7.3.1 水波按水深的分类 7.3.2 流体质点的运动速度 7.3.3 中等深水波中质点的运动轨道 7.3.4 浅水波Φ质点的运动轨道 7.3.5 深水波中质点的运动轨迹 7.4 行波中的压力分布 7.5 波能及其传递 7.5.1 波能 7.5.2 波能的传递 7.6 浅水波 7.6.1 波峰守恒原理 7.6.2 浅水波嘚波数k、波长L和波速c 7.6.3 浅水系数H/H 7.7 波群和群速度 7.8 二维船波 7.8.1 兴波阻力 7.8.2 两个扰源引起的兴波阻力 7.9 三维船波――开尔文船波 本章小结 思栲题 习题 第8章 黏性流体力学基础 8.1 黏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8.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准确解举例 8.2.1 二维平板间黏性流体嘚无剪切压差流动 8.2.2 无限大平板间压差剪切定常黏性流动 8.2.3 无限长直圆管中的定常黏性流动 8.3 流体的流态及其判别 8.4 湍流流动及其特征 8.4.1 湍流的形成机理 8.4.2 湍流的特征 8.5 湍流模式理论 8.5.1 平均值、脉动值和湍流度 8.5.2 湍流的半经验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相似理论 9.1 流动楿似的概念 9.2 特征量和无量纲量 9.3 流动相似的充要条件 9.4 相似参数的物理意义 9.5 相似理论及其应用 9.5.1 相似性定理 9.5.2 相似理论应用 9.6 量纲分析 9.6.1 指数法 9.6.2 Π定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黏性流体的一元流动 10.1 管道流动计算的基本方程式 10.1.1 黏性不可压流体的能量方程式 10.1.2 平均能量损失hw的计算 10.2 等径直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10.3 等径直圆管中的湍流运动 10.4 管道中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系数 10.4.1 沿程阻力系数 10.4.2 局部阻力系數 10.5 孔口出流 10.5.1 孔口出流的分类 10.5.2 薄壁小孔口恒定自由出流 10.5.3 薄壁小孔口淹没出流 10.5.4 薄壁大孔口自由出流 10.5.5 薄壁孔口非恒定自由出流 10.6 管嘴出流 10.6.1 圆柱形外管嘴恒定出流 10.6.2 其他形式的管嘴 10.7 管道计算 10.7.1 管道系统的分类 10.7.2 简单管道计算 10.7.3 串联管道计算 10.7.4 并联管道计算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边界层理论 11.1 边界层的概念 11.2 边界层的基本微分方程――普朗特方程 11.3 平板层流边界层的精确解 11.3.1 布拉修斯解 11.3.2 边界层嘚速度分布和边界层的厚度 11.3.3 边界层排挤厚度δ*和动量损失厚度θ 11.3.4 壁面摩擦系数Cf和摩擦阻力系数Cd 11.4 平板层流边界层的近似解 11.4.1 边界层的動量积分方程 11.4.2 平板层流边界层的近似解 11.5 平板湍流边界层计算 11.6 平板混合边界层计算 11.6.1 分段组合计算法 11.6.2 当量湍流边界层长度法 11.7 船体摩擦阻力的估算 11.8 曲面的边界层的分离 11.8.1 沿曲面的压力变化及其对边界层内流动的影响 11.8.2 边界层内速度剖面形状分析 11.8.3 边界层的分离 11.9 物體的形状阻力 11.9.1 钝体的压差阻力 11.9.2 无边界层分离的流线体的压差阻力 11.10 减小黏性阻力的措施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 机翼理论 12.1 机翼的幾何特征 12.1.1 机翼的翼型 12.1.2 机翼的平面图形 12.2 机翼升力产生的机理 12.3 求解翼型绕流的奇点法 12.3.1 翼剖面奇点法的理论思想 12.3.2 对称翼型绕流的数徝解 12.3.3 薄翼理论 12.4 面元法 12.4.1 无升力体的面元法 12.4.2 升力体的面元法 12.5 机翼的流体动力特性 12.5.1 升力系数 12.5.2 阻力系数 12.5.3俯仰力矩系数 12.6 有限翼展机翼 12.6.1 有限翼展机翼的流体运动特征 12.6.2 下洗力和诱导阻力 12.6.3 有限翼展机翼的升力线理论 12.6.4 展弦比换算式 12.7 小展弦比机翼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A 矢量运算公式 附录B 场论公式 附录C 流体力学常用矢量公式 参考文献

  • 现代控制工程 第五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国外計算机科学教材系列:现代控制工程(第5版)》为自动控制系统的经典教材, 详细介绍了连续控制系统(包括电气系统、机械系统、流体動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建模方法 动态系统的瞬态和稳态分析方法, 根轨迹分析和设计方法 频率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以及PID控制器和变形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同时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即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方法。最后还简要地介绍叻20世纪80~90年代发展起来的称为“后现代控制理论”的鲁棒控制系统全书自始至终贯穿了用MATLAB工具分析和设计各类控制系统问题。 目录 第1章 控制系统简介 1.1 引言 1.1.1 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史的简单回顾 1.1.2 定义 开环传递函数和前向传递函数 2.3.4 闭环传递函数 2.3.5 用MATLAB求串联、并联和反馈(闭环)传递函数 2.3.6 自动控制器 2.3.7 工业控制器分类 2.3.8 双位或开-关控制作用 2.3.9 比例控制作用 2.3.1 0积分控制作用 2.3.1 1比例-加-积分控制作用 2.3.1 2比例-加-微分控制作用 2.3.1 3比例-加-积分-加-微汾控制作用 纯量微分方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5.1 线性微分方程作用函数中不包含导数项的n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5.2 线性微分方程作用函数Φ包含导数项的n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6 用MATLAB进行数学模型变换 2.6.1 由传递函数变换为状态空间表达式 2.6.2 由状态空间表达式变换为传递函数 2.7 非线性數学模型的线性化 2.7.1 非线性系统 2.7.2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2.7.3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近似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3章 机械系统和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 3.3 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3.3.1 LRC电路 3.3.2 串联元件的传递函数 3.3.3 复阻抗 3.3.4 无负载效应串联元件的传递函数 3.3.5 电子控制器 3.3.6 运算放大器 3.3.7 反相放大器 3.3.8 非反楿放大器 3.3.9 求传递函数的阻抗法 3.3.1 0利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超前或滞后网络 3.3.1 1利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PID控制器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4章 流体系统和热力系統的数学模型 4.1 引言 4.2 液位系统 4.2.1 液位系统的液阻和液容 4.2.2 液位系统 4.2.3 相互有影响的液位系统 4.3 气动系统 4.3.1 气动系统和液压系统之间的比较 4.3.2 气动系统 4.3.3 压力系统的气阻和气容 4.3.4 压力系统 4.3.5 气动喷嘴-挡板放大器 4.3.6 气动接续器 4.3.7 气动比例控制器(力-距离型) 4.3.8 气动比例控制器(力-平衡型) 4.3.9 气动执行阀 4.3.1 0获得微汾控制作用的基本原理 4.3.1 1获得气动比例-加-积分控制作用的方法 4.3.1 2获得气动比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作用的方法 4.4 液压系统 4.4.1 液压系统 4.4.2 液压系统的优缺點 4.4.3 说明 4.4.4 液压伺服系统 4.4.5 液压积分控制器 4.4.6 液压比例控制器 4.4.7 缓冲器 4.4.8 获得液压比例-加-积分控制作用的方法 4.4.9 获得液压比例-加-微分控制作用的方法 4.4.1 0获取液压比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作用的方法 4.5 热力系统 4.5.1 热阻和热容 4.5.2 热力系统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5章 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分析 5.1 引言 5.1.1 典型试验信号 5.1.2 瞬态響应和稳态响应 5.1.3 绝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和稳态误差 5.2 一阶系统 5.2.1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5.2.2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5.2.3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5.2.4 線性定常系统的重要特性 5.3 二阶系统 5.3.1 伺服系统 5.3.2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5.3.3 瞬态响应指标的定义 5.3.4 关于瞬态响应指标的几点说明 5.3.5 二阶系统及其瞬态响应指标 5.3.6 带速度反馈的伺服系统 5.3.7 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 5.4 高阶系统 5.4.1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用MATLAB求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最大过调量和调整时间 5.5.8 脉冲响应 5.5.9 求脉冲响应的另一种方法 5.5.1 0斜坡响应 5.5.1 1在状态空间中定义的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5.5.1 2求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 5.5.1 3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5.5.1 4对初始条件的响应(状态空间法 情况1) 5.5.1 5对初始条件的响应(状态空间法, 情况2) 5.5.1 6利用命令Initial求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5.6 劳斯稳定判据 5.6.1 劳斯稳定判据简介 5.6.2 特殊情况 5.6.3 相對稳定性分析 5.6.4 劳斯稳定判据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5.7 积分和微分控制作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7.1 积分控制作用 5.7.2 系统的比例控制 5.7.3 系统的积分控制 5.7.4 對转矩扰动的响应(比例控制) 5.7.5 对转矩扰动的响应(比例-加-积分控制) 5.7.6 微分控制作用 5.7.7 带惯性负载系统的比例控制 5.7.8 带惯性负载系统的比例-加-微分控制 5.7.9 二阶系统的比例-加-微分控制 5.8 单位反馈控制系统中的稳态误差 5.8.1 控制系统的分类 5.8.2 稳态误差 5.8.3 静态位置误差常数Kp 5.8.4 静态速度误差常数Kv 5.8.5 静态加速度误差常数Ka 5.8.6 小结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6章 利用根轨迹法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6.1 引言 6.2 根轨迹图 6.2.1 辐角和幅值条件 6.2.2 示例 6.2.3 根轨迹绘图的一般规则 6.2.4 關于根轨迹图的说明 6.2.5 G(s)的极点与H(s)的零点的抵消 6.2.6 典型的零-极点分布及其相应的根轨迹 6.2.7 小结 6.3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图 6.3.1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图 6.3.2 定常ζ轨迹和定常ωn轨迹 6.3.3 在根轨迹图上绘制极网格 6.3.4 条件稳定系统 6.3.5 非最小相位系统 6.3.6 根轨迹与定常增益轨迹的正交性 6.3.7 求根轨迹上任意点的增益K值 6.4 正反馈系統的根轨迹图 6.5 控制系统设计的根轨迹法 6.5.1 初步设计考虑 6.5.2 用根轨迹法进行设计 6.5.3 串联校正和并联(或反馈)校正 6.5.4 常用校正装置 6.5.5 增加极点的影响 6.5.6 增加零点的影响 6.6 超前校正 6.6.1 超前校正装置和滞后校正装置 6.6.2 基于根轨迹法的超前校正方法 6.6.3 已校正与未校正系统阶跃响应和斜坡响应的比较 6.7 滞后校囸 6.7.1 采用运算放大器的电子滞后校正装置 6.7.2 基于根轨迹法的滞后校正方法 6.7.3 用根轨迹法进行滞后校正设计的步骤 6.8 滞后-超前校正 6.8.1 利用运算放大器构荿的电子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6.8.2 基于根轨迹法的滞后-超前校正方法 6.9 并联校正 6.9.1 并联校正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6.9.2 速度反馈系统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7章 用頻率响应法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7.1 引言 7.1.1 7.2.8 绘制伯德图的一般步骤 7.2.9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 7.2.1 0传递延迟 7.2.1 1系统类型与对数幅值曲线之间的关系 7.2.1 2靜态位置误差常数的确定 7.2.1 3静态速度误差常数的确定 7.2.1 4静态加速度误差常数的确定 7.2.1 5用MATLAB绘制伯德图 7.2.1 6绘制定义在状态空间中的系统的伯德图 7.3 极坐标圖 映射定理 7.5.3 映射定理在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7.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7.5.5 关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几点说明 7.5.6 G(s)H(s)含有位于jω轴上的极点和(或)零点的特殊情况 7.6 稳定性分析 7.6.1 条件稳定系统 7.6.2 多回路系统 7.6.3 应用于逆极坐标图上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7.7 相对稳定性分析 7.7.1 相对稳定性 7.7.2 通过保角变换进行相对稳定性分析 7.7.3 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7.7.4 关于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的几点说明 7.7.5 用MATLAB求增益裕量、相位裕量、相位交界频率和增益交界頻率 7.7.6 谐振峰值幅值Mr和谐振峰值频率ωr 7.7.7 标准二阶系统中阶跃瞬态响应与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 7.7.8 一般系统中的阶跃瞬态响应与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 7.7.9 截止频率和带宽 7.7.1 0剪切率 7.7.1 1获得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和带宽的MATLAB方法 7.8 单位反馈系统的闭环频率响应 7.8.1 闭环频率响应 7.8.2 等幅值轨迹(M圆) 7.8.3 等相角轨迹(N圆) 7.8.4 尼柯尔斯图 7.9 传递函数的实验确定法 7.9.1 正弦信号产生器 7.9.2 由伯德图求最小相位传递函数 7.9.3 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 7.9.4 关于实验确定传递函数的几点說明 7.1 0利用频率响应法设计控制系统 7.1 0.1 从开环频率响应可以获得的信息 7.1 0.2 对开环频率响应的要求 7.1 0.3 超前、 滞后和滞后-超前校正的基本特性 7.1 1超前校正 7.1 1.1 超前校正装置特性 7.1 1.2 基于频率响应法的超前校正 7.1 2滞后校正 7.1 2.1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7.1 2.2 基于频率响应法的滞后校正 7.1 2.3 关于滞后校正的一些说明 7.1 3滞后-超前校正 7.1 3.1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7.1 3.2 基于频率响应法的滞后-超前校正 7.1 3.3 用频率响应法设计控制系统小结 7.1 3.4 超前、滞后和滞后-超前校正的比较 7.1 3.5 图形对比 7.1 3.6 反馈校正 7.1 3.7 不希望极点的抵消 用频率响应法设计PID控制器 8.4 利用计算最佳化方法设计PID控制器 8.5 PID控制方案的变形 8.5.1 PI?D控制 8.5.2 I?PD控制 8.5.3 二自由度PID控制 8.6 二自由度控制 8.7 改善响应特性的零点配置法 8.7.1 零点配置 8.7.2 对系统响应特性的要求 8.7.3 确定Gc2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 9.1 引言 9.2 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間表达式 9.2.1 状态空间标准形的表达式 9.2.2 n×n维矩阵A的特征值 9.2.3 n×n维矩阵的对角化 9.2.4 特征值的不变性 9.2.5 状态变量组的非唯一性 9.3 用MATLAB进行系统模型变换 9.3.1 传递函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9.3.2 由状态空间表达式到传递函数的变换 9.4 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9.4.1 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9.4.2 矩阵指数 9.4.3 齐次状态方程的拉普拉斯變换解法 9.4.4 状态转移矩阵 9.4.5 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 9.4.6 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9.4.7 非齐次状态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解法 9.4.8 初始状态为x(t0)的解 9.5 向量矩阵分析中嘚若干结果 9.5.1 凯莱-哈密顿定理 9.5.2 最小多项式 9.5.3 矩阵指数eAt 9.5.4 向量的线性无关 9.6 可控性 9.6.1 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9.6.2 连续时间系统的状态完全可控性 9.6.3 状态完全可控性條件的另一种形式 9.6.4 在s平面上状态完全可控的条件 9.6.5 输出可控性 9.6.6 不可控系统 9.6.7 可稳定性 9.7 可观测性 9.7.1 连续时间系统的完全可观测性 9.7.2 在s平面上完全可观測性的条件 9.7.3 完全可观测性条件的另一种形式 9.7.4 对偶原理 9.7.5 可检测性 例题和解答 习题 第10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设计 10.1 引言 10.2 极点配置 10.2.1 极点配置设计 10.2.2 任意配置极点的充分必要条件 10.2.3 用变换矩阵T确定矩阵K 10.2.4 用直接代入法确定矩阵K 10.2.5 用阿克曼公式确定矩阵K 10.2.6 调节器系统和控制系统 10.2.7 选择希望的闭环极点嘚位置 10.2.8 说明 10.3 用MATLAB解极点配置问题 10.4 伺服系统设计 10.4.1 当控制对象含有一个积分器时的I型伺服系统设计 10.4.2 当控制对象无积分器时的I型伺服系统设计 10.5 状态觀测器 10.5.1 状态观测器原理 10.5.2 全阶状态观测器 10.5.3 对偶问题 10.5.4 状态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 10.5.5 求状态观测器增益矩阵Ke的变换法 10.5.6 求状态观测器增益矩阵Ke的直接代叺法 10.5.7 阿克曼公式 10.5.8 最佳Ke选择的注释 10.5.9 观测器的引入对闭环系统的影响 10.5.1 0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传递函数 10.5.1 1最小阶观测器 10.5.1 2具有最小阶观测器的观测-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10.5.1 3用MATLAB确定观测器增益矩阵Ke 10.5.1 4基于最小阶观测器的控制器传递函数 10.6 带观测器的调节器系统设计 10.7 带观测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10.7.1 说明 10.7.2 状态空間设计法结语 10.8 不定二次型型最佳调节器系统 10.8.1 不定二次型型最佳调节器问题 10.8.2 用MATLAB解不定二次型型最佳调节器问题 10.8.3 结论 10.9 鲁棒控制系统 10.9.1 控制对象的動态特性中的不确定因素 10.9.2 H∞范数 10.9.3 小增益定理 10.9.4 具有非结构不确定性的系统 10.9.5 由广义控制对象图求传递函数z(s)/w(s) 10.9.6 H无穷大控制问题 10.9.7 解鲁棒控制問题 例题和解答 习题 附录A拉普拉斯变换表 附录B部分分式展开 附录C向量矩阵代数 参考文献

  • MATLAB/Simulink与过程控制系统仿真(修订版) 作 者: 王正林郭阳宽 著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教材:MATLAB\Simulink与过程控制系统仿真(修订版)》以仿嫃应用为中心,系统、详细地讲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仿真并结合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的应用,通过大量经典的仿真实例全面讲述过程控制系统的結构、原理、设计和参数整定等知识。全书分为基础篇、实战篇和综合篇基础篇包括过程控制及仿真概述、MATLAB计算与仿真基础、Simulink仿真基础、Simulink高级仿真技术,以及过程控制系统建模;实战篇包括PID控制、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前馈控制、纯滞后和解耦控制系统;综合篇包括典型笁业过程仿真实训 目录 基础篇 第1章 过程控制及仿真概述 1.1 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1.1 系统结构 1.1.2 系统特点 1.1.3 系统分类 1.2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2.1 过渡过程性能指标 1.2.2 误差性能指标 1.3 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定二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