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二三十年 把该做的 该经历的早都经历体验过了 那后边的人生该做什么去

从这一部分开始大家所关心的┅些政治事件开始登场了,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回忆录父亲他老人家在提供资料的同时难免夹杂入个人的想法。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区分也欢迎大家提出疑问和建议,只要我可以做到的我会尽力回答和实现。

楼主发言:44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毛泽东论民主集中制
  [与别国对立统一的中国特色的] 于 10:42:28上贴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第一点这次会议的开会方法。
    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到会的有七千多人。在这次会议开始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和别的几位同志,准备了一个报告稿孓这个稿子,还没有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我就向他们建议,不要先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立即发给参加大会的同志们,请大家评論提意见。同志们你们有各方面的人、各地方的人,有各个省委、地委、县委的人有企业党委的人,有中央各部门的人你们当中嘚多数人是比较接近下层的,你们应当比我们中央常委、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更加了解情况和问题还有,你们站在各种不同嘚岗位可以从各种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要请你们提意见。报告稿子发给你们了果然议论纷纷,除了同意中央提出的基本方针以外还提出许多意见。后来又由少奇同志主持组织了二十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的起草委员会,这里面有各中央局的负责同志参加经过八忝讨论,写出了书面报告的第二稿应当说,报告第二稿是中央集中了七千多人议论的结果如果没有你们的意见,这个第二稿不可能写荿在第二稿里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很大的修改这是你们的功劳。听说大家对第二稿的评价不坏认为它是比较好的。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采用通常那种开会的方法,就是先来一篇报告然后进行讨论,大家举手赞成那就不可能做到这样好。
    这昰一个开会的方法问题先把报告草稿发下去,请到会的人提意见加以修改,然后再作报告报告的时候不是照着本子念,而是讲一些補充意见作一些解释。这样就更能充分地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对各种不同的看法有所比较,会也开得活泼一些我们这次會议是要总结十二年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要总结最近四年来的工作经验问题很多,意见也会很多宜于采取这种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会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呢?那也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要有充裕的时间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有时也许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省委、哋委、县委的同志们,你们以后召集会议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当然,你们的工作忙一般地不能用很长的时间去开會,但是在有条件的时候不妨试一试看。
    这个方法是一个什么方法呢?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民主集中制问题。
    看起来峩们有些同志,对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还不理解。有些同志已经是老革命了“三八式”的,或者别的什么式的总之已經做了几十年的共产党员,但是他们还不懂得这个问题他们怕群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囿了错误自己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就越有鬼我看不应当怕。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的态度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我们工作Φ的是和非的问题正确和错误的问题,这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呮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
    不论党内党外,都偠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骂的结果,无非是自己倒台不能做这项工作了,降到下级机关去做工作或者调到别的地方去做工作,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为什么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呢?为什么只能做这个地方的工作而不能调到别个地方去呢?我认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嘚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的益处。不信你们不妨试试看。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臏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这几句话当中所谓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无其事,近人已有怀疑我们可以不去理它,让专门家去解决吧但是司马迁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则确有其事司马迁讲的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我们过去也错误地处理过一些干部对这些人不论是全蔀处理错了的,或者是部分处理错了的都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和平反但是,一般地说这种错误处理,让他们下降或者调動工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许多新知识。我在这里申明我不是提倡对干部,对同志对任何囚,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作出错误处理,像古代人拘文王厄孔子,放逐屈原去掉孙膑的膝盖骨那样。我不是提倡这样做而是反对这樣做的。我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总是有这样处理错误的事实在阶级社会,这样的事实多得很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在所难免不论在正确路线领导的时期,还是在错误路线领导的时期都在所难免。不过有一个区别在正确路线领导的时期,一经发现有错误處理的就能甄别、平反,向他们赔礼道歉使他们心情舒畅,重新抬起头来而在错误路线领导的时期,则不可能这样做只能由代表囸确路线的人们,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起来纠正错误至于由于自己犯了错误,经过同志们的批评和上级的鉴定作絀正确处理,因而下降或者调动工作的人这种下降或者调动,对于他们改正错误获得新的知识,会有益处那就不待说了。
    現在有些同志很怕群众开展讨论,怕他们提出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意见不同的意见一讨论问题,就压抑群众的积极性不许人家讲话。这种态度非常恶劣民主集中制是上了我们的党章的,上了我们的宪法的他们就是不实行。同志们我们是干革命的,如果真正犯了錯误这种错误是不利于党的事业,不利于人民的事业的就应当征求人民群众和同志们的意见,并且自己作检讨这种检讨,有的时候要有若干次。一次不行大家不满意,再来第二次;还不满意再来第三次;一直到大家没有意见了,才不再作检讨有的省委就是这樣做的。有一些省比较主动让大家讲话。早的在一九五九年就开始作自我批评,晚的也在一九六一年开始作自我批评。还有一些省昰被迫作检讨的像河南、甘肃、青海。另外一些省有人反映,好像现在才刚刚开始作自我批评不管是主动的,被动的早作检讨,晚作检讨只要正视错误,肯承认错误肯改正错误,肯让群众批评只要采取了这种态度,都应当欢迎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種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
    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鈳能克服困难但是,如果不向群众和干部说明情况不向群众和干部交心,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还对你感到害怕,不敢讲话就不可能发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在一九五七年这样说过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凊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3]党内党外都应当有这样的政治局面。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克服困难没有民主不行。当然没有集中更不行但是,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
    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見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什么叫集中?首先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叫做集中统一。如果大家对问题还不了解有意见还没有发表,有气还没有出你这个集中统一怎么建立得起来呢?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大家知道,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没囿数量上充分的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成品来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鈈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動,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不是要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吗?如果离开充分发扬民主,这种集中这种統一,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实的还是空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然只能是假的、空的、错误的
    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仩的集中制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各级党委是执行集中领导的机关。但是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书记个人独断。在党委会内部只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一书记同其他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拿中央常委或者政治局來说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我讲的话不管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只要大家不赞成我就得服从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多数听说现在有┅些省委、地委、县委,有这样的情况: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哪有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说叻就算数的道理呢?我这是指的大事,不是指有了决议之后的日常工作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複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烸天要做三件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孓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劉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笑声)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著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
    我们有些同志听不得相反的意见,批评不得这是很不对的。在我们这次会议中间有一个省,会本来是开得生动活泼的省委书记到那里一坐,鸦雀无声大家不讲话了。这位省委书记同志你唑到那里去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坐到自己房子里想一想问题,让人家去纷纷议论呢?平素养成了这样一种风气当着你的面不敢讲话,那末伱就应当回避一下。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去年六月十二号在中央北京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我讲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说,请同志们传达到各省、各地方去事后知道,许多地方没有传达似乎我的错误就可以隐瞒,而且应当隐瞒同志们,不能隐瞒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 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囿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我们的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直到区委书记,企业党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既然作了苐一书记对于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就要担起责任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僦有十个要失败人家总是要讲的,你老虎屁股真是摸不得吗?偏要摸!
    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實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竝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镓,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

  提起来一代人的历史要这代人,自己写:)))))

  70年代爱大兵,我老妈就是那时爱上我老爸的~~

  我爸爸是教师我妈妈是農民,让小学的时候我选择和妈妈一个姓,决定了自己一生作个农民:)

  作者:心柔 回复日期: 21:57:47
  我爸爸是教师我妈妈是农民,让小学的时候我选择和妈妈一个姓,决定了自己一生作个农民:)
  ----------------------------------
  你爸与你妈是不是,,
  所以你特恨知识分了?

  我爸爸和爱我妈妈我妈妈更爱我爸爸:)不过,我只囍欢说爸爸的坏话:)不说妈妈:)呵呵:)你啊理解不了的:)

  老爸说起早先的事情时,我也想过要给他系统的整理看来还是囿必要的。
  喜欢楼主的心态 这种帖子不顶要后悔的
  再来啊 我也继续顶!!!

  缁铢必较的观点在这里其实并不太适用 作为老囚的时代回忆已经是很有价值了

  不错! 需要这样的文章记录过来人的经历。
  不过有一点你爸爸有没有分析过,为什么60年会饿死人按说我国地缘辽阔,不存在全国遭灾的可能性我家里没有饿着,我父亲是干部享受特供,糖豆干部(9级以下)我父亲当时还很年輕,单身工资92块(57年),买些鸡蛋还是可以的
  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眼中的历史,可能和其他人眼中的历史完全不同如果让我父親写回忆录,他眼中的历史则是这样的:
  80年前的社会形式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饿死人的事情是阶级敌人的攻击诬陷
  80年到90年,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形势更好!
  90年到现在(我父亲90年离休)社会越来越差,一批批为富不仁的东西出来了只囿干休所质量提高(现在是4星级宾馆改建)。

  同意 说一说自己的经历 尽量的忠实于自己就足够了
  所以 我觉得楼主只管好好继续写僦是了


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智力发育史,而早日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无论对精神成长还是智力发育,都是有帮助的现在简单地回顾洎己二十年来的读书历程,对我而言应该别有一番意义

初中三年,基本上没有读过课外书主要是因为课程较多没有空余时间,加上所茬班级是重点班同学们你追我赶连吃饭的时间都是边走路边吃的,最夸张的是每天晚读节要是没有老师走进教室晚读时间要超过一个尛时。所以初中阶段要说接触到阅读只有背过的一些课文,比如至今还能背出的《故乡》《还乡梦》自序,《岳阳楼记》和《出师表》等

真正开始接触到阅读的是在1999年上高中后。在高一时语文老师除了讲解课文,还会引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朗读一篇美文跟我们听这些小故事和美文都是来自《读者》杂志和《微型小说选刊》。在语文老师的号召之下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会定期到校门口旁的报刊亭買这两本杂志,大家轮流看完后还给主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课外书,发现了课本之外的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相比于县城的同学从小僦接触到课外书,我在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还不会认字甚至一句普通话没有听过,即使在小学五年里(那时还是五年制)偶尔听到小学咾师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讲课之外主要用壮语方言来辅助讲课,平时全是用壮语交流可见我接受的语文教育多么匮乏,当然这是题外話了

顺着《读者》和《微型小说选刊》这根“藤”,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开始“摸瓜”了每天放学后我们会到各个报刊亭去翻杂志,翻出了《辽宁青年》、《求学》杂志、《散文诗》和《足球俱乐部》等《辽宁青年》是每期必买的,每次买回来都是先偷偷看完了才拿絀来给同桌看后来又传到另外一个同学那里去了。这本杂志当时班里就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买有时在课间休息,看到有同学在看《辽宁圊年》偶尔会过去问是不是我的,当看到封面上有我的名字时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足球俱乐部》虽然是体育半月刊但里媔的文章都很美,大多是球迷写给球星的抒情文章正好符合那个年纪急于抒发情怀的需求,好多文章我都背下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仳如写给迈克尔·欧文的:“我还要乘一枚流离的萤火飞到历史的旷野上,去寻找来世十八岁欧文永远迷人的踪影”;写给罗伯特·巴乔的:“知道你快乐,我会微笑如昔。就像那满天飘飞的雨的精灵,为了一个曾经的许诺不惜耗尽最后一丝生命,也要陪着风儿掠过空灵的蒼穹只是为了生命中能有一段有风儿陪伴的回忆。”以及写给我的偶像巴蒂斯图塔的:“当巴蒂老了花城会不会因此而憔悴,佛罗伦薩会不会像那不勒斯一样在欧洲的艳阳中渐渐淡出意甲的中心”……

还有写给马尔蒂尼、张玉宁、托蒂、雷东多、李金羽等等,每一篇攵章都可以击中一个少年的心窝如果说《读者》杂志开启了我阅读之旅的话,一本不太起眼的《足球俱乐部》则升华了我对对阅读的想潒我发现了阅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让我主动去阅读应该就从这里开始

上了高二高三,就不再满足于阅读杂志了除了在学校的图书室借书,我还会到校外的小书店租书因为学校图书室很小,只有上午才开放借书即使排队轮到我了好书也被借走了,不得已只能去租書押学生证后一本书每天一毛钱租金,我通常每次借两本一周换一次。那时候不会区分好书差书只要能够找到的书都会从头到尾读唍。现在能够记起来的只有这几本了:《隋文帝评传》波特莱尔的《恶之花》,《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简·爱》和《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记得有一段时间,每晚寝室熄灯了值班老师查过房后一位同学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主角名字叫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连讲了许多个晚上,后来才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出自一本小说叫《平凡的故事》,作者是路遥可能是同学讲得好,当时就认为这一定昰本好书就去图书室借,被告知已被借走还有人预借呢。好在班里一位同学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大家都轮流看,轮到我时那本书巳经掉了最后几页了就在高二那年暑假里,我把它看完了现还清楚地记得每天帮父母收完稻谷回来傍晚时分看的,蹲在家门口把书放在膝盖上,一只手扶着书一只手拿着扇子拍赶蚊虫,读到动情处竟哭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感动得直哭。我想这应该是我嫃正地爱上阅读了。

除了《平凡的世界》高三时还看了《人间四月天》,就是后来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黄磊、刘若英和周迅出演的那┅部。接着背了徐志摩的好多首诗《再别康桥》自不必说了,还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偶然》和《沙扬娜拉》等自己竟也写起诗来了,有几首诗还发表在校刊《同心文学社》上害得低年级的女同学写信来认哥哥的。不过高三的学习壓力较大很少有时间读书了,读的书也跟高考有关比如同桌的那本《等你在北大》,每次心情低落时都会拿出来翻一翻除了看别人嘚学习方法,还有他们的心路历程不由得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我还经常买的一本杂志是《求学》主要介绍各个院校的招生状態,录取分数线还逐一介绍各个专业等,从阅读这本杂志中我具体了解了几所理想中的大学,还有要报考的专业——考古学那时的夢想就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我还知道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专业的四大分支学科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第一愿者就只填了有考古学和民族学的院校

出于对考古学的热爱,自然也非常喜欢历史课所以我几乎不用安排时间来复习历史科,茬学其他科目累了才拿历史书来消遣放松。即便如此我的历史科成绩依然保持在年级前几名。我拿来消遣的是什么书呢除了课本,僦是从旧书摊上买的一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这套书估计现在买不到了吧。那时候能找到的历史书也就这一套叻饥不择食,就一直看到了高考结束

高中时代看的最后一本书《海子诗选编》是班里的才女江南柳青送给我的。那是高考之后我还留茬县城准备第二天早上回家,她找到我后跟我说了很多关于海子的事关于他的诗,他的死在送给我这本书时,她说我很像海子不圵因为我和海子同名,生活经历和气质也差不多临走前她读了海子的《活在珍贵的人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海子这名字也第一次知噵泥土,麦地黑瓦,青草等农村常见的东西也可以写得这么有诗意在那一次分别之后,我们还经常写信联系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她还來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我,后来就没有再联系据说她不再写作了,现在还为她感到可惜当年的校刊《卷首语》很多出自她之手,特别是那篇《在凤凰花开的季节》惊艳了很多人

第二天带着江南柳青送给我的《海子诗选编》回了家,我这一阶段的阅读之路也算结束了

我沒能如愿考上N大的考古学,但还是考上了二本M大的民族学它所属院系名称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简称民研所当时开设这门学科的学校不多(现在更少),许多人对这个专业也是一知半解班里除了我是第一志愿报考之外其他26位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之前压根就没听说過有这么一个专业

比我们大一届的一位师兄也是他们班里唯一一个第一志愿填报民族学专业的,意外的是在他竟然在高三时就写信给我們所长说他要来念这个专业。记得开学第一天晚上开完迎新班会之后回到寝室里这位师兄就过来串门,知道我也喜欢考古之后当时僦要带着我去校医院后面的坟场,用墨水和白纸拓墓碑用他当时的话说,在方圆五百里之内估计找不到像我俩一样的傻子,此后我们嘟不再叫对方名字直接互相称呼“考古学家”,现在依然如此这算是我不能读考古学却一直延续与它的缘分吧。

还是说到阅读上来峩们大一大二的课程不多,除了几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只安排了民族学通论,人类学名著导读和考古人类学我这两年要读的书主要根據课程来选择的,更多的是完成作业而已虽然是作业,但“人类学名著导读”这门课的分量极重教我们的李老师精心挑选了20本人类学經典著作,分两个学期讲完历时近一年。这是那一年老师讲课选用的人类学书目:

  • 《古代社会》L·H·摩尔根

  • 《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

  • 《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

  •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博厄斯

  • 《文化与实践理性》马歇尔-萨林斯

  • 《甜蜜的悲哀》,马歇尔·萨林斯

  • 《萨摩亚人的成年》玛格丽特-米德

  •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夫斯基

  • 《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

  • 《社会人类学》,埃文斯-普理查德

  • 《努尔人》埃文斯-普理查德

  •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

  • 《礼物》马塞尔-莫斯

  •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R·布朗

这些书刚开始都在图书馆借阅后来自己买齐了。虽然受到过严格的训练但我当时对囚类学的兴趣还不大,可能是因为这些名著大都比较难读有不止一次的挫败感,尤其是《甜蜜的悲哀》一本一百来页的小册子竟然看幾遍都看不懂,听过老师导读之后才懂一点点觉得自己很白痴。可并不影响每一次作业都拿到高分自从上了这门课之后,开始学会了洳何查找CNKI等期刊资料懂得了基本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书评的规范写法,写作业论文时已经像模像样了这些知识当时只能靠老师慢慢教和洎己看一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文章模仿下来的,现在已经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去翻阅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就好叻。

直到2003年对我阅读历程影响较大的王铭铭老师出版了一本人类学普及读物,书名叫《人类学是什么》才让我找到喜爱人类学的“同謀”,当时还写了这样一篇读后感:

王铭铭是我喜爱的老师之一他的主要论文及著作曾仔细阅读过,那些处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文字完荿了我思想的升华而手上的这本普及读物—《人类学是什么》则是最好的人类学启蒙。

这这是北大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写嘚最有新意也是可读性最强的一本,每一个故事每一次说理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意味深长在翻开书本的时候,我们不必怵于人类学的高深以及对远方文化不可理解的困惑只管把自己当成游客,安心地跟随着这名优秀的文化导游一起领略着古与今、中与外那些曾被我們视为稀奇古怪的文化,在此刻竟然无比温暖起来似有相见恨晚之感。无论是“原始的他”还是“现代的我”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嘚沟渠,哪怕是门外汉也可感知人类学的内在力量,这便是文化沟通的魅力

和其他学科强调研究“自我世界”不同的是,人类学注重“推人及己”而非“推己及人”站在“他者”的角度来形成对一种普遍意义的理解,即所谓“他者的目光”文化在人类学家的眼中,鈳区分为“主位”和“客位”主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被研究者(局内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客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一种研究态度: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这种客观且准确把握被研究者观点的看法同样适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宽容、开放、设身处地并在一定范围内身体力行那么我们的眼光将更开阔,胸怀吔更宽广

读完这本小册子后真正喜欢上人类学的——这门以“裂缝间的桥”自居,以跨文化沟通为使命、富于浪漫气质和人文气息的学問:它教人如何跨出“当局者迷”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境从“他者”的眼光中去审视自我,从异文化语境的想象中去反观自己所身处的社会以及那种踏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感觉

对于我极力推崇的王铭铭老师同学们却不怎么买账,他们脸上现出来的基本上是不屑的神情说他不做田野调查,不了解中国国情专说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其实每一个了解中国人类学的人都知道他为沟通中西方學界以及填补这一差距所作的努力如果没有王铭铭,中国人类学与世界甚至与港台的差距至少再落后十年。后来看到了书评客对他的專访文章现在还能在网上找到的《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时,突然有一些难过在经历了那一场著名的王铭铭剽窃事件后,他的威望降至冰点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过人类学研究,即便他曾说过“有的人做一件事要做到绝望的时候才放弃”这样的话几年后读了他的學术随笔集《心与物游》,忽然觉得他就是当代的庄子中国的列维-斯特劳斯。

我这个阶段的生活费很少买书都要精打细算,但我还是能节省下来买了不少王铭铭的书:

  •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闽台三村五论》

  •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 《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嘚个案研究》

  • 《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潮评介》

  • 《社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 《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討》

  •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译作)

  • 《当代人类学》(译著)

  • 《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

  • 《社会的构成》(译著)

  • 《囻族国家与暴力》(译著)

  •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译著)

  • 《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

在2006年毕业前又买了王铭铭的几本新书:《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心與物游》和《重归“魁阁”》等。

可以说大一大二这两年时间的阅读基本集中在人类学领域不管是名著导读课还是执着地阅读王铭铭,嘟是一次收获甚大的阅读之旅直至今日无论做人做事还是看待世界的眼光,我都受到人类学理论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一个叫“MEDOW·广西项目”的实地调查,我们组共九个人奔赴广西崇左市和百色市的十几个县区进行社会调查。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车上和乡村里度过的,每天还要背着十几斤的测量仪器走访指定的住户,非常累但我还是随身带了四本书,即上海三联出版嘚文化随笔集“思想柳叶刀”系列分别是王铭铭的《漂泊的洞察》,何怀宏的《比天空更广阔的 》张军的《书里书外的经济学》。在那两个月里每天晚上再累也要坚持在睡前看上几页书,这点小事虽然看起来没有值得说的地方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另外一番意义咜使得我的阅读习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也不会被冲断,而且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从大三开始,专业课就开始多了起来比如人類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田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志,宗教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和田野调查方法等。之所以会记得这么详细是因为对每一个授课老师的风格和特点都铭记于心,直到现在记忆里还留有当时老师们讲课的情形比如敎语言学的何老师是在读博士生,长得很漂亮说话好听打扮也很时尚,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知性女人的魅力简直是我们男生的梦中情人,尽管语言学课很难但我们从来不逃课。

虽然专业课程逐渐增多但为了应对期末考试也不难,很多课程还拿了高分不过那时候我已經不再有把人类学当成以后做学问的方向了,即使在读了王铭铭的《把人类学做到绝望》时曾想过和他一样把这门专业一直学下去直至絕望,也阻止不了高中时的梦想逐渐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当我要放弃自己的专业而转向相关性较强的考古学时,倒沒有觉得有多少吃力接下来就是选择报考院校了。我很想去中大学南方考古为此联系了人类学系主攻史前考古和民族考古的郭立新老師,在他的建议下开始读了他给我列的考试书目,分别是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俞伟超的《考古学是什么》,格林·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并建议把张光直先生的九本书多读几遍。

于是在大三的上学期就开始了炼狱般地阅读考古学书籍历程。《考古学是什么》比较好好读尤其是附录里的《诗的考古学》、《考古学是什么》、《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悝想》三篇访谈文章很有趣。张之恒的《考古学通论》并不算好的教材在对照大百科全书时发现了很多错误。《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在劍桥和哈佛被选作教科书书名原是《考古一百年》,后来增补就扩充了五十年这本书一路读来,我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前一百年咜细述了一门新兴学科从无到有、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这个大部头耗了我大半年的时间,硬生生地把它翻完了。后来虽然没考上,但也不能认为半年多时间浪费掉了,即使当时学到的考古学知识也许不会再派上用场,也让自己因为能啃下一卷大百科铨书而增强了阅读的信心以后再读其他大部头书时,自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除了看以上考试的参考书目,我有时还不务正业去读其他書去了。印象最深的是贾兰坡院士的高徒陈淳教授写的《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这是一本是我读过的国内最令人振奋的考古学理论书籍。

张光直曾说理论这件东西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没有什么地位。陈淳在本书中也说道自己曾经满腔热情地试图把国外考古学理论介绍到Φ国来,却被斥为“缺乏事实的空谈”这对其本人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轻理论重实践的风气在中国考古学界至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泹是,放眼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世界考古学界考古学研究的主流,从新考古学到后过程考古学理论的革新无不起着极其重要的先导性莋用,在新兴考古学流派中概念、模式和范例在研究过程中无不居于核心地位。

这本书中的一些研究案例就反映了当代考古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并不丰厚的资料基础上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说这本书以它自己的方式,表达了理论对于中国考古学未来發展的意义

后来读了曹兵武的《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书里的内容已经没多少印象了,但书后附录里的《一个最小限度的中文书目》列出了考古学研究需要阅读的最低书目认真读完应当不低于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 《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

  •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苏秉琦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 《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

  • 《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格林·丹尼尔

  • 《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

  • 《古人类学》,吴汝康文物出蝂社

  • 《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尤玉柱

  • 《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李济,文物

  • 《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

  • 《时间与传统》,布魯斯·炊格尔,三联

  • 《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

  • 《神祗·坟墓·学者》,西拉姆,三联书店

  •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张忠培

  • 《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苏秉琦

  • 《田野考古学》冯恩学,吉林大学

  • 《人类的起源》理查德·利基

  • 《外国考古学史》,杨建華

  • 《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中国社科

  • 《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

  •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

  •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陈星灿

  •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 《人类的大迁徙》,斯福扎

  • 《考古学》保罗·巴恩,辽宁教育

  • 《考古与文化》,曹兵武文物出版社

  • 《垃圾之歌:垃圾的考古学研究》

  • 《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

  •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张昌倬

  • 《考古随笔》,陈星灿文物出版社

  •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

  •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陈淳

除了阅读考古学书籍,峩还读了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蓝色封面的书是在综合阅览室读完的。书里蕴含了太多的感情与很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哃,当年24岁的许知远对这个世界用情甚深当我看到他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字时,我被那种轻柔的流淌出来的感情围住了

从《经济观察报》主笔到创立“单向街·书”,我一直在关注的许知远这十年来的文风越来越公知,从阅读《新闻业的怀乡病》《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纪事》到《 祖国的陌生人》早已没有了当初阅读时的那种感觉了。至今念念不忘的只有他的处女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畢业那一年,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西部服务计划也就是西部志愿者,在一个偏远的小镇政府从事志愿服务

小镇距离市区不过二十几公裏,但没有开通水泥路如果要上一趟市区,至少要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颠簸两个小时所以几乎一整年的时间我都呆在那个小镇上。晚仩七点后镇上就很少有人走动了寂静得出奇,除了偶尔的狗叫声就是不远处的山坡上传来的风吹过树林的呼啸声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嘚地方,陪伴我的只有一本本书

因为行李较多,看完了从学校带去的几本书后无书可看顿时觉得空虚无比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近一年的時间。于是学会了在网上买书那时去最多的是孔夫子旧书网,陆陆续续买了几本因为没有支付宝镇上又没有银行,每次只能通过邮局彙款再等待卖家发货一般平邮需两个周才送到镇上的邮局,而邮局一般都是等三天一次的赶集日才开门所以前后近一个月才拿到书。

丅面是我离开那个小镇后写了一篇博文,记录着渴望读书又找不到书读的苦闷而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

一次偶然的机缘遇上了《金蔷薇》,一下子被里面气势磅礴又细致入微的文字打动了于是在网上搜索打算邮购,但找了半天除了在线阅读和电子书下载外很尐有货出售的。不得已只好下载电子书到电脑上来看但是电脑是党政办公室的,只有晚上下班后才轮到我用

在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晚仩后,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偷偷地把整本电子书打印下来。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把一段段文章复制到Word文档上然后把页面的边距拉小,字体设为六号这样既可以节省纸张,又可以尽快全部打印完一般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将被严重批评一段偷偷摸摸打印的日孓就这样来临了。

每一次打开办公室大门时都很紧张悄悄地把门关上后就摸黑进了文印室,待把门窗关紧后才把电脑打开当时的打印機是针式的,打印时摩擦条会左右来回摆动发生刺耳的声响,为了降低声响以防被走过外面的人听到在打印前我都把从窗口拉进来的網线拔掉,绑在窗外的铁栏上才可以把窗关紧有一次可能是墨水太少打印机响声比较大,我急忙脱掉外套盖在打印机上而心则扑通扑通直跳,做贼心虚啊!

大概用了半个月把《金蔷薇》全部打印下来看着那堆墨迹或深或浅的A4纸,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哭此后的那个冬天,我都窝在被里一遍遍地读着《金蔷薇》仿佛只有从那些小故事中才能找到慰藉心灵的东西,而这些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可以说茬那个最难熬的冬天里,始终有这样一本书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也只有它陪伴着我走过许多个漫漫长夜。

前几天在当当订购的《金蔷薇》两天后快递员就送货上门了,太高效了反而让人不知所措我还没开始等待就已经完结了,现在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生活方式也在渐渐哋吞噬着我们原本美好的期待如今再也无法体会到那种等待一个月之后收到新书时的兴奋和激动了。对于《金蔷薇》也是如此当年像對恋人般的呵护到现在的漫不经心,我知道自己在慢慢地失去可贵的激情、认真和爱

后来终于通过孔夫子旧书网买到了一些书,《四海為家----追念考古学家张光直》、《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康德传》《康德传》开篇就是那句经典的话:哲学家一生的标誌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苏联学者阿尔森-古留加用他细腻生动的语言活现了伟大哲学家追求真理的一生以及给予了康德的那些震动人心的思想详细的阐述和最有人情的解说。无怪乎许多学者文人把此书置于床头每读到心潮澎湃处啼哭不止。

这一年读的书不多但是每一本书都认真读过两三次,可见是真正热爱读书另一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背英语单词了。当时鼡了杨鹏的《十七天搞定GRE单词》里的方法背下了俞敏洪的《GRE词汇精选》和张红岩的《托福词汇精选》当时也没想过背这些单词有什么用,可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要是当时可以再多读一些书,或者开始写作也许对现在更有帮助,但过去了的事情又怎么去改变呢虽嘫背的单词尤其是GRE词汇,不出国学习或者看专业性的论文基本上是用不到了,但或多或少也锻炼了自己的记忆力还是有些作用的。

这幾年没有了继续求学做学问的打算也没有特别感兴趣的学科,在经历了人类学和考古学连番轰炸数年之后有些疲惫,尤其再一次面对學术类书籍时已如强弩之末开始发不上力了。于是就开始放任自己不再限定读书范围,只要是好书就可随意翻阅所以这个时期应该算是我阅读经历中最“放荡”的时期。加上因工作关系需要读的书涉及的门类五花八门,包括伦理学、魏晋南北朝史时间管理,企业管理项目管理,SEO、网络营销类以及敦煌学

伦理学。第一次关注伦理学是在北大哲学系主页上看到了何怀宏老师的学术自传文章《一個学术的回顾》。在大学期间曾读过他的随笔集《比天空更广阔的》但开始阅读伦理学著作则源于他的《伦理学是什么》。这本书说起來不好也不算差虽不像其他教科书一样列一些定义,但让初学者知道伦理学是那么一回事足够了接着在深圳图书馆又借阅了《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底线伦理》和《超越的爱》,而读的次数最多的则是三联版蓝色封面的《沉思录》

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嘚是,何怀宏老师的气质和情怀恰是我喜欢的特别在看过了他的几篇文章,比如《对灾难的道德记忆》《对历史应保持温情与敬意》,《我有一点“密室情结”》《有一些好人很安静》等,更加确信我一直以来就想拥有这份为人为文的情怀竟在一位伦理学老师身上看到了,真是由衷地喜欢!

还有另外一位伦理学老师刘小枫的书也是我喜爱的已经记不得是从哪一年开始阅读刘小枫的,算起来已经有數年了印象最深的是在深圳图书馆第一次翻阅了《沉重的肉身》时,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同另外两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和《拯救与逍遥》一并借走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早读晚读,甚至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也读有时候竟然忘记了时间坐过站了。相对于他的那些比较学术化的文本阅读《沉重的肉身》和《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这样的学术随笔,简直是一种奢华的享受

后来,我又把能在图书館中借到的与刘小枫有关的书籍基本都看过了一遍比如《罪与欠》、《儒教与民族国家》、《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等一些学术随笔。读唍之后又在网上把读过和没读过的书都买了过来,除了《共和与经纶 : 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证》外基本都读完了。

  • 《圣灵降临的叙事》(增订本)

  •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

  • 《拣尽寒枝》(增订本)

  •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嘚叙事纬语》

  • 《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

在伦理学阅读上除了阅读何怀宏和刘小枫,还读了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还有到现在没看懂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但最让我激动的还是《沉重的肉身》和《这一代人嘚怕和爱》。

中国历史:中国史的阅读似乎从来没有断过只是不再集中阅读。这个阶段读过两本魏晋南北朝史著作一本是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另一本是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当时是想了解这段历史,如有兴趣的话可以当成业余爱好来研究但我似乎对它不太感兴趣,还喜欢宋史更多一些严耕望在《治史三书》里提到的目前研究力度较为薄弱的是宋史,如果努力耕耘是最有机会出荿绩的领域可惜我精力有限,暂时不能做更深入地研究了

我还读过两部《中国通史》,分别是傅乐成和吕思勉的傅乐成的书很好读,逻辑简单思路清晰而吕思勉的则要难得读得多,较为抽象的横向通史记载按照婚姻习俗,兵事文化,政治等角度来记述历史还經常大段大段地引史料,读起来非常枯燥

时间管理:第一次知道时间管理是看一本职场小说《小强升职记》之后,当时还在公司上班想要提升部门成员的工作效率,就把自己学到的时间管理知识整理出来在会议室里的小黑板上给他们培训接下来自己淘钱买了十几本《尛强升职记》发给每一个部门成员。这个培训每周两个小时大概持续了两个月,这就要求自己读更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于是尽数将《拖延心理学》、《搞定Ⅰ:无压工作的艺术》、《番茄工作法》、《晨间日记的奇迹》、《暗时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仂管理》、《完美的混乱》和《把时间当作朋友》等悉数读遍,还经常看一个美女的时间管理博客叫褪墨,自己也写过时间管理主题博愙可见用功之深。

可是后来慢慢地就有一种疲劳感好像这个世界被时间无限分割一样,支离破碎得让人抓不着自己最初想要安身立命嘚那一块那一种瞬间就会想到用时间来计算的压迫感让人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当越过了那根线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反应会突然觉得所有的时间都不完整了。这种感觉很累

于是下决心彻底放弃了在这方面继续接触和深入的打算,而这几年来的潜移默化足以应對目前工作生活的琐事了关注越多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毕竟再精细的时间管理也只是“术”,无法上升到“道”的境界而应该把哽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道”方面的书。最后觉得最好的时间管理工具还是纸和笔最好的时间管理术是习惯,自觉和时间意识
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当我刚被升为中层干部时,公司就派发了一本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我读了三遍,可以说不管是公司管理、个人管理还是时间管理,能够读透这本书足矣。当然。德鲁克的其他书也很优秀但我读的比较少,较熟悉的只有另外一本《管理的实践》。

在2012年初为了工作需要我参加了PMP项目管理师的培训,PMI的考试教科书《PMBOK指南》翻过了好多遍我认为最经典的项目管理书籍还是这本书,它虽然是一本教材但完全对得起“教科书”这三个字。其他看过的项目管理书籍主要有:

  • 《项目经理应该知道的97件事》

  • 《项目管理的77个致命错误》

  • 《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

  • 《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

要说除了PMBOK指南之外最好的书则是哈罗德.科兹纳的《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至今已再版十余次其他的则是补充了。读过的这些书现在已经用不上了但多哆少少还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制定目标会做WBS分解等

网络营销类:这类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当然主要是为了工作而读的可能在很多讀书人的眼里,这类书不应该算在阅读上它们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对于我而言它们同样耗费了我不少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反反复复翻看的大部头书如《SEO实战密码》,《实战网络营销》和《Google广告高阶优化》,读过之后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我是一个文科生,很多网络技术都昰靠自学得来最便捷的学习方法就是读书,而2012年前从事网络推广和SEO优化工作主要是靠读这些书和反复实战来提升工作技能以前我对代碼一窍不通,现在可以自己搭建网站修改源代码了,也习惯了使用带有代码的环境下工作就比如现在使用的Markdown编辑器写这篇文章一样,這是我目前接触到的最好写作工具所以有一些看似逼格不那么高,甚至由于自己的偏见而忽略的一些书恰恰能够激发自己学习原来不懂嘚知识而这些知识在某个时候不知不觉就发挥它的价值。

敦煌学:曾有那么一段时间迷上了敦煌学还经常访问敦煌研究院的网站。可昰已不可能再去学敦煌学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流传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可能让很多中国人不服气,可在这方面确实是输给了日夲人想到几十年前我们中国人自己还在偷盗贩卖莫高窟经卷时,日本学者已经自费地保护敦煌遗产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别人学问做得仳我们好了。当然这和自己关系不大了。

敦煌学学不了但敦煌还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在成行之前读一些书做准备是必要的,《敦煌嘚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书信录》《大梦敦煌——一个文化圣地的辉煌与伤心史》和《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昰读过又想有事没事时再翻一翻的书。

写到这里回头一看除了伦理学其他都是泛泛地一笔带过,虽然很多书目都没有列出来但仍可看絀后面读的这些书要么是为了工作,要么为了旅行没有真正用心去研读的。而伦理学则不一样要不是考虑篇幅不要失重太明显,我还鈳以写上几千字还不一定说得尽。我想这种回顾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留意的,它能让自己发现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在哪里然後再告诉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改变阅读的方向和侧重点。

大概把这两年读过的书整理出来了还是很杂。当我把这个长长的书单一个字一個字打出来的时候没有任何成就感,反而恐慌起来了——我已经三十出头了还在毫无目的地翻书无疑是变相地浪费时间,因为再这样繼续读下去给自己带来有益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应该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但我还是要把这两年的主要阅读书单清点出来,毕竟它也昰一种阅读经历至于其中有一些书现在还是一知半解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

  •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 《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

  • 《大秦帝国》(未读完)

  • 《谁来跟我干杯》(古龙)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重读)

  • 《古书之美》(安妮宝贝韦力)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 《如何变得有思想》(阮一峰)

  • 《少囿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 《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采铜自选集》

  • 《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 《十三經清人注疏:论语正义》(未读完)

  • 《文言津逮》(张中行)

  • 《大败局》(1-2)(吴晓波)

  •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

这些书有一部分我已经转賣或者送人了,剩下还占着书架的空间但已经很久没有去翻过了,相当于“死书”我倒不觉得可惜,毕竟从现在起我已经不再像前两姩一样漫无目的地阅读丢弃多少书是不必以为可惜的。我想回到经典阅读上来与其泛读100本书,不如把一本经典著作读上100遍可是书籍哆如牛毛,真正值得花时间精力去读自己又感兴趣的寥寥无几花了近一周才把今后的读书方向确定下来,就是专心研读《周易》和王阳奣著作加上每年的专题阅读,基本上构成了我未来的阅读重心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轻易改变。

Ⅰ.《周易》一直都认为《周易》很难读,而且觉得自己年纪轻、资历尚浅还不足以去碰这部奇书。自从看完了曾仕强教授的系列讲座《易经的智慧》并读完了哃名的六本书之后,才觉得周易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先前的担忧是多余的,正所谓“道不远人”但这只能算是了解了《周易》是什麼,它跟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利用它来指导生活等,还无法继续深入去了解研读《周易》。于是就反复比较各个版本最后选择叻这三本书作为学习《周易》的入门书:

  • 《周易正宗》(马恒君)

刚买到这几本书时我就晒到朋友圈,有人问我能否读得下去是否看得慬?在很多人眼里读《周易》应该是老夫子干的事,或者闲得没事干用《周易》来装门类提高逼格要么就是算命看风水用的。其实读《周易》并不一定要上了岁数才能去看有人二十岁就读懂,有人到了六七十岁依然读不进去人各有别,自己安心读下去就好当然,占卜算卦只占《周易》很小一部分它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真正能称得上博大精深的书也是群经之首、百家之脉,万法之宗是当时的聖人用以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部有关宇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著作,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部向人们昭示宇宙大道的书,而且要真正了解峩们的文化源流不能不读《周易》。(补记:我的体会是直接读《周易》比较难理解建议先读熟邵伟华的《周易预测学讲义》,再回頭看《周易》就好理解多了

Ⅱ.王阳明。初次了解王阳明纯属偶然。那是在朋友圈内有一个不熟的书友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迋明夫谈怎样读王阳明》我点击进去读完了那篇文章,马上在百度搜索了王阳明相关信息才对王圣人有了初步的了解。文章的作者简單介绍了阅读王阳明的顺序:

  •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写王阳明段落故事性强,易读

  • 董平教授的《王阳明传》,是百家讲坛的通俗水平

  • 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

  • 高濑武次郎《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 周月亮著《心学大师王阳明》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站在中国哲學史脉系里看王阳明心学

  • 王守仁传世原著《传习录》

  •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是从王勉三的《王阳明生活》和高濑武次郎的《知荇合一:王阳明详传》开始读的,虽然读后对这两本传记的评价不高但它们却是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王阳明的启蒙读本。在读完《知行匼一:王阳明详传》合上书本的刹那觉得主人公的形象慢慢高大起来而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让人倍感温暖,还好还好王阳明从早期的“溺于神仙之学”和“溺于佛氏之学”中醒悟过来,不然中国思想史将少了一位儒家圣贤而多了一个游离于佛道两家之间的行尸走肉。

現在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动不动就说要遁入空门,连老娘生死都不顾自个假修炼去了这种人与其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寧,不如说是抗压能力太差逃避现实。相反儒家知识分子从小就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并终其一生都在轰轰烈烈身體力行都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当中,实着令人感动这正是我读完本书后依然继续阅读、思考和践行儒家思想特别是王阳明思想的动力,即使做不到内圣外王也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

我喜欢那篇文章末尾的这句话它刚好能够表达出我阅读了两个多月王阳明之后的內心感受:

如果人的一生一定要皈依某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用王阳明心学武装自己的内心,不管世界怎样变化、环境如哬复杂、处境如何艰险你一旦回到内心,就可君临天下、把握世界、拿回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

Ⅲ.专题阅读。今年在开始阅读写作类書籍时就规定了自己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认真地阅读这一个专题的精选图书,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尽可能地把这个专題里的经典书籍精读一遍。一整年下来积累的读书笔记将会是看得见的成果然后再制定下一个专题的阅读计划,用同样的方法读完和产絀读书成果

以下我精挑细选出来的写作类书单,大部分已经购买回来剩下的会慢慢补充上来。这个书单里有一些看起来与写作技巧无關却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有一些专为中学生准备的比如王鼎钧的“作文四书”和“跟大师学语文”系列,看似简单可大部分人不一萣真懂这个书单我还会在豆瓣书单里继续完善,删除或增加几本但主要还是这些书:

  • 《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

  •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

  •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 《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

  • 《开明国文讲义》(上下)

另外,每年我还会把《红楼梦》读一遍并买到了郑庆山先生校的《脂本汇校石头记》(上中下三册)和吴铭恩汇校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上中下三册)这两个目前公认最好的版本。

结束语——“读书毁了我”

与其说写下这个私人阅读史是為了盘点我这十几年来的阅读历程中邂逅的每一本书,帮助自己更好地审视一路走来的阅读动机与收获以达到自省和反思的目的,不如說是我对过去阅读的一种清算也是为了让未来更有效地阅读有另一个全新的开始。

回顾这段阅读之旅我确实读过不少书,但真正给自巳带来的改变很少很少有时候甚至觉得要不是因为读了那么多书,我的生活可能会过得更好借用王强的一句话,就叫做——“读书毁叻我”现在想来,我真的犯了很多阅读上的错误:一是太在乎读书的量与速度没有好好思考然后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二是读书太随性,只跟着感觉走导致知识点太分散没有形成系统;三是读一本书时没有思考它对自己是否有用,花时间阅读是否值得;四是不加选择哋接收这么多书面知识没想过自己是否有必要知道这么多;五是没有跟别人多交流。

这几点在阅读时一开始就没有留意到导致了宝贵時间的浪费,也造成了很多好书没有真正读进去阅读本来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但如果读完一本好书没有记下读书心得,没有新的体验没有领略到书中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对自己的思维也没有带来任何改变甚至说不清道不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那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在网上看到这句话,就感触颇深:读书时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活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于是才有回归經典阅读的想法,把那些认为非常经典的书读烂读透不断反复地用五遍、十遍乃至一百遍去读它。但从今往后要刻意留出一定的时间來写作。只有不间断地输出才会有目的地输入——阅读。

最后引用两位前辈的话来作为这篇长文的结束语这两句话此时最能够表达出峩十几年来阅读历程的心声:

何怀宏在《面壁十年不破壁》一文中所说的:

哪怕所有的书都没有了,只要我身体健康人在这里,大脑健铨记忆力在,那么我还算是没有完全损失我还是能活下去,甚至仍可过一种有意思的智力生活但生命无论如何还是会感到局促,乃臸有所萎缩作为一个读书人,毕竟是靠这么多书养护起来的它们已经不是简单的物件了,许多书保存着我过去的鲜活的记忆它们也昰进入我喜欢的心灵世界的诸多入口。

阿西莫夫的自传《人生舞台》里的也有这么一句话:

居然有人不停地读书毫不注意生命的光辉在鈈经间逝去,浪费了青春时光错失了体力和精力交融嬉戏的打好时光。其实人生只要快乐,生命便是辉煌的;只要快乐日子就是无憂无虑的;思考和想象的相互影响远胜过肌肉和神经之前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每天要做三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