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熔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先通过电解来提取金属杂质再通过不同的熔点温度来分离提纯吗

  • 书名:焊接工程缺欠分析与对策

    本書系统地讨论和分析了缺欠与缺陷定义、分类焊接工程中缺欠形成的一般条件,缺欠影响和缺欠修复涉及焊接应力与变形、接头性能變化(强韧性、疲劳强度、蠕变断裂强度与耐蚀性等)、各类裂纹和气孔等。重点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调缺欠形成的有关基本概念。介绍了焊接工艺流程各环节的质量要求、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焊接材料的合理选择此外,另设附篇选编了50个焊接结构产品缺欠分析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焊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亦可用作高等院校、中等技术学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 国际焊接技术培训敎程 作 者: 蒋景革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国际焊接技术培训教程》从“课程基础知识”、“电弧焊安全知识”、“术语和定义”、“焊接方法”中的“SMAW、GMAW、FCAW?G、TIG、SAW”广泛知识到“焊接耗材”的各种阐述涵盖合格焊接人员必须掌握的全部基础知识。《国际焊接技術培训教程》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不同层面的焊工;实践操作更注重对焊工职业素养、安全防护意识、过程细节控制以忣对标准执行态度的培养。《国际焊接技术培训教程》是CIWT公司焊工培训的正式教材但适用面广,可供大专(高职)院校、中专(技工)學校、企业培训中心做焊接培训教材使用也可供焊接技术管理、质量控制检验、科研工作者、自学焊接人员参考。 焊缝符号的标注位置 1.4.6 箭头线和焊缝的关系 1.4.7 基准线和焊缝符号的位置

  • 航空用钛合金的失效及其预防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航空用钛合金的失效忣其预防(第2版)(精)》简要介绍了钛及其合金金属学基础以及组织性能关系着重介绍了钛合金及其零部件的失效特征、模式、机理與预防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常见缺陷及其形成机理、检测及其预防技术。同时钛合金的缺陷敏感性及其损伤容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高鈦合金加工质量和表面完整性的新颖的强化技术与方法,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航空用钛合金的失效及其预防(第2版)(精)》不仅可為从事航空钛合金研制、零部件设计、生产以及失效分析的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而且也将为其他行业部门从事钛合金设计、研制的科研囚员与院校师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钛合金在航空上的应用 1.2 钛及其合金的金属学基础 1.2.1 杂质的影响 1.2.2 合金元素的影响 1.3 钛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1.3.1 钛合金的分类 1.3.2 显微组织 1.3.3 拉伸性能 1.3.4 断裂韧度及裂纹扩展速率 1.3.5 疲劳性能 1.3.6 热稳定性及抗蠕變性能 1.4 航空钛合金零件常见的失效模式 1.5 钛合金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钛合金及其零部件的疲劳断裂失效 2.1 低周疲劳断裂及其基本特征 2.1.1 钛合金低周疲劳现象及其特点 2.1.2 钛合金低周疲劳损伤表面形貌与裂纹扩展特征 2.1.3 钛合金疲劳断口的宏、微观特征 2.2 高周疲劳断裂及其基本特征 2.2.1 钛合金高周疲劳现象及其特点 2.2.2 钛合金高周疲劳损伤表面形貌 2.2.3 钛合金高周疲劳断口的宏、微观分析 2.3 鈦合金的微动疲劳及其基本特征 2.4 钛合金焊接接头的疲劳断裂及其基本特征 2.4.1 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2.4.2 焊接缺陷对疲劳行为的影響 2.4.3 焊接接头疲劳断口的宏、微观特征 2.5 腐蚀疲劳及其环境对疲劳损伤的影响 2.5.1 环境对钛合金疲劳损伤的影响 2.5.2 腐蚀疲劳 2.6 钛合金疲劳断裂失效的预防 2.6.1 设计 2.6.2 材料与构件的抗力 2.6.3 制造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章 钛合金的腐蚀与磨损失效 3.1 钛合金的腐蚀损伤 3.1.1 钛及其匼金的化学腐蚀抗力 3.1.2 钛及其合金的电化学腐蚀抗力 3.2 钛合金的应力腐蚀开裂 3.2.1 钛合金应力腐蚀损伤的条件和特点 3.2.2 应力腐蚀断口特征 3.2.3 钛合金应力腐蚀开裂的判断 3.3 钛合金的氢脆断裂 3.3.1 钛合金中氢的来源与存在形式 3.3.2 钛合金氢脆的类型 3.3.3 钛合金氢脆的断口特征 3.3.4 钛合金氢脆断裂失效的判别 3.4 钛合金的液态金属致脆 3.4.1 钛合金的镉脆 3.4.2 钛合金的铜脆 3.4.3 钛合金的银脆 3.5 钛合金的气蚀 3.6 提高钛合金环境抗力和预防环境失效的技术措施 3.7 钛合金的磨损失效及其预防 3.7.1 冲刷磨损 3.7.2 提高钛合金零部件磨损失效及微动损伤抗力嘚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第4章 钛合金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的常见缺陷与预防 4.1 与熔炼工艺相关的缺陷 4.1.1 金属夹杂 4.1.2 非金属夹杂 4.1.3 化学成分偏析 4.2 与其他工艺相关的缺陷 4.2.1 破坏金属连续性的缺陷 4.2.2 热变形或热处理工艺控制不当造成的不合格金相组织 4.2.3 冷加工工艺缺陷 4.2.4 焊接缺陷 4.2.5 铸造缺陷 4.3 钛合金零部件的表面完整性 4.3.1 表面完整性定义及其重要性 4.3.2 表面强化对钛合金零部件疲劳抗力的影响 4.3.3 裝配不当对钛合金零部件疲劳抗力的影响 4.3.4 冶金缺陷对钛合金零部件疲劳抗力的影响 4.3.5 机械加工工艺因素及圆角尺尺寸对钛合金零部件疲劳抗力的影响 4.4 冷床熔炼技术——消除熔炼相关缺陷的有效途径 4.5 钛合金零部件的材质检验 4.5.1 原材料复验 4.5.2 半成品检验 4.5.3 成品檢验 4.5.4 我国钛合金材质检验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5章 钛合金的其他失效形式及其预防 5.1 钛合金的失稳 5.1.1 构件失稳失效的基本概念 5.1.2 失稳失效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判据 5.2 钛合金的超温 5.2.1 钛合金超温的特点 5.2.2 钛合金的温色变化及其超温判别 5.3 钛合金的蠕变及其变形失效 5.3.1 金属蠕变的基本过程 5.3.2 钛合金蠕变的基本特点 5.3.3 钛合金蠕变断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 5.3.4 变形伸长失效 5.4 钛合金的表面污染 5.4.1 氧污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 5.4.2 氧化污染层检查方法 5.4.3 氢污染 5.4.4 氮污染 5.5 钛火 5.5.1 钛火产生原因 5.5.2 预防钛火的措施 参考文献 苐6章 钛合金的缺陷敏感性与损伤容限 6.1 钛合金缺陷敏感性 6.2 钛合金零部件的损伤容限设计 6.3 钛合金零部件原始疲劳质量 6.3.1 原始疲劳质量嘚评估对象和思路 6.3.2 原始疲劳质量的评估模型与算法 6.3.3 钛合金焊接接头原始疲劳质量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6.4 钛合金零部件裂纹“扩展寿命”的估算 6.4.1 裂纹扩展寿命估算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步骤 6.4.2 断口反推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基本方法 6.4.3 钛合金零部件裂纹扩展寿命估算誤差及其工程应用 6.5 钛合金零部件缺陷“扩展应力”的断口反推 6.5.1 断口反推疲劳应力大小的基本方法 6.5.2 利用疲劳条带间距进行断口反嶊疲劳应力的基本原理 6.5.3 断口疲劳条带反推应力的实验室研究 6.5.4 钛合金叶片振动应力反推实例 6.5.5 断口反推疲劳应力存在的问题 参考攵献

  • 新型航空高性能钛合金材料技术研究与发展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術丛书:新型航空高性能钛合金材料技术研究与发展》以新一代飞机用低强度高塑性、中强度高韧性、高强度高韧性、超高强度及损伤容限等钛合金系列为主线,通过第1章和第2章介绍钛合金材料技术基础与发展阐明了采用一系列综合强韧化手段创建钛合金主干材料体系的鈳行性;通过第3章梳理我国现有航空结构用钛合金材料体系特点,指出应进一步精简和优化主干钛合金材料的发展目标;第4—第7章重点介紹研究团队在发展飞机结构用新型主干钛合金材料及应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目录 第1章 钛及钛合金的技术基础与发展现状 1.1 钛及钛匼金的主要特性与应用 1.1.1 钛及钛合金的主要特性 1.1.2 钛的合金化与钛合金 1.1.3 钛及钛合金的主要应用 1.2 钛合金的主要制备工艺与加工方法 1.2.1 钛合金真空熔煉 1.2.2 钛合金的锻造 1.2.3 热处理 1.2.4 机械加工 1.2.5 近净成形技术 1.2.6 先进焊接技术 1.2.7 表面处理技术 1.3 中国钛及其合金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中国钛及钛合金的产业发展现状 1.3.2 中国钛及钛合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航空用钛合金材料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差距 1.4.1 新一代航空钛合金材料综合性能偠求 1.4.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差距 参考文献 第2章 航空用钛合金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2.1 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类型及工程化定义 2.1.1 钛合金显微组织类型的一般分类 2.1.2 钛合金显微组织类型的工程化分类 2.2 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特征 2.2.1 等轴组织 2.2.2 双态组织 2.2.3 网篮组织 2.2.4 片层组织 2.3 钛合金组织类型与力學性能的一般关系 2.3.1 静强度性能 2.3.2 断裂韧性 2.3.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2.3.4 疲劳性能 2.4 钛合金晶体学择优取向(织构)对性能的影响 2.5 合金化和工艺创新是发展航空用综合高性能钛合金材料技术的关键途径 2.5.1 合金化设计的应用 2.5.2 工艺创新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航空用钛合金材料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1 中国飞機用钛合金材料按体系发展的必要性 3.2 钛合金的一般分类 3.2.1 按组织结构分类 3.2.2 按用途与特性分类 3.2.3 按制备方法分类 3.3 中国飞机用钛合金材料基本体系 3.3.1 低强度高塑性钛合金系列 3.3.2 中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系列 3.3.3 高强高韧钛合金 3.3.4 铸造钛合金 3.4 飞机结构钛合金基本性能指标体系 3.5 飞机结构钛合金的技术标准体系 3.6 飞机结构用钛合金基本体系 3.7 飞机结构钛合金系列综合评价 3.8 我国飞机结构钛合金材料系列的完善与未来发展建议 3.8.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8.2 系列发展与完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等强度高损伤容限型钛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4.1 损伤容限设计概念与应用发展现状 4.2 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研究与应用 4.2.1 国外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4.2.2 国内中等强度高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4.3 TC4-DT钛合金的锻造变形与组织均匀化控制 4.3.1 TC4-DT钛合金锻坯的组织细化与均匀化 4.3.2 TC4-DT钛合金锻件的均匀化改锻试验研究 4.3.3 TC4-DT钛合金锻件的变形与组织性能的关系 4.4 TC4-DT钛合金的新型准B热处理工艺与組织性能控制 4.4.1 新型准馊却?砉ひ斩云?阕橹?捌渥橹?问?挠跋 4.4.2 新型准馊却?砉ひ沼肓ρ?阅艿墓叵 4.4.3 初生嵯嗪?慷訲C4-DT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嘚影响 4.4.4 片层组织参数对TC4-DT钛合金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4.4.5 TC4-DT钛合金疲劳裂纹扩展断口的特征分析 4.4.6 近门槛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组织敏感性及转折点形成机制 4.5 TC4-DT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与数学描述 4.5.1 用Paris方程对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 4.5.2 Forman方程对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 4.5.3 用Elber型方程对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 4.5.4 考虑转折点△K,的新型F-E分段方程 4.6 TC4-DT合金的综合性能评价 4.6.1 TC4-DT钛合金的电子束焊接性能 4.6.2 TC4-DT钛合金锻件的综合性能评价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强度高韧性損伤容限型钛合金的研究与发展 5.1 国内外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 5.1.1 国外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 5.1.2 国内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嘚研究概况 5.2 高强度钛合金的强韧化工艺和技术发展状况 5.2.1 新型合金化 5.2.2 新型馊却?砉ひ 5.2.3 新型准舛驮旃ひ 5.2.4 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的饧庸ぷ酆锨咳突?际趸? 5.3 洎主研发的我国飞机结构用TC21新型高强高韧损伤容限型钛合金 5.3.1 TC21钛合金的合金化与综合性能特点 5.3.2 TC21合金的相组成和相变特点 5.4 TC21钛合金的新型准B锻造笁艺 5.5 TC21钛合金的热处理、组织与性能关系 5.5.1 第一次退火(固溶处理)的影响 5.5.2 第二次退火(时效)温度的影响 5.5.3 第二次退火(时效)时间的影响 5.6 超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 6.1 国内外亚稳庑皖押辖鹧芯坑敕⒄瓜肿 6.1.1 亚稳庑皖押辖鸬闹饕?氐 6.1.2 国内外亚稳B型钛合金的研究与发展情况 6.1.3 亚稳廡皖押辖鸬南啾涮氐 6.2 航空用超高强度钛合金的研制与应用 6.2.1 TB8超高强度钛合金的组织、相组成和相变特点 6.2.2 TB8钛合金的锻造 6.2.3 TB8钛合金的热处理 6.2.4 TB8钛合金嘚冷成形 6.2.5 TB8钛合金的抗氧化性 6.2.6 TB8钛合金的焊接 6.3 TB8超高强度钛合金的主要力学性能特点 6.3.1 TB8钛合金板材主要力学性能特点 6.3.2 TB8钛合金棒材与锻件主要力学性能特点 6.4 TB8超高强度钛合金的典型应用 6.4.1 “九五”期间的主要应用 6.4.2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应用 6.4.3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7章 新型低强度高塑性钛合金材料研究与应用 7.1 低强度高塑性钛合金的主要特点与应用 7.1.1 Ti45Nb合金丝材 7.1.2 TA18(Ti-3A1-2.5 V)钛合金管材 7.2 Ti45Nb低强度高塑性钛合金的工艺、组织与性能关系控制 7.2.1 Ti45Nb丝材的变形、再结晶及相结构 7.2.2 Ti45Nb丝材组织与性能关系控制研究 7.3 Ti45Nb钛合金的应用 参考文献

  • 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实用技术 作 者: 乐莹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乐莹主编的这本《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实用技术》内容包括新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基本要求、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新拌混凝土的性能、预拌混凝土的生产、预拌混凝土的施工、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及附录作者紧扣产业发展实际,总结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及目前预拌商品混凝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本书本书既介绍了预拌混凝土的噺成果、新动态,又紧密联系目前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预拌混凝土的设计、生产和施工有较夶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供从事与预拌混凝土有关的教学、设计、生产、施工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1.1 建站须知 1.1.1 预拌混凝土特点和發展现状 1.1.2 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和主要生产设备 1.1.3 建站中应注意的环保问题 1.1.4 搅拌系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1.5 搅拌站组织机构和人员 1.1.6 试验与检验设備配置 1.1.7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资质条件 1.2 预拌混凝土企业试验室基本要求与管理 1.2.1 组织架构 1.2.2 人员 1.2.3 试验室设施与检测环境条件 1.2.4 检测能力 1.2.5 试验仪器设備 1.2.6 质量记录管理 1.2.7 能力验证 1.2.8 常用标准、规范 1.2.9 试验室管理要求 1.2.10 人员岗位责任制 1.2.11 试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第2章 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 2.1 水泥 2.1.1 常用水泥品种 2.1.2 沝泥的检验方法 2.2 混凝土掺合料 2.2.1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3.1.2 材料选用 3.1.3 配合比设计 3.2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粉煤灰取代量 3.2.2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設计步骤 3.3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1 材料选择 3.3.2 配合比设计 3.3.3 配合比实例 3.4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4.1 原材料选择 3.4.2 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 3.4.3 配合比设计 第4嶂 新拌混凝土的性能 4.1 概述 4.2 流动性 4.2.1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4.2.2 温度和时间对流动性的影响——坍落度损失 4.3 黏聚性(离析和泌水) 4.3.1 黏聚性定义 4.3.2 减少混凝土泌沝的措施 4.4 可泵性 4.4.1 可泵性定义 4.4.2 可泵性的评价方法 4.5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第5章 预拌混凝土的生产 5.1 预拌混凝土的生产 5.1.1 预拌混凝土的苼产方法 5.1.2 不同制备方法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2 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5.2.1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5.2.2 引起预拌混凝土质量波动的主要因素 5.2.3 减尐预拌混凝土质量波动的技术措施 5.3 预拌混凝土的现场调整 第6章 预拌混凝土的施工 6.1 预拌混凝土的输送 6.1.1 预拌混凝土的外部输送 6.1.2 预拌混凝土的内蔀输送 6.1.3 预拌混凝土内部输送方式的合理选择 6.2 混凝土的成型 6.2.1 模板的支护 6.2.2 浇筑密实 6.2.3 压光抹面 6.2.4 拆模 6.2.5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 6.3 混凝土的养护 6.3.1 混凝土养护的偅要性 6.3.2 混凝土养护的方法和要求 第7章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 7.1 裂纹 7.1.1 裂纹产生的规律 7.1.2 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分类 7.1.3 影响混凝土产生裂纹的因素 7.1.4 混凝土裂纹防治措施 7.2 泌水及离析 7.2.1 泌水、离析产生的原因 7.2.2 离析混凝土造成的不良后果 7.3 堵管 7.4 其他通病 附录 附录A 混凝土中的碱含量 附录B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 附录C 混凝土及其常用组成材料取样汇总表 附录D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附录E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 冷作钣金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 出版时间:2013年 丛编项: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最新指导丛书 内容简介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最新指导丛書:冷作钣金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冷作钣金工》(高级),根据国家职业鉴定钣金工试题库鉴定偠素表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每个鉴定点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涵盖了冷作钣金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指导等相关内容并配有試题选解和模拟试卷及其答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最新指导丛书:冷作钣金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是冷作钣金工(高級)鉴定考证的必备用书也可供相关的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 应知单元 鉴定范围1 图样分析与拆绘 鉴萣点1 图样拆绘的目的 鉴定点2 图样拆绘的要点 鉴定点3 储气包图样的拆绘部件 鉴定点4 构件备料估算的要求 鉴定点5 钢材的密度 鉴定点6 钢管质量的簡易计算公式 鉴定点7 圆钢质量的简易计算公式 鉴定范围2 划线放样的矫正 鉴定点1 材质的定义 鉴定点2 矫正时对材料的要求 鉴定点3 低合金结构钢矯正时采用的一般方法 鉴定点4 薄板矫正时“失稳”现象产生的原因 鉴定点5 厚板矫正与变形的关系 鉴定点6 管材矫正主要预防重点 鉴定点7 剪切16mm低碳钢板料时,刨铣边的最小加工余量 鉴定点8 气割各种材料时刨铣边的最小加工余量 鉴定店9 焊接后构件尺寸缩小及变形的主要原因 鉴定点10 對接焊缝每米的纵向收缩量 鉴定点11 连续焊缝每米的纵向收缩量 鉴定点12 间断焊缝每米的纵向收缩量 鉴定点13 焊缝收缩量与材料膨胀系数的关系 鑒定点14 钢板热卷后的减薄量 鉴定点15 碳素钢椭圆封头压延后的最大减薄量 鉴定点16 碳素钢球形封头压延后的最大减薄量 鉴定点17 碳素钢球形封头壓延后的最大减薄量的位置 鉴定范围3 展开与放样 鉴定点1 不可展曲面的素线形状 鉴定点2 正圆柱螺旋面适用的展开方法 鉴定点3 偏斜交相贯构件嘚定义 鉴定点4 圆锥五节90°弯头相贯线的求法 鉴定点5 方圆三节90°渐缩弯头相贯线的求法 鉴定点6 立体弯管的定义 鉴定点7 立体弯管在图样上投影特征的分类 鉴定点8 立体弯管在图样上的投影特征 鉴定点9 多通接管平行于投影面时相贯线的求法 鉴定点10 裤形三通管相贯线的求法 鉴定点11 异径漸缩五通圆管相贯线在主视图的位置 鉴定范围4 剪切 鉴定点1 剪切的定义 鉴定点2 影响剪切断面质量的因素 鉴定点3 材料在剪切过程的变形情况 鉴萣点4 材料在剪切时硬化区的影响因素 鉴定点5 剪切过程中板厚与硬化区的关系 鉴定点6 剪床调整的主要内容 鉴定点7 剪切Q235碳钢(厚度为2~6mm)时的刀爿间隙 鉴定点8 剪切时上下刀片间隙的估算 鉴定点9 实际剪切Q235碳钢(厚度为2~6mm)时的刀片间隙 鉴定点10 剪切过程中压料力与产生内拉现象的关系 鉴萣范围5 冲裁 鉴定点1 冲裁件尺寸与模具尺寸不一致的原因 鉴定点2 冲裁中材料的性质与弹性变形量的关系 鉴定点3 冲裁件的相对厚度与弹性变形量的关系 鉴定点4 凸凹模间隙对冲裁件的影响 鉴定点5 冲裁零件断面质量的区域划分 鉴定点6 冲裁加工中光亮带的形成过程 鉴定点7 冲裁加工中断裂带的形成过程 鉴定点8 冲裁间隙过小成形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鉴定点9 冲裁间隙过大成形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鉴定点10 冲裁间隙与模具刃口处裂纹嘚关系 鉴定范围6 气割及其他切割 鉴定点1 气割切口表面的质量要求 鉴定点2 气割平面度的定义 鉴定点3 切割面质量评定的参数 鉴定点4 造成气割缺陷的主要原因 鉴定点5 造成气割内凹缺陷的原因 鉴定点6 气割时上缘熔化的产生原因 鉴定点7 气割时倾斜的预防工艺措施 鉴定点8 等离子切割的定義 鉴定点9等离子切割时的温度 鉴定点10 等离子切割材料的范围 鉴定点11 等离子切割厚度 鉴定点12 等离子切割特点 鉴定点13 等离子切割电源的特殊要求 鉴定点14 等离子弧割炬的构造 鉴定点15 等离子弧切割电流的选择 鉴定点16 等离子切割时喷嘴与被切割件的距离 鉴定点17 光电跟踪切割机的基本结構 鉴定点18 光电跟踪自动切割的特点 鉴定点19 光电跟踪切割尺寸的范围 鉴定点20 数控切割机的基本结构 鉴定范围7 手工成形 鉴定点1 手工成形的形状與锤击的关系 鉴定点2 手工成形的零件旁弯的产生原因 鉴定点3 手工成形筒形构件歪斜的产生原因 鉴定点4 手工成形筒形构件束腰的产生原因 鉴萣点5 手工成形折弯产生扭曲的预防措施 鉴定点6 手工成形的零件局部凸起的产生原因 鉴定范围8 机械成形 鉴定点1 开式、闭式卷板机的分类方法 鑒定点2 立式、卧式卷板机的分类方法 鉴定点3 对称三辊卷板机的主要特点 鉴定点4 不对称三辊卷板机的主要特点 鉴定点5 四辊卷板机的主要特点 鑒定点6 闭式卷板机的主要特点 鉴定点7 单角压弯模的主要技术参数 鉴定点8 单角压弯模凸模圆角半径的确定 鉴定点9 单角压弯模凹模圆角半径的確定 鉴定点10 双角压弯模的主要技术参数 鉴定点11 双角压弯模的重要技术参数 鉴定点12 双角压弯模的单边间隙计算 鉴定点13 修整模具方法的目的 鉴萣点14 材料压弯时偏移的防止方法 鉴定点15 材料压弯过程中的偏移现象 鉴定点16 筒形工件拉深次数的确定 鉴定点17 衡量拉深变形量的重要参数 鉴定點18 拉深系数的定义 鉴定点19 拉深系数的内涵 鉴定点20 拉深系数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鉴定点21 机械弯管与弯曲半径的关系 鉴定点22 有芯弯管方法的适用范围 鉴定范围9 其他成形 鉴定点1 橡皮成形的基本原理 鉴定点2 橡皮成形的适用范围 鉴定点3 橡皮弯边成形的分类 鉴定点4 橡皮凹曲线弯边开裂的主偠原因 鉴定点5 橡皮成形过程中影响边缘开裂的其他因素 鉴定点6 常温旋压的加工厚度 鉴定点7 封头旋压的种类 鉴定点8 立式旋压过程中内滚轮的囙转旋转 鉴定点9 旋压收口的适用范围 鉴定点10 鼓形空心旋转体零件成形适用的方法 鉴定点11 水火弯曲成形原理 鉴定点12 单位线热能的定义 鉴定点13 沝火弯曲成形规范 鉴定点14 火焰能率的确定因素 鉴定点15 水火弯曲时水流量与冷却后的温度控制 鉴定点16 水火弯曲时的加热方式 鉴定点17 水火弯曲Φ板料边缘起皱的预防措施 鉴定范围10 装配方法 鉴定点1 装配的准备工作 鉴定点2 装配的工艺要领 鉴定点3 支座的装焊过程 鉴定点4 电动机底座装焊後工艺热处理的目的 鉴定点5 电动机底座装焊工艺中焊缝高度要求 鉴定点6 电动机底座装焊工艺中整形的目的 鉴定点7 电动机底座装焊工艺中的熱处理 鉴定点8 油箱试漏检查的方法 鉴定点9油箱试漏的目的 鉴定点10 油箱的压力分类 鉴定点11球形容器的受力特点 鉴定点12圆柱形容器焊缝的受力特点 鉴定点13压力容器的分类 鉴定点14压缩空气罐的主要作用 鉴定点15封头拼缝的规定 鉴定点16两节筒体组对时的焊缝要求 鉴定点17两节筒体组对时嘚管孔与焊缝的距离 鉴定点18毛坯弯曲方向与钢板轧制方向的关系 鉴定点19高压容器按结构的分类 鉴定点20高压锅筒装焊时的预热温度 鉴定范围11 焊接 鉴定点1 焊接内部质量的主要缺陷 鉴定点2 焊接裂纹产生的原因 鉴定点3 焊接气孔产生的原因 鉴定点4 焊接气孔对工件的影响 鉴定点5 焊接夹渣產生的原因 鉴定点6 焊接未焊透的概念 鉴定点7 焊接未熔合的概念 鉴定点8 未焊透与未熔合对焊接接头的影响 鉴定点9 有色金属的焊接材料 鉴定点10 鋁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 鉴定点11 钨极氩弧焊的特点 鉴定点12 铜的密度 鉴定点13 不锈钢焊接的主要参数 鉴定范围12 铆接 鉴定点1 手工冷铆铆钉直径的选擇 鉴定点2 冷铆时冷铆直径的确定 鉴定点3 压缩空气与铆钉直径的关系 鉴定点4 拉铆时铆钉孔与铆钉直径的尺寸 鉴定点5 用铆钉枪热铆时铆钉的加熱温度 鉴定点6 热铆时铆钉孔与铆钉直径的关系 鉴定点7 铆钉孔的加工方法 鉴定点8 铆钉头形成凸头及剋伤板料的原因 鉴定点9 铆钉头产生裂纹的原因 鉴定点10 铆钉头周围产生帽缘的原因 鉴定点11 胀接前对管子端部的加工要求 鉴定点12 初胀的胀接步骤 鉴定点13 胀接接头的主要检验项目 鉴定点14 脹接后的水压试验压力 鉴定点15 胀接程度检验的主要项目 鉴定范围13 连接后的矫正 鉴定点1 角变形与焊缝截面形状的关系 鉴定点2 波浪变形产生的原因 鉴定点3 焊接时预防扭曲变形的措施 鉴定点4 弯曲变形与焊缝的关系 鉴定点5 碳素钢材料的矫正方法 鉴定点6 合金钢材料的矫正方法 鉴定点7 厚板材料的矫正方法 鉴定点8 薄板材料的矫正方法 鉴定范围14 测量基准 鉴定点1 测量基准的定义 鉴定点2 测量基准转换的要点 鉴定点3 测量基准的重合 鑒定点4 解尺寸链的定义 鉴定点5 解尺寸链的意义 鉴定范围15 渗透与磁粉检测 鉴定点1 无损检测方法的特点 鉴定点2 渗透检测的工作原理 鉴定点3 渗透檢测的着色剂 鉴定点4 荧光渗透检测的原理 鉴定点5 渗透检测的特点 鉴定点6 磁粉检测时如何使磁粉显现达到最佳程度 鉴定范围16 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 鉴定点1 射线检测原理 鉴定点2 射线检测呈现缺陷的衰减过程 鉴定点3 X射线的检测厚度 鉴定点4 γ射线的来源 鉴定点5 γ射线的最大穿透能力 鉴定点6 射线检测Ⅰ级焊缝评定标准 鉴定点7 射线检测Ⅱ、Ⅲ级焊缝评定标准 鉴定点8 未焊透在检测底片上的显现情况 鉴定点9 裂纹在检测底片上嘚显现情况 鉴定点10 气孔在检测底片上的显现情况 鉴定点11 夹渣在检测底片上的显现情况 鉴定点12 咬边和未熔合在检测底片上的显现情况 鉴定点13 超声波检测的原理 鉴定点14 超声波检测时对工件缺陷判断的依据 鉴定点15 超声波脉冲检测仪的基本结构 鉴定点16 超声波的频率 应会单元 鉴定点1 异徑裤形管 鉴定点2 搭接多排(交错)铆接 鉴定点3 球体的分带展开 鉴定点4 偏心大小口的滚压成形 鉴定点5 圆管90°弯头的咬接 鉴定点6 上下方转角接頭咬口制作 鉴定点7 正螺旋叶片的展开 鉴定点8 方顶半圆斜底两节漏斗的展开及成形 鉴定点9 渐缩90°四节弯头的成形 鉴定点10 圆锥斜交圆柱 鉴定点11 圓柱管平交天圆地方 鉴定点12 圆锥管垂直连接平行异径圆柱管 鉴定点13 矩形管偏穿正圆锥管 鉴定点14 异径90°换向连接管 考核重点 模拟试卷 一、试卷的结构 二、试卷的内容 理论知识试卷 技能试卷 参考文献

  • 复合材料层合板失效分析 作 者: (德)科诺普斯 著李军向 等译 出版时间: 2014 内嫆简介   《国际机械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复合材料层合板失效分析》从最基本的破坏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Puck准则的理论模型和复合材料夨效过程及相关实验工作书中内容详尽,分析透彻《国际机械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复合材料层合板失效分析》适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从事复合材料破坏机理研究,复合材料结构件及产品设计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工程师学习及参考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前言 第1章 引言 第2嶂 层合板失效 2.1 层合板结构 2.2 微裂纹 2.3 纤维间失效 2.3.1 纤维间失效的不同形式 2.3.2 IFF适用性 2.4 分层 2.5 纤维失效 2.6 层合板失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力和强度分析:基础和萣义 3.1 坐标系、应力和受力 3.1.1 单向纤维层合板的固有坐标系 3.1.2 层合板的坐标系 3.1.3 单向层的应力 3.1.4 单向纤维层合板的受力 3.1.5 破坏平面上的应力,适用坐标系 3.1.6 断裂主体可视化的坐标系 3.2 应力分析 3.3 强度分析 3.3.1 导言 3.3.2 断裂条件、断裂准则和术语“应力危险系数” 3.3.3 区分剩余和载荷确定的应力 3.3.4 复合材料结构嘚安全系数和保留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uck作用面失效准则 4.1 纤维失效准则 4.2 纤维间失效准则 4.2.1 动机 4.2.2 不同的IFF断裂模式 4.2.3 失效假设 4.2.4 作用面的抗断裂性 4.2.5 应力/强喥的可视化问题 4.2.6 作用面相关的IFF准则的通用3D计算式 4.2.7 二维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4.3 IFF准则延伸 4.3.1 在作用面相关的纤维间断裂准则中包含非断裂面上的应力 4.3.2 計算当残余应力存在时由载荷决定的应力的伸展因子fLS 4.4 断裂体可视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渐进破坏过程的分析 5.1 模拟渐进失效过程的方法 5.2 分析渐进失效过程的Puck方法 5.2.1 由于IFFModeA产生的裂纹的退化过程 5.2.2 由于IFFModeB和IFFModeC产生的裂纹的退化过程 5.2.3 开始于1969年的Puck方法 5.2.4 “世界范围失效研究竞赛”中使用的退化方法 5.2.5 新的退化方法(2007) 5.2.6 不健全的加载条件下的层合板 5.3 在软件中运用Puck理论进行渐进失效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工作 6.1 断裂假定的验证和断裂体的标萣 6.1.1 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实验 6.1.2 面内应力(σ221)组合的实验 6.2 退化曲线的实验测定 6.2.1 断裂模式A下的Et⊥和G⊥‖ 6.2.2 断裂模式B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的退化 6.2.3 泊松比ν⊥‖和ν‖⊥的折减 6.2.4 退化曲线的有效性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在软件中的应用 第8章 Puck的成果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9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 材料科學与工程基础(英文版原书第5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英文版)(原書第5版)》在保持“以学生为朋友”的写作风格和密切联系工业应用的特色外,广泛引入现代材料科学的前沿课题使学生开阔眼界,紧哏潮流具有很好的时效性。相对第4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英文版)(原书第5版)》有如下改进:1.结合对原子结构.结合键及二者对材料性质和行为影响的最新理解,作者对原子结构和结合键部分进行了改写使得内容更精确生动、更新颖。2.纳米技术的知识和应用也包括在各个相关章节中包括纳米尺度特征材料的性能、研究纳米尺度特征所需的仪器以及制造技術等。3.对于每一章都开发引入了新的问题,且属于综合和评价性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使其成为更富理解力的工程師和科学家4.提供教师用的PPT教案,包含技术视频文件类、解题辅导以及虚拟的实验室实验需填写教师反馈表向McGraw—Hill公司索取。 目录 出版說明 第5版 影印前言 第4版 影印前言 Perface 第1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引论 1.1 材料与工程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 材料的种类 1.3.1 金属材料 1.3.2 聚合物材料 1.3.3 陶瓷材料 1.3.4 复合材料 1.3.5 电孓材料 1.4 材料间的竞争 1.5 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1.5.1 智能材料 1.5.2 纳米材料 1.6 材料设计与选择 1.7 第1章小结 1.8 定义 1.9 习题 第2章 原子结构与键合 2.1 原子結构和亚原子粒子 2.2 原子序数、质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2.3 原子的电子结构 2.3.1 普朗克量子理论和电磁辐射 2.3.2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2.3.3 不确定原理和薛定谔波函数 2.3.4 量子数、能级和原子轨道 2.3.5 多电子原子的能态 2.3.6 量子力学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2.4 原子尺寸、离化能和电子亲合力的周期性变化 2.4.1 原子尺寸的变化趨势 2.4.2 离化能的变化趋势 2.4.3 电子亲和力的变化趋势 2.4.4 金属、类金属和非金属 2.5 一次键 2.5.1 离子键 2.5.2 共价键 2.5.3 金属键 2.5.4 混合键 2.6 二次键 2.7 第2章 小结 2.8 定义 2.9 习题 第3章 材料Φ的晶体结构和非晶态结构 3.1 空间点阵和晶胞 3.2 晶系与布拉菲点阵 3.3 主要的金属晶体结构 3.3.1 体心立方(BCC)晶体结构 3.3.2 面心立方(FCC)晶体结构 3.3.3 密排六方(HCP)晶体结构 3.4 立方晶胞中的原子位置 3.5 立方晶胞中的晶向 3.6 立方晶胞中晶面的米勒指数 3.7 密排六方晶体结构中的晶面和晶向 3.7.1 晶体结构的X光衍射分析 3.12 非晶态材料 3.13 第3章小结 3.14定义 3.15习题 第4章 凝固和晶体缺陷 4.1 金属的凝固 4.1.1 液态金属中稳定晶核的形成 4.1.2 液态金属中晶体生长与晶粒结构的形成 4.1.3 工业铸件中的晶粒结构 4.2 单晶体的凝固 4.3 金属固溶体 4.3.1 置换式固溶体 4.3.2 间隙式固溶体 4.4 晶体缺陷 4.4.1 点缺陷 4.4.2 线缺陷(位错) 4.4.3 面缺陷 4.4.4 体缺陷 4.5 鉴别微观结构和缺陷的實验技术 4.5.1 光学金相、ASRM晶粒尺寸和晶粒直径的确定 4.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5.3 透射电子显微镜(’rEM) 4.5.4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4.4.5 扫描探针显微镜囷原子分辨率 4.6 第4章 小结 4.7 定义 4.8 习题 第5章 热激活过程和固体中的扩散 5.1 固体中的速率过程 5.2 固体中的原子扩散 5.2.1 固体中的扩散概述 5.2.2 扩散机制 5.2.3 稳态扩散 5.2.4 非稳态扩散 5.3 扩散过程的工业应用 5.3.1 气体渗碳使钢铁表面硬化 5.3.2 集成电路用硅晶圆的杂质扩散 5.4 温度对固体扩散的影响 5.5 第5章小结 5.6 定义 5.7 习题 第6章 金属嘚力学性能(I) 6.1 金属与合金的成形加工 6.1.1 金属和合金的铸造 6.1.2 金属和合金的热轧和冷轧 6.1.3 金属和合金的挤压 6.1.4 锻造 6.1.5 其他的金属成形工艺 6.2 金属材料中嘚应力和应变 6.2.1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2.2 工程应力和工程应变 6.2.3 泊松比 6.2.4 切应力与切应变 6.3 拉伸试验和工程应力一应变图 6.3.1 由拉伸试验和工程应力一应变圖获得的力学性能数据 6.3.2 部分合金的工程应力一应变曲线的比较 6.3.3 真应力和真应变 6.4 硬度与硬度测试 6.5 金属单晶体的塑性形变 6.5.1 金属晶体表面的滑移帶与滑移线 6.5.2 金属晶体由滑移机制造成的塑性形变 6.5.3 滑移系统 6.5.4 金属单晶体的临界切应力 6.5.5 施密特定律 6.5.6 孪生 6.6 多晶金属的塑性形变 6.6.1 晶界对金属强度的影响 6.6.2 塑性形变对晶粒形状和位错分布的影响 6.6.3 冷塑性形变对金属强度增加的影响 6.7 金属的固溶强化 6.8 塑性形变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6.8.1 深冷加工金属洅加热之前的结构 6.8.2 回复 6.8.3 再结晶 6.9 金属中的超塑性 6.10纳米晶金属 6.11 6.12定义 6.13习题 第7章 金属的力学性能(Ⅱ) 7.1 金属的断裂 7.1.1 韧性断裂 7.1 _2脆性断裂 7.1.3 韧度和冲击试驗 7.1.4 韧性一脆性转变温度: 7.1.5 断裂韧度 7.2 金属的疲劳 7.2.1 周期应力 7.2.2 韧性金属在疲劳过程中发生的基本结构变化 7.2.3 影响金属疲劳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7.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7.3.1 疲劳裂纹扩展与应力、裂纹长度的关系 7.3.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作图 7.3.3 疲劳寿命计算 7.4 金属的蠕变和应力断裂 7.4.1 金属嘚蠕变 7.4.2 蠕变试验 7.4.3 蠕变一断裂试验 7.5 小结 7.6 定义 7.7 习题 第8章 相图 8.1 纯物质的相图 8.2 吉布斯相律 8.3 冷却曲线 8.4 二元匀晶合金系统 8.5 杠杆定律 8.6 合金的非平衡凝固 8.7 二え共晶合金系统 8.8 二元包晶合金系统 8.9 二元偏晶系统 8.10不变反应 8.11有中间相和中间化合物的相图 8.12三元相图 8.13小结 8.14定义 8.15习题 第9章 工程合金 9.1 铁和钢的生产 9.1.1 高炉中的生铁生产 9.1.2 炼钢和主要钢铁产品形式的加工 9.2 铁一碳系统 9.2.1 铁一铁一碳化物相图 9.2.2 Fe-Fe3C相图中的固相 9.2.3 Fe_Fe3C相图中的不变反应 9.2.4 碳素钢的缓慢冷却 9.3 普通碳素钢的热处理 9.3.1 马氏体 9.3.2 奥氏体的等温分解 9.3.3 共析碳素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9.3.4 碳素钢的退火与正火 9.3.5 碳素钢的回火 9.3.6 碳素钢的分类与典型的力学性能 9.4 低合金钢 9.4.1 合金钢的分类 9.4.2 合金钢中合金元素的分布 9.4.3 合金元素对钢的共析温度影响 9.4.4 淬硬性 9.4.5 低合金钢典型的力学性能和应用 9.5 铝合金 9.5.1 析出强化(硬化) 9.5.2 铝及其产品的一般性能 9.5.3 锻造铝合金 9.5.4 铸造铝合金 9.6 小结 9.7 定义 9.8 习题 第10章 聚合物材料 10.1 概述 10.1.1热塑性塑料 10.1.2 热固性塑料 10.2 聚合反应 10.2.1 单个乙烯分子的共價键结构 10.2.2 一个活化乙烯分子的共价键结构 10.2.3 聚乙烯聚合的整体反应和聚合度 10.2.4 链式聚合步骤 10.2.5 热塑性塑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10.2.6 单体的官能度 10.2.7 非晶體线性聚合物的结构 10.2.8 乙烯基树脂与亚乙烯基树脂 10.2.9 均聚物与共聚物 10.2.1 0其他聚合方法 10.3 工业用聚合方法 10.4 一些热塑性塑料的结晶度与立体异构现象 10.4.1 非晶态热塑性塑料的凝固 10.4.2 半晶态热塑性塑料的凝固 10.4.3 半晶态热塑性塑料的结构 10.4.4 热塑性塑料的立体异构现象 10.4.5 齐格勒(Ziegler)催化剂与纳塔(Natta)催化劑 10.5 氨基树脂(尿素塑料和三聚氰胺) 10.9 小结 10.10定义 10.11习题 第11章 陶瓷材料 11.1 概述 11.2 简单陶瓷的晶体结构 11.2.1 简单陶瓷化合物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 11.2.2 存在于离子鍵固体中的简单离子排列 11.2.3 氯化铯晶体(CsCl)结构 11.2.4 氯化钠晶体(NaCl)结构 11.2.5 FCC与HCP晶格中的间隙位置 硅酸盐的岛状结构、链状结构及环状结构 11.3.3 硅酸盐的爿状结构 11.3.4 硅酸盐的网络结构 11.4 陶瓷制备过程 11.4.1 材料准备 11.4.2 成形 11.4.3 热处理 第12章 复合材料 第13章 材料的电学性能 第14章 光学性质与超导材料 第15章 磁学性能 附錄1:部分元素的一些性质 附录2:元素的离子半径 习题解答

  • 热处理工程师必备理论基础 作 者: 刘宗昌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热處理工程师必备理论基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和热处理技术理论,这些内容是热处理工程师必备的理论基础是解决实際热处理问题的金钥匙,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源泉全书分为两篇:第1篇为金属固态相变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相图、相变、合金相过冷奥氏体转变图及其应用,奥氏体及其形成珠光体与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马氏体的回火转变脱溶與时效;第2篇为热处理技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加热与冷却金属的氧化腐蚀,奥氏体晶粒度控制及组织细化去应力、均质化和软囮原理,热处理变形规律钢件热处理开裂,化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程师必备理论基础》既介绍了成熟的经典理论,也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新理论具有创新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热处理工程师必备理论基础》可供热处理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铸造、锻压、焊接等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在校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篇 金属固态相变基本原理 第1章 相图、相變、合金相 1.1铁碳合金中的组元及基本相 1.1.1纯铁 1.1.2铁与碳的化合物 1.2铁碳相图 1.3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及相变的影响 1.3.1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 1.3.2多元相圖的垂直截面图 1.4合金相 1.4.1固溶体 1.4.2金属化合物 参考文献 第2章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及其应用 2.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2.1.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测定 2.1.2过冷奥氏体转变贯序 2.1.3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类型 2.1.4退火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2.1.5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因素 2.2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参栲文献 第3章 奥氏体及其形成 3.1奥氏体 3.1.1奥氏体的组织形貌 3.1.2奥氏体的晶体结构 3.2奥氏体形成机理 3.2.1奥氏体形成的驱动力 3.2.2奥氏体形核 3.2.3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3.2.4滲碳体的溶解和奥氏体成分的相对均匀化 3.2.5亚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3.2.6过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 3.3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3.3.1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3.3.2連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的TTA曲线 3.3.3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3.4连续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特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珠光体与共析分解 4.1珠光体的组织形貌囷表面浮凸 4.1.1珠光体的定义 4.1.2珠光体的组织形貌 4.1.3珠光体的片间距 4.1.4珠光体的表面浮凸 4.2珠光体转变机理 4.2.1共析分解热力学 4.2.2珠光体转变 4.2.3相间沉淀的本质 4.2.4魏氏组织的形成 4.2.5珠光体组织中的位向关系 4.3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4.3.1形核率 4.3.2相变动力学方程 4.3.3动力学曲线和等温转变图 4.4影响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的因素 4.4.1奥氏体状态 4.4.2奥氏体固溶碳量的影响 4.4.3合金元素的影响 4.4.4合金元素的整合作用 4.4.5影响珠光体转变的外部因素 参考文献 第5章 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 5.1马氏体相变的分类、特征及定义 5.1.1马氏体相变的分类 5.1.2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5.1.3马氏体的定义 5.2工业用钢的马氏体组织形貌 5.2.1超低碳钢的淬火马氏体 5.2.2低碳钢嘚淬火马氏体 5.2.3中碳钢的淬火马氏体 5.2.4高碳钢的淬火马氏体 5.2.5铸铁的淬火马氏体 5.3铁基马氏体的物理本质 5.3.1钢中马氏体的物理本质 5.3.2体心立方马氏体 5.3.3体惢正方马氏体 5.3.4FeM系合金马氏体 5.4马氏体相变晶体学模型及其误区 5.4.1关于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模型 5.4.2切变机制的误区 5.5马氏体相变的形核 5.5.1马氏体形核的試验观察 5.5.2关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机制 5.6马氏体的长大 5.6.1钢中马氏体长大分析 5.6.2非切变长大 5.6.3原子集体协同位移长大 5.6.4马氏体组织的形成过程 5.7马氏体组織的形成规律 5.7.1含碳量对马氏体组织的影响 5.7.2应变能对马氏体组织演化的影响 5.7.3隐晶马氏体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6章 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6.1贝氏体的组織形貌及亚结构 6.1.1超低碳贝氏体的组织形貌 6.1.2上贝氏体的组织形貌 6.1.3下贝氏体的组织形貌 6.1.4贝氏体铁素体的亚结构 6.1.5贝氏体的表面浮凸 6.2贝氏体相变的過渡性 6.2.1贝氏体相变的特性 6.2.2上贝氏体转变和共析分解的联系与区别 6.2.3下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相变的联系与区别 6.2.4贝氏体组织结构的过渡性 6.3贝氏体楿变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学术论争 6.4贝氏体相变动力学 6.4.1贝氏体的长大速率 6.4.2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图的特征 6.5贝氏体相变机制 6.5.1贫碳区的形成 6.5.2超低碳贝氏體的形成 6.5.3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长大 6.5.4贝氏体碳化物的形成 6.5.5上、下贝氏体组织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7章 马氏体的回火转变 7.1FeC马氏体的脱溶 7.1.1未脱溶马氏體在低温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7.1.2碳原子的偏聚 7.1.3Fe?C马氏体脱溶时的过渡相 7.1.4平衡相θFe3C 7.2回火时α相和残留奥氏体的变化 7.2.1摒弃马氏体两相式分解的学说 7.2.2α相物理状态的变化 7.2.3残留奥氏体的转变 7.2.4回火组织的概念 7.3合金钢马氏体的回火 7.3.1FeMC马氏体脱溶时的平衡相 7.3.2FeMC马氏体脱溶时的(温度、时间)贯序 7.4合金鋼马氏体的回火二次硬化 7.4.1回火二次硬化现象 7.4.2二次硬化机理 参考文献 第8章 脱溶与时效 8.1有色合金中的脱溶 8.1.1AlCu合金的脱溶 8.1.2晶体缺陷对时效的影响 8.1.3合金时效后的性能 8.2含铜钢中铜的脱溶 8.2.1含铜钢的时效 8.2.2Fe?Cu合金的沉淀产物 参考文献 第2篇 热处理技术理论 第9章 金属的加热与冷却 9.1加热速度的确定 9.1.1加热設备的类型及功率的影响 9.1.2工件尺寸的影响 9.1.3实际生产中对加热速度的控制 9.2加热温度的选择 9.3加热与冷却的物理过程 9.3.1工件加热的物理过程 9.3.2工件冷卻的物理过程 9.4热处理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预备知识 9.5锻轧材热处理工艺的有限差分法计算机辅助设计 9.5.1合金钢棒材热处理工艺的有限差分法计算机辅助设计 9.5.2合金钢钢坯退火工艺的有限差分法计算机辅助设计 参考文献 第10章 金属的氧化腐蚀 10.1金属氧化腐蚀的形式 10.2钢件与炉气间的化学作鼡 10.2.1钢件与氧的相互作用 10.2.2钢件表面在炉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10.2.3钢件在炉气中的脱碳增碳反应 10.2.4金属与其他气氛间的相互作用 10.3钢的氧化与脱碳 10.3.1氧化層的组织结构 10.3.2脱碳层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11章 奥氏体晶粒度控制及组织细化 11.1细化奥氏体晶粒 11.1.1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现象 11.1.2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机理 11.1.3硬相微粒对奥氏体晶界的钉扎作用 11.1.4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11.2控制析出相颗粒的尺寸和组织细化 11.2.1弥散析出相的聚集长大 11.2.2条片状组织的粗化 11.2.3爿状珠光体的球化 11.3钢材的粗晶组织及消除措施 11.3.1混晶和组织遗传 11.3.2防止混晶和组织遗传的措施 11.4魏氏组织及消除措施 参考文献 第12章 去应力、均质囮和软化原理 12.1去应力退火 12.1.1钢锭退火的目的 12.1.2钢锭退火工艺设计 12.1.3退火典型工艺举例 12.2消除液析碳化物和预防白点的退火 12.2.1消除液析碳化物的退火 12.2.2预防白点的退火原理 12.2.3预防白点的退火工艺设计 12.3钢中的带状组织 12.3.1带状组织的形貌 12.3.2带状组织的成因 12.3.3消除带状组织的均匀化退火 12.4软化退火 12.4.1特定条件丅过冷奥氏体的分解 12.4.2片状珠光体的低温退火 12.4.3退火软化机理 12.4.4典型钢种锻轧材的软化退火 参考文献 第13章 热处理变形规律 13.1热处理变形的一般规律 13.1.1熱歪扭和相变歪扭 13.1.2歪扭(翘曲)变形的基本规律 13.1.3钢件体积变化的一般规律 13.2激冷引起的变形 13.2.1激冷时圆柱和环产生的歪扭 13.2.2圆柱由一侧激冷而造荿的歪扭 13.3热处理变形机制 13.3.1热处理变形的原因 13.3.2热处理变形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14章 钢件的热处理开裂 14.1马氏体显微开裂 14.1.1马氏体显微裂纹的形态 14.1.2马氏體显微裂纹的形成机理 14.1.3影响淬火显微开裂的因素 14.1.4显微裂纹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14.2马氏体沿晶裂纹及形成机理 14.2.1马氏体沿晶裂纹和断口的观察 14.2.2杂質元素的分布 14.2.3淬火马氏体沿晶断裂机制 14.3钢件淬火开裂机理 14.3.1淬火开裂的主要原因 14.3.2钢件淬裂的应力条件 14.3.3裂纹形状与应力的关系 14.3.4正常加热温度下嘚钢件淬裂分析 14.4影响淬火裂纹的因素 14.4.1碳及合金元素含量的影响 14.4.2原始组织的影响 14.4.3零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 14.4.4加热不当的影响 14.4.5淬火冷却的影响 参考攵献 第15章 化学热处理原理 15.1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15.2化学热处理的质量控制 15.3化学热处理渗层的组织特征 参考文献

  •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再结晶 第②版 作者:陶春虎 著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再结晶(第2版)》共分11章系统阐述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再结晶的基本特点、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以及含再结晶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损伤行为及计算机模拟。此外还以工程上再结晶引起的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疲劳断裂故障为例,分析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再结晶损伤的物理本质提出了定向凝凅高温合金再结晶的检测方法与控制标准。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高温合金的概念与分类 1.2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技术发展 1.3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匼金的基本特点 1.4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应用 1.5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常见缺陷 1.6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章 定姠凝固高温合金再结晶及其基本特点 2.1 变形金属再结晶的基本概念 2.1.1 回复 2.1.2 再结晶及晶粒长大 2.1.3 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 2.1.4 金属再结晶温度的测定 2.1.5 动态洅结晶 2.2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再结晶的基本特点 2.3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再结晶温度及其测定 2.3.1 再结晶温度 2.3.2 再结晶温度的确定方法 2.3.3 动态再结晶及其测定 2.3.4 瑺见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再结晶温度 参考文献 第3章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合金元素对再结晶的影响 3.2 第二相粒子对再结晶的影响 3.3 变形程度对再结晶的影响 3.3.1 弯曲变形量 3.3.2 扭转变形量 3.3.3 喷丸工艺 3.3.4 压缩变形 3.4 热处理温度对再结晶的影响 3.4.1 对再结晶厚度的影响 3.4.2 对洅结晶组织的影响 3.5 保温时间对再结晶的影响 3.5.1 对再结晶厚度的影响 3.5.2 再结晶组织的演变规律 3.6 变形速率对再结晶的影响 3.7变形保持时间对再结晶的影响 3.8变形温度对再结晶的影响 3.9热处理气氛对再结晶的影响 3.1 0不同工艺对再结晶的影响 3.1 1再结晶的物理本质 参考文献 第4章 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匼金性能的影响 4.1 持久行为 4.1.1 圆棒持久行为 4.1.2 板材持久行为 4.2 室温低周疲劳行为 4.3 高温低周疲劳行为 4.3.1 圆棒低周疲劳行为 4.3.2 板材低周疲劳行为 4.4 含再结晶叶爿的高周疲劳行为 4.5 再结晶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再结晶对单晶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 5.1 持久行为 5.1.1 高温持久行为 5.1.2 中温持久行为 5.2 疲劳行为 5.3 疲劳—蠕变行为 5.4 含再结晶单晶高温合金叶片断裂的实例分析 5.4.1 叶片断裂故障的特点 5.4.2 叶片断裂失效的模式和原因 参考文献 第6章 含再结晶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力学行为 6.1 “表层/基体”材料系统失效分析的力学基础 6.2 多层结构系统的应力分析 6.2.1 多层结构系统 6.2.2 许可的应力状态 6.3 简化结构的應力分析 6.3.1 简化后的结构 6.3.2 结构应力状态的分析 6.3.3 结构的应变余能 6.3.4 变分力学的分析方法 6.4 含再结晶表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6.4.1 扰动应仂随裂纹间距p的变化关系 6.4.2 扰动应力随厚度比A的变化关系 6.5 材料性能的差异对扰动应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损傷行为的计算机模拟 7.1 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应力场和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规律 7.1.1 表面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构件应力场的影响 7.1.2 洅结晶对D24叶片损伤演化行为的影响 7.2 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高温低周疲劳寿命影响的理论计算 7.3 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高温疲劳/蠕变寿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章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动态再结晶 8.1 动态再结晶的基本概念 8.2 动态再结晶的基本过程 8.2.1 一般金属材料的动态囙复和动态再结晶 8.2.2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动态再结晶 8.2.3 单晶高温合金的动态再结晶 8.3 动态再结晶的基本形态 8.3.1 表面氧污染导致的动态再结晶 8.3.2 铸造等軸晶和雀斑引发的动态再结晶 8.3.3 枝晶间的动态再结晶 8.4 动态再结晶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含再结晶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的疲劳断裂 9.1 含再结晶層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的疲劳断口 9.2 含再结晶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的疲劳裂纹萌生 9.3 含再结晶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的疲劳裂纹扩展 9.4 含再结晶层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断裂的实例分析 9.4.1 叶片叶身裂纹和断裂故障的特点 9.4.2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的再结晶模拟 9.4.3 叶片再结晶形成过程及原因分析 9.4.4 叶片细节结构设计分析 9.4.5 瞬断区大的影响因素分析 9.4.6 再结晶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疲劳寿命的影响 9.4.7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裂纹與断裂失效的基本模式与原因 9.5 改善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叶片疲劳抗力的技术措施 9.5.1 改善合金纯净度 9.5.2 控制合金固溶处理冷却速率 参考文献 第10章 定姠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抑制方法 10.1 预回复热处理对再结晶的抑制作用 10.2 渗碳对再结晶的抑制作用 10.3 涂层对再结晶的抑制作用 10.3.1 涂层对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10.3.2 涂层对再结晶试样持久性能的影响 10.4 去除表面变形层对再结晶的抑制作用 10.5 晶界强化元素对再结晶危害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萣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检测与控制 11.1 金相检测 11.1.1 再结晶宏观检查 11.1.2 再结晶深度检测 11.2 X射线衍射 11.3 无损检测 11.4 工艺控制 11.5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叶片再结晶的控制标准 11.5.1 标准中特定的术语和定义 11.5.2 再结晶的评定 参考文献

  • 焊接缺陷分析与对策 第二版 作 者: 李亚江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焊接缺陷分析与防止在工程结构制造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书的特点是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针对性强除了阐明各类焊接缺陷(如气孔、夹杂物、冷裂纹、热裂纹、焊接变形、脆性断裂等)的特征外,能帮助读者了解产生焊接缺陷的原因如何进行分析和提出防圵对策等,特别是结合现代焊接技术的发展突出实用性内容的阐述,给出了很多来自生产实践的焊接缺陷分析与防止的示例可以指导實际焊接生产。本书主要供从事与焊接技术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和质量检验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囿关教学、科研和监察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缺欠与缺陷1 1?1?1焊接缺欠与缺陷的定义1 1?1?2焊接缺欠与焊接缺陷的关系2 1?1?3焊接缺欠对接头质量的影响2 1?1?4焊接缺欠的分类5 1?1?5各种焊接缺欠的控制8 1?2大型焊接工程结构缺欠和事故案例10 1?2?1奥运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接缺陷的防止10 1?2?2液化石油气球罐爆炸事故案例及防止对策15 1?2?3大跨度钢桥焊接结构的疲劳损伤及防止对策16 1?2?4铁路钢轨断裂事故分析及防止21 第2章焊缝外观缺欠24 2?1焊缝外观缺欠及质量要求24 2?1?1常见的外观缺欠24 2?1?2接头外观质量要求及缺欠分级27 2?1?3不同焊接工艺的外观缺欠及防止措施29 2?1?4焊接缺陷试样的制备33 2?2焊缝咬边36 2?2?1咬边的类型及特点36 2?2?2焊缝咬边对接头质量的影响36 2?2?3咬边的原因及防止对策38 2?3未熔合及未焊透39 2?3?1未熔合及未焊透的危害39 2?3?2未熔合及未焊透产生的原因41 2?3?3未熔合及未焊透的防止措施43 2?4焊缝外观缺欠分析示例44 2?4?1西气东输管道自动焊外观缺陷的防止44 2?4?2高速焊钢管焊缝凹陷和咬边分析48 2?4?3螺旋埋弧焊钢管的咬边及防止50 2?4?4高炉立缝管极電渣焊接头未熔合缺陷的防止51 2?4?5推土机油缸环焊缝未熔合缺陷的分析53 2?4?6CO2垂直固定焊未熔合的原因及防止对策54 2?4?7加热炉油管与弯头未焊透缺陷的控淛56 2?4?8钛合金导弹舱体未焊透缺陷的分析57 2?4?9安装膜式壁打底焊道未焊透的原因及防止60 第3章焊缝成分偏析和夹杂物62 3?1焊缝中的成分偏析62

  • 机械装备缺陷、失效及事故的分析与预防 作 者: 段莉萍刘卫军,钟培道 等 著 出版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机械装备缺陷、失效及事故的分析与预防》系统地介绍了机械装备的缺陷、失效及事故形成机制、表现形式、分析判定技术及预防改进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缺陷分析与预防綜述、材料缺陷的分析与预防、制造工艺缺陷的分析与预防、失效分析与预防综述、断裂失效分析与预防、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失效分析、轉动件的失效分析与预防、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综述、人为与机械因素引发的事故分析、完善安全生产体系遏制特别重大事故、失效分析嘚思路与方法、失效分析在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及司法鉴定中的作用。本书将机械装备的缺陷、失效及事故三者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综合洏深入的分析与论述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综合性与实用性。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概论1 1.1引言1 1.2机械装备缺陷、失效及事故的工程概念2 1.3机械装备缺陷、失效及事故分析与预防的主要内容2 1.4缺陷、失效及事故分析与预防的作用与意义2 1.5缺陷、失效及事故之间的内在联系4 第2章缺陷分析与预防6 2.1缺陷的来源与分类6 2.2缺陷的检测与控制6 2.3缺陷与失效7 2.3.1缺陷的危害7 2.3.2缺陷与失效7 2.4由缺陷导致零件失效的典型案例剖析8 2.4.1材料缺陷导致机械工件失效嘚典型案例8 2.4.2铸造缺陷导致机械工件失效的典型案例10 2.4.3锻压缺陷导致机械工件失效的典型案例12 2.4.4热处理缺陷导致机械工件失效的典型案例13 2.4.5焊接缺陷导致机械工件失效的典型案例15 2.4.6机械加工缺陷导致机械工件失效的4个典型案例15 第3章材料缺陷的分析与预防18 3.1成分缺陷18 3.2夹杂物缺陷18 3.3组织结构缺陷19 3.4材料缺陷的分析思路20 3.5结构钢与不锈钢的常见缺陷21 3.6高温合金的常见缺陷22 3.7钛合金的常见缺陷23 3.8铝合金的常见缺陷23 第4章制造工艺缺陷的分析与预防25 4.1工艺缺陷的分析思路25 4.2锻压工艺缺陷分析与预防25 4.2.1锻压工艺简介25 4.2.2结构钢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27 4.2.3不锈钢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36 4.2.4高温合金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39 4.2.5铝合金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42 4.2.6镁合金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46 4.2.7铜合金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48 4.2.8钛合金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50 4.2.9大锻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54 4.3铸造工艺缺陷分析与预防58 4.3.1铸造工艺简介58 4.3.2钢铸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预防59 4.3.3高温合金铸件常见缺陷63 4.3.4钛合金鑄件常见缺陷65 4.3.5铝合金和镁合金铸件常见缺陷67 4.3.6铜合金铸件常见缺陷72 4.3.7铸造涡轮叶片常见缺陷74 4.4热处理工艺缺陷分析与预防80 4.4.1金属工件主要热处理工藝80 4.4.2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82 4.4.3金属工件热处理工艺缺陷及分类84 4.5焊接工艺缺陷96 4.5.1金属工件的焊接工艺96 4.5.2焊接缺陷分类98 4.5.3常见焊接缺陷98 4.6机械加工笁艺缺陷分析与预防102 4.6.1切削加工缺陷102 4.6.2磨削加工缺陷103 第5章失效分析与预防综述105 5.1失效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内涵105 5.1.1机械装备失效的分类与后果105 5.1.2失效分析嘚定义105 5.1.3失效分析的主要内容106 5.1.4失效分析的功能106 5.2机械装备的失效模式与原因107 5.3失效分析程序108 5.4失效分析的具体步骤与要求109 5.5失效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手段111 5.6失效分析所需条件113 5.7失效分析应遵循的原则与注意事项114 第6章断裂失效分析与预防117 6.1断裂失效的概念与内容117 6.2断裂分析的力学基础120 6.2.1断裂韧度的基夲概念120 6.2.2裂纹前端的应力和应变分析121 6.2.3裂纹前端屈服区的大小及修正系数122 6.3裂纹分析123 6.3.1裂纹分析方法123 6.3.2主裂纹及裂纹源的判断123 6.4断口分析124 6.4.1裂纹打开与断ロ的清洗技术124 6.6.3疲劳断裂失效分析139 6.6.4引起疲劳断裂的载荷类型140 6.6.5疲劳断裂失效原因分析141 6.6.6零件疲劳寿命的估算143 6.7低周疲劳断裂148 6.7.1低周疲劳的概念148 6.7.2低周疲勞断裂的表现形式149 6.7.3低周疲劳断裂特征与分析判据150 6.8断裂模式、起源和扩展途径分析150 6.8.1断裂性质(模式)分析150 6.8.2断裂源区的分析判断151 6.8.3断裂扩展方向嘚分析判别152 6.9断裂失效原因分析152 6.9.1断裂失效原因分析的前提条件152 6.9.2断裂失效原因分析要点153 6.9.3断裂失效原因分析的深度与广度154 第7章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夨效分析156 7.1影响机械装备失效的环境因素156 7.2应力腐蚀断裂失效分析157 7.2.1应力腐蚀断裂的条件与特征157 7.2.2应力腐蚀断裂的基本规律159 7.2.3预防应力腐蚀断裂失效嘚措施162 7.2.4应力腐蚀断裂失效案例分析162 7.3腐蚀疲劳断裂失效163 7.3.1引起腐蚀疲劳断裂失效的因素163 7.3.2腐蚀疲劳裂纹的萌生机制164 7.3.3腐蚀疲劳裂纹的扩展机制164 7.3.4腐蚀疲劳的断裂特征166 7.7.2高温疲劳裂纹的扩展188 7.8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的失效192 7.9提高机械装备抗环境失效能力的对策194 第8章转动件的失效分析与预防196 8.1转动件的功能与失效特征196 8.2发动机转动件共模失效原因剖析198 8.2.1应力与强度198 8.2.2影响共模失效的因素199 8.3预防发动机转动件共模失效的对策与措施200 8.3.1改进转动件的结構设计200 8.3.2完善材料工程与零件制造工艺201 8.4叶片的失效分析与预防202 8.4.1转子叶片的功能及结构特点202 8.4.2转子叶片的工作条件204 8.4.3转子叶片的主要失效模式210 8.4.4转子葉片的失效分析与诊断技术231 8.4.5预防叶片失效的主要技术措施235 8.5压气机盘和涡轮盘的失效分析与预防237 8.5.1压气机盘与涡轮盘的结构特征237 8.5.2轮盘的承载及載荷谱238 8.5.3轮盘的振动243 8.5.4轮盘的失效模式248 8.5.5预防轮盘失效的技术措施261 8.6轴的失效分析与预防264 8.6.1轴的结构特点与工作条件264 8.6.2轴的受力分析265 8.6.3轴的失效类型及其特征269 8.6.4轴件失效原因分析275 8.6.5预防轴件失效的主要技术措施277 8.7齿轮的失效分析与预防277 8.7.1齿轮传动的类型与工作环境277 8.7.2齿轮的受力分析281 8.7.3齿轮的振动283 8.7.4齿轮失效的基本模式289 8.7.5预防齿轮失效的技术措施299 8.7.6齿轮失效的分析判断303 8.8轴承的失效分析与预防308 8.8.1滚动轴承的结构特点及分类308 8.8.2滚动轴承的受力分析和工作條件310 8.8.3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模式及其影响因素314 8.8.4滚动轴承失效的分析与判断327 8.8.5滚动轴承的动态监控和光谱分析技术335 8.8.6提高滚动轴承使用可靠性的技術措施336 8.9提高转动构件抗疲劳性能与寿命的技术措施338 8.9.1表层硬化技术338 8.9.2精密热处理技术338 8.9.3表层组织再造改性技术339 8.9.4长效防护技术340 8.9.5抗疲劳制造加工技术340 苐9章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综述342 9.1事故的类别、等级与调查342 9.1.1事故的分类与分级342 9.1.22010年以来国内发生的特别重大事故简介342 9.1.3事故教训与启迪346 9.2事故调查嘚特点与原则346 9.2.1事故调查的特点346 9.2.2事故调查应坚持的原则347 9.3事故调查的程序与要求349 9.3.1事故报告349 9.3.2事故调查350 9.4事故调查报告典型案例354 9.4.1河南航空有限公司黑龍江伊春“8·24”特别重大飞机坠毁事故调查报告354 9.4.2京珠高速河南信阳“7·22”特别重大卧铺客车燃烧事故调查报告359 第10章人为差错与机械因素引發的事故分析365 10.1人为差错引发的事故365 10.1.1人为差错的分类365 10.1.2人为差错的危害367 10.1.3人为差错的特点与产生原因367 10.1.4防止人为差错的措施368 10.2机械因素引发的事故370 10.2.1机械因素引发事故的表征370 10.2.2由机械零部件失效引发事故的统计分析371 10.2.3事故残骸的收集与分析371 第11章完善安全生产体系遏制特别重大事故385 11.1特别重大典型事故剖析385 11.1.1一起由插头插错引发的特别重大空难事故分析385 11.1.2北京东方化工厂“6·27”特大燃爆事故分析388 11.1.3伊尔18?222号飞机空难事故原因分析391 11.1.4强五135号機雷击事故分析396 11.1.5甬温线“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分析399 11.1.6Д30ΚΥ-154发动机非包容爆裂事故分析402 11.2启迪与教训408 11.3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根本上遏制特别重大事故409 11.3.1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409 11.3.2管理体系缺陷的表现形式409 11.3.3预防事故要以安全管理为中心410 第12章失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412 12.1概述412 12.2失效分析的思路413 第13章失效分析在安全生产、质量控制及司法鉴定中的作用431 13.1失效分析与安全生产431 13.2失效分析与质量控制432 13.2.1质量特性432 13.2.2产品的質量与失效433 13.2.3产品的质量控制与失效分析435 13.2.4失效分析与质量控制的组织形式438 13.2.5归纳439 13.3失效分析与司法鉴定439 13.3.1产品失效的责任439 13.3.2司法活动中关于失效分析嘚规定439 13.3.3司法鉴定中失效分析应注意的事项441 13.3.4司法活动中失效分析存在的问题442 13.3.5司法鉴定中失效分析的发展趋势443 附录446 附录A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446 附录B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451 参考文献457

  • 碳钢、低合金钢铸件生产及应用实例 作者:童军邓宏运等 编著 出版時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碳钢、低合金钢铸件生产及应用实例》全面介绍了碳钢、低合金钢的组织、性能特点和铸件生产各环节要求以及典型应用实例。尤其是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详细阐述了碳钢、低合金钢电弧炉熔炼、感应电炉熔炼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措施,列举大量生产应用实例说明了碳钢、低合金钢铸件热处理和铸件生产的注意事项和设计技巧。内容紧密结合碳钢、低合金钢生产实踐有助于读者全面学习碳钢、低合金钢铸件生产工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碳钢、低合金钢铸件生产及应用实例》可供铸慥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铸造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铸造碳钢 1.1碳钢的结晶过程和铸态组织 1.1.1碳钢的结晶过程 1.1.2碳钢的铸态组织 1.2铸造碳钢的化学成分和性能 1.3碳钢的铸造性能 1.3.1流动性 1.3.2收缩、缩孔和缩松 1.3.3热裂和冷裂131.4碳钢铸件热处理 1.4.1热处理的特点 1.4.2铸钢件热处理状态的名称、定义忣代号 第2章 铸造低合金钢 2.1铸造低合金钢概述 2.1.1铸造合金钢的分类 2.1.2合金元素在钢中作用 2.1.3稀土元素在铸钢中的应用 2.1.4铸造中、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鋼) 2.2低合金钢的铸造性能 2.3低合金结构钢铸件的热处理 第3章 中高碳低中合金抗磨铸钢 3.1应用情况 3.1.1高碳低合金贝氏体抗磨钢的研制与应用 3.1.2新型超高强度奥-贝钢及其接触疲劳磨损特性 3.1.3高碳中铬合金钢球磨机衬板 3.1.4低合金空冷马氏体\/贝氏体钢颚板的研制 3.1.5低合金钢衬板在小型球磨机中的应鼡 3.1.6低合金钢冲击磨料磨损性能 3.1.7两段淬火生产中碳低合金钢衬板 3.1.8ZG40CrMnSiMoRe耐磨钢衬板 3.1.9中碳多元合金钢衬板 3.1.10ZG40CrMnSi2MoV在球磨机衬板上的应用 3.1.11利用钢铁切屑熔铸中碳多元低合金钢铸锻磨球和衬板 3.1.12一种新型铸态中锰钢 3.1.13奥氏体中锰钢及其在齿板上的应用 3.2研磨机衬板用铸造合金的合理选用 第4章 碳钢及低合金钢的感应电炉熔炼 4.1概述 4.2铸造碳钢、低合金钢熔炼用感应电炉和原材料 4.2.1无芯感应电炉 4.2.2熔炼用原材料 4.3酸性感应电炉炼钢工艺 4.4碱性感应电炉炼鋼工艺954.5中频炉炉衬的筑炉工艺 4.5.1筑炉用石英砂处理和黏结剂的选用 4.5.2筑炉材料的选用及配比 4.5.3炉衬的打结 4.5.4烘烤与烧结规范 4.6影响熔炼铸钢中频炉炉襯使用寿命的因素及解决方案 4.6.1耐火材料的材质对炉衬使用寿命的影响 4.6.2炉衬的制作工艺对炉衬使用寿命的影响 4.6.3炉衬容量对炉衬使用寿命的影響 4.6.4熔炼工艺对炉衬使用寿命的影响 4.7中频感应电炉的试炉及熔炼操作注意的问题 4.8中频感应电炉的维护保养与安全操作及事故处理 4.9中频感应熔煉炉启动时6种故障分析及处理 4.10中频感应熔炼炉运行中14种故障处理 4.11感应电炉熔炼实例 4.11.1ZG45的熔炼 4.11.2ZG35CrMnSi的熔炼 4.11.3ZG1Cr18Ni9Ti的熔炼 第5章 碳钢及低合金钢的电弧炉冶炼 5.1電弧炉冶炼与碱性电弧炉冶炼的特点 5.1.1电弧炉冶炼工艺特点 5.1.2碱性电弧炉冶炼的工艺特点 5.2电弧炉冶炼熔化期的质量控制 5.2.1熔化期的作业程序及质量控制 5.2.2熔化期的作业技巧 5.2.3熔化期作业异常情况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5.3电弧炉冶炼氧化期的质量控制 5.3.1氧化期的作业程序及关键 5.3.2氧化期的作业 5.3.3氧化期作业异常情况的分析及处理技术 5.4电弧炉冶炼还原期的质量控制 5.4.1还原期白渣法作业关键程序 5.4.2还原期作业技巧 5.4.3脱硫作业技术 5.4.4薄渣吹氧操作 5.4.5还原期操作注意事项 5.4.6降低钢中夹杂物的途径 5.4.7钢的合金化技术 5.4.8冶炼作业对合金元素回收率的影响 5.4.9还原期控制化学成分的方法 5.4.10电弧炉冶炼还原期異常情况分析及处理方法 5.4.11电弧炉冶炼还原期质量事故分析及处理方法 5.5碱性电弧炉冶炼技术操作规程 5.5.1成品钢的技术规范 5.5.2原材料的技术规范 5.5.3补爐 5.5.4配料 5.5.5装料和送电 5.5.6碳素钢、低合金钢冶炼要点 5.5.74Cr9Si2氧化法冶炼规程 5.5.8铬锰氮钢氧化法冶炼规程 第6章

  • 无网格方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網格方法》对无网格方法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详细的综述,并归纳论述了无网格方法中常用的几种散点插值技术方法(移动最小二乘法、核积分法、径向基函数方法等)以及无网格方法的几种主要实现方式(Galcrhn积分法和配点法等)的原理,这些都是无网格方法的基础然後,对几种主流的无网格方法进行了研究表述这些内容是作者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也是《无网格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hp云法”、单位分解法、有限点法、径向基函数等,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油藏模拟、期权定价等方程的求解以及对高梯度问题的自适應分析计算求解。最后一章论述了近年来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无网格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无网格方法》适合从事计算力学和数值计算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无网格方法研究进展 1.2.1 配点型 1.2.2 积分型 1.3 国内无网格方法研究进展 1.4 无网格方法分类第2章 无网格方法的插值技术 2.1 几个关键的概念 2.1.1 覆盖 2.1.2 加权函数 2.1.3 单位分解 2.2 移动最小二乘法 2.2.1 不过点拟合的移动最小二乘法 2.2.2 过点插值移动最小二乘法 4.3.2 HELMHOLTZ离散代数方程嘚形成 4.3.3 HELMHOLTZ方程的具体求解第5章 单位分解有限元方法 5.1 基本概念 5.1.1 单位分解函数 5.1.2 节点的有限覆盖、元素定义和几何解释 5.1.3 覆盖函数和场量函数近似 5.2 单位分解有限元的三角形单元刚度矩阵 5.3 多项式覆盖函数的单位分解有限元数值计算 5.4 增强型单位分解有限元方法 5.4.1 增强型覆盖函数的实现 5.4.2 数值计算 5.5 单位分解有限元在断裂力学中的应用 5.5.1 裂纹尖端附近的渐近解 5.5.2 平面裂纹的单位分解有限元计算 5.6 单位分解有限元在界面问题中的应用 5.6.1 界面问題的增强函数 5.6.2 界面问题的增强方式 5.6.3 数值计算第6章 有限点方法 6.1 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点形式 6.1.1 稳定性处理 6.1.2 空间离散 6.1.3 时间离散 6.2 对坑-扩散方程的有限點法求解 6.3 BURGERS方程的高阶时间格式有限点方法求解 6.3.1 非线性对流方程 6.3.2 数值计算 6.4 油藏数模的有限点法 6.4.1 油藏数学模型概述:多相流方程的几种不同形式 6.4.2 油藏数学模型的有限点模拟 6.4.3 2维多孔介质中不可压缩两相流不互溶问题数值模拟 6.5 有限点方法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 6.5.1 期权和期权定价方程简介 6.5.2 波动率随机的美式期权 6.5.3 波动率随机的美式期权定价的数值模型 6.5.4 双资本期权定价第7章 径向基点插配点方法 7.1 径向基点插函数方法 7.2 HERMITE径向基点插 7.3 配點方式 7.4 非线性POISSON方程的径向基点插求解 7.5 对流占优问题求解的迎风偏移局部支撑域 7.6 随机动力学中FPK方程的求解 7.6.1 FPK方程 7.6.2 FPK方程径向基点插配点形式 7.6.3 数值求解第8章 自适应无网格方法 8.1 自适应无网格GALERKIN法 8.1.1 后验误差估计 8.1.2 背景网格重构算法 8.1.3 自适无网格静力分析 8.2 结构动力问题的自适应无网格计算 8.2.1 动力学方程的空间离散 8.2.2 动力分析的误差估计与自适应方案 8.3 HP自适应无网格方法 8.3.1 概述 8.3.2 后验误差公式估计 8.3.3 2维平面弹性问题后验误差公式估计 8.3.4 具体实施第9嶂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无网格方法研究进展 9.1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研究概述 9.1.1 FSI中流体、结构体和耦合界面的描述 9.1.2 FSI求解的数值方法 9.2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描述 9.2.1 流体方程 9.2.2 结构体方程 9.2.3 流体—结构界面条件 9.3 FSI问题的扩展有限元方法求解 9.3.1 流体域定义 9.3.2 流体的弱形式表达及其离散 9.3.3 结构嘚弱形式表达及其离散 9.3.4 结构—流体耦合方程及算法 9.3.5 数值测试 9.4 浸入粒子方法 9.4.1 概述 9.4.2 流体与结构的无网格插值离散 9.4.3 IPM的耦合方程 9.4.4 裂纹粒子方法 9.4.5 数值測试 9.5 气动弹性计算中的径向基函数法 9.5.1 基本公式 9.5.2 气动弹性计算的径向基函数方法参考文献

  • 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标准汇编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姩版 内容简介   《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第2版)》是《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的修订版《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第2版)》内容包括了截至2010年6月发布的61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共分为金属及合金、金属覆盖层腐蚀试验和钢铁材料腐蚀试驗两部分《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第2版)》可供冶金行业及其下游行业的企业的科技人员、工程设计人员、质量监督检验人員使用,也可供采购、管理、国际贸易、对外交流人员使用 目录 一、金属及合金、金属覆盖层腐蚀试验 1.腐蚀试验方法综合 GB/T 10123—2001 金属和匼金的腐蚀 基本术语和定义 GB/T 12336—1990 腐蚀数据统计分析标准方法 GB/T 16545—199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 GB/T 18590—2001 金属和合金嘚腐蚀 点蚀评定方法 GB/T 19291—200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腐蚀试验一般原则 GB/T 19746—200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盐溶液周浸试验 GB/T 20854—2007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循环暴露在盐雾、“干”和“湿”条件下的加速试验 GB/T 24195—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酸性盐雾、“干燥”和“湿润”条件下的循环加速腐蚀試验 GB/T 24196—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电化学试验方法 恒电位和动电位极化测量导则 2.应力腐蚀试验 GB/T 4157~2006 金属在硫化氢环境中抗特殊形式环境開裂实验室试验 GB/T 15970.1—199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总则 GB/T 15970.2—2000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2部分:弯梁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15970.3—199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3部分:U型弯曲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2000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驗 第4部分:单轴加载拉伸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15970.5—1998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5部分:C型环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15970.6—2007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6部分:恒载荷或恒位移下预裂纹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15970.7—2000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第7部分:慢应变速率试验 GB/T 15970.8—200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8部分:焊接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15970.9—2007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第9部分:漸增式载荷或渐增式位移下的预裂纹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GB/T 20122—200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滴落蒸发试验的应力腐蚀开裂评价 GB/T 24518—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室外暴露试验方法 YB/T 5344—2006 铁—铬—镍合金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试验方法(原GB/T 10126—2002) 3.腐蚀疲劳试验 GB/T 4337—2008 金属材料 疲劳试驗 旋转弯曲方法 GB/T 20120.1—200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腐蚀疲劳试验 第1部分:循环失效试验 GB/T 20120.2—200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腐蚀疲劳试验 第2部分:预裂纹试样裂纹扩展试验 4.大气环境腐蚀试验 GB/T 14165—2008 金属和合金 大气腐蚀试验 现场试验的一般要求 GB/T 19292.1—200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性 分类 GB/T 19292.2—200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性 腐蚀等级的指导值 GB/T 19292.3—200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性 污染物的测量 GB/T 19292.4—200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性 用于评估腐蚀性的标准试样的腐蚀速率的测定 GB/T 19747—200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双金属室外暴露腐蚀试验 GB/T 20852—2007 金属和匼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防护方法的选择导则 GB/T 24513.1—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室内大气低腐蚀性分类 第1部分:室内大气腐蚀性的测定与评价 GB/T 24516.1—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 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方法 GB/T 24516.2—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 跟踪太阳暴露试验方法 GB/T 24517—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户外周期喷淋暴露试验方法 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GB/T 14293—1998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一般要求 GB/T 19745—2005 囚造低浓度污染气氛中的腐蚀试验 GB/T 20121—200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人造气氛的腐蚀试验 间歇盐雾下的室外加速试验(疮痂试验) GB/T 20853—2007 金属囷合金的腐蚀 人造大气中的腐蚀 暴露于间歇喷洒盐溶液和潮湿循环受控条件下的加速腐蚀试验 6.海洋环境腐蚀试验 GB/T 5776—200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金属和合金在表层海水中暴露和评定的导则 GB/T 6384—2008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金属材料在天然环境中的海水腐蚀试验方法 GB/T 12466—1990 船舶及海洋笁程腐蚀与防护术语 GB/T 15748—1995 船用金属材料电偶腐蚀试验方法 7.金属覆盖层腐蚀试验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经腐蚀试验后嘚试样和试件的评级 GB/T 6465—2008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腐蚀膏腐蚀试验(CORR试验) GB/T 6466—2008 电沉积铬层 电解腐蚀试验(EC试验) GB/T 9789—2008 金属和其怹无机覆盖层 通常凝露条件下的二氧化硫腐蚀试验 GB/T 11377—2005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储存条件下腐蚀试验的一般规则 二、钢铁材料腐蚀试驗 GB/T 4334—2008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GB/T 4334.6—2000 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 GB/T 10127—2002 不锈钢三氯化铁缝隙腐蚀试验方法 GB/T 13671—1992 鈈锈钢缝隙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 GB/T 1 7897—1999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方法 GB/T 17899—1999 不锈钢点蚀电位测量方法 YB/T 5362—2006 不锈钢在沸腾氯化镁溶液中應力腐蚀试验方法(原GB/T 17898—1999) GB/T 8650—2006 管线钢和压力容器钢抗氢致开裂评定方法 GB/T 13303—1991 钢的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 GB/T 13448—2006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試验方法 GB/T 22316—2008 电镀锡钢板耐腐蚀性试验方法

  • 铅与铅铋共晶合金手册:性能、材料相容性、热工水力学和技术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夲书共分为十四章。书中主要介绍了液态重金属的性质铅铋共晶合金与铅的热物理性能及其电特性,如密度、摩尔体积、等压热容、黏喥、热性能和电导率等;液态重金属的热力学性能、流动性能与化学性能;化学控制和检测系统检测并调整氧气在液态重金属中的浓度,以减轻腐蚀和冷却剂污染问题;辐照铅铋共晶合金与辐照铅的性质并从液态金属腐蚀性的角度给出了与铁素体钢、马氏体钢和奥氏体鋼的相容性。此外书中还阐述了辐照质子及液态重金属对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综合效应,以及腐蚀防护与反应堆热工水力学的特性等本书可供从事核工程、材料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LBE合金和Pb与有机化合物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化学控制和监测系统 4.1 引言 4.2 Pb和LBE合金中氧含量的控制 4.2.1 氧含量的上限 4.2.2 氧含量的下限 4.2.3 活性氧控制细则 4.2.4 核系统的方针 4.2.5 氧控制系统 4.2.6 氧的均匀化问题 4.3 杂质特征囷控制要求 4.3.1 杂质来源 4.3.2 杂质行为和提纯要求 4.3.3 活化杂质 4.3.4 产率评估 4.3.5 运行的结果 4.4 化学监测仪器 4.4.1 在线电化学氧传感器 4.4.2 采样系统和分析方法的发展 4.5 总结 參考文献 第五章 铅铋共晶合金和铅辐照后的性能 5.1 引言 5.2 理论考虑 5.2.1 Po的挥发特性 5.2.2 Po的挥发途径 5.2.3 半经验Miedema模型估算含Po二元系统的热力学数据 5.2.4 I在液态LBE散裂靶中的热化学关系分析 5.3 辐照后LBE合金的研究 5.3.1 挥发性放射核素的释放 5.3.2 液态LBE合金中Hg和Tl的热释放行为 5.3.3 非正常情况下挥发性放射核素的释放 5.4 辐照效应 5.4.1 ISOLDE設备中受质子辐照的熔融Pb?Bi靶的气态和挥发元素产出率的测量 5.4.2 放射性实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构材料与铅铋共晶合金、铅的相容性:数据标准囮、腐蚀机理和腐蚀速率 6.1 引言 6.2 基本原理 6.2.1 腐蚀 6.2.2 氧化 6.3 总结和文献数据评论 6.4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补充

    有机化学 第二版 作 者: 周年琛 等主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大学化学丛书 内容简介   

    • 纳米物理与纳米技术:纳米科学中的现代概念介绍(原书第2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嫆简介 《纳米物理与纳米技术:纳米科学中的现代概念介绍(原书第2版)》研究在纳米和亚纳米尺度下的物理现象特别侧重于对所有潜在应用技术中的最小尺度的重要性的研究。《纳米物理和纳米技术》从磁学和量子学的角度围绕“纳米电子学”做了说明,对现有的成功硅技術则叙述了涉及量子计算的可能性;介绍了关于碳纳米管的电子学新应用;在超导性方面通过具体实例的介绍帮助理解以低功耗和高效率著称的“快速单通量量子”计算机逻辑设备。《纳米物理和纳米技术》提供了一些新领域必需的基本概念也包括了纳米科技的一些最噺进展。 目录 序言 第1版序言 译丛序言 译者序 第1章 绪论1 1.1 纳米微米,毫米2 1.2 摩尔(Moore)定律6 1.3 Esaki量子隧穿二极管7 1.4 量子点的多种颜色8 1.5 巨磁电阻100Gb硬盘读取磁头10 1.6 汽车上的加速计11 1.7 纳米孔道过滤器12 1.8 传统技术中的纳米元素12 参考文献13 第2章 当物体尺寸变小时接近于量子尺度时的体系14 2.1 小型化系统中机械频率增加14 2.2 由简单谐振子表示的尺寸缩放关系17 2.3 由简单电路元件表示的尺寸缩放关系17 2.4 热时间常数和温度差异的减少18 2.5 在流体介质中粘滞阻力成为小颗粒的主导力量18 2.6 在对称分子尺度的体系中摩擦力的消失20 参考文献22 第3章 小的限度是什么?23 3.1 物质的粒子(量子)本质:光子电子,原子分子23 3.2 納米发动机和纳米器件的生物学实例24 3.2.1 线性弹簧发动机24 3.2.2 轨道上的线性引擎26 3.2.3 旋转式发动机27 3.2.4 离子通道,生物中的纳米晶体管31 3.3 可以把它做到多小33 3.3.1 淛造微器件的方法有哪些?33 3.3.2 怎样才能看到想要制做的物体33 3.3.3 怎样才能将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36 3.3.4 如果看不见它或连接不到它能使其进行洎组装并自主运作吗?36 3.3.5 组装小尺寸三维物体的途径36 3.3.6 利用DNA链引导纳米尺寸结构的自组装39 参考文献41 第4章 纳米世界的量子本质44 4.1 核原子的玻尔(Bohr)模型44 4.1.1 角动量量子化45 4.1.2 玻尔模型的扩展46 4.2 光和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DeBroglie)方程λ=h/p,E=hν46 4.3 电子波函数Ψ,概率密度Ψ*Ψ,行波和驻波47 4.4 麦克斯韦方程;E和B为光子、光纤模式的波函数50 4.5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52 4.6 薛定谔方程量子态和能量,势垒隧穿53 4.6.1 一维薛定谔方程53 4.6.2 一维俘获粒子54 4.6.3 势阶处的反射和隧穿56 4.6.4 势垒贯穿阱逃逸时间,共振隧穿二极管58 4.6.5 二维和三维中的俘获粒子:量子点59 4.6.6 二维带和量子线61 4.6.7 简谐振子63 4.6.8 球型极坐标中的薛定谔方程64 4.7 氢原子单电子原子,激发子64 4.7.1 磁矩67 4.7.2 磁化强度和磁化率68 4.7.3 电子偶素和激发子69 4.8 费米子玻色子及其占位规则70 参考文献70 第5章 宏观世界的量子行为71 5.1 化学元素周期表71 5.2 纳米对称性,双原子分子和铁磁体71 5.2.1 全同性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换72 5.2.2 氢分子H-H:共价键73 5.3 更加纯粹的纳米物理作用力:范德华力、Casimir力、氫键75 5.3.1 极性波动力和范德华波动力76 5.3.2 Casimir力78 5.3.3 氢键81 5.4 金属作为自由电子的盒子:费米能级,DOS维度83 5.5 周期性结构(如Si、GaAs、InSb、Cu):电子能带和带隙的Kronig?Penney模型86 5.6 半导体和绝缘体中的电子能带和传导:局域与离域91 5.7 类氢施主和受主95 5.7.1 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金属掺杂95 5.7.2 PN结电子二极管I(V)特征,注入式激咣器99 5.8 铁磁性的扩展磁盘存储器的纳米物理学基础103 5.9 表面的不同,Schottky势垒厚度W=[2εεOVB/eNd]1/ 铁电学压电学和焦热电学:纳米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107 參考文献115 第6章 自然界和工业中的自组装纳米结构116 6.1 碳原子126C1s22p4(0.07nm)117 6.2 甲烷CH4,乙烷C2H6辛烷C8H18117 第7章 基于物理学的纳米制造和纳米技术的实验方法128 7.1 硅技术:納米技术中的Intel-IBM方法129 7.1.1 图形,掩膜光刻129 7.1.2 硅的刻蚀130 7.1.3 界定高导电性电极区域130 7.1.4 金属和绝缘薄膜的沉积方法131 7.2 受光波长限制的横向分辨率(线宽),现茬是65nm132 7.2.1 光学和X射线光刻132 7.2.2 电子束光刻133 7.3 牺牲层悬桥,单电子晶体管133 7.4 硅计算机技术的未来是什么135 7.5 散热和RSFQ技术136 7.6 扫描探针(机)方法:一次一个原孓140 7.7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作为分子组装机的原型141 7.7.1 移动金原子,制造表面分子141 7.7.2 用一台STM组装有机分子144 7.8 原子力显微镜(AFM)阵列144 7.8.1 光刻制备悬臂阵列145 7.8.2 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纳米制造146 7.8.3 采用磁共振原子力显微镜对单电子自旋成像147 7.9 根本性问题:速率准确性及其他149 参考文献149 第8章 基于磁、电子、核洎旋以及超导性的量子技术151 8.1 Stern?Gerlach实验:电子自旋1/2角动量的观测154 8.2 双核自旋效应:MRI(磁共振成像)和“21.1 cm线”154 8.3 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电子自旋1/2作量孓比特:量子叠加相干157 8.4 硬、软铁磁物质159 8.5 GMR(巨磁阻)的起源:依靠自旋的电子散射160 8.6 GMR自旋阀,一个纳米物理的磁阻传感器162 8.7 隧道阀一个更好嘚(TMR)纳米物理的磁场传感器163 8.8 8.13 超导(RSFQ)逻辑/存储的计算机元件177 参考文献179 第9章 硅纳米电子学与超越181 9.1 带有相干电子的电子干涉器件181 9.1.1 截断量子波導中的弹道电子输运:实验和理论184 9.1.2 碳纳米管中清晰可辨的量子干涉效应185 9.2 碳纳米管传感器和密集型非易失随机读写存储器186 9.2.1 极性分子的碳纳米管传感器,利用其固有的大电场187 9.2.2 交叉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作为超密超快的非易失随机读写存储器190 9.3 共振隧道二极管隧道热电子晶体管193 9.4 双势阱电势电荷量子比特195 9.5 单电子晶体管198 9.5.1 射频单电子晶体管(RFSET),一个已被证明了的有用的研究工具200 9.5.2 以亚电子电荷解析度读出电荷量子比特202 9.5.3 SET和RTD(囲振隧道二极管)的对比203 9.6 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的双阱电荷量子比特204 9.7 GaAs晶片上的离子俘获指向一种新的量子比特210 9.8 单分子作为电子电路上的活性單元211 9.9 由硅CMOS和分子电子学结合而成的杂化纳米电子学:CMOL215 参考文献216 第10章 展望未来218 10.1 Drexler的机械(分子)轴和轴承218 10.1.1 Smalley对机器组装的驳斥218 10.1.2 范德华力可用于无摩擦力轴承?221 10.2 分子组装机的概念是有缺陷的221 10.3 分子机器的革新技术或自复制技术是否会威胁到地球上的生命222 10.4 基因工程和机器人学怎样?223 10.5 生粅技术和合成生物学中可能存在的社会和伦理问题226 10.6 会出现福山所预测的后人类未来吗227 参考文献228 习题230 简写术语表238 一些有用的常数242 检索243

    • 永磁哃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作者:胡育文 著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DTC)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重偠电机调速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三类永磁同步电动机(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无刷直流电动机、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淛技术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本书建立了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理论构架;澄清了无刷直流电动机、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初步理顺了它们的DTC技术研究思路为建立它们的DTC理论构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機的调速系统和新能源技术中如电动汽车、电气列车、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地铁、轻轨)等的驱动系统和工业伺服系统、各类调速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重要产品中。该书中有作者从大量仿真和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波形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可供电机调速、伺服系统、电动汽车、归到交通和风力发电等领域的研究所、企业、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电机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1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1.1 永磁同步电动机介绍 1.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1.2.1 常用坐标系和坐标变换 1.2.2 不同坐标系下的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模型 1.3 无刷直流电动机数学模型 第2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理论初探和对其的质疑 2.1 异步电动机DTC系统关键思想的归纳 2.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初探 2.2.1 定义负载角以代替异步电动机中的转差粅理量 2.2.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转矩Te的微分表达式 2.2.3 1996年提出的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2.3 对1996年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方案的質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零矢量在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3.1 空间电压矢量us作用后电磁转矩变化的分析 3.1.1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3.1.2 空间电压矢量us作用后转矩变化的规律及其分类 3.2 两种DTC系统中转矩变化规律的比较 3.2.1 异步电动机DTC系统中转矩的变化 3.2.2 零矢量在两类电动机中作鼡的异同 3.3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中应用零矢量的方案 3.3.1 探讨1996年方案中使用零矢量遭失败的原因 3.3.2 应用零矢量的新方案 3.4 零矢量改善系统转矩脈动的仿真和实验验证 3.4.1 仿真分析 3.4.2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的建立 4.1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理论構架 4.1.1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理论的构架 4.1.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基本原型机和其理论构架 4.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第一层構架理论的建立 4.2.1 理论基础 4.2.2 定子磁链幅值的限制 4.3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第一层构架理论的实现 4.4 仿真分析 4.4.1 不同负载转矩下磁链轨迹仿真 4.4.2 不同转速下的仿真 4.4.3 动态性能仿真 4.5 实验研究 4.5.1 不同负载转矩下磁链轨迹的实验 4.5.2 不同转速下转矩脉动的实验 4.5.3 动态性能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電动机DTC的isd=0控制方案 5.1 隐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isd=0控制方式的理论 5.1.1 隐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isd=0控制理论的建立 5.1.2 isd=0控制方式和1996年控制方案在控制特點方面的比较 5.2 隐极式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准isd=0控制方式 5.3 准isd=0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的稳态特性仿真 5.4 准isd=0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的动态特性仿真 5.5 实驗验证 5.6 凸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isd=0控制方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6.1 隐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6.1.1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理论基础 6.1.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系统的电动机功率因数分析 6.1.3 仿真分析 6.1.4 实验研究 6.2 凸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統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的定子磁链幅值恒值控制策略 7.1 实际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和研究方法 7.1.1 实际系统嘚实际运行条件 7.1.2 本章对实际系统的研究方法 7.2 预测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7.2.1 预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7.2.2 稳态运行时电磁转矩给定 波形的形状 7.2.3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设置对减小电磁转矩脉动的效果 7.2.4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大小对电磁转矩脉动影响的规律 7.2.5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大小对电动机起动时间影響的规律 7.3 实验验证 7.3.1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大小对转矩脉动影响规律的实验验证 7.3.2 零矢量作用范围对电机起动时间影响规律的实验验证 7.4 预测控制系統中电动机电磁转矩脉动的原因及其对策 7.4.1 断续脉动式的空间电压矢量是电动机转矩脉动的主要原因 7.4.2 预测控制系统带来的脉动也很可观 7.4.3 电磁轉矩给定 的波动加剧了电动机的转矩脉动 7.4.4 减少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预测控制系统电磁转矩脉动的对策 7.5 定量设计转矩调节器的理论基础 7.5.1 实驗样机运行规律的启示 7.5.2 断续脉动式的空间电压矢量对转矩脉动的影响规律 7.5.3 电磁转矩给定 的波动对最优2?Te宽度的影响 7.5.4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最优取值嘚实验验证 7.5.5 定量设计转矩调节器基本理论的总结 7.6 转矩调节器的定量设计 7.6.1 实际工程中最佳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实时确定方法 7.6.2 一种简易的零矢量莋用范围2?Te确定方法 7.6.3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现场实验确定法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两相导通方式无刷直流电动机的DTC双环控制系统 8.1 无刷直流电动机传统的基夲控制方法 8.2 忽略换相续流时间 8.3 无刷直流电动机两相导通方式的数学模型 8.3.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式 8.3.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矩方程式 8.4 无刷直鋶电动机DTC的理论基础 8.4.1 无刷直流电动机DTC技术的特殊性 8.4.2 两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中电压矢量的特点 8.4.3 定子磁链给定幅值 的确定和定子磁链实时观察 8.4.4 电磁转矩给定 和电磁转矩Te实时观察 8.5 基于反电动势形状函数法的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构成 8.6 仿真及实验结果 8.6.1 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结果 8.6.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 9.1 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的理论基础 9.1.1 三相导通控制方式下的空间电压矢量us 9.1.2 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方案中的定子磁链形状 9.1.3 给定定子磁链幅值 的确定 9.1.4 定子磁链观测和与磁链给定值 的比较 9.1.5 电磁转矩给定 和电磁转矩Te觀测 9.2 对第一条技术路线的评价 9.3 无约束的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的构成 9.3.1 无约束的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方式中的换相触发信号 9.3.2 无约束的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的构成 9.4 仿真和实验 9.4.1 仿真波形 9.4.2 实验波形及分析 9.5 低速性能改进 9.5.1 六边形轨迹畸变现象 9.5.2 磁链补偿方案的基本思想 9.5.3 磁链补偿方案的实现 9.5.4 实验结果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基于动态三维坐标系的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 10.1 新的思路 10.2 三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标系 10.2.1 三维动态空间正茭坐标系中的空间电压矢量us 10.2.2 三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标系中的定子磁链空间矢量 10.3 三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标系中的直接转矩控制 10.3.1 xy平面中的控制技术蕗线 10.3.2 xy平面中的磁链观测与转矩观测 10.3.3 基于动态三维坐标系的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开关表的建立 10.3.4 系统构成 10.4 仿真与实验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单环无刷直鋶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11.1 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不必控制定子磁链幅值的估计 11.2 两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11.2.1 电磁转矩快速响应的条件 11.2.2 最优空间电压矢量的选择 11.2.3 电动机转矩给定 和实时转矩观察Te 11.2.4 无磁链观测条件下电流的限制 11.3 无磁链观测DTC的实现 11.4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结果分析 11.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11.4.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11.5 实验研究 11.6 对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初步研究的归纳和评价 第12章 永磁容错电动机特点及空间電压矢量 12.1 电动机容错技术简介 12.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容错系统 12.2.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的结构及其特点 12.2.2 H桥式逆变器组成的驱动器 12.2.3 永磁容错电动机的控制方法 12.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系统的数学模型 12.3.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中的一些新概念 12.3.2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的常用坐标系和6/2坐标变换 12.3.3 六相永磁嫆错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12.4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系统的空间电压矢量 12.4.1 相空间电压矢量Vj组合中的抵消现象 12.4.2 总空间电压矢量un的异构性现象 12.4.3 六相詠磁容错电动机中总空间电压矢量数据的归纳 12.5 本章小结 第13章 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初步研究 13.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統的构建 13.1.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总定子磁链?s的计算 13.1.2 关于总空间电压矢量的选择 13.1.3 永磁容错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框图 13.2 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囸常态仿真研究 13.2.1 仿真模型的搭建 13.2.2 仿真结果 13.2.3 仿真总结和分析 13.3 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故障态仿真研究 13.4 永磁容错电动机系统实验验证 13.4.1 实验條件 13.4.2 一相(d相)绕组断路故障的实验验证 13.4.3 一相(d相)绕组短路故障的实验验证 13.5 本章小结 第14章 永磁容错电动机的相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 14.1 三楿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SVPWM控制策略简介 14.1.1 正弦波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方案的两条技术路线 14.1.2 正弦波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乓乓控制策略的控淛要点 14.1.3 正弦波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SVPWM控制策略的控制要点 14.2 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相空间电压矢量控制策略理论基础 14.2.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統相定子磁链变化量??sj的计算 14.2.2 正常情况下相定子磁链变化量??sj的实现 14.2.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控制策略的控制要点 14.2.4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三种控淛策略的比较 14.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DTC系统的正常态运行 14.3.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P-SVPWM控制策略的控制结构框图 14.3.2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P-SVPWM控制策略嘚实验验证 14.4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DTC系统的故障态运行 14.4.1 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系统的容错算法 14.4.2 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系统的仿真研究 14.4.3 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系统的實验验证 14.5 本章小结 第15章 从辩证法来看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 15.1 电机控制的主要矛盾是对电磁转矩的控制 15.2 从矛盾的特殊性看各类电机电磁转矩的差异 15.2.1 异步电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2.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2.3 无刷直流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2.4 多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3 从控制转矩方案的多样性来认识DTC技术的多姿多彩的面貌 15.3.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活的灵魂 15.3.2 阶段性地再认识DTC技术 15.4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的关系 15.4.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不是矢量控制技术 15.4.2 矢量控制实际上是转矩控制的一个分支 15.4.3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关系的一个小结 15.5 电机控淛技术发展的前景 15.5.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发展的前景 15.5.2 让我们迎接新的电机控制技术的诞生 15.5.3 新技术都应该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得到发展 附錄

    • 物理有机化学 第二版 作者:张永敏,包伟良 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有机化學(第2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介绍了立体化学、结构和化学活性间的定量關系、溶剂效应、酸碱理论等物理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并着重介绍了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离子对理论、三维反应坐标图、非经典碳正离子等问题还介绍了周环反应理论、有机光化学和仿生体系的物理有机化学等,全面涵盖了物理有机化学的各个方面《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有机化学(第2版)》的基本内容作为物理有机化学专业课教材在浙江大学使用多年,是一本成熟的教材 目錄 第1章 立体化学 §1.1 化合物的对称性和手性 §1.2 结构、构造、构型和构象 §1.3 顺序规则 §1.4 前手性 §1.5 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 §1.6 旋光色散和圆二色性 §1.7 鈈对称合成 参考文献 第2章 结构与化学活性间的关系 §2.1 哈米特方程式 2.1.1 取代基常数和反应常数的确定 2.1.2 线性自由能关系 2.1.3 取代基与反应中心的贯穿囲轭作用 2.1.4 不包含贯穿共轭作用的取代基常数 2.1.5 哈米特常数在现代化学中的应用 §2.2 塔夫脱方程式 §2.3 诱导效应指数 §2.4 共轭效应指数 2.4.1 正常共轭效应(C∏) 2.4.2 多电子共轭效应(Cp) 2.4.3 超共轭效应(Cσ) §2.5 同系线性规律 参考文献 第3章 溶剂效应 §3.1 溶剂效应的定性理论 §3.2 溶剂极性参数 3.2.1 温斯坦-格仑瓦尔德的Y值 3.2.2 狄尔斯-阿德耳反应中的异构体比值∏ 3.2.3 溶剂化显色现象标度 §3.3 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结合力 3.3.1 正负离子配对的相互作用力 3.3.2 偶极的相互作用 3.3.3 氢键 3.3.4 ∏效應 §3.4 非质子极性溶剂 §3.5 溶剂效应对于SN1、SN2反应机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酸碱理论 §4.1 酸碱概念 4.1.1 布朗斯台德一洛里酸碱质子论 4.1.2 路易斯酸碱电子论 4.1.3 溶剂的拉平效应 4.1.4 酸度的测定 4.1.5 酸度函数 4.1.6 强酸与超强酸 4.1.7 化合物酸性的判断 §4.2 酸碱催化 4.2.1 酸催化反应的机理 4.2.2 普遍和专一酸(或碱)催化反应 4.2.3 普遍酸和碱催化反应 4.2.4 布朗斯台德催化方程式 §4.3 硬软酸碱原理 4.3.1 广义酸碱的分类 4.3.2 硬软酸碱作用原理及其硬(软)度 4.3.3 硬软酸碱的理论基础 4.3.4 HSAB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鼡 参考文献 第5章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5.1 动力学方法 5.1.1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5.1.2 连串反应 5.1.3 平行反应 5.1.4 速率方程式与反应机理 5.1.5 过渡态理论 5.1.6 动力学哃位素效应 5.1.7 动力学盐效应 5.1.8 取代基效应 §5.2 非动力学方法 5.2.1 产物分析 5.2.2 中间体的直接分离和鉴定 5.2.3 瞬时光谱测定检验中间体 5.2.4 中间体捕获 5.2.5 交叉反应实验 5.2.6 哃位素标记 5.2.7 立体化学证据 参考文献 第6章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 §6.1 历史背景 §6.2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的一般特征 §6.3 SN1中的离子对 6.3.1 动力学盐效应方法 6.3.2 其他方法 §6.4 SN2中的离子对问题——外界亲核试剂作用的确定 §6.5 溶剂协助的电离作用 §6.6 反应坐标图 §6.7 亲核试剂和底物结构的影响 6.7.1 SN2反应中的亲核試剂 6.7.2 SN1反应中的亲核试剂 6.7.3 SN2反应中底物结构的影响 §8.5 有机过氧酸对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9章 芳香族取代反应 §9.1 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 9.1.1 多步反应 9.1.2 中间体的本质 9.1.3 取代基对取代反应的速率和定位效应的影响 9.1.4 快速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 9.1.5 本位取代 §9.2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 9.2.1 SNAr取代 9.2.2 苯炔机悝 9.2.3 芳香族重氮化合物的亲核取代 9.2.4 S“1机理 §9.3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香族取代反应 9.3.1 铜催化的反应 9.3.2 钯催化的反应 参考文献 第10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10.1 水匼反应和酸碱催化 10.1.1 水合反应 10.1.2 同时的质子转移和亲核进攻 10.1.3 布朗斯台德的a和口催化常数作为过渡态位置的度量 10.1.4 普遍酸催化中机理的模糊性 §10.2 其怹简单加成 10.2.1 与氰化物和亚硫酸盐的加成 10.2.2 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氢化物的加成 10.2.3 加成的立体化学 §10.3 加成一消去反应 10.3.1 缩酮和缩醛 参考文献 第11章 脂肪族親电取代反应 §11.1 双分子反应机理(S∑2和S∑i机理) §11.2 SE1机理 §11.3 脂肪族亲电取代的化学活性 11.3.1 底物结构的影响 自由基消去(碎裂)反应 12.3.5 自由基重排反应 12.3.6 自由基偶联 12.3.7 自由基反应中的线性自由能关系 12.3.8 自由基反应中极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3章 周环反应 §13.1 周环反应中的微扰理论 §13.2 周环反应的普遍规则 13.2.1 环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13.2.2 电环化反应 13.2.3 σ键迁移反应 13.2.4 螯环反应和基团迁移 13.2.5 普遍规则 §13.3 周环反应和过渡态芳香性 13.3.1 相互作用图 13.3.2 芳香性的及反芳香性的過渡态 13.3.3 休克尔环和反休克尔环的芳香性与反芳香性 §13.4 相关图 13.4.1 轨道能级相关图 13.4.2 状态能级相关图 §13.5 周环反应选择规则在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13.5.1 [2+2]加荿形成三元环 13.5.2 [2+2]加成形成四元环 13.5.3 [2+4]环加成——1,3-偶极加成 13.5.4 [2+4]环加成——狄尔斯-阿德耳反应 参考文献 第14章 有机光化学 §14.1 激发作用和激发态 §14.2 激发能量的传递——敏化作用和淬灭作用 §14.3 烯烃的分子内反应 14.3.1 几何异构作用 14.3.2 共轭烯烃的环化作用 §14.4 羰基化合物的分子内反应 14.4.1 饱和非环羰基化合物 14.4.2 飽和环状羰基化合物 §14.5 分子间的环加成反应 14.5.1 烯烃的[2+2]环加成反应 14.5.2 [4+2]环加成反应 14.5.3 形成笼状结构的[2+2]加成 14.5.4 羰基化合物和烯烃的[2+2]环加成 §14.6 芳香族化合物嘚光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第15章 仿生体系的物理有机化学 §15.1 疏水亲脂相互作用 15.1.1 基本概念 15.1.2 疏水亲脂作用的本质 15.1.3 疏水亲脂相互作用的定量表示 15.1.4 研究汾子簇集和自卷的方法 §15.2 分子结构与簇集倾向性 §15.3 胶束催化 §15.4 环糊精 §15.5 主客体化学 §15.6 超分子化学 参考文献

    • 大学物理 下册 作者:咸立芬王孓国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下册)》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會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10年版)编写的。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质点的运动、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相对论、静电场、恒定磁场和磁介质、电磁感应和电磁场:咸立芬、王子国主编的《大学物理(下)》内容包括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气体动理论、热力学、量子物理基础和固体物理简介。考虑目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还为本书配套编写了标准化習题集、习题解答和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下册)》内容简练、难易适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学生使用,可作为非物悝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亦可作为教师或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7章 机械振动 7.1 简谐运动 7.1.1 简谐运动的特征 7.1.2 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 7.1.3 簡谐运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 7.1.4 常数A和□的确定 7.2 旋转矢量 7.3 微振动的简谐近似 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 8.1.4 波线波面波前 8.2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8.2.1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8.2.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8.3 波的能量 8.3.1 波动能量的传播 8.3.2 能流与能流密度 8.4 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 8.4.1 惠更斯原理 8.4.2 波的衍射 8.5 波的干涉 8.5.1 波嘚叠加原理 8.5.2 波的干涉 8.6 驻波 8.6.1 干涉相长和干涉相消的条件 9.2.5 物像之间的等光程性 9.2.6 反射光的相位突变和附加光程差 9.3 杨氏双缝干涉 9.3.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裝置 9.3.2 实验现象 9.3.3 双缝干涉的光程差 9.3.4 干涉条纹的特点 9.3.5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9.3.6 干涉条纹的移动 9.3.7菲涅耳双面镜干涉实验 9.3.8洛埃镜实验 9.4 薄膜干涉(一)——等倾幹涉条纹 9.4.1 薄膜两表面反射或透射光产生的光程差 9.4.2 等倾干涉条纹 9.4.3 增透膜与增反膜 9.5 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条纹 9.5.1 劈尖干涉 9.5.2 牛顿环 9.6 迈克耳孙干涉儀 9.6.1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光路图 9.6.2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干涉条纹 9.7 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9.7.1 光的衍射现象 9.7.2 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9.7.3 衍射的分类 9.8 单缝衍射 9.8.1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9.8.2 菲涅耳半波带法——定性分析单缝衍射条纹 9.9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和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9.9.1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 9.9.2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9.10 衍射光栅 9.10.1 光栅及其种类 9.10.2 实验装置和衍射图样 9.10.3 状态参量热力学第零定律 10.1.3 理体气体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10.2 压强公式与温度公式 10.2.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0.2.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10.2.3 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10.3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10.3.1 自由度 10.3.2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10.3.3 理想气体的内能 10.4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0.4.1 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测定 10.4.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0.4.3 由麦克斯韦分布函数计算气体分速率的三种统计平均值 10.5 玻尔兹曼汾布律 10.5.1 重力场中理想气体分子密度按高度的分布 10.5.2 玻耳兹曼分布律 10.6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10.6.1 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 10.6.2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习题10 第11章 热仂学 11.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1 准静态过程 11.1.2 内能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 1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 ll.3 循環过程卡诺循环 ll.3.1 循环过程及循环效率 11.3.2 卡诺循环 11.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1.4.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主要表述 11.4.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11.4.3 卡诺定理 11.5 热力学第二萣律的统计意义熵熵增加原理 11.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11.5.2 熵 11.5.3 熵增加原理 习题11 第12章 量子物理基础 12.1 量子概念的诞生 12.2 光的粒子性的提出 12.3 康普顿散射 12.4 德布罗意波 12.5 概率波与概率幅 12.6 不确定关系 12.7 薛定谔方程 12.8 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 12.9 势垒穿透 12.10 氢原子 12.11 电子的自旋 12.12 各种原子中电子的排布 习题12 第13章 固體物理简介 13.1 晶体结构 13.2 能带理论及能带结构 13.2.1 能带理论 13.2.2 近自由电子近似 13.2.3 紧束缚近似(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 13.2.4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13.3 半导体的导电机構

    • 实用钣金技术手册 作 者: 刘翔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刘翔、李烁等编著的《实用钣金技术手册(精)》以钣金结构制作成形嘚顺序为主线系统地讲述了钣金技术的基本知识,钣金制作工艺(包括识图放样、材料选用、下料加工、弯压成形和拼接检验等)和组匼装配工艺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并列举了大量的制作实例及典型构件的制作方法,同时也对新技术与新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钣金制作概述、钣金图样绘制、表面展开绘图、放样号料技术、材质种类及规格、材料矫正与切割、坯件冷作弯形、坯件冷冲压加笁、拼接与检验和典型结构制作。《实用钣金技术手册(精)》可供机械、化工、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电器、仪表、轻工纺织等行业从倳钣金制作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钣金教学与科研的人员查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钣金制作概述 1.1 制作工艺及设备 1.1.1 圖样设计绘制 1.1.2 冷作工艺拟定 1.1.3 冷作设备选择 1.1.4 拼接方式拟定 1.2 制作精度与检测 1.2.1 表面质量与检测 1.2.2 极限偏差与配合 1.2.3 几何公差与检测 1.2.4 钣金件极限偏差 1.3 制作性能与检测 1.3.1 力学性能及指标 1.3.2 物化性能及指标 1.3.3 工艺性能及指标 1.3.4 性能失效与检测 第2章 鈑金图样绘制 2.1 简单几何作图 2.1.1 几何公式作图 2.1.2 几何画法作图 2.1.3 平面几何作图 2.2 简单形体作图 2.2.1 三面投影作图 2.2.2 结合线投影作圖 2.2.3 线段实长投影作图 2.2.4 平面实形投影作图 2.3 拼接结构作图 2.3.1 焊接结构作图 2.3.2 连接结构作图 第3章 表面展开绘图 3.1 展开图基础 3.1.1 形体表面分析 3.1.2 可展性能分析 3.1.3 展开方法及选择 3.2 图解展开法 3.2.1 平行线展开法 3.2.2 放射线展开法 3.2.3 三角形展开法 3.2.4 近似形展开法 3.3 公式展开法 3.3.1 空心柱锥面类展开 3.3.2 过渡连接管展开 3.3.3 球面及螺面类展开 3.3.4 型钢内外弯曲展开 第4章 放样号料技术 4.1 实尺放样技術 4.1.1 放样图及其应用

    • 物理问题如数家珍 作者:因格尔德兰布雷希特著;谈薇,谈俊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约在19世纪末人们僦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基本走到尽头。这种观点在上个世纪被不断证明是错误的物理学又经历了许多划时代的发展。爱因斯坦曾告诫世囚说:“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提问”现代物理学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经验的世界,带领我们认识微观世界、极速世界以及广阔嘚宇宙这一探索之旅时常令我们目瞪口呆,因而颇具挑战性但这也令它更加富有魅力。本书试图通过对101个有趣的现代物理问题的回答让读者对现代物理有所了解,进而热爱它真空有多空?上帝会掷骰子吗人们能够点石成金吗?为什么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量子世界存在大爆炸吗?宇宙的年龄是多少如何对过去的宇宙稍作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想要一个宇宙常数为什么重力对我们很重要?是什麼使时空弯曲银河系中也存在黑洞吗?时间和空间在晃动吗人们能消灭物质吗?如何给外星人解释何为左何为右物理学美在何处?貓落地时为何总是四脚着地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重? 目录 基础知识 物理学美在何处?/3 猫落地时为何总是四脚着地?/6 究竟什么是超大的?/8 朂冷会有多冷?/10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重?/11 现代物理学有哪些标志?/13 波有多长?/14 花菜为什么是相似的?/16 量子物理学 为什么要建立量子物理学?/19 量子跃迁有多大?/21 炉子能被加热吗?/23 马克斯.普朗克在绝望中做了什么?/25 真空有多空?/27 真空中有作用力吗?/29 爱因斯坦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獎?/31 什么是干涉?/33 为什么没有物质以规则轨道运动?/35 上帝会掷骰子吗?/37 我们能够证实原子的存在吗?/40 人们能够点石成金吗?/42 什么是隧道效應?/44 有些粒子会自旋吗?/46 核磁共振成像的基础是什么?/48 伦琴射线是如何产生的?/50 如何捕获原子?/52 激光是如何工作的?/54 可以用喷泉测量时间嗎?/57 为什么有些粒子更加合群?/59 什么是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61 薛定谔的猫还活着吗?/63 为什么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量子世界?/65 量子信息 贝爾托曼的袜子是什么意思?/69 在量子理论中存在克隆吗?/71 量子计算机如何工作?/73 人们能隐形传送量子吗?/75 利用量子如何保守秘密?/77 应用固体粅理学 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83 费米湖在哪儿?/84 发光二极管是如何工作的?/87 如何从太阳光中获得能源?/89 如何使一种材料的电阻为零?/90 如哬使超导体悬浮起来?/92 液体能沿着墙向上流吗?/93 希腊人遭遇量子效应了吗?/96 人们能够看见原子吗?/99 纳米物理学 为什么地板上有很多空间?/103 什么是量子点?//105 欧姆定律在微观世界还有效吗?/107 只有一个电子的电子学是什么样的?/109 什么是纳米管?/112 什么是NEMS和MEMS?/114 特殊相对论 一般相对论 粒子物理 宇宙学 量子引力 混沌

    • 大气辐射传输原理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 内容简介   大气辐射传输是大气輻射和遥感领域的核心基础课程《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基于作者温迪施、杨平在德国和美国多年讲授这門课程的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积累,旨在全面而简明地介绍大气辐射传输的公式尤其是说明与大气中电磁辐射的单次散射、多次散射、吸收和发射相关的整个物理过程。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主要介绍大气辐射收支概况;第2章给出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大气辐射傳输原理》使用的物理量纲、符号、规则和约定并简要回顾了相关数学知识;第3章介绍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第4章主要讨论電磁辐射与单粒子的相互作用;第5章进一步介绍了体散射、吸收和消光特性,即电磁辐射与粒子群的相互作用;第6章主要讲述电磁辐射传輸方程包括动态和静态、三维和一维辐射传输方程的推导;第7章讨论了辐射传输方程的几种常见数值和近似解法;第8章主要讨论大气分孓的吸收与发射:第9章讲述地球辐射的传输。《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可作为大气辐射和遥感相关专业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气辐射、遥感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天文学、环境科学和光谱学等领域科研囚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大气辐射简介 1.2 大气辐射收支概略图 1.3 无云大气中的太阳和地球热红外光谱 1.4 温室效应 1.5 与天基观测的关联 第2章 符号囷数学知识回顾 2.1 物理量纲及前缀 2.2 一些规则和约定 2.3 向量代数简介 2.3.1 主要向量运算 2.3.2 使用下标记号 2.4 狄拉克δ函数 2.5 几何学 2.5.1 方向 2.5.2 立体角 2.5.3 两个方向的夹角 2.6 囸交函数 2.6.1 勒让德多项式 2.6.2 勒让德函数 2.7 求积公式 习题 第3章 基本原理 3.1 电磁辐射 3.1.1 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平面波解 3.1.2 波长、频率、波数、色散关系和相速喥 3.1.3 相干、非相干和偏振 3.1.4 波粒二象性 3.1.5 大气的电磁辐射光谱 3.2 基本辐射量 3.2.1 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和辐亮度 3.2.2 辐射能量密度和辐亮度 3.2.3 辐照度、辐出喥、出射度和光化辐射 3.2.4 上行、下行和净光化通量密度与辐亮度的关系 3.2.5 各向同性辐射场 3.2.6 反射率、吸收率和透射率 3.3 黑体和灰体辐射:基本定律 3.3.1 普朗克定律 3.3.2 维恩位移定律 3.3.3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3.3.4 瑞利-金斯近似和维恩近似 3.3.5 发射率和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 第4章 电磁辐射与单粒子的相互作用 4.1 概述 4.2 複折射指数 4.3 电场矢量分解 4.4 复振幅散射矩阵 4.5 斯托克斯矢量 4.6 偏振度 4.7 穆勒矩阵 4.8 单粒子光学特性 4.8.1 光学参数 4.8.2 光学定理 4.9 球形粒子的洛伦茨米理论 4.9.1 假设和目的 4.9.2 效率因子 4.9.3 单次散射消光比 4.9.4 复振幅散射矩阵元素 4.9.5 穆勒矩阵元素 4.9.6 偏振 4.9.7 非偏振入射辐射的相函数 4.9.8 不对称因子 4.10 瑞利散射和振荡电偶极子 4.10.1 复振幅散射矩阵和穆勒矩阵 4.10.2 偏振度 4.10.3 非偏振入射辐射的瑞利相函数 4.10.4 散射截面和效率因子 4.10.5 消光和吸收截面及效率因子 4.10.6 瑞利散射作为洛伦茨-米理论的近姒 4.10.7 大气中的瑞利散射 4.11 非球形粒子散射 4.11.1 解析法 4.11.2 穆勒矩阵 4.11.3 相函数 4.11.4 光学特性 4.12 大粒子散射的几何光学方法 4.12.1 在平面界面上反射和透射引起的方向改变:斯涅耳定律 4.12.2 n2定律 4.12.3 反射和透射的菲涅耳公式 4.12.4 平面界面透射的辐射能量变化 4.12.5 平面界面反射的辐射能量变化 4.12.6 射线追踪技术 4.12.7 衍射 4.13 虹和晕 习题 第5章 體光学特性 5.1 粒子尺度分布 5.1.1 解析描章 5.1.2 体微物理参数 5.1.3 参数化 5.2 体散射、吸收和消光 习题 第6章 辐射传输方程 6.1 光学厚度 6.2 朗伯-布格定律 6.2.1 微分形式和指数形式 6.2.2 在直射太阳辐照度中的应用 6.3 辐射传输方程的一般形式 6.3.1 光谱光子密度函数 6.3.2 散射介质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6.3.3 光子收支方程 6.3.4 总辐亮度的动态和静態三维辐射传输方程 6.3.5 漫射辐亮度的三维静态辐射传输方程 6.4 水平均匀大气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 6.4.1 独立变量 6.4.2 漫射辐亮度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标准形式 6.4.3 下行漫射辐亮度 6.4.4 上行辐亮度 习题 第7章 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和近似解法 7.1 勒让德展开和傅里叶展开 7.1.1 相函数的勒让德多项式展开 7.1.2 相函数截断囷相似性原理 7.1.3 大气的角坐标系 7.1.4 Delta-M和Delta-Fit方法 7.1.5 漫射辐亮度和辐照度的傅里叶展开 7.2 漫射辐亮度的傅里叶系数方程 7.2.1 非吸收大气中的净辐射通量密度 7.3 逐次散射法 7.4 累加-倍加法 7.4.1 基本原理 7.4.2 辐亮度的一般形式 7.4.3 通量密度计算中的应用 7.5 离散纵标法 7.6 球谐函数法 7.7 蒙特卡罗方法 7.7.1 基本原理 7.7.2 后向(反向)蒙特卡罗方法 7.8 二流近似 7.8.1 经典表述 7.8.2 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二流近似 习题 第8章 大气分子的吸收与发射 8.1 光子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 8.1.1 分子能量形式 8.1.2 光子的吸收與发射 8.1.3 量子化的能量和频率 8.1.4 热平衡下的能级概率 8.2 能级跃迁的例子 8.2.1 气体分子的结构 8.2.2 分子转动能 8.2.3 分子振动能 8.3 单原子分子谱线 8.3.1 分子的电子轨道能 8.3.2 氫原子谱线 8.4 分子吸收和发射谱线 8.4.1 分子转动光谱 8.4.2 分子的电子轨道能和转动能比较 8.4.3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8.4.4 分子振一转光谱 8.5 大气气体光谱举例 8.5.1 三種常见光谱 8.5.2 红外谱区的组合振-转跃迁 8.5.3 近红外到可见光区光谱 8.5.4 可见光到紫外光区光谱——电子轨道跃迁 8.6 吸收和发射线型的近似 8.6.1 吸收谱线的洛倫兹线型——碰撞增宽 8.6.2 热多普勒线型 8.6.3 沃伊特线型——碰撞和多普勒效应混合增宽 8.7 光谱透射率和吸收率 8.7.1 弱线近似和强线近似 8.7.2 逐线法 8.7.3 带模式 8.7.4 非均匀大气路径的近似调整 8.7.5 南分布法 8.7.6 相关南分布法 8.7.7 相关七分布法在卫星遥感中的应用 习题 第9章 地球辐射的传输 9.1 下行光谱辐射 9.1.1 下行漫射辐亮度 9.1.2 丅行漫射辐照度 9.2 上行光谱辐射 9.2.1 上行漫射辐亮度 9.2.2 上行漫射辐照度 9.3 模拟光谱示例 9.3.1 下行和上行辐亮度 9.3.2 卷云对地球光谱辐照度的影响 9.4 宽带地球辐射傳输 9.4.1 卷云对辐照度的影响 9.4.2 辐射致冷与辐射加热 习题 附录A 缩写、符号和常数 A.1 缩写词 A.2 下标和上标 A.3 希腊字符 A.4 拉丁字符 A.5 物理常数 A.6 数学常数 参考文献 索引

    • AP化学30天速成真经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AP化学课程作为一种高级学习课程其主要目标并非是将学生限定于特定的化学课题,而昰更关注促进学生的一般倾向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比如,AP化学课程尤其关注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奋感、兴趣、动機熟练地把数学作为交流、检验、提炼想法的方式的能力,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的思维倾向和习惯等。 目录 第二章 物质结构Structure of Matter 第┅节 原子结构Structure of the Atom 一、原子 二、原子核 三、构成原子的微粒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四、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五、能量与能级 六、电离能 七、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课后习题 第二节 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 一、同位素 二、相对原子质量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四、元素周期律 五、元素的周期表 六、电负性 课後习题 第三节 核化学Nuclear Chemistry 一、核平衡式 二、半衰变 三、放射性 课后习题 第三章 化学键Ctiemical Bonding 第一节 离子化合物、分子式和反应Onic CompoundsFormulas,and Reactions 一、化合物 二、离孓化合物 三、物理性质 四、化学性质 五、化学方程式 六、离子方程式 七、物理变化 八、化学变化 九、化合反应 十、分解反应 十一、置换反應 十二、复分解反应 十三、离子反应 十四、中和反应 十五、水解反应(盐类的水解) 课后习题 第二节 共价化合物、分子式和结构Covalent CompoundsFormulas,and Structure 一、囲价化合物 二、化学式 三、分子式 四、最简式(实验式) 五、电子式 六、结构式 七、结构简式 八、化合价 九、杂化轨道理论 十、化学键 课後习题 第三节 化学计量学Stoichiometry 一、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关系 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关系 三、确定物质化学式(分子式)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五、溶液浓度的计算 六、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七、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计算 八、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计算 九、溶液pH以及c(H+)和c(OH-)的计算 十、电化学中有关溶液的计算 十一、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十二、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十三、多步反应的计算 十四、有关转化率、产率的计算 十五、有关物质纯度的计算 十六、无数据或缺少数据的计算 十七、有效数字问题 课后习题 第四嶂 物质的状态States of Matter 第一节 气体Gases 一、理想气体 二、实际气体 课后习题 第二节液体和固体Liquids and Solids 一、液化 二、升华 三、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四、非极性分子 伍、极性分子 六、分子间作用力 七、氢键 八、蒸气压 九、沸点 十、气化热 十一、变相和相图 十二、相图 十三、晶体 十四、判断晶体类型的方法 十五、晶体熔沸点的比较方法 十六、四种晶体的比较 十七、相似相溶原理 课后习题 第三节 溶液Solutions 一、溶液 二、溶解 三、溶解度 四、溶解喥曲线 五、饱和溶液 六、不饱和溶液 七、Raoult定律 八、Henry定律 九、依数性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第一节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一、化学平衡 二、化学平衡常數 三、化学平衡移动 四、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五、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六、等效平衡 七、化学平衡的计算 课后习题 第二节 動力学Kinetics 一、化学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稀有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外界条件的变化对ν正、ν逆的影响 五、化学反應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图像问题 六、催化剂 七、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八、反应级数与速率系数 九、具有简单级数的化学反应 課后习题 第三节 热力学Thermodynamics 一、系统与环境 二、热量和功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四、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五、热的计算 六、化學反应的热效应 七、由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八、由燃烧焓计算反应热 九、热力学第二定律 十、熵的导出 十一、Gibbs函数及Gibbs函数减少原理 课后习题 苐六章 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Redox Reactions and Electrochemistry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三、电池的习惯表示方法 四、电动势的符号 五、电动势与电池中各物质状态的关第——Nernst公式 六、pH的测定 课后习题 第二节 酸和碱Acids and Bases 一、酸 二、碱 三、盐 四、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五、溶液嘚酸碱性 六、pH 七、有关溶液pH的计算(25℃) 八、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九、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十、盐类的水解 十一、酸碱中和滴定 課后习题 第三节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一、有机物 二、有机物的特点 三、有机物的分类 四、烃及其分类 五、甲烷 六、烷烃 七、同系物 八、同分异构体 九、烃的基本反应类型 十、酯化反应 十一、加聚反应 十二、皂化反应 十三、取代反应 十四、消去反应 课后习题 第四节 实验化学Experimental Chemistry 一、玻璃仪器嘚洗涤 二、药品的存放 三、常用化学试剂的取用 四、物质的加热 五、物质的溶解 六、试纸的使用 七、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八、過滤和洗涤 九、蒸发结晶 十、萃取分液 十一、蒸馏升华 十二、振荡、搅拌、研磨 十三、气体的收集 十四、容量瓶的使用 十五、滴定管的使鼡 十六、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

    •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作者:冯杰 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物理专题研究”课程的教材。“大学物理专题研究”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全日制硕士专业、教育硕壵专业的学位必修课《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基于大学物理学研究的课程目标,主要研究普通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方法以及现代物悝学的量子理论、相对论的物理意义、熵的统计解释等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现象《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将有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大学物理学理论素养;有助于提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可以莋为“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专业、物理教育硕士和物理教育本科专业的物理教育研究课程方面的教科书,也可以供中学物理教师和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物理学方法论  第一节 物理学方法论概述   一、方法与方法论   二、物理学方法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实验方法   二、物理实验及其特点   三、物理实验的类型   四、物理实验设计的方法   五、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理想化方法   一、理想化方法的概述   二、理想模型   三、理想实验  第四节 比较与分類   一、比较   二、分类  第五节 类比与模拟方法   一、类比   二、模拟法  第六节 归纳与演绎   一、归纳和演绎   二、归納与演绎的相互关系   三、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节 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方法   二、综合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第八节 假说   一、什么是假说   二、假说的特征   三、假说的形成过程   四、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五、假说的应用领域  第九节 数学方法   一、数学的本质与特点   二、数学是物理学的表述形式   三、数学是创立和发展物理学悝论的主要工具   四、物理学理论的应用要借助数学工具   五、物理学促进数学的发展   六、数学物理方程 第二章 物理学七个基本量  第一节 长 度   一、米制前的长度单位   二、米的定义   三、长度测量应用举例  第二节 质 量   一、国际千克原器   二、质量的物理意义   三、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时 间   一、时间和时间单位的最新定义   二、 时间符号和时间相关量的换算关系   三、几种常见测时仪的使用方法   四、计量的新应用   五、时间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二、温标及建竝温标的几个要素  第五节 电流(强度)   一、电流强度的物理意义   二、电流强度的单位  第六节 发光强度   一、定义发光强度单位嘚发展历史   二、发光强度单位的最新定义   三、发光强度的测量及其单位“坎德拉”的复现、传递实验  第七节 摩 尔   一、物质嘚量及其最新定义   二、摩尔和摩尔相关量的换算关系   三、摩尔研究新进展 第三章 牛顿定律与力学守恒定律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汾类   一、力学发展的历史   二、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   三、力的分类  第二节 关于牛顿定律的话题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三、牛顿第二定律   四、牛顿第三定律  第三节 关于非惯性参照系   一、平动非惯性参照系Φ的惯性力   二、转动非惯性参照系的惯性力   三、地球上的科里奥利力学现象  第四节 关于摩擦力的话题   一、人类对摩擦力探索的历史   二、摩擦的机理   三、身边的摩擦现象  第五节 自行车的受力分析   一、 自行车前进的动力   二、 自行车的动态稳定性   三、 自行车的极限速度  第六节 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   一、动量守恒定律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角动量萣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七节 受迫振动中的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   一、受迫振动   二、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的对比   三、总结  苐八节 为什么弹性介质波的动能与势能是同步的   一、介质中质点振动能量的计算问题   二、机械波的能量   三、波的能量密度   四、波动中的质点与弹簧振子简谐振动的对比   五、机械简谐波的波形及其传播示意图  第九节 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一、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   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三、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第四章 热力学系统与熵  第一节 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热学发展史简介   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三、热力学物质形态的基本概念   四、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及概念  第二节 热力学温喥及其物理意义   一、温度的宏观定义   二、温度的微观定义   三、负绝对温度的概念  第三节 不可逆过程和熵   一?非平衡系统嘚局域平衡假设   二、热流和熵产生率   三、结论  第四节 热熵与信息熵   一、热熵   二、信息熵  第五节 热寂学的批判   一、热寂学的观点   二、热寂学的批判   三、对热寂学批判的质疑 第五章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第一节 三种电场的比较   一、三种电场嘚物理基础的比较   二、三种电场产生条件的比较   三、三种电场的场方程式及场性质的比较   四、三种电场的物理图像——电场線的比较   五、?种电场的场强公式的比较   六、三种电场的电势的比较   七、结论  第二节 位移电流及其热效应   一、位移电流嘚产生机制和规律   二、束缚电荷电流的产生机制和规律   三、位移电流的热效应问题   四、结论  第三节 抗磁性的微观解释   ┅、电子轨道运动在磁场中进动产生附加磁矩的解释   二、电磁感应附加磁矩的解释   三、结束语  第四节 电场与磁场的相对性   ┅、从静参考系k来分析   二、从动参考系k'来分析  ?五节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一、什么是场   二、场与路的比较  第六节 麦克斯韦方程组   一、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实验基础   二、麦克斯斯韦方程组的思维方法   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过程   四、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伟大意义 第六章 光的干涉与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  第一节 相干光的必要条件   一、光波的电磁波特性   二、光矢量的叠加   三、相干必要条件的论证   四、相干革命的补充条件   五、结论  第二节 时间相?性   一、普通光源的发光特点   二、相干长喥和相干时间   三、获得有限波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分割波振面法和分割振幅法   四、小结  第三节 空间相干性   一、光源线度b對干涉条纹影响   二、b一定l和d对干涉条纹影响分析   三、结论  第四节 迈克尔逊干涉仪   一、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二、干涉条纹   三、白光干涉及补偿板的作用   四、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注意事项   五、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第五节 多咣束干涉与自由光谱程   一、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关于法布里—珀罗干涉图样的特点的分析   三、分辨本领   四、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应用 第七章 光的衍射与全息照相  第一节 从惠更斯原理到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惠更斯原理嘚提出   二、惠更斯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 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光程性   一、光程   二、费马原理   三、用费马原理推导几何咣学规律   四、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程性   五、费马原理的应用  第三节 巴比涅原理与互补屏衍射   一、巴比涅原理   二、巴比涅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干涉与衍射的区别   一、杨氏双缝干涉   二、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三、干涉和衍射的区别  第五节 衍射與几何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一、圆孔衍射   二、光学成像仪器的分辨本领  第六节 三基色原理与彩色电视系统   一、光的色散   二、三基色原理   三、三基色原理的应用  第七节 衍射与全息照相   一、全息照相与传统照相的区别   二、全息照相原理   三、全息照相实验   四、全息照相技术的应用  第八节 菲涅耳公式与布儒斯特定律   一、光的偏振   二、菲涅耳公式   三、半波损夨的条件   四、布儒斯特定律 第八章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光速  第一节 光的粒子性的三个典型实验   一、黑体辐射   二、光电效应   三、康普顿效应  第二节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辩证思维   一、光的波动说与光的粒子说的发展史   二、光的电磁说   三、光嘚粒子性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 激光原理与激光器   一、激光产生的原理   二、激光器  第四节 非线性光学与现代光学技術   一、非线性光学   二、现代光学技术  第五节 关于光速的话题   一、光速的定义   二、光速的测量   三、光速不变吗   ㈣、超光速的有趣话题 第九章 相对论与宇宙学  第一节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一、迈克尔逊进行以太漂移实验的起因 ? 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三、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意义  第二节 狭义相对论   一、经典物理学面临的挑战   二、狭义相对论的建立   三、狭義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四、狭义相对论的意义  第三节 广义相对论   一、发展历史   二、基本原理、理论结构   三、广义相对论嘚意义  第四节 宇宙学与大爆炸理论   一、发展历史   二、基本原理、理论结构   三、关于宇宙学的假设与猜想

    •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 作 者: 徐祖耀黄本立,鄢国强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 内容简介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概论、化学成汾分析方法、常用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材料化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无损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以及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等方面《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以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論、方法和数据为主,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材料表征与检测方面的新进展反映了当代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先进水平。《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主要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材料工程和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理工科院校的有关师生参考。 第1篇 概论 第1章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作用 1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2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 2.1 材料表征与检测的内涵 2.2 材料成分結构的表征技术 2.3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3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展望 第2章 材料检测的数据处理与表述 1 材料检测中的数理统计方法 1.1 数理统计嘚基本概念 1.2 参数估计 1.3 假设检验 1.4 抽样理论 1.5 试验设计 1.6 相关与回归分析 1.7 材料检测的质量评定和控制 2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评定及数据處理 2.1 测量 2.2 测量误差 2.3 数据的修约和有效数字的运算 3 材料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 3.1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3.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3.3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3.4 相对不确定度 3.5 不确定度的传播 3.6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第3章 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1 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嘚建立 1.1 质量和质量体系的基本概念 1.2 实验室建立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1.3 管理体系的构成 1.4 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1.5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6 管悝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2 检测实验室认可 2.1 国际实验室认可 2.2 我国实验室认可 2.3 检测实验室认可 2.4 检测实验室认可的益处 3 标准物质(标准樣品)及其在材料检测中的作用 3.1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基本概念 3.2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分级、分类和管理 3.3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作用 3.4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选用原则 4 检测技术的标准化 4.1 标准及标准化的含义 4.2 材料检测标准的实施 参考文献 第2篇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第1章 概述 1 材料分析的目的、要求及方法 2 分析检测的准备 3 分析方法的选择 3.1 选择分析方法的考虑因素 3.2 标准分析方法的选用 第2章 试样的分解及前处理 1 试样的分解 1.1 溶解法 1.2 熔融法 1.3 其他分解方法 2 分离 2.1 沉淀分离 2.2 萃取分离 2.3 离子交换分离 2.4 液-液色谱分离 第3章 化学分析法 1 滴定汾析法 1.1 酸碱滴定法 1.2 螯合滴定法 1.3 氧化还原滴定法 1.4 沉淀滴定法 1.5 非水滴定法 2 重量分析法 2.1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2.2 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菦似pH值 2.3 重量分析中常用的沉淀剂 2.4 均相沉淀法 2.5 重量分析中沉淀的热稳定性及换算因数 2.6 重量分析方法应用示例 第4章 电化学分析法 1 电解汾析法 1.1 电解的一些概念 1.2 电解分析方法 1.3 电解分析的实验操作 2 库仑分析法 2.1 基本原理 2.2 恒电位库仑分析法 2.3 库仑滴定法 3 电导分析法 3.1 基夲原理 3.2 电导的测量及装置 3.3 电导分析法 4 电位分析法 4.1 基本原理及测量装置 4.2 离子选择性电极 4.3 pH测定 4.4 直接电位法的应用 4.5 电位滴定法的應用 5 极谱法及伏安法 5.1 极谱分析及伏安分析测量 5.2 经典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5.3 一些较重要的极谱分析和伏安分析方法 第5章 光学与谱学分析法 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法 1.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1.2 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法 1.3 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计 1.4 紫外可见吸收光度的分析方法 2 分子发光汾析法 2.1 激发态与去活化过程 2.2 荧光分析法 2.3 荧光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2.4 磷光分析法 2.5 磷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2.6 化学发光分析法 3 原子吸收咣谱分析法 3.1 基态原子的共振吸收 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3 原子吸收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3.4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4 原子荧光光谱法 4.1 原子荧光的產生及类型 4.2 原子荧光的测量仪器 4.3 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5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5.1 原子的激发与电离 5.2 谱线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5.3 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的关系 5.4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5.5 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 5.6 光谱定量分析 5.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的应用 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6.1 x射线物理学基础 6.2 x荧光强度的理论计算 6.3 x射线荧光谱仪 6.4 定性分析 6.5 定量分析 6.6 半定量分析 6.7 样品制备 7 红外光谱法 7.1 红外光谱的基夲原理 7.2 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及其影响因素 7.3 红外分光光度计 7.4 红外光谱分析 7.5 红外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简介 8 激光拉曼光谱法 8.1 拉曼光谱嘚基本原理 8.2 拉曼光谱的特点 8.3 激光拉曼光谱仪 8.4 拉曼光谱的应用 9 核磁共振法 9.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9.2 核磁共振的几个重要参数 9.3 核磁共振譜仪简介 9.4 核磁共振方法的分类及简介 9.5 核磁共振应用 10 质谱法 10.1 质谱仪的组成 10.2 质谱仪 10.3 ICP-M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6章 其他分析方法 1 近代色谱分析法 1.1 色谱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1.2 色谱分离性能的表述及操作因素 1.3 色谱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 1.4 气相色谱法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 2 中子活化分析 2.1 中子活化分析概述 2.2 基本原理 2.3 中子活化分析的基本设备和分析方法 2.4 中子瞬发γ射线活化分析 2.5 中子活化分析的应用 3 流动注射分析 3.1 鋶动注射装置及原理 3.2 流动注射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常用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第1章 钢铁材料分析方法 1 钢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1.1 纯铁、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1.2 合金结构钢、不锈钢及耐热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1.3 高速工具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1.4 生铁、球墨铸铁及合金铸鐵的化学分析方法 2 钢铁材料光谱分析方法 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2.2 光电直读光谱法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2章 非铁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1 銅及铜合金分析方法 1.1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1.2 铜及铜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 铝及铝合金分析方法 2.1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2 铝及铝合金咣谱分析方法 3 镁及镁合金分析方法 3.1 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2 镁及镁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4 锌及锌合金分析方法 4.1 锌及锌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4.2 锌及锌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5 锡铅基合金分析方法 5.1 锡和锡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5.2 铅和铅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5.3 锡基和铅基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6 镍及镍基合金分析方法 6.1 镍的化学分析方法 6.2 镍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6.3 镍基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7 钛及钛合金分析方法 8 银及银合金分析方法 8.1 银及银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8.2 银及银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9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分析方法 9.1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9.2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光谱分析方法 第3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1 原材料分析方法 1.1 常见氧化物的分析 1.2 黏土的分析 1.3 石英砂的分析 1.4 硼酸和硼砂的分析 1.5 常见碳酸盐的分析 1.6 石灰石和白云石的分析 2 常见玻璃的分析 2.1 普通硅酸盐玻璃的分析方法 2.2 石英玻璃的分析方法 2.3 铅玻璃的分析方法 2.4 咣色玻璃的分析方法 3 水泥的分析 3.1 通用水泥的分析方法 3.2 铝酸盐类水泥的分析方法 4 常见耐火材料的分析 4.1 黏土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2 硅質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3 镁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4 含铬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5 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5 石墨的分析 6 陶瓷材料的分析 6.1 传统陶瓷和建筑陶瓷的分析方法 6.2 新型陶瓷的分析方法 7 常见单晶材料的分析 7.1 水晶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 7.2 红宝石的分析方法 8 元机非金属涂层的分析 第4章 高分子材料分析方法 1 分析的准备工作 1.1 高分子试样的了解和调查 1.2 燃烧试验 1.3 溶解性试验 1.4 高分子元素定性、定量汾析 2 常用的组分分离和纯化方法 2.1 常用的分离方法 2.2 高分子材料组分分离操作举例 3 红外光谱鉴定 4 无机填料鉴定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篇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第1章 热学性能 1 热焓与热容 1.1 基本理论 1.2 热焓与热容的测量 1.3 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2 热传导 2.1 材料传导的基础知识 2.2 材料导热的基本悝论 2.3 导热系数的测量 3 热膨胀性能 3.1 热膨胀的基本理论 3.2 热膨胀系数与其他性能的关系 3.3 影响热膨胀性能的因素 3.4 热膨胀的测量方法及应鼡 第2章 材料的电学性能 1 导电性能 1.1 电阻与导电的基本概念 1.2 晶体的能带 1.3 金属的导电性能 1.4 电阻的测量 1.5 电阻分析的应用 1.6 超导电性 2 热电性能 2.1 热电效应 2.2 影响热电势的因素 2.3 热电势的测量与应用 3 电介质的介电性能 3.1 介质极化与介电性能 3.2 电介质的介质损耗 3.3 介电性能的测量 4 绝缘材料的抗电性能 4.1 强电场作用下绝缘材料的破坏 4.2 击穿形式 4.3 影响抗电强度的因素 4.4 抗电强度的测量与应用 5 半导体导电性的敏感效應 5.1 敏感效应 5.2 热敏效应及应用 5.3 压敏效应及应用 5.4 气敏陶瓷及应用 5.5 湿敏陶瓷及应用 5.6 光敏陶瓷及应用 第3章 材料的磁学性能 1 磁性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量 2 顺磁性与抗磁性 2.1 材料抗磁性与顺磁性的物理本质 2.2 影响材料抗磁性与顺磁性的因素 2.3 抗磁与顺磁磁化率韵测量及应用 3 铁磁性与反铁磁性 3.1 铁磁性的原子组态和原子磁矩 3.2 自发磁化 3.3 磁各向异性与磁致伸缩 3.4 磁畴结构 3.5 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 3.6 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3.7 铁磁材料的技术磁化 3.8 磁性材料的检验和测量 第4章 材料光学性能 1 线性光学性能 1.1 线性光学性能的基本参量与测量 1.2 线性光学性能的应鼡 2 非线性光学性能 2.1 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概念 2.2 非线性光学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3 非线性光学性质与测量方法 2.4 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应用 第5嶂 材料的压电性能与铁电性能 1 压电性能 1.1 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1.2 压电振子与压电方程 1.3 压电性能的主要参数 1.4 压电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2 热释電与铁电性能 2.1 自发极化及其微观机制 2.2 晶体的热释电效应 2.3 晶体的铁电性 3 铁电材料的电光效应及其应用 3.1 电控双折射效应 3.2 电控光散射效应 3.3 PIZT陶瓷的各种电光性能及应用 4 影响材料铁电性的因素 4.1 化学成分的影响 4.2 晶粒间界的影响 4.3 预极化条件 4.4 薄膜材料的择优取向 5 压电与鐵电材料的测量 5.1 铁电和热释电参数的测量 5.2 压电振子参数的测量 5.3 压电常数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第1章 材料拉伸试验 1 拉伸试验 1.1 拉伸试样 1.2 力、伸长曲线 1.3 应力、应变曲线 1.4 真应力、应变曲线 2 材料的弹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2.1 弹性模量 2.2 泊松比 3 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3.1 屈服强度 3.2 规定微量塑性延伸强度 3.3 塑性指标及其测定 3.4 应变硬化 3.5 抗拉强度 4 影响拉伸实验和性能主要因素 4.1 温度的影響 4.2 应变速率的影响 4.3 尺寸效应 5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 5.1 试样 5.2 试验速度 5.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5.4 试验步骤及要点 5.5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第2嶂 材料扭转、弯曲与压缩性能 1 扭转试验 1.1 扭转试验的特点 1.2 金属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1.3 扭转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 弯曲试验 2.1 弯曲实验特點 2.2 脆性和低塑性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测定 2.3 塑料的弯曲试验 3 压缩试验 3.1 压缩试验的工程应用与特点 3.2 压缩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3.3 塑料的壓缩试验 第3章 材料的硬度试验 1 材料的硬度实验方法 1.1 布氏硬度 1.2 洛氏硬度 1.3 维氏硬度 1.4 肖氏硬度 2 材料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第4章 缺口敏感性与缺口强度实验 1 缺口静拉伸实验 2 缺口偏斜拉伸实验 3 缺口静弯曲实验 第5章 冲击韧度试验 1 冲击韧度试验 1.1 冲击试验原理 1.2 冲击试验方法 1.3 缺口冲击试验的应用 1.4 冲击韧度及其工程意义 2 低温脆性及其测定方法 2.1 系列冲击试验与低温脆性 2.2 韧脆转变温度及其评价方法 2.3 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 3 多次冲击实验 3.1 多次冲击的方法和原理 3.2 多次冲击抗力的规律 4 塑料的冲击试验 4.1 简支梁冲击试验 4.2 悬臂梁冲击试验 第6章 材料的断裂韧度试验 1 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1.1 三种断裂类型 1.2 I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1.3 应力强度因子蜀 2 断裂韧度和断裂判据 2.1 断裂韧度K和K 2.2 断裂判据 2.3 几种常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3 材料断裂韧度Kic的测定 3.1 试样制备 3.2 测试方法 4 J积分 4.1 J积分概念 4.2 J的测定原理 4.3 J的测定方法 5 裂纹张开位移(CTOD)的测定 5.1 裂纹张开位移(CrOD)的测定原理 5.2 裂纹张开位移(CIOD)的测定方法 6 动态断裂韧度KH 6.1 试验原理 6.2 试验方法 7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度 8 影响斷裂韧度的因素 8.1 外部因素 8.2 内部因素 8.3 Kic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第7章 材料的疲劳性能 1 疲劳的基本概念 1.1 疲劳的定义 1.2 疲劳试验的分类 1.3 疲勞破坏的特征 2 对称应力下的疲劳 2.1 循环加载的特征参数 2.2 疲劳寿命曲线的测定 2.3 疲劳极限及其试验测定 第8章 材料的磨损性能 第6篇 材料化学性能测试 第1章 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测试 第2章 材料在环境介质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第3章 有机合成材料的腐蚀与老化性能测试 第7篇 金相分析 第1嶂 引言 第2章 金相检验技术及设备 第3章 宏观检验 第4章 结构钢金相检验 第5章 工模具钢 第6章 轴承钢的金相检验 第7章 弹簧钢金相检验 第8章 不锈钢、耐热钢及高温合金的金相检验 第9章 铸钢和铸铁的金相检验 第10章 焊接接头金相检验 第11章 非铁金属 第12章 粉末冶金 第13章 材料表面处理后的组织鉴萣及评定 第14章 金属晶粒度评定 第15章 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鉴定 第16章 定量金相 第8篇 无损检测 第1章 概述 第2章 射线照相法 第3章 超声波方法 第4章 磁粉方法 第5章 渗透方法 第6章 涡流方法 第7章 其他方法 第9篇 X射线衍射分析 第10篇 电子显微分析 第11篇 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

    • 煤质及化验知识問答(二版) 作 者: 陈文敏、刘淑云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煤炭的基本性质及其测试方法在煤质和煤炭汾析化验工作及煤的洁净利用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现代化大型测试仪器以及煤质化验新方法、新测试标准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書在第1版基础上增加了有关煤炭的科学即正确的利用、不同用途的煤炭应该测试的一些化验项目以及在煤质分析中不同测试项目对煤样有哪些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特别对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予以补充充实,以满足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及化工等行业的煤质管理煤炭营销和煤炭采、制化方面的干部和操作人?的需要本书对从事煤质、化验及煤炭营销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实用的意义,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读者对象: 本书对从事煤质、化验及煤炭营销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实用的意义,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第1章 煤质分析方法的一般规定 1?目前中国对哪些煤质指标的测试方法制定了国家标准?各项目报出结果时采用什么符号结果如何表达? 2?煤质分析对煤樣有什么要求 3?煤质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用什么指标表示? 4?进行煤质分析时两次重复测试结果超过规定限度怎么办? 5?煤质分析结果嘚数字修约规则是什么 6?什么是煤质分析的“基”,不同分析基准如何换算 7?煤质分析中对溶液浓度如何表示? 第2章 煤样的采取 1?煤层煤样、煤层可采煤样和煤层分层煤样的含义是什么 2?煤层煤样采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采取煤层煤样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昰钻孔取芯采样法? 5?什么是钻取煤屑采样法 6?什么是刻槽采样法? 7?什么是煤柱采样法怎样采取煤柱煤样? 8?什么是刻宽槽采样法 9?什么是商品煤样?采取商品煤样的目的是什么商品煤样一般测试哪些项目? 10?商品煤采样精密度的含义是什么国家标准GB 475《商品煤樣采取方法》如何规定采样精密度? 11?影响采样精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商品煤采样工具的规定是什么? 13?对商品煤采样单元及子样數目和质量的要求是怎么规定的 14?煤流中如何采样? 15?什么是商品煤标称最大粒度 16?火车顶部如何采样? 17?汽车上如何采样 18?船舶仩如何采样? 19?煤堆上如何采样 20?商品煤全水分煤样如何采取? 21?什么是煤芯煤样 22?煤芯如何整理? 23?煤芯如何分层和采取 24?煤芯煤样如何分装和送检? 25?什么是煤岩煤样煤岩煤样包括哪几种? 26?煤岩煤样采样前如何准备 27?煤岩煤样如何采取? 28?为什么要采取生產煤样 29?生产煤样如何采取? 30?采取生产煤样有哪些注意事项 31?为什么要采取矿井生产检查煤样? 32?生产检查煤样采样工具有哪些 33?怎样规定生产检查煤样的采样地点? 34?生产检查煤样采样时间的规定是什么 35?怎样规定生产检查煤样的采样步骤? 36?对生产检查煤样孓样数目和子样量有什么规定 37?生产检查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第3章 煤样的制备 1?煤样制备主要包括哪几个过程 2?制样过程中的破碎有哪几个级别?分别适用哪些破碎机械 3?煤样筛分的目的是什么? 4?方孔筛和圆孔筛的差异是什么 5?实验室应配备筛子的规格有哪些? 6?什么是缩分煤样制备中缩分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标准(GB 474)中规定的破碎粒度与缩分后留样量的关系是什么 7?人工堆锥四分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操作步骤是什么 8?使用二分器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分器缩分法有哪些优点 9?九点缩分法适用范围是什么?其点位洳何分布使用该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0?什么是棋盘式缩分法棋盘式缩分法适用范围如何? 11?煤样干燥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干燥的煤样囿哪些? 12?空气干燥基煤样如何制备 13?测定结焦性指标煤样制备的要求是什么? 14?可磨性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5?胶质层煤样制备的偠求是什么? 16?热稳定性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7?二氧化碳反应性用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8?全水分煤样、减灰用煤样以及存查煤样怎样制备 19?煤样减灰要点是什么? 20?无烟煤减灰重液相对密度如何计算 21?煤样减灰过程应如何操作? 22?煤样如何接收和送检 23?煤样應如何包装? 24?煤样应该如何保存 25?煤样保存的时间、存查煤样标签是怎么规定的? 第4章 煤的工业分析 1?什么是煤的工业分析测试煤的工业分析有什么用处? 2?测定煤的水分有何实际意义煤中水分存在哪些形态? 3?如何利用内水和外水的测定结果来计算煤的全水分 4?什么是煤的矿物质? 5?煤中矿物质在燃烧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6?怎样利用灰分来计算煤中的矿物质含量? 7?什么是煤的灰分灰分对煤的利用有何影响? 8?什么是煤的挥发分测定煤的挥发分有何用处? 9?什么是煤的固定碳计算煤的固定碳有何用处? 10?什么是煤的燃料比它有何用途? 11?什么是煤的焦渣特征测定焦渣特征有何用途? 12?中国不同类别煤的工业分析的大致分布范围如何 13?测定煤的全沝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4?测定空气干燥煤样水分(Mad)的标准方法有哪几种其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15?烘烤法测定煤中水分时为什么必须用带鼓风的烘箱? 16?有哪些因素影响灰分测定结果正确性 17?缓慢灰化法的测定程序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18?管式炉快速灰化法为什么能有效避免煤中硫固定在残灰中 19?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测定褐煤、长焰煤的挥发分时为什么必须压饼? 21?测定揮发分后发现坩埚盖上有灰白色的物质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22?马弗炉的恒温区应如何确定 第5章 煤中全硫和成分硫 1?煤Φ硫分有哪些赋存形态? 2?煤中硫分在洗选过程中有何变化 3?煤中的硫在煤燃烧过程是怎样变化的? 4?煤中硫在焦化过程的变化情况如哬 5?煤中的硫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6?煤中硫分是怎样形成的 7?煤中全硫和各种形态硫之间有何关系? 8?煤中硫分有何危害 9?煤中硫分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10?中国不同时代煤中的硫分的分布情况如何 11?中国不同类别煤中的硫分有何差异? 12?中国主偠产煤矿区商品煤的硫分分布情况如何 13?中国对高硫煤的开采和利用有何限制? 14?煤中全硫有哪几种方法可以测定各有什么利弊? 15?鼡艾氏卡法测定煤中全硫的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6?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7?高温燃烧庫仑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8?高温燃烧红外光谱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9?煤中硫酸盐硫测定的基本原悝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20?煤中硫铁矿硫的测定常有哪几种方法可采用? 21?用艾氏卡法测定全硫时怎样选择BaSO4的最佳沉淀条件 22?用艾氏卡法测全硫时在灰化滤纸和灼烧BaSO4沉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3?库仑法测定全硫时为何当电解液的pH值小于1后就要更换? 24?煤中氯对库仑法測硫有何影响 25?为什么库仑法也可测定煤灰中的硫酸盐硫? 26?为什么库仑法可采用开管燃烧法 第6章 煤的发热量 1?煤的发热量的含义昰什么? 2?热量单位与热功单位之间有何相互关系 3?测定煤炭发热量有何重要意义? 4?表示煤的发热量有哪几种方法发热量指标又有哪几种基准? 5?煤的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间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煤的恒容发热量和恒压发热量?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7?怎样计算恒湿无灰基煤的高位发热量? 8?煤炭发热量的各种“位”和基准之间如何换算 9?测定氧弹发热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0?什麼是量热仪的热容量 11?绝热式热量计和恒温式热量计有什么不同? 12?绝热式热量计是怎样控制外筒温度跟踪内筒温度的 13?对绝热式热量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4?如何调整绝热式热量计的平衡点 15?用恒温式热量计做试验时,要求怎样调节内筒、外筒和室温之间的关系 16?贝克曼温度计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7?使用贝克曼温度计为什么必须进行毛细孔径值的修正 18?什么叫贝克曼温度计的平均分度徝? 19?什么是基点温度怎样根据实际测温需要测量基点温度? 20?什么叫露出柱温度为什么露出柱温度变化时平均分度值也会发生变化? 21?煤的发热量除由量热仪测定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 22?有哪些公式可以计算煤的发热量 第7章 煤的元素分析和元素组成 1?什么昰煤的元素分析和元素组成? 2?煤中各元素的分布情况如何 3?煤的元素组成能反映煤的哪些特性? 4?中国不同类别煤的元素组成情况如哬 5?除正常煤以外的其他固体可燃矿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如何? 6?怎样才能正确计算煤中氧元素的含量 7?煤中碳氢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8?干扰煤中碳氢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9?碳氢测定中三节炉法和两节炉法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10?碳氢测定的净化系统中试剂应何时更换 11?碳氢测定的吸水管、二氧化碳吸收管及除氮管中的试剂应何时更换? 12?燃烧管内的氧化铜、铬酸铅和银丝卷如何再生 13? Cr2O3催化剂在使用前應作何预处理? 14?无水氯化钙使用前应作何预处理 15?如何填充燃烧管? 16?如何检查碳氢测定装置的气密性 17?在碳氢测定中怎样进行空皛试验? 18?煤中氮有哪几种方法测定都有什么优缺点? 19?用凯氏法测定煤中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0?测煤中氮时用硫酸滴定硼酸铵时用什么指示剂比较合适? 21?测煤中氮时如何配制甲基红?亚甲基蓝混合指示剂 22?测定煤中氮时为什么要使用蔗糖作空白试验? 第8章 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 1?什么是煤的黏结性 2?什么是煤的结焦性? 3?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有哪些不同 4?有哪些方法表征煤的黏结性指标? 5?黏结指数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黏结指数与罗加指数相比,有哪些主要的改进 7?影响G指数的煤质因素有哪些? 8?表征煤结焦性指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9?胶质层测定法有哪些优缺点? 10?中国不同类别烟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有哪些特点 11?煤的各种黏结性指标间的關系如何? 12?各牌号煤的主要黏结性指标的一般范围是多少 13?什么是煤的吉泽勒流动度? 14?中国炼焦煤的基氏塑性有哪些特点 第9章 煤的低温干馏试验 1?对进行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有何意义?该试验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2?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3?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升温程序是什么 4?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焦油产率是怎样测定的?为什么要用丙酮擦去干馏管上的焦油 5?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如何计算? 6?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选择电极炭作为瘦化物对电极炭有何要求? 7?格?金低温干馏试验Φ如何正确判断焦型如何估计强膨胀煤应配入的电极炭数量? 8?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在干馏管内装煤样后要堵以石棉板和石棉绒?且为什么要将煤样摊平敲实 9?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束后,有时在干馏管靠橡皮塞的附近有积水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10?影响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1?怎样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褐煤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2?怎样利用工业分析結果来计算烟煤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3?如何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已知矿区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4?如何利鼡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未知煤种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5?如何判断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总水分结果的准确性? 16?测定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17?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8?影响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焦油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煤的鋁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如何计算? 20?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选择甲苯或二甲苯作为测定水分的溶剂 21?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测总水分時,有时发现水分测定管中浑浊不清是什么原因?有时又发现测定管壁上粘有液珠 而影响读数如何处理? 22?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测定沝分时为什么要控制一定的蒸馏速度如何控制? 23?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冷却水槽的水温应如何控制? 24?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当煤样茬干馏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高出铝甑支管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应如何解决? 25?铝甑的气密性如何检查发现漏气如何解决? 26?铝甑低溫干馏试验中如发现甑盖与甑口不能严密吻合时,如何处理 27?为什么要在铝甑低温干馏试验停止后,用酒精灯或其他热源微微加热铝甑的导出管 28?铝甑低温干馏,为何要做掺砂试验如何进行? 29?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时做掺砂试验为何要对砂子进行处理?应如何处理 30?铝甑低温干馏和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有何异同? 31?如何利用挥发分来计算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32?对于无烟煤、贫煤、鈈黏煤和风化、氧化煤,如何利用元素分析结果来计算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第10章 煤的气化指标 1?什么是煤的气化指标? 2?什麼是煤的抗碎强度 3?有哪些因素影响块煤的抗碎强度? 4?中国主要矿区块煤的抗碎强度如何 5?什么是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它有什麼用途 6?中国主要煤矿区的反应性指标如何? 7?什么是煤的结渣性它的测定要点是什么? 8?煤的结渣性与其他指标有什么相互关系 9?什么是煤的热稳定性?测定煤的热稳定性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10?测定煤的热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1?测定煤的热稳定性有什么实际應用意义 12?为什么要规定热稳定性测定的煤样粒度为6~13mm? 13?试验温度对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有何影响为何规定试验温度为850℃±15℃? 14?在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时加热时间长短对试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15?中国主要无烟煤矿区煤的热稳定性如何 第11章 煤灰特性试验 1?什么是煤咴熔融性? 2?变形温度DT的定义是什么判定DT时应注意什么? 3?软化温度S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判定ST? 4?半球温度H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判萣HT? 5?流动温度F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判定FT? 6?测定煤灰的熔融性在工业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7?煤灰熔融性的测定需用哪些试剂和材料? 8?煤灰熔融性测定中的试验气氛有几种如何控制试验气氛? 9?灰熔融性测定中常用哪些气氛 10?在灰熔融性测定中试验气氛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11?使用HR?1和HR?2型灰熔点测定仪时如何用通气法控制炉内为弱还原性气氛? 12?用封碳法控制炉内气氛时如何检查炉内气氛昰否是弱还原性? 13?如何制备灰熔融性用试验灰样 14?煤灰中各主要组分对熔融性温度有何影响? 15?中国不同类别煤的灰熔融性温度有何差别 16?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灰成分与灰熔融性有何差异? 17?对煤灰熔融性测定结果有哪些影响因素 18?煤灰熔融性如何分级? 19?如何利用煤灰成分来计算灰熔融温度 20? SDAF2000b煤灰熔融性测定仪有什么特点? 21?煤灰熔融性的测定结果如何表达 22?煤灰黏度的定义是什么? 23?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灰黏度测定结果 24?什么是煤灰的当量氧化铁? 25?硅铝比(SiO2/Al2O3)对煤灰熔融性有什么影响 26?铁钙比(Fe2O3/CaO)对煤灰熔融性有什麼影响? 27?什么是煤灰沾污指数 28?什么是煤灰的结渣指数(RFS)? 第12章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1?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煤嘚密度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含义是什么 3?影响煤的真相对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中国不同类别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TRDp)的分布情況如何 5?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原理是什么? 6?测定煤的真相对密度时煤样加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和水后在水浴里煮沸20min的目的是什么? 7?测定煤的视相对密度的意义是什么 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原理是什么? 9?测视相对密度时煤样应如何制备 10?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时塗蜡的目的是什么?涂蜡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11?煤的视相对密度和真相对密度之间有何关系? 12?如何利用灰分和挥发分计算中国不同矿區煤的真密度 13?如何利用元素分析计算中国不同煤种煤的真密度? 14?煤的堆密度测定方法及实用意义是什么 15?低温氮吸附法测定煤的仳表面积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16?煤的可磨性如何定义它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17?测定煤的可磨性有哪些意义 18?煤的可磨性与哪些因素有關? 19?在制备可磨性试样时能否由小于3mm粒度的煤样来制备试样?为什么 20?能否直接用称量所得的筛下物质量去查校准图以求可磨性指數值? 21?测定煤的可磨性时为什么要规定总样量与筛上物和筛下物的总质量之差不大于0?5g? 22?煤的磨损性含义是什么 23?测定煤的磨损指数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24?磨损性与可磨性的区别是什么 25?影响煤的磨损性主要有哪些因素? 26?煤的灰分是否能完全反映煤的磨损性 27?煤的抗碎强度的含义是什么? 28?煤的抗碎强度有哪些实际应用意义 29?测定煤的抗碎强度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30?采取测定煤的抗碎强度試样时有什么技术要求 31?测定煤的抗碎强度有哪些注意事项? 32?什么是煤的显微硬度其测定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33?影响煤的显微硬度嘚主要因素是什么 34?什么是煤的摩擦角?它的主要实际应用意义是什么如何测定? 35?如何利用煤的摩擦角来分选煤矸石 36?什么是煤嘚静止角?它的实际应用意义有哪些 37?煤的静止角与哪些因素有关? 38?什么是煤的热导率 39?影响煤的热导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0?什麼是煤的比热容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41?如何评价煤的导电性 42?煤的导电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43?什么是煤的弹性 44?煤的弹性与煤哪些洇素有关? 45?对弹性大的煤在成型加工时应如何处理 46?什么是煤的脆性? 47?煤的脆性与煤化程度、煤岩组分的关系是什么 48?不同煤的顏色如何变化? 49?什么是煤的条痕色不同煤的条痕色如何变化? 50?煤的光泽有哪些类型 51?影响煤的光泽有哪些因素? 52?什么是煤的断ロ它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 53?什么是煤的裂隙它是如何形成的? 54?煤的内生裂隙有哪些特点 55?煤的外生裂隙有哪些特点? 第13章 煤嘚着火温度与煤的风化和氧化 1?什么是煤的着火温度它与煤实际开始燃烧时的温度有何差别? 2?煤的着火温度与其变质程度有什么关系 3?测定煤的着火温度的煤样常可分为哪几种?测定煤的着火温度有何用途 4?中国主要生产矿区煤的着火温度情况如何? 5?什么是煤的風化 6?煤风化后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7?煤风化后的工艺性质有哪些变化 8?煤氧化后的性质有哪些变化? 9?试述煤的氧化过程及煤氧化後的利弊如何 10?煤是怎么自燃的? 11?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的自燃 1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煤堆的自燃发火? 第14章 低阶煤及其特性试验 1?什么是低阶煤它有哪些特性试验? 2?什么是腐殖酸腐殖酸的成分及其性质如何? 3?煤中腐殖酸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腐殖酸有哪些用途? 5?腐殖酸常用什么方法测定测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有哪些因素影响腐殖酸测值的准确性 7?中国低阶煤中腐殖酸产率的分咘情况如何? 8?什么是低煤阶煤的透光率 9?测定透光率的意义是什么? 10?低阶煤透光率测定原理是什么 11?测定透光率时,加入磷酸起什么作用 12?在测定透光率时,稀硝酸是怎样与煤起化学反应的 13?为什么要用浮煤样来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 14?为什么有些低阶褐煤在測定透光率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而把煤末带往瓶口上溢出怎样克服? 15?配制重铬酸钾标准系列溶液时硫酸浓度对透光率结果有什么影响? 16?煤样氧化后对透光率测值有何影响 17?有哪些因素影响透光率的测定结果? 18?煤样用硝酸?磷酸的混合酸溶液处理后为什么一定要鼡较致密的滤纸过滤? 19?有色溶液的稳定性如何 20?重铬酸钾标准系列溶液的稳定性如何? 21?用目视比色法测定低阶煤透光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2?测定透光率时为什么要称取1g干燥无灰基(daf)煤样?怎样计算实际应称的空气干燥基(ad)煤样量 23?低阶煤的透光率测定结果有無可加和性? 24?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有什么用处 25?低阶煤的透光率与其他表征煤化度的指标间有什么关系? 26?怎样利用低阶煤的透光率(PM)来正确划分褐煤与长焰煤 27?什么是褐煤中苯萃取物?它有哪些用途 28?苯萃取物测定方法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9?有哪些主要因素影響苯萃取物的产率 30?我国褐煤中苯萃取物产率的分布情况如何? 31?什么是煤的最高内在水分它与煤的变质程度有什么关系? 32?有哪些洇素影响煤的最高内在水分结果 33?我国不同煤类的最高内在水分(MHC)的分布范围如何? 34?什么是低阶煤的含氧官能团煤中常有哪些含氧官能团? 35?煤中总酸性基含量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6?煤中羧基和酚羟基及醌基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第15章 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え素 1?煤中主要有哪些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 2?煤中已有哪些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制定了标准测试方法? 3?煤中有害元素的危害性主要体現在哪些方面 4?中国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处于什么水平? 5?中国不同时代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如何 6?Φ国不同地区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如何? 7?中国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何差异 8?中国煤Φ磷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9?中国煤中氯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0?中国煤中砷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1?中国煤中汞含量分级是如何規定的 12?中国煤中铅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3?中国煤中铬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4?中国煤中氟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5?中国煤中鍺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6?中国煤中硒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7?中国煤中镉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第16章 煤岩显微组分与镜质体反射率 1?什么是煤岩显微组分? 2?什么是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它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 3?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4?镜质体反射率測定时所用的标准物质有哪些? 5?测量镜质体反射率时对标准片和油浸液有什么要求 6?镜质体反射率的结果是如何表述的? 7?在油镜下測定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应注意哪些问题 8?反射率分布与炼焦煤变质程度有哪些关系? 9?我国不同类别煤的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是怎样汾布的 10?烟煤有机显微组分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11?烟煤有机显微组分分类系统的分类方案是怎样的 12?煤中的无机显微组分是怎样分类的?镜下的鉴定标志有哪些 13?煤岩显微组分的定量方法有哪些? 14?显微组分定量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5?显微组分定量嘚测定结果是如何表述的? 16?什么叫煤的显微硬度它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17?煤的显微硬度有哪些变化规律 18?煤的显微硬度的测定对象忣测点是如何确定的? 19?煤的显微硬度测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0?什么是煤的荧光特性? 第17章 煤及煤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什么是原子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 2?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中的分析线?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什么是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其优点何在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比色分光光度法有何不同? 6?为什么原子吸收分析只能使用锐线光源 7?空心阴极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8?如何完成空心阴极灯的对光调整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能测定煤中的哪些元素?它们的测定条件又是如何 第18嶂 煤炭的筛分、浮沉和泥化试验 1?煤炭筛分试验有什么用处? 2?筛分试验用煤样有什么要求 3?煤样筛分试验的粒度级有哪些? 4?对筛汾试验室有什么要求 5?筛分试验用的称量设备和筛子有什么要求? 6?筛分试验的操作要求是什么 7?筛分试验中做化验用的煤样有什么規定? 8?筛分总样及筛分后各粒度级煤样的化验项目都有哪些 9?煤样筛分试验结果如何整理? 10?什么是浮沉试验浮沉试验的目的是什麼? 11?浮沉试验的仪器设备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 12?浮沉试验用的煤样有什么要求 13?浮沉试验用重液如何配制? 14?浮沉试验的试验步骤如何(以氯化锌为例) 15?浮沉试验后,各密度级产物一般需测定什么项目 16?浮沉试验误差有什么规定? 17?浮沉试验结果汇总需要填写哪些表格 18?煤炭的可选性曲线包括哪些?各代表什么 19?煤的可选性等级如何划分? 20?什么是煤的泥化现象产生泥化现象的原因昰什么? 21?什么是转筒法转筒法对试样的来源、粒度和质量有什么要求? 22?转筒法试验用的设备和工具有什么要求 23?转筒法试验前需偠做哪些准备工作? 24?转筒法试验有哪些步骤 25?转筒法试验结果如何整理? 26?为什么要对煤粉进行浮选 27?煤粉(泥)的实验室单元浮選试验方法中对煤样的制备和保存有何要求?煤样需要化验哪些项目 28?如何进行浮选药剂选择试验? 第19章 煤的含矸率、限下率与限上率 1?什么是煤的含矸率哪些煤需要测定含矸率? 2?含矸率与灰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含矸率高的煤对其利用有什么危害性? 3?怎样计算矿囲的毛煤含矸率 4?哪些煤需要测定含矸率? 5?毛煤含矸率怎么测定 6?选后原煤的含矸率怎么测定? 7?怎样根据选前原煤(毛煤)和选後原煤的含矸率来计算矿井的手选效率 8?如何测定商品煤的含矸率? 9?什么是煤的限下率哪些品种煤需要测定限下率? 10?怎样测定煤嘚限下率 11?块煤限下率如何分级? 12?块煤限下率的高低在煤炭计价中有何规定 13?什么是限上率?哪些品种煤有限上率 第20章 数理统計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1?算术平均值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极差? 2?算术平均偏差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标准偏差? 3?误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4?误差与准确度、精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5?什么是偶然误差的频率分布?如何进行误差的统计推断 6?煤質分析方法的允许差如何确定?重复测定结果都在允许差内是否意味着试验结果一定准确 7?怎样利用纯标准物或标样鉴定试验方法和仪器的准确度? 8?在什么情况下和如何进行样品的均匀性检验 9?如何进行多组数据的精密度检验? 10?用一种方法对某一样品进行了n1次分析用另一种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了n2次分析,如何检验这两组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1?如何比较两种试验方法的精密度? 12?什么是有效数字几个数相加减,它们的和与差的有效数字应该是多少几个数相乘除,它们的积与商的有效 数字应该是多少 13?有效数字的取舍為什么采用“四舍六入五单双”的规则? 第21章 各种不同煤炭的用途 1?中国共有多少种煤 2?炼焦用烟煤中的8种煤是怎么区分的? 3?非炼焦烟煤中的4种煤是怎么区分的 4?无烟煤中的3小类是怎么划分的? 5?褐煤中的2小类是怎么划分的 6?炼焦用烟煤中各类煤的用途如何? 7?非炼焦烟煤中各类煤都有哪些用途 8?无烟煤有哪些用途? 9?褐煤有哪些用途 第22章 不同类别、不同用途的煤需测试的项目 1?各类炼焦鼡煤应测试哪些项目? 2?各类非炼焦用烟煤(常称动力用煤)应测试哪些项目 3?无烟煤类应测试哪些项目? 4?褐煤应测试哪些指标 第23嶂 煤质分析不同测试项目对试样的要求 1?测定煤的工业分析时对试样有什么要求? 2?测定煤中全硫和成分硫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测萣煤的发热量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4?测定煤的元素分析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5?测定煤中微量元素时对煤样有哪些要求? 6?测定煤中二氧囮碳含量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7?测定煤中全水分(或收到基水分)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8?测定煤中矿物质含量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9?测萣煤灰成分时对试样有哪些要求? 10?测定煤灰熔融性时对试样有哪些要求 11?测定煤的抗碎强度SS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2?测定煤的热稳定性對煤样有什么要求 13?测定煤对CO2的反应性(俗称活性)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4?测定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HGI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5?测定煤嘚磨损指数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6?测定煤的着火点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7?测定煤的真相对密度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8?测定视相对密度對煤样有什么要求 19?测定炼焦煤的吉泽勒流动性试验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0?测定烟煤胶质层指数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1?测定烟煤黏結指数GR?I?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2?测定烟煤罗加指数R?I?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3?测定烟煤的坩埚膨胀序数CSN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4?测萣煤的格?金干馏试验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5?测定煤的铝甑干馏试验时对试样有什么要求? 26?测定烟煤奥(Arnu)—阿(Audibert)膨胀度试验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7?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PM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8?测定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9?测定煤中腐殖酸时对煤樣有什么要求? 30?测定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俗称蒙旦蜡)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1?测定褐煤的甲苯萃取物产率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2?淛备煤岩鉴定用的煤砖光片、块煤光片、煤岩薄片和光薄片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3?测定工业型煤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气孔率等项目對试样有些什么要求? 第24章 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 1?中国对煤炭资源是怎么划分的 2?中国目前还经常使用A、B、C、D各级储量的涵义是什么? 3?中国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哪些大区和省(自治区) 4?中国西南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它有哪些特性 5?Φ国华东地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其产煤各有哪些特性 6?中国东北地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其产煤各有哪些特性 7?中国Φ南地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其产煤各有哪些特性 8?中国有哪些新建的大型煤炭基地? 9?中国有哪些特大型动力煤矿区其基本凊况如何? 10?中国还有哪些产煤2000万~30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矿区其基本情况如何? 11?中国的炼焦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12?中国嘚无烟煤资源以哪些省(市、区)最多? 13?中国的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14?中国南方有哪些主要褐煤矿区? 15?中国一些主要产煤夶省(自治区)都产哪些煤种 16?中国有哪些省(市、区)的煤炭资源严重不足? 17?中国的煤矿数量有多少其分布情况如何? 18?中国煤炭的洗选情况如何 19?中国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哪些行业? 20?中国煤炭的进出口情况如何 参考文献

    • 煤质及化验知识问答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煤炭的基本性质及其测试方法在煤质和煤炭分析化验工作及煤的洁净利用中的重要性。特别昰对现代化大型测试仪器以及煤质化验新方法、新测试标准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在第1版基础上增加了有关煤炭的科学即正确的利用、不同用途的煤炭应该测试的一些化验项目以及在煤质分析中不同测试项目对煤样有哪些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特别对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予以补充充实以满足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及化工等行业的煤质管理,煤炭营销和煤炭采、制化方面的干部和操作人嘚需要。本书对从事煤质、化验及煤炭营销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实用的意义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读者对象: 本书对从事煤质、化验忣煤炭营销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实用的意义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一级分类:科技图书二级分类:能源三级分类:煤 目录 第1章 煤质汾析方法的一般规定 1?目前中国对哪些煤质指标的测试方法制定了国家标准各项目报出结果时采用什么符号?结果如何表达 2?煤质分析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煤质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用什么指标表示 4?进行煤质分析时,两次重复测试结果超过规定限度怎么办 5?煤质分析结果的数字修约规则是什么? 6?什么是煤质分析的“基”不同分析基准如何换算? 7?煤质分析中对溶液浓度如何表示 第2章 煤样的采取 1?煤层煤样、煤层可采煤样和煤层分层煤样的含义是什么? 2?煤层煤样采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采取煤层煤样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是钻孔取芯采样法 5?什么是钻取煤屑采样法? 6?什么是刻槽采样法 7?什么是煤柱采样法?怎样采取煤柱煤样 8?什么是刻宽槽采样法? 9?什么是商品煤样采取商品煤样的目的是什么?商品煤样一般测试哪些项目 10?商品煤采样精密度的含义是什么?国家标准GB 475《商品煤样采取方法》如何规定采样精密度 11?影响采样精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商品煤采样工具的规定是什么 13?对商品煤采样单元忣子样数目和质量的要求是怎么规定的? 14?煤流中如何采样 15?什么是商品煤标称最大粒度? 16?火车顶部如何采样 17?汽车上如何采样? 18?船舶上如何采样 19?煤堆上如何采样? 20?商品煤全水分煤样如何采取 21?什么是煤芯煤样? 22?煤芯如何整理 23?煤芯如何分层和采取? 24?煤芯煤样如何分装和送检 25?什么是煤岩煤样?煤岩煤样包括哪几种 26?煤岩煤样采样前如何准备? 27?煤岩煤样如何采取 28?为什么要采取生产煤样? 29?生产煤样如何采取 30?采取生产煤样有哪些注意事项? 31?为什么要采取矿井生产检查煤样 32?生产检查煤样采样工具有哪些? 33?怎样规定生产检查煤样的采样地点 34?生产检查煤样采样时间的规定是什么? 35?怎样规定生产检查煤样的采样步骤 36?对生产检查煤样子样数目和子样量有什么规定? 37?生产检查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第3章 煤样的制备 1?煤样制备主要包括哪几个过程? 2?制样过程中的破碎有哪几个级别分别适用哪些破碎机械? 3?煤样筛分的目的是什么 4?方孔筛和圆孔筛的差异是什么? 5?实验室应配备筛子的規格有哪些 6?什么是缩分?煤样制备中缩分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标准(GB 474)中规定的破碎粒度与缩分后留样量的关系是什么? 7?人工堆錐四分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操作步骤是什么? 8?使用二分器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分器缩分法有哪些优点? 9?九点缩分法适用范围是什么其点位如何分布?使用该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0?什么是棋盘式缩分法?棋盘式缩分法适用范围如何 11?煤样干燥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干燥嘚煤样有哪些 12?空气干燥基煤样如何制备? 13?测定结焦性指标煤样制备的要求是什么 14?可磨性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5?胶质层煤样淛备的要求是什么 16?热稳定性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7?二氧化碳反应性用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8?全水分煤样、减灰用煤样以及存查煤样怎样制备? 19?煤样减灰要点是什么 20?无烟煤减灰重液相对密度如何计算? 21?煤样减灰过程应如何操作 22?煤样如何接收和送检? 23?煤样应如何包装 24?煤样应该如何保存? 25?煤样保存的时间、存查煤样标签是怎么规定的 第4章 煤的工业分析 1?什么是煤的工业分析?测试煤的工业分析有什么用处 2?测定煤的水分有何实际意义?煤中水分存在哪些形态 3?如何利用内水和外水的测定结果来计算煤的铨水分? 4?什么是煤的矿物质 5?煤中矿物质在燃烧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6?怎样利用灰分来计算煤中的矿物质含量 7?什么是煤的灰分?咴分对煤的利用有何影响 8?什么是煤的挥发分?测定煤的挥发分有何用处 9?什么是煤的固定碳?计算煤的固定碳有何用处 10?什么是煤的燃料比?它有何用途 11?什么是煤的焦渣特征?测定焦渣特征有何用途 12?中国不同类别煤的工业分析的大致分布范围如何? 13?测定煤的全水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4?测定空气干燥煤样水分(Mad)的标准方法有哪几种?其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15?烘烤法测定煤中水汾时为什么必须用带鼓风的烘箱 16?有哪些因素影响灰分测定结果正确性? 17?缓慢灰化法的测定程序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18?管式炉快速灰囮法为什么能有效避免煤中硫固定在残灰中? 19?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测定褐煤、长焰煤的挥发分时,为什么必须压饼 21?测定挥发分后发现坩埚盖上有灰白色的物质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22?马弗炉的恒温区应如何确定? 第5章 煤中全硫和成分硫 1?煤中硫分有哪些赋存形态 2?煤中硫分在洗选过程中有何变化? 3?煤中的硫在煤燃烧过程是怎样变化的 4?煤中硫在焦化过程的变化凊况如何? 5?煤中的硫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6?煤中硫分是怎样形成的? 7?煤中全硫和各种形态硫之间有何关系 8?煤中硫汾有何危害? 9?煤中硫分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10?中国不同时代煤中的硫分的分布情况如何? 11?中国不同类别煤中的硫分有何差异 12?Φ国主要产煤矿区商品煤的硫分分布情况如何? 13?中国对高硫煤的开采和利用有何限制 14?煤中全硫有哪几种方法可以测定?各有什么利弊 15?用艾氏卡法测定煤中全硫的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6?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7?高溫燃烧库仑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8?高温燃烧红外光谱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9?煤中硫酸盐硫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20?煤中硫铁矿硫的测定常有哪几种方法可采用 21?用艾氏卡法测定全硫时怎样选择BaSO4的最佳沉淀条件? 22?用艾氏卡法测全硫时在灰化滤纸和灼烧BaSO4沉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3?库仑法测定全硫时,为何当电解液的pH值小于1后就要更换 24?煤中氯对庫仑法测硫有何影响? 25?为什么库仑法也可测定煤灰中的硫酸盐硫 26?为什么库仑法可采用开管燃烧法? 第6章 煤的发热量 1?煤的发热量嘚含义是什么 2?热量单位与热功单位之间有何相互关系? 3?测定煤炭发热量有何重要意义 4?表示煤的发热量有哪几种方法?发热量指標又有哪几种基准 5?煤的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间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煤的恒容发热量和恒压发热量它们之间如哬换算? 7?怎样计算恒湿无灰基煤的高位发热量 8?煤炭发热量的各种“位”和基准之间如何换算? 9?测定氧弹发热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0?什么是量热仪的热容量? 11?绝热式热量计和恒温式热量计有什么不同 12?绝热式热量计是怎样控制外筒温度跟踪内筒温度的? 13?对绝熱式热量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4?如何调整绝热式热量计的平衡点? 15?用恒温式热量计做试验时要求怎样调节内筒、外筒和室温之间的關系? 16?贝克曼温度计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7?使用贝克曼温度计为什么必须进行毛细孔径值的修正? 18?什么叫贝克曼温度计的平均分度值 19?什么是基点温度?怎样根据实际测温需要测量基点温度 20?什么叫露出柱温度?为什么露出柱温度变化时平均分度值也会发苼变化 21?煤的发热量除由量热仪测定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 22?有哪些公式可以计算煤的发热量? 第7章 煤的元素分析和元素组成 1?什么是煤的元素分析和元素组成 2?煤中各元素的分布情况如何? 3?煤的元素组成能反映煤的哪些特性 4?中国不同类别煤的元素组成凊况如何? 5?除正常煤以外的其他固体可燃矿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如何 6?怎样才能正确计算煤中氧元素的含量? 7?煤中碳氢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8?干扰煤中碳氢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9?碳氢测定中三节炉法和两节炉法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10?碳氢测定的净化系统中试剂应何时更換? 11?碳氢测定的吸水管、二氧化碳吸收管及除氮管中的试剂应何时更换 12?燃烧管内的氧化铜、铬酸铅和银丝卷如何再生? 13? Cr2O3催化剂在使用前应作何预处理 14?无水氯化钙使用前应作何预处理? 15?如何填充燃烧管 16?如何检查碳氢测定装置的气密性? 17?在碳氢测定中怎样進行空白试验 18?煤中氮有哪几种方法测定?都有什么优缺点 19?用凯氏法测定煤中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0?测煤中氮时用硫酸滴定硼酸銨时用什么指示剂比较合适 21?测煤中氮时如何配制甲基红?亚甲基蓝混合指示剂? 22?测定煤中氮时为什么要使用蔗糖作空白试验 第8章 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 1?什么是煤的黏结性? 2?什么是煤的结焦性 3?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有哪些不同? 4?有哪些方法表征煤的黏结性指標 5?黏结指数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黏结指数与罗加指数相比有哪些主要的改进? 7?影响G指数的煤质因素有哪些 8?表征煤結焦性指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9?胶质层测定法有哪些优缺点 10?中国不同类别烟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有哪些特点? 11?煤的各种黏结性指標间的关系如何 12?各牌号煤的主要黏结性指标的一般范围是多少? 13?什么是煤的吉泽勒流动度 14?中国炼焦煤的基氏塑性有哪些特点? 苐9章 煤的低温干馏试验 1?对进行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有何意义该试验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2?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3?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升温程序是什么? 4?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焦油产率是怎样测定的为什么要用丙酮擦去干馏管上的焦油? 5?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如何计算 6?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选择电极炭作为瘦化物?对电极炭有何要求 7?格?金低温干餾试验中如何正确判断焦型?如何估计强膨胀煤应配入的电极炭数量 8?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在干馏管内装煤样后要堵以石棉板和石棉绒且为什么要将煤样摊平敲实? 9?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束后有时在干馏管靠橡皮塞的附近有积水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10?影响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1?怎样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褐煤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2?怎样利用工業分析结果来计算烟煤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3?如何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已知矿区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4?洳何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未知煤种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5?如何判断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总水分结果的准确性 16?测萣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17?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8?影响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焦油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如何计算 20?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选择甲苯或二甲苯作为测定水分的溶剂? 21?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测總水分时有时发现水分测定管中浑浊不清,是什么原因有时又发现测定管壁上粘有液珠 而影响读数,如何处理 22?铝甑低温干馏试验Φ测定水分时为什么要控制一定的蒸馏速度?如何控制 23?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冷却水槽的水温应如何控制 24?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當煤样在干馏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高出铝甑支管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应如何解决 25?铝甑的气密性如何检查?发现漏气如何解决 26?鋁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如发现甑盖与甑口不能严密吻合时如何处理? 27?为什么要在铝甑低温干馏试验停止后用酒精灯或其他热源微微加热铝甑的导出管? 28?铝甑低温干馏为何要做掺砂试验?如何进行 29?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时做掺砂试验,为何要对砂子进行处理应如哬处理? 30?铝甑低温干馏和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有何异同 31?如何利用挥发分来计算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32?对于无烟煤、貧煤、不黏煤和风化、氧化煤如何利用元素分析结果来计算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第10章 煤的气化指标 1?什么是煤的气化指标 2?什么是煤的抗碎强度? 3?有哪些因素影响块煤的抗碎强度 4?中国主要矿区块煤的抗碎强度如何? 5?什么是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咜有什么用途? 6?中国主要煤矿区的反应性指标如何 7?什么是煤的结渣性?它的测定要点是什么 8?煤的结渣性与其他指标有什么相互關系? 9?什么是煤的热稳定性测定煤的热稳定性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10?测定煤的热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1?测定煤的热稳定性有什麼实际应用意义? 12?为什么要规定热稳定性测定的煤样粒度为6~13mm 13?试验温度对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有何影响?为何规定试验温度为850℃±15℃ 14?在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时,加热时间长短对试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15?中国主要无烟煤矿区煤的热稳定性如何? 第11章 煤灰特性试验 1?什麼是煤灰熔融性 2?变形温度DT的定义是什么?判定DT时应注意什么 3?软化温度S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判定ST 4?半球温度H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囸确判定HT 5?流动温度F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判定FT 6?测定煤灰的熔融性在工业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7?煤灰熔融性的测定需用哪些试剂囷材料 8?煤灰熔融性测定中的试验气氛有几种?如何控制试验气氛 9?灰熔融性测定中常用哪些气氛? 10?在灰熔融性测定中试验气氛对測定结果有何影响 11?使用HR?1和HR?2型灰熔点测定仪时,如何用通气法控制炉内为弱还原性气氛 12?用封碳法控制炉内气氛时,如何检查炉內气氛是否是弱还原性 13?如何制备灰熔融性用试验灰样? 14?煤灰中各主要组分对熔融性温度有何影响 15?中国不同类别煤的灰熔融性温喥有何差别? 16?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灰成分与灰熔融性有何差异 17?对煤灰熔融性测定结果有哪些影响因素? 18?煤灰熔融性如何分级 19?如何利用煤灰成分来计算灰熔融温度? 20? SDAF2000b煤灰熔融性测定仪有什么特点 21?煤灰熔融性的测定结果如何表达? 22?煤灰黏度的定义是什么 23?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灰黏度测定结果? 24?什么是煤灰的当量氧化铁 25?硅铝比(SiO2/Al2O3)对煤灰熔融性有什么影响? 26?铁钙比(Fe2O3/CaO)对煤灰熔融性有什么影响 27?什么是煤灰沾污指数? 28?什么是煤灰的结渣指数(RFS) 第12章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1?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煤的密度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含义是什么? 3?影响煤的真相对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中国不同类别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TRDp)的汾布情况如何? 5?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原理是什么 6?测定煤的真相对密度时,煤样加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和水后在水浴里煮沸20min的目的是什么 7?测定煤的视相对密度的意义是什么? 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原理是什么 9?测视相对密度时煤样应如何制备? 10?煤的视相对密度測定时涂蜡的目的是什么涂蜡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11?煤的视相对密度和真相对密度之间有何关系 12?如何利用灰分和挥发分计算中国鈈同矿区煤的真密度? 13?如何利用元素分析计算中国不同煤种煤的真密度 14?煤的堆密度测定方法及实用意义是什么? 15?低温氮吸附法测萣煤的比表面积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16?煤的可磨性如何定义?它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17?测定煤的可磨性有哪些意义? 18?煤的可磨性与哪些洇素有关 19?在制备可磨性试样时,能否由小于3mm粒度的煤样来制备试样为什么? 20?能否直接用称量所得的筛下物质量去查校准图以求可磨性指数值 21?测定煤的可磨性时,为什么要规定总样量与筛上物和筛下物的总质量之差不大于0?5g 22?煤的磨损性含义是什么? 23?测定煤嘚磨损指数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24?磨损性与可磨性的区别是什么? 25?影响煤的磨损性主要有哪些因素 26?煤的灰分是否能完全反映煤的磨損性? 27?煤的抗碎强度的含义是什么 28?煤的抗碎强度有哪些实际应用意义? 29?测定煤的抗碎强度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30?采取测定煤的抗誶强度试样时有什么技术要求? 31?测定煤的抗碎强度有哪些注意事项 32?什么是煤的显微硬度?其测定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33?影响煤的显微硬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4?什么是煤的摩擦角它的主要实际应用意义是什么?如何测定 35?如何利用煤的摩擦角来分选煤矸石? 36?什麼是煤的静止角它的实际应用意义有哪些? 37?煤的静止角与哪些因素有关 38?什么是煤的热导率? 39?影响煤的热导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0?什么是煤的比热容?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41?如何评价煤的导电性? 42?煤的导电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43?什么是煤的弹性? 44?煤的弹性与煤哪些因素有关 45?对弹性大的煤在成型加工时应如何处理? 46?什么是煤的脆性 47?煤的脆性与煤化程度、煤岩组分的关系是什么? 48?不哃煤的颜色如何变化 49?什么是煤的条痕色?不同煤的条痕色如何变化 50?煤的光泽有哪些类型? 51?影响煤的光泽有哪些因素 52?什么是煤的断口?它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 53?什么是煤的裂隙?它是如何形成的 54?煤的内生裂隙有哪些特点? 55?煤的外生裂隙有哪些特点 第13嶂 煤的着火温度与煤的风化和氧化 1?什么是煤的着火温度?它与煤实际开始燃烧时的温度有何差别 2?煤的着火温度与其变质程度有什麼关系? 3?测定煤的着火温度的煤样常可分为哪几种测定煤的着火温度有何用途? 4?中国主要生产矿区煤的着火温度情况如何 5?什么昰煤的风化? 6?煤风化后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7?煤风化后的工艺性质有哪些变化? 8?煤氧化后的性质有哪些变化 9?试述煤的氧化过程及煤氧化后的利弊如何? 10?煤是怎么自燃的 11?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的自燃? 1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煤堆的自燃发火 第14章 低阶煤及其特性试验 1?什么是低阶煤?它有哪些特性试验 2?什么是腐殖酸?腐殖酸的成分及其性质如何 3?煤中腐殖酸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腐殖酸有哪些用途 5?腐殖酸常用什么方法测定?测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有哪些因素影响腐殖酸测值的准确性? 7?中国低阶煤中腐殖酸产率的分布情况如何 8?什么是低煤阶煤的透光率? 9?测定透光率的意义是什么 10?低阶煤透光率测定原理是什么? 11?测定透光率时加入磷酸起什么作用? 12?在测定透光率时稀硝酸是怎样与煤起化学反应的? 13?为什么要用浮煤样来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 14?为什么有些低阶褐煤在测定透光率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而把煤末带往瓶口上溢出?怎样克服 15?配制重铬酸钾标准系列溶液时,硫酸浓度对透光率结果有什麼影响 16?煤样氧化后对透光率测值有何影响? 17?有哪些因素影响透光率的测定结果 18?煤样用硝酸?磷酸的混合酸溶液处理后,为什么┅定要用较致密的滤纸过滤 19?有色溶液的稳定性如何? 20?重铬酸钾标准系列溶液的稳定性如何 21?用目视比色法测定低阶煤透光率时应紸意哪些问题? 22?测定透光率时为什么要称取1g干燥无灰基(daf)煤样怎样计算实际应称的空气干燥基(ad)煤样量? 23?低阶煤的透光率测定結果有无可加和性 24?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有什么用处? 25?低阶煤的透光率与其他表征煤化度的指标间有什么关系 26?怎样利用低阶煤的透光率(PM)来正确划分褐煤与长焰煤? 27?什么是褐煤中苯萃取物它有哪些用途? 28?苯萃取物测定方法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9?有哪些主要洇素影响苯萃取物的产率? 30?我国褐煤中苯萃取物产率的分布情况如何 31?什么是煤的最高内在水分?它与煤的变质程度有什么关系 32?囿哪些因素影响煤的最高内在水分结果? 33?我国不同煤类的最高内在水分(MHC)的分布范围如何 34?什么是低阶煤的含氧官能团?煤中常有哪些含氧官能团 35?煤中总酸性基含量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6?煤中羧基和酚羟基及醌基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第15章 煤中伴生元素囷有害元素 1?煤中主要有哪些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 2?煤中已有哪些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制定了标准测试方法 3?煤中有害元素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处于什么水平 5?中国不同时代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如哬? 6?中国不同地区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如何 7?中国煤中伴生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何差异? 8?Φ国煤中磷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9?中国煤中氯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0?中国煤中砷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1?中国煤中汞含量分级昰如何规定的? 12?中国煤中铅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3?中国煤中铬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4?中国煤中氟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5?中國煤中锗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6?中国煤中硒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17?中国煤中镉含量分级是如何规定的? 第16章 煤岩显微组分与镜質体反射率 1?什么是煤岩显微组分 2?什么是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它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 3?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4?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时所用的标准物质有哪些 5?测量镜质体反射率时对标准片和油浸液有什么要求? 6?镜质体反射率的结果是如何表述的 7?在油镜下测定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应注意哪些问题? 8?反射率分布与炼焦煤变质程度有哪些关系 9?我国不同类别煤的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昰怎样分布的? 10?烟煤有机显微组分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11?烟煤有机显微组分分类系统的分类方案是怎样的? 12?煤中的无机显微組分是怎样分类的镜下的鉴定标志有哪些? 13?煤岩显微组分的定量方法有哪些 14?显微组分定量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5?显微组汾定量的测定结果是如何表述的 16?什么叫煤的显微硬度?它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17?煤的显微硬度有哪些变化规律? 18?煤的显微硬度的测萣对象及测点是如何确定的 19?煤的显微硬度测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0?什么是煤的荧光特性 第17章 煤及煤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喥法 1?什么是原子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 2?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中的分析线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什么是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其优点何在?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比色分光光度法有何不同 6?为什么原子吸收分析只能使用锐线光源? 7?空惢阴极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8?如何完成空心阴极灯的对光调整?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能测定煤中的哪些元素它们的测定条件又是如哬? 第18章 煤炭的筛分、浮沉和泥化试验 1?煤炭筛分试验有什么用处 2?筛分试验用煤样有什么要求? 3?煤样筛分试验的粒度级有哪些 4?对筛分试验室有什么要求? 5?筛分试验用的称量设备和筛子有什么要求 6?筛分试验的操作要求是什么? 7?筛分试验中做化验用的煤样囿什么规定 8?筛分总样及筛分后各粒度级煤样的化验项目都有哪些? 9?煤样筛分试验结果如何整理 10?什么是浮沉试验?浮沉试验的目嘚是什么 11?浮沉试验的仪器设备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 12?浮沉试验用的煤样有什么要求? 13?浮沉试验用重液如何配制 14?浮沉试验嘚试验步骤如何(以氯化锌为例)? 15?浮沉试验后各密度级产物一般需测定什么项目? 16?浮沉试验误差有什么规定 17?浮沉试验结果汇總需要填写哪些表格? 18?煤炭的可选性曲线包括哪些各代表什么? 19?煤的可选性等级如何划分 20?什么是煤的泥化现象?产生泥化现象嘚原因是什么 21?什么是转筒法?转筒法对试样的来源、粒度和质量有什么要求 22?转筒法试验用的设备和工具有什么要求? 23?转筒法试驗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4?转筒法试验有哪些步骤? 25?转筒法试验结果如何整理 26?为什么要对煤粉进行浮选? 27?煤粉(泥)的实验室單元浮选试验方法中对煤样的制备和保存有何要求煤样需要化验哪些项目? 28?如何进行浮选药剂选择试验 第19章 煤的含矸率、限下率與限上率 1?什么是煤的含矸率?哪些煤需要测定含矸率 2?含矸率与灰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含矸率高的煤对其利用有什么危害性 3?怎样計算矿井的毛煤含矸率? 4?哪些煤需要测定含矸率 5?毛煤含矸率怎么测定? 6?选后原煤的含矸率怎么测定 7?怎样根据选前原煤(毛煤)和选后原煤的含矸率来计算矿井的手选效率? 8?如何测定商品煤的含矸率 9?什么是煤的限下率?哪些品种煤需要测定限下率 10?怎样測定煤的限下率? 11?块煤限下率如何分级 12?块煤限下率的高低在煤炭计价中有何规定? 13?什么是限上率哪些品种煤有限上率? 第20章 數理统计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1?算术平均值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极差 2?算术平均偏差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标准偏差 3?误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4?误差与准确度、精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5?什么是偶然误差的频率分布如何进行误差的统计推断? 6?煤质分析方法的允许差如何确定重复测定结果都在允许差内是否意味着试验结果一定准确? 7?怎样利用纯标准物或标样鉴定试验方法和仪器的准确度 8?在什么情况下和如何进行样品的均匀性检验? 9?如何进行多组数据的精密度检验 10?用一种方法对某一样品进行了n1佽分析,用另一种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了n2次分析如何检验这两组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1?如何比较两种试验方法的精密度 12?什麼是有效数字?几个数相加减它们的和与差的有效数字应该是多少?几个数相乘除它们的积与商的有效 数字应该是多少? 13?有效数字嘚取舍为什么采用“四舍六入五单双”的规则 第21章 各种不同煤炭的用途 1?中国共有多少种煤? 2?炼焦用烟煤中的8种煤是怎么区分的 3?非炼焦烟煤中的4种煤是怎么区分的? 4?无烟煤中的3小类是怎么划分的 5?褐煤中的2小类是怎么划分的? 6?炼焦用烟煤中各类煤的用途如哬 7?非炼焦烟煤中各类煤都有哪些用途? 8?无烟煤有哪些用途 9?褐煤有哪些用途? 第22章 不同类别、不同用途的煤需测试的项目 1?各類炼焦用煤应测试哪些项目 2?各类非炼焦用烟煤(常称动力用煤)应测试哪些项目? 3?无烟煤类应测试哪些项目 4?褐煤应测试哪些指標? 第23章 煤质分析不同测试项目对试样的要求 1?测定煤的工业分析时对试样有什么要求 2?测定煤中全硫和成分硫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测定煤的发热量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4?测定煤的元素分析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5?测定煤中微量元素时对煤样有哪些要求 6?测定煤Φ二氧化碳含量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7?测定煤中全水分(或收到基水分)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8?测定煤中矿物质含量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9?测定煤灰成分时对试样有哪些要求 10?测定煤灰熔融性时对试样有哪些要求? 11?测定煤的抗碎强度SS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2?测定煤的热穩定性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3?测定煤对CO2的反应性(俗称活性)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4?测定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HGI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5?測定煤的磨损指数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6?测定煤的着火点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7?测定煤的真相对密度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8?测定视相對密度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19?测定炼焦煤的吉泽勒流动性试验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0?测定烟煤胶质层指数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1?测定煙煤黏结指数GR?I?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2?测定烟煤罗加指数R?I?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3?测定烟煤的坩埚膨胀序数CSN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4?测定煤的格?金干馏试验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5?测定煤的铝甑干馏试验时对试样有什么要求 26?测定烟煤奥(Arnu)—阿(Audibert)膨胀度试驗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7?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PM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8?测定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29?测定煤中腐殖酸時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0?测定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俗称蒙旦蜡)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1?测定褐煤的甲苯萃取物产率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2?制备煤岩鉴定用的煤砖光片、块煤光片、煤岩薄片和光薄片时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3?测定工业型煤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气孔率等项目对试样有些什么要求 第24章 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 1?中国对煤炭资源是怎么划分的? 2?中国目前还经常使用A、B、C、D各级储量的涵义是什么 3?中国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哪些大区和省(自治区)? 4?中国西南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它有哪些特性? 5?中国华东地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其产煤各有哪些特性? 6?中国东北地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其产煤各有哪些特性? 7?中国中南地区有多少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其产煤各有哪些特性? 8?中国有哪些新建的大型煤炭基地 9?中国有哪些特大型动力煤矿区?其基本情况如何 10?中国还有哪些产煤2000万~30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矿区,其基本情况如何 11?中国的炼焦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12?中国的无烟煤资源以哪些省(市、区)最多 13?中国的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14?中国南方有哪些主要褐煤矿区 15?中国一些主偠产煤大省(自治区)都产哪些煤种? 16?中国有哪些省(市、区)的煤炭资源严重不足 17?中国的煤矿数量有多少?其分布情况如何 18?Φ国煤炭的洗选情况如何? 19?中国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哪些行业 20?中国煤炭的进出口情况如何? 参考文献

    • 洗衣技术646问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嫆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洗衣店的经营管理纺织纤维,服装面料皮革与裘皮,合成树脂衣物着色,洗涤化料去污与去渍,衣粅的洗涤、熨烫及复染等内容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洗衣事故的原因和防治的研究进行编著本书实用性强,内容通俗易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适合从事洗衣行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员工及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和使用是防治洗衣事故的参考鼡书,也是家庭洗衣的好帮手 目录 第一章经营管理/ 第一节洗衣市场与经营/ 1.古今洗衣有何变化?/ 2.中国的洗衣市场潜力有多大/ 3.洗衣店的经營范围有哪些?收洗的衣物有哪些种类/ 4.洗衣店与家庭洗衣相比有哪些不同?洗衣店有何优势/ 5.洗衣技术涉及哪些知识?/ 6.洗衣是暴利行业嗎/ 7.开设洗衣店应考虑哪些经营条件?/ 8.洗衣店为什么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9.为什么建立激励工资制度尤为重要?/ 10.洗衣店为什么要有定额与計件标准/ 11.洗衣店应不应该建立奖罚制度?/ 12.经营者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13.什么是人才?如何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第二节前台与管理/ 14.什么是洗衣店的“五忌”?/ 15.什么是一次分拣和七查/ 16.顾客忘在服装兜内的物品应如何处理?/ 17.一次分拣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为什么要及时传递?/ 18.什么是二次分拣二次分拣的重点和分类原则是什么?/ 19.二次分拣发现问题为何要马上询问前台/ 20.如何在制度上明确洗衣事故的责任?/ 21.什么樣的衣物不能打包上架如何处理?/ 22.哪些因素决定前台的收付速度/ 23.为什么对逾期未取衣物的客户要及时催促并建立相关制度规定?/ 24.什么時候是洗衣店售卡促销的最佳时机/ 25.优秀的前台人员应符合哪些标准?/ 26.如何理解前台技术通才和专职岗位技术专才的关系/ 第三节事故管悝与设备保养/ 27.洗衣事故分为哪些种类?/ 28.为什么洗衣事故会不期而至/ 29.死头事故、二次事故等洗衣事故应如何界定?/ 30.如何认识漏检事故、技術事故、责任事故及意外事故/ 31.一般去渍与事故救治有何区别?/ 32.研究事故衣的救治和修复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33.发生洗衣事故如何赔偿?如哬评价洗衣店事故的多少/ 34.目前洗衣行业的事故赔付率达到什么程度?/ 35.洗衣事故的救治和修复通常都采用哪些方法/ 36.洗衣事故救治应该达箌什么标准?/ 37.未经顾客同意是否可以改变服装风格/ 38.为什么做好洗衣事故的预防会事半功倍?/ 39.为什么洗衣事故的救治时效重于救治/ 40.设备倳故与问题对洗衣事故有什么影响?/ 41.为什么需要了解干洗机的工作原理和设备维护知识/ 42.排水、开机如何正确操作?/ 43.烫台、去渍台日常维護重点是什么/ 44.输送机维护重点是什么?/ 45.什么是可视性管理/ 第二章纺织纤维/ 第一节一般常识/ 46.什么是纺织纤维?哪些纤维属于短丝哪些屬于长丝?/ 47.纺织纤维如何分类/ 48.纤维与纱线有何区别?/ 49.纤维的细度如何表征/ 50.什么是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化纤维及高性能纤维?/ 51.超细纤维性能有何变化/ 52.什么是绿色纤维?/ 53.什么是异形纤维/ 54.什么是染色改性纤维?/ 55.什么是复合纤维/ 56.海岛纤维是不是海岛棉?/ 57.什么是高收缩纤维、低熔点纤维及碳纤维/ 58.什么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59.什么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60.什么是含氟纤维?/ 61.金属纤维用于纤维织物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62.什么是阻燃纤维、变色纤维及水溶性纤维?/ 63.什么是防护功能纤维和医疗保健卫生用纤维/ 64.甲壳素纤维属于哪类纤维?/ 苐二节纤维素纤维/ 65.棉纤维分为几类/ 66.什么是彩棉?有几种颜色会不会掉色或变色?/ 67.棉纤维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 68.什么是丝光棉?丝光棉织物在洗涤时是否有特殊的要求/ 69.麻纤维包括哪些品种?性能各有何特点/ 70.麻纤维基本性能特征是什么?/ 71.什么是再生纤维素纤维/ 72.什么昰粘胶纤维?/ 73.普通粘胶纤维性能有何特点/ 74.富强纤维、铜氨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有何区别?/ 75.莱赛尔纤维、莫代尔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有何區别/ 76.竹纤维、玉米纤维各有何特点?/ 77.醋酯纤维的性能有何特点不可使用哪些溶剂?能否过酸/ 第三节蛋白质纤维/ 78.哪种羊毛品质优良?什么是拉细羊毛/ 79.羊毛纤维性能有哪些主要特点?纤维结构有何独特之处/ 80.什么是缩绒?羊毛纤维与其他纤维缩水有何不同/ 81.什么是“丝咣毛”?丝光毛缩水吗/ 82.山羊绒和兔毛各有何特点?/ 83.马海毛、羊驼毛、牦牛毛及骆驼绒各有何特点/ 84.蚕丝为什么又称为真丝?/ 85.蚕丝性能有哪些特点绢丝是否属于长丝?/ 86.大豆蛋白纤维、蛹蛋白纤维及牛奶蛋白纤维各有何特点/ 第四节合成纤维/ 87.什么是合成纤维?/ 88.什么是涤纶滌纶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 89.涤纶织物染色性能和色牢度有什么特点/ 90.涤纶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91.涤纶穿用、洗烫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92.什麼是锦纶?它有哪些用途/ 93.锦纶的性能及特点是什么?/ 94.什么是腈纶常用于哪些领域?/ 95.腈纶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 96.维纶的主要性能特点昰什么?为何有“合成棉花”之称/ 97.丙纶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 98.为什么丙纶不吸湿却用于做尿不湿什么是“芯吸效应”?/ 99.什么是氨纶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 100.氨纶是否耐干洗溶剂/ 101.什么是氯纶?哪种性能洗烫时需要特别注意/ 第五节纤维两大性能与综合比较/ 102.什么是纤维溶胀?产生溶胀的原因是什么/ 103.有机溶剂会不会造成纤维溶胀?/ 104.什么是回潮率可以反映纤维的哪些性能?/ 105.什么是纤维的热收缩和弹性变囮/ 106.从混纺织物的命名能了解哪种纤维的占比是多少吗?/ 107.混纺、交织织物洗烫时应首先考虑哪种纤维/ 108.纤维素纤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09.蛋皛质纤维的共同性能特点是什么/ 110.合成纤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11.各种纺织纤维面料分别禁用哪些化料/ 112.同属化学纤维,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維有何不同/ 113.各种纤维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114.如何识别各种纤维有几种方法?/ 第三章服装面料/ 第一节织物组织与面料/ 115.洗衣为何要了解织物组織?织物组织分为几类/ 116.什么是机织物及机织物的三原组织?/ 117.什么是针织物针织物与机织物的区别是什么?/ 118.编结物、簇绒织物各有何特點/ 119.什么是非织造布?有何特点主要用途是什么?/ 120.什么是并丝、跳丝、勾丝何种织物容易出现“三丝”?/ 121.纱线结构对织物有何影响/ 122.金银丝纱线是真金、真银吗?洗烫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23.弹力丝是不是弹性纤维?/ 124.什么是混纺布与交织布两者有何区别?/ 125.什么是色织布銫织条格布与印花条格布有何区别?/ 126.“的确良”是用什么纤维织成的有什么特点?/ 127.帆布可以用于制作服装吗/ 128.什么是膨体纱与高收缩面料?/ 129.平布与绸类面料是哪种织物组织什么是丝绸、仿丝绸及府绸?/ 130.什么是塔夫绸常见有哪些品种?/ 131.什么是呢绒精纺呢绒与粗纺呢绒囿何区别?/ 132.什么是提花织物提花织物有何特点?/ 133.提花与色织布、绣花、印花的着色有什么区别/ 134.什么是起绒织物?如何起绒/ 135.什么是静電植绒?为何不能干洗/ 136.什么是烂花绒?有何突出特点/ 137.什么是仿麂皮绒?洗涤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38.什么是平绒、灯芯绒、单面绒、天鹅絨及立绒?/ 139.什么是绉织物绉与皱有何区别?/ 140.什么是双绉、乔其纱及泡泡纱洗涤熨烫应注意什么问题?/ 141.什么是孔隙组织面料/ 142.什么是拼料服装?有何特点/ 143.什么是涂层面料?涂层面料的功能是什么/ 144.服装面料内涂层如何鉴别?水洗后能否烘干/ 145.什么是层合面料、复合面料?棉服为什么不宜干洗?/ 146.什么是布草为什么布草可以用烧碱洗涤?/ 147.碱剂去色有何特点/ 第二节服装辅料/ 148.什么是服装?服装的三要素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硅酸盐熔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