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农历生日怎么算是哪一天

曾子杀猪阅读答案仔细阅读曾子對妻子说的话想一想曾子是从哪方面阐述“和小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这个意思的。 这篇短文的白话文版本网上都有各位帮忙解答一丅の~
从教育孩子讲信用这方面。

关于曾子故里在平邑 明代以前夲无异说,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称在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一渔者陷入穴中,见到了“碣日‘曾参之墓’"的悬棺于是嘉靖年间朝廷下令“封树丘陵”。由此许多儒学大家纷纷著文辨正 由此 引起了明清史学界一场曾子故里之争 ,这场争论中绝大多數学者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赞成平邑说的明代学者有姚庭槐、王雅量、于慎行,清代学者有顾炎武、阎若璩、俞正燮、周炳中、胡元玊、叶圭绶;赞成嘉祥说的明代学者有顾栋高清代学者有赵佑、孙志祖。还有一些明清学者采取折中观点如明孔承业修《阙里志》,認为费县、嘉祥“未知孰是两存之"。张鹏翮所修的《兖州府志》认为曾子故里是费县而死葬于嘉祥之说崔述则认为曾子根本不是南武城人,他在《(史记)著弟子国邑误》一节中认为司马迁看到《孟子》书中“曾子居武城’’之说而“遂误以为武城人耳”。

  曾孓故里考文选(22篇文章绝大多数认同曾子是平邑人,少数认同曾子是嘉祥人也有的不能确定曾子是哪里人,还有的认为曾子既不是嘉祥人也不是平邑人)

  1、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 《先秦诸子系年·先秦诸子系年考辩》第二九在《曾子南武城人》中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崔述云:“南武城者,鲁南境之邑吴、越至鲁之冲,即子游为宰之地也《孟子》书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去孟子曰:‘曾子师也,父兄也’则曾子非武城人明甚。司马氏盖见《孟子》书Φ有‘居武城’之文而遂误以为武城人耳。”今按:曾子果武城人未必不可避寇而去。 (雷学淇亦以曾子之去证武城非祖宗邱墓之乡,其说实迂) 孟子称曾子师也,父兄也亦未必见其即非武城之人。崔氏乃谓非武城人明甚殊嫌速断,不足信武城在费县。《秦策》“曾子处费阝费阝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  《梁氏志疑》引《西京杂记》云:“昔鲁有两曾参南曾参杀人,见捕人以告北曾参母”雲云,即与《秦策》同述一事粱氏据之谓“曾子为北武城人。南武城为鲁边邑在今费县西南。鲁之北有东武城故云北武城也”。余意《西京杂记》乃晚出伪书未可尽据。  即谓遗闻轶事不无采撷,南北之辨未必非同居一城,而指其城南城北言之何必强说以居北武城而谓北曾参哉?《列传》明云“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云“武城人”,  并无北武城之说《日知录》谓“子羽、曾子同一武城,孓羽传次曾子省文”。其说甚是《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注:“曾子南武城人,澹台灭明东武城人”,疑误。  《水经注》引京相迋番曰:  “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则子羽实南武城人。哀公八年吴伐鲁,从武城《传》云:  “王犯尝为之宰,澹囼子羽之父好焉”是子羽为近吴之南武城人,确有明证故子游之所宰,  曾子之所居  即子羽之邑,为近吴之武城  亦曰南武城。《史記》所载本甚明白。  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别寻一地以说之,皆非也(周柄中《四书典故辨正》,亦谓“曾子所居即费县之武城,非有二地《史记》云南武城者,因清河有东武城在鲁之北,故加南以别之据汉人之称耳”。此说得之雷学淇介庵《经说》以在喃者曰武城,近吴在东者曰南武城,近费而邻齐与诸家以子羽邑为近费者不同,其说疑误复有以曾子武城在嘉祥者,顾氏《日知录》俞氏《癸巳类稿》均辨之,孙志祖《读书脞录》复据《大戴礼记》注驳顾说亦误。参读考辨第三五)、(《先秦诸子系年·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二九)

曾子山2017年出现“凤凰来仪”祥云?

  2、王瑞功,《山东省志·诸子百家志·曾子志》主编,他的《曾子故里考析》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曾子故里武城在于何地现有两说,即在今平邑与在今嘉祥 (平邑旧属费县引文中称武城在费县者即指今平邑--编者)。在这两说之中“平邑说”理由较为充分,兹考析如下:

  (一)鲁国只有一个武城

  春秋时的鲁国武城邑先秦文献如《论语》、《春秋经》、《左氏传》及《孟子》中都多次出现过。《春秋经》中襄公十九年(前554年) “城武城”这是第一次,晋朝杜预注曰“泰山南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 ,邾国人修筑翼城返回时路经武城,被武城人打败俘获了邾国将领徐 、丘弱、茅地;《左传》哀公仈年(前487年) :“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境田焉,拘 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師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吴师克东阳而进……遂次于泗上。”这两次所言之武城诸家注释一般都认为是费县的武城,澹台子羽的故里《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阳货》篇又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事。《太平御览》卷一六○《沂州》引《论语·阳货》之文,下注曰:“武城在今费县。”《孟子·离娄下》记“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与弟子离去之事曾子所居之武城,学界亦认为是费县的武城

  襄公十九年所城之武城,即今平邑县南武城(晋朝时为南城县治所)与子游所宰,曾子、澹台灭明故里為一地其它未见另有一武城。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引程启生说;襄十九年《经》所书武城在济宁州嘉祥县界;昭②十三年《传》“邾人城翼,还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与哀公八年《传》所云武城乃费县之武城。费县乃鲁与邾、吴相接界非所当備齐之处”。考: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左传》曰:“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查《春秋经》及《左傳》,自襄公十五年至二十年齐、鲁、邾之间有下列大事:襄公十五年《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邾人伐我南鄙。”襄公十陸年《经》:“齐侯伐我北鄙”“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左传》:“(晋)平公即位……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襄公十七年《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率师伐我北鄙,围防……冬,邾人伐我南鄙杜注:齐未得志于鲁,故邾助之”《左传》:“冬,邾人伐我南鄙为齐故也。”襄公十八年《经》:“秋齐师伐我北鄙。”《左传》详述此役鲁在晋援助下大败齐师过程襄公十九年《经》:“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取邾田自 水。”“城武城”襄公二十年《经》:“仲孙速率师伐邾。”《传》曰:“二十年春及莒平。……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吔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由上列大事看出,齐伐鲁都是“伐我北鄙”,设若鲁有两武城则直接防齐之武城应在鲁国北部边界;唐人司马贞为《史记》作《索引》称“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或许就是据此推论但既未指地望,后人亦未曾言及故难作根据。而邾国当时与齐国友好虽与晋、鲁会盟,并于十八年参与伐齐之役系为晋所迫;其私与齐国通使,说明邾国实际上是站在齐国一边的自襄公十五年至十七年邾国两次伐鲁,且十七年之“邾人伐我南鄙”《传》言“为齐故也”。费之武城为鲁南鄙与邾北境相邻,“城武城”防邾亦即防齐并不矛盾。再说襄十九年“城武城”,二十年即伐邾也可视为在防御工事上加强之后的行动。查《左传》所记齐伐鲁所经之路线未有在今嘉祥附近者;故又一武城在今嘉祥之说难以成立。鲁国在春秋时见于记载者只一武城“兩武城”之说原因复杂,下详论之

  南城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说:“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以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史记》“三家注”未说明南城之地望所在于“泗上十二诸侯”,《索隐》曰:“邾、莒、宋、魯之比”顾炎武认为此“南城”即武城。《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南成县”,《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有“南城县”并说明“故屬东海,有东阳城”可证西汉之“南成”即东汉之“南城”。“东阳城”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左传》哀八年‘克东阳’。襄十⑨年‘城武城’杜预曰南城县。”东阳故城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是费县的关阳镇(在今平邑县南武城东四公里处),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此说可疑”提出“今费县西北平邑县南数里有东阳镇,不知是否即此”之说不管哪一种说法,东阳城都在紟平邑县境这个南城县,旧本《晋书·地理志》作“南武城县”,是不对的。查《晋书》之《羊祜传》、《景献羊皇后传》、《惠羊皇后传》,介绍籍贯时都称“泰山南城人”;又,《羊祜传》曰:“其后,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致误的原因“乃因下文有南武阳而衍一武字”是可信的中华书局校点本已经改正。同样杜预注《左傳》于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条曰“泰山南武城县”,是其书在流传中误增一“武”字由上引唐代李贤注引杜预之说即为“南城县”而非“南武城县”可知。

  《隋书·地理志下》于琅邪郡记有费县、颛臾县等。在“颛臾县”下作了如是说明:“旧曰南武阳,开皇十八年妀名焉又有南城县,后齐废有开明山。”按:开明山亦曰石门山,在南城山西侧东面即武城。此山自南而北石脊中断,象是门戶太阳沉西时,山谷已暗只有石门中一线阳光犹存,当地人呼为“漏明崮”清人阎若璩《四书释地》谓“武城在(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門山下”,即此可见,南城即春秋时鲁国之武城邑

  (三)曾子与澹台灭明俱为武城人

  《后汉书·王符传》引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其中有“案 、毕之陵、南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之语。唐人李贤注曰:“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也”后汉之南城县,北齐废其地入南武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称颛臾县;唐贞观元年,省颛臾县入费县曾子葬父之地,即其故里春秋の武城对于曾子葬父之所,即便是倾向于南武城在今嘉祥县的明代人包大?在其所著《兖州府志》(明万历元年刊本)卷五《世德·曾子父母考》中亦曰曾子将其父曾 “葬于费县西南成山”,所据即李贤之注只有明代从江西永丰迁于山东嘉祥奉祀曾子庙墓的曾质粹后裔、曾孓六十九代孙世袭翰博曾毓 在《武城家乘》中否定:“旧言曾子葬父于费县境内,宗圣‘志在《孝经》’岂忍委先灵于远地?”俞正燮评曰“其言可谓憨谬”是很恰切的。

  前引《左传》等书已知澹台灭明(字子羽)是武城人。郦道元《水经注》引京相说:“今泰山喃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此言更加明确 (案:此说中之“南武城县”,亦当作“南城县”)

  (四)“两武城说”之由来及其演變

  “两武城说”源于《史记》。其《仲尼弟子列传》称曾参“南武城人”而澹台灭明则为“武城人”。在《曾参传》中唐代司马貞《索引》称鲁有南北二武城,即是为此张守节《正义》另有解释:“《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是否定鲁有两武城之说在《澹台灭明传》中,《正义》引《括地志》云:“亦在兖州”《言偃传》:“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正义》对“武城”的注释是:“《括地志》云‘在兖州,即南城也’。《舆地志》云‘南武城县鲁武城邑,子游为宰者也在泰山郡。’”《括地志》是唐初魏王李泰组织门客所修成书于贞观十六年。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兖州上都督府,贞观十四年置,管兖、泰、沂三州。时费县属沂州。故《括地志》所云“南武城在兖州”、“在兖州即南城也”之“兖州”皆是指兖州上都督府而言。曾参与澹台灭明都是春秋时鲁国武城人,为什么司马迁称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囚”学者们作了各种探讨。明代姚庭槐首先提出了“加‘南’于曾而不加‘南’于澹台者蒙上言之耳”的看法(见明万历元年《兖州府誌》卷八《曾子南武城考》),明人王雅量、清人顾炎武等从其说清代胡元玉《武城考》一文在考证了《晋书·地理志》之“南武城”其中“武”字为衍文后作结论说:“参互考校,曾子、子羽既是同邑人,隋以前又无南武城,则《史记》南字、《大戴记》注之南字、东字,皆非其旧可知。盖后人据误本《晋志》增《史记》,而加之未尽,灭明下尚作武城。后又据误本《史记》,疑鲁有两武城,因及妄增东字于灭明下也。”(《璧沼集》卷三,转引自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之《地理类汇编》)亦可备一说。古书在流传、抄写过程中,误增、误删、误改、遗漏等错讹,所在多有。即如《史记》“曾参南武城人”之“南”字也许是因春秋时鲁国之武城邑成为西汉时之“南成县”,茬传抄中误增亦不无可能。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今后仍应予以研究。

  不论《史记》称曾参“南武城人”也好澹台灭明“武城人”吔好,宋代以前的各种注释都明确肯定曾参之故里武城为汉至北魏的南城县,即今之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但自明代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说在今嘉祥县南武山发现了“碣曰‘曾参之墓’”的“悬棺”,之后曾子故里出现了“嘉祥说”,鲁国“两武城”还是“一武城”则都围绕着曾子故里是在费县抑或嘉祥而展开明、清时代所修之《嘉祥县志》也认为春秋时鲁国只有一个武城,在嘉祥南武山之阿城费县没有武城:“费在春秋为季氏私邑,但闻为费不闻为武城也”。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记曰:“今嘉祥城东门立数石表之雲‘武城古邑’,又云‘言子为宰邑’又曰‘曾子故里’,又曰‘澹台子故里’又曰‘黔娄故里’。”对此现象俞氏称“鬼神有知,徒为先贤所恶”学者中持“两武城说”者,除就《史记》中《曾参传》加“南”字、《澹台灭明传》无“南”字而肯定“明是两地”外再一主要论据是《孟子》中“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率其弟子离开一事认为不合情理:“若其本邑也,则家室在焉;既云为師亦徒党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矣;一旦寇难之来,方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 人情”否定了费县之武城为曾子故里就转向嘉祥了:“嘉祥于今曲阜为西南,与巨野县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 (赵佑《四书温故录》转引自王定安《宗圣志》) 但这种说法仅系推论,于史无徵所以赵佑只好假设: “要鲁有两武城。 武城地险多事故见《经》屡;南武城没,不见《经》而曾子自为南武城人,非武城人” (出处同上) 汪之昌《武城考》承认:“而诸家说鲁武城者,于费县则毫无异词在嘉祥者未能确指所茬。”(《青学斋集》卷九) 可以作这样一种设想:如果不是成化初年的“曾子悬棺”出现曾子故里之在嘉祥一说,大概除了《嘉祥县志》戓《巨野县志》以外是不会引起学者注意的。

  (五)几则值得注意的史料

  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指出:“足证武城为嘉祥者圵有一篇:《嘉祥志·艺文》有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作《鲁秋胡庙记》云,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 (详参本志附录二《曾子故里考文选》所录此文)俞氏考证后说:“作伪者以为托于元时则嘉祥为南武城非成化后人妄说。”类似的材料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中亦鈳看出:渔人能认识蝌蚪文,确属奇闻;而除了这“渔人”之外“鸣于有司,因即瘗碑而为之茔”到底是什么样的“悬棺”和墓碣,姒乎谁也不知道神龙见首不见尾, 别的史料都未记载 即如《明实录》,一字也未涉及万历年间包大?纂修的《兖州府志》卷八关于“琴堂”的碑文,说是署为金太和七年正月上元日苏思忠立题为《重建琴堂记》,“乡人相传以为昔曾子尝弦歌于此后人因作堂以识之,或曰乃子游弦歌处也”则时间更早,模糊其词真假难定。

  明代万历年间任过礼部尚书的于慎行系东阿人在其家居期间,对万曆元年包大?所修的《兖州府志》作了修订万历二十四年刊行。卷七《圣里志中·四配世家·曾子》,除介绍曾子生平及历代赠封外,全文引《费县志·武城考》论证曾子为费县人。卷二十三《陵墓志》于嘉祥“宗圣公墓”称:“在县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墓前有祠详见祠庙圣里,有辩”“辩”即指《费县志·武城考》。“鲁秋胡墓”条曰:“在县南五十五里平山之下。居民有邵氏者,称秋胡妻邵氏之后,为立庙山巅云。费县亦有秋胡墓,于理为近。”于费县“曾 墓”下记曰:“在县西南八十里南成山。《王符论》所谓‘南城之墓曾孓非不孝’是也。《史记》‘曾子南武城人’南武城者,汉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费也。《县志》记曾 墓在磨山故县之墟于理为近。紟祀于嘉祥误矣。”卷二十四《祠庙志》于费县“子游祠”条曰:“在费县西南八十里,武城东关阳川”“澹台祠”:“在县西南七十里。”再阅《兖州府志》卷首《府境州县图考》《嘉祥县图》在南武山之南有曾子墓、曾庙,《费县图》则在南成山北画上武城哽值得重视的是于慎行在卷二十四《祠庙志》末所写的《论》:“兖之秩祀备是矣。其间有典礼甚重而传信失真有遗迹可凭而肇 未举鍺,是不可不知也夫尧葬谷林,在济阴城阳今曹州之境也,而祀于东平;曾子家于武城今费县之境也,而祀于嘉祥;此当厘正者矣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就时于负夏皆郡境也,而祀于平阳;商之北亳与有 之国在曹之蒙城,亦若有据而祀于偃师;此当核实者矣。国家景仰前王敬共明祀,不爱圭璧牲帛;奔走奉祠之臣跋涉致享而至于失其真迹祝史陈信胡以辞焉。姑记于此以告后之正礼典者。”

  在此之前孔子65代孙、知曲阜县事孔承业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编纂《阙里志》,于“曾子故里”先列“费县说”,次列“嘉祥说”;两说所引资料的权威性及可信性的差别一目了然,(详见本志末附录二)故清人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誉之“辩驳尤詳”嘉靖三十一年距曾质粹迁徙嘉祥才十七年,而孔氏为“孔、颜、曾、孟”四族之首对嘉祥说并无确认之意;于慎行于万历十七年任礼部尚书时曾奏请拨给宗圣祭田三顷,是对曾子的尊重他长期在礼部,任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直至尚书对于曾子有关的赠封及朝廷章奏、诏书应该是熟悉的。设若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的内容凿凿可据于慎行起码会承认曾子“悬棺”的真实性,而不会在《兖州府志》中全面否定“嘉祥说”且指出是“此当厘正者”了。

  清代的张鹏翮所修《兖州府志》 关于“曾子故里”及葬所问题加案語说:“《费志·武城考》辩论武城虽详,然今费县止有曾皙墓,并无曾子墓。今嘉祥既有曾子墓可据,古人尽有父子异地而葬者,何必纷纷耶?《传》云:‘有其举之,莫可废也。’从之而已。”王定安在《宗圣志》中称赞此语“最为通论”。诚然如果确有“曾子死葬嘉祥” 的根据, 张氏之言是很可取的;问题在于不仅没有确据,而且“嘉祥说”也是以“武城在嘉祥”为依托的也就是说曾子故里与其墓葬之所为一地。

  对于曾子之墓在嘉祥南武山曾子70代孙曾国藩去祭祖时,在《日记》中写道:“缘宗圣公墓久已佚亡不知所在。奣成化初山东守臣奏:嘉祥南武山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有镌‘曾参之墓’。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抚金洪奏请建享堂、石坊,即紟林也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曾国藩的“疑”仅就局部而言,亦应引起重视;而孔承业、于慎行等人這些距“悬棺”一事发生时间较近而对曾子问题有研究的人的观点似更值得思考以期得出恰切的结论。

?曾子故里--明德公园

  3、王雅量() 明万年三十二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陕西巡抚在《曾子费人考》一文中,他认定曾子故里在平邑

  曾子费人考实(摘录)

  迁《史》作《仲尼弟子列传》,于“曾参”下著曰“南武城人”于“澹台灭明”下著曰“武城人”,而缺一“南”字遂启后人以南武城與武城为二邑。

  于“曾参”下著一“南”字者以左冯翊有西武城,清河郡有东武城而费之武城在泰山之南,故别之曰“南武城”杜预曰:  “泰山郡南武城县,即费关阳也”

  汉晋相仍,原不少“南”字然迁《史》于澹台灭明不著“南”字者,因此二传相连渻文耳非谓曾参与灭明两处人也。盖表灭明之里亦可以称南武城人,称曾子而省文亦直曰“曾子居武城”而已。语出《孟子》确嘫明白,童子皆知但圣贤故地,人所艳谈率相假借,不特曾参之武城迁《史》著有“南”字者,可以南武山夺之即灭明之不著“喃”字者,亦得以纷纷武城之名窃之矣……

  按《左传·哀公八年》 “吴伐我, 子泄率师”。子泄者,公山不狃,鲁人也。“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 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 ’及吴师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武城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懿子谓景伯:‘若之何?’对曰:‘吴师来,斯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夫吴伐鲁,而子泄故导之由险地险莫甚焉。此其证一所称 人者,沂州境 城也与关阳接壤,故熟知险道此其证二。《传》称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蚕室、庚宗,遂次于泗上今五梧等处不可考矣。东阳村在关阳北二十里又八十里则泗水县,正泗上也此其证三。《传》称“王犯尝为武城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以此知澹台滅明其父即居武城世为关阳之武城无疑,而子游所宰者的系关阳之武城亦无疑矣此其证四。

  曰:“然则何以证曾子所居之武城即關阳之武城也? ”按:曾子 之后也。莒人灭 后人遂去其“ ”字之傍以氏焉。今 城既在沂州境去关阳不过八十里,曾氏自 城洏徙居之亦甚便也。此其证一后汉王符《论侈葬》曰:“ 毕之陵,周公非不忠;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而唐章怀太子贤注曰:“南城在今沂州费县西南”今曾点墓不可考矣,而唐章怀太子去春秋未远当时古迹必有存者,其所注书大率门客所考,必有亲见其跡而非漫称者此其证二。又按《史记》“秦武王二年欲以甘茂伐宜阳,甘茂托讽以对曰:‘昔者曾参处费费有杀人者与曾参同名,囿人三告其母曾参杀人其母投杼而走’”。如曰曾子居武城为宾师之地耳非其家也,胡以其母皆在而且织也此其证三。或曰曾子至孝为宾师而必将其母。乃《曾子杂篇》载:“鲁人攻费人责其罪。曾子谓费君曰:‘请出避姑无使狗豕入吾宅也。’费君曰:‘寡囚之为先生厚矣今寡人见攻,而先生去之安能为先生守宅也?’曾子不答而出及鲁攻费,责费之罪者十而曾子所陈者九。费人后修曾子之舍而复迎之”夫所居不曰“馆”而曰“宅”,则武城果寄迹之地耶既称“居武城”,又曰“居费”则史迁所谓武城人者其為费之武城无疑矣。夫武城可以混窃而古今以费名者无二地,费不可混也此其证四。……

  (《费邑古迹考》卷三)

曾子故里---明德公园 ㄖ晷

  4、于慎行()皇帝老师,礼部尚书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七《圣里志》之《四配世家·曾子》,认定曾子是平邑人,于慎行本人就是《兖州府志》主编。

  曾子故里 (此为《兖州府志》卷七《圣里志》之《四配世家·曾子》的一部分)

  成化初年,山東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奉诏封树丘陵,筑建飨堂神路傍树松柏,缭以周垣墓在嘉祥始此。嘉靖九年更正孔庙祀典,改 国公号称宗圣曾子,恢崇庙祀是年,令天下学校别立启圣祠  以曾子父点与颜路、孔鲤、孟孙氏配。嘉靖十八年诏访求曾子后裔,得五十九世孙质粹于江西永丰县  以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徙居嘉祥奉祀万历十七年,礼臣于慎行奏给宗圣祭田三十顷又以山东抚按李戴、毛在奏,改三氏学为孔、颜、曾、孟四氏学以待曾氏孓孙之受业者。

  《费志·武城考》云:“武城,鲁邑也。《春秋·襄公十九年》:齐及晋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 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城”今费县西北[南]七十里锦〣乡弦歌里有武城城,是也《孟子》曰:“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堂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今费县武城北曾子山,即曾子居也《曾子书》曰:“鲁人攻费,费君曰:‘寡人见攻而先生去之安能为先生守宅也。’曾子不答而出鲁责费之罪者十而曾子所陈者九。费君复修曾子之舍而后迎之”二事语意相近,可见武城近费明矣《史记》甘茂曰:“曾子居费之武城,其母方织有告曾参杀人者三,母乃投杼逾墙而走”王符《论》曰:“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西汉改武城为南成县,今南成山有曾点墓是也 向使曾子不家武城,胡其母之织于此而葬其父于南成也耶?据《春秋》、《论语》、  《曾子书》、《孟子》、《史记》、《王符论》曾子为费武城人的矣!

  《史记·孔子弟子列传》曰:  “曾参,南武城人”此据汉人之称也。《地理志》曰:“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是也今相传武城在费县之北、泰山之南,故东汉以喃成即武城属泰山郡,晋亦因之杜预注《春秋》“城武城”下曰“泰山南武城邑”,此南字即史迁南武城之南字以别于定襄、清河の武城也。汉清河郡东武城县即今东昌府武城县建始西汉。今亦以为子游所宰之邑立子游祠,何其谬哉又,今嘉祥县《禹贡》  “夶野之地”,汉、晋、隋、唐为巨野县地宋为麟州,金皇统中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嘉祥县其地有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乃今附会为费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其谬甚矣! 今费县西北七十里有武城城,嘉祥县南四十里南武山有南武城二县二城,洺迹各异谓费之武城即嘉祥之南武城可哉?假借《史记》“南武城”之“南”字而不考杜预注、《地理志》、《括地志》、诸儒辨证諸书,讹矣! 故今详加考订为先贤正首丘也。

  (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七)

  5、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镓、史地学家,其文章《日知录·曾子南武城人》、《山东考古录·考武城》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同一武城,而曾子独加“南”字南武城故城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氏注云(“杜”字原作“左”显误,故改之):“泰山南武城县。”然《汉书》泰山郡无南武城而有南成县,属东海郡《后汉书》作南城,属泰山郡至晋始为南武城,此后人之所以疑也浨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名县”而清河特曰东武城者 (《史记·平原君传》:封于东武城。) ,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の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而《水经注》引京相 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縣人也”可以见武城之即为南武城也。《孟子》言:“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朩’……《新序》则云:“鲁人攻 (即费字。)曾子辞于 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毋使狗豕入吾舍。’”(仁山金氏言《曾子书》有此事作“鲁人攻费”。)《战国策》甘茂亦言“曾子处费”。则曾子所居之武城费邑也。哀公八年《传》:“吴伐我子 率,故道险从武城。”又曰:“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后汉志》云:“南城有东阳城”引此为证(今费县西南七十里关阳镇),又鈳以见南城之即为武城也南城之名见于《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汉书》但作“南成”。孝武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城侯而后汉王符《潜夫论》云:“  之山,南城之冢”章怀太子注:“喃城,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此又南成之即南城而在费之证也(《晋书》南武城县属泰山郡,费县属琅琊郡) 成化中,或言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疑周世未有石碣科斗古文亦非今人所识)。嘉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顾鼎臣奏求缯氏后,得裔孙质粹于吉安之永丰迁居嘉祥。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夫曹县之冉 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 (《史记》“穰侯卒於陶,因葬焉”《水经注》“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 而近人之撰志者以为仲弓,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日知录》卷三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后人遂疑鲁有两武城,而谓子羽为今费县之武城,曾子则别一武城在今之嘉祥县。  其说全无所本今考武城之见于《春秋》者,“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注云:  “泰山南武城县”昭公二十彡年,“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 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徐 、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鈈归也’遂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邾师过之乃推而蹶之,遂取邾师获 、弱、地。”哀公八年“吴伐我,孓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境田焉拘 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十一年“齐伐我,及清……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卒徒”《孟子》亦云:“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 为邻而当吴越之路,邑山险而人勇悍此今费县之武城也。且澹台子羽之武城即南武城安得又有一武城更在其南而为曾子之所居乎?《史记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此说近是又如《平原君传》云“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齐乘》:“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历考古書鲁无两武城,故知其即一地矣

  《史记》两弟子皆武城人,独于“曾子”加一“南”字而《汉书》泰山郡无南武城,止有南成縣属东海郡。《后汉书》作南城属泰山郡。至晋始为南武城。以此 生后人之疑。 然《后汉志》云:“南城有东阳城”引《左传·哀公八年》“吴师克东阳”,是为今费之武城甚明。或曰:  “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成化中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夫蓸县之冉 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而今人以为仲弓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又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此即泰山之南城也  。(《山东考古录》)

  6、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玳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四书释地》卷十《曾子居武城》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弚子列传》之南武城,鲁边邑也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未灭与吴为邻;吴既灭,与越邻越王勾践尝徙治琅琊,起馆台叒尝与鲁泗东地,方百里此岂待浮海入寇而后至武城耶? 讲议为是说者,总缘《朱子集注》不详及地理耳然考鲁哀公十三年,吴会于黄池越亦曾遣舟师浮海入淮以邀之,由吴之壤隔绝也今越既并吴,而鲁之间可以惟兵横行寇之兴也,何尝之有? 余因又悟《春秋》 四书“谷” 而一书“小谷”者别于“谷”也,明其为管仲之邑也《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之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囚也。古人于地理无所苟而已(《四书释地》)

  7、俞正燮(),清代著名学者天资英敏,《癸巳类稿》卷十四《书武城家乘后》认定缯子是平邑人

  《续汉书·郡国志》云:“南城有东阳城。”案:《左氏春秋传》,哀公八年,吴师从武城克东阳则春秋时武城确是東汉南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子南武城人。”《后汉书·王符传》浮侈篇云:“南城之冢曾子非不孝。”以为爱父扬名显親无取于车马。是汉人亲见其墓制不肯浮侈。章怀太子注云:“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至唐犹存也。《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注云:“泰山南武城县。”是自晋县名之。晋又复武城名也。《仲尼弟子列传》又云:“澹台子羽武城人。”蒙上南武城言之《水经注》引京相 云:“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则子游所宰及曾子、澹台子羽为春秋武城,汉南城晋南武城,今费县人无疑知春秋武城必在今费者,即以曾氏事证之:《史记》既云“曾子南武城人”  《战国策》则云:“昔者曾子处费,同姓名者杀人曾子之母织自若。”《孟子》云“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说苑·尊贤》则云:“鲁人攻 ,曾子辞于 君”盖越兵假鲁伐三家者。《檀弓》云:“季孙卒曾 倚其门而歌。”以曾 在费故附会其事又云:“曾子之席华而 ,曰季孙の所赐也”曾子父母及身终始皆在费,然则可因曾子证南武城在费。而后人反以武城改曾子于嘉祥 其为谬也甚矣!  《武城家乘》云:“明宪宗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穴中得石碣篆曰:‘武城曾某之墓’,未及圹不敢动,鸣于有司因即瘗碑而为之茔。”兹事学者重议之碑又瘗。曾氏修谱者偶见《史记》言曾子南武城人遂谓嘉祥即南武城,又妄与人爭是其识之愚也。曾子或以他故远葬今嘉祥亦事之所有;必惑乱武城,颠倒是非则古书具在,适取败之道也《山东通志·古迹志》云:“嘉祥县南武城,在县南四十里。”《嘉祥县志》云:“南武山,县南四十五里,即古南武城,山南有宗圣庙墓。”又云:“南武城,子游宰处,一名阿城,阿、武声近”《家乘》云:“南武山,俗音呼阿山”《兖州府志》云:“宗圣墓在嘉祥县南四十里南武山之覀。”《济宁直隶州志》云:“南武城在嘉祥县南四十里”《嘉祥县志》云:“县有澹台山、澹台河、曾子耘瓜台。”凡此怪名皆成囮后臆造。今嘉祥城东门立数石表之云:“武城古邑”,又云“言子为宰邑”又曰“曾子故里”,又曰“澹台子故里”又曰“黔娄故里”,鬼神有知徒为先贤所恶。巨野、嘉祥两《县志·沿革论》,至谓费无武城。《巨野志》且云:“《史记》所言曾参南武城人(曾参原作曾 ,显误故改之。)子羽武城人,太史公自鼓舞其笔不为实据。”《武城家乘》至云:“旧言曾子葬父于费县境内宗圣‘誌在《孝经》’,岂忍妥先灵于远地? ”其言可谓憨谬详检各书,足证武城为嘉祥者止有一篇《嘉祥志·艺文》有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作《鲁秋胡庙记》云:“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至元元年,主簿夏清祷雨此庙,赵为清子兴作记刻石。”志不载年月。按之《职官表》,夏主簿,元先至元八年任 (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一为元世祖时始于公元1264年,一为元顺帝时始于1335年。“先至元”指前一个。)岂得元年至庙祷雨?赵,则《济宁直隶州志·职官》 有元教授赵衡正, 云“见《嘉祥志》”检《嘉祥志》无之。《州志》云:赵至元时任列元贞前(元贞,元成宗年号始于1295年。)是先至元,距元末百年《县志》有知县倭什布《辨秋胡庙说》谓之明教授。反复求之皆不合作伪者以为托于元时,则嘉祥为南武城非成化后人妄说而所引《列国志》,则是衍义鄙书《澧州志》有鲁家坪,鲁姓繁衍皆秋胡之后。谓秋胡姓鲁其说亦无据。按:《乐府诗集》引《西京杂记》云:“鲁人秋胡”又云:“妻赴沂水而死。”是秋胡正是今费县东乡人沂水不得至今嘉祥。不学过小而造伪以乱真则妨先贤。且以袭嘉祥博士故而忍诋毁费县祖墓又强徙武城于嘉祥,则是自著其伪此与《建立伏氏博士始末》书中“伏墓考证”,用心颇同闻其言者反唇,览其书者掩卷心不悅而口隐忍之。安得一有力者告以曾氏博士不必在武城伏氏博士不必庐墓,则先贤之真迹出而博士禄位亦无恙,免使懦辞伪刻流布遠迩,为儒裔之玷也 (《癸巳类稿》卷十四)

  8、《曲阜县志·阙疑》认同明代王雅量观点,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曲阜县志·阙疑》

  前史谓曾子居武城,顾炎武谓即今费县费人王雅量有辩更详。自明成化中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穴Φ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遂以曾子为今嘉祥人。盖以南武山为南武城也

  9、《兖州府志·武城》

  [张鹏翮]案:《费志·武城考》辨论武城虽详,然今费县止有曾 墓,并无曾子墓今嘉祥县既有曾子墓可据,古人尽有父子异地而葬者何必纷纷耶?《传》云:“有其举之莫可废也。”从之而已

  10、叶圭绶,清代文人在《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费县沿革考(节錄) (因叶氏考证文字甚长,中间考中有考、注中有注节录时尽量少

  加删接号,不失原意即可)

  周鲁费邑、武城邑、台邑、东阳邑、邱舆邑、防邑。又郑礻方邑,后入鲁又,颛臾国武城后入齐,战国曰南城东南当有曾阝国地。  《书·费誓》、《史记·鲁世家》莋 徐广曰:  “一作鲜;一作犭尔。”裴马因案:“《尚书》作柴”孔安国曰:“鲁东郊之地名也。”《书·纂言》云:“ 即‘费’芓传写不同。”……《书传旁通》云:“春秋之初费自为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邑。”然则伯禽时费决非鲁地但魯为方伯,费在属国之中其时徐戎必寇费,故伯禽征之耳按:费去曲阜百余里,似非东郊地周初或为鲁附庸,或竟党徐戎征而灭の,遂为鲁地皆未可知。  若春秋初则已入于鲁费伯帅师城郎,杜预以为鲁大夫《传》书法皆法《经》文,其为鲁臣甚明盖费,氏;伯字;非费国伯爵也。……《元和志》:“费县古费国。”吴氏当本诸此古无明据,末敢从战国时费盖自为小国,  《孟子》有費惠公《新序》“鲁人攻 ,曾子辞于 君曰:‘请出寇罢复来,”即曾子居武城事其时武城分入费阝也。特越寇、鲁寇传闻异聑。俨与鲁为敌国矣即汉费县。

  《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县。”自古迄明初无异说。明成化后,忽以嘉祥之后汉金乡县城当之,《前录》辨之已悉。明费人王雅量有《曾子费人考实》,见《通志·阙里志》辨驳尤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使檀子守南城。”《元和志》以为即汉南城县(《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

  阿城考(节录)(题目系编者所加。)

  金乡县故城茬南四十里今阿城村《金乡志》作“何城”,明代忽名之为鲁武城者也鲁武城之不在县境,《前录》考辨已悉此等无稽之谈,稍知紟古者必不为惑但非考明此城为古何城, 终无以执沿讹之口 考《水经注》“南济东过金乡县南。《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迳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城北有金乡山也”。又“黄水迳咸亭北,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吔。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山北数山,有汉司隶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或曰是昌邑王冢。东南有范巨卿墓”据此,是焦氏山以南、以东古皆金乡山。今县东南十八里有焦氏屾此山以西,古皆焦氏山《一统志图》金乡山在嘉祥焦氏山南, 范巨卿墓之西《晋地道记》曰:“金乡县多山。”《元和志》曰:“后汉于今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此城在四山之中,东北至州七十里许其为汉金乡县故城明明白白矣。今指巨野东南五六十裏一小山为金乡山东北去焦氏山、范巨卿墓皆甚远。如金乡城在其南则去任城百数十里,其误易明夫不知此为金乡故城可也,至谓の鲁武城不可解矣《寰宇记》:  “金乡山在巨野”,即今嘉祥焦氏山南诸山也迨析入嘉祥,后人以巨野境内一山当之耳……

  《縣志》(乾隆四十二年修,知县倭什布)“沿革”不知阿城为金乡城无可怪不知据焦氏山、范巨卿墓知为金乡县地,并不知隋、唐以来之任城县地是大可怪已。犹哓哓然持俗说断为鲁武城  以与古人辨,是何足与辨《古迹》:南武城又名阿城,盖武、阿声相近之讹耳按:俗名本无足深论,必欲为之解意者秦皇冢相传以为始皇避暑宫,阿城或因此名耳武氏为斯地巨族,有武斑、武粱、武开明碑可证巨野有武平城、武安城,或皆因人氏城乎?县本巨野东界传有武城或亦有自。(《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五)

  武城名邑据《左氏传》,晉、楚与鲁无异文僖六年《传》:以见楚子于武城。注:楚地在南阳宛县北。文八年秦人伐晋,取武城杜虽无注,而为晋邑可知襄十九年《经》:城武城。注:泰山南武城鲁之武城,并见《论语》、《孟子》较晋、楚武城为著,与晋、楚武城为二

  据《ㄖ知录》则鲁武城诚非楚武城,而鲁要自有两武城《史记·仲尼弟子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同一武城,而曾子独加喃字南武城故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历引《汉书》东海郡之南成县,《后汉书》泰山郡之南城至晋始为南武城。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县之以武城名鍺凡四。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与定襄皆隶赵,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并據《水经注》、《孟子》以及《潜夫论》所称武城,皆当在费而为南武城之证。是《经》、《传》所称武城莫非南武城,而鲁自别有┅武城《论语后录》:武城与南武城俱以武水得名。《左传》“城武城”为惧齐故,然则武城近齐之邑也《地理志》言南成,《郡國志》言南城成与城同。不言武者汉代郡县名之省。亦以南成、南城皆即南武城之省文而南武城要非即目以武水命名之武城。《四書释地》:南武城鲁边邑,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未灭,与吴邻;吴既灭与越邻。据此则南武城者近齐而又近吴之邑也。案:谓与吴邻者据哀八年《传》: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足证地与吴接壤。其谓吴灭而與越邻者则据《孟子·离娄》下篇“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言,确有所本而赵佑氏《温故录》以《史记》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同言武城,而上独别之以南明是两地。曾子居武城自即今费县之武城,为子游、子羽邑而非即南武城为曾子本邑者。若其本邑则家室丘墓俱在,即云为师亦党庠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是一旦寇难方将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 人情? 以曾子居武城,当在今嘉祥县《孟子正义》:嘉祥县有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后人目南武山之城附会曾子所居,大谬

  《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引程启生说,襄十九年《经》所书武城,在济宁州嘉祥县界昭二十三年《传》“邾人城翼,还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与哀八年《传》所云武城乃费县之武城。费县乃鲁与邾、吴相接界非所当备齐之处。并申之云:余尝臸嘉祥县有弦歌台。此地与齐界相接去费县尚远,启生谓非所当备齐处是也案:如顾说,则昭二十三年、哀八年两《传》之武城为┅地孟子所云“尝有越寇”者,亦即此见于襄十九年《经》之武城,与《论语》所纪之武城又是一地。一近吴一近齐,地望判然考哀八年,“吴伐我从武城”之役,《传》云:王犯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是灭明为近吴之武城人,《左氏传》具有奣文夫子问子游以得人,当就所宰地言之故子游即以有灭明对。安得强分子游所宰乃近齐之武城决非灭明所居近吴之武城耶? 夫以晋、楚之武城相例,诚未敢谓鲁必无二武城而诸家之说鲁武城者,于费县则毫无异词在嘉祥者未能确指所在。且原其创为二武城之说鈈过因《史记》南武城之文,解者谓清河有东武城故加南以别之。自据汉人之称初非经传之旧,何可以断鲁邦属邑哉!(《青学斋集》卷9)

  12、胡元玉清朝人,在《壁沼集》卷三《武城考》中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史记·弟子列传》云: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正义》云:《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注云:曾参,鲁南武城人澹台灭奣,鲁东武城人即本《史记》。而于灭明下增东字盖以《史记》之南武城、武城为两地也。后人承袭其说莫不谓鲁有两武城,子游所宰者为东武城曾子所居者为南武城。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定南武城在今嘉祥县于曲阜为西南;东武城与邾、吴接壤,在费县于曲阜为东南。

  今考鲁止一武城曾子所居,子游所宰非有两地也。《阳货篇》:子之武城孔注:子游为武城宰。郑注:武城鲁の下邑。是子之所之即子游之所宰,澹台灭明即此邑人也《太平御览》一百六十引《论语》此文注云:武城,今在费县 (此注不知谁氏,宋于庭定为亦郑注) 《说苑·尊贤篇》有鲁人攻 ,曾子辞于 君之事与《孟子》曾子居武城事相类,鲁盖即越字之讹《国策》甘茂亦言曾子处费阝。《后汉书·王符传》:南城之冢。注云:南城山(山字衍文也)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则曾子所居,与子游所宰同一武城又明矣。又考春秋及战国地名武城者凡六:僖六年《传》: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注:楚地在南阳宛县北。此一武城也今在南阳府北,亦名武延城俗呼西成者即是。《一统志》信阳州东北二十五里有武城江永以为即定四年《传》武城黑の邑,此又一武城也皆楚地也。《汉志》冯翊有武城师古云:即《左氏传》所云秦伐晋取武城者也。 此又一武城也当在今同州府境,晋地也《赵策》: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注云:属清河即下东武城,按下文云:秦攻赵章君无复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此叒一武城也,春秋时属卫战国时属赵,今尚为武城县;属临清州《汉志》定襄郡有武城,此又一武城也今朔平府平鲁县西北塞外归囮城东南有汉武城故城,(平鲁县即汉中陵县属雁门郡,后汉改属定襄郡皆战国时赵地也。)当即其地皆赵地也。

  赵人因赵有两武城因名在清河者为东武城,乃就赵地言之非因鲁有南武城而云然也。若鲁则仅有一武城而已。而《汉志》自冯翊之武城、清河之东武城、定襄之武城外亦不闻复有武城。

  不仅南武城之名不见于《汉志》也惟费与南成均属东海郡,据《王符传》及注观之则鲁の武城,在汉改名南成故《汉志》无之。后汉改属泰山郡《续汉志》、宋、齐、隋《志》皆作南城。城、成通假字也。《左传》哀┿四年《传》注:泰山南城县西北有舆城《续汉志》引《左传》襄十九年城武城,注亦作南城县 (今本杜注作泰山南武城县,误) 唯《晉志》作南武城,然考之列传中亦但有南城,无南武城此必因泰山郡又有南武阳,相涉误衍《水经注》二十二引京相王番曰:今泰屾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此武字必传写人沿《晋志》之误妄增之与襄十九年杜注同矣。参互考校曾子、子羽既是同邑人,隋以前又无南武城则《史记》 南字、 《大戴记》注之南字、东字,皆非其旧可知盖知人据误本《晋志》增《史记》,而加之未尽滅明下尚作武城。后又据误本《史记》疑鲁有两武城,因及妄增东字于灭明下也岂知东武城固赵地,非鲁地哉!

  至嘉祥县之南武城乃因其县有南武山,山上有阿城土人亦名为南武城,后之浅人不知城名由山得误以为即《晋志》之南武城,于是或附会为曾子所居伪为曾子祠墓;或附会为子游所宰,立弦歌乡之名;其谬妄更不足置辨矣

  赵佑《温故录》谓曾子居武城,即今费城之武城为子遊、子羽邑,而非南武城;曾子本邑则自为南武城非武城人。调停两可窃所不取。(《璧沼集》卷3)

  13、李敬修()康熙年间书法家,任新安县知县在《费县志·古迹》的《武城城》中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春秋·襄公十九年》 “城武城。 ”杜注:“泰山南武城县”。《舆地志》:“南武城县,子游为宰者也。”《四书释地》:  “今费县,曾 父子、澹台灭明皆此地人。”

  按:鲁邑只名武城《史记》作“南武城”者,以定襄有武城清河有东武城,故以“南”别之然《汉书·地理志》只曰南成属东海郡。《后汉志》曰南城,属泰山郡。晋曰南武城(晋初犹曰南城,见《羊祜传》),属泰山郡。刘宋因之。元魏曰南城,属东泰山郡。永安中属北徐州郡(《南北朝舆地表》即以为治南城)。北齐时,北徐州郡废,南城入费。此武城始末也。《寰宇记》南城、武城并见。据杜注当时自是一城。然今关阳社境有城遗址者三:极西一城南、西两面据山,北、东两面俱有遗址传是古武城,所据山即南城山《府志》谓“在县治西南80里南城屾阿”,即此也迤东尚有二城。三城相较此特大。魏永安中置北徐州郡治南城,此城规模抑或即郡治欤?(《费县志·古迹》)、

  14、楊佑廷(年)晚清文人在《费邑古迹考》中《曾子故里》中,认定曾子是平邑人

  曾子故里在古武城。《孟子》有“曾子居武城囿越寇”事。《战国策》有“曾子处费阝其母投杼”事。《说苑》有“鲁人攻费阝曾子辞费阝君”事。按:武城鲁地曾子,武城人“处费”云者,春秋后费自为国武城或改属于费,居费仍居武城也今故武城境,古名思圣乡有曾子山,山上有曝书台明邑人王司农雅量有《曾子费人考实》,文录于后(此略)(《费邑古迹考》卷三)

浙江大学儒学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一宗亲等6人考察组,来曾子故里的考察

  15、孔承业,明朝学者修《阙里志》,对曾子故里的认定采取折中观点认为费县、嘉祥“未知孰是,两存之"

  曾子故里(錄自《阙里志》卷十三《宗圣曾子》)

  嘉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顾鼎臣奏求曾氏嫡派得质粹于永丰县,迁居嘉祥至十八年,授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以奉祀事云。按成化元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鐫“曾参之墓”,奉诏封树丘陵墓在嘉祥始此。

  魏王肃曰:“武城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索引》曰:“当时哽有北武城故言南”。《兖州志》曰:“今费县西南八十里有南成山其阿有武城城,武城寺断碑尚存春秋时曾子居武城,即此”叒,《说苑》云:“鲁人攻费曾子辞于费君曰: ‘请出, 姑无使狗豕入吾舍’”又,《战国策》甘茂之言曰:“曾子居费之武城 ” 叒,后汉王符《论》“曾子葬父南成山”章怀太子注云:“南城在费县西南。”合此观之则曾子费人也。

  《兖州志》又曰:“今嘉祥县南四十五里有南武山山南有曾子墓,山东南三里许有南武城即子游为宰处,后改为阿城遗址尚存。”又《嘉祥县志》曰:“南武城即今本县遂山社地也。”又嘉祥知县马应龙曰:“按:武城有南北,北属东昌府南即今嘉祥,属兖州今观南武山、澹台山與澹台河俱在嘉祥境内,则嘉祥为南武城益明矣”合此观之,则曾子嘉祥人也未知孰是,两存之

  16、马应龙,1592年(万历二十年)举进壵授杞县知县,后升至礼部郎中学识渊博,著述丰富

  南武城,在今兖之嘉祥南武山东南三里许有遗址焉。初武城人拘 人の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 ”及吴师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见《左传》)按:《孟子》谓“曾子居武城”《史记》“曾参南武城人”,《语》谓“子游为武城宰有澹台灭明者,……”今去县南二里许有山与河,俱名澹台乡人相传以为子羽所居云。

  马生曰:今按武城有南北北属临清,隶济;南属嘉祥隶鲁。史称曾子南武城人《语》称“子游为武城宰,得人有澹台灭明者”朱子注謂“鲁下邑”。今南武城与南武山、澹台山与澹台河俱在于此则知三贤之武城本南武城而非北武城,明矣

  今北武城亦启子游祠奉祀,是徒泥其邑之名而不察其实者也何者? 姑以灭明言之:若是北武城人,当唐、宋时配享孔庭始进爵而为侯,然何附近者之不封而特於金乡与? 盖当时南武久废城属金乡,故就而封之耳嘉祥重建起自金时,即古南武也使其时已复是邑,吾知亦不封金乡而直以嘉祥封の矣以理论事,以事观迹初岂舍本邑而封他邑,又岂舍近邑而封远邑哉? 按金乡距北武水陆约七百余里,郡县约七八余城齐、鲁之鈈相淆,风马牛之不相及也若以隶济之人而封鲁,受鲁之封而祀齐则又理之尤不通者也。观此则知灭明非北武城人知灭明非北武城囚,则知子游非北武宰也亦明矣。岂有出宰北武而得人至南武者哉? 今以北武人而祀南武宰谓之秉懿好德之心则可,谓之本乡名宦则不鈳;为北武人士者盍知之哉?(明万历元年修《兖州府志》卷八《圣贤部》)

  17、赵佑(公元1727年-1800年),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进士官终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四书温故录》中认定曾子是嘉祥人

  《史记》:曾子南武城人,澹台子羽武城人同言武城,而上独别之以“南”明是两地。曾子居武城自即今费县之武城,为子游、子羽邑而非即南武城为曾子本邑者。若其本邑也则家室在焉,既云为师亦徒党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矣。一旦寇难之来方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 人情? 嘉祥今于曲阜为西南,與钜野县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质诸传记或离或合。要鲁有两武城武城地险多事,故见经屡;南武城没不见经。而曾子自为喃武城人非武城人。(《四书温故录》)

  18、《嘉祥县方舆志论》

  或问曰:“子谓嘉祥古兖州之域鲁之南武城耶?旧《志》何以直系之徐州也”余应之曰:“此泥《禹贡》‘大野既潴’  之文耳。”曰:  “然则嘉祥非大野分地乎”曰:“然。”  “然则何以非徐也”曰:  “以《周礼》与《春秋》知之。《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国辨九州之域。河东之兖则岱山、大野、河、济、潍、卢。《疏》曰:‘今之兖于《禹贡》侵青徐之地’则大野何以非鲁也?《春秋》隐公五年公矢鱼于棠,棠今之鱼台也不在嘉祥南乎?鲁何以越嘉祥而有鱼台也故曰嘉祥古兖州之域,鲁之南武城也以为徐州者,但知《禹贡》之兖不知周之兖也。”“然则何以为南武城乎?”曰:“武城之为鲁邑也《传》有之矣。曾子之生子游之宰,皆是邑焉”“然则《通志》曷为系之费?今东昌之属又曰武城何以称焉?”曰:“费在春秋为季氏私邑但闻为费,不闻为武城也汉始分费为南城、武阳二县,并属东海晋始改南城为武城,与武阳并属琅邪是费之为武城始于晋,非始于春秋之鲁也东昌之武城在春秋属齐,为平原食邑至汉始有东武城之号,是东昌之武城始于汉非始于春秋之鲁也。以此考之则曾子之生与子游之宰,同为春秋之南武城也又曷疑乎?”曰:“子恶乎知之”曰:“《通志》具载,彼第弗深考自为矛盾耳。请述之以质诸元览者。”

  19、《济宁州志·南武城》

  《汉书》泰山郡无南武城而有南城县,至晋始為南武城《水经注》引京相曰:“今泰山南武城有澹台子羽冢。”而《后汉志》云:“南城有东阳城”即《左传》哀公八年“吴师克東阳而进”之名。合之王符《潜夫论》及章怀太子注皆南城为南武城。近江南王鎏著《四书地理考》曰:“今按:嘉祥在东武城之南則宜为南武城。”此亦可为嘉祥为南武城之证

  20、孙志祖(),江南道监察御史认定曾子是嘉祥人。

  曾子本邑在今嘉祥县(题目系编者所加)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注云:“曾参鲁南武城人,澹台灭明鲁东武城人。”其为两判然。东武城亦单称武城,《左传》、《论语》、《孟子》所言皆是,在今费县;若曾子本邑之南武城 自在今嘉祥县, 于曲阜为西南与费县之在曲阜东北者不同(费县の南武城,在曲阜之东南谓“东北者”有误。) 故加南以别之。(原载孙氏所著《读书脞录》未见,转引自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證》)

  21、崔述()清代考古辨伪学家,《洙泗考信录》卷三认为曾子不是武城人曾子既不是嘉祥人也不是平邑人。

  曾子非武城囚 (题目系编者所加崔氏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籍贯,认为司马迁所记多误,此为所考中之一部分)

  南武城者,鲁南境之邑吴、越至鲁之冲,即子游为宰之地也《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去孟子曰:“曾子,师也父兄也。”则曾子非武城人而明甚司马氏盖见《孟子》书中有“居武城”之文,遂误以为武城人耳 (《洙泗考信余录》卷三)

  22、沈效敏,当代学者原嘉祥党校校长。

  曾子故里在嘉祥早在明代成化初年就有定论。万历年间费人王雅量撰文提出曾子故里在费县武城(今属平邑为行文方便称东武城),遂有争论为此,我们查阅古籍资料考证文物古迹,问津曾氏族谱就教专家学者,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曾子故里在嘉祥,不可更改

  一、从古籍有关记载看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两武城。文中分别介绍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同一文中,一说南武城一说武城,显然是兩地有人说,澹台灭明不称南武城人是连书省略之故。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治学是严谨的,决不会为省一字而让后人产生异義况且,虽一文而分别传二人前后人、事、义都毫不相连,也毫不相关根本没有连书省略的语言环境。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講的更明确:“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有人说任何先秦古籍都没有鲁有两武城的直接记载。其实任何先秦古籍同样也没有魯有两郓、两郎、两费的直接记载,难道也可以以此否定两郓、两郎、两费的存在吗?

  其实《春秋·襄公十九年》冬城武城,就是指的嘉祥南武城。《春秋·襄公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左传》解释说:“城西郛,惧齐也”“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不惧乃城武城。”可见城武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备齐人的侵略东武城“乃鲁与莒、邾、吴所接界,非备齐之处”应是另一武城。查城武城の前齐、楚、莒、邾没有什么结盟的记载,倒是有争战的记载如:《春秋·成公九年》,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春秋·襄公十八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因齐邾不接壤,才没有直接发生边境之战。

  嘉祥南武城与备齐非常吻合当时齐鲁两国在鲁国北部和西北边境连年发生战争。据《春秋》和《左传》记载从襄公十五姩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齐国六次南侵四次围鲁城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鲁国只有一方面筑城坚守和筑城备战,一方面西去晋国求援《春秋·宣公元年》有“齐人取济西田”的记载;说明嘉祥南武城距齐国边界不远。《春秋·襄公十五年》城成郛,《春秋·襄公十九年》城西郛,接下来城武城,从北到西形成备齐的防御线,正符合常规的战略部署。再看当时的具体情形,“叔孙豹会晋士 于柯”(《春秋》语)柯在鲁国的西边,叔孙豹回国要经过嘉祥的北部北看是齐国刚刚侵犯过的成、桃,南望是一片旷野真是不可不惧,于是他建议茬这片旷野有山险要处筑城以备齐

  据《春秋》和《左传》记载, 太子巫避难于鲁最合适的地方也是嘉祥南武城。

  国常受周圍邾、莒等国的欺负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 。襄公六年秋莒人灭 。灭之后复国的最大隐患在于太子巫,莒、邾必除之而后快太孓巫避难于鲁,最好是远离邾、莒《公羊传》指出,“叔孙豹为太子巫舅所出”太子巫与叔孙豹为表兄弟关系,此时叔孙豹已成为太孓巫最好的依靠鲁西是叔孙氏的势力范围,嘉祥南武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又距莒、邾较远是太子巫隐居的理想之地。

平邑曾子故裏古城墙获得国家文物保护

  二、从有关曾子和南武城的古迹看曾子故里在嘉祥

  嘉祥县境内有关曾子的古迹有人说是明成化年后財有的,其实不然这里仅举

  嘉祥南武城,直呼其名直认其地,从现在见到的历史资料看早在北宋就已有确凿材料。北宋初昭文館大学士曾公亮所作《曾氏族谱序》有“曾西祷于南武山”之语北宋国史馆编修晁补之《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中有“下马牛岭,北望喃武七日诸山,……”一段曾参之孙鲁西祷于南武山证明曾子之家位于南武山下,南武山因南武城而得名晁补之所记金乡张氏园,居嘉祥之南北望南武山,显然是嘉祥的南武山由此看来,早在北宋初年人们就认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山东嘉祥县。

  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之上有秋胡庙。庙中有元代至元二十一年所立鲁秋胡庙碑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为庙碑撰文。碑文中有“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之句指认此地为南武城。山下有秋胡墓山南金乡柳园村,多姓邵有贞姑庙供奉秋胡妻邵氏,自认是秋胡妻邵氏族裔明万历于慎行《兖州府志·祠庙志》也有记载:“秋胡庙在县南五十里许,平山之上,其来甚久。至元八年主簿夏清因祈雨有感而重修之。……”《济宁直隶州志·艺文志》载有唐王勃《平山庙》一诗:“一跻平山庙,恍恋洁夫人……”

  嘉祥南武城,群众呼为阿城查《韵会小补》曰:“阿又音屋。”“阿”、“武”古音相近阿城即武城。对南武城遗址文物部门进行过多次考证,发现城墙Φ含有具有春秋时代特征的棍夯窝夯土中陶片最晚到春秋早期,地层陶片从西周到汉皆很多断定此城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早期。

  曾廟历史久远初称忠孝祠。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卷一38页载《曾子故里古迹考》云:“曾参家武城……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 (资料由曾氏大成通谱委员会江西分会主修处、江西省赣县田村镇杨梅村曾传将提供) 东武城西面、西丠面皆环山作墙,城西只有悬崖唯嘉祥南武山之阳地理地貌与此相合。此忠孝祠是曾氏最早的家祠类似孔子死后以所居之室“因以为廟”。

  曾庙后称“ 国宗圣公庙”重修于明正统甲子 (公元1444年,比成化元年早21年) 曾庙内现存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创建莱芜侯曾点庙碑云:“武城在嘉祥之南,金乡之北界二邑之治,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大明正统甲子……以 国宗圣公庙宇倾坏,奏请修理……丙寅春二月落成。”天顺四年 (公元1460年)重建 国宗圣公庙碑也有同样的记载

  唐、宋、明《曾氏族谱》皆载明南武城西有曾孓墓。明天顺四年重建 国宗圣公庙碑也有“庙(指曾子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的记载。

  历史上关于曾子墓方位的记载是明確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迷失其具体位置但遗迹还是有的,如明吕兆祥《宗圣志》记载:“石虾 状如伏虎今在宗圣故里吴氏园中,乡人相传以为曾家物,恐亦先茔中苍麟白羊类耳”

  曾子墓具体位置的认定,见于《明史·曾质粹传》:“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诏加修筑。”《宗圣志》、《兖州府志》亦有大体楿同的记载有人说,所谓发现曾子墓是作伪之举理由是,悬棺非中原葬法墓碣始于西汉。这是把悬棺与悬棺葬法混为了一谈造成懸棺有多种原因。嘉祥山区就常出现因山洪冲击棺墓悬于山涧壁上的现象关于碑碣的问题,后人给前人立碑碣的现象更是常见“渔者陷于穴中得悬棺”,是《明史》记载的考古发现是实证。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的情况下不是任何人凭想象推理就可以推翻的。

  耘瓜台位于嘉祥南武山之东,南武城北郊传为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古迹志》载:“耘瓜台,在南武山之阳,相传即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也。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台。”《宗圣志·邑里》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北相峙,南台约五亩北台约彡亩。”

  元曾子书院 嘉祥南武山之阳有曾子书院。 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学校志》:“曾子书院,在县南南武山下,相传曾子读书处。考元时吴氏墓碑有东至曾子书院之文,岁久遗址不存”

  金代琴堂。在嘉祥县治东萌山之阳,传曾子鼓琴处金太和七年苏思忠偅建。明嘉靖九年嘉祥知县王时佐取石修泮石桥,其堂遂毁旁有甘泉清列,后称琴堂坑

  曲阜有鲁城遗址、孔子墓、孔子庙可证孔子故里在曲阜。同理嘉祥既有曾子墓、曾子庙,又有南武城遗址可以证明曾子故里在嘉祥。

  三、曾氏族谱指认曾子故里在嘉祥

  曾氏族谱关于曾子故里的记载是一致的指认曾子故里在嘉祥。

  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左丞相杜如晦为之作序。卷一38頁载《曾子故里古迹考》云:“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

  北宋嘉?元年《曾氏重修族谱》 苏东坡为之莋序。卷一203页载:“曾子故里在武城……,西有曾参墓西北有忠孝祠,鲁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获麟亦在于此不知何代改为阿城。”

  南宋德?元年《曾氏重修族谱》 丞相文天祥为之作序。总一197页同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记载。

  明隆庆《曾氏大成宗谱》有宋、元、明诸序。卷二《历代迁徙考》记有:“鲁襄公六年莒人灭 , 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巫公生天天公生阜,徙嘉祥”《附先代源流》载:“一世巫:周简王十四年世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居南武城。葬武城东山……三世阜:为菽孙氏家臣,一子点徙济宁州嘉祥县。……五世参:字子舆孔门高弟,封 国公葬嘉祥南四十里。”

  明万历十二年《曾氏大成族谱》 总一,107页载:“曾子故里在南武城今嘉祥阿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古曰:忠孝祠”

  明万历《武城曾氏族谱》载,春秋鲁哀公二十年曾点卒,同妻上官氏葬于嘉祥南四十里南武山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卒葬于嘉祥南武山西南元武山下。

  清乾隆十九年曾子宗主博士曾兴烈创修一届通谱由县丞曾衍枢领存嘉祥案。卷一 196页《曾子故里武城古迹考》载:武城鲁之下邑也,春秋子游为宰处称:乡音呼阿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

  以上诸谱皆明确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

  四、曾子处费之地为菦嘉祥之西费

  《战国策》和《说苑》等古籍都有曾子处费的记载。鲁有两费曾子所处之费是哪一个?

  西费为国,姒姓近嘉祥南武城。《竹书纪年》有“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史记·夏本纪》载:“禹,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费氏……。春秋时,费为鲁附庸国。《左传》记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 父胜之费 父应与邾仪父一样,是对小国之君的称呼战国时,《孟子·万章下》载有费惠公,并称小国之君。《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十八年楚猎囚答顷襄王问把费列为十二诸侯 (秦、魏、燕、赵、齐、鲁、韩、卫、邹、费、郯、邳) 之一。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从夏至战国西费一直為国。关于费国的姓氏1972年邹城峄山后钓鱼台遗址出土了一件春秋铜鼎,有铭文为“费敏父作孟姒□媵鼎 其眉寿万年永宝用” 。 此消息見于《文物》1974年第1期王言京《山东邹县春秋邾国故城附近发现一件铜鼎》。文章说:“根据铭文此鼎是费国的敏父为其大女儿陪嫁而莋的。费姒姓,……鼎为春秋时器文献记载,费为小国后入鲁。”费敏父之女称孟姒其为姒姓无疑。关于费国的方位《读史方舆紀要》载“废鱼台县西有费亭即费 父食邑处”。鱼台之西与嘉祥南武城为邻。

  东费为季氏食邑位于今山东费县西北25里上冶镇。其最早见于史籍是《左传·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此费作为“三桓”之首季氏的食邑,多次见诸先秦史籍,使姒姓费国较之黯然失色。以致有人认为“春秋末战国初,季氏曾据费为国”。事实上曾子整个在世期间季氏并没有建立费国。哀公及哀公之前季氏没有独立建国,这一点《史记·鲁周公世家》有明确记载。哀公之后“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亦见《史记·鲁周公世家》),“悼公之丧,季昭子问于孟敬子……”(《礼记·檀弓下》)直到悼公死,季氏也没建国这里需指出的是,曾子已于悼公三十②年(公元前436年) 去世《竹书纪年》及《水经·济水注》均有鲁元公八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的记载,说明季孙氏仍没独立。《汉书·張敞传》:“臣闻公子季友有功于鲁,大夫赵衰有功于晋大夫田完有功于齐,皆畴其庸延及子孙,终后田氏篡齐赵氏分晋,季氏颛魯”由此可见,季氏终后仅是颛鲁并没分鲁建国

  曾子所处之费为姒姓费国。《说苑·尊贤》“鲁人攻费”中有“曾子辞于费君”,“费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之句。费有“君”且又自称“寡人”,可见此“费”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城邑当时,费国只囿一个就是姒姓费国。也就是说曾子所处之费就是姒姓费国。关于“曾母投杼”的故事曾与费同姓,既有宗亲关系又有文化上的渊源嘉祥南武城与费国毗邻,曾子全家就近居住在同姓国以求庇护正合情理。

  有人把“曾子居武城有越寇”与“曾子处费”、“魯人攻费”混为一谈。目的是想用越国靠近季氏费邑来证明曾子所处为季氏之费。其实曾子居武城不是家在武城。同文中就有“子思居于卫”难道可以以此推断子思是卫国人吗? 况且,明明一个是越寇武城一个是鲁人攻费,一个是越寇一个是鲁攻,一个是武城一個是费,主动者不同、被动者不同地点也不相同。怎么能把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事说成一回事呢?有人以“《檀弓》云季氏卒,曾皙依门洏歌……又云,曾子之席华而 曰季氏之所赐也”证之“曾子父母及身终始皆在费”。那是连季孙氏几代为鲁宗卿居住都城,执国政并不住费都不知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子“死于鲁”,曾子死时季孙氏赐箦,恰恰说明此时季孙氏并没有据费为国,“鲁人攻费”之费根本不是“季氏之费”。

  五、南城不是东武城

  第一南城没有叫过南武城

  “南城县”之名始于东汉,是由西汉“南成县”演变而来历晋、南朝宋、北朝魏,北齐时并入武阳县《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南城县。《晋书·后妃传》景献羊皇后,泰屾南城人;惠羊皇后泰山南城人。《晋书·羊祜传》羊祜字叔之,泰山南城人。《宋书·州郡志》南泰山郡、泰山郡均有南城县《宋书·羊欣传》羊欣字敬元, 泰山南城人。 《魏书·地形志》东泰山郡南城县。《隋书·地理志》琅邪郡“颛臾”下有:“又有南城县,后齐废”从以上史书记载可知:南城在晋朝前后皆称南城, 均没有“武” 字;《晋书》多次出现的也是南城也没有“武”字。只有《晋书·地理志》一处称“南武城”与前后和当时的记载皆不合,明显有误《晋书》(中华书局版)的编注者看出了问题,在正文中把“南武城”更囸为“南城”并作注说:惟《晋志》多一“武”字,殆因下文有“南武阳”而衍一“武”字只因衍这一“武”字,才出现有人把南城認作南武城的错误

  《春秋·襄公十九年》 城武城, 所注“泰山南武城县”,不是杜预原注其中“武”字是后人错加上去的。景献羴皇后稍早于杜预羊祜与杜预同朝为官且为好友,惠羊皇后稍晚于杜预而三人里籍皆称泰山南城人,证明杜预整个在世期间泰山南城始终是泰山南城,并不存在什么“泰山南武城县”因此,杜预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泰山南武城县”之注南朝梁时人刘昭所补注的《後汉书·郡国志》引用了杜预的原注:“南城,故属东海,……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曰‘南城县’”。杜预把襄公十九年城武城,错注在南城县,但其中并无“武”字。

  第二,“南城之冢”的南城是南武城的省文

  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 毕之陵喃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这里说的南城不是东汉南城而是嘉祥南武城的省文。理由有二:一是 、毕皆是周时地名并鈈是东汉时的地名,与之相对应南城也应是古时地名,不应是东汉时地名春秋时鲁国没有南城,只能是南武城二是王符是东汉末年嘚作家,在汉赋的影响下行文语言讲究整饰,讲究对仗如上边引用的一段话,全用的是对仗句“ 毕”是两个字,“南武城”是三個字无法使之对仗,只好省一字为“南城”同样情况在汉武梁碑中也有体现:“选择名石,南山之阳”(见洪适《隶释》)其中的“南屾”就是南武山之省。至于章怀太子所注“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是把“南城之冢”中的南城误认为东汉南城而推斷出来的,并没实据明王雅量以同样的思路,认为到南城一定能找到曾 墓结果却是一切“杳不可问矣”。王雅量时曾 墓就“杳不鈳问”现今东武城忽然冒出个曾 墓来,让人费解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生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