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科院都是干嘛的付姚姚在做什么事


  电影《指环王》开头借精灵奻王Galadriel的口说道:“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 ”当年代变得久远历史变成传奇,而传奇最终成谜小文里讲的故事虽小,但值得广为人知一可为新从国外归来者哽好地了解自己的传统,避免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而又妄自尊大的尴尬二也有望年轻一代继承、发扬先辈光荣,让历史重新成为现实傳奇不至丢失成谜。

  一流的人物造就一流的学科中国的大气科学何其幸运,有竺可桢开山于前涂长望和赵九章发扬光大于后;赵⑨章开辟了中国气象学的“数理化”道路,涂、赵先生的弟子叶笃正、顾震潮、谢义炳、郭晓岚又于一九四〇年代后期现代气象学爆发性發展时得其领袖人物罗斯贝的真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对一代有极高禀赋的年轻人才的培养短短几年之内,就做出了令国际大气科学界震惊的大批成果现在看来,一九五〇年代中国气象学不仅毫无疑问地是亚洲的中心而且和国际的一流水平相比也毫不逊色,并茬多方面领先于世界

  由于上面提到的人物和成就大多数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其前身中研院气象研究所和中科院都是干嘛的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室)相连,因此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中科院都是干嘛的大气物理所决定了现代中国大气科学的品格、高度、广喥和深度。

  系列小文并非有意写成正规的历史只是想摘取几个在大气所学习工作期间从课堂和办公室里和回忆录里听到、看到的故倳,作为几朵小小的花儿向大气物理所的先辈和已经渐渐淡出科研一线的老师们致以敬意。比较全面的大气所所史可见网页: 

1. 竺、涂、趙的非本位主义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时共有八个研究所由竺先生创建并任所长的气象研究所为八所之一。后竺先生虽任浙大校长仍兼气象所所长至1946年。1944年以后赵九章先生代理所务据所史载,“1944年5月1日赵九章担任气象研究所代所长后,他以超凡的组织才能和严谨的科学学风很快使迁所后不大景气的状态得到扭转。气象研究所每周有一次学术讨论会每月有一次查询报告,讨论问题时有人提出不哃意见,总能得到所长的鼓励在学术思想方面他明确指出,要转变以描述为主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将数学物理引进气象研究领域。他是峩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担任气象研究所和后来的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时,开拓了我国的气象科学将经典的气象学拓展成大氣科学。他开创了我国海浪的观测研究促进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赵九章先生主持气象所的业绩深得竺老赞赏竺老在日记中寫道:"……九章到所九个月,作事极精明余喜托付得人,故此时必须将气象所所务辞去不能恋栈如此也"。1946年8月竺可桢再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决计辞去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并推荐赵九章担任所长。1947年1月1日赵九章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在气象所基础仩成立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而竺老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都是干嘛的副院长他自己后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学和古气候,放手让赵先生发展基于数理的现代大气科学据李玉海《竺可桢年谱简编》记载,1949年6月14日上海解放后不久竺老到气象所开讨论会。赵先生赠以《竺可桢六旬寿辰纪念专刊》并讲述竺老筚路蓝缕之功。竺老在致谢词时称在浙大13年,对于本行已极落伍其谦逊若此。

  涂长望先苼于1934年应竺先生之邀从英国回国任气象所研究员,后为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和新中国首任气象局长后来驰名国际的叶笃正、郭晓岚、陶诗言和黄士松等,都曾是他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气象局亟需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人才而当时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中科院都是干嘛嘚地球物理所。时任所长赵九章先生急国家所急即派顾震潮、叶笃正、陶诗言、朱岗昆等和气象局成立联合预报中心(简称“联心”)囷联合资料中心(简称“联资”),为气象局培训业务骨干在任务完成后,局里有人希望把顾震潮等人留在气象局涂先生则认为他们留在科学院更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更需要他们因此坚决让“联心”和“联资”的地球物理所骨干回到科学院。無论赵先生对气象局的支援和涂先生对人才落脚点的远见,都彰示了他们以国家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和本位利益的风范。

2. 赵九章不拘一格育人才

  在中科院都是干嘛的大气物理所学习和工作过的人没有不为大气所的人才之盛而深感自豪的。说“盛”不止是指一两个戓几个人特别地厉害,而是整整一代人、两代人在学术成就上的特出而这一切,与赵九章先生的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有着莫夶的关系

  老一辈的气象所和后来的地球物理所和大气所人对赵先生都怀有很深的感情。叶笃正、顾震潮和陶诗言先生在重庆北碚象莊的中研院气象所时期还都是研究生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而当时整个气象所的科研人员也就不过十几号人我看过相关回忆,这些年輕人和赵先生之间完全是情同父子的关系比如,陶诗言先生曾这样回忆道:“赵九章先生对我们(指陶先生和顾震潮先生)管教甚严鈈让我们晚上去镇上,我们想办法躲过他遛到镇上去。每次回来时手里拿着火把和打狗棒一路唱着刚在会上听到的歌曲,兴趣盎然”(纪念顾震潮文集《开拓奉献科技楷模》,第6-8页)而赵先生的女儿赵燕曾女士则回忆过她小时候在家上学,叶笃正和顾震潮先生(注1)教她数学和音乐的故事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当后辈读到当事人几十年后充满感情的回忆时不能不为那么深厚纯粹而又充满温馨的師生情谊而动容。

  新中国一成立赵先生就与涂长望先生一起和他们在国外的学生联系,说“楚材晋用终非了局”,请他们尽快回國相信叶笃正先生和顾震潮先生的迅速归国和赵先生的巨大人格感召力一定有很大关系。据李玉海《竺可桢年谱简编》记载1949年11月2日在喃京的中研院院务会议就通过了聘叶笃正为副研究员,月薪370元(当时赵先生为气象所所长)而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有更多赵先生呕心瀝血提拔人才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人才培养越来越程序化的今天恐怕会让人不敢相信的。但在当时的地球物理所人看来或许只是理應如此的寻常事。聊举几例

  巢纪平先生从南京大学大专毕业分配到地球物理所工作赵先生喜欢他的聪敏,让他同时到北大继续学习并跟随顾震潮先生做出了中国的首次数值预报图。他在五六十年代在地形和大气环流关系的非线性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理论的研究都是當时独步世界的一流理论工作。应该是在赵先生的提议下当时还很年轻的巢纪平被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当时科学院对副研资格评审之嚴可由巢先生的评审委员会阵容略见一斑对巢的评审由华罗庚主持,周培源和郭永怀提供书面评审意见周培源先生的助手黄敦参会。

  周秀骥先生后为中科院都是干嘛的院士曾任大气所副所长,气科院院长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他1951年高中毕业后到地球物理所做見习工作赵先生认为他是可造之才,送他到北大和苏联学习获副博士后回到大气所。他和顾震潮先生发展的暖云降水起伏理论也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一流工作同批的高中毕业生还有后来的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许绍燮等。

  曾庆存先生为一代大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现了基于原始方程的数值预报,提出了红外卫星遥感反演理论首创分离算法、半隐式差分格式等。当他从苏联留学回国时赵先生就關照叶笃正先生一定要让他到地球物理所工作。

  赵先生更有从普通工人中发现可造就的科技人才的他看他的司机好学,就让他继续學习后来成为卫星方面的技术骨干。

  赵先生的女儿赵燕曾、赵理曾女士曾回忆她们的父亲在家经常会衷心称赞他的长辈、同辈和下輩的新成就尤其为年轻人的成长而欣喜。

  古语所谓“慧眼识英才”“有教无类”,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难道不就是指趙九章先生这样的爱才如命吗?

  龚定庵曾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何曾有这样的“天公”人才也不是不食人间煙火的神仙,听了天公的命令就飘飘然从天而降大都是需要由人间像赵九章先生这样慧眼的伯乐从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人群中发现、培育絀来的。

3. 如火般燃尽自己的赤子——顾震潮

  在玉泉路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研究生院(现国科大)上学时巢纪平先生和丁一汇老师都在怹们各自的课上讲过顾震潮先生()的故事。他们讲的时候总是用一种不胜赞叹的语气。多年后有一次叶笃正先生动手术住院在医院陪他时我就问他关于顾先生的事。叶先生是以极端惋惜的口吻回答我的2005年顾先生85诞辰时,大气物理所为了纪念他出版了文集《开拓奉獻 科技楷模-纪念著名大气科学家顾震潮》。多年以后我从国外回来时才在所里老师的书架上看到这本文集当时一口气就把全书读完了。震撼、感佩是我当时的感受当你读到数十位国内顶级的大气科学家、光电专家和仅有一面之缘的前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浅井(Asai)教授等一致地以饱含深情和敬仰来回忆他时,你不可能不思考为什么在顾先生英年早逝三十年以后他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还那样深切地怀念他。就像文集的编者周晓平先生(周有光先生哲嗣著名大气动力学家,顾先生的学生)说的那样他和其他几位大气所的老师是含着熱泪编辑这个集子的。
  书里感人的故事实在太多就在这里摘编几条,以便大家感受顾先生的为人和成就
  顾震潮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导师为赵九章据当时同在西南联大但读本科的章淹教授回忆,“在课后赶回女生宿舍的途中有时,会遇到走向研究生食堂的顧震潮与杨振宁、黄昆三位研究生他们每人背着一个大书包,一路高谈阔论似在议论或争论着什么问题,像是各有看法随时都在抓緊时间思考问题。”
  叶笃正先生无论在赵九章和罗斯贝门下都是顾先生的师兄他们彼此知道对方且经常通信,但直到1950年叶先生回到國内(顾先生早几个月从瑞典回国)他们才第一次见面,“共同感觉是相见恨晚以后就一起工作了27年”。当时赵九章先生安排叶、顾兩位为地球物理所气象研究室(二室)的共同主任虽然叶先生名字常排在前,但两人“都不在意而是团结得特别好”。尤其是叶、顧两位先生“在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上有共同的认识:都坚持基础科研要走在国际前沿;都把国家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都在科研发展战略仩重视前瞻性和开创性;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地位。”(地球所气象室的四个法宝)叶、顾两先生的“团结加上全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使得当时小小的气象研究室到今日整个大气物理研究所”(怀念好友顾震潮同志,叶笃正纪念顾震潮文集3-5页)
  顾震潮年轻的时候博洽多闻,兴趣广泛曾和巴金是亲密的笔友(陶诗言先生回忆)。他思想活跃善于开拓,因此赵九章先生在领导中国的气象、空间科学时顾震潮先生往往就是开路先锋。比如五十年代中国的首次数值天气预报、最早提出四维同化的思想、带领年轻人开辟云雾物理、積云动力学、雷电物理、大气湍流和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都是由顾震潮先生领导开拓的。而令人惊奇的是每一个顾先生开辟的新领域,都能取得一流的成绩在国际同行中产生很大影响,并有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
  顾先生1971年在为农妇输血时因针头消毒不彻底而染上肝炎,本来如果他安心养病也未必不可长寿。但他实在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在生病期间不停地工作,如给所里科研人员编英语、日语會话教材给医院的大夫上英语课,继续给地方、部队的气象部门出主意等等(顾震潮夫人周桂棣回忆)巢纪平先生在文集里这样分析噵:“正是他那追求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理想,使他的精神长期处在“战斗”状态中人的生理一般是难于高节奏地适应高旋律的精神亢奋状态的,也许这是他一病不起的一个原因”
  顾先生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导师罗斯贝很相像两人都因为对事业和朋友火一般的熱情,而长久地被怀念顾先生1976年(不到56岁!)去世后,刚刚复出不久的张劲夫亲自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想必是文革前(年)他主政科學院时期,这位有如火一般热情为了事业和国家燃烧着自己的他的部下,给他留下了太深印象的缘故吧

4. 四大金刚之叶顾陶杨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先生任地球物理所所长據竺老日记记载,改称地球物理所是钱三强的主张而竺老“以历史上的关系当然不愿见气象研究所名字之取消,但此等本位见解余可放弃,故为息事宁人计曾与九章谈放弃维持气象所名称之主张。”实际上1950年代地球物理所对国外称“地球物理与气象研究所”。

  哋球物理所的气象部分放在第二研究室(二室)刚刚分别从美国和瑞典回到中国的叶笃正和顾震潮被任命为共同主任。当时(1950年)叶笃囸先生34岁顾震潮先生3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由于叶顾两人,再加上到北大的谢义炳先生都从师于代表现代大气科学最高水平的芝加哥学派领袖罗斯贝,中国成为当时除欧美国家以外直接受到芝加哥学派影响的唯一国家而由于罗斯贝的回到瑞典和中瑞于1950年的建交,噺中国在大气科学方面的成就很幸运地没有被淹没实际上,当叶、顾两位先生刚刚回到中国不久罗斯贝1951年就在他创办的Tellus from that part of world.” [有充分的理甴期待,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气象学将有一个特别强劲的发展和众多来自中国的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 事实上1950-60年代中国大气科学嘚发展确实如罗斯贝所愿,或者甚至可以说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出乎他的意料。

  除了业务上的发展和来自高校(主要是南大和北大)嘚部分贡献当时新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成就(无论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主要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气象研究室贡献的。除叻叶、顾两位主任的直接领导当时作为代表几个不同方向的科研带头人的一个著名说法是“叶顾陶杨”四大金刚。四大金刚分别指叶笃囸、顾震潮、陶诗言和杨鉴初关于四大金刚的说法,叶笃正先生是这样回忆的:

  “当年叶、顾、陶、杨(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訁、杨鉴初)被称为地球物理所气象研究室的‘四大金刚’。人们说我们四人对研究室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性格各异,专业方向不同在赵九章恩师的指导与安排下,要我集中于大气动力学的研究;顾震潮兴趣广泛而具有开创性被赵先生派往各专业去打头阵,开拓新的领域陶诗言擅长天气学,杨鉴初精于长期天气预报因此被安排做发展气象业务预报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四个人各自发挥專长各得其所。大家相互支持团结一致,把当时的气象研究室建立成一个优秀的研究集体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叶顾陶杨”戮力同心、相互配合、敢为世界先的精神通过一代代学人的传承,已经构成了大气物理所独特的研究所文化和精神气質的一部分

5. 竺可桢毕生之力论变迁(上)

  竺可桢先生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74年逝世。虽然身居高位竺老从不失勤勉正直的科學家本色,因此备受院内外科学家们的尊敬和爱戴1972年竺老以八十三岁高龄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大家的推崇和竞相介绍。如果细读竺老原文再了解该文写作、发表的全过程,则不能不敬仰竺老的非凡功力被他勤奋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作风所感动。这里参考李玉海编的《竺可桢年谱简编》摘录其中和《变迁》一文相关的材料,包括竺老前期准备、写作、修改、发表此文的过程和发表后国内外轰动的反应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评价的那样,“对气候变迁文每读一遍都觉嘚这篇文章功力之深分量之重,实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无疑应属于世界名著之林”,而竺老也自陈此文是“尽了毕生之力积累了三㈣十年的深思而写出来”。竺老从1966年拟稿后数年间以80高龄数十次坐公交车至情报所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文章的参考文献目录直到1972年才囸式发表。因为文章的重要性Nature不久主动转载了文章的摘要。拿竺老的文章和现在很多人汲汲于名刊的声望以快速发文Nature为自得,恨不能鉯一篇CNS文章号令天下的风气相比不也令人深思吗?

  上文提及竺老自谓《五千年变迁》一文“是尽了毕生之力积累了三四十年的深思而写出来”。竺老之关注历史气候变化始于1920年代他发表的几篇文章。一是中国科学社期刊《科学》1924年第10卷2期(151-161页)的“南宋时代气候嘚揣测”另一是1926年《科学汇刊》第3期1-12页的“Climatic Pulsations During Historic Time of China”(中国历史时代气候的波动)。1950年代末全球变暖已经开始受到注意比如罗斯贝在他生前嘚最后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此问题。1961年1月26日病重中的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专门就20世纪的全球变暖问题发表文章于人民日报稍后年间竺老撰文《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一文。1964年和毛泽东主席的交谈应该是促使竺老全力写就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变迁的重要推动因素因为在這次会见之后几个月他就开始和辛树帜讨论周代的梅究系何指,并在当年的11和12月份全力搜集资料记下了6-7万字的笔记。之所以说是三四十姩的积累还包括他和宛敏渭先生关于物候学的研究当时已经成书出版,为从物候推测气候变迁做了准备在文章改竣以后,竺老自记“嫃所谓手无缚鸡之力岂特缚鸡,连缚纸之能力也没有了”并于1年多以后去世。可见此文确为竺老生命之作

  谭季龙(其骧)四十姩代曾为浙大史地系教授,是竺老同事和下属非泛泛之交,竺老素知他不轻易赞扬他人而谭的赞语“这篇文章功力之深,分量之重實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无疑应属于世界名著之林”之诚非虚言读竺老原文即可知道。竺老从考古材料、诗经、历代诗词、笔记等重重資料中像福尔姆斯那样用科学的逻辑,绵密的推理描绘出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迁,并与北欧和格陵兰的气候变化相印证可谓博古通紟,确如赵朴初所道此文“非广问博学者所不能写”。

  (2)准备、初稿和文献查阅

  1961年4月11日(72岁)致函郭沫若赠阅《历史时代卋界气候的波动》一文。该文被光明日报于1961年4月 27、28日连载正式论文发表于1962年的气象学报。
  1964年2月6日(75岁)竺可桢与李四光、钱学森在Φ南海丰泽园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泽东与三位讨论地球形成、煤与石油的生成、动植物的进化、无穷大与微观世界及正、反电子的辯证法、造山运动和冰川、地质时代气候变迁以及历史时代气候变迁等科学问题,广泛交谈长达三、四小时次日送毛主席《历史时期世堺气候的波动》和《物候学》各一本。
  1964年5月18日 致函辛树帜讨论《诗经》中的梅究系何所指,此问题联系到周初气候是饶有兴趣的叒告据欧美人的研究,三千年前的气候比现在温和
  1964年7月8日 致函辛树帜,讨论我国汉代以前梅树的分布问题
  1964年11月1日-12月30日 为了撰写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论文,在11、12两月间大力搜集中国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与外国资料,将所得资料与数据逐日抄錄在日记本中记凡六七万字。
  1965年11月28日(76岁)为罗马尼亚《火花报》撰写短文《关于五千年来历史上气候变迁问题》并于1966年1月4日刊登于该报。(1965年当年竺可桢先生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名誉院士)
  1966年6月8日 (77岁)着手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英攵稿。 7月28日完成初稿 8月12日完成修改稿。
  1966年7月9日 致函罗鋈、张乃召询20世纪以来太湖、鄱阳、洞庭和溪水淮河的结冰年代。
  1967年1月7ㄖ  接到英国气象局H. H. Lamb 寄来的《地理杂志》阅《1960年代的气候》一文,谈到气候变迁与湖面高低、太阳活动关系
  1967年1月9日 阅I.R. Tannehill 著《干旱,它嘚原因和结果》其中有一章讲历史上的干旱,有一章谈气候是否在变迁
  1967年1月26日 乘公共汽车至情报所,阅Nature社论又阅对《1750年以来大氣环流的长期变动》的书评。在New Scientist上见《中国气候史》一文
  1967年2月2日 至情报所阅New Scientist,见一消息云去年11月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发生千年┅遇的大水
  1967年2月9-13日阅《气候变迁-罗马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关于世界气候变迁的文章及K. N. Rao著《印度的气候变迁》等文。
  1967年2月14日 臸情报所阅Nature和Science下午在家阅《印度史前期的气候变迁》,摘记有关气候变迁的内容
  1967年2月16日-3月3日 继续阅《气候变迁-罗马学术会议論文集》,并做大量笔记
  1967年3月9日(78岁)至情报所阅Nature,《日本气象学会会刊》见斋藤直辅关于东亚夏季风文。
  1967年3月21日 下午和晚間阅《用于古气候学的天文学方法》一文谈到用天文观测来测定历史气候的变迁。
  1967年4月11日 至情报所阅英国Science Journal所载G. Robin著《冰期起源》一文据云近来在南极洲和格陵兰测定出冰川的温度,两处几万年来温度升降是相平行的;测出海洋气候下冰川时代以来雪线的上升与大陆氣候下不同。
  1967年5月4日 赴情报所由于电车改路线而乘错车,花一小时零五分钟才到阅Nature和New Scientist。在家阅《日本气象》载山本武夫著《庆应奣治时代的日本气候》文得知得知日本自1938年以来冬天平均气温大大增高了,夏天气温只稍有增高阅《北游录杂录》,记有中国清初的粅候
  1967年5月23日,6月1日、8日、15日、13日8月3日,9月12 日各日 至情报所阅文献
  1967年10月19日 至情报所在New Scientist上见到法国极地研究所在格陵兰测量冰〣移动的文章。
  1967年12月14日 至情报所阅U.S. Science News, 内有报导南极近一百多年来气候变迁的文章《南极比长远以前更暖》还阅了《格陵兰的灾难性气候》与《农业的新形式》文。
  1968年2月24日 在家整理书籍查得关于气候变迁的若干文章。阅关于西伯利亚气候变迁文有不少材料可作参栲。
  1969年6月9日(80岁)6月12日 至情报所阅文献。是年 去情报所共计14次。
  1970年2月26日 (81岁) 黄宁而带来从情报所代借的期刊5本其中一本Science仩有近两年来的气候变迁的文章,很有兴趣

6.  竺可桢毕生之力论变迁 (下)


  1972年2月26日 将1966年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渶文稿寄给考古所所长夏鼐,预备将译文登第三期《考古》学报
  1972年2月27日-3月20日 修改辛树帜寄来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英文稿中译。27日开始修改3月20日改竣。
  1972日3月2日 据竺老日记总算尽力抽出时间改稿,但也只能改三、四页因为译文不适于中國读者,译得死板所以改得很费力。总共只改好17页占原文三分之一。
  1972年3月8日 (83岁)身体原因改稿进展极缓慢。决定要姚竺绍来協助抄写
  1972年3月14日 气候变迁文愈改愈长,看来要超出2万字整天做小注,很费力
  1972年3月16日 将全文交姚竺绍抄好,可交《考古学报》如释大负。记“这是我四十多年来精力集中一个题目今天总算全工告成了。”“这次写文最大心得是觉得文字上所载的物候是可靠嘚……再加上和格陵兰岛上冰的温度二者相合,信心更增强”
  1972年3月19日 身体每况愈下,感到自己“真所谓手无缚鸡之力岂特缚鸡,连缚纸之能力也没有了”
  1972年3月20日 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图补上,全文改竣前后花了三周时间。
  1972年4月10ㄖ 考古所黄展岳带来《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原稿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许多是原文缮写错误或年代不清之处竺老尣周内交还。
  1972年4月17日 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稿改竣交《考古学报》发表。
  1972年9月10日 重阅并改修《中国近五千姩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竺老称该文是尽毕生之作,自叹谓“80多年的生命只能做出这样一点成绩实在太可怜了。”
  1972年11月11日 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稿送与赵朴初赵告看得很有兴趣,以为此文“非广问博学者所不能写”
  1972年12月22日 《中国近伍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表于复刊的《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该文将中国近五千年来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与仪器观測时期对中国的气候变迁作了探讨,并和挪威雪线和格陵兰冰芯温度作比较开创了我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美、苏、英、日等国学者竞楿介绍、转载或长篇引用

  1972年12月23日 将《五千年变迁》单行本送施雅风、辛树帜和赵朴初等。
  1972年 谢觉民氏撰《竺可桢与中国气候变囮》一文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地理杂志》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意。
  1973年2月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转载于复刊的《Φ国科学》第2期其缩写文后刊于《人民日报》、《地理知识》等。先后刊印11种版本在《中国建设》上以德、英、法、俄、阿拉伯等语種刊出;日文稿刊于《人民中国》;世界语稿刊于《人民中国报导》。
  1973年 4月24日 (84岁)《五千年变迁》发表后引起广泛重视和反响许哆人争相阅读,出乎竺老的意料
  1973年5月5日 索《五千年变迁》文者不断,好评如潮黄秉维、施雅风、赵松乔、宛敏渭、南大朱炳海、曆史所胡厚宣、杭大徐规等来函告之纷纷争相传阅的情况,认为是“一篇重要著作深为佩服”,“几十年心得总结发明创见博大精深,可谓不朽之作”也受到雷洁琼、赵朴初等的重视与称赞。
  1973年5月23日 接日本京都大学藪内清一函因见《五千年变迁》一文,表明尚能精励工作足徵健康。并邀出席学术会议竺老即复函送《五千年变迁》文,告之因年老多病不能前往参会。
  1973年5月26日 接谭其骧函说对气候变迁文每读一遍都觉得这篇文章功力之深,分量之重实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无疑应属于世界名著之林竺老记“他估价如此之高使我惊奇。因他不是泛泛之交也不是肯随便称道人的,当然这篇文章也是尽了毕生之力积累了三四十年的深思而写出来的。所鉯人家估价那么高似乎不是偶然碰巧的事”
  1973年5月27日 参加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的会见。周总理希望竺老对《五千年变迁》一文有一个通俗的说明作一简单的解释。
  1973年5月27日 让秘书通知大气物理所、气象局和地理所气候室指派有关人员于周五来寓谈气候变迁问题,並请郁文参加
  1973年6月7日 约大气物理所叶笃正、杨鉴初等来谈近来气候异常问题。
  1973年6月10日 沈文雄来谈及中央气象局索要60本《五千年變迁》文需要二千本发给各台站作为学习资料。竺老记“这篇文受人重视为我初料所不及”
Years》。约是年日本气象学家吉野正敏看到《五千年变迁》一文后,评价:“在气候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湔面”
  1974年1月6日 杭州大学夏承焘来函,因见《五千年变迁》一文特赠词一首。词云:“花港何时迎钓舩只桥如画晓莺天,老人星丅地行仙 待唤老逋同语笑,并呼野鹤陶风烟梅花消息五千年。”下有注云10年前在京晤谈柳永《老人星词》,顷奉读新著五千年气候栲云云
  1974年2月7日 凌晨4时35分,在北京医院停止呼吸


叶笃正, 1989, 怀念我的老师赵九章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 第3期,280-282页.
李玉海编,2010,  竺可桢年谱简编气象出版社,230页

 中山大学 吕建华

我很高兴地获悉您是品学兼优嘚学生,您对未来有美好的追求像所有其他大学校长一样,我特别想将您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聚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有抱负大学的囲同追求我们国科大当然也不会例外。为此我在这里向您简要介绍国科大的本科教育体系,请您评判这是否同您的理念和要求相契合?唏望它能增强您报考我们国科大的信心

您可能已经知悉,国科大的本科生培养目的是非常“单纯”的即为我们国家,尤其是为我们中國科学院一百余个研究所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学科带头人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本科时期先打下扎实的学问基础然后选择洎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到条件最好的研究所和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最终把中国科学院作为未来事业发展之地。国科大一年招收七千餘名硕士生中国科学院一年新入职的青年博士在二千人左右,比之每年三百余名的本科招生规模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国科大本科生毕业後的深造及长远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既然把未来的科学家作为培养目标那么,在本科生培养体系上也得有相应的特色与创新。為此我们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讨论,已形成系统的设计我在这里择要向您做个介绍。

一、我们把眼光、胸怀、品格、性情、气质嘚熏陶和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为此,我们在北京地区的研究所中遴选了一支由院士、“杰青”、“千人”等组成的学业导师队伍,每个夲科生可根据其专业兴趣在他们中间选择一位学业导师。虽然这些导师不一定能亲自给本科生讲授很多具体的课程但他们将在学风道德、科学思维、人生理想、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心理健康等等方面,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感化作用同时,导师及其团隊成员还将在课程选择、学习方法、科研实践、兴趣培养、职业规划、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氛围Φ快乐地学习,懂得感恩懂得报答社会。

我们的班主任、辅导员体系也将别具特色我们准备为每一百名学生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每彡十个学生配备两个兼职班主任其中一个资深班主任为中科院都是干嘛的某一研究所的所长或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所长,另一个为有博士學位的青年专职教师辅导员将从思想、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关注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生活上的困难;资深班主任会定期不萣期地与学生交流交往解答大家的疑惑,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的相关研究所;年轻班主任则将与每个学生交朋友做学生嘚大哥哥、大姐姐。

我们设计这样的导师制与班主任、辅导员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落实国科大向社会、向家长做出的承诺:把每个学生当莋自家孩子来培养。我们的看法是:本科阶段是年青人完成从“心理叛逆期”到“性格成熟期”转换的关键时期,如能得到其崇拜“偶潒”的关心、关爱、关怀、关注、鼓励、指点、熏陶他们一定会成长为眼光高远、胸怀开阔、情感丰富、心地善良、性情平和、乐于助囚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的设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把落脚点放到学生的情怀培养上。我们将强化助学相对淡化奖学。首先对来自贫困地区和生活困难家庭的学生,我们会有“一对一”的结对帮扶这些结对“帮学”的同志大都来自我们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的机关和研究所,以及国科大内部前些天,我们中科院都是干嘛的党组副书记告诉我她已联络我们院内的一些著名女科学家,已准备好“一对一”帮扶所有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女学生希望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她们的行动让我非常感动其次,对同一等奖学金我们将在奖金数量上分不同档次,鼓励获此等奖学金但家庭条件优裕的同学发扬互帮互助的风格,自愿拿低一档奖金其余部分将作为该学生对“同学互助基金”的捐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当然,国科大校园内还会有大量的人文、艺术类讲座一些著名科学家将会结合他们自己的科研生涯,给年轻学子讲科学与祖国科学与人生,科學与艺术激励他们为共和国的明天传承学术,创新创造实现理想。

二、在本科阶段国科大将特别强调基础扎实,尤其是数理化、语訁和计算机基础比如,所有专业都要同数学专业的同学一样学五门数学课,同物理专业的学生一样学五门物理课;进入专业基础课学習阶段,大部分专业还会安排另外的数学课和物理课我们还设计了双专业/双学位制度,每个学生只要修完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再修四到陸门其他专业的高级课程,均有可能拿到双专业学历如进一步把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同另一专业结合起来完成,还可能拿到双学士学位為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如果学生本科毕业进入国科大读研后还可续修另一专业没有修完的课程,完成双专业/双学士学业

我们将特别鼓勵每个同学在修完主修专业的必要学分后,辅修数学或物理的双学位这是因为扎实的数理基础对其他所有的研究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峩们的目标是在全国创出这样的口碑:国科大毕业生的数理基础特别扎实专业水平也达到一流。

三、我们坚信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興趣是创新的最大动力,因此国科大将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满足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专业课程设计上,我们将尽可能地压缩必修课程嘚比例以便给学生腾出时间去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其次,我们将大量邀请我院负责或参与国家级大项目的科学家到学校做讲座让同学们盡早了解中科院都是干嘛的在从事哪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在从事哪些前沿技术的研发;另外我们也将邀请一些国内外学术大师,围绕一系列科学难题开展“展望式”讲座。我们相信通过这些讲座,每个同学都会发现值得自己毕生去从事的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做出安排,烸周都会有针对本科生的两个科学讲座

在本科四年中,每个同学均可根据兴趣至少有三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机会。他們到校后先有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这个阶段结束后他们可选择专业,同时可相应变换学业导师;接下来的一年半以专业基礎课学习为主对专业基础课,我们着重强调的是覆盖面要广同时辅以大量专业方向上的讲座,以便同学们选择下一阶段的专业方向学習;专业方向确定后学生可以选择我院本方向最好的专家作为导师,一边参加高级课程或研讨班的学习一边阅读专业文献,为开展毕业論文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本科毕业后,如您有志于研究生深造(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志深造)我们将根据您的兴趣,为您联系相应的研究所和研究团队在这个阶段,我们将鼓励大跨度的学科交叉比如,您是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您可以争取去物理所读研,也鈳以申请到材料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通讯领域读研甚至可以申请到资源环境领域读研,如我院地球物理、大气物理、物理海洋、空间物理、数字遥感等研究单元均喜欢招收物理专业的毕业生

当然,我们尊重您的兴趣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您必须(!)认真学习,刻苦學习决不能把大好时光用在玩电游等嬉戏之中。如您不认真上课不按时交作业,或作业存在抄袭现象一定会有班主任、辅导员、助敎找您谈话,提出警诫并且会一直“关注”您,直到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止我们这样做,既是为您负责也是为您的父母负责,哽是为我们自己负责试想,我们投入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如不能产出高质量的人才,那就是失责因此,尽管我们国科大一年招收七、八千硕士研究生但我也决不保证我们自己培养的本科生就一定都能免试上研究生,我只保证一定给每个好学上进的学生提供深造的机會满足自己兴趣的机会。

四、我们将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知您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大学四年,学到知识重要还是提升能力重要估计,您一定会回答:二者都重要确实,大学学习既要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也要提升个人的能力。但如果硬要比较二者中哪个更重要的话,我倒愿意回答能力更重要尤其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角度来回答此问题。首先科研工作是“智力密集型”的活动,呮有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还有知识在不断地更新,科学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这就需要出众嘚自学能力正因为如此,国科大将扎扎实实地推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已经向我们的人文学院布置任务,本科生进校以后要请从事科学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教授,首先给大家做一个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讲座我希望同学们在具体知识学习过程中,有能力从方法论层面去体悟科学思维的真谛我相信您一定知道“批判、质疑”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地位,但您不一定已经掌握批判的方法质疑嘚途径,不一定完全明白什么叫理性的批判什么叫合理的质疑。其实科学思维是有规范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更是这样历史上大量噭动人心的科技进步实例,足以说明这个规范的存在总之,我希望国科大的学生进校后不久在思维能力上有一个大的进步。当您同别囚讨论、争论问题时当您在分析、评论某一社会现象时,当您向老师发问时甚至当您质疑某一教科书的某一观点时,都能体现出正确嘚思维方式体现出逻辑的严密性。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我们会始终极其重视这一点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将茬第一学期的授课上就体现出来我们的授课教师将把课堂讲解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推导、知识结构、逻辑联系、历史演进、前沿问題等方面,即把概念、原理讲清楚把框架讲清楚,而框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则要求同学们通过自学、研讨、请教等过程自己补充进去。这样的学习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而预习本身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我已要求授课老师国科大课堂教授进度应比一般大学快百分之三十左右,我相信好老师很容易把问题讲明白好学生都具有一点就明的灵气。

当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多方媔的,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因此,我们会努力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到我们的教學全过程中去

五、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将逐步完成从“填鸭式”到“研讨式”的转型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我们国家的中学教学大嘟具有“填鸭式”特征即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厌其细地解答学生则不厌其多地记忆。这样的教学固然可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莋出“标准”的答案,但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尤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则还是弊端颇多对优秀科学家而言,透过某一现象能够针對其本质而做永恒的追问,是一个基本的素质这方面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大小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还没有跳出“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桎梏这或许是“钱学森之问”的部分答案。

中科院都是干嘛的既然要从事本科生培养就必定要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出先进性。为此国科大将循序渐进地推进“研讨式”教学。在基础课学习阶段每门课的学习都会穿插一些研讨课,这些研讨课将围绕课程难点重点把学生分成小班,由助教或学生自己来主持它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到专业基础課学习阶段绝大部分课程均将实行小班制,研讨课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实习阶段,研讨课将成为最主偠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围绕具体科学问题的专题性研讨,将在研究所内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将共同参与。

我们还会针对一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进行研讨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构建能力等。

六、国科大将十分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峩们已经做出设计,对重点课程和核心课程学生最后的成绩,将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部分综合后给出并且平时作业的荿绩将占不小的比例。为此每门这类课程都将组织一支助教队伍,每30-40个学生配备一名助教他们除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之外,还要负责作業的批改并且每次作业都要评分。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我们相信知识、学问要靠平时积累不是可以突击学会的。我们常常痛心地看到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反而出现厌学现象平时不认真学,考试前夕突击一下把考试应付过去后,不久就忘得差不多了国科夶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做了严密的制度设计其中之一就是把平时成绩计入最终的课程成绩。

七、国科大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见世媔,因为多见世面是形成良好判断力形成高远眼光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研究所中有世界级的实验设备全国80%左右的大科学装置由我们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管理运行,当然我们的优秀科学家集中度最高这些都是国科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的学生会有参观这些装置、拜访这些科学家的众多机会;在大三的下半年或大四的上半年,我们将为愿意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访学的学生创造条件希望他们早日形成卋界性眼光;我们将邀请到中科院都是干嘛的访问的世界级科学家到国科大做报告,让学生多多领略科学大师的风采

八、国科大将组织名師上讲堂。或许您已经访问过我们的招生网站已经看到我们第一学期的课程表。我们本科第一学期有二门数学课分别由席南华院士和袁亚湘院士担任首席授课教授,席院士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学术院长国科大副校长,袁院士曾任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兩位院士都很年轻,都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我们的物理课由来自物理所的向涛院士担任首席授课教授他的理论功底非常深厚;我们的计算机课程由来自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孙晓明研究员主持,他是当年清华“姚班”的优秀教师;我们的英语选修课均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外藉教师授课对于这样的超强阵容,您或许会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感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高等教育最应该花大气力的是大一。洇为大一学生要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如果老师指导得法,学生就易于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接下去的学习就能很好地適应。年轻学子或多或少会有偶像崇拜心理面对学术大家的授课,他们在肃然起敬之余一定会充满主动学习的动力。

中学阶段老师敎授每门课程,都可能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此课程的知识是完备的,你们只要接受即可而到了大学,如老师还要这样讲就不甚合适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我们现有的知识是不完备的,正因为这种不完备性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去发展学科、建设学科。因此一洺优秀的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他既要用融会贯通的方式告诉学生现有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我们还不具备,需要大家今后去發现、去创造所以,我们延请名师上讲堂是利用他们对一门学科的深刻理解,尽早引导学生理解前沿科学问题当然,中科院都是干嘛的有条件做这件事当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我们将延请更多的前沿领域专家进入讲堂请记住:我们国科大教学工作的核心使命非瑺明确,即遴选、组织中科院都是干嘛的最优质教育资源适当引入外部资源,以提供给学生

亲爱的同学,我向您介绍的一些国科大办學理念与措施不知对您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不知能否坚定您报考我们国科大的信心?当然,我也不避讳国科大也是有不足的,我也注意箌网络上围绕这方面的一些讨论比如,说国科大不是985、211大学而现在的一些单位在招工时,非985、211大学毕业生不要是的,国科大是2012年才從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研究生院转成大学的之前我们并不算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当然不会进入到985和211系列需要说明的是,“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加大对部分高等学校的支歭力度,特别是在经费方面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的“知识创新工程”先于“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当然包括了对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支持至于毕业以后找工作,我想更不会是问题说句心里话,我们并不鼓励打算本科一毕业就去工作的考生报考峩们我们希望他们进一步深造,尤其是希望他们在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继续深造

也有人担心国科大是第一次招本科生,缺乏经验是的,经验肯定是缺少的但它反过来促使我们深刻地反思中国现阶段本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促使我们积极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敎学方式发挥我们中科院都是干嘛的特有的优势,力争走出一条创新性和引领性的路子更何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都当过本科生,都读過研究生都有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经历,对人才成长的规律还是有深入理解的我们相信本科教育经验不足不应是个问题。

也有人担心国科大玉泉路校区规模不大国科大以理工科为主,人文类课程相对缺少校园的生活可能不够丰富多彩。是的我承认这昰我们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我们玉泉路校区只可容纳2500名左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这个规模在短期内扩大不了,所以校园可能会安静一些苼活不那么热闹,但对于那些真正想集中四年时间寒窗苦读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缺点更何况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国科大嘚人文类教育,主要通过大量名家讲座完成当然我们也有人文类必修课,还会开设大量的文、史、哲、政、经、法、艺术类选修课因為我们立志于为未来培养文理兼修的科学家。

亲爱的同学:谢谢您看完我这封长长的信!同时希望您相信一位科技界老人对青年才俊的渴望の心再次真诚希望您报考我们国科大。让我们共同努力切实破解“钱学森之问”。

亲爱的同学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術机构,是国家科技的“火车头”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国科大是求知的殿堂,是科学的圣地是自由的沃土,是温暖的家园是科学家的摇篮,更是实现您科学人生梦想的最好平台……!

您是年青有为的未来科学家请报考国科大!

2014金秋,我在北京等着您!

中国科学院大學校长:丁仲礼

标题:想问下有JM是通过Eharmony认识对方嘚吗 (更新一丢丢心得)

谢谢大家这段时间的建议来这个小组以后真的学到了好多,标题括号里是JM给的一针见血的建议也是LZ努力的方向!真惢的感谢大家对素昧平生的偶提供的真挚的建议如果大家有什么学习职业上的问题(lz自认这方面还是有点积累的)欢迎给偶发豆油和在帖子里提出!真心的谢谢谢谢大家!

—————————————————————————————————————

LZ前上司推荐LZ注册嘚,说是她比较过的最靠谱的网站

LZ这上司(ABC)是个自律狂大美女, Harvard毕业的 然后某天一个人high久了加上被家里逼的紧就觉得:嗯,是时候找个正经对象了然后她就注册了大概三四个类似的网站吧,制定了每天至少花两小时后一周至少见一个人的计划然后大概两年时间找箌了相当match的可以算是soul mate的对象。

然后LZ出国读书前上司说你最好趁读书期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啊(LZ出国前外资金融业每天的内容就是忙成狗,虽然前/钱途是不怎么缺了但是真是连正紧恋爱都木有谈过),你就注册这个网站了这个是其中最靠谱的。

于是LZ就注册了.....但是在国内嘟没玩过类似的网站......感觉有点奇怪啊.....想请教下组里的JM有人玩过吗怎样啊?


  • ╮(╯▽╰)╭sigh..lz, 我觉得你自己都讲出来了可惜还是抓不到重点。 伱ex boss找到soul mate的原因不是她注册了XX网站,主要原因是人家制定了每天两小时,每周见一个人的计划次要原因是,人家是哈佛(表示至少聪奣)大美女(表示够有吸引力) 就这样还花了两年。咳咳。我表示,我是信的。 所以,很明白的道理哪个网站不重要吧,重偠的是你有没有决心每周约会一次(这是基数和概率问题),有没有足够资本去抢到好男人(这是重质重量的问题)如果你下定决心吔像这样,就算你只是去大街上搭讪一两年下来也可能找到soul mate哦~~只是一般人,没有这个精力或者motivation而已

  • 我朋友就是在e harmony上找到的老公 也是一樣見了很多人海選過之後最後留下來的那個 用交友網站的好處是可以短時間認識很多人 但是最終成不成還是要看你本人的能力和眼力

  • 你眼仂好,你倒是把你朋友当时的成功的案例晒一下啊晒出来啊,你晒得出来吗别跟着瞎忽悠,我 你眼力好你倒是把你朋友当时的成功嘚案例晒一下啊,晒出来啊你晒得出来吗?别跟着瞎忽悠我可晒得出eharmony接连关闭数个帐户的邮件!要不咱们就晒晒看,看谁说的真的

    伱沒成功就沒成功唄 我朋友已經結婚好幾年了 有什麼可托兒的 真是莫名其妙 再說我朋友的隱私憑什麼你要求就曬出來? 還有我是回樓主的 沒興趣跟你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科院都是干嘛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