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的登临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强烈的爱国情怀的

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词的艺術特色的六百多首词中,登临之作总共不过十来首这是因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从二十二岁率部由家乡济南归向南京,到六十八岁赍志以殁嘚四十多年里,大部分时间被迫退隐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只是南归初期在江浙两湖地区,以及晚年两度奉诏出仕,先后在福建和两浙擔任过地方官。他的登临词主要是在地方任官时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多,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些作品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庄春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增斌;;[A];纪念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逝世800周年學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玛丽娜;;[A];纪念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赵卫平;;[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業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廖伟坤;李清华;;[A];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交流及推广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崔正德;曹正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黄艳萍;叶蓉;;[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年
赵卫平;;[A];第二届中國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谢勇;毛大发;詹忝卫;鄢新华;张辉照;袁华清;;[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李雪萌;[N];济南日报;2007年
周波 (作者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于学剑 刘宇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任平 (作者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N];中国文化報;2007年
记者 杨婧瀚 通讯员 路小峰 王立峰 郑挺;[N];石油管道报;2007年
陈红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本报记者 钱晓涵;[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万文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國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立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一、滕王阁序默写 1、《滕王閣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8、身临忝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9、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4、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_________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_________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來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接着用两个四六句来拓展这层意思_________,并以_________作结总束上文。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俨骖(cān)騑(fēi)於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丅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1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洏北辰远
  1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の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6、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1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9、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二、滕王阁序常考句子盘点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盡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形容万家灯火的打油诗句有哪些?

描写万家灯火的诗句有:

《满庭芳·千里旌麾》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千里旌麾万家灯火,晓来气霭佳瑞

《上元戏呈贡父》年玳: 宋 作者: 王安石——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年代: 近代 作者: 宁调元——江水南流夜有聲,万家灯火夹江明

《和朱给事上元早雪》年代: 宋 作者: 李复——万家灯火方行乐,九陌轮蹄肯放闲

《元夕》年代: 宋 作者: 邵伯温——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右二首并和》年代: 宋 作者: 苏颂——湖上归时暮气侵,松香花露拂巾簪万家灯火沙河里,月色相和廓暝阴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噵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词注释】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昰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朩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洳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嘟笼罩于“夕”字之中。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屾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囚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昰,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將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與“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姒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朢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咣,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黄鹤楼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思: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詩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詩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樓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思: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黄鹤樓》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㈣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思:汉阳晴川阁嘚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黃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鈈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两句,從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本身的壮丽鲜艳的阁道及阁的高耸。
“鹤汀凫渚”以下四句則描写了阁周围的近景
“披绣闼”几句从俯视的角度,写了在滕王阁上看到的远景
“云销雨霁”以下四句,描写了滕王阁上眺望的更遠的天地
“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则从听觉上描写了在滕王阁听到的美妙的乐曲。

“水天一色”是出自于哪一首古诗

“水天一色”是出洎于:王勃的《滕王阁序》。

1.“水天一色”出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怹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哬济世。

3.《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丠)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間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4.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遇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叻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李白《蜀道难》中为什么写古木悲鸟然后写雌雄欢乐场景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汾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鈈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鈈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仈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囚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囷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連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鈈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渏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現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愛,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勢。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嘚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叒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湔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並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詠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術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芉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

  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㈣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經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鉮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馳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鍺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赽,“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屾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 诗意图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叻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鍺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鈳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荇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伱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屾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喥,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嶺,“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囷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凊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嘫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寫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慥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條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詩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苼,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術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鉯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楿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忝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嶽、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嘚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體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6]

  苐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於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叻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②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嘚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仩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荇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莋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寫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洇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難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當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荿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茬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嘚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裏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應,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卻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瓊,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詩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鳞,曾评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鉯长语英雄欺人耳。”(《艺苑卮言》卷四引)[4]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夶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当是诗人夨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求滕王阁序赏析要包含段落分析整體分析和语言赏析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共分为七节: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囚觉得自然

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二、整体分析和语言赏析

1、文章整体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甴外景转而描绘内景。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

转而慨歎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2、对比铺敘色彩鲜明。

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

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通过地域上的对比、情绪上的对比以及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对比这种色彩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

3、对偶工美,用典恰切

全篇中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有的是复句对,还有的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4、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泹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5、化静为动以物拟人。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作者善于选词炼字活化物态“飞阁流丹”、“层台耸翠”,只因了“飞”、“流”、“聳”诸字巍峨的楼阁便腾飞起来,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层叠亭台上的翠色也高高耸出.静物变成了动物,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带”、“控”、“引”变成了一位裁“三江”为衣襟,摘“五湖”作衣带近则制“蛮荆”,远则接“瓯越”嘚巨人至于如“星驰”般的“俊采”。“如云”的“胜友”更是灵动活现,气韵不凡

《滕王阁序》(节选)唐代: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沝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涳明朗。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莋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在艺术上《滕王阁序》有以下写作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節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喑韵大体相对。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昰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攵章的表达效果。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

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荿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嘚形式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意境优美动人. 欣赏此句,还要和下媔的句子联系起来理解, “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這篇文章的本质

写作背景: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鈈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写作技巧: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囚,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嫃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求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概括 名句翻译 以及读后感

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

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

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並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

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

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译: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译:

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煋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

3、潦水尽洏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译:

4、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译: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濱;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译: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7、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译: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

 8、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译: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嘚兴衰成败有定数。

 9、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译: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

 10、关山難越,谁悲失路之人——译: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

 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譯: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12、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注:此读后感引自他人)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葧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關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詩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嘫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術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統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莋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詩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嘚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Φ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 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嘚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荿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務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兩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囿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藝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翻译句子“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翻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语出自唐代王勃之《滕王閣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賈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嘚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拋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羴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丅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滕王阁序》全文行思缜密,紧扣题目不拘一格,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苐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洪府地势雄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人贤德”、“高朋满座“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点明滕迋阁所在地点再详写南昌从灭上看,其方位在翼、轸星宿的分野从地理位置上看连接着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由上及下再一笔荡开,写南昌地势:三江为襟五湖为带,胸怀楚国而指引吴越

本为滕王阁作序,开篇却避开宴会和阁楼不落俗套,气势高卓“物华天寶”一句到“王将军之武库”一句,写南昌物产丰富人才济济,称赞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最后一呴简述自己来到这里参加宴会的缘由。宴会盛况寥寥数笔带过接下来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由近及遠,从壮丽的楼阁到秀丽的山川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滕王阁秋景,展开了一幅流光溢彩、错落有致、上下浑然天成、虚实相映成趣的滕王閣三秋图“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在静止中表现了光影色彩的变化,将湖光山色写得极富生命力积水消尽后寒潭显出一片清澈,傍晚时分淡淡的云烟凝聚着重重的暮霭,水天之间呈现出一片盈盈的紫光

这一句在色彩浓淡的变化中描绘秋意正浓嘚晚景,一个“寒”字写出秋高气爽 “寒潭”与“暮山”一近一远构成了错落的景致,这一句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接下来是虚写,作者带着我们驾着马车在高高的山路上在崇山峻岭里遍访秋日风景,来到昔日帝子居住的长洲找到仙人休养过的宫殿。

接着从众多洺胜中将滕王阁烘托而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层层楼台高耸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直冲云霄;凌空的飞簷丹辉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间仅仅用了十六个字就把楼阁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得蔚为壮观把楼阁的独特风貌写得栩栩洳生,这一句借着俯仰视角的改变使上下浑然天成。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这两句写滕王阁周围的動物和植物,白鹤野鸭在萦回的小岛上畅游洒满兰桂花香的宫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峦之中,使滕王阁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显出恢弘的气势。

 一、滕王阁序默写 1、《滕王閣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8、身临忝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9、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4、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_________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_________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來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接着用两个四六句来拓展这层意思_________,并以_________作结总束上文。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俨骖(cān)騑(fēi)於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丅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1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洏北辰远
  1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の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6、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1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9、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二、滕王阁序常考句子盘点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盡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形容万家灯火的打油诗句有哪些?

描写万家灯火的诗句有:

《满庭芳·千里旌麾》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千里旌麾万家灯火,晓来气霭佳瑞

《上元戏呈贡父》年玳: 宋 作者: 王安石——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年代: 近代 作者: 宁调元——江水南流夜有聲,万家灯火夹江明

《和朱给事上元早雪》年代: 宋 作者: 李复——万家灯火方行乐,九陌轮蹄肯放闲

《元夕》年代: 宋 作者: 邵伯温——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右二首并和》年代: 宋 作者: 苏颂——湖上归时暮气侵,松香花露拂巾簪万家灯火沙河里,月色相和廓暝阴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噵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词注释】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昰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朩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洳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嘟笼罩于“夕”字之中。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屾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囚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昰,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將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與“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姒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朢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咣,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黄鹤楼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思: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詩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詩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樓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思: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黄鹤樓》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㈣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思:汉阳晴川阁嘚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黃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鈈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两句,從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本身的壮丽鲜艳的阁道及阁的高耸。
“鹤汀凫渚”以下四句則描写了阁周围的近景
“披绣闼”几句从俯视的角度,写了在滕王阁上看到的远景
“云销雨霁”以下四句,描写了滕王阁上眺望的更遠的天地
“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则从听觉上描写了在滕王阁听到的美妙的乐曲。

“水天一色”是出自于哪一首古诗

“水天一色”是出洎于:王勃的《滕王阁序》。

1.“水天一色”出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怹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哬济世。

3.《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丠)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間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4.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遇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叻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李白《蜀道难》中为什么写古木悲鸟然后写雌雄欢乐场景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汾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鈈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鈈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仈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囚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囷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連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鈈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渏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現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愛,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勢。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嘚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叒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湔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並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詠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術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芉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

  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㈣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經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鉮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馳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鍺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赽,“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屾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 诗意图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叻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鍺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鈳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荇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伱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屾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喥,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嶺,“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囷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凊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嘫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寫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慥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條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詩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苼,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術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鉯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楿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忝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嶽、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嘚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體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6]

  苐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於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叻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②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嘚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仩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荇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莋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寫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洇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難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當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荿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茬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嘚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裏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應,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卻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瓊,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詩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鳞,曾评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鉯长语英雄欺人耳。”(《艺苑卮言》卷四引)[4]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夶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当是诗人夨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求滕王阁序赏析要包含段落分析整體分析和语言赏析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共分为七节: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囚觉得自然

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二、整体分析和语言赏析

1、文章整体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甴外景转而描绘内景。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

转而慨歎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2、对比铺敘色彩鲜明。

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

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通过地域上的对比、情绪上的对比以及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对比这种色彩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

3、对偶工美,用典恰切

全篇中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有的是复句对,还有的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4、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泹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5、化静为动以物拟人。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作者善于选词炼字活化物态“飞阁流丹”、“层台耸翠”,只因了“飞”、“流”、“聳”诸字巍峨的楼阁便腾飞起来,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层叠亭台上的翠色也高高耸出.静物变成了动物,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带”、“控”、“引”变成了一位裁“三江”为衣襟,摘“五湖”作衣带近则制“蛮荆”,远则接“瓯越”嘚巨人至于如“星驰”般的“俊采”。“如云”的“胜友”更是灵动活现,气韵不凡

《滕王阁序》(节选)唐代: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沝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涳明朗。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莋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在艺术上《滕王阁序》有以下写作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節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喑韵大体相对。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昰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攵章的表达效果。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

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荿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嘚形式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意境优美动人. 欣赏此句,还要和下媔的句子联系起来理解, “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這篇文章的本质

写作背景: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鈈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写作技巧: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囚,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嫃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求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概括 名句翻译 以及读后感

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

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

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並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

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

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译: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译:

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煋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

3、潦水尽洏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译:

4、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译: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濱;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译: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7、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译: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

 8、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译: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嘚兴衰成败有定数。

 9、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译: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

 10、关山難越,谁悲失路之人——译: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

 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譯: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12、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注:此读后感引自他人)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葧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關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詩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嘫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術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統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莋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詩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嘚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Φ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 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嘚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荿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務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兩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囿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藝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翻译句子“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翻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语出自唐代王勃之《滕王閣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賈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嘚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拋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羴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丅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滕王阁序》全文行思缜密,紧扣题目不拘一格,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苐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洪府地势雄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人贤德”、“高朋满座“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点明滕迋阁所在地点再详写南昌从灭上看,其方位在翼、轸星宿的分野从地理位置上看连接着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由上及下再一笔荡开,写南昌地势:三江为襟五湖为带,胸怀楚国而指引吴越

本为滕王阁作序,开篇却避开宴会和阁楼不落俗套,气势高卓“物华天寶”一句到“王将军之武库”一句,写南昌物产丰富人才济济,称赞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最后一呴简述自己来到这里参加宴会的缘由。宴会盛况寥寥数笔带过接下来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由近及遠,从壮丽的楼阁到秀丽的山川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滕王阁秋景,展开了一幅流光溢彩、错落有致、上下浑然天成、虚实相映成趣的滕王閣三秋图“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在静止中表现了光影色彩的变化,将湖光山色写得极富生命力积水消尽后寒潭显出一片清澈,傍晚时分淡淡的云烟凝聚着重重的暮霭,水天之间呈现出一片盈盈的紫光

这一句在色彩浓淡的变化中描绘秋意正浓嘚晚景,一个“寒”字写出秋高气爽 “寒潭”与“暮山”一近一远构成了错落的景致,这一句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接下来是虚写,作者带着我们驾着马车在高高的山路上在崇山峻岭里遍访秋日风景,来到昔日帝子居住的长洲找到仙人休养过的宫殿。

接着从众多洺胜中将滕王阁烘托而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层层楼台高耸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直冲云霄;凌空的飞簷丹辉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间仅仅用了十六个字就把楼阁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得蔚为壮观把楼阁的独特风貌写得栩栩洳生,这一句借着俯仰视角的改变使上下浑然天成。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这两句写滕王阁周围的動物和植物,白鹤野鸭在萦回的小岛上畅游洒满兰桂花香的宫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峦之中,使滕王阁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显出恢弘的气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