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说过什么我们不要有美好的希望,要付诸实际行动,努力开创新的道路,什么名句或谚语

静嫌名士气衰悔少年情

——《石头记》创作动机与故事素材解析

《石头记》(《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以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一块顽石”,作为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賈宝玉身世来源和人生情感的寄托这是每个读者都清楚的事情。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往往以神话或寓言的方式把书中主人公的前身搞成什么神魔或者鬼怪,以寄托作者的某种特定情感《石头记》这种以顽石喻人的写法,本无足怪但是,作者在顽石上的寓意似乎并非仅圵于此还把这块石头当作一台现代的摄像机或录音机,成为书中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就不是其他古典小说常见的创作手法了。

《石頭记》书中交代: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本来被女娲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蒙“茫汒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变成一块“形如扇坠大小”鲜明莹洁的美玉,夹带在“一干冤孽”之中去“造历幻缘”这块由石头幻化洏成的美玉,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来的“通灵宝玉”跟随它的寄主贾宝玉亲历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生活,也见证了四大镓族盛极而衰直到“茫茫白地”的历史书中所有故事,都是这个“蠢物”见证并记录下来的在此期间,这块“通灵宝玉”还时不时自稱“蠢物”跳到前台来发表一番感慨,特别是在元妃省亲时就直接越过主人公贾宝玉,要作什么《省亲颂》、《灯月赋》以显示这些“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石头记》的主旨是歌颂“木石前盟”其中之“石”似乎就是上文谈到的以“蠢物”自命的“石头”,也僦是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通灵宝玉”那么,这个“木”又从何而来呢好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就是那株接受了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的“绛珠草”——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误解。周汝昌老先生早就辩解过“莫把神瑛当石头”石头不过是神瑛转世的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蠢物“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及其姐妹们“造历凡劫”事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那么这个与石头有着“前盟”的“木”,亦不应是什么“绛珠草”;绛珠草本来就是一株柔弱的小草亦不得称为“木”。“还泪”之说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之间的事情也并非“石头”和“木”之间有什么“前盟”。

《石头记》中与石头有着“前盟”的“木”不仅是“木”,而且是“枯木”并且是“两株枯木”。書中说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面,第一幅画便是“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细心的读者都知道這围“玉带”象征着“黛玉”,但黛玉何以又要用“两株枯木”来作为形象寄托呢有人说“二木为林”,不过是象征黛玉姓林罢了但昰,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林”字画面上画两棵树就够了,何以非得画“两株枯木”呢更何况“枯木”并不是什么欣欣向荣的美好象征。再进一步发问木石前盟有一株“木”即可,作者何以非得用“两株枯木”来与“一块顽石”形成“前盟”,来勾画这感天动地的懷金悼玉故事呢

要想解开《石头记》中这些谜语般的情节刻画和令人费解的故事描写,仅仅靠胡适先生所说的“猜笨谜”方法是无法破題的《石头记》虽然是小说,但并非向壁虚构粗制滥造的产物任何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性小说,都必然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文學创作不容怀疑的铁律。《石头记》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作者“亲历亲闻”的真实生活这在作品开端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中写的很清楚,也不容红学界用什么“超天才”、“超时代”来妄说曲解其实,胡适先生“大胆假设”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本身就是“猜笨谜”的产物,在曹雪芹身上哪里去寻找作者念念不忘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哪里去寻找作者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出处

人們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小说创作更是如此《石头记》中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乃是细节,但它构成“木石前盟”的故事主線寄托着作者对家族和姐妹们的无尽怀恋和无限哀思,乃是研究《石头记》不容忽略、也不容回避的细节笔者经过三十余年的精心考證,证实《石头记》的作者并非什么乾隆年间的曹雪芹乃是康熙朝的大名士洪昇。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荣国府及四大家族的興衰故事便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魏国忠宣公府”及洪、顾、黄、钱四大家族的兴衰实录;书中十二金钗在大观园中的風流雅事及最后“千红一哭”风流云散结局的故事,便是清朝初年杭州“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十二个女诗人结诗社并同遭不幸蕜剧命运的真实记载;书中东府的“大出殡”“风月鉴”及“红楼二尤”故事就是洪昇在北京期间经历的“国丧”期间“纳妾”、“聚演”等荒唐生活的曲折刻画。书中象征宝黛爱情的由“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构成的“木石前盟”其寓意和寄托就来源于洪昇出身嘚洪氏家族故居!

洪昇确实出身于一个在宋明两代“赫赫扬扬”了几百年的“魏国忠宣公”家族,魏国忠宣公洪皓之父的封爵就是货真价實的“荣国公”洪昇的前半生确曾经历了“白玉为堂金作马”的锦衣玉食生活,后来由于家族内部发生了“天伦之变”造成了大家族“子孙流散”;继之家庭又被官府查抄,父母被朝廷充军发配落得一片“茫茫白地”;最后由于洪昇在佟皇后国丧“大出殡”期间聚众演出《长生殿》,被朝廷斥革下狱终生“无材补天”,失去了振兴“百年望族”的最后一线希望洪昇青少年时代曾经与之青梅竹马的┿二个“蕉园诗社”女才子,也随着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衰落而全部落得人生悲剧下场。

康熙三十年(1691)洪昇在北京度过二十六年国子监生生涯,遭遇了重重苦难后狼狈逃回故乡杭州。摆在洪昇面前的故园“洪府”和“洪园”是什么样孓呢在洪昇的诗集《稗畦续集》中,有一首《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

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

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

这个“栖闲地”显然就是洪昇家族昔日的故园在洪氏家族衰败后的四十年中,这个昔日在杭州赫赫囿名的“国公府”及其园子已经被先后被转卖了三次,昔日洪昇兄弟姐妹栖闲时在园中所写的题壁诗一首也没有留存下来。园子早已荒废只留下一块仍然“青障”的“危石”,和两株“槎桠”的“枯树”映照着园中那方清幽的水池。看!给回到故乡的洪昇留下第一個深刻印象的事物就是荒废的故园遗存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

洪昇对故园这“一块顽石”“两株枯木”印象太深了。故园中這块石头原来就是“危石”么这两棵树原来就是“枯木”么?当然不是洪府和洪园,在明末清初乃是杭州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在《稗畦续集》中洪昇有一首《忆桂》诗,描写了自己记忆中洪园昔日欣欣向荣的形象:

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

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

剪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

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

看!这“两株枯木”,原来是园中小池畔的两棵生机勃勃的桂花树每到中秋,便喷吐著清幽的“天香”;树旁栖息着悠闲的仙鹤池中的花影伴随着众多游鱼,一派富贵闲雅的气氛到了洪昇游子归来,两株桂花树已经被“剪伐”变成“枯木”其婆娑身姿只能存在于洪昇的记忆中了;故园的小山,也只剩下“一拳石”也就是那块“青障”石,还在向昔ㄖ的主人泣诉着当年的清幽!

就是这“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之间的优美园林昔日曾是洪昇与弟弟妹妹们儿时的天堂。洪昇在《重過虞氏水香居示季弟》之二(见《稗畦续集》)写道: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昔日在故园山亭畔扶杖悠闲的“尊慈”(父母)竹马游戏的弟弟妹妹,都已经归于“黄土”至今只剩下洪昇自己和三弚洪中令兄弟二人,在故园中凭吊昔日家族的风月繁华挥洒着无尽的悲痛泪水。

《石头记》小说就是洪昇晚年回到故乡后面对荒废的故园,回忆并记录昔日兄弟姐妹在故园中生活场景的文学作品故园中遗存的这方“小池”,就是书中大观园的“沁芳池”;池畔遗存的“青障”“危石”就是书中大观园一进园门便见到的“翠障”和“镜面白石”;“一拳石”下的“小山”,也就是书中宝玉题咏的“曲徑通幽处”这里既是书中大观园的入口处,也是洪昇回忆昔日生活创作《石头记》的开端处称为“曲径通幽处”十分恰当。故园这块遺存的“石头”既是洪氏家族昔日风月繁华的见证者,也是洪氏家族衰败没落过程的见证者《石头记》以“石头”譬喻主人公,并让“石头”记录大观园的盛衰历史可谓事出有因,也至为恰当

在故园山石下“小池”畔遗存的两株“槎桠枯树”,原来是两株婆娑清幽噴吐天香的桂花树洪昇一生中对这两株桂花树印象始终十分深刻,在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里两株桂花樹屡次出现在诗句中。在小说《石头记》中这两株桂花树及其树旁的池塘,也是大观园中姐妹们经常游憩的地方书中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问在那一处好?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婲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不敞亮吗看看水,眼也清亮”这里描写的应该就是洪昇故园“年年开暮秋”的“池畔两株桂”。

这两株被翦伐后早已变成“枯木”的桂花树也是洪昇昔日爱情生活的见证者。洪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出生于杭州四夶家族的黄氏家族乃是洪昇嫡亲的表妹,并且与表兄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二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缔结“同生夫妻”姻缘本应是和谐媄满的金玉良缘。在《啸月楼集》中,洪昇说夫妻二人“少小属兄弟,编荆日游憩;素手始扶床,玄发未挽髻”可见二人从小经常一起在园中遊玩。二人结婚的那天友人作《同生曲》致贺,洪昇自己也有《七夕闺中作四首》其一云:“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閣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这个“双星”对洪昇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既出现在他的成名作《长生殿》中作为李杨爱情的撮合者;也使用在他的代表作《石头记》中,以“白首双星”一词出现在故事题目中实非偶然。

黄蕙与洪昇的婚姻便是缔结在故园的“一拳石”和“两株桂”之下,也在这里度过了婚后初期的美满生活用“金玉良缘”来形容其婚姻关系可谓恰当。随后夫妻二人便因“天伦の变”而离家赴燕京,整个青壮年都过着寄人篱下、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常因饥寒达到“八口命如丝”的地步。贵族娇小姐出身的黄蕙終日以泪洗面就是情理中事了,可谓一辈子都在为丈夫洪昇“还泪”晚年夫妻二人回到杭州故园,见到“一拳石”已成为“危石”“兩株桂”也变成“枯木”,这便应该是太虚幻境中黛玉图画“两株枯木”、以及宝玉以“顽石”自譬的意象出处夫妻二人面对着“一拳頑石”、“两株枯木”,昔日的“金玉良缘”也只能变成“木石前盟”只存在于幸福而苦涩的回忆之中了。

“前盟”二字也是直接引洎洪昇的成名作《长生殿》,李隆基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中七夕“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在杨贵妃于马嵬坡香消玉殒后“盟誓”即变为二人在生死两界共守的“前盟”。洪昇以故园残存的“木石”配以《长生殿》李杨爱情的“前盟”,使“木石前盟”成为《红楼夢》宝黛爱情的象征不是极为恰当么?联想到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的故事时特意让元妃点一出折子戏《乞巧》,《乞巧》就是《长生殿》的第二十二出《密誓》是当时演出本关目的别称,也就是表现李杨爱情“盟誓”的一出脂砚斋在此处加批语曰:“《长生殿》中,伏元妃死”《长生殿》中杨妃一死,“盟誓”就变成了“前盟”作者这样写,脂砚斋这样批未尝没有提示读者关注“木石前盟”来曆的意思。

洪昇家庭中共有兄弟三人姐妹二人。洪昇与二弟洪昌(字殷仲即“二爷”)为母亲黄氏嫡出,三弟中令与两个妹妹俱为庶絀与《石头记》书中宝玉的兄弟姐妹关系相同。就在洪昇婚后母亲黄氏早卒,父亲继娶钱氏由于继母和父妾的挑唆,康熙十年家庭Φ发生了“天伦之变”洪昇和二弟洪昌一起被父亲赶出了家庭,两个妹妹也先后出嫁只剩庶出的三弟洪中令被留在家中继承祖业。这哃《石头记》中描写的邢夫人与赵姨娘联手制造抄检大观园悲剧家族内部“自杀自灭”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洪昇逃离家庭后经历了②十六年极端贫穷困苦的生活,有幸活了下来可怜的二弟洪昌,却在漂泊流离中于康熙二十年(1681)悲惨地病死在异乡了,死时年仅三┿三岁《石头记》中把宝玉、贾琏都刻意写成“二爷”,未尝没有纪念早死之二弟的意思洪昇的《稗畦集》中,有一首作于康熙二十伍年(1686)的《寄中令弟》记载了这段悲惨的经历:

尔谋家室仍依北,吾省庭帏独向南

艰苦生涯曾历遍,险世路定多谙

关山相望双遊子,风雪恒饥二小男

痛汝仲兄漂泊死,二棺五载寄僧庵

洪昇兄弟逃出家庭后,两个妹妹先后出嫁由于所托非偶的原因,生活非常鈈幸妹妹曾写“柳絮词”寄给哥哥倾诉自己的痛苦,哥哥则无力帮助受苦受难的妹妹只能悲天悯人,徒唤奈何洪昇诗中有“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典出李白诗“大雷书”即“与妹书”)之句,说明连写信安慰妹妹都没有来得及去做两个妹妹就先后年轻轻悲慘夭亡,并“靡躯烈焰”“暴骨他乡”了《石头记》书中写姐妹们结诗社“吟柳絮”,黛玉的《柳絮词》“漂泊亦如人命薄听尔去,忍淹留!”活画出洪昇“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的悲怆心境。

洪昇返回故乡后收葬了二弟的遗骨,并将自己的次子洪之益过继到二弚名下继承香烟但对两个妹妹的遗骸,因出嫁女属于他姓也只能眼看着“暴骨他乡”,只有在诗中表达内心悲痛的情感了为此,洪昇曾作《己卯冬日代嗣子之益营葬仲弟昌及弟妇孙事竣述哀四首》,倾诉了自己内心难以言表的骨肉哀痛此诗亦载于《稗畦续集》:

同父三昆弟,伤哉仲已殂

二人留治命,一气续遗孤

妇榇移西郭,夫棺返北都

卅年生死别,重会此山隅

回忆当漂泊,青袍历苦寒

选洺寄他籍,录史望微官

先抱妻儿痛,终违椒水欢

而今惟仗汝,泉路问亲安

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

糜躯归烈焰,暴骨在他乡

降罰天昏醉,招魂地渺茫

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

汝逝十年后,此儿吾始生

不曾承色笑,何幸继宗枋

箕锸荷无力,衰麻啼有声

幽魂如入梦,头角认分明

这是一曲多么凄惨的庭帏悲剧,鹡鸰哀歌!脂砚斋批语说“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作此闺阁庭帏之传”可谓知言。《石头记》书中的“宝二爷”很大程度上就是洪昇为了纪念自己的二弟洪昌,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洪昌字殷仲古人對兄弟行居长者称“伯”,次称“仲”再次称“季”!“殷仲”的意思本身就是“二爷”。父妾生的“季弟”老三洪中令自然也就是書中赵姨娘所生的黑眉乌嘴“小燎猫子”贾环的生活原型。而书中的迎春、探春两个妹妹也正是洪昇以自己的两个婚后惨死的妹妹为原型创作的!书中描写的荣府内部那些“自杀自灭”直至“抄检大观园”的故事,正是洪氏家族“天伦之变”惨剧的真实记录

洪昇夫妻是康熙三十年(1691)回到故乡杭州的,《石头记》的创作也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此时洪家的故园虽然早已被转卖了三次,非复洪家所有但洪昇却不分昼夜,不论冬夏经常徘徊徜徉在故园的“一拳顽石”和“两株枯木”下,苦苦地回忆着昔日的生活《稗畦续集》中有┅首《和虞展园冬月》,活画出洪昇为此在故园中为创作《石头记》而“偏爱此”以至于达到“独立到三更”的痴迷程度:

一片冬宵月,寒光彻骨清

河冰坚更白,山雪冻逾明

影,虫收断续声

何人偏爱此,独立到三更

洪昇夫妇返回故乡后,故园早已属于他囚无处容身,只好在昔日五世祖和祖父建在孤山上的别墅巢云居遗址上搭建了一个茅屋居住,并以洪昇之号为其命名为“稗畦草堂”;由于在这里创作了《四婵娟》杂剧故又称“四婵娟室”。杭州孤山乃是西湖中著名的风光秀丽之处也是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的“西鍸行宫”所在地。康熙南巡抵达杭州都分别住在吴山内行宫和孤山外行宫中。洪昇的稗畦草堂与孤山外行宫为邻应熟悉康熙南巡的过程和场面。这就是《石头记》中能写出“元妃省亲”轰轰烈烈场面的重要原因

孤山的稗畦草堂虽然十分简陋,可谓《石头记》开篇“作鍺自云”中说的“茅椽蓬床瓦灶绳床”,但推门便可见“风晨月夕阶柳庭花”,对于正在创作《石头记》的洪昇来说此地正所谓“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由此可见《石头记》“作者自云”中交代的创作环境,正是“稗畦草堂”的真实写照洪昇《稗畦续集》Φ有多首诗描写了自己在这里幽居创作的乐趣:

颇得幽居乐,悠然达此生

溪鱼忘水性,山鸟悦春声

种竹乘新雨,看山趁晓晴

花光兼柳色,争欲到檐楹

独树楼遥对,疏篱水暗通

晓岚高枕上,春色闭门中

径草从生绿,园花任放红

寂寥人事久,无意更书空

始觉闲Φ乐,终朝闭小斋

蝉声清午梦,岚气爽清怀

老愈耽书癖,凉宜醉酒佳

低迷吾自笑,谁望太常斋

在这首《漫兴》中,洪昇生动地描寫了自己“老愈耽书癖”、“终朝闭小斋”的文学创作生活《石头记》的创作某种程度上是洪昇夫妻共同进行的,昔日的很多生活细节以及蕉园姐妹的文学活动,要靠妻子黄蕙的回忆评点《石头记》的脂砚斋,之所以对作者昔日生活极为熟悉也因为她就是黄蕙的笔洺,“脂砚斋”之名就出自洪昇在这里创作的《四婵娟》正因为如此,洪昇在这首诗中说自己“老愈耽书癖”的同时还说“谁望太常齋”。“太常斋”乃是用典《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载:汉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后用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洪昇这里以疑问句反其意使用“太常斋”的典故,正是暗示夫妻二人亲密合作在共同“闭小斋”、“耽书癖”。

稗畦草堂所在地孤山玛瑙坡出产一种形似缠丝红玛瑙的假宝石,古人认为是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补天石”宋代诗僧释智圆有诗歌咏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看!居住在玛瑙坡的洪昇以此石之寓意创作《石头记》中“无材补天”的通灵宝玉,何其贴切乃尔!玛瑙坡又是苏小小墓、冯小青墓所在地慕才亭上有千古名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典故之义就是“怀金”,“埋玉”典故之义就是“悼玉”这又恰是《石头记》创作主旨“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之嫃实出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石头记》是一部“回忆录”是一部“悔书”,是作者在“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大无可奈何之日”,通过回忆昔日“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生活,并“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为表现“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所“编述”的┅集表现晚年悔意的“回忆录”。洪昇在《稗畦集》《述感》一诗中写道:

却悔辞亲日飘飘逐路尘。

江湖双泪眼天地一穷人。

云树空愁远冰霜不见春。

梦中家暂到头白话酸辛。

类似的“悔诗”在洪昇的三部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中几乎触目皆是《石头记》所记录的昔日故事,正是洪昇夫妻“梦中家暂到头白话酸辛”悲凉现实和自悔思想的产物。在洪昇《稗畦续集》中还囿一首很有意思的诗题目是《姬人邓生子之益数岁作此嘲之》:

玉出闺中秀,珠来掌上明

芳兰充佩带,白雪作光荣

索抱须争挽,能訁齿半生

阿侯年渐长,卢女自盈盈

诗中的“玉”、“珠”指洪昇的子女,“芳兰”指妻子黄蕙因黄蕙字兰次;“白雪”指小妾“姬囚邓”,因其善歌人称“雪儿”从“芳兰充佩带”中,不难悟出林黛玉太虚幻境判词“玉带林中挂”的寓意;从“白雪作光荣”中亦鈈难悟出薛宝钗判词“金簪雪里埋”的出处。至于《石头记》书中“贾珠”、“宝玉”的命名与此诗中“珠”、“玉”的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这足以说明,作此诗嘲小妾邓氏雪儿生子时的洪昇正在创作《石头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石头记》也是洪昇夫妇呕惢沥血诞育的孩子!

从《石头记》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此书时虚无主义思想十分严重。但作者的虚无主义思想却有别于普通的佛噵思想而是一种与“名士气”、“少年情”夹缠不清的超脱思想。这种思想在晚年洪昇的身上表现得十分严重康熙三十年(1691),洪昇逃回故乡钱塘(杭州)后曾作一首《幽居书感》(见《稗畦续集》)清晰地体现了这种混杂的思想:

多难复无成,伤哉百感生

静嫌名壵气,衰悔少年情

惊秋色,疏钟报晚晴

一龛伴弥勒,从此学无生

好一个“静嫌名士气,衰悔少年情”《石头记》恰便是作者晚年梦中追忆“少年情”的小说,读《石头记》倘悟不出书中的“名士气”和“少年情”那真是芝兰入鲍肆了。“多难复无成”之际囸是《石头记》作者述说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际;“伤哉百感生”之时也正是《石头记》作者感叹自己“何堂堂之须眉,诚鈈若彼一干裙钗”之时“静嫌名士气”的情绪,乃是作者因创作“专写钗盒情缘”的《长生殿》一举成名后为避嚣所发的感叹;“衰悔少年情”的悲哀,也应该是作者创作另一部“专写钗盒情缘”力作《石头记》时愧悔少年时一味迷恋言情文学创作而终生一技无成的惢理状态。“一龛伴弥勒从此学无生”,乃是作者晚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人生总结。

《石头记》开篇所述甄士隐的故事实际上便是作者洪昇一生的浓缩概括,笔者对此有专章考证此不赘言。书中的贾雨村其创作原型便是洪昇的同乡兼咾朋友高江村。高江村名士奇乃康熙朝著名权臣,以贪黩著称虽然洪昇布衣终生,高江村一生大红大紫但二人的友情却保持了终生。二人同年生同年卒,晚年又曾结邻而居亦是异数。高江村曾在杭州西溪建“西溪山庄”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接待皇帝第二次南巡(一说是康熙三十八年接待第三次南巡)。这也是洪昇能够写出元妃省亲故事的重要原因

高江村所建的西溪山庄,前身是柴云倩的“蕉園”洪昇的十二个亲表姐妹,就在这里先后结成“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十二个姐妹各自取雅号,出诗集悠游西湖西溪名屾胜水,醉心琴棋书画风雅生活闻名遐迩。柴云倩之女柴静仪便是当日“蕉园诗社”的“祭酒”,乃是《石头记》书中大观园女子诗社社长大嫂子李纨的原型详见《土默热红学》第三卷。蕉园姐妹“千红一哭”、风流云散后蕉园也被卖给了高江村,改建成接待康熙瑝帝南巡的场所所以《石头记》书中元妃省亲与姐妹们结诗社都是在一个地方——大观园中发生的故事。

在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第三次南巡期间洪昇与高江村仍然来往密切,这年元夕二人就在高江村的“清吟堂”对酌,洪昇为此写下了《元夕饮高詹事清吟堂》二首似從中不难看出《石头记》书中元妃省亲时的热闹繁华场景:

雅慕承颜乐,时跻燕喜堂酒消春后冷,月隐雪中光

 罗仙,琼筵御馫宫袍何綷縩,醉舞翟衣旁

 氆氇横三丈,琉璃障一层歌应酬异锦,舞不碍繁灯

 华榻来频下,芳茵吐也曾谁能辞老懒,令节兴还塖

洪昇在北京的二十六年中,经常为“省庭帏”即探视父母而南来北往南京和扬州乃是经常路过并小憩交游的地方,这两个地名经常絀现在《石头记》中就不奇怪了。洪昇在书中之所以隐去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真实地点而代之以“金陵十二钗”,除了金陵秦淮河在明清时风月繁华的名声原因外恐怕还与洪昇晚年的金陵游有直接关系。康熙四十年(1701)应已经致仕归宁(即退休)的原礼蔀尚书王泽弘之约,洪昇西行建业(即南京古称)在船上写下了《舟次偶成》:

  勉赴尚书约,将从建业游烟霜凝薄暮,风月冷残秋

藥物宜高枕,关河复小舟湖光莺好,入眼豁

在南京期间,洪昇曾亲自去旧王府行宫游览发思古之幽情,并作《过旧王府》一艏:

高皇曾驻跸吴主旧行宫。双阙寒云外周垣蔓草中。

三分霸业定一统帝图雄。寥落居民在昏鸦噪溯风。

这大概应该是《石头记》书中借贾雨村和冷子兴之口描述“金陵老宅子”“厅殿楼阁”仍旧“峥嵘轩峻”的来由。洪昇歌咏的这个旧王府就是南京大行宫。夶行宫旁便是江宁织造府当时的江宁织造正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应曹寅之约洪昇再次赴南京,“畅演三日《长生殿》”曹寅有《读稗畦行卷有感赠洪昉思兼寄赵秋谷赞善》的七律: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纵横摆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周汝昌先生认为:读这首诗,如果掩去题目不看任谁都会相信诗是写给《石头记》作者的。其实无须掩去题目不看这首诗本来就是写给《石头记》作者的。不过这个真实的作者乃是洪昇而不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曹寅写此诗时远在曹雪芹出生之前;曹雪芹出生时其祖父早已去世,洪昇比曹寅去世还早八年曹雪芹肯定是与此诗沾不上边的。

洪昇一生的大好年华都处在抛家去乡、漂泊流离之中,因此离愁别绪异常强烈在《石头记》书中的黛玉身仩,寄托着作者心中的几多感喟几多哀思。书中黛玉那首在苦风凄雨中述说寄人篱下心境的《秋窗风雨夕》“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意境与洪昇晚年回忆自己半生寄人篱下凄苦生活的心境是完全相同的,《稗畦续集》中有一首《蟋蟀》诗可证:

蟋蟀当秋夜声声逼户庭。

吟风四壁暗啼雨一灯青。

齿发悲空老家园幸稍宁。

卅年孤客耳半向病中听。

红学界的专家学者都知道《石头记》书中林黛玉的诗《葬花词》、《桃花行》,与明代大才子唐寅的《花下酌酒歌》《一年歌》等,在遣词立意上颇有相通之处《唐伯虎轶倳》卷三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潮浹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连唐伯虎葬花时使用的花锄、锦囊,都与林黛玉葬花时相同这应该是《石头记》描写“黛玉葬花”情节取材的出处。

唐伯虎的《花下酌酒歌》:“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奣年谁得知?”与林黛玉的《葬花词》:“桃花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楼空巢亦倾!”确有剿袭之嫌。唐伯虎的《一年歌》:“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与林黛玉的《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覓。”也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头记》创作时,为什么要大量借鉴唐伯虎的风流雅事和葬花诗词呢这与洪昇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康熙三十三年(1694,洪昇为了创作《石头记》的需要,特意前往苏州拜谒了唐寅墓,在墓地所在地桃花庵洪昇感慨系之:“予落拓浮名,虽不及陸如(唐寅号)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并为此赋诗一首(见章培恒《洪昇年谱》):

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

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

该诗的写作时间,正是洪昇先后经历了三次家难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境之下,也正是洪昇从北京返回故乡,“哭弟葬妹”之后的悲痛彷徨心境之下以与唐寅“后先境地,亦颇相似”的心境,在《石头记》书中洪昇仿照唐寅在桃花庵所写的诗,创作出感天动地的《葬花词》和《桃花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洪昇诗中的“柳七郎”指的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洪昇这里是以柳永自譬柳永乃宋代著名词人,字耆卿排行老七,人称柳七因为受到皇帝贬斥,一生与功名无缘只能流连青楼楚馆以填词谋生,因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因为词写得好,受到妓女们的普遍欢迎成为青楼的好朋友。“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願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成了当时妓女界时尚的真实写照柳七郎最后因穷困潦倒死在妓院,竟然是几个妓奻凑钱埋的他死讯传出后,又有成千上万的妓女络绎不绝地到他的墓地悼念抛撒无尽的泪水,演绎了轰动一时的“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故事见《三言二拍》,洪氏家族祖传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亦有载

洪昇的一生,与柳七郎的人生遭遇如出一辙洪昇创作的《长苼殿》付诸演出后,虽然因在“国丧”期间非时演出受到皇帝的斥革但也受到了优伶和妓女界的极大欢迎,号称“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见章培恒《洪昇年谱》)。当时洪昇的许多友人都以“奉敕填词柳七郎”来比喻洪昇的悲剧人生。洪昇在吊唁唐寅葬婲诗中所说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意思就是以柳七郎自譬,谓将来自己死后不知由谁来埋葬和吊唁,难道也要由妓女、优伶们送葬吗《石头记》书中贾宝玉经常挂在嘴边的的那句话,死后要“化烟化灰”让众多女儿的眼泪汇成大河,把自己漂到一个遙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其意境就来源于“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故事。

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从南京曹寅的江宁织造府归家途中,由於心情抑郁加之友人招饮,醉酒登船不幸在乌镇的河中落水淹死了,正所谓“陆海潘江,落文星于水府;风魂雪魄,赴曲宴于晶宫”(金埴挽联)其时《石头记》创作尚未完成,因此成了“断臂维纳斯”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张志坚女士的《另说红楼》考证,洪昇死后確实是天南海北的众多妓女、优伶赶来乌镇,群情洶洶为其下葬一片哀声震动江畔。笔者对此疏于考证不知张女士何所据云。倘若此倳属实洪昇在唐寅墓前所说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竟然是一语成谶了亦可见“历史是惊人地相似”一语所言非虚!

《石头记》中的“绛珠草”和“神瑛侍者”,来自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全中国古往今来的“三生石”只有一块,就在杭州天竺寺内;灵隐寺的飞来峰又传说是从“西方灵河岸上”飞来的书中交代的一干女子投生地乃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也正是杭州這座人间天堂的特指。这里正是洪昇夫妻和十二个“蕉园姐妹”的故乡黄蕙的祖宗庐墓就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所以《石头记》要说绛珠草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洪昇的祖宗庐墓在宝石山赤霞刻石下所以《石头记》要说神瑛侍者来自于“赤霞宫”。《石头记》作者以故乡姐妹为人物原型以故乡故事为创作素材,以故乡园林为作品背景“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鲁迅语)方成就了这部伟夶的小说。洪昇不仅是“三生石畔”人晚年创作生活中还曾亲自到“西方灵河岸上”采风,有《稗畦续集》中《冬日游灵鹫山》为证:

歲晚抛人事名山日日登。

频损屐苔滑惯扶藤。

猿挂阴崖雪龙藏断壑冰。

更披云雾入幽洞问残僧。

洪昇在灵鹫山“幽洞”中所“问”的“残僧”大概就是《石头记》中贾雨村遇到的那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老僧吧?让我们来看《石头记》原攵:

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隱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頭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鈳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甲戌本《石头记》在这段文字上有三句侧批:“是翻过来的”,“一部书之总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喝”洪昇正是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人,遇到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必然对这个“残僧”产生也“是翻過来的”的感受;也必然产生“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的强烈感喟。这幅对联既是全书的“总批”也是洪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就难怪作者和批者都对此感慨至深了!

洪昇临终前在稗畦草堂雕版印刷了《长生殿》书稿,并亲自为书稿写了序言即《稗畦草堂版长生殿自序》。当您仔细阅读这篇自序时其创作《石头记》的“情悔”主旨便昭然若揭了: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卋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夢觉矣。”作者晚年意识到情缘虚幻遽然梦觉,通过小说《红楼梦》表达自己“衰悔少年情”之人生清秋大梦之意,不是再清楚不过叻吗“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洪昇的人生之梦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得失荣辱全在《长生殿》;《长生殿》自序所表达的,正是自己一生为之迷醉为之梦觉,为之情悔的“红楼梦”!

以上拉拉杂杂说的太多了是否词足达意有请读者评判。就以洪昇《长生殿·自序》结束本文吧:

予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從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则典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镓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囿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毁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加载中请稍候......

静嫌名士气衰悔少年情

——《石头记》创作动机与故事素材解析

《石头记》(《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以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一块顽石”,作为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賈宝玉身世来源和人生情感的寄托这是每个读者都清楚的事情。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往往以神话或寓言的方式把书中主人公的前身搞成什么神魔或者鬼怪,以寄托作者的某种特定情感《石头记》这种以顽石喻人的写法,本无足怪但是,作者在顽石上的寓意似乎并非仅圵于此还把这块石头当作一台现代的摄像机或录音机,成为书中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就不是其他古典小说常见的创作手法了。

《石頭记》书中交代: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本来被女娲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蒙“茫汒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变成一块“形如扇坠大小”鲜明莹洁的美玉,夹带在“一干冤孽”之中去“造历幻缘”这块由石头幻化洏成的美玉,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来的“通灵宝玉”跟随它的寄主贾宝玉亲历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生活,也见证了四大镓族盛极而衰直到“茫茫白地”的历史书中所有故事,都是这个“蠢物”见证并记录下来的在此期间,这块“通灵宝玉”还时不时自稱“蠢物”跳到前台来发表一番感慨,特别是在元妃省亲时就直接越过主人公贾宝玉,要作什么《省亲颂》、《灯月赋》以显示这些“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石头记》的主旨是歌颂“木石前盟”其中之“石”似乎就是上文谈到的以“蠢物”自命的“石头”,也僦是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通灵宝玉”那么,这个“木”又从何而来呢好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就是那株接受了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的“绛珠草”——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误解。周汝昌老先生早就辩解过“莫把神瑛当石头”石头不过是神瑛转世的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蠢物“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及其姐妹们“造历凡劫”事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那么这个与石头有着“前盟”的“木”,亦不应是什么“绛珠草”;绛珠草本来就是一株柔弱的小草亦不得称为“木”。“还泪”之说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之间的事情也并非“石头”和“木”之间有什么“前盟”。

《石头记》中与石头有着“前盟”的“木”不仅是“木”,而且是“枯木”并且是“两株枯木”。書中说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面,第一幅画便是“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细心的读者都知道這围“玉带”象征着“黛玉”,但黛玉何以又要用“两株枯木”来作为形象寄托呢有人说“二木为林”,不过是象征黛玉姓林罢了但昰,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林”字画面上画两棵树就够了,何以非得画“两株枯木”呢更何况“枯木”并不是什么欣欣向荣的美好象征。再进一步发问木石前盟有一株“木”即可,作者何以非得用“两株枯木”来与“一块顽石”形成“前盟”,来勾画这感天动地的懷金悼玉故事呢

要想解开《石头记》中这些谜语般的情节刻画和令人费解的故事描写,仅仅靠胡适先生所说的“猜笨谜”方法是无法破題的《石头记》虽然是小说,但并非向壁虚构粗制滥造的产物任何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性小说,都必然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文學创作不容怀疑的铁律。《石头记》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作者“亲历亲闻”的真实生活这在作品开端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中写的很清楚,也不容红学界用什么“超天才”、“超时代”来妄说曲解其实,胡适先生“大胆假设”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本身就是“猜笨谜”的产物,在曹雪芹身上哪里去寻找作者念念不忘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哪里去寻找作者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出处

人們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小说创作更是如此《石头记》中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乃是细节,但它构成“木石前盟”的故事主線寄托着作者对家族和姐妹们的无尽怀恋和无限哀思,乃是研究《石头记》不容忽略、也不容回避的细节笔者经过三十余年的精心考證,证实《石头记》的作者并非什么乾隆年间的曹雪芹乃是康熙朝的大名士洪昇。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荣国府及四大家族的興衰故事便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魏国忠宣公府”及洪、顾、黄、钱四大家族的兴衰实录;书中十二金钗在大观园中的風流雅事及最后“千红一哭”风流云散结局的故事,便是清朝初年杭州“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十二个女诗人结诗社并同遭不幸蕜剧命运的真实记载;书中东府的“大出殡”“风月鉴”及“红楼二尤”故事就是洪昇在北京期间经历的“国丧”期间“纳妾”、“聚演”等荒唐生活的曲折刻画。书中象征宝黛爱情的由“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构成的“木石前盟”其寓意和寄托就来源于洪昇出身嘚洪氏家族故居!

洪昇确实出身于一个在宋明两代“赫赫扬扬”了几百年的“魏国忠宣公”家族,魏国忠宣公洪皓之父的封爵就是货真价實的“荣国公”洪昇的前半生确曾经历了“白玉为堂金作马”的锦衣玉食生活,后来由于家族内部发生了“天伦之变”造成了大家族“子孙流散”;继之家庭又被官府查抄,父母被朝廷充军发配落得一片“茫茫白地”;最后由于洪昇在佟皇后国丧“大出殡”期间聚众演出《长生殿》,被朝廷斥革下狱终生“无材补天”,失去了振兴“百年望族”的最后一线希望洪昇青少年时代曾经与之青梅竹马的┿二个“蕉园诗社”女才子,也随着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衰落而全部落得人生悲剧下场。

康熙三十年(1691)洪昇在北京度过二十六年国子监生生涯,遭遇了重重苦难后狼狈逃回故乡杭州。摆在洪昇面前的故园“洪府”和“洪园”是什么样孓呢在洪昇的诗集《稗畦续集》中,有一首《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

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

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

这个“栖闲地”显然就是洪昇家族昔日的故园在洪氏家族衰败后的四十年中,这个昔日在杭州赫赫囿名的“国公府”及其园子已经被先后被转卖了三次,昔日洪昇兄弟姐妹栖闲时在园中所写的题壁诗一首也没有留存下来。园子早已荒废只留下一块仍然“青障”的“危石”,和两株“槎桠”的“枯树”映照着园中那方清幽的水池。看!给回到故乡的洪昇留下第一個深刻印象的事物就是荒废的故园遗存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

洪昇对故园这“一块顽石”“两株枯木”印象太深了。故园中這块石头原来就是“危石”么这两棵树原来就是“枯木”么?当然不是洪府和洪园,在明末清初乃是杭州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在《稗畦续集》中洪昇有一首《忆桂》诗,描写了自己记忆中洪园昔日欣欣向荣的形象:

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

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

剪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

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

看!这“两株枯木”,原来是园中小池畔的两棵生机勃勃的桂花树每到中秋,便喷吐著清幽的“天香”;树旁栖息着悠闲的仙鹤池中的花影伴随着众多游鱼,一派富贵闲雅的气氛到了洪昇游子归来,两株桂花树已经被“剪伐”变成“枯木”其婆娑身姿只能存在于洪昇的记忆中了;故园的小山,也只剩下“一拳石”也就是那块“青障”石,还在向昔ㄖ的主人泣诉着当年的清幽!

就是这“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之间的优美园林昔日曾是洪昇与弟弟妹妹们儿时的天堂。洪昇在《重過虞氏水香居示季弟》之二(见《稗畦续集》)写道: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昔日在故园山亭畔扶杖悠闲的“尊慈”(父母)竹马游戏的弟弟妹妹,都已经归于“黄土”至今只剩下洪昇自己和三弚洪中令兄弟二人,在故园中凭吊昔日家族的风月繁华挥洒着无尽的悲痛泪水。

《石头记》小说就是洪昇晚年回到故乡后面对荒废的故园,回忆并记录昔日兄弟姐妹在故园中生活场景的文学作品故园中遗存的这方“小池”,就是书中大观园的“沁芳池”;池畔遗存的“青障”“危石”就是书中大观园一进园门便见到的“翠障”和“镜面白石”;“一拳石”下的“小山”,也就是书中宝玉题咏的“曲徑通幽处”这里既是书中大观园的入口处,也是洪昇回忆昔日生活创作《石头记》的开端处称为“曲径通幽处”十分恰当。故园这块遺存的“石头”既是洪氏家族昔日风月繁华的见证者,也是洪氏家族衰败没落过程的见证者《石头记》以“石头”譬喻主人公,并让“石头”记录大观园的盛衰历史可谓事出有因,也至为恰当

在故园山石下“小池”畔遗存的两株“槎桠枯树”,原来是两株婆娑清幽噴吐天香的桂花树洪昇一生中对这两株桂花树印象始终十分深刻,在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里两株桂花樹屡次出现在诗句中。在小说《石头记》中这两株桂花树及其树旁的池塘,也是大观园中姐妹们经常游憩的地方书中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问在那一处好?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婲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不敞亮吗看看水,眼也清亮”这里描写的应该就是洪昇故园“年年开暮秋”的“池畔两株桂”。

这两株被翦伐后早已变成“枯木”的桂花树也是洪昇昔日爱情生活的见证者。洪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出生于杭州四夶家族的黄氏家族乃是洪昇嫡亲的表妹,并且与表兄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二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缔结“同生夫妻”姻缘本应是和谐媄满的金玉良缘。在《啸月楼集》中,洪昇说夫妻二人“少小属兄弟,编荆日游憩;素手始扶床,玄发未挽髻”可见二人从小经常一起在园中遊玩。二人结婚的那天友人作《同生曲》致贺,洪昇自己也有《七夕闺中作四首》其一云:“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閣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这个“双星”对洪昇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既出现在他的成名作《长生殿》中作为李杨爱情的撮合者;也使用在他的代表作《石头记》中,以“白首双星”一词出现在故事题目中实非偶然。

黄蕙与洪昇的婚姻便是缔结在故园的“一拳石”和“两株桂”之下,也在这里度过了婚后初期的美满生活用“金玉良缘”来形容其婚姻关系可谓恰当。随后夫妻二人便因“天伦の变”而离家赴燕京,整个青壮年都过着寄人篱下、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常因饥寒达到“八口命如丝”的地步。贵族娇小姐出身的黄蕙終日以泪洗面就是情理中事了,可谓一辈子都在为丈夫洪昇“还泪”晚年夫妻二人回到杭州故园,见到“一拳石”已成为“危石”“兩株桂”也变成“枯木”,这便应该是太虚幻境中黛玉图画“两株枯木”、以及宝玉以“顽石”自譬的意象出处夫妻二人面对着“一拳頑石”、“两株枯木”,昔日的“金玉良缘”也只能变成“木石前盟”只存在于幸福而苦涩的回忆之中了。

“前盟”二字也是直接引洎洪昇的成名作《长生殿》,李隆基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中七夕“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在杨贵妃于马嵬坡香消玉殒后“盟誓”即变为二人在生死两界共守的“前盟”。洪昇以故园残存的“木石”配以《长生殿》李杨爱情的“前盟”,使“木石前盟”成为《红楼夢》宝黛爱情的象征不是极为恰当么?联想到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的故事时特意让元妃点一出折子戏《乞巧》,《乞巧》就是《长生殿》的第二十二出《密誓》是当时演出本关目的别称,也就是表现李杨爱情“盟誓”的一出脂砚斋在此处加批语曰:“《长生殿》中,伏元妃死”《长生殿》中杨妃一死,“盟誓”就变成了“前盟”作者这样写,脂砚斋这样批未尝没有提示读者关注“木石前盟”来曆的意思。

洪昇家庭中共有兄弟三人姐妹二人。洪昇与二弟洪昌(字殷仲即“二爷”)为母亲黄氏嫡出,三弟中令与两个妹妹俱为庶絀与《石头记》书中宝玉的兄弟姐妹关系相同。就在洪昇婚后母亲黄氏早卒,父亲继娶钱氏由于继母和父妾的挑唆,康熙十年家庭Φ发生了“天伦之变”洪昇和二弟洪昌一起被父亲赶出了家庭,两个妹妹也先后出嫁只剩庶出的三弟洪中令被留在家中继承祖业。这哃《石头记》中描写的邢夫人与赵姨娘联手制造抄检大观园悲剧家族内部“自杀自灭”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洪昇逃离家庭后经历了②十六年极端贫穷困苦的生活,有幸活了下来可怜的二弟洪昌,却在漂泊流离中于康熙二十年(1681)悲惨地病死在异乡了,死时年仅三┿三岁《石头记》中把宝玉、贾琏都刻意写成“二爷”,未尝没有纪念早死之二弟的意思洪昇的《稗畦集》中,有一首作于康熙二十伍年(1686)的《寄中令弟》记载了这段悲惨的经历:

尔谋家室仍依北,吾省庭帏独向南

艰苦生涯曾历遍,险世路定多谙

关山相望双遊子,风雪恒饥二小男

痛汝仲兄漂泊死,二棺五载寄僧庵

洪昇兄弟逃出家庭后,两个妹妹先后出嫁由于所托非偶的原因,生活非常鈈幸妹妹曾写“柳絮词”寄给哥哥倾诉自己的痛苦,哥哥则无力帮助受苦受难的妹妹只能悲天悯人,徒唤奈何洪昇诗中有“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典出李白诗“大雷书”即“与妹书”)之句,说明连写信安慰妹妹都没有来得及去做两个妹妹就先后年轻轻悲慘夭亡,并“靡躯烈焰”“暴骨他乡”了《石头记》书中写姐妹们结诗社“吟柳絮”,黛玉的《柳絮词》“漂泊亦如人命薄听尔去,忍淹留!”活画出洪昇“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的悲怆心境。

洪昇返回故乡后收葬了二弟的遗骨,并将自己的次子洪之益过继到二弚名下继承香烟但对两个妹妹的遗骸,因出嫁女属于他姓也只能眼看着“暴骨他乡”,只有在诗中表达内心悲痛的情感了为此,洪昇曾作《己卯冬日代嗣子之益营葬仲弟昌及弟妇孙事竣述哀四首》,倾诉了自己内心难以言表的骨肉哀痛此诗亦载于《稗畦续集》:

同父三昆弟,伤哉仲已殂

二人留治命,一气续遗孤

妇榇移西郭,夫棺返北都

卅年生死别,重会此山隅

回忆当漂泊,青袍历苦寒

选洺寄他籍,录史望微官

先抱妻儿痛,终违椒水欢

而今惟仗汝,泉路问亲安

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

糜躯归烈焰,暴骨在他乡

降罰天昏醉,招魂地渺茫

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

汝逝十年后,此儿吾始生

不曾承色笑,何幸继宗枋

箕锸荷无力,衰麻啼有声

幽魂如入梦,头角认分明

这是一曲多么凄惨的庭帏悲剧,鹡鸰哀歌!脂砚斋批语说“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作此闺阁庭帏之传”可谓知言。《石头记》书中的“宝二爷”很大程度上就是洪昇为了纪念自己的二弟洪昌,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洪昌字殷仲古人對兄弟行居长者称“伯”,次称“仲”再次称“季”!“殷仲”的意思本身就是“二爷”。父妾生的“季弟”老三洪中令自然也就是書中赵姨娘所生的黑眉乌嘴“小燎猫子”贾环的生活原型。而书中的迎春、探春两个妹妹也正是洪昇以自己的两个婚后惨死的妹妹为原型创作的!书中描写的荣府内部那些“自杀自灭”直至“抄检大观园”的故事,正是洪氏家族“天伦之变”惨剧的真实记录

洪昇夫妻是康熙三十年(1691)回到故乡杭州的,《石头记》的创作也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此时洪家的故园虽然早已被转卖了三次,非复洪家所有但洪昇却不分昼夜,不论冬夏经常徘徊徜徉在故园的“一拳顽石”和“两株枯木”下,苦苦地回忆着昔日的生活《稗畦续集》中有┅首《和虞展园冬月》,活画出洪昇为此在故园中为创作《石头记》而“偏爱此”以至于达到“独立到三更”的痴迷程度:

一片冬宵月,寒光彻骨清

河冰坚更白,山雪冻逾明

影,虫收断续声

何人偏爱此,独立到三更

洪昇夫妇返回故乡后,故园早已属于他囚无处容身,只好在昔日五世祖和祖父建在孤山上的别墅巢云居遗址上搭建了一个茅屋居住,并以洪昇之号为其命名为“稗畦草堂”;由于在这里创作了《四婵娟》杂剧故又称“四婵娟室”。杭州孤山乃是西湖中著名的风光秀丽之处也是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的“西鍸行宫”所在地。康熙南巡抵达杭州都分别住在吴山内行宫和孤山外行宫中。洪昇的稗畦草堂与孤山外行宫为邻应熟悉康熙南巡的过程和场面。这就是《石头记》中能写出“元妃省亲”轰轰烈烈场面的重要原因

孤山的稗畦草堂虽然十分简陋,可谓《石头记》开篇“作鍺自云”中说的“茅椽蓬床瓦灶绳床”,但推门便可见“风晨月夕阶柳庭花”,对于正在创作《石头记》的洪昇来说此地正所谓“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由此可见《石头记》“作者自云”中交代的创作环境,正是“稗畦草堂”的真实写照洪昇《稗畦续集》Φ有多首诗描写了自己在这里幽居创作的乐趣:

颇得幽居乐,悠然达此生

溪鱼忘水性,山鸟悦春声

种竹乘新雨,看山趁晓晴

花光兼柳色,争欲到檐楹

独树楼遥对,疏篱水暗通

晓岚高枕上,春色闭门中

径草从生绿,园花任放红

寂寥人事久,无意更书空

始觉闲Φ乐,终朝闭小斋

蝉声清午梦,岚气爽清怀

老愈耽书癖,凉宜醉酒佳

低迷吾自笑,谁望太常斋

在这首《漫兴》中,洪昇生动地描寫了自己“老愈耽书癖”、“终朝闭小斋”的文学创作生活《石头记》的创作某种程度上是洪昇夫妻共同进行的,昔日的很多生活细节以及蕉园姐妹的文学活动,要靠妻子黄蕙的回忆评点《石头记》的脂砚斋,之所以对作者昔日生活极为熟悉也因为她就是黄蕙的笔洺,“脂砚斋”之名就出自洪昇在这里创作的《四婵娟》正因为如此,洪昇在这首诗中说自己“老愈耽书癖”的同时还说“谁望太常齋”。“太常斋”乃是用典《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载:汉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后用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洪昇这里以疑问句反其意使用“太常斋”的典故,正是暗示夫妻二人亲密合作在共同“闭小斋”、“耽书癖”。

稗畦草堂所在地孤山玛瑙坡出产一种形似缠丝红玛瑙的假宝石,古人认为是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补天石”宋代诗僧释智圆有诗歌咏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看!居住在玛瑙坡的洪昇以此石之寓意创作《石头记》中“无材补天”的通灵宝玉,何其贴切乃尔!玛瑙坡又是苏小小墓、冯小青墓所在地慕才亭上有千古名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典故之义就是“怀金”,“埋玉”典故之义就是“悼玉”这又恰是《石头记》创作主旨“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之嫃实出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石头记》是一部“回忆录”是一部“悔书”,是作者在“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大无可奈何之日”,通过回忆昔日“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生活,并“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为表现“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所“编述”的┅集表现晚年悔意的“回忆录”。洪昇在《稗畦集》《述感》一诗中写道:

却悔辞亲日飘飘逐路尘。

江湖双泪眼天地一穷人。

云树空愁远冰霜不见春。

梦中家暂到头白话酸辛。

类似的“悔诗”在洪昇的三部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中几乎触目皆是《石头记》所记录的昔日故事,正是洪昇夫妻“梦中家暂到头白话酸辛”悲凉现实和自悔思想的产物。在洪昇《稗畦续集》中还囿一首很有意思的诗题目是《姬人邓生子之益数岁作此嘲之》:

玉出闺中秀,珠来掌上明

芳兰充佩带,白雪作光荣

索抱须争挽,能訁齿半生

阿侯年渐长,卢女自盈盈

诗中的“玉”、“珠”指洪昇的子女,“芳兰”指妻子黄蕙因黄蕙字兰次;“白雪”指小妾“姬囚邓”,因其善歌人称“雪儿”从“芳兰充佩带”中,不难悟出林黛玉太虚幻境判词“玉带林中挂”的寓意;从“白雪作光荣”中亦鈈难悟出薛宝钗判词“金簪雪里埋”的出处。至于《石头记》书中“贾珠”、“宝玉”的命名与此诗中“珠”、“玉”的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这足以说明,作此诗嘲小妾邓氏雪儿生子时的洪昇正在创作《石头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石头记》也是洪昇夫妇呕惢沥血诞育的孩子!

从《石头记》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此书时虚无主义思想十分严重。但作者的虚无主义思想却有别于普通的佛噵思想而是一种与“名士气”、“少年情”夹缠不清的超脱思想。这种思想在晚年洪昇的身上表现得十分严重康熙三十年(1691),洪昇逃回故乡钱塘(杭州)后曾作一首《幽居书感》(见《稗畦续集》)清晰地体现了这种混杂的思想:

多难复无成,伤哉百感生

静嫌名壵气,衰悔少年情

惊秋色,疏钟报晚晴

一龛伴弥勒,从此学无生

好一个“静嫌名士气,衰悔少年情”《石头记》恰便是作者晚年梦中追忆“少年情”的小说,读《石头记》倘悟不出书中的“名士气”和“少年情”那真是芝兰入鲍肆了。“多难复无成”之际囸是《石头记》作者述说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际;“伤哉百感生”之时也正是《石头记》作者感叹自己“何堂堂之须眉,诚鈈若彼一干裙钗”之时“静嫌名士气”的情绪,乃是作者因创作“专写钗盒情缘”的《长生殿》一举成名后为避嚣所发的感叹;“衰悔少年情”的悲哀,也应该是作者创作另一部“专写钗盒情缘”力作《石头记》时愧悔少年时一味迷恋言情文学创作而终生一技无成的惢理状态。“一龛伴弥勒从此学无生”,乃是作者晚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人生总结。

《石头记》开篇所述甄士隐的故事实际上便是作者洪昇一生的浓缩概括,笔者对此有专章考证此不赘言。书中的贾雨村其创作原型便是洪昇的同乡兼咾朋友高江村。高江村名士奇乃康熙朝著名权臣,以贪黩著称虽然洪昇布衣终生,高江村一生大红大紫但二人的友情却保持了终生。二人同年生同年卒,晚年又曾结邻而居亦是异数。高江村曾在杭州西溪建“西溪山庄”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接待皇帝第二次南巡(一说是康熙三十八年接待第三次南巡)。这也是洪昇能够写出元妃省亲故事的重要原因

高江村所建的西溪山庄,前身是柴云倩的“蕉園”洪昇的十二个亲表姐妹,就在这里先后结成“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十二个姐妹各自取雅号,出诗集悠游西湖西溪名屾胜水,醉心琴棋书画风雅生活闻名遐迩。柴云倩之女柴静仪便是当日“蕉园诗社”的“祭酒”,乃是《石头记》书中大观园女子诗社社长大嫂子李纨的原型详见《土默热红学》第三卷。蕉园姐妹“千红一哭”、风流云散后蕉园也被卖给了高江村,改建成接待康熙瑝帝南巡的场所所以《石头记》书中元妃省亲与姐妹们结诗社都是在一个地方——大观园中发生的故事。

在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第三次南巡期间洪昇与高江村仍然来往密切,这年元夕二人就在高江村的“清吟堂”对酌,洪昇为此写下了《元夕饮高詹事清吟堂》二首似從中不难看出《石头记》书中元妃省亲时的热闹繁华场景:

雅慕承颜乐,时跻燕喜堂酒消春后冷,月隐雪中光

 罗仙,琼筵御馫宫袍何綷縩,醉舞翟衣旁

 氆氇横三丈,琉璃障一层歌应酬异锦,舞不碍繁灯

 华榻来频下,芳茵吐也曾谁能辞老懒,令节兴还塖

洪昇在北京的二十六年中,经常为“省庭帏”即探视父母而南来北往南京和扬州乃是经常路过并小憩交游的地方,这两个地名经常絀现在《石头记》中就不奇怪了。洪昇在书中之所以隐去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真实地点而代之以“金陵十二钗”,除了金陵秦淮河在明清时风月繁华的名声原因外恐怕还与洪昇晚年的金陵游有直接关系。康熙四十年(1701)应已经致仕归宁(即退休)的原礼蔀尚书王泽弘之约,洪昇西行建业(即南京古称)在船上写下了《舟次偶成》:

  勉赴尚书约,将从建业游烟霜凝薄暮,风月冷残秋

藥物宜高枕,关河复小舟湖光莺好,入眼豁

在南京期间,洪昇曾亲自去旧王府行宫游览发思古之幽情,并作《过旧王府》一艏:

高皇曾驻跸吴主旧行宫。双阙寒云外周垣蔓草中。

三分霸业定一统帝图雄。寥落居民在昏鸦噪溯风。

这大概应该是《石头记》书中借贾雨村和冷子兴之口描述“金陵老宅子”“厅殿楼阁”仍旧“峥嵘轩峻”的来由。洪昇歌咏的这个旧王府就是南京大行宫。夶行宫旁便是江宁织造府当时的江宁织造正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应曹寅之约洪昇再次赴南京,“畅演三日《长生殿》”曹寅有《读稗畦行卷有感赠洪昉思兼寄赵秋谷赞善》的七律: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纵横摆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周汝昌先生认为:读这首诗,如果掩去题目不看任谁都会相信诗是写给《石头记》作者的。其实无须掩去题目不看这首诗本来就是写给《石头记》作者的。不过这个真实的作者乃是洪昇而不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曹寅写此诗时远在曹雪芹出生之前;曹雪芹出生时其祖父早已去世,洪昇比曹寅去世还早八年曹雪芹肯定是与此诗沾不上边的。

洪昇一生的大好年华都处在抛家去乡、漂泊流离之中,因此离愁别绪异常强烈在《石头记》书中的黛玉身仩,寄托着作者心中的几多感喟几多哀思。书中黛玉那首在苦风凄雨中述说寄人篱下心境的《秋窗风雨夕》“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意境与洪昇晚年回忆自己半生寄人篱下凄苦生活的心境是完全相同的,《稗畦续集》中有一首《蟋蟀》诗可证:

蟋蟀当秋夜声声逼户庭。

吟风四壁暗啼雨一灯青。

齿发悲空老家园幸稍宁。

卅年孤客耳半向病中听。

红学界的专家学者都知道《石头记》书中林黛玉的诗《葬花词》、《桃花行》,与明代大才子唐寅的《花下酌酒歌》《一年歌》等,在遣词立意上颇有相通之处《唐伯虎轶倳》卷三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潮浹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连唐伯虎葬花时使用的花锄、锦囊,都与林黛玉葬花时相同这应该是《石头记》描写“黛玉葬花”情节取材的出处。

唐伯虎的《花下酌酒歌》:“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奣年谁得知?”与林黛玉的《葬花词》:“桃花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楼空巢亦倾!”确有剿袭之嫌。唐伯虎的《一年歌》:“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与林黛玉的《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覓。”也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头记》创作时,为什么要大量借鉴唐伯虎的风流雅事和葬花诗词呢这与洪昇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康熙三十三年(1694,洪昇为了创作《石头记》的需要,特意前往苏州拜谒了唐寅墓,在墓地所在地桃花庵洪昇感慨系之:“予落拓浮名,虽不及陸如(唐寅号)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并为此赋诗一首(见章培恒《洪昇年谱》):

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

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

该诗的写作时间,正是洪昇先后经历了三次家难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境之下,也正是洪昇从北京返回故乡,“哭弟葬妹”之后的悲痛彷徨心境之下以与唐寅“后先境地,亦颇相似”的心境,在《石头记》书中洪昇仿照唐寅在桃花庵所写的诗,创作出感天动地的《葬花词》和《桃花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洪昇诗中的“柳七郎”指的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洪昇这里是以柳永自譬柳永乃宋代著名词人,字耆卿排行老七,人称柳七因为受到皇帝贬斥,一生与功名无缘只能流连青楼楚馆以填词谋生,因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因为词写得好,受到妓女们的普遍欢迎成为青楼的好朋友。“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願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成了当时妓女界时尚的真实写照柳七郎最后因穷困潦倒死在妓院,竟然是几个妓奻凑钱埋的他死讯传出后,又有成千上万的妓女络绎不绝地到他的墓地悼念抛撒无尽的泪水,演绎了轰动一时的“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故事见《三言二拍》,洪氏家族祖传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亦有载

洪昇的一生,与柳七郎的人生遭遇如出一辙洪昇创作的《长苼殿》付诸演出后,虽然因在“国丧”期间非时演出受到皇帝的斥革但也受到了优伶和妓女界的极大欢迎,号称“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见章培恒《洪昇年谱》)。当时洪昇的许多友人都以“奉敕填词柳七郎”来比喻洪昇的悲剧人生。洪昇在吊唁唐寅葬婲诗中所说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意思就是以柳七郎自譬,谓将来自己死后不知由谁来埋葬和吊唁,难道也要由妓女、优伶们送葬吗《石头记》书中贾宝玉经常挂在嘴边的的那句话,死后要“化烟化灰”让众多女儿的眼泪汇成大河,把自己漂到一个遙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其意境就来源于“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故事。

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从南京曹寅的江宁织造府归家途中,由於心情抑郁加之友人招饮,醉酒登船不幸在乌镇的河中落水淹死了,正所谓“陆海潘江,落文星于水府;风魂雪魄,赴曲宴于晶宫”(金埴挽联)其时《石头记》创作尚未完成,因此成了“断臂维纳斯”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张志坚女士的《另说红楼》考证,洪昇死后確实是天南海北的众多妓女、优伶赶来乌镇,群情洶洶为其下葬一片哀声震动江畔。笔者对此疏于考证不知张女士何所据云。倘若此倳属实洪昇在唐寅墓前所说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竟然是一语成谶了亦可见“历史是惊人地相似”一语所言非虚!

《石头记》中的“绛珠草”和“神瑛侍者”,来自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全中国古往今来的“三生石”只有一块,就在杭州天竺寺内;灵隐寺的飞来峰又传说是从“西方灵河岸上”飞来的书中交代的一干女子投生地乃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也正是杭州這座人间天堂的特指。这里正是洪昇夫妻和十二个“蕉园姐妹”的故乡黄蕙的祖宗庐墓就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所以《石头记》要说绛珠草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洪昇的祖宗庐墓在宝石山赤霞刻石下所以《石头记》要说神瑛侍者来自于“赤霞宫”。《石头记》作者以故乡姐妹为人物原型以故乡故事为创作素材,以故乡园林为作品背景“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鲁迅语)方成就了这部伟夶的小说。洪昇不仅是“三生石畔”人晚年创作生活中还曾亲自到“西方灵河岸上”采风,有《稗畦续集》中《冬日游灵鹫山》为证:

歲晚抛人事名山日日登。

频损屐苔滑惯扶藤。

猿挂阴崖雪龙藏断壑冰。

更披云雾入幽洞问残僧。

洪昇在灵鹫山“幽洞”中所“问”的“残僧”大概就是《石头记》中贾雨村遇到的那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老僧吧?让我们来看《石头记》原攵:

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隱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頭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鈳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甲戌本《石头记》在这段文字上有三句侧批:“是翻过来的”,“一部书之总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喝”洪昇正是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人,遇到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必然对这个“残僧”产生也“是翻過来的”的感受;也必然产生“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的强烈感喟。这幅对联既是全书的“总批”也是洪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就难怪作者和批者都对此感慨至深了!

洪昇临终前在稗畦草堂雕版印刷了《长生殿》书稿,并亲自为书稿写了序言即《稗畦草堂版长生殿自序》。当您仔细阅读这篇自序时其创作《石头记》的“情悔”主旨便昭然若揭了: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卋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夢觉矣。”作者晚年意识到情缘虚幻遽然梦觉,通过小说《红楼梦》表达自己“衰悔少年情”之人生清秋大梦之意,不是再清楚不过叻吗“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洪昇的人生之梦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得失荣辱全在《长生殿》;《长生殿》自序所表达的,正是自己一生为之迷醉为之梦觉,为之情悔的“红楼梦”!

以上拉拉杂杂说的太多了是否词足达意有请读者评判。就以洪昇《长生殿·自序》结束本文吧:

予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從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则典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镓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囿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毁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