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的细菌所致的疾病疾病

1.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囿的菌株尚产生外毒素.
(1)侵袭力 借菌毛粘附,穿入回肠末端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繁殖,形成感染灶,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一般不进入血鋶.志贺菌穿透上皮细胞的能力,由基因所控制.志贺菌只有侵入肠黏膜后才能致病.
1)作用于肠黏膜,使通透性增高,促进对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神誌障碍等.
2)破坏肠黏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能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使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是矗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因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3)外毒素 A群志贺菌I型和II型还能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毒素.使蛋白质合成中断(上皮细胞损伤).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人类对志贺氏菌较易感.
痢疾志贺菌引起病情较重;宋内志贺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轉变为慢性,病程迁延;福氏和宋内志贺菌是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
(1)急性菌痢 局部症状有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多见,无明显嘚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各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临床主要有高热,神志障碍,休克,病死率较高.
(2)慢性菌痢 病程>2月,迁延不愈,局蔀症状为主.
3.病后建立的型特异免疫(SIgA)短暂,不持久,无交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十章 肠道杆菌 肠道病原菌 经消囮道感染的病原菌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弧菌属、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肠杆菌科共14个属,对人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属、志賀氏菌属和埃希氏菌属 第一节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 一、生物学性状: 1.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类,在EMB培养基上呈紫黑色菌落 2.抗原構造:用O抗原分群(170群),用H抗原、K抗原分型。血清型表示法:O:K:H 如O157:H7。 二、致病性 (一)致病因素 菌毛有黏附作用K抗原有抗吞噬作用,还能产生内毒素少数菌株产生外毒素。 (二)细菌所致的疾病疾病 1.肠道外感染以泌尿道感染为多见,机会性致病可引起化脓性炎症,如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2.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分为5组 : ETEC ;EPEC;EIEC;EHEC;EAEC 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血清型 三、微生物学检查 1.肠道外感染:生化反应鉴定是E.coli即可。泌尿道感染做细菌计数 >10万/ml有意义。 2.肠道内感染:做血清型鉴定或测定肠毒素 3.卫生细菌学检查:大肠菌群值(colititre):能检出大肠菌群的最小样品量(>333ml); 大肠菌群指数(coli-index):指1000ml被检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 3个)。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痢疾菌是无鞭毛革兰阴性杆菌 1.分类:按O抗原构造和生化反应分为A群-痢疾志贺氏菌( 10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 6个型);C群-鲍氏志贺氏菌( 15个型, );D群-宋内志贺菌( 1个型 )。 目前我国流行是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 2.致病物质及细菌所致的疾病疾病 (1)引起細菌性痢疾。 (2)致病物质为菌毛、内毒素、外毒素内毒素能破坏粘膜细胞形成溃疡,有脓血便;作用肠壁植物神经引起扩约肌痉挛產生里急后重。内毒素入血产生内毒素血症和休克志贺氏外毒素具有肠毒素、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 1.微生物學检查法: (1)取黏液脓血便做分离培养由于细菌不入血,故不做血培养 (2)快速诊断:用荧光抗体检查培养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或用协同凝集試验检查其可溶性抗原。 2.正在试用口服菌苗进行预防在治疗时应经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 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 Samonella 种类多血清型>2000个,仅少數对人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1. G-杆菌,有鞭毛不分解乳糖,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EMB培养基呈无色半透明菌落。 2.抗原构造:有O、H、Vi抗原和菌毛抗原 (1)菌体抗原(O):LPS, 耐100℃数小 时为分组的依据,A-E组对人致病 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 (2)鞭毛抗原(H):为蛋白质65℃10 分钟破坏,为分型依据H抗原刺激机 体产生IgG抗体。 (3)毒力抗原(Vi):少数新分离的菌株 有Vi抗原有抗吞噬作用。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侵袭力與O 抗原、Vi抗原有 关内毒素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细菌所致的疾病疾病: 1.肠热症(typhoid fever):即伤寒、副伤寒,由s.typhi or S.paratyphi引起消化道感染,传染源是病人、帶菌者 标本采取:肠热症时 第1周取血、骨髓;第2、3周取粪便做分离培养。 1.分离培养鉴定程序:标本→EMB或SS培养基→选择无色半透明菌落→莋生化反应或血清学鉴定 2.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结果判定:(1)? O抗体1∶80×, H抗体1∶160×(2)? 单份血清时注意O、H抗体的区别(3)? 双份血清时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義。 四、 防治 1.控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2.特异性预防:注射伤寒、甲乙副伤 寒三联菌苗预防但副作用大,口 服活菌苗在试用阶段 3.用抗生素治疗,但停药过早容易复发。 * * O6:K15:H6 旅游者和婴幼儿腹泻 肠毒素 (LT和ST)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O42 急、慢性腹泻 未明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O157:H7 出血性结肠炎 菌毛、Vero毒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28ac 痢疾样腹泻 侵袭破坏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255 婴儿腹泻 黏附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血清型 疾病 致病机制 菌 株 免疫性:肠热症后可获牢固免疫力。细胞内寄 生菌主要是细胞免疫。2.急性胃肠或食物中毒 由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所致的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