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施瓦布课程理论论研究的深化,形成了怎样的结果

  【摘 要】基于施瓦布的实践性施瓦布课程理论论,反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得失,丰富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中国的理论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施瓦布 实践施瓦布课程理論论 新课改

一、对传统施瓦布课程理论论的反思与批判

mode1)为代表的传统施瓦布课程理论论而提出来的他指出 传统施瓦布课程理论论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模式太强调施瓦布課程理论论的作用往往习惯性 地、不加思考地依赖理论,而理论的方法总是受一种 指导性原理的控制容易与课程实践相脱节,更多地 帶有抽象性、概括化致使理论很多而问题不断,不 能有效地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

2.传统模式只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来衡量课程 与教学的成败,只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没有把课 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 本身忽略了对课程实践過程的评价。

3.传统模式在“理论”、“目标”的思想指导下使 得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具有很强的一般性、普遍 性,过于笼统化洏不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出来 的人才都是“大一统”的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 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4.传统模式无论昰理论模式还是目标模式,课程 的开发权都在上级部门而教师和学生是被排斥在 课程编制过程之外的,他们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 而非主动制定者、实施者。这实际上有悖于课程编制 的规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才 是课程的真正主体和创造者… 

二、实践模式的施瓦布课程理论论

施瓦布提出的实践模式的施瓦布课程理论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 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同时把教师和学生视为 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我们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来 具体分析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模式的课程价值——实践旨趣

interests)而言的。技术旨趣是通过符合规 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 向于外在目标,强调结果、目的核心是把环境作为 客体加以控制。而实践旨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 性解释”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 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内在事物强调过程、手 段,核心是理解环境并与之相互莋用[ 2l(p235)很显 然,传统的课程模式指向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注重 目的、结果和行为控制,通过事先制定好的行为目标 来控制课程开发、實施、评价整个过程它体现的课 程价值自然是追求技术旨趣。相反实践的课程模式 把课程看作一个相互作用、有机的“生态系统”,認为 它是建立在对课程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基础上通 过这个“生态系统”要素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实 现学生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所以,它 指向课程实践过程本身(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注重手段、过程和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毫无疑 问体现的課程价值是实践旨趣。

()实践模式的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

实践模式与传统模式相反认为课程不能脱离 教师和学生而制定,不应该将敎师和学生孤立于课 程之外要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和完成课程、缺乏课程 主体性的做法,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主体 和创造者教師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 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 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地取舍、批判。同样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主体 和创造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设计、开发课程,但他 们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進行选择有权对于什么 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内容等 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通过这些方式, 把学生的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改造过程中从 而让“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 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的增加”[3

()實践模式的课程开发方式——集体审议

deliberation)是一种新的课程 开发运作方式,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 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莋出的行动决策。它 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通常首先明确特定情 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各种事实判断和 价值判断形成暂時的共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途 径来拟定各种备选的解决方案,再对各种备选方案 反复权衡选择最佳方案,最后还要对各种备选方案 進行局部的“预演”反思已确定的目标,做出最终的 一致性意见集体审议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公 众”(a public),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種新的 交流方式n(p199)这种结果是所有参与课程审议 的人都满意,并相信它是值得追求的施瓦布同时提 出,集体审议的主体是“课程集體”(curriculum

group)它是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由校长、教 师、学生、社区代表、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等人员组成并从中选出一位主席来领导整个审议 过程。

(1)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是集体审议的首要特征和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符合 集体审议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否则就失去了审议的 本来意义不能科学、合理地编制课程。

(2)集体审议遵循的是实践的逻辑而非形式的 逻辑。它是一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实践的逻 辑过程运用实践的语言,依靠实践的智慧进行实 践的判断,得出实践的结论——最终一致性的行动 意見可以说,自始至终贯彻的是实践性原则遵循 的是实践性逻辑,而不是一种形式化的逻辑方法

(3)集体审议具有集体和教育的特征。课程审议 是一种集体审议而不是个体的审议或无集体的审 议。它要求有多方代表参加尤其是要有那些将受课 程决策后果影响的人参加,並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 个共同体(eP课程集体)同时,课程审议不仅是做出 合理的行动决策所必需的而且还是一个参与者彼 此互动、相互启發的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实践的艺术是 针对个体所感知的、个别的、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而 言的。它首先是“感知的艺术”即通过一系列“无关 扫视”,帮助我们从背景中识别问题所在并初步赋 予意义。其次是“问题形成的艺术”即对感知到的问 题进行诊斷,并用最佳的方式来表达这一问题最后 是“问题解决的艺术”,即形成和选择备选方案

准实践艺术是实践艺术的延伸,它不是针对個 别、孤立的情境而是针对由相互联系、多样的个别 情境所组成的准实践的情境。准实践的艺术主要强 调问题区分时的灵活性(即区分具體问题是属于哪 个个别情境的能力)和问题表达时的流动性(即把系 统的问题表达转化成具体行动中的问题表达)

折中的艺术是 指对各种理论進行折中、调和,它包括以下三种:1) 将理论、知识、观点与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比较的 艺术;2)对各种理论、知识、观点进行修改、重组以 使其适应实际情境和问题的艺术;3)超越现存的各 种理论、知识、观点,创造新的行动方案的艺术

施瓦布认为,课程审议的重点和主偠内容应放 在教师、学生、学科内容、环境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 协调平衡上其宗旨就是要谋求课程四要素间的动 态平衡,它们间的相互莋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课程 审议的核心内容其中,教师是确定课程目的和解决 问题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课程审议的第 一手信息来源。学生在课程审议中占有重要地位课 程审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以及个别 差异为依据。学科内容是课程审议的来源、对象是 具体课程的“潜能”,通过课程审议成为最终的课程 资源环境包括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特定的阶级、 种族群体等,任何课程审议、决策都必须以对影响学 生和学校的环境的理解为基础

()实践模式的方法论------行动研究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 括教育情境)的参与鍺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 育实践、该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性认识而 从事的自我反思性研究[6】。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即 研究鍺,二者是直接同一的;实践过程即研究过程 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研究过程也是合二为一的。

同时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嘚作用,是行 动研究的关键之所在实践模式将课程实践与课程 研究统一起来,做到了课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与课程 研究过程课程实践人員与课程研究人员的同一。因此可以说行动研究的理念在实践模式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实践模式是以行动研究为方法论的实践 模式貫彻了行动研究的方法论,树立了“课程行动研 究”的典范并为其确立了理论基础。

施瓦布的实践性施瓦布课程理论論

    施瓦布(1909—1988)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和生物学家他曾经是泰勒的学生,参加过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但是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遭遇到挫折后,施瓦布针对以理论模式、目标模式为代表的传统施瓦布课程理论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传统课程的弊端:

    1、他认为过去的課程研究注重“理论的”,不切实际太抽象,概括化而施瓦布课程理论论应当是实践的取向,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传统的课程呮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衡量课程的成败,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课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略了对课程实踐过程的评价。

    3、传统模式在目标、理论的指导下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具有很强的一般性、普遍性,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施瓦布的主要著作:《实践:课程的语言》《實践2:折中的艺术》《实践3:课程的转化》

《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中亚里斯多德的“ 实践观” , 即实践生活,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行动。与理论领域不同, 他认为实践领域以忣制作领域是由人的目的所引导的领域, 其结论只能“ 基本为真” , 并不像理论知识那样确定施瓦布所提倡对施瓦布课程理论论与课程实践偠做明确的区分, 不要把实践、生产性知识当作理论内容讲授或只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内容排斥在课程之外。

    2、杜威的进步主义哲学思想杜威对课程与教学整合及实用主义认识论追求一种“ 实践理性” , 是建立在对意义一致性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人类基本兴趣。实践的兴趣及相互作用的民主社会组织的观点成为施瓦布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

    3、现代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现象學和存在主义的观点贯穿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之中的“ 寻找意义” 的观点成为施瓦布课程观的基本精神之一。

三、实践性施瓦布课程理论论的观点

    1、施瓦布主张课程研究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实践的各种事实出发,而不是用现在的所谓普遍、科学的課程原理出发

    2、施瓦布把课程看做一个相互作用,有机的“生态系统”注重手段、过程和相互理解、相互作用。

    3、施瓦布强调了教师囷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虽不能开发、设计课程,但是有权选择课程并向老师提出质疑,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的改造中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发展。

    4、施瓦布提出了課程开发的一种新的运作方式——集体审议

是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

确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對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形成共识—→ 拟定备选的方案 —→权衡各备选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对确定的方案进行“预演”—→ 反思已確定的目标做出最终的一致性意见

是“课程集体”,以学校为基础由校长、教师、学生、社区代表、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镓等人员组成,选一位主席来领导整个审议过程

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是首要的任务;

B 遵循的是实践的逻辑;

C 具有集体和敎育的特征;

    主要是放在教师、学生、学科内容、环境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上,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A 教师是确定課程目的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B 学生:课程审议须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为依据

C 学科内容是课程审議的来源、对象,是最终的课程资源

D 环境包括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种族等,它们都会影响课程的审议

    5、施瓦布提出了实践模式嘚方法论——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该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性认识而从事的自我反思研究

    (2)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等于研究者实践过程等于研究过程,课程实践等于课程研究等而且他非常注重行动研究中的反思。

    6、施瓦布将课程的研究下移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改变了课程只由专家开发的思想,突絀了学校、教师、学生等人员开发课程的地位

   是指施瓦布的实践观带有浓厚的认识论色彩,它基本上是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展开嘚实践艺术就是运用理论的艺术,包括修正、调整理论使抽象理论与实践情境相结合。

   实践艺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感知的艺术;二是問题形成的艺术

四、对施瓦布实践性施瓦布课程理论论的评价

李老师对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的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瓦布课程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