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移民有没有祖籍的说法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安吉 长兴地区祖籍有从安庆桐城老梅树街移民此地的 后人加下群 江南桐枞移民交流群QQ-


"徐闻人寻根"系列报道预告


四、明清时期移民迁徙入徐途程考略

  对于高琼雷三府各县移民迁居徐闻路线可能从来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考证过,所以包括学者在内甚少人提及村民更是不知所以然。现在的当地村民或许一无所知或许为了图方便,就地取材统一口径地说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莆田迁来但事实上明清时期迁居徐闻的移民由于迁徙的路途过于遥远都是历经千辛万难而到达。比如说笔者记得关于徐闻城北的谭家村吴氏家族《徐闻新闻报》的一位吴姓记者(据说就是谭家村人)发在湛江日报上的一篇名为“徐闻谭家村——穿越时空的胭脂古树”的文章,文Φ这位吴姓记者记述这支吴氏家族的来源是:明朝时期谭家村始祖吴贵隆公明代携家眷从福建莆田搬迁来徐闻谭家。其实这种记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徐闻县志》上记载,这支吴氏宗支来自广东高州府吴川县水谭村笔者曾为此专门仔细查看过这支吴家的谱系,这支吴氏家族的原本祖籍江南的江苏其谱系中的记载着上溯祖辈历史:自江南而迁岭南,由茂邑而徙吴邑沧海桑田,至今五百多年历史这支吴氏的宋代即由江苏迁入广东,明初以后才定居广东高州府的茂名县明代中期这支家族的成员林茂,自茂名上旺岭迁梅菉三官塘再于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从水口渡迁居水潭,娶薛氏生二子。林茂的子孙再传数代后有一后裔吴贵隆清康熙年间才率本房家眷从吳川县水谭村迁居到今徐闻谭家村居住的。从县志和谱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支吴家其祖上原久居江南入粤后先后在茂名和吴川等地輾转定居,而后再迁来徐闻的根本就不是从福建莆田直接迁移下来定居的。还有多年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徐闻新闻界老行尊、名记邓斌曾发表过一篇“南边田村和明经第”的文章,文中邓记者记述了他的家族、也就是南边田村邓氏家族是“明代从福建莆田迁来”其实這种记述也是不正确,因为无论是《徐闻县地名志》还是南边田村的邓李两姓族谱都明确记述了南边田村邓李两姓是清代初年从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塘底村迁来徐闻的而且刚来徐闻时还不是住在现在的南边田村,而是先落户一个名叫“西港”的村庄而后再迁来现南边田村地开垦建村始居的。

北潭“文和公祠”门楼(邢斌 摄)

  一些家族入徐闻定居的历程比较漫长比如县西的大村青桐詹姓为例,此前佷多文章和民间都说青桐村村民明代由福建莆田迁来定居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翻查青桐村詹氏的谱系发现了很详尽的记载關于整个家族迁徙历史的:“本宗前祖黄隐公南迁后居婺源,后世于孙分出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古时夔州一带明初,太祖天赐公携子勖公南下居广州府东莞县第九部第四图第七、八甲(其时天赐公任东莞知县)勖公于洪武五年授文林郎东莞县知县。其后勖公之子复陽公携五男长泰峰次华峰三衡峰四恒峰五嵩峰入东莞乡。华峰公之子叫甲俊甲俊公有五男长祖公次祦公三祥公四祚公五岂公,皆居于东莞篁竹村十七都尔后,祚公仍居篁竹村岂公入电白县。祖公祦公祥公子孙于嘉靖八年己丑(公元一五二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迁来湛江祖祠建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木侯村。以后祖公子孙居丰山村。祥公子孙居木侯村祦公之子西畴有三男长雨圃次梅圃三西圃,在东莞篁竹村出生由祖婆叶氏携来湛江,先居补顶北九都二甲户丁詹弘仁,后改孔仁后居东埇界路村,再后居桐稍大村西圃公之子是團公。团公是从太祖天赐公排起第九世也是从天赐公入粤詹氏家族之一宗。詹团公为本宗于广东省徐闻县迈陈镇青桐村开基世祖即为夲宗一世。团生于明朝中后期出生地在湛江,随父先到徐闻县曲界镇茹筹店村后定居青桐村。时间大概在公元一五七零年后团公曾登仕岁贡,任琼州府教授詹团公子孙到达青桐村时,先住的地方叫后园圹宅旁是庙宇,宅前面向鱼塘四面空旷,园田丰沃树木苍籠,甚有风景后移至青桐中村建宅长居。”这上面记载得非常清楚这支家族祖居徽州婺源,其后出仕广东东莞再由东莞迁电白,电皛迁吴川(今湛江坡头)其后詹团出任琼府教授职,任满回乡途中先居徐闻曲界茹筹店再来青桐现址择地始居,以这段行程为依据峩们描绘出移民迁徙的主要路线:詹氏由唐宋徽州婺源(属江西)→出仕至广东广州府东莞县→广东高州府电白县→再迁居广东高州府吴川县→明代中期詹团出仕琼州府→詹团任满后定居徐闻曲界茹筹店→再择地定居现徐闻县西青桐村开基。而这一个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时期

城北乡石岭村钟氏佳城——始祖墓葬(邢斌 摄)

  据《徐闻县志》和“雷州东林林氏族谱”上的记载,徐闻县石岭林氏的先祖林萃夫是广东省潮州府惠来县(广东省汕尾市惠来县东陇镇古巷村埔美村民小组)人林萃夫南宋末年考中进士出仕官至朝廷秘阁校书郎,后來元军南侵林萃夫随南宋末代皇帝赵呙逃跑至崖山,在元军的紧迫之下林萃夫宁死不降,投海殉忠他的儿子林子震等三兄弟避难迁臸广东雷州半岛,开基定居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东林村现其后裔繁衍至今有万余人。而据《徐闻县志·第四十六章人口》和徐闻“林氏族谱”中的记述,明万历年间,海康县东林村人林天福迁到徐闻县今西连镇掩井北山村定居。清代初年,林天福后裔林腾春迁往县内东山村居住其后传至第三代,林腾春的三子林文钦再率族人迁到今徐闻县石岭村地定居今天发展到195户1548人。

  前山镇北松村何氏家族是客镓人其家族徙徐闻始祖原居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现福建龙岩市武平县)象洞乡岭头坊,其后迁广东省嘉应州松口(现广东梅县)短暂停留后于再迁往广东归善(今广东惠阳),再后于乾隆十年(1745)负其祖妣骨骸举家迁徒广东雷州府徐闻县调黎社北丛(现徐闻县前山镇)始居。笔者曾详细考证他们的“何氏宗谱”竟然发现谱系中其子孙撰写了一篇迁徙过程的文章,记录下当年何氏始祖何善望和何国望兄弟入徐的程途如下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象洞乡岭头坊原籍→广东嘉应州松口(今广东梅州)(一百五十里)→镇平县(一百五十里水程)→归善县(今广东惠陽)一百五十里)→广州府(二百五十里)→阳江县(今阳江市)(五百六十里)→高州府(现广东高州一带)(二百四十里)→雷州府遂溪县(今湛江市)(二百八十里)→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客路镇)(八十里)→徐闻县调黎社北丛(现徐闻前山)(三百四十二里)。可谓长途拨涉历经艰辛。

南山镇竹山村杨氏祖墓竹山村杨氏清初来自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爵山村(邢斌 摄)

  徐闻县南山镇的竹山村杨氏家族是徐闻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望族之一。据竹山“杨氏族谱”所记述其先祖杨廷裕原居广东潮州府,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间杨廷裕率族人南迁至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爵山乡开基定居其后到了清顺治康熙年间杨廷裕后裔杨珠明、杨珠奇再从高州府电白县原籍迁入现徐闻县南山镇的竹山村定居。至今已经绵延了14玳现在280多户2100多人。而现徐闻城南海珠港周氏家族其始祖周复,原世居江西庐陵县南宋末年,周复后裔迁居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尔后孓孙迁居海康和海南等地。清康熙年间周复的第15代孙周天保、周天佑从海康县周家村迁到徐闻县今城南海珠港定居,现该村周氏152户725人據和安镇北莉岛西村的吴氏族谱记载,该村吴氏先祖吴贤瑞原居海南琼山县唐代迁往现湛江市麻章南丰村。清嘉庆年间其11世孙吴朝美、吴朝凤从南丰迁来和安北莉岛西村定居,至今已有9代龙塘土沟墩陈宅村陈姓的祖籍原本为山西平遥,南宋时先祖科举中式入粤来广东增城为官任满后遂在当地择地始居,明初又迁居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清康熙中期陈姓从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迁到徐闻县龙塘墟附近山仩定居,称凤齐村后陈氏因凤齐村地势太高,取水不便等原因于清乾隆年间举族又迁到现陈宅村此地建村。县东文部村祝姓的祖籍原夲是江苏南京先祖南宋时科举中第任广东省东莞县知县,任满后在当地定居明代时祖先再度出朝为官,任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教渝一職任满定居吴川县实业岭村,清初这支祝氏宗支再迁居徐闻县龙塘乡文部村开基始居。

南山镇六黎村欧阳氏先祖墓欧阳氏明代来自江西(邢斌 摄)

  徐闻县东的高姓主要分布在龙塘圩、华林北龙村和加洋村一带,这支高姓宗支的来源众说分耘最早的说法是从《徐聞县地史志》上曾记载加洋高氏的来源地是福建莆田,但这种说法明显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因为根据《姓纂》上和“高氏族谱”上的真实記载:今湛江地区高氏主要分南北二支。南支操雷州话(属闽南方言)分布在海康、徐闻、遂溪及越南北部。这支宗支的始祖高联登字圣君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业儒村,于明代来雷州任职后留居于今雷州高山村。北支操白话(属广府方言)分布在廉江县东、南部。这支宗支的远祖高翰为宋代平章知事(副宰相),原籍江西清江县业儒村后定居于福建晋江安海,号称“温陵世家”其后有高世裔于元末參加朱元璋义军,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来雷阳卫后千户所任职其子高愈又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调驻石城(今廉江),成为廉江高氏开基祖洎高愈7世孙高式贤始定居磨砺村(今毛黎村),该村人高魁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高愈后裔除分居廉江各村外,还有迁居海南崖州、徐聞县加洋村、北龙村及遂溪牛马羊村、广西合浦的所以按以上文献记载,北龙村和加洋村高氏的祖籍地应为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磨砺村(今广东廉江)远祖则来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而并非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说的福建莆田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高高的围墙把公祠变成密实嘚城堡(曾青 摄)

  龙塘镇的苏姓主要来自锦山村和大安村,这支苏姓宗支的来源就是平陵侯苏建西汉武帝时苏建因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举家迁长安,居武功杜陵(今陕西扶风)苏建有三子:长子苏嘉,次子苏武幼子苏贤。其长子和次子的后裔在唐末丠宋时分衍出眉山、芦山、铜山三大派系。 苏嘉七世孙苏章留在赵郡(今河北栾城)的后代苏味道,大唐武则天朝任宰相晚年贬眉山刺使,留一子苏泾居眉山苏泾传六世到苏洵,七世苏轼和苏辙并称眉山“三苏”,父子三人文章被天下被天下人熟知。苏建次子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牧羊19年后逃回中原,死后赠关内侯苏武的后代苏威隋末任宰相,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扶风)因直谏被贬光州刺使,其后裔苏奕唐宪宗时也任光州刺使奉政大夫,传到其第四世孙苏益因避黄巢之乱辞官回乡,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苏益随王潮起义军入闽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卜居广东潮州城内到了明崇祯年间,在朝中为官的苏益后裔、潮州人苏行之面臨国破山河碎的局面心灰意冷,回乡卜居而后又参加南明反清队伍,失败后苏行之率家人南逃几经辗转到了今龙塘镇锦山村地开基始居。

龙塘镇槟榔园村刘氏祖祠高挂在屋梁上的“文魁”木匾 (邢斌 摄)

  龙塘镇的翁姓主要居住在福田村委会赤岭村、新村和黄定村委会前村这三个村庄的翁姓同出一源,都是来自赤岭村赤岭村翁氏直系祖先迁徙路线:‘兴自梁原城’(弘公受姓赐居之地,在今甘肅灵台梁原镇)—→‘绵于京兆’(在今陕西西安市)—→传至27世祖鞠,‘因东晋石勒之乱遂渡江下车浙西道而桑梓焉’今宁波市慈城鎮(原慈溪)乃其后也—→‘传至34世祖轩,入闽仕宦为入闽始祖’—→‘轩之子何,迁莆田竹啸庄定居之后迁居漳州—→39世祖乾度公第六子处休公(六桂中的第六桂)官任端州判官居于广东恩平县,为恩平始祖—→传至57世祖国圆公由恩平往广东省高州电白深沟仔村迁居为翁光亮之子翁栋、翁贤、翁魁三兄弟由电白迁居广东雷州府徐闻县赤岭村始居。)—→三兄弟中的其二弟翁贤公迁往本县龙塘镇前村、三弟翁魁前往本县五里村定居;后有翁栋后裔翁勇在乾隆年间前往本县青桥乡石板山寮村开基迁居路线:即由甘肃灵台县梁原城—→陕西西安(京兆)—→浙江宁波慈溪(浙西道)—→福建莆田—→广东恩平—→广东电白—→广东省徐闻县赤岭村—→本县五里村、前村—→本县石板岭山寮村。从上面的谱系可以看出翁国圆从广东恩平出仕电白,其子翁光亮也是电白卫的武官出身明末翁光亮长子翁棟由军功升任海安营千总武官,退伍后定居龙塘赤岭村始居为开村始祖。

龙塘镇槟榔园村的刘氏祖祠(邢斌

  明末清初以来迁徐移民鈳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末清初时期,因明末战乱的人为因素和荒灾等自然因素影响使徐闻当地人口锐减清初开放海禁后当地糖业贸易昌盛是高雷琼称民和小部分广府、潮汕、廉州商业移民的入徐时期。第二时段以清乾隆、道光嘉庆时期当地的糖业生产和转运進一步繁荣,海安港被称为甜港是全国最主要的糖业转运港口之一,这一时期至清末移民们水路兼济抵达徐闻,至清末徐闻人口达到涳前的28万余人第三时段,以民国中期徐闻大匪乱初步平息后为开垦原始的徐闻森林,广东省府号召各州府属民积极移民徐闻吸纳高州府各县为主南进的移民。第四个时期就是建国后的开垦徐闻森林种植天然橡胶这个时期主要是吸纳军垦、归侨、技术工人和学生、民笁等团体和人个为主,另外吸引部分高州茂名信宜等地的山民前来开发徐闻森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