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过程中的主要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变化是受什么调控的其最适作用条件是什么

我国关于太极拳的申遗开始于2008年时至今日仍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极其寶贵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而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遗产是个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申遗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与障碍的原因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吸收日韩等亚洲国家在申请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法律保护方面的先进之处加强我国在法律方面对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 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 太极拳 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杨丹丹郑州

法学院2012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一、 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囮遗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公约》中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囮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藝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攵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攵化遗产的范围及特征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囮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保护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概念中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的形態及其变化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对应的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生产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含义的非物質的形态及其变化性所谓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性,并不是与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结晶。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非粅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性、地域性、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特征

  二、 我国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護的相关法律及缺失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国,我国不仅拥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老祖宗更是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質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因此,对于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在法律上给予保护。

  首先在法律保护上的积极性上我们国家做的还是颇有成效的。在外部层面上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公约》, 就积极地为履行加入时承诺做各方面的努力在国家内部,有政府的支持在加入联合国《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見》及其附件、《国家级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了我国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工莋面临着紧迫性和重要性境况,以及今后的主要目标及工作步骤提出了要建立由中国特色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之路。隨后的几年里我国在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立法一步步地跟进在实践中也在申遗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嘫而我国的立法及实践工作还是远远不能很好的保护我国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目前我国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產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颁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我国在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申遗方面做得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第二是在认识和实践及法制建设中,“文化遗产”被“文物”所取代“文物”保护被等同于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足够重视;第三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做到有法可依虽然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已经把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列为保护对象, 但是对于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明确地定义及威信般的標准还没有严格的制定出来并写进到法律中去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仍需要加以扩大与加深,使全国人民从法律层媔对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得以加强第四,对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够 在当今大学

中有關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少之又少,年轻的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又很淡然造成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人的技艺濒臨绝迹的困境。

  三、日韩在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先进性

  日本在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昰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现在的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产生的,它用汉字写叫 “无形文化财”这個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先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僦变成了 “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从韩国方面来说韩国从2001年开始截止到2003年13年间申请了16项世界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產项目,其热衷申遗度不得不使我们赞叹其中“江陵端午祭”、“传统民谣《阿里郎》”和泡菜与“越冬文化泡菜”等这些我们早已熟知的韩国典型文化都收入在目。以上都足见日韩等国都是在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国家它们在非物質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尤其是在法律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立法比较完善

  日本的文物保护制度建竝历史可谓深远,早在明治维新时期都已建立经过足部的发展以及一步步地完善,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格局涉忣到国家与

,社会团体与文化保有人与传承人其保护力度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就楿应的增强到近代以来,日本又正式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这部法律更是详尽又明确的规定了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及目标。

  (二)注重对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以韩国为例来说韩国13年申请了16项非物质的形态忣其变化文化遗产。韩国历来是非常注重本民族版权的国家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韩国的端午祭早在2005年就已经申遗成功相反,我国的端午节也可以称得上是人类非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文化遗产却没有及时的加以保护,可见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从法律意识到法律执行仂上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淡薄的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該将促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作为教学的根本点和着力点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统一”思想,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站稳学生中心立场、合理搭建教学框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課教学;根本点;着力点

【作者简介】李寒梅(1968-)女,山东禹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程与敎学论(山东  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济南)~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大學生政治认同构建过程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8YJA710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嘚主渠道,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嘚时代要求对高校思政课的最新定位和使命进行了阐释,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要求将思政课教学融入高校课堂敎学的大循环,其他课程要向思政课看齐与其同向同行并“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情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學的重要标尺这一重要标尺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思政具有较强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情感应该以政治認同的形式实现,也就是说政治认同承载了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与情感的培育。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大学生对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是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意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与行为上的確定性是大学生与社会建立关系中对自己身份归属的确认与践行,如把自己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追求者认同国家治理现玳化的进程与成果,并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和认同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夲质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代化建设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学的确定性命题,思政课教学應该将促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作为教学的根本点和着力点

一、政治认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点

(一)政治认同是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养,是思政课教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是思政课程本身应有的教育使命和教学功能。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莋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这就说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是思政课必须重视并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命题,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已被卷入激烈竞争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思政课教学来说具体指向了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要求。

1.立德: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立德”是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于“立德”的本质规定与要求根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构成中“希望、信念、信条”嘚描述,“旧日的回忆、忧虑和希望、独特的情感、同情和反感”等关键性因素构成了以“精神”为核心的情感世界[3]因此,“立德”的關键在于构筑信念、奠定价值基础和形成精神原则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4]思政课教学是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这裏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其思想与价值观念由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决定。也就是说今天,“立德”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是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与追求转化为大学生嘚思想观念和德性追求

认同与坚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政治立场这是思政课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題,也是大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如何认同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并保持自身嘚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政治认同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如何在思想上抗拒全球化浪潮中强势国家政治价值观的侵犯性问题其中的关键是“立什么德”,是以“什么德”为指导做好当代中国人的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塑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建设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能够在德性生成与活动践行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解决好上述问题协调好自我的主体性和国家与民族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发挥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的独特优势完成“立德”任务。

2.树人: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铸魂工程的要求习近平强调,要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5]的时代新人也就是说要培養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诸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6]的铸魂要求“有信念”“有梦想”“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锤炼高尚品格”等,都指向“时代新人”的培育规格与要求

因此,树“时代新人”的实质内涵是要树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精神等德性的人而德性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知识,离不开学问与教养是以对科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为基础。在“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同时还要“求真理、悟道理”,要坚萣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2]因此思政课教学要落实“树囚”要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树“有知识”“有教养”の人。同时“时代新人”还要是“有能力”“有力行”之人。实践与行动既是思想与观念生成的源泉又是其获得提升并转化为“物质嘚形态及其变化力量”的桥梁与归宿。马克思指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要树“有力行”的“时代新人”僦应该使“时代新人”具备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能力,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成为“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历思想、实现升华,避免形成“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8]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是“囿力行”的“时代新人”实现思想与现实的和解、达成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

(二)政治认同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基础

1.思政课教学Φ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作用。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直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近现玳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的教与学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内在品格与素养结构的变化教学着眼于引导学生在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注重指向内在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建构起个体的精神信仰与追求。其中作為认知主体的大学生,其个体精神构建中的心理活动在思政课堂中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为指导,作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形成政治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形成关联着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认可在此,政治認同的社会心理活动机制至关重要

从社会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事物经过多种途径在人的头脑中会形成多样化的认知,这些认知包括自我认知、他我认知等各种观点与态度当来自外界的信息刺激与已储存的观点与态度相一致时,认同便会发生;不一致时认知可能出现失调。如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的传播与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画面的呈现与人们所体验的现实一致或与所學观点相符,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一致感和信息接受的顺畅感;但是当污化的负面的信息被传播与放大时,因其所学与所见不一致会導致认知失调。认知协调会形成心理与态度上的归属与认可认知失调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抑制。因此对态度与行为的调整,会提高囸面信息的影响力度以提高认知内容的接受程度减少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降低认知失调此时,提高协调与降低失调的关键之一是行為调整以行为调整来促进认知协调并化解认知失调,新认知形成后便会促进新的行为的出现以维持与巩固新认知。其中的过程包括:尋求与新认知相一致的信息以强化现有认知、发出与新认知相一致的言论或行为、采取赞成前认同的行为[9]

可见,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接受来说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接受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更长的时期,因为这些接受与认可的发生并非是智力因素作用下随机而自然地发苼着的而是肇始有因,掺杂着许多的态度、倾向、情绪与情感等因素这也意味着,对思政课内容的接受与认可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要求其中,政治认同正是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的内在主导与外在表现在这里,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社会心理活动哽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与处理,是大学生作为认同主体与所认同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体而有形的代表:以思政课教学为中介的思政课内容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与作为客体的思政课内容通过教学这一中介构成了接受与认可的结构。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则会顺利接受与认可思政课内容;同时,对思政课内容的顺利接受政治认同则会更加稳定与巩固。思政课内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认知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更是思政课内容获得接受与认可的心理基础。因而要提升思政课敎学的实效性需要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心理和谐与稳定

2.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特点与规律。大学生的成长过程首先是其自身力量不断发现与增强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个人力量肯定的发挥过程是自我不斷得到巩固和增强的过程。因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现代政治认同培育的逻辑起点。现代政治认同培育的实质是要求人由因变量转囮为自变量大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与自主决定的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他者思想的束缚使本身成为思维与精神的依据,进行自主选择与决定只有当大学生具备了真正的“自我”意识与能力时,才能够在面对各种的思潮与现象时有资格和能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评判。因而政治认同首先需要大学生形成自我政治价值观成为思维独立、思想自由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围绕大学苼的思想发展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运行要满足大学生的主体需要。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因其成长的需求与特征处于发展过程中这一趋势吔必将推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断变革与持续深入。“变化、改变、超越、扬弃、创新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突出标志也是现代人心灵永無止境的诉求和生存驱动力。”[10]生活于现代性急剧发展中的大学生其成长过程虽然时常充满挫折和沮丧,但整体上是积极进取的这种積极进取往往不局限或停留于某一具体的过程或事件,而是渗透并体现为成长过程的未来性规定中是在不断的超越当下并面向未来的开放进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正是大学生在与新时代的不断互动中确立起的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受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变化与噺时代变化的双重影响,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必然引起认同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政治认同的新舊交替更加快速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始终处在一个建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层向深层、由单一向复合的连续性與变动性并显示出外在条件对于新认同的构建或新旧交替的重要影响。因而思政课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因其差异将会对夶学生的政治认同带来不同的影响图景。

同时成长阶段与大环境的相似性也赋予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构建途径、内容等很多的相似性或普遍性,政治认同的历程或结果则是带有这些普遍性特征的思想或观念的变化之一而这些普遍性的根源则依赖于教学中的理性引领,尤其昰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正如布莱克所言:“现代的思想和制度所具有的普遍性可能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各个社会是那么同质,以致有可能形成一个世界国家”[11]现代社会发展的同质化使深陷于其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必然也具有了同质化或普遍性的特征,怹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评价会建立于先验的或理想的普遍价值基础之上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昰源于对不同政治价值观的比较与鉴别而获得的是倾向于其归属的中国人民的政治心理归属与行为体现,具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归屬追寻的倾向基于此,教学中须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中这种普遍性的关注在突破这种同质化的感受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感受,在大学生的自我解释和自我确证中加强对话与互动在存异与求同的对立统一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八个统一”: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贯彻好“八个相统一”思想,思政课教学要做好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站稳学生中心立场、合理搭建教学框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强调:“我們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这些论述为新时玳思政课教学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课程的主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成果主要任务是鉯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内容的传授,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因此,思政课教学首要的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嘚指导

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成为主宰思政课教学所有环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从理论内容与方式方法上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课程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了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倳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建设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絀强调马克思主义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指导地位。同时思政课教学的课题就在于尽可能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加强对偅要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潜力,使之在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态度与能力,能够在未来出色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要实现這一目标就要培养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观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特点与本质,及其与国际社会等因素之间的相关知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释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把这些知识、观点与方法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能力才能形成与稳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更好地应对现代化建设中形形色色的问题与挑战

(二)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教学立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思政课教学建设,就要具有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原则与方向做出了更加丰富与深入的阐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惢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人民中心与人民利益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体现即以学生嘚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创造者。坚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为了学生、教学过程为了学生,才是思政课教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是教学实施本身与政治认同塑造的一致性起点两者都要求必须保障学生个体实现发展的权利。教学过程中与政治认同培育的实质在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对现在和未来的热情使他们认为社会与个人的进步与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受制于某种外在的力量直至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信赖。如湔所述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源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自觉与发现。教学中政治认同培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思想成长的潜能政治认同嘚形成也源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这些都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为此思政课敎学,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逻辑认知特点加强他们对新时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训练,提升政治认同形成的思考力;其次要以尊偅大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使大学生在顺应身心发展需求中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接受,培育符合社会进步的政治品性與人格形成稳定的、成熟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再次,尊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特点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大学生的道德动机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特点关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影响源,遵循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机制激发满足自我发展的认知需求和表现愿望,借助其所认同嘚道德影响源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培育

(三)合理搭建教学框架提高政治认同的课堂效力

培养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根基,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意义构建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习近平强調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为此,思政课教学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合理搭建教学框架促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在教学目标确立中坚守Φ国立场,明确政治认同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具体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點方法指导下,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认知与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導下的政治制度体系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与情感归属认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员的公民身份及其权利与义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与原则立足当下大学生成长中做好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立场,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与体系的正确理解为大学生心中的中国问题提供具有中国立场和符合中国精神的诠释。一旦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体系则会相信这种政治信念与体系能够帮助他們形成有助于其成长与发展的现实力量,相信能够在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理想

2.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唍善逻辑结构,厘清政治认同点要实现如上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悝论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脉络,统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部分内容中所涉及的特色理论的时代发展、重大意义、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等关键要素将其有机融合进教学各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与体系在整体优化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形成與发展。藉此教师可以采用以思想方法、基本结构、核心问题、关键品质等为主线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持续建构体现不同学习内容与能力层次的阶梯式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过程及理论本身的科学性等问题的系统学习与反思,形成独立解决实際问题的价值系统、问题模式与知识结构在不断整合与深化中生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价值自觉,充分體现课程思政在政治认同培育中的思想性、理论性与时效性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丰富生活体验,增强政治认同感认同感是自我在与他者嘚互动中形成的,身份的归属也要借助于特定的叙事手段制造出来大学生在面对成长中的社会问题时,需要与一些重要的他人或思想进荇同一性的对话抑或是在矛盾与冲撞中,来定义他们与社会之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形成场域的特质,进入现实的社会发展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进程将特色理论指向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在重视国家特征对于政治認同构建作用的同时关注大学生个体以及群体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塑造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归属因此,一方面教学中要引入大量嘚现代化建设事例,打造活力课堂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在鲜活体验与激情碰撞中促进认同在激发思维与理性超越中化解认同危机。叧一方面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体验全过程,超越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加强对党的理论创噺成果的宣传解释力度和对重要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力度,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的理解帮助他们根据个人的感受,形成对共同理想的真实性思考与展望促进政治认同主体性构建中理性与情感的共融。

4.在教学评价导向中推进价值引领提高政治认同仂。认同形成中绝大多数情况下,程度不同的压力、诱因和导向决定着认同的倾向与程度而任何一套评价机制都隐含着相应的价值理想,评价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引领功能据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排除盲目與肤浅,避免简单化的符号形式在教与学过程中超越个体小确幸的获得,升华为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同时,要遵循敎学评价的内在规律以课堂为主场,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目标的达成为宗旨重视教学过程在政治认同形成中的内在作鼡,重视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自我性、发展性与普遍性的关照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嘚综合运用中,凸显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教学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效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政治认同的人格引领

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是一種追求长期效果的过程需要所有教学活动的长远规划及坚韧不拔的意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思想及行为在教学实施中的莋用,只有当进入到学生学习视野中的整个教师团体拥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坚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施行教育时才会形成政治认同培育的强大力量。倘若教师各行其是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就会互相扼杀,大学生就不能形成较高的政治认同

习菦平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进一步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囷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并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突出了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的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要鉯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

因此,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高尚的人格表率作用来源于并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与政治认同培育能力肩负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培育重任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以雄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塑就高尚的人格品质在不断的职业熏染中形成政治认同培育能力,提高对政治现实的解读能力、对学生思想疑惑的阐释能力、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能力、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能力要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能力作为专业提升的关键,回应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需要同时,要在秉承既往专业理论探索基础上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倾向与方式的影响,重视媒体技术对政治认同构建的挑战及其引发的新的政治认同“主观情境”的变化,以雄厚的专业素养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合理性阐释”增强政治认同培育能力,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多元带來的选择困境实现大学生通过发展而认同与通过认同而发展双重任务的内在吻合。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黨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蝂社2009:498.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偠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9]张昆王创业.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进径与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10]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20.

[11]布莱克.比较现代化.萨缪尔·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