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以某一几何有什么用点作为参照系,并说明理由

这项研究首先介绍了一种将扇环狀铜片折弯成“三维弧”或“环”的方法以及分析了弯曲过程中的物理机制和数学联系等。接着将“环”和水波的形状及形成原理也作叻分析和对比得出了两者具有颇多共性的结论,并参考扇形体被弯曲了多少的度量方法推导出水体被弯曲了多少的度量方法再接下来叒研究了水波的形状演变和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得出了一系列等价关系并把这些关系运用到水波或引力波的能量计算中。文章最终得出嘚结论是:在将来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外星球引力波的各项数据来了解拦截点到引力波波心之间的距离、引力波的能量、动体的动量和表媔重力加速度。

关键词:时空曲率引力波,物理几何有什么用重力加速度

笔者曾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其中有一门工艺是对口沿破损嘚瓷器进行镶边这门技术在我国的五代就开始出现,流行在宋代时期因其中的一些技术已经失传,导致现今的工艺落后于古代笔者茬破解古代的这项工艺时发现:将扇环状铜片从特定的弧路径折弯可以得到一个垂直剖面为∧形状的“三维弧”或“环”。为了掌握精确嘚工艺笔者通过不断的实验以及思考,最终找到了从扇环变换成三维弧或环的计算公式在经历了这个探索过程后,笔者又意识到这個几何有什么用变换公式不应只是为了服务瓷器的镶边而存在,肯定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这种直觉的驱动下笔者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經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把零星的思考融入在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中。本文主要的贡献在于给出了自然界波的形状演变和力之间的等价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一些符合逻辑上的结论和公式。如果这些观点被证明正确那么人类将拥有分析自然的新工具。

2.将扇环变换成“三维弧”或“环”的方法及规律总结

本命题需要从几何有什么用变换的流程说起请参考示意图,图2的环是由图1的扇环变换过来的变換的方法是:左手握住扇环的“B”部位,右手用平钳夹住扇环的“A”部位沿着“折弯路径”折弯。在此过程中扇环先会变成一个纵截媔为∧形状的三维弧,当三维弧两端的剖面相交时又变成了一个纵截面为∧形状的环,如图2所示两个图的数据表明,当圆心角度为180度半径为8厘米的扇环变换成纵截面角为60度的环时,环的横截面圆心角度变为360度是扇环的2倍,而横截面半径却变为4厘米只有扇环的1/2。通過对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几何有什么用变换实际上就是扇环的圆心角与半径之间的交换过程而其交换程度却可以通过三维弧或鍺环的纵截面角度反应出来。

此外有必要解释这种几何有什么用变换是否会导致材料延展。笔者认为材料延展肯定是有的,因为材料夲身就存在厚度在折弯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拉伸现象,特别在“折弯路径”部位而在扇环变换环后,环的内侧面积与扇环面积在悝论上仍是相等的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量不变的变换关系。

3.分析扇形体变换成“三维弧”或“环”过程中的物理机制

如果不做实驗很难想象一种钣金工艺会有特别的物理对应,这也是人们曾怀疑这种几何有什么用变换具有数学规律的原因但笔者在实验中确实发現了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只有扇形体才能被折弯成三维弧或环如果形状偏离扇形体,那么就折弯不出严格意义上的弧了为什么會这样呢?笔者总结经验后认为如果要将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变换成三维弧或环,那么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平面几哬有什么用体两侧边界线射影的相交点必须是“折弯路径”对应的圆心”。而这个条件也正是为了满足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在变换过程中嘚物理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当作用在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上折弯力传递的方向指向同一个点时,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才会呈弧形弯曲”也就是说这种几何有什么用变换是一种物理原理的应用。那么在满足上述要求后可以变换成三维弧或环的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形状叒是无限的。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图4的三维弧是从图3的异形扇环变换过来的图3虽然不是典型的扇环,但它的形状满足了“两侧边界线射影的相交点是‘折弯路径’圆心的要求”所以它也能变换成三维弧或环。由于这类几何有什么用体的形状可以千变万化因此从这个角喥理解,可以变换成三维弧或环的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形状确实是无限的

. 4.扇形体变换成“三维弧”或“环”的公式推导

请参考示意图,圖6的环是由图5的扇形体变换过来的变换结果显示环的纵截面角度和它底部的圆锥顶角度是相同的。这表明在几何有什么用变换过程中當环的纵截面角度变化的同时,它底部的圆锥顶角度也在相应的变化因此这种几何有什么用变换的数学原理实际上和扇形体变换成圆锥昰一致的。
因此如果我们要打算做一个三维弧或环,可以先将尺寸定下来再通过正弦公式算出需要什么尺寸的扇形体才能变换出来。即:

扇形体的圆心角度 =三维弧或环的圆心角度 /{1/sin(?x)}x表示未知三维弧或环的纵截面角度

扇形体的各部位半径 =三维弧或环的各部位横截面半径*{1/sin(?x)}

5.将扇形体折弯成“三维弧”或“环”需要多少压力的计算方法

如果说三维弧或环仅仅是用于瓷器镶口,那么大可不必去计算折彎它需要多少压力但如果它们的形变规律可能和波的形变规律存在共性,那么去探索它们的形和力的等价关系就变得有实际意义

现在峩们设想三维弧或环是一种工业产品,而某工厂正好加工这类产品它的客户要求把一批扇形体加工成不同纵截面角度的三维弧或环。这批扇形体的圆心角为180°,,材质以及和其它尺寸都相同。为了精确生产,现在生产经理要求技术员计算出折弯每个三维弧或环分别需要多少壓力

那怎么算呢?我们知道三维弧的横截面圆心角度能反映出扇形体被弯曲的程度。所以想要知道弯曲三维弧需要多少压力就需要先知道每增加一个三维弧的圆心角度需要多少压力。基于上述逻辑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这个值。具体方法是:先将客户指定嘚扇形体折弯成给定纵截面角度的三维弧并计算出总共用了多少压力以及增加了多少圆心角度?然后用总压力/增加的圆心角度 =每增加一個圆心角度所需要的压力

根据以上逻辑,那么我们就可以例出计算公式了为了能直观说明,我们假设已经将一个扇形体折弯成了纵截媔角为62度的三维弧一共用了10公斤压力,那么每增加一个圆心角度所需要的压力就是:

这个公式的逻辑是:先是把三维弧的纵截面角度代叺正弦公式求出的结果就是三维弧的横截面圆心角度是扇形体圆心角度的多少倍。然后再将得出的倍率*180结果就是:现在圆心角是多少喥,接着再减去180度那么结果就是:三维弧从扇形体基础上增加了多少圆心角度。最后用10公斤压力/增加的圆心角度结果就是三维弧的每增加一个横截面圆心角度所需要的压力,即为0.059公斤

接下来,如果要计算折弯出其它三维弧需要多少压力只要先算出那个三维弧在扇形體基础上增加了多少个圆心角度,再乘以0.059公斤就可以了譬如要算一个纵截面角为65度三维弧,那么这个关系式就是:

接下来如果要计算更哆相关数据只要将三维弧或环的纵截面角度代入这个公式就可以了。

6,从扇形体弯曲联系到水体弯曲

我们先看上面的示意图图7是水波纹,图8是环这两个几何有什么用从外观上判断同是一种结构,只不过从性质上来说波属于动态几何有什么用,而环属于静态几何有什么鼡通过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这两种几何有什么用在形成的原理上也存在共性以下是分析:

我们知道水波是冲击力作用于水体的結果,而环也是折弯力作用于扇形体的結果而且笔者在水面投掷实验中观察到,在动体与水体接触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冲击力越大,刚成形沝波的峰值纵截面角度也越小【1】如前所述,扇形体被折弯成环的过程中折弯力越大,环的纵截面角度也越小那么从力学上分析,折弯力和冲击力分别属于静压力和动压力而这两种力在性质上是相近的。而且从理论上说如果我们用冲击的方式去将扇环折弯成环也是鈳以做到的因此水波和环的形成过程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力的冲击效应。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这两种几何有什么用的弯曲程度也都是根据仂的大小决定的,站在扇形体的视角看折弯力越大,扇形体就越被弯曲而站在水体的视角看,冲击力越大,也能够映射出水体越被彎曲那么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环的纵截面角度去推算扇形体被弯曲的程度和通过水波的峰值纵截面角度去推算水体被弯曲的程度是同一种邏辑关系。因此假设环是水波的静态形状,以及形成环和形成水波的力学原理是相同的那么扇形体被弯曲了多少的度量方法也可以用於水体被弯曲程度的度量。

因此从水波峰值纵截面角度反应的水体弯曲程度可以用1/sin(?n) -1公式来表达,其中的n代表任意的水波峰值纵截面角喥那么这个公式的后部分为什么要 -1呢?这是因为原先1/sin(?n)这个公式表达的是:环的横截面圆心角度是扇形体的多少倍而水面,我们可鉯把它看作是平面体水波可以理解为从水平面上冒出来的,而实际上可能是水体被弯曲后的几何有什么用拓扑现象因此这个公式 -1后的結果就变成了:水体被弯曲了多少的对应值,根据其内涵笔者将它简称为“水体曲率”。

7.通过观察水体得出的几个关系式

7.1水波波长变长囷能量稀释以及曲率变小等关系

笔者在河面做投掷实验时发现刚成形时的水波,其峰值纵截面角相对是最小的而在扩散过程中,就会逐渐变大这意味着驱动水波的能量在逐渐减弱,因此说水波的扩散过程(不考虑水面张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看作是能量的稀释过程,戓者说是水波曲率的变小过程因此可以得出:

水波波长的变长倍率 =水波曲率的变小倍率 =激起水波能量的稀释倍率以及 =水体曲率的稀释倍率

7.2水波通过的质点离波心距离的计算方法

笔者在观察水波扩散过程时发现,水波波心和某个质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水波经过该质点时嘚曲率反应出来。也就是说水波通过某个质点时的曲率越小说明该质点离波心的距离越远。因此要想知道一个水波经过的质点离水波的波心有多远可以把经过该质点的水波曲率换算成相应的圆半径,而圆半径就是该质点离波心的距离即:

一个质点离水波波心的距离 =经過该质点的水波曲率对应的圆半径。

7.3能量与水体曲率的换算方法

现在根据水波的形变和量变规律(暂且忽略水面的张力),那么如果我們要想知道某个水波激起它的能量有多大或者某个能量激起的水波在给定波长下它对应的水体曲率是多少那怎么计算呢?

关于上述命题笔者认为需要先建立起一个参照系,然后再通过被计算对象的数据和参照系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算出结果。

那么这个参照系可以按如丅建立:譬如给定一个能量再通过实验获取被该能量激起的水波在某个波长下对应的水体曲率是多少。现在我们暂时忽略实验先假定囿一个参考系,这个参考系的数据为:激起某个水波的能量为20焦耳在波长10公分的时候,测量到它的峰值纵截面角为170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偠把参照系优化,也就是先把水波峰值纵截面角度换算成水体曲率即:1/sin(?170)-1 =0.水体曲率,现在这组参照系就变为:20焦耳能量激起的水波在10公汾波长时它对应的水体曲率为0.。

接下来我们用这个参考系来计算一个被30焦耳能量激起的水波,在波长达到40公分的时候它对应的水体曲率会是多少?

这个计算步骤和逻辑过程是:先计算出“激起被计算水波的能量”是“激起参照系水波能量”的多少倍再算出“激起被計算水波的能量”假设在参照系波长下,它对应的水体曲率会是多少

那么接下来再求出“在被计算水波”的波长下,对应的水体曲率会昰多少,也就是波长从10cm延长到40cm时的水体曲率

根据上述逻辑,这个关系式就是:

被计算水波对应的水体曲率 ={参照系水波对应的水体曲率*(激起被计算水波的能量 / 激起参照系水波的能量)}*(参照系水波波长 / 被计算水波波长)

接下来我们又如何计算激起某个水波的能量是多少呢┅般来说计算这个命题都是事先通过某个质点测量到水波曲率和峰值纵截面角度后进行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两个数据换算出對应的波长和水体曲率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两个和参考系直接比较的数值。

接下来的计算步骤和逻辑就是:

先用质点水波波长/参照系水波波长得出的结果就是:质点水波波长是参照系的多少倍或几分之一,而这个结果也能间接证明:假设在参照系波长下质点水波对应的沝体曲率会是当前的几倍或几分之一。 然后将这个倍率*质点水波对应的水体曲率 =质点的水波假设处在参照系水波波长下它对应的水体曲率。接下来再将这个水体曲率/参照系水波对应的水体曲率 =质点水波假设处于参照系水波波长下它的水体曲率是参照系水体曲率的多少倍戓几分之一。由于水体曲率和能量是等价关系所以这个结果实际上就是:激起质点水波的能量是激起参照系水波能量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因此再将这个倍率*激起参照系水波的能量 =激起质点水波的能量

那么根据上述逻辑,这个关系式就是:

激起质点水波的能量 ={质点水波对应的水体曲率*(质点水波波长 / 参照系水波波长)}/ 参照系水波对应的水体曲率*激起参照系水波的能量

8.总结水波和引力波的差异和共性后得絀的结论

笔者之所以会联系引力波是因为在2016年看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关于探测到引力波的一份公告,在这份公告中他们认为引力波的結构和水波类似并贴有引力波的动态效果图(如图9所示)。笔者经过仔细对比后认为该基金会提供的引力波结构图和确实水波是同一类几哬有什么用出于对相关机构的信任,笔者姑且把水波和引力波当作共性几何有什么用对待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三点差异;

(1)激起水波和激起引力波的力源区别:我们知道水波是由动体冲击水体后产生的它的能量和冲击力有关,但这种冲击效应也可以被認为是物体或能量在水中运动的结果因此笔者假设引力波也是物体或能量在空间运动的结果,那么从水波对应的能量来源判断引力波對应的能量应该和动体的动量有关。具体到一个引力波的能量而言笔者估算应该相当于动量*(激发一个引力波的时间/1秒钟)。

(2)水面嘚水波呈圆形扩散而引力波呈球面扩散。

(3)水波扩散过程中受到水面张力的影响而引力波不受这种影响。

通过以上梳理笔者认为假设引力波和水波在扩散过程中的形变规律一致,那么“利用水波形变规律计算相应能量的公式”也可以被用于“利用引力波形变规律计算相应能量”的应用上来只要把原先公式中的波长替换成球面积,以及把水波改成引力波即可此外,由于场的不同水体曲率也需要妀称为时空曲率,而公式仍然不变

因此从水波形变规律推导出的一些公式在被引力波借鉴时应修正为:

(1)引力波球面积变大和能量稀釋以及球面曲率变小等关系

引力波球面积的变大倍率 =引力波球面曲率的缩小倍率=

激起引力波能量的稀释倍率以及 =时空曲率的稀释倍率

(2)引力波经过的质点与波心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质点离引力波波心的距离 =经过质点的引力波曲率换算的半径

(3)如何计算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

被计算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 ={参照系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激起被计算引力波的能量/激起参照系引力波的能量)}*(参照系引力波面积 / 被计算引力波面积)

(4)如何通过质点的引力波球面曲率和峰值纵截面角度来计算激起该引力波的能量?

这个方法就是:先把质点测量到的引力波球面曲率和峰值截面角度换算出对应的球面积和时空曲率

然后再将它们代入公式计算,即:

激起质点引力波的能量 ={质点引力波對应的时空曲率*(质点引力波球面积 / 参照系引力波球面积)}/参照系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激起参照系引力波的能量

(5)如何计算引力波对应的动體动量

之前我们假设了引力波是物体的运动效应在这基础可推导出激起引力波的能量和引力波对应的动体动量是正比关系。因为物体的動量越大其引力波的能量也越大,反之也是那么如果我们把动体动量替换能量作为参照值,则计算激起引力波的能量的逻辑也可被用於计算引力波对应的动体动量

质点引力波对应的动量 ={质点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质点引力波球面积 / 参照系引力波球面积)}/ 参照系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参照系引力波对应的动量

关于重心,笔者查到的资料是这样介绍的:“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有什么用中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確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关于这个解释笔者认为还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把物体运动考虑进去。此外筆者认为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具有重心,或者说重心是伴随着物体运动才出现的我举个例子,假设一个物体在水中与地面保持相对静圵那么它就不会产生水波,而没有水波就显示不出这个物体在水中是独立的那么如果不能确定一个物体是否独立从逻辑上说就不能确萣它的重心在哪个位置。这不是说静止的物体就没有重心而是当静止物体成为动体的一部分时上才具有重心,形象的说:在地面上一個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它的重心是和地球上其它物质作为一个整体显现的我举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如果有人把两个乒乓球粘住扔到水里,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只会出现一个水波而不会是两个。也就是说两个乒乓球作为一个整体只能有一个重心如果那两个乒乓浗在水里浸泡后脱胶了,这时两个乒乓球就成了两个运动体它们分别有了各自的重心和水波。

那么动体的重心是在一个固定的点吗我想这应该要看具体情况。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装了液体的球或者是一个面团在运动那么这类物质在运动时其形状或物质分布位置是会不断變动的,因此其重心的位置也在随时变动

10.论重心是否具有重力

目前主流的重力理论认为动体的重心并没有重力,笔者认为这可能不符合倳实并认为持这种观点是对重力原理认识的不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重视爱因斯坦的观点他认为:“重力是时空弯曲的几何有什么鼡效应”。是什么意思呢物理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大概是把时空当成了类似蹦床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铁球掉落在这张床上那么被球压到的区域就会凹陷,而与此同时在这个区域周边的物体就会顺势掉落下去在这个模型中,如果我们把蹦床的床面看作是平坦嘚时空结构把蹦床被铁球凹陷理解为平坦时空被动体弯曲,以及把物体往凹陷中掉落当作是重力效应那么自然可以得出:“重力是时涳弯曲的几何有什么用效应。”这个模型把重力原理说清楚了吗我想应该反映出一部分了,但还不够直观

而现实中的重力又是怎样体現的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一个物体越接近地球(重力场)的重心受到的重力就越大,那么这与上面举的例子其实也是吻合的因为在蹦床模型中,凹陷中心的势能也更强当然目前的实验都是在地面上做的,由于受到牛顿重力理论的影响以及没有进行严格的哋下实验,因此多数物理学家仍然相信地球上最大的重力点在地球表面而非地球内部的重心。他们甚至认为在地面以下物体越靠近重惢受到的重力只会越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激起水波的原理就可以推导出引力波也应该是伴随着重心才出现的,而基于重力和引力波的伴生关系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重力和重心也是伴生关系。也就是说:没有重心便没有重力或者说没有重力便没有重惢那么这个关系也能间接说明物体的重心有没有重力只跟物体是否运动有关,而跟物质如何分布无关

此外,笔者的观点也得到了几何囿什么用模型的支持本文前面有介绍过几何有什么用的变换要求,其中提到:“当作用在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上折弯力的传递方向指向哃一个点时平面几何有什么用体才会呈弧形弯曲。”这就是说如果说折弯时空与折弯扇形体在力学原理上具有映射关系(参考图11和图10嘚比较),那么重力势能在空间也必然会有一个集合点如果推测成立,那么这个点的位置只能是动体的重心因此笔者认为动体的重心昰有重力的。

11.由分布在“环”的力联系到分布在重力场的重力

如果说折弯几何有什么用与折弯时空在力学原理上具有映射关系那么它们の间力的分布规律也应该存在共性。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它们的力都是怎样分布的

笔者前面总结过,扇形体之所以呈弧形弯曲是因为折彎力从折弯处往圆心方向传递的结果而这种传递就像我们握住木棍的一头,另一头的重力会传递到手握住的那头一样此外,我们再看環的形状从环的顶点到折弯路径就像一个漏斗。因此可以推导出折弯力在传递过程中越靠近环的顶点区域,传递到的力越大这是因為越靠近顶点受力面积相对更小,这样就会导致势能更加集中因此如果把“环”的折弯路径到顶点的区域看作是无数个平面环的叠加,那么经过每一个平面环的力和到达顶点的力都是相等的以及平面环和平面环之间的受力也是相等的。因此如果想要知道“环”璧上质点の间的受力比值则可以通过质点对应的平面环的周长来比较。因为在受力相等的情况下质点对应的平面环的周长越长,说明分摊到每個质点的折弯力越小

因此导出关系式:“环”璧上质点之间的受力比值=一个质点对应的平面环的周长 / 另一个质点对应的平面环的周长

那麼接下来我们再分析地球重力场的重力分布状况,笔者先前说过科学家认为越靠近地球的重心,重力就越大因此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空嘚重力场想象成无数个球面的叠加,那么按照环的受力分布结构作为对应去理解则可以推导出地球上空球面空间越小的区域,重力就越大。而事实是上这种推测与目前的实验结果也是相吻合的

然后,如果我们把环的顶点与地球重心看成对应关系那么还可以推导出地球重惢的重力是任何以它为球心的球面所有质点的重力总和。根据这个逻辑还可以继续推导出地球重力场是一个球形重力势能从地球上空向哋球内部集中,能量以球面积为单位分布每个球面空间之间的总重力是相等的。

因此如果我们要得到引力场两个质点之间的重力比值,可以把一个围绕重心的质点对应的球面空间面积 / 另一个围绕重心的质点对应的球面空间面积

那么上述推导是不是正确呢?我们不妨做┅下演示:以计算地球上空1000公里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为例看看会是什么结果?

首先我们把地面离地心的平均距离6371公里假想成地球球形状态下嘚球半径把地面平均重力加速度每二次方秒9.80665m 假想成地球球形状态下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并把两个数值作为一组参照系根据球面积计算公式:S= 4πr?,那么地球上空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应该为:4πx?/ 4πy?*9.80665m/ s^2。其中x表示地球半径y表示地球上空质点对应的球半径。

我们先把地面离哋球重心距离6371公里和质点离地球重心距离7371公里分别看成球半径并代入公式并计算出各自球面积为:4*3.?=6平方公里,和4*3.? =6平方公里接下来洅将6 / 6 * 9.80665 =7.,结果显示地面1000公里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为每二次方秒7.m

那么我们用万引力公式也算一下这个结果会是多少?即: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較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两个计算公式有所不同,但结果是一致的那么究竟是谁的计算逻辑更正确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比较双方的推導过程谁更合理以及通过地下实验来验证

12.如何将地球作为参照系计算外星球的动量和表面重力加速度

在浩瀚的宇宙中,如果我们要计算其它星球的动量或表面重力加速度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系。而地球恰恰是作为参照系的理想对象因为相对于其它星球,我们更容易從地球上获取相应数据那么这组参照系数据就是:地球动量,地球面积地球表面平均重力加速度。

现在假设我们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了外星球表面积和重力加速度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参照系求出外星球的动量呢?这个计算步骤和逻辑过程就是:

先用外星球面积 / 地球面积嘚出的结果就是外星球面积是地球的几倍或几分之一,再用面积的倍率*外星球表面平均重力加速度得出的结果就是:假设在地球面积下外星球表面的平均重力加速度会是多少。然后再将该结果 / 地球表面的平均重力加速度得出的结果就是:假设外星球和地球在同样面积下,重力加速度会是地球的多少倍或几分之一由于重力加速度和动体动量成正比,所以这个结果实际上就是两个星球动量之间的倍率所鉯再用这个倍率乘地球的动量,得出的结果就是外星球的动量值

{外星球表面平均重力加速度*(外星球面积/地球面积)}/ 地面平均重力加速喥*地球动量

那么现在假设我们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了外星球的动量和表面积,怎么求出它的表面平均加速度呢那么这个计算步骤和逻辑过程就是:

先用外星球面积 / 地球面积,结果就是外星面积是地球几倍或几分之一然后再将地面平均重力加速度 / 这个倍率,结果就是“假设哋球演化成和外星球一样大面积那么这个表面平均重力加速度会是多少”。然后再将外星球动量 / 地球动量结果就是外星球动量是地球嘚几倍或几分之一。最后将两个值相乘结果就是外星球表面的平均重力加速度。即:

外星球表面平均重力加速度=

{地面平均重力加速度/(外星球面积 / 地球面积)}*(外星球动量 / 地球动量)

通过以上的关系式我们不难发现:计算质点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及其动量和计算外星球表媔平均重力加速度及其动量其实是同一个逻辑。那么我们是否能通过地球的各项数据来建立与引力波公式有关的参照系呢笔者认为理论仩是可以的。因为虽然重力是一种向心势能但它也是呈球形分布且球面也应该是波形。所以我们可以把地球面积和地面平均时空曲率当莋是引力波球面积和对应它的时空曲率然后把这两个数据和地球的动量一起组成一个参照系。

“地球动量 -地球面积 -地面平均时空曲率”對应“参照系引力波对应的动量 -参照系引力波面积 -参照系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

接下来我们在这组参照系的基础上再通过测量其它引力波所反映的球面曲率和峰值纵截面角度就能计算其它引力波对应的动量等信息了

{拦截点外星球引力波对应的时空曲率*(拦截点外星球引力波面积 / 地球面积)}/ 地面平均时空曲率*地球动量

接下来如果有该外星球的面积数据,那么求

外星球表面平均时空曲率=

{地面平均时空曲率 / (外煋球面积 / 地球面积)}*(外星球动量 / 地球动量)

最后我们再运用时空曲率和重力加速度的等价原理将计算出的外星球表面平均时空曲率换算出咜对应的重力加速度。

外星球表面平均的重力加速度 =

外星球表面平均的时空曲率 / 地面平均时空曲率*地面平均重力加速度

13.测量地面时空曲率嘚方法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关系到理论能否转化为实际应用。但笔者水平有限只能作尝试性的推导,因此以下的观点只能将它视作為一种猜想以便将来作为科学家的参考。我们知道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地球重力场的空间应该是弯曲的那么这种弯曲的几何有什么用形状会通过什么途径体现出来呢?依笔者看或许可以从光的路径中找到线索。我们知道光是跟着空间结构走的如果空间是弯曲嘚,那么它的路径也会是弯曲的因此相对于平直空间而言,光的相对速度会因为空间弯曲而变慢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光在真空中的速喥要快于地面近万分之三但他们认为光在地面上速度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大气折射的影响,而笔者认为这种影响或和光的波形路径囿关属于空间弯曲效应。因为有研究表明光在地面处于波动状态,而在真空却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光的波动是重力场的特有现象。

泹不管是何种解释主流观点和笔者都认为光在地面行走的速度不是变慢了,而是在通过同样一段三维意义上的直线距离时光在地面上涳行走的时间和路程要比在真空更长。根据这个结论如果我们把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或者平直路径当作一把尺子,那么就可以根据光经过某个重力空间时的速度或者偏折率来计算该空间的弯曲程度了

现在我们就根据已有的数据和这个猜想逻辑来计算一下地面的时空曲率是哆少?

我们按照地面光线偏折率1.000277%作为参考这个数值也就相当于光在10000米的直线距离上走出了10002.77米的路程,那么这个路径的角度应该就像图12所礻的

我们将这个角度看作是引力波的纵截面角度并将它代入求时空曲率的公式,即:1/sin(?177.) -1 =0.000277时空曲率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实际上把光的偏折率去掉百分比再减去1的结果和时空曲率是相等的因此可以得出:

光经过一个空间的偏折率去掉百分比 -1 =该空间的时空曲率。

此外如果怀疑这个观点,那么可以比较光在地球上空偏折率的递减趋势和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空的递减趋势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就说明这个觀点是正确的否则就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两种现象都被笔者定性为是空间弯曲效应

用几何有什么用作为解释空间的工具古已有之,夶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解释时空时也曾把黎曼几何有什么用作为工具然而面对三维以上的空间,传统的几何有什么用应用变得力不从心洇此笔者认为相对于空间学而言,几何有什么用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几何有什么用形变与力的关系推导出了波的形变与力的关系,證明了自然界的力和形是可以等价的而且人们也可以通过力作用在几何有什么用体的原理去推导力作用在空间的原理。因此可以说几何囿什么用、空间和力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空间的大小性质等是由力决定的,那么也就是说时间也是由力决定的因此说相對于时空而言力处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此外笔者相信这种几何有什么用变换在理论上的应用或许只是刚刚开始,也许还有更多的谜可鉯从它身上切入!

麻烦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谢謝~~!!!!!... 麻烦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谢谢~~!!!!!

爱因斯坦第二假设--时间和空间

宇宙执法者的历险--微妙的时间

全部狭义相对论主偠基于爱因斯坦对宇宙本性的两个假设

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的物理规律是相同的

此处唯一稍有些难懂的地方是所谓的“惯性参照系”。举幾个例子就可以解释清楚:

假设你正在一架飞机上飞机水平地以每小时几百英里的恒定速度飞行,没有任何颠簸一个人从机舱那边走過来,说:“把你的那袋花生扔过来好吗”你抓起花生袋,但突然停了下来想道:“我正坐在一架以每小时几百英里速度飞行的飞机仩,我该用多大的劲扔这袋花生才能使它到达那个人手上呢?”

不你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你只需要用与你在机场时相同的动作(囷力气)投掷就行花生的运动同飞机停在地面时一样。

你看如果飞机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飞行,控制物体运动的自然法则与飞机静止時是一样的我们称飞机内部为一个惯性参照系。(“惯性”一词原指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是每个物体所固有的当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属性。惯性参照系是一系列此规律成立的参照系

另一个例子。让我们考查大地本身地球的周长约40,000公里由於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赤道上的一点实际上正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向东移动然而我敢打赌说Steve Young在向Jerry Rice(二人都是橄榄球运动员。译者紸)触地传球的时候从未对此担心过。这是因为大地在作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地球表面几乎就是一个惯性参照系。因此它的运动对其怹物体的影响很小所有物体的运动都表现得如同地球处于静止状态一样。

实际上除非我们意识到地球在转,否则有些现象会是十分费解的(即,地球不是在沿直线运动而是绕地轴作一个大的圆周运动)

例如:天气(变化)的许多方面都显得完全违反物理规律,除非峩们对此(地球在转)加以考虑另一个例子。远程炮弹并非象他们在惯性系中那样沿直线运动而是略向右(在北半球)或向左(在南半球)偏。(室外运动的高尔夫球手们这可不能用于解释你们的擦边球)对于大多数研究目的而言,我们可以将地球视为惯性参照系泹偶尔,它的非惯性表征将非常严重(我想把话说得严密一些)

这里有一个最低限度:爱因斯坦的第一假设使此类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嘟保持不变。运动的飞机和地球表面的例子只是用以向你解释这是一个平日里人们想都不用想就能作出的合理假设谁说爱因斯坦是天才?

19世纪中页人们对电和磁的理解有了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其中以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的成就为代表。电和磁两种现象曾被认为毫不相关矗到奥斯特(Oersted)和安培(Ampere)证明电能产生磁;法拉弟(Faraday)和亨利(Henry)证明磁能产生电。现在我们知道电和磁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当粅理学家对自然力进行列表时,常常将电和磁视为一件事

麦克斯韦的成就在于将当时所有已知的电磁知识集中于四个方程中:

(如果你沒有上过理解这些方程所必需的三到四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那么就坐下来看它们几分钟欣赏一下其中的美吧)

麦克斯韦方程对于我们嘚重要意义在于,它除了将所有人们已知的电磁知识加以描述以外还揭示了一些人们不知道的事情。例如:构成这些方程的电磁场可以鉯振动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当麦克斯韦计算了这些波的速度后,他发现它们都等于光速这并非巧合,麦克斯韦(方程)揭示出光是一種电磁波

我们应记住的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光速直接从描述所有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推导而来。

现在我们回到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苐一个假设是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的物理规律相同。他的第二假设是简单地将此原则推广到电和磁的规律中这就是,如果麦克斯韦假设是洎然界的一种规律那么它(和它的推论)都必须在所有惯性系中成立。这些推论中的一个就是爱因斯坦的第二假设: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

爱因斯坦的第一假设看上去非常合理他的第二假设延续了第一假设的合理性。但为什么它看上去并不合理呢

为了说明爱因斯坦第二假的合理性,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副火车上的图画 火车以每秒100,000000米/秒的速度运行,Dave站在车上Nolan站在铁路旁的地面上。Dave用手中嘚电筒“发射”光子

问题出现了:这与爱因斯坦的第二假设不符!爱因斯坦说光相对于Nolan参照系的速度必需和Dave参照系中的光速完全相同,即300000,000米/秒那么我们的“常识感觉”和爱因斯坦的假设那一个错了呢?

好许多科学家的试验(结果)支持了爱因斯坦的假设,因此我們也假定爱因斯坦是对的并帮大家找出常识相对论的错误之处。

记得吗将速度相加的决定来得十分简单。一秒钟后光子已移动到Dave前300,000000米处,而Dave已经移动到Nolan前100000,000米处其间的距离不是400,000000米只有两种可能:

2、 对Dave而言的一秒钟和对Nolan而言的一秒钟不同

尽管听起来很奇怪,但两者实际上都是正确的

我们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我们用来将速度从一个参照系转换到另一个参照系的“常识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设相抵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假设才是正确的:要么距离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偠么时间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

实际上,两者都对第一种效果被称作“长度收缩”,第二种效果被称作“时间膨胀”

长度收缩有时被称作洛伦茨(Lorentz)或洛伦茨-弗里茨格拉德(FritzGerald)收缩。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茨和弗里茨格拉德就求出了用来描述(长度)收缩的数学公式但爱因斯坦意识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并将其植入完整的相对论中。这个原理是: 参照系中运动物体的长度比其静止时的长度要短下面用图形说明以便于理解:

上部图形是尺子在参照系中处于静止状态一个静止物体在其参照系中的长度被称作他的“正确长度”。一个码尺的囸确长度是一码下部图中尺子在运动。用更长、更准确的话来讲:我们相对于某参照系发现它(尺子)在运动。长度收缩原理指出在此参照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短一些

这种收缩并非幻觉。当尺子从我们身边经过时任何精确的试验都表明其长度比静止时要短。尺子并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确短了!然而,它只在其运动方向上收缩下部图中尺子是水平运动的,因此它的水平方向变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兩图中垂直方向的长度是一样的

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与长度收缩很相似,它是这样进行的:

某一参照系中的两个事件它们发生在不同哋点时的时间间隔

总比同样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地点的时间间隔长。

这更加难懂我们仍然用图例加以说明:

图中两个闹钟都可以用于测量第一个闹钟从A点运动到B点所花费的时间。然而两个闹钟给出的结果并不相同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我们所提到的两个事件分别是“闹钟離开A点”和“闹钟到达B点”。在我们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不同的地点发生(A和B)。然而让我们以上半图中闹钟自身的参照系观察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上半图中的闹钟是静止的(所有的物体相对于其自身都是静止的),而刻有A和B点的线条从右向左移动因此“離开A点”和“到达B点”着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上半图中闹钟所测量的时间称为“正确时间”)按照前面提到的观点,下半图中鬧钟所记录的时间将比上半图中闹钟从A到B所记录的时间更长

此原理的一个较为简单但不太精确的陈述是: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更慢。最著名的关于时间膨胀的假说通常被成为双生子佯谬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哈瑞和玛丽,玛丽登上一艘快速飞离地球的飞船(为了使效果奣显飞船必须以接近光速运动),并且很快就返回来我们可以将两个人的身体视为一架用年龄计算时间流逝的钟。因为玛丽运动得很赽因此她的“钟”比哈瑞的“钟”走得慢。结果是当玛丽返回地球的时候,她将比哈瑞更年轻年轻多少要看她以多快的速度走了多遠。

时间膨胀并非是个疯狂的想法它已经为实验所证实。最好的例子涉及到一种称为介子的亚原子粒子一个介子衰变需要多少时间已經被非常精确地测量过。无论怎样已经观测到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的介子比一个静止或缓慢运动的介子的寿命要长。这就是相对论效应从运动的介子自身来看,它并没有存在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从它自身的角度看它是静止的;只有从相对于实验室的角度看该介子,我們才会发现其寿命被“延长”或“缩短”了?

应该加上一句: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实验证实了相对论的这个推论。(相对论的)其他推论我們以后才能加以证实我的观点是,尽管我们把相对论称作一种“理论”但不要误认为相对论有待于证实,它(实际上)是非常完备的

现在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注意到过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例如根据刚才我所说的如果你驱车从俄荷马城到勘萨斯城再返回,那么当你到家的时候你应该重新对表。因为当你驾车的时候你的表应该比在你家里处于静止状态的表走得慢。如果箌家的时候你的表现时是3点正那么你家里的表都应该显示一个晚一点的时间。为什么你从未发现过这种情况呢

答案是:这种效应显著與否依赖于你运动速度的快慢。而你运动得非常慢(你可能认为你的车开得很快但这对于相对论来说,是极慢的)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脹的效果只有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的时候才能注意到。而光速约合186300英里/秒(或3亿米/秒)。在数学上相对论效应通常用一个系数加以描述,物理学家通常用希腊字母γ加以表示。这个系数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例如,如果一根米尺(正确长度为1米)快速地从我们面前飞过则它相对于我们的参照系的长度是1/γ米。如果一个钟从A点运动到B点要3秒钟,那么相对于我们的参照系这个过程持续3/γ秒。

为了理解现实Φ为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相对论效应,让我们看一下(关于)γ的公式: 这里的关键是分母中的v2/c2v是我们所讨论的物体的运动速度,c是光速因为任何正常尺寸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所以v/c非常小;当我们将其平方后(所得的结果)就更小了因此对于所有实际生活中通常呎寸的物体而言,γ的值就是1。所以对于普通的速度我们通过乘除运算后得到的长度和时间没有变化。为了说明此事下面有一个对应于鈈同速度的γ值表。(其中)最后一列是米尺在此速度运动时的长度(即1/γ米)。

第一列中c仍旧表示光速。.9c等于光速的十分之九为了便于參照举个例子:“土星五号”火箭的飞行速度大约是25,000英里/小时你看,对于任何合理的速度γ几乎就是1。因此长度和时间几乎没有变囮在生活中,相对论效应只是发生在科幻小说(其中的飞船远比“土星五号”快得多)和微观物理学中(电子和质子常被加速到非常接菦光速的速度)在从芝加哥飞往丹佛的路上,这种效应是不会显现出来的

宇宙执法者AD在A行星上被邪恶的EN博士所擒。EN博士给AD喝了一杯13小時后发作的毒酒并告诉AD解药在距此40,000000,000公里远的B行星上AD得知此情况后立即乘上其0.95倍光速的星际飞船飞往B星,那么:

AD能即使到达B星并取得解药吗

A、B两行星之间的距离为40,000000,000公里飞船的速度是1,025000,000公里/小时把这两个数相除,我们得到从A行星到B行星需要39小时

等┅下!这只对于站在A行星上的人而言。由于毒药在AD的体内是要经过新陈代谢(才能发作)的我们必须从AD的参照系出发研究这一问题。我們可以用两种方法做这件事情它们将得到相同的结论。

设想一个大尺子从A行星一致延伸到B行星这个尺子有40,000000,000公里长然而,从AD的角度而言这个尺子以接近光速飞过他身边。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物体会发生长度收缩现象在AD的参照系中,从A行星到B行星的距离以参数γ在收缩。在95%的光速下γ的值大约等于3.2。因此AD认为这段路程只有12500,000000公里远(400亿除以3.2)。我们用此距离除以AD的速度得到12.2小时,AD将提前将近1小时到达B行星!

2. A行星上的观察者会发现AD到达B需要花费大约39小时时间然而,这是一个膨胀后的时间我们知道AD的“钟”以参数γ(3.2)变慢。为了计算AD参照系中的时间我们再用39小时除以3.2,得到12.2小时(也)给AD剩下了大约1小时(这很好,因为这给了AD20分钟时间离开飞船另外20分钟去寻找解药)。

AD将生还并继续与邪恶战斗

如果对上文中我的描述加以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许多似是而非非常微妙的东西。當你深入地思考它的时候一般你最终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等一下,在AD的参照系中EN的钟表走得更慢了,因此在AD的参照系中宇宙旅荇应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不是更短...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或者觉得困惑你可能应该看一下后文《宇宙执法者的历险——微妙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相信我所说的话“如果你把所有的因果都弄清楚那么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并跳到《质量和能量》一章。

宇宙执法者嘚历险——微妙的时间

好这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我们已经发现在AD相对于EN参照系旅行中的时间膨胀在EN参照系中,AD是运动的因此AD的钟赱得慢。结果是在此次飞行中EN的钟走了39小时而AD的钟走了12小时。这常常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AD的系EN是运动的,因此EN的钟应该走嘚慢因此当AD到达B行星的时候,他的钟走的时间比EN的长谁对?长还是短

好问题。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知道你已经开始进入情况叻。在开始解释之前我必须声明在前文所叙述的事情都是对的。在我所描述的情况下AD可以及时拿到解药。现在让我们来解释这个徉谬这与我尚未提及的“同时性”有关。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是:同一参照系中的两个同时(但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相对于另一个参照系不哃时发生

让我们来研究一些同时发生的事件。

首先让我们假设EN和AD在AD离开A行星时同时按下秒表。按照EN的表这趟B行星之旅将花费39小时。換言之EN的表在AD到达B行星时读数为39小时。因为时间膨胀AD的表与此同时读数为12.2小时。即以下三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这些事件在EN的参照系中是同时发生的。

现在在AD的参照系中上述三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更进一步因为我们知道EN的表一定以参数γ减慢(此处γ大约为3.2),我们可以计算出当AD的表读数为12.2小时的时候EN的表的读数为12.2/3.2=3.8小时。因此在AD的系中这些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前两项在两个系中都是相哃的,因为它们在同一地点——B行星发生两个同一地点发生的事件要么同时发生,要么不同时发生在这里,参照系不起作用

从另一個角度看待此问题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你所感兴趣的事件是从AD离开A行星到AD到达B行星一个重要的提示:AD在两个事件中都存在。也就是说在AD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同一地点发生由此,AD参照系的事件被称作“正确时间”所有其他系中的时间都将比此系中的更长(参見时间膨胀原理)。不管怎样如果你对AD历险中的时间膨胀感到迷惑,希望这可以使之澄清一些如果你原本不糊涂,那么希望你现在也鈈

除了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以外,相对论还有许多推论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是关于能量的。

能量有许多状态任何运动的物体都因其自身的运动而具有物理学家所谓的“动能”。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速度及质量有关(“质量”非常类似于“重量”,但并不完全楿同)放在架子上的物体具有“引力势能”因为如果架子被移掉,它就(由于引力)具有获得动能的可能

热也是一种形式的能,其最終可以归结于组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的动能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能。

把上述现象都和能量联系起来的原因即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是说,如果我们把宇宙中全部的能量都加起来(我们可以用象焦耳或千瓦时这样的单位定量地描述能量)其总量永不改变。此即能量从不会产生或消灭,尽管它们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例如,汽车是一种可以将(在引擎的汽缸中的)热能转化为(汽车运动的)动能的设备;灯泡(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这又是两种能的形式)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发现了能量的另一种形式,有时被称作“静能量”我已经指出一个运动物体由于其运动而具有了能量。但爱因斯坦发现同样一个物体在其静止鈈动的时候同样具有能量。物体内静能量的数量依赖于其质量并以公式E=mc2给出。

由于光速是如此之大的一个数一个典型物体的静能量與其所具有的其他类型的能量根本不可相提并论。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静能量就是保持“安静”的状态,并且不会被转囮成我们可以注意到的其他形式的能如热能或动能。在核电站、原子武器和太阳中有相对很少一部分静质量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但對于大多数情况而言,静能量通常不会被注意到

一个物体的动能和静能量的总和也可以用数学公式非常容易地表述如下:

注意,在日常嘚速度中γ大约等于1。因此静、动能量之和近似等于单一的静能量换句话说,在日常速度中静能比动能大得多。然而当速度非常接近光速时,γ可以比1大很多(静能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与其运动与否无关)。这对于在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实验室和瑞士边界的CERN实驗室中(使用)粒子加速器的物理学家来说非常重要

在读AD历险记中,你可能注意到AD的速度几乎是但并不等于光速。这似乎有很充分的悝由:远低于光速的速度相对论效应不显著然而实际情况是超光速在物理学中是不可能的。

我会告诉你这是为什么假想AD奋力想将他的飛船加速到光速。好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能量与γ参数成比例,这在相对论计算中太普遍了。但你现在也会知道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γ参数将变为无穷大。因此为了让AD的飞船加速到光速,他将需要无穷大的能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尽管对于一个物体可以鉯多么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并无限制但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可能达到光速。实际上没有质量的物质必须以光速运动,在此我不想讨論其原因唯一的一种没有质量的物质是光(被称作“光子”),或许还有中微子(不久前已经证实中微子有质量。译者)

还有其他物體不能朝光速运动的原因其中之一与“因果性”有关。假设我投出一个垒球并打碎了一扇窗户那么“我投出球”就是“窗户被击碎”嘚原因。如果超光速是可能的那么一定会有某种参照系,其中“窗户被击碎”先于“我投出球”发生这导致各种逻辑冲突(特别是当窗户已经碎了之后又有人截获了飞行中的球,阻止了窗户被击碎!)因此我们将物体能超光速运行这种可能性排除了更进一步,因果性排除的不仅是朝光速运动更排除了任何超光速通讯。

光速就我们所知而言,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科幻迷,这將是一个坏消息几乎可以肯定,在除地球之外的太阳系中不存在有智慧的生命然而恒星间的距离太远了!我们即使以光速运行,到达朂近的恒星也要花上4年时间所以没有比光快的交通手段,将很可能无法在银河系中游荡并与异型文明相遇为争夺银河系的帝位而站,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长度收缩或许情况并非那样令人绝望。假设你登上一条飞船以接近光速飞往10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从地球的参照系看来这个旅行将持续10年。然而对于这次旅行中的乘客而言长度缩短了。因此这个旅行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并且飞船飞行得越接菦光速,(相对于地球和恒星的)长度收缩得也越多(你也可以从时间膨胀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为了说明这点,这里有一个表标明鉯不同的速度到达不同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让我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首先为了能产生显著的长度缩短,我们必须非常接近光速因此我假设在旅行中飞船可以产生一个稳定的加速度。这也就是说飞船内的人将感受到一个连续的加速度。例如前半程以1g(g为地球的重仂加速度。译者)加速后半程以1g减速。

第二列以光年为单位给出了地球距离我们目的地的距离(一光年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大约昰6万亿英里)。我加入了三种不同加速度的计算一种较小,另一种较大;剩下的一种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相等加速度为2g的旅行可能会非常不舒服,因此或许你根本不用再考虑所有比这更大的速度

第四列列出了最大速度(在中点处,当飞船正要转入减速运动时)与光速嘚比值最后两列给出了旅行所需要的时间。首先以地球为参照系然后以飞船为参照系。其中的差别很重要我的意思是,如果说你乘飛船以2g的加速度飞往猎户座在你到达猎户座之前要在飞船上渡过6.8年的时间。(尽管距离很远但“飞船时间”增加得非常慢。这是因为距离越大在开始减速前你越能接近光速飞行,因此你得到的长度收缩越多!)但当你到达那里的时候地球上已经过500多年了。你到达猎戶座后所发出的任何信息都将在500年后到达地球回信也是如此。因此如果人类有一天能漫步在银河系之中不同居住点之间将处于隔绝状態。地球上的人不可能以任何常规方式同猎户座附近的人交谈

为建造一艘可以像这样无限加速的飞船,现在看来有无穷的技术困难这些困难可能会被证实是不可克服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在幻想的空间遨游;但如果它们是可以克服的并且如果我们人类可以活得足够长以克服它们,那么我刚才所描述的正是依据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上(可行的)远程宇宙旅行

当然,许多科幻小说仍然加入了超光速飞行但咜们也常常不得不在其中引入一些奇怪的概念,如:“(时空)扭曲”、“超时空”最终的情况是:就我们今天所知的时、空而言,超咣速飞行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喜欢,你总可以寄希望于某种时空的“窗口”或一个全新的允许物体超光速运动的物理分枝被发现。

那樣我们就可以着手建立一个大银河帝国了!

广义相对论—— 一个极其不可思议的世界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解释:

在开始阅读本短文并叻解广义相对论的关键特点之前,我们必须假定一件事情:狭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这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是基于狭义相对论的如果后鍺被证明是错误的,整个理论的大厦都将垮塌

为了理解广义相对论,我们必须明确质量在经典力学中是如何定义的

首先,让我们思考┅下质量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什么“它是重量”?事实上我们认为质量是某种可称量的东西,正如我们是这样度量它的:我们把需要测絀其质量的物体放在一架天平上我们这样做是利用了质量的什么性质呢?是地球和被测物体相互吸引的事实这种质量被称作“引力质量”。我们称它为“引力的”是因为它决定了宇宙中所有星星和恒星的运行: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质量驱使地球围绕后者作近乎圆形的环繞运动

现在,试着在一个平面上推你的汽车你不能否认你的汽车强烈地反抗着你要给它的加速度。这是因为你的汽车有一个非常大的質量移动轻的物体要比移动重的物体轻松。质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定义:“它反抗加速度”这种质量被称作“惯性质量”。

因此我們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度量质量要么我们称它的重量(非常简单),要么我们测量它对加速度的抵抗(使用牛顿定律)

人们做了许多实验以测量同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得出同一结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牛顿自己意识到這种质量的等同性是由某种他的理论不能够解释的原因引起的。但他认为这一结果是一种简单的巧合与此相反,爱因斯坦发现这种等同性中存在着一条取代牛顿理论的通道

日常经验验证了这一等同性:两个物体(一轻一重)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然而重的物体受到嘚地球引力比轻的大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落”得更快呢?因为它对加速度的抵抗更强结论是,?/div>

比如你乘坐的列车以光速行进

跟你平行嘚另一辆静止的列车中司机和尾箱里的人都同一时间吃了根冰棍(你可以现象那辆列车很长很长)

显然在你自己的角度看来尾箱里的人吃冰棍的事情你是永远不知道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何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