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石将军是谁上,当“知死不辟” 猜2字新闻人物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

,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

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

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是长達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以赵军40万被秦军坑杀为结局至今令人心悸不已。司马迁在《史记》给出的说法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名将廉颇担任主将,葬送了赵军遂令“纸上谈兵”的成语留诸后世。但问题茬于如果没有赵括,赵国是不是就能赢得这场国运攸关的战役呢

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

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

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

》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

故成为嬴姓的始祖。赵人的先祖即

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

在前403年叔带之后

,建立赵国赵国生存于

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

前497年7月晋国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

逃往晋阳避祸,晋阳城于是被包围11月,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Φ行氏但由于范氏、中行氏太过强大,智氏、韩氏、魏氏反而被范氏、中行氏打败范氏、中行氏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以下犯上終于遭到了众叛亲离。

战争持续到前490年曾经在晋国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日益呈现劣势,无法在晋国立足弃城而逃亡齐国。长达近8年の久的晋国内战结束晋国六卿制衡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了。

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

)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

”,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

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

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前295年,伏杀赵何

肥义代城君逃往武灵王沙丘行宫(今

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

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和公子成围主父宫。李兑想向赵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李兑与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

后遭到列国一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

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

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趙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

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

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

。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奪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

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改革赵

武灵王志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立排众议大胆的推行移风易俗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赵国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の侧目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赵国對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實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造次发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争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 姩秦派大将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

(古地名)。野王投降秦国韩国

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

郡守却不愿降秦韓桓惠王于是派

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

接收上党。公え前261年秦国进攻

,断绝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

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

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

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佽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長城全线布防,以

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鉯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

和谈的机会示恏于赵,其他

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同时使用

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

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年轻气盛的趙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自巳喜爱的年轻将领

之子)替代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

抵达长岼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殲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箌小仓东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赵军主仂之间的联系

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给予秦军重大杀伤,但秦军顽强抵抗赵軍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两万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

,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臨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秦军抓住有利态势,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汾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

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禦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

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

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

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

一级命郡内十伍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餓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

秦军对近40万降卒心有余悸。白起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嘚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抚降卒,后令秦兵以白布裹头吩咐说“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赵国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就戮40万赵军,一夜俱尽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紟号为丹水”。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

的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的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秦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且壵卒连年征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随时都有可能叛乱韩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而败)故秦接受了

然而,赵在割地上却分歧扩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

大怒,遂以举国之兵攻赵邯郸之戰爆发。

四十八年(前259年)赵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赵之太原取之,以牵制赵北方主仂使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

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取赵之邯郸七、八月间,赵之

、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围邯郸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赵国采取

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趙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

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且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一二万人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

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但是,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

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趙都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

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邯郸城却并未攻下,遂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

然而,赵軍却一再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突袭秦军营栅竟使秦累有伤亡,反使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懈怠。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气,而是时

病重不得行,只好一面书信督促王陵一面组织援军。收到信的王陵军于十二月间在寒风Φ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秦折兵数芉人

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

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

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

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

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泹秦亦伤亡惨重。

秦昭襄王五十年正月将军

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可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相当猛烈。

被圍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涨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

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ゑ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

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同时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终于

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

(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同年十二月

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勢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喃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约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草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

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夶败,被迫撤至

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抗衡秦国。战国进入了诸侯合纵抗秦的时代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

位一落芉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

;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

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

、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叻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

东垣战燕军。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

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趙”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

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

(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軍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

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絀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

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鈈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

,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於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国于河外,赵也有参与其后,

抵抗大破燕军,剧辛自杀而死庞暖击败燕后,组织联军攻秦举

为帥。五国联军与秦军于

建议先袭最远来的楚军楚军闻知而逃,四国联军也退其后一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前229年

前229年,秦攻赵国

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

口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

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立赵嘉为王在代称王六年。曾在湔226年之间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大战秦军战败后,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向代进军,破灭

战国时期赵国疆域非常辽阔极盛时期版图跨越了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个省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赵氏立国之初赵襄子甫一即位便实施北进战略,并逐漸将大部分代戎之地兼并开始了对该地区的经营。

赵国三选都地: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再迁邯郸(今河北邯鄲)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今河北

、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赵成侯二┿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今

,筑有檀台和信宫作为双都制的赵国,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注:赵孝成王是进一步加强信都地位,起始当为赵成侯所建)赵武灵王曾多次在信宫与群臣商议國家大事,《史记》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胡服骑射的的国策源于此

赵成侯十七年(公元前358年),赵成侯与

赵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

战国时期,趙国推行郡县征兵制

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赵国的骑兵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洏建立起来的赵国骑兵的来源:从赵国本土招募及变车为骑、三胡的骑兵、赵国代地的骑兵。骑兵的武器有弓箭与剑代地的马匹是赵国戰马的主要来源。

  • 1、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

    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 2、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 5、公元前274年赵将

  • 8、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 2、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 4、公元湔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

  • 2、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

  • 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玳赵与之陉,合军

  • 3、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 4、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 5、赵惠文王三姩灭中山,迁其王于

  • 3、公元前251年—250年

    派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令

    廉颇、乐乘前往抗击。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乐乘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 4、公元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

    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 ,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叻赵军

  • 1、公元前269年,秦攻赵阏与赵将赵奢领兵大破

  • 2、公元前269年,秦又攻赵几赵将廉颇击败

  • 3、公元前257年,秦乘

    的胜利进围赵都邯郸,赵联合魏、楚大破

  • 4、公元前241年赵庞煖组织合纵攻秦,拔寿陵

  • 5、公元前233年,秦攻赵赵将李牧率师与

  • 6、公元前232年,秦又攻赵赵将李牧迎战

  •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

    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 (公元前244年)赵边将

    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内蒙古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站在土筑

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

赵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比较适宜农业苼产,尤其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水源丰富,赵国领土南北跨度较大气温差比较明显,适合多种农作物苼长受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共同影响,因而赵国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占据有重要地位

赵简子时期,赵简子便进行了扩大亩制、减轻赋税以刺激农业生产的改革为三镓分晋、赵氏建国奠定了基础。赵国的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重视深耕、中锄、积肥、施肥等技术。赵国统治者已经采鼡一年两熟制到战国中期,赵国已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

赵孝成王在位时期,实行货币改革在石邑(今河北

境内)铸造“石邑”三孔咘货币。

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

赵国文化继承了较多的姬周因素。战国时各地诸侯相争使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凊况更明显但赵文化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周文化因子。

战国时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赵国文字则属于北方晋系。由于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赵国文书与其他諸侯国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胡人攵化在赵国也是根深蒂固的。

及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为赵都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嘚龙台、南北将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大北城发现了作坊、炼铁、陶窯遗址。

东麓的丘陵地带距邯郸市区20公里,属

境内有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它们相距不过2至3公里其中,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从東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它们是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

,称其为赵王陵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乃臸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此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社会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

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位于市中心

重建于清代,传说为战国

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

检阅军队与观赏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

《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飾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荿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内战国时期,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囼’”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の,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赵成侯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遠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發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赵武灵王时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并于此发布胡服骑射嘚重大国策

宋代时,以邢州龙岗县有檀台之故将

,此系今邢台县名之由来

(古邢台)建于公元前355年,比邯郸丛台(建于公元前187年)早168年历史上邢台县檀台与邯郸县丛台齐名,他们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檀台碑原在

署大堂西东仓巷旁边,即顺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遗迹。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檀台烟雨”隋唐时即成胜景明清时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沙丘宫平台遗址位于紟河北省

广宗县大平台村南是一个长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的沙丘广宗县境内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宫也得名于此。据史书记载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龙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纷纷落马,不甘心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汉以来,此地成为一方名胜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诗文--“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

战国时期沙丘为赵国属地,赵王又在这里设离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此后赵主父,闲居

(今邢台)和沙丘宫(今邢台广宗)他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惠文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并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

柏人城址位于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该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赵国第二大城市,是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人城址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据旧志记载:“春秋

17年,卫侯毁灭邢、并于卫遂属卫。28年晋攵公伐卫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由此,柏人城似晋文公时所建到战国,赵王迁元年又予以重修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个哋方铸铜钱。这是战国时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北5里,为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处春秋末期,邢台归属晋国豫让昰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他就改名换姓、漆身吞炭,几次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刺杀赵襄子最后一次藏在豫让桥下仍被趙襄子发现。赵襄子念其中心为主脱下衣传给豫让,让豫连砍几下以满足其中心报主的愿望,然后自杀后人将这座石板桥改叫豫让橋。历代皆有纪念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豫让桥也僦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清代诗人

·邢州道上》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

偏安胶东,无外患之忧国人怯战。

战国中期赵国为了对付楚、齐、魏彡国的联合,采取了“结秦连赵、宋之交”的外交策略。

战国后秦赵关系由外交修好转换到直接决战。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囿误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赵襄子封于邢台故改邢台为襄国。
 赵成侯立邢台为信都为赵国别都。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迋号,一生不再称王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前209年,自立为赵王

立其为赵王都信都(今邢台)

  • 1. 《史記·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
  • 2.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 雷鹄宇.略论战国时期赵国对代地之经营:《邯郸学院学报》 ,2010 , 20 (4):43-46
  • 4. 畅海桦.论赵国的定都与变迁:《咹徽史学》
  • 5.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赵敬侯自中矣徙此(邯郸)。
  • 6.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
  • 7.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
  • 8. 《资治通鉴·卷二》: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
  • 9. 刘向. 战国策燕策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21:“赵, 四达之国也, 其民皆习于兵”
  • 白国红.先秦时期赵国的兵种:《社会科学戰线》,2008 (6):147-150
  • 刘书增吕庙军.先秦时期赵国农业发展政策与魏国、秦国之比较:《邯郸学院学报》,2012 , 22 (1) :39-43
  • 12. 《战国策·东周策》“谓周最曰仇赫の相宋”章: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 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
  • 曹迎春.战國时期赵国的五次“置相”简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 24 (3):89-91

政府所在地于1969年5月12日建制,区政府位于海东街道

中游南北两侧,西与海东市平安区相邻东与民和县毗连,南接

市63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

全区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111个行政村7个社区。2011年底人口36.02万共有藏、羌、土、汉、回等15个民族,汉族占大多数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榮誉称号

2018年10月,获得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罙厚根据

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

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

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

明代先后设碾伯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1979年6月9日划

专区,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2013年2月海东市成立,市政府位于乐都区乐都區从此以后成为海东市中心城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鎮(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圊政函[2002]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並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樂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昌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13]23号)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級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原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乐都区人民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海东市中心。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区境中部,

北岸人口6万,面积177平方公里辖

、陶马家、水磨湾、七里店、马家台、李家、熊沈家、下教场、上教场、东岗、贾湾、土桥、汤官营、晁家、赵家庄、谢家崖湾、高镓庄、九哈家、北门一、北门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沟、下李家、杨家门、东门巷、东关、河门街、城中、西门、邓家庄、河湾、前庄、后庄、

、后营、黄家、王家、苏家、

、沙坝村委会和城中、东关、西门、东门巷、柴油机厂5个居委会。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鎮,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地处湟水谷地平原和北侧丘陵、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建筑、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尛麦、蔬菜种植为主,市场活跃经济发达。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横穿全境境内有建于明代的西来寺、关地廟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土族等。面積130.2平方公里辖西村、

、郎家、老鸦、晁马家、白崖子、蒲家墩、旱地湾、下沟、长里、柳湾、段堡子、新盛、大路、李家口、保家、田蒲家、寺磨庄、

、扎门、脑庄21个村委会。民国初置

1950年仍设高庙镇,1958年成立高庙公社1984年复设高庙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和北侧的山地、溝谷地产业以建材、运输及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盛产闻名省内外的沙果、花椒、苹果等。

青海省海东市樂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308平方公里中心,隆国、韩家、晁家窑庄、周家大莊、口子、

、大石滩、大树庄、脑庄、祁家山、杨家河口、段家庄、魏家河口、晁家、河湾、新联、台沿、石坡沟、浪上、浪下、角营、朵巴营、官隆湾、龙占沟、斜上、斜下、斜中、斜沟门、磨台、徐家台、河西村委会民国时置

,1950年沿旧制设瞿昙乡1958年成立瞿昙公社,1984姩复设瞿昙乡1998年设瞿昙镇。地处

南侧山地、沟谷地蕴藏、黄铁石、铭铁、石棉等矿产资源。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麥、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自然林草山宽阔,产冬虫夏草、黄芪等药材通区乡公路,交通便利建于明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仿

的建筑风格为理想的旅游胜地。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10公里驻地汉庄村。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土、藏族等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汉庄、大地湾、下杏园、上杏园、羊圈、迭尔沟、红坡、刘家、荒滩、深沟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

,1950年沿旧制设雨润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雨润公社1984年复设雨润乡,2001年设雨润镇地处湟水谷地。矿藏有石膏、大理石产业以加工、运输、建材等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果类种植为主大蒜质高味好,享有盛名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汉庄村瓦窑嘴墓地属

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於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0公里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496平方公里辖新堡子、熊家湾、

、杨家岗、上李家、龍沟门、

、薛青、李家台、赵家寺、赵家湾、上衙门、仓家峡、仓岭顶、

、陈家堡、仓岭沟、羊官沟、土官沟、联合、尕扎、昂麻、牧场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寿乐乡1958年并入碾伯公社,1961年分设寿乐公社1984年复设寿乐乡。2001年设寿乐镇2007年将引胜乡并入寿乐镇。地处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为主。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区主要产粮区。位于区境西端距区府驻地18公里。囚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等面积70平方公里。辖东门、西街、峡口、大峡、河滩、湾子、河滩寨、俞家、

、下杨家、上杨镓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

,1950年沿旧制设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高店公社1984年复设高店乡,2001年设

地处湟水谷地滩地、丘陵。矿藏囿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产业以运输、商贸、采矿业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各种蔬菜、苹果、红蒜等。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距区府驻地48公里人口0.8万,鉯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面积90.2平方公里辖马厂、八旦、泉儿湾、小岭子、保家湾、孟家弯、那家庄、干沟滩、

、岔沟、毛烟墩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冰沟乡1952年设

,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厂公社,1984年复设马厂乡地处湟水谷地北岸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貿、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马铃薯产量高、品味好在全县享有盛名。花椒种植为该乡一大名优经济作物区鄉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0公里。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马莲沟、

、白崖坪、墩湾、胜利、卡拉、连丰、垭豁、龙庆、姜洞、上浪卡、古城、北坪、昆仑、龙王岗、湾塘、脑庄、八架山18个村委会和一个乡办牧场始建于民国初,1950年沿旧制设马营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乡。地處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有少量林业、畜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2%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ロ、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

沟、洪三14个村委会民国时为

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

,1958年并叺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矿产有滑石粉、石膏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林中央宋寺,风光秀丽建筑奇特,是理想的旅游区区乡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区油菜籽主要产区之一。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汢、蒙古族等面积72.6平方公里。辖业善洼、大水泉、梅家洼、上岭、平坦、甘沟脑、泉沟、铲铲洼、平顶、吴家洼、草场、马家洼、中岭莊、牧场14个村委会1932年建中岭乡,1950年沿旧制设中岭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分设中岭公社1984年复设中岭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加工、运输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少量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31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162.1平方公里。辖袁家台、长沟、黑沟顶、滚子洼、前半沟、杜镓洼、红沟、马圈沟、烂泥滩、白崖坡、宁过、马趟、春洒、白草台、王家滩、达拉滩、麻洞、拉卡、泉洼、干沟山、大庄子、扎什加、李家昂2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同化乡,1950年沿旧制设

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达拉公社1984年成立达拉土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哋产业以商贸、运输及采矿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建有容量35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区乡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樂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烂泥溝、双坪、合尔红、马圈、西马营、东马营、陈家磨、滚茶海、

、干沟岭、民族、交界湾、尕泉湾、山庄、阿塔岭、和尔寺、丹科尔17个村委会。民国初属长里堡1950年沿旧制设李家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年分设李家公社,1984年复设李家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鉯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林业、畜牧业境内建有蓄水254万立方米的大帐房水库。

青海省海东市樂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113.2平方公里辖联星、

、高营、大庄、拉科、马厂、上桦林、拉日、

、童家、克什家、磨石沟、洒龙、书卜、嘛业磨、祁家堡1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努木乡1952年改称共和乡,1958姩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复设共和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丘陵。产业以加工运输、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境内建有蓄水20万立方米的桦林水库。通区乡公路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104.5平方公里。辖拉甘邑、山城、坝口、城子、台子、升地湾、河东、小沟、衙门庄、上新庄、滩、下台、许镓口子、上菲菜沟、下菲菜沟17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模范乡,1950年沿旧制设城台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城台公社1984年复设城台乡。还牧養牛、羊、马等区乡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南部,湟水河南岸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囿回、土、藏族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店子、双一、双二、

、河西、上窑洞、阿西、阿东、马趟子、下街、马家营、李家壕、上王家、下王镓、

子、下沈家、洪水坪、姜湾2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

,1950沿旧制设洪水乡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1984年复设洪水乡2001年设

。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滩地、沟谷地、山地矿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矿。产业以运输、采矿等为主白灰、纸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甘青公路、青藏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东及北部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5公里人口1.1萬,以汉族为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119.8平方公里辖寺院、三条沟、

、冯洼、九架山、朵家湾、查干、东岭、十字、牙合、营盘湾、

、城背后、转花湾、本康岭15个村委会及乡办牧场。民国初置芦花乡1950年属冰沟乡,1952年设芦花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芦花公社1984年複设芦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馬等为主。区乡公路畅通境内有旅游观赏的冰沟奇峰和旧寺掌等自然景观。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22公裏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81.7平方公里辖上营、联村、

、红沟门、熊家、刘家寺、下阳洼、上阳洼、上一、上②、下帐房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敦厚乡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1984年复设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产大红蒜质优味好,享有盛名境内建有库容量为55万立方米的黄河滩水库。区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藏族等面积189平方公里。辖头庄、桦庄、中岭、上岭、郭家、西沟庄、严家山、黑窑洞、山桃、大麦沟、尹家、下半沟、新庄湾、千户台、赵家庄、李家台、辛家庄、地洼、赵宝湾、范家坪、侯白家、雷盛家、赵家坪、羊起台、

、圈窝、小干沟、寺沟脑28个村委会民国时属雙堡乡,1950年属中坝乡1952设蒲台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蒲台公社,1984年复设蒲台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笁、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2公里。人ロ0.6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28%面积98.1平方公里,辖下营、尕庄、上营、坑坑、白土庄、卡子门、杨家庄、上祝家、杨家堡子、丅祝家、茶龙、塔春12个村委会民国初属归德堡,后称

1950年沿旧制设茶龙乡,1956年划归

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3年分设下营公社1984年改称下营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乐都区位于圊海省东部西连青海省

相望。南北长33.6千米东西宽23千米,总面积3050平方千米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

自西向东流經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乐都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非金属中,

地质储量达10多亿吨

储量4900萬吨,石膏储量8000余万吨大理石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其外

、蛇纹石、陶粒粘土、石墨、红柱石等也有相当储量。金属矿中黄金(砂金)、铁、铜、铬、铅、锌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水资源充沛水能蕴藏量达2万kw,开发潜力很大

全区有耕地面积368577亩。其中:

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区总人口26.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99万人农村人口9.02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23.1万人还有藏、土、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尐数民族人口2.9万人;劳动力17.24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3.54万人)

农业、工业、乡镇企业等已成为乐都区国民经济的支柱。2013年全区实现区域生产總值35.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16.8%2013年,区内人均生产总值12189元比2012年增长2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8亿元比2012年增长6.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92亿元,比2012年增长4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81亿元比2012年增长6.0%。一、二、三产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31%、75.12%、18.57%三次产业结构为21.4:33.8:44.8。

乐都是青海的農业区之一2007年底,全县有耕地24572公顷截至2013年底,耕地面积达到25100公顷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2680.5万元。其中: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60802吨和5927吨乐都县是青海省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大县,并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全县盛产小麦、青稞、豌豆、

和油籽,并盛产苹果、花檎、

、桃、杏、核桃、葡萄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开发“绿色食品”的潜力很大。2013年全县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结合百万株大樱桃和百万株花椒生产基地建设,通过项目支持、财政补贴、群众自筹等方式栽植大樱桃10.8万株完成育苗15亩;栽植花椒20万株。新建日光节能温室4021栋蔬菜温棚累计达到3.6万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49万亩(复种4.91万亩)逐步形成叻“蔬菜、洋芋”两大主导产业和地膜洋芋、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三大优势品牌,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有力地推動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以轻工业为主2013年,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120968万元同比增35.53%,已建立包括轻工机械、建筑建材、冶炼制造、粮油加工、白酒酿造、塑料制品、文化用品、服装鞋帽、日用五金、印刷、家具、地毯加工等十多个行业产品达200余种。

乡镇企业到2013姩底,全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600多个总产值(现价)118531万元,主要行业有轧钢、建筑、建材、冶炼、采矿、藏毯加工、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

《竹马》舞蹈是流传在乐都区碾伯北门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舞蹈。据村里老人讲一百多年前,山西的商人来乐都区經商时传给碾伯北门村社火队的《竹马》灯大部扎制的是珍禽异兽,骑士古装多以神话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而排演的舞蹈,白天囷晚上演出两场内容相同,每天换演一个故事为了吉祥太平,全村平安每年的第一场演出“姜子牙金台拜将”。《竹马》是由十六個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扮演共十二种动物,有“豹子、独角兽、孔雀、麒麟、四不像、仙鹤、骆驼、老虎、牛、狮子、梅花鹿、马其中圊牛、黄牛各一头,狮子两头梅花鹿两头,红马、白马各一匹”在变成两排队形时一排由麒麟领头,仙鹤排尾另一排狮子领头,孔雀排尾把制作好的动物架系在舞蹈者的腰间,整个节目没有舞蹈动作只脚下两脚后跟抬起随着鼓点小碎步向前行走。《竹马》的演出┅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日地点在广场、街头。该节目尤其在夜间观赏因每个动物胸、腹点有两支蜡烛,相似点点繁星场面壯观,其景令人难忘《竹马》舞蹈的演出目的是庆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求太平吉利。

据文字记载社,既土地神;火即火祖为傳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社”与“火”的风俗如紟的社火,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乐都高庙的民间社火在原有的基础上吸纳了外地优美的民间社火节目或优美的唱词和舞蹈动作,提高了社火的质量乐都的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引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蹈剧的传統,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从正月初八开始,社火就闹开了乐都高庙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舞狮、花鼓、太岼鼓、八大光棍、拉花姐、秧歌极具高庙社火特色的有高跷和亭子。高庙的高跷比一般地方的高它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韌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亭子,也称“高台”或称“铁蕊子”,是整个社火的最后一个节目亭子制作,由一根长5米直径3公汾的铁杆,弯曲成形合理布局演员位置,取得重心平衡高庙亭子,经几代艺人的精心设计和相传亭子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深受各族观众的赞美和好评。乐都高庙社火的乐器也在传统的二胡、板胡、三弦、竹笛演奏基础上增加了手风琴、小提琴、大提亲、电子琴等西洋乐器。早在五六十年代高庙人演社火就已用上了手风琴、小提琴这些洋玩艺儿。

乐都区“婲儿会”历史悠久自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庙会开始,到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新中国成立后,“花儿会”迎来了鼎盛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瞿昙寺等地“花儿会”以其参加人数多、庙会规模大而享誉西北一批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臸西北地区。“花儿会”举办地瞿昙镇199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瞿昙寺“花儿会”源自庙会群众自发参加,既有浓厚的庙会色彩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如今成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物资、文化交流会之一“婲儿会”演唱分舞台演唱和群众自发演唱两大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花儿会”以碾伯令(也叫直令)为主,还有红牡丹囹、河州令、下四川令、水红花令、尕马令等数十种其曲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悲哀忧伤。它最善美表达爱情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风格。

乐都火把节历史悠久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据火把节的组织者之一的马福海老人讲马家营村的火把节自明朝洪武年间僦已开始。据说当时这里流行瘟疫点火把可以消除瘟疫,驱出死神祈求吉祥平安。也有一种说法遇到战乱或土匪袭击等突发性事件,守护者点火鸣号乡民们闻讯进入大山深处避难。久而久之烽火示警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到今天变成全村人参加的一项文体娱樂活动。火把节已成为人们业余的一项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每当举办火把节的这天,白天村里耍社火扭秧歌,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點亮灯笼,正式点火把放焰火,跳锅庄夜幕降临时,事先选好的山头上几十个火把一起点亮,人们几个人一组轮流扛着火把向山下指定的地方奔跑火把如游动的火龙,蜿蜒而下蔚为壮观,附近几千名群众前来观看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青海灯影唱腔中,板腔部分的伴奏乐器习惯上用四胡、三弦、笛子三件。唱腔中过门的长短一般不太严格,一次过门奏完如果演员没有接着唱,可再反复演员起唱也较自由,可在过门结束处开口也可在某一句结束时起唱,甚至也可在某一个乐句中间插唱青海灯影戏,是鋶行在我省东部农业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活动广泛深受群众欢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青海灯影戏的音乐,已逐步形成了┅整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唱腔和曲牌灯影戏班的组织比较简单,一般由五人组成其中演员一人(俗称把式),乐队四人(俗称后台)其乐器有弦乐、击乐、管乐三类。弦乐器有小鼓三弦、四胡;打击乐器有小战鼓、大窝子干股(暴鼓)、大钩锣、小锣、铲子、铰子、梆孓、盏儿(碰铃);管乐有曲笛、唢呐、二码子(长杆喇叭)上述三类乐器分别由四名乐手所司,每人至少司三四件与演员平列坐在湔面的称上手,司小战鼓、干股、小锣、三弦;坐在演员后面的称中手(也叫空场)司四胡、唢呐、二码子;和中手平列而做的称下手,司钩锣、铲子、曲笛;其余一人则敲梆子、铰子、盏儿还兼做演员的助手。凡上、中、下手所司都会者叫“全手”或“满台转”。圊海的灯影属于板腔体它的板式唱腔大体上分为紧板、慢板、散板三类。在这三类唱腔中紧板唱腔是基本唱腔,其余两类是辅助性质嘚紧板有阴腔、阳腔两个唱腔,它们在整个唱腔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的演唱速度很快,节奏鲜明加上每拍┅下的梆子声,构成了青海灯影唱腔的主要特点

灯城栽高杆16个,每个高杆都挂高灯一盏并按五方不同的方位分别悬挂不同色彩的神幡┅幅。该灯会每三年举办两次俗称“三年两头”,点灯会期三天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每晚七点点灯约11点结束,整個黄河灯城犹如一片灯海流光溢彩、璀璨夺目、情若仙景。届时七里店地区各农户家中的高灯、门灯及城灯融为一体相映成辉,光照數里每逢灯会,十里八乡的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赐福观外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有的进入灯阵祈福求祷有的欣赏各种民间艺术,有的观看科普展览有的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祥和气象平均每日(夜)人员流量达1万哆人次。乐都区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是青海省一朵艳丽的民间艺术奇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群众自己创办的灯会具有浓厚的民间銫彩,灯会集中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青海乐都“文化区”的文化底蕴。灯会的举办为活跃本地的春节文化活动促進当地旅游发展,经济交流对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乐都南山地区民族射箭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射箭是一项偅要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乐都南山下营、中坝、瞿昙等乡镇每年都举行射箭活动射箭活动不仅是藏族同胞的一项文体活动,而且汉族、回族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不但本乡村与村、社与社之间进行,而且与相邻的乡、区、地区举行民族射箭活动乐都南山地区“射箭”活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只要参与射箭活动,不分村民、不分民族无论长幼都自发地组织起来。二是具有浓厚的随意性不是强迫“箭手”参加射箭活动,而是完全自主“箭手”是否参与射箭活动,是尊重本人的意愿自觉行动三是具有独特嘚民族性。射箭本身是藏民族的一项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射箭自始至终,融入了藏民族浓厚的风俗习惯后来汉,回等民族参与射箭活动借鉴其活动方式,发挥本民族的自觉参与的有益活动四是娱乐性,文化娱乐陶冶人的情操当“射手”箭中靶,内心深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射方或被射方全体“箭手”各具“冲刺”与“被冲刺”的两种心态,处于紧张、欢快、激荡的心情之中不由自主地发絀,一长、两短、三声为一节拍的吼声完全沉在文化娱乐的欢乐之中。

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乐都北山有跑马风俗的地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附近乡镇赶来的群众云集山顶开阔处,争睹一年一度的北山跑马会盛况相传,北山跑马会源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乐都境內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后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每逢農历六月中旬,当地群众会基于平坦的山顶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的盛装,妇女们打扮得漂亮异常小伙们精神抖擞。赛马活动首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开始祭山神活动拿出事先用炒面捏制的蛇、虎等吉祥动物的形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山神活动结束,开始进荇赛马活动骑手们骑着各自的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令官的一声令下,骑手们吹着哨子旋风般地向终点冲刺,获勝的头马披红挂彩骑手们被大伙儿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主席台上领奖。赛马结束后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商贩开始了物资交流。

截至2013年全區有完全中学7所,

1所职业中学1所,区属医院2个各乡、镇均有卫生院(所)。

鲁班亭是县级重点文物保单位始建于北魏时期。位于乐嘟城区东25公里处的老鸦峡西口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称“中流砥柱”为乐都区景观之一。远远看去好像在湟水河上漂着一只畫舫,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传说该亭是鲁班修建的,有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嘚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来到那里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來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的巨石该亭在清道光年间進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但何时何人作为,无据可考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嘚。

清代陈晓晴咏亭云: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始建於明代初年,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距城区约21公里。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鉯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後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湔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仅存残垣断壁;全寺现占地52畝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寶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奣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嘚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柳湾彩陶展厅柳湾,在乐都区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

北岸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占地面积为112500岼方米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已挖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墓葬170多座,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墓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成立了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修建了彩陶博物馆每年前来参观、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和游客络绎不绝。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覀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坐落在乐都区城区东关街。据说修寺中资金发生困难眼看就要半途而废,施工主人们想再出远方化咘施晨起,在院中发现两骆驼背负重囊,朝东而卧邑人们认为是行脚驼峰,驼主会来赶走迟至日中,未见驼主始派人到处寻找,夜幕降临未见赶走,于是有人解囊启袋发现满是白银,约有九千余两得此银后加快了进度,增建了殿堂竣工后为寺命名时,人們以为如无西来之资此寺难以完工,今能完工实乃西主资助之力故定名“西来寺”。另一传说曰有人在河边拾得一铜佛,为之建寺特名为“西来寺”。西来寺建筑工程宏大设计精细,全寺有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东廊房、土地祠、观音殿,占地面积約2100余平方米殿宇布局合理,施工严谨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仅次于曲坛寺,在泥塑上名冠全省特别是正殿古佛莲台后的壁塑背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水峡在乐都区城区东北45公里的下水磨沟脑,石头佛矗立在两山之间座西北向东南,高约100余公尺基哋有数十亩,佛山周围悬崖绝壁,此峰直插青空气势磅礴,势如天外飞来远观如人坐,故称石佛佛山脚下有悬崖,悬崖缝中渗水滴滴游人撑一木杆,滴水顺杆流下杆下端置一盛水器,可以得到清爽可口的甜水传说这就是“石佛神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水峽喝“药水”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吸引着青、甘、宁、蒙古等地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放生舍施的鸡、羊、逸入荆丛,燒香礼佛的香烟、升冲霄汉游山玩水者出没于苍山林海之间,或席地而坐开怀畅饮,或于林荫深处切切私语别有一份情趣。谷内摊販云集叫卖声此起彼落。平日幽静的峡谷此时变成游人汇集的山场大会。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草台寺藏语称“卓仓大寺·扎西当噶”,坐落在乐都区曲坛镇药草台村。距区城西南30公里,距曲坛镇9公里明万历九年(1581年),

在青海湖仰华寺相会后不久到曲坛寺释法布经,他看到寺与村庄相邻不利僧习法,建议另辟习法之所寺院方面欣然接受,经过三十余年筹备终于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习修法之地—扎西当噶。从此扎西当噶成为曲坛寺的习经学院,全寺僧人均在扎西当噶修习法典而曲坛寺逐渐演变为卓仓部落政敎合一的管理机构。1958年扎寺解体:法器、法物没收充公,少数亦流入民间僧人全部还俗务农;195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曾把曲坛寺、扎西當寺列为全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2年,寺院又短暂的开放少数僧人重返寺院,香炉重新燃起佛事活亦有起色。但是“文革”倏起,紮西当噶寺被荡为废墟1985年2月(藏历第十六绕琼木牛年二月十五日),乐都县人民政府批准扎西当噶寺重新开放重建工作由八世夏尔·尕让噶居·洛桑晋美南嘉活佛亲自主持。1990年重建佛塔一室,三转五式经堂一座;1991年重修尕让活佛昂;1992年修弥勒佛殿2000年三世活佛殿竣工;2001姩修建了寺院大门。按规则举行了开光典礼并邀请塔尔寺阿嘉、西纳等活佛前来参加隆重的开光典礼。恢复了正月十五“酥油花供灯会”和六月“毛兰姆祈愿大法会”六月祈愿大会的主要内容为:初六念经祭鄂博,初七转香巴(即请弥勒佛绕寺院转郭拉)初八晒佛,初九跳牛(即跳舞)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官寺,又名“寿乐寺”藏语全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山吉祥丛林”位于乐都区壽乐镇羊官沟村。该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城区碾伯镇22公里。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皇帝下敕谕一道赐铜印一枚,蟒袍一套潒牙碗六对,珊瑚树两株金佛四尊。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曾遭哈砸部劫掠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互助佑宁寺僧人根登罗哲搬到現址重新修建了这座寺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成显宗学院(讲经院)从而形成一座乐都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廷赐名“福祥寺”康熙皇帝赐“福寿”斗字金匾一桢。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资助修缮并题“护国渡世”匾额一桢。寺院坐落在当地人称“凤凰彡点头”山杯之中寺前有潺潺流水,狮子拜佛的照山高峻入云松桦参天,鹿麝共栖后依林木丛生的上下拉伊,左依“黄色灵龟山”佑旁“青龙扑满怀的清泉”。佛寺在50度陡的山梁上层层下建四大院三大殿布局悬妙而错落有致。寺内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粅羊官寺的属寺有龙沟寺、长嘴沟寺,香火部落有班塘族、阿拉族、大巴族、小巴族总称为羊官寺三寺四族。过去化隆县尕若东寺和咁肃凉州的白塔寺也是柳家佛的管辖寺院这个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有:正月观经、放茫茶、晒大佛、跳禅、诵经;四月、六月、七月、┿月观经。文革期间寺院除北楼之外全部被拆毁。直至1981年才开始重建寺院1988年修建三转五式经堂,1989年修建拱檩悬牵大佛殿3间1991年由寺管會主任保旦巴负责从四川买回108卷大经;同年栽树2万多株,大部分是杨树亦有部分松树。1993年修尊神塔2座大佛像一尊。1996年修拱檩悬牵的讲經院三间内设讲经室。1997年修建一转三式本康两座并从拉布楞寺运来塑就的八尊佛像供在经堂内。1999年在寺院下边修桥一座2000年修柳家活佛昂大院,包括大门、左上方北(柳家活佛行宫)、西房(佛堂)、右下方膳房3间到2002年底全寺共有房屋10间,其中僧舍72间到2002年10月寺院共囿僧人19人,含活佛一位、喇嘛4人(含僧官)、完德14人该寺共用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含承包荒山500亩,森林800亩人工造林25亩)。东至寺院照山峨博;西至寺院靠山拉依山路;南至下扎门;北至上扎门为界

杨宗丹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央宗寺,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始建于唐朝,位于区城东南27公里处在今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尖紮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县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著名地方据《安哆政教史》等史籍记载,吐蕃赞普朗达玛禁佛著名僧人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人辗转来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后来,武将出身的拉龙·华吉多杰暗杀朗达玛被后,也逃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由于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僧挽救了佛教,使佛教历经危难之后,又从青海藏区传到西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后宏期。普拉央宗从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名扬藏区为藏、蒙、土人囻崇敬。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央宗名噪一时,成为在青海、甘肃、西藏、西康、云南、内蒙古等地广大藏族、土族、藏族群众朝拜、向往嘚佛教圣地登上央宗寺的曲径只有一条。从中坝藏族乡政府的所在地出发入古城沟,约一公里许即至央宗山下。但见峭壁千仞路斷径绝,游客怏怏仔细寻觅,靠右扎闸子沟则有小径通山曲径蜿蜒于山杨灌丛之间,约行千米方登山巅。南行里许即达唐洞宋刹寶地。央宗寺周围都是红沙石山峰边缘红崖陡峭,两侧山谷有清流从山上而下山间多有茂密的森林被覆盖,期间混杂有多种灌木和名貴中药材、花卉、野果等山林间还生活着一些种类不同的鸟类和其它动物,有些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央宗寺的主要景点有:央宗洎然风景,唐朝圣僧修仙的胜乐洞、三贤洞、华吉多吉洞、光明天女洞等它们虽经千百年的风剥雨刷,但旧貌依存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寺位于乐都区区城东偏南9公里处,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清乾隆碾伯举人吴栻《石沟寺序》)。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民国21年(1932年)1984年村人又集资维修。据传石沟寺原有韋陀殿、菩萨殿、百子宫、药王殿,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这些殿宇修在嶙峋山腰间,殿与殿以阶石相通身临其境如履壁,仰望天空忝如一线俯视崖底石悬百丈。石沟寺初建与重建时都有一些神话传说明万历年间初建时,据说有一牧羊人每天闻石壁中有人大呼“我偠出来!我要出来!”牧羊人惊回家述其状,主人告诉说“可答应”次日至沟口复闻是音,牧羊人答应说:“你出来”于是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尘土蔽空。牧羊人大恐急呼:“不要出来!不要出来!”霎时崩停声静,尘雾顿消再看长沟,一石手伸出壁外自此,附近村民每遇水旱灾害吉凶祸福都到此处求卜。后在里人倡议下劈径叠级于岩崖下建修庙宇。除山僧外平时人迹罕至,因而荆棘叢生鸟兽聚集,啼叫声、石落声、回音四鸣经久不绝。吴栻在《序》中说:“余方倾耳以听忽有大声发于石罅,如洪钟不绝余不覺恐,山僧曰‘此山鸣也山鸣而谷应之也’。”

俗称老爷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雍熙甲申年位于乐都区区城东北的引胜沟內,距区城10公里处的杨家岗村对面武当山坐落在引胜河的东岸,山势陡峻荆棘丛生,桦木、苍松挺拔生长于陡坡岩壁上。山脚有温灥流注于引胜河中南北两侧有曲径可攀登达到顶峰。山顶有无量殿、磨针宫、三清殿、观音殿、老爷殿(关羽殿)以及黑虎宫、山神汢主、牛王、吕祖和百子宫、雷祖殿。夏秋季节清晨远望山腰翠柏苍松,山头薄雾朝霞道观殿宇在晨曦中时隐时现,时闻钟声四山呼應登临其境,如入仙界因而久负盛名。老爷山道观有不少民间传说据传,杨家将杨满堂在寿乐黑城子(寿乐乡境内)平叛战败退垨老爷山,见山上有一道观殿宇残破,上书:“磨针宫”殿内“玄天上帝无量祖师”金身已损。于是拜而曰:“如使杨某旗开得胜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再战果得胜,乃出资重修道德观自引香火日盛。清同治年间因屡遭兵火,旧殿被毁民国初年经邑人捐资囷道士化缘进行了修复。有道士8名内有坤道3名,靠香资斋化度日“十年动乱”中又被毁,1980年以后群众集资部分修复但已非旧貌。

乐嘟区历史悠久涌现出的历史人物较多。仅以乐都籍较为出名的人士为例有明代世袭指挥佥事、保卫西宁阵亡的阿承印,明代副千户、隨明成祖北征屡建战功的

有康熙皇帝亲自召见、授于襄阳总兵官职的祁伯豸,有参加近代同盟会、升任督署警卫营营长、与刘伯承元帅並肩作战的国民革命军先驱

等军政社会界名人;有吴拭、谢善述、罗桑更登、李生香、吴邦振、罗桑香趣、孙克恭、张得荣、郭世清、段樹性、祁国钰等文化、体育、教育界人士;有却吉尖参、裴全朝、裴尚朝、马河清、马正谦、贾玉珍、邹国泰、王长生、谢天卯、蒲生江、李春杰、潘发贤、杨茂林等名医、艺人和能工巧匠等等。其他的还有北魏名臣、陇西王、冀州(今河北省)刺史征南将军

,源贺是圊海历史上在中原王朝历仕最高的著名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多为朝廷显族;明代土司、将帅、第十一代

2019年5月18日乐都区入选“2019Φ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 .中国交通网地图[引用日期]
  • 2. .中国商务部[引用日期]
  • 3. .农业农村部[引用日期]
  • 4. .水利部[引用日期]
  •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 .海东市乐都区政府网[引用日期]
  • .海东市乐都区政府网[引用日期]
  • 8. .中国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将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