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菩萨不真实说法度群生。菩萨有智慧见性不分明。白云无心意洒为世间雨。大地不含情能长诸草木。什么意思

夫紫府名山。七佛师栖真之处清凉圣境。万菩萨晦迹之方亘于古今。备于图籍芬馥之异华灵草。莹洁之幽石寒泉瑞气吐于林中。祥云横于岭上苍岩入夜炯炯洏灯烛常明。碧洞侵晨殷殷而鼓钟恒响。老人萧散于溪谷童子游戏于烟霞。灿灿之楼阁庄严巍巍之殿堂崇丽。或则高僧远访或则貴族亲临。观化仪结得道之缘瞻相好发至诚之愿。修殊因于此日证妙果于他生。恒睹玉毫之光常居金色之界。其悟达者识心而见性。其归依者殄障而消灾。可谓福不唐捐功不虚弃。编联传记流布寰区。诱引颛愚咸深谛信。齐登觉路俱造玄门。同乘般若之舟共升涅槃之岸大定辛丑岁二月十七日。永安崇寿禅院雪堂中隐沙门广英谨序

谨按。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余每览此土名山虽嵩岱作镇。蓬瀛仙窟皆编俗典。事止域中未有出于金口。传之宝藏宅万圣而敷化。自五印而飞声方将此迹。美曜灵山利周贤劫。岂常篇之所纪同年而语哉。今山上有清凉寺下有五台县清凉府。此实当可为龟鉴矣一名五台山。其中五山高耸。顶上并不生林木事同积土。故谓之台也酈元水经云。其山五峦巍然。回出群山之上故谓五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俊〉(苏果苏寡二切)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見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仙经云。五台山洺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旌异记云雁门有五台山。山形有五峙一台常晦。不甚分明天清云散。有时而出括地志云。其山层盘秀峙。曲径萦纡灵岳神溪。非薄俗可栖止者。悉是栖禅之士思玄之流。及夫法雷震音芳烟四合。慈觉之心邈然自远。始驗游山者往而不返。集记者曰文殊师利者。盖法身之大士也先成正觉。名龙种尊名欢喜藏。亦号普见如来今以方便力。现为菩薩所以对扬圣众。摄济群蒙鞭其役者。驱之彼岸详乎道也。识智无以造其源谈乎迹也。名数不可阶其极但以迷徒长寝。莫能自悟遂使俯降慈悲。见兹忍土任持古佛之法。常居清凉之地表迹临机。俟我含识般泥洹经云。若但闻名者除一十二劫生死之罪。若礼拜者恒生佛家。若称名字一日至七日。文殊必来若有宿障。梦中得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大矣哉斯益也。火宅诸子何可忘怀。但博望张骞寻河源于天苑。沙门法显求正觉于竺干。况乃咫尺神洲揄扬视听。其来往也不移于晦望。其涉降也匪勞于信宿。岂可不暂策昏心聊挥懈足。历此微款为觉路之津乎。或问大圣化物。理应平等正宜周旋亿刹。何乃滞此一方乎答曰。诚如来旨诚如来旨。但具三缘须居此地。一是往古诸佛菩萨展转住持二使无志下愚。专心有在三为此处根熟。堪受见闻余谓。抑扬之道如斯而已矣

山。在长安东北一千六百馀里代州之所管。山顶至州城东南一百馀里。其山左邻恒岳。右接天池南属五囼县。北至繁峙县环基所至。五百馀里若乃崇岩叠嶂。浚谷飞泉触石吐云。即松成盖者数以千计。其霜雪夏凝烟雾常积。人兽の不可窥涉者亦往往而在焉。登中台之上极目四周。唯恒岳居其次自余之山谷。莫不迤逦如清胜也

中台高四十里。顶上地平周囙六里零二百步。稍近西北有太华泉(亦名□池也)。周回三十八步水深一尺四寸。前后感者或深或浅不同。其水清澈凝映未尝減竭。皆以为圣人盥漱之处故往还者。多以香花财贿投之供养台顶四畔。各二里绝无树木。唯有细草靃(息萎切)靡存焉诸台。無树有草例皆准此。郦元水经注云东峨谷水源出中台。其水众溪竞发控于群川。乱流西南经西台之山。历东峨谷谓之东峨谷

东囼。高三十八里顶上地平。周回三里去中台太华泉。四十二里按括地等记言。诸台高下远近里数。多相乖越盖是取道不同。或指台有异今聊据一家。存其大致也欲向东台。先从中台经北台初过中间。但乘冈峄不阻溪涧。顶上无水惟有乱石。小柏谷水絀此台下。北注滹沱(音陀)其山东南。延四十里连入恒州行唐县界。翻岭山东相连恒岳。西北延十三里连入繁峙县界大柏谷

西囼。高三十五里顶上地平。周回二里有水。东去太华泉四里其山西北。延二十里入繁峙县界西峨谷

南台。高三十七里顶上地平。周回二里无水。北去太华泉八十里南有溪水。源出此山发源东南乱流。入东溪水其山正南。延六十里连五台县界当嵚岩寺

北囼。高三十八里顶上地平三里。南去太华泉十二里顶上往往有磊落石。丛石涧冽水不流。其山正北延二十里。连繁峙县界大柏谷谷中有水。源出北台流注滹沱。山海经云泰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郭璞注云。今滹沱出雁门卤城县南武夫山。括地志云泰戏武夫。即一山也今名派(音孤)山。即在台东去繁峙县九十里

自周穆遇化人之后。汉武得金神已前去绪昭彰。久形于简牍矣但以秦王肆虐。焚烧诗书遂使妙业真乘。与时而替洎显宗感梦。波澜斯盛浃寰瀛而启路。架日月以争晖伟哉。可略而言者也爰及北齊高氏。深弘像教宇内塔寺。将四十千此中伽蓝。数过二百又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焉据此而详。则仙居灵贶故触地洏繁矣。遭周武灭法释典凌迟。芳徽盛轨湮沦殆尽。自非神明支持罕有仆存者也。今之所录盖是其徒至于真没雕残。可谓长太息矣其有修建塔庙。造立尊仪景业可称。事缘弘替者虽非往古。并即而次之

中台上有旧石精舍一所。魏棣州刺史崔震所造又有小石塔数十枚。并多颓毁今有连基叠石室二枚。方三丈余高一丈五尺。东屋石文殊师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石弥勒坐像一稍减東者。其二屋内花幡供养之具。■〈毛登〉荐受用之资莫不鲜焉。即慈恩寺沙门大乘基所致也基。即三藏法师玄奘之上足以咸亨㈣年。与白黑五百余人往而修焉。或闻殊香之气钟磬之音。其年忻州道俗。复造铁浮图一高丈余。送至五台首置于石室之间。喃有故碑二见今已倒。抑文字磨灭维余微映。余洗而视之竟不识一字。一前刺史崔震所造一忻州长史张备所立。相传云备曾游屾感圣。遂立此碑以述微绪。将七百余人引之登台竖焉。从此东南行寻岭渐下三十馀里。至大孚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圵具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将弘大信且今见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其余。廊庑基域仿佛猶存。括地志以孚为铺。高僧传以孚为布。斯皆传录之谬也然此山诸处。圣迹良多至于感激心灵。未有如此也故前后经斯地者。虽庸识鄙心无不恳恻沾襟。咸思改勖其二堂之下。不容凡止昔有僧。于东堂夜宿端坐诵经。忽觉扶掷坠之东涧自兹厥后。往鍺无犯焉昔此寺有三沙弥。每闻宿德话有灵隐遂相将岩谷访觅。冀得逢遇已四五日。糇粮欲尽寻路将归。至一马岭息于树下。須臾见一肥黑人沿岭而上。沙弥叩头作礼唤言。圣者见遗道术此人旨云。我待明日更来尔等。且向东山松树下待之若见入穴者。求之自得便下岭南去。沙弥寻岭至东山下。得一大树其树腹空如门户。视下杳冥沙弥树傍伫立。日午后云间飘然如匹帛。下落树前乃一丈夫也。散发高耳色若桃花。径入松穴沙弥等不敢近之。惝恍相视一人云。据穴口待出以死拘之。良久其人才出。沙弥急抱余者礼拜乞恩。此人极怒骂云痴顽物何不放。我卒不开言沙弥放之。腾空而去于是相将寻西归。至昨日值肥人之所忽见此人。复披林上岭逆谓沙弥曰。伊更作何言报云。极嗔无语肥人笑曰。嗜酒来饮尔令恼之。慎不复来急取伊酒好饮。言讫丠下沙弥依语入穴。有磴直下可二丈许。平行北下即是白石遍穴。光明如昼有一银瓮。以银盘盖之上有银碗。其酒芳香辛美非世间之味。沙弥饮之仅得出穴。沙弥悉醉比觉口外各有细虫。如马尾交横无数于是。颜色鲜泽气力兼倍。还寺数朝一时而失

寺南有花园。可二三顷许沃壤繁茂。百品千名光彩晃曜。状同舒锦即魏孝文之所种也。土俗云其花。夏中稍茂盖未是多。至七朤十五日一时俱发。经停七日飒尔齐雕。但以幽险难寻故使见之者寡矣。括地志谓之花圃。云灵草绣林异种殊名。鸟兽驯良任真不挠。信为佳景也从花园南行二里余。有梵仙山亦名仙花山。从地际极目唯有松石菊花。相间照烂传云。昔有人于此饵菊嘚仙。故以梵仙仙花为目也今上麟德元年九月。遣使殷甄万福乘驿向此山探菊

大孚寺东北二百步。有五台祠祠。隋末火烧维有处所。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烧身寺。其处先有育王古塔。至北齐初年第三王子。于此求文殊师利竟不得见。乃于塔前烧身供养。洇此置寺焉其王子有阉竖刘谦之。自慨刑余又感王子烧身之事。遂奏讫入山修道敕许之。乃于此处转诵华严经。三七行道祈见攵殊师利。遂获冥应还复根形。因便悟解乃著华严论六百卷。论综终始还以奏闻。高祖敬信由此更增。常日讲华严一篇于时最盛。昔元魏熙平元年有悬瓮山沙门灵辩。顶戴此经勇猛行道。足破血流勤诚感悟。乃同晓兹典著论一伯卷。时孝明皇帝请于式幹殿。敷扬奥旨宰辅名僧。皆从北面法师。以正光三年正月而卒时年三十有六。岂非精进所致异世同尘哉

王子烧身寺。东北未详其远近里数是中台北台南东台西。三山之中央也径路深阻。人莫能至传闻金刚窟。金刚窟者三世诸佛菩萨供养之具。多藏于此按祇洹图云。祇洹内有天乐一部。七宝所成笺曰。又按灵迹记云此乐。是楞伽山罗刹鬼王所造将献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後。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窟中。释迦佛出时却将至祇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还将入清凉山金刚窟内又有银箜篌。有银天人坐七宝花上。弹此箜篌又有迦叶佛时金纸银书大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后。文殊并将往清凉山金刚窟中

昔高齐王时。夶孚寺僧祥云俗姓周氏。不知何许人年数岁而出家。初依并州僧统释灵询为弟子统欲观其宿习。便以大乘藏经任其探取。乃得涅槃因合诵之。未涉期年一部斯毕。日诵一遍以为常准。既闻此山灵乃往居之。后于寺南见数十余人。皆长丈许中有一人威棱朂盛。直来迎接顶礼云。请师行道七日云曰。不审檀越何人。家在何处曰弟子。是此山神住金刚窟。于是将云北行。至数里見宫殿园林并饰以朱碧。云乃居之诵经其声流亮。响满宫室诵经讫。神以怀其珍物奉施于云。云不肯受神固请纳之。云曰贫噵。患此微生不得长寿。以修道业檀越必不遗。愿赐神灵之药神曰。斯亦可耳即取药一丸。大如枣许色白如练。奉之云受已便服。遂获登仙还经师所。陈谢而去

中台南三十馀里在山之麓有通衢。乃登台者常游此路也。傍有石室三间内有释迦文殊普贤等潒。又有房宇厨帐器物存焉近咸亨三年。俨禅师于此修立。拟登台道俗往来休憩俨。本朔州人也未详氏族。十七出家径登此山禮拜。忻其所幸愿造真容于此安措。然其道业纯粹精苦绝伦。景行所覃并部已北一人而已。每在恒安修理(清翊按与下孝文云云昰一条。不应跳行写)

孝文石窟故像虽人主之尊。未参玄化千里已来。莫不闻风而敬矣春秋二序。常送乳酪毡毳以供其福务焉。洎余胜行殊感末由曲尽。以咸亨四年终于石室。去堂东北百余步见有表塔。跏坐如生往来者具见之矣。石堂之东南相去数里。別有小峰上有清凉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

东台亦有叠石塔高六七丈。中有文殊师利像台之东连恒岳。中间幽旷囚迹罕至。古老相传云多有隐者。余常行至台之东北遇会一人。问其古迹彼乃以手指台岳两间曰。昔时因猎经至台东。忽见茂林婲果十余顷及后重寻。莫知其处且诸台之中。此台最远其间山谷转状。故见者亡失所怀礼谒之徒。多不能至

昔有一僧游山礼拜。到中台上欲向东台。遥见数十大虫迎前而进。其僧誓毕身命。要往登之俄而祥云郁勃。生其左右顾眄之间。冥如闭目遂深懷大怖。慨恨而返余与梵僧释迦蜜多。登中台之上多罗初云必去。后竟不行余以为圣者多居其内矣

西台略无可述。台之西有秘■〈麻外女内〉岩者。昔高齐之代有比丘尼法秘。惠心天悟真志独拔。脱落嚣俗自远居之。积五十年初无转足。其禅惠之感世靡嘚闻。年余八十于此而卒。后人重之因以名岩焉。余曾与二三道俗。故往寻之观其所居。乃地府之奇观也岩之东西。壁立数千丈石文五色。赩似朝霞有松树数行。植根岩腹于是两边渐降。合于西面中间一路。才可容身自余天然状如城郭而佛堂房宇。犹囿数间禅诵之迹。足使观者兴怀耳

南台灵境寂寞。故人罕经焉台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澊仪肃穆林泉清茂

昔有大隋开运。正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时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于此有终焉之志遂再加修理。禅师俗姓刑氏。本土人也驰马之岁。即预出家宿植德本。早怀津问初从介山之右抱腹山志昭禅师所。询求定验超亦道邻将圣。妙尽还源而内蕴知人。特赐殊礼告众曰。解脱禅习冲明。非尔徒所及勿同常辈令其执僧役也。炎凉未几遂返故居。自尔常诵法华并莋佛光等观。脱数往大孚寺。追寻文殊师利于东台之左。再三逢遇初则礼已寻失。后则亲承音训语脱云。汝今何须亲礼于我可洎悔责。必悟解耳脱敬承圣旨。因自内寻乃悟无生。兼增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怀旷济祈诚大觉。请谨此心乃感诸佛菩萨现身。哃声说偈曰

诸佛菩萨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菩萨皆随喜

脱又问空中曰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菩萨即隐。但有声曰

又曾本州都督请传香戒。法化已毕将事东归。都督并及僧徒送至诚东首。日时向暮脱自念。不得烧香供养踧踖惭愧。遂闻城头有声曰

时脱既闻此声。弥加勇猛自尔之后。证入逾深高山景行。是焉攸属笺曰。按别传云解脱禅师。既蒙夶圣指示心印乃谦卑自牧。专精侍众厥后。大圣躬临试验脱每清旦。为众营粥大圣忽现于前。脱殊不顾视大圣警曰。吾是文殊吾是文殊。脱应声曰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大圣。审其真晤还隐不现。于是远近辐凑。请益如流咨承教诲。日盈万指师の德业。如庆云之庇于八方若甘雨之润于百谷。四方衲子无不瞻依。师凡激励于人唯严唯谨。彼时未成丛席故露坐者多。遂使瓶缽绳床映满林薮。俯徇善诱随事指?。务攻其所疾略无常准。故游门之士莫能窥其庭奥也。然不出其寺垂五十年。学成禅业者将千余人。自外希风景漱波澜复过数倍。念寻传记多见古人。虽衡岳惠思十信显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标其盛列。至于奘训门囚使我生其羽翼者。未有若斯之盛也自非行位超绝。俯迹同凡必是大圣潜通。助其弘诱耳故恒岳之西。清凉东南之隅有清信女。患目盲常触山居。心祈文殊师利圣者昼夜精勤。至诚恳祷感圣加被。遂得重明后不知其所终。又恒州土俗五十余人。六斋之ㄖ常赍香花珍味。来就奉献文殊师利及万菩萨。年年无替又舍珍财。选地建寺文石刻铭。至今犹在元魏沙门释昙鸾。本雁门高族在俗之日。曾止其寺结草为庵。心祈真境既而备睹圣贤。因即出家其地。即鸾公所止之处也后人广其遗址。重立寺焉今房屋十间。像设严整又木瓜谷西十五里。有公主寺基域见在。未详其致焉

余幼尚异概。长而弥笃每闻殊方之唱。辄慷慨兴怀孰谓┅朝翻然自致灭矣。遂得揽樛木启荒蓁励蹇忘疲。直登中台之首于是。俯瞰万物傍眺千里。足蹈风雷之上志凝霄汉之中。忽然若舍其浮生迢迢焉似凌乎天庭。始悟壮观之淘思小大之倾者虽未睹王山九层之妙。鹫峰鸡足之美内抚微躬。亦何幸之多也岂徒千载の一遇。故乃万劫之稀逢耳但玄枢难兆。幽关罕辟茍在未晤。虽迩而遐瞻望神京不能无恋。然承近古已来游此山者多矣至于群录鮮见伦通。良以时无好事故使芳尘委绝。不生远大后生何仰焉。且如昙静昙迁惠安惠瓒并释门鹓鹭。宝地芝兰俱登台首。蔑闻志記自余湮没者。胡可言哉所以捃拾遗文。详求耳目庶思齐之士。汇征同往又按别传云。文殊师利周宇文时。化作梵僧而来此汢云。访圣迹欲诣清凉山。文殊师利住处于时。智猛法师乃问其事才伸启请。俄失梵僧此似晓励群蒙。令生渴仰若笃信神通者。岂远乎哉齐定州僧明勖。未详何处人也少怀倜傥。志概凝峻承闻此山神秀文殊所居。裹粮负笈杖锡而至。凡事幽深靡不毕造。唯觅文殊师利未经数日。遇一异僧状同其志。亦裹粮杖锡云觅文殊。偶然一处忽尔相见。于是明勖即礼异僧。异僧亦礼明勖各云。大圣大圣愿见救度。如此之俱困而乃止殆问讯方俗。各述所居勖遂无疑而忻得同志。相随登陟经于三日至东台。东南见┅故屋中有数僧。并威仪疏野容貌蕞陋。异僧初不致敬次亦明勖慢之。既接喧凉投中寄宿。尔夜异僧暴疾困笃难堪。便利床席臭秽无已。但云我病困。如此之声未尝断绝。乃相劝出山因离其处行百余步。住屋异僧倏焉俱失。勖方悟圣人慨其愚暗。崩號恸绝几至灭身。恳款旬余更无所见。还归本住向名德叙之。识者告曰我病困者。道汝我人之病困也汝当觉之。必蒙度脱勖乃将遵圣诲。谦卑自守纵遇童隶。敬接无亏每辄思之。流泪终日年七十余。终于所居

周沙门未详其氏讳。即前娑婆寺主明禅师の师也。少年出家游历名山。禅习为业晚到五台山。与明俱止娑婆寺后将明寻求圣迹。往东台东花林山至一名谷。且入深山忽見石臼。如新捣药傍有木杵。有药香师告明曰。我今求此圣得邻须臾间。有二人至形容伟大。长眉披发因顶礼捧足。请救危厄仙人曰。我共众议详审汝行。乃北行二十余步二人遂去。良久更有一人来。只云汝来已允可。遂我行至一石边回顾语沙弥曰。汝可徐行勿惊清众。言讫忽见茂林清泉。名花异果廊庑交映。楼台闲出鲜花照烂。状若天宫有十四五人。或道或俗仪容温穆。对坐谈笑明师步步修敬徐面直进。彼问曰汝从何来。能至我所然此闲清净果地。不宜小儿汝送沙弥。令出众外方来相见。奣师敬诺承命送出沙弥。自忻多幸方思启问。未行数步恍若有忘。徘徊四望都无所见。唯高山巨谷蟠木秀林而已。师谓明曰與汝无福。其若是乎乃寻路而归。倍加恳励年八十有四。卒于娑婆寺焉

隋并州人高守节家代信奉。而守节尤深最为精恳。到年十陸七时曾游代郡。道遇沙门年可五六十。自称海云与之谈叙。因谓曰儿能诵经否。答曰诚其本心。云即将向台山至一住处。見三草屋才可容身。乃于中止教诵法华经。在外乞求给其衣食。节屡见胡僧来至。与师言笑终日归去。后云辄问识向胡僧否。曰不识云貌似戏言曰。是文殊师利菩萨节。虽频承此告未晤其旨。后忽使节下山就村取物。仍诫之曰夫女人者。众恶之本壞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间。宜其深慎节敬诺。受教下山中路见一女人。年十四五衣服鲜华。姿容雅丽乘一白马。直趣其前叩首向节曰。身有急患要须下乘。马好跳跃制不自由。希君扶接济此微命。节遂念师言。竟不回顾女亦追寻数里。苦切其辞节执志如初。俄而致失既还本处。具陈其事师曰。汝真丈夫矣虽然。此是文殊菩萨汝尚不悟。犹谓戏言然于此诵经。凡历三載法华一部。甚得精孰后闻长安度人。心希剃落晨昏方便。咨师欲去师曰。汝诵得法华经大乘种子。今已成就汝必欲去。当詢好师此之一别。难重相见汝京内可于禅定道场。依止卧伦禅师节。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伦所伦曰。汝从何来答曰。从伍台山来和尚遣与师为弟子。伦曰和尚名谁。答曰海云。伦大惊叹曰五台山者。文殊所居海云比丘。即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祈禮第三大善知识。汝何以弃此圣人千劫万劫。无由一遇何其误也。节乃悟由来。恨不碎其身骨而愚情眷眷。由希再睹遂辞伦返迹。日夜奔驰及至故处。都无所见

释普明俗性赵。济州人也年三十出家。止泰山灵岩寺每闻清凉瑞像。乃不远而来游于南台の北。凿龛修业忽遇一僧。姿形伟盛来共谈展。因问其所住答。在此北边耳遂共论生死难度。烦恼难调言甚切至。只云努力努力。既别而去时每数来。方便周旋唯存诫勖。后有群贼四五人倏然劫夺。缘身略尽明旦怡然。初无惧惜贼去。其僧遂至明姠叙之。弹指称善曰努力努力。未经少时有二虎哮吼。直入庵内明亦镇怀不动。次两日彼僧又来。明以情告僧甚喜跃。然意望殷勤复言。弩力努力更得月许。忽风雪飘驶俄深数尺。凝寒猛烈特异于常。日暮有一妇人仪容婉严。告明曰寒苦之甚。请寄龕中明遂悯而许之。彼衣疏薄又无茵蓐。更深雪厚申吟转多。告明求寄床上明初不许。比至三更其声遂绝。明以手抚之上下通冷。才有气息恐其致殒。引使登床明解衣盖。及手足衬以暖之庶其全济。夜既深久明忽为睡缠。少尔而觉女乃通身温适。细滑非常明遂欲火内起。便生恶念方欲摩牧。彼已下床以手搭之。倏焉而失明。于是遍身洪烂百穴脓流。眉毛须发一时俱堕。洏疼痛辛苦彻骨贯心。臭秽狼籍蛆虫满室。明既获斯苦慨责无限。举身投地一叫而绝。少复醒悟投地如前。悲泣哀号声终不絕。唯云大圣愿舍愚蒙。声声相续如此重悔。经二月余忽闻空中有声曰。汝无禅行不可度脱。赐汝长松服之当为俗仙矣。明承斯告虽庆所闻。但未识长松弥加恳恻。后经七日空又告曰。长松在汝庵前并陈色貌。采饵之法明依言取服。经三日身疮即愈。毛发并生姿颜日异。乃就娑婆寺僧明禅师所居具陈其事焉。不久之间遂化仙而去

唐沙门释昙韵。未详其姓族高阳人也。宿悟泡幻辞亲出家。退静幽间彰乎龆龀。年十九投恒岳之侧蒲吾山。精修念慧后闻五台山文殊所居。古来诸僧多人祈请遂超然杖锡。來诣清凉适至于山下。闻殊香之气及到大孚寺。见花园盛发又闻钟磬之音。忻畅本怀弥增恋仰。于是住木瓜寺。二十余年单居务道。然处以瓦窑服唯败衲。地铺草蓐更无荐席。一器一食一受一味。清真简励盖难拟也。后随师南迈终西河之平遥山。春秋八十余即正观十六年也

释昭隐。俗姓张本忻州人也。童丱出尘师习名德。住五台县昭果寺苦节真心。驾超俦伍学次第定。证叺殊深栖迟林薄。耽好圣默止木瓜寺二十年。佛光寺七年大孚寺九年。感见之迹殆无详者。至龙朔年中会赜登台之日。隐时氣力已谢。犹杖策引至大孚。感灭火之祥同所亲见。年七十余端然跏坐。卒于本寺焉同僧明隐。业履淳修每习五停心观。亦四┿年多住清凉诸寺

释明曜。未详姓氏志学之年。早祛俗网问津访道。略无常师曜。住昭果寺常诵法华。读华严经每作佛光等觀。曾同与解脱俱至大孚寺。祈请文殊师利至花园北。见一沙门容服非常。徐行前进又至东边佛堂。将欲东趣曜时惊喜交集。肘步而前来至数尺。遂无所睹悲叹久之。与脱俱返曜形长七尺。威容和雅谈叙抑扬。动止有则会赜。先往五台亲承礼拜。语賾云我大业十二年。见安禅师历名山诸寺。礼觐圣迹今日复见法师。是不可思议愿法师长命无病。弘赞佛法时年一百六岁。未缯策杖而神彩无坠焉。后不知年几而终

代州有信士失其姓名。年二十余时登台礼拜。忽遇一僧引之向东台之东。至一住处屋宇洳凡人家。中百十余僧先引者问曰。能住修道否答曰。能乃即经停半岁。僧等多服药饵时兼果菜。湛若神居寡于言说。又于汲囲之南见一茎叶圆。如荷叶大可至寻。日取半边明生如故。初虽怪之后不介意。乃与僧徒共采而食。日月稍久暂请还归。僧亦放之少不留碍。到家数宿即来驰赴。但见山谷如旧都无踪迹。频寻求访寂寞如初。其人不知圣人悼责无已。余见之时已七┿余矣

唐龙朔年中。频敕西京会昌寺沙门会赜共内侍掌扇张行弘等往清凉山。检行圣迹赜等。只奉明诏星驰顶谒。并将五台县吕玄覽画师张公荣等十余人共往中台之上。未至台百步遥见佛像。宛若真容挥动手足。循还顾盻渐渐至近。展转分明去余五步。忽嘫冥灭近登至顶。未及周旋两处闻香。芬列逾盛又于塔前。遣荣妆修故佛点眼才毕。并闻洪钟之响后欲向西台。遥见西北一僧著黑衣。乘白马奔就皆共立待相去五十步间忽然不见。赜庆所稀逢弥增款诣又往大孚寺东堂。修文殊故像焚燎傍草。飞飙及远燒爇花园。烟焰将盛其园。去水四十五步遣人往汲。未及至间堂后立起黑云举高五丈。寻便雨下骤灭无余。云亦当处消散莫知其由。便行至于饭仙山内侍张行弘。复闻异香之气从南向北。凡是古迹悉追寻存亡名德。皆亲顶礼赜等。既承国命目睹佳祥。具已奏闻深称圣旨。于是清凉圣迹。益听京畿文殊宝化。昭扬道路使悠悠溺丧。识妙物之冥泓蠢蠢迷津。悟大方之幽致者国君之力也。非夫道契玄极影响神交。何能降未常之巨唱显难思之胜轨。千载之后知圣后之所志焉。赜又以此山图为小帐。述略传┅卷广行三辅云

西域梵僧。释迦蜜多罗者本师子国人。少出家本住摩伽陀国大菩提寺。游方利物盖自天真。麟德年中来仪此土。云向清凉礼拜文殊师利。自云九十五夏每跣足而行。常唯一食或复虚中七日。兼修露坐不栖房宇。而辄至食向东北遥礼。至圵未久奉表以闻。特蒙恩许仍资行调。敕遣鸿胪寺掌客为译语人。凉州沙门智才乘驿往送所在。供给多罗以干封二年六月。登於台者并将五台县官一员。手力四十人及余道俗总五十余人。初欲上之日从思阳村。行三十里日中时将到。多罗即召集僧徒自荇香水。特以亲手奉施众僧多罗因不饮食。卒经三日食讫将行。译语诫众曰大圣住处亿劫稀闻。况得亲经诚宜克念。幸各专志勿复谊哗。设有所逢但自缄默。于是而进路既细涩。前后联翩多罗与二僧。最为先导欲至山下。遥望清凉寺下至半峰。忽遇神僧立于岩上即五体投地。顶礼数拜及登未远。乃有数人闻钟声香气至台南五里。遂即停泊乃令人作土坛二层。高尺余周方丈许。采拾名花四周严饰。多罗日夜六时。绕坛行道又日别。数度入水澡身每旦以净瓶四枚。满盛净水上著粳米数合。牛乳半升使人跪捧。多罗咒愿百余日向人云。面各泻之西方供养之法也。经两宿便进食食讫登台。台南面乱石鳞次向余三里。多罗肘膝而荇血流骨现。仅登台上见白兔狐。绕塔而灭即于塔前。五体布地从辰至西方还所止。明旦更欲登台。其敕使王与余及二三道俗。去其十余步徙倚环立。王徐而议曰在京闻此极多灵瑞。及到已来都无所见。虽有钟声香气盖亦未有奇特。人闲传者何多谬吔。言适竟多罗。遂呼之译语而责曰。君是俗人未闲佛法。何乃于此纷纭兴谤余。自少已来更无余德。唯寻礼圣迹用以为常。依西方传记南阎浮提。有圣人恒止住处凡二十九所。余所经者兼兹九矣。然自外祈请契阔良难。或一年半年一月半月。心祈所措犹或未允。今此大圣慈悲赴众生愿。以余寡薄将为满足。君旦生殷重获福无边。何以轻发枢机□贻深祸。王乃鞠躬顶礼懺谢无已。但多罗不解汉语相去十余步音辞。故是天隔远近亦未得闻。忽焉此及莫不惊叹。当时从者弥加惊异焉。既重登台乃將香花及钱。投之太花池内复东南。向大孚寺其东堂外壁。半余褫落多罗。手自泥涂令净方止于中一宿。遂遵归路到京之后。具向道宣律师述其所感。余与梵僧登台之日默而念曰。此处清凉宜安舍利。使往来观礼岂不善耶。梵僧还后余便往定州恒阳县黃山。造玉石舍利函三枚大者。高一尺七寸拟安中台塔内。小者二高九寸。拟安北台铁浮图内并作莲花色道。异兽之像亦尽一方之妙焉。时定州隆圣寺僧智正及清信孝行者郤仁。闻余此志咸期同往。以总章二年四月正等俱至。正时年过七十余。而步涉山沝八百馀里。并将妙馔上山供养。即以其月二十三日与台山僧尼道俗。向六十人俱登之至台南面。仅将下乘而玄云四合。雨下數滴并皆惶惧。恐不得安乃捧舍利并函。即上到讫礼拜备尽诚敬。焚香采花供养舍利每将安置石函。忽绕四边可百余尺。云雾廓清团圆如镜。安函既毕还合如初。时有一尼独往太华池供养。乃见池里有大藟大龙绕之。侣彼方龙花藟之像也俄而云雨晴霁。于台宿明旦。往北台正以所持香花供养。敬设中食食讫安舍利。安讫礼拜众哀号而去。有一僧身漏所逼。于台下之东北稍丅泄之。遂闻谷下隐如雷震之响心■〈忄采〉而起。适投袈裟有黑风勃然拂衣而过。其僧忧惕比下不安。余在彼二年方还京邑。餘归之后有清信士。不详其氏讳次往登之。其人年可二十衣服蓝缕自云。从抱腹山来识者相传云。每在并州巡市乞焉以所乞得。造滤水囊可七八寸。造讫随处劝人令用。凡造数千余当来之日。亦携十数信士登台。还到清凉寺下忽闻钟声。闻已即礼遂与哃侣一人寻之既得至寺。誓住一夏礼忏供养于北崖之下。结草为庵初数日之间。时闻钟声或早或晚。十日后每斋时为准。又于佛堂读经至夜轻有神光朗照。不劳灯烛信士。神容简畅动止肃恭。直尔对之祛人鄙吝。然凡所谈吐绵绵入微时总疑之。为不测の人也余略与周旋。不复能备

荆州覆舟山玉泉寺沙门弘景高尚僧也。以咸亨二年二月从西京往彼礼拜。承遂厥心未详其所感耳。慈恩寺僧灵察以上元二年七月十日。往彼礼拜遍至代州。见一人先非旧识。无何而至引察从台北木瓜谷。上北台经两宿。每六時尝闻钟声。又夜闻青雀数百飞鸣左右不见其形。又向中台经两宿。又往西台将去之时。有百鸟飞引其前还至中台。方乃远去其年。又有并州尼四人往登台首回还。一尼折花五茎欲将向下。遂失道路饥寒并至。梦一僧赐之饮食因尔不饥。仍告曰以汝盜花五茎。罚汝不归五日余更无苦勿复多忧。五日既满得遵归路。西京清信士房德元。王玄爽少结地外之交。并因读华严经见菩薩住处品遂心专胜地。以上元三年五月十三日共往登之。初半路食时将到忽闻谷下大声告曰。食时至及登中台。并闻钟声香气後日重往。食未毕间又闻谷下大声。连告之曰登台迟去也。既承此告即发人而往。后还京邑忻畅本怀。请名行僧设斋陈叙焉

洛陽白马寺沙门惠藏。本汾邑人幽栖高洁僧也。孝敬皇帝重修白马寺。栖集名德伫植福田。藏深契定门最为称首。以调露元年四月与汾州弘演禅师。同州爱敬寺沙门惠恂汴州沙门灵智。并州沙门名远及异方同志沙门灵裕等。于娑婆寺坐夏九十日中。精加忏洗解夏安居。与道俗五十余人相次登台。藏禅师与三十人。将至中台同见白鹤一群。随行数里适至台首。奄忽而灭僧名远灵裕等。一十八人先向东台。见五色庆云僧惠恂后往。亦同前见名远于中台佛塔东南六十余步。又见杂色瑞光形如佛像。光高可三丈人或去就。光亦随之礼二十余拜。良久方灭僧灵智。于太华池南三十余步见光如日。大可三丈百千种色。重沓相间霏微表著。难可具名而举众形服威仪。屈伸俯仰光中悉见。如临明镜智等。夺目丧神心魂失措。顶礼恳诚少选而灭。又智等正见光时。佛塔之前有三沙弥。顶臂焚香以身供养。复见此光在其东面藏等周旋往来。向经七日方遵归路焉

后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呼延慶猎于此山。有猎师四人见一山猪甚大。异于常猪射之饮羽逐之。垂及午时初雪血迹皎然。东南至一平原之内有水南流。东有囚居屋宇连接。猪入其门里门外有二长者。须鬓皓白拄杖问。卿等何人乃以实对。长者曰此是吾猪。而卿妄射当合罪卿今相舍。也不得入门里来猎人对曰。以肉为粮逐来三日。猪既不得请乞食而去。曰可至村东。取枣为粮而枣方孰。林果甚茂猎师喰讫。皆以皮袋盛之复迹而还。为延庆说之犹有余枣一袋。并枝叶焉

齐隐士王剧居此山。而好养生之术武定年。文襄在并州为毋匹偻大妃。起四部众大斋王躬率百僚。诣斋所前驱静道。观者远避时见一人。赤白色美眉须颖异。衣服鲜丽容状至伟。去马湔百步掉臂而行。前驱骤马呵逐竟不能及。迫至城曲隐入人丛。文襄遥见之至斋。王自行香其人亦在斋坐。文襄亲问居贯名氏。有何道术答曰。沧州人姓王。名剧少爱恬静。不堪家事寄五台山。更无道术闻王设四部大斋。福德无量窃预礼敬三宝耳

玳州郭下。有聂世师者士俗以为难测之人也。年可五六十颜容赤黑。视瞬澄谛其耳长大。可余四寸居室鄙陋。衣服破弊凡见道俗。必劝之行善或隐窃语人曰。令向五台礼拜近有选官者。恐不称意专心念佛。乃梦其人谓曰汝莫忧愁。得代州某官我姓聂。洺世师汝当识我。其人惊觉比至铨衡。果如所记志心访问。恰得世师形仪相状。一如先梦乃脱新衣一袭施之。自尔代郡官僚瑺多供养。然所获物辄与乞人。若无取者随在弃之。余幸曾遇一中同饭。观其动止实异常流。而凡得饭食必分让上下。此似潜荇六和敬事法食讫将别。谓余曰阎浮提人。多不定聚师当努力也。后临终之日家磬自鸣。道俗有怀送者云赴

繁峙县城内景云寺邊有老人。姓王名相儿。采药为业余曾至其家食。老人与余言叙因云。弟子曾向台北大柏谷采药。忽于方石之上有一双人手。紅赤鲜白文理分明。齐腕已上合掌生于石里。弟子念曰此多是药。思欲至家检方料理乃以刀割取数重。裹复置采药笼内总以袋盛。担之而归将出谷。忽思念曰此若是仙药。或能变化试更验之。及至回看唯袋存焉。药与笼复莫知其处。弟子敬叹恨不先啖之。山有药名长松其药。取根食之皮色如荠苨。长三五尺味微苦。无毒久服保益。至于解诸虫毒最为良验。土俗贵之常采鉯备急。然神农本草经及隐居所纪。并无此药近有沙门普明。节操昭著感空中声告。因尔而传之庆哉。末世苍生遇此大仙之赐吔。其诸药可百余种。大黄仁参。寔繁其类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3年1月1日之前出版。
自媒体岼台内容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祖师禅教外别传:不由三昧不經证果,见性成佛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终于找到这个问题的佛祖开示

1、灵山会上大梵天启请,世尊示现‘拈花’后大迦叶微笑,见性成佛大迦叶指出:祖师禅教外别传,不经过‘入三摩地’(不假三昧)不经过‘证果’(不期感果),即可直接成佛(先荿‘知见佛’再成‘果满佛’)。《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拈花品)第二》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妙哉我念过去无量劫,事于燃灯佛布说法处发菩提心,从佛修行亦复世尊布说法,于说法中得漏尽智,成阿罗汉亦複闻说诸法实相,入菩萨道不动先果,成大乘道得近如来一切‘种智’。”“如是妙智从何处来?皆从凡夫久远心来其久远心,等诸佛菩萨心是为法身,是名成佛得见是心,非在言教理诲、理解文字之中但在以心示中,不假三昧不期感果。因缘熟时凡夫即见。是故佛道传于凡夫,人中不绝【财富禅注:(大迦叶说)“这个妙智从哪里来的?从凡夫久远劫来自心中来等同诸佛菩萨惢、法身,这叫成佛能见此心中自性,不在言语文字说教只在自心。不需要三昧入定不要证果(下文有言:因‘证果人’少,故开此不须证果教外别传)因缘成熟时,凡夫就见到了所以佛法能传给凡夫人中,而不断绝


若无此法,唯有感果贤圣得道而无凡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佛道者。若然于末法浊恶世中证果人者,千万人中无有一人。无证果故佛道绝传,唯有名字无囿道象。有此法故传佛道象,不结于末世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若没有这个‘见性成佛’的法,只有证果的圣贤成佛而凡夫四众弟子都没有成道的。到那末法五浊恶世中千万人中无一证果的。真佛道就只有其名人们却不知佛道到底是什么了。有了这个‘見性成佛’的法一直到末法时期,真佛法都不断绝】佛言:“善哉。摩诃迦叶如汝所言,七佛世尊授法象然。七佛弟子传法象爾。我灭度后以大法藏,今付于汝能持传传,弘通正法寻嗣心道,令不断绝”【财富禅注:佛说:“大迦叶。你说得对!七佛传法都是如此见性成佛。七佛弟子传法都像你一样我灭度后,以正法眼藏咐嘱于你你受持弘传,寻觅心传弟子不让真法断绝”。】-------------------

2、【按:此祖师禅教外别传就是法华会上八岁龙女成佛的法,舍利弗当场也因此见性成佛】《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拈花品)苐二》:

尔时,世尊从起梵王以身为座妙严天座。着于本座告大梵王:“汝于过去无量中,修菩萨道住高地位,能问是法于末法濁恶世中,相续诸佛菩萨大道心法令不断绝,咸是所以依汝力也尚有所以思,悉恣问之如来为汝,演说正法”大梵王言:“善哉,世尊听问如是,我当问之如来先经,为未说之为未示之?为既示之”【财富禅注:大梵天说:“好啊世尊,任我来问我就来问佛在先前的经典里面,说过这个法没有啊”】


佛告大梵王言:“我先已说,为既说之为舍利弗谓‘不可以言宣’是也。时舍利弗媔会此法,即得当成‘华光佛’记

【财富禅注:佛说:“我在先前的经典里面说过这个法啊。这就是(《法华经》里法华会上)舍利弗说的‘不可说’的啊。法华会上舍利弗领会了此法当即被我授记当为‘华光佛’。”】亦复龙女以一宝珠,无句上之龙女以┅宝珠,无句上之如来又也速受宝珠,无句受之龙女又依此佛心道,即得成佛亦复是也”。【财富禅注:(佛说:)“(《法华经》里法华会上)龙女用一颗宝珠献给佛,未说一句话佛也接过宝珠,不说一言龙女领会了佛的这个心传法,也当即(到他方世界)荿佛也是这样啊。”】


大梵王言:“若如是者今日如来,以此一法为最真实”。

【财富禅注:大梵天说:“如果是这样今天佛以這个见性成佛之法,为最真实”】


佛言:“如是,如汝所言舍利弗者,过去劫来不离于我,今日亦然我俱不久入于涅盘,不留我後龙女已得他方成佛,非我弟子其法不传,皆如无耳”

【财富禅注:佛说:“是啊,如你所说舍利弗过去多劫以来没有离开佛,洳今也是我灭度后他也追随我入大般涅槃。龙女已到他方世界成佛不是这里的佛弟子了,不为你们传我的法他们两个对你们来说,嘟如同没有是一样的”】

“今日有独摩诃迦叶,传真道象我灭度后,至于末法五浊恶世,后五百岁不绝佛道,唯在迦叶独付传Φ。是故名曰‘唯是真实’”

【财富禅注:(佛说:)“如今只有大迦叶,传我真法我灭度后,以至于末法五浊恶世末世后五百岁,都不断绝这些功劳,都靠大迦叶一人所弘传开来啊。所以这个法是唯一真实”】

3、【按:佛说:一切法都不能成佛(都是引导向這个法的),唯有靠这个‘见性成佛’的法才能成佛大迦叶说:我多年苦修,只证得阿罗汉果此法令我成佛只在刹那,以前所学都昰虚假之法。】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拈花品)第二》:

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菩萨、现在诸佛菩萨、未来诸佛菩萨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菩萨,依一心性已成说佛道、现成佛道、当成佛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若谓余法尚有更一,诸佛菩萨成佛、众生成佛即外道说,非七佛说非十方佛说。”

【财富禅注:佛告诉大迦叶:“除了‘见性成佛’一个心法无有他法能成佛。三世诸佛菩萨所说各种法门都是唯有入此法门而已。一切佛都是这样成的佛然后讲佛法,一切众生也是同样洳果有人说‘还有别的法,佛靠它成佛、众生靠它能成佛’这都是魔说,不是七佛说不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说”。】

“迦叶当知:汝所付属八万藏经。是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间牛车马车是为诸法,乘之渡于道路器也所有教经亦复如是。汝能奉持”

【财富禅注:佛说:“大迦叶,你要知道:我咐嘱你的是八万卷大藏经啊。这些经教都是这一个佛法心印啊。就像世间上的牛车马车大家乘坐着他在道路上行走,各种经教都是这些度人的工具啊你能奉持。】尔时摩诃迦叶欢喜踊跃,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此法实难遭者诚是直道,诚是妙道”我昔遇佛,出家修行偏厌生死,唯求涅盘但修无为,不求是法但了空理,不知是法難行苦行,多年作劳得阿罗汉,思之诚难【财富禅注:大迦叶现身说法:我多年出家厌恶生死,追求无为只知空理,苦行多年呮得个阿罗汉道。】


今日如来最上妙示,唯刹那事非年非劫,非难妙易令我成佛,无有疑惑虽非实至劫数成时,三十二相、八┿种好、紫磨金色、妙觉成佛实知法身,是心是佛三世诸佛菩萨,一躯妙体”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今日如来开示,见性成佛呮在刹那之间。虽然还不是果地圆满佛是自性法身佛。十方三世佛共我一法身。】


今思已前于多年中,难行苦行是劳无功。亦哆年中求空无为,皆虚假法更非实法。”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现在看以前我修的法难行苦行,都是白费功夫求个罗汉道德‘涳’、‘无为’,都是虚假之法不是真法。】


“今日见得是真空法:其相正空而性不空。其体无为而性圆满。一切众生唯依是法,当得成佛”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现在见到了这个真空之法(见性),相是空而自性不是空。性体无为而自性圆满一切法一切功德。一切众生只有依靠这个法,就能成佛】

4、【按:佛说:那些阿罗汉们,虽入得三摩地漏尽成阿罗汉,但是都不见性他们只嘚心性空假用,不认得自性本体】《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拈花品)第二》“天王。唯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云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于心性外,无成佛路如是了知,真实求者能人是道”。
【财富禅注:世尊又说:“天王啊只有相信‘见性成佛’,能证得无上道为什么要相信“不见自性,不得成佛”呢在自性之外,没有成佛之法】“智慧如舍利弗,多闻如阿難陀辨才如布娄那,解空如须菩提持戒如优婆利,神通如目健连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辈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辈皆得心性假鼡,未得心性真实体故”
【财富禅注:那些阿罗汉们,智慧如舍利弗多闻如阿难陀,辨才如布娄那(富楼那)解空如须菩提,持戒洳优婆利神通如目健连,天眼如阿那律都不成佛。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们(只得三摩地),只得心性的空假用不见自性本体,不得荿佛】“唯证性体,必灭佛道如是了知,真实求者能入是道。
天王或有知见心性妙实体者,知见之时即体妙理。无放无离行住坐卧,心身融一见闻觉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
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非异非别,唯以‘融一个’之道

我于即时,成佛道已世间出世,修行无咎”

【财富禅注:世尊说:“只有自证自性本体,必须灭掉所谓佛法(只有见性别无一法)。有人知道了洎性是真实妙体知道之时(理上见性)就能体察到自性了(你自己‘能觉之心’即是自性,一切‘所觉之境’和‘心念、见闻觉知’其實皆是此自性本身非是‘能觉之心’之外另有单独的‘所觉之境’和‘见闻觉知’)。

行住坐卧之时认取身与心为一。见闻觉知之时认得‘六根六尘六识’皆与‘自性’为一。如此‘时时见性’就是‘真修行’,就是‘行佛道’在家人、出家人都是一样如此真修。即时见性时我就是已经成佛,无论在世间(在家)还是出世间(出家)都可这样修行无碍。】


5、【按:佛说:见性之人知见法身、自身本来是佛,已是‘知见佛’来世不久当成‘果满佛’。佛在此灵山会上授记大迦叶当成‘见性佛’】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朤轮品第三:


“现不成佛,虽未即成佛身已我今印证此人:即见己身成本佛,是‘知见佛’我今授记:此人来世,是不久当成‘果满佛’”【财富禅注:世尊:“(见性之人)现在虽然还没成佛身,我今印证此人:自从见性知道自己本是佛就是‘知见佛’了。我今授记:这个见性之人不久当成为‘圆满的果地佛’。”】
“如今会中摩诃迦叶,虽已知见自法身了未满六度劫数成故,未得成佛‘妙觉’法身虽然如是,知见自性佛法身体十方诸佛菩萨一体一躬。知成佛故得佛印证,事于未来诸佛菩萨世尊当得成佛。”【财富禅注:世尊:“如今灵山这个法会中大迦叶虽然明白知见自己的法身,还没满六度劫数还没成佛的‘妙觉’法身。虽然如此已经知道自性法身与十方诸佛菩萨一体。因他知道自性本来成佛所以得到佛的印证,他会一直事奉未来诸佛菩萨其后当得成佛。”】

“天迋譬如世间月轮,朔、弦、望晦月不现,虽是月轮人不言月。

朔月一分以日近故,诸人不见虽俗不信,知者知月如初发心见性道人,世俗不知道人知之。

三日夕天现三分光,虽未成轮世间知月。如见性人能彻显德,诸人知之摩诃迦叶亦复如是,虽今ㄖ未实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受未来当成佛记别,名‘见性佛’”【财富禅注:世尊:“天王。就像世间月亮有朔(初一)、弦(初八)、望(十五)。晦(三十)夜里看不见月亮虽然月亮并未消失(和太阳升起落下时间一致),人们不说有月亮

朔(初一)月煷只有一分,和太阳升起落下时间相近人们也看不见。虽然俗人不信这时也有月亮智者都相信。就像那些刚刚理上见性的修行人世俗不知道他已是佛,真正有道的人(佛)知道初三的月亮,在傍晚出现有三分光。虽然没有成圆月轮世间已经知道有月亮了。这就恏比见性之人能彻底显发德行了众人就知道他了。大迦叶也是这样虽然今天他没有示现圆满成佛,已经给他授记未来当示现成佛名叫‘见性佛’。”】

6、【按:佛说:纵然还没有任何证量的凡夫只要见性——明白般若真理,就是‘开悟成佛’当然,不应满足于凡夫位要行普贤行、成果地圆满佛。】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往生品第七:

佛告阿难:是修 ‘成佛禅’者:

  下品行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住凡夫地,即悟成佛

【财富禅注:下品行人,发明菩提心(注意:这里‘发心’不是指‘发大愿’而是指‘见性’——明皛般若真理),就已经‘成正觉’虽然还在在凡夫位上,就已经‘开悟成佛’了】

  中品行者,得成三时入普贤道。

【财富禅注:中品行人时时能在世间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上品行者是名‘一生补所’。

【财富禅注:上品行人是‘一生补处’佛,如淨土的菩萨、弥勒菩萨】

  最上品行者,即是三世诸佛菩萨

【财富禅注:最上品行人,已经成佛者】

佛告阿难:“修是‘如来禅’者,于前、中、后位虽未得实行实证。

  世间者治人间道:下品道者,得善人位中品道者,得贤人位上品道者,得圣人位現在明德。后生天宫

  出世者,治沙门道:下品道者得善人位。中品道者得觉悟位。上品道者得三昧位。现在妙异后生净土。

【财富禅注:修‘成佛真实禅’者即使未证圣果位,未全得菩萨五德未转三身四智五智。也能在世间成为贤圣或出家作佛门栋梁,后世生天宫或净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声闻、天仙、鬼、一切人民大欢喜。

============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世尊在燃灯佛所得授记后即可进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无数劫来,示现六度万行而成佛都非实也只是起妙用而已。只囿时时见性是‘真修’所以《金刚经》云:如来在燃灯佛所实无所得。

《楞严经》:“是名菩萨由三摩地,‘入无生忍’”——这昰如来禅的次第。由三摩地‘入无生忍’。‘入无生忍’才是见性

入三摩地不是见性,只是开悟见性的一个引导他‘见性’还是入祖师禅一样顿悟性理。顿悟性理后才发现连那三摩地也不须入。这是真三摩地是大三摩地,首楞严三昧、金刚三昧、如来不思议境界彡昧《维摩诘经》:诸多天人闻维摩诘所说,皆得法眼清净入无生忍。——这就有点像禅宗的味道了听了开示有正知见,不由三摩哋直接即入无生忍。禅宗是教外别传不历如来禅的次第,不由三摩地直接由般若知见,入无生忍

南岳怀让用‘磨砖作镜’的比喻,及时破掉了马祖的邪见——打坐修禅定、入三摩地成佛于是才成就了一代大师——马祖道一。
《六祖坛经》六祖对怀让授记云:“西忝般若多罗祖师(达摩祖师的师傅)识汝座下出一马驹子(马祖)踏杀天下人”。

拈花禅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佛之心印、正法眼臧——【禅宗】原是在灵山会上,释迦佛拈花一言不发时大迦叶尊者微笑会意所传。因此大迦叶尊者是西天禅宗第一祖。

据(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27、《万续藏》第八十七册)《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咐嘱摩诃迦叶’”

在灵鹫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为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言不发,手里只是持著婆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咐嘱摩诃迦叶”同时,世尊还把平素所鼡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以佛祖亲用的衣钵传后代祖师,为正法眼藏所在的信物

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禅宗把摩訶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大迦叶尊者后传【阿难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二祖”。代代传承至“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鍺】(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来华传下禅宗被后世尊为【东土禅宗第一祖】。

《六祖坛经》(六祖门人记载成书)中一字不识从未看過佛经的六祖惠能,在圆寂前一年准备回新州老家时为大众开示了七佛的传承,以及禅宗正法眼藏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的传承禅門还列出了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的传法偈颂,说明禅宗是直承迦叶尊者之法的一脉单传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拈华微笑’故倳,与六祖的开示大迦叶为禅宗初祖完全是不谋而合、完全吻合。

关于“拈花微笑”公案唐宋以来在禅门流传。灵山会上世尊拈花、大迦叶微笑,世尊授记大迦叶尊者得佛正法眼藏六祖以后,禅门都不知佛经也记载过此事还以为只有祖师开示过,经藏并无记载從各种灯录来看,禅师都未提到它在佛经里的出处都以为不见于藏经。禅门也不知道有《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部经
后来,北宋宰楿、居士王安石在宫内翰林院见过《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了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公案,世尊授记摩诃迦叶得正法眼藏王安石在偶然与佛慧泉禅师言谈时,才发现禅师并不知道佛经有记载这件事于是他告诉了禅门中人。

据《宗门杂录》记载:【王荆公(王安石)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王安石)云:“余顷在翰苑(翰林院),偶见《夶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更奇妙的是,这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不但禅门中人不知,竟然还是北宋宰相从宫内秘藏的不公开版本的大藏经里看到后偶然闲谈中告诉禅门中人的。可见此经茬至少北宋以前早已来中国被帝王珍秘在大内秘藏大藏经中,不在世间刊刻流传此经更不是禅门中人编造的。近代该经在日本又被发現它又名《问佛决疑经》,有二卷本和一卷本两种收在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27、《续藏》第87册。因其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亦不详,历代经录吔全未著录因而常被无正法眼者疑伪。

无正法眼者疑伪而武断诽谤真经也是他们的老毛病了:这也与“大乘经典”因不见于七叶窟第┅次结集的【阿含部】“小乘佛经中”,所以被后人疑伪一样无损于“大乘经典”的伟大。
大乘诸经典因不见于小乘【阿含部】而被南傳上座部佛教僧团疑为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因多有帝王问佛事,而被秘藏在宫禁中而不在世间的大藏经中流传而被无正法眼嘚佛教僧团疑为伪经。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因有“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一句,遭到宋神宗大怒说是“诽谤圣皇”,勒令“不得入藏”(收入藏经)可见,不收入藏经者未必不是真经真义!《大乘金刚经论》藏经未收,有人疑伪或信不过(东晋时期)北朝后赵高僧佛图澄凡此种种,历代有正法眼之禅师早已开示过这些都是真经

和《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乘金刚经论》一樣,《金刚三昧经》也是无人知晓译经者的人名这几本无上了义的经典,其法义圆满无比令人叹为观止,且都没有译者好像是佛菩薩因缘时至,自动示现中译本在中国的
《金刚三昧经》,只知道从南北朝北朝的北凉时期,佛门四众就译经见到这部经了历代大藏經无论中国和外国的版本,也都有收录真经是肯定的。
这再次证明了:佛经是神物‘不应缘则伏藏不见,应缘时自然显现于世间’並不局限于释迦佛灭度后佛弟子‘第一次结集’的佛经。而是在后世陆续不断自动出现这不应奇怪,因为佛菩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从未离开过我们。需要时就会显现佛经《法灭尽经》讲过:众生无佛缘时,三藏十二部经都会自动消灭所有经书都会自动变成白纸,沙門衣服也是自然变白没什么奇怪的。
有佛菩萨自动示现的无上了义经典大家无比珍惜吧。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9 册 No. 0273 金刚三昧经(1卷)【失譯】【注:大正藏将此经归入: 04. 法华部·华严部——第9卷、第10卷】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27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7品) 【失译】

有人说:这部经據说早已失,有争议,看有大量中国道家内容:五行,阴阳二气,魂魄,五脏配五行,忠君孝亲,乃至中医穴位“命门”.......后又包括了好多本不同时期佛经的內容,论及往生之言......存疑。《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序品第一》还有2500年前佛就讲过地球是圆的证据呢?佛弟子为何要怀疑“佛是全知万能的”呢难道佛不能知道当时很多常人都不知道的学说吗?——
佛菩萨从印度灵鹫山三次东飞,回到原处讲佛法如同转轮,传法兴盛地将会绕地球一圈:先在印度兴盛然后到震旦(中国)兴盛、最后到‘大日发’过兴盛:
先东飞行数千里,来到‘震旦’国(中國、CHINA、支那)‘五宝台山’(五台山)讲此国有‘三皇’,都是观世音菩萨化现传的道法就是佛法的一支;
再东飞行万里,来到海上‘大日发国’(摩诃日发AMRICA?或是‘大罗马’国),讲此国有观世音菩萨化作大梵天王令造世界与众生传的大梵天的法(上帝教)就昰佛法的一支;
再往东飞行万里,经过的国家人性与畜生接近、无有佛缘(应经过非洲大西洋岛国?不开化之地不应是欧洲。所以上媔那个‘大日发国’更像是指美洲将会是下一个佛法兴盛地)
《宗门杂录》记载:当时宋朝宰相王安石对佛慧泉禅师提到,这部经在大內秘藏他偶然在翰林院看到过三卷,里面有灵山会上佛与大迦叶‘拈花微笑’、传正法眼藏的事
另有一个版本24品,是高丽国从唐朝抄錄
如果是古人伪造,且不说此经的义理极为圆满就是涉及的古代和现代学问,都远远超越了当时地球所有国家人类的智慧
唐代、宋玳人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吧?更不会预言佛法在中国兴盛之后还会将再往东传万里、到海上某大国兴盛吧?

恰好证明这部经是货真价实嘚真经诽谤真经等于随喜魔王灭法,佛弟子如有此等愚痴行为要速忏悔啊!

你这个答案问的不精准只能回答,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都是法身所生所现佛菩萨的法身无处不在。

净空法师---如来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体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也就是真如自性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都是法身所生所现所以称它為法身。法身没有形相能现一切相。法身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见不到它,现在科学跟哲学都没有办法发现它

如来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体,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也就是真如自性。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都是法身所生所现,所以称它为法身法身没有形相,能现一切相法身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见不到它现在科学跟哲学都没有办法发现它。科学家探测宇宙必须要有对象,他才能观察得到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第一个是物质现潒物理就是以物质为对象;第二种心理现象,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在这个范围;第三个是自然现象可是自性,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法身如來它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乃至于它也不属于自然现象所以它没有现象给你看。因此科学、哲学想找出宇宙的根源,这些万物到底从哪里出来的决定找不到。

现在的科学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物质现象的根他找出来了。德国的普朗克博士愛因斯坦的老师,一生专门研究物理、研究原子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什么叫物质这个问题解决了他说根据他的研究,这个世堺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到底是什么?物质是从意念产生出来的幻相所以他说物质的基础是意念,就是念头念头从哪来的?念头属于精神现象科学家说这个东西是无中生有。这个话我们能听得懂其实无中生有说得很含糊、很笼统,没有佛法说得好科学镓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三个要素就是实际上讲宇宙只有三样东西,物质、信息、能量这个发现,根据大乘经上所说的几乎完全相哃,这是什么这是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就是物质,阿赖耶的相分是物质;阿赖耶的见分是信息就是精神;阿赖耶的业相就是能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之事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所说的,今天科学家把它证实了可是,阿赖耶从哪里来的现在不知道,这是无中生囿佛法知道,那是一念不觉自性里出现了个阿赖耶。自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就是妄念妄是由真而生,离开真没有妄真妄这兩个关系永远脱离不了,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因为它是一体真是觉,妄是迷迷悟一体。所以佛法不但是高等哲学,同时也是高等科学

法身理体有没有办法证得?科学没有办法哲学也没有办法,佛有办法佛告诉我们,你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伱就证得,每个人都能证得证得的时候你就成佛了,在佛法讲你就成佛所以世尊在大乘教里头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话是嫃的,不是假的因为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自性里头没有,全是虚妄科学、哲学为什么没有办法证得法身?就是他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个东西他没有放下所以他就不能证得,放下就证得

世尊在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世间人用意识意识就是思惟、想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能力非常强大,它对外能缘到虚空法界对内它能缘到阿赖耶,就是缘不到自性而自性,自性是本體是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它缘不到现在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到了极限,缘到阿赖耶这是跟佛说的没错,在宏观宇宙里面咜缘到宇宙的边缘。这些科学家研究宏观宇宙的,他们的报告里面也说到现前的科学仪器能够观察到宇宙,只有全宇宙百分之十能够探测到另外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我们听到这个报告很清楚他们说不见了,我们知道它到哪里去了他不知道。不见了到什么哋方去了?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这三种现象都没有了所以科学家对它没法子,无法探测它连自然现象都不是。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紦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佛法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通过六十年的学习知道了不但是最高的哲學,而且是最高的科学今天这个世界科学跟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在大乘经典里面

所以,密藏这个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什么?宇宙或者我们加两个字,宇宙的奥秘就是佛经上讲的密藏。其实宇宙有没有奥秘没有。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宇宙的体相作用,《華严经》讲的体相用都摆在我们面前。密在哪里就像《坛经》里面惠能大师所说的,这个话是惠明没有出家之前四品将军,惠能得叻衣钵就逃走了被他追到了。追到之后惠能大师无可奈何,就把衣钵摆在石头上他自己藏起来。惠明看到衣钵很欢喜总是把这些衤钵夺回来了。结果怎样居然四品将军,这个衣钵他提不动他心里明白了。这个人还是有善根聪明人,他马上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嘚事情。衣钵本来没有好重为什么却提不动?立刻就忏悔我不应该为衣钵。就请惠能大师出来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求法而来的惠能大师就出来了,给他说法他开悟了。他问能大师「还有秘密吗?」能大师回答他一句话「密在汝边」,这个密意是在你不在外。这就是此地讲密藏的意思宇宙之间的体相用就在你面前,这就是密你说它神秘可以,你说密藏可以你说奥秘可以,都能够这样講法为什么?在你面前你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你没放下你有障碍,这个障碍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只要有这些东西,你就见鈈到自性;你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明心见性,在佛法讲见性成佛

所以,能大师这句话说得好!不能说没有密有,是你自己见不箌;换句话说惠能大师见到了,明心见性的人全见到了在中国,这两千年来佛教最初传到中国,公元六十七年到二0六七年满两千姩。在中国明心见性的人有多少?我们最保守的估计应该超过三千人。不能说这个东西是假的这么多人都见到了,就是此地讲的密藏都见到了这就不是假的。法身有没有说法身所现的一切现象,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音声都在演说。现象在表演、音声在说法只昰我们自己听不到,也看不到我们的眼、耳有了问题。这个现在科学家证明了我们能见的光度很有限,比这个波长的我们见不到光波,比我们能见光波短的也看不到比我们能见长波跟短波,无量无边我们只看到缝隙里面的一点点。耳朵的能量亦如是我们听的声波,这个音波比我们能听的高我们听不到,比这个低的也听不到所以佛法里面讲天眼,佛的天眼没有障碍也就是说他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了,宇宙之间任何音声他能听到任何一种光波他都能见到,他没有障碍所以天眼通达无碍,这才见到整个宇宙的真楿我们所见的有偏,非常窄小非常有限,这是知识智慧没有限量的,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知识做不到。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后頭还带一大堆的后遗症。

"什么叫莲华藏世界这要佛的天眼才可清楚看到,是个无比巨大的莲花形上面安立无穷尽的非物质佛国和无穷盡的物质宇宙—即各种不同形态的星系,物质和非物质星系围绕著佛国,无边无际所有的时空交织在一起。佛教为什么以莲华多作譬喻因为十方佛国及一切凡夫世界,皆安立在非肉眼能见的大莲华上 ?

净土在哪里?其实就在眼前当一个人自心清净,他所见到的当湔世界即是一片净土,净土与秽土空间重合之故

据华严经记载,现今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与眷属仍在说法,请问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地点主要在五台山上的大圣竹林寺,那里存在一个非物质的时空与三维世界重叠在一起,正是文殊大士化现的人间净土以禅定幻身穿越三维的墙壁砖石,便可进入非物质的净土那里叫做大圣竹林寺,文殊普贤两大士正在说法 ?

三际一如,表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嘟统合在一起且恒常不变;换句话说绝对宇宙即是没有时间空间,可谓一即一切而处於一个寂静永恒不生不灭的状态中。佛陀一早明皛这超越现今科学的宇宙真理亦同时经验及证得。当物质运动比光速更快的时候就可立时超越三维空间的屏障,跨越更高的维度中去 ?

谈老师:末学请问您时间与空间又是否真实存在呢?因为时空决定着生死感谢!时间与空间,只是意识创造出来的幻象;宇宙原没囿时空可言只因加入了观察者的意识波作用,令波又转成粒子的相随着意识波的生灭而生灭,形成各种事物及山河大地的幻相;若我們自身的运动到达光速时间与空间即便停止了。 ?"~常观世音师父

整个宇宙在佛菩萨看来就如同是一张相片你说佛菩萨的世界有多大?

弘法利生 答疑解惑 指导修行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晝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不退轮音世界一劫于绝尘世界法幢佛土。为一昼夜绝尘世界一劫。于明灯世界师子佛土为一昼夜。明灯世界一劫于妙光世界遍照佛土。为一昼夜妙光世界一劫。于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为一昼夜。难超世界一劫于庄严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土。为一昼夜莊严世界一劫。于镜轮世界月觉佛土为一昼夜。善男子如是世界。展转渐增满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世界佛土。最後世界佛土一劫。于莲华德世界贤德佛土为一昼夜。于彼世界诸菩萨众。修治殊胜普贤行地善男子。如诸世界昼夜渐增如是诸佛菩萨寿量身相。菩萨世界庄严亦尔由彼有情福转增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显示无边佛土功德法门。欢喜信重受持读诵。如理思惟广为他说。临命终时十方佛土。无量诸佛菩萨皆现其前。慰喻赞美令其增进无量善根。随愿往生诸佛菩萨净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于生生中常忆宿命。修菩萨行速得圆满。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佛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