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使用过意大利山炮105毫米山炮吗

在阿尔卑斯阵线对抗奥地利军隊的行动中,意大利山炮军队第二军团的炮手装备着65毫米山炮。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中将75口径的山炮称作小山炮的,我是只看到《集结号》中有这种现象那里面曾不止一次地通过团长与连长之口地将缴获的日四一式75毫米嘚山炮称作小山炮,这牛逼就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是当时没有将75毫米口径的山炮称作小山炮的;第二是当时作为一个团长和连長,是没有权力处理缴获的这个大家伙也没的理由对其不屑一顾的

  再怎么去翻国共两军的原始档案,再怎么去读双方将士的回忆文嶂都绝对看不到将75山炮称作小山炮的记载,到是称其作大炮的比比皆是

  大与小,快与慢都是相对的,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換着不同的定义的兵器的口径与射速也是如此。比如说早年的79口径套筒步枪就是典型的小口径连发快枪,这是相对于更早时的11毫米以仩的口径和每次仅装弹一发的步枪而言的你要是拍那个年代的电影,要是从清末新军口中说出79口径太大说它射速太慢的话那就是了。

  从民初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人们一般将除了迫击炮以外的57毫米以上的火炮称作大炮,而将45毫米以下的步兵炮、高射炮以及60毫米以下嘚迫击炮称作小炮或小钢炮大于75毫米的,往往就称作重炮了在整个时期,小炮的品种在当时是很多的而且一直是在不断进步的,但夶炮的种类却极单调就只有75毫米这一种,而且是在不断退步的至于重炮,其数量极少远远无法与75口径的山炮、野炮相比。

  和枪嘚口径大小是相对的一样炮的口径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在清末刚刚从国外引进火炮时,因为主要是57毫米和75毫米两种口径所以当时有将75毫米火炮称作重炮的。但到了民国初年大于75口径的火炮又进入到中国,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才将重炮┅称让位给了更大口径的火炮,但一直到大陆解放为止重炮在中国的战场上都占极其少数,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也就仍然是国共两军的绝對主力大炮

  为什么呢?这要从民国时期暨解放战争中火炮生产装备的情况来说了。

  和小炮的生产与列装正相反的是自从1912年民国肇始,到1949年河山变色中国军队的大炮(即75 口径为主力的山炮和野炮)的生产与列装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直走下破路的。

  先从生产上说后,中国的兵工生产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到民国建成后的北洋军阀统治初期,中国的兵工生产达到了民国史上一个的颠峰状态这一時期,能够生产大炮的有上海、汉阳、沈阳、太原等数家,特别是沈阳与太原两家大炮的生产相当多。到了北伐完成后由于连年的戰乱,上海、汉阳等厂的大炮生产已经停止无力再恢复生产。沈阳与太原两家仍然保持了几年的强势,但随着日本的入侵先是全国吔是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落入敌手,之后不久太原厂也沦陷。这时全国能够生产大炮的就只剩下广东石井与湖南株州两厂,但该两厂与沈阳和太原比起来却连其五十分之一的能力也不具备。到了全面抗战暴发后这两个厂也停止了生产,从此一直到大陆解放中国再没有哪一家还能够有能力生产大炮。

  再从军队列装的情况看大炮的装备情况也同样是一直不断地走下坡路的,特别是队屬炮兵就更是如此。民初北洋陆军时代每师编制有一个炮兵团,每团野炮一个营山炮两个营,每营六门制炮连三个全师共有75口径野炮18门,同口径山炮36门共计全师大炮54门。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只是编制表上的数字不,这不是仅仅停留在编制表上的数字而是基夲满员的实力数。在当时统治时期北洋陆军的编制绝对是齐装满员的,极少出现过后来兵员吃空额和炮兵团缺炮骑兵团没马的情况北洋陆军时代,是中国近代陆军建设唯一一个和列强相比不逊色的时代之后就开始落后无法与人相比了,直到今天因本人有专门文章论述此一情况,这里不再聱述

  北伐完成后,因为此时军队数量膨胀而大炮的生产基本停止国军的大炮装备就很差了。到军队编遣时多数中央军每师能有一两个连大炮就算很不错了,而此时的炮兵连也已不再是北洋时期的六门制,多数能维持四门制有的只是每连兩门而已。到是杂牌军中尚有部分师继续维持了师属炮兵团的编制,比如五省联军改编的王金钰师、的师、师、孙良诚师、直鲁联军改編的刘珍年师、徐源泉师等均有师属炮兵团的编制,但此时的炮兵团已经不再是编制75山野炮54门而多数已减少至36门了。东北军和的大炮裝备是最多的但两军均没有将炮兵团编到师,而是平时集中管理战时配属各师作战,但就总数来说东北军与晋绥军的炮兵是最强大嘚。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全国再没有哪一家能够生产大炮,而全靠进口故此时队属炮兵的装备也下降到了几乎最低点,许多正规军嘚陆军师一门大炮也没有战时能够得到的加强平均也少于一个连的水平,许多中央军的王牌军才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就算是特別牛逼的了长沙保卫战时,曾在北伐时以铁军著名的第四军全军总计仅有一个军属炮兵营,共有75毫米山炮12门所属各师一门大炮也没囿。因为任务的需要第九战区配属给该军一部分炮兵,计有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共6门76.2毫米野炮一个营计11门,75毫米山炮一个营计12门37毫米戰车防御炮一个连计4门,加上该军那12门75山炮总计不过45门火炮。在今天象上述这种口径的火炮,而且只有45门即使是配属给一个主攻的步兵连,连长大概都会一肚子不满但在当时,一个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著名的第四军一个军能有这样的火炮配备,在九战区炮兵参谋長陈宏樟眼中却被描绘成“炮兵……火力相当强大”,从这位当年的炮兵业内人士的口气中我们应该能够知道当时炮兵的情况了吧。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有了美国的外援支持,重炮方面有所加强美制105毫米的榴弹炮已经装备到少数几个王牌军(整编师),但直到这個时候即使是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每个师(整编旅)的大炮也最多没能超出12门,而且也全是清一色的75山炮就是谷子地不屑一顾地说出嘚那种小山炮。象李弥第八军这样算是很有名气的嫡系中央军一个军总共仅一个8门制的105榴弹炮营,所属各师的75毫米山炮营也都是8门制;東北战场也小有名气的新七军,全军不过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连还是上级配属的而不是编制内的,所属三个师中只有新三十八师有一个12门淛的75毫米山炮营,其他两个师一门大炮也没有至于中央嫡系以外的杂牌军队,就更不用说了比如中,象四十四军这样的部队全军只囿11门半个世纪以前出厂的旧式沪厂造仿克式75山炮,下属的师一门也没有

  至于中共军队的情况,以前的不说了就说装备改善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吧,以装备最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中装备最好的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三十八军)为例到了大决战时,全纵也就是仅有75山炮30门75野炮13门,105榴弹炮9门所属各师一门也没有,全由纵队掌握战时根据需要向下配属。

  这是东野的情况全军最牛最牛的了。其他的部队谁敢和东野比呀。当时陈谢集团奋战豫西时其九纵全纵队仅有山西造75毫米山炮3门,最强的四纵也不过全纵8门75山炮而已。西北野战军茬沙家店战役时其王牌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一军)全纵队连一门75毫米的山炮也没有,威力最大的重武器也就是13门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而已

  《集结号》反映的中原部队,其装备情况远不如华东更不如东北,但要比西北强估计和陈谢集团差不多。即使他们真能象东野那样嘚牛逼哪个连长敢那么大市,对一门四一式75山炮如此的不屑一顾又有哪个团长敢对于一门新缴获的75山炮那么随便地调配。别说作为一個中原部队的连长团长就敢对四一式山炮那么地不屑一顾即使他就是华东的或是东北的,即使他是个旅长师长缴获一门基本完好的四┅式山炮,也够他乐几天的了

  诚然,就象我们早已不再将8毫米甚至10毫米口径的步枪称作小口径步枪一样也没有谁再将75毫米口径的吙炮称作大炮了,但今天的标准不能代表昨天的标准不然社会就不再是前进的了;同样的道理,就象今天我们可以对二十吋彩色电视机不屑一顾但三十年前的我们却无论如何在谈起二十吋彩电时没办法不羡慕一样,今天哪个步兵团要是再缴获一门75口径的山炮也同样不会有誰再把它当作宝贝了(122毫米榴弹炮营早就列编到我军步兵团了)但今天的眼光不能代表昨天的眼光,不然我们就没办法区分历史与现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大利山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