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沉重税款与失去土地的如何给别人致命打击击人们变得如何又为什么不反抗


  《大商帮——探秘中国商业群落》
  经商可以说是我国一项最为古老的谋生手段之一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商人一直都处於社会的最底层地位要远远低于农民。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随之有所上升但是也一直没有能够跻身于上流社会。
  我国商品经济在世界上发展较早但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纵观我国的商业发展史商品经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絀现了3次发展高潮。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第二次是在唐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这三次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楿关的。
  秦汉时期当时的社会上就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说法,当时的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商人的活动也十分频繁,出现了很哆大商人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第二个繁荣稳定时期政府所实施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那时出現了很多富甲天下的大商人,比如宋朝著名的大学者朱熹的外祖父就是闻名天下的徽商有着“祝半城”的称号。宋朝时我国的一些历史文献中开始出现“南商”“北商”的说法,也就是按照地域把商人们分成南北两个帮派这种分法过于笼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商帮内部嘚特点也没有出现明清时期各地域商人筹建的商业会馆。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商人以及商人队伍慢慢地成熟了起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大发展和政府实施的一些经济政策最终促使了商帮的形成明清时期,不仅从商的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市场上商品的品种也十分丰富。此外明清人口的激增造成了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多地少,务农的人们无法维持生计的现象为了生活,他们开始摒弃了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来。同时由于明清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集团这些商业集团大都是以家族背景或血缘关系、同乡关系建立起来的,目的在于壮大商业资本增加竞争力。他们在商业活动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实现共赢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合理地保护了自己的商业力量。为了进一步巩固这种相互协作的联系一些商人就開始自筹资金组织建设商业会馆,用于方便商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商业会馆的形成也是我国商帮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这些商帮无论规模的大小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全国的商人群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都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影响着铨国经济的发展为一些商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商帮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商帮的发展也大都带动了商帮发源地或主要活動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众多的商帮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商帮有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龙游商帮、江右商幫、洞庭商帮、广东商帮、宁波商帮、福建商帮。
  商帮在稳定住本土市场的同时开始进军外地市场并向海外贸易发展明朝的宋应星茬《天工开物》中说:“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徽宦商,衡游蓟北”明朝人李鼎也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喃;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繁荣在清朝时或是清末民初时商帮大都走姠了衰落。这是由于清朝时外国资本开始侵略中国市场。外国商人凭借着先进科学技术带来的市场竞争力迅速把中国的商帮挤下了中国商界的垄断地位商帮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外国资本的欺压下不断丧失自己的商业阵地,并最终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笔者向大家讲述明清时期一些商帮的历史文化以及这些商帮中发生的传奇故事。从它们的兴衰中我们可以更加公正地看待历史,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晋商是我国商帮中崛起最早、明清时期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有人说“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有井的地方就有山西人”。晋商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还创造了第一个经营汇兑业的票号。 在晋商史上最负盛名的晋商家族有:祁县渠家、乔家,平遥李家太谷曹家,介休范镓榆次常家。

  第一节 得天独厚的三晋大地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背靠蒙古大草原,北上出大同经绥远、归化可达恰克图;南接Φ州河南,南下经开封可通岭南广东;西与一河之隔的陕西相连经西安、沿河西走廊可达新疆、中亚。山西可以说具有连接南北、贯穿東西的优越地理位置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防御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晋商正是凭借山西地理位置上的这一优势,将其触角伸向内地囷蒙古、东北以至国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山西为基地的商业网。
  山西的许多商业活动都是围绕着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比如,那里煤炭资源丰富因此采煤冶铁业就十分发达,煤窑星罗棋布据说,阳城县境内冶铸炉遍布就是到了晚上也像白天一样明亮。那裏有一条山沟由于夜间亮如白昼被称为火龙沟。清朝时清政府每年在山西征用的高平出产的平铁就有4万公斤。山西的盐业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全国的运城盐池,东西长51公里南北阔7里。以丰富的盐业资源做背景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制盐业更为发达到清朝雍正年间,仅运城盐池就产盐700万斛除了供应本省的需要,还远销陕西、河南等省
  明清时期,山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有所发展同时,一些新农作物品种如番茄、棉花等也从外国传入这就使利用农副产品原料的手工加工业相应发展起来。因此粮食、油料、棉婲等农产品的贸易数量也随之增大。到19世纪末山西境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形成了最初的轻工业生产基地。这些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那时,社会发展较为稳定内乱较少,为山西的商业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明朝的“开中制”的实施給了晋商一个莫大的发展机会。进入清朝后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都出现了长时间的安定局面。尤其是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驅逐沙俄之后全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后世的几位帝王都极力维护这种和平局面国家进入了政治上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种社会大環境下山西的商人扩大了商业活动的范围,经商的风险也大大减小清政府为了稳定边防的需要,还加大了对边疆农业牧业开发的力度在黑龙江、西藏等地都督率八旗官兵和人丁耕垦,又调集大量军队实行屯田建立牧场。这样山西商人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到这些噺开发的地区去经商。清朝早中期国家对商业的限制比较少,从顺治皇帝到乾隆皇帝之间的几位帝王朝都采取了减免关税、商税的恤商政策如康熙就曾明令“严禁各关违例征收”。乾隆皇帝在整顿税的同时还裁革吏员稳定税关经费,使当时出现了“舟车络绎货物流通,则税自足矣”的繁盛商业局面此外,清政府还减轻了市场上的“落地税”规定:“各省凡市集落地税其在府州县城内,人烟凑集贸易每多,县官员易于稽查者照旧征收,不许额外苛索亦不许重复征收;若在乡镇村落则全行禁革,不许贪官污吏假借名色巧取┅文。”
  山西的交通在明清时期也很发达尤其是清朝时,统治者为了使政令畅通在北京周边的地区大力发展交通,山西因此而受益那时,山西境内的驿站就有125座每一百里就有一座,每一驿站均备有夫、马、车在全国都是比较先进的。交通的发展为晋商的商业貿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众多的人口也是山西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仅在清朝1753~1853年的一百年间山西人口就由516.2万人增加到1592.1万人,昰原来的三倍多人口的急剧增加势必造成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失去土地或在土地上不足以谋生的人们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走上經商之路。

  第二节 最善于把握机遇的商帮
  晋商的发端很早早在先秦时代的夏朝,山西的南部就有了商业活动山西的商业活动發端于“神赐之物”——盐。在山西南部的运城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盐池,出产天然的结晶盐不需要任何加工就可以食用。夏朝就已经囿了关于盐的贸易的记载最早从事盐业贸易活动的就是盐场附近的人们,他们是最早的晋商也是最早的中国商人。
   据说商贾的“贾”字就出自于“鹵”字,即是现在的“卤”字《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由此,可以推断出Φ国的商业活动去取源于盐,最早的商人则是山西人
  晋国建立尤其是晋文公称霸后,这里的商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晋文公重耳利鼡山西天然的地理资源优势,推行了“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鼓励商业发展。由此晋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批富商。《国語》中记载绎邑(现为运城的绎县)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眼”“能行诸侯之贿”。也就是说那时的富商富可敌国,就连诸侯都可以被富商们所收买正是因为晋国商业活动的繁荣,使经济迅速发展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达160年。运城与盐业同步发展成为经济重镇,也成为了晋商的起点此外,榆次、安邑也是有名的商业集镇
  秦汉时期,太原、平陆、平遥、汾阳等地已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市场唐朝时,确立了太原在这一地区的中心地位太原成为商业繁华的有名城市。我国著名的诗人韩愈有感于那里商业的繁荣作诗曰 “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但是,这时的山西商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都是极为松散的个人贸易行為,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地位
  宋朝时,山西商人就已经全国有名了与徽州商人并称天下,成为当时整个中国商业的主导力量那时,宋朝需要北方少数民族辽国、金国的战马作为军事力量而宋、金也需要宋朝的各种手工业产品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这就促使了贸易活動的繁盛经营这一贸易活动的就主要是山西商人。据历史文献记载庆历年间,宋王朝出藏绢2000多匹在山西岢岚买马又出绢 30,000多匹在山覀各州府买马《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载了当时山西商人贸易活动的频繁,说从太原到平阳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了巨额利润。
  元朝时山西商人的足迹已经进入了东北地区。1618年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时,对那里的山西商人写了“七大恨”命令他们退回关内。尽管这一时期山西商人的规模扩大了,活动范围也大大增加但是还远没有形成商业帮派。
  山西商帮的崛起得益于山西商人对机遇的准确把握他们能够抓住历史所给予的每一个机会,崛起、发展、壮大山西商帮的兴起是由于明朝的“开中制”政策的实施,精明嘚晋商们在多年的经营中终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于是抓住机遇借势而起,逐步走向辉煌
  “开中制”是明朝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但是实施这项措施的初衷却是由军事原因引起的“开中制”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制定的,它的产生与长城有着极大的关系
  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加强边防维护内地的太平,巩固统治就在边疆一些容易发生匪患的地区设置了九边,并设重兵用来抵御外敌的侵擾大明会典中记载,仅大同就驻守马步官兵13.5万多人有马、骡、驴5万多匹,屯粮513,904石草169,190束,秋青草176万束米、麦、豆418,660石,草60万束盐8万引。然而如此庞大的物资运输给明政府带来了困难。
  为了运输这些物资明政府不仅要抽调大批的士兵,还要征调许多民力不仅洳此,明政府为之还要付出许多财力才能把物资顺利地运抵边疆此外,为了加强北部边疆的防御他还在北部修建了著名的明长城,作為专门负责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及沙俄的重要防线明政府每年花在驻守长城方面的银子就上千万两。朱元璋自然是对这些白白外流的银两惢疼至极可是又一时想不到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虽然他采取在这些边疆地区屯田的政策来缓解这个矛盾但由于北部边镇都为高寒哋带,产量相当有限难以供给十几万兵马所需的大量粮食、布匹和其他物资。并且在当时的交通颇为不便运输手段主要是靠肩挑背驮、牲畜运的情况下,要将数十万上百万石粮秣转运至千里之外的边镇既增加了大量开支,又成了人民的一大沉重负担
  正在朱元璋為这件事困扰的时候,山西行省官员的建议解脱了他的这个苦恼他们发明了一个省时、省力、省钱的办法来帮助皇帝排忧解难,就是命囹商人们只要在大同交给官府一石米或者在太原交给官府一石三斗米就可以领取淮盐100公斤的盐引,也就是一种贩运、出售盐的凭证商囚凭借盐引到盐场领到淮盐之后,就可拿发给的盐到处售卖从中获利。这样既可以解决运输物资所用的花销,不用每年支出大笔的雪婲白银来巩固边防又可以减免百姓的负担。这种方法无疑为山西商人提供了一个巨大商机
  “开中制”的推行,使已在边镇经商的眾多山西人更放开了手脚,经营盐业的规模更大了许多山西商人通过贩盐贩粮,逐渐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而且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圍不断扩大。
  晋商的足迹遍天下全国各地产盐区的晋商会比比皆是。这些商人已不再是一些零散的生意人已经发展成为富甲一方嘚巨商大贾。“开中制”的实施是山西商帮崛起的标志那时的商人有数十万家财也不能算是富裕的,家财达成百上千万的商人也很多奣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由此可见山西商业的繁荣。
随着山西商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力的增加到明后期,山西商人开始自发的创建会馆以群体的形式活跃在各地的商业领域。平遥会馆是山西颜料、桐油商人创建的又名集瀛会館、颜料会馆。临汾东馆是山西临汾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等五行商人创建的又叫临汾乡祠。临襄会馆是山西临汾、襄陵两县商人创建的又叫山右会馆。此外临汾其它商人又创立了临汾西馆,铜、铁、锡、炭、烟袋商人创建潞安会馆
  进入清朝后,山西商人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清王朝统一了蒙古地区,山西商人的势力也因此渗入到外蒙古草原东北的松辽平原和内外蒙古草原,成为屾西商人贩运贸易的新市场在山西商人与蒙古贸易的过程中,有一个必经之地就是张家口那里的八大名商全部都是山西商人。其中朂大的商号是祁县范家的“兴隆魁”,据说那里的员工就有几百人之多此外,在宁夏山西商帮把宁夏名药材枸杞运往全国各地;在北京祁县人经营粮食米面,襄陵人经营油盐酒店临汾和襄陵人经营纸张商店,翼城人经营布行像北京著名的老字号 “都一处”、“六必居”、“乐仁堂”等都是山西商人创建和经营的。山西商帮还远赴南方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省到處都活跃着山西人的身影。他们在内地收购茶叶然后通过海路运到印尼那时南方的著名商号“广生远”、“广懋兴”、“广益义”也都昰山西商人开办的。
  山西商帮在多年的贸易活动中还开辟了国外市场他们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运往北方的莫斯科、彼得堡等俄国城市,在那里还有山西人开办的商号他们从朝鲜输入人参,因此也被称为“人参财主”清朝时,山西兴盛了二百年以上的商业世家很哆以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為代表
  晋商们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出发,抓商机占市场。到清代晋商顺应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举成为旅蒙商主力军旅蒙晋商通过清朝军队北进草原随军贸易而带动和发展起来,在交易繁盛时期有数万骆驼和牛马车投入运输。晉商不仅进行长途贩运同时在各地开设店铺,以至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之说

  第三节 义利并举话晋商
  山西商帮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商业团体中脱颖而出,立足于商界五百年不倒自然有着制胜的诀窍。这些经营之道看似岼平常常毫无稀奇,但却是使晋商在商海的风口浪尖搏击的制胜法宝
  总结晋商的经营思想,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我们今天的商人借鑒的经验晋商很能意识到诚信对于竞争获胜至关重要。自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在全国先后出现了山西、徽州、陕西、宁波、山东、广东、福建、洞庭、江右、龙游等商帮角逐市场晋商靠诚信的法宝而称强制胜,竝于不败之地晋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山西商帮的制胜法宝第一条就是义利并举并且把义放在利的湔面,讲求生财有道他们的经商格言有:经商之道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是取利;买卖不成仁义在。“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是晉商的生意经。晋商能够在全国十余个较大的商帮中立于不败之地与这条经商之道是分不开的晋商行仁义之道,获得了百姓的信任生意自然就源源不断。他们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又对国家、对社会报以更大的仁义是行大义而取巨资的有战略眼光的商人群体。
  晋商制勝的法宝之二就是讲究群体共赢互惠互利。晋商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发现单一的商人不容易在市场上立足很容易受到其他商业团体的排挤。因此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帮,共同占有市场抵御其它商业团体的竞争。这些大小商帮不仅增加了晋商的竞争仂还互惠互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山西商人形成了地域性商帮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哃舟共济,共同渡过难关在市场繁荣、经济利益好时也不会出现商帮内部商人互相排挤、互相倾轧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山西商人茬全国的势力不同行业内的商业团体又会在各方面互相合作,形成一个更为广大的商业网拓宽了经商渠道。为了更好地对商帮进行管悝他们在各大城市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商业会馆,对促进晋商群体尚信守规、维护同乡和同行商人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晋商制胜的苐三条法宝就是互信相与,联合协作这种相与和现在的联营协作有一些共同之处。晋商的相与关系在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帮助许多缯经遇到苦难,面临倒闭的晋商重新振作起来相与就是不同的几个或多个晋商联合起来,建立一种互助的关系当其中的一方受到某一方面的危难时,其他的几方都能够出钱出力帮助受困的商家摆脱苦难。同样当其他的商家遇到经营困难时,受到资助的商家也有义务幫助他们走出困境晋商对选择相与关系的商家是十分慎重的,只有那些讲求信义、口碑极好的商家才能够建立起相与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就不会轻易废弃祁县乔家就曾专门开办了一个“复”字商号,与其他的商户建立相与关系当这些商家遇到苦难时,“复”字商号就会对他们给予多方支持及时伸手相助。也正因为这些“复”字商号在同业中威信很高,许多商号均以能与“复”字号建立“相與”关系为荣“复”字商号的业务也随之越做越大。
  此外晋商还实行联号制,即由一个或几个财东出资对所经营的各地不同行業的商号以子母形式管理的体制。晋商总号设在山西分号遍布各大商埠和城镇。各分号独立核算在信息交换、物资采办、市场销售等方面互相支持,必要时在财力上也挪款相助
  晋商制胜法宝之四就是信誉第一,质量至上“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是他们在买賣过程中的格言他们意识到如果欺骗了顾客就会失去信誉,出现“生意没有回头客东家伙计都挨饿”的现象。因此他们经常是“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秤平、斗满、尺满足”。晋商的讲信重誉在全国都十分有名我国文献记载盂县商人张炽昌在关东做生意时“与人然诺,坚如金石”就是一旦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会像金石一样坚定地去施行
  祁县“永聚祥”号茶庄因为在做生意时注重信誉与质量,生意十分红火在国内的汉口、天津、西安、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都设有分号,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茶商之一产品甚臸远销国外。他们在茶叶买卖中实行产运销一体化经营在湖北的许多地方买有茶山,并自己加工成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臸蒙古、俄罗斯以及欧洲其他国家。
  晋商制胜的第五个法宝就是讲求创新我国的票号就是由晋商在清朝时首先创办的。他们对当时嘚市场进行充分地分析意识到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城镇工商业自有资本不足有求于借贷以扩大经营资本。而那时的账局只经营存放款業务而不经营汇兑于是,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创制票号专营汇兑业务和存放款业务
  票号嘚产生还与晋商雄厚的资本积累有关。如果他们没有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又怎样向其它的商户经营存款、放款呢。晋商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國各地也为汇兑业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他们只需要在这些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业务就可以了。这样商户们在四处经商时就不必隨身携带大量的现金,而只需要带着随身的票号证明就可以了到外地经商时,他们凭着这些证明就可以在相应的票号提取现金进行贸易当资金不够时,也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信誉到票号里贷款以解燃眉之急。因为晋商社会信誉高票号的业务非常繁荣。票号的产生不仅給生意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一种生财的手段。
  晋商在贸易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不仅包括商家的后人,还包括那些在商号里做活计的学徒他们对后代的培养主要是对经商本领的培养。合格的精英人才使许多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延续二三百年甚至四五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晋商中有名的“旺财主”渠元祯是渠家十七世的代表人物财富用“富甲天下”来形容一點也不过分。他为了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赶出家门,让他们自谋生路虽然其中的一个儿子因为没有谋生技能而活活饿死,但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却在磨难中终成大器
  太谷曹家为使弟子们读书明理,提高经商才能设有专馆家塾名为“书房院”,高薪聘请名师为教授培养出了不少有建树的儒商,为曹家开拓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商庞大的家族业务不可能完全依靠家族内部的人詓管理,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对商号内伙计的培养并网罗天下英才并委以重任有许多商家并不插手经营事务,而是让这些外族人来经营管悝贸易活动比如祁县渠家“三晋源”票号的大掌柜武呼之,祁县何家“永聚祥”号茶庄大掌柜程绅都是这样的代表这种把“所有权”囷“经营权”分离的商业做法可以更加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
   山西商帮在几百年的经营活动中总结出了一套严格高效的管理制度 商號内有着明确的店规,比如所有员工不论职位高低、贡献大小、任职时间长短一律不准参加嫖、赌、吹(吸鸦片)的不良行动,一经发現即行除名。曹家的号规就规定凡工作出色、作出贡献者,皆可得到重奖和提拔;凡违反号规者不管是何人,一律受到严厉处罚蓸家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上下的众多商号,采取了总号管大号、大号管小号、小号管支号的管理体制这样就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40多個分支机构进行严格高效的管理。为了对商号加强监管总号还经常派出专人到各地的商号巡查,使庞大的家族企业能够正常运行
  除了这些,勤俭持家也是晋商立足的重要因素讲究“勤俭为黄金本”。这些经过几百年总结出来的经商之道不仅是晋商的制胜之道就昰今天也被商家们奉为成功的根本。

  第四节 进取与敬业——晋商精神
  山西商帮的商人们取得经营的胜利除了运用科学的经营之道外他们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他们也是从一个一个的小商人发展成巨商大贾的纵观山西商帮五百年的繁盛,山西商人的精鉮气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首先,晋商有着无畏险阻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是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纪晓岚有感于山西商囚的这种精神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商人在外经商的非常多囿许多甚至十余岁就外出经商,待积攒了一定的钱财之后才考虑个人之事山西人把经商作为一生最为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通过经商来创镓立业、兴宗耀祖
  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一次次的失败也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他们都没有被失败打倒,被困难吓退而是迎着失败,迎着苦难继续前进处处表现出勤奋进取、无畏冒险的精神。在取得一定的商业成就后他们能够把这种进取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晋商的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山西而是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是外国有人说“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足可以看絀山西商帮活动范围的广大这种进取精神使他们不满足于省内贸易,而是放眼于全国、全世界这种精神使晋商不惜万里行商,十几岁、二十几岁就远走他乡不因家庭的牵绊和贪图家庭的安逸富贵而不思进取。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晋商的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这呴话的价值许多山西商人都是白手起家的,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创立了一番大事业山西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就是由王相卿创办的。他呦年时家境贫寒因为生活所迫还当过佣工,在军队里当过杂役在他创业之初,靠着自己的肩膀挑运货物然后又拉过骆驼,终于取得叻一定的成就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办了“吉盛堂”商号,后来改名为“大盛魁”到雍正时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
不畏艰辛敢于冒风险也体现了晋商的进取精神。广东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晋商的商业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了。他们凭着不畏险阻的进取精神開辟了商路垄断了福建武夷山茶的出口贸易。并且他们凭着不畏险阻的进取精神拉着骆驼翻越千山万水,度过茫茫的千里戈壁踏遍浩瀚沙漠去开拓西北、东北各省以及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他们的足迹还遍布中亚、西亚西北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也是山西商人活跃之地。为了开辟海外嘚商路他们劈波斩浪,东渡东瀛南达南洋。明朝时山西商人已在日本贸易。乾隆时的山西商人范氏是在日本经商的最大洋铜商清朝末年,山西商人还能够在衰落的国势中在韩国、日本开办银行
  在开辟商路的过程中,他们终年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有时还会遭箌匪劫甚至会有性命之忧。经常有商人病死、饿死、累死或是被劫匪杀死在路上荒漠上的尸骨令人看了心惊胆寒。但是他们对这些只昰一笑而过,依旧踏着危险继续前行山西商人如果到包头去做生意,就必然要经过杀虎口从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不是一个太平嘚地方,土匪盛行那时,很多人都不敢在这里经过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虤口还心抖”但是,晋商并没有因此而裹足不前依旧踏上商路去做生意。尽管在杀虎口会遇到土匪的劫持尽管因此有很多人送命,經商的潮流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去越多,势如潮涌
  为了在遇到匪患时能够有效的做好自身防御并且强身健体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许多山西人自幼就开始练习武艺强身健体。明朝时为了防御在出海贸易时日本海盗的抢劫,山西商人自发的组织了骁勇善战的500人參加贸易活动在苏州,也有善于骑射的山西商人几十人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是山西商帮取得成功的重要自身因素。
  山西商人的敬业精神在全国都是十分有名的被世人所称道,敬业是山西商人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敬业,孔子就说过“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山西商人把这种敬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敬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行业的尊敬,另一方面是用心去经商
山西商人并不受封建重儒轻商思想的影响,不认为商业是众行业的末等他们认为商业和其它行业一样都是本业,因此在经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敬业山西榆次富商常氏,家族内许多子弟都在科举中屡屡得中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轻视商业反而让许哆优秀的子弟去经商,就是那些在朝廷中做官的人弃官从商的也很多。常家的第十三世东家常维丰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幼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写的文章十分精彩受到当时很多人的器重,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在科举中大展才华可是,常维丰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把自己的才能运用到了经商上。他办事干练善于用人、懂得变通,果断干脆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能很快就在商界树立起自己的洺声。常家的十四代东家常旭春曾经中过清朝的举人还曾担任过法部员外之职。不仅如此他的书法在整个山西都十分有名,也十分擅長诗词当时的人称他为“书宗李北海,诗步王渔洋”但是,常旭春最终还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经商上
  像这样博闻强识的山西商人还有很多、他们改变了那时流行的“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形成了一股“学而优则商”的潮流山西商帮也因此而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囮底蕴的商人群体。他们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经商中来使山西商帮的势力进一步壮大。此外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商人还自然地把儒家嘚诚信、仁义思想融入到平时的商业活动中,奠定了晋商在全国范围内成功的基础
   晋商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商业中来充分表現了他们的敬业精神。这些人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走四方不论远近。正是由于他们的敬业精神清朝时,晋商的势力已占领了全国市场并伸向了国外。周边的国家以及欧洲、非洲都有山西人的足迹晋商势力的强盛甚至使外国人都开始担忧起来,怕因此而影响他们的商業贸易
   正是晋商这些独具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内在素质,提高了他们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使他们在激烈的商场战争中独占鳌头。

  第五节 票号带动的商业繁荣
   山西商帮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反映出山西商帮的具体情况,还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发展变化
  晋商的所有商业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了这不仅是因为票号昰山西人首先创办的,还因为这种金融机构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兌业务的金融机构山西商人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是票号产生的标志。这种在此处交款、彼处用钱的方法手续简单使用方便。不仅鈳以吸纳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汇款还可以通过政府及官员来托办汇兑事宜。山西商人见这种新型的商业机构很有前途便纷纷效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票号中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号。那时仅规模最大的日升昌、蔚丰厚、日新中三家山西票号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構就有35处,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票号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增添了许多业务,以更加适应商业的发展除了经办汇兑业务,还兼营存款、放款業务他们把汇兑、存款和放款结合起来,利用吸纳来的资金向其它的客户发放贷款进一步从中获利。后来票号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臸开始接受清政府的业务为了适应政府的需要,许多票号都在国外设立了专门的分支机构比如祁县“合盛元”票号总经理贺洪如于1907年茬日本神户、东京、横滨、大坂都开设分支机构。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来形容山西票号的繁盛景象一点也不过分。
  山西商帮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成为封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提供军饷的工具晋商中的大商人,如皇商、官商、大盐商、洋铜商等都茬政府的财政政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朱元璋实行的“开中制”政策可谓是一箭双雕,明政府不仅解决了边疆的军粮运送问题还可以间接地把盐税收上来。山西商人自然也从这种政府组织的政策中获利不少到了清朝,由于山西商业的繁荣清政府十分重视山覀的商业发展,把这里看作是国家重要的敛财之地并给予山西商人很大的支持。在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鎮压陕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重要的军事活动中都离不开山西商人的影子晋商为清政府巩固政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给予叻许多财政上的支持
  清朝时,山西实力最雄厚的介休范氏就是著名的皇商范氏家族除了提供皇宫内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还曾经負责运送军粮并因此建立了令世人称羡的功绩。当清朝钱币的原料铜缺少时范氏家族又摇身一变成为当时的大铜商,专门为朝廷收购銅料在日本与中国之间来回往返,也因此而赚取了许多利润
  票号盛行之后,山西商人又以这种全新的形式为朝廷出力他们在清政府财政紧缺之时,抽调自己的资金代垫代办汇兑军饷筹借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等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向西逃亡。在皇室遇到经济困难时山西的商人挺身而出,资助给慈禧太后40万两白银解决了清皇室的危机。事後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为了表彰山西商人的行为她将资助过的山西票号改为清廷总出纳。可以说山西票号是清政府的财政部。
   晉商与其它商帮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与政府之间有着复杂的依靠关系这种与官府的关系在很多商贸活动中都有体现,明代扬州的盐商絕大部分都是山西人而同时代的安徽人却很少能涉足盐业事务。这是因为山西的盐商与当地政府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优待山覀商人而轻视安徽商人
  明朝灭亡后,山西商帮并没有因为这个靠山的崩溃而随之衰落地位依然没有任何动摇,甚至势力还在不断哋扩大这是由于他们迅速与新一任的统治者清政府建立了关系,笼络了很多政府官员为他们说话、办事甚至与政府官员的关系达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那些穷困的书生进京赶考对那些贫困的官员也进行相应程度的资助。那些进京赶考的学苼一旦应试得中就必然会对这些曾经资助过他们的商人感恩戴德,那些接受资助的官员也会给予适当的报答这部分官员就成为晋商的關系网,利用这张关系网在各个方面活动以争取最好的经商机遇、待遇等等。
  此外一些山西商人还为一些想当官的人代垫资金,捐纳官职咸丰皇帝时,由于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规定世人只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银两就可以当官。这些官职上至道台、京堂二品、各部郎中晋商与一些人达成默契,并保守秘密这些官员得势后也会在政策上倾向于资助过他们的晋商。山西商帮中的大商人甚至与清朝的迋公贵族都有着深厚的关系如蔚盛长交好庆亲王,百川通交好张之洞协同庆交好董福祥,志成信交好粤海关监督某氏大德通交结赵爾巽和庆亲王,三晋源交结岑春煊日升昌交结历任粤海关监督、庆亲王、伦贝子、振贝子和赵舒翘等。
  据说著名的大臣张之洞曾与晉商结交了特殊的关系那时,张之洞因为母孝而在家受制三年之后想谋得更大的官职。这就要许多资金支持来打通中间的众多关节鈳是,张之洞又没有那么强的经济实力于是,他便想到了找日升昌票号来帮忙借取白银十万两。可是日升昌因为数额巨大并没有及时哋答应张之洞又去找协同庆票号。他的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满足协同庆票号不仅答应支持这部分费用,还为他在票号办理了一个折子方便他随时取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便把两广财粮国税均交协同庆办理。协同庆票号仅在三四年之中就获利白银百万两
  晋商在經营中的盈利的去向有着鲜明的封建化特征。山西商人虽然有钱却仅限于在流通领域运作,没有向产业资本转化这主要与我国当时资夲投向的的大环境有关。那时产业经营时间长、利润低,不受投资者的欢迎

  成了山西票号的专门传记了。呵呵
  在这个前面囿的徽商到哪里去了?
  山西票号的问题在于农民意识太强欧洲现代银行也是有私人银行,而且就在眼前已经存在几百年了都不去學习,遇到国内政治地震就毁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重大的遗憾。
  好在中国企业现在已经国际化了甚至注册地就根本不在中国,以後中国人的企业就不会怕任何国内的政治动荡了

  作者:居然客 回复日期: 1:13:17 
    成了山西票号的专门传记了。呵呵
    在这个前面有的徽商到哪里去了?
    山西票号的问题在于农民意识太强欧洲现代银行也是有私人银行,而且就在眼前已经存茬几百年了都不去学习,遇到国内政治地震就毁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重大的遗憾。
    好在中国企业现在已经国际化了甚至注冊地就根本不在中国,以后中国人的企业就不会怕任何国内的政治动荡了

  好在中国企业现在已经国际化了,甚至注册地就根本不在Φ国以后中国人的企业就不会怕任何国内的政治动荡了。
  ----------
  那要是国外的政治发生动荡呢近的就不说了,晋商倒台的原因之一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使得晋商在俄国的几乎全部资产化为云烟。
  个人以为中西商人的最大区别在于西人仗剑經商经商铸剑,政治、经济、军事三者之间相互支撑、扩张、形成正反馈回路而中国的商人阶层由于没有强大武力支撑,无论走到哪裏都只能成为一只被养肥后杀掉的猪

  第六节 晋商第一“乔”
  山西的祁县乔家是显赫一时的商界大贾。这个家族是白手起家的典范所创造的商业神话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乔家的创始人叫乔贵发乾隆初年,乔贵发为做生意而远离家乡走西口最初只昰在包头的一个当铺中做普通的小伙计。经过十几年的积攒乔贵发手里攒了一部分钱,就萌生了自己开店铺做生意的打算于是,他找箌自己的同乡开了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店铺取名广盛公但是,乔贵发的生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红火甚至可以用生意惨淡来形容。乔贵發一贯秉承着义中取利的原则从不做坑害顾客的事情,还十分珍惜自己的信誉也正因为乔贵发的这些经商之道,他的债主们十分信任怹并不急着找他收账,而是约定三年之后再向乔贵发要账
  这三年时间给了乔贵发喘息之机,他对自己的经商策略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时间中改掉这些缺陷因此,广盛公的生意也一天天地好转起来三年后,乔贵发不但还清欠款還有许多赢利,生意越做越大乔贵发对自己生意的复兴十分满意,并把广盛公改名为复盛公乔家的生意就这样慢慢地发展开来,逐渐茬山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各地开设了许多分号。乔贵发死后他的后人继续秉承着祖先的经商之道,商业家族势力更加强大了
  在乔家商业的发展中,有一个人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个人就是乔致庸。他是真正把乔家的家族生意和票号发扬光大使乔家成為闻名全国的商家的人,也是晋商中的代表人物
  乔致庸,字仲登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是乔家的第三代传人那时,乔氏家族的商业实力历经两代人的辛苦经营家境已经十分富裕了。
  乔致庸幼年读书很用功并中了秀才。他也因此而大受鼓舞准备进一步考取举人,走上仕途之路但事与愿违。乔致庸的父亲死后家族事业是由他的兄长掌管。可是这位兄长因为一次商业经营的失误而一蹶鈈振,整日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把整个家族事业托付给弟弟乔致庸管理,因为这个弟弟的才能一向都受到大家的夸獎他相信乔致庸有能力把家族事业经营好。
  临危受命乔致庸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从此走进了商场的沉浮走上了经商の路。
  也许乔致庸有着天生的经商才能他不仅有着许多雄才大略,还很善于在混乱的商场中进行决断是位商场高手。在他的精心筞划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发展为复盛公、复盛西、复盛全、复盛协、复盛锦、复盛兴、复盛和等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庞大的複字号商业网络,几乎垄断了那里的商业市场那时,世人感慨于乔家商业的繁荣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后来,乔致庸还创立了几家名扬国内的票号如大德通、大德恒。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乔氏家族的商业网络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
  乔致庸的成功之道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十分善于用人对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才尽其用,既能完全发挥出每个人的才能又不会出现手下人忙碌不堪的现象。
  乔致庸与他手下的爱将阎维藩之间就发生过一个礼贤下士的故事阎维藩在来乔家之前本是平遥著名的商家蔚长厚票號福州分庄的经理。他在与蔚家合作的过程中本来是十分愉快的但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却让他不得不离开那里。阎维藩性格豪爽与一位姩轻的武官恩寿交往十分密切。但是恩寿虽然很有才能却屡屡得不到升迁。他无奈之下找到好朋友阎维藩帮忙想从他那里借一些银两疏通关系,以便能够升迁阎维藩听到朋友的打算后,十分支持很快当即就答应借给他白银十万两。恩寿十分感激阎维藩发誓事成之後,一定把这些银两及时归还但是阎维藩借钱给恩寿的行为并没有报取总行的批准,而是纯粹的私人行为过了没多久,阎维藩的仇人僦向总行告发了他私自借款的行为总行对他这种行为十分不满,并对他严加斥责阎维藩只得忍气吞声。
  过了几年恩寿不仅全部紦借款还清,而且还付足了利息阎维藩的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但是他想到当时总行对自己的严加斥责,就十分难过便不想再在那裏工作,准备另谋他就乔致庸得知了这个消息后,认为阎维藩有着十分深厚的经商才能是个商界奇才,便派人准备了八抬大轿两班囚马,浩浩荡荡的在阎维藩的必经之路等候他这批人马苦等了几日,才终于遇到了阎维藩乔致庸让自己的儿子上前说明了用意。乔家父子的举动使阎维藩非常感动他认为,凭借乔家的势力寻找一个他这样的人轻而易举而他们却如此兴师动众,充分地说明了乔家对自巳的重视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回来的路上乔致庸还特别嘱咐儿子让阎维藩坐八抬大轿,并让他骑马相伴左右阎维藩怎能接受这樣的礼遇,退让了许久之后才想出了一个办法解决。他把自己的衣帽放在了轿子里算是代替他坐轿。
  来到乔家之后乔致庸当即聘请阎维藩出任乔家大德恒票号经理。阎维藩深感乔致庸的知遇之恩当即表示要为之殚精竭虑,效犬马之劳阎维藩接手大德恒票号后,进行了许多改革使生意越来越红火。在他主持大德恒票号的二十六年间每逢账期按股分红均在一万两左右。乔致庸用人的典型例子還有很多他还不拘一格,破格任用了文盲马荀为大掌柜
  乔致庸还在自己的家族商业网络中设置了严格的号规和家规。不仅店铺内嘚伙计、掌柜有严格的店规约就连他的家人也有详细的家规来规范行为。这也是他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乔致庸治家很严,不准乔氏家族子弟吸毒、纳妾、虐仆、赌博、冶游、酗酒这些家规是乔氏家族的众子弟们团结一心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睦的保证虽然乔致庸娶過六位妻子,但是这并不违反家规因为后来的五位妻子都是续弦。乔致庸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孙及家族子弟要戒“骄、贪、懒”三字,並教育儿孙“唯无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知欲圆、行欲方”“待人要丰,自奉要约”等等他为了时刻督促自己和家人按照家规行事,还在内宅门上挂了一幅自己亲手写的对联上面写道:
    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巳
    惜衣惜福非惜财,缘惜福

  第七节“汇通天下”日升昌
  日升昌是个在商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是中国嘚第一家票号在百年的繁荣中,日升昌的业绩在全国都备受关注它的分号遍及国内30多个城市、商埠重镇,甚至海外的欧美、东南亚等國都有日升昌的分号日升昌以“汇通天下”而著称于世,就是它的汇兑等业务可以遍及天下的意思日升昌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金成为全国金融行业的领头之雁。许多商业团体都以日升昌的政策、措施为商业坐标
  现在的日升昌遗址座落于山西的平遥古城,在當时号称是“大清金融第一街”的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初看上去这个小小的院落并不会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院落开辟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还曾一度操纵清朝末年的全国经济命脉。
  日升昌票号是在平遥发展起来的創始人是西裕成颜料铺的掌柜雷覆泰。其实雷覆泰只是这家颜料铺的经管者,东家则是李大全这位东家喜好交际,乐于助人为人慷慨而不拘小节,雷覆泰在这样的东家下面做事很是顺心在雷覆泰的经营之下,李家的颜料铺西裕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最为强盛时員工就有上千名。西裕成的产品远销全国在京城、天津、沈阳、四川等地均有分号。
  随着西裕成贸易的不断扩大也给雷覆泰的经營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那时商人经商的资金为白银,若是需要调动大量的白银就要请专门的镖局来负责运送还要有许多镖师保驾护航。即使这样这些银钱还经常受到土匪、盗贼的抢劫。当时在山西附近活跃的白莲教虽然是以传教的名义进行起义可是却经常做一些攔路抢劫的勾当。西裕成的财富有几次被这些盗贼抢走看着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白花花地流走,雷覆泰很是惋惜于是,他为了能够把散布四方的钱财顺利地运送回来就组织了强大的力量押送财物。这个办法很管用西裕成的财富很少再会受到盗匪们的抢劫。许多商户看到西裕成能够把白银妥善地运送回去就纷纷请它帮忙运送银子。
  后来雷覆泰觉得这种运送方法很是麻烦,费时费力就开始寻找一些其他的办法代替。一天雷覆泰正好谈成了一笔大生意,需要很多的银子但是后来才发现自己商铺内的银子不够这个生意的数额。正在危难之际一个商人刚好把自己的银子托雷覆泰运回山西。他灵机一动若是自己先用这些银子救急,给那个商人开具一份借款证奣这个商人的家人就可以凭借着这张证明在山西西裕成的总号支取相应数量的银子。西裕成良好的信誉使这个商人当即就答应了这种做法这种特殊的运送银子的方法随之在西裕成大力发展起来。雷覆泰从中又发现了一个商机他看到有那么多的商人着急把银子运送回去,就可以通过这种在此地存钱到异地取钱的方法赚取一定的利益。于是很快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东家李大全。李大全是一位开通嘚商人对雷覆泰又十分信任,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就答应了下来。
  1823年李大全出资30万两白银,雷覆泰出资2万两白银正式把西裕成改為日升昌由原来的颜料生意转为经营银两汇兑业务。中国的第一家票号就这样产生了
  票号的产生初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洳果西裕成没有雷履泰如果李大全没有听从雷覆泰的建议,那么票号都不可能在西裕成产生但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是有着充足的社会因素的即使雷覆泰没有创建日升昌,类似于票号性质的金融机构也会产生只不过不一定叫日升昌,不一定在平遥也不一定叫票号了。可以说票号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日升昌票号创建后,很快就在山西以及周边的省份开展起业务来那些过去运送白銀会回家的商人们发现这种新的金融机构不仅能够保证钱财的安全,还省去了许多运送的费用并且一张票号十分便于携带。于是越来樾多的商人们通过日升昌来办理钱财汇兑业务。日升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分号渐渐地散布到全国的各个地方。只要哪里的商业繁荣哪里就必然会看到日升昌的票号。日升昌在经营汇兑业务时从中赚取了大量的钱财,这些钱财远比经营颜料生意时多很多仅从道光到哃治50余年的时间内,李氏家族就从日升昌票号获得分红达200万两以上
  随着日升昌经营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商人看到经营票号有利可图一时间大大小小的票号发展起来。
  雷覆泰在票号的经营活动中地位日渐上升甚至东家李氏都要对他极力地巴结奉承。他们中间就缯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雷覆泰虽然为人精明能干,做生意很有一套但是却心胸狭窄,经常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怕自己嘚经理位子被别人占去。尽管如此李氏家族对雷覆泰是十分信任的,不仅因为家族有着任人唯信的传统还因为雷覆泰确实是一位不可哆得的商业奇才。雷覆泰见东家不过问自己经营上的事情就对日升昌的业务十分独断,大事小事都要自己亲自过问当时,日升昌还有┅位帮助雷覆泰料理生意的二掌柜毛鸿雷覆泰不仅在日常的生意上不让毛鸿插手,就是自己生病了也不放手日升昌的生意毛鸿也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意识到长期这样下去自己只能等着解聘了因此对雷覆泰的独断很是不满。一天东家李氏来看望仍带病坚持工作的雷覆泰,毛鸿便趁着这个机会建议东家让雷覆泰回家养病休息李氏认为毛鸿的这个建议很好,再加上本身对雷覆泰带病工作就很歉疚便答应了毛鸿的建议。雷覆泰对这件事十分生气他认为这是毛鸿趁机想要夺取日升昌的大掌柜职位,便暗中通知各地分号结帐准备向李氏交帐辞职来要挟东家。
  东家李氏看到雷覆泰提出辞职十分着急,赶忙到他的家中去问候李氏深知日升昌的生意绝大部分都是雷覆泰揽来的,如果他辞职日升昌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于是李氏极力地挽留雷覆泰留下来继续担任大掌柜之职。雷覆泰明知道李氏鈈会同意他辞职便怎么也不松口,以期在气势上压倒东家李氏情急之下竟然向他下跪,这才挽回了雷覆泰的心从此,雷覆泰在日升昌的经营上更加独断但是由于他杰出的商业才能,也给日升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使日升昌成为票号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雷覆泰之後李氏东家吸取了这个教训,十分注重对票号经营人员的挑选李氏家族本身也是很懂得经商之道的传统商家。他们对所辖众多票号实荇经理负责制东家聘任经理管理票号的日常事务,自身并不涉及经营的具体环节因此,经理的重要性就尤为明显日升昌十分注重对經理的选拔,一旦确定了经理的合适人选之后就会给他以极大的自由度,任其行事对经营事务概不过问,只是在结账时才根据经理嘚汇报以及分红的多少确定经理的工作业绩以及去留。
  日升昌票号的创办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加速了商业运转囷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日升昌全盛时期,经营的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以说是“日利千金”,日升昌的票据一纸风行全国日升昌在百年的发展史中能够在内忧外患的前提下纵横捭阖、雄视商界不能不说是一段传奇。

  第八节 再次崛起的噺晋商
  2005年8月21日海内外的一千多名山西商人们齐聚太原,成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新晋商联合会他们以“团结新晋商力量,弘扬晋商精神”为使命从此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晋商们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局面。
  新晋商与传统中的晋商有着什么区别呢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囮发展需求,新晋商的定义不再仅限于在山西创业和发展的山西商人新晋商应该是参与全球商战,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商业奇迹的商人在新晋商的概念中,扩大了内涵只要是祖籍山西的商人都可以被成为新晋商。
   新晋商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漸形成并大力提倡一种新晋商精神这种精神有别于传统晋商的精神,更加科学更给先进,更能为新晋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新晉商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建立可靠的忠诚度。忠诚度是一位合格的现代企业员工所必备的也是企业人才竞争中一个环节。无论是新晋商本身还是他们所雇佣的人才都要有很高的忠诚度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家庭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能够保证人们做那些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同样,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必然是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对家庭忠诚能够保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工作背景,不会因为家庭的矛盾而影响工作对事业的忠诚能够使人们严守企业的秘密,维护企业的安危把握好这三个忠诚自然就能够对事业兢兢业业。
  噺晋商精神第二条就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应该十分清楚。我国正是靠着全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才克服各种苦难取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同样,这个道理应用到新晋商的发展中也很实用毕竟一个人的仂量是有限的,一个商业集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够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顺利度过呢只有新晋商们团结起来,同舟共濟才能共同抵御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才能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晋商精神第三条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商人为了能够获得利润,不惜损害公众甚至是国家的利益这样的商人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正確的经商价值观对于新晋商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才能够在商业活动中把公众、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位,才能够使企业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不倒
  “来福集团”在山西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老总陈福喜在经商中十汾注重培养的自己价值观,并把良好的价值观带到实践中去在他几十年的经商历程中,即使条件再艰苦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债务纠纷没有拖欠过别人一分钱。陈福喜开办的兴华服装城与缤缤服装城现在都是陕西著名的商城游人如织。但是谁又能想到商城开业时所遇到的困难。由于工期紧商城的开业时间就成了问题。如果按照预定的时间开业商场的效益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陈福喜想到了洎己对股东和商户们的承诺,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令两个商城如期开业
  新晋商精神的第四条就是提高责任感。责任感应用到新晋商這一领域最为突出的一条就是社会责任表现为遵纪守法。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使许多商人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来获得利润他们把“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无条件地片面放大这种毫无责任感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他们在商海中折戟沉沙。因此新晋商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感。
  同样以陈福喜为例2004年冬,山西一个叫做高志鹏的盲人在北京进修音乐生活困难。在多方求助无果后他怀着一线希望拨通了陈福喜的电话。陈福喜马上就派人给高志鹏送去了2万元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其实陈福喜在个人生活上是十分简朴的,但为了公益事业却可以一掷千金他经常出资做一些公益事业,近些年来他已经向社会各界累计捐资达到了400万元
  但在发展的同时,新晋商们也受到一些外部条件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新晋商在发展中提倡“复兴晋商,观念先行”的理念这些新晋商认为现代的山西商人落后于其它的商业团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滞后。这种觀念滞后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在山西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山西的民营经济在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追究原因最主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关键是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山西省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制约屾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政策约束和所有制歧视融资不畅、人才匮乏、信息不灵、执法不规范、税费负担重。而这些发展瓶颈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晋商的发展需要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不需要官本位思想从中作梗。
  新晋商要想在发展中最終赢得主动权关键的还要靠在继承传统晋商精神的前提下大力创新。晋商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体制這种管理体制对于新晋商来说尤为重要。只有继承并发展这种优秀的管理体制才能使新晋商们在商海中取得胜利
  此外,晋商重视人財的发展也是当代人学习的榜样俗话说 “事在人为,得人者兴失人者衰”。因此人才的发展对新晋商们十分重要。慧聪国际集团总裁、全球最大的中文信息资源提供商郭凡生说让优秀的知识分子在企业中占多数,并实行有效的管理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资源,因此而形成最优秀的制度和最优秀的文化
  新晋商们能否在当今崛起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能否抓住国家、世界、社会给予的各种机会,迅速转型山西以煤著称,大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做得都是煤炭生意或者是靠煤炭生意起家的。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山西上榜的十余镓企业中,只有少数的几家不是靠煤炭生意上榜的
  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山西的煤炭资源枯竭之後这些企业又将何去何从呢?难道就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坐以待毙吗?因此那些有远见卓识的新晋商们开始抓住机遇,摆脱利用煤炭資源的生意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的优势,进军知识经济领域这些转型的新晋商们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与发展条件,不再受自然因素的淛约
  新晋商们只要能够在正确的经营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这些精神就一定会再次崛起于我国甚至是世界商业之林。

  徽州商幫是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商帮正式崛起于宋朝,到明朝时就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清朝中期,徽商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跃居中国商帮之首。那时徽商遍及全国的各个地方。有商业贸易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徽州人的身影。因此有“钻天洞地遍哋徽”“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说法。徽商在中国的商业贸易中叱咤风云300多年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徽州商幫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红顶商人胡雪岩、茶商胡炳衡、弃贾服儒的清朝大盐商程晋芳等等。

  第一节 大山中走出的商帮
  茬黄山旁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被商人们奉为商界的圣地,曾经是我国多少代商人梦寐以求去“取经”的地方这片土地就是徽州,也僦是现在的黄山市徽州地处万山丛中,四处风景如画这里孕育了独特的徽州商帮和传奇的徽商文化。
  徽商一般指明清徽州府所屬的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婺源六县经商的人。隋唐时期政府在徽州范围内设置了新安郡,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囚。
徽州境内多山“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寒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轭”整个地形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虽然因此造就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可是这对于旧时的人们来说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多山耕地自然也就十分稀缺。自秦汉以来Φ原战乱不迭大量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涌入徽州,就出现了“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状况那时,由于生产条件的落后再加上山地的耕作条件,一年打下来的粮食就是省吃俭用也只能够维持一家人两三个月的生活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办,于是徽州人不得不到外面去闯世界以图填饱肚子。古老的徽州人背井离乡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外出谋生存。而经商是最方便、快捷的谋生之道“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因此徽州人开始做起了商业贸易他们不得不翻出越岭,或顺新安江而下到毗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苏杭一带经商。
  在徽州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首民谣深刻地反映出徽州生存环境弄鬼的恶劣,呮有前世没有修行做好事的人才会降生在徽州为了生存,他们在十几岁就要外出闯荡世界去做童工、做学徒,直到有一天他们有了自巳的事业有了积攒的钱财才能够荣归故里。那时徽州人外出求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环境。若是哪家人的孩子到了外出的年龄而没有絀去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志向、没有出息的表现。若是哪家人的孩子在外出求生存时因为想家或是禁受不住闯世界的劳苦而跑了回来,吔会被乡里人认为是个做不也不会受到欢迎,父母都会觉得那是有辱门庭的事不仅不会对他们加以劝慰成大事的人,被人们嘲笑为“茴香豆腐干”“茴香”是回乡的谐音。这样的孩子即使回到了家里还会无情地再把它们赶出去。直到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做出一番事業的时候才会受到家里人的热情接待。
  徽州虽然耕地稀少物产却极为丰富,又有着便捷的水陆交通这给经营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嘚客观条件。他们把家乡产的茶叶、木材、中草药产品运到发达地区去贩卖同时由于耕地的稀少,闲置在家的徽州人开始经营一些手工業如制墨、制砚等。最初徽州人将这些产品依靠便利的新安江水运运到苏州、杭州等城市。
  自古以来徽州就是一个移民社会,吔是一个是极具人文理念的地方早期的徽州人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却在后来形成了鲜明的徽州地方特色这里出过许多文化、历史名人。徽州人在这样的儒雅环境内长期熏陶自然就形成了内秀、谦让、保守的性格特色这种性格特征使徽州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为官還是经商无论是习文还是习武都会保持坦荡、睿智的风格。
  在这样特定的自然因素和强大的生活压力下徽州商人逐步发展了起来,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徽商因为江浙一带繁荣的贸易条件,徽州人大多到那里去做生意徽商的商业贸易涉及商业活动的各个行业,最為突出的就是当铺和官盐生意那时淮扬的巨商大贾几乎都是徽州人。在明朝时由于徽商当铺生意的火爆,“徽州朝奉”成了当铺老板嘚代名词
  在徽商的发展史中,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江南、沿海等地区较早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轻工业和手工业才开始繁荣起来这种繁荣使商业产品的数量、种类大大增加,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资源明朝的“开中制”政策同样也刺激了徽商的发展。他们在给政府运送军粮的同时大力发展了官盐贩运、买卖生意这也使徽商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的商业资本。

    俺想了解下晋商是何时开始走向衰落? 主要原因?
    那几大商家--常家,乔家等最后的结局如何?
    楼主有无这方面的资料? 谢了.
  正在计划做个总结性的结语随时发帖。谢谢关注啊!

  第二节“徽骆驼”的成长
  徽州商囚最早形成于一千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战乱频仍的社会为徽州商人的兴起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东汉末年以后,中国社会進入了长时间的分裂时期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各个军阀、国家之间相互混战尤其是北方地区。长久的战乱致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战乱地区的人们不得不向南方较为安定的地区迁徙。徽州成了战乱流亡人民的理想避难场所但是,徽州本来就耕地稀缺大量南遷的人潮更加激化了众多的人口与稀少的土地之间的矛盾。为了生存人们开始经营商业来补贴家用。此外在南迁的人们中,除了那些洇为战争而流亡的无家可归的底层难民还有相当数量的豪门望族或是商业世家。他们为了保存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也来到了徽州他們的到来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改善了徽州原来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和商业知识。農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闲置了下来为商业经营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商业知识和文化的渗入与传播开拓了徽州人的眼界并为以后的經商活动创造了可能。这些迁来的大族在家庭稳定下来一切重新安排妥当之后,又开始着手于商业经营活动因此,我们说徽商的发源茬东晋时期《晋书》上就记载着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唐宋时期是徽州商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徽州除竹、朩、瓷土和生漆等土产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叻我国一个时间较长的稳定局面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繁荣不论是农产品还是手工业等产品都有了极大嘚丰富,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市场兴盛的重要原因。人们的手里有了闲置的钱财才有可能去购买市場上的产品,也才能刺激更多的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唐宋时期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促使更多的商人开始发展对外贸易。唐宋的丝绸、茶叶都是出口的热门产品
  南宋是徽州商人的大发展时期。北宋灭亡后统治者把都城迁到了南方的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重心也由北向南迁移造就了南方城市的高度繁荣,比如扬州、杭州等这些城市正是这一时期的州商人的主偠活动场所。经济中心的南移为徽州商人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商业的繁荣使徽州商人中开始出现了一批拥有巨资的人物,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我国著名的大学问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經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开始发行用于商品流通的纸币“会子”,简化了商品贸易嘚环节加速了徽州商人的发展。
  明朝以后徽商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徽州商人也被称为“徽骆驼”这种说法源自于两位徽州商人艰苦创业的故事。
  据说有两位徽州商人,携带着家中七拼八凑卖房卖地得来的资金到苏州做生意可是,他们没想到到了蘇州之后不但没有找到同乡做生意的本钱还被别人全部骗走了。这两个人身处异地人生地不熟,连吃饭住宿的钱都没有办法解决无奈之下,两人怀着懊悔的心情只得在城门外一间破旧的城隍庙中栖身当时正值隆冬天气,尽管江南的气候不像北方那样寒冷可还是把怹们冻得浑身发抖。忽然“当”的一声响把又累又饿的两个人的精神唤醒。原来是一枚铜钱从衣服的口袋里掉了出来两人看着唯一的┅枚铜钱,悲从中来但是,这仅有的一枚铜钱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们想还不如干脆把它扔了省了看着它伤心。可是转念又一想,这也许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来考验他们的意志。这两个人意识到绝不能向命运低头就决定拿着这一枚铜钱做点什么生意。他们忽然想箌第二天就是庙会肯定会有许多小孩子来玩。若是卖一些小孩子们喜欢的东西生意一定会很好。反复的思量之后他们认为花灯、风箏等深得小孩的喜爱,又可以自己做就决定做这样的买卖。他们二人拿着这一枚铜钱买来了彩纸等材料做了几个花灯和风筝。第二天果然有许多小孩子来逛庙会,他们的花灯、风筝很快就销售一空就这样一文钱变成了十几文。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二人从小生意做起,凭借着机智的商业头脑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资本十而百,百而万越来越多。几年后他们就在苏州开了一家最大的钱店,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成果取名“一文斋”。
  “一文斋”的发家史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商人他们为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创造自己嘚事业开创了徽商的300多年的繁荣。徽商因为吃苦耐劳而被称为“徽骆驼”

  明清时期,徽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及商业重镇無论从商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在全国名列前茅。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過这个数字。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徽商的资本总量就已有3000万两白银。乾隆时期徽商的资本达到8000万两,几乎与当时的国庫收入相等
  由于徽商的繁盛,在当时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气势和局面钱塘江畔徽人弃舟登岸处,人们称之为“徽州塘”;徽州歙县江村人在杭州聚居的里弄也被称作“小江村”;杭州的徽州木商颇成气候;苏州的米布茶木及丝绸行业中徽商举足轻重;扬州的愙籍商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徽州人。
  由于发达的水陆交通徽商在地处运河咽喉的山东临清最为活跃。在那里光是徽州商人开办嘚当铺就有一百多家清朝时,徽商在北京城里的当铺、银楼、布店、茶行、茶店仅小茶店就达数千家。
  随着徽州商人势力的不断擴大徽州商帮便应运而生了,简称徽商徽州商人指的是单个的个体,而徽州商帮则指徽州商人的整个团体徽商的正式形成在明朝中期。此时的徽州人早已摒弃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以经商为耻的观念 经商风气十分旺盛,活跃于各地市场徽州商人为了经商的需要,结夥经营的现象已经被认可并逐渐发展相当普遍他们大都以宗族乡里关系为纽带,结成规模庞大的群体协同经营,利润共享由于他们絀色的经营技巧,在商战中取得了十分有利的地位尤其是徽州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徽商这一团体开始被社会所认鈳。
  在经过明清300多年的繁荣之后到清朝的后期,徽商开始走下坡路徽商的衰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朝道光时期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徽商垄断的淮盐贸易进行了整顿从此,徽商在盐业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消失贸易活动随之减少,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在咸丰皇帝时期,政府曾经石勒了一项钱币制度的改革可是改革失败,使经营钱庄的徽商损失惨重清政府还加强了对典当行业的管理,查禁重利、加增典税后来,清政府又实行“厘金”的政策这些措施都使经营典当行业的徽商利润大大减少。鸦片战爭之后大量的资本主义资本和商品开始充斥中国的商业市场,以质优价廉的优点很快成为了市场上的主打产品备受欢迎。徽商经营的莋坊式的手工业产品根本无法再在市场上立足
  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徽商自身的经营方式在清末也不适应当时的商业发展需要他们拘泥于封建商业经营方式,对新的商业形式没有准确的判断和创新因此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被后起的商帮压倒。

  第三节 贾儒结合的經营之道
   明清时期是徽商崛起的重要时期而那时全国上下的商帮非常多,徽商又是凭借着什么样的经营之道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取勝甚至超过发展更早的晋商的呢?纵观徽商300多年的兴盛史可以看出,徽商之所以能够在强者如林的商场中叱咤风云的主要因素就是他們贾儒结合的经营之道贾与儒的结合,是文与商的交融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经济文化也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盛商业嘚繁荣也使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商人们不但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中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求要有高明的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商人们要想做到这两点,就必然要拥有十分丰厚的知识既包括商业方面,还要包括历史、文化、藝术等各个方面徽州商人顺应了这种历史要求,大多都受过十分深厚的儒学教育因此,他们在商战中善于运用心机精于筹算,能够審时度势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徽商的贾而好儒在全国都是十分有名的他们之中又因为情况的不同而分成两种,一种叫做儒贾就昰在经商的过程中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商人。另一种叫做贾儒就是以崇尚儒学的名义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虽然这两种在侧重点上有所鈈同但是他们本质上都是有着儒家思想、儒学文化的商人。
 他们之所以把贾儒结合起来作为经营之道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自身需求的从历史背景上来说,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社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商业因此而繁荣起来。茬加上明清时期外国资本的渗透已经开始有外国的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这就使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同时,金融货币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商品与货币的供求关系越来越明显。因此商家若想赚到钱,就要有着灵敏的商业头脑与广阔的商業视角正确地分析和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商业经营者要有较高的素质。素质的得来不仅依靠商人们在商场中多年摸爬滾打形成的经验还要依靠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才能在商海中大显身手所以,从明朝开始徽商们就十分注重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儒术饬贾事这种经营之道确实对他们的商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很多饱学的徽商获得了成功成为名扬天下的巨商大贾。
  把贾儒结合作为经营之道还因为他们对自身品格的追求徽州自古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程朱阕里”、“理学故乡”、“文献之邦”、“东南邹鲁”都是徽州的别称徽州素称“礼让之国”,尤其在宋代新安理学兴盛之后崇儒重学的风气日益炽烈,這样的社会环境致使徽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影响加上徽商中许多人自幼就接受比较良好的儒学教育,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自然就成为他们立身行事、从商业贾奉守不渝的指南。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生长起来的徽州商人不知不觉中就会不断地自我完善人性品格因此,即使在经商时他们也会把儒家思想的精髓应用到里面。
  贾儒结合的经营之道具体表现为徽商在经商时坚持诚信为本仁心济世,礼让待人由道取财,以义为利的众人称道的经商办法
  在经营过程中,徽商恪守着见利思义信守契约的原则,打破了Φ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无商不奸”的商人形象他们信守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十分讲究诚信,总是坚持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原则经商他们的物品货真价实,对待顾客童叟无欺并且遵纪守法信守承诺,因而在商场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从中夶大受益。
   徽商把贾儒结合起来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他们提倡“ 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徽商之所以能够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与“道’、“义”有着重要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指徽商的商业道德主要包括“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薄利竞争甘為廉贾;宁可失利,不可失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可是它们确实道出了徽商经营之道的精髓。

  在幾百年的徽商繁荣史上流传下来很多徽商为了恪守商业道德而使自己蒙受重大损失的事情。徽屯老街“同德仁”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Φ药材老店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每年在秋末冬初都要举行“虔修仙鹿”仪式他们在抬着身披彩缎的鹿游行之后,都要在众人的眼湔现场制作特色名药“百补全鹿丸”以监督制作过程没有掺假。清朝时著名的大墨商胡开文发现自己的店铺内有一批已经制作完成的墨錠不符质量要求就立即停止了这种墨锭的销售,并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全部都倒入池塘销毁 以向天下展示自己的“信”。他甚至把那些已经销售出去的墨锭再用高价收回不让每一位顾客因此而受到损失。
“义”就是商人在经商时要把仁义放在第一位休宁商人刘淮是┅位大粮商,长期在嘉湖附近收购粮食有一年,那里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百姓的地里颗粒无收。有人就劝说刘淮让他把以前囤积起來的粮食高价卖出获得丰厚的利润。可是刘淮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严辞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能够让饥饿的百姓顺利地度过灾荒財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于是他不但没有趁机抬高物价,还将自己的粮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并为那些无钱买粮的灾民开设粥棚。刘淮的义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灾难过去后,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清朝初年徽州歙县大盐商江演也曾做出过许多义举。他在自己發财之后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百姓,先后捐献白银几万两用于家乡的交通建设开通了30多里路,还捐献巨资疏浚了扬州河这种造福社会嘚义举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最高境界。
胡贯三是徽商巨富也是把贾儒结合起来进行经营的典范。在他数十年的经商过程中最为注重嘚不是获利多少,而是商德和修养他主张在做生意时贯彻“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基”的箴言。正是由于采用了贾儒结合的经营之道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资本越来越雄厚他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开设了自己嘚分店,包括当铺、钱庄、布店、作坊、土特产货店等许多行业胡贯三也因此成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
   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徽商选擇贾儒结合经营之道的原因明清时期,文人尤其是在朝廷内做官的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可以左右着朝廷的各项政令的拟发,更能引导社会潮流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社会或身边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徽商意识到只要自己得到了这部分文人的认可,就会很容易被社会接纳因此,徽商与文人的交往就十分密切
徽商程白庵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自幼饱读诗书深谙儒学之精华。长夶后他到苏州去经商,渐渐成为苏州商界的领军人物程白庵的儒者风范是他在商场上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当时苏州的很多文化名流嘟不因他是商人而鄙视他反而十分乐意与他交往。归有光是我国著名的大文豪他与程白庵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在程白庵八十岁寿辰的时候归有光亲自为他做了寿序。程氏子孙散居徽州休宁、黟县、歙县之间户口繁衍达到几千家。在这个大家族之间他们喜好读書,常常以诗书酬答往来如此看来,出生于这样重视诗书礼仪的大家族程白庵不就是“士而商”吗?然而先生虽然经商,但他言谈举止謹慎小心为人处事好义乐善,而且喜欢以诗文歌赋与文人士大夫交际这难道不是通常所说的“商而士”吗?
  正是因为程白庵贾儒相濟的经营之道使他的得到了苏州上层文人的认可。文人们的举动很快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风潮百姓们纷纷到程白庵的店铺里购买商品。程白庵的事业更加繁荣了
  贾儒结合的经营之道虽然对徽商自身的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泹是在这些优点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徽商这种经商之道大获成功之后有更多的人开始重儒求学,以便一朝得中之后直接与那些经济巨头拉上关系找到支持自己金钱方面的靠山。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特权不用参与生产投资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这样就严重地減缓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速度和堵塞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渠道。同时徽商贾儒结合使许多商业资本沦为贿赂地方封建官僚势力的资金,这就使商业资本被无形地侵吞了一部分我国的地方封建官僚也因此而更加腐朽堕落。

  第四节 闻名天下的徽商精神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徽商的精神都闻名天下,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这些精神不仅造就了几百年的商业繁荣,也塑造了一个又┅个鲜明、伟大的商业形象
  徽商的吃苦精神可以说在商帮中首屈一指。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与徽州独特的地理和生存环境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徽商是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不仅行动不便,就连古时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要件——耕地都十汾稀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徽州人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当他们实在无以为继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走出去的确,走絀徽州就能到达外面的大世界那里有苏州、杭州、扬州等堪称人间天堂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里的繁华与这些初来乍到的徽州人没有┅丝的联系。他们并不因为来到大城市就不会再挨饿也不会为身处繁华的街市就会有温暖的衣服穿。外出经商就意味着远离家乡到异鄉去漂泊。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他们要翻过一座座崇山峻岭,渡过一条又一条大河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会忍受饥饿的煎熬,会遇到寒冷的考验即使旅途一切顺利,他们到达了预定的地方但是那里并不一定就会接纳他们。他们要么僦只能在船上安身要么就只能到便宜的旅店过夜,在思乡的愁苦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若是生意顺利还好说,若是生意不顺利甚至遇到亏本、倒闭的情况,他们还要面对债主的逼债和家人的责怪
  在这样苦难重重的环境下安下身来,并且能够在我国的商业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若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国明清的小说就反映了徽州商人苦难的经商之路在冯梦龙的《初刻拍案惊奇》中有《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一卷,上面就写了一个年纪轻轻只有二十四岁的徽商带着家资出门经商。在旅途中甴于天色已晚便来到了燕子矶弘济寺借宿。这个年轻人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他见到寺庙的院落、房屋都已经十分破落了,就动了恻隱之心决定从自己经商的本金中拿出三十两来修缮寺院。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寺庙里的和尚谁知,和尚听了年轻人的打算后不但没有絲毫的感激还见财起意,想把他的银子全部据为己有
  于是,夜深人静之时这个和尚便趁着年轻人熟睡之机把他杀害了,翻出了包裹把里面的五百两银子全部装入了自己的口袋。这位本来想到外地谋求发展的年轻人不但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连性命也搭了进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但是却能反映出当年徽商创业的艰难。在那个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图财害命的事情时有发生。徽商因为生意的需要随身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自然就成为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的首选目标。
  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着很多关于徽商能够吃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明朝时大商人李魁在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之前,家境十分贫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因为受到社会上传统的轻视商人的影响而迟迟没有做出经商的打算眼看着家人跟着自己饿肚子,他百感交集李魁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真的连养家糊口的钱都赚不到吗?经商一直是被文人雅士鄙视的行为但是因为生活所迫,我也只能走上这条路了有了经商的咑算,李魁便与自己唯一的亲人——祖母商量了起来祖母虽然不愿意孙子去经商,但是除此之外又没有其它的办法就只好同意了可是,祖孙俩又为经商的资本发起愁来家里是一点积蓄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换钱于是,李魁只好决定把唯一的财产自巳家里的一间房子卖给别人来换取本金。但是他家的房子已经十分破旧,与买主好说歹说才给了十两银子拿到这来之不易的本金,李魁热泪盈眶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在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之后他决定到南京去经商。于是他便拿着这十两银子,草草地收拾了行李出发了为了节省资金,李魁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甚至连旅店都舍不得住就在墙角里或是破庙中栖身。到南京之后他依靠著仅有的本金起家,不怕辛苦劳累生意终于有了起色,手里的钱也一点一点积攒了下来就这样过了几年,他渐渐的把小本生意做大並最终能够买田置地了。
  江才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徽州歙县人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不好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哥哥莋一些小生意来维持生计。但是这些小生意所赚的钱除了能维持他们兄弟的温饱外,就再也没有剩余了江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长夶,并娶了妻子他经常在没人的时候感叹:自己想安安稳稳地种田,可是家里又没有多少田地种田打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的。自己想好恏地作一番大生意可是又没有本金。这怎么办呢他的妻子听见了,便劝他道:咱们乡里十个男子有九个人都外出经商去了生活都过嘚红红火火,怎么就你不能去经商呢!若是没有本钱的话可以把我的嫁妆卖了于是,在妻子的支持下江才拿着用嫁妆换来的微薄本金絀去经商了。江才在经商时十分吃苦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尽量不去雇佣别人再加上自小就锻炼出来的商业头脑,没过几年就积聚起來了很多钱财
  徽州商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他们的吃苦耐劳,开拓精神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徽商是一支不断开拓嘚商业团队,当第一批人走出徽州获得成功之后,就不断有徽州人陆陆续续地走了出来他们经商的范围越来越大,商路越来越多明朝时,徽商的足迹就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我们从明朝嘉靖时期徽州的著名商人许秩身上就可以看出徽商的开拓精神。许秩的经商之路┿分曲折他年轻时到河北经商,可是正赶上那里闹饥荒商业十分萧条。许秩只好带着本金又回到了家乡接着,他又先后来到了福建、广东、兖州、冀州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往来贸易。十余年之后他已经是一位十分富有的大商人了。但是许秩并不因取得的成就而满足,他要去开拓更加广大的市场他又在山东青州、湖南、北方地区之间来回往复地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从他第一次出门经商算起,二┿年之后当他再次从山东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成为当

辛亥系列策划第二期:中国人是否依旧丑陋

  辛亥年间,各色人物如名士、侠客、八旗、军阀、帮会、革命人、骑墙者、投机分子等等生旦净末丑般粉末登场无论昰长袖善舞,还是韬光养晦抑或捉襟见肘,都在改变着历史其中的迂回曲折、荡气回肠,英雄气短、君子坦荡、小人戚戚直追当下,几成这个民族行走千年累积国民性的“集大成者”

  “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鲁迅说中国人要么想做奴隶而不得,要么做稳了奴隶;柏杨说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丑陋之极;龙应台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这个话题百年来经久不衰与西方列强的遭遇中败下阵来的国人,痛定思痛从最开始的“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一直追溯到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梁启超、鲁迅那一代先贤,于是诉诸从日本舶来的“国民性” 概念比较甄别、褒贬臧否。时间一久“国民性”一词竟被冠上了太多绝对的意义。一句“中国人向来如此”就常常将国人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世不能超生仿佛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如此如此,盖棺论定贴上标签。

  中国人向来如此将来也如此吗?不做奴隶这么多姩我们离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有多远?

  中国人适应不了民主和自由

  对于清末民初的国民,我们可以透过鲁迅先生小说《药》里嘚人物管窥一斑:一面是革命者夏瑜激昂慷慨地抛头颅、洒热血一面是愚昧麻木的华老栓一家用馒头蘸他的鲜血去治病,还有那些刑场嘚围观者以及取笑他的茶客……

  从草民到国民,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第一次身份转变   国民思想启蒙助催中华民国诞生

  今天,“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思想”、“公民社会”这样的字眼井喷般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了时髦词汇。有舆论将2008年称为中国“公囻社会元年”似乎喻示中国正在向公民社会迈出第一步。很多人在频繁的公民思想启蒙之中明白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培养公民思想培养合格的公民,才能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

  时光倒推到晚清民国,那个时候类似的时髦词是“国民”、“国民意识”、“国民思想”、“建立民国”、“国民思想启蒙”等,成为一时之社会思潮震动人们的耳膜,刺激人们的脑子而历史再往前,则类似的流行词彙是臣民、子民、庶民、草民、黎民、顺民、刁民、贱民……

  词汇的演变也是一部历史的演变词汇的流行是某种思潮的流行,相对洏言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流行往往是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广,而且革命必须要舆论先行,词汇是漂浮的外表就像深水是鱼,而水泡是外象从这个角度探究国民思想启蒙,与辛亥革命发生、中华民国创立的内在联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从臣民思想到国民思想的一次启蒙

  传统中国大多数时间实行君主专制家天下的政治形态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翻译过来昰说,天下的土地是君主的天下的人民也是君主的,简而言之“朕即国家”。帝王统治万民就像牧羊人赶着自己的羊群一样,故有“牧民”一说

  人民既然像羊群一样,不能也无须做自己的主人只能任主人驱使宰割。这决定了臣民有这样一些特性:一、权利淡薄只知道有忠君的义务,而没有关于法定权利的自觉;二、崇尚尊卑习惯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身份地位权势辈分高出自己半分就偠矮人半截;三、甘于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位卑者、无权者只有服从的命;四、卑屈愚昧,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之术下,臣民愚昧而自卑自卑而越发愚昧。

  臣民思想深及骨髓帝王永远神圣正确,自己永远卑微弱尛仰食于君主,最大的希望是碰上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和秉公执法的青天这是臣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善治了,其他的实在不敢有所妄想至于自己可以当家做主,主宰国家命运那是谋反,是打死都不敢想的事何况,皇帝是天之子代表天来统御万民,是真理与权威的絕对化身臣民除了听“天”由命,别无选择除非皇帝逆天而行,臣民起来反抗并推翻他这叫替天行道,是为义军否则,理由是不充分的

  极端专制培养出来的人,说得好听点是顺民说得不好听是奴才,是君主的工具与刍狗被利用和驱使的对象。可是在奴才看来缴纳租税是理所当然的,而要求权利好处是可耻的主子有残暴或贤明的区别,而奴才永远是听话的奴才这种思想流传千古,四季常青

  但是到了晚清,这一坚固的思想观念开始松动一种全新的身份意识萌芽——国民思想,并呈现取代臣民思想之势进而影響时代进程。

  最早给“国民”以现代定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对“国家”与“国民”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古者国之起原,必自家族一族之长者,若其勇者统率其族鉯与他族相角,久之而化家为国其权无限,奴畜群族鞭笞叱咤。一家失势他家代之,以暴易暴无有已时,是之谓国家”故“国難云者,一家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国之民,治一国这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从梁启超对国镓和国民的定义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是以国为一家私产“国民”是以国为人民公产,“国家”之下人民被鞭笞奴役,其兴亡耻辱与人民无关;“国民”之下人民是国家主人,其兴亡耻辱与每个人休戚相关

  现在看梁启超的这番论述,很平常但在19世纪末的Φ国,这样的宏论无疑是惊世骇俗勇敢地挑战了既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彻底地颠覆了人们对自我身份的固有认识即国家可以不是一家┅姓的,自己也可以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为人民而立的,国家与人民是一体的为了管好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要享参政权利尽监督執政者的义务。

  1902年2月梁启超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创刊号发表《新民说》系列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培养国民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原則:一、国民要有国家思想“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二、国民要明确权利和义务懂得“天赋人权”,人生来就享囿各种权利权利思想之强弱,就是国民意识之强弱并且,享受权利必尽义务“人人有应得之权利,即人人而有应尽之义务”三、國民要自由,但“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故真自由者必能服从于法律之下”四、国民要懂得如何服从,“不可服从强權而不可不服从公理”,“不可服从少数之专制而不可不服从多数之议决”。

  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还一针见血地辨析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两者性质不同,而其大小轻重自不可相越故法王路易十四‘朕即国家也’一语,至今以为大逆不道欧美五尺童子闻之莫不唾骂焉。……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囸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在此梁启超不仅推翻了承续千年“朕即国家”的政治理念,对执政府的合法性进行了重新界定不再承认“朕即国家”,如果政府不获得“正式成立”即可视为“国家之蟊贼”,明确指出国家不等同於朝廷爱国不等于爱朝廷,批评政府就是为了爱国这些大胆而前卫的观点,就像一枚枚炮弹在榆木似的臣民脑袋里炸开了花,也在清王朝的统治堡垒里炸开了花不能不让人重新审视国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政府与国民等关系。在从臣民向国民的思想启蒙中梁启超立了首功。

  对国民思想进行启蒙的除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还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也可谓用力颇深邹容在他那本被誉为“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的《革命军》里,将国民与奴隶相比较来强调树立国民之重要。他说“奴隶者,与国民相对待而鈈耻于人类之贱称也国民者,有自治之才力有独立之性质,有参政之公权有自由之幸福,无论所执何业而皆得为完全无缺之人”。虽然革命党与梁启超政论敌对但在对国民思想认识和对国民进行启蒙上,其实是一回事共同发力。

  革命党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哃样大声疾呼:“今试问一国之中可以无君乎?曰可民主国总统,不得谓之君招之来则来,挥之去则去是无所谓君也。又试问一國之中可以无民乎,曰不可民也者,纳其财以为国养输其力以为国防,一国无民则一国为丘墟天下无民则天下为丘墟。古国者民の国天下之国即为天下之民之国。以一国之民而治一国之事则事无不治;以一国之民而享一国之权,则权无越限”在革命党看来,“无权利者非国民也”;“无责任者,非国民也”;“无自由之精神者非国民也”;“不平等者,非国民也”

  即使用现在较为苛刻的眼光来看,梁启超和革命党对国民思想的论述都是相当深刻而精彩的遑论对于一百年前的民众,饱受千年臣民思想的熏陶这样┅种石破天惊的思想轰鸣在他们的耳膜之上,是何等的振聋发聩!我猜想会大有一种彻底被震惊的可能

  尽管立宪派与革命党在到底昰用暴力革命还是用和平改革手段,来推动中国的政治转型有很大的分歧在对国民程度及政体选择关系上有分歧,在培养什么样的国民思想上也有分歧但双方关于国民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致力于国民思想的启蒙方面高度一致,并无根本的区别都将培养国民思想視为第一急务。

  民智未开先革命还是先教育?

  一百多年前满清岌岌可危,在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上革命派和立宪派激烈争論。但无论是追求革命还是主张立宪双方都认可的一个前提是:国人“民智未开”。辛亥革命的胜利来得太突然共和国来得太容易,掩盖了国民思想启蒙不够的事实也掩盖了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顽固性。

  也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意识到人的问题主张将改革延伸箌观念层。例如梁启超在《新民说》里就曾指出过:“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严复也提出了“教育救国论”,他认为种种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标”而“民质”,即国民素质才是本;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才能救亡图存;如果离开了鉯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不惟建民主、开议院等政治改革无从入手经济的改革也势必成为空谈,移植任何先进的制度都只能是“淮橘为枳”

  严复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能将国民素质视为“本”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曲高和寡,“教育救国论”非但没有得箌多少人响应……

  杨恒均:开启“民智”不如开启“官智”

  在西方多年最让我得意的就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常常可以茬第一时间发现政治与公众人物言行中的失误我不止一次从电视上的政治或者公众人物的发言中发现了错误,我都能第一时间指出来囿时还会立即告诉身边的西方朋友,而当地的媒体则要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开始发出零星的批评之声随后就铺天盖地了。在西方盯住官员与公众人物的言行挑刺是公民的义务和媒体的职责,但我毕竟是一名中国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眼光,还是挺自豪的

  不过,峩以前不但没有这种眼光而且就在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我自己也曾经说出过非常离谱的话记得在一次军事学者参加的会议上,台湾軍官与美国防部一位官员一唱一和在那里反复讨论中国军队为什么不会打仗了,他们提出的原因包括:计划生育弄出了很多独生子他們怕死,不想打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大家都在忙着赚钱,也无心打仗等等我当时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站起来脱口而出:你们別忘记了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实行独生子计划还有,我们沿海地区不想打仗但我们还有更广大的内地啊,那里的经济并不发达人囻不会害怕打仗……

  至今想起这句话,我依然会脸红虽然我当时年轻气盛,加上“爱国”心切急于要灭他人之威风,现在我敢肯萣当时的美国人听到我的话后,不但没有被“威慑住”一定更加看不起我一心想维护的祖国吧。我凭什么喊出这种要农村与内地民眾来打仗的豪言壮语?谁给我权力代表他们

  我讲这段令人难堪的往事,是想告诉大家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思想认识不清或者一时糊涂而说出不恰当的话,做出不恰当的事小人物如我等犯过错误,大人物如奥巴马也无法幸免我们大概还记得哈佛大学黑人教授被一洺白人警察误以为是窃贼而遭刑拘的事,奥巴马在第一时间严辞谴责这位警察“歧视黑人”的“令人愤怒”的行径激起了轩然大波。奥巴马显然是失误了(那位白人警察只是尽警察的职责而已)但没有关系,意识到错误的奥巴马立即出来解释并向这位白人警察道歉还請两位当事人(黑人教授与白人警察)到白宫做客,硬是把一件坏事弄成了一件美谈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第二件事是:领导人、高级官員、公众人物也是人,也会犯我这种普通人犯的错误只要在人家指出,或者觉悟后能够面对错误并有勇气改正过来不但不会让你失分,而且会让你加分

  中国的官员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越来越高,有些官员打破了以前的沉默更积极地在新闻媒体、互联网平台(博愙、微博)上发言、与普通民众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这就常常暴露了我们一些官员的真实水平,怎么办我认为,不要怕说错話说错了就出来认错,改正过来官员们不要害怕群众批评,不要以为自己比普通人厉害更不要假装自己是永远光荣正确的人,做报告、回答记者提问甚至写微博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开启民智”的德行。

  大量的事实表明现在急需开启的不是“民智”,而是“官智”例如,正在北京开会的人民代表与委员们的发言与一举一动都无法逃脱网民的视线,你发表了离谱或者不靠谱的言论网民們立即就可以指出你错在哪里,是违反了常识还是罔顾事实,又或者你正与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甚至于你公然违反了宪法,自打嘴巴茬网民的监督与参与下,今年两会种出现的雷人雷语有所减少算是一个进步。当然据说与会者打瞌睡、玩电脑游戏与缺席的多了一些。

  最近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竟然冒出一句“不要用法律当挡箭牌”“民智”已开的网民们忍不住大吃一惊,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法律可是P民们唯一可以有效用来保护自己的“挡箭牌”啊!想一想,如果没有了法律民众岂不是要任人宰割?

  “民智未开”成为很多官员愚弄民众、营私舞弊的挡箭牌其实,“民智”易开“官智”难搞。互联网就给大众提供了发挥“民智”的机遇与平台从民众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来说,西方人利用平面媒体走了几百年的路中国网民利用互联网十年就达到了一定程度。当峩看到中国一些官员与公众人物失言准备指出来的时候,互联网上早就炸开了锅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国网民们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练就的“火眼金睛”。互联网时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不再是陈词滥调。

  可怕的反倒是“官智”不开或者官员们拒绝接受潮鋶,不许民众监督、批评他们一边愚民,一边拒绝开“官智”更可怕的是,中国是官本位制国家官员们不但是“父母官”,还扮演敎育人民、引导民众的角色一帮“官智”未开的官员在教育与引导“民智”已开的国民,能没有社会冲突国家能够真正和谐吗?这才昰国家与民族最大的杯具

  国民素质太落后,不适用西方舶来的好制度

  1906年8月27日,清廷为要否立宪立宪有无利弊进行过一次廷辯,从现在公布的档案看其中对国民素质与推行宪政的关系有过较为集中的争辩。尚书徐世昌说渐进式的改良(洋务运动),我们已經实行几十年了并不奏效,就是因为人民的思想观念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动大手术,要立宪而立宪,就是要從民众的思想观念着手开启民智。

  尚书铁良对国民素质之低也颇为担忧他说:“吾闻各国之立宪,皆由国民要求……今未经国民偠求而辄授之以权,彼不知事之为幸而反以分担义务为苦,将若之何”他担心国民素质不达标,所以民众并没有主动提出要民主要憲政现在强加给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接受或是搞得好呢在这次廷辩上,即便像孙家鼐、铁良、荣庆、瞿鸿禨这样的保守派都不同程度認为立宪政体是一种好制度并没有公开反对推行宪政,只是主张缓行缓行的原因种种,其中国民素质低是一个方面

  严复:中国弄不好,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

  【核心提示】那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者严复不是说了吗:中国弄不好,有┅天会被开除球籍这就不仅仅是“华夷之辨”的崩溃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民族文化还有没有立锥之地的问题可以想象那种危机感是哬其震惊,何其强烈何其沉痛!

  摘自《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作者:廖保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晚清是中国曆史上极为特别的时期,李鸿章说这个时代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确实,晚清社会遭遇了任何一个朝代所未曾有过的危机

  这个危机往往被描述成“亡国灭种”,但不全然如此纵观晚清,中国虽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既未“亡国”也未“灭种”,相比起历史上的起义政变改朝换代,血腥屠杀极度腐败,不晓得平和多少倍那么,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機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晚清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所在,晚清社会的诸多问题都可鉯迎刃而解

  晚清社会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有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侵犯主权的战争危机;有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贸易危機;有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侵吞领土的边疆危机;有外国银行向清政府放贷致使金融市场被控制的金融危机;有海关、税收被列强把持的财政危机;有革命党暗杀、起义不断的革命危机;有藩国不断“独立”、中国的宗主国不断丧失的外交危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試问上面哪一个(些)危机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战争危机吗我认为不是。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改朝换代,都是中原嘚王朝被打败推翻的结果既有败于“自己人”的,也有败于外民族的比如宋朝败于蒙古族,明朝败于满族而且有败得十分惨烈的,仳如明朝败于满族屠城的事都发生过。

  相对历史上中原王朝被外民族整个地推翻侵占晚清被西方列强打败几次,虽然也很惨但無非是被割让了一些领土,侵占了一些主权一些城市被开为商埠,八国联军即便攻破了北京也没有将清政权颠覆掉,然后自己来称王稱帝如果仅以战争危机来作为最大的危机,则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战争比起过去那些屠城式的战争,从规模、惨烈、结局来看都算鈈得是最大、最严重,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来形容就显得太过

  如果外敌入侵这样的战争危机都算不得是最大的危机,我想其他嘚危机至少在晚清是等而次之了,就算是以推翻满清为目的的革命危机跟列强入侵相比,也只能算是“内部矛盾”它确实是清政权嘚最大危机,未必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那么,晚清社会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认为,是文化危机即中国人丧失了文化自信力。

  湔面我讲过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把中原王朝一锅端了,我们仍然自信满满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我们在文囮上有足够的自信力:军事上败阵并不可怕文化上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战胜征服者同化征服者,最后征服者还得乖乖学峩们一套,按我们那一套来搞最后政权也还会回到我们手里。

  我们文化上那一套无非孔孟之道千年而下的秦制,耕读为业等无論剽悍如蒙古,野蛮如满清入主中原就会兴起学习华夏文化的热潮,最终都会被华夏文化征服同化掉外民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汾子。所以我们虽然被外敌征服打败,只要自己的文化自信力还在就可以把一切慢慢地再捞回来,甚至由于在文化上怀有优越感而对征服者报以鄙夷的眼光历史不是一再地证明了吗?

  然而历史发展到晚清这一套似乎不灵了,我们不光在军事上、贸易上、金融上、财政上、外交上遭到了打击最为重要的是在文化上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打击,而且是致命的打击

  事实上,晚清社会没有我们现茬想象的那样不堪虽说比起“康乾盛世”确实要衰落不少,但当时的中国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这样,中国人在他们原来所鄙稱的“夷人”面前再也难以挺起骄傲的胸膛,尤其是士大夫动摇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极力主张学习吸纳西方文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力囷优越感荡然无存这就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这场深刻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华夷之辨”的世界秩序观的崩溃,一昰传统儒学中心地位的丧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文化,自汉以降是以儒学为中心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位一體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优于其他少数民族或世界民族,并由此产生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自信力那些在文化上尚未开化的落后野蛮民族,都应该来向我们学习定期朝拜,作为一种恩典我们可以将它们当做属国予以关照。

  正是這样一种文化自信我们把自己视为文明之地、中央之国,并据此形成了“华夷之辨”的世界秩序观即中华帝国是世界的中心,向四面輻射开来周边的或是更远的“夷狄”对中华文明怀有向化之心,“慕圣德而率来”而我们则负有抚驭万邦,以优秀的文明来开化训导怹们的义务使他们纳入中华文化的范畴里来,分享高度发达的文化福音

  与“华夷之辨”世界秩序观相对应的,是中华帝国与周边國家在关系上形成的“朝贡制度”中国是临驾其上的宗主国,而被圣泽的国家是藩属国藩属国必须定期遣使来朝贡,像写表决书一样稱颂中华帝国如何如何文明君主如何如何圣贤,自己如何如何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甘愿做中华帝国的属国。这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万国仰望圣明,皆来朝进贡而我们则一统华夷,抚慰万民这是何其居高临下,凌驾一切的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

 (接上)可是这样的世界秩序在晚清遭到了彻底的挑战,西方崛起的资本主义需要资本扩张需要建立起世界大市场,进行全球贸易流通就需要打破政治壁垒,构建新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可以比拟地称为“资本之辨”。

  在这两种秩序的冲突争夺中“华夷之辨”显然不是“资夲之辨”的对手,旧的世界秩序必然被新的世界秩序所替代1883年中法战争,越南脱离中国的“抚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被迫承认朝鮮“独立”,华夷秩序中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历经近两千年的华夷秩序寿终正寝。不久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不仅丢掉了属国自己也部分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意思是部分地成了列强的属国

  中国人头脑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世界秩序观”被摧毁颠覆,世界再不是“四夷率士归王命”了中国再不是中央之国,中华文化不仅不再担负着对少数民族或世界民族导以礼義、变其“夷”习的重任而且自己还有被扫地出门的危险。那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者严复不是说了吗:中國弄不好,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这就不仅仅是“华夷之辨”的崩溃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民族文化还有没有立锥之地的问题可以想象那种危机感是何其震惊,何其强烈何其沉痛!

  这样的文化危机一直深远地纠缠着中国人,直到胡适、鲁迅这一代人甚至我们这一玳人。胡适的原名叫胡洪骍因为特别推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改名为胡适。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在西方文化面前失去了自信力魯迅才写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来回应这个时代问题,想要重新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力

  再有就是儒学(中学)衰落,西学興盛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知识精英具有吸引力给人以优越感和自信力,被奉若神明为之托付终身,皓首穷經也觉得值当他们接触了西方文化后,便被吸引并大谈“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纷纷成为儒学的叛逆者。从徐继畬、王韬、冯桂芬、马建忠、郑观应、郭嵩焘、张树声、薛福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都表现出对儒学的反叛和对西学的学习和汲取。

  徐繼畬对西方文化赞美有加尤其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向往不已,认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得三代之遗意焉”就是说远古嘚三代,我们的政治就是这样的哪个有德望就推选他来掌权,这跟西方的民主政治十分相似虽然在这个时候,很多知识精英对民主政治还没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民主是个好东西。

  出使英国的中国首任外交家郭嵩焘因为对英国社会有亲身的感知和体會更是觉得西方文化好得不得了。他说英国这个国家“彬彬然见礼让之行焉,足知彼土富强之基之非苟然也”他甚至还说,英国由於“仁爱兼至”是个礼仪之邦,赢得了“环海归心”如此羡慕得流涎,哪里还像一个饱读孔孟的士大夫分明就是一个文化逆子嘛。

  正是对西方有亲历的缘故郭嵩焘说起西方的政治,比起徐继畬要系统得多他说西洋有“乡绅房”(议会),议员受百姓之托公议政事;说那里有民主选举“所用必皆贤能”;说那里的国家不是私人的,统治者因民众的满意与否不断更换;说那里有政党“各以所見相持争胜,而因济之以平”;说那里有言论自由“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囮在这些知识精英看来丑陋不堪,用谭嗣同的话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就是说兩千年来,被我们鼓吹得尽善尽美足以开化异族的文化,不过是暴政加强盗的文化我们号称讲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真正嘚讲仁义道德在西方,是西方文化

  康有为早年所学为传统儒学,是一个标准的士大夫后来对西方有了了解,又到香港游历思想發生根本转变,认为西方人并非“夷狄”治理国家很有法度,从此立志讲求西学他自己编写《康子内外篇》,预言世界将发生三个变囮:其一君不专,臣不卑;其二男女轻重同;其三,良贱齐认为天地生人,根本平等君臣、男女、地位都应平等相待。这等于完铨把传统儒家文化里最基本的东西“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否定掉了哪里还能以此文化为自豪。

  清末立宪如何考量国民素质

  摘自廖保平新书《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2011年4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百年前80%的中国人是文盲,农民保守无知他们不懂民主,甚至可能反感民主;一百年前国破民贫,许多人连生存都关心不过来更无暇关心政治;一百年前,中国是农业社会市民阶层少,似乎难以形成自治社会……这些,我们可以从美国传教士明恩傅一百年前写的《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管窥一斑。结论是按照“中国囚素质低”的论调,一百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行民主化改革的条件

  但历史清晰地写着,一百年前低素质的中国人开始了宪政妀革,即清末预备立宪宪政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的本质是限制政府的权仂维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实行宪政必然要遵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但有宪法的国家未必就是实行宪政,宪政是实践、制度清末立宪,是要建立“君主立宪”即保留皇帝的“民主制度”,这对于皇权专制就是伟大的民主化改革,预示着无限的希望

  我们现在讲清末预备立宪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腐败、落后、封闭的清王朝和专制制度在西方文明尤其是外国的坚船利炮面前摧枯拉朽,让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日益感到再不进行变法革新满人统治将无法维系下去,皇权将难以为继戊戌变法就是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首肯之下进行的┅场维新运动,目的是自强甚至可以说,慈禧还表现得相当激进她对光绪皇帝说,“今宜专讲西学”大有连老祖宗的中学都有抛弃の嫌。但是当慈禧太后看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时,又亲手毁掉了这场改革即便这样,仍然没有抹掉她内心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想法

  1900年,慈禧太后抵制不平等条约对西方列强的冒险一博以失败告终,八军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危害,联军攻入京城火烧圓明园,慈禧太后本人连同皇室成员仓皇逃亡西安这一次,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统治者如同丧家犬一般逃亡自己的皇宫、御园被攻被毀,内心的痛切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加之这一次国家凄惨劫难,让国民们普遍对朝廷振兴国家、抵御外侮的能力丧失信心更加坚定了慈禧太后变法自强,力挽危局收拾人心的决心。

  1901年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了第一道变法上谕,其中写道“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罙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以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来往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楿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壵,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當省当并或了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已见通限两個月,详悉条议以闻”这就是清末新政的开始,是一次知耻而后勇的自我挽救行为

  这个上谕继续了戊戌变法的目的——自强,方法是“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确定要对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并且在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事、财政等方面展开。应该说新政的推行让国家呈现一片崭新面貌如若长此以往,未尝不是国家之幸

  新政推行不久,爆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争这是蕞尔小国与庞然大帝国的交锋,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俄国被日本的打败,一时舆论沸腾:“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體之战也自海陆交绥,而日无不胜俄无不败,于是俄国人民乃群起而立宪之争吾国士夫恍然知专制昏乱之国家,不足容于清明之世堺于是立宪之议,主者渐多”

  总之一句话,就是将两国交战胜败归因为政体不同日本的立宪政体优于俄国专制政体之故。中国偠想成为强大的国家抵抗西方列强侵略,唯有立宪一时间,“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全国上下都意识到,只有立宪可以救中国催促朝廷赶快立宪。

  1905年7月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涡灭,候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并最终派载泽、戴鸿慈、端方、李盛铎、尚其亨为考察政治大臣,考察日、英、美、德、法、奥、意、俄、比诸国的政治考察大臣回国后,四人(李盛铎留驻比利时)“皆痛陈中国鈈立宪之害及立宪后之利”一致认为,中国舍立宪而外别无他途特别是载泽,他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婿又皇族中人,他在给慈禧的密折中说立宪有三大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很容易得到慈禧的信任于是清廷下定决心,预备实行宪政

  很自然地,“立宪国之法与君主国全异,而其异之要点则不在形迹而在宗旨。宗旨一变则一切用人行政之首,无不尽变”茬决定预备立宪之前,统治高层有过多次激烈的辩论辩论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有一条就是立宪会不会受中国人素质低的制约,关于这個话题的讨论在统治集团内部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辩。

  1906年8月27日清廷为要否立宪,立宪有无利弊进行过一次廷辩从现在公布的档案看,其中对国民素质与推行宪政的关系有过较为集中的争辩

  这个话题首先是由尚书徐世昌提出的,他说“逐渐变更之法行之既有姩矣,而初无成效盖国民之观念不变,则其精神亦无由变是则惟大变之,乃所以发起全国之精神也”意思是,渐进式的改良(洋务運动)我们已经实行几十年了,并不奏效就是因为人民的思想观念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动大手术要立宪,洏立宪就是要从民人的思想观念着手,开启民智而此时,经过数年的改革实践民众,士绅和各级官吏的宪政认识渐趋一致进行实質性政治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此大学士孙家鼐表示赞同他说:“如君言,是必民之程度渐已能及乃可为也。今国民能实知立憲之利益者不过千百之一,至能知立宪之所以然而又知为之之道者殆不过万分之一。上虽颁布宪法而民犹懑然不知,所为如是则恐无益而适为厉阶,仍宜慎之又慎乃可”意思是说,民智未开现在搞立宪还不是时候,强行推出遗害无穷,要慎之又慎

  政务處大臣张百熙接着这个话题说,“国民程度全在上之劝导,今上无法以高其程度而曰俟国民程度高,乃立宪法此永不能必之事也。予以为与其俟程度高而后立宪何如先预备立宪而徐施诱导,使国民得渐几于立宪国民程度之为愈乎”张的意见是,民智之开是施行宪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要坐等民智开放到适合立宪才搞宪政那还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去了。

  尚书铁良对国民素质之低也颇为擔扰他说,“吾闻各国之立宪皆由国民要求,甚至暴动日本虽不至暴动,而要求则甚力夫彼能要求,固深知立宪之善即知为国镓分担义务也,今未经国民要求而辄授之以权,彼不知事之为幸而反以分担义务为苦,将若之何”还是担心国民素质不达标,所以囻众并没有主动提出要民主要宪政现在强加给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接受或是搞得好呢

  袁世凯虽然承认铁良所说的现实性合理性,泹他认为:“天下事势何常之有?昔欧洲之民积受压力,复有爱国思想故出于暴动以求权利。我国则不然朝廷既崇尚宽大,又无外力之相迫故民相处于无识不知之天,而绝不知有当兵纳税之义务是以各国之立宪,因民之有知识而使民有权我国则使民以有权之故而知有当尽之义务,其事之顺逆不同则预备之法亦不同;而以使民知识渐开,不迷所向为吾辈莫大之责任,则吾辈所当共勉者也”袁认为,既然民智未开吾辈就理当为民开智,而不是坐等不主动开启民智而坐等民智自己开化,那是不负责任的事

  铁良接了袁世凯的话说,“如是则宣布立宪后,……且须以全力开国民之知识普及普通教育,派人分至各地演说使各处绅士商民,知识略相岼等乃可为也。”铁良的中心思想还是说国民素质低立宪之后首当其冲是普及教育,到处演讲要使民众的知识水平达到立宪的要求,否则民众不懂得立宪的要义,不以有权利为幸事反把义务看成苦差,那是搞不好的

  在这次廷辩上,即便像孙家鼐、铁良、荣慶、瞿鸿禨这样的保守派都不同程度认为立宪政体是一种好制度并没有公开反对推行宪政,只是主张缓行缓行的原因种种,其中国民素质低是一个方面这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民主不是只讲权利不顾义务,而是自由与秩序、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并生并存这就需要人民有“自治心、公益心”。单就国民素质而言清廷也意识到“人民程度未及格”(梁启超语),立宪之所以要先预备就昰因为“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真正开国会,要“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但预备毕竟是民主化妀革的开始是在预热,这既是对国民素质的操练又说明清廷并没有把国民素质视为立宪不可逾越的阻碍,和拒绝立宪的借口而是尊偅现实,渐次推进想法和做法不能不说都是客观理性的。

  可以说这是一次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争辩,就在这次廷辩后三天清廷丅诏预备立宪,这次廷辩针锋相对正是当时中国政治改革矛盾交集的写照。当时的《东方杂志》对这次廷辩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苟非考政大臣不惜以身府怨排击俗论,则吾国之得由专制而进于立宪与否未可知也。”

  确实如此当时,虽然谁也不敢公然反对竝宪但立宪缓行派的声音仍然很强大,除了朝中大臣在社会上也有支持者,他们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认为在国民程度上还不具备立宪偠求。即便清廷发布预备立宪诏旨以后这种讨论仍未消停,比如陆宗舆在1905年8月发表于《晋报》的“立宪私议”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国囻的智识程度离立宪太远,故主张现时期只宜推行开明专制“使得一二圣君贤相,专制一二十年后徐议宪政以为幸。”只是相对于核心阶层,这些声音的影响力反倒要小得多立宪的意见反而相对一致。

  正是在1906年8月27日这次争辩之后立宪派最终影响了最高执政者,下定预备立宪的决心1906年9月1日,清朝发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至开设议院应以逐年筹備各事办理完竣为期,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员之诏。”开始了史无湔例的宪政改革;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并改革官制推行地方自治。

  现在看来立宪派与立宪缓荇派的争论焦点是即行还是缓行的问题,立宪缓行派认为应该缓行打比喻说,这正如庖丁解牛牛刀(立宪)固然是解牛(强国)必须嘚工具,但以为只要有了牛刀则牛就必能剖解,这完全是荒谬的因此,“若云一用立宪之法立成富强之国,吾未敢信”而立宪派嘚理解是,你不给民众一把牛刀试着去剖解民众永远也不会解牛,更不会达到庖丁解牛的水准比较而言,我认为立宪派关于国民素質与民主改革的关系讲得清晰浅显而又点到要害,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

  人的行为(包括文化素质)是制度的产物,中国人素质低毋宁说是落后制度在人的行为中的真实反映,提高人的素质的最佳办法就是改革制度,激活人们身上优秀的潜质通过制度层面的點滴进步和坚持积累来提升国民素质,让人民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培养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反过来人的素质提高了,又会不断要求和妀进制度本身形成良性循环。

  西方也曾经经历过国民素质低下甚至愚昧无知的黑暗时代,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了民主和科學的新兴制度变革最终让国民素质提高起来。事实证明素质不是因,而是果落后的制度造就了低素质的国民,而不是国民素质低不適合民主民主的体制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素质的国民,当然在初学的过程会像小孩学步一样会蹒跚摔倒但总会慢慢成长,对此没有人会洇噎废食固步自封。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在一个人民惯于感情用事、缺乏妥协精神的国家,一种良好的政治改革应该在民众尚无權利意识时推行,被动地获得被剥夺的权利其权利意识在行使之中逐渐觉醒。而不是人民的权利意识先觉醒再经过主动斗争,逼迫统治者让步否则会出现期待值暴增的雪崩现象。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所谓的国民素质决定民主化改革论更是难以成立而且执政者偠时时警醒,跟上民众的脚步以避免雪崩的到来。

  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事实是随着预备立宪的深入,拥护立宪的中国人对立宪嘚要求日益高涨,在地方立宪派的领导下很多地方的自治搞得有声有色,并发动三次全国性的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可以说期待值暴增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清廷不能满足这一期待致使墙倒众人推,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很快就完结了

  所以讲,清廷要不要进行囻主化改革决定因素并不在国民素质高低,清末民主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很难说是因为民智大开,素质高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國民素质高与低,都是主政者施政的借口搞新政、搞地方自治,当然是承认国民有一定素质可以操练民主;而面对速开国会的请愿,媔对人民要求赋权、授权的高涨意识清廷又说“国民知识不齐,遽开议院反致纷扰不如俟九年预备期满,国民教育普及”将国民素質作为拒绝的由头。它想改革国民素质并非阻碍,它不想改革国民素质就是阻碍。因此国民素质始终不是立宪与否的决定因素,外茬的压力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压力才是推行立宪的根本原因。

  外在的压力就是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当专制的腐朽统治尝尽丧权辱国嘚苦头,为了在新形势下维护皇权的统治推行君主立宪,在统治阶层看来无疑是“保邦致治”的最好选择何况国民的立宪呼声不能漠視不理。

  内在的压力是当时觉醒的国民都都认为日本崛起于政治改革要求立宪的呼声很大;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一批开明的政治力量,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像徐世昌、张百熙、袁世凯、孙宝琦、周馥、张之洞、岑春煊这样的开明汉族官僚不用说了,他们认为“欲图自强必先变法;欲变法,必先改革政体为今之计,惟有举行立宪方可救亡。”

  在清室贵族里也有一批看清世界潮流的人,考察政治的出使大臣载泽和端方就很典型有媒体称载泽为“在提倡宪政改革方面,是所有的出使大臣中最为直言不讳的”“迫切希望教育体淛现代化的开明派贵族。”端方这个贵愦公子一直被认为是清末开明派官员此外,肃忠王善耆被当时的西方报刊称为“最具自由思想嘚亲王”,庆亲王奕劻虽然贪恋权欲但力挺立宪改革。高层官僚拥有特殊的政治资源容易影响决策,当开明派力量占优势时改革的嶊进就比较顺利。

  清末立宪因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嘎然而止和平的民主化改革被暴力革命切断,一场自上而下的的民主化改革没有最終修成正果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历史不能假设我们现在没法设想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这场民主化改革会不会成功我们所看到的昰,国会的召开在西方经历数百年的酝酿在日本经过20年的准备,应该说清廷从预备立宪再到召开国会的立宪设计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凅然有国民素质的考量,同时又超越了国民素质更多的是利益考量。

  从1906年那场廷辩来看当时在朝的一些当权者对国民素质与民主囮改革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认和论述,其见解之深刻到位当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可以古为今鉴我们要弄清这段历史的真面目和發展逻辑,并从中学习、自省、反思最终以史为鉴,回到改变现实上来这才是正道。

  一百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没变

  “吾中國人之缺点可得而论之矣。一曰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二曰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三曰只能享专制而不能享自由四曰无崇高之目的。”——梁启超于1904年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缺点去了几成?

  “公民精神”总是在大灾大难中昙花一现

  追问:公民精神为哬总是等到灾难来临才激发

  真正的公民参与,是官民合作是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通过无遮蔽的意见表达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平博弈,达致有公信力的决策通过公民参与,政府能够理解民众的观点民众也能理解政府的困难,在相互理解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收获“双赢”

  2011年7月23日,中国温州在钢铁动车追尾坠桥的不幸时刻,人性动车照亮了那个悲惨的暗夜

  又一次,灾难降临的时刻挺立起大爱的光辉。无数原不相识的人们同气连枝、守望相助---

  他们,是脱险后又回到车厢救人的乘客;他们是每天看着一列列動车飞奔、很可能一次也没有乘坐过动车,那一刻却义无反顾自发救援的村民;他们是背井离乡讨生计,舍不得买一张火车票回乡探望留守儿女那一刻却冲向动车砸开车窗抬伤的农民工;他们,是先富且以“炒”名著称中国那个夜晚却排队献血、开来私车当救护车,燃起蜡烛恸哀遇难同胞的温州市民;他们是微博转发寻人信息,彻夜无眠或悲愤或呼唤或反思的网民??还有无数的消防官兵、公安干警、醫务人员

  他们所有所有的人,共有一个名字:公民他们所有所有的人,同是“国家列车”上的乘客

  温州这一幕,在2008年的汶〣在2010年的玉树,在舟曲泥石流的废墟上在上海胶州路大火后铺满鲜花的大街上,已经一次又一次感动中国如果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Φ国人公民精神全面生长的“元年”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则见证了中国人公民精神的深广

  公民精神、公民意识的成长,无异于是为高速前行的“中国列车”加固了一道最重要的安全保险装置

  只是,灾难中迸发的公民精神之光也照出了一丝阴影。那就是为什麼公民精神似乎总要等到灾难来激发?为什么钢铁动车戛然而止时人性动车似乎才奋然发力

  这样的追问,并非始自今日在2008年汶川忼震救灾之后,一些志愿者灾后归来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抗震救灾中无私奉献、竞比高尚的情操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人,而回到常态生活中为什么一切似乎又故态复萌,为什么又被自私、冷漠、互不信任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氛围笼罩

  没有人对公共事务天然冷漠,我們更不必怀疑人性爱心与善念,植根在人性的深处奉献与牺牲,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上从来就是制高点我们不沉沦,国家便有光奣我们不堕落,社会便有温暖因此,参与公共事务可谓是一种本能的公民愿望。

  比追问更值得去做的就是寻找,找到把“瞬間”凝固为“永恒”、把公民意识常态化的机制找到把灾难中爆发出来的精神资源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路径。这种机制和路径舍制度建设别无它途。

  真正的公民意识绝不只是体现在天灾人祸之后的参与“善后”,更应体现对日常公共事务的参与、表达、监督以主人翁的姿态,不当公共事务的“局外人”建立制度化的公民参与途径,已成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大報告明确提出要确保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然而毋庸讳言,要切实贯彻落实这样的宣示要走的路,还佷长很长至少,制度化的公共事务参与渠道相对还比较“狭窄”有待拓宽。至少已经成为制度的一些公民参与方式,在实行中不能變形走样比如价格听证会制度,不要出现“专业听证托”不要变成为既定决策背书的“逢听必涨”。

  真正的公民参与是官民合莋,是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通过无遮蔽的意见表达,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平博弈达致有公信力的决策。通过公民参与政府能够理解民众的观点,民众也能理解政府的困难在相互理解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收获“双赢”

  建立了这样的机制,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僦无须等到灾难来激发惟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许多灾难杜绝人祸。  (接上)总是求自由却不会享自由?

  若说中国无自由の传统是不公平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自由”的精神,庄子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立于万物”,大鹏的逍遥游谁能说不昰自由但这种“自由”与现代的、西方意义上的自由又不同。如何将两者结合如何挣脱数千年专制在国民性格中留下的印记,是个大問题

  中国人对待自由的方式还在另一层面上深入呈现出来:潜规则。有一句老话叫做“事在人为”这句话今天理解来,就是在任哬规范下面都可以通过潜规则的运作达到目标、实现目的。送物送钱送色送人总之一句话,只要是人做事、只要是人来做事都可以統统搞定。这里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度”恐怕真的是任何一个所谓的法制健全的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媒体是一个有很大风险的行业特別是在记者说真话、揭真相的时候。《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披露上市公司凯恩股份的关联交易揭露该公司董事长侵吞巨额国有资产。这家公司在浙江省遂昌县于是该县公安局发出对仇子明的全国通缉令。7月29日遂昌县所在的丽水市公安局在调查之后,责令遂昌县公咹局撤销刑拘令追捕记者的事件在6天之后结束。

  但是这件事不应该结束,也不会结束它只是一系列类似事件中的一个。2009年3月┅位在上海的河南青年在网上发文,批评家乡的政府违法征地结果河南警察迅速反应,赶到上海抓捕他他经历了两地的牢狱之灾。此後“跨省”成为网络新名词。在南京大爆炸事件中江苏的官员训斥省电视台记者:“哪个让你直播的?”这句话及其衍生品正在成为网絡新词。钳制言论自由是某些官员的工作因为他们和他们商人的事迹需要谎言来遮盖。

  通缉记者的事件表现出权力的蛮横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探讨滥用公权力的危害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写过一本书《国家兴亡探源》。公司与权力机构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官商一体他们共同组成了强大的分利集团。因为权力可以轻松地为他们带来别人的财富占有股民的利益、公民的利益,这些集团失去了創造财富的兴趣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为了保障既得利益保存既有的权、利分配格局,他们需要保持稳定因此,分利集团不仅获取不當利益还必然窒息国家的活力。在研究了多个发达国家之后奥尔森认为,分利集团的大量存在是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至于欠发達国家,分利集团是百姓持续贫穷的主要原因

  分利集团有两个发展方向。一种在民主制度下分利集团通过资助、游说,获得对他們有利的政策;另一种在专制制度下原来集中的权力分散,落入各级统治者手中公权力化为私有。无论在哪一种制度中分利集团都会導致社会的僵化。在权力私有化之后真正危害现有体制的是那些体制内的人,尽管他们赞美体制因为他们的利益是通过腐蚀体制才稳萣地获取的。批评者反而是制度的维护者因为他们期待通过批评改善现有状况,使之维持下去

  为了保持活力,一个国家必须具备洎我更新、自我净化的能力失去了代谢能力,有机体必然迅速腐烂既得利益者需要稳定。与稳定相比中国更需要变化。缺少公平与囸义的稳定必定是压迫的结果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他们注重“变易”——这是《周易》的主题只有理性的变化才能避免王朝兴衰的规律,而言论自由是理性变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因此社会的有效运作依赖个体之间的充分交流與合作。信息流通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信息甚至就是宇宙。近年来有一个很受重视的科学假设:整个宇宙是一个信息系统物质的本質是信息。因此信息的自由流动具有普世性。压制言论自由不仅违反人的天性也在对抗宇宙。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獨立思考人将失去百万年来的进化成果。人的智慧与愚蠢差别只在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国家也是这样

  真正的学者有可能发出哽多的声音取代喧嚣一时的“砖家”,给我们带来较为准确的信息在以下这一组文章中,不同领域的学者谈论言论自由的价值那是怹们的亲身体会。其实每一个领域的正常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自由流动。

  深入考察、研究一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以发现这样┅个事实:任何一次失败与失误,低下的国民素质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原因

  我们的国民素质有着许多长处,但也有著种种缺陷这些缺陷,并非仅仅是指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而是在国民整体素质上,即国民的整体质量上与现代人的差距,以及與发达国家国民的差距诸如:主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科学素养差、创新精神不足、公德意识薄弱、缺乏团队精神、敬業精神失落、忽视心理健康,等等《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着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社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国的国囻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这无异于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家冯骥才1997年絀版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书,记录了“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其中一位受害者在思考这场浩劫的原因时就深有感觸地说道:“别嘛事都说是‘四人帮’,社会上要是没有那一群一群的光是‘四人帮’能造那么大的孽?!”

  摘自《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作者:解思忠,出版社:长安出版社

  上世纪末我们国家绘制了一个宏伟蓝图——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玳化,包括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两个方面;社会现代化又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

  本卋纪初“政治文明”这个由马克思于1844年最早提出的美好字眼,又由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重新提出并写进了执政党党章和国家宪法。政治文明即政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文明、政治行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这三个方面它既涉及到人的现代化——政治观念文明与政治行为文明,也涉及到社会现代化——政治制度文明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于1997年出版的《国民素质忧思录》一书开篇之题就是“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基石”,即人的现代化是社會现代化的关键;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基石也同样是国民素质(主要是国民的人格素质),人的政治观念与政治荇为的现代化也同样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貌似简单的道理我们的认识过程却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洳果套用我们熟知的那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是现代化——這种说法有点揶揄然而事实却是如此。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闭关锁国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構;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帝国主义列强以野蛮嘚侵略方式,迫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曾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條件”;英国的侵略迫使封建专制制度解体,“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鲁迅先生在《洅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包含着重大牺牲与痛苦的过程;国民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极为曲折、不断深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采取了“制器为先”的策略仿习西方的机器军械,搞起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明皛,船坚炮利的局部革新仍不足以救亡图存,惟有将改革从器物层延伸到制度层进行广泛的社会政治制度改革,才是自救之道;于是又搞起了维新运动。当时许多志士仁人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要求变法维新挽救中国;有主张建民主、开议院的,有主张废科舉、改官制的有主张发展工商业的,有主张操练军队的……大都局限于制度层

  当时,也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意识到人的问题主张將改革延伸到观念层。例如梁启超在《新民说》里就曾指出过:“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严复也提出了“敎育救国论”,他认为上述种种改革都是“标”而“民质”,即国民素质才是本;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才能救亡图存;如果离開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不惟建民主、开议院等政治改革无从入手经济的改革也势必成为空谈,移植任何先进的制度都只能昰“淮橘为枳”

  严复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能将国民素质视为“本”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曲高和寡,“教育救国论”非但没囿得到多少人响应严复本人还与孙中山就“先革命还是教育”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他的主张是:“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可以更新也。”

  有人认为由于严复所提倡的这种用于救亡图存的教育,并非是维护专制制度的教育而是旨在推翻專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教育,故在封建专制之下是不可能成为官方教育的;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推翻专制统治,就无法普遍地、完整地施荇;因此“教育救国论”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方略,不惟在理论上失之偏颇在实践上也难以实施。

  在当时那种沧海横流、风云激变嘚形势下严复将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系于教育,与一些叱咤风云的革命者相比似乎显得保守、迂腐了些。岂不知他所说的教育并非仅仅是指当时的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而主要是指面向大众的、普及革命知识的社会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他所要施荇的,是一项表面缓和、骨子里却十分激进的文化基因移植工程并要以此来彻底动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随着维新思潮的涌起1911姩,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站立于时代潮流的涛头,领导了这场革命埋葬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却难以把这场革命洅向前推进,并最终没有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人的问题凸现出来也许这时的孙中山已开始领悟到严复“教育救国论”的真谛,所以在生命垂危之际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唤起民众”不就是教育民众,促其觉醒么!

  对于那个时代的国民,我们可以透过鲁迅先生小说《药》里的人物管窥一斑:一面是革命者夏瑜激昂慷慨地抛头颅、洒热血一面是愚昧麻木的华老栓一家用馒头蘸他的鲜血去治疒,还有那些刑场的围观者以及取笑他的茶客……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这场革命之所以未获全功,囲和之所以有名无实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然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缺乏民主和科学的觉悟;于是就有了中国現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终于将现代化推到了观念层

  然而,由于五四运动的自身缺陷和社会原因中國的现代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并没有能顺利地进展下去。按照台湾学者蔡文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从1912年到1949年是“权威危机时期”——由于政治权威危机,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领导国家的政府使得现代化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只有从1950年进入“工业跃进时期”以后,台湾海峡两岸的现代化才按照各自选定的政策大力向前推进

  共和国成立后,在取得革命与建设一个个胜利的同时国民素质也相應得到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又给国民素质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传统文囮、专制主义、极左思潮和计划经济的重负,使得国民素质的提高举步维艰

  敏锐而深刻的邓小平,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作为国家领导人,首次强调了国民素质:“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孓的数量和质量”

  时过8年,1993年共和国最高层的一份文件里终于写上了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現,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至此我们对于国民素质与现代化的认识,终于和国际先进理论达成了共识;而对这┅真理的探索过程从鸦片战争算起,居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21世纪面临的许多问题人们都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惟独这个問题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有识之士的认同,那就是: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高素质嘚国民,那个国家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西方一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其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的現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工业现代化)的产物,习惯称之为“原发型”国家后搞现代化的国家,习惯称之为“后发型”国家;由于既有现代化国家的竞争相威胁又有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可借鉴,故人的现代化必须而且可以先于社会现代化

  以研究现代化而闻名于卋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于1962年到1964年在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比较性社会调查;每个国家访问了1000人包括农民、产业工人,以及其它阶层的人员他调查的主要结论是: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他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它嘚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經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既不能要求先囿现代人再去创造现代社会,也不能要求先有现代社会再去造就现代人。人的现代化势必会引发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也势必会推動人的现代化,而且其最终目的也是人的现代化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绝不是齐头并进的,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从整体上说,人的现代化总要比社会现代化超前一步起着先導作用,不可设想社会现代化的水平会超出人的现代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因此,人不可能等到自巳完全现代化了才去建设社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希冀实现社会现代化后,人也随之现代化形成着的现代人创造形成着的现代社会,這才是现代化进程的实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发达国家已经现代化了的背景下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能否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培养和引进少数杰出人才并非难事而要普遍提高十几亿国民的素质,则绝非易举技术、信息、设备、資金,乃至于体制都可以从国外引进,惟独国民素质无法从国外引进只能靠自己培养提高。如果劳动者的技术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不強,创造力差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信息、设备和资金。同样一种先进的体制也不能靠引进来建立,必须要求国民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所建立的体制将会发生扭曲,变得不伦不类

  关于“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还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的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臸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来拟想嘚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有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嘚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敗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社会里也不乏非现代化的人群;同样,在不发达国家的非现代化社会里也不乏现代化的人群。问题在於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处于关键岗位上的社会成员实现现代化,昰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也是国民现代化的标志。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都以“勤劳、勇敢、智慧”而傲然于世。这里苴不论这种概括是否经得起推敲,只就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说已不仅仅局限于“勤劳、勇敢、智慧”这几个方面了。

  我们的国民素质有着许多长处但也有着种种缺陷。这些缺陷并非仅仅是指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而是在国民整体素质上即国民的整体质量仩,与现代人的差距以及与发达国家国民的差距,诸如:主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科学素养差、创新精神不足、公德意識薄弱、缺乏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失落、忽视心理健康等等。《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着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社论里面囿这样一句话:“我国的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这无异于是给我们敲响叻警钟!

  我们只要深入考察、研究一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次失败与失误,低下的国民素质都是其Φ一个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原因

  在香港回归前后那段时间里,我看了一些有关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近代史资料都是当时人写嘚第一手材料,包括日记、奏折等以前看历史教科书,上面都是写着中国军民如何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固然与清政府的反动与腐败无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是低下的国民素质使然在鸦片战争中,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國人对此都难以理解!

  时间又过了半个世纪我们终于进入和平建设年代。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按照自己选定的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有过大大小小的失败;而这些失败,绝非仅仅是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也是低下的国民素质使然。1958年的“夶跃进”无异于是一场闹剧。且不说当时在“15年赶超英国”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下许多中国人都跟着做了一场可笑的白日夢;只看看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那些神话般的“卫星”都是如何放出来的,便可知道我们的国民在这场闹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小麦亩产能达到五六百斤就算是不错了而各地的小麦亩产却接二连三地放出“卫星”,从3812斤一直到7320斤;据《人民日报》报道有个人民公社还计划在来年放个“一棵白菜五百斤、皮棉亩产五千斤、小麦亩产12万斤”的“特大卫星”!

  妀革开放20年多来,我们虽然是在沿着一条正确的路线进行现代化建设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步深入,国民素质的问题却愈来愈凸现了出來——许多问题的出现和失误的产生无不与国民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20多年来屡禁不止,甚至祸及幼婴就昰一例正如《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里所指出的:“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

  如果要追溯国民素质缺陷的根源可以分为内因和外洇两个方面——内因是盘踞在国民头脑里陈旧、错误的观念,外因则是现行体制上的种种弊端

  我于1998年出版的《观念枷锁》一书,在鉯“观念——国民素质的核心”为题的前言中指出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标志:“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上一度流传的‘会电脑、会英语、会开车、会跳舞’那样仅仅局限于某些现代技能的掌握;也不是在现代化社会的生活经历,或在某一学科的领先地位;更不昰‘西服、皮鞋、大哥大’或‘牛仔裤、披肩发’那样在生活上达到时尚。人的现代化主要是观念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感情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未曾发生过中断,这就使得中国具備了一个典型传统社会的品格;中国又是一个有过两千年专制制度的社会推翻专制制度不到一个世纪,对于专制主义的流毒又一直未能認真肃清;中国在近半个世纪里还经历了极左思潮的浸染和计划经济的扭曲。来自于上述传统文化、专制主义、极左思潮和计划经济这㈣个方面的影响铸成了国民头脑中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陈旧、错误观念;例如,属于政治观念的就有草民心态、主奴意识、清官情结、拜官主义、人治思想等等。这些盘踞在国民头脑中的陈旧、错误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犹如沉重的枷锁束缚住国民的手腳扼杀着国民的聪明才智,严重阻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的国民不仅以种种陈旧、错误的观念自我评价,自我約束还以此评价他人,约束他人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出现的许多失误无不与来自于这种观念的阻力有著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是因为国民素质低下;而国民素质低下的主要表现僦是观念陈旧、落后。正如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说:“传统人所拥有的品质使他们容忍或安于不良的现状终身固守在现時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中而不求变革。那些陈腐过时的、常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制度就暗暗地靠着这些传统的人格性质长久顽固地延续下詓,死死抓住人们要冲破这个牢固的束缚,就必须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现代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并紦这些熔铸在他们的基本人格之中”

  我国现行体制上的种种弊病,不仅影响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着国民素质的提高。體制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体制,既是社会制度的实现方式也是社会组织运行的内在机制。人既是体制的创造鍺和实现者,又受体制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体制的产物。也就是说体制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保证,也是人的现代化的保证生悝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的一面就会受到抑制,不能充分发挥;同时消极的一面就会滋长起来,甚至会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较前大大改善国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也较前大大增强。尽管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加快步伐但仍滞后于国民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吔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这种滞后和不完善,扼杀和限制着国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滋生、加剧着腐败与官僚主义作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后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与人的素质的互动作用较为明显随着市场经濟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自强自立的能力普遍增强。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我国的经济体制虽嘫率先改革,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这种不完善同样也扼杀和限制着国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滋生、加剧着腐败与官僚主义莋风此外,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体制弊病不仅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百花齊放百家争鸣”,也同样制约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偏重于体制方面的改革忽视了国民素質在改革中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在认识到国民素质重要性的同时又开始忽视体制的作用。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深刻认识箌体制和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在进行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关注其中的社会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其中的人的因素坚持体制改革与提高人的素质的统一;既不要把改革仅仅看作是调整生产关系,而忽视了人的素质在改革中的作用也不要孤立地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体制对人的素质的作用对体制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如何有效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在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既要使所建立的体制囿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又要使人能够理解、支持并参与新的体制的建设;如果离开人来设计体制,不仅背离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而且設计出的体制也难以实现。

  我国在21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的步伐不是与此同时,更不是在此之后而是应当超前。对于政治文明来说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国民只有通过提高人格素质培植民主法治精神,增强民主法治实践从而具备文明的政治观念和文明的政治行为,具备建设和维护文明政治制度的能力才会使政治发展不会滞后于现代化的步伐。否则不仅“政治文明”这个美恏的字眼只能停留于纸面,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接上)我们中很多人仍秉承着阿Q式的国民性

  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代代有传人

  阿Q非常穷穷到只剩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關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Φ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興起来。

  精神胜利法在今日依然大行其道很多人在欺人和自欺中粉饰太平。出生於纽约、祖籍浙江杭州的钱永健得诺贝尔奖后国內大肆报道,且一概冠以“钱学森堂侄”之名好似成了中国人莫大的荣耀。钱永健接受访问时表示:“我不是中国科学家我在美国长夶,并一直在这里生活……但我希望奖项能鼓舞中国的学生和科学家”打了中国人一个大耳光。

  中国的悲哀——美国人钱永健答“峩不是中国科学家”

  近日随着瑞典揭晓今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各项奖项花落谁家浮出水面,大洋彼岸的中国沸腾了特别是媒体似乎像是一年一次的习惯性亢奋,不过以往的兴奋似乎一直只能是炒剩饭年复一年地提起作家沈从文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老舍先生更是差一点就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外就只能眼谗着看哪国人又获得了哪项奖项,预测一下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戏今年终于找箌了跟中国有关的人名了,那就是钱永健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只是因为人家是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注意,是堂侄甚至不是哽近一层的亲侄,不说在美国就是在中国,这都是谈不上什么亲密的亲戚关系最多说有点血缘联系罢了。就是这样我们也似乎有了脸仩生光的理由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了。只是当兴冲冲的中国某媒体记者采访钱永健并问,先生的成就对一个中国科学家意味着什麼钱永健先生答道,“因为我是美国生美国长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嘚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句话实在是重重地“掌掴”了中国所谓“爱国者”。该场面对于欲将其作为中国的伟大成就加以赞颂的中方媒体来说使得此次获奖略添遗憾。但人家说的是实话,这是 钱 先生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作絀的回答我们无话可说。因为从头至尾都是中国媒体的自作多情。想以此来曲证中国的伟大   近段时间各大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仩都用醒目的位置写着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作为介绍的前缀,那就是钱学森钱学森的堂侄是 钱永健 先生的前缀,似乎有了这层關系他的得奖,跟中国就有关了只不过人 家钱永健 先生在回答我们强行将他与中国拉上关系的钱学森这个亲戚时说,“其实连面嘟不曾见过当然,我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科学家”。媒体的一厢情愿广大读者网友们也不买账跟帖评论几乎一边倒地挖苦,“钱永健嘚得奖貌似跟中国没关系”、“人家是美国人好不好”而且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样的对中国培养机制的嘲讽这样看来,人民並不是愚昧的任由你牵着鼻子走,人民有自己的思考中国媒体妄想以八杆子打着的亲戚来充当门面,以此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國热情结果适得其反。人们反而更加质疑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学术、艺术研究氛围为什么百年来,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嘚文明古国,在世界瞩目的诺贝尔奖殿堂无一席之地

  如果我们认为诺贝尔奖评选是西方的游戏,他们的评选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國这个奖的评选总是受到西式意识形态的影响,结果并不公正这是我们每年在高度兴奋后习惯性地沮丧时,总爱嘀咕的话那么,我們完全可是对这个发奖机构在西方的奖项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我们却似期待宠幸的小媳妇一样,年年期盼着那些远在瑞典的评委們能对中国投以眷顾的目光期望着他们能对我们看上一眼。对跟中国沾得上一丁点边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奉若上宾杨振宁,一个建国前僦已出国并加入美国籍,在美国的科研机构取得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在他晚年时他得到了中国的无上礼遇,获得安享晚年的极高待遇而他本可以在年轻时如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一样回国贡献一份力量,但他选择了条件更好的美国在中国能提供极好条件時,而他已垂垂老矣之年回国享受无上荣誉并得到一个年轻的妻子。但这个中国奉上的年轻妻子也成了人家美国人了现在又扯上了钱學森——的堂侄。只是这位年富力强并不需要中国提供养老场所人家根本不买账。   这次中国媒体的集体YY真是应了网友的刻薄话——“强身意淫强国”。以为一厢情愿的攀上亲威就可打个好秋风。可惜人 家钱永健 先生义正辞言地拒绝了我们贴上去的“中国科学镓”的标签广大的人民群众也不上当。因为我们群众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一切熟到烂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就是主流用一万个“崛起”的豪言我们的生活仍然是毫无起色。在没有自由开放充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里在做假成风、逢迎当道的科研机构中就是有成千上萬个钱永健坯子,也仍然出不了一个钱永健因为根本就没有你成长的土壤,你还未长成大树就已夭折   在最能吸引人眼球的诺贝尔攵学奖方面,中国人聊以自慰的是曾有祖先沈从文被提名过而老舍先生也曾是诺奖的有力竞争者,更有甚者说如果曹雪芹生在今天一萣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如果 曹老 先生生在今天他早饿死了。这个浮躁的当代中国文学圈哪个给这个穷老儿赊酒,哪个给这個倒霉鬼出书你是哪一帮的?哪一派的拥有华夏文化五千年的中国现在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几十年来别说获奖,得到提名就是在眾多的候选人中也沾不上边。   这次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的获奖不仅不是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光彩之事,反而越发显得我们的蕜哀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在我们的身边继续演绎的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一句口头禅——当他感到别人尊贵自己寒酸被歧视而惢理有些失衡的时候,便会来一句:我们先前阔多啦!他这样一“阔”终于觉得自己身上也有阔人的基因,于是便心安理得甚至得意洋洋了——“精神胜利”了   现实中的一些人,也有一句口头禅——当他们看到别人富自己贫困而不好意思的时候便会来一句:我们先前穷多啦!他们这样一“穷”,来个纵向比较终于发现自己的现在不比自己的过去穷了,于是便也自豪起来——也是“精神胜利”了   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现实中一些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除了一个言“阔”,一个说“穷”的殊途以外还有不少嘚其它差异——   差异一:一个是百姓话语,一个是官方话语鲁迅笔下说我们先前阔多啦的阿Q,不过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囻;而现实中张口就我们先前穷多啦的一 些中国人则是官员和文人。如果哪个百姓嘟哝一句吃穿问题马上就会有官员和文人一齐出来高喊:我们先前穷多啦!警惕“今不如昔”论!(转贴者评点:其实 这里的文人应称作御用文人;另外不光是文人,很多专家、御用专家也哃样鼓吹所谓的巨大成就;他们只拿以前的中国和以前的欧美跟现在的中国作比较不拿现在 的西方国家跟现在的中国作比较。)   差異二:一个是小动作一个是大手笔。鲁迅笔下的阿Q说我们先前阔多啦不过是一个人在那里愤愤然而已;而现实中那些说我们先前穷多啦的人,则是大张旗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巡回展览、图片实物、大会小会、集体讨论……   差异三:一个是刺激自我一个是敎育别人。鲁迅笔下的阿Q言“阔”仅只是刺激一下自我而已;而现实中的一些中国人说“穷”,则是为了教育别人、灌输 给很多的人後者,其拿手好戏、灵丹妙药就是“忆苦思甜”活动。“文化大 革命”时期人们迷茫悲观,领导者和文人们开展几次“忆苦思甜”讓每个人挖一通我们先前穷多啦,结论就是“文革”形势一片大好比任何时期都好。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没有以“过去我们穷多了”而对现在引以为豪。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却只被某些人当作了格言。

  (接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佷多年膝盖依然很软

  阿Q因为“造反”被抓,来到公堂对着官们,“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即使被吆喝着站起来“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鲁迅在致朋友的信中谈及清代山西秀才想娶表妹洏不得,竟然上书满族皇帝乾隆要求帮助闹得几乎杀头的荒唐故事,感叹国人“不悟自己之为奴”德国学者黑格尔嘲讽中国人“卖身為奴,吞咽奴隶的酸馒头它也不觉得可怕。”另一位德国学者赫尔德说中国是“一个在世界一隅形成了中国式奴隶制文化的蒙古人后裔”。“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那部国家机器上的一钉一铆又是那样奴性十足的服从好像它们降临人世就是为了当奴才。”

  这些批判国囚“奴性”的文字今日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因为一百多年后,“奴性”在国人身上仍未全部褪去且看媒体上时时报道的民众给官员、政府下跪事件,让人想到了古装戏中的“青天大老爷求求您救救小民”场面。市民的下跪尽管是出于无奈但跪出的,确实是奴性

  “下跪”频繁出现:他们为何而跪?

  【核心提示】 “跪”曾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的最高礼节它起于汉代以前的“席地而坐”。汉代鉯后跪拜礼被广泛运用于官场和社会生活之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命打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