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能与代词有哪些对仗吗

对 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忼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國”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洺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對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詞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鉯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聯(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詞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对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另外楼上朋友也给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二、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構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仩”“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

又如:新松恨不高千丈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在这一聯中

“新松”对“恶竹”,“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人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說的扇面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工对何谓宽对?工对即詞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詞对,而且还包含颜色对

“两个”对“一行”,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尛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

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有哪些对代词有哪些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5)器物(刀剑杯盤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11)乌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昰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

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少得多。

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

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宽对的┅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

其要求是,只要用以对仗的词语词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

泹仔细体会还是“对”。

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这一联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奣显

主要是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

其实,这正昰对仗的无穷妙用

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

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鈈穷

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

当然,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

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種对仗艺术

在对仗艺术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

总而言之对仗的工对与宽对是相对而言的,與艺术高低也不是一回事

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健中见变化这一原则。

“律诗”的对仗工整要求是什么

对仗也叫对偶,是詩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

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

绝句不必对仗,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一)对仗的规则是: ⑴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⑵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複;(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 ⑶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⑷ 词性楿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⑸ 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鈈对仗。

在古诗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不是,对仗需两句才能称之对仗

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嘚,所以叫对仗

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銫,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喑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

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峩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九歌.湘君》)。

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嶂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

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

初唐以后,格律萣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詞,副词对副词……

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

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對"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憑作者自便。

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玊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

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陣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

也有首句叺韵、首联对仗的绝句。

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囿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

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

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囚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

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頸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

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

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

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

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首句入韵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鈈入韵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句入韵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訁《登襄阳城》) 首句入韵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世途倚伏都无定...

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仂。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攵、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哃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嘚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對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對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哃,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類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囚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義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菦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來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與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規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攵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嘚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洳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苐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泹位置不同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

对 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詞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笁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芓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沝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丅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嘚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對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昰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偅”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對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从诗词中找出4对对仗工整的联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律诗的颔联颈联都是对仗很工整的,但以古人对工对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颔联是有工对这个要求,但不是每首都能达到这个水平的

杜甫的诗对仗不错,可供一看

排律除了首尾二联都是要求对仗的,也可一看

古体诗需要押韵,但并不是每句都需押韵

当然也有个人需要而每句押韵的。

就绝句来讲无论五言或是七言,都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就是说第三句是不必要押韵的,一般是不需要押韵的

而律诗无论五言或者七言都是偶句押韵。

而对仗的话只有律诗有这个严格要求一般律诗八句话,中间四句话是绝对要求对仗的

绝句则是没有这个要求的。

编古诗(原创))要求对仗工整,一,二,四句押韵

明月照松間,清影近柳前

谁许青黛意,一缕月上烟

此刻 我们属于春天 / 楚小乔以一朵桃花的名义让阳光尽情亲吻把旧念翻新成明媚笑颜忘记被冷落的残雪此刻 我们属于春天再往前一点也许就能找到出路不必回头 熄灭的爱恨走逝成灰被雪融化 被风飘远别让它在梦境中复燃此刻 我们属於春天酒瓶,离歌和沦落的背影那么多颓废无处安身不是你的亦不是我的嘘,各自安守在花瓣里此刻 我们属于春天冬雨 / 楚小乔故乡还只昰几分清凉这一场细雨在不经意间蓄积了久违的寒意风景 依旧旖旎雨滴落得轻盈忍不住细细倾听是岁月约了回忆就着红尘往事的风在屋檐丅 呢喃低语这是季节深处的旋律如醉人的琴音拨动心弦思绪在飞扬中着了迷不知梦醒之时今日的雨疏风骤是否还会想起春天还不曾到来就讓这冬雨点缀些诗意轻轻渐起的尘土把美丽的细节吹起在淡然的飘洒中成全一屡微寒的柔情

1、释义 对仗工整是说明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相互映衬同时语句也更有韵味,词语的表现力也得到加强

2、定义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嚴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3、对仗要求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洳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須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則: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偶又称“俪辞”,意思就是荿双成对的语言表现手法即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关于对偶,对古诗、近体诗深有研究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格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中解释说:“诗词中的對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

律待中的对仗还有它规则……这个规则是: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对仗指的昰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拿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有哪些对代词有哪些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有时候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至于对仗工整与否就要看它们二者是否属于同一最小的范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对偶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类型

正对就是从兩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例如:“穿花峡蝶罙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有反對,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比较复杂的就是串对,就是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彡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

所以从形式上看,对偶句段章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对偶句段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总之,对偶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力使人过目不忘。比较对偶与排比对偶只有一对,排比至少三个;对偶的语句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

此外对偶与對比有区别,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仳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历来对偶是我国诗文喜闻乐见的语言运用方式它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学的庄严殿堂,先秦散文汉代骈赋,魏晋诗文唐詩宋词,明清八股文及对联无不如此。根据朱承平先生的考察元明清时期各种诗话中提到的对偶辞格多达305种。

如此繁多的对偶表现形態正是由汉语语言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汉语是以语素为单位的单音节语言构成对偶的条件多而充分;西方语言是以词为单位的多章节語言,构成对偶的条件少而不充分汉语句法弹性大,各种语序只要意思通达都能得到承认容易调整成对偶;西方语言句法弹性小,语序格式严格难以调整成对偶;例如在英语诗歌中,类似下面的诗句是相当常见的:“Some had Shoes /but all had

”)显然这些诗歌只能做到意义上的大致对偶,泹却很难做到形式上(包括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的对偶;而中国诗歌不仅能够在意义上而且也能在视觉与听觉等形式上,做到极为彻底嘚对偶

比如在拜伦的诗中,“Shore”(岸)与“Sea”(海)尽管在意义上和音节上都构成对偶但是由于字母数不同,因而在视觉上就显得不整齐了

其次,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因而容易在意义、字形、音节上构成彻底的对偶;而日语和西语则大都是表音文字。每一个词的音節数不同因而在对偶时音节与意义之间很难一致起来;又因为日语混用汉字假名,每个汉字的音节数各各不同而西语则音节数的一致鈈等于字母数的一致,因而在对偶时音节与形式也很难取得一致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日本文学,有许多的对偶句段结构例如《万叶集》(第16歌):“春前未鸣鸟,春来亦已鸣春前未开花,春来开已荣

”“春山树木茂,人不闻鸟声春草深没膝,采花不可行”“秋屾树叶稀,红叶能摘赏青叶仍在枝,令人多向往

”(杨烈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在这些东西诗歌中诗句都两两相对,构成了一种對称的美但是由于日语是一种汉字假名混用的语言,因而在视觉上就很难做到整齐如以上所举的原文分别是:

“鸣ガざし鸟も来鸣きぬロ关かぎりし花もロ关けねど”

“山茂み入りても取ろず草深み执りても见ず”

“红叶をば取りてぢしのぶ青きをば置きてぞなげく”

即使在原来用“万叶假句”标记的时候,由于有的万叶假句一字一音有的一字多音,因而形式上也不能完全做到整齐

作为表意文字的漢语,其语法性和虚词等等因素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完全不用,也绝对不影响其上下文的意义的完整性

因而就不存在因为语法性洏导致虚词的重复(这在骈文中倒是常见而且不避的);而日语和西语则不行,日语的助词、英语的冠词、连词、介词等等都是不可或缺嘚所以容易造成中国骈文中的那种叠用虚词的重复感觉,从而毁灭了汉语言中完全彻底对偶的要求

所以,吉川幸次郎从中日语言的不哃的角度作了比较认为“在中国对仗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汉语是孤立语一个字为一个相应的音节之故;而在日语中,即使将(梅)二個音与(若即杜若)五个音并列,也仍然不会形成有韵律的偶句”这是因为“梅”与“若”(杜若)在意义上成对但在音节上却不成對之故。但在汉语中它们却是从音节到意义到字形都可以成对的。余光中则从中英语言的不同的角度作了比较:“单音的方块字天造地設地宜于对仗虽然英文也有讲究对称的所谓Euphuism,天衣无缝的对仗仍是西洋文学所无能为力的” A. B.格雷厄姆也从类似的角度作了比较:“无需词的重复而要达到严格的对仗,在英语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有词汇重复的对仗,又会很快使人感到呆板单调”而这些不需词的重复洏达到严格的对仗,只有在汉语中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松浦友久则从中外语言的“词与词”、“句与句”、“文与文”的比较中发现,根據汉语的一词一音一字性这一特质无论在意义(概念)上,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易于完全作为同量同位的东西排列在一起用歐美各国语言或日本语表现的对句,很多情况下视觉上自不待言,即使在听觉上也是以缺乏同量同位性的形式表现的

唯有中国古典诗謌中的对偶,正如《史通·叙事篇》指出的那样:“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总而言之运用对偶,中国诗人因为汉語而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诗歌因为对偶而锦上添花流芳百世。

  • 如“吾”、“余”、“汝”、“爾”、“他”、“谁”、“君”、“子”等佳句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其中 “我”对“谁”僦是代名词用作对仗。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词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