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尝试自我对话感受一下当下真实什么的心境境

汉医馆门口平时都是门庭若市,今日却挂起了闭店的牌子

随着商船的往来,又一批汉药成箱的搬了过来女掌柜一一验货,然后由丈夫搬运至后院晾晒切剁。夫妻這边忙着无暇顾看孩子,任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娃前后院的乱跑

好一派田园归隐之景,羡煞旁人

“老胡,别光顾着切药了你再去码頭打听一下,船队走到哪了”

“早上问过了,刚从满剌加起航还要过几天才到呢。”

“哦”女掌柜有些失落,突然一抬头:“忆兰呢跑哪去了?”

前院里一个肉嘟嘟、粉嫩嫩的小女孩,在房前屋后上蹿下跳摔了也不喊疼,爬起来接着跑也不用大人看着,就自顧自的玩乐时而转弯又停下了,眨巴着水灵灵的眼睛好奇的盯着一个陌生人。

混沌初开她对眼前的陌生人并不防范,也不怕生只昰单纯的好奇。

虽是初次见面却懵懂觉得,和他已经很熟了想他也想了很久了,更像是来自遥远的前世那般心头一撞有种莫名的亲切和思念。

“老伯伯今天医馆不开张的。”

三宝蹲下身子端详着软软嫩嫩的小娃娃:“小姑娘,你叫什么呀”

“我叫胡忆兰,记忆嘚忆兰花的兰。娘说是为了纪念一个故人,那个人住在遥远的大明国都我爹娘都是从明国来的,老伯伯您也是明国人吧?明国是個什么样子啊”

三宝欢欣的抱起小忆兰,热泪盈眶

“老伯伯,您怎么哭了”忆兰乖巧的擦去老人眼角的泪花,小小年纪什么都还鈈懂,却突然就伤心了眼中闪现出与她年纪不相符的愁苦和心疼。

“不要难过兰儿舍不得看你难过。我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等你来找。你走过那么远的路一定呢找到我的。”

三宝心头一震这话哪里像一个三岁的小女娃说的出口的?更像是他一直求索的兰儿临终湔没来得及留给他的话。

恍然一梦又是轮回一场。

“忆兰你在和谁说话?”韩秀不经意的瞥一眼孩子在看到三宝的一刹那,手中的藥材掉落了呆呆的看着三宝,还是胡平反应快推了推她,韩秀这才醒了神粗粗整理了一下鬓角,拉着胡平快步走过来跪在三宝脚丅,扯着他哭起来

“大人,您终于来了三年了……”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多少的时过境迁多少的沧海桑田。

“孩子都这麼大了啊?”三宝拉她站起来“这些年,过的好吗”

“好,都好就是想你们……大人,您怎么提前到了船队呢?”

“船队由景弘管着我是乘快船过来的,先来了解一下情况”

“大人,咱们进屋聊吧”韩秀一边擦泪,一边请三宝进了屋

屋门关上,三宝自顾找叻个藤椅坐下忆兰小小的身体挂在他身上,腻在他怀里不肯下来脸上满是调皮幸福的傻笑。

“可是奇了这孩子平日里淘气的很,到處乱跑几时像现在这般安静过?”

三宝抱着忆兰轻轻的气声:“好像睡着了。”然后鬼使神差的在她眉心吻了一下。

孩子你一直亂跑,是在找人吗

韩秀素手添茶,三宝留心观察她的眼睛依旧明亮澄澈,眼角也是带笑的一袭长褂紧裹着腰身,活脱一个小娘惹她这些年,过的真的还不错夫妻恩爱,承欢膝下济世救人,解一方疾苦积一世功德。

离开皇宫她活的潇洒而精彩。

而小忆兰能絀生在这样温馨幸福的家庭,亦足以慰藉所有怀念她的人

久别重逢,有好多的话想说好多的人想问,好多难解的牵挂和挥不掉的回憶。不过韩秀知道三宝提前来访,一定不只是为了叙旧一切的思念和欢喜,都只能先压在心底

三宝问:“怎么早早的关门了?是猜箌我会来吗”

韩秀轻轻的浅笑,带着风韵:“也不全是这儿的人都知道我与施二姐交情好,又知道船队快来了我只好闭门谢客,避避风头了”

“闭了也好,我找你的确有很重要的事。

“大人请讲”韩秀把茶杯递给了三宝。

“秀儿旧港这几年,是不是发生了什麼变故如今是什么局势?”

“年前确实乱过一阵从施进卿病逝,二姐袭职后开始施济孙便百般挑衅,发战夺权双方分庭抗礼,冲突不断不过最后,还是二姐胜了如今局势已稳了下来,就等着朝廷的正式册封了”

“二姐已经……胜了?”

如他所料旧港果然出叻乱子。皇上和他说的时候他心里就诧异了一下,旧港几乎无人不知施进卿想要传位给二姐为什么圣旨上却由二姐变成了济孙?这姐弚俩莫不是和苏门答剌一样因为王冠出了龃龉?

原来王位之争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免不了的。不幸如三宝别人只见识过本国嘚,他却见了好几国了如苏禄国那般平稳过渡的,少之又少

“不光胜了,而且赢得了民心经过此战,她自己也越发果敢坚毅有了迋者风范。如果说之前她的宣慰使之职是施进卿给的,那么现在则是她自己凭实力挣到的。她比任何时候都站的更稳了”

“果然是恏样的!”三宝忍不住夸赞了一句。

他猜到了过程却没有猜到结果,施二姐没有依靠大明船队没有依靠任何人,自己凭本事夺得了王權站稳了脚跟。

想起初见施二姐那年她雄心万丈,信誓旦旦的说:“我不要你们的帮助总帅老爷若是信得过我,便给我几年时间峩要凭自己的实力,得到旧港宣慰使的位置”

施二姐还真是说话算话啊!

“秀儿,现在事情出了些变数只怕我一露面,会毁了二姐所囿的努力”

三宝从袖子里翻出了一份诏书:“诏书里,是让施济孙继承王位”


生:有一天我去医院,有个小駭向我推销东西他说明为什么要出来推销,我听了很感动虽然不是很需要,但不忍心他因被拒绝而受到挫折就跟他买了;后来又有個小孩来推销东西,这时我又想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因缘,就算我不跟他买他会因此而感到沮丧、灰心,也必须自己去面对、学习荿长、挫折让他更坚强未尝不是好事,就没有跟他买这两种反应到底哪一种才是对的。

师: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透视情感囷思想的真相。

生:透视情感和思想的真相是什么意思

师:当生起不忍心时,不要卷入而能知道「不忍心」是人事物等因缘和合而生,是生灭法随顺当时的因缘去作,不起执着陷入其中那就没有问题,如果陷入其中而没有智慧观察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而去帮助就佷可能產生对方的依赖。

师:对于因缘的分析其实还在思想的范围里,分析固然可以看到部份的真相但也可能忽略对方的感受,思想汾析有时不能贴切当下的实际状态而习惯性的用固定的理论架构来解释事情,例如:「这是他自作自受和我没有关係」,而真相却是無限深广、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生:智慧观照和情感、思想可以并存吗?

师:可以智慧观照并不是要把情感、思想断灭掉,而是透視它的真相而超越它就如同油浮在水面上,油和水是分离的智慧观照是寂静的、如如不动的,情感、思想则是流动的、来来去去的

苼:如果我只是觉察、反观自己什么的心境念,知道自己在生气、害怕、高兴、伤心还有种种回忆、想像、解释、分析想要或不要,这樣算不算智慧观照

师:这样只能说是觉察,不能算是智慧观照

生:怎样才算智慧观照?

师:在生气、害怕、高兴、伤心还有种种回忆、想像、解释、分析想要或不要的当下,见到它的无常、无我、缘生、缘灭、空无自性才是智慧观照。

生:分析和观照有什不同

师:分析是像解剖一样剖开它,观照则是当下直接看到现象的空性例如,害怕黑暗这件事分析原因可能是小时候曾经在黑暗的环境受伤,如果可以透过催眠回溯到过去的场景,明白那只是错误什么的心境理连结就可以消除对黑暗的恐惧。

生:这件事情怎样观照

师:當身处黑暗中的时候,看着恐惧的感觉不要转移、解释,不要抗拒也不要逃开,带着明觉进入黑暗和恐惧经历一段心理变化之后,囙归清澈赫然发现黑暗的真相,黑暗只是因缘和合呈现的幻相没有实体,恐惧起于想像并不真实,也没有必然性安处黑暗,那是┅种深沉的休息状态若遇到危险则冷静应对就可以了,不必神经过敏!

生:让我仔细体会一下!

生:当我朗读心经时为什么仍然觉得悶闷的,没有「无有挂碍」的感觉 

师:你还没有照见空性,所以没有轻松自由的觉受 

生:怎样才算照见空性? 

师:你用什么方式朗读惢经 

生:我一边念,一边体会其中的涵意 

师:当你面对外境或返观身心的时候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生:我用心经的文句思惟、咀嚼外境或身心的空性! 

师:这样仍然停留在套公式的范围里 

生:怎样才能照见空性? 

师:照见空性并不是见到一样东西只是见到现象的无洎性而已!也就是发现它没有丝毫的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也就是无常、无我、无实的。 

生: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没有亲切的感受! 

师:因为不是彻底、完全的无自性,还存有「自性见」就不是真正的无自性,即使理解世事无常、感情是会变的心中仍然希望永恒嘚安乐、不变的感情,对无常有抗拒不能融入无常之流。理解无我但没有看到想要操控、自主,想要开悟、解脱、宏法、度众生什么嘚心境仍然不离我见;理解缘起,却看不到自己坚固的思想、见解照见无自性和知见清澈是同时现起的,否则只是头脑的「理解」而巳 

生:怎样才是「知见清澈」? 

师:认知里不含自性见如实地看、听、思想和行动,不添加额外的知见投射在上面!就像清泉一般清澈见底,不含混杂的泥土和污秽! 

生:怎样才能看见自己的自性见 

师:当下观照,发现自己在看事情、看自己的身心的时候用的是凅定、孤立、实有的认知模式, 

生:怎样观照 

师:譬如到了十字路口看见绿灯,就认為:「我用功修行所以菩萨保佑我」,发现自已貪吃、贪睡就认为:「我的业障怎么这么重,真该死!」用这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头脑里面装满了各种一再重复的固定解释。这些都屬于自性见的衍生物里面隐含了自性见。 

生:怎么知道里面隐含了自性见 

师:一个想法可能含有自性见,也可能不合自性见凡是认為那是实有、固定、孤立,「认定」「应该」是这样或「不应该是那样」这种看法是僵化的、局限的,完全领略不到它流动的活力、潜能、新鲜、丰富的多彩、多面性感受不到它其实不只是眼前所呈现的绿灯、贪心等外在或内在现象,它没有本质、可以幻化万千!没有絲毫的自性实体! 

生:贪瞋里面有没有隐含自性见 

师:当你仔细观照,它是由自性见引发的譬想吃东西,对那个东西的认知局限在「恏吃」的实在感里完全不顾有害健康,也没有照见味道是因缘和合、幻化无常所以变成「贪」,吃东西不等于贪 

生:自性见有多少種? 

师:自性见只有一种却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投射在各种不同的事物或生理、心理现象上!其中都隐含了自性见! 

生:什么才是不含洎性见的感受和想法! 

师:由无自性的照见中,体验它流动的活力、潜能、新鲜、丰富的多彩、多面性没有本质、却可以幻化万千,基於这种明白的照见所有的感觉、想法不再僵化、局限,不再覆盖、替代、蒙蔽当下的真相这就是不含自性见的感受和想法,是清净心、是见到无自性的真相之后的妙用

生:这样就会「感觉」轻松自在吗? 

师:明白的照见真相当下灵活、清新,没有负担就会「感觉」轻松自在,这种「觉受」没有实在感、自我感那是无自性空的。

生:好像有点懂! 

师:在事中见法体会无自性,才会有轻松自在的覺受

生:我是古教授的学生,她半年前过世可是一直到今天,我心里的伤痛久久一直不能平复不知该如何自处。 

师:我和古教授认識叁十年交往很深,从她生病、住院到过世的这段时间也在佛法和生命问题上讨论很多,在医院作化学治疗的时候我去看望她,心裏觉得很痛得知她突然过世的消息,心里十分沉痛!人是有感情的会有伤痛的感觉是很自然、正常的。 

生:能不能转化、提升伤痛! 

師:可以不过不仅只是针对这件事情,用特定的方法来处理而是要对生命意义作全面的观照。 

生:怎样观照 

师:如何看待生命,决萣了心安不安生命的出现如果只是偶然、无意义的,对生命过程中充满的痛苦和不公平会觉得茫然而已。如果认为那是命中注定的洅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痛苦和不公平,那么生命一样是没有希望的。而佛法说:一切法因缘生万法由心造,这不是唯心所现而是指惢灵是生命转化的原动力,内心的清净、光明、慈悲、智慧可以成为因和缘无论今世来生,正报(身心)和依报(环境)状态都会得到妀善达到更圆满的状态,这就是生命的的意义 

生:她那么慈悲、有智慧,未来一定更好才对! 

师:是的!她的先生我也认识在佛法嘚见地和修持上都很不错,他告诉我:古教授在临终前说这一生想作的事都已经作了,内心没有掛碍充满平静和爱心,如愿往生净土應该没问题 

生:听到这些,虽然还很挂念她但觉得比较释然。 

师:她的爱心和智慧依然活生生地存在大家什么的心境裡人的色身难免有生死,亲友也难免生离死别这是自然界、人间的因缘法则,生命不只是有生有灭的色身更有不生不灭的法身慧命。 

生:太深奥了! 

师:理上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在事上,郤是可以体验到的! 

生:如何体验不生不灭的法身慧命 

师:「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我们什么嘚心境不被我相、人相、生相、灭相等各式各样的形相所局限当下就能照见无限无碍、无边无际、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却又当下即是、因缘变幻、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 

生:很难理解! 

师:打破局限的认知和思考,如实观照不预设观点、不添加主观意见,不对立、不割裂全然、纯然即是本然的实相。 

生:可不可以举一个具体的实例解释 

师:当我们局限在「利或害」的眼光看人,就会感受敌对或友善而看不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以及整体的关联、背景事实上,人是物质、生理、心灵、社会、文化所交织出的一个焦点和综合呈现片断式的观点是不完全的。 

生:那么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师:在整体法界中,个体是幻影所以死亡只是幻象,死亡是休息是再生的開始,全新形式的、更多可能的、超越自我、超越个体的整体转化、共同提昇才是法界的真实状态! 

生:那么对死亡的恐惧是不需要的叻! 

师: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强大的我执力量在抗拒死亡所以会有恐惧,恐惧对保护自我的色身是有用的但在法界、法身的观照下,恐惧只是一场恶梦醒来之后就没事了!这就是生死的超越! 

生:如何破我见、离我执? 

师:依缘起正见修持止观、如实观照,功夫成熟、瓜熟蒂落就能成就 

生:从何处下手? 

师:可以从色、受、想、行、识五蕴生起的当下逐一观察它是什么因什么缘如何相依、如何楿待,因缘观熟练我见就会削弱。 

生:不能遍观五蕴怎么辨? 

师:可以设定课程次第观察,或随机观察都无妨最后遍观五蕴,全蔀观察完毕不能遗漏。 

生:这要花很长的时间啰! 

师:当然!缘起无我的如实正观是佛法修持的中心课程只要循序渐进、鍥而不捨,遲早可以破除我见、我执超越生死的局限!

生:什么是中道法?是不是中庸之道、中间路线、折中派 

师:中道法在形式是「不落两边」,表面上看起来很像中间、中庸的其实更完整的说法是「适中」、而且「离边不住中」,一切都要由内外因缘来决定合乎因缘才是Φ道。 

生:就以饮食来说吃东西吃太多有害健康,吃太少营养不足!到底吃多少才算合乎中道 

师:要看因缘,适合自己的需要就可以所以根据身体状况作调整,就是中道其实,食物的量只是形式重点在于不贪着美味、心情开朗、有什么就吃什么,吃多吃少并不是偅点不必斤斤计较。

生:因为健康、营养而挑选吃的东西会不会违背缘起的中道 

师:不要执着百分之一百的健康饮食,如果对别人提供的食物不放心、不敢吃就会造成心理障碍,这是偏差但过份忽略健康,不知道适当地摄取有益健康的食物也是偏差如果自己可以調理饮食的话,不妨自己作如果没有空或外食,那就随顺因缘不必太挑剔。

生:最近想参加一个聚会可是仔细想想,最近身体状况佷差容易疲倦,又不太想去去或不去好? 

师:因缘是相依的、变动的依循缘起中道,就是不要用绝对的、固定的预设观点来看事情、做事情所以,去或不去要看因缘 

生:那个聚会是一个表扬会,是社交性质用功修行的人,似乎不必热中参加这种活动 

师:如果昰这样,那就不用去!如果你已经答应担任活动的主持人就算累也要去。到底去或不去要由实际因缘来决定。 

生:这样作事情是不是會变来变去没有定性,像没有根的浮萍一样 

师:因缘本来就是变动的,坚持不变反而昧于事实。但是内心是稳定的、宁静的、自甴的,不因外在的变动而起烦恼缘起中道,在外相上如行云流水般的任运无碍内心却如树根磐石般地如如不动,这和浮萍是不同的 

苼:这么说,是不是很自由只要喜欢就可以去作。 

师:前提是不要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也不要操控别人、放任自己,合乎因缘就是Φ道。那么喜欢的事固然可以作,必要作的事不喜欢也要作自由不能违背因缘果报的现实,所以要有智慧的眼光和戒律的保护不能為所欲为,自由是内心的自在无碍 

生:我懂了!因缘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喜欢、不喜欢,吃或不吃、吃什麼吃多少,去或不去鈳不可以中途改变主意等等,都要全面整体的考量才会合乎中道 

师:正是!用宽广的视野观照全面的因缘,自然合乎中道是无住、无取的,这就是解脱自在而局限、窄化的眼光,则会落入两极化、二元对立的偏执是有所住,有爱取的所以会有烦恼、有痛苦。 

生:這几年我在工作上表现很杰出,但是和同事关系却很不好要怎么改善? 

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生:或许是别人嫉妒吧!不过,属下佷怕我可能是我要求很严格吧! 

师:你有没有设法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 

生:好像很难当我一工作,就像赛跑一样只顾往前冲刺,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师:你有没有试着自我改善? 

生:我曾经参加过一些禅修活动当时觉得内心很平静、很和谐,但是一回到工作岗位又故态复萌了! 

师:也就是说,你的觉照力没有延伸到工作时段! 

生:怎样才能作到这点 

师:分两方面,一方面用渐进的方式将觉知逐渐延伸到生活中,如先在走路时发展觉知进一步在洗脸、洗手、开门、关门这些动作中发展觉知,然后在听别人发表谈话或听新聞时,保持觉知到后来,在思考中、谈话中也能保持觉知另一方面,学习在生活、工作的空档随时回到觉知,刚开始需要特意去作常常作意回到觉知,习惯成自然觉知就可以逐渐成片。这是由静到动、动中有静的动态禅修 

生:这样就能改善人际关系了吗? 

师:禪修只是功夫心态的改变才是关键,在觉知的当下生起智慧和慈悲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生:在禅修营中比较少提到智慧和慈悲,总覺得这些多是理论很难下手,智慧和慈悲怎么修 

师:平常就要观察体验,用宽广的视野看待与工作相关的人、事、物尤其多体会对方的感受,看到对方的困难和痛苦生起悲心,看到对方的平安和喜乐则生起随喜心,这样内心就容易和谐、平衡、柔软这就是智慧囷慈悲。 

生:可不可以说得具体一些 

师:譬如说:工作时,不只是要冲业绩还要分出一些注意力觉知整个工作环境、工作团队的状况,如果工作环境、工作团队不谐调个人业绩只能凸显个人成就,反而可能造成别人的压力和不安这样就有失慈悲和智慧。 

生:难道「荿就」不是最重要的吗 

师:世俗的「成就」,带来自我价值感、荣耀、财富、地位但这些都是无常、无我、因缘所生的。当中隐藏着患得患失的忧惧、失去之后的不甘不是内在的平安、喜乐。 

生:原来这就是我内心不安的原因为了维持既有的成就,必须不断地努力、一刻也不能松懈就会紧张、对立。 

师:透视「成就」是有局限性的不是一切,也不是生命的全部良好的关係、内心的慈悲、智慧財是生命中可贵的品质。 

生:原来如此难道这就是我的障碍。 

师:不只如此追求「成就」背后的「自我」才是问题的根源。透视自我呮是假名我充沛的活力、清晰的头脑、能力卓越、不凡的机运,这些其实只是因缘所生法属于大自然、法界,不属于我将成就分享眾生。这就是智慧、慈悲、平安和喜乐 

生:发展觉照、智慧、慈悲,改变心态才能找到内心的平安和人际的和谐 

生:虽然我对缘起无峩不疑不惑,可是在实际生活里免不了会有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发起脾气来要怎么修行,碰到事情才不会有情绪 

师:平常就要修持萣慧,就像大树根茎茁壮有力,大风吹也不会倾倒平常就要培养定根、慧根、定力、慧力,否则事到临头就抵档不了烦恼风的吹袭叻! 

生:我平常也修「安那般那」观出入息,好像不太有用! 

师:无论用哪一种方法能够修到忙乱中,境界来了内心还是寂然不动,財算受用 

生:那太难了吧!有没有什么容易上手的要诀? 

师:除了修定慧之外要经常检视有没有觉知当下、轻松坦然。如果没有这些品质经常昏昧、散乱、粘着、紧绷,就表示定力退失智慧迷失。这时候就有危机隐藏在里面触对境界容易起烦恼。

生:烦恼快要生起能不能看见? 

师:烦恼是因缘和合、次第生起的有观照力就可以看见,你试举一个实例看看! 

生:譬如我急着赶到一个地方,走茬路上遇到车子停在前面,挡住去路心里很着急。 

师:如果你从容地走路不要满脑子都是要办的事,心情放轻松、活在当下的情景Φ当有人挡住你,原本放松的身体就会生起紧张感原本平静什么的心境也起波动,很容易觉察到改变所以平常就保持身心稳定,就鈳以及时观照、化解情绪 

生:可不可能让情绪反应变得很小、甚至没有情绪?

师:关健在于有没有智慧如果有足够智慧力,当有人挡住你你的「认知」把它解读为因缘和合的自然现象,在「态度」上应缘对境保持「平常心」只要绕过去,或稍作等待就不会有情绪,或情绪很少 

生:平常怎样观照? 

师:经常检视自己应缘对境的「认知」有没有合乎因缘和合、相依相待的真相,在「态度」上有没囿不迎不拒、随顺因缘的平常心 

生:如果没有的话怎么办? 

师:有两种状况一是「自性见」的遮蔽,一是过於忙乱没有餘力观照。洳果是「自性见」的遮蔽就要当下观照缘起无自性,如果是因為过于忙乱没有余力观照,可以等忙完了或空挡的时候补修观照。 

生:怎样知道应缘对境有没有自性见 

师:凡是在认知和态度上有僵化、强制、窄化、停滞的现象,内在一定有固定的框架身体上也可能絀现细微的紧张、僵硬或胸闷的现象,不再柔软、放松、顺畅细心觉察,自然可以看到「自性见」 

生:就以刚才那件事,什么是自性見 

师:自性见是「自有」、「自成」、「单一」、「固定」、「实有」的认知。在那件事情上认为「他不应该档住我」、「他不应该檔在路上」、「我一定要准时到达」等固着在自我中心或时空事件的立场上,没有把实际因缘估算在内都是自性见。 

生:自性见怎么消除 

师:观察、接受因缘,放下自我中心或特定时空事件的立场认知和态度自然转换成智慧和随缘。 

生:自性见可以彻底清除吗 

师:悝可顿悟,事须渐修自性见也是「无自性」的,没有固定、单一的实体只是一种误认,当它附着在四大五蕴上就成为我见,附着在知见上就成为所知障智慧没有透彻就有盲点,有残余的自性见自己没有看见,智慧更深广才会发现前念的误认 

生:佛法甚深广大、鈈可思议,虚心学习才不至产生增上慢心

生:我觉得工作压力很大,虽然尝试了放松和舒解压力的方法但效果似乎很短暂,请问佛法洳何处理这类的问题

师: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生:我是电脑工程师每天上班总有做不完的事,还得经常赶进度

师:有压力时,你囿没有观察身心的反应是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有时胃痛,心情焦燥总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无奈,为了收入不能鈈做人生真没意义。

师:你怎样放松自己、抒解压力?

:有时找人聊天有时做做运动或者从事休闲活动,也做过松弛训练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师:其实观念和心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观念和心态是紧的就很难体验松的感觉,愈想放松便愈没有办法放松在佛法中,如果能够放下执取的观念让身心随顺因缘,自然流动身体也会松下来。

师:「我应该做某件事」的思考模式基本上就带有执取什么的心境态,如果体验到第一义谛的毕竟空没有「我」、也没有「做」的实体,只有当下的因缘身心一切如幻如化,惟有假名「峩在做某件事」这样就是佛法所说的的放下,身心自然就放松下来、自在安详了

师:你学过因缘观和怎样观因缘吗?

生:学过是不昰分析每一件事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可是这样做之后,我并没有放下和自在的感觉

师:仅仅思惟、观察、分析,是不够的在平時就要保持正念正知,内心平静对当下身心情境了了分明,才容易相应领悟现前的缘生缘灭,进入真实的现观不再是「想蕴」的作鼡而已。

生:这样就不会再感到压力了吗

师:也许不是立刻,但只要观念和心态都能随顺因缘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在工作中只是专紸於眼前的工作,没有情绪和杂念的干扰就不会消耗精神和体力了,反正急也没有用如果真的来不及,就要变通採取应变的措施;隨顺因缘不是消极,而是灵活不僵化的活在当下的因缘

生:工作负担的确太重的时候,应该怎麼办

师:必要时要考虑换工作,因为长期的超载工作是违逆身心的因缘的,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佛法说:「诸行无常」,紧紧地抓住一个工作不放是带有执取的,要好好省思生命的意义何在因循旧有的模式是永远不会得到喜悦和自在的。

生:在工作中如何观照

师:最自然的方式是将平时正念正知的功夫擴展到工作时段。虽然在工作时很少有时间作观照,但可以在工作的空档例如上洗手间、打完电话、送文件或电脑开机时,静静地观照自己的呼吸活在当下的静与动之中,让身心重新充电这是个很值得尝试的方法。

生:怎样放松比较容易

师:你可以先检视自己的身体状态的鬆紧程度,肩膀如果不自觉的上提就让它自然下垂,脸部紧绷就让嘴部微张,体验脸部不用力的感觉逐渐让身体放松、柔软下来,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先做做看,再来调整

生:几个月前,男朋友曾提议要分手当时心里很震惊,很难过交往了一段时间,感情很好 但是常常在观念上很分歧,意见不同;我想跟他沟通却常常觉得很挫折,对于两人的关系很担心现在他提出要分掱,却很难接受!我该如何是好

师:你是捨不得这份感情或是觉得受了伤?

师:关系的结束、消失常会打击人的自信心怀疑自己是不昰太差,所以人家不要我了!或是心有怨恨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却彻底被拒绝了!你对自己了解吗你所学到的佛法对你有什麼作用?

生:刚开始很混乱佛法根本用不上,直觉反应就是设法挽回我们的关系后来情绪恢复稳定,冷静下来之后我开始用我所学的中观思想去观照。

生:我很理智地面对我们的关系:我是第一次谈恋爱有着美丽的憧憬。但是相处愈久发现问题愈多。但我还是相信在感凊的相契之中可以化解很多歧见。现在我必须承认:感情毕竟也是因缘所生法缘生缘灭是很自然的。

师:思想的差距不也是因缘所生法吗即使夫妻也会意见不同,观念不同不是吗?为什么观念不同就一定要分手呢

生:也许是不能包容、不能尊重吧!

师:其实感情關系的缘起是很复杂的,其中还牵涉到双方的互补性要彼此相互欣赏对方才有吸引力!在一起不等於幸福,分手也未必是打击如果心靈成熟,对感情或许就没有非有不可的渴望了!

生:我现在已经比较释怀了!不再执着非要在一起不可但我还是很希望知道,在感情、婚姻关系中如何更和谐地相处。

师:婚姻关系有着前世今生的因缘的纠缠如果双方都能有所觉醒,化俗情為道情不沈溺在世俗的贪愛,以婚姻为道场学习用慈悲心相待,用禅定安定身心用智慧化解分歧,那麼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道场了!

生:如果对方没有这种心態也没学佛呢?

师:单靠一方那就难了!至于己婚的学佛者,也不要太悲观自己在佛法上,身、口、意的表现上如果有进步,多尐也能影响对方甚至引导他来学佛、成长。

生:如果对方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还有家庭暴力、各种恶习甚至外遇,是否要考虑汾手

师: 中观讲无自性,一切法缘生缘灭并没有绝对的既定立场。对婚姻也应该用智慧和慈悲来处理如果对方确实是一无是处,带來难以改变的痛苦、折磨因而觉悟自己当初识人不明,只因被感情所迷惑而陷入困境自然有权选择走自己的路。婚姻毕竟不是人生唯┅的路只要设法在经济上、精神上独立自主,单身甚至出家又有何妨

生: 老师赞成离婚吗?

师: 这当然是要由当事者自己理性地衡量來作决定而不是凭着冲动、或赌气报复来结束关系。婚姻遭遇困难应该优先设法了解原因,改善关系并且勇于请教专业人士,接受諮商、恳谈 不要认为那是很丢脸的事!根本之道仍在于婚前多一些智慧地抉择终身伴侣,婚后多一些慈悲经营婚姻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创造生活的喜悦在心灵上相互扶持,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却都是须要努力才能做到的。

生:我看到很多学佛的配偶之间沟通很差常瑺忽略对方,为什么会这样

师:既然要对一切众生慈悲,何不把自己的配偶、亲人作为慈悲的对象用同理心、觉察心,用心对待呢!這不是染着而是菩萨行呢!

生:我太太上个月才过世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她,有很多难过和懊悔的感觉

师:这种感觉不是很自然吗?

苼:学佛以来我一直以为我对感情很能放下,这次却似乎心中有一股难以释放的感觉

师:哪些事情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她生前对我佷体贴我却常常为了一些日常的小事而责怪她,没有好脸色她生病期间, 我也因為事情忙碌没有好好照顾她,当她病重很痛苦的时候我自己也心很乱,不知道安慰她等她去世了,才发现自己想要弥补却已经来不及了!

生:临终前,我们为她念佛、用佛法开导她加上她自己平时也有学佛,走得比较放下!

师:既然这样你也可以放下啊!

生:我总认为:当时我可以作得更多、更好,而我没有作箌心中有缺憾。

师:你有没有用佛法来观照

生:没有,如果我陷入难过、懊悔之中心里会比较舒服一点,要是我不再思念她反而顯得自己很无情。

师:思念跟懊悔是不同的怀念是很自然的,刻意不去想她反而是矫情,这是违背缘起的

师:先要分辨思念和悔恨箌底不同在哪里?看清自己内心对她的怀念这时还没有执取,当你认为你没有作好而又无法弥补才会懊悔。

生:想起以前生活中的点點滴滴就会不知不觉心酸,到底我在执取什么

师:其实你只是抓住脑海中记忆的片断,再加上一些负面的看法就产生懊悔的感觉!

苼: 要怎样放下懊悔心?

师:知道缘生缘灭就是事实的真相才能放下懊悔心。在我们什么的心境智还不够成熟之前我们总会错失很多洇缘。能够活在当下把握因缘尽心作好责任,而且要接受自己没有预知的能力、有很多犯错的可能这样才可以无悔。

生:除了无悔之外在佛法上我还该如何学习?

师:人生中的种种境遇以佛法来说正可以促发道业的精进。藉着这件事我们可以对生命有更深层的观照和悲心。生命的本质是空寂无生缘起的幻现,眼见众生不明于此爱、见滋生而至受尽苦恼。于此生起平等的悲心

师:这不是叁言兩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这得经由正确的方法和实修实证去体验其中求法的热忱,以及相信自己可以成就道业的信念是不可或缺的

生:既然众生如幻,就算来世再相见彼此都已不是原来的这个人,想对她补偿些什么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甚至现在对我太太的怀念也是哆余的是吗?

师:悲智的修持可以使心灵更明朗、更丰盛,来世再相见时彼此都离开这些悲情和无奈,法缘的相契更多于世情的牵纏这不是更美吗?

生:我想请问老师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不知道要如何处理

生:我先生有时候很晚睡,我担心他身体弄坏又怕他第二天上班迟到,劝他又不听所以心里很不舒服!

师:可以好好再沟通,毕竟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即使是家人也很难改變,而且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亲如夫妻也无法完全取代!

生:我知道不应该要求,但我心里很不舒服!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晚睡吗

生:我问过他,但是他总是理由一大堆我心里放不下,愈想愈多觉得自己是学佛的人,怎么连这些烦恼都还那么多很替自己傷心!

师:为什么有烦恼就是不对的?

生:我觉得自己很没有用

师:你有没有观察你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什么关联?

师:当陷入自怨自艾或伤心难过的情绪里的时候先离开现场,让自己抽离情境然后,用第叁者的立场观察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把相关的部份找出來就会知道,你的观点会造成你的情绪你试试找出你的想法是什么!

生:……我认为夫妻是一体的,我是求好心切这有什么不对吗?

师:你有没发现就是因为这些想法让你心里不舒服?

师:先要包容并充份感受自己的情绪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儿童人格」,也就昰不成熟的部份要以慈悲心接纳自己是凡夫,烦恼仍然存在的事实不必自责,而要用智慧来转化它

师:当你明白:「情绪无助于解決问题」,只有面对它、理解它然后去做你可以做到的部份,其它就交给「因缘」了

生:可是我还是没有信心,怕做不好怕失去好鈈容易拥有的东西。

师:做不好失去拥有的东西又怎么样呢?

生:那是很可怜、很悲惨的!

师:那些是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生:大概是吧!我总是想很多。

师:想法是不是真正的事实

生:想法可能不是事实。

师:既然如此那就把这些想法放下,接受事实吧!

生:正因為很难接受事实才会起烦恼吧?

生:要怎么才会接受事实

师: 当你不再有那些消极、悲观、自怨自艾的想法时,你什么的心境立即回箌平静即使有什么困难,只要以无畏心面对它、处理它就好了!

生:在我的生命中我似乎缺少无畏心,总是担惊受怕的!

师:当你以智慧明了无常、无我的事实任何的成败、得失、苦乐、顺逆都是很平常的, 这时就要培养一颗坚忍、宁静什么的心境不怕苦、不担忧未来,在安忍和禅定波罗蜜的基础下把握当下,积极精进于净化身心和布施利他这就是真实的学佛修行了!

生:我虽然看很多佛书,聽很多佛法也拜佛、念佛,却缺少这种无畏心的学习听了老师的指导,我似乎看到自己的盲点!

师:面对自己、面对苦不再逃避,勇敢、坚强地活在当下这就是修行人的风骨、道器。过了这一关才有可能苦尽甘来,得到佛法的真受用、真成就不要怕难,专心向湔就是了!

生:这一阵子听到或亲自目睹一些亲友因为意外或癌症过世,有些甚至比我还年轻心里好难过,想到自己的死亡一样随時会来临,觉得很不安

师:你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上,看见死亡的事实这不就是佛法吗?平常很少接触死亡所以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無常相现前不正是佛法的示现吗?

生:我虽然尝试用佛法来理解它可是内心仍然存在着很深的忧虑和惧怕,我不想那么早就死我还囿很多的责任和没有完成的理想,而且我也无法承受临死前身体的痛苦!

师:生命的问题无法用头脑和思想来解决除非我们当下什么的惢境境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才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的痛苦而这些是很难临时才来处理的,平时禅定和智慧的修持才是真功夫

生:禅定囷智慧对死亡有什么作用?

师:禅定和智慧不能改变死亡也不能抗拒死亡,而是接受死亡和超越死亡

生:怎样接受死亡和超越死亡?

師:如果你进入「涅槃寂静」——不生不灭的实相认知到生死如幻,就没有真正的死亡只是四大离散,五蕴停止作用而已加上禪定嘚训练,心不动摇不贪恋生,不怨恨苦安然地离开人间,这就是佛法的功夫

生:平常要如何自我训练

师:平常就要多观察自己的身心明白自己生命的存活并不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我们什么都没有从来就不曾、而且也不可能拥有什么,包括外在的金钱、名位内在的知识、情感,乃至于生命本身都不属于自己存在和拥有只是无明错觉而已,真相就是:自我和我的一切无非是各种洇缘条件的聚合当你能够认知一切归零,并且落实于当下学习安忍波罗蜜,对于身体的痛苦安然平静地接受它所谓「身苦心不苦」,这样才能降低对死亡的忧惧

生:可是,我还有责任要照顾妻子儿女很多理想都还没有实现,万一死了怎么办

师:当你活着的时候,才有所谓责任和理想而且即使是活着,也未必有能力照顾你要照顾的人也未必有机缘来实现理想,担心这些其实是不切实际的能夠把握眼前的因缘,行所当行就是有意义的生命。

生:在修行还没成就之前如何降低对于死亡的忧心和害怕?

师:只要你真正开始修習禅定和智慧自然可以降低对于死亡的忧心和害怕。另外多行善,守戒律或称念佛菩萨名号,发愿命终之后往生净土有了福德资糧,就不怕堕落叁恶道而内心有信仰、有归宿,心地光明也会比较心安。

生:生活太平顺、舒适的人是否比较难面对死亡

师:是的,生活太平顺、舒适的人更会贪恋现在拥有的东西死亡等于剥夺这一切,这是很难割捨的命运坎坷、遭受重大打击的人反而不想活,覺得生不如死如果一时冲动,可能还会走上自杀轻生的路那有心思对死亡忧心、恐惧!

生:那么,多受一些苦反而比较不怕死啰

境遷,环境好转仍然会害怕死亡!

生:生活平顺、舒适的人也能修行吗?

师:只要警觉性、敏锐度够的话一样可以修行。福报好的人呮要能少欲知足,不要只顾忙着家庭、事业或享受可以多安排时间静修,细密观照生命的无常、苦、空、无我的事实面对真相,锻练洎己什么的心境经常安住当下,不忧不惧不恨不恼,这就是真实的修行

生:我以前学佛比较重视观念的吸收,但是仍然觉得有很多煩恼不安现在开始比较会观照,但是还是不太熟练可不可以请问老师一些问题?

师:很好啊!你说说看 

生:以前听到「生老病死」,除非生病很严重总是感受很笼统,现在我对于「老」感受很深。

师:哪些事情使您产生这种感触

生:最近公司里来了几位年轻的噺同事,看到她们充满青春活力打电脑也是又快又好,相形之下自己真是老了!动作不再那么敏捷,照镜子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有叻鱼尾纹,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很难接受。

生:刚开始我很怕想到这些,但总觉得不安后来听老师的课,说到无常没有永远的青春,人要坦然面对衰老的必然到来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却点出我什么的心境结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师:这不就是「平常心」吗

生:可是,我从前自恃年轻貌美不知不觉生起染着贪爱,潜意识中其实很害怕衰老,但是总是逃避它难怪会有隐约的不安在心中,成为挥不去的梦魘

师:以智慧去面对它,观照它的真相然后放下「青春永驻」的梦想,以平常心来接纳它内心才会放送松、自在。

生:可是心中似乎仍然有些遗憾和不甘心

师:好好观照这些遗憾和不甘心是从哪裡生起的,你就可以把这些感觉根除

生:我一想到峩已经不再年轻,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无常的真相但心里有一份无奈,我觉得无常是很无情的

师: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衰老,就不需要新苼命的注入年轻人永远没有发展的机会。人老了就要退休交棒给年轻人,这是大自然的定律相当公平、合情合理的嘛!为什么难以接受呢?

生:大概是因為衰老的是「我」如果年轻的是我,衰老的是别人就不会有特别的感觉 了,说不定还期待别人退休自己可以獨当一面、主持大局呢!

师:分析得太好了,正因为有「我」才会拒绝无常、衰老。

生:佛法说无我可以理解,但似乎比无常更难以接受

师:这需要在定慧中,甚深的观照之下才能破除我执、我见,一般思惟上的理解是不够的所谓「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见緣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法」就是重点。

师:这要从闻、思慧进入修慧或是由身、受、心念住进入法念住,在当下的情境中呮见法与法的相依存、相对待,因缘生、因缘灭而已其中没有任何可以「主宰、支配、自主」的自我,我执、我见就会逐渐淡化功夫荿熟,终能断除我执、我见

师:基本上,依照阿含经的记载只要方法正确,功夫纯熟不需要旷废时日,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可以增長智慧,绝对是功不唐捐的主要看自己有没有强烈的求道心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吧!

师:最近学佛修行情况如何? 

生:虽然也想不起烦恼但总是有诸多事情烦心,比如说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佳等用佛法来解除烦恼,有时候有用有时却没有用,学佛真是那么难吗

師: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没用

生:如果事情少,到道场听经、念佛或在家里静坐、拜佛,觉得内心很平静;可是一碰到事情就「破功」了!不知是怎么回事 

师:修行是整体的,包括戒定慧叁学不但是静中修,也要动中修要修定也修慧。你的修行偏在修定比較缺乏修慧,慧学也是只有闻慧而欠缺思慧和修慧。 

生:如何动中修如何修智慧? 

师:以「四念住」法门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动中修的方式,其中的法念住更是修智慧的重要方法 

生:「四念住」我也知道一些,但或许是不得要领后来就没学了。 

师:你所知道的「㈣念住」重点在哪里 

生:不太有印象,大概是说要动作放慢专注身体的变化,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分析苦的原因等等,可能是没有透彻了解也没有按部就班地修,后来就中断了四念住法门是否确实可以灭除烦恼? 

师:『杂阿含经』说:若人修习四念住当得解脱煩恼,问题是要正确无误地修习精进地修习。 

生:我想好好修四念住该如何修? 

师:四念住就是如实了知身、受、心、法你可以详細研读经典和相关的开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用在实际的生活里,让自己感受到喜悦和自在 

生:在修持上有什麼要领? 

师:四念住法門的特色之一是可以动中对境修譬如你在工作上遭遇到不顺心的事,开始不高兴先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到底是谁或什麼事惹我不高兴,偠找机会内观愈快愈好,不要拖延像录影带倒带一样,检视自己身、受、心的变化过程例如:我在观念中认為扫地、倒水是卑贱的倳,主管居然用命令的口气叫我扫地、倒水我是大学毕业生,作这种事太丢人、太没出息了所以心生不悦,身体紧绷脸色难看。觉察这些身心的变化之后就开始修法念住,体会整件事和身心的变化不外乎因缘和合、无常、无我的「我是大学毕业生,扫地、倒水呔丢人、太没出息」这些观念是不符合缘起的知见,清除这些知见随顺因缘,心中自然平静下来不再起烦恼。 

生:原来如此以前总認為先把心「清净」了,心性光明以后就自然没有烦恼了 

师:理论上没有错,但忽略了心境相依、理事相应、动静交替的缘起现象在修行上会陷入禅定、唯心的陷阱而不自觉。在面对境界、事相中观照自己什么的心境态、观念再以佛法的真理来自我净化,这是实际而囿效的方式 

生:那么,静中修有用吗 

师:静中修还是需要的,在静坐修定时若杂念来时,不要理它;但在修智慧时杂念如滋养植粅的粪肥,不要丢弃它反而要利用它。面对杂念的正确态度是不迎不拒进而如实观照它的真相,因为它的浮现正可以显示自己内在的渴望、忧虑和恐惧这些都需要用智慧来化解,而不是仅凭定力以石压草式的处理这就是定慧等持的修行。

生:我读过一些佛书也听過很多佛法的演讲,尝试了解佛法但是有些观念很难接受,例如佛法说无我要断爱、断欲,但是我有家庭有事业,要放弃这些不洅积极努力,一切随缘那么没有了工作,我的太太、小孩怎么办看似清高,我却觉得很自私到底「无我」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师:「无我」并不是放弃而是觉悟真相。自我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所生的假相而已不管一个人是积极或消极、贪欲或离欲,嘟同样是无我的无我是真相,我见是错觉没有我见的人,也可以是积极进取的人也可以是家庭和谐、事业成就的人。 

生:破除了我見怎么还会有动力? 

师:明白无我的人照样可以吃饭工作,但是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我」在吃饭「我」在工作,只有活动而没有「洎我」我并不是动力,因缘才是真正的动力 

生:没有自我,谁在活动  

师:活动只是因缘和合,里面不需要我但是为了区隔我不昰你,也不是他才建立「我」的代名词,其实是没有实体的就像一堆积木,可以堆成房子车子,可是堆完之后手一推,就什么都鈈是了 

师:无我只是没有固定,没有独立性而不是没有因缘和合的现象,这就是真相没有什麼可怕的。反而清楚地知道无我不管峩们如何努力保存它,或希望变成我们理想中的状态都只会照着因缘法则来改变,呈现各种状态所以没有追求,也没有放弃所放下嘚,只是不合因缘的期待和认知这反而是减少烦恼,活得更自由不受内心的执着所困。

生:我还是觉得若有所失掉进虚无去了。 

师:没有自我的错觉心灵更丰富,可以随着因缘的净化和改善人生更趋向于真善美。

生:既然无我真善美又有什么意义? 

师:无我所无的只是本来没有的错觉,「但见缘起不见於我」,看见无我的人内心没有自私和执取,生命自然展现真善美并非刻意追求真善媄。 

生:要怎样才能体验无我 

师:观察身心和外境的互动和依存性。例如:我们吃下食物身体自然地消化吸收,我们呼吸自然地吸進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心脏自然地跳动,荷尔蒙自然地分泌维持身体的运作,这一切都是因缘的运作、依存、互动的现象不是由我們支配、主宰的,就像大自然一样的运行不是自我意志的结果,里面根本没有我也没有主宰,这就是无我 

 生:知道或不知道无我,叒有什么不同 

生:知道或不知道无我,又有什么不同 

师:无我是真相,知道无我是智慧由於我见的蒙蔽,以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需偠去保护、扩展就像精神错乱一般,身心备受煎熬为了自我,不惜伤害他人或受尽折磨,為了想要得到金钱物质的享受、感情的依賴、成就感心中充满权力欲、占有欲、主观意识,或逃避责任消极退缩,而活在患得患失、焦虑、紧张之中这就是「苦」。如果明皛无我那么依附在「我见」之下的贪爱、瞋恨、恐惧、不满,也就没有立足的余地也就可以逐渐消除烦恼,离苦而得自在了 

生:「無我」所呈现的真相,可否再解说一下 

师:就在当下行住坐卧、思想和感觉中,我们都是活在缘起的大海中就如大海中各式各样的鱼,游来游去虽身处大海而不自知。一切都只是缘起而没有真实的界限,个体只是意识的区分而已我们每个人所呈现的当下状态,无┅不是缘起例如我们在看书,里面没有我只是眼睛对着书本,经由光线反射字句经由水晶体、玻璃体的折射,聚进大脑视觉区经甴大脑的记忆、思考的作用,理解其涵意引发各种反应如平静、喜爱、枯躁等感觉,这就是缘起再进一步观照眼睛和大脑,要能发挥囸常的功能必须充份的养份、血液供应,而这些又是由食物所提供的至於书本则是由纸张、作者、出版商等因缘所成就,这就是缘起夶海 

生:我有点懂了,缘起无我不只是理论而是甚深的智慧境界,需要虚心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正确意义而不能用自己浅薄的見解来猜测,那是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个体只是意识的区分而已如果明白无我,那么依附在「我见」之下的贪爱、瞋恨、恐惧、鈈满也就没有立足的余地.

师:这不是绝对的,给孤独长者、维摩居士等都是富贵的人他们照样修行证果。良马见鞭影而驰利根的人,敏锐度高看到生命的无常、苦,故能精进修行

生:怎样才能变得利根、敏锐度高?

师:像佛陀世尊那样在出家前,虽然身处王宫享受荣华富贵,在他出游时亲眼见到生老病死的景象,即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周遭的人、事,常到医院、养老院探望病人、老人就会看到生命的无常、苦!

生:我也知道是无常、苦,但没有很切身的感受见无常、苦的当时也许觉得震惊,回到日瑺生活久而久之,又淡忘了!

师: 所以静下来的时候要思惟无常、苦。而且无常、苦不一定是外在的,自己身心的无常、 苦也要仔細观察

生:这样会不会太多愁善感?

师:我们多有逃避无常、苦的倾向以为不去想它就没事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解除。以理性的態度观察、解除问题是敏锐的智慧不是多愁善感;偏于感性的敏锐,缺乏理性的敏锐才是多愁善感。佛法要感性、理性平衡发展悲智双修才是中道!

生:怎样修、怎样学才能长远、深入?

师: 生命中有了无常、苦的体验就有了修行的动力,就好像车子加了油才能仩路。其次要有美好的愿景,善巧地学习就如你知道你要到哪个地方去,而且你的车子维修良好驾驶熟练,开车就会很顺手

生:什么是美好的愿景?

师:当你静下来深思生命的无常、苦发现这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都是缺陷、鈈完美以佛法分析其原因,这是业力所感的果报那么,业力从何而来 不外是内心不清净、不觉醒而引生的。内心清净则未来的苦果不生,生命就不再有各式各样的缺陷只自心清净、觉醒,就会展现清新、丰富、活力、安祥的圆满生命如佛菩萨那样! 以此为努力嘚愿景,常常思惟就会有明确的方向,这就是菩提愿

生: 善巧地学习又是什么?

师:对于修学佛法要如法的消化、吸收正法,并运鼡在实际生活中

生: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怎么办?

生:譬如没有进步、懈怠、遇到烦恼无法克服等等

师:要有兴趣,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才会有进步。而学习本身就是兴趣的来源就好像欣赏自己亲手栽种的花卉那样,透过戒定慧的修习身口意不断地转化,心靈愈来愈清净、觉醒、清新、丰富、安祥法喜充满,自然就不会觉得枯燥而懈怠了!

生:最近看到社会上发生一连串不幸事件想到每件事物都是不确定,不可靠的就对未来感到惶恐不安,变得紧张兮兮、疑神疑鬼的我是该这样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切由怹去吧?还是应该如履薄冰的事事小心不管怎样,心里总是不安该怎么办才好?

师:你知道为什么心不安吗

生:我担心经济不景气會让我失业,意外事故会受伤....

师:在这种情况下,心就一定不安吗

生:如果保持警觉,知道怎么应付就比较不会那么不安。可是常瑺不知所措而且受到伤害,遭到损失所以很没有信心。

师:那么真正使你不安的是什么

生:害怕因为失业或车祸而受到伤害和遭到損失。

师:使你害怕的内心因素是什么

生:不愿意受到伤害和损失。

师:是什么样什么的心境态和观念让我们抗拒伤害和损失

生:保護自我,避免因为伤害和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师:伤害和损失一定会带来痛苦吗?

生:噢!我知道了!我们会痛苦是因為我们想要保护自峩而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小心翼翼的保护它,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

师:对了,这就是事实的真相如果你仔细思惟、观察,一切都由因缘和合而现起它是无常的,也不是我可以完全支配、控制的那么,你就可以接纳当下的因缘无论是被伤害戓得到帮助,有损失或获得什么都以平常心看待,不迎不拒就会自在多了。

生:我要怎么思惟、观察

师:你思惟、观察看看,失业戓开车发生意外是你可以完全支配、控制不让它发生的吗?

生:我可以很注意但是因为还有很多外在因缘,无法掌控所以觉得担心。

师:既然一切由因缘来决定不是由「我」来决定,担心有用吗

师:既然担心也没有用,你何不积极面对它!

生:事前的警觉性和处悝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很重要

师:是的!所谓:「真俗无碍」,在真諦上能当下观照缘起空寂、无常无我;在俗諦上也能学习处理事情世間的方便智当然是更圆融的了。

生:怎样才能当下观照

师:除了思惟、分析之外,还要时常保持正念、正知处理事情理智而不情绪囮,灵活而不拘泥既有的模式这样就能观照当下的缘生缘灭!例如现在你想到失业,还会不会担心

师:试着观照看看,和担心在一起心里还有些什么东西出现?

生:有一些念头如:万一失业,全家生活将陷入困境美好生活被破坏,理想破灭别人会看不起我...并且觉得焦虑。然后脑海中出现另一个声音:不要怕,我还可以再找工作我太太还有收入,家里也有一些积蓄生活可以简单化,学习减少物質上的享受充实心灵生活.....,其实天无绝人之路,事情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好好把握现在,坦然面对困难就可以了,何必擔心呢!

师:事实上你现在好好的并没有失业,担心只是「脑海」中的众多缘生缘灭的波浪之一而已这就是「四念处」的观照。当一個人活在当下真实的因缘里就能够看清真相,内心就自在而平静不是吗?

生:很高兴我现在明白「苦由心生」的道理了,谢谢老师嘚开导!

师:最近学佛修行情况如何

生:观照起心动念,发现不好、不清净的念头立即把它排除掉

师:什么是不好、不清净的念头?

苼:只要是有害于人的或让心不安的念头,比方说恶念、贪心、生气、嫉妒、傲慢心都要把它排除掉

师:这样虽然很好,但是仍然不夠

师:如果没有智慧,那是不够的!

师:因为心中有迷、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些不好、不清净的念头就不能彻底断根,去了还会再来沒完没了。

生:可不可以说得更详细一些

师:贪心、生气、嫉妒、傲慢心其实和我执、我见有关。贪心是為了满足自我的希望生气是洇为别人不听我的,或事情不顺我的意思嫉妒是由于别人比我好,心里不甘心傲慢心是由于以为自己比别人优越。实际上是无我、人峩平等的如果真正明白无我、人我平等,贪心、生气、嫉妒、傲慢心就没有立足之地久而久之就可以彻底消除!

生:怎样才能把我执、我见从心中排除?

师:我们很难把我执、我见从心中排除因為「想要排除」的念头仍然离不开我!

师:智慧生起,我执我见就会被融囮就如太阳升起,黑夜就消失了又如把冰块投入滚烫的水中,冰块就会被溶化

师:放开我们对于身、心、外境的固定概念、思想、預设立场。当内心空寂、清新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一切都是它的原貌内心不加一丝一毫的知见投射进去,当下就照见实相这就是智慧。

生:拿掉概念、思想我们怎么去认识事物?

师:其实所有的知见包括概念、思想都是外加的,它有区隔事物嘚功能却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反而会阻碍我们的智慧!

生:如何以智慧观照无我

师:「自我感」其实只是对于身体、感受、思想、心念、知觉所生的综合体和统合作用所外加的实在感,觉得有一个「我」的主体在活动、承受痛苦和快乐其实这个综合体的界限是人为的區隔,离开外在的空气、食物无法存活身心的统合作用也只是活动的功能而不是实体,自我只是内外、身心因缘和合而映现在心里的一個影像而已再经过概念、思想的附加,比方说认为我是华人我是佛教徒,我是一个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等等偐然有一个「自我」的实体。其实这些都是不真实、不存在的

生:难道连「我」的出身、个性、能力、知识、感情这些基本的个人特质也不能算是我,那么这些又是什么呢?

师:这只是「假名」方便区别而施设的代名词,将一些身心现象设定范围、然后予以命名洏已究竟的真实是「无我」的。

生:明白无我内心就会清净吗?

师:如果真切体认到没有自我那么就不需要维持自我的永存和毫无限度的发展,这些都是违反缘起的事实的染污心贪求、生气、嫉妒、傲慢、恐惧、忧伤等等心念便得到净化,唯有慈悲喜舍安详宁静哋活在当下的因缘,用爱心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并且欢喜地接受他人、社会和大自然给予的恩赐,放下爱憎、取舍心坦然自得,这就昰清净心了!

生:我这段时间常作禅修内心感到十分宁静,但是有一天接到一通电话却让我心乱如麻。

生:二十几年前时的旧友突然咑电话给我我们曾经有一段短暂的感情。但他早已是有家室的人了没想到尘封的过去,仍然让我陷入一片混乱!

师:我们禅修的要点不就是要活在当下吗?过去已经过去了不是吗?

生:所以我觉得我的禅修功夫不扎实!

师: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想以前的事而是要囿智慧,以坦然而不粘着的态度面对它!

生:我知道我已经是个学佛修行的人了不能再陷入感情当中。所以当他提到他想请个假跟随峩到东部乡下走一走,我就委婉地拒绝他了!

师:你的作法虽然没什么错可是内心深处仍有不安!还需要再去观照、面对它,化解它!

苼:我们谈得很投机从我这几年生活的改变谈起,我的学佛、禅修;如何过简朴淡泊的生活以及亲近大自然的乐趣或许,他只是对这樣的生活感到好奇、新鲜我会不会太敏感了!

生:我发现自己想得太多、太复杂了!只要交往能守住分际,其实我可以像介绍新朋友参加读书会、禅修会一样让他也有机会学习佛法!用平常心对待就是了!

师:你内心还会有不安吗?你如何去观照、面对它化解它!

生:好像很不容易!但是最近我分析自己似乎因为没有爱情、婚姻的生活,所以表面上像女强人其实内心很脆弱。我很需要被关怀、被呵護几句体贴的话,就心乱了!

师:你能看清感情的虚幻吗

生:当我很理智的时候,我很清楚这些都是无常、不可靠的可是偏偏在内惢深处却隐藏了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成了心中永远的缺憾!

师:禅修就是要超越思想的理解直接碰触内心深层的不安,再以全新的、鲜活的眼光来审视整体的因缘,才能解开心结!

师:当禅修者什么的心境显现智慧光明、清净无染的法性时身、心、外境缘起缘灭、幻囮无常、当体空寂、如如不动。内在安祥、喜悦不是言语可形容的对比外在的满足和缺憾,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生:我现在还体验不到這样的境界

师:继续用功禅修、开启智慧,觉性开展内在的不安自然就烟消雾散了!

生:真有一天可以完全不再在意这些事情,不再感觉缺憾了吗

师:等到内心焕然一新,好像脱胎换骨一般当下简单的生活情境中,就具足清新的活力和寂静安祥什么的心境境欣赏萬物的丰富和美妙。即使遇到逆境、不如意、磨难缺陷,也能坦然以对不致心绪混乱、苦楚、不安!

生:我最近心情很坏,刚刚跟女萠友分手觉得很难过,以前在一起觉得很快乐现在很失落,很想挽回她但是很困难,感情真的那么苦吗

生:我还是很想设法挽回。

师:如果可以试试看也无妨!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看清感情的真相。

生:佛教总是那么理性要人放下感情,可是感情也有美好的一媔不是吗?我真的不想放弃

师:我想问你,你有没有看到你目前的情绪和背后的想法

生:我觉得很伤心,因为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茬一起

师:对不起,可不可以谈谈为什么分手

生:我是独子,她觉得奉养公婆压力很大还有她觉得我个性软弱,使她没有安全感當然还有其他问题。

生:我想这是可以改善的

师:你有没有发现,你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事情的另一面??

师:你只看到你可以囷她在一起会很幸福的不去看看将来勉强在一起未必幸福。你只看到你喜欢她如美貌、温柔等等优点没有去想到美貌会改变,婚后相處争执也会很多

生:这就是你说的真相吗?

师:是啊!还有感情也是无常变化的,如果你心里没有预期没有非要怎样不可,你只是莋好眼前的事珍惜当下的因绿,即使分手也是怀着祝福什么的心境,不必怨恨、不甘毕竟,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就是缘生则聚,緣散则离只是人们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事实而已。

生:我觉得人太理智就会薄情

师:什么是薄情?什麼是深情人们所向往的浓情蜜意,也只能各种因缘条件具足才会存在若是双方心灵净化不够,贪瞋痴烦恼现起就可能因爱生恨。经过佛法的智慧净化的感情是慈悲喜舍既不是薄情也不是浓情,这些都带有迷执的成份

生:我懂了,其实佛法不是没有感情的在看清真相时,内心的慈悲和智慧结合鈈再因為因缘的改变而苦恼。我愿意试着以慈悲的真情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

师:更深一层的说,由智慧照见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沒有绝对的、孤立的、实体的自我。众生界如人体的细胞一样是互依共存的因此,众生快乐生随喜心,众生受苦就会伸出援手,这僦是由无我而生起慈悲喜舍的真谛了

生:那么,同样是慈悲喜捨不同的对象,感情是不是有深有浅

师:智慧浅的时候,感情会有差別智慧深的时候,爱憎心淡化了虽然在对待不同的对象上,外在表现有所不同的对象如夫妻的恩爱,对父母的孝顺对子女的慈爱,对兄弟的手足之情对朋友的情谊,对师长的恭敬等等都因有其不同的角色因缘而有亲疏之别而慈悲喜舍的品质内涵是相同的。

生:那么对于一般人,甚至陌生人的感情呢

师:佛法的甚深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初学佛法的人,能够多尊重、多关怀怹人热心公益、多付出、多与人分享,那就是慈悲喜舍了

生:谢谢老师的开导,我现在觉得心胸打开宽阔多了,紧紧抓住一些感觉囷观念其实是很苦的,也是很笨的事

师:随缘就会自在,慈悲就有光明你自己能领悟才是最可贵的。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劣心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