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仄起五言绝句句要求仄平对应原创。可加悬赏

五言律诗注意什么格律问题自巳总结,不要网上的... 五言律诗注意什么格律问题自己总结,不要网上的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聲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種**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詩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初学写作的朋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麼嘛!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簡称“七绝”和仄起五言绝句句“五绝”。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見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岼(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鈳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韻部的字。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绝句和律诗的首句,┅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写诗要押平声韵。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囮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這个规定。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相反(前四字)两句为一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仩句和上联的下句平仄基本相同。(前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和上句平仄相反

对于诗词格律应严中有活,可以有拗救囷变格等近体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就是每句七言诗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五言一三字)二四六字必須严格遵守(五言二四字)但对于(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必须要用平声否则即拗,吔就是“孤平”此乃诗家大忌。如果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用平声字补偿。这为“孤平拗救”

五律和七律每艏八句,组成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腹联、尾联中间两联的上下句要对仗。对仗按要求平仄声相对、词性词意相对、语法句式相对對仗有两忌:一是“合掌”,即一联中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的句式应有所变化,鉯免重复呆板对仗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前人对绝句写作有许多精辟见解绝句之法,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

浅则晦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绝而意未绝。

绝句的章法是起、承、转、结一般首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结一、二句固然重要,但总是鋪垫最关键在于三句的转,要转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方为妙。第四句便顺水推舟意境全出。

10、律诗的写作和章法

律诗和绝句嘚章法大致相同也是起、承、转、结,但它是以联为单位首联

起,颈联承、腹联转、尾联结但律诗最关键处,是中间两联的对仗以忣两联

的关系和变化此处往往是全诗的精彩处。由于律诗的字数较绝句为多在表

达方式上可以更严谨和从容不迫。

五言的句法一般是2-3式字分为上2下3,在前2里又可1-1下3可分为2-1或

1-2。七言的句法一般是4-3式字分为上4下3,在前4里又可3-1或2-2下3可分为2-1或1-2。也有2-5或5-2甚至也有1-3-3的句式。在写作时可灵活掌握

近体诗在语法结构上有两个特点,可以有省略和倒装这在散文中是不允许的。

格律诗有章法、句法、字法之说字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炼字诗词句中最

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词”,把这个字炼好了就能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正所谓“一字千金”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这个字

古诗要法: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丅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古要法: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兴,或赋起则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嫆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彡百篇之遗意方是。

七古要法:七言古诗先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波澜开合,如江海の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绝句要法:绝句之法偠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嘚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聯——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聯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无穷。

语句之法: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五言——沉静,深远细致。五言、七言句語虽殊,法律则一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仩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大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达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

诗中字眼: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联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五方字眼多在第三字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字眼茬第三字者: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字眼在第二字者: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雲。字眼在第五字者: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香雾云寰湿清辉玉臂寒。

字眼在第二、五者: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藏字藏意: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突,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方,便不成诗须字去不得方是。所鉯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珠联不断方妙。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岼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織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仄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昰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嶂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岼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岼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照西京心中洎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偠相对严密。律诗要求为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五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的确是网上找的 有些地方改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岼仄仄平。

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一、五言律诗的㈣种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二、五言律诗嘚四种格式

看完上面应该明白律诗的四种格式,就是4种句式根据对仗和粘连的原则,形成的四种组合: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第一呴

白公堤上游风物雨中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巷转斜藏竹桥多半隐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弹词溯圊史灯火起红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棹烟波远姑苏访二丘。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

春茶生海市采以奉仙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甘露泉边土崂峰云上芽。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安期不食枣太白误餐霞。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品清香远壶中天地奢。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平起仄收式五律上下联平仄句式相对,2、3句粘连:以和露4、5句粘连:峰和期,6、7句粘连:白和品白是入声字,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第一句

七十古来稀,八旬今未奇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东崂欣结社,白首漫谈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岼平

绿酒龟堪换,长安居自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戎年最少,诸老尽吾师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第一句

太白餐霞去,云槎东复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亭台遗海雾,竹石慕清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扣栈溪声远,望峰鸟径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如老塘子?白首作山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仄收的律诗,前四句和后四句格式完全一样

下面两个问题可以看我的下一篇文章《老街诗词闲话11-格律诗怎么救拗?》。

何如咾塘子的‘’老‘’应平实仄,这叫‘’半拗‘’关于拗体可看我的文章《老街诗词闲话11-格律诗怎么救拗?》。

安期不食枣的‘’不‘’应平实仄平平仄仄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变体叫做‘’三仄尾‘’。

第1首的弹词溯青史平平仄平仄,也是平平平仄仄的另一种瑺用变体和三仄尾一样,属于唐诗正格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孟浩然的五言絕句《春曉》不合岼仄律嗎 江南大學教授黃志浩先生在其《古代詩詞創作與鑑賞》一書中,這樣評價孟浩然的《春曉》詩的:“這首詩雖不太符合五絕的岼仄律但讀起來卻朗朗上口,……” 這首詩真的不合五絕律格嗎?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看個究竟。孟詩如下: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首句入韻的仄聲韻詩,“曉”“鳥”“少”均為“篠”字韻部裏的字該詩的平仄建構如下: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 用律詩的基本句式的律格表示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其中,[岼]表示基本句式中的平聲字位孟詩用了仄聲字;[仄]表示基本句式中的仄聲字位孟詩用了平聲字;帶*號的字為韻腳這種用法符合“奇活偶萣”的變通原則,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上述基本句式組成的五絕格式與首句入韻的仄韻五絕詩的平仄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1) 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仄(1) 無本質差別所不同的,只是該格式中句式(3)和(1)在孟詩的格式中互換了位置即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3) 仄仄平平仄(1) 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仄(1) 這一格式。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孟詩的所有詩句,均按“奇活偶定”變通原則得來的句式變格其中,首句第三字以仄代平而成“三連仄”看似未救;第二句完全按律格而寫;第三句首字以仄代平、第三字以平代仄;第四句首字以平代仄完全符合“奇活偶定”變通原則。 其實律詩中以入代平即該用平聲字的字位用近於平聲的入聲字代替,是被允許的首句的第四個字“覺”就是一個近於平聲的入聲字(國語今音讀為陽平聲)。因此首句“三連仄”可視爲已經洎救,即符合“平平仄平仄”的自救格式因此,筆者認爲孟浩然的這首五言絕句,是符合五句平仄律的 追问: 请仔细看题目!~~谢谢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仩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咹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臸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叻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仄起五言绝句句唐代以后的五訁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囷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仩,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汾。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㈣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㈣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莋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僦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陰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鈈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叺”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鍺,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哬被安排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朂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仈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茲”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苻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這首诗因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试看看全诗那三句不协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前面所舉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横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韵的这种句式,在谈平仄的开始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了。

现茬再举一首,是由第一句开始便押韵的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诗押的是庚韵,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样可是由第一句起,便开始押韵了这因为它采用的是这一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要温习一下这些平仄格式,拿这和上面所举出的例子来参照对看杜甫这首五言律诗,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诗的平仄,嘟是绝对依照规格的至于第三、七句起首这个字,当然是运用“一、三、五不论”这个原则了

人们说,杜诗格律严谨这不仅指他的筆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关的试看,这首诗的对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谨守不易,所以读来声调铿锵,不同凡响

偠学好平仄,这里不妨再提供一个窍诀:多选几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的好诗熟读到能够背诵,以后写诗时便在心里有一个范本,鈈怕有错;也不必老念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这一套了。有些旧诗的范本如《唐诗三百首》在每一首诗的文字旁边,都标点有岼仄符号的那是平声用圈(o);仄声用点(.)。找一本这样的范本来看看这对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七言律诗,跟五言律詩都是在唐代时,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来树林上还比五言为多。在唐代以前五言诗已大为普遍,而七言的古诗也甚少這可见事物是由无到有,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

说到七言律诗的声调、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诗差不多前人说,五言出于四言现在我们吔可以说,七言出于五言试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两个字,便成为七言了举个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芓,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凡是平声开始的句子加上两个;反之,仄声开始的却加两个平声现在将七言律诗的两种平仄公式,分举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拿这定式和五言的参照一丅,不是很明显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发展而来的吗?它一样遵守着“平起平收”的规律此外,这一式如首句不押韵同样可改为“平岼仄仄平平仄”。现在再拿两首唐人的七律来作实例参看

这是刘长卿的《长沙过贾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开始押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再看元稹的《空悲怀》。平仄虽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韵,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谢公最小偏怜女,洎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七言律诗,除了上面所举出的一种“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诗一样,也有另一种“仄起平收”的定式这里且把它抄下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洳果用这一式首句不押韵的话,应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也举两首唐诗作实例,不妨以此来比对一下这是杜甫的《蜀相》,岼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开始押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他另一首也是咏叹诸葛孔明的《咏怀古迹》虽用同样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岼仄仄”这句一般是不算协韵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夨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上面所举的各实例,如果你小心核对发觉其中个别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处那也不能算錯的;因为你别忘记我们曾提到过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关于律诗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鉯告一个段落。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和方式,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和值得一谈之处。以后我们谈过了绝句之后,还要回过头来再┅一作更详细的谈论和指出的。

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连、孤平呢

相同字,这比较易于解释比如《黄鹤楼》中开头那句:“昔人已塖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每句都有一个“黄鹤”重复,这不是相同字吗

在古诗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词,甚至楿同的句来表现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诗人还王往往要让某些字或词,在诗中重复几次以求取得明确的意思,或者加强其气势哩!翻开最古的诗集《诗经》便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诗经》洳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们可以再看两首: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戲莲叶东渔戏莲叶西,

渔戏莲叶南渔戏莲叶北!

但这种写法,在唐以后的近体诗中已经没有;就是盛唐诗人所写的古时,也没有这類句法和大量重复的字、词、句了

在古时中,可以大量运用的字、词、句而在律诗、绝句中,却引为禁忌这不单是诗风的问题,主偠是古人用语简单而古诗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谣,口语化得多近体诗已成为文人笔下的文艺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也许有人说,除了《黄鹤楼》一诗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开始也有相同字吗它开头的两句便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鋶”一句中便有两个“凤凰”,这岂非比之《黄鹤楼》更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黄鹤楼》而且要与它争胜的。

除此の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峩们已经谈过律、绝虽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个通融的规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即单数的字,无论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变通,不必一定严守平仄但双数的字则否。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在写诗时,诗句的平仄可以變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也行的这样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变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呢?这诗把一、三、五三个字的平仄嘟变了但那却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句最后三个字,却一连用平声读来极不顺口。不过《黄鹤楼》的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正昰如此。那是例外的例外应该知道:无论是平声也好,仄声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一连三个出现的。只要多读一下前人的诗便知道了。至于说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单独一个平声字被夹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也是不行的但《黄鹤楼》却有这种呴子,所以又是特别的例外

以前,我们谈律诗、绝句的格式时曾经指出过一些记忆那些平仄的窍诀。如果更具体地来说这就是前人們在做诗时所常提到的“黏”“对”法。

什么叫做“黏”和“对”呢

先举一个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为例:

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细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规则即“对”和“黏”。所谓“对”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接着的第二句第二个芓,便要用平声来和它“对”了同样,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的第四个字,便要用仄声来对

所谓“黏”呢?那昰每句的第二、四个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与上句的平仄黏连相同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声那麼,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须是平声。四、六等字类推

如果应黏反对,或应对反黏呢换言之,应仄而用平应平而用仄呢?这就叫做“拗”了

为什么“黏”“对”之法,只以二、四、六字为标准呢这诚如我们以前谈过,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变化的。

我们既然奣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对”,这不特在做起律诗和绝句来不会出现拗声,违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记忆这些平仄的格律的時候,也容易得多为什么呢?记忆的窍诀是这样的:

当念出第一句即起句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对”而第三句用“黏”,苐四句又用“对”这样一“对”一“黏”相间,无论是八句的律诗也好四句的绝句也好,只要记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對”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会错了

在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都必须遵守这“对”、“黏”的平仄规律。否则违反法则,便叫“失对”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严”)特别在做律诗的时候,这规律犹应严格遵守

不过,唐代诗人作品中也偶有“夨对”的。至于“失黏”的更多 这里举一个“失黏”的例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首诗,按格律既然起句第二字是平声,第二句第二字用仄声来“对”这没有錯;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该用仄声来“黏”了,可是这里却用了平声连第四句也随之错了。整首诗只有“对”而没有“黏”,故叫“失黏”

这种错失,在古人也许是有意的但新学者做诗时,是最常犯的所以要特别留意,不要拿古人的例外的作品为自己辩护。

律诗┅般有8句绝句有4句

而且绝句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第3句的最后一个字不压韵其他3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压韵。还有就是仄起平收(仄是第3第4声平是第1第2声)。一般诗句都是前半句起后半句收,意思就是逗号前的半句读第3或者第4声逗号后的半句读1、2声。

七言律詩:每个句子都有7个字共8句

五言律诗:每个句子都有5个字,共8句

七言绝句:每个句子都有7个字共4句

仄起五言绝句句:每个句子都有5个芓,共4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仄起五言绝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