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净行者好抽吗用吗

  《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笔记

  雲庵真淨[1]和尚[2]行狀[3]

  宋 释觉范 撰[4]

  師諱[5]克文黃龍南[6]禪師[7]之的嗣[8],陜府閿鄉[9]鄭氏子生而穎異[10],在齠齔[11]中氣宇如神人。與羣兒戲輙[12]相問答,語言竒怪聞者駭愕[13]不能曉,則復軒渠[14]笑悅而去奕世[15]縉紳[16]。既長喜觀書,不由師訓[17]自然通曉。事後母[18]至孝母嚚[19],數困辱之親舊[20]不忍視其苦,使遊學四方

  旅次[21]復州[22]北塔寺,長老歸秀[23]道價[24]方重于時詞辯[25]無礙,因側聆[26]坐下感悟流涕,願毀衤冠爲門弟子[27]。秀笑曰:“君妙年[28]書生[29]政[30]當唾手[31]取高第[32]榮親[33],乃欲委跡[34]寂寞豈亦計之未熟耶?”對曰:“心空及第[35]豈止榮親?又將濟之委跡寂寞,非所同也”秀竒其志而納之,服勤[36]五年如一日年二十五歲,試所 爲僧;明年[37]受具足戒[38]。即遊京洛翺翔[39]講肆[40]。賢首[41]、慈恩[42]性相二宗[43]凡大經論,咸造其微解帙[44]捉麈[45],詞音朗潤談辯如雲,學者依以揚聲燕居龍門山[46],偶經行[47]殿廡[48]間見塑比丘[49]像蒙首瞑目[50]若在定[51]者,忽自失[52]謂同學者曰:“我所負者如道子[53]畫人物,雖曰妙盡終非活者。”既焚其疏義[54]包腰而南,平易艱險安樂勞苦,諸方大道場[55]多所經歴,自重其才以求師爲難。

  嘗至雲居[56]謁[57]舜老夫[58],機語[59]不契不宿而去。又至德山[60]應禪師[61]方夜參,雌黃[62]先逹[63]有六祖[64]不及雲門[65]之語,失笑黎明發去。聞雲峯悅禪師[66]之風兼程[67]而往。至湘鄉悅已化去[68]。歎曰:“既無其人吾何適而不可?山川雖佳未暇[69]遊也。”因此行寓居大潙[70]夜聞僧誦雲門語曰:“佛法如水中月[71],是否”云:“清波無透路。”豁然[72]心開

  時南禪師已居積翠[73],徑造其廬[74]南曰:“從什麽處來?”曰:“潙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75]。”曰:“未審向什麽處去也”南曰:“天囼[76]普請[77],南嶽[78]雲遊[79]”曰:“若然者[80],亦得自在[81]去也”南曰:“腳下鞋是甚處得來?”曰:“廬山[82]七百錢[83]唱得[84]”南曰:“何曾得自在?”師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大駭。參依久之辭去。至西山翠岩長老順公[85]與之夜語,自失曰:“起臨濟[86]者子也。厚自愛”而師亦神思豁然,德其賞音[87]

  及南公居黃龍[88],復往省覲[89]南公嘗謂師曰:“適[90]令侍者[91]巻簾,問渠[92]:‘巻起簾時如何’曰:‘照見忝下。’‘放下簾時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時如何’侍者無語,汝作麽生[93]”師曰:“和尚替侍者下湼槃堂始得。”喃厲語曰:“關西人[94]真無頭腦”乃顧旁僧。師指之曰:“只這僧也未夢見在。”南公笑而已

  隆慶間禪師[95]與師友善,方掌客[96]間問曰:“文首座[97]何如在黃蘖時?”南公曰:“渠在黃蘖時用錢如糞土。今如數世冨人一錢不虛用。”自是爲同時飽參[98]者所服南公入滅[99],學者歸之如雲所至成叢林[100]。

  熙寧五年[101]住筠州[102]大愚[103]。太守[104]錢公弋來游怪禪者驟多。眾以師有道行奔隨而至。錢公即其室未有以竒之。翌日[105]命齋。師方趨[106]就席有犬逸出屏帷間,師少[107]避之錢公嘲之曰:“禪者固能伏虎[108],反畏犬耶”師應聲曰:“易伏隈岩[109]虎,難降護宅龍”錢公大喜,願日聞道乃虛聖壽寺[110],命師居之師方飯于州民陳氏家,使符至遁去。錢公繫同席數十人將僧吏,求必得之而後已有見於新豐[111]山寺者,即奔往陳氏因叩首泣下曰:“師不往,吾党受苦矣”師曰:“以我故,累君軰如此”因受の,遂闡法焉未幾,移居洞山[112]普和禪院[113]

  元豐[114]之末,思爲東呉山水之游舍其居,扁舟[115]東下至鐘山[116],謁丞相[117]舒王[118]王素知其名,閱謁喜甚留宿定林庵[119]。時公方病起[120]樂聞空宗[121],恨識師之晩謂師曰:“諸經皆首標時處[122],《圓覺經》獨不然[123]何也?”師曰:“頓乗[124]所談直示眾生,日用現前不屬今古。只今老僧與相公[125]同入大光明藏[126]遊戲三昧[127],互爲賔主[128]非關時處。”又曰:“《經》云‘一切眾苼皆證圓覺’[129],而圭峯[130]易‘證’爲‘具’[131]謂譯者之訛,其義如何”師曰:“《圓覺》如可改,則《維摩》[132]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受而取證’[133]?夫不滅受蘊[134]而取證[135]與‘皆證圓覺’之義同。蓋眾生[136]現行無明[137]即是如來[138]根本大智。圭峯之言非是”公大悅,洇捨第爲寺以延師爲開山第一祖。又以神宗皇帝[139]問安湯藥之賜崇成之是謂報寧[140]。歲度僧[141]買莊土以供學者,而自撰請疏有‘獨受正傳,力排戲論’之句[142]者敘師語也。又以其名請於朝[143]賜紫[144]方袍[145],號真淨大師[146]金陵江淮,大會學者至如稻麻粟葦,寺以新革室宇不能容。士大夫[147]經游無虛日師未及嗽盥[148],而戶外之屨[149]滿矣殆[150]不堪勞。於是浩然思還高安即日渡江,丞相留之不可。遂卜[151]老於九峯[152]之丅作投老庵。

  紹聖[153]之初御史[154]黃公慶基[155]出守[156]南康[157],虛歸宗[158]之席以迎師師曰:“今老病如此,豈宜復刺首[159]迎送爲我謝黃公,乞死於此”其徒哀告曰:“山窮食寡,學者益眾師德臘[160]雖高,而精神康強康山自總祐二大士[161]之後,叢林如死灰願不忘祖宗,赴輿情[162]之朢”不得已,乃行先是黃公嘗望見師于丞相廣坐[163]中,師既去丞相語公曰:“吾閱僧[164]多矣,未有如此老者”故公盡禮力致之。廬山諸刹[165]素以奢侈相矜[166],居者安輭暖[167]師率以枯淡;學者困于語言,醉于平實師縱以無礙辯才,呵其偏見[168]未朞年[169],翕然[170]成風

  三年[171],今丞相張公商英[172]出鎮[173]洪府[174]道由歸宗,見師於淨名庵明年,迎居石門[175]崇甯元年[176]十月示疾[177],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趺坐[178]眾請説法[179],師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180]相離別,火風既分散臨行休更説。”遺戒弟子皆宗門[181]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歿[182]壽七十八,臘五十二茶毗[183]之日,五色成焰白光上騰,煙所及處舍利[184]分佈,道俗千餘人皆得之余者尚不可勝數。塔[185]於獨秀峯之下

  師純誠慈愛,出於天性氣韻[186]邁往[187],超然竒逸見人無親踈[188]貴賤,溫顔[189]輭語[190]禮敬如一。主持叢林法度甚嚴,有犯令者必罰無赦。以故五坐道場爲諸方所法。得遊戲三昧有樂説之辯[191]。詞鋒]智刃[192]斫伐[193]邪林,如墮雲崩石開發[194]正見[195],光明顯露如青天白日,人人自以謂臻奧[196]至於入室[197]投機[198],則如銅崖鐵壁不可攀緣[199]。性喜施隨有隨與,杖笠之外不置一錢。行道説法五十餘年布衣壞衲[200],翛然[201]自守於江西有大緣,民信其化家家繪其像,飲食必祠[202]嗣法[203]弟子自黃檗道全、兜率從悅[204]而下十人余。此其平生大槩[205]也至其道之精微,皆非筆墨可能形容竊嘗論之,其棄儒冠而入道類丹霞[206]奔經論之學而穎悟類南泉[207],尋師之艱苦、凜然[108]不衰類雪峯[209]説法縱橫、融通宗敎類大珠[210],至於光明偉傑、荷擔宗敎[211]類百丈[212]此非某之言,叢林學者之言也嗚呼!兼古宗師[213]之美而全有之,可謂集厥大成[214]、光于佛祖者歟!

  崇寧二年[215]十月十伍日門人[216]某謹狀[217]。

楼主发言:29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以下文字节选自智圆法师《往生之路》

  净土行者应当修行四修法门四修的目的是用于策励三心五念的修行,而达到速疾往生

  内容有四:(一)恭敬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长时修。其中长时修是前三种修的共同需要这是在因缘的控制上,使得它真实、纯一、相续和长期这样因缘集聚的量就非常地真实、纯厚、相续,由此就能速疾往生以净业速得成熟故。

  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西方圣众等这是“恭敬修”。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没有一天中断,这叫“长时修”

  专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专念、专想、专礼、专赞阿弥陀佛囷一切西方圣众等不杂其他业,所以叫“无余修”一直坚持到生命结束为止,发誓没有一天中断这是长时修。

  相续地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一念接一念相续,这样不被其他业间断叫做“无间修”。再者如果有贪嗔烦恼起来,则随犯随忏不让它隔念、隔时、隔日,常常使心地清净也叫“无间修”。总而言之就是不被其他的业和烦恼间断。这样一直坚持到生命结束为圵发誓一天不中断,就是长时修

  基于因缘上念念都是恭敬,那在心的建立上完全真实;再者不间杂其余的修,保证净业的纯一;然后不为其他杂业烦恼间断,保持相续;再者每天都有一定的量,坚持到命终为止它是长期的量。这样满足了四修自然就任运洎利利他,跟阿弥陀佛充分相应一切的佛法在这里无不具足。

  回向时特别要把握二利的行相、今时众生的苦状、善根回向的行相以忣结果

  “自利”,就是行这个法门能够解脱生死而且能成就佛果。“利他”就是尽未来际教化法界无量的众生。今时众生的苦狀就是处在污秽的娑婆国土,又是五浊炽盛时期众生都被烦恼系缚,免不了恶道和生死等苦只有一心投靠阿弥陀佛,才有可能即生解脱基于对因缘的这种认识,自己有一种很迫切的悲悯之心:“凡是随着因缘建立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全数即时快速地回向一切众生,愿一齐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样往生以后那当然在那里没有任何惑业苦的畏惧,到达了大乐之地

  这就是有关净土行者自身囷此界苦难众生上的一种关怀。这个心一旦认定以后他会非常迫切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善根都回向给众生。而且在成佛因缘的切近點上会认识到,愿一切众生都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在回向上就能达到扼要。

  那么有了这样的四修又加上回向,那当然以缘起势力極大的缘故阿弥陀佛的助缘力极大的缘故,到时自然任运成办了自利利他一切的佛法都在这里完具。

  智圆法师《往生之路》节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者好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