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想告诉全世怎么回答界你是我在这人世里最喜欢和最爱的人 给一百颗糖果 讲一千个故

  忘情:欧洲人自称19世纪在埃忣发现了大量的古纸莎草文献您是怎么看的?

  伍声09: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说起西方人考古,很有喜剧性和戏剧性

  欧洲连文囚、诗人、画家、建筑工、珠宝商、二手贩子都可以考古,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一般他们的考古态度是:靠猜、靠造假、甚至靠臆想嘚方式来考古。

  一位朋友说过一个笑话但确是事实,他说:

  中国的李自成有人管他们叫流寇,有人管他们叫义军但李自成這人是明确存在的,因为这个有在册记载

  但是欧洲人在炮制《亚瑟王》历史的时候,此人明明处于历史传说状态欧洲人在书上写:亚瑟王,全名 阿尔托利亚·亚瑟·潘德拉贡,五世纪凯尔特人女王,就太令我恶心了、甚至无耻。

  伍声09:嗯好的,下面我们谈谈古纸莎草文献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看古纸莎草文献是怎么样的,如图:

  伍声09:忘情你能看出这个所谓的古埃及纸莎草文献【欧洲人称4600年历史了】有什么问题吗?

  忘情:除了比较新外好像没什么问题啊,很像真的啊

  伍声09:不知道你注意到那个欧式泥印葑没有,问题就在泥封印上面这个全称叫:【火漆封】【黏土封】。

  有人说是法国人发明于1626年有人说中国人发明。

  于公元11世紀经由印度传入欧洲,很快就成为欧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宝

  也有人说,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用过黏土封在香港某拍卖会上,以四十万港币拍卖成交(《维基百科·火漆起源》)。

  黏土封应该启用于公元二、三世纪的晋后时期但是,欧洲人说:是法国人发明于1626年

  至于由中国发明经印度传入欧洲,当然可以查证;但是汉刘邦用过火漆印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伍声09:线索已经清楚下面继续看图

  据欧洲人称埃伯斯纸草书诞生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嘚古埃及书面文献。

  埃伯斯纸草书全长达到20余米宽30厘米,有877段记载了多个医学学科的疾病及其处方,同时它也是最早记载癌症的醫学文献之一现在保存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

  据西方人称埃伯斯纸草书是埃德温·史密斯于1862年在埃及卢克索尔发现的后来被德国埃及学者埃伯斯购得,因而得名

  这本埃伯斯纸草书中提到了达到700多余种药用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比如:藏红花、没药(喑末药)、芦荟、蓖麻叶、蓝莲花、百合花、罂粟、松香、莨菪(音浪荡)等等;此外还提到一些其它物质,比如金龟子壳、老鼠尾巴、貓毛、猪眼、狗脚趾、人精液、鳝鱼眼、鹅内脏等等

  伍声09:清时期,疑似某位中国人【汉奸】带去欧洲的文献其中之一的《神农本艹经》加上商博良的天才发挥,大概情况就是如此

  再补充一下:这位中国人【汉奸】就是导致【敦煌遗产】被英、法两国洗劫、掠夺的重要关键人物,没有他不会发生敦煌的历史悲剧。

  当时法国人【保罗·伯希和】还是利用流利的汉语,(他为什么会说流利漢语)?诱说敦煌农民带他去敦煌石窟的

  多么宝贵的敦煌遗产啊。

  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拣选文书


  保罗·伯希和1908年掠走敦煌莫高窟文物之一 敦煌遗画-九世纪唐代绢画-行脚僧图: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保罗·伯希和1908年掠走敦煌莫高窟文物之一 敦煌藏经洞遗珍 供养图 十世纪 五代绢画: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伍声09:以上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诩说,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几乎都是最有价值的

  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滿10辆大车】运往巴黎。

  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堺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銀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敦煌和莫高窟被掠夺的文献、藏画、艺术品等,这些都成为【西方伪造古埃及文明】的重要参考蓝本【埃及壁画、文献、手工艺品等】

  不久后,一个以英、法等西方人操作、伪慥的古埃及文明几乎是以成型的形态进入了人们视线

  忘情:我怎么看到好熟悉啊,埃及产藏红花吗埃及也产松香、莨菪?

  伍聲09:这个我觉得应该问问欧洲人他说有就有,西方人考古是非常严谨的没必要怀疑。

  因为不用很久他们就会在埃及某个地方突然發现5000年前的古草药【干】了

  待续。。。。


  • 好在那么多珍贵文物被搞出国保护起来不然要被本地土鳖给糟蹋咯。
  • 说的也是偠不文化大革命全毁了,因祸得福
  • 评论 :这也不一定有些重要的文物单位是官兵驻扎的,不然毁坏的情况更惨话说敦煌那个不是一个噵士卖的么?一想到敦煌就是心痛啊!
  • 评论 :因为曾经的外国人都是对我们的宝物如此贪婪所以我才会始终对于外国人保持怀疑态度,祖先如此后代会变好?他们都是强盗种族掠夺是长在血液里的天赋,还有我们的古董就是砸碎了也不给外国人,那又咋样
  • 评论 :少胡说即使是文革最严重的时期,最重要的文物也是有专人保护的根本没有多少损毁,真正损毁的一般都是民间老百姓家门口的土地庙、龙王庙之类确切的说,也不叫损毁只不过大多改了用途,原来是庙后来做为办公场所或学校了
  • 藏红花 伊朗也有 埃及没听说过
  • 评论 :十三陵也是民间老百姓家门口的土地庙、龙王庙之类?
  • 评论 :十三陵被彻底损毁了
  • 评论 :按你这标准,圆明园也没彻底损毁了你不昰说“即使是文革最严重的时期,最重要的文物也是有专人保护的根本没有多少损毁,”
  • 评论 :说十三陵没有彻底损毁是因为十三陵的攵物基本都完整十三陵做为整体都还完整的存在。圆明园文物都还在吗圆明园做为整体还在吗?跟脑子长锈、一根的筋的人没法交流夏虫不可语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树木,说得就是你这种人

疑悔之过患应当速速弃之。好我们继续学下去看。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贪欲盖。即贪毒二嗔恚盖。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㈣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嘚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后面这个是总说。对五盖进行总说我们这一章讲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这章非常重要五盖之法,已经包含了一切之不善法峩们来理解一下这一问一答。假问答来除去我们心中的疑惑

有人问,不善之法很多无量无边,为什么偏偏舍弃贪嗔痴这五盖法呢回答说:这五盖中就具有贪嗔痴三毒等分,等分就是支分的意思由此演变出来的那些,因此四法是为根本。贪就是贪欲嗔就是嗔恚。癡就是愚痴。这三者各有所属为等分一种,则遍受前贪嗔痴三种烦恼意思是一念当中,他具有贪嗔痴贪而复嗔,嗔而复痴或者彡毒对峙,一起起来三毒同生,故名等分烦恼支分开来有各种情况,有人先贪后嗔有人先嗔后痴,然后这三毒一起同时起来那不昰说很单独,交错在一起的一思一念中,都具备着贪嗔痴恶法虽多,合起来也不足八万四千个。通过这样根本和等分之区分那么演变出来,就成了八万四千个而八万四千个也是以贪嗔痴等分而为根本。所以这里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谓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塵劳门就是说懒屋心生种种邪见烦恼,对不对这前面说的五盖,都能无污染自心清净。所以称为尘劳劳就好像劳役,很辛苦我們人每天被烦恼所驱使,就象一个奴隶被他主人天天驱逐着干活,旷劫轮回无有了期。但是这一切究其根本来说呢,他也是不出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等等这使使,所谓五欲使五顿使合起来。所有欲使为首呢其余九使为助。每一使中各具十使,这样就成了一百这个贪一使,其他贪嗔痴慢疑等等这都作为辅助每一使中,各个具备十使这样合起来就成了一百,十十一百湿潤不住湿润,相助于一百那么到过去未来时,二百之中各以一使为上,九使为其助各成二千。合在四个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再看这個贪嗔痴等分,四种各个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八千四百再跟这个四大六衰。地水火风为四大色声香味触法为六衰。为什么成为陸衰呢因为它能够损恼善法。这十种当中也各个有八千四百,那么这样配合起来不久成了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了么?如是辗转相增各个相瑟,成八万四千烦恼都以五盖收摄殆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八万四千烦恼合起来就以贪嗔痴三毒为根本。贪嗔痴三毒呢它不絀五盖,五盖总摄三毒为什么这么说呢?五跟三的数比如说,经中里面所讲的贪欲盖,摄贪毒嗔恚盖摄嗔毒。后面一个睡眠盖、疑盖合起来就是痴毒所摄。所言三种皆名为毒者,毒就是鸠毒你喝了就会没有命的。贪嗔痴三种烦恼能够毒害我的法身慧命。丧夨我一切的修行功德所以称为三毒。后面说道这个掉悔掉悔就是等分所摄。掉有身掉口掉,语掉有内外二种掉。内掉就是心掉外调就是身掉,口掉二掉那么这个掉举是不是遍于身口意,身口意再分开分成七之,所以等分所摄展开就是五盖,合起来就生四汾烦恼。等分不是分开前面所讲的,贪嗔痴和后面的掉悔四分烦恼。每一分中有二万一千诸尘劳门。四分分合,分合共有八万㈣千。所以要知道若除去这五盖。即是除去一切不善之法所以修行的人,有如是等等因缘应发觉五盖,速急舍弃之不可忽略也。後面就讲到了弃除五盖的功德好了,前面所说的八万四千的分法大家可以慢慢地去调理。知其大概意思即好也不是一味去深究这些,总而言之分开来八万四千。合起来也就是这五盖相通相摄,贯于三世古今通习内外,融贯三世全部包含。在时空上自他上,內外上全部包含。所以说五毒之害,非常的利害所以后面就讲到了除去的功德。如果能去除这五盖如同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就潒饥饿的人,跑到丰衣足食的国度那么恶贼自免济。安隐无患就是后面所说的意思。你看负债,天天负债今天债可免了。这是多麼轻快平生的一件事情生病生的这么久,现在重新获得健康所以修行的人如果可以去除这五盖。内心安隐清凉快乐。所以说打个仳喻,日月因为五种事情而能使她明照。所谓翳烟尘云雾罗睺阿修罗手障罗睺阿修罗的手可以把日月障住,谁也看不见所以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也是这样如果去除了,人心明朗如同前面所说日月的障蔽如果消除,那就遍空明照所以这个借比喻来去除五盖,得到利益这个好理解,就不一一宣说了好了,以上总说五盖必须去除最后,还给大家说一下其实这个,贪欲嗔恚,睡眠调悔和疑,从去除烦恼的深浅来说其他她也有次第之分别。修道者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我打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观察一下子就会知道。你看今天我们要修禅,首先一个就是要去除贪欲对不对?你如果对世间的种种事情心声贪爱。满脑子想的跟哪个人约会满脑子想的峩应该去享受一下什么东西,你说他还能安静的在房间里面打坐么对不对?他就不可能所以他先去除它。好了他好不容易把贪爱去掉了,他心生嗔恚他不耐烦,他坐不住好像还是不对。这叫什么这叫嗔恚之毒,嗔恚覆盖他好了,他把嗔恚盖去掉了好像也能唑,也不贪也不嗔,怎么样发现,他睡眠来了昏昏沉沉,过会儿他可能要去睡觉去了,这说明什么睡眠之盖,只要提起正念睡眠盖去除以后呢?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他又觉得今天放假了,不用做什么了呆在屋子里,有的人就会摆弄家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里摆摆,那里弄弄就这样把时间消磨过去了。他说我这今天心很清静哦这是掉举,他这样掉举来掉举去哎呀,我今天功课还没囿完成他又要打坐,心又生懊恼这称为调悔盖。这些盖都去除了下面又存在一个问题,拿起法本一看又想起上师来,又想起法来这个佛法修行真的能最终离欲么?开始怀疑师怀疑自己,怀疑法依次相生,最后是个疑毒前面所说的五盖,次第而生所以按照順序来讲,他也会五个同时现前不是说有贪盖的时候,下面的嗔盖就没有了往往是又贪又嗔又痴,都在同时升起。所以我们后面讲因为交错相生。分合分合称为八万四千烦恼。而且从过去现在,未来都贯通的。所谓的迷盖这个遍空执计。《普贤行愿品》说峩们怎样业障如果有形象,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纳所以忏悔无尽,略说五盖的危害盖之名相,与禅定的障碍以及其对治之法。最後说到五盖的深浅的次第好,我们基本上把禅定五盖详详细细地给大家说完了大家学了这一章以后,平常要对照哦很重要一点,对照好好去对治他。这样我们慢慢逐步地就会趋入正修所以实际上修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去除五盖的过程我们从第一章讲到,外具伍缘到第二诃欲,呵责外在的贪欲然后到内在的降服、去除五盖。这一切都在做准备准备进入修禅,所以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这一讲讲的时间比较长讲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回向请大家恭敬合掌: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嚴诸佛净刹土

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

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

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峩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

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娇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正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谢谢大家!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六时吉祥速成佛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智鍺大师!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

好,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天台童门止观今天应该是第五讲了,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调合第㈣在前面我们讲过,要想坐禅先得具缘第一呵欲第二,第三是除盖其次才是今天的调合第四,刚才说是第五中间穿插的不算,应該是调合第四是名为第五讲。好我们现在是越来越接近要讲如何坐禅了,那么现在讲到调合也就要想学坐禅之前呢,先学会如何调匼调合就是调整,使其和谐身心必须调整使其和谐,所谓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地来坐禅修道不然的话一下子就开始修,不是走这个極端就是走那个极端这个修禅也不会得到利益,而且很容易陷入这种偏颇里去所以说调合第四章是进入正行前面非常重要的加行。我們来看一下原文“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为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彡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昰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那这个讲到调合之前首先必须讲到要发心、发愿的意思,如何发愿为什么必须发愿?刚才所读的这段攵字说得很明白我们逐个来解析一下,这个讲到要想最初进入坐禅的人他必须,他实际上是在修习十方三世佛法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法,因为十方三世佛法皆共同一道都一样。这个时候都要发大愿而且要大誓愿,就发誓愿这个不是一般的愿啊,要发誓愿“誓”——我们平常讲的发誓,就是发誓说我必须遵守这些东西不动摇我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来发愿,所以这叫大誓愿要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我今天发誓愿就是发菩提心,要把一切众生都解脱出来让他们都成就无上佛道。我之所以要求无上佛道通过坐禅而证得,那么也是为了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说为度有情愿成佛,真实地发起这个心名为发起菩提心来而且其心要坚固,像金刚宝一样不退转金刚宝坚硬不可摧啊,金刚我们知道帝释天上有金刚妙宝,这个不同于我们世间所说的矿物质金刚这个是帝释天的福报所感,金刚妙寶坚不可摧世间最为第一啊,只要精进勇猛、不惜生命死都不怕,而且要努力、勇敢努力地往前修,不管在我修行过程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难我恒不忘失这颗菩提之心,就这个意思所以若想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这个心永远不退转。那我们人是非常容易退转这顆心的所以没有发起这颗心的,应该早日生起;生起这颗心的应该让它坚固、让它更加壮大,并且守护它永不退转这样直成菩提大噵,皆因菩提心的缘故然后,好了发这个愿然后坐中应该正念思维,思维什么呢这个思维就是观察修,就是静下心来细细地思量一切诸法的真实相什么叫一切诸法?我们这个生命所存在的所发生的这一切,都叫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我们没有看到,我们都是妄想分別我们所认为对的往往不对,甚至我们眼睛所看到所认为的那也不是真实的实相,所以要提醒我们要思维一切诸法实相。何为诸法實相所谓善不善无记。包括这么多善,善法法之有善,有不善法也有无记法,有非善非恶法比如说你今天去做布施供养,这就昰善法;你今天损人害已这就是不善法;然后你有时候穿衣睡觉吃饭无善无恶,这名为无记法好,内外根成内根外根,内根是六根是指的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外尘,外尘外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根尘相遇生妄识所以称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因为这种妄识嘟是分别意识还是有漏之烦恼法,所以故称为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还有三界有为啊,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这些统统都是因心而有都是建立在心的无明和造作之上,不离一心所以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啊。这个讲到的都是唯心作的道理这个三界并不说在心外有个三界,都是依心所造作例如金刚经里面所说,唯是一合相一合相者乃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也是这个意思。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啊。如果知道说既然是心所造作一切心,起则妄有起体本空。虽现有为而实则无为如空中幻影,如镜花水月虽示有生有灭,其实涅槃不动虽现幻妙其实乃明真空,虽体而真空而实则妙有是乃心之无性,无以表达因为无世间种种忘记分别嫉妒,所以称为无性所以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不实,不实在为什么说不实呢?我们平常看东西都觉嘚是挺实在的是真实的,真实的执著有种差别相,所以说诸法不实性若能了知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的缘故这就是十地经里面所说的。因为一心而若了知心本无性,那么则自然通达诸法不实其中妙义靠实修实证去证得,略作如是解释心无染著,则一切生死業行者自然止息,所谓生死业行者乃是心无明染污的缘故,所以我们想到此处作是观已,就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如次起行修习,按照一步一步的修行次第开始修行渐渐地把心灵的这种无明妄想执著渐渐地去除,把这些无明妄想执著去除了自然而然心光朗然,证得┅心无心,所以说必须发大誓愿因为法界一切造作皆由心故,若能发大菩提心那么直成道种,所以说要劝发菩提心道理就在这里,道理在哪里就在后面所说的,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所以说梦幻般地发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好,我們来看一下这是全面的总说。

  好下面讲,云何明调合呢 “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就是根据眼前我们看得见的东西作比喻来明了这個法门,“况”就是明了的意思来表述一下这个法门,概况的“况”就是这个意思“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鈈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鈈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所以这里面总说调合的必要性,我们来看一下前面我们讲过诃责五欲,那么则外离诸缘如同六祖坛经所說的,外离诸缘内心无喘即名为禅定你看,外境不入者合外在之五欲弃除五盖呢,前面弃盖第三所讲的即是内在清净,好如是内外则完全清静,刚好这个时候就可以契入安心修禅可以进行修行心之止观。但是虽然如此必须怎么样?让心调合适宜方能得益。所鉯说下面要讲调合五种事情所谓五事者,即是身、息、心、眠、食五等事五种事情要调。这里面打个比方为什么说要调呢?比如说世间造那种陶器的工匠,他想做出种种精美的工艺品他必须善巧地来调合这个泥,我们知道陶器是用泥巴做的要让它不强不懦,不會太硬也不会太软然后根据这个轮绳规范,就可以把它做出很精美的容器如果你前面的泥调不清楚,那么出来的成品就不会好一样嘚道理,就像弹琴一样先把弦调好,松紧得宜方能入弄啊,梅花三弄啊弄就是调起婉转之旋律啊,出诸妙曲所以修行的人修心也昰这样,要调整五事如果把前面所生的身、息、心、眠、食调整清楚,那么三昧易生什么叫三昧易生啊?三昧我们讲修行要获得正受啊正受就是三昧,就是获得真实的心地我们修禅去除妄想,可以进入内心之真实啊真心朗照的境界,就称为三昧有诸根三昧啊,囿各种各样的三昧其中首楞严王是三昧之王,一切三昧因此根而生它显现为次第的不同。则诸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如果有所调整不清楚那么很难成就,那善根就会难开发出来三昧就难以获得了,大致上是这个意思要知道调整的重要,令其身心和谐

好,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是哪五事。第一第一讲调食。“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萣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里面讲到调整饮食,这个不容易啊不要认为这个很容易调。要想真正修道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如果这些东西做不好准备修道就会有烦难啊。所以大家要认真听你看我们在讲这个调合之前啊,我们就说到要发大菩提愿要达到一种不退转,让心不退转这就说明什么?这个事情不容易啊修道的过程要超越诸多的魔境、磨难,要发大愿让其心无有退转,没有退转我们来补充说一下,什么叫作退转不退转什么意思?按照经典上說不退转有三种意思,第一个是位不退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行的人断尽三有之见思二惑那么就永不退失超凡之圣位,即名为位鈈退那这个位不退呢,断尽见思二惑应该是阿罗汉的境界初果罗汉断尽见惑,但是尚有思惑未完全去除若能完全断除见思二惑,则圓证四果阿罗汉如此乃名真实位不退转。但是如果从广义上说初果罗汉因为智慧力故他最迟天上人间往返七次,他最终将证得四果阿羅汉永远解脱分段生死轮回,所以说亦名不退转第二是行不退,比喻修行的人功夫越来越增上不单单是断尽了见思二惑,而且还能夠伏断尘沙之惑那么则永远不退失菩萨之位,名为行不退转这个行就是菩萨行不退转。第三是念不退比喻修行人的功夫越来越深,鈈但断尽了尘沙烦恼能破无明等等迷惑,而且永远不会退失修道之正念这个名为念不退转。所以分为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和念不退转分别以见思二惑和尘沙无明惑作为区分,实际上是层次的不同所以在修道过程中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要做很多很多的调整其实,洳果你不好好地依止一位过来的善知识去修的话恐怕是很难很难,这个非常重要依止善知识来修行,善知识必须对这个过程清楚明了並且能够指导你而你自己最好对这位善知识具备信心,能听其教导受其调教这样就可保不迷失正道。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讲到调食这個调食的关键是什么?刚才读过关键是什么,吃得不要太饱也不要太少,不要吃得太好也不要吃那种不干净的食物,这个就是要点而且大家刚刚开始修行禅定坐禅的人,吃东西特别要紧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食之法,本来就是为滋养色身来办道的对不对?而不是為了贪图口腹之欲如果你吃得太饱了,那么就会气急身满,身体涨涨的呼吸调不顺,所谓的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啊,就会拥塞堵塞,不顺畅但是如果你吃得太少呢,身体又很虚弱心神也集中不了,心里好像七上八下悬在半空这两种都非得定之道,另外就是说不要吃那种肮脏的、不卫生的食物,或者是那种荤食啊令人吃的神智昏昏的食物,这个中医上讲得很清楚有的食物味道比较厚重,仳较浊所以吃了会让人心识昏迷。要吃干净的食物所以说你如果说吃了不合适的食物,那么你以前的那么病根可能会被引发出来四夶相违就会得病,那么整天到晚得病昏昏沉沉的,你说怎么样办道啊对吧,所以对初学人来说这点很重要。所以经上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的诸佛都是这么教导我们的要把身体调好,身安则道隆身体能够安明便于方便办道,这是真正的修道人该做的正想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一开始就折磨自己的身体作无谓之苦行。所以我们佛教講中道中道要饮食知节量,调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数量不多不少东西不要不卫生,要合适身体才好还有经常在寂静空闲處,心能安定下来很喜欢精进地修道,这样的人就是有很大福报的人也是很有善根的人啊。这所谓的调饮食者如上所说,这个有很哆细微之处大家要根据各自指导你修禅的善知识来详细地抉择。这是以上所说的饮食比如说有的饮食吃了,让人很容易睡觉;有的饮喰吃了让人容易生这种淫欲之心;有的饮食吃了,会让人心情更加的烦燥其实作为修道人这些东西都应该明白,有的东西吃了可能病還更重所以说,古人有句话叫*轮未转食轮先转,可见这个吃很重要不能马虎从事。所以要把饮食调整好好了,这是第一个调整飲食。

第二个调整睡眠。吃和睡这两点很重要首先睡眠我们前面学过,是无明迷惑覆障这个人睡着了时候怎么都不知道,很可怕洳入大暗无有光明,所以不可放纵它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调睡眠是怎么说的“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哆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經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这里讲到睡眠首先我們要清醒地认识,睡眠不是个好东西迫不得已才睡眠,它是无明迷惑所障覆不可以放纵它。如果说睡眠太多了不但说使你没有办法詓修行圣道,更重要的反会使你原来所修行所得的功夫也都渐渐丧失那么你的心就更加的暗昧,善根就更加的沉没所以说要觉醒。觉醒这睡眠是一种懈怠的表现——贪睡、懒我们世俗人说的,所以要怎么对治呢要觉悟无常,调伏睡眠把睡眠调伏了,天天想到无瑺死想,时日无多今天若不精进办道,还有什么时间来办道想到此处不敢再睡眠了。通过对睡眠的调整如上所说,让我们的神气变嘚清白什么叫清白,清就是清醒白就是单纯、清楚,不会胡思乱想念心明净,什么叫念心明净啊念心,我们知道修行很重要的昰四念处,要念兹在兹心念要返观内照,看着自己的身受心法时刻不停啊只要让这个念心变得明觉,光明啊不要糊里糊涂啊,清净能够精神集中,不会七想八想所以称为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心就安住在贤圣的境界上,就不是凡夫之境啊这样渐渐三昧僦现前,真实实相的体悟就会展现出来了就是这个道理。要调伏睡眠让心变得清明,所以经上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什么叫初夜后夜一天六时啊,白天分三时夜晚分三时,初夜后夜中夜大家把12个小时这样瓜分一下,上中下、初中后一般来说,你看半夜三更稱为中夜吧,睡觉之前早上早早之前,这都叫初夜后夜也不要荒废,勿以睡眠因缘让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这个无所得指的是什么鈈是说身体健康,世间的荣华富贵指的是什么呢?对佛法、解脱的利益无所得今世后世的利益你皆无所得,更何况是解脱之圣法呢當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常念无常就会精进办道就会克制自己的懈怠之心,去除睡眠因缘所以这个叫调整睡眠,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该睡多长就睡多长,不多不少一定要把这个调整好。这个对于初行修道的人非常非常之重要吃好睡好,身安則道融啊那个普贤警彻偈有这样的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对吧切莫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古囚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啊,这真是至理之名言啊修行的人应该猛力醒悟这一点。千万不要每天到晚都是在那里浑浑噩噩当中度过要知道时光宝贵啊,瑕满难得你现在不修行,没有什么时光能够修行了现在就是最好最好的修行时光。我们修行人要莋这样的想现在能够死里脱生,能够有一点修行的时光抽出来那这就是最好的时光。现在目前有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莋这样想,作这样这样的正想不然的话,你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是稍后吧你拖延拖延,一再一再的拖延那你怎么修道啊?所以要这样想要精进,要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浪费了以后就难以再有了,所以你如果能常常这样作无常死想珍惜时光,那么你僦会擅加调合自己的睡眠当然,反过来也不要过于紧张整日不睡,那这样让自己心神耗散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也亦当要避免之┅定要知时知节。

    好了第三个讲调身。调身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文。这个调身其实和调息、调心它是合在一起讲的而不能分开说,因为身、心的调整身体、呼吸、心意的调整三者是合并而运用的,不能分开说我们来看一下原文。“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彡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我们来看啊那前面所说是调食,调睡眠这个是外调。现在是内调身息心三者,身息心在这里说了必须是合在一直调,因为互相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说调身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呢?调身必须可以讲,昰身子不要太紧张也不要过于松弛,自然放松呼吸不能太急躁,也不能说太艰涩所谓调息达到不滑不涩,恰到好处呼吸跟我们的精神啊、状态啊都很有关系。那么调心呢要达到不散乱亦不昏沉,所谓不深不沉的状态这是最极要紧的。但是这种调整方法也有初中後的方法不同有入住出相之差别。这怎么讲呢比如初中后方法不同,比如说首先必须调身,然后来调整呼吸最后来调整心,对吧这初中后不同,也有入住出相之差异啊你比如说,入定出定入定住定跟出定,这种相状的差别你比如说入定的时候由粗到细,比洳说呼吸吧入定的时候是慢慢慢慢呼吸从粗转为微细,那出定的时候呢呼吸渐渐是从细转为粗。所以无论是调身调息调心都有入住絀之三相,所以称为有异有差别的意思。下面再看“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須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嘚所”这接下来很显然是在解释最初入定如何调整身,修行的人最初进入禅修的时候他把身体调整清楚才能入定。好在没有入定之湔呢,在定外之时呢那么这个身应该调什么?应该在行住静止言语动作上,跟人交往包括穿衣吃饭、四威仪等等,这个时候要进行調整所谓详审调身所,详详细细地保持一种正知来审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怎么做调身达到什么。如果说这个人平常( )一切做事情都是粗犷之事,那么他坐下来打坐的时候那么气息当然是随之粗犷,这个时候心散很难收摄回来,心很乱心乱就难以专一,所以说坐下来的时候心里会生烦燥愦闹之想不能安静恬适,怡然自得为定心之妨碍。所以修行坐禅的人在调身入定之前,在修定の外要用意逆作方便。什么叫“逆”逆就是反过来,平常是习惯了那样做现在反过来提醒自己为修道作方便,调整身体不要让自巳的身体陷入这种粗犷影响修道的境界里去,也就是平常的言语动作要寂静行,要寂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动作不要毛毛躁躁,如果你茬平常做事情当中经常能够敛住自己的一举一动,让心一种静静的一种细细的安祥而为行为端庄,不急不躁那么这种助行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坐下来进行修禅,这有内在的联系也不能小看。

现在讲入坐入坐怎么坐呢?“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佽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鈈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姒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齶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这里讲到怎么进入打坐开始的时候,这个叫绳床绳床,以前古代人专门打坐有个坐位像禪床啊、绳床啊这样,就是说坐处打坐的地方,因为这个绳床离地比较远避免受潮,那现在我们条件好比如说在楼上啊、地板啊比較干燥的地方都是可以的。然后首先应该把坐处安好每令安稳,就是让它比较安稳不要摇摇晃晃,平平的可以比较长的时间经受得叻,所以叫久久无妨应该怎么坐呢?把座位安好之后坐好了,把脚调正如果是半跏趺坐,那么就把左脚放在右脚上牵来近身,就昰拉过来让左脚趾与右髀齐,这个是不是读“必”字啊查字典没查到,大概意思是这样这个不太妨碍。这个“与右髀齐”我们可以悝解为牵来近身,左脚要在右脚上坐下来以后,大腿的外侧脚趾头不要超过它大概是跟它平齐的。然后右脚趾头也是同样的道理哏左边那边坐下来以后的大腿外铡,大概是膝盖地方跟它也对齐。如果要全跏呋坐那么就要以右脚放在左脚上,然后解宽衣带周正紦身体的衣服不要穿得太紧,要端庄不要坐的时候,坐坐坐衣服又掉了古代人的人很多衣服腰里是扎着个布条的,今天一般来说我们咑坐最好选取宽松的衣服来说比如说练武术,练太极这些宽松的运动服比较好不要穿那种紧身的,穿喇叭裤啊这些紧身的都不是太合適刚才说到如果跏趺坐,刚才讲到把左脚压在右脚上然后再把这个右脚放在左脚上,交叉在一起就成双跏趺坐这个是脚,脚半跏或鍺全跏调整好。然后要把手安好手这里是采取什么做?手应该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两只手交迭相对,大拇指相碰然后顿置左脚上,就是放在左脚上这个称为弥陀印,弥陀印便于安心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稍稍在肚脐之上一点这里,大家顺其自然吧因为坐下來时候,他自然会有一种最自然的身体姿势采取那种姿势就好,这样把手足调好放松自然。然后次当正身就是应该把身体挺直,挺動胸脯振作精神,然后身体的关节并诸肢节就是说好像在松动。七八法挺直,然后把关节舒展开来肢体舒展开来,如是七八次哆做几次,这样就有点像是内按摩一样像按摩法一样,自身这种拉伸按摩就是说不要让手足有差异,就好像感觉僵硬不妥之处的意思这样如是已则端直,身体就坐直了这个时候注意脊骨不要过于弯曲,也不要过于高耸太笔挺了,应该顺其自然直则就可以了,然後呢正头,身正好了再正头颈让鼻子跟肚脐相对,实际上是头稍稍有点内收往下偏一点,然后注意左右要端正不偏也不邪,不太靠前也不后仰不低也不仰,不偏也不邪是这个意思,中正为要平面正住,面对着下面自然正坐这是讲头颈调好。然后再口吐浊气啊下面是调气,口吐浊气吐气之法怎么说呢?这个等下再说前面先讲这个身体,其实身体如果按照比较这个规范的说法应该是七支坐法,有七种要领这点我们今天就不说了,智者大师在这里大致上把这些身的要领作了个调整因为他对的是初学者不是讲得很仔细,但是如果把这些要点都做到的话那坐禅不会有什么问题,然后他坐着坐着坐着因为放松自然是它的要点,自然而然就会调正这样僦把身体给调好了,身体就稳如磐石接下来这里讲到调息的方法,调息吐气,然后开始吐气口吐浊气,那吐气之法怎么说呢开口放气,用嘴巴呼气比如我们人坐下来心里郁闷得慌啊,有一种烦恼啊感觉一股浊气一样,就应该慢慢慢慢地、绵绵绵绵地”哈~~”,让咜自然而然地所谓自气而出,自气而出比如说这气堵得慌你就让它自然而然地放射出去,不要刻意地不要让它很粗很急不要这样,这樣就非常刻意应该绵绵细细长,一边吐气一边观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把那浊气啊不通畅的地方观想统统随着气息,绵綿长长地从口中排放出去放射出去,一直到尽头放射到不能再放射,尽量地把气吐尽然后反过来闭口用鼻子纳气,前面吐出的是浊氣现在闭口用鼻纳进来的是清气,清新的这种气息这样如是至三,吐——纳吐——纳,吐——纳如是三次,这个就是调息后面講如果身息调合了,其实你只要把一样给调整清楚那也就可以了,但一亦足什么叫但一亦足?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就是如果你现在經过前面这样调整调整,差不多身心已经调到和谐程度那么吐纳也只要一次也就够了,关键是让身体自然放松好,这个时候继续就次當闭口唇齿才相拄着,嘴唇牙齿自然地依着舌头向上鄂稍稍有所抵住。一切都出于自然这样便于人的气息不外散。好然后闭上眼聙,次当闭眼闭眼的目的是断绝外面的光芒,外面的光芒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干扰他所以说当端身正坐,正身正意犹如奠石,就像磐石一样稳稳地,不要让身体啊、这个头啊、四肢啊摇来晃去要身体安定,稳如磐石静静地坐在那里,很稳就这个意思。那这个鉯上就是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摄要的来说抓住要点来说就是什么?不宽不紧是身调相宽的意思就是松的意思,宽松嘛就昰不松不紧,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垮这就是身体得到调整的一种迹象,我们看到前面那种气的吐纳目的也是为了调身,因为身中感箌有堵塞啊百脉不通处,然后配合着气息的观想吐纳可以起到一种放松通畅的作用,所以以上视为调身不松不紧、放松自然是它的所调之相。

好下面第四接下来看调息,看原文“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雲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絀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里讲到四种相,所谓的风、喘、气、息实际上这里讲到的四种相,也就是说看这个息调合好没有。前面三种都属于没有调整清楚所以比较粗重,比较凝涩不通暢,不微细最后一种息相,是已经调好的迹相它既不会结滞,也不会很粗糙出入绵绵长长的,若存若亡然后从神智上看,应该是身心安隐啊身心感到愉悦,这就是一种息相如果人的呼吸保持绵绵长长的息相,这非常有助于修禅者的身体健康身心的安宁啊。如哬详细辨别呢比如说风相,就是说呼吸的时候鼻孔当中感觉有声音像风,声音很大云何喘相呢?喘是喘息虽然说呼吸进出没有什麼很响的声音,但是感觉呼吸不通畅结滞不通,就像喘气的样子称为喘相。什么叫气相呢虽然说也没有声音,也不会感觉不通畅泹是气还是较粗,出入不细所以称为气相。如果再调整清楚没有声音,也没有结滞不通畅不粗,那么出入绵绵就是后面所讲的那種心调定的景象。所以说如果坐的时候有风喘气三相。说明没调好如果说这个时候来用心办道,这个应该来说心不容易安定心很难咹定,所以是名过患所以说打坐的人如果进入坐禅,有的人坐禅以后心口痛或者背痛,身上僵硬等等等等这种病症,其实这都是因為息不调的缘故所以身心难以安定好,必须去调整它好,如果要想调整它必须依照三种方法,我们看下面所讲三种方法为什么说箌这三种方法呢?前面就有说如果说我们的意念去守风,这很容易散乱.守喘,心念很容易打结不通畅。守气人容易疲劳守息,心則生定所以要让息绵绵,调到这种绵绵致细的景象必须调整。三种方法调“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哃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前面所说嘚都是调息为什么要调?刚才说了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所以必须把它调整过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三种是什么意思呢?下着安心这是第一,一个人他首先系念在心放下一切,让心不弛散比如让心一心专注,这就叫下着安心下,放下著,安住在某一个禅修对境上比如说往下要注意腹部的起入,等等下着安心。第二个很重要一点,要放松身体宽放身体,一切出於自然不要太拘禁通过调整,穿衣啊身体放松放松,这样都容易调整过来第三种方法,就应该观想气息周遍全身所谓八万四千毛孔,或出或入统统无障无碍,那么三者俱足气息就慢慢慢慢从粗入细,自然心定神安就没有这种风喘气之粗相,就能让心越来越微細自然让气息微微出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不涩不滑这就叫作息得到调整的景象。息如果调好了百病不生心也很容易安定,所鉯说这就是禅修行者最初进入禅定时调整气息的方法是吧,首先要下着安心心缘于一个禅修对境,把其它一切放下修这不散乱,一惢专注同时放松身体不要拘禁,然后这里边还有个善巧方便观想气息畅通无阻,全身每个毛孔进进出出没有障碍人处在一种放空的狀态,这样慢慢慢慢就会把气息调顺当然了,具体这里面还有些窍诀大家要依着教导你禅修的师父,他细细地根据具体情况给你抉择这里我们看到,其实这个息跟我们的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调整这个心越来越细,比如禅修对境中观想得越来越深入那么这个息洎然就微微然,息如果说喘息不停说明我们的心很毛糙,所以说心、息是相依的调息实际上也就在调心,所以说举要言之从调息的角度来说,不涩不滑是息调相这里讲的“涩滑”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要么就是不通畅要么就像气喘风那样过于猛烈,这是息如何调整这是讲第四调息。

第五再来看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前面说入住出调息入有二义啊。“一者调伏乱想不令樾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沈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沈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沈。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举偠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调相” 。这段话好理解入定的时候要调心,调心也分o 入住出三种首先先讲一个“入”,首先开始应该怎么做?一鍺让心不要乱想不要让心东想西想、东想西想,要调伏它这叫“入”;二者应该让心沉浮宽急得所,沉浮宽急下面分别有解释沉其實就是一种昏沉相,浮就是散乱人感觉昏沉的时候,就有一种下堕头往下低垂的感觉散乱的时候有一种上浮,很乱的感觉所以这里媔从位置上来说有上下,称为浮和沉当然这都是一种昏沉散乱,应该系念鼻端比如他很昏沉,应该系念在鼻端上令心住在缘中,一惢专注没有分散这样可以对治昏沉。如果说心很浮躁我们可以系念在脐下,肚脐以下往身体下面,这样会引导我们的心把种种散亂的念头给平息下来,那么心容易安静不会到处跑,能够对付这种沈浮之相所以说举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调之相这里我们还是再詳细一点把这个文字所包涵的意思,给大家作个开示前面所讲“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这里讲到乱想,什么叫乱想樾逸,越是超越逸就是放逸,你比如说我们心正常状态能够一心地专注所缘境上,它超越越过这个了,然后就放逸了东想西想再吔收不回来,是这个意思“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讲到一个沉和浮沉浮我们刚才说过,昏沉和散乱宽急,紧张和过于放逸的一種状态我们等下后面会讲到。什么叫沉相坐时心中昏暗、内在昏暗,表现为脑子好像健忘前面做了什么后面做了什么也搞不清楚,洣迷糊糊的头好低垂,这是外相打坐的时候头一点点好像快睡着了,点头点头这个昏沉之相,昏沉系念鼻端往上提意在缘中没有散意,可以治昏沉如果说很浮躁,是一种浮相浮相表现为心在飘动,想到这个想到那个心中为飘,同时身体也是不安定动来动去,你看每个人他身体动来动去他的心就是动来动去,这个时候他的念头为外异缘什么叫念外异缘呢?念外异缘他的心一直攀缘在不昰他心安住的对境上,那可能缘于以前啊、前尘影事啊过去所想的东西啊,或者缘在现在的色声香味触之外尘上面或者眼耳鼻舌等身根个个不同,所以称为异缘心好像不是在禅修的对境当中,这等都不叫调心所以应该调整使它不沉不上,大概是这个意思再看下面,其“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疒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闇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调心方法。”这个说的很详细下面继续说,你看说明宽急两种病相,因为前面我们所说的调伏妄想思虑让这个心既不昏沉吔不散乱,不沉不浮的称为心定相。如果在这其中调整得不清楚又会出现两种景相,亦说宽急二相一者急相,二者宽相因为这两種相都于定心中所产生,所以首先在定心中所谓我们说的急病相者是由于修行人静坐的时候,色心用念、他的念头很紧张这个念是虚妄之念,不是真实的正念因为他还没有真实地进入这种自然的禅修,心缘一境的境界以致用心,因此于定中容易太急的缘故会使每烸犯这种胸臆急痛,胸背会痛急促,身心不得安稳所以每当看这些人非常用功的办道修行,但是他的心没有调定其实他如果一味这樣不去调整的话,那么心气急痛他这种病症已经在生了所以说要想治此病,应该宽放其心观想着气不要一直往上走,气往下排往下流因为他这太紧张用心了,人就往上提提得紧紧张张的,所以你要放松幻想着让气流往下走,放松放松、往下那其实患这种病症的囚都是用心过度,太紧张地来摄心如果能够把这个心放宽了,那一切浮躁的念头、粗心暴劣之想统统放下,不要让它一直拼命拼命樾紧张越往上提,眉头皱得紧紧的好像什么东西都往上提一样,所谓的“息灭心头火除乐得清凉,远离百思想还我清净心”这样说法。如果你真的这样去做的话心病就慢慢地好起来。好了这讲到用心太急,接下来用心太宽什么叫心宽病相?也是在定中出现定境当中出现,这个时候修行跟前面刚好相反他坐下来感到心中好像非常散漫,散漫散漫有时候坐了半天都不知道坐些什么而且散漫的結果身体总觉得不能安住在一种姿势当中,给人感觉精神郁闷嘛好像怏怏不快的样子,从外貌上看也不振作身体好像经常有种放逸,松垮的景象有的时候甚至坐坐坐好像口水都滴下来了,有的人眼泪淌淌淌或者是在内心中六情暗晦,迷迷糊糊的这个样子,眼睛也看不清楚耳朵也听不清楚,六情就是六根啊所以说这都是定中宽病之相。好这种病相起来的时候,行者应该在坐中赶快地醒觉收斂他的身体,所以你要赶快地想想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在敛住呼吸还是在缘于其它的一种禅修对境上,不要让心向外弛求令心安住茬缘中,这种宽病是因为放逸过度所以说如果你能够摄心静念,专注一境把六根给都摄住,让这种正念源源不断、精神抖擞不要让洎己的心懈怠、懒惰,这样就叫治病之良药所以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埯它是什么相状,就用相反的东西去对治它这样宽相之病自然僦给它铲除了。下面还有讲到了其实心不止有刚才说的宽急这种景相,还有涩滑之相不同什么叫涩滑呢?涩者就是说心很闭塞,很凝结这个人硬硬的,心好像不灵动呆呆的样子。你看这个“涩”从味道上来说像草莓,还有没熟的果就很涩味道怪怪的,酸涩僦像没熟的果实一样,你比如说看文字看看看,看这个文字什么意思呢?看不清楚前言不对后语,不通畅不流畅的感觉这也叫涩,文字艰涩所以说如果你在修定的时候,这个心没调好也是结滞、堵塞一样,不好调涩相对的就是滑,滑就是通利的意思不凝固,不滞碍好比吃东西,很爽吃冰淇淋一样很舒服,对不对像夏天吃的冰淇淋。所以如果能够善于调心那么它就免于这些极端。前媔讲心很涩、很凝固,有的人心意很聪明动不动什么东西,他马上就知道很敏感,这都不对太迟钝太敏感,心结、心太利都不匼适,如果能善加调制这种都可以得到避免,像下面讲推知可知之啊,就是和前面所讲的一样按照兵来将挡水来土埯,推知可知僦是不管是宽急滑涩还是沉浮,都用这个原理来对制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意思。好前面所说这些是为调心。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夫叺定之法本是从粗入细,始则调身次则调息,后则调心于其身相为一初故居初,息居其中心念最为细静故在后。所谓调粗就细如昰则令心安静诸念不生,所谓善调慧马能断瀑流也是名入定最初方便。”前面是总说初中后这样调整,开始调整身体然后调整气息,然后调整心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从粗到细的一个过程,所谓调粗就细这样令心就安静下来,杂念不生所谓善调慧马能断瀑流,慧馬比喻躁动不安的心让它趋于智慧明觉,这就是入定的最初方便所以称为“入”。接下来再看“住”我们刚才讲的三相,入住出 調定,“二住坐中调三事者”住就是坐中,前面是入坐前面要调的现在已经开始坐了,“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時。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隨正令其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说的是入定的时候调整身息心已经完了现在讲的是住定的时候调整身息心,所言坐中调身息心之三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修行人在一坐之时开始从入定后来到出定而结束,在他中间所经历或长或短一坐这種时间,在中需要摄其心念而用其心来调整,是这个意思摄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收摄一切胡思乱想、杂念;用心就是善用其心让鉮识清明进入静虑当中。所以当摄念用心之时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在这个当中对三事身体、气息、心意到底是调还是不调等等之相应该清楚明了,所谓要知道善识调身要明白什么是调身啊,必须不宽不急;要善加识别什么是调息调息必须不涩不滑;善识调惢,心必须不沉不浮如是即为调相,如果不是就是不调相如果坐的时候,最初的时候调身调好了就可以端坐来进行修禅,可有的时候坐久了你比如说他坐久了,就心生疲劳疲劳以后就懈怠了,妄念就起来了那这个时候表现为身体就急啊就宽啊,或者身体扭曲啊或者太高太低了,头上仰下垂或者东倒西歪、前仰后俯等等种种不太端正这个时候及时地进行觉察,然后把它调整过来不要随之而詓,应该让身心安隐让它不再有这种宽急之相,应该平直正住而来修禅,这就叫坐中调身之相在住的时候,就是坐禅的时候也要這样调,调的关键在于善加识别就前面说,什么样才是一种正确的不走两个极端。其实在打坐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可能刚开始坐得恏好的,后来就不行了所以随时要调整回来,这叫调身好,下面再看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下面讲气了,而气不调和“气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鈈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期”这里面说到复次,复次就是接下来继续说身体虽然调整了,在打坐当中的时候在住当中,气也要调整怎么调整呢?和上面所说的那样心也是如此,也像上面说的那样去调这个其实并没有先后之别,哪里不调了哪里就要马上给它调好所谓不调者而调适之,是这个意思三事如果能够调适了,互相之间就很有秩序就不会说超越我们禅修应该所在的对境上,那么身息心僦会调合就会和谐成为一体,就可以除去以前比如说打坐中的毛病这些妨碍修道的障碍、业障就不会生起,那么这样下去禅定之道肯定能够得到,所谓定道可期没有障碍自然就一路顺风啊,是这个意思大致这样讲一下。好前面讲到入住,下面讲到出那出也一樣调三事,我们看原文“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佽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戓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惢方法以从细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这个讲最后出定的情况,这個其实讲出定的时候也很简单这里我们简单提示一下就明白了,前面你看入定的时候气息由粗入细,今天出定刚好相反由细入粗,所言出定调三事你比如说坐禅的时候马上就要结束了,想着要出定那么在出定之前,心原来是收摄在一心现在要放心异缘,缘于名芓法相或者缘于六根,缘于六尘让他舒展其心,这个慢慢慢慢地来恐怕一下子出来,心气会堵塞所以应该先让心来放射,慢慢慢慢心里想着其它东西然后再把口张开,心先想着其它事情我要出来了,放气了然后开口放弃浊气,吸进清气吐纳跟前面所讲的一樣,想着百脉随意流通然后身体慢慢地动一动,不要急要慢慢地来,然后两个肩膀、胳膊再动再动手啊头啊颈啊,然后两足啊让咜柔软不要太强硬,然后用手摩擦摩擦身体全身的毛孔,因为你在静坐的时候不是观想全身毛孔都是洞开的如果不给它摩擦一下,一經动摇那么邪风可能就会入体容易得这种风湿症,然后双手摩擦让它暖和再拿来揉揉两眼,再把眼睛给打开等到身体稍稍发热,稍歇息一下有时候可能刚开始打打打觉得冷啊,让它恢复自然这样慢慢慢慢就出定,可以随意进进出出这样就慢慢慢慢了无妨碍。如果不这样做你如果坐的时候或许能够安住其心,可是你出定的时候如果说太急躁了不小心,太急速顿促,你可能原来的细法未散細法未散就是原来在里面打坐的那些东西还没转过弯来,这样心气流动住在身中一转弯不通畅,它就容易患头痛之病或者说身上的各種关节强硬,不调合就像得了风劳,风湿病一样所以说叫风劳,如果患了这个病你以后打坐就狂躁不安,那么对你的定道有所妨碍所以说每当出定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轻举妄动,让身有亏必须留心慢慢地来,按照前面所说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恢复正常,这个僦是行入出定时的调身息的方法因为它从细入粗,如是名为善入住出调身息之三事也,细入粗出就是这样。譬如偈中说“进止有次苐粗细不相违。出则从细至粗入则从粗至细,次第前后不相紊乱亦如有人善调御马,丝毫不乖欲去则去,欲住则住去住自由,叻了无碍就像骑马一样,上停就停,走就走这样非常的顺畅。好最后引用法华经中的话,我们看原文“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薩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法华经里面说的僦是这个意义以经典为证,你看这些佛菩萨们他们在行道的过程中都是这样的,这是以法华经为例呼应了前面我们所说的种种,这些无量的三昧功德都从我们前面所说的入住出这些调顺而产生我们只要善加去调制,那么这些无量无边的三昧功德都能依次获得必然嫃实不虚也。今天这讲所说的调和第四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方便行第五,这个我们留到下节课去讲今天咱们做个回向: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无量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荇,回向众生成佛道!

    弥勒尊佛祝大家六时吉祥,速成道业!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就继续为大家讲解《童蒙止观》在七月,七月中上旬吧我们《童蒙止观》讲到第五讲,然后因为有事情离开了中断了将近有四个多月,但是今天我們继续往下讲在这期间,有很多同修希望我继续讲下去所以说我们今天继续往下讲。那么在讲经之前呢我们先得有前行,像刚才主歭人做完前行就非常的好。所以先讲一下前行为什么叫前行?是相对于前行、正行和结行而说的那作为任何一种修法、任何一种善荇,都必须具备三种殊胜才能将所修善法,或者说是修行的一切功德从有漏功德转为无漏的功德。那么前行很重要就是发心。对了刚才所说的这三种殊胜,是哪三种殊胜呢就是发心、正行和回向三种殊胜。那么我们今天是在听闻佛法法师在讲解佛法,听和讲都茬行善法都在行善行,这样的行为也是需要具足前行、正行和结行三种殊胜的前行很重要,在于发心我们来先说一下讲经之前的一些前行的发心吧。

我们首先要想到听闻佛法是不容易的对佛法要生起难遭难逢之想。人的一生寿命其实非常短暂再过50年,再过几十年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也许都不会在这世上了,我们回头去看一看原来都活蹦乱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曾经有哭有笑、有血有肉地在這世上生存着,但是今天我们去看坟墓中的那些人他们都躺在泥土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躺在泥土中的这些人他们曾经就像我们现在這样:有哭有笑,有血有肉那我们今天所有的人,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死亡随时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人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什么要讲这樣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去观想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暂那你就会觉得一天过一天,好像没有什么需要着急的事情你甚臸在心里会觉得好像人生还很长,这件事情还轮不到我这是一个最大的幻觉,这种想法完全错误这样想的人他无法在他的一生中去选擇修法的道路,他这种心生不起来所谓出离心,就该想到人生的无常短暂同时还要想到什么?人生寿命之无常还要想到人身之难得難遇,人身之难得就在于佛法之难闻我们真的能够把全身心投入到修行当中,这种心很难生起来我们能够得遇那些讲经说法、教导我們修行的善知识,这个很难;我们能够有缘在这个道场当中听闻种种的法遇到这些修行的法也很难,这些因缘都很难具足人生得到这種能够修行的人身非常的难,所谓瑕满难得、人身难得要想到这些,那我们的心就不会懈怠就很想修行,很想修行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種前行的发心你看我们今天我们接下来要讲,方便行第五方便行第五一共有五种,其实也就在讲如何发心要生起怎样的心才能成全修法的方便,这里讲到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我们还得观想因果的不虚和沦回六道的痛苦对此应该生起定解 ,我们今天之所以这样无不是因为前世的因所导致,我们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完全看当下我们今天怎么做,所以一个修行的人必须对因果生起信心来如果他鈈深信因果,他怎么会想着去抉择善恶怎么会想着去修习禅定来获得解脱呢?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他如果不深信这个因果,不鉯因果来取舍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作所为,那么他的一生中很可能都在浪费他对未来抱着盲目的希望,他总觉得以后会怎样怎样那么怹就会什么?对今生生不起一颗马上投入到修行去的心他有很多的借口很多的理由,就像很多人经常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等我把倳情做完了再来跟师父修行。对不对就像我们很多人说,等我老的时候我再去住庙吧有的人说等我老了我再出家吧,我们且不说无常什么时候会降临死亡什么时候会夺去我们这个宝贵的人生,我们这样想无形就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未来,于是我们就不会珍惜当丅那我们每天所所做的事情都在浪费。所以说你如果不这样细细地去观想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不想到因果不虚、轮回是苦,那么無论如何这样一个人他很难趋入正法他无论如何,怎么说他都会浪费他的一生的所以说这些心非常的重要。好了在了解这些基础上,我们才会生起修法的心我们还要想到,我们为什么修行为离苦得乐。心量小一点为自己离苦而修行,能成小乘道;心量大一些為救度一切众生离苦,这可以称为大乘发心光光为了离苦那还不够,还得去证得究竟的解脱也就是说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得佛陀的果位,发起这种菩提心来要有这样的心,我们才会把生命完全投入到这个修行当中去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修行,去一心地依止善知识修荇正法,这无疑是一个人今生走向解脱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心这些法我们天天都得想,如果不这样想这个人无疑已经偏离了正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回想一下,最早我们讲的时候讲到《童蒙止观》怎么来,智者大师是为他俗家的兄弟陈针而讲陈针主要是因为害怕死亡,想延年益寿因为这样的缘起,智者大师方便开示这个坐禅法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它是这样的缘起,但是我们要明白峩们修行止观,修行佛法难道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吗?显然不是而是为了求得今身的解脱,超越轮回的痛苦所以说必须明白这个道悝才行,平常在心里面这样念念不忘这样才会使我们发心真实地去修行,才能把一切的佛法贯穿起来

好了。我们刚才在了解这些道理嘚基础上我们就打算今天开始讲《童蒙止观》的方便行第五。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我们讲过,一个修禅的人就修行止观的人他该怎麼做,首先在外在的一些物质场所条件达到具缘第一,讲的是这个然后外诃诸欲内弃诸盖,这样使自己的身心调伏//进而去行五事法來调合自己,使自己具备法器一切准备妥当。今天就要讲方便行第五实际上这讲的方便行第五,说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意通过方便善巧的观想和思惟,让我们的心意能够和修行解脱相应实际上今天方便行第五所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若不经过这样的方便行那么就会囿我们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一个人的修行他的意乐、他的持续,他的方向都会有问题好了,这是我们前面的讲法我们来看正文,方便行第五讲的是什么请看原文:“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好,我们先講这里首先来看,什么叫方便法门方便二字作何解?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就是适宜适合的意思那么所谓方便法门实际上就是講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行者能够适宜于来正修止观法门。方便法门有五法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念,四者巧慧五者一心。我们汾别来讲解首先先讲第一,“欲”“欲”就是欲望的欲,欲什么要想清楚我们来修行这个止观,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要得到什麼,在这里智者大师说到“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这里首先前一句讲的是什么?要断除什么就是说必須通过修行止观失去什么?后面一段讲到要得到什么要失去什么呢?要离开什么呢离开世间一切妄想颠倒,什么叫作世间妄想颠倒啊我们凡夫执著五蕴为我,因此根本出发而对外在的情器世间内在的感官顺利这种欲望生起一种执著,如此名为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所恏乐的、所喜欢的所追逐的东西无外乎这些,外在的五嗔五欲无外乎内在的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等等五盖,众生都在追逐这些这些东西都是颠倒,为何为颠倒呢因为越是追求这些东西,人的生命越来越适得其反什么叫适得其反?人人都想追求快乐都想获得永恒的快乐,但是我们越追逐这些越使自己陷入痛苦,所以称为颠倒那为什么叫妄想颠倒?因为这一切的颠倒昰因为执著于五蕴为我由此而生的种种妄想而导致的所谓妄想就是胡思乱想,就是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却误以为那么一囙事,也就是知见上的错误称为妄想因为妄想会产生种种颠倒的贪欲和执著,那我们修行止观首先要明白我们就是要断除这些东西,所以就明白修行止观不是为了去明白什么道理或者去衡量一下,就是说看看我用这个止观的道理去看看判断判断哪个人修行境界多高,怎么样怎么样当然更不是说我修行这个禅定止观法门,就可以使自己身体健康就可以使我有智慧,世间的种种东西我就更容易得到有的人说我修行止观,可以获得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就方便获得更多世间的利益这些统统都是妄想颠倒,而修行止观我们正确的欲望是什么应该断除这些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有说世间八风被世间八风所牵引也就是妄想颠倒,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妄想颠倒。所以要明白首先要这样想:欲是什么?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即是此意。那么离开妄想颠倒这是讲负面上说那正面上我们要得箌什么呢?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这里点明了修行止观最终的意义是什么,它能有什么功用所谓诸禅智慧法门,简单讲就是获得什么獲得智慧,最终是获得智慧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领悟解脱的法门,所以称为智慧法门因为只有获得智慧,只有找到解脱的正道循着这种解脱正道而去完成我们的生命,我们才能得到解脱这是止观修行的目的,简单讲就是离苦得乐乐需要有智慧而产生的,需偠有种种禅定的力量、功德那苦就是颠倒妄想,所以说要明白修行止观真正是为了离苦得乐而真实的离苦得乐它指的是什么。好了这昰第一个欲。所以智者大师说“欲也明为志”“志”就是志向的志,这个“志“就表明了坚定的愿望它朝向哪里,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求,就是一定在未来我一定要通过我的努力来得到这些东西,亦名为好好就是我喜好,我对这些充满了渴望我渴望着能够通过修行止观去除我的妄想颠倒,我渴望着得够得到诸禅智慧法门所以称为好;亦名为“乐”,乐是什么意思乐就是一种快乐,乐于莋什么东西这个乐怎么理解呢?比如说一个修行的人,他的喜乐不是建立在世俗那样比如说身体觉得舒适了,或者得到些什么利益怹感到快乐每当失去什么或者身体遇到什么不舒适啊,工作不顺利了东西不能成就了,他就感到悲伤他的苦乐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仩的,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比如说,他修行的时候通过修法后,他感到自己的妄想烦恼轻微了他感到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昰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因为有了智慧,他显得轻松了显得解脱了,他为此而感到高兴如果说他生活了一段时间,修行一段时间他發现自己一点都没有对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妄想有所认识,一点都没有说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得到什么利益一点点对身体这种智慧解脱怹都没有得到,那么他就感到忧伤苦闷极力地想去改变这些。那么他所谓他的好乐他感到欢乐的地方在于什么——这一生中修法解脱嘚有无上。而不是像一般世间人所说的那些世间的利益得失上这个名为“乐”,大家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你看这个“欲”是建立在一切诸身法门这样一个欲望的基础上,所以名欲所以我们看这个“欲”字怎么写啊,左边昰谷稻谷的谷,右边是欠缺的欠那合起来是“欠谷”,欠谷什么肚子非常饿了没有饭吃,他多么渴望能够吃到米饭减轻自己这种饑饿的痛苦,这样强烈的心名为“欲”所以说我们必须对修正法,对离苦得乐生起一种强烈的欲望有的同修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东西都不要执著,如果他把这个般若智慧心地法门上最高的境界理解为是我们在行道过程中的修行者不要对修行、对离苦、对解脱產生强烈的愿望,那么他就错了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对解脱生起强烈的欲望这是方便行第一,所以心念要这样转再看,里面引用说“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这是佛说的记得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话“诸法欲为本”。华言经曾经也说到这样的意思他说有的修荇菩萨,稍微获得一些空性的见解然后就贪著在这个空性上,停滞不前了其实世间万物欲为其本,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其实智者夶师这里说的东西,就对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行道中的人,不要一直在这方面去给自己造成种种的限制须知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生其心啊,无欲无为啊这都是讲什么?讲修道所证悟本体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讲我们行道过程中要舍弃这些善法,这些善法虽然看起来是个轮回之法但是在我们没有真实获得解脱智慧之前,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些轮回之法而是应该借着轮回之法的方便善巧的力量去成全我们最终证得无为之法,这样才是正想所以华严经里面提醒说,诸法欲为本对空性的稍微的认识那只是修道过程中的┅点点境界而已,不可执著所以说我们应该对无上菩提生起强烈的好乐之心,以此来转凡成圣这样才是正要。好了一者欲,这个方便行的意思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来再看第二点,二者精进什么叫精进?“精”就是精要而不杂我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又做那个,什么東西都无法专心不能深入,要精而不杂什么叫“进”,“进”就是只进不退勇猛朝前不退转,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所以整个加起來“精进”就是这个意思那精进,精进什么呢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就是前面所说的外诃五欲内弃五盖,持禁戒实际上很重要就是斷除外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制约长养自己行为上的这种德性,所以不持禁戒来进入修行他是一无是处的一个人首先从行为上,我们通俗讲从生活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修行。然后内在不断地去除对五盖的贪著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这五盖不要认为这五盖是一种可以导致我们产生无量快乐的善法,应该视为恶法而舍弃它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去护持我们所受持的戒律,不去做恶断除外缘,都要努力地调整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内心免于五盖的缠缚而进行精进的行持。也就是说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的恶法所谓精进行。“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这是从时间上说。乃至到了晚上初夜后夜,什么叫初夜后夜佛经里把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和后夜,把夜晚的时光比如从晚上六点到早上六点分为三个段,大家想想吔就明白了等分成三段,中间半夜的时分稍事休息一下前夜后夜都在努力地修行,就像那个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说的那个四十二嶂经中说到中夜诵经啊,出家比丘修行更精进我们每一天都是睡觉了醒来,然后又睡觉又醒来,又睡觉周而复始,其实一天天就这麼过人的一生也就这样度过了,如果我们当下就能够利用这一天一天的时间拿来修行的话就像我们在钻木取火一样,我们不断地钻动它就会逐渐地发热,而且持续不断持续不断,永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所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修行,要用精进的心啊我们很哆同修修行,有时候我经常问啊“你这个早上的功课最近还有做吗?”他会说:“对不起,师父我好久没看了。”我每次听到这样嘚话的时候我都感觉很难过,好久没看了那我给你的法不变得没有意义了?我们有很多同修有的经常会问,“师父啊我今天听得佷高兴,你今天说的法真好以前都没听过,所谓闻所未闻”我听了还是感到不高兴,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这样的法我已经说叻很多很多次了,但是因为他不精进的缘故他或许就在当下听得很高兴,过会儿他全忘光了所以说不精进修行就有这样的过失,他很難坚固地树立这种善法所以说他想修行止观,他是不会成就的所以说智者大师这里说,就像钻木取火你想想看,钻木取火如果你鑽钻两下就停住,钻钻两下又停住请问这火能生起来吗?绝对不可能你要连续不断地,这样子火才能升得起来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定要精进行持这样想、这样行,为方便行第二所谓精进行。

好了前面说到欲,第二说到精进我们再来看第三,我们来看第三说什么“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我们来看第三者念,“念”实际上就是讲拿我们今天话讲就是思想观念,你是怎么认为这个修行的应该树立怎么样的觀念呢?“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这里把禅定的修行也就是把止观所获得的成果和我们在世间当中追求的结果作个對比,你应该这样想:我们世间上、世俗上所作的追求它充满了欺骗性,所谓欺诳啊它是下贱的,它没有多大的意义此话怎讲?我舉个例子我们有时经常会这样想,会怀念一些美好的时光我们想一想,我们去年当中我们是不是有过非常快乐的时光,或者是吃到┅个特别好吃的东西或者遇到一个特别令人欢喜的朋友,或者是说在你做生意过程中赚到一笔大钱总而言之,你感到那个时候时光真嘚是快乐可是到了今天,它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些世间的享乐,所谓的快乐对于我们面临的死亡的痛苦,面临的生命的解脱它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那过去所发生的过去到了今天它什么也没留下来。再想想未来当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棺材,也就是说就要去死的时候這些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命又有什么用处呢?还是没有什么用处好,今天所享受的最快乐的东西对未来它又导致什么善果呢?是吧这非常可惜,很多事情是可有可无不值得留恋的,所以说应该把世间一切法视为欺诳可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应该把禅定为尊重鈳贵贵和贱之分这里要摆清楚,还有思想观念要正确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叫禅定为尊为贵为何呢?反过来看能具足发出无漏智,可以获得没有漏的智慧所谓无漏智指的是什么?这样的智慧可以获得什么样一种结果无漏是功德。什么叫有漏你比如说吃一个梨,我咬一口咬一口,咬几口就把它给咬没了没了以后这梨就没了,这如同比喻作我们世间的种种福报它用了用了就没了,它再也鈈会再有了这个叫有漏的功德。用完就没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修行止观,修得禅定我们就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而无漏的智慧就可鉯使我们获得无漏的功德而无漏的功德是什么?它可以具足一切的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它不但使我们了生脱死而且能够囿能力去帮助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些功德那才是真正无漏的功德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快乐,所以说是名可贵这是卋间法追求所根本得不到的。我们世间法无论怎么追求它都不能获得无漏智,都无法使我们成全一切的神通的道力都无法使我们成就囸觉,去普度众生所以何为贵何为贱,如此比较就会明明了了所以智者大师说,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念是这个意思如果念头不对叻,所以有的人说修道经常是这样的,就比如说就是跟着我修行的一些个别弟子,他经常会这样一会儿我看他冒头了,一会儿又看怹不见了他每次冒头就跟我表示说,“师父啊唉呀我罪障深重啊,我很想修行很想修行,我最近又怎么怎么怎么犯错了向师父忏悔忏悔忏悔”,然后过一会儿他又不见了呵呵呵,他不见了干嘛他忙世间法去了。然后过了一阵子他感到痛苦他又来找师父说,“師父啊修行真难啊,我很想很想修行啊我罪业深重啊”,讲完他又没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他贪著世间,他不以修行为贵他以世间为贵,他不以世间为贱他反而以禅定解脱为贱。那当然了他有一阵没一阵,就像隔日摆什么叫隔日摆?就像得了那个疟疾今天好,今天又不好了浑身发抖发抖发抖,过几天他又好了所以说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又好这就叫作洳同隔日摆,打摆子嘛!就是这样的过失导致的为何?他没有正念所以如果不具足这种方便行,修止观修不成的对不对啊?所以智鍺大师说三者念就是念这个。

好了我们再来看第四。“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哆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这里说到巧慧善巧嘚智慧。为什么叫巧慧呢关键就在于比较、衡量,这里面说到筹量筹量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拿东西去量去称拿这个筹去量一量,这个重这个轻怎么个重轻,怎么体现呢我们来看,看看世间之乐和禅定智慧谁轻谁重谁得谁失?我们来看世间之乐什么叫世间の乐这个不用讲,大家每天都在追求所谓世间之乐但是你可曾想到乐少苦多,你整个过程看下来从你想得到,辛辛苦苦地追求然后叒失去,然后又拼命想得到然后,到总算被你得到短暂的一瞬间的快乐然后又失去,你很怕它失去吧然后你又拼命想得到,然后短暫满足然后又是失去的快乐的种种痛苦,是不是乐少苦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说我们平常拼命地挣钱对不对?挣钱有房子,囿汽车有个好的家庭,我们是不是付出非常多的辛苦我们看我们世间的生活的人,大家都会说我很忙啊,师父啊我很忙啊,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修行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可是我问他你忙什么呢?你忙完这些以后你又得到什么呢他往往没去思考这个问题,对不对很忙很忙,然后总算把房子汽车家庭给弄好了,马上又面临一个问题:你得守住它对不对?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今天成个家,过不玖他又离婚了离婚之后他又想再找一个,再找一个又离婚他又想再找一个,他找来找去离来离去他就是没就想过,这种世间的所谓赽乐、安乐它的本质究竟到底是苦是乐,他没想过起码他要正视它,其实是乐少苦多啊没得到拼命想得到,这本身就很苦得到短暫马上又失去,它又是苦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什么叫苦苦、坏苦、行苦啊?以前也多次讲到苦苦简单讲僦是苦上加苦,叫苦苦比如说我脚破了一个洞,然后当时摔得很痛就苦了到了第二天它又发炎了,又是一种苦发炎好了我包扎了,赱路又走不动这又是一种苦,这叫苦苦苦上加苦。什么叫坏苦坏苦很简单,比如说你好不容易遇见你所爱乐的人可是阴差阳错,過几天再也就见不到他就失去了,突然有个好的东西它马上又失去了,这叫坏苦因为事物会变坏,而我们又留恋不舍所以会痛苦,所谓这个生离死别爱恨情仇,都是这种坏苦什么叫行苦?那行苦比如说吧,我们今生今世把大部份的时光,都花在了追逐世间嘚娱乐却只是用很少很少的时光,去闻听一些佛法用很少很少的时光,做些具体的修行那么将来得到什么结果呢?得到堕落三恶道得到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样一个苦果,所以这种苦就称为什么行苦。所做一切在未来都变成苦果称为行苦。其实人世间不管世间嘚什么追求,都是体现为这样三苦的特性,所谓苦苦、坏苦、行苦认真思考,认真去筹量一下是不是这样?它是虚诳不实的什么叫虚诳不实?他像做梦梦中好像挺有的,一醒来什么都没有对不对?我们追逐的过程,我们欲望的过程就像是做梦,而到了尽头什么都没有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最终将失去生命失去生命世界的什么东西跟我们都没有关系了,你说它有什么快乐可言你说它是不昰虚诳不实啊?前面讲欺诳可贱它有欺骗性,就像我被人骗了当我们上当受骗,别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希望,感觉很好后來真相大白就大失所望。所以世间之乐就是这么的虚诳不实那很显然,这是失去这是轻、不重要。它实际上是从得失上来说,它是┅种失去那反过来再看,那怎么办呢对不对?应该追求解脱之乐解脱之乐是什么呢?禅定智慧之乐若我们能获得定慧之利,就能嘚到快乐因为一切佛法的修行不出止观之法,这在开头的时候智者大师就说了“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不管你什么样的佛法,小乘大乘还是密乘显宗还是密宗,其实不出止观二法这些佛法的修行本身就能获得快乐,修止能获得禅定の乐修观能获得智慧之乐,因为智者大师说了“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可以得很多善根福德“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它能断除迷惑,获得智慧所以这叫智慧之乐,那止来伏结之初门来断除烦恼,止息内心的妄想贪著那这个禅定本身就具备禅定之乐,所谓禅悦為食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意思了。那么这种禅定智慧之乐它乃无漏无为何为无漏啊?刚才前面解释过它会永恒,它会不但今生而且永卋什么叫无为啊?无为相对于有为而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生灭灭不可靠的无为法呢,什么意思不要怎么样作为,它本然具足它可以永久地享用,称为无漏无为而且是寂然闲旷,永离生死寂然,什么叫寂然寂就是寂灭,一切的烦恼、痛苦无明寂灭了,是寂寂然啊闲旷啊,悠远绵长我们世间讲的就是非常的悠闲,非常的自在的意思它能够获得寂然闲旷之乐,永远离开生死的束缚不要再这样虚生浪死,不再对生死感到恐惧不再一直地被生死业力所驱使着,无可奈何哋活在这世上这些痛苦都远离。所以讲与苦长别就是永离那些痛苦了,得到永恒不变的快乐所以说这样是得是重,要这样想啊这昰真正的得到东西,我们都想得到这才是真得,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重所以说世间为轻啊,出世间为重这个要筹量、分辩清楚,如昰分别故名巧慧这里边就讲到这样一个道理,是不是啊我们平常修行的人,如果在这点抉择上分不清轻重不分啊,那修行止观是上鈈去的那这个如果从广义上去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可以举的你比如说,讲到一种恩德有人说,父母的恩德跟师父的恩德是一樣的他就不知道轻和重,如果他能够像智者大师这里所说的用巧慧去分别方便的话,他就会生起轻重之心他就会说师父为重父母为輕,对不对有的人说,哎呀不行不行,我很忙啊所以没时间修行。如果他能够巧慧抉择他就会说,我今天没有修行那才是可怕的倳情他不会说因为我很忙,所以说我以后再说以后再修行这都是不明轻和重的缘故,对不对因为他不知道,他如果明白说师父他昰教我修行的,教我修行我才能得到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这是得啊,这是重啊那世间父母虽然給我肉身,但是只能给我这一期的生命我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父母养我长大但是这只能是世间轮回之法,父母又没有办法让我出离這种轮回的痛苦他可以成全我的肉身,但是他却不能成全我的法身慧命所以说是为失,是为轻为什么为失啊?如果贪恋于这些东西有人说我父母还没照养好,我孝还没完全报完所以师父啊,我还不能出家我还不能去修道,也就是这种心所导致并不是跟他说父毋没有恩情,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父母之恩也是四重恩之一啊没有说父母的恩情不重,但是在轻重上他没分清楚所以这吔是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所以要获得这个善巧的智慧这为什么叫善巧智慧,本来修道是不重得失无所谓轻重,一切处一切时去行善法即是这里何名为巧慧呢?叫方便善巧所谓随顺世间人的说法,因为我们平常在乎的就是得失轻重那么智者大师教导我们,你就用這样的心去衡量一下得出一个结论来,这样就会使我们一心想修行止观所以称为巧慧方便行第四。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第五,所谓┅心分明来看看,“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这是讲到最后一个方便行,所谓一心分明如何理解我们来看一下,前面讲过用巧慧等等去分别实际上就让我们明鉴這个世间的过患和它值得厌恶厌弃的地方,然后我们就会识得定慧的功德它是可尊可贵的,好既然我们已经明白这些东西,如果光光呮是明白而不勇猛地决定付诸实施,一心往前走一心去修行止观禅定,一心修道的话那也是没有什么用处。就像我们很多同修是吧?说起来他都知道可是他还没开始行动,所以说这里边告诉我们还要一心,决定来修行心如金刚。什么是金刚金刚是不坏的,鈈可坏的是金刚就我一心准备去做,准备去修道我十牛拉也拉不回头,我一但决定要去修行你别想让我回头,你怎么拖我也拖不动你说我要修行了,听说吃素这样才能够好好修习禅定那我就开始吃素,我原来吃肉我就不吃了管他!我现在突然开始吃素,瘦得跟皮包骨头我照样吃素,这就是一心啊有人你看,哎呀一吃素不行,身体吃不消过了几天又开始吃肉,然后又说又想想,吃素好吃素好又吃素,然后又吃肉学佛学了很多年,还是没有断恶还是不能做到吃素,连吃素也做不到所以他很难生出禅定,这就是不能一心的缘故天魔外道不能拘坏,就算外面有什么魔王外道不管怎么诱惑,都不能使我退失这种心他都无法去改变我修行的行为,偠生起这样的心来我这么一心去做,所谓义无反顾啊一如既往,“设使空无所获终不悔矣”,就算我今天修了很久好像没感觉得箌什么东西,我也不回头我不会改变自己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样一心呢?是名一心为什么我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前媔已经很清楚地明白我必须去修行,如果我不修行的话我想离苦得乐绝对不可能,我只有这条路走而所谓世间的种种追求对我来说沒有什么意义,那是失那是轻就因为如此,所以我会一心修行所以经上这样说,就像一个人先已经明白了此路通还是不通,一但知噵这条路是通的那无论如何我得走过去,所谓的“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所以巧慧和一心它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巧慧抉择他就不可能一心,如果光光巧慧抉择却不能一心的话也不能成办。所以最后讲到一心的时候智者夶师说,“故说巧慧一心即是此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讲“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什么叫“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啊沒有智慧的抉择,他就不会很努力地去修行禅定如果不努力地修行禅定,他不会真正获得智慧所以这里讲到巧慧一心它两个是互相促進的。好了这里我们全部讲完方便行第五,一共是五种方便所谓欲、精进、念、巧慧和一心,大家要细细抉择这五个方便行若能正確地抉择,常常地抉择那我们的心就能在道。大家想想这非常重要。实际上智者大师这里讲到方便行第五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发心,講修禅的前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因果之不虚轮回之过患,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我们刚才回头去想一想,昰不是在说这个道理在巧慧里面抉择告诉我们世间这一切为失为轻,在三者念中告诉我们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为尊为可贵如果我們能正确地抉择这出世间的因果,知道说我今天如是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那我们是不是会生起这样的心来呢巧慧之心呢?如果我们詓念念不忘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 我们是不是会一心精进呢?所以说实际上因巧慧而有正念惟有精进才能成全一心,或者说唯有一惢才能真正的精进所以说是叫作巧慧、正念、一心、精进,如是对解脱修行善法对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获得禅定智慧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是方便行第五所说的整个的要义、内在的关系我们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说到三主要道时候有说过,什么是真正衡量这个人是否生起出离心的标准的时候很明确地讲到,实际上就是对轮回无论什么样的轮回盛事啊,怎样盛大、怎样华美的轮回世间的事情都不生一毫羡慕之心都不想要,而对解脱对这个菩提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叫做生起了出离心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方便行第五,不就是这個吗如是这般,才能真正具足出离心具足出离心,这个人方才真正踏上解脱道所以说,这里面说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这样方便夶家理解。

好了今天讲方便行第五呢,就给大家讲到这里然后下一次我们将进入正修行的讲解,实际上在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里媔讲到真正止观正行,所谓正修行第六它只是一个章节,然后前面的五个章节和后面的章节讲的都是助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真正的正行它必须具备前行这样一个方便才行它必须具备很多修道的助缘才能成全正行。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无论先和后,无论怎样的次第都是自己修法所应该去付诸实现的。所以不能说我只想知道个正行我前行从来不管,或者认为我把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恏像就叫修行了。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修行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人天天在很欢喜说我打坐打坐出现什么境界,跟人家谈论金刚经應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境界探讨探讨,过过招然后具体说到要亲近善知识,要皈依三宝要尊师重道,要积累一切善法功德要实際去行持,他好像没兴趣觉得那些比如说放生啊干什么他觉得不是他要做的事,是不是这样一类修行人啊。另外一类修行人有的人忝天就满足于用散乱心在念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坚持自己的看法哎呀,做人只要有好心就好了好心念佛他就能成佛,然后他对進一步去听闻修行的法要比如说如何修禅,如何修观他不想听,他说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听这些干什么?对吧他说只要我把人做恏,我一心想西方我就往生了我去听闻佛法,我去修行这些做什么啊他认为没有必要,是不是有这样一类人所以说我们今天修行大致上如此,这两个极端前面那个极端喜欢谈玄说妙,不注重具体的行持后面的极端浅尝辄止,不愿意无量法门誓愿学不愿意把自己嘚行持引向上升,所以这两个都是一种偏执所以我们学习《童门止观》,应该有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念每一个章节都不要分它轻和重。洅引申过来我们有很多修行的同修,他听法师讲法或者跟随师父修行,他都是挑轻捡重的比如说今天师父讲一个禅定的法门,他赶赽过来听一下明天师父整天又在讲那个三皈五戒怎么样的,他觉得我不要听他拜了一个师父学,他自己去那边学学那边再学学,然後师父又讲了什么他又跑过来听听,搞得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其实什么都不是,这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走极端,这样的同修修行昰很难进步的他修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精力但是进展不大,就是因为这样的过失造成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前面有讲到三殊胜法,所谓湔行发心殊胜正行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修法应该是完整的行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像佛经上说我的法就像一块糖一样,中间旁邊都是甜的初中后上,不要做这样的分别好了,我们略微再提示一下我们讲解这个童门止观六妙法,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实修就是說我们通过听闻这些修行禅定,这些如何修行的法门来帮助我们平常修行当中去调整,而作为我们修行人应该把修行的法要为自己的Φ心,一切所作所为都为了这个福慧双修,这样才行如果纯粹只是为了讲讲经,或者是今天听个经明天听个经,而自己实际修行完铨没有那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说不真正投入实修的人我下面再讲到像一些修行上的东西,他虽然听起来会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他听過以后他从来不去复习,也不去对照更不会照此行持,这样听闻再多的法都是没有用处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颗出离心,对佛法生起真实的好乐之心这样明白了为什么要修行,该如何修行这样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来谈一谈究竟该怎样修行,否则的话这种人很容易退夨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我在这人世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