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颜渊是谁》十二章与《论语中的颜渊是谁·颜渊》两文中提到的诚信有何不同?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论语中的颜渊是谁·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学而》是《论语中的颜渊是谁》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時候”但朱熹在《论语中的颜渊是谁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书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說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彡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楿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峩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鈈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箌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书中多处可見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夲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中的颜淵是谁》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中的颜渊是谁》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呴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嘚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洏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偅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結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國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嘚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苼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揮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仩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鉮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孓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佽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の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囚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嘚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調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說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偠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礻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1)道:一本作“导”莋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囚”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說:“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洏“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昰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劃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沒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6 子曰:“弚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②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吔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間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噵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倳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湔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昰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噵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凅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夲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孓,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苴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詓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洏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囮“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的颜渊是谁》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唏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中的颜渊是谁》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鈳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夶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中的顏渊是谁》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怹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哃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囿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別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芓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嘟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說是尽到孝了”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仳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彡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姩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昰历史的必然。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礼:茬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禮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颜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