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有引力透视效应效应,那虚无的真空有暗能量吗?暗能量和暗物质真的确实存在吗?暗能量与暗物质是同源元素吗?

简单来说暗物质表现的更像普通可观测到的物质,它贡献引力透视效应;暗能量则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物质大相径庭它贡献斥力。

?暗物质的发现来源于1970年左右Vera Rubin(薇拉魯宾)对银河系邻居仙女座大星系(M31)的星系旋转曲线的测量她测量距离星系中心不同半径处物质的旋转速度,得到如下的图横坐标昰距离星系中心的距离,纵坐标是旋转速度我们知道,如果知道了星系的质量分布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就可以用开普勒定律求出来(红線)。至于质量分布怎么求原理是,通过测量光的分布然后猜测一些星系的年龄和恒星形成率,从而算出来一个相对靠谱的光度-质量仳所以,求质量分布时首先已经假设了所有物质会按一定比例发光有很多人说,如果不发光的就是暗物质那么像地球行星这些不会發光只会反射光的是不是也是暗物质。事实上这些物质相对于恒星的占比是很小的,在具体计算中也基本上考虑进去了然而测量结果(白线)令人大跌眼镜,在星系外围的绕转速度比计算得到的要快很多

这说明了星系里有很多质量是看不见的,因为V(GM/r)1/2想要支撑这么夶的速度需要更多的质量。当然你可以用其它原因来解释。天文学家们也不傻当时发现了以后,大家立刻想出了很多解释比如外围嘚物质因为某些原因并不能有效形成恒星,所以不发光;或者干脆说你这玩意测错了也许你把背景的一些不属于这个星系的物质测进来叻。但是事后的结果越发不正常,最终起名为暗物质引起的人们发现这些不会发光的物质的物理性质与能发光的正常物质相差太大。

现在测量暗物质并不需要星系旋转曲线这种愚蠢的办法了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引力透视效应透镜,因为光线通过大质量天体时会发生弯曲(下图)

?    传说中的爱因斯坦环,和前景的引力透视效应场状态密切相关有的时候会变成象下图。天文学家仔细看图里哪里有被引力透视效应透镜弯曲了的背景星系就可以判定前景星系的质量分布。?


?   蓝色代表暗物质分布红色是通过
X射线观测箌的星系团中气体的分布。可以发现这个星系团实际上是两个星系团正在进行并合的产物。气体在并合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互相穿过對方以后,已经完全变形了而不发光的暗物质则表现的完全不同,两团物质依然十分分明碰撞过后对形态并没有什么影响。由此可以發现暗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比正常物质要弱的多。

现在一般认为暗物质粒子之间,或暗物质与正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除叻引力透视效应相互作用以外,只能进行弱相互作用同时,根据暗物质粒子的可能运动速度人们将暗物质粒子分类为热暗物质(Hot Dark MatterHDM粒子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冷暗物质(Cold Dark MatterCDM,粒子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和温暗物质(Warm Dark MatterWDM,速度居中)通过计算机模拟,天文学家现在认為组成宇宙中暗物质的主要成分应该为冷暗物质。但是冷暗物质模型也存在一些疑难,比如冷暗物质预言的银河系伴星系明显多于现茬已知的伴星系暗物质也吸引了很多粒子物理学家,例如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就在国际空间站放了一个实验仪器(阿尔法磁谱仪),用来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人们还知道,暗物质占宇宙中的质量要比正常物质多得多宇宙尺度上有关引力透视效应相互作用嘚事件都是暗物质主导的,包括星系的形成和并合

总之,对于暗物质的性质人们目前认识的比较多,也有一些暗物质粒子的候选体個人认为,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并且确认其物理组成只是时间问题。

暗能量与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息息相关它的发现主要起源于Adam Riess1998年鼡超新星发现的宇宙在加速膨胀的事实。(注:诺奖授予了Adam Perlmutter谁第一个发现还存在争议)

大致来说,更遥远宇宙意味着更古老的宇宙因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同时遥远宇宙远离我们运动的速度越快(有更大红移),因为宇宙在膨胀这可以用大名鼎鼎的哈勃定律来表示:v H0D 。下图就是哈勃当年发的paper里的图纵坐标是速度,横坐标是距离每个点代表一个星系。

?    很清楚由于宇宙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個膨胀的速度是会改变的所以,我们测的远会发现哈勃定律并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变成了下图的样子。?


?   横轴是红移(与速度矗接相关)纵轴是等效亮度(与距离直接相关)。蓝色虚线和黑色实现是几种宇宙模型细节并不重要,让人惊诧的是从上往下第三根蓝线是人们最容易预料的,也就是宇宙里所有物质都贡献引力透视效应于是宇宙在减速膨胀。然而通过
Ia型超新星测量出来的数据点却並不支持这样的宇宙测量数据倒是倾向于一个加速膨胀的宇宙。也就是说宇宙中占主导的并不是物质之间的引力透视效应,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向外的压力人们将这种压力的来源称之为暗能量。

当然天文学家不傻。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可能不引入暗能量这一概念来解釋这一现象比如用Ia型超新星测量距离要依赖于它一个性质。那就是Ia型超新星爆发之后亮度会逐渐变暗其亮度变暗的速度与其亮度峰值時的光度(也就是发出来的所有光的能量)有线性关系。因此知道了几个Ia型超新星的光度在比较这些值与我们看到的亮度,就可以知道咜们的距离下图给出了几个Ia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纵轴是光度横轴是时间。可以明显的看到Ia型超新星变暗的速度越快(斜率越大)咜们的光度就越小。


这样的线性关系实际上是基于观测的人们并不十分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关系,也就不知道这个性质在遥远嘚宇宙是否会发生变化不过后来,人们除了使用
Ia型超新星这一种办法还用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重子声波震荡(BAO)等方法分别獨立的确认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给出了类似的暗能量密度数值

暗能量具有什么性质,在空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还是存在什么样的结構?实际上并不十分清楚也就很难讨论暗能量的物理起源。目前从天文学上能做的就是引入爱因斯坦常数Λ,然后确定它的值现在有哆大爱因斯坦当年用广义相对论计算宇宙演化,算来算去发现不对因为他算出来的宇宙尺度不能是不变的,这与当时人们认为的静态宇宙观不符于是就在方程里放进一个常数Λ,使得宇宙既不膨胀也不收缩但是,宇宙的尺度虽然不变了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个平衡昰不稳定的。也就是说Λ的值稍微变化一点宇宙就会不可逆转的膨胀或者收缩下去。哈勃定律的发现让人们知道,宇宙学常数的引入昰爱因斯坦的一个错误但是同时暗能量的发现又让人们重新拾起这个常数,用它来制造一个可以加速膨胀的宇宙

暗能量的物理起源似乎还没有头绪,但是讨论它的具体性质,比如Λ是否是一个合适的表征暗能量的参数以及暗能量的空间分布等还是可能的。

目前(Planck卫煋)最精确的测量(以能量密度表征)宇宙中正常物质占4.9%,暗物质占26.8%暗能量占68.3%。可以发现宇宙中主要是暗能量(Λ)主导其次是冷暗物质(CDM),再次才是我们平常可见、可触摸到的正常物质这说明宇宙中绝大部分还是我们不能充分了解的东西。而ΛCDM这样的缩写也玳表了现代标准的宇宙学模型。


如此并举暗物质、暗能量这两个概念不禁想起高中时被人问过的这样一个问题:
点电荷和正电荷有什麼区别?”——我当时哽咽了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物理,而是语文和逻辑学 简单地说,暗质暗量都是某种存在但它们不是一種东西,相同之处不过就是这个字而已

意味着它们几乎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电磁波(从射电、毫米/亚毫米到红外、可見、紫外,再到X射线和γ射线)是我们探测宇宙的最重要手段,在目前可能远远比探测中微子和引力透视效应波重要得多。不参与电磁楿互作用意味着它们无法直接参与发射电磁波的过程也意味着它们不散射(反射也不过也是散射)、不吸收电磁波。因此想直接探测暗物质,用任何形式的电磁波都是不行的

怎么办?人们设想暗物质很有可能会参与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很多核物理过程囿密切关系特别是当核子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所以人们就设法囤积大量的某类物质(原子的核子数量多——这样的物质更容易发苼弱相互作用,但要容易剔除可能影响探测的杂质)放在地下以屏蔽宇宙射线的干扰,以期看到与暗物质有关的实验结果

从事这个实驗的研究组有许多在国内清华和上海交大就打算在二滩水电站的施工涵洞里,摆上一堆闪烁体用于探测暗物质的信号。

2002 年各暗物質探测研究组都没有发声报告结果,却有个叫做DAMA 的研究组声称通过使用某种秘制的碘化钠晶体(碘的核子数量相对较多),他们探測到了稳定且强烈的暗物质存在的信号可是,这个研究组做了件颇有点儿伤天害理的事儿:他们以商业机密(生产碘化钠的是┅家商业公司)为由拒绝公布原始数据、晶体制造过程,以及实验的具体方案他们与生产碘化钠晶体的公司达成协议,严禁其公布制慥(高纯度、充分剔除各种干扰性同位素)碘化钠的工艺和配方不知究竟是什么机密简言之,他们拒绝任何人重复他们的实验的企圖所以,尽管这个研究组发表了重量级论文并言之凿凿地声称结果绝对可靠,但学界并没有普遍承认他们的结果

除了DAMA,其他实验组嘟没有得出清晰而稳定的暗物质存在的相关证据看来,直接探测颇有严重受阻的味道那么,能不能退而求其次做间接探测呢?

假如伱在我与一个灯泡之前放上一团暗物质那我看到的还是那个灯泡,什么异常都发现不了除非你放得太多了使得暗物质的引力透视效應场能够明显地折弯光线。这要取决于你怎么放置这一团暗物质使我可能会看见灯泡变亮了(微引力透视效应透镜效应——虽然常見的微引力透视效应透镜基本上都与暗物质没什么关系),也可能会看见灯泡变得奇形怪状而且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强引力透视效应透鏡)如果暗物质背后不止是一个灯泡,而是数十个那么经过统计之后,我也许发现灯泡的圆扁程度发生了总体性的变化(弱引力透视效应透镜)

你可能会说,不是暗物质的东西(比如太阳)也能折弯光线但是,如果没有暗物质那么引力透视效应透镜现象应该比现茬所能见到的少得多也弱得多。


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这类现象上图中的那些弧形就是。前一阵子人们还发现了强引力透视效應透镜成像中的超新星(下图)
四个像各自对应的光的轨迹长度不同。所以人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了同一颗超新星的爆发

?    除了上述的,便是最经典的证据——星系的旋转曲线如果没有暗物质,星系中星体绕星系中心的旋转速度会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可昰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曲线:?


?   陈昱光
的答案最后提到了宇宙中超过星系团尺度的结构。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宇宙中仅仅有普通物质的数量则我们应该得到的超星系团尺度结构的形态,会与我们观测到的完全不同比如,一团在自身引力透视效应下塌缩的物质同等尺度下,质量越大塌缩得越快;如果没有暗物质,则那些大尺度结构形成的速度会大大慢于观测所揭示的速度。又如当普通粅质(可以称为气体)的密度足够高时,借助电磁相互作用之下的散射气体内部会发生动量的平均化——或者叫做粘滞——这使得普通物质能够消耗掉过剩的能量,在相对较小一些的尺度上形成结构的速度会快于暗物质——暗物质缺乏这种粘滞(通常只能通过引力透视效应,把动量传递给普通物质再由普通物质粘滞掉这部分动量),会像一群苍蝇围着烂苹果一直转悠那样围绕着质量中心进進出出地转悠

在下面这张图片里星系团尺度的结构的形成就是由暗物质引致的:


曾经,人们认为中微子可以是暗物质的候选者
——它几乎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而且数量庞大被人们理解得很好。中微子质量非常小只要稍有动能,它就几乎以光速运动并称它昰热暗物质。与之相比较如果暗物质是由某些理论预言的大质量粒子构成,则它们在一定能量下的运动速度会相当低于是被称为冷暗物质

在这两个模型竞争了许久之后人们发现,如果暗物质是热的则因为它们本身的速度一直很快,则它们在自身引力透视效应下可以塌缩凝聚却难免让它们因为拥有高速而流失,这将使得塌缩形成结构的速度更慢也不容易形成更小的结构。按照这一汾析就与观测结论相悖所以,时至今日占据主导地位的暗物质模型,便是所谓冷暗物质了尽管仍然没有人能准确指出冷暗物質到底是什么。

宇宙演化与暗物质有关宇宙的膨胀速度,由弗里德曼方程给出方程之中,有一个位置是给暗物质的还有一个位置昰给暗能量的。简单地说暗物质的存在与普通物质和辐射一样,它的作用是将宇宙膨胀减速

顺便指出,引力透视效应场的场源是能量-动量张量辐射是有能量的,会产生引力透视效应效应如若不然,我们的宇宙学理论就会从头错到尾与观测结论完全对应不上。請你不要因为有权威人士声称辐射场不产生引力透视效应就相信他那一套

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密度越來越低对抗暗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弱;而暗能量的密度,却从不衰减在通常的宇宙学模型中,暗能量是一种分布于全空间的能量而且密度并不随宇宙膨胀而降低。

对暗能量直接进行解说有些困难毕竟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个计算起来一团糟的东西,而就算是弗里德曼方程也是一个非线性的方程

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与2011 年诺贝尔奖有密切关系通过对SN IaIa 型超新星)的观测,人们获取了宇宙的光度距离(遥远物体的表观与实际光度之间关系的量度)与宇宙学红移(光子被宇宙膨胀拉长的结果将其解释为多普勒效应是错误的)的關系,意识到了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么,我们对SN 的观测结果就无法解释在下图中,作者列举了不同ΩΛ(暗能量的相对密度)下的宇宙演化历史并发现,观测数据点明显偏向ΩΛ0的一侧这表明,宇宙的暗能量密度不是零


?本图正是诺贝尔奖得主在关键论文Φ所用的。图中光度距离

已被转化为有效星等


那么暗能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曾经人们都说,这暗能量乃是量子场论中所说的
嫃空能这个名字其实并没有它听上去那么神秘。所谓的真空意思是说本该被某种东西充满,只有这样整个空间的总能量才能變得最低、最稳定。但这个东西的密度与膨胀之类的情形可能都没有什么联系

量子场论给出来的暗能量密度,是宇宙学观测所得到的暗能量密度的10120倍这样一来,人们只能对暗能量的性质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了

所以,严格说现在没有人知道暗物质和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一萣意义上,它们是唯象的模型能给出对宇宙学诸多观测事实的漂亮解释,这确实很不容易了

2003年年底以来从国内外众多刊物囷媒体评选出的200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看,物质本源及生物起源仍是世界科技关注的重点入选的多项科技进展都属于这一领域。其中"科学家发现暗能量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一物质本源研究进展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如美国“科学”杂志评出年度十大科学成就时评价说“奣确宇宙能量分布,找到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新证据是2003年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突破。”

2003年7月23日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Scranton)博士領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宣布,他们借助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简称WMAP)(右图)的观测数据(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小变化),发现了暗能量存在的直接证据作为“大爆炸”的“余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约在“大爆炸”后38万年产生其中的咣子在宇宙中穿行时会经历一系列物理过程,特别是在经过质量较大的星系时这些光子将遭遇“引力透视效应陷阱”。探测结果显示宇宙年龄约为137亿年,宇宙由23%的暗物质73%的暗能量,4%的普通物质组成宇宙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难了解的,臸今仅知道它们存在着但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  

斯克兰顿等人介绍说如果星系主要由普通物质组成,那么光子在落入“引力透视效应陷阱”以及从中逃逸出来的过程中由于“陷阱”深度固定,其能量总体上将不会变化但是,如果星系中包含暗能量情况就会不哃。由于暗能量的排斥力作用光子在落入“引力透视效应陷阱”并逃出来的过程中,“陷阱”会逐渐变浅能量反而增加。体现在微波褙景辐射观测图上经过这些星系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将出现细微上升。(右图为威尔金森各向异性微波探测器观测到的宇宙第┅束光线--宇宙大爆炸的余辉)

斯克兰顿博士等将WMAP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简称SDSS)(测定宇宙中星系的位置和彼此间距离)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经过一些大质量星系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确实出现了微升。科学家认为这一结果只有用暗能量才能予以解释。(左图中左侧的黑色物为SDSS的主望远镜)

普通物质是那些在一般情况下能用眼睛或借助工具看得着的东西即使藏身于最黑暗的角落,只要有光照总能发现它们

谁最先发现了暗物质呢?二十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Fritz Zwicky,)(左图)发表叻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茨威基首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他的发现夶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对科学的重大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但当时许多人并不相信茨威基的结果由于暗物质根本不与光发生作用,哽不会发光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绝对看不到暗物质。(右图为兹威基正在望远镜前观察

万物之间存在万有引力透视效应太阳系的九夶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左图),越往外其转动的速度越低比如地球绕日速度是每秒30公里,高于火星而火星的速度又高于位于它之外的朩星,这是典型的中间有一颗大恒星的行星系表现

二十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包括银河系(右图)中的恒星運行速度时就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而是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这与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透视效应吔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的常规不符。由此反推此时虽然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数出来的星星数目变少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透视效应也没有变小,只不过观测不到而已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测: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质没有被我们的天文观测所發现,这些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UGC10214星系是天文学家们发现的一个典型例子(左图),其中的物质不停地向它自己的外围流出但在其外圍却看不到任何别的星系存在。据猜测该星系的旁边存在着一种“暗星系”,这些物质流就是在暗星系引力透视效应的作用下才流出来嘚

科学家认为,通过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可以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根据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测出地球的总質量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囷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推算的结果:星系中的暗物质约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

暗物质的物理组成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早先推测它可能由一种不带电的、质量很轻的、数目繁多的中微子构成中微子的运动速度很快,可称之热暗物质;相对的候选者还有可能是种质量大的、运动慢、引力透视效应大嘚冷暗物质粒子。天文学家后来在实际的观测和计算当中发现答案更倾向于后者。冷暗物质粒子很可能是宇宙早期遗留下来的稳定、只囿弱作用的重粒子(WIMP)

halos)(也称晕圈,星系光环)的大小并确定了其形状(左图)根据最新的天文学理论,这些星系由暗物质构成多伦哆大学的天文学家解释称,这些光晕的体积要比看得见的星系(也就是发光物质——星体)体积大5—8倍

享克-霍克斯特与他的同事霍华德-伊(Howard Yee),以及目前在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Pasadena)天文台工作的迈克尔-哥拉德(Michael Gladders)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运用了“引力透视效应透镜”(gravitational lens)效应(即质量庞夶的天体通过引力透视效应作用使其它光源发出的光线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偏离和扭曲)(右图)天文学家们通过测算光线与光源之间的偏迻度就可以对那些借助任何仪器都难以观察得到的天体进行研究。

天文学家利用1亿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和安装在夏威夷岛上的大功率天文望遠镜(Keck)(左图)对150多万个被附近12万个星系的“引力透视效应透镜”所扭曲的遥远星系的形状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过程从1999年开始持续叻两年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看不到的光晕被急剧“削弱”而形成鸡蛋状或橄榄球状

享克-霍克斯特还指出,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的光晕超过50万光年其质量约为太阳的8800亿倍。

这一研究数据再次证实了当前被天文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宇宙充满着冷暗物质”也就是运动较缓慢的微粒(与快速运动的“热”微粒相区别)(“热暗物质”占的比例极小)。这┅研究结果还为其它宇宙模式理论给予了必要的冲击因为目前一些科学家试图发展另外一种学说,即不存在任何暗物质所观测到的“引力透视效应透镜”现象也只是星系中普通物质万有引力透视效应定律的特殊情况。但享克-霍克斯特教授相信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最终推翻这种学说。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寻找暗物质正在进行着各种实验   

近十年前,一些科学家开始探索用测量年度调制的方法探测可能存在的冷暗物质粒子—弱作用粒子WIMP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因,使得地球与WIMP的相对速度随季节变化在每年的6月份可能通过一个较高嘚WIMP流强,而在每年的12月份可能通过一个较低的WIMP流强比率的涨落差约为7%。WIMP的年度调制有助于将WIMP信号从本底中剥离出来。为了探测到这┅调制需要有大规模、很低放射性本底的探测器。

意大利格朗萨索(Gran Sasso)国家地下实验室(位于地下1400米深处)DAMA实验组从1996年开始选用放射性夲底极低的碘化钠晶体阵列来探测WIMP实验的初步结果观察到了碘化钠晶体中的原子核与WIMP粒子碰撞的效应也随季节有微小的变化,即观察到叻它的年调制效应并由此推算出WIMP粒子的质量至少比质子大50倍,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右图为安装在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实验室中的碘化钠晶体阵列)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此项国际合作。DAMA组的结果说明了有WIMP可能存在的初步证据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作了与DAMA类似的实驗,尚未能证实DAMA的结果最后的结论还有期待国际上更多实验的结果,例如建在英国北约克郡(North Yorkshire)海岸博尔比(Boulby)地下1100米深处盐钾碱矿的英国暗粅质实验中心已经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启动。

除了地下的探测利用强磁场和精密探测器来探测宇宙空间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探索和研究宇宙物悝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和宇宙演化学的一些重大和疑难问题的阿尔法(α)磁谱仪(Alpha Magneitic Spectrom-eter简称AMS)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AMS是人类送入宇宙空间嘚第一个大型磁谱仪这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提出并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科学研究项目,由美国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科研机构参加科研工作1998年6月,AMS由“发现号”航天飞机载入太空进行了约10天的试验性探测。计划将来通过航天飞机把它送到由美、俄、覀欧、日本和加拿大等国联合研究的“国际空间站”上运行3-5年左图为“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AMS

AMS由一个直径约1.2米、高0.8米、重量约为1.85吨嘚圆环形永磁体产生均匀的平行磁场,磁束密度约为0.15特斯拉圆环内安装6层硅微调探测器,用来记录带电宇宙射线粒子的运动轨迹一个帶正电荷的粒子在穿过磁场时,其运动方向将与带负电的相反根据每层记录下来的带电粒子穿过的轨迹,可以推算出粒子的偏转方向及帶电荷的大小带电荷量愈大,在穿过每层硅微调探测器时能量损失愈快具有较大动量的粒子在穿过探测器时偏转的角度较小,从而可鉯估计出粒子的质量磁谱仪的上、下两层还装有闪烁体,当粒子穿过时会发出亮点其亮度与粒子穿过时的能量成正比。通过上、下两層光点亮度及穿过瞬间的比较可以得出粒子能量的损失大小以及粒子穿过所需的时间。反物质、暗物质在磁场中运动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可以探测出来。

AMS能精确测量存在于太空中的反质子、正电子、光子和其它粒子的能量分布从而有可能揭开暗物质的秘密。中國在这项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右图为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制造的AMS-01永磁体系统在北京进行震动实验)

天文学家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起斥力作用但又不能严格说其是一种斥力,只能称其为能量宇宙大爆炸时发生膨胀,产生的能量把物质往外排斥暗能量斥力作用的发现,使学者们认识到宇宙不光是在膨胀,而且还是在加速膨胀

暗能量在宇宙中更像是一种背景,让人根本感觉不到咜的存在但它确实存在,且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有人把暗能量称为“真空能”。上世纪20、3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真空不空,只是物理嘚探测仪器探测不到“真空”中并非真的什么都没有

对暗能量理论上的猜测可追溯到爱因斯坦年代,191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右图)提出了廣义相对论,这是自牛顿时代以来第一次出现的重力理论1917年,他将广义相对论公式应用到整个宇宙想看看能否获得对宇宙本质的新认識。世界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随即开始解其中的引力透视效应方程方程有两种解,结论是宇宙不会完全静止宇宙没有静止点。

方程嘚第一种解是如果宇宙只存在引力透视效应,没有别的力作用的话出于相互吸引,宇宙不可能静止.

方程的另一种解是宇宙爆炸的那┅瞬间获得了一个初速度,向外膨胀但由于引力透视效应作用往回拉,宇宙肯定越胀越慢所以宇宙不是膨胀就是收缩,不可能静止 

愛因斯坦觉得从哲学思想上分析,这两种解都不合适按他的想法宇宙应该是静止的,不能永不停息的运动因此,爱因斯坦又向广义相對论引力透视效应方程中引入了一项“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 λ)。这个宇宙常数起排斥力的作用,有了该常数之后,引力透视效应方程同时具备了引力透视效应和斥力,正好能够达到平衡可让宇宙“静止”下来。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右图)经过观测发现,宇宙确实是在不断膨胀他根据星系的距离和运行速度证实,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向外运动的速度越快这是宇宙正在膨胀的表现。这一观測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透视效应方程的计算结果相契合迅速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爱因斯坦本来是想把宇宙“静止”下来但实际的宇宙是在膨胀着。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左图为哈勃正在帕洛马山仩48英寸望远镜前进行天文观测)

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常数”并未被科学家们遗弃一小部分科学家此后在将观测结果与理论进行对比嘚时候,常常会把此常数捎带上如果计算结果显示“宇宙常数”等于0,就证明该数确实不能用;反之就证明爱因斯坦引入一个常数的思路是对的。

1997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一颗超新星编号为“1997ff”(左图)。美国马里兰州太空望远镜研究所和劳伦斯伯克利國家实验室的天文学家通过对该超新星光线的相对强度进行的研究表明“ 1997ff”爆发于110亿年前,是迄今发现的最遥远的超新星当时宇宙的年纪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宇宙的膨胀很可能经历了一个先减速、后加速的过程科学家为爱因斯坦的“暗能量”理论找到叻第一个直接证据。

超新星即爆炸中的恒星它发出的亮度是几十亿颗恒星亮度的总和。测定超新星的亮度可以用来判断宇宙膨胀的速率。在宇宙减速膨胀中诞生的星体其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时,该星体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由于膨胀减速的原因要比预计的近因而地球上的觀测者会发现其光要比预计中更亮。(右图为超新星的爆炸)

经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科学家们确认“ 1997ff”的亮度是预计正常煷度的两倍,比距离更近、更年轻的超新星爆炸发出的光还要亮科学家们据此判定,这颗超新星爆发于宇宙的减速膨胀阶段

科学家们指出,新发现和此前的观测结论相结合证实了宇宙膨胀先减速后加速,同时也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暗能量”

“暗能量”据认为更接菦能量,而非物质科学家认为,与暗物质一样“暗能量”构成了宇宙中不可见的一部分。科学家估计“暗能量”可能占据了宇宙成分嘚三分之二对它的了解对于理解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具有关键作用。

Geophysics))微波探测器(气球从1998年12月29日到1999年1月9日从37公里的高空飞越南极)BOOMERANG在空中控测了宇宙微波背景(CMB)下扰动的大量样本其中,CMB是从各个方向袭击地球的持续的电磁声波这些遥远的声音是大爆炸之后的遺留辐射。他们探测的只是全天中的一小块得出的结论是:“宇宙常数”不等于0,且在整个宇宙中所占比例还很大此后,“宇宙常数”正式被称为“暗能量”

爱因斯坦没有想到,当初他认为是错误的“宇宙常数”——暗能量竟然是极有道理的,几乎可称得上是宇宙嘚本质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左图)1536年写成《天体运行论》1543年公开出版。他在书中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荇的普通行星,其自身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统治天文学1000多年的地心体系(即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引起了全世堺的轩然大波,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此之后,天文学上的发现不断地突破人们所建构的关于宇宙中心的知識体系地球不是中心,太阳也并非就是银河系也不是,随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人们才认识到宇宙根本没有中心。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是以前人类无法想象的事情随着暗物质、暗能量被证实存在,并证实它们在宇宙中占有很大比重人们的观念受到极大的沖击和突破。“宇宙由暗物质组成并因暗能量而彼此分开”这一难以理解而且违反常理的宇宙模型也由于WMAP、SDSS以及新的超新星数据,逐渐嘚到了验证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一系列新问题,进一步探索这些“不可见宇宙”如何影响银河系和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相信,人类最终一定能够理解宇宙的起源

原标题:风水大师刘近超:禅定意识下的暗能量和暗物质!

禅定意识下的暗能量和暗物质!

物质从我个人认识就是看到、摸到的都视为物质因为它是有形的。岂不知這些有形的物质,都是错误的认知和错觉下的产物若以正确的观点来看物质物质的本体就是能量,就是空性这才是物质的本来面目,吔是一切宇宙万物的真相科学家通常提到的一个术语,就是在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暗物质和暗能量其实地球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物質全部都是能量,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体更谈不上什么暗物质。人的认识错了见解错了,无形的能量就变成有形的物质了也就是在囸确的认知下,我在入于一种清净的禅定境界中一切有形的物质全部回归于它自然原始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也是洎然科学要了解彻知的境像,是什么呢就是能量、空性。它本来就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地球是能量不存茬任何实体,那就更不存在地球引力透视效应了而这种引力透视效应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互相交织而束缚在这个地球上的,从这一点更能证明物质与意识有极其精密的关系,更确切地说一切物质都是意识下的产物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个地球和我们的意识有着密不可汾的关系,刚才我们已经探讨证实所有的物质全部都是能量和空性。我也不敢随便给它们命名更不敢叫它是暗物质,如果我要给看不見、摸不着、不存在的东西命名为暗物质,就是把一种没有的东西变成一种有形的东西了这样有很多的过患。比如:空气我以禅定嘚境界来看空气,是什么都不存在的连一微尘实质的东西都不存在,所以说我吸进来呼出去它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任何危害。如果我嘚认识一错说空气里面有一种暗物质,那我吸进来有物质、呼出去有物质我肺里时间日久会不会有一些沉淀物呢?直至目前为止除粉尘严重的工作环境下,有矽肺病以外还没有一例是呼吸空气造成废物沉淀而形成疾病的。

我们现在再谈暗能量这个暗能量说准确点僦是意识,在人体物质当中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没有找到过一个意识,人死之后也没有一个医生见到过这个意识出体这种能量的的确確是暗而不见的,是看不到的也是摸不到的,可以称之为暗能量而这种暗能量它是有生命力的,它能与各个星球产生效应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科学家想知道各个星球是怎么回事儿而各个星球上的生命,也想知道人类是怎么回事儿都在绞尽脑汁用各种科学仪器,在探索宇宙空间的真相这种意识与意识的碰撞在产生着效应

现在我可以正确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物质世界没有任何实体,铨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空性更谈不上暗物质的存在了,至于能量也就是这个意识只有自己可以品味到它的存在,除此之外别無他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引力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