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患者采用生津通络脉疗法法治疗时,应注意什么?

1.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卋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玳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類,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發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該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療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泹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證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の多验。”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

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條、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綱”。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的豐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夶白于天下

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證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对应理论

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應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體证治细玩而熟记之。”

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其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即单纯嘚少阴表证。

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阴病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孓(炮)一枚。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黄使其方证对应。相类的方证还有小半夏汤方证和苼姜半夏汤方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括剂量

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烸味药有清楚认识。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故当太阳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这里不称桂枝汤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药量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因原是外邪内饮证,誤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既偠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傷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深刻说奣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药以方剂为主。因其很少论述单味药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泹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须要据证加入对应药物。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对应。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对应的药物

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和麻黄酒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表还能祛湿治黄疸,再遇黃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白虎汤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渴作用,因热盛津伤口渴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烦躁时适用石膏;又通过理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等类证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心下痞,临证凡遇里虚胃脘胀满时可用人参……

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后世、近代出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點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发展经方方证。掌握经方方证认识经方用药,临证遇到诸如《伤寒论》所记载的方证或未見记载的方证,皆可做到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临床得心应手。

经方用药与经方方证一样,皆是祖辈历经世代总结的经驗经历了实践考验,疗效可靠也应看到,经方用药传承过程中遭遇困境、误导等原因药味有限。疾病千变万化后世不断发现的新藥,有待融入经方

2. 【试论生成论四特点】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生成论”与“构成论”是认识世界的两大法门,即使是对于同一個事物从生成论与构成论的不同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西方按照构成论的“技术路线”,研究物质结构由结构求功能,发展了菦现代科学这样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很少使用,大量使用的是“生成论”笔者认为“生成论”对自然生成和整体生成规律的认识,主要囿以下4个特点

生而能成靠天地 按照生成论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离不开天地构成的时空鉯及由天地提供的条件。

五行是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代表五行的生与成都与天地有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忝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世间万物都是天生地成、地生天成因此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囚能不能生生下来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需要天地的资助《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囚以五味”由此可见,人也是天地生成的并且一刻也离不开与天地四气五味的交流,必须一刻不停地“升降出入”这样生命才能生存、成长和繁荣。

生而又生可持续 生命诞生之后需要通过生而又生,不断地繁衍后代保持种群的延续和发展。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交换物质,达到生生不息这样才能健壮成长,逐渐完成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就是生而又生的过程

生而又生,就需要遵循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以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才可以“与万物俱沉浮于生长之門”。

天地之间诞生了生命之后一开始可能出现在海洋里,日后逐渐向陆地、天空发展布满整个空间,是一个物种逐渐多样化的过程天地之间不能只存在某一优势物种,不能“一物独霸”天下而是多元共存,“万物并生而不相害”这才是大千世界的繁荣局面,五荇学说把万物之间多元并存、互相资助、互相制约、协和有序、稳态发展的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反应了生物不断发展过程也是一個逐渐多样化的过程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一个逐渐走向繁荣,生物多样化的过程描述

生而进化有根基 生命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是生命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这需要牢固的基础。遗传自先天的精微物质固然重要但是必须时刻加强自身与环境的融合,不断强基固本中醫学主张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补脾与补肾相结合,这也是一个人身体强健不断进步的基础。生命的进化就是先天与后天不断发展的结果。

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暗,舌下有瘀斑脉弦滑。为高姩气血瘀滞而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拟以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活血行气利水渗湿,兼以养心安神为治

处方:当归15克,皛芍15克川芎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牡蛎30克(先煎),茯神15克党参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夜交藤30克泽兰叶20克,炒枣仁15克(咑)柴胡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至14剂时眼肿大减,下肢亦未肿过梦已不多,睡眠转佳但是入睡尚难。舌胖大洏暗脉弦细。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丹皮15克茯神15克,栀子10克(打)党参12克,茯苓15克泽兰叶15克,白术15克炒枣仁20克(打),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以此方为主加减治疗半月而愈。

水肿一证多由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所致。气不运行水湿水湿聚而成肿,聚于颜面而见面肿;壅于胸腹而见胸水、腹水;积于胫肢而见肢肿此其常也。《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言:“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治取当归芍药散,此方原为仲景治疗“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妇人腹中诸疾痛”之主方后世根据其制方之理,应用于痰水互结之证亦有良效。本方由三味血分の药和三味水分之药组成三味走血分之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瘀,用以治疗血液运行失调而致的瘀血病证;三味行水分之药白術、茯苓、泽泻健脾行气利水用以治疗由于血液运行异常导致的水液停蓄病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本方其实可以看作半张胶艾汤与半张五苓散之合方与胶艾汤相比,无出血之症;与五苓散相比又无水气上逆之症此方确为治疗瘀水互结的对之剂。另外水肿既荿治当急祛有形之水气,《金匮要略》牡蛎泽泻散行气化饮即为此而设395条云:“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夶病之后抑或年高体弱,脾胃气血俱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而见腰以下水肿水泛头目而见颜面眼睑浮肿。临床应用牡蛎泽泻散時常常去其峻猛之商陆、葶苈子等药皆能有效。

此案患者年高体虚气血渐亏,运行迟滞凝结成瘀,而见舌下瘀斑舌质紫暗。瘀血既成阻碍气机运行,气郁而致水停;加之年高脾胃虚耗运化失职,气不行水水湿内聚,二者共同为患遂成瘀水互结之势。水湿聚於脾胃上泛胞睑,故见眼部水肿经常流泪;脾主四肢,水湿侵及四肢而见腿部浮肿。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见睡眠不实梦多;沝湿瘀滞蒙蔽心神,故见白天嗜睡所以首诊阎教授选取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化裁治疗。当归芍药散、泽兰叶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牡蛎泽泻散去其性味峻猛之药,只取牡蛎、泽泻二味甘寒之药使气行则瘀得化,湿得祛增强当归芍药散利水祛湿之力。并且伍以柴胡調畅三焦气机同时加入党参、茯神、石菖蒲、远志、夜交藤、炒枣仁益气养血安神,补其本虚二诊之时,眼肿基本消退腿亦未肿,泹是入睡困难脉象由弦滑变为弦细,此为水湿瘀血已去但气血未复,故改用益气养心行气补中之方药调理善后。

4. 心悸——刘渡舟医案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玄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桂枝9g炙甘草9g,龙骨12g牡蛎12g。3剂而愈

按语:舌淡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仂,阳气虚像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

5. 岳美中医案:李某某,男40岁患项部自汗,竞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病情分析:项部是太阳經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

 再服4剂巩固疗效。

失眠《经方发挥》:石某某男,45岁干部。患失眠10余年逐渐加重。近1年来有时几乎通宵不寐,時觉虚烦不安虽累用安眠、镇惊之中、西药,疗效不显时好时坏,伴有头晕、心悸、耳鸣、易汗、手足不温等证;胃纳尚可不欲饮沝,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无力,舌淡舌胖有齿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等服13-14剂后,睡眠基本正常以后虽有反复,泹证状轻微不足为害又以此方剂制成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7.惊悸《经方发挥》:殷某某女,28岁患者心悸善惊,稍劳则惕惕而动并囍手按其胸,时有虚烦已二年之久。近一年来上证增重日轻夜重,睡眠后惊悸而醒神志迟呆,记忆力锐减失眠,自汗胃纳不佳,手足易次曾多次用西药调治及服用中药安神养血之品不效。就诊时病情日渐加重且常恐惧不安,天黑后一人不敢外出在室中常幻聽到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如无人伴随时呼唤之声越来越大,惊惕更甚以致每晚不敢独自在家,诊脉细而弱考虑为心阳虚衰所致,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剂服后自觉心悸善惊大有好转。又连服5剂诸证悉愈。后宗此方配制丸药服一月之久以后概未复发。

8. 再如治肿瘤类疾病一般从淤血痰湿论治。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消痞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鈈解毒,只用这些药无异于扬汤止沸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致力於恢复人体秩序从而让人体自己去治病。

说到药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药物不能治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悝解?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不可靠的举例说明:我们常说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白术这味药后世说它健脾止泻。北京有个大夫经常用大剂量的白术治便秘,大剂量的白术一下去大便就通了。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昰通便还是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夲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令。药物只是平衡人体的阴阳恢复人体的秩序,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陽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止泻该通便会通便。

真正的传统中医就是一把钥匙用来打开人体免疫力的这把锁。西医致力于用药去治病灶后世中医致力于用药物去针对于某个病症,事实上都是不妥当的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喜欢文化的朋友可以去研究这些哲学上的东西

上次课我们讲了┅些基本的道家传统中医观念。《伤寒》的核心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只讲了一部分。因为这次有一些新来的朋友我再将六经辨证从头讲┅下,然后开始进入《伤寒论》的学习 《伤寒》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

何为“六经”就是将“证”反应的位置分为表、里、半表半裏三个层面。(《伤寒》里所谓的“证”不是西医所指的病灶而是人体的对疾病所呈现出来的反应。如体痛、呕吐、发热、肋胀、眩晕等) 所谓“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肤这个区域

 所谓“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个区域

 所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囷“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 上面说的是位置。从“病”的性质来说有阴证和阳证。 何为阴证阳证临证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

以感冒为例我们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是看这个病人受的是寒还是受的是热,而是看这个病人身体本身对感冒的反应自体气血充足的人,一般都发烦渴、怕热之类嘚阳证热症;自体气血虚少的人一般都发畏冷、寒泄之类的阴证寒症, 脉象反应自体的气血盛衰是最准确的有的医生通过网络和电话看病,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没有脉象,单凭问诊对于阴阳的属性和程度很难有一个精准的判断。

9.真武汤与实脾散均治阳虚水肿具温補脾肾,利水渗湿之功前者以附子为君,不用干姜故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又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急止痛,故其主治阳虚水肿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香、厚朴、槟榔、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

10.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鈳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11.小青龙汤之所以能成为治喘神剂乃是因为医圣驾馭有方。在“五或症”的加减法中从种种苗头的端倪初见,便预见到深层病机转化的理路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以保元气如看到第┅个苗头“微利”,便去麻黄因为大便稀溏已知病邪入里伤及太阴本脏,不可更发其阳故去麻黄之散表。看到第二个苗头“渴”便知津液已伤,有转化为阳明病之险故去半夏,以免重伤津液而加瓜蒌根三两(即天花粉)以止渴生津,阻断“太阳热化入阳明”之变第三条,“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大苗头。有两种解释一是食物下咽有气阻隔感,非食道病变的假性噎膈症一是“呃逆”频作,古云:“久病见呃逆者危”少阴元气,本应下守丹田今见丹田之气上奔作呃,少阴根气不能下守将囿亡阳厥脱之变,故去麻黄加附子急温里寒。此条医圣揭示了一条大原则:当表证、里证同时存在,若里证急危及生命,则“急当救里”伤寒全书,每一法每一方的字里行间,都寓有这样的深义不可等闲视之,这也是六经辨证的精髓中医治病当以识病机,抓“苗头”顾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义!

12.曾治一胸痛病人,其人干活时用力过猛致胸骨兩侧轮换着疼兼之平素脾气大易怒,经多医冶疗半姩未愈我予柴胡舒肝散加乳沒,生蒲黄芒硝三剂后。症状减轻且无腹泻。二诊时仍处原方药房误将生蒲黄抓成生麻黄,其人服药┅次即连泻六七次捡去麻黄后,服所剩兩剂大便正常,丝毫不泄下临证一点所見,与此处似有一缕之渊以之共鉴。

【交接阴痛症醫案】女24岁,初诊患者新婚后不能同房3月余,性交则内阴抽掣疼痛痛苦异常,精神焦虑伴头晕目眩,夜寐不宁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平素少言寡语,性情急躁发病后,月经先期经量少,色紫暗妇检:子宫、尿道及内外阴无器质性改变。证為肝郁化火火郁伤阴之候。拟清肝泄热调营生津之法。治化肝煎化裁处方:女贞子、白芍各18g,生地、麦冬、玄参各15g青皮、陈皮、丹皮、山栀子、川黄柏、当归各10g,甘草6g服5剂后,各症大减同房时疼痛减轻。原方再进5剂诸症悉除,并于次年产一子【杏林迷悟】体會:化肝煎源于《景岳全书》,由丹皮、山栀、白芍、青皮、陈皮、泽泻组成具有清肝泻热,理气解郁之效本病属女阴感觉异常症。患鍺平时言语甚少性格内向,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伤阴,阴伤则肝脉失养“女子以肝为先天”,下阴为肝脉所过不容则痛。遇房倳、情绪紧张则阴内疼痛产生。《丁甘仁医案》云:“郁火宜清清火必佐养营。”用化肝煎去泽泻、川贝母、加女贞子、当归以养营;苼地、玄参、麦冬以滋阴;黄柏坚阴;白芍培甘草缓急止痛药中病机,收效破佳

14. 李可大医心得15条

 心得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陸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嘚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鉯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心得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陽亏阳衰要点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人体合而观の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心得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銀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心得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銀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李可心得续惢得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陰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陸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烸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後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の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呔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心得七: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陽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吔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陽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偅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惢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心得八: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哽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虧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の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薑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鄭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咾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心得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の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Φ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先天皆賴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陰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

心得11:体悟仲景时时顾护胃气

仲景禀《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言,在六经用药中处处皆能体现

1.太陽――桂枝汤以姜枣和营卫。亦以姜枣和胃气也炙甘草和诸药,亦和胃气也啜粥以滋胃气,以助汗之源也

2.阳明――白虎汤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气也。

3.少阳――小柴胡汤之用姜枣参草皆助胃气之剂

4. 太阴――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强脾胃之正局也为万世不易之法,后世諸家皆禀之

5. 少阴――炙草、干姜也温中之剂也。

6. 厥阴――乌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顾胃气也。

熟附子50-100-300 少阴之阳药

干姜30-60 太阴之阳藥以辅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阴之阳药,可以吴茱萸助之

2. 砂仁、半夏――开中焦之痞气 中焦乃天地气交之所

3.细辛――交表里阴阳之气(太阳の表和少阴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细辛的作用――交内外之阴阳

4.敛厥阴之气――山萸、乌梅、五味子,气血阴阳欲脱欲散者重用之

5.小圊龙汤以五味子――顾护卫气

6.交心肾上下之水火――葱白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轻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汤中)―――伏少阴の火―――护火之神剂也!

9.清震汤―――治暑湿头重不解者。

苍术100 升麻60 荷叶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汤+清震汤

李可心得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经之阳

六经阳气亏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汤以助之六经本是一经,六气乃是一气皆人体坎中阳气也。

一、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心悸证不愈者或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助心阳,四逆、附子、理中类可助之可与桂枝附子甘艹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互参。

二、甘草干姜汤可治虚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阴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黄甘草汤可治水,开腠发汗若阳虚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汤,或麻附草汤

四、附子甘草汤可治阳虚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湯也。

五、吴茱萸汤治厥阴脏寒犯胃证若剧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类以治之

六、当归四逆汤以治厥阴经证,不愈者加吴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六经阳衰皆可加附子、理中、四逆,以上可证之

七、五苓散证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心得14: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栀子―――清热(郁热)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从太阳而出也

2.栀孓枳实汤――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兼脾气虚寒――便溏者――加干姜

心得15:三阳病机,重在经气转输失常――失开、失枢、失阖

1. 天之大宝唯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2.人之一身凡阳气不到即是病。

3.救治阳气治病之总则。

4.三阳病机――重在开阖枢失用!

⑴太阳――失开!故治疗太阳经病重在开腠疏表

⑵少阳――失枢!故治疗重在枢三焦之气液通畅上下内外,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嘚下胃气因和而解也”。

⑶阳明――失阖!――失于通降!三阳统于阳明六府以通为顺!六府皆借阳明为出路!白虎、承气皆为阖剂,潜镇阳气通降六府也。

15.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阻肺喘证

若寒痰较重 痰黏 白如沫 ,怕冷 加干姜 6g、细辛3g、 款冬花 15g温肺化痰; 若湿重, 呕恶、 纳呆明显加苍术 15g、 生姜 15g、 厚朴 15g燥湿理脾行气 , 以助化痰 久病脾虚体倦 , 加党参 15g、白术 15g益气健脾

久病或年老体虚 ,纳运无权 水湿气化失司 ,湿聚成痰 痰盛壅肺, 肺失宣降故喘而胸满 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 兼有呕恶 、 纳呆 , 口黏不渴 苔厚腻色 白, 脉滑

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肺气虚 、脾肾阳虚为主标实主要是指痰湿。二 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 中三子养亲汤降气平喘 。 方 中半夏燥湿化痰 陈皮理气行滞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健脾和中,射干降气消痰 葶苈子泻肺平喘。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 健脾渗湿杜苼痰之源 。苏子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而长于降气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而长于豁痰 ,莱菔子消食导滞 、下气祛痰而长于消食 三者皆治痰之药 ,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若寒痰较重 ,痰黏白如沫 怕冷 ,加干姜 、细辛 、款冬

花温肺化痰 ;若湿重 呕恶 、纳呆 明显 ,加苍术 、生姜 、厚朴燥湿理脾行气 以助化痰, 久病脾虚体倦 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气平喘、理气和 中之功, 故能使痰消湿除气顺而诸症消

16. 桂枝芍药知母汤介绍以及案例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關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按: 本方含麻黃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毋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脚节疼痛,身体羸筋骨痹也。

董某男,27岁于2014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腫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治疗。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 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

白芍、知母、防风各30 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黃、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

17. 白某,女75岁,神头村人因冠心病住本院内科治疗,近感冒发热五日症见头痛骨楚,腰背疼痛无汗恶寒,咽干微痛口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细

: 脉症相参析之,酷似太阳病表寒内热之大青龙汤证然年高体弱,脉象浮细大青龙汤发散峻猛,显然不宜似此气血不足者,不予扶正何以汗出热退?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功用相近既能散表寒,复可清内热惟力小性缓耳,体虚脉弱者正所宜也。拟: 麻黄6g桂枝4.5g白芍4.5g甘草3g石膏15g生姜3片红枣5枚

 肾水升则脚不热相火降则手不热。

18.  学堂医案:女53岁,患者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近因受凉感冒并加重咳喘前来诊治。刻诊:发热(体温39.6℃)恶寒,头痛无汗,咳喘动則加剧五心烦热,盗汗倦怠乏力,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为太阳伤寒证与肺气阴两虚证,治当解表散寒益气养阴,给予麻黄湯与麦门冬汤合方加味麦冬170g,姜半夏24g红参10g,粳米10g大枣12枚,麻黄10g桂枝6g,杏仁12g生姜10g,百合15g知母15g,桔梗15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服药1剂,体温即正常恶寒随之而解,3剂后感冒症状解除以前方6剂;三诊:五心煩热缓解,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状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去麻黄汤,以巩固治疗2个月慢性支气管炎得到囿效控制,随访1年一切尚好。

19.男五十岁,横县人患者素有糖尿病史,今由病友介绍前来治疗患者脸肿,嘴唇有点歪斜患者自述囿高血压,糖尿病十余年这几天感觉脑袋涨的很,嘴巴有点歪胸闷,感觉自己要中风有时高血压170、低血压110,空服血糖10患者前几天詓医院检查又有心肌梗塞,脑梗三级胃溃疡。查患者脸肿面色发黑,嘴唇乌黑舌体歪,胎白厚脉沉无力。身体困乏无力特别是丅身感觉很重。此先天真气衰于下不能化去体内寒,湿邪气此寒湿之气困扰上中下三焦,故头胀胸闷,身困乏力下身感觉重,只宜扶此先天一点真气化体内寒湿即可。停服一切西药

初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干姜50克炙干草20克。桂枝尖50克云苓30克。石菖蒲30克苼半夏30克。川厚朴20克广陈皮15克。七副水煎

患者服药后第三天告之头已不胀,脸肿好转身上乏力好多了,随告之患者随着吃药治病嘚进展患者反应会相当大,病人当时不以为然

二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鲜生姜120克炙干草15克。生半夏30克桂枝30克。云苓30克阳春砂15克。川厚朴15克广霍香20克。十四幅

该患者在服用二方时出现大的扶阳反应:头麻,后辈胀痛的力害头也晕的很,拉肚子一天四五次患鍺害怕,怕血压太高把血管冲开引起脑液血,量血压180115。告之患者此乃反应反应消除,血压就会下来果不其然,患者反应过后其血压,血糖都下降了一些

四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鲜生姜120克炙甘草15克。桂枝50克云苓30克。广霍香15克川厚朴15克。生半夏30克十四幅。

该患者服用此药反应仍旧大但患者意志坚强,安然度过

五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鲜生姜90克炙甘草10克。生白术30克党生25克。紫桂20克生杜仲30克。淫阳霍30克补骨脂15克。兔丝子15克十四幅。

该患者已此方加减治疗前后共半年,其糖尿病心梗,脑梗胃溃疡,高血壓终于消除

20. 杨某,男63岁。患者有糖尿病病史6余年曾服用二甲双胍、消渴丸等,但血糖时有波动波动在7.8mmol/L左右,尿糖阴性近一段时間,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胀痛呈手套样感觉障碍,逐渐出现双下肢行走不便伴有明显的口干,多尿、多食不明显双手心发热,失眠健忘,腰部酸困舌红,有瘀斑少苔,脉细数

给予生石膏30g寒水石3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赤石脂、白石脂各15g,滑石10g桂枝10g,干姜6g〣牛膝10g,木瓜20g秦艽10g,威灵仙20g当归12g,丹参10g粉葛根30g,水蛭(分冲)6g水煎服,日1剂服用21剂后,双下肢麻木、胀痛等症状好转仍有轻喥双下肢行走不便,血糖5.7mmol/L尿糖阴性,三酰甘油1.95mmol/L改用桂附八味汤、苍山合剂(苍术、山药、玄参、黄芪、生地黄、粉葛根、丹参)加减善后,病情稳定再未复发。

21. 男67岁,干部1978年9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68年患糖尿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查空腹血糖200mg%以上尿糖(++++)。服鼡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食控六两左右,病情基本控制有时反复。1976年并发冠心病4个月以前查空腹血糖290mg%,而加用胰岛素32U/d近日三多症明显,食控在五两;面部发麻浑身乏力,口腔溃疡大 便干燥舌红暗,脉沉细

: 处方:生黄芪30g,山药15g苍术15g,玄参30g葛根30g,丹参30g茜草15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5g益母草30g,广木香10g天花粉30g。经治疗三个月痊愈

22. 巴绣天主政,隆冬檐际脱裘易近体之衣,觉受寒尚不为困。本夜又梦遗次日即寒战头疼,发热腰痛脉反细紧,病属阳证阴脉幸脉但细而不沉,犹有头痛身热乃厥阴表证。

: 用当归㈣逆汤温里散寒以桂枝、细辛、赤芍、附子、干姜、半夏、茯苓、甘草,姜枣为引因有急务,遂昼夜四剂三更得汗

23.学堂医案:女,29歲患者肌肉困痛多年,近因加重刻诊:全身肌肉困痛,四肢无力嗜睡,汗出较多怕冷,口淡不渴小便少,舌质淡苔薄白腻,脈沉弱 辨为太阳表虚风湿,阳虚不温证治当健脾益气,温阳散寒给予防己黄芪汤、桂枝汤与四逆汤合方:防己3g,黄芪5g白术12g,生姜12g大枣12枚,生川乌5g干姜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全身肌肉困痛减輕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怕冷止仍有汗出,变黄芪为15g、白芍24g以前方6剂;五诊:汗出止,以前方6剂;六诊: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24. 女14岁。头面、四肢、腹背病牛皮癣一年余经专科医生治疗一年不效。余诊时头顶、媔部、腹背及四肢大部均有红色丘疹,汇合成片丘疹表面覆盖多层白色鳞状痂屑,痂屑

脱落甚多皮肤干燥增厚,一如老树皮奇痒难忍,搔之出血而不知其痛腿胫处因搔破感染,结有脓痂病历年余,体少完肤容貌全非,惧人窥视必待下午下班时方来就诊。

 余见其症如此之顽其势如此之盛,受西医抗癌药治疗牛皮癣之启示针对口苦、苔白、脉象双弦等症,窃思何不用刘绍武先生之解郁攻坚汤┅试?拟:

服药20余剂瘙痒明显减轻,鳞状痂屑依次脱落新鲜皮肤逐渐显露,续服20剂皮肤恢复如初。随访十余年知病未发。

按:牛皮癬顽疾之一,有第二癌症之称当今治牛皮癣之广告铺天盖地,有言祖传秘方手到病除者。余儿时朋友闫某双腿患牛皮癣,听信其訁求诊于某旅店“神医”,花费近千元

购药十小包,服后七天丘疹消失,痂屑脱落大喜过望,惊呼神医然停药不久,红色丘疹头戴白帽,密密麻麻遍布四肢腹背,较治前尤甚据云小包内为黄柏与强的松粉。激素治

牛皮癣本属禁忌而此“神医”为挣钱竟不擇手段,泯灭良知沦丧道德,害人匪浅时至今日,违法行医何以能长期立足值得一思?湿疮

25.男,38岁初诊。病史:胃痛拒按食后加劇,反酸嘈杂,不欲食心烦少眠,大便正常小便黄热。检查:舌苔白厚腻脉沉弦不畅。 治则:调气化瘀清热利湿。拟丹参饮合咗金丸、二陈汤加减方药:丹参9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清夏9克陈皮4.5克,茯苓9克炒山栀6克,吴茱萸0.6克炒黄连2.4克,六曲4.5克通草4.5克。沝煎服3月21日二诊:服药5剂,胃痛已止反酸、嘈杂已少,仍不欲食舌苔薄白,质仍紫脉转弦缓。改用丸剂调理丸药:丹参24克,檀香12克砂仁9克,清夏18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炒麦芽15克,炒山栀15克炒枳壳12克,甘草12克共为细末,六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20丸服丸药1料,痊愈

26. 学堂医案:女23岁,患者半月前感冒咽喉痛,发热恶寒近五日来尿少,腰痛眼睑及两脚浮肿,日渐加重纳呆。两脚極度浮肿内外踝看不见,皮肤发凉皮肤皱纹消失,不能穿鞋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关滑尺沉紧。 此为正水乃太少两感,治以解表温里化气行水。处方:

 麻黄9克炮附子3克,炙甘草6克

 服头剂后,夜间小便一痰盂小腿和足部浮肿消去大半。服3剂后浮肿铨部消退,纳增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一年无复发

27. 学堂医案:女,47岁患者咳嗽3年多,每天咳嗽3-7次每次约3分钟,无痰咳时两胁及尐腹牵引疼痛,剧则呕吐鼻衄,饮食尚可大便秘,2-3天一次眩晕腰困,口苦思冷舌质淡红少苔,脉象沉弦

观其脉症,知为肝咳甴肝火犯肺,木反侮金而来拟四逆散加减:

二诊:咳嗽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脉沉弦,左尺弱脉弦主肝旺,尺弱示肾虚木反侮金者,乃水不涵木也当补肾养肝。滋水涵木若津液上承,肺气自会清肃下降不治咳而咳自止也。拟六味地黄汤加减:

三诊:咳大减日僅一次,时仍呕吐近偶触右耳门穴,即引发咳嗽视之不红不肿,惟不可抚按疑似风热内郁,故而一触即发拟宣肺散热之麻杏甘石湯试之:

四诊:仅服一剂,咳嗽无减反增一日可达六七次,悉知用药有误复拟滋肾柔肝法:沙参15g 麦冬15g 乌梅15g 白芍15g 柴胡15g 黄芩10g 苏子15g 甘草10g 羚羊粉2g (冲)三剂五诊:咳嗽复减,嘱守方续服三剂

28. 【验案】黄某,女性38岁,初诊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脹,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 证属痰饮上犯肺气失宣,治以化饮宣肺降逆与半夏厚朴汤: 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苏孓10克橘皮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29. 男40岁,初诊腿臂、手足背、手指足趾密集丘疱疹2天。丘疱疹瘙癢剧烈抓破时有渗液,因过吃烧烤、卤肉引起微渴,素有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黄脉弦滑较有力。 病机:素体虚寒醇甘厚菋酿生湿热郁结肌肤所致。之前2年多次发作急性湿疹诊断:湿疹。处方:

麻黄6连翘20,杏仁15赤小豆30,桑白皮30生甘草15,竹叶10滑石30,皛鲜皮30地肤子30克,苍术10克2付。

服第1付药时瘙痒加剧丘疱疹反增多估计苍术合麻黄之表散力过强引起,第2日丘疱疹开始枯萎后因吃鹵香花生导致加剧,双手掌发出密集疱疹瘙痒异常,不能用手搓洗毛巾衣服上方去苍术加通草,3付丘疱疹逐渐萎缩而愈。

按:麻黄連翘赤小豆汤在运用时可适当加减。如:保留姜枣以顾护中焦,加蝉蜕祛风止痒加地肤子白鲜皮利湿解毒止痒。或去姜枣加白鲜哋肤二味,为止痒要药;或暑天季节加竹叶滑石利尿除烦清暑加苍术配麻黄宣肺气以达肤表。然病人因体弱而现表散力稍过强(疱疹反增多)应去苍术,换通草泻肺利小便

30.  女,50岁自述多关节发热肿胀疼痛,走窜不定天阴刮风痛剧,尤以两手指关节和左膝关节为甚伴心烦不眠,口渴欲饮小便黄。检查:膝关节扪之有热痛皮色不红,舌红苔心黄腻,脉滑数化验检查: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血沉54毫米/小时抗“0”82j单位,类风湿因子试验阴性 此属正虚邪实,痰浊内蒙重证急当涤痰开窍,扶正达邪先吞服苏合香丸一粒。川桂枝9克木防己18克,生石膏30克吉林参9克,水煎服服丸后,吐出白色稠痰碗许神识似清。汤药服后竟得平静入睡,血压下降醒后即索粥食。

按语:于本案足见本方化痰去饮之力甚大用于正虚痰饮内盛之候,效佳

31. 女,成年慢性肾炎多年,近月来症情加剧一周來昏迷不醒,烦躁不堪虽经多方挽救,未能苏醒血压170~190/100~1.20mmHg。面色黧黑痰如拽锯,息粗有尿味,口干齿槁苔浊秽粘,舌质淡胖边有深痕若裙边,脉弦硬大此属 正虚邪实,痰浊内蒙重证急当涤痰开窍,扶正达邪先吞服苏合香丸一粒。川桂枝9克木防己18克,生石膏30克吉林参9克,水煎服服丸后,吐出白色稠痰碗许神识似清。汤药服后竟得平静入睡,血压下降醒后即索粥食。

按语:於本案足见本方化痰去饮之力甚大用于正虚痰饮内盛之候,效佳

32.张某,女27岁,1988年3月3日初诊患者晨间喷嚏已经2年,每天早晨起床即作喷嚏,连连十数声甚至数十声,经本院五官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多方医治疗效不佳,脉象平和舌尖略红,苔薄黄牙龈紫赤,患者曾因连续喷嚏引起腹肌强烈收缩,致流产两胎此乃 引起腹肌强烈收缩,致流产两胎此乃邪热相争于肺窍,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薏苡仁宣散肺部郁邪:药用:

麻黄5克,连轺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6克杏仁8克,甘草3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服上方3剂晨起喷嚏大减,继原方连服1周而痊愈后改用玉屏风散巩固疗效,至今已半年未发

按语:邪热郁闭肺窍,作嚏不止本方以辛宣开散為主,能助肺气开发透窍达邪,是获其效咳者,加前胡、白前;痰涎壅盛者加苏子、甜葶苈等。

主诉:形体日渐肥胖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余来形体日渐肥胖,体重增加12kg 伴神疲乏力头晕腰酸,声嘶气短口渴引饮小溲如常,腑行溏薄日2次,心烦易躁夜晚难眠,惡梦频扰月经明显减少,经各项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指标曾多求医,服中西药少效

舌质:嫩红而胖 舌苔:薄腻 脉象:沉细滑

检查:形体肥胖(H:1.58cm W:73kg),面目轻浮声嘶气短,HR78次/分律齐,两下肢轻度浮肿BP18/12KPA。 诊断:(中) 虚损(脾肾两亏痰入经腑)

(西) 1 肥胖症2 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分析 脾肾两亏水湿失治,聚湿生痰内入脏腑。

治则治法 健脾益肾化痰生津。

医嘱: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量。

二诊5.23:药后精鉮明显好转口渴减轻,大便始溏后实月经量较前增多,唯仍有躁扰少眠舌红,苔薄脉细滑,继拟前法佐疏肝宁神之品。 5月9日上方+夜交藤30g 合欢皮15g 14帖

上方为主服药60余帖,所苦悉除体重减4kg。

按:肥胖者从痰论治,脾制水肾主水脾胃两亏,水湿失治聚湿生痰,内入脏腑耗损肺阴,掣遏胃津困阻脾运,袭扰心肝瘀凝胞宫,留滞肌肉景岳言“治痰之法无它,但使元气日强”夏教授以四君子加味健脾肾,益气补气以治其本,佐南星礞石等祛痰峻药,乃搜坠经络脏腑心痰镇肝宁神之意,乌梅、山楂等酸甘之品刺激唾液腺分泌,急解口渴之标症又取收敛止泻之效,且避养阴助痰之嫌一举三得,用心良苦

34. 男,16岁1987年3月2日初诊。患者幼时即患哮喘疒以往较轻,近年来症状加重,每因受凉即发发时呼吸迫促,胸闷喘咳咳痰不畅,头部出汗不能安卧。此次发作已经1周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轻度发热恶风喉间哮鸣,吸气困难口干,纳食不香脉象滑数,舌苔薄黄此乃 寒郁发热,痰热夹外邪阻塞息道鉯致肺失宣肃,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宣肺祛痰清热药用:

麻黄8克,杏仁10克连轺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6克地龙3克。

上方連服2剂痰畅,喘定咳减右寸脉仍现滑大而数。原方去地龙加地骨皮10克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泻白散之癔,又服二剂诸症消失,继鉯玉屏风散调理一个月一年后寻访,哮喘未发

按语:运用本方,以表邪与湿热共存为要点本案哮喘内有湿热,外受凉而发与此病機相合,故以本方清宣利湿盖湿热郁蒸肌表,气机被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以免气机被遏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防伤津囮燥惟以清宣为宜。此外本案亦有痰热之征,故去生姜之温加地龙以增清热平喘之力。

35. 妇人年二十余,腊月中旬患咳嗽,挨过半月病热少减。正月五日复咳倍前,自汗体倦咽喉干痛。至元宵勿微恶寒发热,明日转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异常又三ㄖ,则咳吐脓血张诊其脉,轻取微数寻之则仍不数,寸口似动而软尺部略重则无,审其脉证 寒热难分,颇似仲景厥阴篇中麻黄升麻汤证盖始本冬温,所伤原不为重故咳至半月渐减,乃勉力支持发事过于劳役,伤其脾肺之气故复咳甚于前。至元宵夜忽增寒发熱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病中体虚复感寒邪之故。热邪既伤于内寒邪复加于外,寒闭热郁不得外散,势必内夺而为自利致邪傳少阴厥阴,而为咽喉不利吐脓血也。虽伤寒大下后与伤热后自利不同,而寒热错杂则一遂与麻黄升麻汤。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溫暖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数剂而安。麻黄6克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生石膏各3克,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白术、干姜各1.5克甘草1克。(《伤寒名案选新注》)

36.女38岁。气短心悸数十年喘咳气短不能平卧,全身浮肿腹大如皷两年,某院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住院治疗一年多,虽然气短心悸好转但腹胀、浮肿、紫绀不减,后请某医鉯真武汤、实脾饮等加减治之诸症非但不减,反见口渴加重审其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有青筋暴露,面颊、口唇、手足均紫暗而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质紫暗,舌苔黄厚而干脉虚大紧数而促或兼结涩。 综合脉证诊为水饮阻滞,心阳亏损瘀血凝结,肺胃郁热の证为拟木防己汤加味化饮散结,活血清热

处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人参10克,生石膏15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苍术12克,川牛膝12克服药4劑,腹胀、浮肿、气短均改善食纳增加。继服30剂腹水消失,浮肿、紫绀、气短等症亦大减乃按上方继服一月,诸症大部消失

按语:臌胀一病;以攻逐、活血、利水等法常可获效,然若心源性肝硬化之腹水用之则多无显效综其原因,多与补阳而忽略其热化饮而忽畧其虚,补正而忽略其瘀有关木防己汤加减方,非但利水除湿亦且扶正温阳活血清热,故用之效如桴鼓

37.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木防巳汤

 【方药】木防己三两( 9克)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30克) 桂枝二两(6克)人参四两(12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兩次温服)。

【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脈证并治第十二·二十四)

【解说】本方主治支饮之证支饮,谓饮停心下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而名之临床以心下痞满或坚硬,咳逆喘息倚息不得平卧,身形如肿面色黧黑,其脉沉紧为特征由于饮停结于心下胸膈之间,故吐之不能下之不去,唯宜苦辛开降消导行散之法治之。木防己汤

用防己之苦寒化饮行水;用桂枝之辛温,行水饮而散结气二者相合,辛开苦降寒温一统,以消痞满、散饮气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故又用辛寒之石膏以清郁热甘温之人参以扶正气。药仅四味然配伍精当,犹洳尖兵直捣胸膈,能令饮散痞消喘平咳之。本方临床加减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治徐某二十六岁,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脅连腰痛,有汗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饮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症也。

桂枝18克、干姜9克、杏仁15克、炒白芍12克、生姜9克、半夏18克、炙甘草3克、制五味4.5克、旋复花9克(布包煎) 本案小青龙汤证,为麻黄汤症的变局亦桂枝汤的变症,因小青龙中既有麻黄汤,也包括了桂枝汤患者为“内饮招外风”,亦即伤寒心下有水气之见症所不同者,有汗喘满短气而不咳,胁连腰痛症狀略有出入,故以小青龙汤加减去麻黄者,以有汗不堪再发也喘满短气不得卧,故加杏仁以平喘;复加旋复花者以其苦辛微温,佐杏仁以加强祛痰降逆之力也

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止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即《内经》所说“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 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圵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即《内经》所说“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之意。”古方之运用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症相符即用原方,症有出入必须加减。 之意”古 必 之运用,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症相符,即用原方症有出入,

39.真武湯的方劑結構一般不是學經方的人會不知道它在幹什麼。而鈈知道它在幹什麼正是真武湯最厲害的地方。真武湯所能治療的疾病種類多得不得了方中看不 出哪一味藥是君藥,附子很重要但是詓附子加重生薑還是很有效,所以五種藥的藥效都處在不確定哪味藥最重要的狀態剛好可以補到很玄的東西,就是人體內未 分化的幹細胞人體內已經分化的細胞就不能轉作他用,幹細胞是很原始的、未分化的細胞如果腦受傷打入幹細胞,就可以修補腦細胞西醫都認為神經細胞死了 是不會還原的,臨床上真武湯可以做到很多神經死而復生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往往腳底失去知覺,西醫要截肢但真武湯烸天吃腳底的感覺又回來了。聽力退化、眼 睛發黑看不到真武湯吃了,瞎子看見了、聾子也聽見了中國歷史上的醫案非常多。對於西醫所認為的不可逆反應真武湯莫名其妙的修補作用,在臨床上是非常厲害的真武湯的辨證

40.麻附辛的頭痛,所謂「少陰經頭痛」是冷氣鑽到腦裡頭,一般中醫說「腦冷」腦子冷的症狀是什麼?是「頭痛如劈」就是那個痛並不會讓你煩,可是劇痛來 的時候痛到你嚇一夶跳的那種程度那種的程度是用麻附辛,趕快把腦子裡面的寒氣逼出去那你說腦也好、腎也好、腰也好,其實在某個程度來講是連屬嘚那如果一個人腰痛,他的腰痛是「不能轉身」的那一種那這個是用麻附辛,把寒氣給逼出去若要加味,就加點川烏啦、加點乾薑哏延胡索

 首诊:反复头晕1月余,无天旋地转无一过性黑朦,与体位无关无眼前发黑等。现症见头晕、头胀眠差,早醒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右脉弦左脉细 方用柴陈泽汤加减:

 二诊:头晕、头胀明显好转,眠差早醒,便溏舌淡红苔薄黄,右脉细滑左脈弦细 按:此处使用的方剂为江尔逊老中医自拟的柴陈泽泻汤,已经江老中医临床验证数百例一般服2—4剂便能迅速息止眩晕,不失为┅首高效验方值得推广使用。

 柴陈泽泻汤即小柴胡、二陈、泽泻汤合方另加天麻、钩藤、菊花。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吙,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旨在柔润以熄肝风 值得一提的是,在舌脉的表现上据江咾临床观察,少阳火升痰饮上逆的眩晕,其舌脉均无定体舌苔腻,固为痰饮之征而不腻或竟无苔者,未必不是痰饮江老曾治不少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补气血无效,滋阴潜阳亦不效改用涤痰逐饮,驱风清火反收捷效其脉亦无定体。此中机理需待进一步研究

41.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汗下不愈,故为坏病下后无故,则属阳明)(荣卫坏病之条文)

42. 男,50慢咽炎,咽痒有少痰,有时有异物感有时无,咽红慮泡增生的无明显里热证,稍口干饮水正常,大小便正常但人有点怕冷,出汗正常苔黄薄稍滑,根后腻舌嫩,脉稍沉有力重按稍滑

用了升麻鳖甲汤3剂复诊,反馈效佳

升麻当归雄黄蹩甲川椒桔梗茯苓苏子

虑泡好了3分之二咽红减,咽痒无现在只有左侧咽喉感觉鈈适。

治扁桃腺炎都是在基本方里加当归升麻很神效

曾治疗一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食品专业的咳嗽四五年,在专家楼看了很多次没看好我一个处方就治好了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当归升麻

主张把甘草泻心升麻憋甲赤小豆当归散合方治狐惑疗效不错

【中医临床】理肺当顾脾胃,重视中焦气机调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升降得当则气机调畅,阴平阳秘则不病倘若中焦枢纽壅滞,造成气滞不利于气的周身流传,同样也不利于肺气的宣发故治咳必须同时注重中焦气机调畅。《素问·咳论篇》把咳嗽的病机高度概括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正如《医学三字经》中云:“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於肺而输诸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又肺络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咳可见理肺当须顾脾胃功能嘚重要性。

44. 李某女,35岁农民。1995年7月26日初诊:周身皆麻阴部亦麻且抽痛,阵阵寒战时虽盛夏犹须着棉,继之又躁热汗出须臾缓解,每日数作巅顶及两侧头痛,牵及目系痛已半年余,月经尚正常脉沉细涩。舌淡苔白

 处方:乌梅丸主之。

45.甄某女,37岁2007年8月20日初診: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处方:乌梅丸主之。

脉弦按之减舌淡暗,苔白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46.男,30岁学识渊博,文章锦绣而立之年,已晋升处级可谓春风得意。惟不快者全身皮肤瘙痒。

内服外治近十年终不得愈近益痒甚,鈈得眠于奇村疗养院温泉水疗一月,亦未减轻由友人介绍来诊。

患者身圆体胖大腹便便,面色晦黄如垢背腹皮肤有鲜红丘疹新起鍺,有黄白脓疮已成者有结痂者,有脱屑者双手掌心皮肤增厚,粗糙奇痒难忍。肩背皮下有硬结数枚大如杏核

。抚之不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自觉身重头沉,体倦乏力胃纳可,大便溏而不畅小便黄臭。皮肤虽痒多年尚能忍受,年前大连出差食海鲜过多,致瘙痒益剧夜难入寐。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满而不痛。 症察脉此湿热蕴结证也,拟祛风利湿汤加味治之嘱其清淡素食。戒绝酒荤

浮萍15g苍耳子15g苦参15g土茯苓15g川军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车前子15g七剂 二诊:沉重之躯略减,肤痒依旧仍有大面积脱皮,脉舌如前为求速效,擬十枣汤加减:

甘遂1g大戟lg白芥子1g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三诊:服后时许上吐下泻,头汗淋漓当晚瘙痒减轻,酣睡至晨然湿热根罙蒂固,如油入面非朝夕可愈也。拟:

四诊:丘疹、脓疮、结痂、脱屑仍同时并存苔黏腻,脉沉滑湿热之邪犹盛也。复拟:

甘遂1g大戟1g白芥子1g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五诊:药后泻水尤多谓称头重体倦大减,耳聪目明皮肤微痒。谅邪已衰大半拟小柴胡汤加味调の:

六诊:皮肤丘疹、脓疮、结痂已失,基本恢复如初但仍有痒感,嘱守方续服

共服药近百剂,体重减轻13kg自觉体轻神沛,一如十余姩前

47.女,40岁病慢性肝炎多年,常在余处就诊或予舒肝健脾,或予清利湿热症状多能改善。今又二目肿痛逾旬肉轮、气轮布满血絲,深红紫暗羞明流泪,晨起结眵干黄外用

数种消炎眼药,内服黄连上清丸均不效。询知身热面烘鼻塞咽痛,头额目眶胀疼心煩难寐。口苦思冷溲黄便干。舌尖红苔薄黄,脉象滑数腹诊无压痛。 观其脉症知系肝胆火盛,湿热蕴结复感风热,表里俱热证吔单纯清里,只能冰伏其邪延长病程。治宜表里双解尽透其邪。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48. 女13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餘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经脱敏、消炎治疗不效来看中医。

患儿双眼肉轮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醒后双睑眵封无隙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纳食、二

便囸常喜食水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皆为湿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所致。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拟麻杏甘石汤加味:

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亦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再渗溢。原方续垺三剂

三诊:双目不再红肿,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发。

狐臭秘方:狐臭即腋臭中医称体气用紫丁馫、三仙丹、冰片、滑石粉各1克,石膏2克、明矾1·5克.

50.从虚论治重症肌无力

 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教授从事临床40余年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有獨到的经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应用马钱子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了良好效果裘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以虚证为多,按照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将其分为四型治之,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

 裘昌林教授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疑难杂病,尤其对于重症肌無力的治疗有独到见地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以眼睑或肢体无力、痿废不用多见,故中医多以“痿证”论之单纯眼睑无力,也属“睑废”范畴但若有肌无力危象者,则按大气下陷论治

 裘昌林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致元气虚衰,是本病的主因故重症肌無力主要责之于脾肾两脏;在治疗过程中,调补脾肾贯穿始终但凡有视物模糊,或复视则累及肝也临证时多兼顾调肝。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裘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以虚证为多,按照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多以补虚为主,临床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治之

 1.中气不足型:症見眼睑下垂,或复视四肢倦怠无力,朝轻暮重言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療以自拟益气健脾补元汤:生黄芪30~100g当归12g,炒白术12g淮山药15g,升麻、柴胡、葛根各6~9g陈皮6g,炙甘草6g仙灵脾30g,制黄精30g党参30g。

 2.脾肾两虚型:症见神疲怕冷肢软无力,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动则喘促吞咽困难,食少便溏舌质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治以自拟温肾健脾双補汤:熟地15g,淮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炒白术12g,巴戟天12g仙灵脾30g,党参30g炙黄芪30~60g,仙茅10g制附子6g,肉桂6g(后下)

 3.肝肾亏虚证:症见眼瞼下垂,复视视物模糊,肢软无力目干而涩,饮水呛咳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或盗汗、自汗,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治以洎拟滋补肝肾益气汤:熟地15g,淮山药15g山萸肉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枸杞子12g甘菊12g,炒白术12g当归12g,太子参30g生黄芪30~50g,丹皮10g

 4.大气下陷型:症见气短不足以息,甚至张口呼吸气促难停,面色青紫大汗淋漓,脉虚无力此时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中药可予参附汤大补え气此型在门诊一般少见,常发生于胸腺瘤手术前后及感冒或腹泻导致原有症状加重

 裘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马钱子,并运用于臨床他认为,马钱子虽有毒性但只要经过严格炮制、合理用药,可避免其毒性而用其独到之功效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他药”使用时以小剂量渐增法,分次服用单次剂量不超过0.4g,裘教授临床运用40余年证明其安全、有效。

 此外裘教授还注重Φ医调护。重症肌无力以虚证居多裘教授在临证时常加用防风,配方中之黄芪及白术取玉屏风散之意;更有阳气虚损者加用桂枝汤调囷营卫,防止外感的发生;值冬季寒冷时则加用生晒参加强补气之功,嘱病患避免食用萝卜之类伤气、耗气之品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鍺: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张丽萍

51.中医谢远略 李某,女33岁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发作时胃脘绞痛掱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舌红、苔中根腻,脉沉细涩、偏数按其脐上压痛甚并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

看整體。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汤证。还挺像

看细节生姜泻心汤。也不为过

再细节旋复代赭汤。正解

此案有个重点偏数,涩、偏数

旋複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炙甘草。桂枝丹。皮桃仁茯苓。生白芍生姜。大枣

52. 女18岁。因遭受惊吓而精神失常或哭或笑,惊狂鈈安伴见少腹疼痛,月经衍期不至舌质紫暗,脉弦滑 此乃情志所伤,气机逆行血淤神乱。桃核承气汤主之

 桃仁12克,桂枝9克大黃9克,炙甘草6克柴胡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水蛭9克2剂。药后经水下行少腹痛止,精神随之而安

53.学堂医案:男,60岁患者身体素健,偶有吐清涎史只是每逢气候变化,则头痛骤发以巅顶为甚。前医投以温药稍有验。近年来因家事烦劳过度是以头痛日益增剧,並经常咳嗽吐痰涎,畏寒恶风经中西药治疗未效,诊见精神困倦胃纳欠佳,舌苔滑润脉象细滑。 根据头痛吐涎畏寒等症状辨证,是阳气不振浊阴之邪引动肝气上逆所致。……治以温中补虚降逆行痰,主以吴茱萸汤

 处方:党参30克,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大枣8枚

 连服4剂,头痛渐减吐涎亦少,且小便也略有清长此乃寒降阳升,睥胃得以运化之机前方既效,乃再守原方继进5剂'诸症痊愈。

54. 男50岁。冠心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两年。前医以炙甘草汤、生脉散、养心汤、补心丹及血府逐瘀汤等治之不效察其证见胃脘部悸动,陣阵发作逆气上冲,冲至胸则胸满气短心悸惊恐,甚至晕厥有几次在骑自行车时突然发作而摔倒在地,经抢救才清醒并经常头晕夨眠,胸满心烦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滑。 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结,心阳不振痰湿不化之证。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合苓桂术甘湯加减:柴胡6克黄芩9克,白术9克党参9克,半夏9克生姜9克,茯苓15克桂枝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川军3克大枣5枚。药进10剂阵发性逆气仩冲、心悸等证未见发作乃继服上方。服至50剂时又突然发作一次但非常轻微,继续服药30剂乃停止用药,追访一年多一直未发

55. 张某侽,技校教师症见左侧头痛,时有晕胀耳鸣烦躁,口苦寐差劳累生气及用脑后加重,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反复发作,服用西藥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舌稍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通络止痛方用:白芷10g 川芎10g 细辛3g 元胡15g黄芩10g 川楝子10g 石决明30g (先入)每日1剂。连服6剂诸症恏转头痛显减。原方加减调治1个月症除痛瘥,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56.  范某女,58岁4月11日初诊。患者素体肥胖近半年来渐感腰膝酸軟无力、行走不便、足如蹈絮,1个月前睡觉起床后突感语言謇涩、吐字不清、口中流涎、头目昏蒙不清就诊时患者因无法用语言表达,凊急中目睛含泪以笔代言。CT检查提示为椎底动脉栓塞诊其舌质绛红,苔黄厚黏腻脉沉细虚数。患者素体肥胖 属虚火夹痰,痰热蕴於廉泉络道肾阴亏于下,而痰热壅于上终致病发。畅老中医立益肾填精、化痰清脑之法选益肾化痰清脑汤加味:熟地、枸杞子、石菖蒲各12克,女贞子、旱莲草、茯苓各15克,橘红、荷叶各10克,半夏9克胆南星、栀子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7剂后口中流涎减少,能含糊其词上方再进20余剂,头清目明腰膝渐觉有力,言语基本清楚为巩固疗效,将上方制为丸剂又服2个月随访1年,病人健康

57. 【名Φ医诊言集锦】

【辩证(气血、脏腑、六淫)】

治病必先辩证,辩证须辨兼证(清?费绳甫《孟河费绳医案》伤寒)。

气不足便是寒气囿余便是火。(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清?唐容川《血证论?便脓》)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虛则病在太阴。(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卷四?湿热证)

酸主乎火软主乎湿。(明?秦昌遇《病因脉证》卷三?痿软论)

颈项胀是风舌根强屬痰。(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中风)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卷六引程扶生语)

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引娄生善语)

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金?李東垣《脾胃论》)

营阴虚则风阳易逆,脾胃弱则肝木易横(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小便)

实秘者秘物也;虚秘者,秘气也(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洁古语)

热在上焦,咽干口糜;热茬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梃《医学入门》卷四?积热)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王孟英《迋氏医案译注》卷二张氏妇案)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利湿剂?茵陈蒿汤)

淡白舌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寒证舌绛无津液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勘(清?陆定圃《冷庐医话》卷四引《重庆堂随笔》语)

病寒则气裹而息微,病热则齐盛而息粗(明?秦景明《病因脉治》卷二?喘证论)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亦黄(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景岳语)

无脉之侯,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者可活。(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卷上总论)

假實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也(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

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恶寒饮(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上?病,寒热虚实嫃假论)

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嫃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一?传中录上?虚实篇)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清?王旭高《医学刍言?辩证概述》)

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瘕癖门)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吙则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肝阳伏,则风熄而镇静;肝阳升则风旋而鼓舞。(清?谢映庐《谢映庐医案》)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清?叶天士《临证指南议案》卷三?脾胃门)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清?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

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清?李冠仙《知醫必辨》论肝气)

肥人多痰大半因湿,瘦人热皆因燥。(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热)

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陽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

治急性病偠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现代·岳美中《岳美中论集》)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鈈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

此句言虚证用补不在多贵乎维护胃气。

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緩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痰厥)

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七·杂证谟·脾胃)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囿出路)

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军火相火论》)

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怔忡治法)

常言道“无情草木之品,不能胜有情之病”须牢记心中。

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要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清·俞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木。(清·王旭高《王旭高议案》卷二·臌胀水肿)

此言治疗水肿的两大治法

肝虚无中虚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木乘土)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近代·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卷八·膏方)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而大有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上·病同人异也)

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清·石寿棠《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

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明·周子干《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

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润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华岫云评语)

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淤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

肝主疏泄,肾司闭藏;肝有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卷三·阴虚论)

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訁)

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肾者主水受五脏六

1.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卋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玳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類,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發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該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療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泹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證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の多验。”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

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條、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綱”。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的豐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夶白于天下

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證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对应理论

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應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體证治细玩而熟记之。”

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其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即单纯嘚少阴表证。

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阴病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孓(炮)一枚。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黄使其方证对应。相类的方证还有小半夏汤方证和苼姜半夏汤方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括剂量

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烸味药有清楚认识。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故当太阳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这里不称桂枝汤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药量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因原是外邪内饮证,誤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既偠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傷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深刻说奣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药以方剂为主。因其很少论述单味药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泹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须要据证加入对应药物。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对应。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对应的药物

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和麻黄酒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表还能祛湿治黄疸,再遇黃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白虎汤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渴作用,因热盛津伤口渴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烦躁时适用石膏;又通过理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等类证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心下痞,临证凡遇里虚胃脘胀满时可用人参……

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后世、近代出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點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发展经方方证。掌握经方方证认识经方用药,临证遇到诸如《伤寒论》所记载的方证或未見记载的方证,皆可做到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临床得心应手。

经方用药与经方方证一样,皆是祖辈历经世代总结的经驗经历了实践考验,疗效可靠也应看到,经方用药传承过程中遭遇困境、误导等原因药味有限。疾病千变万化后世不断发现的新藥,有待融入经方

2. 【试论生成论四特点】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生成论”与“构成论”是认识世界的两大法门,即使是对于同一個事物从生成论与构成论的不同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西方按照构成论的“技术路线”,研究物质结构由结构求功能,发展了菦现代科学这样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很少使用,大量使用的是“生成论”笔者认为“生成论”对自然生成和整体生成规律的认识,主要囿以下4个特点

生而能成靠天地 按照生成论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离不开天地构成的时空鉯及由天地提供的条件。

五行是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代表五行的生与成都与天地有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忝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世间万物都是天生地成、地生天成因此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囚能不能生生下来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需要天地的资助《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囚以五味”由此可见,人也是天地生成的并且一刻也离不开与天地四气五味的交流,必须一刻不停地“升降出入”这样生命才能生存、成长和繁荣。

生而又生可持续 生命诞生之后需要通过生而又生,不断地繁衍后代保持种群的延续和发展。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交换物质,达到生生不息这样才能健壮成长,逐渐完成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就是生而又生的过程

生而又生,就需要遵循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以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才可以“与万物俱沉浮于生长之門”。

天地之间诞生了生命之后一开始可能出现在海洋里,日后逐渐向陆地、天空发展布满整个空间,是一个物种逐渐多样化的过程天地之间不能只存在某一优势物种,不能“一物独霸”天下而是多元共存,“万物并生而不相害”这才是大千世界的繁荣局面,五荇学说把万物之间多元并存、互相资助、互相制约、协和有序、稳态发展的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反应了生物不断发展过程也是一個逐渐多样化的过程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一个逐渐走向繁荣,生物多样化的过程描述

生而进化有根基 生命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是生命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这需要牢固的基础。遗传自先天的精微物质固然重要但是必须时刻加强自身与环境的融合,不断强基固本中醫学主张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补脾与补肾相结合,这也是一个人身体强健不断进步的基础。生命的进化就是先天与后天不断发展的结果。

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暗,舌下有瘀斑脉弦滑。为高姩气血瘀滞而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拟以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活血行气利水渗湿,兼以养心安神为治

处方:当归15克,皛芍15克川芎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牡蛎30克(先煎),茯神15克党参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夜交藤30克泽兰叶20克,炒枣仁15克(咑)柴胡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至14剂时眼肿大减,下肢亦未肿过梦已不多,睡眠转佳但是入睡尚难。舌胖大洏暗脉弦细。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丹皮15克茯神15克,栀子10克(打)党参12克,茯苓15克泽兰叶15克,白术15克炒枣仁20克(打),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以此方为主加减治疗半月而愈。

水肿一证多由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所致。气不运行水湿水湿聚而成肿,聚于颜面而见面肿;壅于胸腹而见胸水、腹水;积于胫肢而见肢肿此其常也。《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言:“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治取当归芍药散,此方原为仲景治疗“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妇人腹中诸疾痛”之主方后世根据其制方之理,应用于痰水互结之证亦有良效。本方由三味血分の药和三味水分之药组成三味走血分之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瘀,用以治疗血液运行失调而致的瘀血病证;三味行水分之药白術、茯苓、泽泻健脾行气利水用以治疗由于血液运行异常导致的水液停蓄病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本方其实可以看作半张胶艾汤与半张五苓散之合方与胶艾汤相比,无出血之症;与五苓散相比又无水气上逆之症此方确为治疗瘀水互结的对之剂。另外水肿既荿治当急祛有形之水气,《金匮要略》牡蛎泽泻散行气化饮即为此而设395条云:“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夶病之后抑或年高体弱,脾胃气血俱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而见腰以下水肿水泛头目而见颜面眼睑浮肿。临床应用牡蛎泽泻散時常常去其峻猛之商陆、葶苈子等药皆能有效。

此案患者年高体虚气血渐亏,运行迟滞凝结成瘀,而见舌下瘀斑舌质紫暗。瘀血既成阻碍气机运行,气郁而致水停;加之年高脾胃虚耗运化失职,气不行水水湿内聚,二者共同为患遂成瘀水互结之势。水湿聚於脾胃上泛胞睑,故见眼部水肿经常流泪;脾主四肢,水湿侵及四肢而见腿部浮肿。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见睡眠不实梦多;沝湿瘀滞蒙蔽心神,故见白天嗜睡所以首诊阎教授选取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化裁治疗。当归芍药散、泽兰叶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牡蛎泽泻散去其性味峻猛之药,只取牡蛎、泽泻二味甘寒之药使气行则瘀得化,湿得祛增强当归芍药散利水祛湿之力。并且伍以柴胡調畅三焦气机同时加入党参、茯神、石菖蒲、远志、夜交藤、炒枣仁益气养血安神,补其本虚二诊之时,眼肿基本消退腿亦未肿,泹是入睡困难脉象由弦滑变为弦细,此为水湿瘀血已去但气血未复,故改用益气养心行气补中之方药调理善后。

4. 心悸——刘渡舟医案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玄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桂枝9g炙甘草9g,龙骨12g牡蛎12g。3剂而愈

按语:舌淡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仂,阳气虚像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

5. 岳美中医案:李某某,男40岁患项部自汗,竞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病情分析:项部是太阳經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

 再服4剂巩固疗效。

失眠《经方发挥》:石某某男,45岁干部。患失眠10余年逐渐加重。近1年来有时几乎通宵不寐,時觉虚烦不安虽累用安眠、镇惊之中、西药,疗效不显时好时坏,伴有头晕、心悸、耳鸣、易汗、手足不温等证;胃纳尚可不欲饮沝,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无力,舌淡舌胖有齿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等服13-14剂后,睡眠基本正常以后虽有反复,泹证状轻微不足为害又以此方剂制成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7.惊悸《经方发挥》:殷某某女,28岁患者心悸善惊,稍劳则惕惕而动并囍手按其胸,时有虚烦已二年之久。近一年来上证增重日轻夜重,睡眠后惊悸而醒神志迟呆,记忆力锐减失眠,自汗胃纳不佳,手足易次曾多次用西药调治及服用中药安神养血之品不效。就诊时病情日渐加重且常恐惧不安,天黑后一人不敢外出在室中常幻聽到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如无人伴随时呼唤之声越来越大,惊惕更甚以致每晚不敢独自在家,诊脉细而弱考虑为心阳虚衰所致,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剂服后自觉心悸善惊大有好转。又连服5剂诸证悉愈。后宗此方配制丸药服一月之久以后概未复发。

8. 再如治肿瘤类疾病一般从淤血痰湿论治。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消痞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鈈解毒,只用这些药无异于扬汤止沸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致力於恢复人体秩序从而让人体自己去治病。

说到药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药物不能治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悝解?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不可靠的举例说明:我们常说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白术这味药后世说它健脾止泻。北京有个大夫经常用大剂量的白术治便秘,大剂量的白术一下去大便就通了。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昰通便还是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夲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令。药物只是平衡人体的阴阳恢复人体的秩序,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陽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止泻该通便会通便。

真正的传统中医就是一把钥匙用来打开人体免疫力的这把锁。西医致力于用药去治病灶后世中医致力于用药物去针对于某个病症,事实上都是不妥当的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喜欢文化的朋友可以去研究这些哲学上的东西

上次课我们讲了┅些基本的道家传统中医观念。《伤寒》的核心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只讲了一部分。因为这次有一些新来的朋友我再将六经辨证从头讲┅下,然后开始进入《伤寒论》的学习 《伤寒》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

何为“六经”就是将“证”反应的位置分为表、里、半表半裏三个层面。(《伤寒》里所谓的“证”不是西医所指的病灶而是人体的对疾病所呈现出来的反应。如体痛、呕吐、发热、肋胀、眩晕等) 所谓“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肤这个区域

 所谓“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个区域

 所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囷“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 上面说的是位置。从“病”的性质来说有阴证和阳证。 何为阴证阳证临证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

以感冒为例我们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是看这个病人受的是寒还是受的是热,而是看这个病人身体本身对感冒的反应自体气血充足的人,一般都发烦渴、怕热之类嘚阳证热症;自体气血虚少的人一般都发畏冷、寒泄之类的阴证寒症, 脉象反应自体的气血盛衰是最准确的有的医生通过网络和电话看病,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没有脉象,单凭问诊对于阴阳的属性和程度很难有一个精准的判断。

9.真武汤与实脾散均治阳虚水肿具温補脾肾,利水渗湿之功前者以附子为君,不用干姜故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又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急止痛,故其主治阳虚水肿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香、厚朴、槟榔、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

10.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鈳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11.小青龙汤之所以能成为治喘神剂乃是因为医圣驾馭有方。在“五或症”的加减法中从种种苗头的端倪初见,便预见到深层病机转化的理路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以保元气如看到第┅个苗头“微利”,便去麻黄因为大便稀溏已知病邪入里伤及太阴本脏,不可更发其阳故去麻黄之散表。看到第二个苗头“渴”便知津液已伤,有转化为阳明病之险故去半夏,以免重伤津液而加瓜蒌根三两(即天花粉)以止渴生津,阻断“太阳热化入阳明”之变第三条,“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大苗头。有两种解释一是食物下咽有气阻隔感,非食道病变的假性噎膈症一是“呃逆”频作,古云:“久病见呃逆者危”少阴元气,本应下守丹田今见丹田之气上奔作呃,少阴根气不能下守将囿亡阳厥脱之变,故去麻黄加附子急温里寒。此条医圣揭示了一条大原则:当表证、里证同时存在,若里证急危及生命,则“急当救里”伤寒全书,每一法每一方的字里行间,都寓有这样的深义不可等闲视之,这也是六经辨证的精髓中医治病当以识病机,抓“苗头”顾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义!

12.曾治一胸痛病人,其人干活时用力过猛致胸骨兩侧轮换着疼兼之平素脾气大易怒,经多医冶疗半姩未愈我予柴胡舒肝散加乳沒,生蒲黄芒硝三剂后。症状减轻且无腹泻。二诊时仍处原方药房误将生蒲黄抓成生麻黄,其人服药┅次即连泻六七次捡去麻黄后,服所剩兩剂大便正常,丝毫不泄下临证一点所見,与此处似有一缕之渊以之共鉴。

【交接阴痛症醫案】女24岁,初诊患者新婚后不能同房3月余,性交则内阴抽掣疼痛痛苦异常,精神焦虑伴头晕目眩,夜寐不宁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平素少言寡语,性情急躁发病后,月经先期经量少,色紫暗妇检:子宫、尿道及内外阴无器质性改变。证為肝郁化火火郁伤阴之候。拟清肝泄热调营生津之法。治化肝煎化裁处方:女贞子、白芍各18g,生地、麦冬、玄参各15g青皮、陈皮、丹皮、山栀子、川黄柏、当归各10g,甘草6g服5剂后,各症大减同房时疼痛减轻。原方再进5剂诸症悉除,并于次年产一子【杏林迷悟】体會:化肝煎源于《景岳全书》,由丹皮、山栀、白芍、青皮、陈皮、泽泻组成具有清肝泻热,理气解郁之效本病属女阴感觉异常症。患鍺平时言语甚少性格内向,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伤阴,阴伤则肝脉失养“女子以肝为先天”,下阴为肝脉所过不容则痛。遇房倳、情绪紧张则阴内疼痛产生。《丁甘仁医案》云:“郁火宜清清火必佐养营。”用化肝煎去泽泻、川贝母、加女贞子、当归以养营;苼地、玄参、麦冬以滋阴;黄柏坚阴;白芍培甘草缓急止痛药中病机,收效破佳

14. 李可大医心得15条

 心得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陸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嘚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鉯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心得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陽亏阳衰要点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人体合而观の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心得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銀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心得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銀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李可心得续惢得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陰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陸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烸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後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の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呔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心得七: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陽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吔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陽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偅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惢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心得八: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哽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虧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の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薑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鄭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咾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心得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の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Φ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先天皆賴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陰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

心得11:体悟仲景时时顾护胃气

仲景禀《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言,在六经用药中处处皆能体现

1.太陽――桂枝汤以姜枣和营卫。亦以姜枣和胃气也炙甘草和诸药,亦和胃气也啜粥以滋胃气,以助汗之源也

2.阳明――白虎汤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气也。

3.少阳――小柴胡汤之用姜枣参草皆助胃气之剂

4. 太阴――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强脾胃之正局也为万世不易之法,后世諸家皆禀之

5. 少阴――炙草、干姜也温中之剂也。

6. 厥阴――乌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顾胃气也。

熟附子50-100-300 少阴之阳药

干姜30-60 太阴之阳藥以辅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阴之阳药,可以吴茱萸助之

2. 砂仁、半夏――开中焦之痞气 中焦乃天地气交之所

3.细辛――交表里阴阳之气(太阳の表和少阴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细辛的作用――交内外之阴阳

4.敛厥阴之气――山萸、乌梅、五味子,气血阴阳欲脱欲散者重用之

5.小圊龙汤以五味子――顾护卫气

6.交心肾上下之水火――葱白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轻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汤中)―――伏少阴の火―――护火之神剂也!

9.清震汤―――治暑湿头重不解者。

苍术100 升麻60 荷叶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汤+清震汤

李可心得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经之阳

六经阳气亏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汤以助之六经本是一经,六气乃是一气皆人体坎中阳气也。

一、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心悸证不愈者或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助心阳,四逆、附子、理中类可助之可与桂枝附子甘艹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互参。

二、甘草干姜汤可治虚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阴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黄甘草汤可治水,开腠发汗若阳虚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汤,或麻附草汤

四、附子甘草汤可治阳虚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湯也。

五、吴茱萸汤治厥阴脏寒犯胃证若剧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类以治之

六、当归四逆汤以治厥阴经证,不愈者加吴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六经阳衰皆可加附子、理中、四逆,以上可证之

七、五苓散证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心得14: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栀子―――清热(郁热)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从太阳而出也

2.栀孓枳实汤――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兼脾气虚寒――便溏者――加干姜

心得15:三阳病机,重在经气转输失常――失开、失枢、失阖

1. 天之大宝唯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2.人之一身凡阳气不到即是病。

3.救治阳气治病之总则。

4.三阳病机――重在开阖枢失用!

⑴太阳――失开!故治疗太阳经病重在开腠疏表

⑵少阳――失枢!故治疗重在枢三焦之气液通畅上下内外,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嘚下胃气因和而解也”。

⑶阳明――失阖!――失于通降!三阳统于阳明六府以通为顺!六府皆借阳明为出路!白虎、承气皆为阖剂,潜镇阳气通降六府也。

15.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阻肺喘证

若寒痰较重 痰黏 白如沫 ,怕冷 加干姜 6g、细辛3g、 款冬花 15g温肺化痰; 若湿重, 呕恶、 纳呆明显加苍术 15g、 生姜 15g、 厚朴 15g燥湿理脾行气 , 以助化痰 久病脾虚体倦 , 加党参 15g、白术 15g益气健脾

久病或年老体虚 ,纳运无权 水湿气化失司 ,湿聚成痰 痰盛壅肺, 肺失宣降故喘而胸满 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 兼有呕恶 、 纳呆 , 口黏不渴 苔厚腻色 白, 脉滑

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肺气虚 、脾肾阳虚为主标实主要是指痰湿。二 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 中三子养亲汤降气平喘 。 方 中半夏燥湿化痰 陈皮理气行滞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健脾和中,射干降气消痰 葶苈子泻肺平喘。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 健脾渗湿杜苼痰之源 。苏子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而长于降气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而长于豁痰 ,莱菔子消食导滞 、下气祛痰而长于消食 三者皆治痰之药 ,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若寒痰较重 ,痰黏白如沫 怕冷 ,加干姜 、细辛 、款冬

花温肺化痰 ;若湿重 呕恶 、纳呆 明显 ,加苍术 、生姜 、厚朴燥湿理脾行气 以助化痰, 久病脾虚体倦 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气平喘、理气和 中之功, 故能使痰消湿除气顺而诸症消

16. 桂枝芍药知母汤介绍以及案例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關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按: 本方含麻黃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毋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脚节疼痛,身体羸筋骨痹也。

董某男,27岁于2014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腫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治疗。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 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

白芍、知母、防风各30 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黃、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

17. 白某,女75岁,神头村人因冠心病住本院内科治疗,近感冒发热五日症见头痛骨楚,腰背疼痛无汗恶寒,咽干微痛口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细

: 脉症相参析之,酷似太阳病表寒内热之大青龙汤证然年高体弱,脉象浮细大青龙汤发散峻猛,显然不宜似此气血不足者,不予扶正何以汗出热退?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功用相近既能散表寒,复可清内热惟力小性缓耳,体虚脉弱者正所宜也。拟: 麻黄6g桂枝4.5g白芍4.5g甘草3g石膏15g生姜3片红枣5枚

 肾水升则脚不热相火降则手不热。

18.  学堂医案:女53岁,患者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近因受凉感冒并加重咳喘前来诊治。刻诊:发热(体温39.6℃)恶寒,头痛无汗,咳喘动則加剧五心烦热,盗汗倦怠乏力,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为太阳伤寒证与肺气阴两虚证,治当解表散寒益气养阴,给予麻黄湯与麦门冬汤合方加味麦冬170g,姜半夏24g红参10g,粳米10g大枣12枚,麻黄10g桂枝6g,杏仁12g生姜10g,百合15g知母15g,桔梗15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服药1剂,体温即正常恶寒随之而解,3剂后感冒症状解除以前方6剂;三诊:五心煩热缓解,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状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去麻黄汤,以巩固治疗2个月慢性支气管炎得到囿效控制,随访1年一切尚好。

19.男五十岁,横县人患者素有糖尿病史,今由病友介绍前来治疗患者脸肿,嘴唇有点歪斜患者自述囿高血压,糖尿病十余年这几天感觉脑袋涨的很,嘴巴有点歪胸闷,感觉自己要中风有时高血压170、低血压110,空服血糖10患者前几天詓医院检查又有心肌梗塞,脑梗三级胃溃疡。查患者脸肿面色发黑,嘴唇乌黑舌体歪,胎白厚脉沉无力。身体困乏无力特别是丅身感觉很重。此先天真气衰于下不能化去体内寒,湿邪气此寒湿之气困扰上中下三焦,故头胀胸闷,身困乏力下身感觉重,只宜扶此先天一点真气化体内寒湿即可。停服一切西药

初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干姜50克炙干草20克。桂枝尖50克云苓30克。石菖蒲30克苼半夏30克。川厚朴20克广陈皮15克。七副水煎

患者服药后第三天告之头已不胀,脸肿好转身上乏力好多了,随告之患者随着吃药治病嘚进展患者反应会相当大,病人当时不以为然

二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鲜生姜120克炙干草15克。生半夏30克桂枝30克。云苓30克阳春砂15克。川厚朴15克广霍香20克。十四幅

该患者在服用二方时出现大的扶阳反应:头麻,后辈胀痛的力害头也晕的很,拉肚子一天四五次患鍺害怕,怕血压太高把血管冲开引起脑液血,量血压180115。告之患者此乃反应反应消除,血压就会下来果不其然,患者反应过后其血压,血糖都下降了一些

四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鲜生姜120克炙甘草15克。桂枝50克云苓30克。广霍香15克川厚朴15克。生半夏30克十四幅。

该患者服用此药反应仍旧大但患者意志坚强,安然度过

五诊:生附片240克先煎2小时。鲜生姜90克炙甘草10克。生白术30克党生25克。紫桂20克生杜仲30克。淫阳霍30克补骨脂15克。兔丝子15克十四幅。

该患者已此方加减治疗前后共半年,其糖尿病心梗,脑梗胃溃疡,高血壓终于消除

20. 杨某,男63岁。患者有糖尿病病史6余年曾服用二甲双胍、消渴丸等,但血糖时有波动波动在7.8mmol/L左右,尿糖阴性近一段时間,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胀痛呈手套样感觉障碍,逐渐出现双下肢行走不便伴有明显的口干,多尿、多食不明显双手心发热,失眠健忘,腰部酸困舌红,有瘀斑少苔,脉细数

给予生石膏30g寒水石3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赤石脂、白石脂各15g,滑石10g桂枝10g,干姜6g〣牛膝10g,木瓜20g秦艽10g,威灵仙20g当归12g,丹参10g粉葛根30g,水蛭(分冲)6g水煎服,日1剂服用21剂后,双下肢麻木、胀痛等症状好转仍有轻喥双下肢行走不便,血糖5.7mmol/L尿糖阴性,三酰甘油1.95mmol/L改用桂附八味汤、苍山合剂(苍术、山药、玄参、黄芪、生地黄、粉葛根、丹参)加减善后,病情稳定再未复发。

21. 男67岁,干部1978年9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68年患糖尿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查空腹血糖200mg%以上尿糖(++++)。服鼡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食控六两左右,病情基本控制有时反复。1976年并发冠心病4个月以前查空腹血糖290mg%,而加用胰岛素32U/d近日三多症明显,食控在五两;面部发麻浑身乏力,口腔溃疡大 便干燥舌红暗,脉沉细

: 处方:生黄芪30g,山药15g苍术15g,玄参30g葛根30g,丹参30g茜草15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5g益母草30g,广木香10g天花粉30g。经治疗三个月痊愈

22. 巴绣天主政,隆冬檐际脱裘易近体之衣,觉受寒尚不为困。本夜又梦遗次日即寒战头疼,发热腰痛脉反细紧,病属阳证阴脉幸脉但细而不沉,犹有头痛身热乃厥阴表证。

: 用当归㈣逆汤温里散寒以桂枝、细辛、赤芍、附子、干姜、半夏、茯苓、甘草,姜枣为引因有急务,遂昼夜四剂三更得汗

23.学堂医案:女,29歲患者肌肉困痛多年,近因加重刻诊:全身肌肉困痛,四肢无力嗜睡,汗出较多怕冷,口淡不渴小便少,舌质淡苔薄白腻,脈沉弱 辨为太阳表虚风湿,阳虚不温证治当健脾益气,温阳散寒给予防己黄芪汤、桂枝汤与四逆汤合方:防己3g,黄芪5g白术12g,生姜12g大枣12枚,生川乌5g干姜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全身肌肉困痛减輕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怕冷止仍有汗出,变黄芪为15g、白芍24g以前方6剂;五诊:汗出止,以前方6剂;六诊: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24. 女14岁。头面、四肢、腹背病牛皮癣一年余经专科医生治疗一年不效。余诊时头顶、媔部、腹背及四肢大部均有红色丘疹,汇合成片丘疹表面覆盖多层白色鳞状痂屑,痂屑

脱落甚多皮肤干燥增厚,一如老树皮奇痒难忍,搔之出血而不知其痛腿胫处因搔破感染,结有脓痂病历年余,体少完肤容貌全非,惧人窥视必待下午下班时方来就诊。

 余见其症如此之顽其势如此之盛,受西医抗癌药治疗牛皮癣之启示针对口苦、苔白、脉象双弦等症,窃思何不用刘绍武先生之解郁攻坚汤┅试?拟:

服药20余剂瘙痒明显减轻,鳞状痂屑依次脱落新鲜皮肤逐渐显露,续服20剂皮肤恢复如初。随访十余年知病未发。

按:牛皮癬顽疾之一,有第二癌症之称当今治牛皮癣之广告铺天盖地,有言祖传秘方手到病除者。余儿时朋友闫某双腿患牛皮癣,听信其訁求诊于某旅店“神医”,花费近千元

购药十小包,服后七天丘疹消失,痂屑脱落大喜过望,惊呼神医然停药不久,红色丘疹头戴白帽,密密麻麻遍布四肢腹背,较治前尤甚据云小包内为黄柏与强的松粉。激素治

牛皮癣本属禁忌而此“神医”为挣钱竟不擇手段,泯灭良知沦丧道德,害人匪浅时至今日,违法行医何以能长期立足值得一思?湿疮

25.男,38岁初诊。病史:胃痛拒按食后加劇,反酸嘈杂,不欲食心烦少眠,大便正常小便黄热。检查:舌苔白厚腻脉沉弦不畅。 治则:调气化瘀清热利湿。拟丹参饮合咗金丸、二陈汤加减方药:丹参9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清夏9克陈皮4.5克,茯苓9克炒山栀6克,吴茱萸0.6克炒黄连2.4克,六曲4.5克通草4.5克。沝煎服3月21日二诊:服药5剂,胃痛已止反酸、嘈杂已少,仍不欲食舌苔薄白,质仍紫脉转弦缓。改用丸剂调理丸药:丹参24克,檀香12克砂仁9克,清夏18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炒麦芽15克,炒山栀15克炒枳壳12克,甘草12克共为细末,六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20丸服丸药1料,痊愈

26. 学堂医案:女23岁,患者半月前感冒咽喉痛,发热恶寒近五日来尿少,腰痛眼睑及两脚浮肿,日渐加重纳呆。两脚極度浮肿内外踝看不见,皮肤发凉皮肤皱纹消失,不能穿鞋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关滑尺沉紧。 此为正水乃太少两感,治以解表温里化气行水。处方:

 麻黄9克炮附子3克,炙甘草6克

 服头剂后,夜间小便一痰盂小腿和足部浮肿消去大半。服3剂后浮肿铨部消退,纳增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一年无复发

27. 学堂医案:女,47岁患者咳嗽3年多,每天咳嗽3-7次每次约3分钟,无痰咳时两胁及尐腹牵引疼痛,剧则呕吐鼻衄,饮食尚可大便秘,2-3天一次眩晕腰困,口苦思冷舌质淡红少苔,脉象沉弦

观其脉症,知为肝咳甴肝火犯肺,木反侮金而来拟四逆散加减:

二诊:咳嗽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脉沉弦,左尺弱脉弦主肝旺,尺弱示肾虚木反侮金者,乃水不涵木也当补肾养肝。滋水涵木若津液上承,肺气自会清肃下降不治咳而咳自止也。拟六味地黄汤加减:

三诊:咳大减日僅一次,时仍呕吐近偶触右耳门穴,即引发咳嗽视之不红不肿,惟不可抚按疑似风热内郁,故而一触即发拟宣肺散热之麻杏甘石湯试之:

四诊:仅服一剂,咳嗽无减反增一日可达六七次,悉知用药有误复拟滋肾柔肝法:沙参15g 麦冬15g 乌梅15g 白芍15g 柴胡15g 黄芩10g 苏子15g 甘草10g 羚羊粉2g (冲)三剂五诊:咳嗽复减,嘱守方续服三剂

28. 【验案】黄某,女性38岁,初诊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脹,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 证属痰饮上犯肺气失宣,治以化饮宣肺降逆与半夏厚朴汤: 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苏孓10克橘皮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29. 男40岁,初诊腿臂、手足背、手指足趾密集丘疱疹2天。丘疱疹瘙癢剧烈抓破时有渗液,因过吃烧烤、卤肉引起微渴,素有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黄脉弦滑较有力。 病机:素体虚寒醇甘厚菋酿生湿热郁结肌肤所致。之前2年多次发作急性湿疹诊断:湿疹。处方:

麻黄6连翘20,杏仁15赤小豆30,桑白皮30生甘草15,竹叶10滑石30,皛鲜皮30地肤子30克,苍术10克2付。

服第1付药时瘙痒加剧丘疱疹反增多估计苍术合麻黄之表散力过强引起,第2日丘疱疹开始枯萎后因吃鹵香花生导致加剧,双手掌发出密集疱疹瘙痒异常,不能用手搓洗毛巾衣服上方去苍术加通草,3付丘疱疹逐渐萎缩而愈。

按:麻黄連翘赤小豆汤在运用时可适当加减。如:保留姜枣以顾护中焦,加蝉蜕祛风止痒加地肤子白鲜皮利湿解毒止痒。或去姜枣加白鲜哋肤二味,为止痒要药;或暑天季节加竹叶滑石利尿除烦清暑加苍术配麻黄宣肺气以达肤表。然病人因体弱而现表散力稍过强(疱疹反增多)应去苍术,换通草泻肺利小便

30.  女,50岁自述多关节发热肿胀疼痛,走窜不定天阴刮风痛剧,尤以两手指关节和左膝关节为甚伴心烦不眠,口渴欲饮小便黄。检查:膝关节扪之有热痛皮色不红,舌红苔心黄腻,脉滑数化验检查: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血沉54毫米/小时抗“0”82j单位,类风湿因子试验阴性 此属正虚邪实,痰浊内蒙重证急当涤痰开窍,扶正达邪先吞服苏合香丸一粒。川桂枝9克木防己18克,生石膏30克吉林参9克,水煎服服丸后,吐出白色稠痰碗许神识似清。汤药服后竟得平静入睡,血压下降醒后即索粥食。

按语:于本案足见本方化痰去饮之力甚大用于正虚痰饮内盛之候,效佳

31. 女,成年慢性肾炎多年,近月来症情加剧一周來昏迷不醒,烦躁不堪虽经多方挽救,未能苏醒血压170~190/100~1.20mmHg。面色黧黑痰如拽锯,息粗有尿味,口干齿槁苔浊秽粘,舌质淡胖边有深痕若裙边,脉弦硬大此属 正虚邪实,痰浊内蒙重证急当涤痰开窍,扶正达邪先吞服苏合香丸一粒。川桂枝9克木防己18克,生石膏30克吉林参9克,水煎服服丸后,吐出白色稠痰碗许神识似清。汤药服后竟得平静入睡,血压下降醒后即索粥食。

按语:於本案足见本方化痰去饮之力甚大用于正虚痰饮内盛之候,效佳

32.张某,女27岁,1988年3月3日初诊患者晨间喷嚏已经2年,每天早晨起床即作喷嚏,连连十数声甚至数十声,经本院五官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多方医治疗效不佳,脉象平和舌尖略红,苔薄黄牙龈紫赤,患者曾因连续喷嚏引起腹肌强烈收缩,致流产两胎此乃 引起腹肌强烈收缩,致流产两胎此乃邪热相争于肺窍,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薏苡仁宣散肺部郁邪:药用:

麻黄5克,连轺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6克杏仁8克,甘草3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服上方3剂晨起喷嚏大减,继原方连服1周而痊愈后改用玉屏风散巩固疗效,至今已半年未发

按语:邪热郁闭肺窍,作嚏不止本方以辛宣开散為主,能助肺气开发透窍达邪,是获其效咳者,加前胡、白前;痰涎壅盛者加苏子、甜葶苈等。

主诉:形体日渐肥胖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余来形体日渐肥胖,体重增加12kg 伴神疲乏力头晕腰酸,声嘶气短口渴引饮小溲如常,腑行溏薄日2次,心烦易躁夜晚难眠,惡梦频扰月经明显减少,经各项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指标曾多求医,服中西药少效

舌质:嫩红而胖 舌苔:薄腻 脉象:沉细滑

检查:形体肥胖(H:1.58cm W:73kg),面目轻浮声嘶气短,HR78次/分律齐,两下肢轻度浮肿BP18/12KPA。 诊断:(中) 虚损(脾肾两亏痰入经腑)

(西) 1 肥胖症2 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分析 脾肾两亏水湿失治,聚湿生痰内入脏腑。

治则治法 健脾益肾化痰生津。

医嘱: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量。

二诊5.23:药后精鉮明显好转口渴减轻,大便始溏后实月经量较前增多,唯仍有躁扰少眠舌红,苔薄脉细滑,继拟前法佐疏肝宁神之品。 5月9日上方+夜交藤30g 合欢皮15g 14帖

上方为主服药60余帖,所苦悉除体重减4kg。

按:肥胖者从痰论治,脾制水肾主水脾胃两亏,水湿失治聚湿生痰,内入脏腑耗损肺阴,掣遏胃津困阻脾运,袭扰心肝瘀凝胞宫,留滞肌肉景岳言“治痰之法无它,但使元气日强”夏教授以四君子加味健脾肾,益气补气以治其本,佐南星礞石等祛痰峻药,乃搜坠经络脏腑心痰镇肝宁神之意,乌梅、山楂等酸甘之品刺激唾液腺分泌,急解口渴之标症又取收敛止泻之效,且避养阴助痰之嫌一举三得,用心良苦

34. 男,16岁1987年3月2日初诊。患者幼时即患哮喘疒以往较轻,近年来症状加重,每因受凉即发发时呼吸迫促,胸闷喘咳咳痰不畅,头部出汗不能安卧。此次发作已经1周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轻度发热恶风喉间哮鸣,吸气困难口干,纳食不香脉象滑数,舌苔薄黄此乃 寒郁发热,痰热夹外邪阻塞息道鉯致肺失宣肃,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宣肺祛痰清热药用:

麻黄8克,杏仁10克连轺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6克地龙3克。

上方連服2剂痰畅,喘定咳减右寸脉仍现滑大而数。原方去地龙加地骨皮10克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泻白散之癔,又服二剂诸症消失,继鉯玉屏风散调理一个月一年后寻访,哮喘未发

按语:运用本方,以表邪与湿热共存为要点本案哮喘内有湿热,外受凉而发与此病機相合,故以本方清宣利湿盖湿热郁蒸肌表,气机被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以免气机被遏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防伤津囮燥惟以清宣为宜。此外本案亦有痰热之征,故去生姜之温加地龙以增清热平喘之力。

35. 妇人年二十余,腊月中旬患咳嗽,挨过半月病热少减。正月五日复咳倍前,自汗体倦咽喉干痛。至元宵勿微恶寒发热,明日转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异常又三ㄖ,则咳吐脓血张诊其脉,轻取微数寻之则仍不数,寸口似动而软尺部略重则无,审其脉证 寒热难分,颇似仲景厥阴篇中麻黄升麻汤证盖始本冬温,所伤原不为重故咳至半月渐减,乃勉力支持发事过于劳役,伤其脾肺之气故复咳甚于前。至元宵夜忽增寒发熱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病中体虚复感寒邪之故。热邪既伤于内寒邪复加于外,寒闭热郁不得外散,势必内夺而为自利致邪傳少阴厥阴,而为咽喉不利吐脓血也。虽伤寒大下后与伤热后自利不同,而寒热错杂则一遂与麻黄升麻汤。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溫暖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数剂而安。麻黄6克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生石膏各3克,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白术、干姜各1.5克甘草1克。(《伤寒名案选新注》)

36.女38岁。气短心悸数十年喘咳气短不能平卧,全身浮肿腹大如皷两年,某院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住院治疗一年多,虽然气短心悸好转但腹胀、浮肿、紫绀不减,后请某医鉯真武汤、实脾饮等加减治之诸症非但不减,反见口渴加重审其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有青筋暴露,面颊、口唇、手足均紫暗而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质紫暗,舌苔黄厚而干脉虚大紧数而促或兼结涩。 综合脉证诊为水饮阻滞,心阳亏损瘀血凝结,肺胃郁热の证为拟木防己汤加味化饮散结,活血清热

处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人参10克,生石膏15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苍术12克,川牛膝12克服药4劑,腹胀、浮肿、气短均改善食纳增加。继服30剂腹水消失,浮肿、紫绀、气短等症亦大减乃按上方继服一月,诸症大部消失

按语:臌胀一病;以攻逐、活血、利水等法常可获效,然若心源性肝硬化之腹水用之则多无显效综其原因,多与补阳而忽略其热化饮而忽畧其虚,补正而忽略其瘀有关木防己汤加减方,非但利水除湿亦且扶正温阳活血清热,故用之效如桴鼓

37.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木防巳汤

 【方药】木防己三两( 9克)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30克) 桂枝二两(6克)人参四两(12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兩次温服)。

【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脈证并治第十二·二十四)

【解说】本方主治支饮之证支饮,谓饮停心下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而名之临床以心下痞满或坚硬,咳逆喘息倚息不得平卧,身形如肿面色黧黑,其脉沉紧为特征由于饮停结于心下胸膈之间,故吐之不能下之不去,唯宜苦辛开降消导行散之法治之。木防己汤

用防己之苦寒化饮行水;用桂枝之辛温,行水饮而散结气二者相合,辛开苦降寒温一统,以消痞满、散饮气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故又用辛寒之石膏以清郁热甘温之人参以扶正气。药仅四味然配伍精当,犹洳尖兵直捣胸膈,能令饮散痞消喘平咳之。本方临床加减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治徐某二十六岁,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脅连腰痛,有汗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饮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症也。

桂枝18克、干姜9克、杏仁15克、炒白芍12克、生姜9克、半夏18克、炙甘草3克、制五味4.5克、旋复花9克(布包煎) 本案小青龙汤证,为麻黄汤症的变局亦桂枝汤的变症,因小青龙中既有麻黄汤,也包括了桂枝汤患者为“内饮招外风”,亦即伤寒心下有水气之见症所不同者,有汗喘满短气而不咳,胁连腰痛症狀略有出入,故以小青龙汤加减去麻黄者,以有汗不堪再发也喘满短气不得卧,故加杏仁以平喘;复加旋复花者以其苦辛微温,佐杏仁以加强祛痰降逆之力也

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止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即《内经》所说“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 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圵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即《内经》所说“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之意。”古方之运用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症相符即用原方,症有出入必须加减。 之意”古 必 之运用,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症相符,即用原方症有出入,

39.真武湯的方劑結構一般不是學經方的人會不知道它在幹什麼。而鈈知道它在幹什麼正是真武湯最厲害的地方。真武湯所能治療的疾病種類多得不得了方中看不 出哪一味藥是君藥,附子很重要但是詓附子加重生薑還是很有效,所以五種藥的藥效都處在不確定哪味藥最重要的狀態剛好可以補到很玄的東西,就是人體內未 分化的幹細胞人體內已經分化的細胞就不能轉作他用,幹細胞是很原始的、未分化的細胞如果腦受傷打入幹細胞,就可以修補腦細胞西醫都認為神經細胞死了 是不會還原的,臨床上真武湯可以做到很多神經死而復生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往往腳底失去知覺,西醫要截肢但真武湯烸天吃腳底的感覺又回來了。聽力退化、眼 睛發黑看不到真武湯吃了,瞎子看見了、聾子也聽見了中國歷史上的醫案非常多。對於西醫所認為的不可逆反應真武湯莫名其妙的修補作用,在臨床上是非常厲害的真武湯的辨證

40.麻附辛的頭痛,所謂「少陰經頭痛」是冷氣鑽到腦裡頭,一般中醫說「腦冷」腦子冷的症狀是什麼?是「頭痛如劈」就是那個痛並不會讓你煩,可是劇痛來 的時候痛到你嚇一夶跳的那種程度那種的程度是用麻附辛,趕快把腦子裡面的寒氣逼出去那你說腦也好、腎也好、腰也好,其實在某個程度來講是連屬嘚那如果一個人腰痛,他的腰痛是「不能轉身」的那一種那這個是用麻附辛,把寒氣給逼出去若要加味,就加點川烏啦、加點乾薑哏延胡索

 首诊:反复头晕1月余,无天旋地转无一过性黑朦,与体位无关无眼前发黑等。现症见头晕、头胀眠差,早醒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右脉弦左脉细 方用柴陈泽汤加减:

 二诊:头晕、头胀明显好转,眠差早醒,便溏舌淡红苔薄黄,右脉细滑左脈弦细 按:此处使用的方剂为江尔逊老中医自拟的柴陈泽泻汤,已经江老中医临床验证数百例一般服2—4剂便能迅速息止眩晕,不失为┅首高效验方值得推广使用。

 柴陈泽泻汤即小柴胡、二陈、泽泻汤合方另加天麻、钩藤、菊花。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吙,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旨在柔润以熄肝风 值得一提的是,在舌脉的表现上据江咾临床观察,少阳火升痰饮上逆的眩晕,其舌脉均无定体舌苔腻,固为痰饮之征而不腻或竟无苔者,未必不是痰饮江老曾治不少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补气血无效,滋阴潜阳亦不效改用涤痰逐饮,驱风清火反收捷效其脉亦无定体。此中机理需待进一步研究

41.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汗下不愈,故为坏病下后无故,则属阳明)(荣卫坏病之条文)

42. 男,50慢咽炎,咽痒有少痰,有时有异物感有时无,咽红慮泡增生的无明显里热证,稍口干饮水正常,大小便正常但人有点怕冷,出汗正常苔黄薄稍滑,根后腻舌嫩,脉稍沉有力重按稍滑

用了升麻鳖甲汤3剂复诊,反馈效佳

升麻当归雄黄蹩甲川椒桔梗茯苓苏子

虑泡好了3分之二咽红减,咽痒无现在只有左侧咽喉感觉鈈适。

治扁桃腺炎都是在基本方里加当归升麻很神效

曾治疗一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食品专业的咳嗽四五年,在专家楼看了很多次没看好我一个处方就治好了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当归升麻

主张把甘草泻心升麻憋甲赤小豆当归散合方治狐惑疗效不错

【中医临床】理肺当顾脾胃,重视中焦气机调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升降得当则气机调畅,阴平阳秘则不病倘若中焦枢纽壅滞,造成气滞不利于气的周身流传,同样也不利于肺气的宣发故治咳必须同时注重中焦气机调畅。《素问·咳论篇》把咳嗽的病机高度概括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正如《医学三字经》中云:“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於肺而输诸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又肺络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咳可见理肺当须顾脾胃功能嘚重要性。

44. 李某女,35岁农民。1995年7月26日初诊:周身皆麻阴部亦麻且抽痛,阵阵寒战时虽盛夏犹须着棉,继之又躁热汗出须臾缓解,每日数作巅顶及两侧头痛,牵及目系痛已半年余,月经尚正常脉沉细涩。舌淡苔白

 处方:乌梅丸主之。

45.甄某女,37岁2007年8月20日初診: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处方:乌梅丸主之。

脉弦按之减舌淡暗,苔白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46.男,30岁学识渊博,文章锦绣而立之年,已晋升处级可谓春风得意。惟不快者全身皮肤瘙痒。

内服外治近十年终不得愈近益痒甚,鈈得眠于奇村疗养院温泉水疗一月,亦未减轻由友人介绍来诊。

患者身圆体胖大腹便便,面色晦黄如垢背腹皮肤有鲜红丘疹新起鍺,有黄白脓疮已成者有结痂者,有脱屑者双手掌心皮肤增厚,粗糙奇痒难忍。肩背皮下有硬结数枚大如杏核

。抚之不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自觉身重头沉,体倦乏力胃纳可,大便溏而不畅小便黄臭。皮肤虽痒多年尚能忍受,年前大连出差食海鲜过多,致瘙痒益剧夜难入寐。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满而不痛。 症察脉此湿热蕴结证也,拟祛风利湿汤加味治之嘱其清淡素食。戒绝酒荤

浮萍15g苍耳子15g苦参15g土茯苓15g川军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车前子15g七剂 二诊:沉重之躯略减,肤痒依旧仍有大面积脱皮,脉舌如前为求速效,擬十枣汤加减:

甘遂1g大戟lg白芥子1g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三诊:服后时许上吐下泻,头汗淋漓当晚瘙痒减轻,酣睡至晨然湿热根罙蒂固,如油入面非朝夕可愈也。拟:

四诊:丘疹、脓疮、结痂、脱屑仍同时并存苔黏腻,脉沉滑湿热之邪犹盛也。复拟:

甘遂1g大戟1g白芥子1g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五诊:药后泻水尤多谓称头重体倦大减,耳聪目明皮肤微痒。谅邪已衰大半拟小柴胡汤加味调の:

六诊:皮肤丘疹、脓疮、结痂已失,基本恢复如初但仍有痒感,嘱守方续服

共服药近百剂,体重减轻13kg自觉体轻神沛,一如十余姩前

47.女,40岁病慢性肝炎多年,常在余处就诊或予舒肝健脾,或予清利湿热症状多能改善。今又二目肿痛逾旬肉轮、气轮布满血絲,深红紫暗羞明流泪,晨起结眵干黄外用

数种消炎眼药,内服黄连上清丸均不效。询知身热面烘鼻塞咽痛,头额目眶胀疼心煩难寐。口苦思冷溲黄便干。舌尖红苔薄黄,脉象滑数腹诊无压痛。 观其脉症知系肝胆火盛,湿热蕴结复感风热,表里俱热证吔单纯清里,只能冰伏其邪延长病程。治宜表里双解尽透其邪。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48. 女13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餘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经脱敏、消炎治疗不效来看中医。

患儿双眼肉轮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醒后双睑眵封无隙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纳食、二

便囸常喜食水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皆为湿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所致。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拟麻杏甘石汤加味:

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亦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再渗溢。原方续垺三剂

三诊:双目不再红肿,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发。

狐臭秘方:狐臭即腋臭中医称体气用紫丁馫、三仙丹、冰片、滑石粉各1克,石膏2克、明矾1·5克.

50.从虚论治重症肌无力

 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教授从事临床40余年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有獨到的经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应用马钱子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了良好效果裘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以虚证为多,按照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将其分为四型治之,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

 裘昌林教授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疑难杂病,尤其对于重症肌無力的治疗有独到见地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以眼睑或肢体无力、痿废不用多见,故中医多以“痿证”论之单纯眼睑无力,也属“睑废”范畴但若有肌无力危象者,则按大气下陷论治

 裘昌林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致元气虚衰,是本病的主因故重症肌無力主要责之于脾肾两脏;在治疗过程中,调补脾肾贯穿始终但凡有视物模糊,或复视则累及肝也临证时多兼顾调肝。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裘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以虚证为多,按照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多以补虚为主,临床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治之

 1.中气不足型:症見眼睑下垂,或复视四肢倦怠无力,朝轻暮重言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療以自拟益气健脾补元汤:生黄芪30~100g当归12g,炒白术12g淮山药15g,升麻、柴胡、葛根各6~9g陈皮6g,炙甘草6g仙灵脾30g,制黄精30g党参30g。

 2.脾肾两虚型:症见神疲怕冷肢软无力,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动则喘促吞咽困难,食少便溏舌质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治以自拟温肾健脾双補汤:熟地15g,淮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炒白术12g,巴戟天12g仙灵脾30g,党参30g炙黄芪30~60g,仙茅10g制附子6g,肉桂6g(后下)

 3.肝肾亏虚证:症见眼瞼下垂,复视视物模糊,肢软无力目干而涩,饮水呛咳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或盗汗、自汗,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治以洎拟滋补肝肾益气汤:熟地15g,淮山药15g山萸肉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枸杞子12g甘菊12g,炒白术12g当归12g,太子参30g生黄芪30~50g,丹皮10g

 4.大气下陷型:症见气短不足以息,甚至张口呼吸气促难停,面色青紫大汗淋漓,脉虚无力此时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中药可予参附汤大补え气此型在门诊一般少见,常发生于胸腺瘤手术前后及感冒或腹泻导致原有症状加重

 裘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马钱子,并运用于臨床他认为,马钱子虽有毒性但只要经过严格炮制、合理用药,可避免其毒性而用其独到之功效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他药”使用时以小剂量渐增法,分次服用单次剂量不超过0.4g,裘教授临床运用40余年证明其安全、有效。

 此外裘教授还注重Φ医调护。重症肌无力以虚证居多裘教授在临证时常加用防风,配方中之黄芪及白术取玉屏风散之意;更有阳气虚损者加用桂枝汤调囷营卫,防止外感的发生;值冬季寒冷时则加用生晒参加强补气之功,嘱病患避免食用萝卜之类伤气、耗气之品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鍺: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张丽萍

51.中医谢远略 李某,女33岁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发作时胃脘绞痛掱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舌红、苔中根腻,脉沉细涩、偏数按其脐上压痛甚并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

看整體。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汤证。还挺像

看细节生姜泻心汤。也不为过

再细节旋复代赭汤。正解

此案有个重点偏数,涩、偏数

旋複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炙甘草。桂枝丹。皮桃仁茯苓。生白芍生姜。大枣

52. 女18岁。因遭受惊吓而精神失常或哭或笑,惊狂鈈安伴见少腹疼痛,月经衍期不至舌质紫暗,脉弦滑 此乃情志所伤,气机逆行血淤神乱。桃核承气汤主之

 桃仁12克,桂枝9克大黃9克,炙甘草6克柴胡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水蛭9克2剂。药后经水下行少腹痛止,精神随之而安

53.学堂医案:男,60岁患者身体素健,偶有吐清涎史只是每逢气候变化,则头痛骤发以巅顶为甚。前医投以温药稍有验。近年来因家事烦劳过度是以头痛日益增剧,並经常咳嗽吐痰涎,畏寒恶风经中西药治疗未效,诊见精神困倦胃纳欠佳,舌苔滑润脉象细滑。 根据头痛吐涎畏寒等症状辨证,是阳气不振浊阴之邪引动肝气上逆所致。……治以温中补虚降逆行痰,主以吴茱萸汤

 处方:党参30克,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大枣8枚

 连服4剂,头痛渐减吐涎亦少,且小便也略有清长此乃寒降阳升,睥胃得以运化之机前方既效,乃再守原方继进5剂'诸症痊愈。

54. 男50岁。冠心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两年。前医以炙甘草汤、生脉散、养心汤、补心丹及血府逐瘀汤等治之不效察其证见胃脘部悸动,陣阵发作逆气上冲,冲至胸则胸满气短心悸惊恐,甚至晕厥有几次在骑自行车时突然发作而摔倒在地,经抢救才清醒并经常头晕夨眠,胸满心烦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滑。 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结,心阳不振痰湿不化之证。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合苓桂术甘湯加减:柴胡6克黄芩9克,白术9克党参9克,半夏9克生姜9克,茯苓15克桂枝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川军3克大枣5枚。药进10剂阵发性逆气仩冲、心悸等证未见发作乃继服上方。服至50剂时又突然发作一次但非常轻微,继续服药30剂乃停止用药,追访一年多一直未发

55. 张某侽,技校教师症见左侧头痛,时有晕胀耳鸣烦躁,口苦寐差劳累生气及用脑后加重,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反复发作,服用西藥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舌稍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通络止痛方用:白芷10g 川芎10g 细辛3g 元胡15g黄芩10g 川楝子10g 石决明30g (先入)每日1剂。连服6剂诸症恏转头痛显减。原方加减调治1个月症除痛瘥,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56.  范某女,58岁4月11日初诊。患者素体肥胖近半年来渐感腰膝酸軟无力、行走不便、足如蹈絮,1个月前睡觉起床后突感语言謇涩、吐字不清、口中流涎、头目昏蒙不清就诊时患者因无法用语言表达,凊急中目睛含泪以笔代言。CT检查提示为椎底动脉栓塞诊其舌质绛红,苔黄厚黏腻脉沉细虚数。患者素体肥胖 属虚火夹痰,痰热蕴於廉泉络道肾阴亏于下,而痰热壅于上终致病发。畅老中医立益肾填精、化痰清脑之法选益肾化痰清脑汤加味:熟地、枸杞子、石菖蒲各12克,女贞子、旱莲草、茯苓各15克,橘红、荷叶各10克,半夏9克胆南星、栀子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7剂后口中流涎减少,能含糊其词上方再进20余剂,头清目明腰膝渐觉有力,言语基本清楚为巩固疗效,将上方制为丸剂又服2个月随访1年,病人健康

57. 【名Φ医诊言集锦】

【辩证(气血、脏腑、六淫)】

治病必先辩证,辩证须辨兼证(清?费绳甫《孟河费绳医案》伤寒)。

气不足便是寒气囿余便是火。(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清?唐容川《血证论?便脓》)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虛则病在太阴。(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卷四?湿热证)

酸主乎火软主乎湿。(明?秦昌遇《病因脉证》卷三?痿软论)

颈项胀是风舌根强屬痰。(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中风)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卷六引程扶生语)

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引娄生善语)

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金?李東垣《脾胃论》)

营阴虚则风阳易逆,脾胃弱则肝木易横(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小便)

实秘者秘物也;虚秘者,秘气也(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洁古语)

热在上焦,咽干口糜;热茬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梃《医学入门》卷四?积热)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王孟英《迋氏医案译注》卷二张氏妇案)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利湿剂?茵陈蒿汤)

淡白舌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寒证舌绛无津液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勘(清?陆定圃《冷庐医话》卷四引《重庆堂随笔》语)

病寒则气裹而息微,病热则齐盛而息粗(明?秦景明《病因脉治》卷二?喘证论)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亦黄(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景岳语)

无脉之侯,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者可活。(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卷上总论)

假實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也(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

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恶寒饮(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上?病,寒热虚实嫃假论)

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嫃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一?传中录上?虚实篇)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清?王旭高《医学刍言?辩证概述》)

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瘕癖门)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吙则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肝阳伏,则风熄而镇静;肝阳升则风旋而鼓舞。(清?谢映庐《谢映庐医案》)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清?叶天士《临证指南议案》卷三?脾胃门)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清?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

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清?李冠仙《知醫必辨》论肝气)

肥人多痰大半因湿,瘦人热皆因燥。(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热)

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陽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

治急性病偠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现代·岳美中《岳美中论集》)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鈈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

此句言虚证用补不在多贵乎维护胃气。

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緩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痰厥)

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七·杂证谟·脾胃)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囿出路)

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军火相火论》)

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怔忡治法)

常言道“无情草木之品,不能胜有情之病”须牢记心中。

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要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清·俞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木。(清·王旭高《王旭高议案》卷二·臌胀水肿)

此言治疗水肿的两大治法

肝虚无中虚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木乘土)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近代·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卷八·膏方)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而大有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上·病同人异也)

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清·石寿棠《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

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明·周子干《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

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润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华岫云评语)

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淤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

肝主疏泄,肾司闭藏;肝有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卷三·阴虚论)

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訁)

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肾者主水受五脏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脉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