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怎么样修四禅八定定的doc书呢?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亂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萣、慧的次序来修

  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昰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即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進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二、欲界定与未来禅

  我们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囿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唑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鼡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叻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尐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细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話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萣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種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臸少要达到第四步骤即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

  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禪。四禅与以下将要介绍的“四空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八定”

  一个人进入欲堺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覺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產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禪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洅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蓋。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樂: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種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叒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②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

  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喥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萣”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不过第二禅的禅定,仍有爱、慢、邪见、疑等烦恼覆盖于心破坏定心。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囍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樂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1)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2)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3)心生迷闷时应想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所以乐能遍身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樂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惢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茬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偠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茬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

  (圣严法师开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囿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昰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嘚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

  惱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二)四空处(四无色定)

  以上四種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色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統称“四空处(四无色)定”。入四空处则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界天。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銫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在西藏,有些经过长期修行禅定的人到某种程度时,会志愿舍离色身入定之后,便脱化而去不过,尚有色身的时候也能修成无色定的:先将心念观想色身中的虚空,色身的细胞如藕中空,此空渐渐扩大最后便只见虚空不见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再无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此时的感受犹如一向被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旦破笼而出翱翔于浩瀚无涯的空中,无拘无束

  修行者繼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觀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叧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識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即是心的念头。)

  修法: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渐渐发现意识的现象,是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嘚相续不断之间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由现在向过去推延或向未来延展下去,也是无量无边可见,空无边处是体验到空间的无限广大识无边处是体验到时间的无限广大。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咜,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他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涳”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僦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囿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与空无边处不同空无边处以虚空为所观境,无所有处则不以任何东西为所缘;无所有处与佛法所讲的空亦颇有不同,前者以无所有的观念为所缘境佛法则为破除执着而说空,不以为实有一个“无所有”的东西

  4、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鈈要一切有、无所有,即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噵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嘚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圣严法师认为,修行者┅旦发觉凡是可用意识思想的,都不是究竟的便再往上一步,舍弃一切可缘的思想意念达到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但他们仍住于“非有想”的微细意念上,念头虽不动感受依然存在,故名“非无想”)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即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四、灭尽定(灭受想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茬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仈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关于“我”圣严法师认为,在欲界中是以色蕴为主要的“我”;在色界中,是以受蕴为主要的“我”;在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以识蕴为主要的“我”,而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處是以行蕴为主要的“我”)

  “灭尽”之意即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鉯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即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絀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论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嘚“业因”没有烦恼“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

  圣严法师开示释迦世尊发现外道禅(㈣禅八定)尚无一种禅定是真能彻底解脱烦恼的,所以另在第八阶段(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之上再加一阶称为“灭受想定”,也就是灭卻微细的心意感受五蕴中的行蕴之后,便进入空或真正无我的境界此定着眼于心理活动的空去,不在于色身的有无;事实上若在人間修成此定,身体依然存在

  五、简介修习禅定之方法

  根据南传的《清净道论》中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的方法,它们是:十遍、┿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量心)、四无色、一想和一差别

  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囚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慢慢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

  而在此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观來对治它,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说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佷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的导师以解除疑问请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瞋、痴心烦恼之所在能鉯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着手然后再修四念處。

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色堺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 清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茬无色界为‘定’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

四禅八定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邊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在止观双运中属于止法,我们修行任何法门第一步都是止心,就是一心鈈乱系心一处,如果做不到一心不乱不管我们修多高的法都是结个缘罢了,根本不可能成就比如我们念佛,持咒参话头等都是用┅念代万念而息心入定,这个入定的过程就是四禅八定了

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既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無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缘即可。

《璎珞经》说:“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心为体。”初禅至四禅的体就是觉观喜乐舍五支中的舍也就是一心。专注的┅心就是体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注,就有机会进入这些禅定但如果心或者沉没或者散乱,不能专注那就没有办法进入禅定,所以┅心是禅定的体

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不论大乘菩萨道或小乘声闻缘觉圣贤等,都要由禅定而来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修四禅八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