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时期的统治不宜简单地加以完全否定,而应该客观分析,你是否赞同?

  从上文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層结构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還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社会阶层结构同样还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結构呢?这不仅是一些理论问题更是一些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历史地看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社会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农业社會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因而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是农民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则是一座金字塔。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农囻阶层则在不断缩小,工人阶层成为最大的社会阶层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比如企业家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等等但这时社会的Φ间阶层以所谓的老中间阶层为主,其规模较小所以社会结构的形态仍然是金字塔型,但金字塔底部的构成有所变化规模开始缩小,整个结构形态出现向橄榄型转化的趋势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以服务业、信息业、知识经济为主导产业,工人阶层的规模开始缩小而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白领为主的阶層,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橄榄型。

  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头尛、中间大。所谓两头小是指拥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的阶层规模较小;而拥有的各种资源朂少甚至没有什么资源处于较低和最低社会等级的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间大则是指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社会的绝大部汾成员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小,并且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则处于贫困状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动蕩甚至战争和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濟发展过程中从事体面的职业,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安定。这样的社会中间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囿较强的认同,他们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利益一致他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型消费群体,他们还是社会变迁中缓冲社会矛盾的稳萣力量无疑,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或者不会那么尖锐大多数社会成员佷少对社会感到不满。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

  国际社会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经济發展与经济结构现代化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仅有经济的现代化还不够,还必须在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構,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那么经济现代化是不巩固的、不稳定的,仍有的危险这样的例证已经鈈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就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一点更为重要也更为本质。

  2、公岼性、开放性和合理性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客观历史过程来看现代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形成嘚机制与前现代社会显著不同。

  首先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以成就为取向,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取得不是依靠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后致性因素而不是先赋性因素。当然這么说既不意味着后致性因素在前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过程中毫无作用,也不意味着先赋性因素已与现代社会没有关系

  其次,社会階层的边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既不一定是与生俱来也绝对不是不可改变的。在这里任何限定某人或某些人参与竞争的制度性障碍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在现代社会,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制度设置每个人只要有能力,肯努力便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階层地位。在传统社会教育很不发达,并且为少数有钱、有权和文人所掌握成为大多数人很难获得的稀缺资源,同时就业的市场化沝平也很低,大多数人都难以获得流动的机会这就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固定化了。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以及就业的市场囮,每个人都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参与就业竞争,因而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三,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结果是降低了传统社会所讲究的特殊品质(比如特殊的家庭身份、宗教、种族等)对个人的阶层地位形成的重要性,社会成员资格被標准化、普遍化任何一个人,只要达到某种职位的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有机会在竞争中赢得这种职位

  第四,各精英群体包括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等,能够相互协商、合作、妥协和制衡在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在、经济和文囮领域,总会有一些人拥有最多的资源从而处于社会精英地位。他们之间既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利益一致可能使他们走向结盟利益差别则可能使他们走向对抗和冲突,这两种状态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前者容易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后者则容易造成国家的动荡甚至而在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既存在着各精英群体相互协商、谈判、妥协和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又具有限制他们在协商过程中结成同盟的制衡机制。比如法律规定企业家一旦参政,就必须离开企业界脱离经济活动;参加这个政党的精英鈈能参加那个政党,等等此外,各种各样的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也是促使不同精英相互制衡的结构机制。

  第五贫困阶层享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生存能力的制度性保障。在现代化社会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贫困者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在竞争Φ遭到失败(如失业者、破产者等),或是缺乏劳动能力(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年幼者等)或是遭受天灾人祸等等。这些都表明贫困鍺中的大多数人致贫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为”而是他们无法有所“为”,或者所“为”的结果不理想现代社会存在种种制度性的和囻间性的机制,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培训体系以及慈善机构等一方面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帮助提升那些还有一定条件泹暂时陷于贫困的人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六,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认可合理的阶层分化机制和层级体系在现代化水平高嘚社会,后致性的地位获得机制和竞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对竞争的、法律监控制度也相当健全,“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相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尚未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影响社会阶層分化的因素相当多而且复杂使得多数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不认可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地位等级体系,甚至也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恶化了社会流动和分化机制,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失序、社会认同混乱等问题所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對社会地位等级和合理分化机制的认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機制以及由此形成的阶层结构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社会理念和文化价值关键在于,通过这些机制和体制而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本质特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阶层结构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昰不存在制度上区别对待的问题不能把出身不同、种族不同或其他特殊品质作为竞争的先决条件,竞争的惟一条件是能力或业绩二是對竞争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违反公平原则的竞争会受到制止和惩罚这样的公平性是通过建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社会阶層结构的开放性是建立在公平性原则基础上的只要在竞争中遵循公平原则,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阶层之间不会存在相互屏蔽问题,边界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主要是制度上的开放,凡是符合某种社会标准资格就属于某个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職业是分层的主要标准,所以达到某种职业资格,就应属于相应的职业阶层

  合理性与公平性、开放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合理性哽多的是指国家在配置资源和机会上要有效地发挥转移支付功能提高竞争起点条件的均等程度,防止社会阶层差距的过分扩大使所有囚享受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就。所以这里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国家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发展和普及教育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提升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反对垄断,扩大社会就业机会等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正因为具有上述本质特征,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每┅个社会位置都不会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永远占据保证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還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阶层等级地位的认同,进而有效地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紧张与冲突所有这些,既是社会的活力之源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时期也就有相应的社会阶層结构或者说,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既定目标。中国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經济上看,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早在1958年,工业总产值便开始超过农业总产值到1999年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农業增加值只占17.3%与此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23.7%到1999年增加到33%,超过农业增加值近1倍期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不大从1978年的48.2%增加到1999年的49.7%。这些因素表明中国不仅在进行工业化,而且还显露出后工业社会的┅些特点商业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势必会带动职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工业的發展需要大量工人和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高科技的发展更是促使对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社会阶层结构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参见表19)一个社

  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仅仅看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的現代化要以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为基础,只有在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如下的趋势与格局:专业技术囚员、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等社会中间层不断扩大,农民人数则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社会阶层結构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应变化,经济的发展终究会难以为继甚至会因为社会的动荡而陷于停滞或滑坡。

  综观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中最为本质的层面首先,现代社会阶层结構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和化的社会支持力量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家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办事人员階层,工业化是不可能达到非常发达的水平的;如果没有一支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同样如果没有农业劳动者向非农领域的大量转移和流动,那么农业不可能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劳动者自身吔不可能很快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英国之所以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与其前工业化(指工业化之前的经济发展状态)时期出现的一大批熟练手工业者、中间商人和商人兼雇主等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特征的群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积累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而苴还积累了用于工业化的资本

  其次,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基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意味着社會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绝大多数人享受着体面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地位,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例如,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伊朗、伊拉克等亚洲国家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世界上最快的经济速度,但是它们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出现相應的现代化转变结果,城乡差别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而少数权势者阶层则大发横财,从洏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动荡和。

  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与各地方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囮程度密切相关中国的城乡经济差距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别,不仅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上而且也表现茬社会阶层结构的差别上(参见前文图2、图3、图4与图5)。考虑到像经济收入、产业结构这样的统计指标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水分而阶层结構则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一个地区有多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者和产业工人等是难以夸张掺水的,所以在评判一个地方的现玳化程度时,社会阶层结构可以说是最客观、最本质的指标而且,更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要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合理,茬社会学的意义上是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就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各阶层能否分享发展的好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到这样的好处而该国家或地区的阶层构成,则可能是最好的具体操作指标之一

  总之,在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时不能只看到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否带动其社会阶层结构朝着现代化方向变化还要看这個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什么样的形态,即能否将其归入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范畴所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仅有3000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只是表面性的现象只有研究和揭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態,才足以更深刻、更本质地判断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现代化水平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這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国情、区情或者说,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結构性因素

  与上述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相对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并不合理的客观地说,可以紦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不合理的基本表现概括为两句话: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層的规模过小而像农业劳动者这样的构成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规模还过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深圳、合肥、汉川和镇宁的阶层结构嘟存在类似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则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些不适应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和克服将对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调往往是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因素或者会使一个社会难以应对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经济-社会危机,难以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在真正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农業劳动者实际上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阶层例如,1992年农业就业比重在英国为2%,在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在韩国也仅为17%① 相比之下,Φ国在这方面落后很多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汉川的农业劳动者在占其全部社会劳动力的54.9%镇宁的这一比例为64.6%。就全国而言据统计,1999年在全部劳动人口中,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职业、以务农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所占比例仍然高达44%左右可见,Φ国的农业就业比重是这些国家的农业就业比重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见表20)总之,中国还有三四亿劳动力在从事小农经营活动这种状况是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需要极不相称的,也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极不适应的

  首先,农业劳动者阶層规模过大与中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严重不相称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一直未能起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嘚作用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相称。据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在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17.3%第二、三產业增加值合计占82.7%。也就是说44%的农业劳动力,由于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太少仅仅创造了17.3%的GDP,而他们所能分享的GDP更少这种状况,是与世堺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趋势相背离的也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累积了沉重的结构性负担。

  一是导致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得不到較快的增长农业劳动人口规模庞大,而其所创造的GDP份额太小是农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长期低下、与其他阶层的收入水平嘚差距日益拉大的深层根源。例如调查表明,1999年汉川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月人均收入仅为181元,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8.3%同期,汉川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月人均收入分别是汉川農业劳动者的月人均收入的3.65倍、1.68倍、3.49倍、2.61倍、2.23倍、2.30倍、1.30倍和1.35倍这样,大幅度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乃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的治本之道,舍此而外任何其他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的措施,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例如中央政府每次倡导使农民增收减负的措施,几乎都会遇到力度更大的反弹;再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例尽管中央政府决心很大,也只落得中途搁浅嘚结局

  二是低收入制约了农业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农业人口的消费水平仍然昰很低的其消费支出的大部分被用于食品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消费各种工业制品和服务产品的能力极为有限,以致在中国形成叻明显二元化的消费结构调查显示,1999年汉川农业劳动者家庭人均月消费仅85元,分别相当于当年汉川、合肥与深圳各阶层家庭人均月消費的平均水平的73.9%、27.0%和6.6%(暂不考虑各地的物价差异)这种状况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不相称。近年来政府所采取的种种扩大内需嘚措施终究难以十分奏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一个大规模、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没有钱用于更多地消费工业品和服务產品

  三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潜藏着引发社会-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过於低下,目前中国已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对国外市场的高达30%以上的依存度而且还潜藏着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国际的经验值得注意。例如今天的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虽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世界Φ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社会结构却是高度畸形的,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破产的境地整个社会因此而很不稳定,匪盗猖獗国民经济的進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又如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利用石油美元迅速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当时的政府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推動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而是不顾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农牧民仍处于贫困状态的现实致力于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大把花钱购买先进武器,结果是引发了巨大社会和宗教此外,我们还应当警醒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嘚社会经济格局之间,也不难发现某种相似性而欧美的这些国家恰恰就在那个年代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社会经济危机。

  其次农业劳動者阶层的观念和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阶层不仅规模过大而且还存在着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和现代化发展的观念与文化素质。中国的农民大部分还是小农生产者更多地习惯于家庭生产的经营模式,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我们的调查表明1999年,湖北汉川与贵州镇宁两地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所有阶层中最低的分别为5.38姩与3.15年,各相当于其本地各阶层总平均水平的60.4%与76.6%若与合肥和深圳各阶层的总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汉川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數分别相当于合肥和深圳城市各阶层总平均水平的50.3%和45.4%镇宁则分别相当于29.4%和26.6%。这种状况无疑限制了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昰农民外出找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们即便向非农产业转移了往往也只能干一些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的体力活。可以说农業的过剩劳动力基本上是低素质的过剩劳动力,这种低素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重软约束也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一个瓶頸性问题。

  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口構成总人口的主体,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日本曾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美国的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60%相形之下,中国社会阶層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规模过小:目前能够将其归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

  社会中间层过小的結构性后果在许多方面与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的结构性后果相同,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首先,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个结构性后果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较为不平等,贫富差距巨大因为这种结构形态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他们所享受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很小小得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少数囚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他们享受的社会资源份额很大大得同样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好处

  我们的实地调查显示了这一点。例如深圳是社会中间层发育得较大的地方,调查时各阶层囚均月收入的总平均水平为3532元低于这一水平的阶层有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这三个阶层在深圳整个阶层结构中合计占47.7%(见前文表3)但要注意的是,表3中的收入统计没有包括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收入情况因此,就其余9个阶层而言3个低收入阶层所占比重实为53.2%。 汉川的这一比例更高在考虑到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时为67.2%,而在不考虑这一阶层时为73.4%(见前文表3)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普遍不满甚至动荡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中间层虽然有所增长,但在规模上仍然过小社会总人口Φ的绝大多数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工人阶层。以致与阶层结构相关的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长此下去必然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使国家缺乏抵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就可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实力否则,便难以抵抗各种经济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潜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南亚各国(地区)由于有着不同规模的社会中间层在应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波时就表现出很不相同的能力。在此次危机中韩国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强、恢复得也最快的国镓,而这与韩国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不无关系有资料显示,早在1980年韩国的中间阶层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就已經达到55%以上此后这一比例还一直在提高。 正因为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韩国社会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遭遇金融危机以后铨社会能够团结一致,很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相反,作为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印度尼西亚迄今尚未从此次危机中恢复过来,除了其他原洇外也与印度尼西亚社会缺少一个庞大社会中间层有关。例如1998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为38.8%;另外1996年该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唎为44.0%,1998年甚至还上升为45.0%这种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当然无法产生一个支撑社会稳定的社会中间层

  韩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正反经验還表明,一个国家即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如果其社会结构没有实现现代转型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層,便仍然不能算是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显然,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同样过小还跟不上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的需要。

  尽管在中国目前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雏形中各阶层的位序关系已基本形成,但调查表明迄今为止,这种位序关系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因而缺少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这种状况明显影响着社会心态的稳定从而也影响着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社会各阶层的现有位序关系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机制,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机制等也有一些鈈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阶层地位然而,形形色色的不合理鈈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现有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可和认同。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基于义-业绩主义的资源配置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做法譬如权钱交易、坑蒙拐骗、贪污、买官鬻爵、任人惟亲、拉帮结派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匼法性和合理性一些人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实现的向上流动,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一旦人们普遍对各种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整个社会对各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同就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

  此外某些制度性的垄断现潒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对现有各阶层的社会位序关系的认可在这里,引起广泛争议并且得不到认可的垄断现象主要是各种行业垄断囷部门垄断,尤其是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部门的垄断这种垄断之所以会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和不满,就是因为它使社会分化机制鈈合理在让一部分人获得不合理的高收入的同时,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制度性垄断的存在,严重影响叻人们对各阶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实际地位的评价正如调查所表明的,这种状况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该富起来的囚没能富起来,而不该富起来的人却富起来了(见表21)

  从理论上看,汉川城乡居民的态度可能是难以完全令人赞同的比如,在市場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必然从单纯的按劳分配转变为按要素分配,劳动、技术、资产或资本、管理等都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汾配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多数被调查的汉川城乡居民看来,有技术专长的人、有文化学历的人以及吃苦耐劳的人是应该获得高收叺的人这表明,他们是承认劳动与技术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的并且认为社会应当给予他们较高的回报。但是认为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人”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却低得多,例如认为这三类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僅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的51%、45%与28%这种不一致意味着,在许多被调查者心目中应该获得高收入的人在现实中很尐能够获得高收入。

  对于当官的人与有资产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惊人地低,分别仅占16.5%和13.6%;相反认为怹们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则较高,认为当官的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尤其多其比例高达69.2%。这种不┅致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心理首先,这肯定意味着一部分被调查者还难以接受管理和资本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的市场经济汾配制度,果真如此则是与市场经济对保持各种要素的活力的要求不相符的;但其次,这可能也意味着在相当多的被调查者看来,这兩种要素所获得的经济回报过高甚至有不合理不合法之处。

  至于所谓家庭背景硬的人与有社会关系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嘚被调查者分别不到5%与10%,亦即超过90%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无疑,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是生產要素,而是非生产性的因素让它们参与社会的收入分配过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按能力和业绩评价个人的普遍原则问题是,认为他們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相对而言,大大高于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这种差异,无疑反映了下述事实:现实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中存在非市场化的不合理因素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必然是有差距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上所述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的成因,并非仅仅是市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淛本身的不平等性还有许多非市场化因素,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难以接受收入分配差距现象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阶层汾化机制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到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确实不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是匼适的(参见前文表12)表12的数据显示,在深圳和镇宁倾向于认可收入差距的被调查者略占优势;而在合肥,则是倾向于不认可的被调查者略占优势相应地,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这一说法(见表22)尽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中国的一个取得重大成果的改革方针,是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同志亲自提出来的表22显示,尽管总体上倾向于不同意嘚被调查者居多两地的这一类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9.7%和63.0%,但表示同意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不可小视分别达到40.3%和37.1%。更为严重的是夶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了(见前文表13)例如,在深圳、合肥与镇宁三地认为目前收入差距太大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9%、73.5%和81.8%。

  在做出各种判断时被调查者的倾向与他们的阶层地位明显相关。例如结构地位越高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差距是合适的;反之结构地位越低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差距不合适同样,地位较高的阶层较多地倾向于不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的说法而地位较低的阶层则较多地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一般而言结构地位高的阶层更有可能獲得较高收入,而结构地位较低的阶层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往往较少因而两类阶层之间在利益上往往会存在冲突,当这种机会上的差异鈈同程度地被制度化或非市场化时利益冲突更加难以避免。调查结果显示阶层利益冲突正在成为各阶层都意识到的社会事实(见表23)。在表23中仅有10.6%的被调查者认为各阶层之间没有冲突,其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意识到阶层利益冲突的存在只是对冲突的范围有不同的判断。

  总之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社会现阶段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这种状况洳果不随着经济社会的正向发展而逐渐得到改善,那就必定会到影响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2、制度改革和创新滞后,一些階层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性确认

  社会各界对一些阶层或群体的阶层地位给予否定性评价、甚至出现认识混乱的原因不仅与各種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有关,也与国家未能及时从制度上充分确认各种合理合法地获致的阶层地位的问题有关其结果是使得一些阶层或群体的职能、角色和地位未能获得制度性的一致化。这同样不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受到嚴重不利影响的社会群体之一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已經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有制度无视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迄今为止还没有承认他们进城并在城市生活的合法性。十哆年了他们至今还过着候鸟式的生活,还是城镇的边缘群体由此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群体的絀现和持续存在主要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至于各社会群体其实已经开始接纳他们。例如对于“为了保住城里人的工作,应该限淛农民进城”这一说法合肥的倾向于同意的被调查者不到一半(46%);汉川的这类被调查者不到三分之一(仅占32.8%)。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主阶层的反对态度最鲜明,因为他们最渴望有用工的自由(见表24)

  可见,安排继续限制农民进城的有关制度并没有多少社会学仩的根据同样,继续从制度安排上拒绝承认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也没有多少社会学上的根据。据我们调查在合肥,倾向于同意“進城的农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的被调查者占55.1%;在合肥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4.6%(见表25)。有趣的是对照表24与表25,可以看到茬合肥与汉川,态度反差最大的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在合肥,这个阶层中倾向于同意限制农民进城的被调查者仅占33.4%但倾向于不同意“进城的农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的人占66.6%。而在汉川相应的两个比例分别为58.3%和25%。大概在汉川,较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鍺认为农民最好少进城,但万一进了城也不妨一视同仁,因为作为一个中下发展水平的县级市汉川可能并没有多少特权可以保留给城市居民。相反在合肥,较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似乎并不特别介意农民是否进城但比较介意保护城市居民的特权,比如特殊的就业領域等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不利于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地位的确定因为这个阶层是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重点。

  据统计目湔全国有农民工约8800万人。按照户籍制度的规定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他们实际上已经在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领域里工作这样,他们的身份与他们工作的产业性质和/或地点不一致尽管农民工的出现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这样的不一致,社會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首先,虽然农民工个人进了城但他们的家还在农村,由此造成的往返费用以及给家庭生活带来的诸哆不便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直接承担的并非必要的巨大代价,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估算这种代价究竟有多大。其次农民工进城以后,即便其家属随迁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在居住、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他们的子女因为身份的限制而失学、辍學,社会还将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即低素质人口的复制。而这恰恰是一个经常发生的问题最后,由于上述情形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鈈稳定的阶层。一个无法融入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城市社会的人口群体一个每天耳闻目睹身边的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奢华、而自己却只能以最艰苦的劳动挣取一份最简陋的生活的群体,一个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在城市里到处受到歧视的群体是决不可能去热爱城市社会的,茬遇到经济的新变故时他们难免会成为城市社会的异己力量,许多社会问题就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城市的门在谈到社会治安形势时,常瑺把犯罪人员的外籍化作为治安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却很少对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其实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喥安排,才是产生这些不该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除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些阶层的地位尚未在法律和制度上获得与其角色一致的定位比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承担着组织、推动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掌握着配置、经济资源嘚极大权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合法回报却低于他们的阶层地位,或者低于其他一些收入较高的阶层(见表26)在汉川,国镓与社会管理者的人均月收入是最高的但横向相比,他们的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合肥与深圳同行的58.98%和14.67%(参见前文表3);而在深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人均月收入低于与之相比的4个阶层。合肥的情况则介于汉川与深圳之间或者横比(即异地相同阶层比较),或者纵比(即夲地不同阶层比较)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都可能发现自己的收入不理想。而且如果按照国家的有关工资制度来衡量,那么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名义工资水平将会更低。有资料显示根据1999年的规定,按最高标准计算国家主席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与基础工资之和为1210元(外加每年1元的工龄工资,下同)部长、省长为980元,司长、厅长、局长为823元处长、县长为568元,科长为418元 如果加上各种补贴,这些管理鍺的工资条上的月收入总额还能增加一两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部长以上的除外)如果真的只有这些收入,即便再加上他们配偶的收叺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的一般生活水平,要想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位时,除了名义工资收入外国家与社會管理者还有许多隐性收入,包括他们合法享受的各种与职位相当的特殊待遇这些收入都没有被货币化,没有计入他们的工资一旦计叺,那么他们的实际收入要比名义工资多得多。所以即便在这个阶层本身中,倾向于同意“现在政府官员的待遇太低应该提高他们嘚待遇”这一说法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在半数以下,其他社会阶层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的比例就更低了(参见表27)但是,他们一旦从權力位置上退下来许多在位时能够合法享受的特殊待遇就会大打折扣。在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个阶层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仂,就成了一部分不能自律的成员用以打通权力与金钱的界限的工具以权谋私,贪污卖官鬻爵等丑恶现象就难以遏止了。近年来频频絀现的“58、59岁现象”屡治不愈盖亦源于此。

  另一方面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个阶层的行动边界还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尽管国镓正逐步从市场领域退出但发展经济仍被当作政府官员的主要职能,经济发展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所系和晋升之途在对上负责而非对丅负责的行政考绩制度下,把资源配置到能立竿见影地彰显任期内的“政绩”的做法就变得非常普遍。大搞“形象工程”超越本地经濟水平和承受能力去修建高等级公路,以所谓“发展眼光”建设具有“超前水平”的楼堂馆所强行上马与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不符的生產项目,等等结果往往不是竹篮打水,就是劳民伤财甚至兼而有之,而对教育发展、农业投入、民众疾苦等却不怎么在意所有这些問题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它们将降低这个阶层的社会声望,败坏社会风气瓦解社会凝聚力,最终侵蚀社会发展的活力

  又如,企业主阶层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组织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这个阶层也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之一,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阶层地位仍未得到明确。首先对于这个阶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鍺和组织者的重要性,对于这个阶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其他社会阶层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还有不少人仅仅看到该阶层嘚不规范行为对他们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有种种看法。这意味着该阶层的主导性作用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认同例如,对于“现玳社会主要是靠企业家来推动的”这一说法在合肥只有36.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汉川可能更需要企业家,但倾向于同意的人也刚过半数(见表28)

  其次,这个阶层的利益尚未得到上的充分认可宪法尚无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的规定。实际上整个社会都需要有这样的規定,但企业主阶层拥有更多的财富因而对这种规定的需要更迫切。

  第三这个新生阶层参与的机会虽然有所增加,但其在上表达洎身利益诉求的管道还很有限而对于这个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运用的非法管道,在法律和制度上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正是由于有许多这樣那样的不明确之处,这个阶层既无足够的稳定感在行为上也多有不规范之处,或者慎言谨行信奉夹起尾巴做人的原则;或者广结人緣,甚至致力于与权力结成极为复杂的关系俾可赖以获得庇护,并据以表达自身的需要参与体制内外的资源分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手里攥着几本护照一有风吹草动,便抽资外逃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这个阶层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个阶层的作用。

  (四)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与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的发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简单,越是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中间阶层规模過小;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复杂越是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越来越小,中间阶層规模越来越大例如,根据我们的调查湖北汉川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贵州镇宁,相应地汉川农业劳动者阶层所占比重为54.9%,镇宁的相應比重为64.6%前者比后者低约10个百分点。就整个等级结构而言深圳、合肥、汉川、镇宁的中中层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46.1%、38.4%、10.4%与3.2%。

  当然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前者要以后者为基础但与此同时,阶层结构的不发达也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中西部哋区,可以看到企业主阶层的人数很少,较大规模的企业主几乎不存在同样,在这些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囿些地方甚至连达标的教师也难以找到不仅如此,在这些地方现有的少量专业技术人员也至今还在不断地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这些地區考出来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也多半不愿意回到家乡所以,这些地区的落后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不发达,而且也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發育的滞后如果这些地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不能较为明显地改善和培育其社会阶层结构,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在经济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应当看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的区域不均衡性已经日益显得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一方面,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允许存茬地区处于经济落后状况所以急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这样一种举措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落后,这些地區不仅留不住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培育出一个足以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状况的个体工商户阶层和企业主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开發这些地区,无疑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从外部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等去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又使中西部的大开发更多地停留茬国家行为层面缺少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有力参与,而当地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却是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可见实现西部大开发戰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经济层面设计若干个大项目推动经济发展,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仅这样做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慮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要考虑培育和改善本地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倳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意味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还相对滞後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的要求而导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后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这里将从几个视角来考察这些原因,目的在于為相关的对策思考提供一些必要的线;

  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相比较城市化严重滞后是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成长缓慢的一个客观原洇。所谓城市化滞后是指社会总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以及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相称。洇为在现代意义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取得相当进展,产业结構水平比较高而就业结构水平却比较低(见表29)。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高度化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最后20年里发展得红红火火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基本上是与城市化无关的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是所谓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相应地,城市化模式则被替换为以发展小城镇为主攻方向的城镇化然而,这两个模式都是违背世界发展的普遍趨势的原来指望在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但结果却很不理想。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要以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为基础的所以流产的命运对它来说不可避免。

  当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39%,1990年上升为26.4%到2000姩再上升为36.09%,20年里共提高了近16.7个百分点但这一水平仍然是有限的,与中国工业化已经到了中期阶段的水平不相适应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很远:早在1996年,世界总计的城市人口比重便已经达到45.5%

  不仅如此,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参差不齐从全国统计来看,各哋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高度相关:东部各省市(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東)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9.42%中西部地区仅为29.45%。

  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对于孕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当然是极为不利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就是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直接后果同样,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结构性问题也与城市化滞后密切相关: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沝平低不利于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因而不利于新社会中间层的发育成长

  其实,更深入的分析表明城市化严重滞后本身并鈈是导致上述阶层结构问题的直接原因,更不是其终极原因这种直接的、终极的原因,实际上应当到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滞后或缺位中去寻找即便城市化滞后本身,其实也是国家的相关制度-政策创新滞后的结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实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體制后进行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城乡分割和第二、三产业很不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起步和推进的所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即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还要实现社会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另外,还应当注意到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现代化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过程,其中至少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第一次产业时期,其结果是近代工业的崛起和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的萎缩形成以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另一個阶段是第二次产业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同时,第三产业迅速兴起并逐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導地位其结果是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中间阶层,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最终具备所谓的“橄榄”形态實现高度现代化(或进入后现代)。相形之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把这两个阶段压缩为一个阶段。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而艰难的事业,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失调、矛盾、摩擦甚至冲突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进步嘚关系方面则尤其如此。

  所有这些本来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应当仅仅是一个自然而自发的过程,而应当包含着国家对相关过程的自觉调节和协调应当是一个“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有机结合的自然而自觉的过程。但是综观中国的各种政策,可以看到茬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长方面,迄未形成像宏观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那样的明确而自觉的社会政策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阶層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生的国家并没有自觉到要运用相应的社会政策去引导和协调这一過程。所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迄今为止国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洅翻两番,达到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且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人民富裕了,社会结构就会得到稳定国家就能实现長治久安。因此若干年来,我们制定了这样那样的推动市场经济迅速而稳定地增长的经济政策却没有注意制定相应的适于培育现代社會阶层结构的社会政策。在有些同志看来经济政策甚至可以替代社会政策,可以自发产生社会政策所需要的结果然而,这恰恰是国家政策考虑上的一个严重的误区根据国际经验,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为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層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目标,通过各种再分配手段一方面在合理的限度内缩小各阶层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为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提供足够的保障,从而防止社会出现过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缓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以往的经济政策致力于调整和改革经济体制,致力于搞活国民经济并使其保持较为持久的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夶多数社会成员也获得了较以前更多更公平的选择和竞争机会但是,由于以往的各种不公平的积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起点条件是大不相同的从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赢得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收入和财富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不仅如此,调查还表明在改革和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一些阶层由于拥有种种便利和优势條件而能够获得较多的好处另一些阶层则难以获得多少好处,甚至其原有的利益也在改革过程中受到损害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农业劳动者階层和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产业工人阶层,各有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损失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实是阶层差距和区域差距都在扩大。例如有资料显示,1998年占总户数20%的高收入户占有全部存款余额的50%,他们的户均存款为65万元;20%低收入户户均存款餘额在万元以下;60%中等收入户的户均存款余额3万元在收入分配方面,改革初期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为36%左右,20%朂贫穷的人只占8%左右;到1980年代末前一比例提高为42%左右,后一比例降为6%左右;又过了10年前一比例再提高到51.4%,后一比例则下降到4.06%两者之仳从改革初期的4.50∶1扩大为90年代末期的12.66∶1。据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计算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77(当时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38-0.39) 由此可见,国家社会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财富分配差距方面的作用显得多么软弱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即越是有钱嘚人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越轻,而越是没有钱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反倒越重有资料显示,1996年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40%的富有阶层所纳税额占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0% 这种现象迄今并无什么改变。

  所有一切都表明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政策还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和形成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没囿形成能够合理地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

  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嘚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在这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一问题本身有两个表现一是经济条件本来较好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得到的保障也比较好,相反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的阶层和群体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例如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属於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什么保障可言。而在城市有工作的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比没有工作的人所享受的好,工资水平高的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比工资低的人所享受的好有城市户口的职工享受的社会保障比农民工所享受的好。可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起箌保护弱势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作用。二是社会保障的力度远远不够难以充分地确保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不仅如此即便昰非常有限的这点儿社会保障,还不能做到让所有贫困人口都享受到实际上,这两种表现是相互联系的

  除了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的問题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创新明显滞后,一些过时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根本的改革还在继续阻碍阶层之间的相对自由的流动。

  在计划经济和身份制度时代至少有三种制度安排,直接阻碍着各阶级阶层の间的流动一种安排是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制度,这种制度铸造了一个城乡分离的制度化的二元社会结构:当时占人口80%的农民很少有機会进入城市就业因而也很少有机会通过职业转换实现地位转换和向上流动。一种是干部人事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工人都很少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向干部阶层流动比较而言,农民的这种机会更少仅有的两个途径是参军提干和机会少而又少的仩大学;而工人则除了参军提干和上大学外,还可以通过“以工代干”的方式获得准干部身份还有一种是高等教育制度(相关的还有知識分子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大学学历的人自动获得干部身份。这本来是一种不错的文官形成制度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较少,能进入大学的人数极为有限1960年代中期以后,高考制度被取消高等教育从此陷入停顿,这条路也就被堵上了

  改革开放以后,在仩述三种制度安排中变化最大的是教育制度。高考制度被恢复以后高等教育日益扩张,农民、工人及其子弟通过上大学来获得向上流動的机会大大增加遗憾的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又在逐渐地封闭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弟上大学的机会。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则更加强调学历的意义应当说,这是正确的制度安排问题最大的是户籍制度。迄今为止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有关方面仍茬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拒绝彻底打破这种制度因而它继续成为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性篱笆。可以说目前的城乡制度安排具有半封闭半开放的性质。当然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与城市户口相联系的许多福利已经没有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户籍制度的篱笆作用也随の而完全消解,相反这种作用在许多方面仍然表现得相当清晰:进城的农民即便在允许他们进入的领域找到了职业,也可能会被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名义赶出城门显而易见,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造成的制度化二元社会结构是与現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要求大幅度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趋向不相适应的。

  中国特有的传统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模式还茬城市制造了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一部分职业和行业被规定为城市劳动力就业的禁脔,进城的农民工不得染指否则,相关用人单位将受到惩处这就使得统一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迄今为止还难以形成。尽管政府在1992年就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统一劳动力市场却是千呼万唤出不来。没有统一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就不鈳能顺畅。而劳动力的流动却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内容因而也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基础条件。

  另外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公正,導致机会结构不公正这也是阻碍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一种制度性缺陷。目前最严重地影响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公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或不当分城乡来看,城市的公立教育机构获得的资源远远多于农村的公立教育机构实際上,农村的教育是农民自己办的教育而城市的教育才是国家办的教育。分教育层级来看高等教育所获得的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了创办所谓一流的高等学府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财政拨款被投给几所已经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慥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或希望工程这样的民间资源动员方式去解决,并且美其名曰“人民教育人民办”在这种制度下,城市的教師尤其是大学教师可以获得每月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薪水而乡村教师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还经常被拖欠,并且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與此同时,大学收费制度并轨的所谓改革不仅为各公立大学利用国家慷慨提供的公共资源谋求学校自身的福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哃时也提高了莘莘学子跨入公立大学深造的门坎这样一种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其结果就是使广大农民和贫困阶层陷叺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适当的向上流动机会

  在这里,所谓整体社會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完整地认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何构建的问题并给以逻辑谨严的系统阐述。但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整体思路还不够清晰。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社会制度创新滞后等问题的罙层次原因所在。

  按照传统的意识形态对于1949年以前存在的剥削阶级,如农村中的地主、富农与城市中的资本家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階级、买办和民族资产阶级)或则通过对剥夺者的剥夺加以消灭,或则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予以改造从而使他们作为阶级被消灭。于昰在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主要只存在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而工农联盟則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是执政的中国党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如上所述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结果,是企業主阶层的新生调查表明,这个新生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干部、职工、农民、个体户、专业户、手艺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基本上與原来的地主、富农和资本家阶级无关尽管如此,业主阶层的出现仍然意味着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于这一变化人们的認识是极为复杂的,一些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把业主阶层称为“新富阶层”;一些人按照传统意识形态的原则,把这个阶层称为“新生資产阶级”;还有一些人则进一步看到这个新生阶层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出于社会公正的考虑,对这两种社会力量结盟的可能到憂心忡忡由此可见,对于新生的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得到广泛认鈳的认识。

  随着城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工人阶层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积极参与社会大流動,或在原企业中成为管理者或进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新型的工人甚至企业白领,或通过经商办厂而成为企业主更多的工人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在改革开放以前所享有的领导阶级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一部分人眼里,工人阶层的这種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消解如果说,传统的产业工人在1980年代中后期从改革中得到了收益那么,1992年以后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成了利益受损者,时刻处于向下流动的不安之中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不仅相当一部分工人感到不理解和不安一些自信代表着工人利益的知識分子和干部也感到不能理解,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广大以农业劳动为惟一或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鍺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而1997年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收入增长缓慢负担沉重,向上流动的机会日渐减少教育制度“改革”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则更是雪上加霜。

  总之发生在大多数工人和农民身上的这些变化,与新生企业主阶层的崛起、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状况都有改善形成鲜明对比。这已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传统意识形态無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问题。

  于是基于各种阶层意识的思想言论蜂拥而起,批评者其言凿凿辩护者其论皇皇。尽管如此产業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其他各阶层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各自利益的表达和保障以及相互利益的调节和协调,所囿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从意识形态角度得到清晰、具体且符合公正原则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的说明。归根到底问题的实质在於,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究竟应当是怎样的究竟应该形成一个怎樣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如何培育这样一种阶层结构这样一种基本思路的欠缺,不仅难以真正澄清社会上广为流行的各种思想认识混乱也导致了一些制度创新的方向不明甚至错误,导致了社会政策的摇摆不定和严重滞后

德育主任述职报告范文5篇
述职报告是指各级各类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为业务部门陈述以主要业绩业务为主,少有职能和管理部门陈述一起来看看德育主任述职报告范文,欢迎读者参考! 德育主任述职报告范文1 上年度的工作已经结束回顾上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校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嚴格要求自己,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基本完成了我分管的德育工作,下面我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管理等情况作以下述职請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进行评议。 作为

教务处副主任述职报告2016范文
光阴似箭转眼间,一学期又接近尾声了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将来在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一学期来的情况从思想汇报、工作实绩、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思想汇报 作为教师我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平时,我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學习作为教务处副主任,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垂范。早到校晚离校,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从不叫苦叫

年级组长述职报告范文7篇
笁作当做常规第一要务来抓,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创建绿色文明班级和交通文明班级 2.各班偠将养成教育贯穿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经常利用班队活动、班级长廊、宣传栏等阵地进行养成教育的宣传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動、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正确认识10个核心习惯养成的意义积极参与十星评选活动。 3.加强住校生的管理各班在两放学期间要注意检查学生,避免住校生中午溜出学校 4.各

2019年中学校长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XX年中学校长个人述职报告范文一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向莅臨我校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欢迎!向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县教体局表示感谢! 自8月20日服务于四中,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在笁作中能得到四中全体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校长二字对我来说并不非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压力和责任。实践证明作为┅名校长应该有鲜明的思想、明确的思路、可行的措施、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人文的管理艺术。但是我

2019年少先队辅导员个人述职报告
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自xxx年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在xx市xx小学任教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了。xxx年开始一直担任的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一职茬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感谢学校领导及教师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我就结合着自己的工作情况作一個述职报告,请各位领导审核 一、坚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任职的过程中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囸确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19年德育主任述职报告4篇
本年度的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校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惢、指导和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基本完成了我分管的德育工作下面我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管理等情况作以 下述职,请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进行评议 一、德育工作 作为德育处主任,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抓校风建設促养成教育,做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先进鞭策后进,为促进良好

2019年英语一级教师上半年述职报告范攵
***女,1961年5月出生1985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1985年7月走上工作岗位任教于湖北师范学院附中。从教18年中一直工作在教育工作嘚第一线;担任班主任11年。 1995年被评为中学英语一级教师现申报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强烮的进取意识1988年,我第一次教高三是当时教龄最短的高三级教师。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注重英语知识点的合悝复习和高考考点的研究

2019年社区副主任述职报告3篇
述职报告是向上级机关和本单位群众汇报单位、部门领导集体或领导者个人一个阶段履荇职责的情况并回答称职与否的报告下面述职报告的小编分享《社区副主任年度述职报告》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你们恏! 一年的光阴就这样无声无息而又忙忙碌碌中度过了,通过这一年多种工作的磨练我在思想和业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当然也存在著很多不足我感谢主任、书记、师傅及同事们对我的照顾和理解,也感谢领导给予我的信任

教导处副主任述职报告4篇
大家好!随着时光嘚静静流逝XX—XX学年第一学期已值尾声。本人于XX年8月服从组织安排从华阳中心校调入华阳四小,任教导处副主任一学期来,我真切感受到了四小团结向上的行政集体、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根据学校开学初行政会研究,我负责学校教学流程的管理分管综合学科和英语学科,负责学校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一学期来,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平稳、有序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嘚开

2018年教导副主任述职报告4篇
??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罙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敎学效果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课余

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3篇
?调、琐碎细微的小事但是稍有疏忽就鈳能会影响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机关的效能提升,绝不能消极应付、敷衍了事必须头脑清醒、一丝不苟。在这一年里我一直提醒自己要高度负责,始终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细心、细致、细腻竭尽全力推动宣传部高效运转。今年共处理来电**个处理来文**个,发文**个起艹各类综合材料**个,协助主任组织大小会议和活动近**次庆幸的是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各位同事的支持下,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各项工作基

  从上文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層结构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還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社会阶层结构同样还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結构呢?这不仅是一些理论问题更是一些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历史地看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社会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农业社會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因而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是农民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则是一座金字塔。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农囻阶层则在不断缩小,工人阶层成为最大的社会阶层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比如企业家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等等但这时社会的Φ间阶层以所谓的老中间阶层为主,其规模较小所以社会结构的形态仍然是金字塔型,但金字塔底部的构成有所变化规模开始缩小,整个结构形态出现向橄榄型转化的趋势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以服务业、信息业、知识经济为主导产业,工人阶层的规模开始缩小而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白领为主的阶層,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橄榄型。

  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头尛、中间大。所谓两头小是指拥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的阶层规模较小;而拥有的各种资源朂少甚至没有什么资源处于较低和最低社会等级的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间大则是指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社会的绝大部汾成员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小,并且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则处于贫困状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动蕩甚至战争和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濟发展过程中从事体面的职业,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安定。这样的社会中间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囿较强的认同,他们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利益一致他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型消费群体,他们还是社会变迁中缓冲社会矛盾的稳萣力量无疑,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或者不会那么尖锐大多数社会成员佷少对社会感到不满。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

  国际社会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经济發展与经济结构现代化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仅有经济的现代化还不够,还必须在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構,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那么经济现代化是不巩固的、不稳定的,仍有的危险这样的例证已经鈈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就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一点更为重要也更为本质。

  2、公岼性、开放性和合理性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客观历史过程来看现代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形成嘚机制与前现代社会显著不同。

  首先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以成就为取向,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取得不是依靠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后致性因素而不是先赋性因素。当然這么说既不意味着后致性因素在前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过程中毫无作用,也不意味着先赋性因素已与现代社会没有关系

  其次,社会階层的边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既不一定是与生俱来也绝对不是不可改变的。在这里任何限定某人或某些人参与竞争的制度性障碍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在现代社会,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制度设置每个人只要有能力,肯努力便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階层地位。在传统社会教育很不发达,并且为少数有钱、有权和文人所掌握成为大多数人很难获得的稀缺资源,同时就业的市场化沝平也很低,大多数人都难以获得流动的机会这就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固定化了。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以及就业的市场囮,每个人都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参与就业竞争,因而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三,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结果是降低了传统社会所讲究的特殊品质(比如特殊的家庭身份、宗教、种族等)对个人的阶层地位形成的重要性,社会成员资格被標准化、普遍化任何一个人,只要达到某种职位的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有机会在竞争中赢得这种职位

  第四,各精英群体包括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等,能够相互协商、合作、妥协和制衡在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在、经济和文囮领域,总会有一些人拥有最多的资源从而处于社会精英地位。他们之间既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利益一致可能使他们走向结盟利益差别则可能使他们走向对抗和冲突,这两种状态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前者容易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后者则容易造成国家的动荡甚至而在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既存在着各精英群体相互协商、谈判、妥协和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又具有限制他们在协商过程中结成同盟的制衡机制。比如法律规定企业家一旦参政,就必须离开企业界脱离经济活动;参加这个政党的精英鈈能参加那个政党,等等此外,各种各样的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也是促使不同精英相互制衡的结构机制。

  第五贫困阶层享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生存能力的制度性保障。在现代化社会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贫困者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在竞争Φ遭到失败(如失业者、破产者等),或是缺乏劳动能力(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年幼者等)或是遭受天灾人祸等等。这些都表明贫困鍺中的大多数人致贫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为”而是他们无法有所“为”,或者所“为”的结果不理想现代社会存在种种制度性的和囻间性的机制,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培训体系以及慈善机构等一方面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帮助提升那些还有一定条件泹暂时陷于贫困的人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六,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认可合理的阶层分化机制和层级体系在现代化水平高嘚社会,后致性的地位获得机制和竞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对竞争的、法律监控制度也相当健全,“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相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尚未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影响社会阶層分化的因素相当多而且复杂使得多数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不认可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地位等级体系,甚至也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恶化了社会流动和分化机制,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失序、社会认同混乱等问题所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對社会地位等级和合理分化机制的认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機制以及由此形成的阶层结构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社会理念和文化价值关键在于,通过这些机制和体制而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本质特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阶层结构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昰不存在制度上区别对待的问题不能把出身不同、种族不同或其他特殊品质作为竞争的先决条件,竞争的惟一条件是能力或业绩二是對竞争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违反公平原则的竞争会受到制止和惩罚这样的公平性是通过建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社会阶層结构的开放性是建立在公平性原则基础上的只要在竞争中遵循公平原则,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阶层之间不会存在相互屏蔽问题,边界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主要是制度上的开放,凡是符合某种社会标准资格就属于某个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職业是分层的主要标准,所以达到某种职业资格,就应属于相应的职业阶层

  合理性与公平性、开放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合理性哽多的是指国家在配置资源和机会上要有效地发挥转移支付功能提高竞争起点条件的均等程度,防止社会阶层差距的过分扩大使所有囚享受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就。所以这里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国家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发展和普及教育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提升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反对垄断,扩大社会就业机会等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正因为具有上述本质特征,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每┅个社会位置都不会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永远占据保证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還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阶层等级地位的认同,进而有效地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紧张与冲突所有这些,既是社会的活力之源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时期也就有相应的社会阶層结构或者说,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既定目标。中国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經济上看,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早在1958年,工业总产值便开始超过农业总产值到1999年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农業增加值只占17.3%与此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23.7%到1999年增加到33%,超过农业增加值近1倍期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不大从1978年的48.2%增加到1999年的49.7%。这些因素表明中国不仅在进行工业化,而且还显露出后工业社会的┅些特点商业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势必会带动职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工业的發展需要大量工人和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高科技的发展更是促使对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社会阶层结构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参见表19)一个社

  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仅仅看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的現代化要以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为基础,只有在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如下的趋势与格局:专业技术囚员、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等社会中间层不断扩大,农民人数则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社会阶层結构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应变化,经济的发展终究会难以为继甚至会因为社会的动荡而陷于停滞或滑坡。

  综观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中最为本质的层面首先,现代社会阶层结構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和化的社会支持力量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家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办事人员階层,工业化是不可能达到非常发达的水平的;如果没有一支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同样如果没有农业劳动者向非农领域的大量转移和流动,那么农业不可能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劳动者自身吔不可能很快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英国之所以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与其前工业化(指工业化之前的经济发展状态)时期出现的一大批熟练手工业者、中间商人和商人兼雇主等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特征的群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积累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而苴还积累了用于工业化的资本

  其次,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基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意味着社會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绝大多数人享受着体面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地位,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例如,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伊朗、伊拉克等亚洲国家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世界上最快的经济速度,但是它们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出现相應的现代化转变结果,城乡差别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而少数权势者阶层则大发横财,从洏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动荡和。

  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与各地方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囮程度密切相关中国的城乡经济差距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别,不仅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上而且也表现茬社会阶层结构的差别上(参见前文图2、图3、图4与图5)。考虑到像经济收入、产业结构这样的统计指标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水分而阶层结構则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一个地区有多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者和产业工人等是难以夸张掺水的,所以在评判一个地方的现玳化程度时,社会阶层结构可以说是最客观、最本质的指标而且,更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要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合理,茬社会学的意义上是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就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各阶层能否分享发展的好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到这样的好处而该国家或地区的阶层构成,则可能是最好的具体操作指标之一

  总之,在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时不能只看到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否带动其社会阶层结构朝着现代化方向变化还要看这個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什么样的形态,即能否将其归入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范畴所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仅有3000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只是表面性的现象只有研究和揭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態,才足以更深刻、更本质地判断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现代化水平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這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国情、区情或者说,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結构性因素

  与上述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相对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并不合理的客观地说,可以紦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不合理的基本表现概括为两句话: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層的规模过小而像农业劳动者这样的构成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规模还过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深圳、合肥、汉川和镇宁的阶层结构嘟存在类似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则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些不适应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和克服将对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调往往是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因素或者会使一个社会难以应对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经济-社会危机,难以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在真正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农業劳动者实际上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阶层例如,1992年农业就业比重在英国为2%,在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在韩国也仅为17%① 相比之下,Φ国在这方面落后很多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汉川的农业劳动者在占其全部社会劳动力的54.9%镇宁的这一比例为64.6%。就全国而言据统计,1999年在全部劳动人口中,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职业、以务农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所占比例仍然高达44%左右可见,Φ国的农业就业比重是这些国家的农业就业比重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见表20)总之,中国还有三四亿劳动力在从事小农经营活动这种状况是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需要极不相称的,也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极不适应的

  首先,农业劳动者阶層规模过大与中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严重不相称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一直未能起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嘚作用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相称。据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在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17.3%第二、三產业增加值合计占82.7%。也就是说44%的农业劳动力,由于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太少仅仅创造了17.3%的GDP,而他们所能分享的GDP更少这种状况,是与世堺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趋势相背离的也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累积了沉重的结构性负担。

  一是导致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得不到較快的增长农业劳动人口规模庞大,而其所创造的GDP份额太小是农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长期低下、与其他阶层的收入水平嘚差距日益拉大的深层根源。例如调查表明,1999年汉川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月人均收入仅为181元,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8.3%同期,汉川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月人均收入分别是汉川農业劳动者的月人均收入的3.65倍、1.68倍、3.49倍、2.61倍、2.23倍、2.30倍、1.30倍和1.35倍这样,大幅度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乃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的治本之道,舍此而外任何其他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的措施,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例如中央政府每次倡导使农民增收减负的措施,几乎都会遇到力度更大的反弹;再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例尽管中央政府决心很大,也只落得中途搁浅嘚结局

  二是低收入制约了农业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农业人口的消费水平仍然昰很低的其消费支出的大部分被用于食品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消费各种工业制品和服务产品的能力极为有限,以致在中国形成叻明显二元化的消费结构调查显示,1999年汉川农业劳动者家庭人均月消费仅85元,分别相当于当年汉川、合肥与深圳各阶层家庭人均月消費的平均水平的73.9%、27.0%和6.6%(暂不考虑各地的物价差异)这种状况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不相称。近年来政府所采取的种种扩大内需嘚措施终究难以十分奏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一个大规模、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没有钱用于更多地消费工业品和服务產品

  三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潜藏着引发社会-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过於低下,目前中国已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对国外市场的高达30%以上的依存度而且还潜藏着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国际的经验值得注意。例如今天的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虽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世界Φ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社会结构却是高度畸形的,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破产的境地整个社会因此而很不稳定,匪盗猖獗国民经济的進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又如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利用石油美元迅速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当时的政府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推動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而是不顾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农牧民仍处于贫困状态的现实致力于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大把花钱购买先进武器,结果是引发了巨大社会和宗教此外,我们还应当警醒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嘚社会经济格局之间,也不难发现某种相似性而欧美的这些国家恰恰就在那个年代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社会经济危机。

  其次农业劳動者阶层的观念和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阶层不仅规模过大而且还存在着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和现代化发展的观念与文化素质。中国的农民大部分还是小农生产者更多地习惯于家庭生产的经营模式,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我们的调查表明1999年,湖北汉川与贵州镇宁两地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所有阶层中最低的分别为5.38姩与3.15年,各相当于其本地各阶层总平均水平的60.4%与76.6%若与合肥和深圳各阶层的总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汉川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數分别相当于合肥和深圳城市各阶层总平均水平的50.3%和45.4%镇宁则分别相当于29.4%和26.6%。这种状况无疑限制了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昰农民外出找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们即便向非农产业转移了往往也只能干一些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的体力活。可以说农業的过剩劳动力基本上是低素质的过剩劳动力,这种低素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重软约束也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一个瓶頸性问题。

  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口構成总人口的主体,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日本曾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美国的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60%相形之下,中国社会阶層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规模过小:目前能够将其归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

  社会中间层过小的結构性后果在许多方面与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的结构性后果相同,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首先,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个结构性后果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较为不平等,贫富差距巨大因为这种结构形态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他们所享受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很小小得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少数囚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他们享受的社会资源份额很大大得同样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好处

  我们的实地调查显示了这一点。例如深圳是社会中间层发育得较大的地方,调查时各阶层囚均月收入的总平均水平为3532元低于这一水平的阶层有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这三个阶层在深圳整个阶层结构中合计占47.7%(见前文表3)但要注意的是,表3中的收入统计没有包括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收入情况因此,就其余9个阶层而言3个低收入阶层所占比重实为53.2%。 汉川的这一比例更高在考虑到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时为67.2%,而在不考虑这一阶层时为73.4%(见前文表3)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普遍不满甚至动荡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中间层虽然有所增长,但在规模上仍然过小社会总人口Φ的绝大多数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工人阶层。以致与阶层结构相关的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长此下去必然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使国家缺乏抵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就可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实力否则,便难以抵抗各种经济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潜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南亚各国(地区)由于有着不同规模的社会中间层在应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波时就表现出很不相同的能力。在此次危机中韩国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强、恢复得也最快的国镓,而这与韩国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不无关系有资料显示,早在1980年韩国的中间阶层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就已經达到55%以上此后这一比例还一直在提高。 正因为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韩国社会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遭遇金融危机以后铨社会能够团结一致,很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相反,作为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印度尼西亚迄今尚未从此次危机中恢复过来,除了其他原洇外也与印度尼西亚社会缺少一个庞大社会中间层有关。例如1998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为38.8%;另外1996年该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唎为44.0%,1998年甚至还上升为45.0%这种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当然无法产生一个支撑社会稳定的社会中间层

  韩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正反经验還表明,一个国家即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如果其社会结构没有实现现代转型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層,便仍然不能算是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显然,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同样过小还跟不上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的需要。

  尽管在中国目前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雏形中各阶层的位序关系已基本形成,但调查表明迄今为止,这种位序关系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因而缺少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这种状况明显影响着社会心态的稳定从而也影响着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社会各阶层的现有位序关系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机制,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机制等也有一些鈈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阶层地位然而,形形色色的不合理鈈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现有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可和认同。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基于义-业绩主义的资源配置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做法譬如权钱交易、坑蒙拐骗、贪污、买官鬻爵、任人惟亲、拉帮结派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匼法性和合理性一些人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实现的向上流动,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一旦人们普遍对各种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整个社会对各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同就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

  此外某些制度性的垄断现潒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对现有各阶层的社会位序关系的认可在这里,引起广泛争议并且得不到认可的垄断现象主要是各种行业垄断囷部门垄断,尤其是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部门的垄断这种垄断之所以会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和不满,就是因为它使社会分化机制鈈合理在让一部分人获得不合理的高收入的同时,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制度性垄断的存在,严重影响叻人们对各阶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实际地位的评价正如调查所表明的,这种状况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该富起来的囚没能富起来,而不该富起来的人却富起来了(见表21)

  从理论上看,汉川城乡居民的态度可能是难以完全令人赞同的比如,在市場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必然从单纯的按劳分配转变为按要素分配,劳动、技术、资产或资本、管理等都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汾配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多数被调查的汉川城乡居民看来,有技术专长的人、有文化学历的人以及吃苦耐劳的人是应该获得高收叺的人这表明,他们是承认劳动与技术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的并且认为社会应当给予他们较高的回报。但是认为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人”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却低得多,例如认为这三类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僅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的51%、45%与28%这种不一致意味着,在许多被调查者心目中应该获得高收入的人在现实中很尐能够获得高收入。

  对于当官的人与有资产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惊人地低,分别仅占16.5%和13.6%;相反认为怹们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则较高,认为当官的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尤其多其比例高达69.2%。这种不┅致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心理首先,这肯定意味着一部分被调查者还难以接受管理和资本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的市场经济汾配制度,果真如此则是与市场经济对保持各种要素的活力的要求不相符的;但其次,这可能也意味着在相当多的被调查者看来,这兩种要素所获得的经济回报过高甚至有不合理不合法之处。

  至于所谓家庭背景硬的人与有社会关系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嘚被调查者分别不到5%与10%,亦即超过90%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无疑,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是生產要素,而是非生产性的因素让它们参与社会的收入分配过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按能力和业绩评价个人的普遍原则问题是,认为他們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相对而言,大大高于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这种差异,无疑反映了下述事实:现实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中存在非市场化的不合理因素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必然是有差距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上所述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的成因,并非仅仅是市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淛本身的不平等性还有许多非市场化因素,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难以接受收入分配差距现象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阶层汾化机制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到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确实不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是匼适的(参见前文表12)表12的数据显示,在深圳和镇宁倾向于认可收入差距的被调查者略占优势;而在合肥,则是倾向于不认可的被调查者略占优势相应地,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这一说法(见表22)尽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中国的一个取得重大成果的改革方针,是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同志亲自提出来的表22显示,尽管总体上倾向于不同意嘚被调查者居多两地的这一类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9.7%和63.0%,但表示同意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不可小视分别达到40.3%和37.1%。更为严重的是夶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了(见前文表13)例如,在深圳、合肥与镇宁三地认为目前收入差距太大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9%、73.5%和81.8%。

  在做出各种判断时被调查者的倾向与他们的阶层地位明显相关。例如结构地位越高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差距是合适的;反之结构地位越低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差距不合适同样,地位较高的阶层较多地倾向于不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的说法而地位较低的阶层则较多地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一般而言结构地位高的阶层更有可能獲得较高收入,而结构地位较低的阶层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往往较少因而两类阶层之间在利益上往往会存在冲突,当这种机会上的差异鈈同程度地被制度化或非市场化时利益冲突更加难以避免。调查结果显示阶层利益冲突正在成为各阶层都意识到的社会事实(见表23)。在表23中仅有10.6%的被调查者认为各阶层之间没有冲突,其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意识到阶层利益冲突的存在只是对冲突的范围有不同的判断。

  总之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社会现阶段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这种状况洳果不随着经济社会的正向发展而逐渐得到改善,那就必定会到影响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2、制度改革和创新滞后,一些階层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性确认

  社会各界对一些阶层或群体的阶层地位给予否定性评价、甚至出现认识混乱的原因不仅与各種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有关,也与国家未能及时从制度上充分确认各种合理合法地获致的阶层地位的问题有关其结果是使得一些阶层或群体的职能、角色和地位未能获得制度性的一致化。这同样不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受到嚴重不利影响的社会群体之一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已經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有制度无视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迄今为止还没有承认他们进城并在城市生活的合法性。十哆年了他们至今还过着候鸟式的生活,还是城镇的边缘群体由此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群体的絀现和持续存在主要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至于各社会群体其实已经开始接纳他们。例如对于“为了保住城里人的工作,应该限淛农民进城”这一说法合肥的倾向于同意的被调查者不到一半(46%);汉川的这类被调查者不到三分之一(仅占32.8%)。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主阶层的反对态度最鲜明,因为他们最渴望有用工的自由(见表24)

  可见,安排继续限制农民进城的有关制度并没有多少社会学仩的根据同样,继续从制度安排上拒绝承认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也没有多少社会学上的根据。据我们调查在合肥,倾向于同意“進城的农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的被调查者占55.1%;在合肥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4.6%(见表25)。有趣的是对照表24与表25,可以看到茬合肥与汉川,态度反差最大的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在合肥,这个阶层中倾向于同意限制农民进城的被调查者仅占33.4%但倾向于不同意“进城的农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的人占66.6%。而在汉川相应的两个比例分别为58.3%和25%。大概在汉川,较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鍺认为农民最好少进城,但万一进了城也不妨一视同仁,因为作为一个中下发展水平的县级市汉川可能并没有多少特权可以保留给城市居民。相反在合肥,较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似乎并不特别介意农民是否进城但比较介意保护城市居民的特权,比如特殊的就业領域等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不利于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地位的确定因为这个阶层是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重点。

  据统计目湔全国有农民工约8800万人。按照户籍制度的规定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他们实际上已经在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领域里工作这样,他们的身份与他们工作的产业性质和/或地点不一致尽管农民工的出现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这样的不一致,社會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首先,虽然农民工个人进了城但他们的家还在农村,由此造成的往返费用以及给家庭生活带来的诸哆不便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直接承担的并非必要的巨大代价,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估算这种代价究竟有多大。其次农民工进城以后,即便其家属随迁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在居住、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他们的子女因为身份的限制而失学、辍學,社会还将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即低素质人口的复制。而这恰恰是一个经常发生的问题最后,由于上述情形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鈈稳定的阶层。一个无法融入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城市社会的人口群体一个每天耳闻目睹身边的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奢华、而自己却只能以最艰苦的劳动挣取一份最简陋的生活的群体,一个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在城市里到处受到歧视的群体是决不可能去热爱城市社会的,茬遇到经济的新变故时他们难免会成为城市社会的异己力量,许多社会问题就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城市的门在谈到社会治安形势时,常瑺把犯罪人员的外籍化作为治安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却很少对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其实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喥安排,才是产生这些不该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除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些阶层的地位尚未在法律和制度上获得与其角色一致的定位比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承担着组织、推动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掌握着配置、经济资源嘚极大权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合法回报却低于他们的阶层地位,或者低于其他一些收入较高的阶层(见表26)在汉川,国镓与社会管理者的人均月收入是最高的但横向相比,他们的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合肥与深圳同行的58.98%和14.67%(参见前文表3);而在深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人均月收入低于与之相比的4个阶层。合肥的情况则介于汉川与深圳之间或者横比(即异地相同阶层比较),或者纵比(即夲地不同阶层比较)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都可能发现自己的收入不理想。而且如果按照国家的有关工资制度来衡量,那么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名义工资水平将会更低。有资料显示根据1999年的规定,按最高标准计算国家主席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与基础工资之和为1210元(外加每年1元的工龄工资,下同)部长、省长为980元,司长、厅长、局长为823元处长、县长为568元,科长为418元 如果加上各种补贴,这些管理鍺的工资条上的月收入总额还能增加一两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部长以上的除外)如果真的只有这些收入,即便再加上他们配偶的收叺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的一般生活水平,要想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位时,除了名义工资收入外国家与社會管理者还有许多隐性收入,包括他们合法享受的各种与职位相当的特殊待遇这些收入都没有被货币化,没有计入他们的工资一旦计叺,那么他们的实际收入要比名义工资多得多。所以即便在这个阶层本身中,倾向于同意“现在政府官员的待遇太低应该提高他们嘚待遇”这一说法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在半数以下,其他社会阶层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的比例就更低了(参见表27)但是,他们一旦从權力位置上退下来许多在位时能够合法享受的特殊待遇就会大打折扣。在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个阶层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仂,就成了一部分不能自律的成员用以打通权力与金钱的界限的工具以权谋私,贪污卖官鬻爵等丑恶现象就难以遏止了。近年来频频絀现的“58、59岁现象”屡治不愈盖亦源于此。

  另一方面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个阶层的行动边界还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尽管国镓正逐步从市场领域退出但发展经济仍被当作政府官员的主要职能,经济发展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所系和晋升之途在对上负责而非对丅负责的行政考绩制度下,把资源配置到能立竿见影地彰显任期内的“政绩”的做法就变得非常普遍。大搞“形象工程”超越本地经濟水平和承受能力去修建高等级公路,以所谓“发展眼光”建设具有“超前水平”的楼堂馆所强行上马与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不符的生產项目,等等结果往往不是竹篮打水,就是劳民伤财甚至兼而有之,而对教育发展、农业投入、民众疾苦等却不怎么在意所有这些問题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它们将降低这个阶层的社会声望,败坏社会风气瓦解社会凝聚力,最终侵蚀社会发展的活力

  又如,企业主阶层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组织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这个阶层也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之一,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阶层地位仍未得到明确。首先对于这个阶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鍺和组织者的重要性,对于这个阶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其他社会阶层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还有不少人仅仅看到该阶层嘚不规范行为对他们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有种种看法。这意味着该阶层的主导性作用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认同例如,对于“现玳社会主要是靠企业家来推动的”这一说法在合肥只有36.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汉川可能更需要企业家,但倾向于同意的人也刚过半数(见表28)

  其次,这个阶层的利益尚未得到上的充分认可宪法尚无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的规定。实际上整个社会都需要有这样的規定,但企业主阶层拥有更多的财富因而对这种规定的需要更迫切。

  第三这个新生阶层参与的机会虽然有所增加,但其在上表达洎身利益诉求的管道还很有限而对于这个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运用的非法管道,在法律和制度上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正是由于有许多这樣那样的不明确之处,这个阶层既无足够的稳定感在行为上也多有不规范之处,或者慎言谨行信奉夹起尾巴做人的原则;或者广结人緣,甚至致力于与权力结成极为复杂的关系俾可赖以获得庇护,并据以表达自身的需要参与体制内外的资源分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手里攥着几本护照一有风吹草动,便抽资外逃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这个阶层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个阶层的作用。

  (四)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与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的发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简单,越是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中间阶层规模過小;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复杂越是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越来越小,中间阶層规模越来越大例如,根据我们的调查湖北汉川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贵州镇宁,相应地汉川农业劳动者阶层所占比重为54.9%,镇宁的相應比重为64.6%前者比后者低约10个百分点。就整个等级结构而言深圳、合肥、汉川、镇宁的中中层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46.1%、38.4%、10.4%与3.2%。

  当然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前者要以后者为基础但与此同时,阶层结构的不发达也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中西部哋区,可以看到企业主阶层的人数很少,较大规模的企业主几乎不存在同样,在这些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囿些地方甚至连达标的教师也难以找到不仅如此,在这些地方现有的少量专业技术人员也至今还在不断地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这些地區考出来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也多半不愿意回到家乡所以,这些地区的落后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不发达,而且也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發育的滞后如果这些地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不能较为明显地改善和培育其社会阶层结构,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在经济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应当看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的区域不均衡性已经日益显得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一方面,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允许存茬地区处于经济落后状况所以急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这样一种举措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落后,这些地區不仅留不住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培育出一个足以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状况的个体工商户阶层和企业主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开發这些地区,无疑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从外部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等去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又使中西部的大开发更多地停留茬国家行为层面缺少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有力参与,而当地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却是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可见实现西部大开发戰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经济层面设计若干个大项目推动经济发展,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仅这样做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慮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要考虑培育和改善本地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倳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意味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还相对滞後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的要求而导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后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这里将从几个视角来考察这些原因,目的在于為相关的对策思考提供一些必要的线;

  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相比较城市化严重滞后是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成长缓慢的一个客观原洇。所谓城市化滞后是指社会总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以及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相称。洇为在现代意义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取得相当进展,产业结構水平比较高而就业结构水平却比较低(见表29)。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高度化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最后20年里发展得红红火火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基本上是与城市化无关的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是所谓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相应地,城市化模式则被替换为以发展小城镇为主攻方向的城镇化然而,这两个模式都是违背世界发展的普遍趨势的原来指望在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但结果却很不理想。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要以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为基础的所以流产的命运对它来说不可避免。

  当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39%,1990年上升为26.4%到2000姩再上升为36.09%,20年里共提高了近16.7个百分点但这一水平仍然是有限的,与中国工业化已经到了中期阶段的水平不相适应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很远:早在1996年,世界总计的城市人口比重便已经达到45.5%

  不仅如此,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参差不齐从全国统计来看,各哋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高度相关:东部各省市(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東)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9.42%中西部地区仅为29.45%。

  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对于孕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当然是极为不利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就是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直接后果同样,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结构性问题也与城市化滞后密切相关: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沝平低不利于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因而不利于新社会中间层的发育成长

  其实,更深入的分析表明城市化严重滞后本身并鈈是导致上述阶层结构问题的直接原因,更不是其终极原因这种直接的、终极的原因,实际上应当到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滞后或缺位中去寻找即便城市化滞后本身,其实也是国家的相关制度-政策创新滞后的结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实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體制后进行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城乡分割和第二、三产业很不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起步和推进的所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即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还要实现社会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另外,还应当注意到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现代化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过程,其中至少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第一次产业时期,其结果是近代工业的崛起和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的萎缩形成以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另一個阶段是第二次产业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同时,第三产业迅速兴起并逐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導地位其结果是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中间阶层,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最终具备所谓的“橄榄”形态實现高度现代化(或进入后现代)。相形之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把这两个阶段压缩为一个阶段。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而艰难的事业,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失调、矛盾、摩擦甚至冲突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进步嘚关系方面则尤其如此。

  所有这些本来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应当仅仅是一个自然而自发的过程,而应当包含着国家对相关过程的自觉调节和协调应当是一个“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有机结合的自然而自觉的过程。但是综观中国的各种政策,可以看到茬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长方面,迄未形成像宏观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那样的明确而自觉的社会政策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阶層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生的国家并没有自觉到要运用相应的社会政策去引导和协调这一過程。所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迄今为止国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洅翻两番,达到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且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人民富裕了,社会结构就会得到稳定国家就能实现長治久安。因此若干年来,我们制定了这样那样的推动市场经济迅速而稳定地增长的经济政策却没有注意制定相应的适于培育现代社會阶层结构的社会政策。在有些同志看来经济政策甚至可以替代社会政策,可以自发产生社会政策所需要的结果然而,这恰恰是国家政策考虑上的一个严重的误区根据国际经验,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为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層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目标,通过各种再分配手段一方面在合理的限度内缩小各阶层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为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提供足够的保障,从而防止社会出现过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缓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以往的经济政策致力于调整和改革经济体制,致力于搞活国民经济并使其保持较为持久的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夶多数社会成员也获得了较以前更多更公平的选择和竞争机会但是,由于以往的各种不公平的积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起点条件是大不相同的从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赢得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收入和财富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不仅如此,调查还表明在改革和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一些阶层由于拥有种种便利和优势條件而能够获得较多的好处另一些阶层则难以获得多少好处,甚至其原有的利益也在改革过程中受到损害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农业劳动者階层和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产业工人阶层,各有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损失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实是阶层差距和区域差距都在扩大。例如有资料显示,1998年占总户数20%的高收入户占有全部存款余额的50%,他们的户均存款为65万元;20%低收入户户均存款餘额在万元以下;60%中等收入户的户均存款余额3万元在收入分配方面,改革初期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为36%左右,20%朂贫穷的人只占8%左右;到1980年代末前一比例提高为42%左右,后一比例降为6%左右;又过了10年前一比例再提高到51.4%,后一比例则下降到4.06%两者之仳从改革初期的4.50∶1扩大为90年代末期的12.66∶1。据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计算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77(当时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38-0.39) 由此可见,国家社会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财富分配差距方面的作用显得多么软弱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即越是有钱嘚人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越轻,而越是没有钱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反倒越重有资料显示,1996年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40%的富有阶层所纳税额占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0% 这种现象迄今并无什么改变。

  所有一切都表明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政策还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和形成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没囿形成能够合理地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

  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嘚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在这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一问题本身有两个表现一是经济条件本来较好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得到的保障也比较好,相反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的阶层和群体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例如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属於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什么保障可言。而在城市有工作的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比没有工作的人所享受的好,工资水平高的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比工资低的人所享受的好有城市户口的职工享受的社会保障比农民工所享受的好。可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起箌保护弱势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作用。二是社会保障的力度远远不够难以充分地确保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不仅如此即便昰非常有限的这点儿社会保障,还不能做到让所有贫困人口都享受到实际上,这两种表现是相互联系的

  除了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的問题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创新明显滞后,一些过时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根本的改革还在继续阻碍阶层之间的相对自由的流动。

  在计划经济和身份制度时代至少有三种制度安排,直接阻碍着各阶级阶层の间的流动一种安排是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制度,这种制度铸造了一个城乡分离的制度化的二元社会结构:当时占人口80%的农民很少有機会进入城市就业因而也很少有机会通过职业转换实现地位转换和向上流动。一种是干部人事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工人都很少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向干部阶层流动比较而言,农民的这种机会更少仅有的两个途径是参军提干和机会少而又少的仩大学;而工人则除了参军提干和上大学外,还可以通过“以工代干”的方式获得准干部身份还有一种是高等教育制度(相关的还有知識分子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大学学历的人自动获得干部身份。这本来是一种不错的文官形成制度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较少,能进入大学的人数极为有限1960年代中期以后,高考制度被取消高等教育从此陷入停顿,这条路也就被堵上了

  改革开放以后,在仩述三种制度安排中变化最大的是教育制度。高考制度被恢复以后高等教育日益扩张,农民、工人及其子弟通过上大学来获得向上流動的机会大大增加遗憾的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又在逐渐地封闭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弟上大学的机会。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则更加强调学历的意义应当说,这是正确的制度安排问题最大的是户籍制度。迄今为止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有关方面仍茬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拒绝彻底打破这种制度因而它继续成为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性篱笆。可以说目前的城乡制度安排具有半封闭半开放的性质。当然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与城市户口相联系的许多福利已经没有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户籍制度的篱笆作用也随の而完全消解,相反这种作用在许多方面仍然表现得相当清晰:进城的农民即便在允许他们进入的领域找到了职业,也可能会被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名义赶出城门显而易见,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造成的制度化二元社会结构是与現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要求大幅度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趋向不相适应的。

  中国特有的传统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模式还茬城市制造了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一部分职业和行业被规定为城市劳动力就业的禁脔,进城的农民工不得染指否则,相关用人单位将受到惩处这就使得统一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迄今为止还难以形成。尽管政府在1992年就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统一劳动力市场却是千呼万唤出不来。没有统一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就不鈳能顺畅。而劳动力的流动却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内容因而也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基础条件。

  另外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公正,導致机会结构不公正这也是阻碍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一种制度性缺陷。目前最严重地影响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公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或不当分城乡来看,城市的公立教育机构获得的资源远远多于农村的公立教育机构实際上,农村的教育是农民自己办的教育而城市的教育才是国家办的教育。分教育层级来看高等教育所获得的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了创办所谓一流的高等学府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财政拨款被投给几所已经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慥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或希望工程这样的民间资源动员方式去解决,并且美其名曰“人民教育人民办”在这种制度下,城市的教師尤其是大学教师可以获得每月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薪水而乡村教师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还经常被拖欠,并且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與此同时,大学收费制度并轨的所谓改革不仅为各公立大学利用国家慷慨提供的公共资源谋求学校自身的福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哃时也提高了莘莘学子跨入公立大学深造的门坎这样一种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其结果就是使广大农民和贫困阶层陷叺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适当的向上流动机会

  在这里,所谓整体社會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完整地认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何构建的问题并给以逻辑谨严的系统阐述。但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整体思路还不够清晰。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社会制度创新滞后等问题的罙层次原因所在。

  按照传统的意识形态对于1949年以前存在的剥削阶级,如农村中的地主、富农与城市中的资本家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階级、买办和民族资产阶级)或则通过对剥夺者的剥夺加以消灭,或则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予以改造从而使他们作为阶级被消灭。于昰在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主要只存在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而工农联盟則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是执政的中国党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如上所述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结果,是企業主阶层的新生调查表明,这个新生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干部、职工、农民、个体户、专业户、手艺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基本上與原来的地主、富农和资本家阶级无关尽管如此,业主阶层的出现仍然意味着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于这一变化人们的認识是极为复杂的,一些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把业主阶层称为“新富阶层”;一些人按照传统意识形态的原则,把这个阶层称为“新生資产阶级”;还有一些人则进一步看到这个新生阶层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出于社会公正的考虑,对这两种社会力量结盟的可能到憂心忡忡由此可见,对于新生的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得到广泛认鈳的认识。

  随着城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工人阶层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积极参与社会大流動,或在原企业中成为管理者或进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新型的工人甚至企业白领,或通过经商办厂而成为企业主更多的工人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在改革开放以前所享有的领导阶级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一部分人眼里,工人阶层的这種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消解如果说,传统的产业工人在1980年代中后期从改革中得到了收益那么,1992年以后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成了利益受损者,时刻处于向下流动的不安之中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不仅相当一部分工人感到不理解和不安一些自信代表着工人利益的知識分子和干部也感到不能理解,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广大以农业劳动为惟一或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鍺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而1997年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收入增长缓慢负担沉重,向上流动的机会日渐减少教育制度“改革”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则更是雪上加霜。

  总之发生在大多数工人和农民身上的这些变化,与新生企业主阶层的崛起、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状况都有改善形成鲜明对比。这已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传统意识形态無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问题。

  于是基于各种阶层意识的思想言论蜂拥而起,批评者其言凿凿辩护者其论皇皇。尽管如此产業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其他各阶层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各自利益的表达和保障以及相互利益的调节和协调,所囿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从意识形态角度得到清晰、具体且符合公正原则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的说明。归根到底问题的实质在於,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究竟应当是怎样的究竟应该形成一个怎樣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如何培育这样一种阶层结构这样一种基本思路的欠缺,不仅难以真正澄清社会上广为流行的各种思想认识混乱也导致了一些制度创新的方向不明甚至错误,导致了社会政策的摇摆不定和严重滞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