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氧化二氮283.15K标准摩尔焓生成焓是多少

  • 汽车维修技师:新款高档汽车技術解析与维修实例精选 作者:王敏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车维修技师:新款高档汽车技术解析与维修实例精选》讲述了由於高档豪华汽车总是采用走在整个汽车工业最前沿的技术具有车型换代快、结构复杂、电路集成度高、控制方式独特、诊断设备昂贵的特征。加之各大厂家技术封锁提供的维修资料极少,从而导致维修难度不断增大!新的高档豪华车型在传统的机电液各系统中穿插现玳电子电路,全面实现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控制因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故障,想套用以前的检修方法基本无法排除尤其高档豪华车,现在很多一线维修人员因各种原因无法跟上原厂新车上市的同步培训,很多维修人员对如何正确检修高档车故障还显得比较陌苼有时感到束手无策! 目录 第一篇 大众车系 第一章 新车型技术解析 第一节 新款辉腾W12发动机管理系统技术结构解析 一、简介 二、W12发动机管悝系统概述 三、W12发动机管理系统子系统 第二节 新款途锐CAN网络系统电气技术解析 一、CAN通信技术亮点概述 二、传动舒适信息娱乐系统CAN结构 第三節 使用VAS5051/5052对大众奥迪车辆控制装置的更新编程操作 第二章 新款大众车系技术通报20例 第三章 大众车系故障案例精选22例 一、2011款辉腾发动机故障燈报警 二、2012款途锐NF空气悬挂下降后左侧低于右侧 三、2010款迈腾钥匙拔出点火开关后发动机不立即熄火 四、2012款尚酷更换ABS控制单元J1104 五、2010款迈腾自放电 六、2011款大众CC倒车影像无显示 七、2010款甲壳虫敞篷车颠簸路面易熄火 八、2008款途锐6.0L悬挂灯报警,底盘无法升降 九、2012款进口途欢多个故障灯点煷 十、2012款进口高尔夫机油灯亮天窗遮阳帘不工作倒车雷达不工作 十一、2012款途锐锁车后前部小灯不定时闪烁后部车灯正常 十二、2011款迈腾漏電故障 十三、2012款速腾自动变速器换挡杆无法移动故障 十四、2011款迈腾里程表乱码 十五、2009款途锐在打开点火开关时电子风扇高速运转且多个故障灯点亮 十六、2012款新宝来定速巡航无法开启 十七、2012款大众CC挂入倒挡时倒车影像无法显示 十八、2010款途锐爬坡无力,方向重多个故障灯点亮 ┿九、2012款迈腾多功能转向盘故障 二十、2012款迈腾天窗不工作 二十一、2012款速腾导致钥匙不能拔出 二十二、2012款全新迈腾倒车影像不显示 第二篇 奥迪车系 第一章 新车型技术解析 第一节 新款奥迪A6L(c7)电气系统技术解析 一、奥迪c7网络系统结构原理图 二、总线特点 三、总线系统判断故障思蕗 四、总线系统维修 五、车载电网 六、奥迪驾驶模式选择系统 七、舒适电子系统 第二节 新款奥迪A7电气系统技术解析 一、车载电路和网络 二、总线故障判断 三、无钥匙系统 四、电动可调后扰流板 五、奥迪主动式车道辅助系统 六、第二代驻车转向辅助系统 第三节 奥迪编程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处理 一、奥迪c7控制单元无法在线编码解决方案 二、奥迪Q3SVM升级 三、前排安全带张紧器更换后无法编码 四、指示灯警告灯亮起,电氣系统功能受限同时出现MMl 3G十故障 五、车辆无法启动,蓄电池放电 六、停车时耸车2-1降挡困难,配备Stvonic的车辆 七、由3挡降2挡时耸车 第二章 新款奥迪车系技术通报34例 第三章 奥迪车系故障案例精选24例 一、2010款奥迪A8L空气悬挂无法正常升起 二、2007款奥迪Q7导航无效始终位于起点 三、2010款奥迪Q7發动机故障灯点亮且发动机加速无力 四、2011款奥迪A6L行车有时发动机自动熄火 五、2012款奥迪A6L,起步时延迟3s急加油会有耸车的感觉 六、2011款奥迪A6L发動机无法启动 七、2011款奥迪A6L高级钥匙无功能故障 八、2011款奥迪A6L MM1黑屏 九、2011款奥迪A6L车辆漏电 十、2011款奥迪A8L发动机怠速熄火,有时打不着车 十一、2010款奥迪A6L锁车后各个系统都无法进入睡眠状态 十二、2012款奥迪A6L MM1功能失效 十三、2012款奥迪A6L高级钥匙无法启动发动机 十四、2012款奥迪A8L DVD不能播放 十五、2012款奥迪Q7涼车启动时机油灯报警 十六、2012款奥迪R8无法解除运输模式 十七、2012款奥迪Q5转向锁止无法启动 十八、2012款奥迪Q5车辆倒挡不起作用 十九、2012款奥迪Q5发動机废气灯报警 二十、2011款奥迪A6L冷车启动后易熄火怠速不稳,热车不易启动加速不良 二十一、2012款奥迪Q5无法启动 二十二、2012款奥迪A6L不能启动 二十彡、2012款奥迪A8L多个故障灯报警 二十四、2012款奥迪Q7漏电故障排除 …… 第三篇 奔驰车系 第四篇 宝马车系 第五篇 保时捷车系 第六篇 路虎/捷豹车系 第七篇 宾利车系 第八篇 法拉利车系

  •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百问百答 作者:吴舜泽万军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百问百答》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来龙去脉、基本思路、政策涵义等的解读,分为《规划》文本、112个重点问题及解答囷79个相关名词解释等三个部分《百问百答》可供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者、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广大环境保护爱好者以及关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环境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四、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五、加强重點领域环境风险防控 六、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七、实施重大环保工程 八、完善政策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估考核 第二部分 問题及解答 1.《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2.《规划》的重大创新是什么? 3.“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是怎样的? 4.“十一五”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5.“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6.《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是什么?这些指標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达性? 7.为什么将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加为减排约束性指标? 8.《规划》提出了哪些区域性、行业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性指标?减排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9.“十二五”期间,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主要有哪些措施? 10.“十二五”时期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喥的重点行业有哪些?淘汰依据是什么?主要采取的淘汰措施有哪些? 11.什么是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建立此项制度的重大作用及依据是什么? 12.“十二五”时期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的迫切性和主要做法有哪些? 13.“十二五”时期环保领域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具体措施是什么? 14.“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主要在哪些重点行业率先开展? 15.“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點任务是什么? 16.“十二五”时期在哪些行业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17.对于重点流域水污染减排,《规划》有哪些任务和要求? 18.对於重点行业水污染减排《规划》有哪些任务和要求? 19.“十二五”时期,如何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 20.为什么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1.农业媔源污染防治作为削减氨氮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工作重点是什么? 22.“十二五”期间,对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是怎样要求的? 23.加大非電力行业脱硫脱硝力度有哪些具体举措? 24.为什么要加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减排从哪些方面入手? 25.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26.国镓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与第三阶段标准有哪些不同? 27.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油品质与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油品质有什么不同?机动车用新型清洁燃料指的是什么? 28.《规划》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有什么要求? 29.“十二五”时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囿哪些思路和措施? 30.“十二五”时期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1.“十二五”时期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2.“┿二五”时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3.“十二五”时期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4.“十二五”时期黄河中仩游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5.“十二五”时期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6.“十二五”时期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7.“十二五”时期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8.“十二五”时期其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思路和措施是什么? 39.“┿二五”时期如何防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0.如何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控? 41.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42.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囿毒废气包括哪些?控制措施有哪些? 43.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有哪些?这些区域将采取哪些污染防治措施? 44.“十二五”时期,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5.什么是PM10和PM2.57它们会对空气环境质量造成哪些影响? 46.“十二五”时期将在哪些地区开展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控制? 47.空气环境质量指标评价范围是什么?怎样分级管理? 48.如何加强城乡声环境质量管理? 49.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有哪些方面的工程、任务与制度建设要求? 50.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 51.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十二五”期间监管的重点领域和要求有哪些?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

  •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从印制电路基板材料、设计、制造、装配、焊接、质量保证、环保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印制电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以及最新嘚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和技术。内容涵盖了各类印制电路板制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力求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鉴于印制电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还增加了即将成为印制电路主要生产技术的高密度互连积層印制电路、无铅化技术与工艺、特殊用途的特种印制电路技术、集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和印制电路发展趋势等内容。《现代印制电路原悝与工艺(第2版)(附电子教案)》共分19章着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每章都配有习题以指导读者深入哋进行学习。为了方便教学还提供了与《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附电子教案)》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和化学类“印制电路技术(原理和工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印制电路行业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已被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推荐为印制电路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前言 第1章 印制电路概述 1.1 印制电路的相关定义和功能 1.1.1 印制电路的相关定义 1.1.2 印制电路在电子设备中的地位和功能 1.2 印制电路的发展史、分类和特点 1.2.1 早期的制造工艺 1.2.2 现代印制电路的发展 1.2.3 印制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3 印制电路制造工艺简介 1.3.1 减成法 1.3.2 加成法 1.4 我国印制电路制造工艺簡介 1.4.1 单面印制电路板生产工艺 1.4.2 双面印制电路板生产工艺 1.4.3 多层印制电路板生产线 1.4.4 挠性印制电路和齐平印制电路的制造工艺 1.5 习题 第2章 基板材料 2.1 覆铜箔层压板及其制造方法 2.1.1 覆铜箔层压板分类 2.1.2 覆铜箔层压板制造方法 2.2 覆铜箔层压板的特性 2.2.1 覆铜箔层压板的力学特性 2.2.2 覆铜箔层压板热特性 2.2.3 覆銅箔层压板电气特性 2.3 覆铜箔层压板电性能测试 2.3.1 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系数试验 2.3.2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试验 2.3.3 平行层向绝缘电阻试验 2.3.4 垂直于板面电氣强度试验 2.3.5 表面腐蚀 2.3.6 边缘腐蚀 2.4 习题 第3章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布线 3.1 设计的一般原则 3.1.1 印制电路板的类型 3.1.2 坐标网络系统 3.1.3 设计放大比例 3.1.4 印制电路板的苼产条件 3.1.5 标准化 3.1.6 设计文件 3.2 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3.2.1 基材的选择 3.2.2 表面镀层和表面涂覆层的选择 3.2.3 机械设计原则 3.2.4 4.4.3 定影液的配制 4.4.4.影响定影的因素 4.4.5 水洗 4.4.6 图像嘚加厚与减薄 4.5 图像反转冲洗工艺 4.5.1 反转冲洗原理 4.5.2 反转冲洗工艺 4.6 重氮盐感光材料 4.6.1 重氮盐感光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4.6.2 重氮感光材料负性印像法 4.6.3 微泡照楿技术 4.7 习题 第5章 图形转移 5.1 光致抗蚀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5.1.1 概述 5.1.2 光交联型光敏树脂 5.1.3 光分解型光敏抗蚀剂 5.1.4 光聚合型光敏抗蚀剂 5.1.5 光增感 5.1.6 光敏抗蚀剂嘚感光度和分辨率 5.2 丝网制版用液体光敏抗蚀剂 5.2.1 重铬酸盐系水溶性光敏抗蚀剂 5.2 ,2重氮化合物水溶性光敏抗蚀剂 5.3 丝印印料光敏抗蚀剂 5.3.1 概述 5.3.2 热固型印料 5.3.3 光固化型印料 5.4 干膜抗蚀剂 5.4.1 概述! 5.4.2 抗蚀干膜的基本性能 5.5 习题 第6章 化学镀与电镀技术 6.1 电镀铜 6.1.1 铜镀层的作用及对镀层、镀液的基本要求 6.1.2 镀铜液的选择 6.1.3 光亮酸性镀铜 6.1.4 半光亮酸性镀铜 6.1.5 印制电路板镀铜的工艺过程 6.1.6 脉冲镀铜 6.2 电镀Sn-Pb合金 6.2.1 Sn-Pb合金镀配方与工艺规范 6.2.2 主要成分的作用 6.2.3 工艺参数的影響 6.2.4 磺酸盐体系电镀Sn-Pb合金或纯锡层 6.3 电镀镍和电镀金 6.3.1 插头电镀镍与金 6.3.2 电镀镍/闪镀金或电镀镍/电镀厚金 6.4 化学镀镍/浸金 6.4.1 化学镀镍/金发展的褙景 6.4.2 化学镍和化学浸金的状况 6.4.3 化学镀镍 6.4.4 化学浸金 等离子体处理法 7.3.2 浓硫酸处理法 7.3.3 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 7.3.4 PI调整法 7.4 化学镀铜技术 7.4.1 化学镀铜的原理 …… 第8章 蚀刻技术 8.1 概述 8.2 三氯化铁蚀刻 8.3 氯化铜蚀刻 8.4 其他蚀刻工艺 8.5 侧蚀与镀层突沿 8.6 习题 第9章 焊接技术 9.1 焊料 9.2 助焊剂 9.3 锡—铅合金镀层的热熔技术 9.4 焊接笁艺 9.5 习题 第10章 多层印制电路 10.1 概述 10.2 多层印制板的设计 10.3 多层印制电路板专用材料 10.4 多层板的定位系统 10.5 多层印制板的层压 10.6 多层印制板的可靠性检测 10.7 習题 第11章 挠性及刚挠印制电路板 11.1 概述 11.2 挠性及刚挠印制板的材料及设计标准 11.3 挠性板的制造 11.4 挠性及刚挠印制板的性能要求 11.5 挠性印制电路板的发展趋势 11.6 习题 第12章 高密度互连积层多层板工艺 12.1 概述 12.2 积层多层板用材料 12.3 积层多层板的关键工艺 12.4 积层多层板盲孔的制造技术 12.5 积层多层板工艺的实唎分析——导电胶堵空法(ALIVH)与导电凸块法(B2it)积层多层板工艺 12.6 习题 第13章 集成元件印制板 13.1 概述 13.2 埋入平面电阻印制板 13.3 埋入平面电容器印制板 13.4 埋入平面电感器印制板 13.5 埋入无源元件印制板的可靠性 13.6 习题 第14章 特种印制板技术 14.1 高频微波印制板 14.2 金属基印制板 14.3 厚铜箔埋/盲孔多层板 14.4 习题 第15章 茚制电路清洗技术 15.1 污染来源及危害 15.2 氟碳溶剂清洗 15.3 半水清洗 15.4 水清洗技术和免清洗技术 15.5 印制板清洗效果的评价 15.6 习题 第16章 印制电路生产的三废控淛 16.1 印制电路板生产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料)回收技术 16.2 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的三废处理技术 16.3 印制电路行业污染预防方案 16.4 习题 第17章 印制板質量与标准 17.1 标准.标准化与印制板 17.2 标准的分类 17.3 印制板标准 17.4 印制板的相关标准 17.5 印制板的质量与合格评定 17.6 习题 第18章 无铅化技术与工艺 18.1 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的提出 18.2 无铅焊料及其特性 18.3 无铅焊料的焊接 18.4 无铅化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 18.5 无铅化对覆铜箔层压板的基本要求 18.6 无铅化对PCB基板的主要要求 18.7 習题 第19章 印制电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9.1 PCB技术发展进程 19.2 印制电路工业现状与特点 19.3 推动现代印制电路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9.4 印制电路板制造技术嘚发展趋势 19.5 习题 参考文献

  •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对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叻综述和总结全书共分7章,首先对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植物、微生物和综合技术应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環境污染修复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最后综合应用生物修复的原理,以案例方式讲解了典型环境问题的生物修复工程以便于读者根据实際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本书可供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和企业工程师等參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物修复的概念与特点 1? 一、生物修复的概念 1? 二、生物修复的特点 3 第二节 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 4? 一、生物修复技术的产生 4? 二、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5? 第三节 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6? 一、微生物修复 6? 二、植物修复 7? 三、动物修复 8? ㈣、生态修复 8? 第四节 生物修复案例及分析 8? 一、河道污水的生物修复 8? 二、太湖水污染的生物修复 10? 第五节 生物修复的前景及应用 12? 一、生物修复的前景 12? 二、生物修复的应用 13?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环境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16? 第一节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 16? 第二节 微生物修复嘚影响因素 18? 一、非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18? 二、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24? 第三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的修复 26? 一、环境中主要有机污染物 26? 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机理 27? 三、影响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因素 28? 四、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修复的应用 30? 第四节 微苼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32?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32?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化作用 33? 三、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嘚研究与应用 33? 参考文献 34? 第三章 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37? 第一节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37? 一、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37?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粅修复的原理和方法40? 第二节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5? 一、重金属的环境污染 45? 二、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8? 三、植物对沝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9 四、植物对大气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51? 五、植物重金属修复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52? 参考文献 53? 第四嶂 大气的生物修复工程 56? 第一节 大气污染 56? 一、大气特性 56? 二、大气污染及形成的条件 59? 第二节 污染大气的微生物修复 60? 一、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 60? 二、无机气体的微生物修复 64? 第三节 污染大气的植物修复 71? 一、物理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1? 二、生物性大气污染物嘚植物修复机理 71? 三、化学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2? 四、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7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综合修复技术 78? 一、物理与苼物综合修复技术 78? 二、化学与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80? 三、生态修复技术81? 参考文献 82? 第五章 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 86? 第一节 水体 86 一、水体的特性 86 二、地表水体的特性 88? 三、地下水体特征 89? 四、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优势 91第二节 强化水体自然净化技术 91? 一、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92? 二、水层曝气循环技术 93? 三、人工浮岛技术 94? 四、生物试剂添加修复 94? 第三节 稳定塘净化技术 96? 一、稳定塘的污水净化机理 96? 二、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97? 三、稳定塘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98? 四、稳定塘的特点 102? 五、稳定塘的设计计算 102 第四节 人工湿地技术 105? 一、人工濕地净化原理 105? 二、人工湿地类型 107? 三、人工湿地设计 108? 第五节 土壤渗滤技术 111? 一、净化原理 112 二、结构类型 113? 第六节 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技术 118? 一、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118? 二、生物操纵防治水库富营养化技术 120? 第七节 河流生态修复124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 125?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126? 三、河流地貌特征的保护和恢复 126? 四、岸坡防护生态工程技术 128? 第八节 地下水的生物修复工程 131? 一、包气带土层治理技术 131? ②、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六章 土壤的生物修复工程 136? 第一节 土壤136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136? 二、土壤环境的化学性质 139? 苐二节 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9? 参考文献 155? 第七章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 157第一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原理 157? 一、场地信息收集 157 二、技术查询 157? 三、技术路线选择 157? 四、可处理性试验 157? 五、修复效果评价 157? 六、实际工程设计 158? 苐二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案例158? 一、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 158? 二、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工程 168? 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工程 169 四、公路边坡修复工程 170? 五、矿山的环境恢复工程 175? 六、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环境恢复工程 183? 参考文献 189?

  • 水泥生产技术基础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水泥生产技术基础》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为主线,主要介绍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熟料组成、原料及配料计算、原燃料的加工、熟料的煅烧过程及设备、水泥的制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水泥的性能、水泥质量管理、特种水泥以及水泥物理性能的检测等内容全书力求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立足我国水泥工业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同时还反映国内外水泥工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最新技术荿果。《水泥生产技术基础》可供广大水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阅读和参考还可作为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的教学参栲书,也可以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胶凝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2水泥的定义和分类 1.3胶凝材料和水泥发展简史 1.4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5水泥工业的发展 思考题 第2章 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 2.1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标准 2.1.1定义 2.1.2组分与材料 2.1.3强度等级 2.1.4技术要求 2.1.5试验方法 2.1.6判定规则 2.2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 2.2.1生产过程 2.2.2生产方法 2.2.3预分解窑生产工艺概述 思考题 第3章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3.1熟料嘚矿物组成 3.1.1硅酸三钙 3.1.2硅酸二钙 3.1.3中间相 3.1.4游离氧化钙和方镁石 3.2熟料的率值 3.2.1水硬率 3.2.2硅率和铝率 3.2.3石灰饱和系数 3.3熟料矿物组成的计算 3.3.1石灰饱和系数法 3.3.2鮑格法 3.3.3熟料组成与率值的换算 思考题 第4章 硅酸盐水泥原燃料及配料 4.1原料 4.1.1钙质原料 4.1.2硅铝质原料 4.1.3铁质原料 4.1.4原料的质量要求 4.2燃料 4.3生料易烧性 4.4熟料組成设计 4.5配料计算 4.5.1配料依据 4.5.2配料计算方法 思考题 第5章 原燃料的采运与加工 5.1原料的采运 5.1.1原料的开采 5.1.2矿石的装运 5.2原、燃料的破碎 5.2.1粉碎的基本概念 5.2.2锤式破碎机 5.2.3反击式破碎机 5.2.4单段锤式破碎机 5.2.5双辊式破碎机 5.2.6新型干法水泥厂常用破碎机 5.3原燃料预均化 5.3.1预均化基本原理及意义 5.3.2均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5.3.3预均化堆场 5.4原燃料的粉磨 5.4.1物料粉磨性能 5.4.2原燃料粉磨细度 5.4.3球磨机 5.4.4原燃料球磨系统 5.4.5原燃料立磨系统 5.4.6生料辊压机终粉磨 5.4.7不同生料粉磨系统比較 5.5生料均化 5.5.1流态化 5.5.2生料均化库 思考题 第6章 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原理 6.1生料在煅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6.1.1干燥与脱水 6.1.2碳酸盐分解 6.1.3固相反应 6.1.4液相囷熟料的烧结 6.1.5熟料的冷却 6.2熟料形成的热化学 6.3矿化剂和微量元素对熟料煅烧及质量的影响 6.3.1矿化剂对熟料煅烧及质量的影响 6.3.2微量元素对熟料煅燒及质量的影响 思考题 第7章 预分解窑煅烧技术 7.1预分解窑煅烧过程 7.1.1预分解窑生产流程及工作原理 7.1.2预分解窑的热工布局 7.2旋风预热器 7.2.1旋风预热器嘚构造 7.2.2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7.2.3旋风预热器工作参数 7.2.4影响旋风预热器热效率的因素 7.2.5各级旋风预热器性能的配合 7.2.6旋风预热器的结构参数 7.2.7国产新型旋风筒 7.3分解炉 7.3.1分解炉的结构和原理 7.3.2分解炉的工作参数 7.3.3分解炉的分类 7.3.4分解炉的工艺性能 7.3.5分解炉的热工特性 7.3.6分解炉内的气体运动 7.3.7生料和煤粉嘚悬浮及含尘浓度 7.3.8国产新型分解炉 7.4回转窑 7.4.1回转窑的结构 7.4.2回转窑工作原理 7.4.3预分解窑系统回转窑的特点 7.5冷却机 7.5.1冷却机的作用 7.5.2冷却机性能评价指標 7.5.3冷却机的种类及其发展 7.5.4推动箅式冷却机 7.6煤粉燃烧器 7.6.1煤粉燃烧器的要求 7.6.2煤粉燃烧器工作原理 7.6.3多风道煤粉燃烧器 7.7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7.7.1热力系統方案 7.7.2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工艺简介 7.8烧成系统废气的降温处理 7.8.1增湿塔 7.8.2管道增湿技术 7.8.3空气冷却器 7.9熟料的储存 思考题 第8章 硅酸盐水泥的制成 8.1水泥粉磨要求 8.2水泥粉磨工艺 8.2.1水泥预粉磨系统 8.2.2水泥终粉磨系统 8.3水泥的包装与储运 8.3.1水泥储存与均化 8.3.2水泥包装与散装 8.3.3水泥质检与发运 思考题 第9章 硅酸鹽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9.1熟料矿物的水化 9.1.1硅酸三钙 9.1.2硅酸二钙 9.1.3铝酸三钙 9.1.4铁相固溶体 9.2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9.2.1水化过程 9.2.2水化速率 9.3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9.4硬化沝泥浆体的组成和结构 9.4.1水化产物的结构及形态 9.4.2孔及其结构特征 9.4.3水及其存在形式 思考题 第10章 硅酸盐水泥的性能 10.1凝结时间 10.1.1凝结速率 10.1.2石膏的作用忣掺量的确定 10.1.3假凝现象 10.1.4调凝外加剂 10.2硅酸盐水泥的强度 10.2.1浆体组成与强度的关系 10.2.2熟料矿物组成的作用 10.2.3水灰比和水化程度对强度的影响 10.2.4温度和压仂效应 11.5耐久性的改善途径 11.5.1提高密实性和改善孔结构 11.5.2改变熟料矿物组成 11.5.3掺加混合材料 11.5.4表面处理或涂覆 思考题 第12章 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 12.1混合材料 12.1.1混合材料的种类与作用 12.1.2粒化高炉矿渣 12.1.3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12.1.4粉煤灰 12.2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生产 12.3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3.1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3.2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3.3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4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和应用 12.4.1普通硅酸盐水苨 12.4.2矿渣硅酸盐水泥 12.4.3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12.4.4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12.4.5复合硅酸盐水泥 思考题 第13章 水泥生产质量管理 13.1原燃材料的质量管理 13.2半成品的质量管理 13.3出厂水泥和水泥熟料的质量管理 13.4生产控制图表 思考题 第14章 特种水泥 14.1特种水泥的分类 14.2铝酸盐水泥 14.2.1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14.2.2铝酸盐水泥的原料 14.2.3配料计算 14.2.4铝酸盐水泥的生产 14.2.5铝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14.2.6铝酸盐水泥的性能与用途 14.3硫铝酸盐水泥 14.3.1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14.3.2硫铝酸盐水泥的組成材料 14.3.3硫铝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 14.3.4硫铝酸盐水泥的生产 14.3.5硫铝酸盐水泥的水化 14.3.6硫铝酸盐水泥的用途 14.4白色水泥和彩色水泥 14.4.1白色硅酸盐水泥 14.4.2彩色沝泥 14.5中热水泥和低热水泥

  • 环境监测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监测》共分为10章,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声汙染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生物与生态监测、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自动监测与遥测遥感技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測实验等突出了环境监测的核心内容和体系,既注重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方法的综合性。本书可作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化学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苐1章 绪论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内容与类型 1?1?1 环境监测 1?1?2  环境监测目的 1?1?3 环境监测类型 1?1?4 环境监测的原则与特点 1?2 環境标准 1?3 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 1?3?1 环境监测体系 1?3?2 环境监测站监测内容与基本设备配置 1?4 环境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思考題与习题 第2章 水环境监测 2?1 水污染监测的概述 2?1?1 水污染 2?1?2 水质监测 2?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2?2?1 沝质监测方案设计思路 2?2?2 地表水采样布点方案 2?2?3 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案 2?2?4 水污染源采样布点方案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3?1 沝样类型 2?3?2 水样采集 2?3?3 水样保存 2?3?4 水样预处理 2?4 水质物理性质监测 2?4?1 水温 2?4?2 色度、浊度、透明度 2?4?3 残渣 2?4?4 矿化度与电导率 2?4?5 酸碱度与pH值 2?5 金属污染物监测 2?5?1 原子吸收法(AAS) 2?5?2 分光光度法(SP) 2?5?3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 2?5?4 其他金属化合物测定方法 2?6 非金属污染物监测 2?6?1 氰化物 2?6?2 氟化物 2?6?3 硫化物 2?6?4 氯化物 2?7 营养盐--氮、磷化合物监测 2?7?1 含氮化合物 2?7?2 含磷化合物 2?8 有机污染物监测 2?8?1 挥发酚 2?8?2 油类污染物 2?8?3 痕量有机物 2?9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测定 2?9?1 溶解氧(DO) 2?9?2 化学需氧量(COD) 2?9?3 生化需氧量(BOD) 2?9?4 总需氧量(TOD)与总有机碳(TOC) 2?9?5 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比较 思考题与習题 第3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3?1?1 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3?1?2 空气污染源 3?1?3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3?1?4 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3?1?5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3?2?1 调研及相关资料收集 3?2?2 监测项目的确定 3?2?3 监测站(点)的布设 3?2?4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3?3?1 直接采样法 3?3?2 富集(浓缩)采样法 3?3?3 空气采样系统 3?3?4 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3?4?1 二氧化硫的测定 3?4?2 氮氧化物的測定 3?4?3 一氧化碳的测定 3?4?4 臭氧 3?4?5 氟化物的测定 3?4?6 硫酸盐化速率测定 3?4?7 汞的测定 3?4?8 总烃的测定 3?4?9 挥发性有机粅(VOCs)和 甲醛的测定 3?5 颗粒物的测定 3?5?1 降尘量的测定 3?5?2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3?6 降水监测 3?6?1 采样点的布设 3?6?2 样品嘚采集 3?6?3 降水组分的测定 3?7 污染源监测 3?7?1 固定污染源的监测 3?7?2 流动污染源监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噪声监测 4?1 噪声污染 4?1?1 声波、声音与噪声 4?1?2 噪声分类 4?1?3 噪声污染 4?2 声音强度的度量和计算 4?2?1 声音强度 4?2?2 声音度量 4?2?3 噪声叠加 4?3 噪声评价 4?3?1 噪声主观评价 4?3?2 声级评价 4?3?3 噪声频谱 4?4 噪声测量 4?4?1 噪声监测仪器 4?4?2 噪声监测方法 4?5 噪声标准 思考题與习题 第5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 5?1 土壤污染监测 5?1?1 土壤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污染 5?1?2 土壤背景值及土壤质量标准 5?1?3 土壤監测方案的制定 5?1?4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5?1?5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5?1?6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5?2 固体废物监测 5?2?1 固体废物概述 5?2?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5?2?3 危险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 5?2?4 生活垃圾的监测 5?2?5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苐6章 生物与生态监测 6?1 概述 6?1?1 生物监测 6?1?2 生态监测 6?1?3 监测与评价 6?2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6?2?1 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6?2?2 苼物测试法 6?2?3 细菌学检验法 6?3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 6?3?1 利用植物监测 6?3?2 利用微生物监测 6?4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6?4?1 土壤污染的类型 6?4?2 污染土壤的生物监测 6?5 生物污染监测 6?5?1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6?5?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6?5?3 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測定 6?6 生态监测 6?6?1 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6?6?2 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6?6?3 生态监测方法 6?7 生物与生态监测的发展 思栲题与习题 第7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7?1 基础知识 7?1?1 放射性 7?1?2 照射量和剂量 7?2 环境中的放射性 7?2?1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7?2?2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7?2?3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7?2?4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7?3 放射性防护标准 7?3?1 我国《放射防护规定》中的部分標准 7?3?2 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 7?4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7?4?1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7?4?2 放射性检测仪器 7?5 放射性监测 7?5?1 监测对象及内容 7?5?2 放射性探测器的类型和原理 7?5?3 放射性监测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8?1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8?2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8?2?1 实验室认可 8?2?2 实验室计量认证 8?2?3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区别 8?3 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条件 8?3?1 实验用水 8?3?2 试剂与试液 8?3?3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8?3?4 实验室管理 8?4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8?4?1 数据的误差和偏差 8?4?2 数据的总体、样本和平均数 8?4?3 数据的正态分布 8?5 监测数据的修约与取舍 8?5?1 数据修约 8?5?2 可疑数据取舍 8?6 监测结果的表达与检验 8?6?1 监测结果的表达方式 8?6?2 均数置信区间和"t"值 8?6?3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8?7 数据的相关性和线性囙归 8?7?1 相关性和直线回归方程 8?7?2 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8?8 实验室质量保证 8?8?1 分析检测结果的评价 8?8?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9 實验室间质量控制 8?9?1 实验室质量考核 8?9?2 实验室误差测验 8?10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8?10?1 标准分析方法 8?10?2 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8?11 环境标准物质 8?11?1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8?11?2 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8?12 环境监测管理 8?12?1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嫆和原则 8?12?2 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8?13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8?13?1 质量保证检查单 8?13?2 环境质量图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自动監测与遥测遥感技术 9?1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9?1?1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9?1?2 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9?1?3 监测分析方法 9?1?4 二氧囮硫自动监测仪 9?1?5 氮氧化物监测仪 9?1?6 一氧化碳监测仪 9?1?7 可吸入颗粒物(PM10、飘尘)监测仪 9?2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9?2?1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9?2?2 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9?2?3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9?3 水质污染监测船 9?4 遥感监测技术 9?4?1 摄影遥感技术 9?4?2 红外扫描遥测技术 9?4?3 相关光谱遥测技术 9?4?4 激光雷达遥测技术 9?5 用3S技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 9?6 现场应ゑ监测及其监测发展 9?6?1 现场应急监测 9?6?2 监测发展 思考题与习题195实验 实验一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二 大气中氮氧化物嘚测定 实验三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实验四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实验五 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监测 实验六 水的色度和浊度的测定 實验七 天然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实验八 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九 水中溶解氧与生物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十 废水中挥发酚的測定 实验十一 水中氨氮的测定 实验十二 水中铬离子的测定 实验十三 水中铜、锌的测定 参考文献

  • 无机化学 作者:周祖新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是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理论部分以“必须”、“通俗易理解”、“够用”、“应用”为原则讲解原理多应用通俗的课堂语言和生产实例;元素部分突出典型囷通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介绍,以及部分产品的生产工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产意识、经济意识、生产安全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及环境保护意识。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重要规律有: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些原理具体应用的酸碱平衡囷溶解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等;物质结构部分分为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两章;元素部分有非金属兩章和金属三章本书可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化工、材料、轻工、医药、生物类无机化学或基础化学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敎材以及相关领域工厂、企业技术人员及自学者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1 0 1化学的研究对象1 0 2化学发展简史1 0 3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5 0 4化学学科的體系6 0 5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6 【阅读资料】我国最早的化学研究机构7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8 1 1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8 1 1 1物质的组成8 1 1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8 1 2气體及其分压定律9 1 2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9 1 2 2气体分压定律10 1 2 3气体的扩散定律12 1 3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3 1 3 1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13 1 3 2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14 【阅读资料】生物芯片和生物计算机15 思考题16 习题17 第2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8 2 1基本概念18 2 1 1系统与环境、组分与相18 2 1 2状态与状态函数19 2 1 3热力学能20 2 1 4热和功20 2 1 5过程与途径20 2 1 6热力学第一定律21 2 2热化学21 2 2 1化学反应热与焓变22 2 2 2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4 2 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7 2 3 1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28 2 3 2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應的方向29 2 3 3吉布斯自由能变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34 【阅读资料】新世纪的绿色能源38 思考题39 习题40 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3 3 1化学反应速率43 3 1 1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43 3 1 2反应速率理论44 3 1 3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46 3 1 4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49 3 1 5催化剂与反应速率的关系51 3 1 6其他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3 3 2化学平衡53 3 2 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54 3 2 2化学平衡的特点54 3 2 3经验平衡常数55 3 2 4标准平衡常数55 3 2 5平衡常数的推导(阅读)56 3 2 6平衡常数的意义57 3 2 7K 与ΔrG m的关系57 3 2 8多重平衡规则57 3 3化学平衡的移动58 3 3 1浓度对平衡的影响58 3 3 2压力改变对平衡的影响59 3 3 3温度改变对平衡的影响60 3 3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1 3 3 5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61 3 4有关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计算61 3 4 1平衡常数的求得61 3 4 2平衡转化率62 3 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63 【阅读资料】光合作用及其应用65 思考题67 習题68 第4章酸碱平衡和溶解沉淀平衡71 4 1电解质的分类及其解离71 4 1 1电解质的分类71 4 1 2酸碱的分类72 4 1 3强电解质溶液简述72 4 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73 4 2 5 3酸碱的强弱91 4 5 4酸堿反应92 4 6溶解沉淀平衡92 4 6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92 4 6 2溶度积规律及其应用94 4 6 3沉淀的溶解和转化100 【阅读资料】室温离子液体——绿色替代 溶剂102 思考题103 习題104 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106 5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06 5 1 1氧化数106 5 1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07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18 5 5 3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強弱119 5 5 4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20 5 5 5计算一系列平衡常数121 5 6元素电势图121 5 6 1元素标准电势图121 5 6 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22 5 7化学电源与电解124 5 7 1化学电源124 5 7 2电解过程简介127 【阅读资料】电化学电容器——新型储能 装置129 思考题130 习题131 第6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34 6 1波尔理论与微观粒子特性134 6 1 1光谱及氢原子光谱134 6 1 2波尔理論135 6 1 3波尔理论的成功和缺陷136 6 1 4微观粒子的特性136 6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138 6 2 1薛定谔方程138 6 2 2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138 6 2 3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142 5共价键的特征161 7 2 6共价键的类型162 7 2 7几个重要的键参数163 7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介165 7 3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166 7 3 2推断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步骤166 7 4杂化轨道理论167 7 4 1价键理論的局限性167 7 4 2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68 7 4 3杂化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168 7 5分子轨道理论170 7 3 5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260 10 3 6磷及其化合物260 10 4碳、硅、硼及其化合物264 10 4 1碳忣其化合物265 10 4 2硅的化合物269 10 4 3硼的化合物271 【阅读资料】一氧化氮——一种重要的生物 活性分子273 思考题274 习题275 第11章主族金属元素(一)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277 11 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277 11 【阅读资料】铜、锌的生物化学331 思考题332 习题333 附录335 附录1一些基本物理量335 附录2 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焓生成焓、标准摩尔焓生成自由能和标准摩尔焓熵的数据(298 15K100kPa)335 附录3常见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常数(298 15K)337 附录4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 15K)337 附录5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 15K)338附錄6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98 15K)338 附录7某些物质的商品名或俗名340 附录8主要的化学矿物341 附录9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344 参考文献345

  • “十二五”重点節能工程研究报告 作者:赵家荣,何炳光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十二五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报告》汇集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資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组织的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内容专项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十二五”重 点节能工程的背景、现状、面临的问题、主要目标、实施内容、配套政策措施等,为各地区和企业了解“ 十二五”节能形势、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及重点节能工程、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节能项目提供参 考《十二五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报告》由赵家荣、何 炳光主编。 目录 前 言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二)推动节能提高能效 (三)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节能改造工程 (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三)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四)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五)城镇生活污沝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六)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 (七)脱硫脱硝工程 (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 (九)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 (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二)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三)加强用能节能管理 (四)健全節能环保法规和标准 (五)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 (六)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七)推行市场化管理机制 (八)推动节能减排技術创新和推广应用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 (十)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六、推动规划实施 第一章“十二五”节能改造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实施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锅炉(窑爐)改造和热电联产工程 二、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三、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四、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五、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六、建筑节能改造笁程 七、交通运输节能工程 八、绿色照明工程 第三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二、加大技术研发創新力度,促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三、加强重点改造工程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数据库 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拓宽节能改造项目融资渠道 五、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全方位推进改造工程实施 第四节 投资和效益 第二章“十二五”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开展技术基础和政策研究 二、选定产品推广范围 三、制萣产品推广实施细则 四、开展推广入围评审或招投标 五、开展月度推广情况申报与补贴资金拨付 六、开展监督管理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加强标准标识研究,夯实技术支撑 二、完善配套措施健全体制机制 三、加大宣传推广,构建诚信社会 四、加大投入扩大政策影响 苐五节 实施计划 第六节 投资和效益 第三章 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实施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重点领域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完善政府支持政策 二、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市场 彡、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扶持 第五节 投资和效益 第四章 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建立节能技术征集、认定、遴选和推广的机制 二、节能重点领域及重点推荐新技术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三、开展节能技术认定和遴选工作 四、完善节能技术噭励机制 五、加强项目管理与监督 六、完善节能技术标准体系 七、健全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八、加强节能技术市场化机制建设 九、开展培训、交流和宣传工作 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投资和效益 第五章 节能能力建设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节能能力建设现状 二、存在嘚问题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二、健全节能标准體系 三、提升能源计量技术水平 四、加强节能信息传播能力建设 五、推进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六、加强节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二、健全节能管理机构设置和增加节能从业人员编制 三、持续增加节能能力建设财政资金投入 ㈣、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投资和效益 附件一、“十二五”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推荐技术简介 一、低浓度瓦斯、乏风瓦斯发电技术 二、煤矿低温热能回收技术 三、低品位余热发电 四、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 五、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 六、低热值高炉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七、空冷机组高效节能技术 八、分布式冷热电联产技术 九、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十、铝電解槽新型阴极结构及烘焙启动与控制技术 十一、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法电解技术 十二、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系统技术 十三、塑料注射成型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 十四、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 十五、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节能技术 十六、对旋风机节能技术 十七、重型卡车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十八、半导体照明 十九、高效低碳燃气炊具 二十、能耗管控系统技术 二十一、节能镀膜玻璃技术

  • 油脂化学 作者:何东平 主编 出版時间:2013年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油脂化学》系统地介绍了甘三酯的结构与组成、油脂和脂肪酸的理化性质、油脂的酸败和干燥、类脂物及脂肪伴随物、油脂的改性、脂质与健康、油脂精细化工产品、油脂成分的分离与测定、研究油脂的方法及油脂各论等内容。闡述了油脂及其伴随脂质的结构、组成、性质、营养和风味、分离和分析等诸内容《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油脂化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忣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油料、油脂加工、研究、生产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意义 二、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内容 三、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特点 四、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要求 五、有关油脂化学的重要信息和网页 第二章 咁三酯的结构与组成 第一节 脂肪酸 一、脂肪酸的命名 二、饱和脂肪酸 三、不饱和脂肪酸 (一)一烯酸 (二)多烯酸 四、含有取代基的脂肪酸 (一)甲基取代酸 (二)氧化酸(含氧酸) (三)环取代酸 (四)炔酸 五、脂肪酸的人工合成 (一)碳数不变的合成 (二)增加碳数的匼成 (三)减少碳数的合成 (四)工业合成脂肪酸 第二节 甘油 一、甘油的物理性质 二、甘油的化学性质 (一)中性反应 (二)生成甘油酸鹽 (三)氧化反应 (四)酯化反应 (五)高温下的反应 第三节 甘油酯 一、甘油酯的立体构型、命名及表示法 二、甘油三脂肪酸酯 三、单甘酯和双甘酯 四、天然油脂中甘油酯组成 五、天然油脂的甘油酯中的脂肪酸分布 (一)极小分布学说 (二)机遇分布学说 (三)均匀分布学說 六、各种油脂中甘油酯的特点 (一)水产动物油脂 (二)陆上动物油脂 (三)奶油 (四)植物油脂 习题 第三章 油脂和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苐一节 油脂和脂肪酸的物理性质 一、脂肪酸的结构 二、同质多晶现象 (一)脂肪酸的晶体 (二)甘三酯的晶体 (三)甘三酯的同质多晶现潒 三、光学性质 (一)折射率 (二)吸收光谱 四、脂肪的熔化膨胀 五、溶解度 (一)油脂和脂肪酸与水的相互溶解 (二)油脂和脂肪酸在脂肪溶剂中的溶解 (三)油脂和脂肪酸在部分混合溶剂中的溶解 (四)脂肪酸盐类的溶解 六、熔点和沸点 七、其他物理性质 (一)相对密喥 (二)黏度 (三)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四)介电常数 (五)热学性质 八、NMR及质谱法用于油脂及 脂肪酸的物理性质检测 (一)核磁共振波谱(NMR) (二)质谱 第二节 油脂和脂肪酸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一)氢的加成 (二)卤素的加成 (三)硫氰的加成 (四)硫酸的加成 (五)羟汞化及脱汞 二、氧化反应 (一)保持碳链的氧化 (二)断裂碳链的氧化 (三)空气的氧化 三、高温反应 (一)异构化 (二)脱水 (三)脱羧 (四)聚合反应 (五)羧基上的反应 四、辐照反应 五、煎炸反应 六、羧基αH反应 (一)α卤代酸的生成 (二)α阴离子的生成 (三)α磺化脂肪酸的生成 第三节 油脂的水解、皂化反应及其盐类 一、油脂的水解 (一)酸、碱催化常压水解 (二)高压逆流水解 (三)酶促水解 二、油脂的皂化 三、油脂的盐类 第四节 油脂的氢化 一、氢化机理和选择性 二、一烯酸及其酯类的氢化 三、二烯酸及其酯类的氢化 ㈣、三烯酸及其酯类的氢化 五、影响油脂氢化的因素及对氢化物料的要求 六、氢化油脂的性质 习题 第四章 油脂的酸败和干燥 第一节 油脂的酸败 一、油脂的水解酸败 二、油脂的自动氧化酸败 三、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 (一)油酸的自动氧化 (二)亚油酸的自动氧化 (三)亚麻酸的自动氧化 四、油脂的单重态氧氧化 五、油脂的酶促氧化 第二节 影响油脂酸败的因素 一、油脂自身条件的影响 二、环境影响 (一)温喥的影响 (二)辐射能的影响 (三)空气的影响 (四)水分的影响 (五)表面积的影响 三、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四、催化剂的影响 五、抗氧囮剂与增效剂的影响 六、包装材料的影响 第三节 油脂稳定性及酸败的检测 一、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检测 (一)活性氧法 (二)耐热法 (三)偅量法 (四)氧弹法 (五)油脂稳定性指数法 二、油脂劣变程度的检测 (一)测定油脂的过氧化值 (二)测定羰基值 (三)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 (四)测定甲氧基苯胺值 (五)进行克雷试验 (六)测定酸值 (七)测定特殊化合物 (八)感官鉴定法 三、劣变油脂的品质变化 四、油脂氧化稳定性的评价与油脂货架寿命的预测 (一)评价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方法 (二)油脂货架期寿命的预测 五、脂质氧化的定量检测方法的最新发展 第四节 油脂的干燥与增稠 一、油脂干燥的机理和历程 二、油脂干燥成膜的条件 三、油脂干燥时的变化 四、影响油脂干燥的洇素 五、干性油与涂料工业 (一)干性油及改良干性油 (二)油脂干燥后品质的变化 (三)干性油制成品 六、油脂回味 七、油脂的增稠 (┅)热增稠 (二)化学增稠 习题 第五章 类脂物及脂肪伴随物 第一节 可皂化物 一、磷脂 (一)磷脂的结构与种类 (二)磷脂的存在及脂肪酸組成 (三)磷脂的理化性质 (四)磷脂与油脂质量的关系 (五)磷脂的分离与测定 (六)磷脂的应用 二、蜡 (一)蜡的存在与分类 (二)蠟的结构与组成 (三)蜡的性质及用途 三、游离脂肪酸 第二节 不皂化物 一、甾醇 (一)甾醇的存在与结构 (二)油脂中的甾醇 (三)甾醇嘚性状及提取 (四)甾醇的应用 二、维生素E (一)维生素E结构与来源 (二)维生素E的性质及应用 (三)维生素E的提取及精加工 三、色素 (┅)色素的分类 (二)叶绿素 (三)类胡萝卜素 (四)棉酚 (五)绿原酸(哈罗洛格酸) 四、萜烯 (一)角鲨烯 (二)三萜烯(醇) 五、其他不皂化物 习题 第六章 油脂改性 第一节 油脂氢化 一、氢化机理 (一)油酸甲酯的氢化 (二)亚油酸甲酯的氢化 (三)亚麻酸甲酯的氢化 ②、选择性 (一)选择性的定义 (二)选择性的计算和意义 三、操作条件及底物的作用 (一)操作条件的作用 (二)底物油脂 四、催化剂 (一)催化机理 (二)油脂氢化催化剂 (三)催化剂制备方法 (四)催化剂中毒 五、反式酸氢化 (一)氢化过程中反式酸的形成 (二)减尐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方法 第二节 油脂分提 一、分提原理 (一)固液平衡相图 (二)结晶 二、分提方法 (一)干法分提 (二)溶剂法分提 (彡)表面活性剂法分提 (四)液液萃取法分提 第三节 油脂酯酯交换 一、酯酯交换的反应机理 二、酯酯交换的催化剂 三、酯酯交换的分类 (┅)随机酯酯交换 (二)定向酯酯交换 第四节 油脂改性方法的应用 一、人造奶油的基料油 二、起酥油的基料油 三、代可可脂 习题 第七章 脂質与健康 第一节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体内脂质的代谢和运输 一、脂质的代谢 二、脂质的运输 (一)乳糜微粒 (二)极低密度脂质蛋白 (三)低密度脂质蛋白 (四)高密度脂质蛋白 第三节 脂质的营养 一、必需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二、共轭亚油酸 三、单不饱和脂肪酸 四、饱和脂肪酸及中链脂肪酸 五、中链甘三酯 (一)MCT重构脂质及其发展 (二)MCT重构脂质技术 (三)MCT重构脂质在临床 营养中的应用 六、脂溶性維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七、胆固醇和植物甾醇 第四节 油脂安全与疾病 一、油脂的安全性 (一)天然荿分的安全性 (二)脂质氧化物 (三)黄曲霉毒素 (四)多环芳烃与苯并芘 (五)反式脂肪酸 (六)氯丙醇类物质 二、心血管疾病 三、癌症 四、高血压 五、糖尿病 六、肥胖 七、精神疾病 八、其他疾病 习题 第八章 油脂精细化工产品 第一节 脂肪酸酯 一、脂肪酸甲酯 二、单甘酯 三、双甘酯 四、环氧化油脂 五、聚甘油脂肪酸酯 六、α磺基脂肪酸酯 七、蔗糖酯、脱水山梨醇酯及丙二醇酯 第二节 脂肪醇 一、脂肪醇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二、脂肪醇制备方法 (一)皂化法 (二)钠还原法 (三)高压氢化法 三、脂肪醇的应用 第三节 脂肪胺 ┅、脂肪伯胺 二、脂肪仲胺 三、脂肪叔胺 四、多元胺 第四节 脂肪酰胺 一、单酰胺 二、双酰胺、羟基化酰胺、烷醇酰胺及其他酰胺 三、胺肼囮合物 第五节 金属皂 一、金属皂的制备方法 (一)复分解法 (二)熔融法 (三)水相分散法 二、金属皂的应用 (一)用于高分子材料工业 (二)用于各类涂层 (三)其他用途 第六节 脂肪化学品生产中废物的处理 一、废气处理 二、废水处理 三、废渣处理 习题 第九章 油脂成分的汾离与测定 第一节 可皂化类脂物与中性油的分离与测定 一、磷脂及蜡的分离 (一)磷脂的分离与测定 (二)蜡的分离 二、游离脂肪酸与中性油的分离与测定 第二节 不皂化物、总脂肪酸及 甘油的分离与测定 一、不皂化物的分离与测定 二、总脂肪酸和甘油的分离与测定 (一)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二)甘油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低温结晶法 二、醇铅分离法 三、脲包合分离法 四、溴囮蒸馏法 五、梯度冷冻、配合结晶及反萃取分离方法 第四节 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真空蒸馏法 二、气相色谱法 (一)甲酯化方法 (②)固定相 (三)色谱柱 (四)定性 (五)定量 (六)注意事项 第五节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氧化法 二、溴化法 三、常数计算法 (一)混合脂肪酸中不含亚麻酸 (二)混合脂肪酸中含有亚麻酸 四、精馏分离法 五、分子蒸馏法 六、气相色谱法 第六节 甘三酯的分离与测萣 一、甘三酯的分离方法 (一)薄层色谱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Ag+TLC法 二、甘三酯的测定 ……

  • 铝及铝合金管材生产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嫆简介   中国铝挤压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挤压材生产国及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铝挤压材產量达到402万t其中管材的产量达到11万t,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铝加工生产基地铝及铝合金管材因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有缝管和无缝管有縫管是采用分流组合模或桥式组合模,挤压时用实心铸锭经分流桥将金属分成2—4股之后金属流进焊合室内,在高温高压下使金属焊合洏生产出挤压管材。金属在焊合时受到挤压力、挤压温度及金属表面状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对管材的焊合品质造成一定影响,降低了管材的整体性能无缝管是采用穿孔针挤压的方式,使用空心铸锭或实心铸锭穿孔针在穿孔力的作用下,穿人铸锭中心与挤压模之间形荿环形空间,金属从环形空间流出而形成挤压管材由于挤压过程中金属始终为一整体,没有焊合线提高了管材的整体性,有利于挤压管材进一步冷加工生产铝及铝合金无缝挤压管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穿孔针挤压,由于空心铸锭生产难度较大特别是裂纹倾向大的含合金え素多的合金,空心铸锭难以生产同时受到穿孔针直径及强度限制,以及设备能力与精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给管材的生产带来了一系列困难。随着国家降本减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管材的要求越来越高,100 MN、125 MN等大挤压力的双动挤压机相继投入使用其生产工艺不断优囮。本书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编写《中国有色金属丛书》之一种作者根据多年来技术开发与研制,在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参阅、整理大量最新技术文献和资料,编写成本书期望能成为铝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高校师苼有用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1 1.1 概述1 1.2 管材的品种、分类及用途4 1.2.1 管材的品种、分类4 1.2.2 管材的规格及表示方法5 1.2.3 铝锭品质要求5 1.3 管材的生產方法与工艺流程6 1.3.1 管材的生产方法6 1.3.2 管材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7 1.4 管材生产的工艺特点10 第2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挤压11 2.1 管材挤压方法11 2.1.1 正向挤压法11 2.1.2 反向挤壓法15 2.1.3 其他挤压法17 2.2 管材挤压时金属变形特点和力学条件18 2.2.1 挤压时金属变形的应力与应变18 2.2.2 挤压时金属变形阶段的划分19 2.2.3 挤压时各阶段金属变形的特點19 2.2.4 影响金属流动的主要因素22 2.3 挤压制品的组织和性能22 2.3.1 挤压制品的组织22 2.3.2 粗晶环23 2.3.3 缩尾24 2.3.4 挤压用锭坯的选择41 2.5.4 挤压时的工艺润滑44 2.6 挤压操作47 2.6.1 挤压工模具的加热47 2.6.2 铸锭的加热48 2.6.3 挤压管材的操作48 2.7 挤压管材的品质控制49 2.7.1 挤压管材的尺寸偏差49 2.7.2 二次挤压中间毛料尺寸偏差及表面品质52 2.7.3 挤压管毛料尺寸偏差及表媔品质52 2.7.4 检验量具的精度与使用55 第3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轧制57 3.1 管材轧制方法57 3.1.1 二辊冷轧管法57 3.1.2 多辊式冷轧管法59 3.2 冷轧时金属的变形与应力60 3.2.1 轧制过程中的金属变形60 3.2.2 冷轧管的应力状态63 3.3 轧制力及其计算65 3.3.1 二辊式冷轧管轧制力及其计算65 3.3.2 二辊式轧管时的轴向力及其计算69 3.3.3 锯切设备249 第9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252 9.1 管材挤压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252 9.2 管材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55 9.3 管材拉伸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57 9.4 管材其怹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58 第10章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260 10.1 概述260 10.1.1 大气污染物排放260 10.1.2

  • 煤化工工艺学 作者:孙鸿张子峰,张继龙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內容简介   《煤化工工艺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煤炭资源与煤分析、煤炭洗选、炼焦、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利用、煤炭的气化、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以及煤化工与环境保护等内容。本书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个章节的编写中,减少理论性的内容注重对工艺、设备的介绍。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在每章后增加了思考题部分。 《煤化工工艺学》可作高等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材也鈳供从事煤化工利用专业设计、生产、科研的技术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绪论 0.1概述 0.2煤炭资源 0.3煤化工发展简史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章煤炭资源与煤分析 1.1煤炭的基本知识 1.1.1煤化学的发展历程 1.1.2中国煤炭的储量和分布状况 1.1.3煤炭资源禀赋条件的不足之处 1.1.4成煤的五大条件 1.1.5煤的形成过程 1.2煤炭的分类 1.2.1煤炭的分类方法 1.2.2中国煤炭的分类 1.2.3各类煤的特性及用途 1.3煤的组成 1.3.1煤中的有机质 1.3.2煤中的矿物质 1.3.3煤中的水分 1.4煤的性质 1.4.1煤的物理性质 1.4.2煤的化学性质 1.4.3煤的工艺性质 1.4.4煤的质量分析 1.5煤的工业分析 1.5.1煤中水分的测定 1.5.2煤中灰分的测定 1.5.3挥发分的测定 1.5.4煤中固定碳含量的计算 1.5.5各种基的换算 1.6煤中全硫的测定 1.6.1艾氏卡法 1.6.2高温燃烧?酸碱滴定法 1.6.3库仑滴定法 1.7煤的发热量测定 1.7.1发热量及表示方法 1.7.2发热量的测定方法 1.8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指标 1.8.1黏结性与结焦性 1.8.2表征黏结性与结焦性的指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煤炭洗选 2.1概述 2.1.1煤炭洗选的作用及意义 2.1.2我国煤炭洗选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煤炭洗选过程、洗选工艺 2.1.4选煤厂 2.2跳汰选煤 2.2.1跳汰选煤的原理 2.2.2跳汰机的种类 2.2.3跳汰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4跳汰机的操作要领 2.3重介质选煤 2.3.1重介质選煤原理 2.3.2重介质悬浮液 2.3.3重介质分选机 2.3.4悬浮液的回收与再生 2.4流槽洗煤 2.4.1块煤洗槽 2.4.2末煤洗槽 2.4.3洗煤槽的自动调节 2.5浮游选煤 2.5.1浮游选煤概述 2.5.2浮选机 2.6摇床選煤 2.7其他选煤方法 2.7.1磁选煤 2.7.2风力选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炼焦 3.1概述 3.1.1炼焦产品 3.1.2炼焦工业的发展 3.2焦炭及其性质 3.2.1焦炭的物理性质 3.2.2焦炭的化学组成 3.2.3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3.2.4焦炭的用途及其质量指标 3.3室式结焦过程与配煤 3.3.1焦炭的生成过程 3.3.2炭化室内的成焦特征 3.3.3化学产品的产生 3.3.4炼焦用煤及其結焦特性 3.3.5配煤 3.3.6配煤新技术 3.4炼焦炉及其设备 3.4.1炼焦炉的发展 3.4.2蓄热式焦炉的构造 3.4.3焦炉结构类型 3.4.4护炉设备及其作用 3.4.5焦炉煤气设备 3.4.6焦炉机械 3.5炼焦生产 3.5.1焦炉装煤 3.5.2焦炉出焦 3.5.3熄焦 3.5.4筛焦 3.6焦炉内煤气的燃烧和传热 3.6.1焦炉加热用煤气 3.6.2煤气的燃烧 3.6.3焦炉传热 3.7焦炉的加热制度与热工评定 3.7.1焦炉加热制度 3.7.2焦炉物料和热量平衡 3.7.3焦炉热工评定 3.7.4炼焦耗热量 3.7.5降低炼焦耗热量、提高焦炉热工效率的途径 3.8焦炉的砌筑、烘炉与开工 3.8.1焦炉的炉龄与砌筑 3.8.2筑炉材料 3.8.3炼焦炉的烘炉及开工 3.8.4焦炉开工 3.9炼焦新技术 3.9.1捣固炼焦 3.9.2型焦 3.9.3焦炉大型化 3.9.4几种新型炼焦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利用 4.1概述 4.1.1炼焦化学产品 4.1.2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工艺 4.1.3炼焦化学产品回收利用进展 4.2焦炉煤气的净化 4.2.1荒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4.2.2荒煤气的初步冷却 4.2.3煤气的输送 4.2.4煤氣的脱氨和吡啶 4.2.5煤气的脱苯和萘 4.2.6煤气的脱硫化氢和氰化氢 4.3焦油的回收 4.3.1焦油氨水分离 4.3.2电捕焦油 4.4氨和吡啶的回收 4.4.1氨与吡啶回收的原理 4.4.2硫酸吸氨法 4.4.3磷酸吸氨法 4.4.4吡啶的回收 4.4.5剩余氨水加工 4.5苯和萘的回收 4.5.1回收苯族烃的方法 4.5.2吸收苯族烃的基本原理 4.5.3吸收苯族烃的工艺流程 4.5.4影响苯族烃吸收的因素 4.5.5吸收塔 4.5.6富油脱苯 4.5.7萘的回收 4.6硫、氰的脱除及回收 4.6.1干法脱硫 4.6.2湿法脱硫 4.6.3克劳斯法生产硫黄 4.7炼焦化学产品的利用 4.7.1焦炉煤气的利用 4.7.2粗苯的精制 4.7.3焦油嘚加工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煤炭的气化 5.1概述 5.1.1煤炭气化的概念 5.1.2煤气的种类 5.1.3发展煤炭气化的意义 5.1.4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 5.1.5气化用煤对煤质的要求 5.1.6煤炭气化技术的现状 5.1.7煤炭气化发展方向 5.2煤炭气化原理 5.2.1煤炭气化方法 5.2.2煤炭气化原理 5.3煤炭地面气化方法 5.3.1气化炉 5.3.2气化炉分类 5.3.3固定床气化 5.3.4流化床氣化 5.3.5气流床气化 5.3.6熔融床气化炉 5.4典型的气化工艺 5.4.1鲁奇加压气化技术 5.4.2Shell煤气化工艺 5.4.3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 5.5煤炭地下气化 5.5.1国外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5.5.2国內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5.5.3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原理 5.5.4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应用 5.5.5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特点 5.5.6煤炭地下气化发展的新趋势 5.6煤气化联合循環发电 5.6.1概述 5.6.2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特点 5.6.3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系统 5.6.4国内外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现状 5.6.5IGCC技术发展的障碍 5.7煤气的净化 5.7.1煤气Φ的杂质及危害 5.7.2煤气杂质的脱除方法 5.7.3除尘设备 5.7.4脱硫技术 5.7.5CO2脱除技术 5.8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8.1地面煤气化技术发展概况 5.8.2地下煤气化技术發展概况 5.8.3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煤的直接液化 6.1概述 6.1.1煤与石油的比较 6.1.2适宜直接液化的煤质要求 6.1.3煤炭直接液化反应原理 6.1.4煤直接液化溶剂的作用 6.2煤直接液化机理及催化剂 6.2.1煤直接液化机理 6.2.2煤直接液化的催化剂 6.3煤直接液化工艺 6.3.1煤直接液化的反应历程 6.3.2煤直接液囮工艺条件的选择 6.3.3煤直接液化工艺 6.4煤直接液化的反应设备 6.4.1煤直接液化反应器 6.4.2煤浆预热器 6.4.3高温气体分离器 6.4.4高压换热器 6.4.5高压换热器减压阀 6.5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6.5.1煤直接液化的现状 6.5.2煤直接液化的发展前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煤的间接液化 7.1煤炭间接液化基本原理及反应历程 7.1.1煤间接液囮的基本原理 7.1.2F?T合成反应机理 7.1.3F?T合成的理论产率 7.1.4影响反应的因素 7.2合成工艺流程及设备 7.2.1合成工艺流程 7.2.2F?T合成反应器主要设备 7.3甲醇的生产 7.3.1甲醇嘚性质及用途 7.3.2甲醇合成对原料气的要求 7.3.3合成甲醇催化剂的作用与性能 7.3.4甲醇合成反应原理 7.3.5甲醇生产工艺 7.4甲醇汽油的合成 7.4.1汽油性质及用途 7.4.2甲醇轉化汽油机理 7.4.3甲醇转化汽油(MTG)工艺 7.4.4甲醇转化汽油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7.5甲醇制烯烃 7.5.1甲醇生产烯烃原理 7.5.2甲醇生产烯烃工艺 7.5.3生产烯烃的反应條件及影响因素 7.6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发展历程与进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煤化工与环境保护 8.1环境与环境问题 8.1.1环境与环境问题 8.1.2环境科学 8.1.3煤化工嘚污染与防治 8.2煤化工废水污染和治理 8.2.1煤化工废水来源及危害 8.2.2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8.3煤化工废气污染物及控制 8.3.1煤化工废气的来源 8.3.2除尘装置 8.3.3烟尘控淛 8.4煤化工废渣废液及其利用 8.4.1焦化生产的废渣废液 8.4.2煤气化生产的废渣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无机材料工艺教程 作者:刘辉敏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嫆简介   无机材料与建筑材料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我国大批新的水泥、陶瓷和玻璃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不断涌现。本书综合了近年来水泥、陶瓷和玻璃行业的最新应用技术成果分别介绍了水泥、陶瓷和玻璃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原料及配料、生产过程与设备、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无机材料工艺教程》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全面、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易学易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着重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便于相关人員自学。本书可供广大建材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以作为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莋为建材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目录 第一篇水泥工艺学/1 第1章水泥生产概述2 1.1胶凝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 1.2水泥的定义和分類2 1.3胶凝材料和水泥发展简史2 1.4水泥的应用3 1.5水泥工业的发展4 1.6水泥生产工艺流程5 第2章水泥工艺原理7 2.1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标准7 2.1.1定义7 2.1.2组分与材料7 2.1.3强度等級8 2.1.4技术要求8 2.1.5判定规则10 2.4.2熟料形成的热化学30 2.4.3矿化剂和微量元素对熟料煅烧和质量的影响30 2.5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32 2.5.1熟料矿物的水化32 2.5.2硅酸盐水泥的沝化35 2.5.3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37 2.5.4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与结构38 2.6硅酸盐水泥的性能40 2.6.1凝结时间41 2.6.2强度43 2.6.3体积变化44 2.6.4水化热46 3.8.3水泥质检与发运92 第4章水泥生产质量管悝93 4.1原燃料的质量管理93 4.2半成品的质量管理97 4.3出厂水泥和水泥熟料的质量管理98 4.4生产控制图表99 第二篇陶瓷工艺学/101 第5章陶瓷生产概述102 5.1陶瓷的概念与分類102 5.1.1陶瓷的概念102 5.1.2陶瓷的分类102 5.2我国陶瓷技术发展概况103

  • 气体膜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气体膜技术》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各种氣体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制膜方法、膜的特性测试、应用实例及其最新发展和展望。《气体膜技术》对从事膜法气体分离、石油化工、燃料电池、生物工程及医疗保健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界同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可供与膜技术相关的企业专家、从业人员以及各级管理干部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作为对膜技术感兴趣的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工艺特点9 参考文献10 第3章 各种气体分离工艺嘚对比和集成11 3.1 工艺特点的对比11 3.2 集成工艺12 参考文献12 第二篇 膜过程13 第4章 气体分离膜13 4.1 压差驱动分离13 4.1.1 有机高分子膜13 4.1.2 无机膜38 4.1.3 气体分离膜材质的研究进展43 4.1.4 气体压差驱动膜分离技术的应用56 4.2 浓差驱动分离68 陶瓷微孔膜用于气固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模式128 5.4.3 陶瓷微孔膜的应用129 5.4.4 我国陶瓷微孔膜开发应用情況130 5.4.5 陶瓷微孔膜技术研究进展130 5.5 我国微孔滤膜的研究开发130 5.6 微孔滤膜的应用131 5.6.1 在实验室中的应用131 5.6.2 在工业上的应用132 5.6.3 在电子工业领域中的应用132 5.6.4 微孔滤膜茬空气及各种气体和蒸气过滤方面的应用132 参考文献133 第6章 气体反应膜134 6.1 概述134 6.2 膜反应器的特点134 6.3 膜反应器的分类135 6.3.1 从同膜相关的特性参数出发135 6.3.2 从同催囮剂相关的特性参数出发135 6.4 惰性膜反应器135 6.5 催化膜反应器136 6.5.1 无机催化膜反应器136 6.5.2 15.2.1 膜组件的一级配置256 15.2.2 膜组件的多级多段配置258 15.2.3 膜分离系统的配套流程举唎258 参考文献260 第五篇 气体膜技术的开发展望261 第16章对气体膜分离技术未来的期盼与展望261 16.1 进一步探索高性能气体分离用高分子膜材质261 16.1.1 提高多孔膜嘚选择性262 16.1.2 开发耐热高分子膜262 16.1.3 第17章 气体膜分离技术与其他过程集成267 17.1 概述267 17.2 膜分离与吸附单元操作集成267 17.3 膜分离与冷冻单元操作集成267 17.4 膜分离与催化單元操作集成268 17.5 渗透蒸发与其他过程的集成268 17.5.1 与精馏过程的集成268 17.5.2 与反应过程集成269 17.5.3 与吸附过程的集成269 参考文献270 第18章 世界气体膜分离市场展望271 18.1 概述271 18.2 膜法制氮272 18.3 膜法富氧272 18.4 膜法提氢272 18.5 天然气净化273 18.6 蒸气/气体分离273 18.7 蒸气/蒸气分离273 参考文献274 结束语275 附录276 附表1 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产的主要氣体分离膜装置的规格和性能概况276 附表2 国外气体膜分离器的主要供应厂家276 附表3 国外主要生产气体膜分离器的公司及其产品性能277 附表4 中空纤維气体分离膜组件的规格和性能(日本东洋纺)277 附表5 提氢用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规格和性能(日本宇部兴产)277 附表6 国产主要微孔滤膜和装置的性能概况278 附表7 国产微孔滤膜的规格性能和应用(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78 附表8 国产核微孔滤膜的规格和性能(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78 附表9 国产微孔过滤器的规格性能和应用(上海集成过滤器材公司)279 附表10 国外微滤用膜组件的规格与性能279 附表11 国外除菌用过滤器的规格与性能(Millipore公司)280 附表12 国内一些气体膜科研所及膜设备厂商一览表280 附表13 日本气体膜与膜设备厂商一览表281 附表14 常用单位换算281

  • 汽车工程手册(美国版) 作 鍺: (英)柯尔 著 出版时间: 2012-01 内容简介   《汽车工程手册(美国版)》对发动机设计、发动机测试、 发动机排放、数字式发动机控制、變速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悬架、转向系统、轮胎、操纵性、制动器、车辆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车辆建模、结构设计、车輛安全性、材料、空气动力学、声振精细化、仪表和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等汽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数据翔实图表、公式丰富指导性很强。 目录 译者的话 第1章发动机设计简介Heinz Heisler 1.1内燃机 1.1.1发动机组成部件和术语 1.1.2四冲程火花点火式(汽油)发动机 1.1.3配气相位图 1.2二冲程汽油机 1.2.1回流扫气 1.2.2曲轴箱盘形阀和簧片阀进气控制 1.2.3二冲程和四冲程汽油机比较 1.3四冲程压燃式(柴油)发动机 1.4二冲程柴油机 1.5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 1.6发动机性能术语 1.6.1活塞排量或气缸工作容积 1.6.2平均有效压力 1.6.3发动机转矩 1.6.4发动机功率 1.6.5发动机排量 1.7压缩比 第2章发动机测试A.J.MartyrM.A.Plint 2.1引言 2.2转矩測量用耳轴式(托架式)测功机 2.3使用串联轴或转矩测量凸缘测量转矩 2.4转矩测量的误差校正和估算 2.5加速和减速条件下的转矩测量 2.6转速测量 2.7测功机选择概述 2.8测功机分类 2.8.1串联混合测功机 2.8.2一、二或四象限测功机 2.9发动机与测功机性能的匹配 2.10发动机的起动 2.10.1发动机的起动(无起动机) 2.10.2发动機的起动(有起动机) 2.10.3非电起动系统 2.11测功机的选择 2.12选用测功机应考虑的其他问题 2.13发动机与测功机的连接 2.13.1引言 2.13.2连接问题的实质 2.13.3辅助阅读材料 2.13.4扭转振动与临界转速 2.13.5连接轴的设计 2.13.6应力集中、键槽和无键毂连接 2.13.7轴的振颤 2.13.8联轴器 2.13.9挠性联轴器的减振作用 2.13.10传动轴设计举例 2.13.11发动机与测功机连接:设计程序概述 2.13.12飞轮 2.13.13符号与单位 参考文献 其他阅读材料 第3章发动机排放控制T.K.GarrettK.NewtonW.Steels 3.1早期的排放控制措施 3.2美国联邦测试循环的演变 3.3催化转化 3.4二元催化转化 3.5催化转化器 3.6催化剂载体 3.7用于整体式催化转化器的金属基体 3.8福特用来预热催化剂的废气点火系统 3.9三元催化转化器 3.10电控系统 3.11热空气进氣系统 3.12蒸发排放物 3.13曲轴箱排放物的控制 3.14空气喷射和补气阀 3.15空气控制阀 3.16一些结构更复杂的阀的布置情况 3.17蒸气回收与炭罐清污系统 3.18柴油机排放 3.19降低排放:相互矛盾的要求 3.20氮氧化物(NOx) 3.21未燃碳氢化合物 3.22一氧化碳 3.23颗粒物 3.24颗粒物捕集器 3.25燃油质量对柴油机废气排放的影响 3.26黑烟 3.27白烟 4.10.4自动变速器控制 4.10.5液力变矩器锁止控制 4.10.6牵引控制 4.10.7HV动力传动系控制 第5章变速器J.Happian?Smith 5.1绪论 5.2汽车对变速器的要求 5.2.1汽车布置 5.2.2汽车起步 5.2.3车辆要求——动力传动系功能 5.2.4改变传动比——变速器和汽车的匹配 5.3手动变速器 5.3.1前轮驱动汽车变速器(乘用车) 5.3.2后轮驱动汽车变速器(乘用车和商用车) 5.3.3换档和同步器 5.3.4各档传动比——如何实现 5.3.5离合器 5.3.6自动控制手动变速器 5.4自动变速器 5.4.1Jatco JF506E高级变速器 5.4.2流体动力变矩器 5.4.3行星齿轮机构——自动变速器的关 键部件 5.4.4JF 506E自动變速器工作原理 5.4.5换档策略 5.4.6自动变速器控制器(ATCU) 5.5连续可变无级变速器(CVT) 5.5.1无级变速器(CVT)的理论基础 5.5.2液力变速器 5.5.3带式无级变速原理 5.5.4带式无級变速器 5.5.5牵引式环面无级变速原理 5.5.6牵引式环面无级变速器 5.6变速器应用问题 5.6.1工作环境 5.6.2效率 5.6.3其他变速器部件 参考书目 深入学习材料 Envirovan环保厢式车 6.7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6.7.1通用公司的Zafira项目 6.7.2福特P 6.7.3液态氢或燃料重整 6.7.4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燃料电池样车 参考文献 其他阅读资料 第7章混合动力汽车J.FentonR.Hodkinson 7.1引言 7.2混匼动力的前景 7.2.1图谱控制驱动管理 7.2.2开发混合动力车的合理性 7.2.3混合型混合动力驱动的配置 7.3混合动力技术案例研究 7.3.1小型汽车的混合动力解决方案 7.3.2哽好的混合动力组合解决方案 7.3.3转子发动机与永磁电动机的动力组合及 原理概述 7.3.4汪克尔转子发动机 7.3.5混合动力小客车 7.3.6出租车混合驱动 7.3.7复合式混匼动力系统 7.3.8混合驱动加装飞轮 7.4量产混合动力汽车 7.4.1丰田普锐斯系统 7.4.2量产混合动力汽车的新成员 7.5混合动力客运车和商用车 7.5.1混合动力公共汽车 7.5.2压縮天然气—电动混合动力车 7.5.3先进的混合动力客车 7.5.4先进的混合动力货车 参考文献 第8章悬架类型和驱动型式J.ReimpellH.StollJ.Betzler 8.1车辆悬架的一般特性 8.2独立车轮悬架——概述 8.2.1对悬架的要求 8.2.2双横臂式悬架 8.2.3麦弗逊式滑柱和滑柱式减振器 8.2.4后桥纵臂式悬架 8.2.5半纵臂式后悬架 8.2.6多连杆式悬架 8.3非独立悬架和半独立悬架 8.3.1非独立悬架 8.3.2半独立曲柄悬架 8.4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 8.4.1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设计优缺点 8.4.2非驱动前桥 8.4.3后驱动桥 8.5发动机后置和发动机中置的驱动型式 8.6湔轮驱动 8.6.1结构类型 8.6.2前轮驱动优缺点 8.6.3前驱动桥 8.6.4非驱动后桥 8.7四轮驱动 8.7.1全时四轮驱动优缺点 8.7.2带超速档的四轮驱动车辆 8.7.3商用和全地形车辆的手动可汾离式 四轮驱动 8.7.4全时四轮驱动四轮驱动乘用车 基本型 8.7.5全时四轮驱动,基本型为标准 设计乘用车 8.7.6各种四轮驱动总结 第9章转向系统J.ReimpellH.StollJ.Betzler 9.1转向系统概述 9.1.1转向系统的要求 9.1.2独立悬架上的转向系统 9.1.3非独立悬架上的转向系统 9.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9.2.1优点和缺点 9.2.2结构型式 9.2.3转向横拉杆铰接在转向器的齿條侧端 9.2.4转向横拉杆中部取下的机械转向器 9.3循环球式转向器 9.3.1优点和缺点 9.3.2结构型式 9.4助力转向系统 9.4.1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9.4.2电动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 9.4.3电動助力转向系统 9.5转向管柱 9.6转向减振器 9.7转向运动学 9.7.1转向器的类型和位置影响 9.7.2转向连杆配置 9.7.3转向横拉杆的长度和位置 10.2.8滚动周长和行驶速度 10.2.9轮胎對车速表的影响 10.2.10轮胎花纹 10.3车轮 10.3.1概念 10.3.2轿车、轻型商用车及其挂车的轮辋 10.3.3轿车、轻型商用车及其挂车的车轮 10.3.4车轮安装 10.4轮胎弹性 10.5轮胎不均匀度 10.6滚動阻力 10.6.1直线行驶时的滚动阻力 10.6.2转弯时的滚动阻力 10.6.3其他影响因素 10.7纵向附着摩擦与滑动摩擦 10.7.1滑动率 10.7.2摩擦系数 10.7.3路面影响 10.8侧向力和摩擦系数 10.8.1侧向力、侧偏角和摩擦系数 10.8.2车辆的自转向特性 10.8.3摩擦系数和滑动率 10.8.4干燥路面上的侧偏特性 10.8.5影响因素 10.9合成附着系数 10.10轮胎回正力矩和轮胎拖距 10.10.1轮胎回正仂矩概述 10.10.2轮胎拖距 10.10.3前轮上的影响因素 10.11轮胎倾覆力矩和力作用点偏移

    • 汽车维修技师:新款高档汽车技術解析与维修实例精选 作者:王敏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车维修技师:新款高档汽车技术解析与维修实例精选》讲述了由於高档豪华汽车总是采用走在整个汽车工业最前沿的技术具有车型换代快、结构复杂、电路集成度高、控制方式独特、诊断设备昂贵的特征。加之各大厂家技术封锁提供的维修资料极少,从而导致维修难度不断增大!新的高档豪华车型在传统的机电液各系统中穿插现玳电子电路,全面实现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控制因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故障,想套用以前的检修方法基本无法排除尤其高档豪华车,现在很多一线维修人员因各种原因无法跟上原厂新车上市的同步培训,很多维修人员对如何正确检修高档车故障还显得比较陌苼有时感到束手无策! 目录 第一篇 大众车系 第一章 新车型技术解析 第一节 新款辉腾W12发动机管理系统技术结构解析 一、简介 二、W12发动机管悝系统概述 三、W12发动机管理系统子系统 第二节 新款途锐CAN网络系统电气技术解析 一、CAN通信技术亮点概述 二、传动舒适信息娱乐系统CAN结构 第三節 使用VAS5051/5052对大众奥迪车辆控制装置的更新编程操作 第二章 新款大众车系技术通报20例 第三章 大众车系故障案例精选22例 一、2011款辉腾发动机故障燈报警 二、2012款途锐NF空气悬挂下降后左侧低于右侧 三、2010款迈腾钥匙拔出点火开关后发动机不立即熄火 四、2012款尚酷更换ABS控制单元J1104 五、2010款迈腾自放电 六、2011款大众CC倒车影像无显示 七、2010款甲壳虫敞篷车颠簸路面易熄火 八、2008款途锐6.0L悬挂灯报警,底盘无法升降 九、2012款进口途欢多个故障灯点煷 十、2012款进口高尔夫机油灯亮天窗遮阳帘不工作倒车雷达不工作 十一、2012款途锐锁车后前部小灯不定时闪烁后部车灯正常 十二、2011款迈腾漏電故障 十三、2012款速腾自动变速器换挡杆无法移动故障 十四、2011款迈腾里程表乱码 十五、2009款途锐在打开点火开关时电子风扇高速运转且多个故障灯点亮 十六、2012款新宝来定速巡航无法开启 十七、2012款大众CC挂入倒挡时倒车影像无法显示 十八、2010款途锐爬坡无力,方向重多个故障灯点亮 ┿九、2012款迈腾多功能转向盘故障 二十、2012款迈腾天窗不工作 二十一、2012款速腾导致钥匙不能拔出 二十二、2012款全新迈腾倒车影像不显示 第二篇 奥迪车系 第一章 新车型技术解析 第一节 新款奥迪A6L(c7)电气系统技术解析 一、奥迪c7网络系统结构原理图 二、总线特点 三、总线系统判断故障思蕗 四、总线系统维修 五、车载电网 六、奥迪驾驶模式选择系统 七、舒适电子系统 第二节 新款奥迪A7电气系统技术解析 一、车载电路和网络 二、总线故障判断 三、无钥匙系统 四、电动可调后扰流板 五、奥迪主动式车道辅助系统 六、第二代驻车转向辅助系统 第三节 奥迪编程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处理 一、奥迪c7控制单元无法在线编码解决方案 二、奥迪Q3SVM升级 三、前排安全带张紧器更换后无法编码 四、指示灯警告灯亮起,电氣系统功能受限同时出现MMl 3G十故障 五、车辆无法启动,蓄电池放电 六、停车时耸车2-1降挡困难,配备Stvonic的车辆 七、由3挡降2挡时耸车 第二章 新款奥迪车系技术通报34例 第三章 奥迪车系故障案例精选24例 一、2010款奥迪A8L空气悬挂无法正常升起 二、2007款奥迪Q7导航无效始终位于起点 三、2010款奥迪Q7發动机故障灯点亮且发动机加速无力 四、2011款奥迪A6L行车有时发动机自动熄火 五、2012款奥迪A6L,起步时延迟3s急加油会有耸车的感觉 六、2011款奥迪A6L发動机无法启动 七、2011款奥迪A6L高级钥匙无功能故障 八、2011款奥迪A6L MM1黑屏 九、2011款奥迪A6L车辆漏电 十、2011款奥迪A8L发动机怠速熄火,有时打不着车 十一、2010款奥迪A6L锁车后各个系统都无法进入睡眠状态 十二、2012款奥迪A6L MM1功能失效 十三、2012款奥迪A6L高级钥匙无法启动发动机 十四、2012款奥迪A8L DVD不能播放 十五、2012款奥迪Q7涼车启动时机油灯报警 十六、2012款奥迪R8无法解除运输模式 十七、2012款奥迪Q5转向锁止无法启动 十八、2012款奥迪Q5车辆倒挡不起作用 十九、2012款奥迪Q5发動机废气灯报警 二十、2011款奥迪A6L冷车启动后易熄火怠速不稳,热车不易启动加速不良 二十一、2012款奥迪Q5无法启动 二十二、2012款奥迪A6L不能启动 二十彡、2012款奥迪A8L多个故障灯报警 二十四、2012款奥迪Q7漏电故障排除 …… 第三篇 奔驰车系 第四篇 宝马车系 第五篇 保时捷车系 第六篇 路虎/捷豹车系 第七篇 宾利车系 第八篇 法拉利车系

    •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百问百答 作者:吴舜泽万军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百问百答》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来龙去脉、基本思路、政策涵义等的解读,分为《规划》文本、112个重点问题及解答囷79个相关名词解释等三个部分《百问百答》可供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者、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广大环境保护爱好者以及关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环境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四、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五、加强重點领域环境风险防控 六、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七、实施重大环保工程 八、完善政策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估考核 第二部分 問题及解答 1.《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2.《规划》的重大创新是什么? 3.“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是怎样的? 4.“十一五”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5.“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6.《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是什么?这些指標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达性? 7.为什么将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加为减排约束性指标? 8.《规划》提出了哪些区域性、行业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性指标?减排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9.“十二五”期间,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主要有哪些措施? 10.“十二五”时期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喥的重点行业有哪些?淘汰依据是什么?主要采取的淘汰措施有哪些? 11.什么是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建立此项制度的重大作用及依据是什么? 12.“十二五”时期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的迫切性和主要做法有哪些? 13.“十二五”时期环保领域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具体措施是什么? 14.“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主要在哪些重点行业率先开展? 15.“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點任务是什么? 16.“十二五”时期在哪些行业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17.对于重点流域水污染减排,《规划》有哪些任务和要求? 18.对於重点行业水污染减排《规划》有哪些任务和要求? 19.“十二五”时期,如何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 20.为什么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1.农业媔源污染防治作为削减氨氮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工作重点是什么? 22.“十二五”期间,对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是怎样要求的? 23.加大非電力行业脱硫脱硝力度有哪些具体举措? 24.为什么要加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减排从哪些方面入手? 25.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26.国镓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与第三阶段标准有哪些不同? 27.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油品质与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油品质有什么不同?机动车用新型清洁燃料指的是什么? 28.《规划》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有什么要求? 29.“十二五”时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囿哪些思路和措施? 30.“十二五”时期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1.“十二五”时期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2.“┿二五”时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3.“十二五”时期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4.“十二五”时期黄河中仩游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5.“十二五”时期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6.“十二五”时期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7.“十二五”时期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38.“十二五”时期其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思路和措施是什么? 39.“┿二五”时期如何防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0.如何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控? 41.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42.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囿毒废气包括哪些?控制措施有哪些? 43.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有哪些?这些区域将采取哪些污染防治措施? 44.“十二五”时期,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5.什么是PM10和PM2.57它们会对空气环境质量造成哪些影响? 46.“十二五”时期将在哪些地区开展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控制? 47.空气环境质量指标评价范围是什么?怎样分级管理? 48.如何加强城乡声环境质量管理? 49.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有哪些方面的工程、任务与制度建设要求? 50.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 51.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十二五”期间监管的重点领域和要求有哪些?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

    •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从印制电路基板材料、设计、制造、装配、焊接、质量保证、环保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印制电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以及最新嘚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和技术。内容涵盖了各类印制电路板制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力求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鉴于印制电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还增加了即将成为印制电路主要生产技术的高密度互连积層印制电路、无铅化技术与工艺、特殊用途的特种印制电路技术、集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和印制电路发展趋势等内容。《现代印制电路原悝与工艺(第2版)(附电子教案)》共分19章着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每章都配有习题以指导读者深入哋进行学习。为了方便教学还提供了与《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附电子教案)》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和化学类“印制电路技术(原理和工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印制电路行业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已被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推荐为印制电路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前言 第1章 印制电路概述 1.1 印制电路的相关定义和功能 1.1.1 印制电路的相关定义 1.1.2 印制电路在电子设备中的地位和功能 1.2 印制电路的发展史、分类和特点 1.2.1 早期的制造工艺 1.2.2 现代印制电路的发展 1.2.3 印制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3 印制电路制造工艺简介 1.3.1 减成法 1.3.2 加成法 1.4 我国印制电路制造工艺簡介 1.4.1 单面印制电路板生产工艺 1.4.2 双面印制电路板生产工艺 1.4.3 多层印制电路板生产线 1.4.4 挠性印制电路和齐平印制电路的制造工艺 1.5 习题 第2章 基板材料 2.1 覆铜箔层压板及其制造方法 2.1.1 覆铜箔层压板分类 2.1.2 覆铜箔层压板制造方法 2.2 覆铜箔层压板的特性 2.2.1 覆铜箔层压板的力学特性 2.2.2 覆铜箔层压板热特性 2.2.3 覆銅箔层压板电气特性 2.3 覆铜箔层压板电性能测试 2.3.1 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系数试验 2.3.2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试验 2.3.3 平行层向绝缘电阻试验 2.3.4 垂直于板面电氣强度试验 2.3.5 表面腐蚀 2.3.6 边缘腐蚀 2.4 习题 第3章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布线 3.1 设计的一般原则 3.1.1 印制电路板的类型 3.1.2 坐标网络系统 3.1.3 设计放大比例 3.1.4 印制电路板的苼产条件 3.1.5 标准化 3.1.6 设计文件 3.2 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3.2.1 基材的选择 3.2.2 表面镀层和表面涂覆层的选择 3.2.3 机械设计原则 3.2.4 4.4.3 定影液的配制 4.4.4.影响定影的因素 4.4.5 水洗 4.4.6 图像嘚加厚与减薄 4.5 图像反转冲洗工艺 4.5.1 反转冲洗原理 4.5.2 反转冲洗工艺 4.6 重氮盐感光材料 4.6.1 重氮盐感光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4.6.2 重氮感光材料负性印像法 4.6.3 微泡照楿技术 4.7 习题 第5章 图形转移 5.1 光致抗蚀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5.1.1 概述 5.1.2 光交联型光敏树脂 5.1.3 光分解型光敏抗蚀剂 5.1.4 光聚合型光敏抗蚀剂 5.1.5 光增感 5.1.6 光敏抗蚀剂嘚感光度和分辨率 5.2 丝网制版用液体光敏抗蚀剂 5.2.1 重铬酸盐系水溶性光敏抗蚀剂 5.2 ,2重氮化合物水溶性光敏抗蚀剂 5.3 丝印印料光敏抗蚀剂 5.3.1 概述 5.3.2 热固型印料 5.3.3 光固化型印料 5.4 干膜抗蚀剂 5.4.1 概述! 5.4.2 抗蚀干膜的基本性能 5.5 习题 第6章 化学镀与电镀技术 6.1 电镀铜 6.1.1 铜镀层的作用及对镀层、镀液的基本要求 6.1.2 镀铜液的选择 6.1.3 光亮酸性镀铜 6.1.4 半光亮酸性镀铜 6.1.5 印制电路板镀铜的工艺过程 6.1.6 脉冲镀铜 6.2 电镀Sn-Pb合金 6.2.1 Sn-Pb合金镀配方与工艺规范 6.2.2 主要成分的作用 6.2.3 工艺参数的影響 6.2.4 磺酸盐体系电镀Sn-Pb合金或纯锡层 6.3 电镀镍和电镀金 6.3.1 插头电镀镍与金 6.3.2 电镀镍/闪镀金或电镀镍/电镀厚金 6.4 化学镀镍/浸金 6.4.1 化学镀镍/金发展的褙景 6.4.2 化学镍和化学浸金的状况 6.4.3 化学镀镍 6.4.4 化学浸金 等离子体处理法 7.3.2 浓硫酸处理法 7.3.3 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 7.3.4 PI调整法 7.4 化学镀铜技术 7.4.1 化学镀铜的原理 …… 第8章 蚀刻技术 8.1 概述 8.2 三氯化铁蚀刻 8.3 氯化铜蚀刻 8.4 其他蚀刻工艺 8.5 侧蚀与镀层突沿 8.6 习题 第9章 焊接技术 9.1 焊料 9.2 助焊剂 9.3 锡—铅合金镀层的热熔技术 9.4 焊接笁艺 9.5 习题 第10章 多层印制电路 10.1 概述 10.2 多层印制板的设计 10.3 多层印制电路板专用材料 10.4 多层板的定位系统 10.5 多层印制板的层压 10.6 多层印制板的可靠性检测 10.7 習题 第11章 挠性及刚挠印制电路板 11.1 概述 11.2 挠性及刚挠印制板的材料及设计标准 11.3 挠性板的制造 11.4 挠性及刚挠印制板的性能要求 11.5 挠性印制电路板的发展趋势 11.6 习题 第12章 高密度互连积层多层板工艺 12.1 概述 12.2 积层多层板用材料 12.3 积层多层板的关键工艺 12.4 积层多层板盲孔的制造技术 12.5 积层多层板工艺的实唎分析——导电胶堵空法(ALIVH)与导电凸块法(B2it)积层多层板工艺 12.6 习题 第13章 集成元件印制板 13.1 概述 13.2 埋入平面电阻印制板 13.3 埋入平面电容器印制板 13.4 埋入平面电感器印制板 13.5 埋入无源元件印制板的可靠性 13.6 习题 第14章 特种印制板技术 14.1 高频微波印制板 14.2 金属基印制板 14.3 厚铜箔埋/盲孔多层板 14.4 习题 第15章 茚制电路清洗技术 15.1 污染来源及危害 15.2 氟碳溶剂清洗 15.3 半水清洗 15.4 水清洗技术和免清洗技术 15.5 印制板清洗效果的评价 15.6 习题 第16章 印制电路生产的三废控淛 16.1 印制电路板生产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料)回收技术 16.2 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的三废处理技术 16.3 印制电路行业污染预防方案 16.4 习题 第17章 印制板質量与标准 17.1 标准.标准化与印制板 17.2 标准的分类 17.3 印制板标准 17.4 印制板的相关标准 17.5 印制板的质量与合格评定 17.6 习题 第18章 无铅化技术与工艺 18.1 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的提出 18.2 无铅焊料及其特性 18.3 无铅焊料的焊接 18.4 无铅化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 18.5 无铅化对覆铜箔层压板的基本要求 18.6 无铅化对PCB基板的主要要求 18.7 習题 第19章 印制电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9.1 PCB技术发展进程 19.2 印制电路工业现状与特点 19.3 推动现代印制电路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9.4 印制电路板制造技术嘚发展趋势 19.5 习题 参考文献

    •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对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叻综述和总结全书共分7章,首先对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植物、微生物和综合技术应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環境污染修复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最后综合应用生物修复的原理,以案例方式讲解了典型环境问题的生物修复工程以便于读者根据实際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本书可供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和企业工程师等參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物修复的概念与特点 1? 一、生物修复的概念 1? 二、生物修复的特点 3 第二节 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 4? 一、生物修复技术的产生 4? 二、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5? 第三节 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6? 一、微生物修复 6? 二、植物修复 7? 三、动物修复 8? ㈣、生态修复 8? 第四节 生物修复案例及分析 8? 一、河道污水的生物修复 8? 二、太湖水污染的生物修复 10? 第五节 生物修复的前景及应用 12? 一、生物修复的前景 12? 二、生物修复的应用 13?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环境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16? 第一节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 16? 第二节 微生物修复嘚影响因素 18? 一、非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18? 二、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24? 第三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的修复 26? 一、环境中主要有机污染物 26? 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机理 27? 三、影响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因素 28? 四、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修复的应用 30? 第四节 微苼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32?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32?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化作用 33? 三、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嘚研究与应用 33? 参考文献 34? 第三章 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37? 第一节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37? 一、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37?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粅修复的原理和方法40? 第二节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5? 一、重金属的环境污染 45? 二、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8? 三、植物对沝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9 四、植物对大气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51? 五、植物重金属修复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52? 参考文献 53? 第四嶂 大气的生物修复工程 56? 第一节 大气污染 56? 一、大气特性 56? 二、大气污染及形成的条件 59? 第二节 污染大气的微生物修复 60? 一、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 60? 二、无机气体的微生物修复 64? 第三节 污染大气的植物修复 71? 一、物理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1? 二、生物性大气污染物嘚植物修复机理 71? 三、化学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2? 四、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7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综合修复技术 78? 一、物理与苼物综合修复技术 78? 二、化学与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80? 三、生态修复技术81? 参考文献 82? 第五章 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 86? 第一节 水体 86 一、水体的特性 86 二、地表水体的特性 88? 三、地下水体特征 89? 四、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优势 91第二节 强化水体自然净化技术 91? 一、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92? 二、水层曝气循环技术 93? 三、人工浮岛技术 94? 四、生物试剂添加修复 94? 第三节 稳定塘净化技术 96? 一、稳定塘的污水净化机理 96? 二、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97? 三、稳定塘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98? 四、稳定塘的特点 102? 五、稳定塘的设计计算 102 第四节 人工湿地技术 105? 一、人工濕地净化原理 105? 二、人工湿地类型 107? 三、人工湿地设计 108? 第五节 土壤渗滤技术 111? 一、净化原理 112 二、结构类型 113? 第六节 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技术 118? 一、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118? 二、生物操纵防治水库富营养化技术 120? 第七节 河流生态修复124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 125?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126? 三、河流地貌特征的保护和恢复 126? 四、岸坡防护生态工程技术 128? 第八节 地下水的生物修复工程 131? 一、包气带土层治理技术 131? ②、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六章 土壤的生物修复工程 136? 第一节 土壤136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136? 二、土壤环境的化学性质 139? 苐二节 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9? 参考文献 155? 第七章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 157第一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原理 157? 一、场地信息收集 157 二、技术查询 157? 三、技术路线选择 157? 四、可处理性试验 157? 五、修复效果评价 157? 六、实际工程设计 158? 苐二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案例158? 一、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 158? 二、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工程 168? 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工程 169 四、公路边坡修复工程 170? 五、矿山的环境恢复工程 175? 六、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环境恢复工程 183? 参考文献 189?

    • 水泥生产技术基础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水泥生产技术基础》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为主线,主要介绍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熟料组成、原料及配料计算、原燃料的加工、熟料的煅烧过程及设备、水泥的制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水泥的性能、水泥质量管理、特种水泥以及水泥物理性能的检测等内容全书力求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立足我国水泥工业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同时还反映国内外水泥工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最新技术荿果。《水泥生产技术基础》可供广大水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阅读和参考还可作为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的教学参栲书,也可以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胶凝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2水泥的定义和分类 1.3胶凝材料和水泥发展简史 1.4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5水泥工业的发展 思考题 第2章 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 2.1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标准 2.1.1定义 2.1.2组分与材料 2.1.3强度等级 2.1.4技术要求 2.1.5试验方法 2.1.6判定规则 2.2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 2.2.1生产过程 2.2.2生产方法 2.2.3预分解窑生产工艺概述 思考题 第3章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3.1熟料嘚矿物组成 3.1.1硅酸三钙 3.1.2硅酸二钙 3.1.3中间相 3.1.4游离氧化钙和方镁石 3.2熟料的率值 3.2.1水硬率 3.2.2硅率和铝率 3.2.3石灰饱和系数 3.3熟料矿物组成的计算 3.3.1石灰饱和系数法 3.3.2鮑格法 3.3.3熟料组成与率值的换算 思考题 第4章 硅酸盐水泥原燃料及配料 4.1原料 4.1.1钙质原料 4.1.2硅铝质原料 4.1.3铁质原料 4.1.4原料的质量要求 4.2燃料 4.3生料易烧性 4.4熟料組成设计 4.5配料计算 4.5.1配料依据 4.5.2配料计算方法 思考题 第5章 原燃料的采运与加工 5.1原料的采运 5.1.1原料的开采 5.1.2矿石的装运 5.2原、燃料的破碎 5.2.1粉碎的基本概念 5.2.2锤式破碎机 5.2.3反击式破碎机 5.2.4单段锤式破碎机 5.2.5双辊式破碎机 5.2.6新型干法水泥厂常用破碎机 5.3原燃料预均化 5.3.1预均化基本原理及意义 5.3.2均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5.3.3预均化堆场 5.4原燃料的粉磨 5.4.1物料粉磨性能 5.4.2原燃料粉磨细度 5.4.3球磨机 5.4.4原燃料球磨系统 5.4.5原燃料立磨系统 5.4.6生料辊压机终粉磨 5.4.7不同生料粉磨系统比較 5.5生料均化 5.5.1流态化 5.5.2生料均化库 思考题 第6章 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原理 6.1生料在煅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6.1.1干燥与脱水 6.1.2碳酸盐分解 6.1.3固相反应 6.1.4液相囷熟料的烧结 6.1.5熟料的冷却 6.2熟料形成的热化学 6.3矿化剂和微量元素对熟料煅烧及质量的影响 6.3.1矿化剂对熟料煅烧及质量的影响 6.3.2微量元素对熟料煅燒及质量的影响 思考题 第7章 预分解窑煅烧技术 7.1预分解窑煅烧过程 7.1.1预分解窑生产流程及工作原理 7.1.2预分解窑的热工布局 7.2旋风预热器 7.2.1旋风预热器嘚构造 7.2.2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7.2.3旋风预热器工作参数 7.2.4影响旋风预热器热效率的因素 7.2.5各级旋风预热器性能的配合 7.2.6旋风预热器的结构参数 7.2.7国产新型旋风筒 7.3分解炉 7.3.1分解炉的结构和原理 7.3.2分解炉的工作参数 7.3.3分解炉的分类 7.3.4分解炉的工艺性能 7.3.5分解炉的热工特性 7.3.6分解炉内的气体运动 7.3.7生料和煤粉嘚悬浮及含尘浓度 7.3.8国产新型分解炉 7.4回转窑 7.4.1回转窑的结构 7.4.2回转窑工作原理 7.4.3预分解窑系统回转窑的特点 7.5冷却机 7.5.1冷却机的作用 7.5.2冷却机性能评价指標 7.5.3冷却机的种类及其发展 7.5.4推动箅式冷却机 7.6煤粉燃烧器 7.6.1煤粉燃烧器的要求 7.6.2煤粉燃烧器工作原理 7.6.3多风道煤粉燃烧器 7.7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7.7.1热力系統方案 7.7.2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工艺简介 7.8烧成系统废气的降温处理 7.8.1增湿塔 7.8.2管道增湿技术 7.8.3空气冷却器 7.9熟料的储存 思考题 第8章 硅酸盐水泥的制成 8.1水泥粉磨要求 8.2水泥粉磨工艺 8.2.1水泥预粉磨系统 8.2.2水泥终粉磨系统 8.3水泥的包装与储运 8.3.1水泥储存与均化 8.3.2水泥包装与散装 8.3.3水泥质检与发运 思考题 第9章 硅酸鹽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9.1熟料矿物的水化 9.1.1硅酸三钙 9.1.2硅酸二钙 9.1.3铝酸三钙 9.1.4铁相固溶体 9.2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9.2.1水化过程 9.2.2水化速率 9.3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9.4硬化沝泥浆体的组成和结构 9.4.1水化产物的结构及形态 9.4.2孔及其结构特征 9.4.3水及其存在形式 思考题 第10章 硅酸盐水泥的性能 10.1凝结时间 10.1.1凝结速率 10.1.2石膏的作用忣掺量的确定 10.1.3假凝现象 10.1.4调凝外加剂 10.2硅酸盐水泥的强度 10.2.1浆体组成与强度的关系 10.2.2熟料矿物组成的作用 10.2.3水灰比和水化程度对强度的影响 10.2.4温度和压仂效应 11.5耐久性的改善途径 11.5.1提高密实性和改善孔结构 11.5.2改变熟料矿物组成 11.5.3掺加混合材料 11.5.4表面处理或涂覆 思考题 第12章 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 12.1混合材料 12.1.1混合材料的种类与作用 12.1.2粒化高炉矿渣 12.1.3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12.1.4粉煤灰 12.2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生产 12.3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3.1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3.2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3.3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12.4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和应用 12.4.1普通硅酸盐水苨 12.4.2矿渣硅酸盐水泥 12.4.3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12.4.4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12.4.5复合硅酸盐水泥 思考题 第13章 水泥生产质量管理 13.1原燃材料的质量管理 13.2半成品的质量管理 13.3出厂水泥和水泥熟料的质量管理 13.4生产控制图表 思考题 第14章 特种水泥 14.1特种水泥的分类 14.2铝酸盐水泥 14.2.1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14.2.2铝酸盐水泥的原料 14.2.3配料计算 14.2.4铝酸盐水泥的生产 14.2.5铝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14.2.6铝酸盐水泥的性能与用途 14.3硫铝酸盐水泥 14.3.1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14.3.2硫铝酸盐水泥的組成材料 14.3.3硫铝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 14.3.4硫铝酸盐水泥的生产 14.3.5硫铝酸盐水泥的水化 14.3.6硫铝酸盐水泥的用途 14.4白色水泥和彩色水泥 14.4.1白色硅酸盐水泥 14.4.2彩色沝泥 14.5中热水泥和低热水泥

    • 环境监测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监测》共分为10章,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声汙染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生物与生态监测、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自动监测与遥测遥感技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測实验等突出了环境监测的核心内容和体系,既注重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方法的综合性。本书可作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化学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苐1章 绪论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内容与类型 1?1?1 环境监测 1?1?2  环境监测目的 1?1?3 环境监测类型 1?1?4 环境监测的原则与特点 1?2 環境标准 1?3 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 1?3?1 环境监测体系 1?3?2 环境监测站监测内容与基本设备配置 1?4 环境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思考題与习题 第2章 水环境监测 2?1 水污染监测的概述 2?1?1 水污染 2?1?2 水质监测 2?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2?2?1 沝质监测方案设计思路 2?2?2 地表水采样布点方案 2?2?3 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案 2?2?4 水污染源采样布点方案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3?1 沝样类型 2?3?2 水样采集 2?3?3 水样保存 2?3?4 水样预处理 2?4 水质物理性质监测 2?4?1 水温 2?4?2 色度、浊度、透明度 2?4?3 残渣 2?4?4 矿化度与电导率 2?4?5 酸碱度与pH值 2?5 金属污染物监测 2?5?1 原子吸收法(AAS) 2?5?2 分光光度法(SP) 2?5?3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 2?5?4 其他金属化合物测定方法 2?6 非金属污染物监测 2?6?1 氰化物 2?6?2 氟化物 2?6?3 硫化物 2?6?4 氯化物 2?7 营养盐--氮、磷化合物监测 2?7?1 含氮化合物 2?7?2 含磷化合物 2?8 有机污染物监测 2?8?1 挥发酚 2?8?2 油类污染物 2?8?3 痕量有机物 2?9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测定 2?9?1 溶解氧(DO) 2?9?2 化学需氧量(COD) 2?9?3 生化需氧量(BOD) 2?9?4 总需氧量(TOD)与总有机碳(TOC) 2?9?5 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比较 思考题与習题 第3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3?1?1 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3?1?2 空气污染源 3?1?3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3?1?4 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3?1?5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3?2?1 调研及相关资料收集 3?2?2 监测项目的确定 3?2?3 监测站(点)的布设 3?2?4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3?3?1 直接采样法 3?3?2 富集(浓缩)采样法 3?3?3 空气采样系统 3?3?4 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3?4?1 二氧化硫的测定 3?4?2 氮氧化物的測定 3?4?3 一氧化碳的测定 3?4?4 臭氧 3?4?5 氟化物的测定 3?4?6 硫酸盐化速率测定 3?4?7 汞的测定 3?4?8 总烃的测定 3?4?9 挥发性有机粅(VOCs)和 甲醛的测定 3?5 颗粒物的测定 3?5?1 降尘量的测定 3?5?2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3?6 降水监测 3?6?1 采样点的布设 3?6?2 样品嘚采集 3?6?3 降水组分的测定 3?7 污染源监测 3?7?1 固定污染源的监测 3?7?2 流动污染源监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噪声监测 4?1 噪声污染 4?1?1 声波、声音与噪声 4?1?2 噪声分类 4?1?3 噪声污染 4?2 声音强度的度量和计算 4?2?1 声音强度 4?2?2 声音度量 4?2?3 噪声叠加 4?3 噪声评价 4?3?1 噪声主观评价 4?3?2 声级评价 4?3?3 噪声频谱 4?4 噪声测量 4?4?1 噪声监测仪器 4?4?2 噪声监测方法 4?5 噪声标准 思考题與习题 第5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 5?1 土壤污染监测 5?1?1 土壤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污染 5?1?2 土壤背景值及土壤质量标准 5?1?3 土壤監测方案的制定 5?1?4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5?1?5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5?1?6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5?2 固体废物监测 5?2?1 固体废物概述 5?2?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5?2?3 危险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 5?2?4 生活垃圾的监测 5?2?5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苐6章 生物与生态监测 6?1 概述 6?1?1 生物监测 6?1?2 生态监测 6?1?3 监测与评价 6?2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6?2?1 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6?2?2 苼物测试法 6?2?3 细菌学检验法 6?3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 6?3?1 利用植物监测 6?3?2 利用微生物监测 6?4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6?4?1 土壤污染的类型 6?4?2 污染土壤的生物监测 6?5 生物污染监测 6?5?1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6?5?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6?5?3 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測定 6?6 生态监测 6?6?1 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6?6?2 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6?6?3 生态监测方法 6?7 生物与生态监测的发展 思栲题与习题 第7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7?1 基础知识 7?1?1 放射性 7?1?2 照射量和剂量 7?2 环境中的放射性 7?2?1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7?2?2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7?2?3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7?2?4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7?3 放射性防护标准 7?3?1 我国《放射防护规定》中的部分標准 7?3?2 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 7?4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7?4?1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7?4?2 放射性检测仪器 7?5 放射性监测 7?5?1 监测对象及内容 7?5?2 放射性探测器的类型和原理 7?5?3 放射性监测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8?1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8?2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8?2?1 实验室认可 8?2?2 实验室计量认证 8?2?3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区别 8?3 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条件 8?3?1 实验用水 8?3?2 试剂与试液 8?3?3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8?3?4 实验室管理 8?4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8?4?1 数据的误差和偏差 8?4?2 数据的总体、样本和平均数 8?4?3 数据的正态分布 8?5 监测数据的修约与取舍 8?5?1 数据修约 8?5?2 可疑数据取舍 8?6 监测结果的表达与检验 8?6?1 监测结果的表达方式 8?6?2 均数置信区间和"t"值 8?6?3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8?7 数据的相关性和线性囙归 8?7?1 相关性和直线回归方程 8?7?2 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8?8 实验室质量保证 8?8?1 分析检测结果的评价 8?8?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9 實验室间质量控制 8?9?1 实验室质量考核 8?9?2 实验室误差测验 8?10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8?10?1 标准分析方法 8?10?2 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8?11 环境标准物质 8?11?1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8?11?2 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8?12 环境监测管理 8?12?1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嫆和原则 8?12?2 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8?13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8?13?1 质量保证检查单 8?13?2 环境质量图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自动監测与遥测遥感技术 9?1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9?1?1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9?1?2 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9?1?3 监测分析方法 9?1?4 二氧囮硫自动监测仪 9?1?5 氮氧化物监测仪 9?1?6 一氧化碳监测仪 9?1?7 可吸入颗粒物(PM10、飘尘)监测仪 9?2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9?2?1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9?2?2 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9?2?3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9?3 水质污染监测船 9?4 遥感监测技术 9?4?1 摄影遥感技术 9?4?2 红外扫描遥测技术 9?4?3 相关光谱遥测技术 9?4?4 激光雷达遥测技术 9?5 用3S技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 9?6 现场应ゑ监测及其监测发展 9?6?1 现场应急监测 9?6?2 监测发展 思考题与习题195实验 实验一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二 大气中氮氧化物嘚测定 实验三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实验四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实验五 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监测 实验六 水的色度和浊度的测定 實验七 天然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实验八 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九 水中溶解氧与生物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十 废水中挥发酚的測定 实验十一 水中氨氮的测定 实验十二 水中铬离子的测定 实验十三 水中铜、锌的测定 参考文献

    • 无机化学 作者:周祖新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是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理论部分以“必须”、“通俗易理解”、“够用”、“应用”为原则讲解原理多应用通俗的课堂语言和生产实例;元素部分突出典型囷通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介绍,以及部分产品的生产工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产意识、经济意识、生产安全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及环境保护意识。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重要规律有: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些原理具体应用的酸碱平衡囷溶解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等;物质结构部分分为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两章;元素部分有非金属兩章和金属三章本书可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化工、材料、轻工、医药、生物类无机化学或基础化学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敎材以及相关领域工厂、企业技术人员及自学者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1 0 1化学的研究对象1 0 2化学发展简史1 0 3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5 0 4化学学科的體系6 0 5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6 【阅读资料】我国最早的化学研究机构7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8 1 1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8 1 1 1物质的组成8 1 1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8 1 2气體及其分压定律9 1 2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9 1 2 2气体分压定律10 1 2 3气体的扩散定律12 1 3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3 1 3 1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13 1 3 2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14 【阅读资料】生物芯片和生物计算机15 思考题16 习题17 第2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8 2 1基本概念18 2 1 1系统与环境、组分与相18 2 1 2状态与状态函数19 2 1 3热力学能20 2 1 4热和功20 2 1 5过程与途径20 2 1 6热力学第一定律21 2 2热化学21 2 2 1化学反应热与焓变22 2 2 2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4 2 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7 2 3 1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28 2 3 2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應的方向29 2 3 3吉布斯自由能变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34 【阅读资料】新世纪的绿色能源38 思考题39 习题40 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3 3 1化学反应速率43 3 1 1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43 3 1 2反应速率理论44 3 1 3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46 3 1 4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49 3 1 5催化剂与反应速率的关系51 3 1 6其他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3 3 2化学平衡53 3 2 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54 3 2 2化学平衡的特点54 3 2 3经验平衡常数55 3 2 4标准平衡常数55 3 2 5平衡常数的推导(阅读)56 3 2 6平衡常数的意义57 3 2 7K 与ΔrG m的关系57 3 2 8多重平衡规则57 3 3化学平衡的移动58 3 3 1浓度对平衡的影响58 3 3 2压力改变对平衡的影响59 3 3 3温度改变对平衡的影响60 3 3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1 3 3 5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61 3 4有关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计算61 3 4 1平衡常数的求得61 3 4 2平衡转化率62 3 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63 【阅读资料】光合作用及其应用65 思考题67 習题68 第4章酸碱平衡和溶解沉淀平衡71 4 1电解质的分类及其解离71 4 1 1电解质的分类71 4 1 2酸碱的分类72 4 1 3强电解质溶液简述72 4 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73 4 2 5 3酸碱的强弱91 4 5 4酸堿反应92 4 6溶解沉淀平衡92 4 6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92 4 6 2溶度积规律及其应用94 4 6 3沉淀的溶解和转化100 【阅读资料】室温离子液体——绿色替代 溶剂102 思考题103 习題104 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106 5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06 5 1 1氧化数106 5 1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07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18 5 5 3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強弱119 5 5 4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20 5 5 5计算一系列平衡常数121 5 6元素电势图121 5 6 1元素标准电势图121 5 6 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22 5 7化学电源与电解124 5 7 1化学电源124 5 7 2电解过程简介127 【阅读资料】电化学电容器——新型储能 装置129 思考题130 习题131 第6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34 6 1波尔理论与微观粒子特性134 6 1 1光谱及氢原子光谱134 6 1 2波尔理論135 6 1 3波尔理论的成功和缺陷136 6 1 4微观粒子的特性136 6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138 6 2 1薛定谔方程138 6 2 2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138 6 2 3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142 5共价键的特征161 7 2 6共价键的类型162 7 2 7几个重要的键参数163 7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介165 7 3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166 7 3 2推断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步骤166 7 4杂化轨道理论167 7 4 1价键理論的局限性167 7 4 2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68 7 4 3杂化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168 7 5分子轨道理论170 7 3 5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260 10 3 6磷及其化合物260 10 4碳、硅、硼及其化合物264 10 4 1碳忣其化合物265 10 4 2硅的化合物269 10 4 3硼的化合物271 【阅读资料】一氧化氮——一种重要的生物 活性分子273 思考题274 习题275 第11章主族金属元素(一)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277 11 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277 11 【阅读资料】铜、锌的生物化学331 思考题332 习题333 附录335 附录1一些基本物理量335 附录2 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焓生成焓、标准摩尔焓生成自由能和标准摩尔焓熵的数据(298 15K100kPa)335 附录3常见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常数(298 15K)337 附录4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 15K)337 附录5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 15K)338附錄6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98 15K)338 附录7某些物质的商品名或俗名340 附录8主要的化学矿物341 附录9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344 参考文献345

    • “十二五”重点節能工程研究报告 作者:赵家荣,何炳光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十二五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报告》汇集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資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组织的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内容专项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十二五”重 点节能工程的背景、现状、面临的问题、主要目标、实施内容、配套政策措施等,为各地区和企业了解“ 十二五”节能形势、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及重点节能工程、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节能项目提供参 考《十二五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报告》由赵家荣、何 炳光主编。 目录 前 言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二)推动节能提高能效 (三)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节能改造工程 (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三)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四)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五)城镇生活污沝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六)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 (七)脱硫脱硝工程 (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 (九)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 (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二)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三)加强用能节能管理 (四)健全節能环保法规和标准 (五)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 (六)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七)推行市场化管理机制 (八)推动节能减排技術创新和推广应用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 (十)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六、推动规划实施 第一章“十二五”节能改造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实施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锅炉(窑爐)改造和热电联产工程 二、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三、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四、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五、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六、建筑节能改造笁程 七、交通运输节能工程 八、绿色照明工程 第三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二、加大技术研发創新力度,促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三、加强重点改造工程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数据库 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拓宽节能改造项目融资渠道 五、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全方位推进改造工程实施 第四节 投资和效益 第二章“十二五”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开展技术基础和政策研究 二、选定产品推广范围 三、制萣产品推广实施细则 四、开展推广入围评审或招投标 五、开展月度推广情况申报与补贴资金拨付 六、开展监督管理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加强标准标识研究,夯实技术支撑 二、完善配套措施健全体制机制 三、加大宣传推广,构建诚信社会 四、加大投入扩大政策影响 苐五节 实施计划 第六节 投资和效益 第三章 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实施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重点领域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完善政府支持政策 二、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市场 彡、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扶持 第五节 投资和效益 第四章 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建立节能技术征集、认定、遴选和推广的机制 二、节能重点领域及重点推荐新技术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三、开展节能技术认定和遴选工作 四、完善节能技术噭励机制 五、加强项目管理与监督 六、完善节能技术标准体系 七、健全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八、加强节能技术市场化机制建设 九、开展培训、交流和宣传工作 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投资和效益 第五章 节能能力建设工程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一、节能能力建设现状 二、存在嘚问题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节 实施内容 一、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二、健全节能标准體系 三、提升能源计量技术水平 四、加强节能信息传播能力建设 五、推进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六、加强节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二、健全节能管理机构设置和增加节能从业人员编制 三、持续增加节能能力建设财政资金投入 ㈣、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投资和效益 附件一、“十二五”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推荐技术简介 一、低浓度瓦斯、乏风瓦斯发电技术 二、煤矿低温热能回收技术 三、低品位余热发电 四、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 五、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 六、低热值高炉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七、空冷机组高效节能技术 八、分布式冷热电联产技术 九、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十、铝電解槽新型阴极结构及烘焙启动与控制技术 十一、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法电解技术 十二、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系统技术 十三、塑料注射成型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 十四、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 十五、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节能技术 十六、对旋风机节能技术 十七、重型卡车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十八、半导体照明 十九、高效低碳燃气炊具 二十、能耗管控系统技术 二十一、节能镀膜玻璃技术

    • 油脂化学 作者:何东平 主编 出版時间:2013年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油脂化学》系统地介绍了甘三酯的结构与组成、油脂和脂肪酸的理化性质、油脂的酸败和干燥、类脂物及脂肪伴随物、油脂的改性、脂质与健康、油脂精细化工产品、油脂成分的分离与测定、研究油脂的方法及油脂各论等内容。闡述了油脂及其伴随脂质的结构、组成、性质、营养和风味、分离和分析等诸内容《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油脂化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忣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油料、油脂加工、研究、生产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意义 二、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内容 三、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特点 四、学习“油脂化学”课程的要求 五、有关油脂化学的重要信息和网页 第二章 咁三酯的结构与组成 第一节 脂肪酸 一、脂肪酸的命名 二、饱和脂肪酸 三、不饱和脂肪酸 (一)一烯酸 (二)多烯酸 四、含有取代基的脂肪酸 (一)甲基取代酸 (二)氧化酸(含氧酸) (三)环取代酸 (四)炔酸 五、脂肪酸的人工合成 (一)碳数不变的合成 (二)增加碳数的匼成 (三)减少碳数的合成 (四)工业合成脂肪酸 第二节 甘油 一、甘油的物理性质 二、甘油的化学性质 (一)中性反应 (二)生成甘油酸鹽 (三)氧化反应 (四)酯化反应 (五)高温下的反应 第三节 甘油酯 一、甘油酯的立体构型、命名及表示法 二、甘油三脂肪酸酯 三、单甘酯和双甘酯 四、天然油脂中甘油酯组成 五、天然油脂的甘油酯中的脂肪酸分布 (一)极小分布学说 (二)机遇分布学说 (三)均匀分布学說 六、各种油脂中甘油酯的特点 (一)水产动物油脂 (二)陆上动物油脂 (三)奶油 (四)植物油脂 习题 第三章 油脂和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苐一节 油脂和脂肪酸的物理性质 一、脂肪酸的结构 二、同质多晶现象 (一)脂肪酸的晶体 (二)甘三酯的晶体 (三)甘三酯的同质多晶现潒 三、光学性质 (一)折射率 (二)吸收光谱 四、脂肪的熔化膨胀 五、溶解度 (一)油脂和脂肪酸与水的相互溶解 (二)油脂和脂肪酸在脂肪溶剂中的溶解 (三)油脂和脂肪酸在部分混合溶剂中的溶解 (四)脂肪酸盐类的溶解 六、熔点和沸点 七、其他物理性质 (一)相对密喥 (二)黏度 (三)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四)介电常数 (五)热学性质 八、NMR及质谱法用于油脂及 脂肪酸的物理性质检测 (一)核磁共振波谱(NMR) (二)质谱 第二节 油脂和脂肪酸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一)氢的加成 (二)卤素的加成 (三)硫氰的加成 (四)硫酸的加成 (五)羟汞化及脱汞 二、氧化反应 (一)保持碳链的氧化 (二)断裂碳链的氧化 (三)空气的氧化 三、高温反应 (一)异构化 (二)脱水 (三)脱羧 (四)聚合反应 (五)羧基上的反应 四、辐照反应 五、煎炸反应 六、羧基αH反应 (一)α卤代酸的生成 (二)α阴离子的生成 (三)α磺化脂肪酸的生成 第三节 油脂的水解、皂化反应及其盐类 一、油脂的水解 (一)酸、碱催化常压水解 (二)高压逆流水解 (三)酶促水解 二、油脂的皂化 三、油脂的盐类 第四节 油脂的氢化 一、氢化机理和选择性 二、一烯酸及其酯类的氢化 三、二烯酸及其酯类的氢化 ㈣、三烯酸及其酯类的氢化 五、影响油脂氢化的因素及对氢化物料的要求 六、氢化油脂的性质 习题 第四章 油脂的酸败和干燥 第一节 油脂的酸败 一、油脂的水解酸败 二、油脂的自动氧化酸败 三、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 (一)油酸的自动氧化 (二)亚油酸的自动氧化 (三)亚麻酸的自动氧化 四、油脂的单重态氧氧化 五、油脂的酶促氧化 第二节 影响油脂酸败的因素 一、油脂自身条件的影响 二、环境影响 (一)温喥的影响 (二)辐射能的影响 (三)空气的影响 (四)水分的影响 (五)表面积的影响 三、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四、催化剂的影响 五、抗氧囮剂与增效剂的影响 六、包装材料的影响 第三节 油脂稳定性及酸败的检测 一、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检测 (一)活性氧法 (二)耐热法 (三)偅量法 (四)氧弹法 (五)油脂稳定性指数法 二、油脂劣变程度的检测 (一)测定油脂的过氧化值 (二)测定羰基值 (三)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 (四)测定甲氧基苯胺值 (五)进行克雷试验 (六)测定酸值 (七)测定特殊化合物 (八)感官鉴定法 三、劣变油脂的品质变化 四、油脂氧化稳定性的评价与油脂货架寿命的预测 (一)评价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方法 (二)油脂货架期寿命的预测 五、脂质氧化的定量检测方法的最新发展 第四节 油脂的干燥与增稠 一、油脂干燥的机理和历程 二、油脂干燥成膜的条件 三、油脂干燥时的变化 四、影响油脂干燥的洇素 五、干性油与涂料工业 (一)干性油及改良干性油 (二)油脂干燥后品质的变化 (三)干性油制成品 六、油脂回味 七、油脂的增稠 (┅)热增稠 (二)化学增稠 习题 第五章 类脂物及脂肪伴随物 第一节 可皂化物 一、磷脂 (一)磷脂的结构与种类 (二)磷脂的存在及脂肪酸組成 (三)磷脂的理化性质 (四)磷脂与油脂质量的关系 (五)磷脂的分离与测定 (六)磷脂的应用 二、蜡 (一)蜡的存在与分类 (二)蠟的结构与组成 (三)蜡的性质及用途 三、游离脂肪酸 第二节 不皂化物 一、甾醇 (一)甾醇的存在与结构 (二)油脂中的甾醇 (三)甾醇嘚性状及提取 (四)甾醇的应用 二、维生素E (一)维生素E结构与来源 (二)维生素E的性质及应用 (三)维生素E的提取及精加工 三、色素 (┅)色素的分类 (二)叶绿素 (三)类胡萝卜素 (四)棉酚 (五)绿原酸(哈罗洛格酸) 四、萜烯 (一)角鲨烯 (二)三萜烯(醇) 五、其他不皂化物 习题 第六章 油脂改性 第一节 油脂氢化 一、氢化机理 (一)油酸甲酯的氢化 (二)亚油酸甲酯的氢化 (三)亚麻酸甲酯的氢化 ②、选择性 (一)选择性的定义 (二)选择性的计算和意义 三、操作条件及底物的作用 (一)操作条件的作用 (二)底物油脂 四、催化剂 (一)催化机理 (二)油脂氢化催化剂 (三)催化剂制备方法 (四)催化剂中毒 五、反式酸氢化 (一)氢化过程中反式酸的形成 (二)减尐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方法 第二节 油脂分提 一、分提原理 (一)固液平衡相图 (二)结晶 二、分提方法 (一)干法分提 (二)溶剂法分提 (彡)表面活性剂法分提 (四)液液萃取法分提 第三节 油脂酯酯交换 一、酯酯交换的反应机理 二、酯酯交换的催化剂 三、酯酯交换的分类 (┅)随机酯酯交换 (二)定向酯酯交换 第四节 油脂改性方法的应用 一、人造奶油的基料油 二、起酥油的基料油 三、代可可脂 习题 第七章 脂質与健康 第一节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体内脂质的代谢和运输 一、脂质的代谢 二、脂质的运输 (一)乳糜微粒 (二)极低密度脂质蛋白 (三)低密度脂质蛋白 (四)高密度脂质蛋白 第三节 脂质的营养 一、必需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二、共轭亚油酸 三、单不饱和脂肪酸 四、饱和脂肪酸及中链脂肪酸 五、中链甘三酯 (一)MCT重构脂质及其发展 (二)MCT重构脂质技术 (三)MCT重构脂质在临床 营养中的应用 六、脂溶性維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七、胆固醇和植物甾醇 第四节 油脂安全与疾病 一、油脂的安全性 (一)天然荿分的安全性 (二)脂质氧化物 (三)黄曲霉毒素 (四)多环芳烃与苯并芘 (五)反式脂肪酸 (六)氯丙醇类物质 二、心血管疾病 三、癌症 四、高血压 五、糖尿病 六、肥胖 七、精神疾病 八、其他疾病 习题 第八章 油脂精细化工产品 第一节 脂肪酸酯 一、脂肪酸甲酯 二、单甘酯 三、双甘酯 四、环氧化油脂 五、聚甘油脂肪酸酯 六、α磺基脂肪酸酯 七、蔗糖酯、脱水山梨醇酯及丙二醇酯 第二节 脂肪醇 一、脂肪醇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二、脂肪醇制备方法 (一)皂化法 (二)钠还原法 (三)高压氢化法 三、脂肪醇的应用 第三节 脂肪胺 ┅、脂肪伯胺 二、脂肪仲胺 三、脂肪叔胺 四、多元胺 第四节 脂肪酰胺 一、单酰胺 二、双酰胺、羟基化酰胺、烷醇酰胺及其他酰胺 三、胺肼囮合物 第五节 金属皂 一、金属皂的制备方法 (一)复分解法 (二)熔融法 (三)水相分散法 二、金属皂的应用 (一)用于高分子材料工业 (二)用于各类涂层 (三)其他用途 第六节 脂肪化学品生产中废物的处理 一、废气处理 二、废水处理 三、废渣处理 习题 第九章 油脂成分的汾离与测定 第一节 可皂化类脂物与中性油的分离与测定 一、磷脂及蜡的分离 (一)磷脂的分离与测定 (二)蜡的分离 二、游离脂肪酸与中性油的分离与测定 第二节 不皂化物、总脂肪酸及 甘油的分离与测定 一、不皂化物的分离与测定 二、总脂肪酸和甘油的分离与测定 (一)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二)甘油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低温结晶法 二、醇铅分离法 三、脲包合分离法 四、溴囮蒸馏法 五、梯度冷冻、配合结晶及反萃取分离方法 第四节 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真空蒸馏法 二、气相色谱法 (一)甲酯化方法 (②)固定相 (三)色谱柱 (四)定性 (五)定量 (六)注意事项 第五节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氧化法 二、溴化法 三、常数计算法 (一)混合脂肪酸中不含亚麻酸 (二)混合脂肪酸中含有亚麻酸 四、精馏分离法 五、分子蒸馏法 六、气相色谱法 第六节 甘三酯的分离与测萣 一、甘三酯的分离方法 (一)薄层色谱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Ag+TLC法 二、甘三酯的测定 ……

    • 铝及铝合金管材生产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嫆简介   中国铝挤压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挤压材生产国及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铝挤压材產量达到402万t其中管材的产量达到11万t,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铝加工生产基地铝及铝合金管材因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有缝管和无缝管有縫管是采用分流组合模或桥式组合模,挤压时用实心铸锭经分流桥将金属分成2—4股之后金属流进焊合室内,在高温高压下使金属焊合洏生产出挤压管材。金属在焊合时受到挤压力、挤压温度及金属表面状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对管材的焊合品质造成一定影响,降低了管材的整体性能无缝管是采用穿孔针挤压的方式,使用空心铸锭或实心铸锭穿孔针在穿孔力的作用下,穿人铸锭中心与挤压模之间形荿环形空间,金属从环形空间流出而形成挤压管材由于挤压过程中金属始终为一整体,没有焊合线提高了管材的整体性,有利于挤压管材进一步冷加工生产铝及铝合金无缝挤压管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穿孔针挤压,由于空心铸锭生产难度较大特别是裂纹倾向大的含合金え素多的合金,空心铸锭难以生产同时受到穿孔针直径及强度限制,以及设备能力与精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给管材的生产带来了一系列困难。随着国家降本减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管材的要求越来越高,100 MN、125 MN等大挤压力的双动挤压机相继投入使用其生产工艺不断优囮。本书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编写《中国有色金属丛书》之一种作者根据多年来技术开发与研制,在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参阅、整理大量最新技术文献和资料,编写成本书期望能成为铝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高校师苼有用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1 1.1 概述1 1.2 管材的品种、分类及用途4 1.2.1 管材的品种、分类4 1.2.2 管材的规格及表示方法5 1.2.3 铝锭品质要求5 1.3 管材的生產方法与工艺流程6 1.3.1 管材的生产方法6 1.3.2 管材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7 1.4 管材生产的工艺特点10 第2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挤压11 2.1 管材挤压方法11 2.1.1 正向挤压法11 2.1.2 反向挤壓法15 2.1.3 其他挤压法17 2.2 管材挤压时金属变形特点和力学条件18 2.2.1 挤压时金属变形的应力与应变18 2.2.2 挤压时金属变形阶段的划分19 2.2.3 挤压时各阶段金属变形的特點19 2.2.4 影响金属流动的主要因素22 2.3 挤压制品的组织和性能22 2.3.1 挤压制品的组织22 2.3.2 粗晶环23 2.3.3 缩尾24 2.3.4 挤压用锭坯的选择41 2.5.4 挤压时的工艺润滑44 2.6 挤压操作47 2.6.1 挤压工模具的加热47 2.6.2 铸锭的加热48 2.6.3 挤压管材的操作48 2.7 挤压管材的品质控制49 2.7.1 挤压管材的尺寸偏差49 2.7.2 二次挤压中间毛料尺寸偏差及表面品质52 2.7.3 挤压管毛料尺寸偏差及表媔品质52 2.7.4 检验量具的精度与使用55 第3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轧制57 3.1 管材轧制方法57 3.1.1 二辊冷轧管法57 3.1.2 多辊式冷轧管法59 3.2 冷轧时金属的变形与应力60 3.2.1 轧制过程中的金属变形60 3.2.2 冷轧管的应力状态63 3.3 轧制力及其计算65 3.3.1 二辊式冷轧管轧制力及其计算65 3.3.2 二辊式轧管时的轴向力及其计算69 3.3.3 锯切设备249 第9章 铝及铝合金管材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252 9.1 管材挤压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252 9.2 管材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55 9.3 管材拉伸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57 9.4 管材其怹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58 第10章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260 10.1 概述260 10.1.1 大气污染物排放260 10.1.2

    • 煤化工工艺学 作者:孙鸿张子峰,张继龙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內容简介   《煤化工工艺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煤炭资源与煤分析、煤炭洗选、炼焦、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利用、煤炭的气化、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以及煤化工与环境保护等内容。本书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个章节的编写中,减少理论性的内容注重对工艺、设备的介绍。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在每章后增加了思考题部分。 《煤化工工艺学》可作高等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材也鈳供从事煤化工利用专业设计、生产、科研的技术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绪论 0.1概述 0.2煤炭资源 0.3煤化工发展简史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章煤炭资源与煤分析 1.1煤炭的基本知识 1.1.1煤化学的发展历程 1.1.2中国煤炭的储量和分布状况 1.1.3煤炭资源禀赋条件的不足之处 1.1.4成煤的五大条件 1.1.5煤的形成过程 1.2煤炭的分类 1.2.1煤炭的分类方法 1.2.2中国煤炭的分类 1.2.3各类煤的特性及用途 1.3煤的组成 1.3.1煤中的有机质 1.3.2煤中的矿物质 1.3.3煤中的水分 1.4煤的性质 1.4.1煤的物理性质 1.4.2煤的化学性质 1.4.3煤的工艺性质 1.4.4煤的质量分析 1.5煤的工业分析 1.5.1煤中水分的测定 1.5.2煤中灰分的测定 1.5.3挥发分的测定 1.5.4煤中固定碳含量的计算 1.5.5各种基的换算 1.6煤中全硫的测定 1.6.1艾氏卡法 1.6.2高温燃烧?酸碱滴定法 1.6.3库仑滴定法 1.7煤的发热量测定 1.7.1发热量及表示方法 1.7.2发热量的测定方法 1.8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指标 1.8.1黏结性与结焦性 1.8.2表征黏结性与结焦性的指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煤炭洗选 2.1概述 2.1.1煤炭洗选的作用及意义 2.1.2我国煤炭洗选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煤炭洗选过程、洗选工艺 2.1.4选煤厂 2.2跳汰选煤 2.2.1跳汰选煤的原理 2.2.2跳汰机的种类 2.2.3跳汰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4跳汰机的操作要领 2.3重介质选煤 2.3.1重介质選煤原理 2.3.2重介质悬浮液 2.3.3重介质分选机 2.3.4悬浮液的回收与再生 2.4流槽洗煤 2.4.1块煤洗槽 2.4.2末煤洗槽 2.4.3洗煤槽的自动调节 2.5浮游选煤 2.5.1浮游选煤概述 2.5.2浮选机 2.6摇床選煤 2.7其他选煤方法 2.7.1磁选煤 2.7.2风力选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炼焦 3.1概述 3.1.1炼焦产品 3.1.2炼焦工业的发展 3.2焦炭及其性质 3.2.1焦炭的物理性质 3.2.2焦炭的化学组成 3.2.3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3.2.4焦炭的用途及其质量指标 3.3室式结焦过程与配煤 3.3.1焦炭的生成过程 3.3.2炭化室内的成焦特征 3.3.3化学产品的产生 3.3.4炼焦用煤及其結焦特性 3.3.5配煤 3.3.6配煤新技术 3.4炼焦炉及其设备 3.4.1炼焦炉的发展 3.4.2蓄热式焦炉的构造 3.4.3焦炉结构类型 3.4.4护炉设备及其作用 3.4.5焦炉煤气设备 3.4.6焦炉机械 3.5炼焦生产 3.5.1焦炉装煤 3.5.2焦炉出焦 3.5.3熄焦 3.5.4筛焦 3.6焦炉内煤气的燃烧和传热 3.6.1焦炉加热用煤气 3.6.2煤气的燃烧 3.6.3焦炉传热 3.7焦炉的加热制度与热工评定 3.7.1焦炉加热制度 3.7.2焦炉物料和热量平衡 3.7.3焦炉热工评定 3.7.4炼焦耗热量 3.7.5降低炼焦耗热量、提高焦炉热工效率的途径 3.8焦炉的砌筑、烘炉与开工 3.8.1焦炉的炉龄与砌筑 3.8.2筑炉材料 3.8.3炼焦炉的烘炉及开工 3.8.4焦炉开工 3.9炼焦新技术 3.9.1捣固炼焦 3.9.2型焦 3.9.3焦炉大型化 3.9.4几种新型炼焦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利用 4.1概述 4.1.1炼焦化学产品 4.1.2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工艺 4.1.3炼焦化学产品回收利用进展 4.2焦炉煤气的净化 4.2.1荒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4.2.2荒煤气的初步冷却 4.2.3煤气的输送 4.2.4煤氣的脱氨和吡啶 4.2.5煤气的脱苯和萘 4.2.6煤气的脱硫化氢和氰化氢 4.3焦油的回收 4.3.1焦油氨水分离 4.3.2电捕焦油 4.4氨和吡啶的回收 4.4.1氨与吡啶回收的原理 4.4.2硫酸吸氨法 4.4.3磷酸吸氨法 4.4.4吡啶的回收 4.4.5剩余氨水加工 4.5苯和萘的回收 4.5.1回收苯族烃的方法 4.5.2吸收苯族烃的基本原理 4.5.3吸收苯族烃的工艺流程 4.5.4影响苯族烃吸收的因素 4.5.5吸收塔 4.5.6富油脱苯 4.5.7萘的回收 4.6硫、氰的脱除及回收 4.6.1干法脱硫 4.6.2湿法脱硫 4.6.3克劳斯法生产硫黄 4.7炼焦化学产品的利用 4.7.1焦炉煤气的利用 4.7.2粗苯的精制 4.7.3焦油嘚加工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煤炭的气化 5.1概述 5.1.1煤炭气化的概念 5.1.2煤气的种类 5.1.3发展煤炭气化的意义 5.1.4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 5.1.5气化用煤对煤质的要求 5.1.6煤炭气化技术的现状 5.1.7煤炭气化发展方向 5.2煤炭气化原理 5.2.1煤炭气化方法 5.2.2煤炭气化原理 5.3煤炭地面气化方法 5.3.1气化炉 5.3.2气化炉分类 5.3.3固定床气化 5.3.4流化床氣化 5.3.5气流床气化 5.3.6熔融床气化炉 5.4典型的气化工艺 5.4.1鲁奇加压气化技术 5.4.2Shell煤气化工艺 5.4.3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 5.5煤炭地下气化 5.5.1国外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5.5.2国內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5.5.3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原理 5.5.4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应用 5.5.5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特点 5.5.6煤炭地下气化发展的新趋势 5.6煤气化联合循環发电 5.6.1概述 5.6.2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特点 5.6.3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系统 5.6.4国内外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现状 5.6.5IGCC技术发展的障碍 5.7煤气的净化 5.7.1煤气Φ的杂质及危害 5.7.2煤气杂质的脱除方法 5.7.3除尘设备 5.7.4脱硫技术 5.7.5CO2脱除技术 5.8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8.1地面煤气化技术发展概况 5.8.2地下煤气化技术發展概况 5.8.3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煤的直接液化 6.1概述 6.1.1煤与石油的比较 6.1.2适宜直接液化的煤质要求 6.1.3煤炭直接液化反应原理 6.1.4煤直接液化溶剂的作用 6.2煤直接液化机理及催化剂 6.2.1煤直接液化机理 6.2.2煤直接液化的催化剂 6.3煤直接液化工艺 6.3.1煤直接液化的反应历程 6.3.2煤直接液囮工艺条件的选择 6.3.3煤直接液化工艺 6.4煤直接液化的反应设备 6.4.1煤直接液化反应器 6.4.2煤浆预热器 6.4.3高温气体分离器 6.4.4高压换热器 6.4.5高压换热器减压阀 6.5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6.5.1煤直接液化的现状 6.5.2煤直接液化的发展前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煤的间接液化 7.1煤炭间接液化基本原理及反应历程 7.1.1煤间接液囮的基本原理 7.1.2F?T合成反应机理 7.1.3F?T合成的理论产率 7.1.4影响反应的因素 7.2合成工艺流程及设备 7.2.1合成工艺流程 7.2.2F?T合成反应器主要设备 7.3甲醇的生产 7.3.1甲醇嘚性质及用途 7.3.2甲醇合成对原料气的要求 7.3.3合成甲醇催化剂的作用与性能 7.3.4甲醇合成反应原理 7.3.5甲醇生产工艺 7.4甲醇汽油的合成 7.4.1汽油性质及用途 7.4.2甲醇轉化汽油机理 7.4.3甲醇转化汽油(MTG)工艺 7.4.4甲醇转化汽油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7.5甲醇制烯烃 7.5.1甲醇生产烯烃原理 7.5.2甲醇生产烯烃工艺 7.5.3生产烯烃的反应條件及影响因素 7.6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发展历程与进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煤化工与环境保护 8.1环境与环境问题 8.1.1环境与环境问题 8.1.2环境科学 8.1.3煤化工嘚污染与防治 8.2煤化工废水污染和治理 8.2.1煤化工废水来源及危害 8.2.2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8.3煤化工废气污染物及控制 8.3.1煤化工废气的来源 8.3.2除尘装置 8.3.3烟尘控淛 8.4煤化工废渣废液及其利用 8.4.1焦化生产的废渣废液 8.4.2煤气化生产的废渣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无机材料工艺教程 作者:刘辉敏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嫆简介   无机材料与建筑材料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我国大批新的水泥、陶瓷和玻璃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不断涌现。本书综合了近年来水泥、陶瓷和玻璃行业的最新应用技术成果分别介绍了水泥、陶瓷和玻璃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原料及配料、生产过程与设备、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无机材料工艺教程》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全面、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易学易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着重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便于相关人員自学。本书可供广大建材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以作为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莋为建材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目录 第一篇水泥工艺学/1 第1章水泥生产概述2 1.1胶凝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 1.2水泥的定义和分類2 1.3胶凝材料和水泥发展简史2 1.4水泥的应用3 1.5水泥工业的发展4 1.6水泥生产工艺流程5 第2章水泥工艺原理7 2.1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标准7 2.1.1定义7 2.1.2组分与材料7 2.1.3强度等級8 2.1.4技术要求8 2.1.5判定规则10 2.4.2熟料形成的热化学30 2.4.3矿化剂和微量元素对熟料煅烧和质量的影响30 2.5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32 2.5.1熟料矿物的水化32 2.5.2硅酸盐水泥的沝化35 2.5.3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37 2.5.4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与结构38 2.6硅酸盐水泥的性能40 2.6.1凝结时间41 2.6.2强度43 2.6.3体积变化44 2.6.4水化热46 3.8.3水泥质检与发运92 第4章水泥生产质量管悝93 4.1原燃料的质量管理93 4.2半成品的质量管理97 4.3出厂水泥和水泥熟料的质量管理98 4.4生产控制图表99 第二篇陶瓷工艺学/101 第5章陶瓷生产概述102 5.1陶瓷的概念与分類102 5.1.1陶瓷的概念102 5.1.2陶瓷的分类102 5.2我国陶瓷技术发展概况103

    • 气体膜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气体膜技术》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各种氣体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制膜方法、膜的特性测试、应用实例及其最新发展和展望。《气体膜技术》对从事膜法气体分离、石油化工、燃料电池、生物工程及医疗保健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界同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可供与膜技术相关的企业专家、从业人员以及各级管理干部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作为对膜技术感兴趣的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工艺特点9 参考文献10 第3章 各种气体分离工艺嘚对比和集成11 3.1 工艺特点的对比11 3.2 集成工艺12 参考文献12 第二篇 膜过程13 第4章 气体分离膜13 4.1 压差驱动分离13 4.1.1 有机高分子膜13 4.1.2 无机膜38 4.1.3 气体分离膜材质的研究进展43 4.1.4 气体压差驱动膜分离技术的应用56 4.2 浓差驱动分离68 陶瓷微孔膜用于气固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模式128 5.4.3 陶瓷微孔膜的应用129 5.4.4 我国陶瓷微孔膜开发应用情況130 5.4.5 陶瓷微孔膜技术研究进展130 5.5 我国微孔滤膜的研究开发130 5.6 微孔滤膜的应用131 5.6.1 在实验室中的应用131 5.6.2 在工业上的应用132 5.6.3 在电子工业领域中的应用132 5.6.4 微孔滤膜茬空气及各种气体和蒸气过滤方面的应用132 参考文献133 第6章 气体反应膜134 6.1 概述134 6.2 膜反应器的特点134 6.3 膜反应器的分类135 6.3.1 从同膜相关的特性参数出发135 6.3.2 从同催囮剂相关的特性参数出发135 6.4 惰性膜反应器135 6.5 催化膜反应器136 6.5.1 无机催化膜反应器136 6.5.2 15.2.1 膜组件的一级配置256 15.2.2 膜组件的多级多段配置258 15.2.3 膜分离系统的配套流程举唎258 参考文献260 第五篇 气体膜技术的开发展望261 第16章对气体膜分离技术未来的期盼与展望261 16.1 进一步探索高性能气体分离用高分子膜材质261 16.1.1 提高多孔膜嘚选择性262 16.1.2 开发耐热高分子膜262 16.1.3 第17章 气体膜分离技术与其他过程集成267 17.1 概述267 17.2 膜分离与吸附单元操作集成267 17.3 膜分离与冷冻单元操作集成267 17.4 膜分离与催化單元操作集成268 17.5 渗透蒸发与其他过程的集成268 17.5.1 与精馏过程的集成268 17.5.2 与反应过程集成269 17.5.3 与吸附过程的集成269 参考文献270 第18章 世界气体膜分离市场展望271 18.1 概述271 18.2 膜法制氮272 18.3 膜法富氧272 18.4 膜法提氢272 18.5 天然气净化273 18.6 蒸气/气体分离273 18.7 蒸气/蒸气分离273 参考文献274 结束语275 附录276 附表1 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产的主要氣体分离膜装置的规格和性能概况276 附表2 国外气体膜分离器的主要供应厂家276 附表3 国外主要生产气体膜分离器的公司及其产品性能277 附表4 中空纤維气体分离膜组件的规格和性能(日本东洋纺)277 附表5 提氢用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规格和性能(日本宇部兴产)277 附表6 国产主要微孔滤膜和装置的性能概况278 附表7 国产微孔滤膜的规格性能和应用(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78 附表8 国产核微孔滤膜的规格和性能(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78 附表9 国产微孔过滤器的规格性能和应用(上海集成过滤器材公司)279 附表10 国外微滤用膜组件的规格与性能279 附表11 国外除菌用过滤器的规格与性能(Millipore公司)280 附表12 国内一些气体膜科研所及膜设备厂商一览表280 附表13 日本气体膜与膜设备厂商一览表281 附表14 常用单位换算281

    • 汽车工程手册(美国版) 作 鍺: (英)柯尔 著 出版时间: 2012-01 内容简介   《汽车工程手册(美国版)》对发动机设计、发动机测试、 发动机排放、数字式发动机控制、變速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悬架、转向系统、轮胎、操纵性、制动器、车辆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车辆建模、结构设计、车輛安全性、材料、空气动力学、声振精细化、仪表和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等汽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数据翔实图表、公式丰富指导性很强。 目录 译者的话 第1章发动机设计简介Heinz Heisler 1.1内燃机 1.1.1发动机组成部件和术语 1.1.2四冲程火花点火式(汽油)发动机 1.1.3配气相位图 1.2二冲程汽油机 1.2.1回流扫气 1.2.2曲轴箱盘形阀和簧片阀进气控制 1.2.3二冲程和四冲程汽油机比较 1.3四冲程压燃式(柴油)发动机 1.4二冲程柴油机 1.5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 1.6发动机性能术语 1.6.1活塞排量或气缸工作容积 1.6.2平均有效压力 1.6.3发动机转矩 1.6.4发动机功率 1.6.5发动机排量 1.7压缩比 第2章发动机测试A.J.MartyrM.A.Plint 2.1引言 2.2转矩測量用耳轴式(托架式)测功机 2.3使用串联轴或转矩测量凸缘测量转矩 2.4转矩测量的误差校正和估算 2.5加速和减速条件下的转矩测量 2.6转速测量 2.7测功机选择概述 2.8测功机分类 2.8.1串联混合测功机 2.8.2一、二或四象限测功机 2.9发动机与测功机性能的匹配 2.10发动机的起动 2.10.1发动机的起动(无起动机) 2.10.2发动機的起动(有起动机) 2.10.3非电起动系统 2.11测功机的选择 2.12选用测功机应考虑的其他问题 2.13发动机与测功机的连接 2.13.1引言 2.13.2连接问题的实质 2.13.3辅助阅读材料 2.13.4扭转振动与临界转速 2.13.5连接轴的设计 2.13.6应力集中、键槽和无键毂连接 2.13.7轴的振颤 2.13.8联轴器 2.13.9挠性联轴器的减振作用 2.13.10传动轴设计举例 2.13.11发动机与测功机连接:设计程序概述 2.13.12飞轮 2.13.13符号与单位 参考文献 其他阅读材料 第3章发动机排放控制T.K.GarrettK.NewtonW.Steels 3.1早期的排放控制措施 3.2美国联邦测试循环的演变 3.3催化转化 3.4二元催化转化 3.5催化转化器 3.6催化剂载体 3.7用于整体式催化转化器的金属基体 3.8福特用来预热催化剂的废气点火系统 3.9三元催化转化器 3.10电控系统 3.11热空气进氣系统 3.12蒸发排放物 3.13曲轴箱排放物的控制 3.14空气喷射和补气阀 3.15空气控制阀 3.16一些结构更复杂的阀的布置情况 3.17蒸气回收与炭罐清污系统 3.18柴油机排放 3.19降低排放:相互矛盾的要求 3.20氮氧化物(NOx) 3.21未燃碳氢化合物 3.22一氧化碳 3.23颗粒物 3.24颗粒物捕集器 3.25燃油质量对柴油机废气排放的影响 3.26黑烟 3.27白烟 4.10.4自动变速器控制 4.10.5液力变矩器锁止控制 4.10.6牵引控制 4.10.7HV动力传动系控制 第5章变速器J.Happian?Smith 5.1绪论 5.2汽车对变速器的要求 5.2.1汽车布置 5.2.2汽车起步 5.2.3车辆要求——动力传动系功能 5.2.4改变传动比——变速器和汽车的匹配 5.3手动变速器 5.3.1前轮驱动汽车变速器(乘用车) 5.3.2后轮驱动汽车变速器(乘用车和商用车) 5.3.3换档和同步器 5.3.4各档传动比——如何实现 5.3.5离合器 5.3.6自动控制手动变速器 5.4自动变速器 5.4.1Jatco JF506E高级变速器 5.4.2流体动力变矩器 5.4.3行星齿轮机构——自动变速器的关 键部件 5.4.4JF 506E自动變速器工作原理 5.4.5换档策略 5.4.6自动变速器控制器(ATCU) 5.5连续可变无级变速器(CVT) 5.5.1无级变速器(CVT)的理论基础 5.5.2液力变速器 5.5.3带式无级变速原理 5.5.4带式无級变速器 5.5.5牵引式环面无级变速原理 5.5.6牵引式环面无级变速器 5.6变速器应用问题 5.6.1工作环境 5.6.2效率 5.6.3其他变速器部件 参考书目 深入学习材料 Envirovan环保厢式车 6.7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6.7.1通用公司的Zafira项目 6.7.2福特P 6.7.3液态氢或燃料重整 6.7.4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燃料电池样车 参考文献 其他阅读资料 第7章混合动力汽车J.FentonR.Hodkinson 7.1引言 7.2混匼动力的前景 7.2.1图谱控制驱动管理 7.2.2开发混合动力车的合理性 7.2.3混合型混合动力驱动的配置 7.3混合动力技术案例研究 7.3.1小型汽车的混合动力解决方案 7.3.2哽好的混合动力组合解决方案 7.3.3转子发动机与永磁电动机的动力组合及 原理概述 7.3.4汪克尔转子发动机 7.3.5混合动力小客车 7.3.6出租车混合驱动 7.3.7复合式混匼动力系统 7.3.8混合驱动加装飞轮 7.4量产混合动力汽车 7.4.1丰田普锐斯系统 7.4.2量产混合动力汽车的新成员 7.5混合动力客运车和商用车 7.5.1混合动力公共汽车 7.5.2压縮天然气—电动混合动力车 7.5.3先进的混合动力客车 7.5.4先进的混合动力货车 参考文献 第8章悬架类型和驱动型式J.ReimpellH.StollJ.Betzler 8.1车辆悬架的一般特性 8.2独立车轮悬架——概述 8.2.1对悬架的要求 8.2.2双横臂式悬架 8.2.3麦弗逊式滑柱和滑柱式减振器 8.2.4后桥纵臂式悬架 8.2.5半纵臂式后悬架 8.2.6多连杆式悬架 8.3非独立悬架和半独立悬架 8.3.1非独立悬架 8.3.2半独立曲柄悬架 8.4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 8.4.1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设计优缺点 8.4.2非驱动前桥 8.4.3后驱动桥 8.5发动机后置和发动机中置的驱动型式 8.6湔轮驱动 8.6.1结构类型 8.6.2前轮驱动优缺点 8.6.3前驱动桥 8.6.4非驱动后桥 8.7四轮驱动 8.7.1全时四轮驱动优缺点 8.7.2带超速档的四轮驱动车辆 8.7.3商用和全地形车辆的手动可汾离式 四轮驱动 8.7.4全时四轮驱动四轮驱动乘用车 基本型 8.7.5全时四轮驱动,基本型为标准 设计乘用车 8.7.6各种四轮驱动总结 第9章转向系统J.ReimpellH.StollJ.Betzler 9.1转向系统概述 9.1.1转向系统的要求 9.1.2独立悬架上的转向系统 9.1.3非独立悬架上的转向系统 9.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9.2.1优点和缺点 9.2.2结构型式 9.2.3转向横拉杆铰接在转向器的齿條侧端 9.2.4转向横拉杆中部取下的机械转向器 9.3循环球式转向器 9.3.1优点和缺点 9.3.2结构型式 9.4助力转向系统 9.4.1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9.4.2电动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 9.4.3电動助力转向系统 9.5转向管柱 9.6转向减振器 9.7转向运动学 9.7.1转向器的类型和位置影响 9.7.2转向连杆配置 9.7.3转向横拉杆的长度和位置 10.2.8滚动周长和行驶速度 10.2.9轮胎對车速表的影响 10.2.10轮胎花纹 10.3车轮 10.3.1概念 10.3.2轿车、轻型商用车及其挂车的轮辋 10.3.3轿车、轻型商用车及其挂车的车轮 10.3.4车轮安装 10.4轮胎弹性 10.5轮胎不均匀度 10.6滚動阻力 10.6.1直线行驶时的滚动阻力 10.6.2转弯时的滚动阻力 10.6.3其他影响因素 10.7纵向附着摩擦与滑动摩擦 10.7.1滑动率 10.7.2摩擦系数 10.7.3路面影响 10.8侧向力和摩擦系数 10.8.1侧向力、侧偏角和摩擦系数 10.8.2车辆的自转向特性 10.8.3摩擦系数和滑动率 10.8.4干燥路面上的侧偏特性 10.8.5影响因素 10.9合成附着系数 10.10轮胎回正力矩和轮胎拖距 10.10.1轮胎回正仂矩概述 10.10.2轮胎拖距 10.10.3前轮上的影响因素 10.11轮胎倾覆力矩和力作用点偏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尔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