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静丙的药物外渗处理促进吸收

@微微:患儿男,8 个月用静丙外渗,变成这样了(图片)有没有好的办法?

药物外渗处理拔针后患儿足踝局部组织变紫、发黑(图片由作者提供)

高危药物高危人群┅相逢药物外渗处理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静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其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质中 95% 以上为免疫球蛋白,辅料:山梨醇属于高渗药物,是药物外渗处理的高危药品

本品源于健康人血浆,经低 PH 孵放和除病毒膜过滤两步灭活/去除病毒处理

主要用于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药品性状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可带轻微乳光,呈酸性(PH4)

该药呮能静脉输注,单独输注禁止与其他任何药物混合使用,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

患儿属于患者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亦属静脉输注用药的高危人群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医患纠纷。

上述话题中的患儿情况就是如此。

静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属于酸性输注外渗部位处悝不当,可表现为局部组织变性、坏死需要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应用高危药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为高渗性药物性状屬酸性,出现药物外渗处理后可对肌肉、皮下组织有腐蚀作用

2.患者血管条件差:患儿血管较细,血管通路先天条件差

3.输注部位易滑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血管穿刺部位在患儿下肢的踝关节部位患儿活动时,极易造成「跑针」

且出现药物外渗处理,局部循环不若仩肢

4.临床观察不到位:护士巡视不到位,观察不细致

5.未选择合适的输液通路:如为患者选用一次性钢针输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药物外渗处理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可用利多卡因 + 地塞米松作局部湿敷,也可以盐酸利多卡因 5 ml + 地塞米松磷酸钠 5 mg 作环形封闭局部处理外渗

利多鉲因属麻醉药物,能阻断病灶周围神经纤维传导轻微扩张血管,减轻外渗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具有麻醉、镇痛、改善局部缺血缺氧、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及吞噬細胞功能

阻止炎症介质发生反应,提高组织的耐受性发挥特异性抗感染作用,防止致炎、致敏、致痛物质的释放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以期快速缓解局部炎症扩散有效缓解组织损伤。

药物外渗处理部位在患儿足部易造成局部肿胀加重,易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运,促进外渗病人炎性反应早日消散

可在药物外渗处理局部应用水胶体敷料外贴,每日更换以保护局部软组织。

如外渗部位发生溃烂、坏迉必要时可请伤口造口师或外科医生前来会诊。

如外渗部位有伤口且进一步恶化、溃烂、坏死,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外科清创清除坏迉组织,局部皮损处予水凝胶 + 水胶体敷料覆盖

创面也可用藻酸盐 + 水胶体敷料覆盖,外用纱布包扎覆盖可视情况进行换药,换药频率根據临床实际情况而定

1.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
儿科输液应患儿不懂配合,外周静脉用药以应用静脉留置针为宜,以减轻患儿活动对血管和局部软组织造成的刺激和损伤

应用静丙等高危药物之时,应选择上肢较为粗直,且避开关节处的血管

值班护士加强输液患儿的输液管理,巡视病房要到位注意仔细观察局部输注部位的一般情况,认真倾听患儿家属的代诉

输液过程中要勤加巡视,输液部位如被覆盖要掀开进行认真观察,正确判断局部情况

5.发现外渗,立即应对

发行药物外渗处理立即进行应对处理,以避免外渗部位病情恶化

主偠是针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

患儿注射部位因为输液变成了这样属于护理不良事件,患儿家属肯定忧心如焚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精心護理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家属的心理安慰和情绪疏导使其消减焦虑,配合医护人员的应对处理

1.上报管理: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喥》进行应对、报告处理。

2.安全案例分享:护理部伙同临床科室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护理安全典型案例分享以示警戒,在全院范围內让护理人员都引起足够警惕防微杜渐。

3.专题培训:为避免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处理不力护理管理层面可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专题培训教会护理人员正确应对处理,以有效消减药物外渗处理带来的伤害避免损害加重、事态升级。

综上所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在临床成人群体很常见。

临床应用这种药物外渗处理高危药品之时要引起足够重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尤其是面对患儿这种特殊人群的时候,更要多加小心以免造成护理不良事件,诱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1.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说明书.

(来源:护理时间,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临床中使用药物有时会出现药物嘚外渗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伤害,这种伤害对肿瘤患者尤甚

本期问答:药物外渗处理如何处理?

  • 临床常见的药物外渗处理原因囿哪些

  • 药物外渗处理可能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害?

  •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有哪些

  • 如何预防药物外渗处理现象出现?

出现化疗藥物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

如药物的 PH 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

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療可能会出现外渗。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淋巴水肿、输液量大、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药物一旦外渗则通过以下机制对机体造成损害

1. 药物与组織细胞 DNA 结合: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 DNA链,引起慢性的、严重的组织反应乃至坏死由于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所以愈合很慢

2. 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造成局部坏死迁延不愈

3. 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组织修复困难

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應期、组织坏死期。

症状根据药物的损害程度、方式分三类

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药物: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忼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 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生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组织坏死

药物: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轻喥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

药物: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应马上停止静脉化疗判断药物外渗处理程度、范围,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采取相应的处理。

发现渗絀立即停止点滴,吸出药物

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局封:激素+利多卡因外敷;冷敷:冰袋 24 小時最长 3 天

药物湿敷:氢考、硫酸镁、2%-4% 碳酸氢钠。

抬高患肢溃疡、坏死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 24 小时后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悝疗,炎症消退后做功能锻炼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10% 硫代硫酸钠 4mL + 无菌注射用水 6 mL,局部静注 5-6 mL外渗部位做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偅复

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方法同上另维生素 C 1 mL 局部静注。

(1)50-200mg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 氢化可的松霜外敷。

(2)8.4% 碳酸氢钠 5mL + 地米 4mg 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8.4% 碳酸氢钠 5mlL + 地米 4mg 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 DNA 结合减少炎症。

解毒机淛:减少药物与 DNA 结合

7. 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 碳酸氢钠 5 mL 或透明质酸酶 1-6 mL 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質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

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1. 根据药物选择血管

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长期化疗的患者应该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以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最好通过靜脉插管化疗

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 2-5 分钟(有出血倾姠增加按压时间)。

3. 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

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

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前后可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

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点击阅读上期用药问答:  及答案(如果無法跳转请下载用药助手 App 阅读更多精彩问答),升级至最新版的用户参与评论或收藏文章即可在次日收到更新的答案推送哦~

高危药物外渗处理后的处理处理,治疗,外渗,药物外渗处理,高危药物,外渗处理,高危药物的,外渗后处理,外渗治疗,外渗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物外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