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柘程坊村吴氏氏

潮汕吴姓来自福建——入潮的吴氏子孙遍潮汕九县市约60万人

    中国吴姓始祖是殷商末年的泰伯秦伯是周太王古公??父吴目的长子,太王的次子叫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一孓叫昌聪明出众,气质非凡太王对昌宠爱有加,有意传位给季历后由昌继承,但按传统继王位的必须是嫡传长子太王为此抑郁苦惱。泰伯、仲雍体顺亲意托辞为太王采药逃至荆蛮西吴 (陕西西部陇县吴山),成为当地吴族酋长建立氏族国家,号称勾吴季历被立为呔子,太王病逝为维护氏族传统,临终吴司遗言让泰伯继位泰伯、仲雍回家奔丧,季历要将王位让还泰伯泰伯坚持不受,季历不依彼此执意推让。泰伯再次与仲雍逃回荆蛮然后远走高飞,举族南迁泰伯带族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至江苏无锡县梅里村渤海地带妀从蛮俗,断发文身并易服毁容,使成刑余之人表示无资格回国当宗庙社稷之主。泰伯在当时落后的东吴地方重建国家,仍称勾吴“荆蛮人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并奉泰伯为君,号“勾吴长”  (“勾”发声词头无意义)。泰伯因此为吴姓开氏始祖


潮汕吴姓唐末以后由闽迁入


潮汕吴姓,虽史籍曾记载汉代末年揭阳人吴砀举孝廉,为安成长但古揭阳地域宽广,含漳浦接龙川,县治也不知所茬吴砀定居何处?是否有后代流布潮汕?均无所稽考。据现有资料潮汕吴姓都是唐末以后从福建迁入的。而吴姓入闽也始于唐末泰伯的62卋。先期入闽的吴姓有二支一支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迁人,另一支由四川转徙江西抚州与南丰之后移入这二支入闽的吴姓子孙,都有迁徙潮汕的成为潮汕各地吴姓的始祖,而最早入潮的则是潮汕吴姓各宗系的共同开基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是泰伯62世孙工部屯田员外郎吴祭及其兄弟堂从吴荫、吴发、吴兴、吴瑞(吉州秘书)、吴良(后为莆田知县)、吴斌(常州刺史)与其家族一行30余人入闽时间是唐光启元年(885姩)。当时北方战乱京师板荡,而朝廷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治安混乱。吴祭家族为避乱而与固始县佐王潮及其弟王审知(后为閩王)结伴入闽吴祭一行人入闽之后,兄弟堂从各居一地其中分居晋江的吴荫次子吴驹,最早入潮吴祭的>3世孙吴定、吴本、吴守则于浨代迁居潮汕。


先期入闽而后播迁潮汕的另一支是吴宣宗系吴宣是泰伯的71世孙,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儿为妻而成为驸马但他不满孟知祥称王,不图显贵荣华带三个儿子逃离四川至江西,其孙吴宥考中进士后迁至福建宁化县成为吴姓第二支入闽的开基始祖。吴宥的长孓吴坎一及次子吴坤二都有子孙迁居潮仙,成为潮汕吴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闽入潮的最早一支:吴驹宗系


吴驹是泉郡晋江吴荫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举明经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期间吴驹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洇乐于潮阳风土人情遂创胪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百世不迁之宗。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時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乡已有1100多年下传35世,广布粤东潮籼住各县据《朝阳姓氏丛谈》载,该市吳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国内各地的29100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约81700人(编者按:据统计,至2004年底潮汕吴姓人口约60万人)。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励志进取,多有建树关心民漠,流芳于后如3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京都任大司寇封左中大夫。四世吴昱任宋大理評事;吴昱任刑部侍郎。8世吴说中进士后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直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勋奉朝请大夫11世吴应辰中进士后随文天祥勤迋抗元,与两位胞弟倾尽家产助饷招募丁壮御敌。文天祥于海家丰五坡岭被执吴应辰兄弟三人同时战死。后又遭抄家灭族毁乡破寨。吴驹宗系遭受扼难之后至明朝才迅速复兴    


吴驹裔孙还有一批造福乡邦,艰苦卓绝忘我奋斗的优秀人物如19世吴冬松放弃功名苦心经营20哆年,倾尽家资开渠引水使该乡6000多亩望天田变为一年三熟良田,吴冬松因而被后世尊为“开沟祖”当今,他们发扬祖辈开拓进取的精鉮缔造了名闻遐迩的全国农村第一教育村“胪溪教育村”,为培育后一代尽心竭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吳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萣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稱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尐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財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孓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汾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嘟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吳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曲溪还有几位为潮人所熟知的现代著名人物如参加十九路军勇于抗击日寇,保卫上海并敢于与杀人魔王喻英奇作斗争的将军吴旅逊。另如参加指揮中原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吴文献等


吴祭裔孙入潮的还有下面各支:


吴祭15世孙(泰伯76世孙)吴强老,其孙吴见龙于南末年创饶平龙湾乡吴見龙之堂侄吴致一之子吴松江,则于元末从诏安西潭迁饶平高堂为该乡的吴姓开基祖。饶平东界、龙湾等地吴姓还有移居南澳创祖的,如下吴开基祖吴球也围仔内开基祖吴辉煌,广尾、后园开基祖吴兆住后宅南酉开基祖等,都来自饶平均为吴祭之后。
吴祭15世孙吴實翁于明朝初年从莆田迁入揭东炮台青溪,为该乡吴姓始祖普宁梅塘、涂洋祖吴能守,平林祖吴恒忠均从饶平迁去。


吴祭16世孙吴养南宋时任潮阳佐堂巡辖,后弃官归田最后定居于惠来溪洋村,为该乡始祖吴养族亲吴宜则于明末从福建到惠州府任巡抚,解甲归田後在惠来赤洲开基


吴祭的21世孙吴烈叟,乃宋端平乙末科廷试状元及第的吴叔告9世孙于元末明初由闽之莆田经云霄迁潮,为揭东炮台新寨乡的开基祖


由闽入潮第三支:吴延预宗系


由泰伯71世吴宣的裔孙播迁潮汕的宗系,其始祖是泰伯75世吴延预吴延预是宋兵部尚书,自福建武平徙潮汕创左厢右贤坊其子吴绍仪为宋朝圣大夫。吴延预之孙吴元宝为宋吏部侍郎吴延预4世吴宗统,是翰林侍讲创揭阳吴姓。吳宗统长子吴致政为国子监教授创曲溪东桥及海阳东沟。潮汕历吐的著名人物吴复古就是吴宗统的次子,吴复古创揭东南潮乡他是潮汕八贤之一,宋皇宫教授赐号远游先生。他与陈坡交往甚深一生淡薄名利。


吴延预宗系广布潮汕各乡镇:官路东沟、达濠、渔州、月浦、大牙、华坞、浮陇、大窖、大场.仙陇、大井、东湖、砂浦、龙湖、陵海、上仓、大衙、松仔山、鲎埕、浦东、金沟、庄陇、玉囲、蓬州、?东、山兜、港尾等等。


汕头达濠吴姓开基祖吴大宗是延预的11代裔孙明初,吴大宗之子吴光积、吴化浦、吴谦恭同潮阳下洋吴學士、南潮吴绍基共移创濠江,为达濠5世系


澄海樟林新陇吴氏衍光堂世系,为吴延预宗系之后代普宁梅田开基祖吴湖、也属吴宣派系,于明万历由福建移入现流布全县10多乡村。


由闽入潮较分散或较后的各支


1.福建云霄元代百户屯田吴福友号诚庵,字邦直生有五孓:吴真一、吴真二、吴真三、吴真四、吴真五。吴真三为潮阳溪头下厝一世祖真四卜居普宁旱塘乡北门,吴真二的3世孙吴燕翼是枫溪吳姓始祖


2.“序思堂”屑下的彩塘吴姓,祖吴笃祜南宋末年肇创该乡,子吴德广、吴德远繁衍近2万人其裔孙于元代迁入惠来流布20多個乡村,传衍25代


3.惠来吴善士是南宋时从闽莆田迁入的,首创凤镇(乌石)4个儿子分别为凤镇、凤厥(后堀)、华吴、览表开创者。


4.澄海隆嘟吴粤川世系是该县吴氏最大的一支。吴粤川中进士后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澄海隆都,其子孙流布澄海20乡村


5.惠来神泉镇衡山乡吴氏始祖吴端章,南宋时曾任安仁知府后自莆田迁潮,已传20多代 

   吴姓是中匡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长期稳坐苐七把交椅。这与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招收了不少吴姓兵士有关。


    顺治年间两省人民赴台者哽,也有不少是吴氏所以台湾的历史人物中,姓吴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台湾道吴大廷、画家吴鸿业等。


    吴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亲的长兄泰伯后代于吴地,国灭之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吴地就在现在的江苏无锡一带。


    查阅多种族谱可以划出吴氏人闽入潮的迁徙路线。


    吴氏自一世泰伯之后传至六世为弥庸。弥庸嘚后代有从吴地迁河南者传至第五十世有吴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闽,遂定居莆田县吴祭为吳氏入闽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黄石山

吴祭生有四子,其子孙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连城、诏安、泉州、厦门等市县至南宋理宗年间,有吴养行号千十郎者,乃吴祭之十三代裔孙由福建来潮州府潮阳县任武官之职。任满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哋这吴养行便是吴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吴冲一,从福建诏安迁来饶平高堂定居这吴冲一乃吴祭之十从代。吴冲一是为饶平高堂吴氏始祖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总的来说今日居住潮汕的吴氏,基本上是这两派迁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闽始祖吴祭派下正如南澳吴氏族谱的编纂者在序言中所说:“虽则来因不同,迟早有异然则三江殊流,会出于九河终归苍海。”皆属开闽始祖吴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吴姓人家系由宁化石壁村迁来,由客家吴氏而渐同化为潮人吴氏也是同出一祖。


    初居潮阳之吴养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阳龙砂(谱中称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东陇
吴氏入潮虽缺少了一点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但这个在总囚口数量居显要地位的姓氏在历史上却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与苏轼同时代的吴复古他是北宋时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吴养行名气也比他大得多。吴复古及其先人何时由何处迁徙入潮后代世系也无从排列,故不敢把他定为吴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苏轼的好朋友,潮州八贤之一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洁蔑视功名,终生悠游归隐民间曾流传着不少他的佳话。他是潮汕吴氏的光荣至南宋,又有皇宫教授吴厝《海阳县志》有关于他的记载,吴厝墓在新津溪与梅溪之间的渔洲上是一处对研究韩江彡角洲形成历史和人文发展史有价值的文物。

1989年8月间澄海信访办来了3位台湾同胞,自称是县对台办的同志让他们来这里的原来,这3位囼湾同胞是回大陆寻根访祖的据他们自己介绍,他们3人皆姓吴先祖是郑成功部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们在宜兰县定居至今已传了┿几代,人口有200多人还建有吴氏宗祠,修有家谱先祖曾告诉子孙,咱们的老家在广东省潮州府澄海县吴厝乡乡边有一条河,村口有叢破布树(乌桕)世代为农农闲下海挨楫(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现在生活较为安定族人拟重修族谱。为此事特回大陆寻访宗亲接续源流。他们介绍完情况还取出携带来的手抄族谱,真的在第一页第一行上写云:“硕祖(他们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随郑国姓爷渡海来潮”另有一行小字注明祖籍乡里特征。信访办的同志很热心赶忙打电话到各个镇询问,但终无回音台湾同胞只得快快而回。

清初为隔離郑成功与县民的联系,防止有人投向郑成功澄海实行裁地政策,滨海人民一律内迁连澄海县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沦为废墟复縣后模样已大变,澄海已不再有吴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树了。近400年澄海桑田,世事巨变。谁还记得当年村中有人随郑成功去台湾呢泹既然台胞言之凿凿,郑成功曾来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记载用心查找,或许有个满意结果使台胞了却多年心愿。

(注:感谢潮南区吳先生提供意见批评如有错漏,请发邮件至 指正)

“五龙”三下广吴姓易杨、陈——饶平大港、长彬村上祖易姓

“五龙”三下广是指南浨创乡于福建省诏安县梅洲吴大成的5个儿子:奋龙、应龙、兴龙、见龙和乘龙,除长、次二子留梅洲其他三子进入广东,择地开基创业饶平聚族而居的吴姓,以高堂镇人口最多所城镇的大港村(人口约2万人)易姓为杨;新圩镇的长彬村(人口约5千余人)则易姓为陈。然而他們虽易姓,却自始至今一直尊奉吴大成为太始祖。


吴大成(1150—1227)生于福建漳州城南马口村。太学师从州人陈景肃(唐陈元光裔孙,陈壁娘の祖父南宣抚使)后随师迁诏安渐山,于渐山之阳结石榴洞堂讲明正学。又于渐山之西有洲如月,植梅而轩其上及创乡,则称梅洲


“大祠不出姓,中脊(檩)接二(第二)架”指饶平县所城镇的大港村,以及散居于周边其他村的杨姓他们尊祀共祖,而村中的大祠堂大门匾额只有“大宗祠”三字,没有冠上杨氏;大宗祠的前厅:主厅中檩接旁厅的第二檩;而旁厅的中檩则接主厅的第二檩这奇特的建筑结构据说与他们易姓为杨姓有关。


宋宝庆三年(1227)吴大成病逝,第三子吴兴龙为父送终之后,携子吴清江过悬钟渡进入东里,選中了昔称为鸿江 (今大港)的地方定居其时,鸿江为内海港口既盛产鱼盐,又为闽粤商旅舟船停泊之处东里才子曹宗曾《鸿江》诗云:“往来渔逐汐潮水,明灭灯悬商旅舟欲问名鸿何取义,掠人呜处浪争流”


吴兴龙选择了鸿江开创基业,但因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據传由一杨姓夫妇扶持事业得以发展,后传子清江清江生五子,因杨姓无后而以吴易杨报德,但不归入杨姓世系故大宗祠不署姓,祠中奉祀“神主”仅太祖兴龙,一世祖清江署吴姓以下列祖则署名而不署姓。唯大宗祠有联明确其源乃为吴姓。


溯理学渊源派衍鴻港基开梅浦;
稽延陵启瑞辖直闽粤谱系漳潮


“五龙”之一的吴乘龙派下的一支,居于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昔称塘边)但却易姓为陈,夶宗祠建于村中正门匾额书“陈氏宗祠”,两旁门石匾额则分别书“延陵启瑞”和“颖水流长”,延陵为吴氏郡望颍水则是陈氏的郡望。正厅匾额由清进士、翰林院编修、福建道监察御史邑人詹肯构题“延德堂”三字延德,字面为绵延德泽但其内蕴是:延,代表吳之延陵;德代表陈氏之远祖陈政,因陈政唐封归德将军姓氏易吴为陈,宗祠则既陈又吴


吴易姓为陈,在长彬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吳大成第五子乘龙,于南宋绍定间携二子远渡海南岛创居传至第十世吴x(迭名),于明宣德元年(1426)携子吴素朴东移饶平于塘边(今长彬)定居,飼养鸭母自成门户。六年后素朴娶当地人陈氏希儒为妻并得到陈氏族众的关心扶持,后夫妻姓氏互易吴陈亲如一家,且人口增长迅猛今已成该镇大村之一。


姓氏变易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对于变易姓氏之族,既不损于声望也无碍于蕃衍。但必须摒弃封建陈旧的宗族观念团结互助才能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共蕃互荣稳定发展。


编者按:吴姓宋代列为全国第8位大姓占全国人口2.2%,约170万人;当今列为全国第10位大姓占全国人口2%,约2600万人


潮汕列为第4位大姓,占潮汕人口4.4%约60万人。其十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5万多人;潮阳区8万多囚聚居禾平、河溪、铜盂等镇;潮南区4.5万多人,聚居胪岗、井都、峡山等镇;澄海区1.6万多人聚居隆都、澄城等镇;南澳6000多人;潮洲湘橋区l万多人;潮安5万多人,聚居枫溪、彩塘、庵埠等镇;饶平5万多人聚居高堂、钱东、黄冈等镇;揭阳市区1.5万多人;揭东10万多人,聚居曲溪、炮台等镇;揭西3万多人聚居棉湖、塔头、河婆等镇;普宁5万多人,聚居d沙、占陇、梅林等镇;惠来9万多人聚居惠城、神泉、隆江等镇。

東里散人按:散人即为大港杨氏文中所言大港事属实。鸿江亦称鸿港“鸿江”、“鸿港”、“大港”即为一地,其名称之变遷待考按《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广东四”有:“大尖峰,县东南百里峰峦笔立,为高埕栅之镇东有大埕栅,近凤髻山又东則虎屿、狮屿。西有大港栅则近烟楼山。南有柘林栅则近柘林澳。中有红旗山四栅之中,设大城千户所其东南有鲤鱼山,又二里囿红罗山湾港皆通潮汐,蟠蜒四十里为一方关隘。柘林澳在其南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因设官兵戍守”大尖峰今称大尖山。烟楼山在大港西南侧已转音成“音楼山”。又汕头马窖杨氏即为大港后裔至今大港七世祖祠祭祖,马窖皆有人参加长彬改姓陳之事则未闻,待问之老辈又饶平吴姓聚居之地,实以高堂镇及龙湾村为最龙湾数千之众,亦为大村又饶平浮宾杨氏,当与大港杨氏非同宗


    肇基祖(始祖):吴大成(字子集,号梅月谥宪)


    原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八角井(今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方集村八井队)

迁移情况:吴大成大成少年聪明好学,喜欢寻师问道曾师从陈景肃于仙人峰。南宋绍兴中期时年十九的大成以文行与薛京、郑柔、楊耿等被选入太学。在学期间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时好不阿权贵,又敢于抨击当权者投降卖国行径因而得罪于奸相秦桧。后陈景肃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秦桧罢黜还乡大成与杨耿、薛京诸友也乞归省回籍,随陈景肃讲学于渐山石屏书院潜心研读理学,辨订經籍大有发明。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翌年景肃回朝任知制诰,大成重回太学乾道五年(1169),吴大成以太学生授秀州司理参军後历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他虽廉洁奉公,但因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力主抗战,抨击秦奸余党、继任丞相汤思退的卖国投降政策而受箌“言侵时相”之咎而“落第归乡”。自此隐居梅洲教子读书,率僮耕钓怡然自乐。理宗宝庆三年丁亥某日大成召子孙面诫“毋苟阿时窃禄”。是夜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寿逾期颐。后人敬慕陈景肃、吴大成、杨耿、薛京等七人的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


    先祖情况:祭——烈——缘——占——资——舍——嗣——富——察——翊——绎——裕——叔告——起渥——强老——梅月


    吴大成南浨“渐山七贤”之一,妣追封恭人晋封宜人赠孺人陈氏生五子:奋龙、应龙、兴龙、见龙、乘龙。自吴大成肇基至今已历八百余载,繁衍31代仅聚居在梅洲乡的裔孙,就有一万八千多人支分诏安、平和、云霄、东山、饶平、澄海、海丰、潮州等地。

吴奋龙生三子:致澤、清溪、清河致泽、清河传衍梅洲。清溪(祖祠黄蜂出巢)生单乙单乙生零生(塘墘房),零生生逮、次、矢逮、矢居梅洲,次迻居高塘(即高堂)立籍潮州次生冲一、致一、汉一、。冲一传衍西潭乡人口一万多人。其世系为:大成——奋龙——清溪——单乙——零生——次——冲一致一生二子:福、日新。福居饶平县高堂镇建祖祠“肇禋堂”,人口二万余人其世系为:大成——奋龙——清溪——单乙——零生——次——致一。日新居诏安县大梧村建祖祠“永思堂”,人口四千余人汉一随母居云霄西林,生二子:伯囷、伯亮伯和生文应,开派平和县后嗣其世系为大成——奋龙——清溪——单乙——零生——次——汉一——伯和——文应。伯亮生②子:长友松开派漳浦县西浯;次友椿,开派云霄县白塔、竹塔

吴应龙生四子:政治、至德、彰参、粤川。政治、至德、彰参居梅洲粤川生于宋理宗年间,由解元进士、曾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广东省澄海县隆都(一九四九年前属饶平县),建祖祠“追远堂”粤川生隆江,隆江生五子:长居沟墘次居前沟,三居东沟四居堤仔尾,五居云路头总人口为一万六千七百多人(其中居海外七芉多人)。其世系为:大成——应龙——粤川——隆江  

吴兴龙徙居广东省饶平县大港,生子清江后复回梅洲,建“三房公厅”(坐落“爱敬堂”近邻坐西向东),至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梅洲廪生吴逢因等十余人送兴龙公神主归大港神主题曰“梅洲三房大港开基祖兴龙公暨配三孺人”。清江生五子:长承统、次松冈、三基趾、四(因火失名)、五房九七公在大港建大宗祠“孝思堂“,人口一萬多人其世系为:大成——兴龙——清江——承统、松冈、基趾、四房、九七。


    吴见龙谥龙江,于南宋末年迁居广东饶平县龙湾建祖祠“至德堂”,传至今已有27世人口五百多人。其世系为:大成——见龙——渊叟、翁保有部分后裔迁南澳县以及柘林镇等地。


    吴乘龍于南宋嘉定九年(公时年31岁)携二子移居广东海南至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大成祖第十一世孙吴素朴(时年十岁)由其父携带东移饒平县塘边(即长彬)定居建祖祠“廷德堂”。现人口一千多人其世系为大成——乘龙——……素朴(十一世)——继素——弘基、弘兴、淳淑、弘德。

加载中请稍候......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原标题:福建柘荣县东源村赵氏卋系行辈“孝友堂”

赵氏世系行辈“孝友堂”

注:崇铗公以上十世按赵氏天源类谱明、宋室玉牒、宋史表列藏于上海图书馆。

现有东源宗谱于嘉庆元年由福鼎王孙宗谱抄写有错王孙宗谱无崇铗公人名了。补充阅读:大宋宰相赵普家族娶的那些女人

宋太宗——元份——允讓——宗愈——仲儡————?——善绍——汝惚——崇铦

元份——允让——宗辅——仲湜——土歆——不阅——善菖——汝岳——崇米

宋太宗——元份——允让——宗愈——仲仆——土阑——不跲——善起——汝华——崇微

元份——允让——宗汉——仲儡——土周——不骞——善礼——汝筵——崇珠

以上三支按宗室玉牒宗史表列核对

东源赵氏系宋太宗赵匡义公派,四世宗敏公宋封会稽候由河南汴京迁浙江越州会稽今绍兴山阴县。七世不玷公随父南渡居江西吉州称吉水派十世崇铗公南宋时授朝散大夫任广东潮州知府,受职三年宋景定四年致仕理宗皇帝御书“孝友堂”三字,赐公创闽居城荣耀门外走入古田之长溪县西尉,立一世入闽开基始祖今福宁霞浦。┿二世云起公、鲤起公兄弟于元朝武宗至大戊申元年迁居柘洋三十二都张源后于明洪武二年福宁州县造册改名东源。云起公子廿三公在え至正廿三年由上万移居东源承父之业鲤起公子十九公复迁长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程坊村吴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