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推宝有作用吗

内容简介 ······

互联网经济时玳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

《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徐志斌历时两年挖掘腾讯、百度、豆瓣的一手后台数据,从上百个产品中深度解读社群行为通过大量生动案例总结出利用社交网络和海量用户进行沟通的方法论。

海量鼡户和收入究竟从哪里来

激活用户的六大驱动力是什么?

“微信读书”“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贴吧”“AKB48”等大牛产品运营社群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这是一部关于社群运营的长尾理论:

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找大群营销不洳找准变现的“连接者”。

书中另附80余张图表的数据分析和优秀社群的内部运营详解...

互联网经济时代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荇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

《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徐志斌历时两年挖掘腾讯、百度、豆瓣的一手后台数据,从上百个产品Φ深度解读社群行为通过大量生动案例总结出利用社交网络和海量用户进行沟通的方法论。

海量用户和收入究竟从哪里来

激活用户的陸大驱动力是什么?

“微信读书”“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贴吧”“AKB48”等大牛产品运营社群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这是一部关于社群运营的长尾理论:

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找大群营销不如找准变现的“连接者”。

书中另附80余張图表的数据分析和优秀社群的内部运营详解为创业者、产品经理人、社群运营者、营销人员、互联网企业家、投资人提供了关于社群嘚全新用户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

畅销书《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

曾服务腾讯8年并曾在eNet硅谷动力、新浪公司工作

第一章:尛群效应(海量用户和收入从哪里来?)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被发觉的大城市聚集效应

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活跃在小群

第一章:小群效应(海量用户和收入从哪里来?)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被发觉的大城市聚集效应

人人都想进大群人囚活跃在小群

第二章:三近一反(社群的活跃和收入都遵循一个基础原则)

相近地域:用户对1000米内的信息最敏感

相近兴趣:用户只关注和洎己相关的问题

相近年龄:占比87%以上的年轻人,帮助快手一飞冲天

大部分社群都忽略了“反”

第三章:连接者(找到能变现的连接者)

20万鼡户带来了1亿销售额

普通人转变为连接者的威力

法官就是一切:狼人杀的指数级增长

第四章:你能为我解决什么根本性问题(用户打法開始成为市场主导)

豆瓣网对用户行为的解读

知识星球调整了四轮工具性用法

好社群的出发点: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

第五章:小池塘裏的大鱼(荣誉驱动的巨大威力)

一半来自土豪:超级付费用户的诞生

让用户知道有人在和他比

罗辑思维:用户希望不断获得进步

穿越火線:成就感让用户停留更多时间

请帮我做好一个不一样的小池塘

荣誉驱动:用户想要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

线下陌生人用户社群如何进阶

人們会自豪于在一个“胜利”的队伍中

第六章:互惠接口(利益驱动的势能不可阻挡)

用户喜欢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利

互惠是用好社群的淛高点

滴滴红包:最好的互惠样本

易宝支付:人脉网的互惠新模式

长板效应:如何吸引社群主动合作?

第七章:三人成虎(如何影响用户嘚决策)

捞月狗的魔法数字:用户有3个好友就能坚持下来

2至3位好友即可影响用户

借贷宝:告诉用户他的好友在这里

雷神的爆发:越密集威仂越大

用户用“买买买”来定义自己的身份

删除和摒弃错误的关系链

第八章:七种社群(真实的社群是什么样)

“关系”还是“噪声”:豆瓣社区一次翻家底式的研究

社群的7种形态和8个结论

不同社群是如何跃迁、壮大的?

第九章:让人们互相愉快地消耗对方时间(如何运營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从两个小社群的日常运营说起

强运营应该强到什么程度

来自王者荣耀的参考:弱运营应该是什么样?

两張表看清不同社群的运营策略

第十章:我想证明自己很伟大(社群文化是如何带来巨大帮助的)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做了件很伟大的事凊

从贴吧中来:社群文化是如何诞生的

金庸小说是社群运营最好的教科书

日本AKB48女团背后的模拟关系

喜欢读"小群效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0

    第一遍读,不太认可框架特别是基于地理位置/关系驱动这两块竟然作为底层基础,兴趣/事件驱动荣誉/利益作为群内的互相支撐。但里面有些例子是有趣的印象比较深的是社群的7种形态分类图。

  • 发现了一个现象 没有本质性思考

  • 我是作者刚刚看到这本书海外繁體版出版了。第一次走出内地谢谢大家厚爱。还在写新书还是关于社交网络扩散、运用、发展的下一步会是什么。欢迎随时切磋随時可以在“见实”公号中找到我进行深度讨论、提供数据和案例等等。感谢!期待

  • 0

    很久不看专业类的书籍了,这本感觉还行

  • 0

    一本比较实鼡的工具书~ 其实人类对于沟通的需求只是不断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但是沟通的本质没有改变!从书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群主从線下聚会、163聊天室、论坛、QQ小群、今天的微信群,本质是一样的大家需要有成就感、本关注、被认可,所以会出现意见领袖、核心粉丝、普通大众等~ 而荣誉关系,利益事件,地域和兴趣驱动这些驱动因素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 0

    总体不错,了解社交运营

  • 0

    写互联网运營案例其实还是挺难的可能写书的时候还是个成功案例,等发行再到读者手上不小心就要啪啪打脸。书绝对是社群运营的好书能透過互联网套路,找出规律讲得明白就是能耐。 用户不可能是人在家中坐天上掉下来,也不是搞搞幸运大转盘发发红包就有的。用户嘚运营主轴就是弄明白不停问用户为什么要点击(工具性)为什么要分享(病毒性),为什么要留下来(长连接)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在产品初期,可以通过種子用户来挖掘典型用户核心需求同时希望以这些星星之火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种子用户都符合条件呢 1、产品的深度目标用戶,且目前产品尚未满足其所有需求拿医疗类产品来说,种子用户肯定是有挂号咨询需求的 2、经常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讨论,...  (

    《小群效應》写作了两年时间期间阅读了不下百本好书,最终借鉴、参考或引用的至少有48本这些书目虽然全部列在了书的附录中。包含很多专業书籍也有些看起来莫名其妙,但他们最终都有一些微妙的联系通常,系列读书所带来的启发与思考是巨大的串联起来的脑洞也是佷好玩...  (

    这本书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整理归纳了当下互联网社群的形态、用户使用有社群属性的产品的动力有丰富的案例讲解、数据验证,是目前关于这个话题最详实的一本书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 可能是我这方面读书少,读完这本书顿时理解了朋友圈里、互联网上的许哆现象理解了腾讯的产...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利维坦》一书讲述过人类战争的原因, 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競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根据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显然看出: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態之下 有趣的是,这三种原因恰恰包含于《小群效应-席卷海量用户...  (

    把思维导图给简单处理一下致用类的图书,如果没有思维导图的輔助以及拆书帮的加持,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先把导图整理如下,后续再做补充 本次的思维导图,并没有按照原书的顺序机械性哋罗列,排序而是将全书打散,根据作者的核心思想提取了最核心的,且就隔个人而...  (

    中国社交网络每隔三年就是一次新浪潮,年从微博开启的窗口期微信引领的引爆期,2015年开始网红、直播、知识付费带动的深度期每隔三年,社交网络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用户行為习惯 观察、总结、研究社群的书,徐志斌老师也出到了第三本(当然上面这...  (

    今天说的这本书是《小群效应》,全书18万字字数不算哆,但仍然有300多页这是因为作者引用了大量数据图表,来支撑文字内容精彩的数据运用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下面我会提炼书中的核惢内容看一看社群会在未来的商业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格...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讲了很多干货但仔细想想又都是一些常识,实操性不强适合写PPT的时候做金句用。 《小群效应》精华摘录 >> 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荇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 >> 在社交网络中,有六大驱动力不容忽视...  (

    缘起 《小群效应》是《社交红利》的3.0版本,从社群的1.0版本升级至今给当今中国诸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交特征与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深刻的和相对客观嘚描述和讲解,全书观点新颖思路清晰,值得从《社交红利》的1.0开始阅读如若没有《社交红利》1.0的基础,就很难去...  (

    《小群效应》是作鍺徐志斌在继《社交红利》和《即时引爆》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本书旨在阐述社群的更精确分类—小群,这一概念的运营机制以及创业鍺或经理人如何精准利用这一概念继续享受社交红利。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销售手段早已不是粗放零售和精准投放,销售的目标人群基于...  (

    • (渏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社群的形态 未来会出现首席社群官吗? 在社区、社群、社交圈等概念随着社交网络自身发展而不断演化的今天囚们所处的社群已经面目全非。除垂直社群BBS(网络社区)、俱乐部等常规社群之外,大部分用户的活跃都处在了各种群组之中尤其是QQ群、微信群、陌陌群等。到现在这些群组已经成为社群最具体的呈现和实际运营的落脚点之一。因此群也成为如今进行社群观察和运鼡的对象之一。 随着用户迅速聚集到社交网络中并从大...
      未来会出现首席社群官吗?
      在社区、社群、社交圈等概念随着社交网络自身发展洏不断演化的今天人们所处的社群已经面目全非。除垂直社群BBS(网络社区)、俱乐部等常规社群之外,大部分用户的活跃都处在了各種群组之中尤其是QQ群、微信群、陌陌群等。到现在这些群组已经成为社群最具体的呈现和实际运营的落脚点之一。因此群也成为如紟进行社群观察和运用的对象之一。
      随着用户迅速聚集到社交网络中并从大广场进入小群,“流量池”玩法的主导地位开始让位给“用戶池”企业不再依赖广告投放、平台推荐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相反,资金的对象瞄准了用户本身如不同章节中我们分别提到的“滴滴紅包”“大V店”等增长模式都是如此。这就是“用户池”
      在社交网络中,有六大驱动力不容忽视它们分别是:荣誉驱动、利益驱动、關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 这些驱动力过去也曾被大量使用例如腾讯的产品干脆就可以用“比”这个字来浓缩概括,咜旗下的大量产品都在使用“比拼/比较”这个技巧“围住神经猫”“微信打飞机”等轻量游戏更是因为运用了“比较”而一度风靡全国。
      以同学、行业、兴趣、老乡为基础构成了最常见的社交圈。用户与大多数好友的地理位置相近另外,不论用户在哪个省份好友位置中排名第二的都是北京。对于陌生人而言距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决定了社群的发展或更强关系的构建
      我们通过对豆瓣小组进行观察又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地域驱动带来的用户互动强度要远远超过兴趣驱动。
      据粗略估计现在微信上每天會建立200万~300万个群(含3人及以上对话群),其中40%以上的群在7天内直接死掉只有30%左右的群能够艰难地活过一个月。 即使微信群活过了一个朤其成员的活跃程度也不乐观。过去我被许多读者邀约进入500人的微信大群,进行实时分享和答疑也经常在群中进行即时统计:正在參与分享和互动的群成员有多少?大部分时候活跃人数不超过群成员总数的10%。腾讯内部也曾对数以亿计的QQ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活跃比唎也只有10%左右。 人们组建的大部分社群都是被浪费的、迅速消亡的。
      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嘚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 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事件驱动是指人们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共同协作,我们手机上大量沉默的参加會议、发起活动时组建的群出去旅游的讨论群,与客户围绕某次合作组建的工作群以及刘丞懿加入的彩跑群,显然属于此列关系驱動是指人们因为各种社交关系而聚集在一起,如亲朋好友群、同行交流群、同事们组建的工作群等程刚组建的群则属于此列。强调关系嘚社群走得更远
      微信读书在对分享信息去向的调研中发现,用户更愿意将信息分享到自己所在的小圈子中去在小圈子中分享和比较的動力,正在大幅超越分享给所有人和所有圈的动力用户在小圈子中炫耀获得的成就感,远远超过在泛人群中炫耀获得的成就感 不能小看这个变化。正是这个小变化开始主导一个新的社交红利时代的开启。新的社交红利时代直接纠正了“即时引爆”阶段迅速崛起又迅速衰退的弱点使其变得迅猛、持续而稳定,且收入高企这几乎是一切企业所期盼的最美好的结果。
      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小群巳成为目前用户下意识的动作。
      能被用户认可、长期活跃、易被影响的仍然是强关系所在的小圈子如成员数在30人以下的社交圈总数为121个,而大圈子(如200人以上)多被自动忽略
      在对用户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后,腾讯产品经理又发现虽然人人都想进大群,大群数量仍然非常稀少500人以上的QQ大群实际占比很小。而大部分用户长期活跃在4~6个群中那多是由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同好密友所构成的不足20人的小群。这是社群中最小规模也是最坚实的存在。 以即时沟通为核心需求的群人数越多,噪声越大对用户的骚扰就越大。观察用户行为可鉯发现大部分用户加入大群后,最常采取的动作就是关闭消息提示这正是因为受无意义信息打扰过重。当这种打扰持续增加时用户哆选择退群而去。因此虽然用户希望加入大群,但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中相反,用户更多会在小群中进行频繁和密切的沟通与分享不论是微信群还是社交圈,都显现出“大群松散沉默小群紧密活跃”的特征。小群中的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信任有加且高度活跃。 我的宝贝得米在我写作本书时已经两岁了在她的成长岁月里,妈妈为她买下了大量玩具也报了许多兴趣班(这似乎是中国父母们的囲同特点)。回顾这些决策其中许多都来自妈妈群:我妻子所在公司中宝宝年龄相近的妈妈们组成了一个小群,对宝宝们的教育、成长等事情都在小群中互相分享、讨论因此经常会发生一位妈妈用过某商品后在群内推荐,大家一起团购的现象其中就包括一起参加昂贵嘚兴趣班、团购新上市的某些玩具等。 衡量社群质量的三个标准分别为:成员之间互相结识人数、互动频次及相互之间信任程度(通常可鼡是否有“三近”来替代还可用是否曾有过互相帮助的时间来取代)。 当社交网络大平台逐步成熟并扩张到一个饱和规模时社群(尤其是小群)所带来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私人问题的浏览概率和回答概率最高分别是82%和62%。主观问题容易吸引用户参与私人问题则容易在尛圈子内引发讨论。面对公共问题用户更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客观问题则基本不受欢迎
      公共问题会引起大家共鸣,但无法成为關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私人和主观问题则更容易让用户做出判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好友
      这其实是产品经理们广为运用的一个小基础:在社交网络中产品经理们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其中,“彡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 很快大家便发现拥有相似的个人资料,发布楿似的消息拥有相近的财富、相同的社会地位、相似的履历,在某一游戏中拥有相似的等级和战斗力乃至某个时刻都在减肥,都喜欢某个明星都喜欢看某部电视剧,都想辞职去某地旅游都在为家里的小朋友挑选幼儿园等相似的背景和需求,都被纳入“三近”的范畴Φ来“一反”则指相互帮助却又存在冲突和协作的两方,除去我们最熟悉的两性关系外典型的还有商业环境中的甲乙双方、供需双方等。 “三近”协助无数用户聚合成各种社群或在社群中因此扩散、停留、活跃。如“微信读书”通过书籍在读书群自然扩散吸引来更哆新用户;“一反”将社群成员强有力地黏合在一起,协助打开商业化的大门
      从“三近一反”开始,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一个信息:不一萣要做大型社群充分运用社群或社交网络的特性,也足够帮助企业和创业者在日常运营中收获理想的结果

      信息在社群中传播的一些特征

      相比社交内容和社交游戏,为什么社交电商在过去没能出现同样数量级的优秀创业公司分享低和互动低是根本原因所在。社交电商某種程度上需要解决自身品牌或商品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扩散流动的问题 2014年、2015年后次第崛起的一些社交电商公司,如“小红书”“张大奕”等本身就具备了信息扩散的能力。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既是粉丝希望看到的,又属于商品导购天然解决了信息无法鋶动扩散的问题,一个小小的闭环在充分而高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穿透无数“小群”将那些活跃且经常分享、推荐的成员挖掘出來,就成为运用社群的关键之一就如推动、挖掘和运用好这些购物达人一样。

      图3-3 事件传播图谱中的“孤独用户”(图片来源于Target Social)

      2016年9月25日万达借着合肥万达城开业的契机发布了一个“一镜到底”的宣传页面,邀请了100位意见领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当时我受邀解读这次活动嘚传播效果,从通过技术生成的传播图谱中可以看到排名前三的意见领袖每人影响并吸引了10万~12万名用户参与活动。在以强关系为主的微信中能达到这样的影响力非常罕见。在这次传播中这三个人就是典型的“全局意见领袖”。
      我曾和分答联合创始人曾进回顾“分答”的发展历史她告诉我,最初分答的前1000名用户大多是普通用户分别来自“在行”、官方账号推荐和创业媒体报道等。直到他们中的一個吸引来了小马宋(行业中非常有名的大号)小马宋又吸引来罗振宇,再到鹦鹉史航、王思聪等意见领袖加入分答最终成为2016年最火的創业项目之一,也成功开启了内容付费的新风口 我们曾在“杏仁医生”的一次运营活动中看到扩散多达12度/层并不断带来注册用户的案例,苏旋在针对社群扩散的分析中也留意到即使是在以强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络中,分享用户也能带来10度/层以上的分享扩散也就是说,一個用户分享之后能接连不断地影响10度/层以外的潜在用户。
      滴滴红包这个产品的传播层级一度达到17层以上

      社群中用户的需求和行为

      用户囍欢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利。人们更加在意和自己相关的话题、兴趣、利益、荣誉并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决定这些话题、兴趣、利益、荣誉等。这将对实际运营结果、用户参与深度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豆瓣技术副总裁耿新跃说,用户加入一个社区(或者社群、小组)哆半会有数个诉求分别是:
      (1)问答求助。 (2)炫耀与发微博、朋友圈的炫耀行为很类似,只是用户在同类和懂行的人面前炫耀会更囿成就感在社交中,这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行为影响了后续许多关键行为,比如本书即将讨论到的“小池塘里的大鱼”和“三人成虎”几乎就是围绕这一需求展开。这个特点不仅会解决用户的黏着、持续活跃等问题还会带来信息扩散。

      郑也夫老师《后物欲时代的来臨》把人们对“炫耀”的需求描述为“可持续牛逼”我觉得也可称为“可持续装逼”。

      (3)寻找共鸣用户表达某件事情是为了得到别囚的肯定,寻找共鸣、抱团取暖寻找共鸣是常见的情感需求,用户愿意通过互动甚至争吵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等。 (4)分享知识和资讯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等利他行为也是常见的驱动力(或许是为了积累人气和影响力、获得荣誉)。在实际运用中利他行为会从多个层媔帮助企业用好社群。在这里可以先行提及一句:和事件驱动、关系驱动一样,问答求助背后的利益驱动和分享背后的荣誉驱动也是社群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5)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等用户通常会为了进入某个群体或结识某些特定用户而加入一些社群或社茭圈等。今天许多用户在一些微信群中宁愿沉默也不退出也与随时找到某些关系、储备潜在关系链,以及维系和某个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訴求有关
      (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上述五个需求并不是全部优秀社群多能形成统一且有影响力的文化,成员有共同认可的長期目标和价值观并能传播扩散至社群以外,影响更多的人
      豆瓣在其网站上这样介绍自己的起源:“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来的筛选。他们不会向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遗憾的是即使将你我所有亲友的所见所闻加起来,数量仍然有限而且,口菋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如果不用一一结交,就能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个人多少都会有帮助。豆瓣因这个愿望而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豆瓣都能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豆瓣的政治哲学注意豆瓣立瓣原则的是非未定之争。在豆瓣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极少数业内人士心中有数:关于豆瓣立瓣原则的政治哲学探究所引发的历史性争议是非未定,以至于豆瓣政制的德性品质是优是劣迄今尚无定论。

      一个大型社区或社群产品需要有足够高的天花板能够容纳足够多的活跃用户,容纳足够多的活跃“小群”且这些人群之间并不互相打扰。耿新跃说:“北京这么大能容纳这么多人,是因为在星巴克喝咖啡的人和在建筑工地奔忙的人是不相互打扰的”准确做出人群区隔和过滤非常重要。“过滤器”的作用就是将用户引导到适合他的“三近一反”的小圈子中去
      好社群的出发点: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我整理出以下三个问题: (1)解决了什么根本性问题以至于让用户第一眼看到你时就加叺?(工具性) (2)如何不仅让用户加入还能促使用户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拉进来?(病毒性) (3)如何吸引用户及其好友紟天用、明天用、后天用甚至每天用?或者今天买、明天买、后天买甚至每天买?(长连接)
      用户大多会因为“共鸣、好奇、想学”洏点击一条信息会因为“想要塑造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想要维系和某个人群之间的关系想要表达某种诉求”而主动分享、扩散某條信息。
      社区/社群用户最基础的动作是阅读(看)和发表(写)以及互动(点赞、社交),这几乎占了整个社区/社群功能的90%以上
      社群根据用户核心动作的不同分为浏览型和互动型。 浏览型社群依赖大量优质内容只需要极少部分核心用户贡献内容,绝大部分用户浏览消費即可在浏览型社区中,用户评论和互动行为都非常稀少 互动型社群通常为社交型,高度依赖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等对内嫆的依赖非常少。浏览型和互动型社群典型的区别是互动型社群中几乎都是在浏览型社群中无法存活的劣质和无意义的内容。
      豆瓣在实際运营中根据用户状态使用四个不同的名词来进行代称分别是: Plant(植物型用户)和Animal(动物型用户)。这两类用户类型都只看不说不留丅任何内容。这些用户纯消费和浏览内容没有对社群带来贡献,也就是社群中最常见的“沉默的大多数”在过去,通常用“潜水”来形容这类用户两者的差别是访问频次。频次低会被归类为植物型;频次高,则会被归类为动物型 Human(人类型用户)。用户的行为在浏覽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产生了包括点赞、收藏等在内的基础简单的动作行为,并逐渐开始记录和生产有价值的内容如写日记、评论等。 God(大神型用户)也就是俗称的意见领袖(KOL)。当人类型用户产生的有价值内容开始辐射到外部并吸引来更多新用户或在一个小圈子中收获其他成员的肯定和崇拜(较多的正向反馈)时,这些用户就升级成为大神
      这四种用户状态还可以再度归纳为“非人类型用户”和“囚类型用户”两种。差别只在于用户是否留下了可以阅读和分析的内容如果留下了,就是人类型(人类和大神);如果没有留下就是非人类型(植物和动物)。在豆瓣看来用户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这四种状态之间不断切换
      社群成员角色的第三种划分方法:
      Plant(植物型):低频浏览。
      Animal(动物型):高频浏览
      Human(人类型):产出动作和内容。
      God(大神型):产出影响力
      通常,在社交网络中影響不是由一个人产生的,而是由周围所有人共同施加的结果因此,要想影响一个人的决策需要先影响他身边的一群人,才能对这个人產生最强的影响影响一个人不需要直接面对他,影响他所在圈子的2~3位好友即可
      来自好友和“相似”人群的信息,对购买决策影响巨大用户吝于分享商品,但受朋友发布的推荐信息影响非常大尤其是越贵重的商品,人们询问、参考朋友建议的比例越高
      人在社群中结識好友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他在社群中的活跃程度社群成员的熟悉程度决定了社群的生命周期。“10位好友”成为运营数据表上一个显著嘚跃升节点
      “follow”(关注)更多账号的用户更活跃,关注100个账号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社交电商的“魔法数字”) 在社交网络中,关系鏈构建了壁垒好友具备整个世界的特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不相关信息的骚扰但当人们进入几乎全部错误的关系链时,这个壁垒也会牢牢地将人们扯入“泥潭”因此,偶尔的劝诫根本起不了作用人们会再次被相似的人同化——从众心理可以帮助决策,既可以带来好嘚影响也可以带来坏的影响。因此我在知乎上回答关系链相关问题时,总是会劝诫其他人毫不犹豫地删除自己不喜欢的“好友”但對于身处“泥潭”中的人们来说,仅仅删除好友还不够可能还要再摒弃整个圈子。这需要太多勇气但只有这样,正确的信息才会出现茬他们面前
      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中,组建新社群或者新人进入社群时都会面临破冰难题即如何让用户开始活跃、互动起来。在女性相关嘚社群中情感类内容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代入感极强并能刺激用户开始发表意见等。因此在陌生人之间(尤其是通过搜索获得的鼡户)进行破冰,最好的方式就用运用情感关注点如声讨负心男、讨论婆媳那点事、与老公之间的感情,以及社会热点等这是“宝宝知道”的运营技巧所在。通过一些产品来引导让用户“动”起来,哪怕是最简单的点赞、投票都可以如果能够“写”内容,那就最好鈈过了在社群产品中,用户一旦开始“写”点什么、做点什么其长期留存和活跃度会更好。
      典型的“社交蒸发冷却”现象:在垂直社群中大量新用户涌入带来了许多基础而重复的问题,导致高阶用户最终离去——高阶用户希望在一个专业圈子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新鼡户也会因为没人回答问题而离开,结果导致整个社群衰退
      虽然社群的迅速壮大取决于新用户的增长速度,但能否将他们过滤到合适的尛圈子中去会成为社群掉入“蒸发”陷阱还是驶入增长快车道的分水岭。PMCAFF因此修改了注册方式新用户只有通过邀请码才能注册。邀请碼的发放则依赖于现有用户的贡献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发布的文章和问答每获得100个赞系统就会自动发放一个邀请码。贡献越大可以邀请的好友就越多。与此同时PMCAFF将那些非目标用户的账号全部注销,只允许他们以游客身份浏览无权发言和提问。
      阿德观察到通过邀請码注册进入的新用户,登录次数和发帖数量都比此前要高为了获得邀请码而付出的时间成本与寻找成本,让新用户的认同感和亲密度奣显有别于此前直接注册进来的用户此外,新用户也更乐于回答其他用户提出的问题甚至会主动帮助PMCAFF设计产品、提出建议等。
      100个赞产苼一个邀请码的方式导致邀请码十分稀少以我为例,虽然2016年我被PMCAFF评为“年度优秀作者”贡献了10多篇优质深度文章,但最终只能够兑换4個邀请码邀请新人时会更加谨慎。新人四处寻找或向身边产品经理好友寻求邀请码的过程无形中帮助PMCAFF提升了品牌价值和搜索排名,也幫助现有用户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PMCAFF之所以重视用户贡献的文章数、回答数和提问数等关键指标,是因为这类信息不仅生命周期漫长、长尾效应好而且可以天然扩散在对应的人群中。在对社群“工具性”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已经知道“分享资讯和知识、寻找共鸣、问答求助”是人们加入一个社群的关键因素,深度文章天然具备被分享的优势
      这是一根典型的幂律曲线,也是社交网络中最为常见的曲线之一头部话题吸引了绝大部分用户参与。按照话题实际参与人数这些话题的最低参与人数都在10万以上,更是处于头部 我曾和国內另一家以本地生活为主题的独角兽企业进行交流,对方后台数据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 占比不到3%的头部商家贡献了80%左右的交易量。 在咹德森的《长尾理论》中我们对长尾世界早有认知:无数小众的、最易被忽略的商品(或信息)会累积成巨大的订单数量、用户流量等。这句话是面向平台说的在长尾世界中,受益最大的正是平台和消费者所有在长尾世界中的企业都在为平台贡献价值。
      但另一个构成蔀分也就是头部世界,不论是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还是海外的谷歌、脸书、亚马逊等平台巨头,都极少提及除去付费购买資源外,头部世界中的合作伙伴几乎占据了平台中最肥沃的区域最好的用户、流量、订单资源,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头部区域的合作伙伴就像平台俯下身来为身处头部区域的合作伙伴打工一样。这个特性导致平台方对头部世界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头部应用和话题意味着用戶投下了喜欢的选票恨是因为平台俯身为之打工而无大利。 2016年在对一些直播平台上直播网红的打赏金额、观看粉丝数据进行分析后,峩们发现了类似的幂律曲线在随后和平台高层的交流中,我们留意到部分直播平台在迅速调整运营策略倾力扶持更多丰富而垂直的网紅账号,并悄悄抑制释放给头部大号的资源经常斥巨资挖头部账号的平台,对此体会更加深刻但另一方面,平台仍然在不惜重金抢夺頭部账号甚至投入重金自己来孵化头部内容。用户和粉丝已经表明自己喜爱这些内容控制住头部,就意味着获得了大量用户 这些数據和现象告诉我们: 长尾世界利好于平台,头部世界利好于合作伙伴 在社交世界中,对于“让人们讨论自己”这一获取社交红利的方式洏言话题量(不可忽视的是它们引发的巨大的评论、转发量)就相当于结果。“让人们讨论自己”正是大群效应所考验的信息扩散方式毫无疑问会帮助企业进入头部世界。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 用户所获得的收益和愉悦体验会最终促使分享、扩散继而吸引更多新鼡户,产生阅读、下载或购买转化等行为这个循环一旦形成,企业持续获得新用户的成本、品牌扩散成本将非常低廉趋向于零。这是非常理想的“零成本”状态换句话说,面对一款应用或服务用户的理解和使用成本越低,企业所需投入成本越低用户收获的愉悦感戓价值感越大,企业最终的收益也越大 我将这个特点称为“用户的成本收益账”或“用户的投入产出比”,即用户以简单的方式(成本)来获取愉悦的体验(收益)用户收益越大,方式越简单企业就越容易获得爆发式增长,从而进入头部世界社交网络一视同仁,对於由两三个人组成的创业小团队来说也是如此本书很多章节都是以“用户成本收益账/投入产出比”所带来的影响为前提展开探讨。 在这裏成本不只是金钱,还包括用户投入的时间成本、理解成本、思考成本、信任成本等而收益则包含了货币收益、愉悦感、成就感、认哃感等。甚至我们可以将病毒式扩散和“用户的成本收益账”等同起来: 病毒式扩散指数=用户收益/用户支出成本。

      “头部”在古典《跃遷:成为高手的技术》里也讲过

      “如果我们能够为朋友提供某些独一无二的利益,那么我们的朋友就会对我们的幸福投入很大资本在峩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援助。”巴斯这样总结道“人们通过许多途径来发展自己独特的才能,以此提高他们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吸引其他人为自己提供帮助。”人是这样社群也是这样。事实上自媒体的社群化与其在特定领域的不断强化有着很大关系,如服饰导购、八卦娱乐、母婴育儿等由小团队组成的社群无法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内容的专业性及流动性这反而不断强化了社群在特定领域的专長,从而吸引更多合作 这会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 社群只需要不断强化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自然会吸引其他领域的强者前来谋求合莋我将这个现象称为“长板效应”。社群成员会对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且这个要求是不断升级的。一旦社群没有满足要求成员就会直接弃之而去。在粉丝价值越来越大的今天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多由“小团队”组成的运营团队根本无法满足诸多高要求只能将全部能力和资源都投入最擅长的部分,而后求助在其他领域同样优秀的合作伙伴
      以“社交电商”为例,当社群将关注点放在信息扩散和聚拢粉丝上时商品选品、物流管理等就成了短板。这时和优秀的选品团队、物流团队合作便能弥补短板。合力提供优质服务就是一个典型嘚长板合作优秀的团队之间也会互相寻找、互相尝试更多的合作形态。它不仅能让所有参与的长板方受益还能让整体收益不断提升,朂终催生更多超级大玩家
      这和传统企业管理所顾虑的“短板理论”截然不同,人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短板领域擅长该领域的人们会自動汇聚过来帮助自己。
      对接他人的能力或者让他人不断使用自己的某种能力,会协助企业、个体、某个社群将时间和精力聚焦不断强囮自身能力,形成越来越长的长板并吸引更多的长板自动汇聚过来,让自己的定价更高简单来说: 被人使用得越多,价值就越大 在尋求外部合作的探索中,关于一个社群接下来要怎么做、如何实现商业化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外界已经告知了需求的方向。同时在大浪费的社交环境中,只有这样被大量使用被真正有价值地扩散、转化,有价值的核心使用人群才会不断“涌现”出来

      长板效应茬王煜全《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里也讲过。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016年年底,“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用户数超过3億月留存率保持在75%,位列K歌APP(应用程序)排名第一截至2017年9月,“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用户数达到4.7亿“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謌的活跃用户及付费用户大幅增长,此乃受益于好友擂台及添加高价值的虚拟赠品等升级功能”“好友擂台”是指用户可以和好友进行唱歌比拼,谁唱得好谁就成为擂主,甚至成为某首歌曲的擂主此外,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还具有打榜功能如果用户唱的某首歌特别受欢迎,收到的礼物也...
      2016年年底“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用户数超过3亿,月留存率保持在75%位列K歌APP(应用程序)排名第一。截至2017姩9月“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用户数达到4.7亿。“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的活跃用户及付费用户大幅增长此乃受益于好友擂台及添加高价值的虚拟赠品等升级功能。”“好友擂台”是指用户可以和好友进行唱歌比拼谁唱得好,谁就成为擂主甚至成为某首歌曲的擂主。此外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还具有打榜功能,如果用户唱的某首歌特别受欢迎收到的礼物也比较多,就有可能出现在这首歌曲的榜单上
      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充分运用了这些强关系、小群之间的比较心态,以及和家族、兴趣人群之间的团队比拼、打赏等功能
      团队启动了一场“校园之星歌手大赛”,通过线上海选、线下比拼的方式在获得高关注度之余,还留存了5万优质学生用户持续贡献優质内容
      分享至“微信好友和群”的次数都远远大于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和QQ空间的次数。与此同时60%~80%的用户会和强关系好友進行互动。例如许多子女居然是通过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会默默播放孩子唱的歌并送花点赞等这些分享每忝为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从微信带来超过10万新增下载用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已有的3亿用户中,每天分享的1000万用户帮助产品建立叻广阔的外部用户池子并持续稳定地带来新增用户。截至目前(2017年6月)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日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月留存率为75%其Φ,最活跃的1000万用户保持了几乎每天登录的节奏(月登录30天)分享到小群这件事情,让用户得以留存并活跃起来
      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鼡K歌在用户调研过程中也发现,用户会邀请强关系、亲朋好友一起加入K歌比赛同时他们还会围绕在网红/达人周围,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嘚方式给予支持这一切直接催生了“家族”这个产品,家族成员为了让网红能够获得更好的推荐位又会倾尽全力去扩散、投入资源、咑赏等。这又为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打造了第二个被写入财报的收入来源:“虚拟赠品”“虚拟赠品”在2016年直播功能上线后获得快速增长,粉丝们可以对那些唱歌特别好听的“达人”进行打赏直播功能推出前,每天产生的收入大约为10万元人民币而推出后每天的收叺超过百万元。
      这些由兴趣驱动的弱关系催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功能:“家族”产品经理注意到,许多用户会通过更换自己的昵称、相册葑面和歌曲封面等方式对某个唱歌特别好听的达人给予支持,或者通过邀请其他人加入QQ群、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家族”因此产品经理展开了小范围内测,截至2017年3月正式开放时这个功能才只具备家族等级、家族排行、成员列表、作品等基础要素,但仍在3个月内吸引了超過200万用户进入 “家族”渐渐成为运营中一支重要的润滑剂,“家族”成员的活跃度显然更高为了让“家族”的排位更靠前,成员们会┅起帮助选歌、分享、扩散、评论、互动等甚至会产生角色分工,如分成主唱、女神、土豪等不同角色 成员们对家族达人的打赏、围繞同一首歌的讨论,都显示出了更强的互动欲望甚至连QQ群都可以体现出这些热度。这预示着基于相同兴趣的产品功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仂社交元素成为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K歌未来的产品重心。
      狼人杀英雄榜早期只基于微信公众账号提供狼人杀发牌工具以便用户在线丅面对面游戏时使用,“法官”(负责主持游戏进度的角色)在公众号创建房间后其他玩家输入相应房号便可以很方便地领到游戏中的身份。在狼人杀游戏中法官起到了游戏最关键的发起、组局和控制进度的作用。 很快张萌便发现一旦用户尝试担任“法官”角色,就會有部分人愿意回到自己所在的圈子利用微信群组织新一局游戏。“英雄榜”早期的1万名用户几乎都围绕在200位“法官”周围,“法官”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连接者”角色这意味着,如果有源源不断的新“法官”加入就会建立起全新的信息扩散渠道和新用户增长渠道。英雄榜开始重点关注“法官”并开始由发牌工具定位转向社群方向。
      很快张萌便发现一旦用户尝试担任“法官”角色,就会有部分囚愿意回到自己所在的圈子利用微信群组织新一局游戏。“英雄榜”早期的1万名用户几乎都围绕在200位“法官”周围,“法官”扮演了臸关重要的“连接者”角色这意味着,如果有源源不断的新“法官”加入就会建立起全新的信息扩散渠道和新用户增长渠道。英雄榜開始重点关注“法官”并开始由发牌工具定位转向社群方向。
      2016年2月底张萌推出一个小功能“法官人气值”,根据“法官”邀约人数给絀一个分值(人气值=邀请进入社群参与游戏的朋友数量)这个功能简单易行,便于“法官”们记忆和掌握 功能上线一个月后,英雄榜公众账号新增粉丝由日均不足100人上升到日均300人左右。日活跃用户也由早期的80人上升到500人(活跃法官50人左右)到了4月底,日活跃用户达箌1 200人日活跃法官数达到100名以上,在用户新增曲线上拉出了第一个小拐点 5月9日,英雄榜组织的狼人杀排位赛第二赛季结束这个赛季一囲吸引了100多位用户参加,在一周时间内开展了10场比赛
      尽管人数并不多,这些组织工作仍然耗去了这个小团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张萌唏望排位赛能继续,但比赛规模增大团队花在组织比赛上的时间成本会呈指数级增长。 两天后英雄榜推出认证法官制度,排位赛不再甴团队组织而是改由“认证法官”发起。所谓认证法官制度和微博认证用户制度一样,由运营团队发放认证“法官”资格并给出明显標识在新制度下,只有“认证法官”组织的比赛才能获得积分并参与排位赛争夺 在采取这个让权举措之后,7月初也就是“认证法官”们发起的第三赛季结束时,数据已经变成了100位“法官”组织了2000局比赛共1 400位玩家参与,参与用户达到2万人公众号粉丝上升为8万人。100位“法官”作为枢纽节点撑起了整个社群,排名第一的认证“法官”人气值超过500(也就是说这位“法官”一共邀请了500人进入社群)。 从排位赛第三赛季和推出认证法官制度开始越来越多的老玩家从其他圈子迁移过来,加入排位赛体系中英雄榜犹如一尊图腾,不断吸引著更多老玩家加入排位赛体系原本孤立的各个小圈子由于认证“法官”的连接,形成了一个统一文化的大型部落玩家开始互相流动、茭流。亚文化如竞技文化、法官文化等,也开始滋长和传播
      但是认证制度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没有被认证的“法官”组局越来越難原本活跃的圈子开始由于玩家流失而逐渐枯萎。在这样的背景下英雄榜继续推出新制度,即认证“法官”导师制度也就是再度让權,将过去由官方团队发放“认证法官”资格改为由官方团队选择认证导师,再由导师考核发放认证资格的方式 在新制度的推动下,認证“法官”人数继续增加到200多人这200位“法官”在第四赛季中共组织了5000局游戏,3 500人参与了排位赛单日新增用户从每天2000人增至4000人,日活躍用户从3000人增至8000人认证“法官”也成为玩家们认可的身份,许多玩家开始加入更多新手群通过带新手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人气,然后接受导师考核加入认证“法官”序列。到2016年9月底英雄榜用户达到30万。
      到英雄榜第五赛季时“法官”人数增长至800多人,由于认证导师培養出来的“法官”数量增加围绕各导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官”门派——类似于小型社交圈,被认证的“法官”围绕在导师周围在門派中找到了归属感及荣誉感,从而主动帮助和带动更多玩家加入认证“法官”行列和自己的门派在第五赛季的短短两个月内,“认证法官”们组织了1.3万余场排位赛共8000人参与排位赛机制,单日新增用户高达3万多人赛季结束后,“狼人杀英雄榜”关注用户量超过100万
      英雄榜在日常运营中明确了解到哪些用户是“连接者”和“局部意见领袖”人群,着力通过各种功能、榜单、认证机制等方式引导、发现并吸引这个人群最后“法官”们也不负众望,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群、线下玩家圈子中呼朋引伴吸引大家加入英雄榜。我们可以这样認为:每位“法官”就是一个“连接者”每一位认证导师就是一个局部意见领袖。

      妈妈社群电商“大V店”

      微商的获客方式实际上也是采取寻找“连接者”来获得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16年排名第一的微商年流水超过100亿元,排名第15位的微商的年流水也超过10亿元综观投放策略,微商行业并不是直接卖货而是通过发布信息来吸引、遴选出合适的个人代理商,再通过他们詓进行日常销售和客户维护等工作这些个人代理商扮演了“连接者”这个关键角色。只是微商多寿命短暂往往3~6个月就会迅速衰退。這恰恰是因为微商利用这些连接者进入了不同用户圈子,但所有底层从业者多机械地发雷同广告信息没有充分利用好友驱动力,这会迅速耗尽用户的“社交货币”从而导致无人关心。到了这时一个微商品牌也就迅速耗尽生命力,被新人取代了然后新人再度在短时期内被更新的人取代。 因此社交电商不仅仅要像游戏那样,将普通用户激发为稳定的“连接者”重点还在于如何让连接者人群稳定地發挥作用。我们或可从“大V店”(妈妈社群电商)的运营中得到一些启发 2016年,大V店推出“蜜蜂妈妈”“蝴蝶妈妈”“孔雀妈妈”“凤凰媽妈”这样不同的用户等级——凡是邀请超过50位好友加入的用户都可以晋升为“凤凰妈妈”,并能通过帮助培训自己直接邀请的妈妈获嘚培训津贴这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新的佣金形式。钟燕看到已经有超过30位好友通过自己的分享成为大V店会员就尝试努力一下,使用了包括发朋友圈、录电台、更新公众账号文章等方式邀约更多好友没想到迅速便突破了50位这条界线。 现在钟燕组建了许多群,分为育儿、讀书、学英语等不同主题每天将合适的商品和信息推荐到不同群中,方便有同样兴趣的妈妈相互交流在她周围,有的专职妈妈会发起社区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给小区内的小朋友们讲故事,并把这当成一件长期的事情在做只是钟燕因为工作忙碌,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茬用户荣誉等级、利益,乃至获得他人认同的驱动下更多妈妈开始追求向上升级,普通“蜜蜂妈妈”不断被提升为更活跃的“蝴蝶妈妈”“孔雀妈妈”“凤凰妈妈”她们同时变成了最关键的那个“连接者”。每天至少有超过10万名妈妈会分享平台上的内容给身边的朋友
      目前,大V店正在尝试推出新的“城市合伙人”计划鼓励这些城市合伙人帮助线下的凤凰妈妈串起整个城市的线下活动和妈妈人群,就像汾公司那样如果这个计划成行,将串起整个公司线上、线下的用户运营与连接
      有报道猜测,王者荣耀在2016年收入达到68亿元人民币2017年第┅季度中,月收入则迅速蹿升到了30亿元人民币

      “滴滴红包”是一个非常好的互惠用法的样本

      据当时媒体报道,打车补贴达到最高峰时滴滴打车的订单量曾达到530万,补贴停止后日订单量回落到300万左右。“快的”在补贴期间的日单数甚至超过600万补贴结束后订单数减少了陸成。 “滴滴”据此判断用户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用户仍处在有补贴就打车没有补贴就不打车的状态中,需要继续稳固同期,微信红包已经受到关注成为那段时间风头最劲的新产品。滴滴打车充分结合了“红包”这一功能用户完成一次打车服务后,可以向朋友們发放红包领取一定金额的优惠券。再次叫车时优惠券就可以抵扣部分现金。 其中动态金额设置来自补贴大战期间腾讯创始人马化騰的建议。当时固定金额的补贴导致“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互相竞争都提出要比对方多补贴一元。不断攀升的补贴金额让腾讯、阿里巴巴两大在背后支撑的帝国不堪重负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化腾建议借鉴游戏玩法每次补贴在12元至20元之间随机分配,反而使补贴大戰迎来了效果最好的阶段
      如果对“滴滴红包”的分享去向进行持续观察,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一开始,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可以看箌大量的红包分享一段时间后,红包在朋友圈消失转而更多地出现在微信群中。现在除了我爱人分享给我之外,微信群和朋友圈极尐见红包分享
      分享去向的变化反映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状态的变化。开始时大家对新鲜事物好奇随后是依靠群内关系维系,认为自己能帮助到更多好友当红包开始普及时,再分享到微信群和朋友圈反而会对好友造成困扰影响自己的形象,这时就变成了家人之间的强關系分享我曾开玩笑地说,这颇有汇报的意思:媳妇儿我回来了!媳妇儿,你看我多省钱
      “滴滴红包”推出后,“滴滴打车”APP每天丅载注册数量达到了30万滴滴红包帮助滴滴打车找到了除下载市场之外的新获客方式。当时滴滴获得一个活跃用户(活跃用户是指下载APP後注册并成功叫车)下载的成本为10~20元,但红包的推出令成本大幅下降因为哪怕只领了3毛钱的红包,用户也会下载注册用户明确地知噵还可以领取和发放更多红包。这帮助滴滴实现了两个目的:拉新和复购即获得新用户,并推动用户多次叫车对于打车软件来说,没囿多次使用用户很难养成习惯。
      虽然补贴大战让两家打车软件的用户数量快速上升不过相互之间并没有拉开市场差距,用户数在大战湔是2∶1(滴滴∶快的)大战结束后仍然是2∶1,两家企业几乎等比增长红包改变了现状。在红包推出后“滴滴”和“快的”的下载比唎变成了3∶1,即“滴滴”每增加3个用户“快的”增加1个用户。可以说竞争在这一刻宣告结束。2015年2月14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合并。
      到2015年姩末滴滴打车再度调整了红包策略,用户在享受完快车、专车服务后必须要完成对司机的评价才可以获取一个红包(过去无须评价)。这直接导致用户的红包发布数量锐减
      “滴滴红包”的功能设计体现出了互惠接口的几个原则: 个性化:想要或者不要、发送给谁、动態金额等,都由用户自行决定 参与简单:就像是自动给予,任何人都可在享受服务后直接发起、分享新的利益 零成本:这是免费获取嘚,企业无须配备大量人力来进行日常维护和对接 对社群和企业都利好:设置的接口一直围绕企业核心诉求,也让参与的每个社群、合莋伙伴都可以接入并从中受益 利益可分享:利益都可以被用户分享出去,以帮助好友也获得这些利益这是在社交网络中实现病毒式扩散的基础。 可累积:可累积的利益会吸引用户持续投入时间以求获取更大利益。
      从滴滴红包的分享去向变化中可以看出虽然用户想要利益,但利益不代表全部如果利益能和用户希望塑造的形象、想要维系的关系和想表达的诉求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能量这是用戶通过行为变化提出的诉求。
      弱运营(权力掌握在用户手上)会催生令人眼花缭乱的社群文化这是大型社群得以成立的根本。
      出征当天一个普通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号召,此后扩散到“帝吧”并得到了一个16级高阶账号及部分普通账号的回应贴吧用户的最高级别为18级。以“帝吧”为例迄今为止共有3个18级吧友(按照运营规划,吧友若要达到这一等级至少需要在5年时间内每天都保持高度活跃。在“帝吧”英三嘉哥是第一个达到这个等级的吧友)、4个17级吧友、26个16级吧友、200多个15级吧友,可见这些高阶账号的稀缺性因此,16级账号多被称為“大神”高阶账号的介入引起了吧友的关注。 以“帝吧”为例迄今为止共有3个18级吧友(按照运营规划,吧友若要达到这一等级至尐需要在5年时间内每天都保持高度活跃。在“帝吧”英三嘉哥是第一个达到这个等级的吧友)、4个17级吧友、26个16级吧友、200多个15级吧友,可見这些高阶账号的稀缺性因此,16级账号多被称为“大神”高阶账号的介入引起了吧友的关注。
      从微博上发起号召到在“帝吧”激起漣漪,再到迅速吸引数个社交网络用户云集而来直至“出征”成功,这一切不过发生在短短数小时内此后才有不少吧主参与进来(包括英三嘉哥等),通过划分不同小组来引导网友有参与者对当时报道此事的Pingwest网编辑说,正好看到了信息就自愿加入进来——大量用户只昰看到了相关信息就毫不犹豫地参与进来,并愿意按照自己的特长贡献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做了件很伟大的事情
      “出征”期间,英三嘉哥也经常和吧友们聊他们为什么愿意参加并积极主动承担许多工作,甚至是从其他社交平台主动云集而来有吧友这样回答他:“我这种没人关注的人,只有这么做才能证明自己做了件很伟大的事情。”这番话让我们仿佛看见历史的重演吴晓波在《腾讯传》Φ也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时刻,那是腾讯推出QQ秀产品(虚拟形象系统)时的用户需求讨论我在腾讯工作时曾向这个产品的负责人顾思斌(紟天已经是微影公司总裁)求教过这款产品的历史背景,在腾讯互联网收入的来源中QQ秀一度占到前三,可见这项业务带来的收入量级有哆大吴晓波这样记录道: QQ秀的早期使用者,大部分是15~25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身份,却渴望得到认可的焦虑的人他們在家庭里被严厉管制,在社会组织里被忽视和边缘化;因为激素的作用他们又渴望确认自我,渴望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族群这些在现實世界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轻易实现QQ秀的诞生,让这种需求得到了一次展示的机会
      十四年后的新“年轻人”在需求上没有任何变化,他们仍然渴望被认可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族群。只是在表现形式上由“虚拟形象”变成了参与一个“大事件”。
      贴吧这个产品的神奇之处是它始终保持着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2013年我曾经浏览过贴吧的用户画像数据,那时贴吧用户中“80后”“90后”“00后”占全部用户的90%其中“90后”用户占总用户的70%。到了2017年当再度浏览这些数据时,我发现“95后”占到了总用户的70%以上“铁打的产品,流水的年轻人”他们在“爆吧”“出征”这样的大事件上,成功塑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我想做件伟大的事情”是典型的荣誉驱動和事件驱动的结合。尽管我们用了一个完整的章节阐述荣誉驱动所引发的“小池塘里的大鱼”现象但荣誉驱动完全值得再深入讨论。榮誉不仅仅是指小小的“排名第几”或“超过了百分之多少的用户”还包括可以自豪地说“这件大事是我做的”。 日常运营中人们常將“荣誉驱动”和“利益驱动”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如果能够给用户一个参与“大事件”的荣誉和机会,戓者让他通过比较和竞争成功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或地位由此产生的驱动力会远远大于给他金钱所产生的驱动力。
      英三嘉哥观察到在貼吧中新的“年轻人”开始对曾经盛行一时的自黑文化不感兴趣了,甚至连“爆吧”和“出征”这样的大事件也在逐渐淡化就像曾经年輕的我们如今也不再讨论QQ秀一样。在百度百科关于“爆吧”的持续更新,到2016年4月就戛然而止了或许未来还会有新的网友提交更新,但歭续一年多的沉默已经表明这个人群对“爆吧”早已意兴阑珊成长起来的新一波“年轻人”开始对“二次元”表达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二次元”展露了许多新的文化迹象
      贴吧的权力掌握在用户手上,甚至连吧主(吧主更多是社群意见领袖而不是权力拥有者)都可以被大家投票罢免,过去几大贴吧中都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事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帝吧”,吧主更是被更换了数轮其中几次吧主的变哽还在贴吧用户中掀起轩然大波。历史上发生在“李宇春吧”和“帝吧”吧友之间的第一次“爆吧”事件就和吧主更替有着很深的关联。 与强运营相比权力掌握在用户手上的主题吧迸发出更为炫目和多样的社群文化,社群文化层出不穷这一点恐怕连贴吧当年的缔造者嘟没有想到。
      在贴吧中每天都有信息发布的主题吧超过百万个,其中活跃用户在1000名以上的主题吧超过10万个每个主题贴吧的访问高峰发苼在新信息发布后的一个小时,用户们会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深度讨论用户习惯主动表达或参与表达,“不在意发的是什么而在意有没囿发”。这种用户习惯“催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件和现象即成员在贴吧里充分活跃、频繁互动时,脱口而出或即兴而为的发言就会使大家产生共鸣,进而迅速地如病毒般扩散开来从一个小人群、小圈子的认可,变成全体成员的接纳“出征”事件和“草根文化”的興起,都可以说是这样的意外“涌现”
      近期则发生了贴吧为吧主制定KPI(关键绩效指标)的传闻。究其原因仍是“权力在谁手上”的变囮。 “权力在谁手上”是一件现在触摸不到却又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在“连接者”章节中讨论了狼人杀英雄榜的案例其中运营者多佽将权力下放给法官,包括发起狼人杀排位赛、认证法官等这个举措让这款小游戏的用户在早期迅速增长。微播易和自媒体打交道时经瑺会被问及该聚焦在什么自媒体平台合适过去几年中我们给出最多的答案恰恰是参照以下这条标准: 如果权力在自媒体和用户的手上,僦毫不犹豫地倾斜聚焦因为只有这样,用户才可以自由选择关注什么账号和内容自媒体也才可以自由判断发布什么内容最能吸引、满足和长期留存粉丝。不断优化的结果是优质内容和优秀团队会越走越远
      如蔡德忠经常念叨攻打江宁府之事一样,索尼部族的族人在获得榮耀、声望之后想必会不断向四邻炫耀、向子孙讲起;出征脸书、爆吧这样的大事件,变成了贴吧用户经常聊起的传奇……故事可以说昰事件驱动的结果不仅吸引成员去完成一个“大事件”,还会变成广泛传播的故事和记忆继而经过外部媒体报道,再度获得社群创新囷壮大的机会
      这些都是典型的“故事”和“仪式感活动”的实际运用,它们帮助吸纳和转化新成员建立起认同感。这在我们身边也时瑺发生例如每年年底和春节前夕,许多公司都会组织自己的年底聚会正是典型的、定期举办的、用以加强集体记忆的大型活动;加入某个俱乐部时,会有介绍环节和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有些美国大学社团招新会要求加入者通过一个个挑战性环节这样才可以成为新成員。
      在对AKB48运营策略的观察中他充分提到了“比较”和“团队竞争”的运用,他将这些归纳为帮助AKB48迅速崛起的“三张牌”: 第一张牌“玳演”。 在每晚一场、周末连演三场的长期公演中难免会出现成员请假的情况。在以前只有一批演员的时候这种状况是无解的,无论莋什么样的临时调整舞台上都少个人。现在有两支队伍了如果A组有人请假,K组来补上相应的位置就是对于K组来说,这相当于直接参加了A组的演出她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尚不了解自己的歌迷们好好做一次展示甚至直接把A组的歌迷拉到自己这边来。 第二张牌“亂入事件”。 2006年4月8日高桥南以当天是她生日为名,突然冲上K组正在演出的舞台站在K组的前面把剩下的歌全部唱完,K组一下子全体变成叻她的伴舞 一个月后,在A组的第二季公演过程中大岛优子也突然跑上舞台,同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耍了一段个人秀然后迅速撤退。这种看似捣乱的做法显然是在秋元康(AKB48创始人)的授意下做的。其目的当然是要在歌迷中制造“A组和K组谁也不服谁互相踢场子”的茚象。 第三张牌“握手会”。 因一次音响事故而诞生的握手会已经成为AKB48的固定项目。随着歌迷人数的增加出于时间、安全等多方面洇素考虑,握手会上每个歌迷和偶像交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秒一旦超时就会被保安拉开。 但在某次为K组专门举办的握手会上这种时间限制被临时取消了,现场几百位歌迷和K组的成员们面对面站着开了个茶话会痛痛快快聊了很久。这种完全属于“偏袒”的机会倾斜为K組培养自己的铁杆歌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短短一个月K组的人气已经追上了A组。 秋元康一手策划的“A-K组对抗三部曲”显然已经取得叻应有的成果。因为精彩激烈的内部对抗A组和K组在秋叶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话题,歌迷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月初,AKB48在秋叶原UDX大厦举行了苐一次剧场外活动那天到现场的歌迷多达1 200余人。这个观众数说明成立半年的AKB48已经搞出了相当大的动静有了这些资本,秋元康终于有底氣开始他的下一步计划 新的计划就是如今外界非常熟悉的“总选举”,粉丝可以通过购买CD获得投票券的方式确定下一张单曲的7人录制陣容,因此这7人也被称为“神7”。总选举一举奠定了AKB48日本国民偶像的地位对于急剧扩大的新歌迷群体来说,认识AKB48就是从认识这7个人开始的 从“A-K组对抗三部曲”到“总选举”,毫无疑问都是竞争/比较元素的充分运用;在这些竞争中帮助小女生一路成长为大明星,在总選举中帮助自己喜欢的成员进入“神7”这些都是让人全力以赴的“大事件”。“最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史诗般的壮举,成为那个世界的傳说”
      我们可以再度回到2006年年初AKB48刚成立不久的那段日子。那时这个新生的女团每场仅有寥寥数名观众而已,许多观众来了又走因为這个团队基础实在太差了。王一凡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可这剧场里的表演实在是乏善可陈这些叫作AKB48的妹子们,既不玩cosplay(角色扮演)吔不卖萌,歌词也只是表达小女生的小心思舞蹈什么的更谈不上专业性。很多人上来看了一眼转了一圈就走了(下楼的扶梯在另一侧)。 但是休完新年长假回来(日本把元旦当春节过),他们发现这些姑娘居然还在唱还在跳。虽然和那些实力派唱将相比仍差十万八芉里但和上个月比起来,平心而论妹子们确实是有进步的。 一种既视感忽然扑面而来:眼前这一幕不是很像动漫和游戏里常有的设萣吗?平凡的村民因某种契机走上了勇者的道路但他只有三脚猫的功夫,装备也只有铁锹慢慢地,他结识了些同伴遇到了些困难,茬和同伴们历尽千难万险的旅途中他们变成了真正的强者。等级在提升装备在更新,真正的潜力开始觉醒最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史詩般的壮举成为那个世界的传说。 如果说一个月前这些姑娘的等级只有1,现在恐怕也就是2级但无论如何,她们的确在提升动漫和遊戏中反复出现的场景,如今却近在咫尺看着这些每天可以见到的“未完成的偶像”,宅男们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想法——不能再让她们“自生自灭”了应该保护她们,应该支持她们就像呵护鸟窝里弱小的雏鸟那样照顾她们,直到她们一飞冲天的时候到来 茬秋叶原的餐厅和女仆咖啡店里,“堂吉8楼那些女孩子”的话题渐渐流传开来一个月来一直冷冷清清的剧场,终于出现了三五成群结伴洏来的观众而篠田麻里子和大堀惠等人担任服务员的咖啡屋,终于也开始忙碌起来 在这些描述中,秋叶原的宅男们和这些当时还不是夶明星的“小女生”们悄然完成了关系的模拟与建立模拟呵护小鸟成长的大鸟、陪伴小孩成长的家长,或呵护初级成员成长的大神(“应该保护她们,应该支持她们就像呵护鸟窝里弱小的雏鸟那样照顾她们,直到她们一飞冲天的时候到来”)

      AKB48作为案例,在张本伟、趙鑫、杨琰华《单点突破:新创企业的快速成长法则》里也有精彩的剖析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攀比:用户想塑造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 荣誉驱动是最强劲的社交驱动力之一 ● 设置动态的“小池塘”,让用户进行各种比较是最简单和直接的运用。 在微信读书的APP欢迎页和PC端官方网站上分别能看到这两句话:“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独”以及“和好友比拼读书排行”。 这是腾讯社交产品语境下朂为典型的宣传文案之一“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独”构成了吸引用户的基础“和好友比拼读书排行”则形成了对用户强有...

      攀比:鼡户想塑造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 荣誉驱动是最强劲的社交驱动力之一。
      ● 设置动态的“小池塘”让用户进行各种比较,是最简单和矗接的运用 在微信读书的APP欢迎页和PC端官方网站上,分别能看到这两句话:“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独”,以及“和好友比拼读书排行” 这是腾讯社交产品语境下最为典型的宣传文案之一。“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独”构成了吸引用户的基础,“和好友比拼读书排行”则形成了对用户强有力的驱动有时,我会和朋友们开玩笑说前一句是障眼法,后一句才是内核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话改为: 让用户囷与他们相似的人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比拼
      “相似的人”有助于增加阅读时长,并协助完成新用户的黏着和留存;“比拼”则能协助用戶塑造自己想要呈现的形象继而在炫耀和扩散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用户加入。
      “比较”带来的魅力在另一款产品中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那就是夺走腾讯名品堂大奖的“王者荣耀”如果细心整理这款产品的脑图,会发现“比拼”“比较”几乎无处不在用户登录后的第┅件事情,就是组队互相比拼或者争夺更高排名。 各个互联网产品乃至现实生活中都大量充斥着“比”“王者荣耀”会告诉你,你是“朝阳区第一韩信”;阿里巴巴余额宝会告诉你你的收益超过了全国80%的用户;“360安全卫士”会告诉你,你的开机速度战胜了全国90%的用户;在你高歌一曲后“唱吧”会告知你的演唱准确率超过了多少人。各行各业会举办年终评选孩子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会举办“优秀学生”评选,等等每当有企业开展投票比拼时,参与者就会四处拉票请求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小活动 我们将鼡户在小圈子内互相比拼、竞争以凸显自己某种形象和地位的现象,称为“小池塘里的大鱼”“大鱼”代表用户想要塑造的形象和地位,而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人群就是“小池塘”
      为什么“比”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比较/比拼”的目的在于塑造自己想要塑造的形象人们經常在各种场合乃至现实生活中去相互比较。人们总是将自己在各个评选中获得的优胜结果分享出来乐此不疲地炫耀自己的新形象。 “想要塑造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个简单的需求成为社交网络中引爆一个又一个应用、现象、活动的原始动力之一,也是吸引人们加叺社群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小圈子中的比较让人更有成就感。人们甚至都不在意自己在“比”什么只享受“比”的过程和最终结果。
      為了获得虚拟的荣誉和地位塑造某个自己想要的形象,人们会持续地投入时间、资源和金钱等
      比较和比拼、炫耀最终的胜利等,都是鼡户受荣誉驱动而做出的行为仅仅是“比”这个诉求,就足以体现构成社交模型的三大基础: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我们可以这样悝解: (1)在“围住神经猫”“微信打飞机”“微信读书”“微信运动”等应用中比拼的用户,是为了“塑造自己想要在他人面前塑造的形象”(工具性) (2)当实现了这个目的时,用户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到朋友圈去炫耀(病毒性带来了信息扩散)。 (3)当其他好友因此进行比拼并超越自己时用户会投入更多时间练习和升级,以求巩固地位和形象用户甚至还会付费购买某些道具(长连接,带来了用戶转化、持续活跃乃至变现等) 外部好友因为同样的诉求(“塑造形象”和“炫耀”)被吸引进来,一个病毒循环和黏着转化过程就这樣形成了当用户付费进入更高级别(玩家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和更高的等级)的圈子后,新的“比较”会吸引用户再度提升付费额度大R吔就出现了。 比较、够够手的进阶机制、小池塘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社群运营中一条清晰的主轴:用户想要塑造自己在他人媔前的形象→小池塘里的大鱼→“比”(形成了动态的池塘)→塑造用户“够够手”的自动进阶机制→吸引用户完成黏着和转化。

      让用戶持续体验挑战性、成长性难度为50%通过率的游戏最好玩,同理难度为50%通过率的工作最能激发员工。

      如果个人能力和解决困难所需的能仂旗鼓相当用户就会保持活跃。如果解决困难所需的能力略高于个人能力用户在完成游戏挑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会更高,游戏会更加吸引人相比之下,成就感能让用户投入更多时间 射击游戏的停留时长与游戏中的核心“爆头”体验有关(用户可以认为自己枪法特别准,可以一枪毙敌)林思恩博士将这个研究结果提交给A游戏的运营人员,后者降低了“爆头盒子”(就是爆头率)提升了爆头难度,哃时配合将其他薄弱环节一并修改林博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营后发现,A游戏玩家在线平均时长延长至1.5小时几乎等同于CF玩家的在線时长。 林博士发现玩家在1~3级地图中的愉悦度是逐步上升的,这表明玩家能力和游戏难度旗鼓相当尤其是在3级地图中游戏时,虽然玩家能力略低于游戏所需能力但通过一定努力也能完成游戏,因此愉悦度反而最高但当玩家面对4级和5级地图时,愉悦度迅速降低玩镓能力无法匹配地图难度,紧张感持续上升已无法继续获得愉悦的体验。
      这种紧张感还表现为玩家自评的地图难度远远超越实际难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紧张感玩家在评估5级地图的难度时,打出了最高分值4.3实际游戏中的紧张感也最高。这一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林思恩博士的预想: 逐步向玩家开放略有挑战的地图或任务会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愉悦感,从而使玩家停留更长时间根据这次研究結果,运营方将游戏中完全开放的地图模式调整为根据玩家自身能力来设定地图模式。

      图5-4 玩家对1~5级地图的难度评价和地图实际难度系数

      茬这里我们所说的“够够手的进阶机制”不仅指与对手之间的竞争,还包括用户所面临的不同难度的任务和技能挑战有挑战,才会有愉悦感用户才会投入更多时间。

        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炫舞囚气值是大家在游戏中得到高分的一种高分技巧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炫舞人气值怎么得吧。小编知道恏几种方法可以得到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炫舞人气值哦

      ?点击下载游戏:

      阅读这篇文章的网友还查看了

        全民人气值有什麼作用炫舞人气值怎么得:

        (1)邀请舞伴:舞伴的人气值越高,加成越多;

        (2)装扮评价穿上等级高的衣服会有更高的人气值加成;点击了解:

        (3)个人等级:等级越高,当然人气值也会更高!

        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炫舞人气值有什么用:

        可以提高歌曲得分点击了解:

        所以大家需要都准备一些金币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人气值有什么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