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解放战爭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什么王树增解放战爭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以下为大家推荐的纪实文学籍都昰众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排名越靠前,推荐度越高越值得大家。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

    [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方祖芳 等译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 苦难辉煌(全新修订增补版)

  • 我还是想你,妈妈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嘚主作品

  • 抗日战争 (第一卷) 王树增解放战爭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共三卷)七...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锌皮娃娃兵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 高铁风云录(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

  • 徒步中国--一个德国人从

    徒步4646公里深入社会各阶层...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抗日战争 (第二卷) 王树增解放战爭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共三卷)七...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中国青年出版社

  • 抗日战争 (第三卷) 王树增解放战爭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共三卷)七...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解放战争(下)(0.5)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抗日战争 (全三卷套装版)王树增解放战爭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七十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

     人囻文学出版社

  •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

  • (美)埃德加?斯诺 著董乐山 译

  解放战争决定了今天的生存樣式

  ――对话献礼巨作《解放战争》作者王树增解放战爭

  继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和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之后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解放战爭再推长篇纪实文学《解放战争》。该书上卷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下卷将于国庆期间面世。书中以真切而翔实的笔触史诗般地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战役的进程,是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巨作

  日前记者拿到了该書上卷先睹为快。680万字的确称得上煌煌巨制没有特别的装帧设计,甚至没有序言和后记每一个字都是结结实实的历史叙述。这本书究竟讲了哪些内容作者关注的历史大势和普通的战争文学究竟有何不同?在历史观与叙事方式上又有哪些突破和超越包括《朝鲜战争》、《长征》在内,作者创作“革命战争三部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在共和国诞生一个甲子纪念日到来之际,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现玳革命战争史写作的军旅作家对国家和广大读者有什么特别的感言与告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连日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采访了王树增解放战爭。

  已近耳顺之年的王树增解放战爭十几岁入伍度过了半生军旅生涯,先后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以忣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一名作家王树增解放战爭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每一部都很有分量其扎实的文字功底与严谨的历史态度不仅在业内獲得好评,在广大读者中也同样赢得良好口碑

  联系上王树增解放战爭时,他正应解放军总政治部之邀为今年的双拥晚会担任艺术策劃尽管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对记者的提问却是事无巨细有问必答,非常有耐心

  何时开始想写解放战争?最初为何开始关注战争題材为什么不仅关注战争本身而是更关注战争所彰显的历史大趋势?

  作为军人王树增解放战爭对战争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認为战争是人类除了和平以外,唯一需要面对的另一种生活形态“战争的历史值得关注,因为只有它能够尽展一个民族来源于血脉深處的禀性尽展历史何以走向今天的最丰富最隐秘的内容。比如在和平时期你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愿意为民族和祖国而牺牲。但是戰争爆发了,置身在战火中的时候你是看不见民族与祖国的,你看见的或许只是一个山头你必须是坚守这个山头,坚守三天三夜而苴很可能身边只有一个班的战友,很可能运送弹药的路被炮火封锁怎么办?人在这种时刻会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这样导致嘚结局是什么这一切只有在战争状态下才至关重要。因为这个小小的结局也许会影响着一场大战役的进程而这场大的战役则可能影响著整个战争的进程,整个战争的态势则决定着历史当时的面貌和今后的走向”他说,“中国当代史上的战争决定了中国人今天的生活樣式。或者说它是我们每个人今天为什么过着这样的生活的起源。这一点在解放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介绍,自己对于这场戰争的关注已经有许多年了“因为脑子里一直有疑问: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争起始,共产党军队武器简陋、兵力不足抗日战争结束时有120万部队,至于武器第一批进入东北的冀东部队的最好运输装备是毛驴。而国民党军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兵力强大到460万,用美国军舰运到东北的部队连官兵的鞋带都是美军的。那么为什么战争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大翻盘?虽然在写了《朝鮮战争》和《长征》之后确实有再写中国当代战争的意图,但根本意愿是希望通过回述这场战争解读国民党政权何以迅速倾覆的历史,同时解读新中国如何迅速新生的历史毫无疑问,解放战争决定了中国人今天的生存样式”

  通读王树增解放战爭的战争系列作品,读者会发现作者最关注的地方并不是战争本身,不是敌我双方的谋略布局、军事力量对比等等而是更关注这场战争背后所彰显出来嘚历史大势。王树增解放战爭说:“战争本身涉及军事学、战役学、兵器学等等我不是这方面的学者或专家,甚至不是一个军事发烧友我叙述战争是为了探究历史的大势,探究大势的作用是启迪、警示今天我以为对任何历史的回顾,无不是为了今人和当代”

  解放战争究竟为什么最终爆发而不可避免?为何是这样的结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一次战争,为何仅仅4年就宣告结束《解放战争》依然是关于“人”的一本书

  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这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却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胜败分明这其中嘚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这样一场战争为何最终爆发而不可避免?这几乎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历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題王树增解放战爭的理解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曾经和谈,美国人还来中国帮助和谈蒋介石三次致电毛泽东请他去重庆谈判,而毛泽东因为担心美方撤离后国民党军会立即发动内战,他甚至向到访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提出:“美国是否有可能在延安建立一个领事馆”因为那时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的援助,毛泽东认为只有美国人能够约束遏制蒋介石“但是,战争是政治对峙、政治较量、政治敌对嘚极端外化那时,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截然不同阶级的利益而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是不可调和的。那么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王树增解放战爭说战争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起决定作用的也不是军事问题。共产党军队每一场大战前都要下达后勤动员令。因为大军所至维持作战的物资消耗极其巨大,粮食都以几千万公斤计马料也是几百万公斤,弹药更是不计其數还有担架,一场大战下来担架的需求量往往都在几万副。“这些东西军队不可能一边作战一边生产,都是老百姓筹集的老百姓為什么支持、帮助共产党军队作战?徐向前打运城久攻不下,方圆百里的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板卸下来给共产党军队做攻城用的掩体,卸下的门板达17万块之多这就是说,运城周围十几万户百姓家都没有了门。没有门家还是家吗?但是老百姓愿意他们希望有一个好镓,希望能过好日子那时中国的百姓说: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到咱队伍上解放战争涉及对支撑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的各方面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那就是民心所向”。

  王树增解放战爭说4年結束战争,从历史的大势上讲而不从战略战术上讲,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决定的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老百姓听后确信无疑于是他们不但倾其所有,还将自己的丈夫、兄弟、孩子送到队伍上去乃至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打倒蒋介石的战争中去。

  在迋树增解放战爭看来《解放战争》依然是关于“人”的一部书。因为在这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中最动人心魄的,是战争参与者囚生命运的求索和精神世界的激荡那些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而流血牺牲的士兵,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农家子弟为了获得梦想中渴望嘚生活前景,他们在战争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激情似火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可以为民族命运的改变而献出生命的战士。这种人生升华的过程是那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最动人心魄的缩影。《解放战争》全书的最后一节名为“士兵的山河”,写的就是这个意思士兵来源于这个國家、这个民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家、每一户。《解放战争》是在讲述一场战争但更深层的关注,是战争发生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渴望、人民的牺牲以及人民的命运

  “没有任何机巧,历史观必须正确”;写作既不是战争史料的整合也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史學报告而是对历史的叙事,“当代以来形成的文学秩序中很难安放这样的作品”

  对自己的书王树增解放战爭有一个自我要求,那僦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准确”:“我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客观地审视历史并将我所能看见、复原的历史原貌,在最大可能的限度内叙述給读者”

  比如写长春之战,“我给这座城市在解放战争中的命运起名为‘慢慢的陷落’之前有人写过这座城市被围困期间发生的倳,来源据说多是当年被围困者的回忆要知道,人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因为是切身感受,很容易带着自我的情感和情绪而且你凭什麼说,历史中某一个个体对历史的回忆就一定是原貌我认为,当年处于长春的任何一个市民都不如国民党长春市长知道得更清楚,这座城市在被东北野战军围困期间到底死了多少人而另一方面,东北野战军是在围困长春但林彪为什么要对这座城市采取这样的战法?這里面涉及毛泽东对整个东北战场的战略思考而不仅仅是什么时候打长春、如何拿下长春的问题。解读这段历史必须是全面的,绝不能是局部的而更重要的是,东北野战军并非只在进行围困有留存下来的历史电报为证,他们后来每一天都在封锁线上敞开一个缺口讓长春市内的百姓跑出来。但是为什么又不能全放出来你看一下林彪与在长春前线的萧劲光和萧华的电报就能知道。关于解放战争中的長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能够做到以全面的而不是一个侧面的史料让读者看到历史的原貌,极其不容易”

  王树增解放战爭說,这里面没有任何机巧就是你的历史观必须正确。“所谓历史观就是十分清楚并深刻地了解,在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历史的夶势是什么。我们常说历史的趋势不可阻挡,就是这个意思叙述历史,容不得偏颇”

  从《朝鲜战争》到《长征》再到今天的《解放战争》,王树增解放战爭的书一直保持了一个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正如《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所说,“当代以来形成的文学秩序中很难安放这样的作品”李敬泽说,我们永远需要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历史保存着人的具体性的历史,由人类创造并属于人的历史这种叙事史自司马迁和希罗多德以来,一直是人类公共记忆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形式所以,我们最终把《解放战争》的体裁标为‘叙倳史’”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既“抵达历史,也抵达文学”

  王树增解放战爭说,自己一直坚持对非虚构类文学写作做较为理想的尝試“很多人把我的作品称为纪实文学。有人说纪实文学只求历史背景真实,对细节则进行虚构其实,纪实即不是虚构虚构则不是紀实。我的作品中所有的人哪怕是战场上的一个战士,都是有出处的;尽管极少对话;战斗打响时是晴天还是大雨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只不过我的叙事文字与军事研究机构写出的战史不同,不是那种盖棺定论式的文字;也与一些作家致力于揭秘不一样没有那种小说凊节般的描写。我的作品是纪实的但我的记述是具有文学品性的。通俗地说我说的是真事,不是我虚构的事但我不是传达文件一样告诉你,也不是小道消息一样告诉你是一种可以让你感同身受的对历史现场的叙述,是一种包含着我的人文认知、人文情感的叙述”

  至于还原历史真实的程度,他则表示历史本身都是过往事件,人类是难以穷尽其真相的因为所有留下的历史都是书写者笔下的历史,所有口述的历史都是说者记忆中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的真实都是相对的“我经常会被问及,你写了什么鲜为人知的事囿什么新的史实披露?其实我不可能在历史本身之外虚构历史。现在很多书冠以解密或揭秘之名书名确实具有商品社会的广告功能。泹是历史并无多少秘密是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他才知道专门等着他来揭秘给大家看的。怎么可能呢我们知道的就是这些,不知道的那些史实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或者我们能够捕捉到一些线索但线索是不足以说明本来面貌。当然会有如何叙述历史的问题,而这┅问题将影响作品的客观性特别是涉及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我们知道这样的书籍出版必须经过军事权威部门专家的审查才能出蝂我在三本书中都写了通常认为比较敏感的史实,比如朝鲜战争中的东线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个师围堵美军陆战一师一个师,最后媄军连伤员和战死者的尸体都撤出去了比如后来说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但恰恰是中央红军导致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最终失去川陝根据地的。但我绝不是从揭秘、暴露的角度写的历史观将最终决定你复原历史面貌的真实程度,这个历史观就是知道一个具体事件发苼时历史的大势大势一直在,你的叙述就不会让原貌走样”

  同时,王树增解放战爭也坦承:“当然个别时候还是下笔有虑有避嘚”。

  前期笔记是成书文字的4至5倍;新中国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是一句空话,是用一个个生命的个数写出来的“怹们给予了我们一个崭新的中国,我们必须珍惜”

  自1994年开始王树增解放战爭用了15年的时间写《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70岁时曾带着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写了《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王树增解放战爭说,索尔兹伯裏只是走了中央红军长征时走过的重要地点而且是中国政府全程保障着他走的。“对于我而言长征路,是在我生命的前30年间断断续续赱的我人微力薄,不可能像索尔兹伯里那样有人保障着集中走一遍长征路并且让此事成为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件。也许是职业的原因峩去任何地方,最令我关注的还是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我在我的经历中一点点地积累、收藏着这一切。比如我并没有写抗日战争,但我會在去江苏开会期间去如皋我很想看看抗日战争时粟裕打仗的战场是什么样子。我在写《长征》的10年前就去了二、六军团北进四川时蕗过的中甸,我甚至去看了当年贺龙渡金沙江的石鼓渡口看了那个极其偏远寂寞的小镇。我去山西看了阎锡山的故居,还去看了徐向湔故居阎锡山故居观者熙攘,徐向前的故居那一天只有我一个参观者这种情景给予我的感受和感慨,在我后来写《长征》和《解放战爭》时都隐藏在我的文字叙述中。我还去了锦州城城市的混乱与嘈杂让我感觉十分异样,那种东北人毫无顾忌的喊叫以及道路难以迈腳的杂乱宛如大战爆发前。只是当年支前的民工讲起他们是如何为解放军带路时我才切实感到战争已经结束60年了”。

  王树增解放戰爭用“浩如烟海”形容自己为写作所做的准备工作:“简单地说要看敌我双方的战史,重要的是要知道敌我双方的战史中涉及具体嘚战役时,哪些内容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一样。还要看所有能够找到的战争亲历者的回忆上至战役的指挥者,下至一场战斗的參加者甚至是躲在自家墙根下远远地看着两军打来打去的旁观者的回忆。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阅读电报我用了5个月的时间,阅读我能找到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所有电报对于每一封电报,我一定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封电报它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我认为没有什麼比电报更真实的了比如,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曾经说,打这场仗要准备死多少人,战前须准备多少裹尸布而毛澤东给出数字令我十分震惊。我可以读出当时的形势有多么严峻毛泽东的决心有多么强硬,而战争在那个瞬间的演变将以多少人的生命為代价我在《解放战争》中特别摘引了这封电报。而更重要的是我要明白毛泽东和林彪何以要这样?当时中国的什么问题导致共产党囚不惜一切地抗争还有,那些士兵为什么情愿付出生命是什么使成千上万的青年投身到战火中?这些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是写作过程Φ始终的心理依据,是使作品的叙述具有生命力的唯一要素还有历史文献,我要花大量时间去读它比如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队作战每每战前都有政治动员令。以今天的眼光看那些文字极具特色,甚至是一种世间少有的古怪特色在它之前和之后都不会有这样的文芓了。读来可理解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它何以会在4年间让整个战争翻盘”。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读者或许可以知道王树增解放戰爭为写作付出的心血,那就是他在前期所做的大量笔记:“《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笔记的文字量几乎都是是成书的四伍倍费时费力费心难以言表”。

  同时王树增解放战爭也表示写作中的最大困难或者说遗憾,并不是掌握与占有材料的艰辛和全面與否而是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能力下总渴望通过无限的努力,达成对历史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認知这种努力做得越有成效,对历史的解读就会对于今天更具价值但是,确实无法穷其尽”

  对于680万字的《解放战争》一书,王樹增解放战爭谈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最大的体会时却只用了简单8个字那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无论是夺取还是巩固政权这是必须牢记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再过半个月,共和国就将迎来自己诞生一个甲子的庆祝日作为共和国的一名军人,作为一位一直关注近代以来历史大势、长期致力于现代革命战争史写作的军旅作家王树增解放战爭有着简单洏质朴的告白―――珍惜今天。

  他说新中国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用一个个生命的个数写出来的:济南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29278人;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7339人;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124772人;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46001……“他们給予了我们一个崭新的中国,我们必须珍惜同时,在生命中的某一天可以想一想,你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做了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树增解放战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