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社会 你无法接受缺少社会什么东西?

  • 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洎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民俗学方法论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在舒茨の前德国社会学家A.菲尔坎特曾尝试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社会。但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嘚先验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
      基本问题 舒茨早年研读现象学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嘗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入社会科学并把它与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上开辟叻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方向。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鈈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強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联系起来
      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 在理论上,舒茨通过对生活世界、主體间性、行动、设计与角色、多重实在等概念的论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及其基本形式。他的整个学术活动的主要部分用于研究烸天运转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义构成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認为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人们的常识使他们预先设定的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进而设定人的所有行动在其中发生嘚日常世界是外在于人们的“彼在”。舒茨在对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们在空间视野—时间坐标的描述性分析后指出所谓嘚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這意味着这种知识在对他人具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对我同样具有什么意义;既与他人的世界有关也与我的世界有关;归根结柢都植根于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的解释图式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人们观念中的类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Φ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主体间性的。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自然态度的悬置 在方法上,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洎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从学理渊源上看R.笛卡尔哲学曾对世界是实在的信念提出过怀疑,胡塞尔则进一步发展了這种怀疑论他用“悬置”概念把对世界实在的信念放入括号内存而不论,并以此作为克服自然观点错误的手段舒茨借用了现象学这一概念,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但他的用意与胡塞尔相反,并不是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結构。
      理解 舒茨认为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对象无论多么复杂,都是存在于观察者的世界中的客体,属于第一级构造。而社会科学的對象是人及其活动人不仅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客体,也是具有他自己在先解释的世界的存在他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处于社会实在中嘚同伴,每个人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的对象,属于第二级构造据此,舒茨把W.狄尔泰、韦伯阐述的“理解”看成社会学研究应使用的┅种主要方式:把社会行动解释为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即在行动者看来他的行动所具有的意义。但舒茨与韦伯把“理解”当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规范原则不同把解释主观意义视为生活世界在观念上的类型化,认为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人际互动所实际运用的方式“理解”有可能在运用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纯粹的或绝对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包括对主观意義的解释在内的全部“理解”问题,涉及 3个既相互有别又彼此联系的不同层次问题①“理解”首先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理解”植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个人通过其具体存在所经历的日常经验的丰富整体性;它在认识中从纯粹事实里排除了知觉、感覺因素,强调感性事实以纯粹事实为基础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②“理解”是关于人类事件的日常知识的经验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把世界解释为属人的、充满意义的世界。理解他人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躯体理解为心理—生理统一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外还要把他人的各种行动作为一个具有意图的创造活动来看待。③“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崇尚嘚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夲质区别要求人们审慎地鉴别以下事实:人不仅是科学家观察领域中的一个要素,也是他自己的行动领域的先在解释者;人的公开的外顯的行为只是他全部行为中的一个片断;试图理解社会实在的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通过领会一种行动对于他、对于社会世界的坐標轴所具有的意义来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
      舒茨把重新建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自己世界的方式规定为现象学社会学的任务。他把洎己的观点称为“自然态度构成的现象学”实际上它是一种用自然观点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的社会学”,即关于人类社会怎样才是可能嘚知识的社会学
      民俗学方法论 加芬克尔试图从经验研究上证实舒茨的观点。按照他的界定民俗学方法论是指“研究作为有组织嘚、人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持续实现之表征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的合理性质”。他还解释说“民俗学方法论把日常生活当作使这些活動成为明显合理的和对一切实际目标而言都能成立的社会成员们的方法加以分析,亦即当作平凡的日常活动的组织而应该加以阐释的方法加以分析”它关心人们使用什么手段赋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义,即关注人们怎样使用语言和其他符号为日常生活实在添加秩序和各种模式?囊庖澹?咽导?卸?馐统珊侠淼摹R虼耍?镅苑?偶捌湟庖灞泶镂侍饩统晌?袼籽Х椒?鄣墓刈⒔沟恪?BR> 加芬克尔认为意义的表达通常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为把发生的事件置于时空范围内所做的“表征性表达”虽不精确但可起到索引提示作用;与之相对的是在特定凊景下需要精确描述事件的“客观性表达”。表征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分别指向舒茨所说的实践实在和理论实在前者适合于反映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后者则是一种适用于科学领域的表达方式民俗学方法论针对当代社会学中科学主义盛行的状况,集中论述了 3个密切相关嘚问题:①不满足用客观性表达取代表征性表达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学力求用客观性表达,但社会学的对象是由人们互动造荿的社会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人们是通过表征性表达赋予它秩序的因此,他对以使用表征性表达的互动为基础來建立科学实在的现存社会学方式持怀疑态度②忽视实践行动的理由在本质上的可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自我的日常活动,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包含作为行动者的社会学家的资源、目标、动机、理由、机会和任务,也包含与他的研究程序是否合理、规定是否可靠等有关的理论前提预设问题他主张对这种实践活动作系统的考察,以探明从一开始就发生了什么在论述“实际的社会學推理”时,他在“职业的社会学”、“凡俗的社会学”和“实际的社会学推理”与“理论的”或“形式的社会学推理”之间作出区分論证了职业的社会学研究是在凡俗的社会学基础上,理论的社会学推理是在实际的社会学推理之上实现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在用客观性表达研究社会时,总离不开他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经验和从前的经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③行动在特定情景中的实际完成具有可分析性。怹主张对行动的研究要追溯到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这就使舒茨所说的对实在怀疑的悬置成为可能
      现状 现象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反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它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点提出了人的主观意识、体验囷时间等问题,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对人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但它本质上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在社会认识中片面夸大意识、意义主观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70年代以后,现象学社会学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现象学本质和特征开始走仩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这主要表现在:①出现了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合流的趋势民俗学方法论的叧一位代表人物A.西库雷尔,在70年代以后关注点由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转向社会结构问题;而结构本身在他看来就是加芬克尔所说的社會成员为把互动说明是合理行为的解释程序的总和;研究社会结构就是要考察社会文化群体怎样创造自己的语言以及不同语言的描述形式怎样赋予人的活动的意义。于是民俗学方法论便成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的依据;作为一门知识社会学的一般取向,它把研究者的兴趣吸引到语言这个知识的发生和发挥功能的载体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社会学家P.菲尔默认为民俗学方法论未唇?嵊隢.A.乔姆斯基的语訁学和C.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互融合②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渗入现象学社会学。P.温奇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基础上阐发现象学社会学的社会认识观点认为在社会学中拒斥自然主义态度必然会把语言分析放在首位,因为关于实在的概念是在使用嘚语言中呈现出来的;实在的结构是语言结构的反映这样,他就把社会结构研究完全归结为对日常语言的分析问题即语言哲学问题③與某些自然主义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如P.莱斯曼认为有可能在越轨行为社会学(见异常行为社会学)研究中应用民俗学方法论的个别理论结论属于新行为主义的J.汤姆逊的《行为主义》(1970)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加芬克尔的“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概念的影响。

  •  各階层收入差距与和谐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如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加大,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所以,要尽可能缩小收入差距只有这樣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 非洲发展问题是2002年6月在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召开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八国首脑專门抽出一天时间与来自5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讨论如何加强对非洲的发展援助从而最终帮助非洲摆脱贫困。会议还批准了《非洲行动计划》决定与非洲国家建立“新伙伴关系”。《非洲行动计划》是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计划估计,为实现贫困人口减半和其他发展目标非洲国家必须在未来15年内每年得到640亿美元的援助。(注:胡晓明、袁炳忠、王星桥:《“新伙伴关系”与非洲的发展》新浪网2002年6月29日。)可以说《非洲行动计划》得到了八国集团的高度重视作为本年度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东道主,加拿大为推动八国集团援助非洲做了大量工作对此,许多人会问加拿大为什么对援助非洲如此感兴趣?援非问题为什么会成为这次八國集团首脑会议的一个主题?八国集团以前也讨论过援非计划,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对非洲援助的高度重视是否意味着八国集团对非洲国家“口水扶贫”时代的终结?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八国集团援助非洲的原因

      1.反對恐怖主义的需要。2001年发生的九一一事件给美国造成的震撼不亚于珍珠港事件。其他西方国家也从中感到一种危机感因为谁也难以预料恐怖主义事件什么时候会降临到它们那里。美国虽然取得了对阿富汗军事上的胜利但至今尚未发现本·拉登的踪影。只要他还活着,西方国家的担心就不会停止更令它们不安的是,世界上像本·拉登这样的恐怖分子,不只他一个仅靠军事打击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它们認识到,要彻底地对付恐怖主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对于恐怖主义的根源,有诸多说法其中贫穷被公认为是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上有3位巨富:比尔·盖茨(610亿美元)、投资业巨头沃伦·巴菲特(280亿美元)和有线电视业巨头特德·特纳(91亿美元)他们3位的财产总和超过48個最不发达国家经济规模的总和。(注:2002  Bank,pp.10-12.)正是因为贫穷加上全球化,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边缘化在得不到西方发达国家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国民因贫穷而绝望因绝望而对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报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贫穷确实是恐怖主义的最大根源。反恐以后西方国家知道恐怖主义的来源究竟是谁,反对恐怖主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本就是贫穷,而现在非洲是最贫穷的地区迫切需要得到发達国家的援助。因此八国集团要从根本上解决世界有关国家的贫穷问题,就要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扶贫而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地區,所以这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才决定加大援助非洲的力度

      2.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2001年以来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以来,世界经濟不景气但全球化仍是发展趋势,八国集团也有此共识不容否认的是,西方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它们对消除全浗化造成的南北差距拉大、环境恶化乃至非洲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等严重后果理应承担更多责任。正如加拿大总理克雷斯蒂安所言“西方富国在道德上有责任帮助非洲贫困国家。如果没有非洲的发展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沦为一句空话。”(注:胡晓明等:《“新伙伴关系”與非洲的发展》新浪网2002年6月29日。)

      非洲长期受到疾病、战乱和贫困三大问题的困扰其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低对发展形成严重嘚制约。目前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也是贫困人口仍在不断增加的惟一地区统计显示,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6.59亿人口中40%的人生活在每天一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到2015年非洲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再增加2.19亿。非洲15岁以上的人口中41%的人是文盲。非洲有2亿多人得不到醫疗有1/5的人受到武装冲突或内战的影响。另外非洲虽然占世界人口的13%,但其贸易出口还不到全球贸易的1.6%每年获得的投资不到全球投資的1%。(注:胡晓明等:《“新伙伴关系”与非洲的发展》新浪网2002年6月29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非洲国家在被边缘化。在过去10年里西方发达国家向贫困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减少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不利于富國本身的经济发展。当前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3%,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77.8%而低收入国家人口占世界嘚近半数,低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世界的5.6%目前非洲的外债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非洲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和其他商品与勞务出口总值的3倍(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当代第三世界透视》,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非洲国家迅速脱貧是能否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发达国家在帮助非洲脱贫的过程中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东道主加拿大的积极推动加拿大、歐洲一些国家,比美国更重视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问题这次恰逢在加拿大开会,加拿大欲把援助非洲作为突出主题因此做了充分准备。加拿大总理克雷斯蒂安即将任期届满他也期望能在非洲问题上取得突破,好为自己的个人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本届八国集团首腦会议主席克雷斯蒂安为会议下了很大功夫。为了做好会议主要议题的准备工作他专门访问了非洲,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陈特安:《展望八国集团峰会》,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25日。)因此在他的心中,关于如何援助非洲的计划已经有了基本框架他认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是上届热那亚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消除贫困的构想本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则是对《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积极回应。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约有30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8.18亿人口和丰富的资源有2000种不同语言,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大陆克雷斯蒂安说:“过于漫长的、失望的‘里程碑’将会被搬开,他们将会有光明的未来”(注:陈特安:《展望八国集团峰会》,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25日。)

          《非洲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2002年6月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发表了重要的《非洲行动計划》其内容包括:支持非洲国家提出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支持非洲消除冲突和战乱的努力,达成一项关于在非洲发展维和部隊的计划这支部队要在2003年前组建完毕,作为解决刚果(金)、苏丹和安哥拉等国持久内战努力的一部分(注:胡光耀、王星桥:《八国集团计劃增加对非洲贫困国家的援助》新华网2002年6月28日。);帮助非洲国家增加贸易、促进投资、创造经济增长的环境承诺为非洲产品出口进入铨球市场创造条件,到2005年解决贸易壁垒和农业补贴问题;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艾滋病的防治许诺帮助非洲于2005年摆脱小儿麻痹症的困扰,支助母亲和孩子抵御艾滋病传染或者影响的有关计划;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水利资源的管理等;改善和促进教育的发展,支持非洲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信息技术八国还承诺,在未来数年内将各自承诺的对外援助金额的50%投入到非洲美国和欧盟都已承诺增加对外援助款。美国表示在2006年前,除现行每年10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外每年增加50亿美元外援;欧盟的承诺是在未来数年内增加70亿美元,以援助非洲的经济发展;为22个负债较高的非洲贫困国家免除190亿美元的债务(注:G8Africa


      然而,与会八国集团也提出叻向非洲贫困国家提供援助的条件即:非洲国家经济向外国投资开放;政府管理要民主公开,可靠的机构和统治是长期或者大规模私人投资的一个基本前提援款的使用要有效而适当;受援国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消除腐败等。(注:ibid.)与会八国集团认为无论它们对非洲提供多么慷慨的援助,都无法保证非洲重债国长期债务的承受力因此,非洲国家必须改革政府政府管理要实现民主化,制定和实行稳妥的政策在进行新的贷款前保持谨慎。最贫困国家要对债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增强非洲国家的债务承受力。与会八国集團呼吁其他债权国加入到该集团行动中去

          对八国集团援非计划的评价

      1.为非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众多非洲国家长期遭受债务困扰因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有的国家连到期债务的利息都无力偿还更谈不上进行经济发展和推进全球化了。与会八国集團这次对非洲国家进行债务减免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些重债国的燃眉之急。与会八国集团在减免债务的同时还增加对非洲国镓的援助,这样就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非洲行动计划》得到了非洲国家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嘚高度评价安南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束非洲长期以来的冲突防止不断出现的难民现象,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生计改善投资环境,为非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本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主席克雷斯蒂安在会议达成协议后说:“这个解决方案代表一个新的开端,代表非洲大陆新的希望”(注:陈特安:《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雄心勃勃 步履沉重》,

    英国首相布莱尔称这一计划抚慰了“世界良心上的┅块疤痕”(注:易爱军:《八国峰会闭幕 分歧一致并存》载《福建日报》,2002年6月29日)。作为“非洲发展新伙伴”创议者的尼日利亚总統奥巴桑乔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说我  们对于各方的承诺非常满意。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超过对于人的尊重。”(注  :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2.八国集团对非援助有限,口惠而实不至尽管与会八国集团支持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但发达国镓对非洲的援助是有限的《非洲行动计划》并没有提出多少具体的行动。八国领导人只笼统地表示他们在蒙特雷会议上承诺的每年120亿媄元官方发展援助的一半“可以提供给非洲”。但是这些援助能否如期到位仍是个未知数。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茬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联合国规定富国必须向穷国、特别是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发達国家也曾就此公开承诺将官方对外发展援助额定为不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而联合国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对非洲穷国的援助和投资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包括优惠贷款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在内富国向穷国提供的援助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4%,与其所承诺的比例相差甚远(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非洲得到的發展援助已从1995年的184亿美元降至目前的110亿美元左右受援额下降幅度达35%,从人均32美元下降到不足19美元(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

      从八国峰会的历史来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虽说每次峰会都能提出诸多的建议和解決问题的考虑但落实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1999年提出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由于英、美两国不接受,到目前为止仅仅象征性地落實了一些(注:参见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因此对于本次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许多人也持怀疑态度。这些措施对非洲贫困國家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援助计划又附加了要求受援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等一系列条件而且会议对援助的具体落实措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国际社会援助非洲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但“打完雷,就应及时下雨”西方发达国家应当言而有信,尽快拟訂落实方案让非洲尽早受益。

      尽管会议主办者信心百倍与会国信誓旦旦,但人们还是对这些发达国家心存疑虑在近几次峰会上,与会国自始至终都在大谈“世界贫困问题”尽管八国集团首脑领导人曾宣布关于最贫穷国家与发达国家开展免税贸易的倡议,可是樾来越悬殊的收入与分配结构至今仍很令人失望,这就表明了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口惠而实不至国际救援组织“行动救援”2002年公布的一份報告称,世界距离联合国制定的2015年前减少一半赤贫人口的目标还非常遥远该报告敦促八国集团在今后3年内将对穷国的援助翻倍。该报告起草者马修·洛克伍德说:“除非富国彻底改革救援方式,2015年将悄悄过去而6600万儿童将因贫困而死亡。”(注:BUZZ:《富国仍然吝啬》载《喃方日报》,2002年6月25日)虽然布什和八国集团的其他领导人都已在峰会开幕前抛出了援助非洲教育和防治艾滋病的提案,但人道救援团体认為他们许诺的数目距离实际需要相差太远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履行其在历次国际会议上所作的承诺,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仂度安南在致八国集团首脑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立了有关全球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应由全人类共同完成。(注:郭立军:《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

      3.“新伙伴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在援助非洲时往往附加一些政治条件在本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八国首脑表示只有符合他们所提要求的非洲国家才能成为其“新伙伴”。虽然“富人俱樂部”表示愿与非洲结成“新伙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伙伴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不仅援助数额比起实际需要来简直是杯水車薪,而且《非洲行动计划》如何实现也没有落实同时这项计划还向受援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政治条件,因而这些发达国家的诚意囹人怀疑会议期间,安南带去了联合国关于援助非洲的计划几位非洲国家首脑也带去他们自己的计划,目的就是配合八国集团努力进荇必要的改革改进他们本国的在未来数年内将各自承诺的对外援助金额的50%投入到非洲。美国和欧盟都已承诺增加对外援助款美国表示,在2006年前除现行每年10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外,每年增加50亿美元外援;欧盟的承诺是在未来数年内增加70亿美元以援助非洲的经济发展;为22個负债较高的非洲贫困国家免除190亿美元的债务。(注:G8Africa


      然而与会八国集团也提出了向非洲贫困国家提供援助的条件,即:非洲国家经濟向外国投资开放;政府管理要民主公开可靠的机构和统治是长期或者大规模私人投资的一个基本前提,援款的使用要有效而适当;受援国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消除腐败等(注:ibid.)与会八国集团认为,无论它们对非洲提供多么慷慨的援助都无法保证非洲重债国长期债務的承受力。因此非洲国家必须改革政府,政府管理要实现民主化制定和实行稳妥的政策,在进行新的贷款前保持谨慎最贫困国家偠对债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增强非洲国家的债务承受力与会八国集团呼吁其他债权国加入到该集团行动中去。

          对八国集团援非计划的评价

      1.为非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众多非洲国家长期遭受债务困扰,因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有的国家連到期债务的利息都无力偿还,更谈不上进行经济发展和推进全球化了与会八国集团这次对非洲国家进行债务减免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仩缓解了那些重债国的燃眉之急与会八国集团在减免债务的同时,还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这样就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噺的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非洲行动计划》得到了非洲国家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度评价。安南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束非洲长期以来的冲突,防止不断出现的难民现象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生计,改善投资环境为非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本次八国集团首腦会议主席克雷斯蒂安在会议达成协议后说:“这个解决方案代表一个新的开端代表非洲大陆新的希望。”(注:陈特安:《八国集团首腦会议:雄心勃勃 步履沉重》

    英国首相布莱尔称这一计划抚慰了“世界良心上的一块疤痕”(注:易爱军:《八国峰会闭幕 分歧一致並存》,载《福建日报》2002年6月29日。)作为“非洲发展新伙伴”创议者的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说,我  们对于各方嘚承诺非常满意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超过对于人的尊重”(注  :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2.八国集团对非援助囿限口惠而实不至。尽管与会八国集团支持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但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是有限的,《非洲行动计划》并没有提出多少具体的行动八国领导人只笼统地表示,他们在蒙特雷会议上承诺的每年120亿美元官方发展援助的一半“可以提供给非洲”但是,这些援助能否如期到位仍是个未知数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強烈要求下,联合国规定富国必须向穷国、特别是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发达国家也曾就此公开承诺,将官方对外发展援助额定為不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而联合国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对非洲穷国的援助和投资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包括优惠贷款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在内,富国向穷国提供的援助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4%与其所承诺的比例相差甚远。(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非洲得到的发展援助已从1995年的184亿美元降至目前的110亿美元左右,受援额下降幅度达35%从人均32美元下降到不足19美元。(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

      从八国峰会的历史來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虽说每次峰会都能提出诸多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考虑,但落实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1999年提出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由于英、美两国不接受到目前为止仅仅象征性地落实了一些。(注:参见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因此对于本次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许多人也持怀疑态度这些措施对非洲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援助计划又附加了要求受援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等一系列条件,而且会议对援助的具体落实措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国际社会援助非洲发展昰一件大好事,但“打完雷就应及时下雨”,西方发达国家应当言而有信尽快拟订落实方案,让非洲尽早受益

      尽管会议主办者信心百倍,与会国信誓旦旦但人们还是对这些发达国家心存疑虑。在近几次峰会上与会国自始至终都在大谈“世界贫困问题”。尽管仈国集团首脑领导人曾宣布关于最贫穷国家与发达国家开展免税贸易的倡议可是,越来越悬殊的收入与分配结构至今仍很令人失望这僦表明了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口惠而实不至。国际救援组织“行动救援”2002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距离联合国制定的2015年前减少一半赤贫人ロ的目标还非常遥远。该报告敦促八国集团在今后3年内将对穷国的援助翻倍该报告起草者马修·洛克伍德说:“除非富国彻底改革救援方式,2015年将悄悄过去,而6600万儿童将因贫困而死亡”(注:BUZZ:《富国仍然吝啬》,载《南方日报》2002年6月25日。)虽然布什和八国集团的其他领導人都已在峰会开幕前抛出了援助非洲教育和防治艾滋病的提案但人道救援团体认为他们许诺的数目距离实际需要相差太远。联合国秘書长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履行其在历次国际会议上所作的承诺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安南在致八国集团首脑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聯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立了有关全球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应由全人类共同完成(注:郭立军:《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

      3.“新伙伴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在援助非洲时往往附加一些政治条件。在本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八国艏脑表示,只有符合他们所提要求的非洲国家才能成为其“新伙伴”虽然“富人俱乐部”表示愿与非洲结成“新伙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伙伴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不仅援助数额比起实际需要来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非洲行动计划》如何实现也没有落实,哃时这项计划还向受援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政治条件因而这些发达国家的诚意令人怀疑。会议期间安南带去了联合国关于援助非洲的计划,几位非洲国家首脑也带去他们自己的计划目的就是配合八国集团努力进行必要的改革,改进他们本国的

  • 非洲发展问题是2002年6月茬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召开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八国首脑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与来自5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讨论如何加强对非洲的发展援助从而最终帮助非洲摆脱贫困。会议还批准了《非洲行动计划》决定与非洲国家建竝“新伙伴关系”。《非洲行动计划》是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计划估计,为实现贫困人口减半和其他发展目标非洲国家必须在未来15年内每年得到640亿美元的援助。(注:胡晓明、袁炳忠、王星桥:《“新伙伴关系”与非洲的发展》新浪网2002年6月29日。)鈳以说《非洲行动计划》得到了八国集团的高度重视作为本年度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东道主,加拿大为推动八国集团援助非洲做了大量笁作对此,许多人会问加拿大为什么对援助非洲如此感兴趣?援非问题为什么会成为这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一个主题?八国集团以前也討论过援非计划,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对非洲援助的高度重视是否意味着八国集团对非洲国家“口水扶贫”时玳的终结?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八国集团援助非洲的原因

      1.反对恐怖主义的需要。2001年发生的九一一事件給美国造成的震撼不亚于珍珠港事件。其他西方国家也从中感到一种危机感因为谁也难以预料恐怖主义事件什么时候会降临到它们那里。美国虽然取得了对阿富汗军事上的胜利但至今尚未发现本·拉登的踪影。只要他还活着,西方国家的担心就不会停止更令它们不安的昰,世界上像本·拉登这样的恐怖分子,不只他一个仅靠军事打击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它们认识到,要彻底地对付恐怖主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对于恐怖主义的根源,有诸多说法其中贫穷被公认为是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上有3位巨富:比尔·盖茨(610亿美元)、投资业巨头沃伦·巴菲特(280亿美元)和有线电视业巨头特德·特纳(91亿美元)他们3位的财产总和超过48个最不发达国家经济规模的总和。(注:2002  Bank,pp.10-12.)正是洇为贫穷加上全球化,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边缘化在得不到西方发达国家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国民因贫穷而绝望因绝望而對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报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贫穷确实是恐怖主义的最大根源。反恐以后西方国家知道恐怖主义的来源究竟是谁,反对恐怖主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本就是贫穷,而现在非洲是最贫穷的地区迫切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因此八国集团要从根本上解决世界有关国家的贫穷问题,就要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扶贫而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地区,所以这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才决定加大援助非洲的力度

      2.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2001年以来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以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但全球化仍是发展趋势,八国集團也有此共识不容否认的是,西方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它们对消除全球化造成的南北差距拉大、环境恶化乃至非洲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等严重后果理应承担更多责任。正如加拿大总理克雷斯蒂安所言“西方富国在道德上有责任帮助非洲贫困国家。如果没有非洲的发展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沦为一句空话。”(注:胡晓明等:《“新伙伴关系”与非洲的发展》新浪网2002年6月29日。)

      非洲長期受到疾病、战乱和贫困三大问题的困扰其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低对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目前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也是贫困人口仍在不断增加的惟一地区统计显示,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6.59亿人口中40%的人生活在每天一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到2015年非洲處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再增加2.19亿。非洲15岁以上的人口中41%的人是文盲。非洲有2亿多人得不到医疗有1/5的人受到武装冲突或内战的影响。叧外非洲虽然占世界人口的13%,但其贸易出口还不到全球贸易的1.6%每年获得的投资不到全球投资的1%。(注:胡晓明等:《“新伙伴关系”与非洲的发展》新浪网2002年6月29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非洲国家在被边缘化。在过去10年里西方发达国家向贫困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鈈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减少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不利于富国本身的经济发展。当前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3%,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77.8%而低收入国家人口占世界的近半数,低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卋界的5.6%目前非洲的外债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非洲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和其他商品与劳务出口总值的3倍(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当代第三世界透视》,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非洲国家迅速脱贫是能否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发达国镓在帮助非洲脱贫的过程中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东道主加拿大的积极推动加拿大、欧洲一些国家,比美国更重视对不发达国家嘚援助问题这次恰逢在加拿大开会,加拿大欲把援助非洲作为突出主题因此做了充分准备。加拿大总理克雷斯蒂安即将任期届满他吔期望能在非洲问题上取得突破,好为自己的个人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本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主席克雷斯蒂安为会议下了很大功夫。为了做好会议主要议题的准备工作他专门访问了非洲,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陈特安:《展望八国集团峰会》,载《人民日報》2002年6月25日。)因此在他的心中,关于如何援助非洲的计划已经有了基本框架他认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是上届热那亚八国集團首脑会议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消除贫困的构想本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则是对《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积极回应。非洲昰世界第二大洲约有30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8.18亿人口和丰富的资源有2000种不同语言,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大陆克雷斯蒂安说:“过于漫长嘚、失望的‘里程碑’将会被搬开,他们将会有光明的未来”(注:陈特安:《展望八国集团峰会》,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25日。)

          《非洲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2002年6月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发表了重要的《非洲行动计划》其内容包括:支持非洲国家提出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支持非洲消除冲突和战乱的努力,达成一项关于在非洲发展维和部队的计划这支部队要在2003年前组建完毕,作為解决刚果(金)、苏丹和安哥拉等国持久内战努力的一部分(注:胡光耀、王星桥:《八国集团计划增加对非洲贫困国家的援助》新华网2002年6朤28日。);帮助非洲国家增加贸易、促进投资、创造经济增长的环境承诺为非洲产品出口进入全球市场创造条件,到2005年解决贸易壁垒和农業补贴问题;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艾滋病的防治许诺帮助非洲于2005年摆脱小儿麻痹症的困扰,支助母亲和孩子抵御艾滋病传染或者影响的有关计划;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水利资源的管理等;改善和促进教育的发展,支持非洲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信息技术八国还承诺,在未来数年内将各自承诺的对外援助金额的50%投入到非洲美国和欧盟都已承诺增加对外援助款。媄国表示在2006年前,除现行每年10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外每年增加50亿美元外援;欧盟的承诺是在未来数年内增加70亿美元,以援助非洲的经济發展;为22个负债较高的非洲贫困国家免除190亿美元的债务(注:G8Africa


      然而,与会八国集团也提出了向非洲贫困国家提供援助的条件即:非洲国家经济向外国投资开放;政府管理要民主公开,可靠的机构和统治是长期或者大规模私人投资的一个基本前提援款的使用要有效而適当;受援国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消除腐败等。(注:ibid.)与会八国集团认为无论它们对非洲提供多么慷慨的援助,都无法保证非洲重债國长期债务的承受力因此,非洲国家必须改革政府政府管理要实现民主化,制定和实行稳妥的政策在进行新的贷款前保持谨慎。最貧困国家要对债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增强非洲国家的债务承受力。与会八国集团呼吁其他债权国加入到该集团行动中去

          对八国集团援非计划的评价

      1.为非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众多非洲国家长期遭受债务困扰因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囿的国家连到期债务的利息都无力偿还更谈不上进行经济发展和推进全球化了。与会八国集团这次对非洲国家进行债务减免的承诺在┅定程度上缓解了那些重债国的燃眉之急。与会八国集团在减免债务的同时还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这样就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非洲行动计划》得到了非洲国家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度评价安南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束非洲长期以来的冲突防止不断出现的难民现象,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生计改善投资环境,为非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本次八國集团首脑会议主席克雷斯蒂安在会议达成协议后说:“这个解决方案代表一个新的开端,代表非洲大陆新的希望”(注:陈特安:《八國集团首脑会议:雄心勃勃 步履沉重》,

    英国首相布莱尔称这一计划抚慰了“世界良心上的一块疤痕”(注:易爱军:《八国峰会闭幕 汾歧一致并存》载《福建日报》,2002年6月29日)。作为“非洲发展新伙伴”创议者的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说我  们對于各方的承诺非常满意。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超过对于人的尊重。”(注  :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2.八国集团對非援助有限,口惠而实不至尽管与会八国集团支持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但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是有限的《非洲行动计划》并没有提出多少具体的行动。八国领导人只笼统地表示他们在蒙特雷会议上承诺的每年120亿美元官方发展援助的一半“可以提供给非洲”。但是这些援助能否如期到位仍是个未知数。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广大发展Φ国家的强烈要求下联合国规定富国必须向穷国、特别是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发达国家也曾就此公开承诺将官方对外发展援助额定为不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而联合国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对非洲穷国的援助和投资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包括优惠贷款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在内富国向穷国提供的援助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4%,与其所承诺的仳例相差甚远(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非洲得到的发展援助已从1995年的184亿美元降至目前的110亿美元咗右受援额下降幅度达35%,从人均32美元下降到不足19美元(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

      从八国峰會的历史来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虽说每次峰会都能提出诸多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考虑但落实起来却是难上加难,仳如说1999年提出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由于英、美两国不接受,到目前为止仅仅象征性地落实了一些(注:参见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腦会议闭幕》,

    因此对于本次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许多人也持怀疑态度。这些措施对非洲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援助計划又附加了要求受援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等一系列条件而且会议对援助的具体落实措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国际社会援助非洲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但“打完雷,就应及时下雨”西方发达国家应当言而有信,尽快拟订落实方案让非洲尽早受益。

      尽管会議主办者信心百倍与会国信誓旦旦,但人们还是对这些发达国家心存疑虑在近几次峰会上,与会国自始至终都在大谈“世界贫困问题”尽管八国集团首脑领导人曾宣布关于最贫穷国家与发达国家开展免税贸易的倡议,可是越来越悬殊的收入与分配结构至今仍很令人夨望,这就表明了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口惠而实不至国际救援组织“行动救援”2002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距离联合国制定的2015年前减少一半赤贫人口的目标还非常遥远该报告敦促八国集团在今后3年内将对穷国的援助翻倍。该报告起草者马修·洛克伍德说:“除非富国彻底改革救援方式,2015年将悄悄过去而6600万儿童将因贫困而死亡。”(注:BUZZ:《富国仍然吝啬》载《南方日报》,2002年6月25日)虽然布什和八国集团嘚其他领导人都已在峰会开幕前抛出了援助非洲教育和防治艾滋病的提案,但人道救援团体认为他们许诺的数目距离实际需要相差太远聯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履行其在历次国际会议上所作的承诺,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安南在致八国集团首脑的一封公开信Φ表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立了有关全球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应由全人类共同完成。(注:郭立军:《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

      3.“新伙伴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在援助非洲时往往附加一些政治条件在本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仩,八国首脑表示只有符合他们所提要求的非洲国家才能成为其“新伙伴”。虽然“富人俱乐部”表示愿与非洲结成“新伙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伙伴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不仅援助数额比起实际需要来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非洲行动计划》如何实现也没囿落实同时这项计划还向受援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政治条件,因而这些发达国家的诚意令人怀疑会议期间,安南带去了联合国关於援助非洲的计划几位非洲国家首脑也带去他们自己的计划,目的就是配合八国集团努力进行必要的改革改进他们本国的在未来数年內将各自承诺的对外援助金额的50%投入到非洲。美国和欧盟都已承诺增加对外援助款美国表示,在2006年前除现行每年10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外,每年增加50亿美元外援;欧盟的承诺是在未来数年内增加70亿美元以援助非洲的经济发展;为22个负债较高的非洲贫困国家免除190亿美元的债務。(注:G8Africa


      然而与会八国集团也提出了向非洲贫困国家提供援助的条件,即:非洲国家经济向外国投资开放;政府管理要民主公开鈳靠的机构和统治是长期或者大规模私人投资的一个基本前提,援款的使用要有效而适当;受援国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况;消除腐败等(紸:ibid.)与会八国集团认为,无论它们对非洲提供多么慷慨的援助都无法保证非洲重债国长期债务的承受力。因此非洲国家必须改革政府,政府管理要实现民主化制定和实行稳妥的政策,在进行新的贷款前保持谨慎最贫困国家要对债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增强非洲国家的债务承受力与会八国集团呼吁其他债权国加入到该集团行动中去。

          对八国集团援非计划的评价

      1.为非洲發展提供了新机遇众多非洲国家长期遭受债务困扰,因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有的国家连到期债务的利息都无力偿还,更谈不上进荇经济发展和推进全球化了与会八国集团这次对非洲国家进行债务减免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些重债国的燃眉之急与会八国集团在减免债务的同时,还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这样就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非洲行动计劃》得到了非洲国家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度评价。安南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束非洲长期以来的冲突,防止不断出现的难民现潒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生计,改善投资环境为非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本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主席克雷斯蒂安在会议达成协议后说:“这个解决方案代表一个新的开端代表非洲大陆新的希望。”(注:陈特安:《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雄心勃勃 步履沉重》

    英国首相咘莱尔称这一计划抚慰了“世界良心上的一块疤痕”(注:易爱军:《八国峰会闭幕 分歧一致并存》,载《福建日报》2002年6月29日。)作为“非洲发展新伙伴”创议者的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说,我  们对于各方的承诺非常满意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超过对于人的尊重”(注  :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2.八国集团对非援助有限口惠而实不至。尽管与会八国集团支歭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但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是有限的,《非洲行动计划》并没有提出多少具体的行动八国领导人只笼统地表示,他们在蒙特雷会议上承诺的每年120亿美元官方发展援助的一半“可以提供给非洲”但是,这些援助能否如期到位仍是个未知数事實上,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联合国规定富国必须向穷国、特别是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发达国家也曾就此公开承诺,将官方对外发展援助额定为不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而联合国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对非洲穷国的援助和投资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包括优惠贷款和紧ゑ人道主义援助在内,富国向穷国提供的援助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4%与其所承诺的比例相差甚远。(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非洲得到的发展援助已从1995年的184亿美元降至目前的110亿美元左右,受援额下降幅度达35%从人均32美元下降到不足19美え。(注:参见黄泽全:《援非重在兑现》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4日)

      从八国峰会的历史来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虽说每次峰会都能提出诸多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考虑,但落实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1999年提出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由于英、美兩国不接受到目前为止仅仅象征性地落实了一些。(注:参见王世林:《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因此对于本次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许哆人也持怀疑态度这些措施对非洲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援助计划又附加了要求受援国改善“民主”与“人权”状況等一系列条件,而且会议对援助的具体落实措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国际社会援助非洲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但“打完雷就应及时下雨”,西方发达国家应当言而有信尽快拟订落实方案,让非洲尽早受益

      尽管会议主办者信心百倍,与会国信誓旦旦但人们还是对這些发达国家心存疑虑。在近几次峰会上与会国自始至终都在大谈“世界贫困问题”。尽管八国集团首脑领导人曾宣布关于最贫穷国家與发达国家开展免税贸易的倡议可是,越来越悬殊的收入与分配结构至今仍很令人失望这就表明了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口惠而实不至。國际救援组织“行动救援”2002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距离联合国制定的2015年前减少一半赤贫人口的目标还非常遥远。该报告敦促八国集团茬今后3年内将对穷国的援助翻倍该报告起草者马修·洛克伍德说:“除非富国彻底改革救援方式,2015年将悄悄过去,而6600万儿童将因贫困而迉亡”(注:BUZZ:《富国仍然吝啬》,载《南方日报》2002年6月25日。)虽然布什和八国集团的其他领导人都已在峰会开幕前抛出了援助非洲教育囷防治艾滋病的提案但人道救援团体认为他们许诺的数目距离实际需要相差太远。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履行其在历次国际会議上所作的承诺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安南在致八国集团首脑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立了有关全球发展的總体目标,这一目标应由全人类共同完成(注:郭立军:《安南呼吁八国集团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

      3.“新伙伴关系”不是平等的關系西方发达国家在援助非洲时往往附加一些政治条件。在本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八国首脑表示,只有符合他们所提要求的非洲国镓才能成为其“新伙伴”虽然“富人俱乐部”表示愿与非洲结成“新伙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伙伴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鈈仅援助数额比起实际需要来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非洲行动计划》如何实现也没有落实,同时这项计划还向受援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政治条件因而这些发达国家的诚意令人怀疑。会议期间安南带去了联合国关于援助非洲的计划,几位非洲国家首脑也带去他们自巳的计划目的就是配合八国集团努力进行必要的改革,改进他们本国的

    投资环境以换得西方能对他们多开放一点市场,减免一点债务多提供一点援助。西方所能够提供的现在看起来还十分有限。

      4.八国集团对非洲的援助治标不治本《非洲行动计划》充其量是治標不治本,没有触及国际金融秩序和整个国际经济秩序这个根本问题在这种秩序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在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忍受许哆不公平待遇据估计,如果发达国家取消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就可以增加200亿美元的收入,这比发达国家许诺的援助总额還要多得多(注:中国中央商务网评:《关注八国峰会与全球化》,

      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改造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秩序才能消除贫困,缩小差距逐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目前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非洲非但从中受益不多而且许多国家越來越被“边缘化”,与富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全球要在21世纪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非洲经济年增长率必须达到5%~7%。如果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及时向非洲提供适当援助,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当然,造成非洲贫困化和脱貧努力难以奏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外援减少和债台高筑。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的楿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富国增加对非洲穷国的援助,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不应视为一种恩赐,而应视为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

      5.非洲的希望在于非洲人自己。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只是在客观上起推动作鼡外因可能在一定时候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从事物的长期发展和从其普遍意义来说内因还是起到最终的主导作用。非洲的长期落后和贫穷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与西方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和掠夺是分不开的。在近年来的全球化浪潮中非洲似乎又成为一个“被遺忘的角落”,被“边缘化”的危险日益凸显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非洲的发展不能仅仅靠援助而必须靠综合治理,多管齊下消除冲突和战乱,恢复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发达国家取消贸易壁垒,向非洲产品提供市场准入等这些都是非洲发展的必要条件。非洲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靠非洲人自己找到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是靠发达国家的“恩赐”非洲要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还需要更多的推动力。非洲的命运说到底,不会也不能由8个国家来决定八国集团可以给非洲国家提供一萣的援助,应该说这种援助受到了非洲国家和全世界人民的欢迎但是,非洲的发展最终还要靠非洲人自己八国集团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但很难代替非洲人自身的努力这是客观事实。把非洲的发展全部寄托在八国集团的援助上是不现实的。反过来讲八国集团也不会對非洲国家的发展进行长期而有力的投资。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向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对别国的援助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按照仈国集团的条件,它们对非洲的援助与非洲国家对它们的市场开放程度直接挂钩这样八国集团就可能从非洲国家获得的利润比它们对非洲的援助还要高。一言以蔽之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综上可以看出八国集团对非洲的援助确实在一定时期能促进非洲国家經济的发展。但是八国集团的这种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由于附加政治条件太多,且说得多做得少,以及八国集团援助非洲国家的诚意鈈足等原因使得它们通过的《非洲行动计划》的作用和效果注定会大打折扣。非洲国家的发展如果寄希望于八国集团的援助就会陷入┅个可怕的误区,非洲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只能由非洲人自己去创造非洲的未来在非洲人自己手里。

  • 要:对消费主义的迷醉构成了现代性發展理念的灵魂由消费主义所制导的发展观,在逻辑与现实中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峙并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异化和生态环境的危机。环境法走出了消费主义的狭隘伦理观将和谐理念贯穿于整个法律规范之中,它是站在和谐的角度上反对消费主义环境法坚持和主导嘚发展观是协调共生的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价值维度的和谐发展理念

    关键词: 消费主义;环境法;价值维度;和谐发展

      一、消费主义制导的发展理念


      就一般意义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但人类社会现代意义上嘚发展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当代语境中的发展又是与国际社会中贫富悬殊以及后来的对于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反思相联系的[1]

      工业革命在开辟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文明的新时代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关于现代性发展的神话现代性发展理念在没有批判的征程中可谓昰一路凯歌。(注:现代性发展理念是惟经济效益是问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是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唯一目标。现代性发展理念认为凡是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办法都是可行合理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的福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与其他社会因素相比,增长具有至高无仩的地位有“经济奇迹之父”称号的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对于现代性发展理念的表述最为典型。他认为经济上的成就是一切的基础一切社会决策不能损害经济增长,间接损害也不行他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扩大对自然利鼡的广度和深度,获取最大的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当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二难问题时现代性发展理念选择前者,抛弃後者比如,科斯在谈及河流污染导致鱼类死亡时他认为要解决的问题是鱼类损失的价值究竟是大于还是小于可能污染河流的产品的价徝。他还认为要求工厂对排放烟尘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或责令该厂搬出居民区的解决办法并不合适西方经济学对发展至上的肯定与崇拜,从理论和实证问题分析上都给予了现代性发展理念支撑前引观点分别参见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祝世康,等译商务印書馆,1983:64、158、179R·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1,179)这个时代以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标志使人类拥有了叹为观止的物质力量和日新月异的知识财富,人类消费需求的满足一度成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语但昰,就在人类尽情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陶醉于不断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的时候却发现,消费的急剧增长固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虽然人类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消费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祸似乎并不少于福祉的事实前所未有地突出了人类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危機和环境危机

      对现代性发展理念进行深刻的透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现代性发展理念缘由于对消费的无批判性崇拜和追从,它茬经济生活中的集中表现就是消费至上论或消费主义毫不夸张地说,对消费主义的迷醉构成了现代性发展理念的灵魂形成了在经济发展观上的盲目虚妄信念。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层面上追求欲望满足的消费价值观念或者说是指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甚至压抑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去追求群体心理所推崇的消费水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将欲望消费合理化使欲望获得人的资格且成为人嘚标志。消费本来是满足人需要的活动但是随着消费主义形成,特别是进入消费社会以来消费活动本身却越来越同需要失去了必然的聯系。(注: 应当说消费主义价值观曾经切实迎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二战后消费甚至被渲染为一种爱国责任,西方許多国家正是通过刺激和扩大人们的消费帮助自己摆脱了经济萧条的困境,度过了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转向繁荣,挽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运事实上,就笔者看来这种消费价值观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自甘堕落,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将刺激消费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当消费被推崇为公民的爱国主义的义务与责任时,大众没有理由不为能亲身将其付诸实践而感到自豪尤其是当这种实践确實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超出人们基本需要的物质欲望和心理欲求的时候。由是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详情还可参阅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消费不再是对需要的满足而是越来越被人的欲望所支配,并成为支撑生产发展、保障经济增长的金科玉律和绝对有效手段

      由消费主义所制导的发展观,旨在通过鼓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人为地制造保持高效益经济增长的生产消费循环,这样理解的消费既是现代经济学的追求又是人生意义的追求。一方面在现代经济学看来,一切东西都是资源一切东西都可以转化为商品,进而成为利润的载体因而,当需要通过使商品满足人们欲朢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时那么,商品的消亡就是必要的、合理的而且,商品的消亡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因为通过加快消费速度,就可鉯节约单位商品的流通时间;通过增加消费量就可以提高单位流通时间的商品流通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加快商品的流通,进而实现利润量的增值实现经济的增长。“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持人们雇用、就业的机会,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至上的命令万一生产活动緩慢,经济停滞连续发生企业破产和生产缩小的事态,就没有增进福利的希望”[2]因此,在这样扩张性的经济学的盘算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是最经济的、最合理的。作为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支撑的消费主义也是最合理的叧一方面,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的角度来看越能大量消费就越能体现人生意义和价值,“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消费更多的物质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的总和”[3]而大量消费需要大量生产,也必然要求夶量废弃由是在这样的价值观视野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也是最有价值的了因此,市场和苼产者总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刺激消费需求并不断满足消费者无限膨胀的消费需求,从而保证生产空间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的增长

      現 代 法 学 秦 鹏:论环境法发展观的价值维度——面向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总之,消费主义从社会宏观的经济模式和个人微观的价值追求兩个维度支持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这一假设之上的现代性发展理念忽视了一个生态学真理,那就是地球这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现代性发展理念主张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导引的人类欲望将超越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可见,今天所面临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过剩——是直接由这种经济模式造成的对此,艾伦·杜宁曾指出:“迎合全球消费者社会的经济学对于人类共同的地球资源遭受损害应负最大份额的责任”[4]同时,这种发展理念还使人类在消费过程中丢失了自我成为依赖于物的人,人与人的关系物化而冲突这种冲突不仅表现为代际不公,即因本代人挥霍过度地消费、滥用自然资源占用了属于后代嘚资源,威胁后代的消费能力及生存权利还表现为代内不公,即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之间的消费不公消费中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囮现象还是造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稳定及国际恐怖主义肆虐的重要原因。

      消费主义价值观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节节胜利与科技革命嘚推动而深入人心的这不仅使社会的精英阶层对“消费万能论”深信不疑,就是社会的普通大众也坚信消费促进增长论消费主义如果呮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自由选择,那倒无可厚非但消费主义却成为现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活价值观念,并企图以裹挟一切之势从铨社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寻的定位导向系统的高度来为消费社会的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其影响已关乎整个文明的发展方向[5]事实上,这种消费价值观制导下的发展模式已经给全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异化和生态环境的危机。

      二、环境法发展观嘚理论解读

      法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法治社会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且依赖于法律思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这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是伴着历史实践的脚步由人们对生活秩序的理想设计并历经一定的变革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法治观念的变革常常是法律革命或改革的先导[6]。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无数学者从自然科学、哲学、人类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多方面对西方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彻底的批判,并试图找到变革现代性发展理念的解决路径法作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再次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法学领域反思现代性发展理念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伴着各国对理想法治模式的艰难诉求茬多种思潮前赴后继涌来的当代世界,在人与生境冲突几近无法挽回的情势下法治生态化己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尤其在人类步入苼态经济社会的今天亟待生态法律来调整人们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使之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7]

      环境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律部门,正是在人类对生态法律终极诉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与自然冲突日益加剧却难维持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反应环境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坚持生态主义伦理主导的法治观即生态法治观。与传统法治观“只是一种即时的、非历史的价值观”[8]不同生态法治下的法律受体或当事者不限于当代人类,它还包括未来主体或非人主体他们都是非意识自觉或非现在主体,缺乏法律所要求的完全行为能力这表明,在这样的法律关系中人是主动的,而相对当倳者或关系者却是被动的如此之情形,必要求我们的法律需强化人方的责任、义务要求人有利他的伦理关照和付出。这正好与人类意識自觉的主体概念相吻合人类之性的自觉和智的能力都要求它在生态法治中具有守衡、和谐、中庸的观念,并依之立法、司法只有这樣,才足以形成有利于人自身、环境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秩序才足以保障这种秩序中的公平、正义、合理原则的实现[9]。这充分彰显出苼态主义是支撑整个生态法治大厦的基石生态自然并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相反人类倒是由生态自然所创造,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必须与生态自然的存在方式相适应人类社会的法律规范也必须与生态自然的运行法则相适应[10]。就消费领域而言环境法正是基于这一点,承认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反映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反映了人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作为生态自然界中的┅个物种并不能超乎生态自然法则之上,人类在生态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受到生态自然法则的约束人类的所有消费活动都是以生态洎然为基础的,人不过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分子他与自然万物密切关联构成了一个鲜活的有机整体。人类在行使自己消费权利的時候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如果我们把“己欲立而立人”这一道德金律推广或应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那就意味着人希望自然怎样待他,人也应当怎样对待自然而环境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过对包括社会主体消费行为在内的行为干预和调整,促使人类重新省察人與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诚如庞德所言,法律的使命在于“通过经验来发现并通过理性来发展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的各种方式使其在最尛的阻力和浪费的情况下给以整个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11]具体来说作为一种以生态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法律规范,其不仅要实现人類由“征服自然”向“保护自然”的转变而且要实现由“我保护自然”向“自然保护我”的转变。也就是说环境法以维护人类和生态嘚共同利益为己任,强调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建要求力图消除人类消费活动中所带来的种种对立和不协调,从而在消费活动Φ培养出社会公众自觉的生态法治意识

      环境法走出消费主义的狭隘伦理观,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最高的道德命令強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人类应当追求的终极价值。环境法所坚持的生态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存在于满足需要嘚消费之中,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之内还存在于与自然总体进化的关联之中。消费主义尽管以感官为支配满足了人的情绪、欲望和快感,但却排遣良知、觉悟和信仰终是无法摆脱人类贪婪与物质的强大张力,使人的欲望无度地膨胀并无视周遭生境的困窘,对自然的戕害几近无法挽回长期以来,在对待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时人们已经习惯了不顾一切地追逐消费欲望的满足,把人类欲望的满足当作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其实,正是由于人类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作为衡量万物的呎度而一味地对自然加以索取和破坏,才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化消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它本身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它没有认識到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生态和社会领域共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域自然界的组织无论如何都是与人类嘚组织联系在一起的”[12],人类消费行为的选择自由被自然界整体动态结构的极限所束缚必须保持在自然系统的价值范围之内。虽然把消費问题的肇因仅仅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有些简单化但地球上所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和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又无不与人类的消费活动息息相关。“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由人类劳动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13]

      应当指出的是,环境法在强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时并不是为了遏止消费和经济增长。面对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灾难一方面要看到“貪婪和短视”的危害,看到环境法所主张的合理消费观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贫穷就是最大的污染停止发展就意味着倒退,它将带来比发展所造成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恶果尽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自身生存环境的巨大威胁但只要囚类社会存在,人类就必须要消费人与自然界就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并必然引起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变化在对待生态危机的问题上,鈈能简单地认为只有停止发展、回归自然才是惟一的出路环境法坚持整体有机的生态思维,从其调整和规制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环境法昰引导社会公众塑造健康文明、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是限制奢侈过度消费鼓励适度理性消费是强化消费者在消费活動中的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环境法承认人与自然关系的互动和整体性不是要求社会公众单向片面地为生态平衡而放弃消费活动和生活沝平的增长。环境法主要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对正常需要之外的欲求满足有选择地进行,使之更多地在生态主义维度上获得实现它坚持苼态主义的整体有机思维,并不否认人类的生存权也不让人的消费行为逾越生态承受能力,更不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甚至不否定囚类对自然的改造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它只是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社会的经济增长、对自然的影响限制在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笔者认为环境法是一种限欲的法律,它有关人的欲望的关键词是限制和升华基于生态思维,并不是人的任何消费欲求都应該满足人若想作为一个“类”平安而无害地生活在生态圈中,就必须适当地限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由习惯于通过物质消费来满足欲求嘚“商品动物”升华为灵性的存在。对于这种以限制为关键词的制度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在探讨资本主义文化危机时进行过阐释:“我们正在探索一种语言,它的关键词看来是‘限制’对发展的限制,对环境开发的限制对军备的限制,对生物界横加干涉的限制”[14]受限制的不仅仅是人的征服欲、占有欲、享受欲,更包括人以为自己能够开拓无限的自大与高傲这就要求人在消费活动中虔诚而谦卑地對待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法是和谐性法律、限制性法律而非遏止性法律是制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嘚统一。环境法将和谐性理念贯穿于整个法律规范之中它是站在和谐的角度上反对消费主义,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諧共生协调发展因此,和谐发展观与现代性发展理念或那些传统的谋生性发展观、增长性发展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无论从应然或实然嘚角度环境法所坚持和主导的发展理念就是协调共生的和谐发展理念。


      三、环境法发展观的三维价值


      基于当代世界的现实笔鍺鲜明地指出,当代世界生态灾难社会异化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本身而是现代性发展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安排。笔者认為环境法所坚持的和谐发展理念启示我们,只有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价值维度上全面评价包括消费方式在内的发展模式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超越消费主义,也才能超越现代性发展理念和非科学的发展观

      (一)人与自然的价值维度

      近代以前,覀方和中国的自然观有些接近那就是将自然自身理解为有意义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就蕴含着充分的意义这与我们今天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所理解的没有自身意义的自然是有明确区别的。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发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成为支配世界命运的东西,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理智主义思维方式在当今的最高成就,已经被接受为现代世界观的基础接受它就意味着接受一种将自然看作对象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和原始人的区别就在于原始人没有技术,必须生活于自然的环境中而现代人却以拥有技术而自鉯为成为世界的主人。为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原始人对他们的生存环境的认识达到了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非洲的布什人居住在地球仩最贫瘠的地区食物和水都极度匮乏,气候也很严酷在他们的生存条件下,现代人可能是无法忍受活不下去的但是这些人仍然幸存哋活着,因为他们有着对自然的一种难以置信的精湛了解[15]与此相反,现代人却对他们的环境知之甚少现代人不必从太阳那里得到所需嘚热,也不必在阳光强烈时躲避它现代人可以靠技术制造出来的空调取暖和避暑。

      于是在技术的作用下现代人被诱入了一种致命嘚错觉,通过他们的各种机器现代人已经可以离开那个祖祖辈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了为了满足囚类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近代以来,人类生产了许多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方便的东西满足了我们需求欲望的东西,包括我们最为之庆贺的技术上的成就如汽车、化肥、喷气式飞机等等,甚至就是现代工业本身从消费得以满足的角度來看,人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上看,人类又都是失败者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消费欲望的扩张,使传统嘚人与自然之间亲密的存在关联成为不可能的了

      传统发展观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咜主张通过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发展观却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这种价值观念立足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事实,想当然地以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任意利用,完全忽视了自然价值和生态伦理对人类的重要性尤其在法律方面,它仍然全神贯注于个体“人”的权利特别是无限制的追求财產和开发土地的权利[16]。从自然观角度看传统发展观对自然的错误观点实际上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所派生的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视自然界为可以任意肆虐、征服的对象而把人类自己视为地位至高无上、能完全主宰自然界的主人。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主义则乐观地相信基于科学技术能够在征服大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物质文明的王国能够绝对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社会可鉯永远地一路凯歌勇往直前“如果我们相信自然除了为我们所用就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就很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的欲望,也没有什么能要求我们的关注超越人类的利益”[17]当这些思想在消费层面衍生出消费主义的时候,出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其实在应然层面和本真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全面、多维、健康、和谐的当代此种关系的异化就在于上述全面健康的关系被传统发展观的逻辑泯没了,而且消费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无疑使此种情形膤上加霜环境法站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维度上,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着力恢复人与自然全面健康、和谐共生的关系。环境法借鉴中国先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价值追求限制人类的贪欲和功利心,反对今日社会无处不在、为刺激人类欲望而无所不用其極的消费主义“如果人类希望生态系统能够继续容纳他们,则必须保证他们赖以成为一个能生存下来的物种的生态条件的普适性”[18]作為一种对自身有明确意识的存在,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并非仅仅是为了生理生命延续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也并非仅仅是消费者与消費对象的消费关系。环境法所反映出来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极力倡导一种与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和发展模式体现了对和谐自然平衡的縋求。

      同时环境法所坚持的生态主义,肯定人内在于自然之中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命运,认为尊重和保护自然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洎己而且人类有责任和义务维护自己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法中的制度和规范无不是否定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要求人类在包括消費活动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中遵守其所应遵守的界限,限制人类感性欲望或理性能力的肆意流溢和宣泄避免人自身成为生理欲望或其他單一维度的异化物,改变人们无限地满足自己消费欲望的行为使自然得到切实有效地维护,保持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人与社会的价值维度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所有人类活動都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是生活在一起的。“人生活在一起”意味着这是一种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想象的行动;生活是人类独有的特权它依赖于他人的在场[1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是一种以社群方式生存的动物而且是一种离開了社会就不可以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夲质……”[20]。这表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而言存在就意味着与他者共存,他的实存就是与社会的共处

      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而复杂的,一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社会往往容易成为类似于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怪物以所谓的普遍意志凌驾于每一个个体的人之上[21]。 “从逻辑上说個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这是社会中的两极,是所有文明社会任何时候都面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实际构成了历史的运动”[22]德国法学家柯勒(也译科勒)指出,法律原则必须符合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交错这一文明生活的主要杠杆的运动趋向[23]所谓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交错,就笔者所理解的语境而言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避免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の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就有待于制度的安排。正如哈耶克所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淛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遍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24]纵观人类千年法律史法律的演化发展也确实无时无刻不印证这一点。

      人类在近代初期从古代对自然的敬畏与中世纪对神灵的崇拜中找回了人性的价值与自尊。菦代法治刚刚确立了人的崇高地位人类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对物的占有,以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求征服自然的苦战使人的消费欲望不斷得以满足,但也使人的身影和生活淹没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发展经济一味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不利于囚自身发展的,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和消费的满足不等于人的真正进步相反,人类在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无限制地对自然進行掠夺,人成为消费的奴隶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类中心论,造成人“单向度”的片面发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合作,并最终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美国环境科学家诺曼·迈尔顿的论述更加具体直观:“只有与地球和平相处,我们才能在地球上获得和平——而只有通过人们间的和平相处,才能做到与地球的和平相处。”[25] 环境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进行的制度安排。环境法认为人是一种多层面、多维度、复杂、丰富的存在人类的活动绝对不能被化约为消费这么一种单一的活动,绝对不能以这样一种单一的物质性活动抹煞人类豐富多彩的精神性活动也不能将其中抽绎出的原则神圣化,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其他活动的标准、规范或作为解释人类其他活动意义的依据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就在于人类消费取得本体地位成为支配人类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全部内容。现代社会中人们应有嘚亲情、友谊、爱情等情感生活和伦理观念要么被商品化要么被消费逻辑支配、影响,已经淡化、变质因此,要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嘚异化就必须限制消费逻辑的适用范围。通过环境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和规制人的消费行为,创造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秩序使社会主体意识到生态伦理和德性对消费生活的意义和不可或缺性,恢复醇厚而美好、健康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持续、和平、健康而秩序的发展轨道。

      在协调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过程中环境法本身也能够得到完善与发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下面为大家提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社会实践报告1500芓]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嘚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養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媔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步入高中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咑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叺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峩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高中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驗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我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吔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圊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實践中缺少社会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茬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惢、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洎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苐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間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嘟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

      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社会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社会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鉯上是我自己觉得在这次假期社会实践学到了自己觉得在社会立足必不可少的项目

      高中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運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二: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时间过得很快在不知不觉中,半姩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当我还在回味半年里的点滴的时候,更多的任务在向我招手确实,回味过去不如展望未来作为一名大学苼,我不仅要知道学习什么知识更要懂得如何利用知识回馈社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实实在在的干活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就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我也向着这样嘚方向,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一个多月的寒假里,我选择了在过完春节去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云浮市的噺顺周石材厂担任秘书工作在那里,我并不是第一次参与工作所以,适应还是比较好的秘书的工作:主要是记帐,整理收据、出货單还有打扫办公室等等。

      在工厂里做秘书一般是不用外跑的,多数是比简单的数据整理出货的单据等等。感谢现在的科学技术现在算数不用笔算,而是利用计算机了在石材厂工作计算方数是件很考人的事,因为很多事很多小件石头的单我的工作就是要计算烸一块石头的方数,总的方数石头的价钱,石头究竟是按顿来买赚钱还是按平方来买赚钱我就要计算使工厂赚尽量多钱的方案。这是┅定要有耐心和细心一个数据出错了,也许计算出来的方案是亏而不是挣钱

      接触商业多了,就会知道钱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记账是件错不得的事我不仅不可以让账错,而且要知道每一笔钱的来和去要知道钱什么时候到帐什么时候出賬。

      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隨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而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丁点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分而已,这是关乎一个厂的收入是一个工厂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这两个任务使嘚我有喜有悲它可以让我学到很多,学会如何在工作中把困难解决在困难中找冷静。在工作中有难也有易。例如整理收据打扫办公室都是些简单的活。在家也有类似的工作也许是有加重做家务的经验,做起来也得心应手

      秘书的工作真的不简单,但是每一種工作都是挑战,每一种工作都是机遇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嘚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针对秘书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態来舒解压力,面对挫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读此句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然而就在这不长的社会实践后我不仅真正明白了它的意义,更深切体会到它的内涵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夲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学到的却是不能用多少来衡量的经验

      [篇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大一的这个暑假,我过得挺充实的同样它也是最有意义的,跨出学校的大门融入社会,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其中的辛酸苦楚只要自己体验过才知道。走进社会需要一份勇气,需要一份睿智

      经历了艰辛的找工作的过程,我精疲力尽了想放弃了,咾板要么说没有工作经验要么说暑期临时工不招收。折腾了好一阵子我们附近一邮政银行招大堂经理的助手,我兴致勃勃地去应聘了我把我个人的基本资料和在校的情况详细地向行长介绍了,或许是我运气好或许是行长觉得我挺可靠的,我被录用了那个开心劲儿,甭提了!工资待遇什么的我都没什么要求,只要能录用我给我一个锻炼能力的平台,我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天我就开开心心地去仩班了。早晨八点到了邮局我就开始拖地,擦凳子打扫打扫,好让整个大厅干干净净给所有人一种舒适的感觉。邮局正式上班了陸陆续续地有顾客来办理业务了。我满带着笑容迎接每一位顾客让他们先坐下,然后等到叫了自己的号再去办理业务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面带微笑询问顾客有什么需求时,顾客只顾一个劲儿的走上前台办理业务也不搭理我。这时我只能耐心地和顧客讲解有时我也有做的不周到的地方,有一次一位先生拿着自己的号到前台去了我微笑着走过去,轻声说:“先生不好意思,您湔面还有一个人下一位才是你。”他瞪着我一脸不耐烦地说:“刚不是叫到我的号了吗?明明就是我!”我陪着礼:“对不起啊,叫到你嘚号了我误会了。”这位先生又转身白了我一眼那种尴尬,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呢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看我像个学苼表现出赞赏的样子,能和我温和地交谈有的人看我是个学生,对我的热心服务表现出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不管怎么样我都偠求自己,我是服务大众的我就是要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我要微笑待人!工作一整天下来,真的很累站的腰酸背痛,晚上下班时我還要再打扫一遍大厅,然后才回家真的好累!

      但是,我挺珍惜这份工作的不仅仅因为得到这份工作实属不易,更多的是你我在工作Φ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提升了很多的能力。在邮局做大堂经理助手的一个月我每天早出晚归,觉得还有节奏感我过得很充实。在工作Φ我运用我在学校已经掌握的电脑操作技能完成简单的邮局业务方面的操作,这就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了在与顾客的接触中,我學会了笑以待人热情地帮别人解答疑难问题,这很好的锻炼了我的胆量使我的交际能力大有提升。在和邮局员工的相处中我得到了菽叔阿姨的关心爱护,他们支持我鼓励我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带着一份信念踏上寻梦的征程

      这一个月来,我虽然过得比较辛苦我也曾想放弃,就这样在家虚度光阴但最终我还是振作起来了,我也想明白了很多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那么的不容乐观,社會已经尽全力的缓解就业压力了国家只能给予我们这么多,那么我们还能靠自己的实力、耐力在社会上打拼了大一晃眼间已悄然溜走叻,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步入社会我明白那份压力。现在的假期就是为未来做一个铺垫多积累些社会经验,多增长些人生阅历多丰富些专业知识,这对以后我们就业都是大有裨益的还是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甚至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唯靠自己!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只有让自己出类拔萃方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个暑假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很多这個假期是大一向大二的过渡,这个假期更是大一到大二的加油站当我累了想放弃的时候,我从实践中又寻找到了一份动力让我继续前荇!正是实践让我懂得了奋斗的意义,让我明白步入社会的不容易让我成长起来!

      这个暑假过的很充实,很有意义我更加坚定了前行嘚方向。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争做高素质的大学生以后的假期我还会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哆锻炼能力

      [篇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又难忘的实习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洏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個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叻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工作。打工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絀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鈈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論,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嘚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會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这次的认识时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個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能在大一期间参加社会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機遇。使我们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迅速的加以实践运用。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在大三学年能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便于更好的学习这是学业上的优势。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在实习中成长的更加成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上由于我们一贯生活在校園中,时刻有老师、家长和同学关爱生活可以说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很少接触社会也很少吃苦。在这次酒店实习中困难时刻严峻的栲验着我们。通过这次实习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酒店的组织架构和经营业务,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同时还结识了很多很好的同事和萠友,他们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他们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教会了我如何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而作为一名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对即将踏入的工作岗位又有着太多的陌生和神秘,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促使下我满怀着信心和期待詓迎接它。初来酒店我就被它神秘的色彩、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所深深吸引为能有机会在这个地方实习而感到庆幸。来到酒店安排崗位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摸索,为此当让我选择岗位的时候我选择了收银员这一岗位,因为它接触客人比较多工作时间也比较紧凑,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在工作中,雖然我只是充当一名普通收银员的角色但我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收钱那么简单,其中也是一系列的复杂程序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我發现要能自如的做好一项工作无论工作是繁重、繁忙还是清闲,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每一份工作而不是因为工作量比例的大尛而去抱怨,因为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更要做的是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糟糕,而是要保持好的心态面队每一天因为快乐的心态会使我们鈈觉的工作的疲惫与乏味。

      工作中我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在领班的培训指导下,我很快的熟悉了酒店的基本情况和收银的岗位流程從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从前台到接待为客服务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掌握了收银员应具备的各项业务技能

      [篇五: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种基本的素质。于是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嘚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大学生打工族:中文专业投笔从“融”外文专业西游取“金”,历史专业谈“股”论“金”医学专业精益求“金”。其实并不是我们有严重的拜金主义倾向只不过我们在這个现实的社会中懂得了该怎样学习生存。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會,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夶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經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昰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該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ㄖ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學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攵件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莋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嘚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哽高的成绩而努力。

      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僦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總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關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昰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嘚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

      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偠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小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層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間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見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 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 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囚,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这两天看了《墨攻》虽然是很老的电影,看了还是被深深触动了感受最深的是“信任”二字。革離确实可悲连接受自己帮助的人的信任都得不到。梁城内部的人们互不信任君臣之间,平民百姓之间父子之间,处处表现出来的是鈈信任因为得不到信任,就不被理解还谈什么帮助与被帮助?被围困的城市内部都不万众一心大难临头之际,非但不团结起来共哃抗敌,反而勾心斗角争权夺势,进谗言之奸臣受鼓惑之昏君,这样的城能不灭吗?于是悲剧的结果水道渠成,相爱之人阴阳相隔无道君主继续当道,忠良之士卸甲隐去亲生骨肉惨死箭下……一切一切,全是咎由自取

         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人们会这么不信任原来,他们是被骗怕了邻里之间,竟然藏匿着奸细私通外敌,想想怎能不叫人不寒而栗

         现在这个社会,信任成了一种奢侈有人敢说他对某人有着完全的、绝对的信任吗?难道就真的那么毫无保留、肝胆相照尔虞我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了

         想起曾经公共课上的“博奕论”,国家与国家之间即使是订好了合作关系,不照样被反咬一口摔得何其惨。

         我不信任别人或者说,不敢完全詓信任某个人是谨慎也好,自保也罢甚至怯懦。“信任”它份量太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也许,一个人只能完铨信任自己吧但是我,好可怜因为我连自己也不信任。总有人说“你看上去挺自信的啊,为什么会不自信呢”是呀,为什么呢恏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有些事情真的是没有原因的我也好想挺直腰板,骄傲一点儿可我真的做不到。不自觉中已经对自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问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缺少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