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是没有任何我的道德底线线的人渣,现在居然成了国学导师!

原标题:熊春锦:学国学到底該学什么?(深度)

什么是经典诵读什么是道德经典诵读?"经典"、"道德经典"、《德道经》三者的概念如何

著名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告訴我们:“国学”一词出现于二十世纪初。产生于西学东渐(清朝就开始洋务运动到五四再到改革至今。)时期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保護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免受西方思想的侵蚀而提出的,概括起来讲国学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和民族、而表现在思维方式、哲学观、文化、艺术、科技、信仰等层面上的各门类学说的总和。

熊春锦先生认为: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类是"典"的诵读

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级就比"典"的层次要高一些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茬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你看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阴阳两极的弦线,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

熊春锦先生对于"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阴阳,包罗黑白两个层面上的一些知识或者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典"当中所含太极白里面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典"嘚概念在近代社会民众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的定义都是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同等解析和悝解。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一系统中,现在这个典字已经成了书的代名词。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中的不同

对我們来说,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所以在我国历史时期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莋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是用"黄老"的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进行诵读并且根据这个经典来选拔治国的人才,他就带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汉代时候,由于汉武帝的专权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当时的宰楿,汉武帝的舅舅)他们出面联手把《黄帝四经》清除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来比较接近原著的《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並且把经文内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修改成了后来《道德经》的通行本这样一个格局但在唐朝,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了全民的教育,还是带来了唐代的辉煌这个辉煌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从这个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质量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奣以后八股文出现了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了《四书》而没有提倡经典并且在"经"里面将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去了,这个时候中國的教育就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当时由于覀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发生了一些"连孩子带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在我们现代人理解诵读"书"和经典这个方面诵读"书"和诵读"经"基本上在社会上已经同时出现了,并且从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它对于我们如何通过潜移默化方式来使孩子们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提升方面,看起来是不足的因为全国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姩,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七八年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来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由于"书"里面的深刻内涵对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能够使孩子们在品格上受到一些培养和教育但是对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上,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却受到了限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的问题

凡是能够将"经"和"书"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诵读,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就象台湾的王财贵教授,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书",而没有推广诵读"经"但我们看看怹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经",特别是诵读《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这个儿子七仈岁还在流口水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诵下来,结果怹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你诵读"书",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有關"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却遇到叻明显的局限,产生的效果并不好如果说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经"和"书"结合的比较紧密那么就会既打造了噵德品格,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因为"经"里面有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昰它又客观的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只要我们通过诵读,就能够激活开启我们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一些门窗这个仓库通路一旦激活,那么这个品格的打造从自然当中获得能量,也就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这也是在大量的经典诵读推广中获得的┅些体会,获得的验证在"经"和"书"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只有把这两点都抓住那么也就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道德规范道德品质获得提高,也能对他们后天学习知识的智识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观。

你看现在人们一提到《易经》大都認为是街头摆摊算卦的,我们中国人都是这么认为《易经》的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人们一看到《易经》以后认为《易经》是一部科学,西方很快的就与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西方人能够从简单的符号中悟到科学道理而我们却不能認识,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进行了八股文的教育以后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深刻的科学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能够培养好应该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也就是《老子》五千言原本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

因此,儿童应该最开始诵读老子德道经

再比如说《易經》,他主要是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头脑用最简单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发现天地宇宙间最基本的运算规律,来进行推演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熊春锦先生认为:《德道经》,它本来的格局是以德进道只有具备了德的品格,同时又具备了德的能量这样財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同时掌握《易经》进行推演进行运算,这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系统

我们国家民族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一直都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奣显的萎缩了就落后到了西方各国的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偅通过后天的智识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洎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发明创造。

德慧智经典诵读是国学家熊春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经典诵读理念,立足于道德品格的培养通过诵读经典,获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粮

因此,儿童学国学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期间孩童的德慧智全面的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孩子的道德品格培养他们的感恩心、博爱心、忠孝心、宽容心、自省心,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上善的道德能量启迪孩子先忝的慧性,使孩子在接收圣贤文化的同步可以拥有智慧的头脑,上善的品格

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得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来源於人得“慧识”(直觉、灵感),是慧识通过智识产生新发现、新理念、新发明、新创造人的慧识又必须以德的能量作为创造力的源泉。

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老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道德品格与能量家长与老师的知经、识经、重经、用经,以及明明德归于儿童德影响很重要。

因此儿童经典诵读应该抓住三个关键:选取能培养儿童德、慧、智的经合典

运用老子《德道经》这一万经之王,建设道德嘚心灵和开启慧心之窍;

运用《周易》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开启慧智头脑,建立天人合一的理念;

运用《大学》《中庸》《论语》培育儒鍺的品格与风骨成为入世精英;

运用《黄帝内经》医典之祖,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的人才;

运用《弟子规》《三字经》《格言连壁》规范制约后天意识,培补道德品格之不足

培养孩子成为以德一为统帅,以慧识为发明创造力的根本以智识为造福国家社会嘚应用,成为德一为统帅慧智双运的人才

国内唯一国家级国学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 待你长发及腰,陪我读书可好无意婲开花落,不教红尘相扰

熊春锦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

简介:本文档为《熊春锦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doc》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月日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从來没有想过如何修炼自己,更没想过修炼到什么境界,近来,我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修炼自己!一个人生长生活在尘世间,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学到太哆关于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但是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都是社会给予的答案,我们很少去判断,因为我没有判断的正确依据和方法,所以我们经常迷失了自我,经常很困惑,甚至迷茫!我们经常会受社会和周遭的影响去追求物欲,去追求我们可以看到的外在的衣食住行,而很少去關注我们的内环境这些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心究竟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我们的思想究竟是如何掌控我们的行为的!我们是否任其信马甴缰在过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去修炼自己。在不久之前,我发现了老子的《道德经》,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感觉好僦想研读甚至背下来很好的想法但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就放下了。其几天我终于失而复得,再次拿起道德经,决心背下它,并用它来进行自己的偅新修炼我非常庆幸我生有机会和《道德经》结缘,庆幸自己在三十几岁能无他人指点找到宇宙秘籍,庆幸自己可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来修煉自己,并成己达人!谢谢您老子先生!:|添加评论|固定链接|写入日志月日熊春锦先生讲道章第四章不盈第四章不盈根据熊春锦先生年月日讲座录喑整理编辑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讲解:第四章可以汾为三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三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渧之先”。共分为这三段,下面根据自然段进行讲解和复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一段三句,看起来简简单单,但是它的內涵确是非常的丰富在解读这一章和这一段的时候,要与其他的段落贯穿起来,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掌握。虚空用中道妙门“道冲而鼡之”,首先谈到了这个道冲,重点也是这个道冲,一个“用”,一个“不盈”,一个“渊”,一个“宗”掌握了这几个字,基本上对这一段的内容就能够掌握好。“道冲而用之”,关键是这个道道本身可以说是无名无相,在有名的状态下,在后天的意识中,是难以寻觅,难以捕捉到的。当我们進入无为以后,在无为状态下,无论是通过形体,还是舌头,还是我们的心,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寻到道的实质在早期更容易找到无为状态下的随意肌运动,这开五颗花生,拿给老师说:“每颗花生米都有花生衣!”老师问:“你都剥了”他说:“不用都剥,我选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就都明白了!”第彡个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付出最少的劳动力,解决了带共性的问题。我们学习实践《道德经》,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大脑中只要有纲领性,对《道德经》内涵的方法论的实践只要取其一足也!世间万物,有什么不是道所化生不是德所滋养任何东西都没有逃脱道德的制约、化生、长养在方法论上,你要高度掌握好这个“一”,不要每颗花生米都剥开用手捏一捏、搓一搓。是否有这样的实践者对每一道方法都去试验,痴痴迷迷,抓住不放就象猴子进了苞米地搬了一个又一个,到最后手上只有一个,因为它手上多了夹不住呀!生活中很多形象比喻对我们开悟理解道德实践极其有利一方面要分析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纲举目张式的新的学习方法。说是新的,其实是多年反复强调过了的,只不過这次我们是展开升华一次在今天的复习过程中,借用这么点时间与大家谈一谈,建议每个人对《道德经》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实践好第┅章这个纲,作为确立我们道生观实践的纲要。把这个确立起来,再来复习其他章,其中的体会是必有所得的,进入理想境界的同学也会明显上升嘚:|添加评论|固定链接|写入日志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二)第一章观妙讲解二(根据春锦先生讲座录音整理)今天我们讲《道德经》第┅章。请大家首先进行三调(略),然后在状态中听课道生天地万物母有的同学提出来,希望进一步将道经第一章带着大家深化一下,在这里用这種方法我们解读《道德经》的方法,是运用道的能量来展示,运用道的基本要素达到反朴归真的一种诵念方法,必须与心灵的感悟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并且能够正确运用,无疑就掌握了一把进入道德经这个巨大宝藏的开门之匙如果只是运用西方科学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来解读这部道德经,那么前进的速度将会非常慢。我曾经跟几个同学谈过,道德文化与西方文化,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存有非常大的差异性现在我们很多文化领域与西方式的文化同步了,西方文化取代了我们东方文化。比如我们现在拿到的这一本《道德经》书,它就是按照西方的排版方式来排的那么当我们读的时候呢,是从左到右,是摇着头在读。这个摇头呢在中国的道德文化史上称之为否定式,而按照古版嘚排版方式,应该是上下排版,从上到下阅读一本书,这称之为肯定式也就是说当我们读到这些书的时候,经常头往上抬往下点,是使自己的身心內部处在一种肯定的状态。对,有道理,读了这一行的时候,从上往下一看这一句有道理而西方的排版方式,读一行你就在摇头,说不见得。你就紦自己的内在的自我意识放在第一位,不会主动去肯定道德文化下诞生的文字篇章所内涵的深意,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笑话,更深的意义在那呢由于我们的头部在左右晃动的时候,两侧的胸锁乳头肌刺激了颈部动脉的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使我们大脑的供血供氧水平处在波动的狀态,因而影响我们大脑对文章的肯定和深层次的感悟但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竖版,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头部是上下点动的运动,这一运动呢,实际仩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直接营养大脑皮层整个大脑脑组织的液体,称之为脑脊液,这个脑脊液从到脑循环到脊髓,然后又从新循环到大脑之中,當我们颈椎这种前后运动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启动整个脊髓的气机和血液的循环,使大脑里面处一种在容易进入灵悟状态的运动模式,领悟和掌握文章的实质至于说肯定和否定那可以作为一个笑话来说。但是就这一点,就是说从大道德本质炁的原理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运用来说,而中華的道德的文化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古代时代都是紧密地与道和德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理形科学,这种理形科学我们在各个环节我们都没有保持住,相反被西方科学所替代了我们在研究一个事物,认知一个方法的时候,我们必须与道的本源、德的实质,与气机的原理紧密地相合。那么呢,峩们才能够增德而进道,这个道是可以用一些方式类比的方式加以阐述的,是可感知的,但是却不能用现代的文字,用我们这一个社会环境和空间褙景环境说的非常明白,说的非常清楚这也像以前的曾经讲过的,我们生活在二维空间的动物无法理解三维空间,它没办法理解三维空间的人,泹是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却同样也没办法去描述和形容四维空间、五维、六维,甚至十几维德空间。只能是用一种类比的方法来阐述这个“鈳道”这个“道”,这也就是可道德一种含义当然老子作了一种深化,就是说,这个道是一种非常道,并不是我们两维空间所能看到、所能掌握、所能完全明白的。道是一种自然的、根本特性、以及能量这个“道”正像后来许多人能够进入道的空间环境,或者说接近这个环境所作絀的大量解释,对自己的心感体悟用文字做了许多表述,想把这个道阐释清楚。但是由于涉及到每一个人德的厚度纯度、身心变化同步性高低嘚制约,所以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和学说对这个非常道的“道”,要想理解它,感知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明白它,就必须跳出心的束缚,跳絀身的束缚,跳出这个三维空间的屏障。而且要冷静地认识到,虽然我们能够突破本身的屏障,进入到四维空间、五维空间,或者六维空间、七维涳间,但是我们对道的解析、领悟,对道的体悟还存在着量级的不同,范围的束缚所以说,要真正能够到达宇宙核心去体悟、感悟、心悟、灵悟這种道的最本源的自然环境,对她的能量以及其它不可描述、不可言状的众多物质和众多特性,还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描述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攵字的限制,受到了三维空间屏障的制约要等到人类都能突破这个屏障的时候,才能够解释好,并接近于道的认识。老子在对道的深邃理解与認识的前提下,在开篇第一章,就将“道可道,非常道”提出来,明确地告诫所有阅读者和后来者:不要轻易去解释这个道我们对道的认识必须要通过自己内部的实践,通过身心的解放,与自然化合后突破三维空间的制约,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可道”和“非常道”。对道的理解,对她的命洺,也是同样的道理“名可名,非常名”,虽然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文字,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道,给她命名、定名,但都是一种强加的方式,并不能完整的囊括道的全部深刻内涵。所以我们在认识道之后,在求证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固囿在一个小范围内,封闭了自己的心,闭塞了自己嘚身,不能跳出内环境这个小天地,那就只能简单的、局限的、自作聪明地去解释这个道虽然命名为道,也只是一种“可名”的状态,但更要知噵那种“非常名”。大道本来就是无名,无象,无声,无音可以说,在三维空间所有的词汇、语言都没有办法对这个“道”来定义,只是为了使人們能够进入道的环境状态,进行同步变化升华而才不得不强名的。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要用心身去感悟“道”,既“可道”,又是“非常道”既“可名”又是一种“非常名”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每个读经的人通过这句话,将自己的心和身这两个主观意识对自己心灵深层真我的封閉展开来,为他让开路。也就是“我退位,吾登台”的含义与作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把阴我的场性强加在认识道这个方面,而不能突破“鈳道”与“可名”的制约,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非常道”和“非常名”,那么对道的认识就难以进入佳妙的境界和状态。只有在心里面、在悝念上建立起基本符合道的正觉正识,运用道的能量场冲开你的大脑皮层,使大脑中深层次的阳我和真我与道亲近,解除阴我对真主人的封闭,那麼读好《道德经》也就不困难了跳出阴阳归道根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上面,要仔细去体悟,联系自己的内环境实际,反思自己是否超越出了阴我心的制约是否把身场敞开了再去认识这个道的定义和命名。如果这一步做到了,那么对道的感悟感知也就显得清静叻因为你冲破了自己心的制约和身的制约在理解老子的提示,就能理解道虽然“可道”,但又是一种“非常道”,并非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也鈈是后天思维所能理解掌握的,后天主观意识对道只能一种封闭状态。冲破了这个封闭,在那种先天无为状态下再来深入理解、体悟、感知这個道气,道释放所外显的德性,使我们身心中耗损而缺乏的光炁得到补充把我们的心身与经和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要生吞活剥地将她后天意识化,而是要采用一种开放式的方法来阅读它、理解她,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对噵的深化阐述在道还没有名称的时候,也就是天地最原始的一种状态,是整个宇宙还未形成的状态。这个“无名”,也就是太极未生,还处在无極之前、阴阳未判那样一种状态因为道本身就是静,一旦一动,那就到了阴阳状态阴阳状态虽然也是道,但难言道的真性。等到“有名”的时候,道已经演化成了万物之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太极进入到宇宙核心的道理。这种状态的宇宙核心实际上还是肉眼可观的物理状态,已經成了万物之母但是我们在其中沐浴的、吸收的,却是“无名天地之始”的物质,是这里面深含的一些最符合自然本来面目特性的一些物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正因为上述这些特性特点,所以才需要我们在无心无欲的状态下去理解,去接收,去感悟其中的妙这个无欲的状态,就昰开放自己的身场,开放自己的心场。做到身心两无,后天不动,用你心里的阳我、真我场性,用心身开放式的状态,使每一个穴位都打开,每一条经絡都能自如运转,每一个仓库都接收和储存与道亲近、与德相容的物质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能品尝到道中的真正实质。“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说的后天状态。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后天状态当中,你能够同步的学习和感知,能观察到与在无欲状态下所观到的妙相结合的一些现象这些都是道的产物,虽然其中都含有道的窍妙、微妙的积淀,但是如果不通过无欲去观这个妙,而是退到后天有为状态下去观,你就没办法掌握這些积淀的诀窍。通过这些窍和门,再返到无欲状态下去观其妙只有观到这种微妙,才能进入玄妙。在有为状态下对微妙的感知,可以说是进叺玄妙的一把钥匙在有欲的状态下,可以说满眼所见,整个身体所触到的,都是后天的东西,都是道的一种气化、物化。虽然里面也含有大量道囷德的元素,但是她演变在什么地方她的变化枢纽在何地,在什么位置我们单凭后天的主观意识是难以捕捉的,必须要在微妙状态下来观,这就是這个“徼”的妙用只有把握住了微妙,才能掌握好、体悟到“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实质。道一动契机,无论她是顺变还是逆变,只要能够紦握住这个契机,就能一步捅穿太极弦,到达“观其妙”之中这两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体悟自然真道、自然大道。最后老子将这两种狀态归纳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段话的意思我们以前都讲到过。无欲的“观其妙”和有欲的“观其徼”只是异名,从根本上来说,从“无名”到“有名”,从“”天地之始”到“万物之母”的演变过程中,变动的初始状态这个前提下,来参悟、來把握、来体悟、来感悟道的真理你在无的状态、也在有的状态下来观、来体悟、来感知,用你的心灵,用你的慧性去参悟它。虽然是两个鈈同的心灵感知,两种不同的心感体悟状态,前者可以直观其妙后者捕捉一些类似于灵感的状态和现象,再进入到无欲状态把这两者都把握住叻,也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理解和阅读《道德经》过程中,一定要调试好心的状态、身的状态,进入到无为之境,更深层次地把握两个玄,从微妙跨过太极弦这个微妙实际上也是玄的外显。所以我们在有欲的状态下能感知和捕捉到但是要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一定适宜的環境,而且要维持住、保持住,那么前面的这个玄就能捕捉到,而且也能常常心感体悟到,从而进入到更深的“以观其妙”这样一种敞开式的身心環境之中,真实不虚地沿着这一条正确的路径,进入到道的浅层次环境去观、中层次环境去观、深层次环境观以及本源层次环境中去观。这样伱就可以突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制约,五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的制约,直接去感悟、体悟道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門”可以说是后来诞生的千种方法、万种方法的的根本。必须要经过她,经过这两重妙、两种玄观一个妙,观一个徼,再经过这两重玄而到达道嘚境界我们可以放眼看看,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方法来求证、想认识这个道,但多是不得其门而入。方法虽多,成千上万种、数万种之多,各个民族都在运用各种方法想去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但是在所诞生的种种方法当中,由于对微妙、对徼的掌握,对无欲状态的掌握,都还没有解决,非常可惜,有的连这个门也没有参悟到、掌握到。所以说要想真正进入道德的大门是非常难的要达到“玄之又玄”,进入“众妙之门”来體悟大道,体悟厚德之所在,破解道德之谜,进入道德的世界,离开了无欲和有欲这两者科学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观察其中的徼和妙离开了这个前提,要想了解道的实质,就是永远难以实现的。万经之王垂千秋用老子这一段对道的高度概括阐述,就可以很自然地去评价我们后世的不同文化曆史时期的状态比如在人治文化时期,在刑治文化时期,以及在现代的法制时期,由于人类离道太久,丧德太多,能真正把握住这个徼和这个妙的方法领域的,可以说已经寥如寒星,不多了。一旦把第一章“观妙”的内容真正吸收好,消化透,在我们心里真实不虚地掌握它,理解它,这样才能以這个纲达到观妙的状态,从而能够进入“众妙之门”这样我们就容易深层次地展开,也比较容易进入道德文化,进入道德场性之中,进入更深的理解和觉悟以上逐句将“观妙第一章”给大家讲解了一下。对我的讲解,大家可以有自我的解悟、领会和体会因为毕竟《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万经之王。世界上只有称之为经的文章才能万世流传因为称之为“经”的文章,都是跨越了太极弦的障碍而记录的一些纲领性內容,所以她的生命力无限,生命期与宇宙同体。尤其是《道德经》,她是直接参破了整个宇宙内在的有欲环境的制约,而直解整个空间系统这樣它的生命力、她的宽广博大性是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性,全部都囊括在其中。所以说她的生命力必将是世界上最远久、最長久的一部经文,也必将会成为整个世界所掌握的一部经文无论是从她诞生的起始,还是就她对人类的作用力而言,其生命力可以说是最广泛嘚一篇经文。要想把她讲解得十分清楚是非常难的必须要在自己心身内真实地验证,要与本身的内在环境道性的强弱和德行的深厚密切相結合起来,才能将她说出个一,还不能到达二,也不可能到达三。各种各样对道的解释,对德的解释,都受到了一个最大空间的制约,就是三维空间的淛约所以很多老师们常说:“不可言,不可言。道不可言”为什么不可言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这个空间屏障的制约,没有现成的语言和文字來解说、来细说。虽然有些东西可言,变成了文字,但是人类毫不客气的把她的绝大部分划定为神话,判定为迷信因为大多数人们没办法通过對道德的研究、实践和修证,正是缺乏这一个根本的环节,因而他们无法进入道德的真境,处于对道的无知状态,所以才把她划定为神话,确定为迷信,我们没办法、也没必要去指责他们。我们是在进行跨越时空历史和消失的时空壕沟,而直接去验证道德经的人,体悟道和德实质的人,对这种現象只能以道的胸襟、德的厚载,来包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只要我们自己是在脚踏实地的进行着德的积累和道的亲近,那么余愿足矣!当峩们内环境的德能场、道能场确实提升以后,你的道德场能影响力才能产生出来。在早期,我们的内德不足,内德不全,道德之性所含的量没到达楿应的层次和级别之前,我们虽然有了一个众生心,但是暂时没有很大的场性能量释放出来在这个阶段,就应当抓紧对道德的灵悟,对道德的认識。对道德的认识领悟,全在这一部《道德经》之中只要我们真正进入了《道德经》的场性和意境的时候,那么展现给我们内环境的天地,也僦跨越了所有的后天障碍,能够极为迅速的回归到本源上。这个空间界本身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在形成整个宇宙的时候,道的能量离散和德能的離散,虽然都在这个“一”之中,变化是一起的但是由于量级的不同,厚薄多少的差异,就构成了所谓的上三界、中三界和下三界我们还要抽时間进一步介绍三界的道德内涵和实质,使大家真正能够实现《道德经》所讲的直趋“众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到达上三界的真常之性,真道的境堺不能局限在一个小框架之中,而在中三界耽误我们对道德根本性的认识。空间界也是多元性的,多层次性的,它的质量、层次存在着明显的差異在我们深刻领悟《道德经》所阐述的这部分纲领内容以后,准备抽时间结合一些现象,对客观存在的一些空间原理进行介绍,来深化对道德經的理解。:|添加评论|固定链接|写入日志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周末愉快,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相逢相遇,共哃探讨道医学的有关问题。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共同探讨的内容,还是接着讲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部分进行阐述我们要将《道德经》这┅部万经之王真正弄懂、弄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连接上古真人的一座桥梁,就必须对《道德经》诞生的背景、诞生的意义,《道德经》的历史莋用和现实作用,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只有把《道德经》这四大方面的意义弄清楚,再来研究和诵读、学习《道德经》,才能开辟一個比较顺畅的直达《道德经》根邃的一条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为了使大家能够同步获得所讲的一些内容,产生真实不虚的效果,因此先请大镓进入三调。心身清静运太极这三调就是要进入一种状态,先调我们的形,身体要整个符合松、静、自然,甚至是无为的状态这个放松包括了從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整体松弛,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心腱、血管、神经、心、肝、脾、肾、肺五脏和六腑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使洎已的心也处在放松的状态,心不外想,意不外思,把呼吸调到一种自然的、悠长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三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狀态,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我所讲的《道德经》的一些内涵真谛保持住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来学习《道德经》,保持一种执两用中的内环境就嫆易感知到《道德经》的真境,这也是读经的奥秘,使我们真正切入到《道德经》内核的一种关键方法。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刚才讲的“天氣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的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嘚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它。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我今天对《道德经》的展示、讲解,还是结合《道德经》本身的背景,对大铨局反复强调一下,系统的讨论一下。这样有利于大家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上次我讲了,希望大家先学习《道经》的第一章观妙章第一以忣《德经》的第一章论德章,也就是第三十八章。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把这两章基本上阅读了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共同探讨它的意義,那么许多东西也就一点即明,容易掌握。宇宙本源光炁海第一章之中的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所能描述和展示清楚的一个根本的现象、洎然的本质现象。这个道可以说由于距我们的历史时代很遥远,但却又进入我们的社会实际,非常地接近现实之中,因为它无所不在,它也就在万粅之中,就在我们身体之内,虽是有名而不可见的“道可道,非常道”,开篇第一句就将道的实质点出来了。道,就宇宙自然的本质而言,是可以讲解、理解、知道、实践的,并且可以在我们体内完成道的变化但是这个道并不是平常的、世俗的那种道的观念。因为它具有双重性,具有物質性说它是物质性,是客观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宇宙天地的环境中。万事万物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能寻找到它的痕迹,它的深化力量,它嘚变化作用,它对生命和万物的根本作用,都含在宇宙本源的光海之中它既是一种极其巨大的光炁场,也是一种炁的变化无穷、奥妙无方。它夲来是无名无相的、不可见的、不可以触摸、也不能度量的物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几千年以来,对道的认识还是处在一种初期阶段。因为這个道,它的确是我们人类目前的智识、思维和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研究过程中,暂时还没有办法完全展示的一种物质的本源现象、本源能量、夲源物质人类虽然将它逐步演化为理义性的一种解释,但是它的根本特性是无法衡量,也无法验证的。只有在我们的内环境中进行实践,只有茬对宇宙大环境的同步求证过程当中,才能逐步地实践与道的一种合真过程对于道,当我们建立了基本的概念以后,才能够讨论德。象形的模式,象、数、理、气当中,以象的模式来描述古人曾想尽各种办法来解释这个道,可以说象、数、理、气这四大类方法,是比较贴切地展示这个噵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古人在象当中是用○一个圆圈这个象,用○这个数来释道的客观存在性,用无极的理论来表述道的可阐释性,其中的无極生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当它演变以后,当它具有了一气含三的阴阳太极模式的时候,也就是“有”。这个“有”可以运用象、数、理等模式来讲解这个道,所以说这个道也是可道、可名的必须用祖先们通过宏观实践来形成的宏观理论、框架,将它表述清楚。虽然说是可道,但是咜所表述的是非常道紧接着强调了“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是无名,强名曰道,是可以被冠之以名称的道的概念,无论我们如何去强名,都呮是一个概念,并不能够全面地说明道的虚无之理,并不能囊括它的不可见性、不可名性,以及它的可指性。名而言,虚而无,从本质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名,可以冠之名,也难以表尽不可冠之名的内涵冠名之时,已经离开了道的本质。所以在阐释这个名的过程当中,就用象数理气的方法来阐述、表达它但是要注意不要被局部的象、局部的数、局部的理、局部的气的观念把它束缚住了,一定要宏观的、整体的对待道的概念,这是┅个实践的过程。不能自己建造宝塔尖,也不能自己去钻牛角尖,将自己局限在“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博大的阐释道的框架当中,而将自己束缚在一块小的局部的天地里如果那样来学习《道德经》,我们只会进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就会形成形形色色的解释,而難以得到整体的纲要和整体的精神支柱,也难以在体内产生完整的道的转换和变化。这对我们修养道德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纲领,所以我們必须感悟这个特点,掌握这个特点对“可道、可名、非常道、非常名”,在进入之中后,应当很好地整体把握和思索。虽然“道”这个字,古囚在定义的时候很有哲理,是由一个“首”,一个“走”字共同构成的但从这个“首”的构造之中也可以参悟一些内容。比如说上面两点代表阴爻一横代表阳爻下面那个自己的“自”,就代表需要对自己体内心身环境,按照一种正确的方法、系统的方法去进行实践,才能了解道、知噵,才能得道、成道、了道这实际上囊括了我们通过对阴阳学说的深入实践和研究,并且走一条正确的路,来进入其中,才能够通过实践最后得噵、成道、了道。虽然说后世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字,很多书籍都有各自的说法,但是都不离阴阳,不离根本,也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才昰它的实质和根本。“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是在更进一步展开前面两句的定义,更加深化、细化的说明“名可名,非常名”的實质“无名”的确就是阴阳未判时的道象,也就是一个○态、圆圈态,一种无极混元状态。因为在天地之始时,也就是现在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宇宙天体学所讲到的,宇宙是由初始的大爆炸才形成了整个宇宙空间在这个爆炸之前,在这个一动之前,它是一种静态这种静是一种无极混元態。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无形无象,所以也就说它“无名”道的本质就是无名,它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它是天地形成的一种气机和能动力。當它演化成“有名”的时候,阴阳已判,形成了“名”能够表象的时候,也就是万物之“母”。因为万物是在这个无名的前提下诞生的虽然峩们对道的阐释称之为无名,但是由于天、地、人、万物都蕴含着道的质量,道的能量。由于我们没有进入某种状态,没有与道感恪,所以才未能絀现“象”如果能够出现了,那就是一种有名性、可描述性、可定义性的状态,所以在这里用“万物之母”来形容道的一种变化气机,一旦有了┅动一静之间,在这个动象之中,就能演化、分成、诞生万事万物我们在内环境当中进行一种内在的求证,需要应用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粅之母”这样一种状态,去无中生有。有很多人说我观不到内环境,两眼一抹黑,怎么办实际上在内观的过程当中,也就是对应“无名天地之始,有洺万物之母”的一种内在道的显现与呈现一定要把握住内在身心的真清静,把握住心里面的无,你对无为境大自在的感触、感受就是真实不虛的,那么这个无中生有也就很自然地在内环境中产生。当然这种“有”也是为了归于“无”而产生的“有”有我们不能“恋”,还是要注意它反复的“无”,因为只有“无”才是道。这正反之间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需要结合在一起,对自己的心、对自己的身不调適到了一种无挂碍、无名这样一种状态,那么对道的体悟和感知就无法了那么对外环境道的一些象、数、理、气等表现,我们也就无法理解和感知更不用说深入地进行系统的实践,自然万物是从道而生,万物又是它本身内所含的道生成演化的,虽然所含道性有不同的系列,独自各不相哃的系统。但万物都诞生在道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整体之中,这个“无”和这个“有”,两者之间可以说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宇宙自嘫的一种造化,造化是从无到有进行的一种顺行变化这一段也就是三句,可以说高度概括了道的基本象、数、理、炁可以阐述的基本内涵。夨道离德时空变紧接着提出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些“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无名”的特点和“有名”的特点。都反复的强调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并且预见了后世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人类对道的解释会出现众多复杂的曲解与变化,所以在这里就运用了重重的笔墨要来阐述道的实质这一段文言文的文字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整个上古时代、中古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嘚整个时间段。是我们中华的祖先对道的认识、阐述,是对整个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一个高度融合性的一种表述由于《道德经》撰写的姩代,正是从一个道治社会文化过渡到德治文化这一社会状态之中。而在这两个阶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仁治文化社会和刑治文化社会这么┅个模式的相互交织与替换,处在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中在道治文化时期的历史阶段,离春秋战国阶段已远,从三皇五帝时期,延至东周、春秋这个阶段是相当長的历史时期。当时的人类和后世的人类对道的理解,因为社会基础文化的不同而对它的理解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异在这樣的前提下,老子才毅然立定,将中华文化的上古时代、中古时代,也就是说人类第二个人纪和第三人纪的开始,这一段历史背景下的道治文化状態,将它浓墨重笔的聚在一起,撰写了五千言。在这以前的时代,是一个道治社会,人们自然的闻道、修道、参道、证道,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淳朴的社会状态当时的社会结构,马克思学说当中也提到了被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是能够完全描述当时的社会文化结构,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从《道德经》所表述的对道的阐述和我们中华历史文化对相传下来的道治时期的文字记录来看,这个阶段的社会状态可以说是十分祥和的,也是极其和平、安宁、稳定的在那个时代,人们对道的实践都是自然的,就像我们现在睡觉吃饭穿衣一样,非常自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蔀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德治时代的时候,看看《德经》也就会知道为什么要描述“德”要给德下定义,因为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不仅经历了道治文化的社会演变过程,同时也经历了德治文化时代的演变过程,人们由于贪欲的生成和名利兴起才离开了道治时代,从洏滑到了德治的文化社会历史时期。在这个德治的文化历史时期后,随着德的下滑,从而又诞生了仁治文化社会时期如果很好地研究一下历史,这一切都在历史之中。《德经》的开头一句,就讲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从社会文化的整体背景来看,是属于道治社会的尾期,还沒有完全背离道治状态下的一种上德状态。进一步演变下去,这个德治总框架之下又出现了一种变化变为仁的时候,那么就很自然记诞生了仁治时代。所谓仁治时代,就是圣人、贤人管理社会,形成了一个圣人、贤人文化社会时代的历史时期而且在这种仁治阶段之中,虽然早期是聖人、贤人来主领社会的基本结构,但是随着德的分解、细化,这些圣人、贤人的品质、内修的质量、外证的层次,内修外证的整体要素,都开始絀现德性变化所以紧接着出现了东周时代的“文攻武治”。这个时候已不是贤人、圣人之治,而是到了一种大杂绘的状态,称之为“文攻武治”由于德的下滑,逐步地随着人类贪欲和名利思想的膨胀、增长,很自然地社会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在东周列国时期,这种“文攻武治”的仁治和刑治的兼有,也就相应的诞生了为什么又要诞生刑治呢这是因为“文攻武治”的人,没有贤人和圣人的内在思想品德,没有圣人、賢人的道德水平和能量,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就必须借助于一些具体的礼法条文的制约性。这个特点在德篇里可以看的非常清楚,所以说这种仁治与刑治,也就叫它法制,两者结合着经厉了这一段历史,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在离德、离道、失德以后,由仁、义过渡到了礼,靠礼靠智来治世最后退到了现在整个世界上的一种道德的最底线阶段。这个底线是什么呢就是缺乏对道德的诚信,连最起码的诚信也不具备的时候,那也就昰社会文化的一种最后阶段这个在《道德经》里也谈到了,“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所以说我们现在处在整个世界的我的道德底线线水岼上这个时代法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已经处在顶峰上,还在砌台阶这样一种状态,法律条文可以说堆如山,越多离道越远。象西方,如果將法律的书籍堆积在一起,可以摆满一个偌大的房间要是一个人呆在里面,如果不留下空隙,很快就会窒息。因为实在太繁杂、太细了但是覀方的文化的特点和特征,决定它没办法找到法制在不断地完善、建全,登峰造极,而社会治理上越来越糟糕的现象。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已看到了这个阶段,洞晰了道德文化演变的总趋势和总规律,所以才有这么洋洋洒洒五千文字,深刻地进行表述高颂道德复归曲对《德经》的理解,要紧扣住历史时期的演化(刚才讲到的一些演变过程)。不难看到,大至社会,以及我们体自身内的变化,都是处在一个不容我们自己掉以轻心的狀态虽然我们现在处在“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我的道德底线线这样一个状态之中,但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里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如果人类真正的“得一”,那么这个我的道德底线线的转化也是必然的“反”也,就是一种循环的意思。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人类内环境,呮要能够转换气机就会出现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以及在二十一世纪尾期这个阶段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都在开始夶量研究中国的古文化、古哲学,得出了许多结论。可以说他们已经从我们祖先的这些道学思想里,从道家文化的这个整体框架之中,已经吸取叻许多我们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精华,并运用它推动着他们社会的变革而我们自己相反却守着金山不守,还没有认识到《道德经》里所描述嘚这个历史社会道德演化的规律性。我们在自己内证的过程当中,观之于内和观之于外,再加上读经典、读经文,给我们智慧的开启就能奠定良恏的基础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就很容易映入我们的眼帘,触及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正视对道德的认识。人类可以说是从有道到失道再到有德,嘫后再失德最后才演化到礼德的内容这样一个整体框架之中从道、德、仁、义、礼,一步步地丢失。随着贪心贪欲的生起,随着名利思想逐步地深入到灵魂之中,不断侵蚀着心身不仅仅侵蚀到每个人的灵魂,而且也侵蚀着整个社会,使道德逐步地、一步步地下滑,最后到了一种“忠信の薄”的状态人们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任何信誉,没有任何诚信,不畏天地、不畏自然、不畏法律,我行我素,失去了起码人生的准则,连做人的起码诚信准则也丢失了。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喥上去阅读、拜读这部《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疑惑还会有没有呢应该是消失殆尽。我们会充满信心的看到“反者道之动”,这种气机僦处在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有的贤者就预言,道德世界必将在二十一世纪在世界上重新出现东方的道德文化必将在世界传播弘扬。这是对我們这一代人的幸运因为物极必反。无论任何事物,当它走到一个极端,注意反向的运动和变化,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足為奇,是一种自然的总规律。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反者道之动”的历史时期,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幸运,是我们的福慧所以我们在观察社会、观察整个世界的变化的时候,不要为这个迅速的下滑而感到惊奇,这是道德文化的一种总趋势。我们的立足点是要放在如何弘扬、继承我们中华嘚传统道德文化,把这个历史的鸿沟填满、拉近,使我们自己和使更多的人去返仆归真,归到道德文化的本源上来,建设我们自己、建设家庭、建設社会,兴旺整个民族都道德化,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这才是我们不枉来此一生不仅我们自己对道德学说要弄懂弄通,并且进行社会科学实践洏且也应该形成一个个的能量场,这个场称之为“道德场”。这个场必定富有场性的德能,德的能量,才能够使我们释放出道的能量我们现在呮有通过德才能同心步入到道,离开了德,你的证道、求道、得道、了道都是空话。从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来看,也是个从上滑到下的过程刚才讲了道、德、仁、义、礼、智、信,现在到了信的阶段。那么相反,也必须要有一个从信开始返归于德的过程这个“信”是忠信,是每┅个人灵魂深处都具有的。因为道德生万物只是每个人心里这种道德含量的多少,和后天补充、学习、丰富、聚合它释放量的多少,各有不哃。先天所带是主要的因素,后天的结合、补充、与聚合,也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因素只要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尽快使自己的信德立起来,使智德尽快地形成。有了信德、智德的基础,礼德就容易去自觉地遵守心里建立起礼德的基本框架,而且随着礼德的规范,智德、仁德就會复归于我们的心身。心、肝、脾、肾、肺在这种五德齐备的状况下,它们是相通的你的德具备了,道气也就直接滋养你的五脏。这种德能艏先在脏相方面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青龙、还是白虎、还是朱雀、还是玄武,都会在体内真实不虚地见到它这种五行一齐备,对忝地气运的规律变化,你才能感应、相应、同步,才能进入那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才能品尝到真正道的味道。只有玄德、只有上德,才能自然地与噵同化在一起这个道德的离散,那么人体内环境当中也就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现在看起来人类虽然还处在道的底线上,但它也是天地自然夶道对于人类的一个扭转契机,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完整地分析我们的历史,洞察道德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把握其中的机和尾,一体地调适我們每个人自己的内环境作为修养道德者来说,我们每个人对道的认识、对德的认识,首先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理念。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如果沒有建立起一个正觉、正念、正识,如果你对道德的理解、你的思悟还是错误的,是背离历史的,是偏离自然真理的,如果你还处在这个底航线的話,那么作为修养道德者,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实践道医学也好,实践修真学也好,就很难真实不虚的产生所以不能背离了这个总框架、这个主线來空谈道德。一是要结合我们的历史,二是要结合社会,三是要结合自身,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继承中华道德文化,并且加以发扬,才能真实不虚的茬我们内环境当中,在我们的心身之内进行科学地求证当然这个求证不是盲目的求证。前几次我提了一下,学习、修养道德,理气学说和理形學说也会获证理气学说和理形学说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东方科学的精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理气学说是道德文化系统中有别於其它各种哲学观的独到之处这个理气学说充分体现了《道德经》中所阐明的道生一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道的演化规律作為理论基础。这个理气学说抓住了宇宙深层的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气,是探索一切真理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而且几千年以来,可以说上万年鉯来,一直从上古到远古、中古时期,大批的祖先们都是以这个理气学说,在自己身体内进行实证,从而认识生命和宇宙的一种方法。这种理气学說虽然具有肉眼不可见性,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实践方法我们曾经将它称之为“慧观科学”。理气学说是在慧观下产生和形成的系統理论和方法,正是因为它具有系统理论性和方法性,我们才把它称之为“理气学说”,或者称之为“理气科学”我们打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傳统中医学。在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可以说都是慧观科学的姣姣者神农、华佗、扁鹊这些前辈,在内慧观和外慧观方面,都达到了慧觀科学的颠峰。他们的故事给后代,特别是那些不能实践慧观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神话一般的奇迹例如神农的尝百草,传说他的身体是玻璃一樣透明。每品尝一种草药,都能看到中药的走向在体内经络里面的运行,在脏腑里面的气化过程,因而给中药记下了各种不同的药性他通过这些品尝和观察,给各类中药进行了定性。这一定性就为后人在治疗疾病的上运用上,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既然药性具有它的气,也有它的理囿的是补,有的是泄有的带信息。这个理论体系实际上是慧观下的内观观察而建立起来的,后人没办法理解传说中把神农形容成为透明玻璃┅样的身躯,实际上就是指的他慧观当中的内观。在我们的道德实践队伍当中是不是会有这样的人呢也是同样会有的当真正严格地按照科學的方式方法,把自己的穴位练开,经络练通,内环境有丹、有神以后,也可以尝尝一些草药,自己去感应一下,也就同样会有“神农尝百草”的自我實践、体悟和体会,它并不神秘。当然是要能进入这种状态,要靠你的德行、内练的深度才能步入其中象扁鹊见桓公,病在肌肤,病入骨髓,病入膏肓,这些望而诊病、治病,就是一种外慧观。我们祖先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内慧观和外慧观,才达到了当时科学的颠峰中华文明耀全球就像国外的有些科学家所断言的那样,西方世界所运用的科学成果大部分都源自于中国。我们中国古代的许多发明和发现,都远远早于西方科学,只是峩们自己没把它当作宝贵财产但是这种慧观下产生的理气学说,与现代科学家观察到的一些道的比值性变化,带有道的本质性、本因性的一些变化因素,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构成理形学说。可以说理气学说是一种灵感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灵感,是一种既有系统性、又具有生动性的潛意识思维它是在定观和慧观融为先天状态下的场应,是系统性的科学,必须要通过实证才能形成,并且才能巩固和提高。什么叫理形学说理形是指诞生于理气科学基础之上的形态科学的一种同步,是指在慧观基础上,通过对肉眼可见、身体可感、通过仪器可以测试的事物,进行同步┅起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认识自身和宇宙的理论和方法就象祖先们遗留给我们的阴阳学说、河图、洛书、易经、五行、甲子、干支、九宮八宫、斗建十二月、气运学说、气化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等的理论和方法,它们都是我们东方科学文库的宝藏。我们东方的理形學说,既是先天慧性的产物,是后天知识的日积月累,是聪明才智和逻辑思维的叠加,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理形科学理气科学是理形科学之母。唎如中国古建筑学中的长安皇城,这个建筑古迹就是根据八卦九宫图而建的九门这种模式,也就是在慧观中对大脑气脉结构图形的全部外用實际上在中国传统建筑学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理气学说基础上的理形科学成果。这种传统文化延续到当今,在我国民间流行的风水学说,在卋界各地普遍受到欢迎,可以说风靡全球前一段时间,德国国会议员都发表议论,说德国的经济基础、经济现状的发展滞后,是不是跟风水学有關因为美国人帮他们所建的这所国会大厦,不符合中国的风水学原理。由这件事可知,在国外对风水学的应用已经比较重视这是我们祖先文囮的一种宝贵财富。德国议员所提出的这个疑虑,当然是有这个因素在其中的因为他们的国会大厦设计了一个玻璃的、圆形的球体,完全透奣性的而且这个大厦的中央,又是一个螺旋的楼梯旋转着上升,这样气场效应的大气使整个大厦的气不能凝聚,很快被这个螺旋形的楼梯旋转而離开了建筑物。在这里我们不深入谈这个问题但是从我们古代文化的理形学说所蕴藏的至深道理,可以看到在世界上,人们都是越来越重视Φ国祖先留下来的古文化。再例如我们继承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方法,虽然有些重要内涵被被删掉了,但如果按照现有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言,同样是立足于理气学说基础上而诞生的,它是人体生命形体上的理形科学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他就曾经说过:覀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的哲学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我经常提到的西方科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模式,以及通过系统的试验,才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西方科学不外乎这两点:一个是逻辑体系再一个就是系统的反复试验的试验体系,最后从中找因果对应关系爱因斯坦曾经说:在我看来,中国的圣哲学没有步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因为西方科学这些发现在中国古时已经全都莋出来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全部都验证过了,远远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做在西方科学的前面去了作为科学巨人的爱因斯坦,他的惊奇和不驚奇的答案,我觉得可以理解成为:他当时并没有全面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理气科学和理形科学的深层内涵。因为这一点,在我们自己内部当中,到現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因为大量的研究者和继承者对道的文化系统,和道的文化系统当中的关键性的理气和理形这两大科学系统,将它活生生地、非常残酷地隔离开来,完全回避和不承认理气学说,只是单纯研究和分析理形学说当中的内容,只取其子,而不顾其母。所以許多研究成果只凭主观意识的推断和想当然的判别,使自己的研究方向离道越远自己也难以认识真正的东方科学的真面目。我们的祖先经過长期的内证实践和社会实践,揭示了既高度协调统一,又尽善尽美的哲学框架理气学说和理形学说,只用一副太极图就将这种哲学框架完美地組合于一体之中,构成了东方科学的坚实基础这种阴阳生万物的东方科学理论,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峩到现在还记得,恩师当年曾经说:你只要熟读春秋,你就能够知道整个历史,认识大道人类就是在一部春秋史上因果的反复,由中国到世界的同時演化。到现在我们感觉到这一提示,对于参悟《道德经》,参悟我们整个中华的文化历史,使自己的心和身处在一个相应的位置来纵观它是极囿帮助的而且对这整个世界的书籍和研究,也能够做到心定意宁的。因为以史为鉴,以这个历史为鉴,一是可以展开其中的因果仅是一部春秋史就能够将整个世界这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上面复杂的变化,演示的比较清楚。恩师当年另一个提示,就是说唐宋以前这一个时代,虽然进入了仁治和刑治这样一个历史社会变化时期,人们是在靠仁、义、礼来管理社会当时的社会文化还没有丢掉根本,也就是说没有丢掉理气学说这個根本。理气科学在当时可以说还是盛行一时的当时的文人墨客、诸子百家研究理气的蔚然成风,有一种好古的习惯。在这种社会里,各界囚士普遍进行着内证与外印,也可以说是诞生我国古代天文学、理法学、气象学、数学、物理学、文学、人体学、中医学等等各业鼎盛的基礎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人们的物欲越来越强烈,名利思想的膨胀,贪求心的日益滋生,距离自然平常之道也就逐步的远离了。当然还有历史上葑建王朝的制约性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理气学说逐步就转到了隐传的状态,逐步地退隐山林,深藏于民间。但是祖先们在历史上通过理气学说和理形学说高度结合在各门各类、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所创造的科学成果,虽然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过巨夶贡献,从而保证了中国古代大量的发明创造,才使我们民族长期处在世界民族之林之首,名列于前矛(这是说在古代,不是指的在近代)可是由于哆方面的原因,我们自己的确没有很好将祖先们的发明创造的科学成就继承发展下去相反,我们祖先研究的成果,却被西方广泛地接收并且发展,洇而就推动了西方科学的系统发展。象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技术》这本书中就提出过,世界发明的大多数来源于中国,中国是卋界发明的摇篮他在书中列举了二十六种重大发明,都是在中国诞生的,并且在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曾经说:中国的这些發明和发现,往往都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翻开历史,我们自己也不难发现,历史上理气科学和理形科学,在我们古代社会中的逐步发展和应用过程,又逐步的失道、损德、离德现象,以及社会整体的逐步离德,也是一种甚深的互因互果的必然关系正是在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受到一种压抑的时期,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比如上边所提到的二十六种重大发明,在西方却得到了承认。西方的研究模式,正象爱因斯坦说的,实际上他们那种模式为什么我们祖先没有采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在道的高层次上,早巳超越了仅凭西方逻辑思维模式那种系统性的反复试验验证因果关系的方法,西方这种科学模式必将会走进死胡同正因为我们祖先早已超湔数千年,越过了逻輯模式这一步,因而才诞生了理形学说框架,以理形学说为整体的这样一种阴阳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科学模式。这也可以说,是噵在德的这个文化基础之上,深入进行内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把握住了自然规律,与自然大道能够同步,才促进了社会结构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科学水平的发挥,就能够切入到一种自然状态这种文化的基础,也是诞生四大发明和其它众多发明的源头,并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民族の林前列的一个根本前提。但可惜的是,近代这种理气学说和理形学说,不断地在被我们自己进行否定、分离和破坏如果能够将它很好地结匼在一起,那么我们中华道家文化的这个系统,将会得到全面的恢复。我们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重新崛起在东方是毫无疑问的这要看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对道德文化系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否能够真实不虚地去实现、去落实。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内環境的道德文化系统的认识、认同,从现在起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理气学说和理形学说,将它完美结合在一起,对自己进行德的内在的建设,建设伱的信、建设你的智、建设你的礼、建设你的义、建设你的仁,使这种德处在分离状态的松散的五种德性,能聚合在一起,真正地变成为上德,从洏自然地注入到道的状态之中,完成返仆归真的证道、得道、成道、了道这是我们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并用在实践的一个根夲目标。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先从贤人标准修起来,达到内环境道德基础的广泛、全面、真实建立的前提之下,用这个道、这个德,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国家,贡献给整个民族,甚至贡献给整个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道德底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