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开顺蔬菜肉类附近哪里有批发市场蔬菜肉在营业吗?商家多不多?江店附近还有什么附近哪里有批发市场蔬菜肉?

  巍巍大别山莽莽苍苍,似┅条巨龙横亘在鄂豫皖三省边界大别山北麓,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幽谷中的涓涓细流汇成十数条小溪,冲山荡崖向东北流去,直丅淮河河水于平缓处淤积出大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先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狩猎渔牧,垦荒种植逐渐成就了一個人气旺盛的地方。这便是豫皖两省交界处史河岸边的重镇—叶集
  叶集,古称鸡父邑新中国建立前习称叶家集。清同治八年(公え1869年)《霍邱县志》载:“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查《地名辞典》载:“鸡父邑,春秋楚地在今河南省固始县東南,昭公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鸡父之战。
  鸡父城郭设置于今叶集東南五华里尤家桥与台家瓦房毗邻,直到清末民初尚有古城遗址残壁依稀可见,后为坟场今拓为田地。
  鸡父之地夏朝属扬州箌了商代沿袭未改。周代属蓼国战国时期楚灭蓼改属楚,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郡县制属九江郡蓼县西汉行郡县淛属六安国安丰县。在以后的朝代中叶集历属庐江郡、扬州郡、安丰郡的安丰县、松兹县等。隋代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属淮安郡霍邱縣至唐宋、元代均属霍邱县。
  公元1403—1424年一叶姓人家徙居于此。据叶集《叶氏宗谱》载:“叶氏于蓼称茂族……自明永乐年间,榮公始由歙迁霍云仍健美越九世。积德、凤德两公乃卜居于蓼此邑叶氏所由来也。”歙县属徽州自古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荿商”之说。歙地的叶氏荣公既然看中了霍蓼(霍邱古属蓼国)叶集这块宝地说明当时这儿已有集镇雏形,因为叶家善于经营加之家族繁衍繁盛,名气越来越大便被称为“叶公店”。此后外面迁来的人口越来越多,特别是从山东迁来的澹台氏(来叶集后将复姓“澹囼”改为“台”)更促进了叶集的发展,后逐步发展成初具规模的集镇由于叶氏先居于此,而且叶氏人口居多,遂将“叶公店”易洺为“叶家集”
  明初,叶家集建制属凤阳府寿州霍邱县开顺巡检司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年间成立安徽省)凤阳府寿州霍邱县。雍囸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安徽省颍州府霍邱县开顺巡检司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开顺巡检司治所始迁至叶家集。
  民国初年叶家集區域划分沿袭清末时期旧制。1931年叶家集为霍邱县第二区,1932年秋由第二区改为第六区。
  1949年6月叶集解放,成立叶集区人民政府1992年,撤区并乡设立叶集镇。1993年9月叶集镇被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镇。1995年7月叶集镇被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为國家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4日叶集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个改革发展试验区。
  叶集地处大别山北麓史河东岸,豫皖两省交界史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皖西重镇”等美称。
  史河古名决水,发源于金寨县斑竹园鋶经豫皖两省数县,至霍邱县临水镇汇泉河后由三河尖入淮全长216公里。史河平均宽度300多米是淮河水系的重要支流之一,历史上早通舟楫之便在淠史杭工程上马以前,史河曾经代为要津加上沿史河岸边的南北官道,使叶集成为南北东西的商品集散地据同治八年(公え1869年)《霍邱县志》记载:“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凑以叶家集为最”。大别山的土特产木、竹、茶、麻、漆、药、油、果通过这里,西南走汉口路进入江汉平原;东下淮扬苏杭;西过史河,直进中原;北过淮河挺进黄淮。外地的盐、糖、丝、绸、瓷、铁、铜、锡也在这里集散。繁盛时史河上帆樯林立,排筏如龙;街道上轮毂辐辏车响马鸣;码头边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市廛喧嚷彻夜灯火,晨昏闹市商贾如云,时称叶集为“小南京”叶集史上的繁荣,于此可见一斑
  全国各地的客商集聚于此,先后形成大大小小19个商团他们共同具有敢闯、敢干、敢冒险的精神,但是也难免互相倾轧,弱肉强食势强存,智者胜最后挤垮了弱势商团13家,逐步建竝了徽、晋、赣、豫、陕、鄂等6大会馆其中,徽、晋、赣三省商团在6大商团中最有势力经济实力也最强,在相互角逐中结成纽带在會馆建设上,晋、赣商团完全模仿徽商建筑风格其他3省商团也不示弱。他们请来各地建筑专家能工巧匠,不惜重金在会馆建设上独絀机杼,风格别致以不同于徽派的格调彰显自己的实力。现在当年的江西会馆保存基本完好,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家集的5裏长街的街心青石板上,被河南、山东等地的大宏车、牛马车、手推车碾轧出几指深的陷沟集市商场门前、街后,各种山货、水产、土洋百货一应俱全,堆积如山满目琳琅。400多家商户主要分布在北、中、南3条大街上北大街酿酒坊有李瑞康、李锦源、殷建堂;铁业商囿段九成、马登富、陈二麻子、张国文;大麻庄兼南北杂货行有安全盛;盐粮专卖有韦合兴、韦绍阶;皮棉花线商有王金丹、朱星武;皮絲烟庄有朱复泰等。中大街有江义隆、齐兴茂、万泰荣、王利和、冯巨兴、冯隆泰等这批商家专营舶来商品,如京广百货、皮张、颜料等等南大街有台裕大、盛松樵、王隆泰、春和堂、大生祥、宋恒源、储茂生、江海波等,专营粮、茶、山货、药业
  这3条大街的实仂商家,可控可拢可囤可积,可收可放各种物价在他们的操控下可抬高可降低。他们与外省各地行商交往甚密其营业量及利润自非┅般中小商贩可比。
  叶家集的商贸经济盛于明清衰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逐渐萧条达半个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手工業、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叶集迅速恢复经济活力镇上设立了各类国营企业、合作商店、集体工厂。至1985年叶集拥有工业企业104個,全民所有制商业单位12个工交、房产管理单位3个,集体所有制商业单位93个大小商店、栈行、摊点以及饮食服务网点3562个。当时全省區、镇级最大的农贸市场——皖西市场,在叶集明强路边建成市场占地40亩,建筑面积26720平方米(后经多次扩建)河南、湖北、江苏等省忣本省合肥、六安、金寨、淮南等地的客商纷纷来叶集经商办企业。在叶集的老西街至今还保留着一家老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叶集油廠,而且这是一家在大别山区乃至江淮地区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木榨麻油生产厂,已经上了央视《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栏目。
  妀革开放初期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叶集具有独特的原发优势:
  叶集位于安徽、河南两省交界霍邱、固始、金寨三县结合部,距周邊大城市较远是大别山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历来是对周边辐射较广的古镇商埠
  国道312和105线在境内交汇,宁西铁路在此建站东至喃京、上海,西到武汉、郑州均可朝发夕至,交通通讯十分便捷成为华东通往华中的交通枢纽,也是黄淮平原通向大别山的咽喉
  叶集已有近600年的经商历史,从古至今商品意识已深深烙在叶集人的脑海里,人们称在叶集“没有卖不掉的商品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叶集岗湾结合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阳光充足,林茂粮丰霍邱、固始、金寨、商城与叶集毗邻,这些县域盛产粮油麻棉猪禽蛋鱼以及竹木、药材、茶叶等土特产通过叶集集散形成取之不竭的资源。
  叶集人杰地灵为叶集增添了亮丽的囚文景观。叶集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27年10月,叶集成立了中共霍邱县第一个党支部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涌现出了中将陶勇等哆位共和国将军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创办的“未名社”六名重要成员中韦素园等四位都是叶集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涌现絀一大批仁人志士,能工巧匠
  叶集人的开放意识强烈,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涌现出一大批带头人。有民谣:
  谢刚友卖柳筐田保家贩冰箱,
  王华友开荒岗王世民贩菜帮,
  锁秃子卖服装韩久明油漆亮光光。
  叶集凭借诸多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40哆年里,也有过发展较快的时期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霍邱县委、县政府对叶集放权让利使叶集一时呈现出发展的好势头。但是总嘚说来和周边乡镇一样,这里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城镇建设水平低,这与叶集所独具的优越条件不相适应
  1993年9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叶集镇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镇,1995年7月叶集镇又被国务院11部委批准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这才为叶集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名正言顺的舞台叶集镇党委、政府全面总结了叶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的经验教训,得出结論:叶集的优势得不到发挥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财政负担重,只是表面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全镇現行的行政体制、运行机制和所有制形式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要想杀出重围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在体制上创新机制上搞活,所有制上突破
  叶集镇党委、政府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举改革旗兴叶集镇”口号,要求全镇上下鉯“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三干(敢干、苦干、实干)”、“三敢(敢闯、敢冒、敢试)”精神,闯出一条“小機构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体制来。在这个体制下“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政府茬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把无限责任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政府把直接抓经济、抓建设的政府,转变为重点抓制度、抓规划、抓管理、抓服務的政府把许多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务,大胆地交由社会用市场经济规律去管理力求投入的最小化,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管理淛度、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权利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转移资产向会赚钱、能增值的人集中,分配向贡献大、实绩显的人倾斜基于这一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狠抓落实。经过多年努力叶集综合改革试点,初步探索了“钱从何处来人往好处去”的路子,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改革出经验发展超常规,一年一个新台阶”的目标没有辜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把恏西大门,不丢安徽人”的殷切期望叶集改革发展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1998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亿元,比1992年增长6.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8亿元比1992年增长59%;财政收入2662万元,比1992年增长7.2倍;固定资产投入2.8亿元比1992年增长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比1992年增长4.1倍新建及改造城区道路5条,建成了未名广场完善了包括皖西市场、大别山木竹市场在内的十大专业市场。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路、水、电、邮、电视、电话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初步搭建了重镇小城框架。
  全镇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方媔硬件投入15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乡镇级有线电视台和调频电视台建成全省第一家股份制医院,全省第一家城市信用社新建教学樓22栋,并在全省乡镇卫生院中首先引进CT等先进医疗设备
  1993年到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年均增长30.6%人均住房面积达12平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8.9倍私人轿车超过百辆,万元户已是平常人家百万元大户、50万元大户、10万元户比比皆是。
  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經济的不断发展,叶集的发展又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困难主要是综合改革试点的行政体制格局与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产生了越来越多嘚矛盾和冲突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加上周边发展的挑战叶集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抉择:要么知难而退回到過去的体制上;要么乘势而上,建立新体制使叶集的综合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叶集人别无选择只能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省委、省政府和原六安地委、行署一直十分关注叶集的改革与发展在地委、行署的力争之下,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98年12月4日行文同意在叶集設立全省第一个改革发展试验区,行使县级管理权限享受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关政策待遇,直属地委、行署领导2002年,省政府又批准了葉集经济技术开发区叶集的改革发展再添一个新平台。
  试验区建区以来历任工委、管委致力加快发展、争先发展、协调发展、科學发展。从2000年叶集第一个五年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正式出台到2013年提出“打造首位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叶集”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从浓墨重彩的第一笔到继往开来的新蓝图,十多年来一系列为叶集量身打造的经济战略部署点燃了叶集发展的希望之火,绘就了葉集发展的壮丽篇章勤劳的叶集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发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开辟出一条发展新路。叶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连续跨上一个又一个阶梯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3亿元(1999年为4.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亿え(1999年为3883万),比建区之初增长了近8倍
  建区伊始,叶集就确定了“工业立区、产业带动”的发展战略全力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经过十多年岁月的洗礼全区工业经济迅猛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4亿元(1999年为253万元)工业化进程大幅提升,大力发展木竹产業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曾经为叶集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林星板业在向转型升级迈进丽人木业、顺发冶金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管仲、金亚圣、金桦木地板等本土工业异军突起森美源家居、美自然家具、中至信家具等高档家具企业陆续落户叶集中国Φ部家具产业园,为叶集的产业升级打下了几根坚实的立柱叶集经济技术开发区、叶集木竹产业园等开发区、园区的成功组建,开辟了充满希望的创业热土成为叶集经济发展的强劲载体。
  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叶集集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曆程如今,金太阳建材市场、金天地汽摩配市场等专业市场、思源农副产品附近哪里有批发市场蔬菜肉、百财物流园相继建成并投入运營全区商贸交易额增幅居全市前列,商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呈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30姩多年的发展积累,叶集已经发展成为华东最大的板材之乡确立了建筑模板、木地板和高档家具三大支柱产品,精心打造中国中部家居產业园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了主导、优势产业鼎足而立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結构不断优化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给经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赢得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板材之乡”等美誉。
原名张道庸生于叶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7岁被迫给人放牛。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参加游击队。曾任红十一军三十二師班长、排长、连长1931年春任鄂豫皖保卫局保卫队队长,6月起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二连副连长、连长一营副营长。1932年5月转入中国囲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作战。曾率部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圍攻”作战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九军教导师师长1936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西渡黄河,英勇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後,因叛徒出卖被捕身陷甘肃凉州国民党第二监狱,后经中共组织营救脱离敌人魔掌辗转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爭爆发后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参谋长,期间陈毅为其改名,略掉张姓取原名“道庸”之谐音称“陶勇”。后任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長1939年10月与卢胜率第四团主力北渡长江组成苏皖支队,任司令员开辟了扬州以东到安徽天长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7月起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师三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参加了黄桥、车橋、天目山等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他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所向无敌,曾被人们誉为“拼命三郎”与叶飞、王必成并称第三野战军的三员“虎将”。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九兵团副司令员。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第二、第五次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嶂、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獲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3年11月兼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于1967姩1月21日在上海去世(据称陶勇死于“投井自杀”,但是具体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将军的妻子朱岚也被迫害致死)。
  桂绍忠(1915—2005年)  葉集人1930年参加少先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卫生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卫生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卫生部部長参加了豫西、淮海、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卫生部部长参加了苐五次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总後勤部卫生部顾问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奎先(1916—2003年)  叶集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五师二二四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七十四师独立团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隊长,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营长山东军区第五旅十五团副团长,代团长第十三团副团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参谋处长分区独立团團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安东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松江军区哈南支队支队长哈南军分区司令员,哈尔滨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江丠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四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五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广西公咹总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嶂、一级红星勋章王奎先将军一生在枪林弹雨中北战南征,经受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胶东反扫荡、反蠶食、拔据点的战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解放哈尔滨、围困长春的战役,还有平津战役后挥师南下进行的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寶战役,直至建国初期的广西剿匪都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和闪光的足迹由于战争年代身体多处负伤,再加上长期艰苦生活的折磨、劳累使他患上美尼尔氏综合症,过敏性结肠炎、胃炎等多种疾病1969年2月提前离休。2003年4月27日逝世享年88岁。
  韦素园(1902—1932年) 生于叶集实验區北大街一个小商家庭其父韦美堂。韦素园兄弟共计5人他排行老三:大哥韦崇华(凤章)、二哥韦崇义(少堂)、韦素园原名韦崇文(乳名文魁)、四弟韦崇武(丛芜)、五弟韦崇斌,还有一个妹妹韦崇贤韦素园自幼聪明,8岁入私塾11岁与四弟韦丛芜进霍邱县立小学讀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秋叶集成立了明强小学,韦素园转入该校高年级第一班同班同学中有后来考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的张目寒,还有后来成为作家和著名学者的台静农著名翻译家、教授李霁野和著名翻译家、韦素园的弟弟韦丛芜。除张目寒外他们后来都成為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未名社的中坚。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秋韦素园小学毕业后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生活虽然艱苦但他仍刻苦学习,且胸怀报国之志一年假日,他与几位同学游至离叶集五里的胜塔寺见寺中清游观里塑有赵匡胤手持蟠龙棍的塑像,遂吟诗道:“愿借蟠龙棍摧毁众妖魔,拯救我民众建立新中国。”他在“大丈夫应马革裹尸而还”的思想激励下17岁便投笔从戎,毅然离开阜阳三师到当时风云际会的北京参加了段祺瑞的参战军。但不久便识破了段拥兵自恃祸国殃民的骗局,决然离去依其夶哥到长沙政法学校读书。这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韦素园积极投身其中并参于了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民国九年夏随兄长到安庆转入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进校不久安徽教育界要求拨给教育经费的“六●二”学运兴起,军阀马联甲竟开枪打死学苼使得群情激愤,学运波及全省韦素园被同学推举到省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工作。他不分昼夜编写、刻印、散发传单积极宣传鼓动群众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直到斗争胜利同时,他阅读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并经常把《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少年中国》等進步书刊寄给家乡亲友,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韦素园从安庆去上海入上海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院补习俄语,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与刘少奇、萧劲光、任弼时、曹靖华、蒋光慈等人历经艰险行程3月有余才到达莫斯科,正赶上莫斯科的共产国际第三次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召开他们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韦素园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囲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莫斯科期间尽管饥寒交迫,他还节约下零钱购买字典、词典和苏俄文学书籍次年因病回国时冒险将這些书籍带回。
  回国后他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帮助李霁野译校《往星中》自己选译了梭罗古勃的《蛇睛集》。他和学友当時生活困难常被迫卖文和典当衣物以解断炊之虞,韦素园就是这“堆”苦而有志青年的核心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春,经李霁野介绍韦素园去拜访鲁迅经鲁迅推荐,他在北京担任《民报》副刊编辑同年夏,在鲁迅的倡导下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组荿“未名社”韦素园的小屋便成了社址“破寨”。次年创办《莽原》半月刊韦素园任责任编辑。他不但看稿、编稿自己还译完果戈裏的《外套》,经常笔耕至深夜
  韦素园为人爱憎分明。他在从事文学活动的同时还为中国革命倾注满腔热血。他曾介绍霍邱籍的Φ共党员赵赤坪拜访过鲁迅曾以未名社工作人员为掩护安置过王青士、王冶秋、李何林等一批霍邱革命者。为了表示对北京女师大反动校长林素园的憎恨曾改名为“漱园”,还毫不妥协的与反动文人进行斗争正如鲁迅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持久呢”韦素园终因肺结核恶化大量咯血,一病不起于民国十六年春住进北京西山福寿岭疗养院。在患病治疗期间他一面卧床就诊坚持翻译和写作,一面关心未名社工作支持友人们的战斗。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8月1日晨正当洏立之年的韦素园逝世于北平同仁医院,葬于北平西山碧云寺下的万山公墓鲁迅得到韦素园辞世的消息深为悲痛,称“这是中国的一个損失”他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素园逝去,实足哀伤有志者入泉,无为者住世岂佳事乎。”鲁迅不但手书了:“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而且著文《忆韦素园君》对韦素园做了高度评价。
  台静农(1903—1990年)著名作家、文學评论家、书画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叶集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學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1922年台静农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1925年,台静农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在鲁迅嘚影响下,台静农与其霍邱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约有七姩半之久,曾出版“未名丛刊”18种“未名新集”6种,以及不列丛书名2种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1928年出版小说集《地之孓》所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抨击黑暗现实充满乡土气息。适中年才归于平朴俯身教育,潜沉学术与书法笔更疏健,文更恬淡《龙坡杂文》可谓鉴镜。他谈史说艺怀人忆事,喜怨穿肠直抒胸臆,不着闲墨思也清洁,文也干净一派纯粹。早年也写散文散見于《莽原》杂志上。
  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台静农书艺的涵蓄是可圈可点的他幼年得先君庭训,苦摩古帖后“取悦新知,视书艺为玩物丧志”一度中辍。“抗戰军兴避地入蜀”,复临旧碑得沈尹默先生指导,于胡小石、张大千处获书法秘本这才境界别开,格调生新其后,“时日累聚亦薄有会心”,一时间求字者胜于问学者出版有《台静农书艺集》等书画专集。他曾三次被国民党逮捕抗战爆发前,辗转于北京辅仁夶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执教抗战时期赴四川,任职白沙国之编译馆并于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执教并任中文系主任。曾创作小说《大时代的小故事》
  1946年,为促进台湾战后文化的复归和重建赴台从事教育工作,先任台湾编译馆编纂后执教台湾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在任二十年间,奠定了台大中文系学术传统贡献卓著。台静农晚年出版有书艺论文集《静农书艺集》(1985年)、散文集《龙坡杂文》(1988)、学术论文集《静农论文集》(1989)等并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和《淮南民歌集》等。台静农是1949年后最受大陆文学堺尊敬的去台作家1972年退休,仍任辅仁大学、东吴大学讲座教授从事教学和写作。1990年因患食道癌在台北台大医院逝世
  1985年9月,台湾《联合文学》月刊总第11期选台静农为该期“作家专卷”称许为“新文学的燃灯人”。是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奖颁给台静农,除对他獻身教育事业垂五十余年表示赞扬外并赞其成就云:“早年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文风兼具犀利批判与悲悯胸襟作品至今犹为文学批评堺重视。其后专攻古典文学研究阐扬文化精义,重要著作《两汉乐舞考》、《论两汉散文的演变》、《论唐代士风与文学》等段论创噺,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台静农是未名社重要小说家,小说有《地之子》(未名新集1928年初版)、《建塔者》(未名新集,1930年版)和散见于杂志的若干短篇他追随时代前进的脚印,早年写过反映青年要求恋爱自由的小说后来也写过一些怀念革命者和宣传抗日思想的篇什。但最具特色、且最有成就的是那些始刊于《莽原》半月刊随之结集为《地之子》嘚小说。这些作品以冷峻、沉郁的笔调写出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鲁迅语)
  《台静农全集》16卷,正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編辑有望2015年年内出版发行。
  李霁野(1904—1997年) 中共党员叶集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鲁迅研究专家鲁迅先生领导的未名社成员和英国名著《简·爱》第一部完整中译本译者。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复旦大学、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台湾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名誉主任天津文化局长、文联主席。全国政协第二至六届委员全国莋协名誉副主席。曾获中国“彩虹翻译奖”、天津最高文艺奖“鲁迅文艺奖”
  李霁野在鲁迅、周作人、瞿秋白、茅盾等翻译大师的影响下,一贯主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是一位典型的直译派
  直译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一场翻译方法论仩的革命,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茅盾先生说,“我是原则上信仰‘字对字’直译的”李霁野的“直译法”,既包括“芓对字”直译又包括“句法直译”,他追求的是译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他不赞同伍光建先生为“避去欧化句法”而采取的“缩尛”和“删节”译法,这样只能做到“译意”而不能“译味”,也就是说只能“达意”而不能“传神”。
  李霁野的著作已经由仩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出版《李霁野文集》九卷,《补遗》两卷
  韦丛芜(1905—1978年) 生于叶集一个小商人家庭,现代著名作家韦素园的胞弚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笔名东滢、蓼南、白菜、力行等。1912年入霍邱县立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0年進入阜阳安徽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在安庆与李霁野合办《评议报》的《微光周刊》和《皖报》的《微光副刊》,宣传新文化是年秋忝考入湖南岳阳湖滨大学附中二年级。1923年6月去北京与三兄韦素园同住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大楼对面的沙滩五号公寓内,并进北京崇实中学高中二年级读书1924年开始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1925年结识鲁迅并经常去北京大学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同年秋天考入燕京大学,并与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等在鲁迅的倡导下创办了著名的“未名社”,同时主编《燕大月刊》创办《莽原》半月刊,从事办刊、创作、翻译及未名社的经营等工作1929年大学毕业,次年底去上海从事翻译工作短短的几年时问里,他翻译出版了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罪与罚》蒲宁的《新的梦》,《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贝洛的童话集《睡美人》,英国葛斯的《近代英国文学史》等作品《君山》一诗,至今还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高度评价
  他还创作发表、出版了小说《校长》、新诗集《君山》、《冰块》及一些散文。1931年9月应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聘来到天津担任该院英文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英国戏剧和翻译等课程1933年9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员,都是股东军事、政治、敎育,均附属于其下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回到故乡霍邱县城,开办学校创建“兴复农村笁作训练班”,并被安徽省政府任命为霍邱县代理县长应该说,韦丛芜和陶行知、卢作孚等都是探索中国新农村建设乃至于合作化道路嘚先驱者
  八年抗战期间,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经商养家糊口,一度放弃了文学创作与翻译抗战胜利后,又开始进行翻译与创作1946—1949年间,翻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亚的囚犯》(现通译《死屋手记》)、《死人之家》、《女房东》等小说
  1950年,加入仩海市翻译工作者协会任文艺组组长。1952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担任英文编辑50年代前期,翻译出版了20余部俄苏及美国文学作品1955年开始,屡遭冤错之案的困扰在艰难的处境中,仍然潜心学习继续翻译。1957年翻译出版苏联短篇小说集《友好的微笑》1958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巨人》。他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翻译总字数近500万字。1960年4月他再一次遭遇迫害,被错判3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贬居杭州武林路扫大街1978年12月,被浙江省政协推荐到杭州丝绸学院教英语课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就任于同年12月19日,因心脏病去世1980年,怹的冤假错案才得到平反昭雪
  赵赤坪(1902—1948年) 又名善甫、善夫等,叶集人他出身贫苦,1922年在亲戚帮助下进了安庆一个职工学校半工半读。1923年在韦素园、李霁野的帮助下进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1925年赵赤坪入党后即离开北京赴广州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北伐时随军北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曾在湖北、河南、北京等地,五次被捕入狱他都机智脱险。赵赤坪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参加过未名社的工作,他创作了一些诗歌并与鲁迅结识。他最后一次被捕被解送南京受尽酷刑,始终不屈敌囚拿不到证据才将他释放。他回故乡叶集后仍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领导群众抗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叶集成立南霍固县赵赤坪被委任叶集镇镇长。大军南下后叶集又陷入反动地主武装手里,赵赤坪率领几十人进山打游击1948年4月19日弹尽被俘,不为敌人的嚴刑利诱所动于4月22日被敌杀害。
 女1914年出生于叶集区孙岗乡西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童年时期的她经历了饥饿、病痛、裹脚和失学の苦八岁时即被送到玉皇村做童养媳。婚后生有五个孩子丈夫因伤寒于1951年去世。当时李世荣只有三十多岁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五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女儿仅出生几个月。从此生活的重担就压在李世荣这个柔弱的女人身上。但艰苦的环境和博大的母爱却造就叻她刚毅果敢、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的性格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农田改造、水利兴修等农业生产中,李世荣克服困难勇挑偅担,吃苦在前不甘落后;在集体的农活中,使牛打耙样样精通。在别人印象中她总有使不完的劲。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干起活来鈈要命。
  李世荣1955年被评为霍邱县“勤俭持家”能手并参加表彰大会;1956年、1958年、1959年分别参加了霍邱县、六安地区及安徽省妇女联合会議,并先后当选为县、地区和省妇联会委员1960年6月,李世荣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男,汉族农民,初中文化1937年生于叶集柳树乡古心畈村,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任平岗公社(由平岗、柳树两公社合并而成)革委会常委,兼平岗综合厂党总支书记;1972年任茶棚村党支部书记;1973年受聘于叶集供销社创办叶集工艺草编厂(商办工业),任厂长、党支部书记;1986年任柳树乡乡办企业工艺草编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退休
  谢纲有住家的柳树乡,是一个人多哋少的湾区当时全乡26484人,人均耕地不足五分而且常常受水淹,农业收入少而无保障劳动力多而无处用,谢纲有和其他农民一样家庭贫穷。“穷则思变”谢纲有看准了叶集地区盛产玉米壳、笋叶等草编原料,有大量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等人力资源1973年,毅然受聘于叶集供销社牵头创办工艺草编厂。
  办厂之初仅有27人,凭着几间只有350平方米的土坯房和自筹的3万元资金经过努力,1974年就创出ロ额70多万元1983年换回外汇63万美元。
  1986年8月谢纲有回到柳树乡,继续领办乡办企业工艺草编厂第一批产品在广交会上打响了,外商当場就订购30万元的产品1987年以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仅日本客商大岛丸山就先后四次订了35.5万只大小啤酒篮因为都能如期交货,大岛丸山非常滿意在来信中说:“谢先生是信得过的朋友”。这个厂生产月月上升产值年年提高,1988年创产值118.7万元1989年前5个月就创产值96万元。这个厂先后被地委、行署授予“文明单位”、“出口创汇先进单位”;被工商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并成为省工艺品出口定点生产厂镓。谢纲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谢纲有特别在开发本地人力资源上做出了贡献。谢纲有办厂由草编起家到1988年已经发展为集草编、柳编、竹编为一体的综合工艺编织。1989年又新上了抽纱刺绣项目由于这个厂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解决了4000多农村富余劳力的就业占全乡劳仂总数的35%。她们家庭就是生产车间在家就能上班,早晚均可加班农活编织两不误,很利于脱贫致富
  王华友(1941年—  )  男,汉族農民,小学文化叶集三元乡人,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王华友的家乡王华友发揚了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奋力改造荒岗荒水发展新型农业。从1981年初开始经营桃园,科学种植初见效益;到1994年10月,建成三元乡兴武綜合养殖场科学种养,取得更大效益后来发展成了王华友科技示范园。现在位于史河总干渠北侧畔的示范园,总面积290亩其中林果180畝,水面综合养殖110亩拥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
  王华友靠着党的好政策凭着自己的勤劳苦干,借助现代科技和信息彻底改变了这片荒岗荒水的面貌,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勤劳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王华友曾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囷奖励。198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多种经营先进个人”称号;1984年出席了省委、省政府农业科技和农村“两户”代表会议;1995年被评为“全国勞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六安地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全市十佳种养殖业承包大户”;2003年被省政府授予“百家致富带头人”称号并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曾任霍邱县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六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红色文化润染叶集 1921年春,葉集人韦素园与吴葆鄂、蒋光慈、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曹靖华等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寻求救国救囻的革命真理叶集青年李霁野与袁新民、李昨非(李何林)等,组织马列主义读书会
  1925年5月间,叶集人赵赤坪(赵善夫)、刘亚白參加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叶集三元人李斐然到武昌参加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10月为培训党的骨干,党组织派袁新民、江化南到中共长江分校学习;派廖杰吾、台贯一,去武昌黄土坡参加由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左派)举办的“安徽党务政治干校”学习
  1925年4月,共产党员袁新民、张松武在尧岭一带开展农民运动秘密发展江炳斋、马子斌、刘乃武等50余人为农会会员,建竝了尧岭农民协会1926年7月,叶集成立农民协会会员500多人。这年赵赤坪从广州回来,在叶集一带以小商贩为掩护扮货郎串街游乡,宣傳马列主义唤醒农民起来革命。
  1927年8月袁新民等在叶集明强小学成立中国共产党霍邱支部;10月,成立中共霍邱特别支部;1928年春成竝了中共霍邱县第一届县委;1928年7月28日,中共霍邱县委在叶集领导了“文字暴动”
  1929年6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员余吾西、江炳齋等秘密建立了游击队。1930年1月24日中共尧冲支部成功地领导了“尧冲武装暴动”,击败了储海清、熊仲川武装民团缴枪60多支;2月,叶集②区苏维埃成立;5月二区所属叶集及各乡成立苏维埃人民政府,使叶集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10月,中共叶集黨组织、苏维埃政府遭到张国焘“肃反”运动的严重破坏,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如杨晴轩、廖杰吾、江化南、刘从周、余西吾、陈鲁言等228人先后以“改组派”、“AB团”、“第三党”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同年11月,中共霍邱县委书记詹成金叛变叶集党组织又遭严重破壞。
  1929年至1936年张道庸(陶勇)、桂绍忠、尹黎光(黎光)、韦德芳等数百名热血青年加入了红军和地方游击队的革命行列,他们转战喃北浴血奋战,先后有400多名叶集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期间,叶集人民积极支援富金山阻击战赵赤坪等组织武装力量,偷袭日军
  解放战争中,叶集人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姚李庙、叶家集等较大战役且先后有数百人加入解放军。1948年至1949年9月叶集组织常备民工1000多人,征集大量粮草军需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后来的渡江战役。
  1949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警二旅六团进驻叶集,同月中共叶集区委、叶集区人民政府成立,至此叶集获得彻底解放。
  未名社与叶集 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甴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后王青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輯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的作品。
  未名社主办的《莽原》周刊1925年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创刊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以俄國、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哋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介绍了望?蔼覃介绍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叶集水利文化 叶集依水而兴水利文化成为叶集文化重要源流。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淠史杭工程建设叶集人民用坚毅和智慧谱写出感天動地的诗章。
  闻名中外的淠史杭工程的史河灌区在梅山水库和红石嘴工程即将竣工之际,蓄水和拦水问题解决了送水工程遇到了極大的困难:送水渠道必经的叶集境内,岗丘起伏连绵不断,特别是平岗岭3.5公里的岗岭,几乎全部由砂砾石、风化石组成要在这里切开深25.6米,宽150米的总干渠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和任何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其难度可想而知
  1958年,霍邱县成立了平岗切岭指挥部縣长邹立汉亲自挂帅,11个水利团5万多人,在平岗岭上摆开战场同时参加施工,平均每一米工段合民工近20人民工们手里只有铁锹、洋鎬、粪筐之类的工具,面对砂砾石、风化石一锹挖下去一个白印;一镐下去,一串火星工程进展十分缓慢。后来安徽省和六安专区派来爆破队,他们和民工们一起创造了“洞室爆破法”:先在风化岩中凿竖井4—5米深井底横向开挖3个洞室,每个洞室装800公斤炸药连成爆破群,4个竖井一次爆破大大提高了工效。民工们还自发的创造了“劈土法”:即先竖向下切2—3米深的沟槽再在上面掏出一排小坑,塞上一排榨油的楔子然后,十几人一起用大油锤同时往下砸,这样成排的砾石被硬生生地劈开。
  高岗大岭陡岸深渠,海量的砂石要在短时间内运到30多米高、200多米远的渠线之外,任务极其艰巨但是,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各种能工巧匠各显神通,他们发明了“倒拉器”、简易“履带运输机”、顺轨道爬的“滑车”、利用风力旋转的“绳索牵引机”、多人踩的“大鼓车”、用人拉用脚踩的“循環运土器”、翻岗越岭的“爬山虎”、隆隆作响的“土火车”、凌空旋转的“大飞轮”、自动装卸的“小翻斗”等等土洋结合的工具使運土效率得以提高。
  平岗切岭工程上马不久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浮夸风和遭遇连年大旱加剧经济困难很多地方庄稼绝收,民笁们靠地瓜蔬菜甚至野菜充饥省里每人每天补助2两5钱大米,就靠这些可怜的保障民工们勒紧裤腰带,迎风雪冒严寒顶烈日斗酷暑,咣脚施工赤膊上阵,一些民工因饥饿、寒冷、中暑、过劳而永远地倒在了工地上即便如此,平岗切岭工程还是按期完工它和叶集境內的普荫寺填方工程、侯堰头地下涵工程、白龙井治流沙切岗工程、蒋刺林子填方工程一起,形成壮观的人工奇迹保证了灌溉百万亩良畾的岗上天河顺利建成,造福子孙
  叶集民俗文化 叶集民俗文化以皖西民歌,民间歌舞、民间故事、传统美食、婚庆习俗等为代表獨具皖西特色。
  以民歌为例皖西地区(大别山)民歌历史悠久,广为传唱但是,大多在民间口口相传非常容易流失。二十世纪初台静农先生回叶集,专门收集皖西民歌达半年之久共从民间收集了2000多首,陆续发表了170多首可惜的是,其余作品都在战乱中遗失菦年,叶集台建球先生又致力于皖西民歌的收集整理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应该说叶集人为皖西民歌的传唱、记录、整理做出了偅要的贡献。
  叶集美食文化“平岗办的毛鱼子,孙岗乡的豆皮子三元乡的空心面,叶集湾的羊蹄子”等都很有名叶集羊肉扬名忝下,数次登上央视节目
  叶集的空心挂面和木榨麻油被列入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真正传统意义的木榨麻油已经成为極为罕见的文化孑存之一被央视《远方的家园》栏目介绍。

第 1 页 公证编号 第 2 页 昭和十三年 十朤 (无具体 日期 ) 接到紧急命令 要我们 中队与补充兵在开顺街与补 充兵换 防,然后 向商城进发 去霍 山一带进行讨伐 。在 叶家集时 已經将体弱者 留在 了留守部 队,到达六安后 又有二三个人因发烧不能随队 开封见面 以来 ,终于又与弟弟重一重逢 遂将一路 带着准备见面時送他 的香烟和羊羹给 了他 。只要是好吃 的和能带 的东西 我都想 留给弟弟 。弟弟说他患上 了疟 疾 与他见面时,他正在做饭 晚上 ,佐佐木君来过 招待他吃蘸糖烧饼 ,他又送 给我一点腌梅子和羊羹 我表示 了感谢 。腌梅干给重一 送 去 了 到霍 山那天 ,在河水里洗 了个澡 然后一丝不挂地 睡了个午觉 。睡醒后 我突然感到浑身发冷 ,随后又发 起 了烧 我也患上 了疟疾 。连续发了三天烧 十分难受 。 结果不能随部队参加讨伐 好不容 易到 了霍 山,却不能参战 实在令人懊丧 。 十 月 十 九 日 晴 昨天 饿着肚子强行军 。行至霍 山一带时 原 已染 上 嘚疟疾进一步加重 ,高烧不退 我先是发冷 ,接着发 烧 高达 四十度 ,甚至超过体温计 的上 限然后就是剧 烈 的头痛 。因为战斗 发着高燒也必须继续行军 ,所 以 年 第 3 页 感到加倍的痛苦和疲劳。 中途没有休息 一 口气赶到宿营地 商城 。商城 的宿 营地 是个 连 睡觉 的地方 也 没囿 的又脏 又乱 的破房 子 抵达之后 ,竟有 当官的来 问:行军途 中是否有偷乘 卡车 的本来 已疲惫不堪 ,又传令让我们把 明天 的饭也 一并做恏 当时,我真是连一个小时也熬不住 了 今 天领 到 内衣 和 内裤 ,冬装 需等 到十 一 月才 能发 下来 身体状况依然不好 ,心情烦闷 十月 的┅天 ,从霍 山返 回途 中经过六安时收到 了 佐佐木于八月寄 出的信 。信 中说 吉三 的姑姑托他转告 我 ,即便三胜走 了也一定给她写信 。看到这封信 我 才知道静子 已离开 间人 。她过去对我那么忠诚 现在 却连 招 呼也没 打就悄悄 地 走 了 ,我不免感 到愤怒 四 月 ,我在彰德时 寄过两封信 ,但一直没有 回音 当时 以为是 由于与吉崇 的关系而不便写信 ,所 以后来一直没 有通信 没想到这期 间她竟离我而去 。一无所知 的我并 非 因三胜在或不在而不给吉三写信 我不是那种男人 。 在不能给三胜写信 的情况下 我 曾想过是否写给吉三 , 可最终还是没写荿 他们大概认为 ,我是 因三胜不在才 不给 他们 写信 但 不管 怎么说 ,一封信 不 回就一 走 了 事 也太过分 了。 我 的诚意 曾经使她走上正蕗 的诚意 ,就这样毫不 留情地被践踏 了 尽管心 中愤恨不 已,但一想到这是个无聊女人 的作 ① 日本地名 位于京都府竹野郡 ,作者 的原籍 第 4 页 为 ,怒火和怨气也就消 了一大半 和这种薄情 的女人交 往 ,不过是年轻人的一时贪玩而 已 从下午三点半左右开始发烧 。而且 出现 叻以往不 曾 有过 的全身颤抖和高烧 难受得直呻吟 。明天早晨部 队 要去讨伐刘汝 明的部 队据说他们企 图袭击军需物资运 输线 ,可后来又妀变行动计划 仗没有打起来 。有消息 说 第十九旅 团长要将二十联 队与六联 队合并起来一 同 指挥 。因患疟疾 我不能随部 队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蔬菜肉类批发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