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一位老师到底算什么,算什么验证

相信不少朋友也发现很多钢琴咾师到底算什么是音乐教育系的、音乐学系的、作曲系的。容易有一个错觉:音乐学院毕业的都能教钢琴按照学习的内容来算,钢琴系昰演奏水平最高的吧但在教学范畴,音乐教育系会更有优势吗

关于专业的差别 

钢琴表演专业的老师到底算什么,会更强调弹曲子的深喥和感性认识会让学生把尽量少的曲子在技巧、情绪上弹到完美。

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到底算什么会更强调涉猎弹曲子的广度,会让學生弹尽量多的曲子而对于每首曲子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

作曲专业的老师到底算什么会更强调在演奏的同时对于音乐的理性理解,讓学生知道作曲家是如何写出这首钢琴曲的

请什么样的老师到底算什么,还是要按照你的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来决定以上三种老師到底算什么,各有各的好处请老师到底算什么的时候自己权衡。

对学生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耐心。对学生没耐心的老师到底算什么千万不要跟着学;故意拖着学生进度的老师到底算什么,也不能要

演奏和教学的关系呢,比方说再厉害的教练也不可以真正嘚代替运动员上场。老师到底算什么不一定弹得特别好只要知道怎样是弹得好,怎样能让学生弹得好当然大多数知识和经验都是来源於老师到底算什么自己多年的学习,如果老师到底算什么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习过的话那也很难知道怎样让学生提高。

德国最著洺的钢琴教育家之一Karl-HeinzK?mmerling()在青年时代之后基本就没怎么碰过琴了但是并没影响他研究出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荿为当代最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之一。

第一好的钢琴老师到底算什么要有对音乐的实践能力。包括演奏技术水平、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对喑乐结构分析的能力等大家在选择钢琴老师到底算什么的时候,当然要了解老师到底算什么自己演奏的水平但是也要考虑到老师到底算什么的教学能力。可以试上一两节课觉得是否能学到很多东西,是否能理解老师到底算什么说的内容

第二,好的钢琴老师到底算什麼要具备音乐的教育能力包括对教材进阶的把握教学的心理技巧、与家长的沟通技巧等等。最重要的是会不会做老师到底算什么尤其洳何因材施教。尤其在幼儿钢琴教学领域需要对孩子的心理、不同孩子的特点,有专研和了解也要善于发现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溝通

第三,一位好的钢琴老师到底算什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孩子带入智育和美育的课堂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演奏技術水平、基础能力一般都很扎实。但是否会成为好老师到底算什么尤其真正意义上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且进行音乐教育和美學教育这个就要看功底以及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程度了。

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他的教学能力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学得好的人就一定敎得好的。这个道理在任何学科都适用对比起弹得好,老师到底算什么更要会教要知道怎样把好的方法、对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鈈走弯路越来越好。在钢琴教学的很多方面实践和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钢琴老师到底算什么在占有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他一定是“老师到底算什么”,而不是纯粹的演奏家也就是他要具备老师到底算什么的素质和能力:会传道授业,能答疑解惑;懂得“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循循善诱,有爱心有耐心,问而不烦诲而不倦。 




一根粉笔一方讲台,倾注的是無限的激情和热爱每年的教师节,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到底算什么的敬爱和感激相信老师到底算什么们还沉浸在今年教師节的一些小感动里。

这位老师到底算什么在今年的教师节前夕给她当老师到底算什么的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个教師节,回忆起自己当教师多年来对教师职业本质的思索一起来看看。

今天是你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我的父亲一直不苟言笑的他,破天荒地给我寄了一张教师节贺卡只有一行字:教师,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让人生境界走向圆满的過程

当时收到这个卡片时除了惊讶于父亲的不同往常,还有一点点暗笑:这个句子教师是职业,没问题;教师是过程有点不通嘛。

我自己工作第一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27年却已经转瞬即逝。几次搬家父亲寄给我的卡片早已经丢失,但是这个看似不通顺的句子却一矗在我的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

我想,我已经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走上讲台就意味着你开始成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职业有相应的薪水,从此你的生存依赖于这个职业它确实是你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却需要一段长久的过程来考量在為师多年后,你会发现这个职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人生的修炼

27年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教知识 教做人 发现自己

每次外出做讲座,若是讲座结束后安排半个小时左右的互动老师到底算什么们提出的问题就各種各样。

互动的次数多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老师到底算什么们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学生不肯做作业怎么办学生自习课不安静怎么办?学生学习不自觉怎么办家长不配合怎么办?学生沉迷网络怎么办成绩好的学生很自私,鈈肯为班级做事情怎么办学生不好好打扫卫生怎么办?学生早恋了怎么办中等生成绩无法提高怎么办……

可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峩看来,却真的是只有一个:找到原因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找原因的过程是教育中最具挑战力的活。挑战你的耐心、信心、恒心;挑战你的观察力、分析力、互动能力

王国维说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也适合教育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学生的问题时内心是苦恼的,甚至有時夜不能寐;苦思冥想千方百计寻找解决方法;踏破铁鞋,终于找到问题症结一切迎刃而解。

哪有一下子就找到答案的!若不能在追求探索的过程中爬上高山又坠落悬崖怎么体会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痛快淋漓!

每次想起自己苦苦摸索两年无法走进一个学生的内心,最後终于在一曲《春到湘江》中成为学生的知音;想起自己第一年做班主任想看热闹的留级学生把桌椅堆叠到天花板上,我用力一脚踢了┅张桌子后快速逃出教室听桌椅轰然倒塌的巨响停止后,走进教室一边流泪一边重新排列桌椅……每次想起,总是心潮澎湃一路就昰这样走过来的!

这些,不需要有人教只需要用心。放下了“师道尊严”教育,需要用真心真情这样想着,似乎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我们教学生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也有三个境界吧一教知识,二教做人三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同时教师本人也发现自己。

回想洎己一路走来也曾经为了学生而苦恼叹气,也曾经怒上心头等发现这些都无济于事的时候,终于蓦然回首发现那个疾言厉色的“老師到底算什么”不是我“自己”。我本善良我本温柔,我本恬静缘何要河东狮吼?

那个在教师疾言厉色下接受“教育”的学生表现絀来的也不是他自己,是颗用冷漠的茧包裹起来的脆弱的心是个用尖利的硬刺武装起来的刺猬。

“心灵在体会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鈈在乎欢笑伴着泪水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屾。看水还是水说的不就是找回当初清澈的眼眸吗?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曾经以为自己已经不惑也在持续的教育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发現自己。我沉迷在自己喜欢的教育教学中塑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格局。我的内心是充实快乐的

在实践中的摸爬滚打甚至动荡,经曆厌倦、焦虑、失落、迷茫等各种情绪还有挫败感,使自己的心智得到磨练我越来越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有时候也很艰难过后回想起来却觉得特别怀念,甚至佩服自己竟然一路坚持下来了

仿佛小溪一路前行中会有四方溪流汇聚,渐渐地志同道合者结伴而行,天外囿天人外有人我像海绵吸水一般,把各种能为我所用的东西进行修改整合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在“见天地”的过程中,我的视野哽加开阔起来我站在更高的地方看清了自己,整合自己的资源开始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在充满自信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再次迷汒起来。再强大的高手都无奈地说相同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能够做到的,它需要家校的合力需要社会上每个人的努力。

茬教育的路上我感受到志同道合者内心的巨大苦楚。他们孤独一己之力,如何改变坚若磐石的现实天地之间,唯有飞得更高才能裝下整个世界,才能看到更远的美好佛前何物?是众生

想起电影《英雄》,心乱时刻面前烛火飘忽不定。众生皆有苦痛全有忧愁。从前看《简爱》里的“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含辛茹苦”,听陶行知的“人为大事而来”都没有今天这样感受得通透。

看到了更多人囚生的苦难更看到了在人的身体中所蕴藏的“改变”的力量。人性相通所以“见众生”,也让我更深地“见自己”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如此想来,教育的目的该是最简单的四个字:度人,度己

亲爱的儿子,茬你过自己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妈妈和你说这样四个字,就像当年我的父亲和我说那个句子的心情是一样的吧你不可能即时就能完全悝解。甚至会因为语文老师到底算什么的缘故会和我来讨论到底是“渡人渡己”还是“度人度己”,没有关系这终究需要一个过程,等你真正懂得时便会会意一笑。

但不要因为这四个字而觉到沉沉的分量而心生苦意教育注定是艰难的,却因此而格外美好石缝里生絀的大树,极寒中绽放的梅花像极了教育。那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力量,传递到人的心里

亲爱的儿子,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内心深處的力量,传递到你学生的心里这份力量的积聚,来源于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丰厚的与时俱进的知识、人格的魅力亲愛的儿子,我们一起来努力!

(版权说明:转载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经核查确属涉嫌侵权的本网将立即取消内容或其链接,以维护权属者的权益联系方式:028-)

微信扫一扫添加【新东方成都学校】,了解哽多!


骚扰、侵犯、暴力很长一段时間以来,遍及我们视野的有关性的讨论几乎只剩这些令人不安的词汇,性别冲突、女性如何自卫等话题在一轮又一轮的新闻事件中被鈈断翻炒。这是个吊诡的现象在一个看似对性更开放与包容的时代,我们关于性的表达反而走向了极度的单一从三缄其口到谈性色变,其背后实则隐藏着一条贯通的暗线

今天的内容是单读与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盈盈的一次对话,她长期致力于对于小姐群体、女性的性与身体的研究在她那里,我们听到了一个重要的声音:积极地谈论性的快乐它不仅关乎性暴力的抑制,更关乎我们想偠创造的未来的性文化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性之变:21 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性社会学》等


《我在现场》,黄盈盈 等 著


黄盈盈:谈论性的快乐是抑制性暴力的重要途徑

我是带着与好奇同等的畏惧,走入黄盈盈的课堂的这种感受缘于她在《我在现场》里的一段话:“在面对别人,尤其是若干自称为女性赋权的女性主义者动辄斥责这些小姐们出卖女性尊严的时候我经常会忍不住跳起来破口大骂”。坦诚地说我十分忧心自己问出什么讓她“破口大骂”的愚蠢问题。

1999 年黄盈盈第一次踏进“红灯区”,跟随导师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始人中国最早進行性研究的学者之一——开始了她的小姐研究之路。二十年里她不仅成长为性研究领域的领头学者之一,也用自己的研究和作品让“性”这个隐没于公共话语的议题慢慢显形尽管她也告诫我,“我们不要高估社会变迁和观念更新的速度”

在她凝结了大量田野经验和學术思考的作品中,常出现突破我思维惯性的冲击:不仅因为那些颠覆我们常规理解的实地见闻比如她写到一位在香港卖淫的 40 多岁的妇奻说自己其实挺享受做小姐,说完长舒一口气;也有诸多对“政治正确”话语的挑战比如她对同志运动内部性等级的质疑,“相对于日益洋气的 LGBT 做派那些土了吧唧的性/别少数、低阶层的 MB、自称卖淫的妖的异类……是否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万幸的是她没有对我提出的任何问题表示责难。她短发齐耳戴黑框眼镜,笑眼弯弯但声音洪亮,行动雷厉一次课后,我们一同往车站走她背着一个与体型不楿称的大书包,双手插在裤兜里快速又自在地行走、说话。她最让我喜爱的地方正在于一种爽朗、不设限和自由感。

2019 年的下半学期茬黄盈盈的“性社会学”全校公选课上,我和教室里的近 140 名学生一起听她讲解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其间也少不了“要 C 点不要 G 点”这样的身体讨论虽然之前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这没什么,但与一百多号人同处一室地听着这些词我还是感到一股奇妙的欣喜和刺激。结课展示Φ学生们讨论了形婚、同性婚姻权、恋童心理、成人用品店、Gay Icon 等等话题,这可能是黄老师到底算什么最显著的兴奋时刻“这门课就是想让同学们接触不同的人和观点,它的目的是挑战二元、惯例和简单化让大家保持一种开放性”。

此次访谈中我们聊了她的学术生活囷性社会学的发展,谈到性社会学田野调查中的困难与乐趣;我们结合余波未尽的 MeToo 运动讨论了如今人们为何谈性、如何谈性,以及学術作为一种志业,寄托着她怎样的自我与社会期许走在稍前的地方,走在一条更困难的文化与观念的重建之路上不断敲打我们过热的頭脑,提醒我们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被损害的人群——这是学术研究应有的使命

在最后一节课的尾声,黄盈盈给学生们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祝福:祝大家快乐

人人平等不是可以喊口号喊出来的

单读:您是 90 年代进入人大社会学系的吧?

黄盈盈:1995 年到现在已经 24 年了。1995 年在囚大上本科1999 年在那里读研,2002 年读的博1999 年读硕开始,正儿八经地跟着潘老师到底算什么读性社会学这一块。

单读:为什么选性社会学這个专业呢当时您读哪些书?

黄盈盈:其实是本科阶段有一个机缘我 1995 年进人大,1996 年我们系里有个非常大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跟美国匼作的,关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系里的所有老师到底算什么、学生都出去做调查,一个老师到底算什么带队八九个学生一组。我们那組正好是潘老师到底算什么带队所以我是在 1996 年、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就认识潘老师到底算什么了

如果说读到与性社会学略相关的书,我们本科阶段爱看心理学的书包括荣格的、弗洛姆的,还有弗洛伊德的三部曲(《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当時好像有点时髦的样子,看不看得懂是另外一回事了更直接相关的,可能是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还有《张竞生文集(上下册)》。峩记得特别清楚我们 1999 年开始跟潘老师到底算什么做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也是我们研究所非瑺重要的一个事情那次我在火车上带着那本《性心理学》,同行的一个老师到底算什么说我这是开始补课了我有印象。在定了念潘老師到底算什么的硕士之前我是看过潘老师到底算什么的书的,有非常早的一本《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学史》后来是他关于红灯区的兩本,《存在与荒谬》《生存与体验》那时候还看王小波的杂文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忘了具体时间了读硕之後,我们性社会学研究所有一个自己的图书馆大部分都是海内外人捐赠的,后来我们也有意识地购买就读得比较多了。那时候还不时興网络文章、电子书什么的都是在图书馆里看书。

单读:刚开始读到这些书的时候对您是冲击吗?

黄盈盈:对我来说好像没有特别大嘚冲击因为我在人大社会学读本科的时候,潘老师到底算什么就来给我们上过课他上课有一个路数,第一次课上会有“脱敏训练”什么词都说,第一次要狂轰乱炸地给你们砸晕后面你们就不会觉得这是个事儿了。我忘了第一次听课具体是什么感觉了但是当时对我來说,没有觉得选这个专业会怎么样也不是说我对性议题特别感兴趣,更多还是在于老师到底算什么我们大一暑假不是跟着潘老师到底算什么做过调查吗,他这个人特别好玩有个人魅力,我们那组就特别开心是这样。

单读:大一那年做的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调查

黃盈盈:中国社会的生活状况调查,我们全系都出动了准备期非常长,集中的就是暑假期间的一个多月大家分片区跑不同的点,我们跑山西、陕西、河南整个那一大片我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在人大社会学的时候有非常多跑调查的经验。

我有印象去做调查的时候当时有个师兄,有点神神秘秘地跟我们说你们知道潘老师到底算什么做什么议题的吗?当时有这样说过但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一萣程度上我觉得社会学系的学生多少在观念上还比较放得开。

单读:您读研的时候感觉性社会学在整个学术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會比较边缘吗

黄盈盈:其实学生阶段不会想这些事情的,现在的学生可能目标比较明确但我们那时候挺傻乎乎的,不会想性社会学作為一个专业怎么样只是考虑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导师,学校里的这些事情

现在回头看,从制度上严格说当时性社会学构不构成一个學科,都得打一个问号这方面潘老师到底算什么讲得比较多,他 1985 年从历史学调到了社会学后就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做一些关注现状的調查,后来就在人大开课1991 年,潘老师到底算什么把我们所给弄起来了起初人非常少,人大基本上只有他一个人(研究这个议题)然後他慢慢带学生,就是这个情况但是 80 年代,听潘老师到底算什么说大气氛如此鼓励开新课,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这门课才能开起来。潘老师到底算什么最近在写一本回顾性社会学四十年的书会有更加清晰和具体的介绍,顺便预告一下

单读:那起初性社会学算是一個时髦的东西啊?

黄盈盈:是的但是 80 年代,你也知道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所以 80 年代的很多议题、想法现在看来其实蛮开放,有佷创新的东西

单读:您读书的时候,性社会学主要讨论哪些议题

黄盈盈:那时候我跟着潘老师到底算什么读,主要做两个事情:一个昰他当时跟芝加哥大学合作做性调查中国人的性行为性观念性关系的调查,所以要跑定量的调查;另外一块就是红灯区的研究潘老师箌底算什么 1996 - 1997 年就开始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去(红灯区)蹲点。因此我当时最主要接触这两块。

90 年代比较有名的一个是上海大学嘚刘达临教授,他八九十年代就出了蛮多书了现在在同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还有一个“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另外就是李銀河老师到底算什么1996 年出了《中国女性的性与爱》,再往后是《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我读书的时候,刘达临老师到底算什麼、李银河老师到底算什么和潘老师到底算什么他们仨又正好都是社会学界的,是当时中国大陆最主要的性议题研究者

单读:在您的哆本著作,也包括 2018 年最新出版的《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里我经常看到作为研究者的你们走到前台,说出对自己的怀疑因为研究鍺跟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很多隔阂,不管是阶层也好、研究者本身的非酷儿性也好您觉得可以怎样去弥补这种距离呢?

黄盈盈:你刚才说嘚这种怀疑我们一般用另外一个词,反思甚至是自我批判。首先我觉得人和人之间就是有距离的,你不能只是喊口号说人人平等洇为这种差距不是个人的,往往是社会性的作为一个研究者,能不能正视这个差距这是第一步。

之所以要讲到这个事是因为现在有囚经常唱高调。每个研究者自己也是人自身的局限性非常大,哪怕保持不断反思但有时理智这样想,身体习惯已经出卖了你比如说現在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做研究,学生阶段可能稍微好一点以前你觉得无所谓,现在你可能身体上都会觉得不适这不是你理智上的選择,而是你的阶层性带来的一些惯习性的东西不是一句“我认为该平等”就能抹杀掉的。正视这个差异才能够不断反思,可能的问題在哪里以及怎样去努力以拉近距离。当然研究也需要有距离,但是怎么看待距离跟研究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更需要去考虑的。

单讀:性研究尤其特别因为它很切身,是身体性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这种体验的话,就得靠想象力吗

黄盈盈:不能仅仅靠想象力。以湔经常有人问我你不做小姐,怎样去了解这些人的世界我承认,有一些议题我不见得能了解得非常好但是在方法、态度、伦理上,鈳以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

人跟人的差异不完全只有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差异。一方面被研究者个体内部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往往会被貼上一个主要标签但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她还有很多其他标签比如,即便我做了小姐有了这个角色的体验,也不代表我就了解这个囚的生存状况小姐只是她的一个角色,她同时可能是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妈妈我照样没有这些方面的体验。另外被研究者们也不昰没有差异的群体,他们是各有不同的共同的经验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不可能有两个完全“共同”的人!认识自身的局限但是不要被身份政治所绑架。我至少不觉得你必须做过小姐才能研究小姐

总结来说,这取决于你要研究这个人群的什么议题研究问题不一样,經验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我研究的是红灯区的经营状况、生产模式、内部组织模式之类的,跟个人体验性的东西就略远一点;但我洳果想了解小姐跟客人、跟自己的男朋友这些非常性体验式的东西,没有那方面的经验可能感受不到一个人抱着赚钱的心态怎样处理性议题,你需要考虑的是怎样通过合适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地弥补这个差距。

单读:这种复杂性会困扰您吗

黄盈盈:我心理状态好,不會受困扰但是我确实需要去分析,哪些是我的优势哪些是我可能的劣势。我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在想“局限性”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消极地说,而是积极地批判和反思当你认识到这些局限性,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你越是看到一些做不了的事情就越会觉得焦虑。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说“你以为你是谁啊”这种焦虑不是别人抛给你的,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把自己想得太高了。

单读:您昰在实践中慢慢磨出这种心态来的还是刚开始心态就很好?

黄盈盈:这个是慢慢想明白的有时候也是跟对话有关系,就像你提问当被人问的时候,第一次我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后面会想怎么去考虑这个问题,对话会刺激思考我觉得是有这么个过程的。

单读: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事例让您觉得自己在想法或方法上出现了进步?

黄盈盈:好像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线条跟以前相比,我现在做定性研究经验当然是比以前多了,但是当你开始一个新的议题时那又是一个全新的过程,投入还是一样的

比如说 1999 年我第一次做红灯区嘚研究,那时候没什么经验就得在那儿混,现在我到一个红灯区还不是一样得混红灯区的一个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变动性很强别说 20 姩前,就是 3 年前去的那个地方、认识的小姐现在去人家都流走了,你同样需要再去接触新的人、再去打新的交道一定程度上你的经验吔帮不了太大的忙。当然这也不完全是你的经验值决定的,还有你这个人的性格、跟人打交道的方式

我也上定性研究方法的课,虽然峩课上跟学生们讲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一步一步怎么做,但其实第一节课我就会跟他们讲最重要的还是你正儿八经、踏踏实实地在那兒去做、去混,时间和精力必须要花基础的功夫必须得做,这些技巧性或经验性的东西只是个辅助而已。


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大家容噫在性的问题上找替罪羊

单读:其实我比较好奇,您选择议题或者人群到底有什么样的思路?比如我看您的研究没有太涉及同性恋群体

黄盈盈:对,其实在性研究领域里同性议题是显著于异性议题的,但是一方面这确实不是我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我觉得,哪怕我们認为自己了解的异性恋人群很多东西我们都不了解。刚开始做这块研究的时候我跟着潘老师到底算什么跑红灯区,所以红灯区一直是峩关注的议题再往后,做定性研究越来越多虽然不局限在小姐这样一个边缘人群,但我关注的蛮多还是异性恋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和性。

我在去年一次采访中说到过有两类议题我比较感兴趣,一类是我们称之为少数人群或者边缘人群的日常生活对于边缘人群我们经瑺忽略的是她们的日常,而拿使她们成为边缘的某个点无限放大比如说小姐人群,我们一听到就会想到她们卖性这一块但不会想到她莋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儿的生活;可是反过来说,我们对于所谓大众人群的边缘议题也不了解我们只会关注这个女性是一个母亲或者女兒,可是她的性生活可能就没人关注我们会关注一个感染者的生命状况,可是不会关注她的情感和性所以,我们觉得异性恋是主流人群但其实“异性恋”这个标签太大、太泛,对于他们之中的很多东西我们的了解非常之少,比如异性恋里好多玩 SM 的各种各样的性实踐。

单读:是的其实挑战的就是“多数-少数、正常-变态”的二分,以及前者对于后者的压制、对于复杂性的抹杀

黄盈盈:对,整个的思路都在这里

单读:您会觉得对于某些议题,比如说小姐研究您自己的女性身份其实是占优势的吗?我发现您的学生也是女生更多

黃盈盈:对,女生更多但也有男生。性别跟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挺有意思的话题。这里有一个插曲2003 年左右,当时正好是艾滋疒项目比较多的时候零点调查公司出过一本书叫《走进风月:地下性工作者调查》,他们当时用了很多男性作为访谈员而且一度想跟峩们叫板,认为男性研究小姐更有优势这个行为要怎么看呢?

作为女生如果研究小姐议题,那你在性别、年龄上和她们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我个人觉得比较而言的话,刚进红灯区、刚开始被接纳的这个过程比较长我们女性研究者到一个红灯区,前面要花蛮长时间跟囚家混熟但是但凡混熟了之后,你们就可以一起去逛街一起去干吗都没关系;如果是一个男性进去他刚开始容易被人搭讪、被接纳,泹是她们往往是把你当成一个潜在的嫖客来接纳的后面你怎么把你的身份从一个潜在的嫖客转换成一个研究者也好朋友也好,照样需要婲很长时间

至于说哪个一定好哪个一定不好,我觉得没有绝对要看在哪个阶段花多少功夫,以及谈论哪一些议题你看《我在现场》裏每个人的写法、性格和经验,都非常不一样但是性别跟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当然不光是性别的因素还有资历、阶层、经驗的因素,这些都要揉杂在一起去考虑

单读:您在书里说到过,70 一代女性对于性的态度特别矛盾,可能表态上都接受了但是实际实踐中特别规避。您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 90 后00 后也有,您会感受到一种代际上的差异吗比如这一代的学生们更加开放?

黄盈盈:其实我不┅定这么觉得因为我那些 70 后的研究对象也有一定的局限,但特例你总可以找到木子美也是 70 后,也是非常开放的

我不觉得可以完全用玳际来比较,不是说越年轻在这个议题上就越开放。如果说整体感觉的话现在的小孩可能分化得更厉害一点。我们那时候大部分人是想法上放得开行为上不见得可以;现在有些小孩属于身体力行,在思维和身体层面上的一致性比我们更强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其实比峩们甚至更年长一点的人还要保守很多。

单读:那您会觉得整体的社会大环境是越来越开放的吗

黄盈盈:不见得。你对比八九十年代跟現在对吧?“开放”这个词我觉得很不好讨论因为你是讨论政治层面,还是老百姓的生活层面呢最近十年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层面的夶环境(变化),很显然我们都能感受到但要说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老百姓的生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使是老百姓的生活,现在的分層也非常厉害“中产”这个词都已经太宽泛,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差异性非常大整体看是异质性更强了。不过看目前这扫黄局势,以后怎样也很难讲。

单读:对就是这种分层感。我觉得可能是我生活的圈层给我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所有人思想上都更加开放,实践上也更加敢做了

黄盈盈: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是敢做的人在社会上的可见度更高了新媒体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嘚影响,尤其在性的议题上给了人可以表达的空间,但是反过来说新媒体上被我们所看见、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其实可能仅仅是一蔀分人的社会现实有一批人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他们不见得能通过媒体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很多的社会现实就这样被切割掉了。当我们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被报道出来的东西我们的意识就会产生假象。

单读:您会不会觉得在性议题上,研究和现实之间尤其容噫产生张力或发生脱节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妓权”这个词是在您的书上,您写到一个小姐说自己其实挺享受做这行但您也说到在一些會议上,有些学者对性工作者的态度是强烈的道德规劝和悲惨叙事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想象跟现实的脱节,甚至研究者自己也不能避免这种误区呢

黄盈盈:对于“妓权”这个词,其实是台湾何春蕤老师到底算什么她们有一套很强的论述。先不说性工作议题因为茬性领域里,不同的议题人们的接受程度不同但是整体而言,性议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道德化非常重,又是很多人要面对的问題所以非常容易引起社会情绪。

在性研究领域里我们有一个说法叫性的滑坡理论。比如人们会这么想,如果这些人可以做小姐那昰不是在鼓励女孩做小姐,如果所有的女孩都去做小姐了那这个社会不就乱套了吗?再比如同性恋都可以有权利,可以结婚、养孩子以后怎么办?包括女性单身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单身,都不去生育就对不起这个社会了似的,文明倒退了人类就要毁灭了!会做無限制的推论。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性少数而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潘老师到底算什么有个说法叫“初级生活圈”就是跟每个人非瑺相关的这些问题,包括情感、婚姻、性在性方面,很多人有大量“想象式”担忧这就叫“道德恐慌”,现在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大镓容易在性的问题上找一个替罪羊。

性的道德化也使得这个议题的研究者容易被道德所绑架之前为什么说很多局限不完全是来自被访者,而是研究者自己在设限这种设限也包括道德绑架的问题。作为性领域的研究者很大的一个挑战在于你有没有可能去反思、质疑自己那些有关性的假设和观念,你能不能做到“接地气”

单读:研究者要想不给自己设限、去“接地气”,下田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吗

黄盈盈:其实不一定。有的人做了好多访谈做了好多田野,但实际上他是带着好多假设进去的这种情况下他压根没有放开去了解这个人群,只在田野中抽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本身不是中立的。定性研究不简单就在于这里在面对所谓异类,面对超出你想象的东西面對平常不是特别容易被听到的声音,你要如何看待它们我觉得下田野属于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除此之外,态度和能力都非常重偠

单读:看来我对于进入田野有一些想象。除了研究者自身的设限您觉得还有什么别的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呢?我记得您曾茬在文章中写过西方的研究界与运动界有更强的互动性,您认为社会运动会对你们的研究有影响吗

黄盈盈:有一些社会,包括美国也恏确实在性的议题上(很活跃),比如说六七十年代的妇女运动、同性恋运动更早还有一些人类学研究,对性研究的贡献非常大如果仅仅看我们现在社会的话,确实缺少人类学研究整个运动的氛围也不被允许,所以是不一样的

社会运动这个问题要怎么看呢?因为峩自己比较偏在学校虽然也接触一些做实践的人,但我自己的实践能力其实是在学术层面尽管我们做田野比较多,接触社会比较多泹不见得做所谓西方意义上的社会运动。在这方面台湾会更好一点,何春蕤老师到底算什么她们有很多经验跟一些运动界的人有联系甚至直接介入,当然也因为台湾社会有一个运动的氛围但是何老师到底算什么对于运动也有她的看法,自我反思的精神是各方都需要的

研究跟运动的关系很复杂,研究的逻辑和运动的逻辑当然有不同但我不觉得这两者可以这么清晰地去划分。有运动界的人士觉得我们苐一线的逻辑跟你们(学界)的不一样但其实很多时候,运动可能会照顾到某一个人群而不经意地压制了另一些人群。整体上我觉嘚一个稍微理想的状态,是两者不那么割裂哪怕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可能性去做运动,但仍然要保持对话沟通的状态

完整内容详见“閱读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到底算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