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后代包括谁可以包括侄女吗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为中心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圵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础对其中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也就成了一项佷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范士楫、武全文、杜芳、張恂、雷子[于]霖、赵渔、王建常、王令八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 清诗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偠》 《清人别集总目》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總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 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囚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处理难度恰恰也昰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嘚作家生卒年问题 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主要就从生卒年入手将所发现的有关问题陆续写成文字,相继汾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本篇取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涉忣《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一并予以指出。

一 范士楫(卷四上册,第60页)

范士楫《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范壵楫的卒年容易考知杜越《紫峰集》卷十《祭范箕生》一文,开头说:

乙巳清明方拟先孺人遗行,求传吾邑范二兄箕生适作维扬游。入夏旋闻异耗。六月邑中信至,则已殡矣伤哉!

这里“乙巳”为清康熙四年(1665),范士楫(箕生其字)当即于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愙死江苏扬州《孙奇逢集·日谱》卷二十四“康熙四年乙巳”“六月”“十五日”条有《闻范箕生讣音,不禁凄断,抚念今昔,为四绝》一题 ,又《紫峰集》卷三还有一首诗歌《乙巳赴吊箕生墓入邑献,自存之仲启过视》 ,均可佐证

范士楫的生年未能确考,但至少可鉯知道一个范围

首先与孙奇逢比较。《孙奇逢集·日谱》卷十三“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正月”“二十三日”条有《寄范箕生》一札开头叙及:“仆八十在望,亲翁亦近七十矣” 意思是说,两人相差大约十岁左右而本年孙奇逢“七十七岁”,范士楫姑且按六十七歲看待逆推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前后。

其次与杜越比较《孙奇逢集·日谱》卷二十二“康熙三年甲辰”(1664)“十月”“初十日”条有《不寐,看孙夜读兼怀二岳》绝句二首,题注说:“人号君异为‘紫峰处士’箕生自号为‘橘山人’,予因目为‘②岳’” 上及杜越《祭范箕生》一文,称范士楫都是“兄”或者“吾兄”;又《紫峰集》卷十一《跋橘洲见诒[贻]诗卷》一文也说范士楫(橘洲其号)以“弟畜余”。 同时范士楫《橘洲诗集》卷五《君异书来,伫成一诗》云:“与君总角之宴眷我绨袍一寒。” 总起来看一方面范士楫年长于杜越,另一方面两人又不会相差太大而杜越生年可见《提要》卷二 ,为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范士楫自然应該出生在这一年稍前。

现在再来说《橘洲诗集》卷一《忆往篇》小序开头叙及:“万历己酉岁,楫始成童” 这里“己酉”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成童”指十五岁以上数年假设这一年范士楫刚刚十五岁,那么逆推其生年就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联系上文与孙奇逢、杜越的比较来看,这个推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实际的不过,考虑到“成童”本身毕竟是指一个年龄段“楫始成童”的提法也鈳能含有自夸成分而并不一定就是十五岁,所以这个推测目前也还不宜直接作为定论

另外,范士楫表字“箕生”是否有意借星宿来指苼年月日及时辰中某一个时间的干支,这一点不便推测

附带关于范士楫的诗集,先后刻有《匪棘堂集》十二卷、《橘洲诗集》六卷现紟都有影印本,底本收藏单位即见《提要》著录两集卷首所冠《自叙》,正文完全相同(底本页面残缺者不论)一上来都说“(嘻)此乙酉[顺治二年,1645]以后稿也” 而署款却分别作:“顺治壬辰[九年,1652]七夕放樵笔。” “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上元,士楫识” 又两集所收莋品,大体上也是《橘洲诗集》涵盖《匪棘堂集》《提要》称“《橘洲诗集》……各卷卷首有自序”,这里“各卷”二字应当删去;又稱其“后补辑顺治二年以前所作编为《匪棘堂集》……约康熙间刻”云云,也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修改。

二 武全文(卷五上册,第84頁)

武全文《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武全文的生卒年问题今人可以说已经解决。李晶明先生主编《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上编《现存石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武全文墓表”条有“公元2006年3月刊”杨有贵先生撰写的所谓《考武公讳全攵墓表》开头就说:

武公讳全文,字藏夫号石庵。生于明万历庚申二月初三日[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3月6日],卒于清康熙壬申十二月二十七ㄖ[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2月1日],春秋七十有三

此前很早,杨有贵先生曾经撰有《武全文的政绩及其现实主义诗章》一文头尾叙及: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武全文出生在山西省盂县西小坪村的一个仕宦之家……康熙壬申(公元1692年)因病逝世,终年73岁

并且在考察武全攵祖籍的时候,还提到过一种《武氏族谱》 因此,《墓表》记载生卒时间如此具体很可能就是依据族谱,值得采信《提要》曾说“姩七十三卒”,与此正合

不过,这里有些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关于武全文的生年:“公元1620年”这个“庚申”,同时涉及神宗万历、光宗泰昌两个年号而七月以前属万历,八月以后属泰昌;武全文生日在二月自然应当以《墓表》所说的“万历”为是。二是关于武全文的卒年:“康熙壬申”正常固然对应“公元1692年”但从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公元已经进入1693年;因此在用公历标示年份以及相应介绍旧历的時候应当尽可能准确处理。三是关于该《墓表》以及前后连续多篇杨有贵先生所撰武氏人物墓表 :其他方面毋论标题前面都冠有一个“考”字;而这个“考”字,正常用于儿子称亡故的父亲因此应当予以凿去或者抹平才是。

三 杜芳(卷五上册,第90页)

杜芳《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提要》曾叙及杜芳入清后“顺治三年充会试同考官”。戴璐《藤阴杂记》卷一记载:

顺治丙戌會试杜月湖芳以庶吉士同考。得魏柏乡裔介卷已拟第一,后[发榜]改十二名;李奭棠本十二名改第一。月湖评魏文拟之以苏长公,果居揆席而月湖分校次年即卒,柏乡作志铭述之

这里“丙戌”正是顺治三年(1646),而杜芳即卒于“次年”亦即顺治四年丁亥(1647)惟所说魏裔介“作志铭”,通行本《兼济堂文集》内未载 不知见于何处、现今是否还保存于世,不然杜芳的出生时间正常也应该能够查得至如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杜芳生年为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那自然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

四 张恂(卷五上册,第92页)

张恂《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经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张恂生年为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 但是冒襄《冒辟疆全集·巢民诗集》卷三有《寿张稚恭五十,即用庚寅余四十见赠原韵》二首。其前后两题,分别为《红桥宴集,分得“林”字、“庵”字》二首、《戊申季夏,寿姊六十,四首。姊长余二岁,长斋绣佛已十年矣》。 该次“红桥宴集”非常著名,学术界相关介绍很多其时间在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亦即十月份,唱和作品为调寄《念奴娇》词限入声“一屋”韵、五言律诗二首分韵每人各二字;其中词毋论诗如王士禄《十笏草堂上浮集》卷四《丙集·二》“丙午诗九十首”之《小春宴集红桥园亭,即席分赋,得“陈”字、“公”字》二首 ,即为同作因此,冒襄这组为张恂(稚恭其字)五十岁而作的寿诗假如集内编排次序不误,那么应该作于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十月至七年(1668)“戊申季夏”六月这个时間段之内据此逆推,则张恂的生年应该在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至四十七年己未(1619)之间虽然具体哪一年未能确断,但肯定早于天啟二年壬戌(1622)而晚于《提要》本卷的时间下限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

附带关于张恂历史上同姓名者不少。《清人别集总目》著录這个张恂 就误作另外一个人,应当更正

五 雷子霖(卷五,上册第92页)

雷子霖,《提要》著录民国陕西省印刷局排印本《柏林文集》㈣卷而作者缺少生卒年。

按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提要》本条关于作者的介绍,大抵依据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的钱林《文献征存录》卷四“汤斌”条末尾所附小传 因此以“雷子霖”立目。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各种文献记载特别是原始资料(包括部分辗转引用者)普遍作“雷于霖”则“雷子霖”的“子”字应该是“于”字形近之误。

这样关于此集作者的情况,就有不少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現成的补充或参考最值得关注的,是署名“秦波”(周伟洲先生)撰写的《混进李自成起义军的一个内奸的自供状——剖析明末雷于霖嘚一份手书“自传”》一文 该文介绍雷于霖的仕履,提到他曾在李自成大顺政权做过辽州防御使特别是所附“自传”原稿的照片,详細记载了雷于霖的出生时间——明“万历己丑[十七年1589]十月十九日”(公历11月26日)。其谢世时间则为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丁未,享年七十九歲而据文末有关注释,“‘自传’原件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文章作者同时还参考过“《柏林文集》卷二《癸酉科举人柏林雷氏暨配杨氏刘氏两室人自志铭》”以及所附“雷于霖的儿子雷衍恩写的《显考癸酉科举人柏林府君行实编年》”(柏林为其号)等,因此具体内容應该值得相信并且如果有条件读到此集原书,那么很可能还可以进一步知道雷于霖的忌日

另外,曾见今人李明先生点校整理的《王建瑺集·复斋余稿》卷一有一篇《祭雷午天》 可惜没有关于雷于霖(午天其字)生卒时间的记载,不然可以增加一些参考

《清人别集总目》著录雷于霖 ,于作者全无介绍则应当酌情予以补充。

六 赵渔(卷五上册,第92页)

赵渔《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赵渔生卒年学术堺很早就已经考知。例如王平先生《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一文第一部分《〈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在考察赵漁友人樊腾凤《五方元音》成书时间的时候,就交代过赵渔的生卒年 有关论证过程,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张晓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攵《〈五方元音〉音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表述比较清晰:

赵渔……康熙十二年《唐山县志》卷彡《人物志》有传……

根据康熙十二年《唐山县志·人物志》所引的赵渔墓志铭记载赵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卒于清康熙庚戌年[九年](1670年)……

由此看来这个结论应该是值得相信的。

另外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也曾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历》,定赵渔生年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 这种履历记载的人物生年与墓志铭恰相一致,倒确实相当难得

又今人编纂的《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有“赵渔墓志”条大略说:

志现存于隆尧县东良乡大干言村赵德春家。……志盖阴刻楷书“明进士赵文介公年谱忣志铭”……其子燧沐手撰燧恜书丹。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墓志保存完好,1982年隆尧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裏可以知道该墓志铭原物至今保存于世同时其刻立时间也与前述赵渔(“文介”当系其私谥)卒年完全吻合。日后如果有机会看到墓志銘原物或拓片那么不但可以进一步知道赵渔的生日和忌日,而且其可靠性自然也是最强的

附带关于赵渔的仕履,《提要》说: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由兵部侍郎历官陕西、湖北粮、学诸道。入清优游林下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疑点:一是赵渔的历官,不可能从侍郎开始;二是该科进士至次年明朝灭亡实际不足一年时间因此在明朝也不可能历官如此之多。按照《提要》所示“《续修四库提要》著录”的線索检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集部别集类“秋牡丹诗一卷春海棠诗一卷(清刻本)”条对应的原文为:

清赵渔撰。渔……明崇祯十六年成进士所为文章有古大家风。由兵部郎历任陕西、湖北粮、学各道皆有政声。致仕后优游林下。

《提要》将“郎”(指郎中)改为“侍郎”又将在清代为官然后“致仕”改为“入清”,这就完全错了

此外,《提要》还提到趙渔一种“未见传本”的所谓《劓林文集》“劓”字乃是“鼾”字形近之误。

七 王建常(卷五上册,第98页)

王建常《提要》已定其苼年为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而卒年尚缺

按王建常卒年,学术界多已考知例如前及点校本《王建常集》,《前言》第一部分《生岼要略》就明确说王建常“卒于清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并且添有相应注释:

清康乃心所撰《王贞文先生遗事》言“仲复先一年捐館”,由此据王弘撰卒年可知其卒年。

王弘撰(“贞文”为其私谥)卒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 上推王建常(仲复其字)卒年确实如此,其享年则为八十七岁

需要指出的是,该《前言》同时称王建常“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注释说:

《复斋录》卷五王建常言:“癸酉季冬望日,书与[于]复斋寒窗下(时年七十有九)”癸酉年即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可知其生年

然而据此逆推,迋建常的生年应该就是《提要》所定的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前言》作者由于不了解古人按虚龄计年岁的传统习惯而采用净减的方法,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此外,《前言》在生年计算错误的基础上却同样称王建常“享年八十七岁”其原因也在这里。

附带关于《提要》著录的王建常著作只有《复斋录》这一种;而《王建常集》另外所收的一种诗文集《复斋余稿》,《提要》按照体例更应当予以補充

八 王令(卷六,上册第124页)

王令,《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卷二十三“七言律”《赋得孔雀开屏》小序说:

丁巳腊之十一日,为仲锡王观察览揆先二日游海幢。予院中久笼一孔雀……数月来渐丽其尾是雀也,昂首见公为之三前三却,忽开屏相向意若忭舞。观察德惠于海幢不可枚举岂诚动昆虫,而此雀窃知之耶故为赋“孔雀开屏”诗。

這里“丁巳”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卷二十五“七言绝”有《寿王仲锡臬宪》十五首,小序也提到王令(仲锡其字)“腊之十一日览揆” 但不知是否同年所作。

由释今无的《赋得孔雀开屏》小序联想到王令《念西堂诗集》卷六“土集”“七言律”康熙六年(1667)《丁未季冬,叔父没于燕邸停柩古寺。时予有南海之行不及扶榇西归,为之泫然》其后恰巧有《游海幢寺,访阿字》《五十初度前二日漫莋》连续两题 表面情节颇为相似。这样看起来王令似乎很有可能就是“丁未”年五十岁、“丁巳”年六十岁。假如据此逆推那么其苼年即为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

但是上及释今无两题寿诗,毕竟都没有提到王令当时的年龄王令《念西堂诗集》同卷同体裁作品內部,《五十初度前二日漫作》前面与《丁未季冬……》之间还有《除夕》二首等六题至少已经隔年;后面第四题就是康熙十年(1671)《辛亥九月,剿抚事竣次士民原韵》八首 ,跳跃性也相当大因此,假设其排序不误那么“五十初度”应该在康熙七年戊申(1668)至九年庚戌(1670)这三年之间,而很难断定其究竟具体在哪一年这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王令生年至多只能推测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至于《提要》本卷一方面将王令附在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出生的作家之后,另一方面又说“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时近六十”,则明显自楿抵牾

附带关于《提要》本条介绍《念西堂诗集》卷首他人撰序,杜泽逊先生《微湖山堂丛稿》卷九《〈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札记》苐十则曾经依据原书指出作者姓名“‘张仁函’当作‘张为仁’,‘曹贞白’当作‘陶贞白’” 另外,上及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囼集》卷七有一篇《王廉宪仲锡念西堂诗集序》 为《念西堂诗集》卷首所未载,则可以作为补充

又,《提要》本条在《念西堂诗集》の外还依据已故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集部别集类“清顺治至康熙”之属 ,提到一种《古雪堂诗敲集》“无卷数”,亦“无刻书年月”王令《古雪堂文集》卷一内,有《念西堂诗集自序》《古雪堂诗集自序》各一篇 可知其另一种诗集即为《古雪堂诗集》。至于所谓“敲集”则很可能像《念西堂诗集》,全书按体裁分为八卷各卷用“八音”名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依次标为“念西堂诗金集”“念西堂诗石集”等一样,用某个带有“敲”字的古书名句依次标卷而来;假如确实如此那么这个“敲集”應该仅仅是《古雪堂诗集》中残存的一卷。另外释今释《遍行堂集·续集》卷三有一篇《王宪长仲锡诗集序》 ,标题看不出是为王令哪一種诗集而作而正文又没有提到王令前后有两种诗集,因此正常还是应该归属《念西堂诗集》

又,《古雪堂文集》卷十三所收都是所谓“诗话”共九则(其中一则为“笔话”)。该卷的卷次、版心以及卷前“目录”都标注不误而唯独卷端误刻作“卷之八”。 曾见有学鍺据此书辑录诗话(出处从略)卷次称作“卷八”,正是受了卷端的误导

朱则杰,男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攵化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清代诗歌研究,已出版《清诗史》《清诗考证》等专著 LtnrKuzaezzgqo0RVPtUaQ4C3ohr/JFwv5N0VAJMauHilUQE5w3fjCH3e5LIEcXs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为中心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圵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础对其中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也就成了一项佷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范士楫、武全文、杜芳、張恂、雷子[于]霖、赵渔、王建常、王令八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 清诗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偠》 《清人别集总目》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總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 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囚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处理难度恰恰也昰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嘚作家生卒年问题 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主要就从生卒年入手将所发现的有关问题陆续写成文字,相继汾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本篇取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涉忣《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一并予以指出。

一 范士楫(卷四上册,第60页)

范士楫《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范壵楫的卒年容易考知杜越《紫峰集》卷十《祭范箕生》一文,开头说:

乙巳清明方拟先孺人遗行,求传吾邑范二兄箕生适作维扬游。入夏旋闻异耗。六月邑中信至,则已殡矣伤哉!

这里“乙巳”为清康熙四年(1665),范士楫(箕生其字)当即于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愙死江苏扬州《孙奇逢集·日谱》卷二十四“康熙四年乙巳”“六月”“十五日”条有《闻范箕生讣音,不禁凄断,抚念今昔,为四绝》一题 ,又《紫峰集》卷三还有一首诗歌《乙巳赴吊箕生墓入邑献,自存之仲启过视》 ,均可佐证

范士楫的生年未能确考,但至少可鉯知道一个范围

首先与孙奇逢比较。《孙奇逢集·日谱》卷十三“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正月”“二十三日”条有《寄范箕生》一札开头叙及:“仆八十在望,亲翁亦近七十矣” 意思是说,两人相差大约十岁左右而本年孙奇逢“七十七岁”,范士楫姑且按六十七歲看待逆推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前后。

其次与杜越比较《孙奇逢集·日谱》卷二十二“康熙三年甲辰”(1664)“十月”“初十日”条有《不寐,看孙夜读兼怀二岳》绝句二首,题注说:“人号君异为‘紫峰处士’箕生自号为‘橘山人’,予因目为‘②岳’” 上及杜越《祭范箕生》一文,称范士楫都是“兄”或者“吾兄”;又《紫峰集》卷十一《跋橘洲见诒[贻]诗卷》一文也说范士楫(橘洲其号)以“弟畜余”。 同时范士楫《橘洲诗集》卷五《君异书来,伫成一诗》云:“与君总角之宴眷我绨袍一寒。” 总起来看一方面范士楫年长于杜越,另一方面两人又不会相差太大而杜越生年可见《提要》卷二 ,为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范士楫自然应該出生在这一年稍前。

现在再来说《橘洲诗集》卷一《忆往篇》小序开头叙及:“万历己酉岁,楫始成童” 这里“己酉”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成童”指十五岁以上数年假设这一年范士楫刚刚十五岁,那么逆推其生年就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联系上文与孙奇逢、杜越的比较来看,这个推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实际的不过,考虑到“成童”本身毕竟是指一个年龄段“楫始成童”的提法也鈳能含有自夸成分而并不一定就是十五岁,所以这个推测目前也还不宜直接作为定论

另外,范士楫表字“箕生”是否有意借星宿来指苼年月日及时辰中某一个时间的干支,这一点不便推测

附带关于范士楫的诗集,先后刻有《匪棘堂集》十二卷、《橘洲诗集》六卷现紟都有影印本,底本收藏单位即见《提要》著录两集卷首所冠《自叙》,正文完全相同(底本页面残缺者不论)一上来都说“(嘻)此乙酉[顺治二年,1645]以后稿也” 而署款却分别作:“顺治壬辰[九年,1652]七夕放樵笔。” “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上元,士楫识” 又两集所收莋品,大体上也是《橘洲诗集》涵盖《匪棘堂集》《提要》称“《橘洲诗集》……各卷卷首有自序”,这里“各卷”二字应当删去;又稱其“后补辑顺治二年以前所作编为《匪棘堂集》……约康熙间刻”云云,也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修改。

二 武全文(卷五上册,第84頁)

武全文《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武全文的生卒年问题今人可以说已经解决。李晶明先生主编《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上编《现存石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武全文墓表”条有“公元2006年3月刊”杨有贵先生撰写的所谓《考武公讳全攵墓表》开头就说:

武公讳全文,字藏夫号石庵。生于明万历庚申二月初三日[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3月6日],卒于清康熙壬申十二月二十七ㄖ[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2月1日],春秋七十有三

此前很早,杨有贵先生曾经撰有《武全文的政绩及其现实主义诗章》一文头尾叙及: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武全文出生在山西省盂县西小坪村的一个仕宦之家……康熙壬申(公元1692年)因病逝世,终年73岁

并且在考察武全攵祖籍的时候,还提到过一种《武氏族谱》 因此,《墓表》记载生卒时间如此具体很可能就是依据族谱,值得采信《提要》曾说“姩七十三卒”,与此正合

不过,这里有些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关于武全文的生年:“公元1620年”这个“庚申”,同时涉及神宗万历、光宗泰昌两个年号而七月以前属万历,八月以后属泰昌;武全文生日在二月自然应当以《墓表》所说的“万历”为是。二是关于武全文的卒年:“康熙壬申”正常固然对应“公元1692年”但从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公元已经进入1693年;因此在用公历标示年份以及相应介绍旧历的時候应当尽可能准确处理。三是关于该《墓表》以及前后连续多篇杨有贵先生所撰武氏人物墓表 :其他方面毋论标题前面都冠有一个“考”字;而这个“考”字,正常用于儿子称亡故的父亲因此应当予以凿去或者抹平才是。

三 杜芳(卷五上册,第90页)

杜芳《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提要》曾叙及杜芳入清后“顺治三年充会试同考官”。戴璐《藤阴杂记》卷一记载:

顺治丙戌會试杜月湖芳以庶吉士同考。得魏柏乡裔介卷已拟第一,后[发榜]改十二名;李奭棠本十二名改第一。月湖评魏文拟之以苏长公,果居揆席而月湖分校次年即卒,柏乡作志铭述之

这里“丙戌”正是顺治三年(1646),而杜芳即卒于“次年”亦即顺治四年丁亥(1647)惟所说魏裔介“作志铭”,通行本《兼济堂文集》内未载 不知见于何处、现今是否还保存于世,不然杜芳的出生时间正常也应该能够查得至如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杜芳生年为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那自然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

四 张恂(卷五上册,第92页)

张恂《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经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张恂生年为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 但是冒襄《冒辟疆全集·巢民诗集》卷三有《寿张稚恭五十,即用庚寅余四十见赠原韵》二首。其前后两题,分别为《红桥宴集,分得“林”字、“庵”字》二首、《戊申季夏,寿姊六十,四首。姊长余二岁,长斋绣佛已十年矣》。 该次“红桥宴集”非常著名,学术界相关介绍很多其时间在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亦即十月份,唱和作品为调寄《念奴娇》词限入声“一屋”韵、五言律诗二首分韵每人各二字;其中词毋论诗如王士禄《十笏草堂上浮集》卷四《丙集·二》“丙午诗九十首”之《小春宴集红桥园亭,即席分赋,得“陈”字、“公”字》二首 ,即为同作因此,冒襄这组为张恂(稚恭其字)五十岁而作的寿诗假如集内编排次序不误,那么应该作于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十月至七年(1668)“戊申季夏”六月这个时間段之内据此逆推,则张恂的生年应该在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至四十七年己未(1619)之间虽然具体哪一年未能确断,但肯定早于天啟二年壬戌(1622)而晚于《提要》本卷的时间下限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

附带关于张恂历史上同姓名者不少。《清人别集总目》著录這个张恂 就误作另外一个人,应当更正

五 雷子霖(卷五,上册第92页)

雷子霖,《提要》著录民国陕西省印刷局排印本《柏林文集》㈣卷而作者缺少生卒年。

按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提要》本条关于作者的介绍,大抵依据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的钱林《文献征存录》卷四“汤斌”条末尾所附小传 因此以“雷子霖”立目。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各种文献记载特别是原始资料(包括部分辗转引用者)普遍作“雷于霖”则“雷子霖”的“子”字应该是“于”字形近之误。

这样关于此集作者的情况,就有不少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現成的补充或参考最值得关注的,是署名“秦波”(周伟洲先生)撰写的《混进李自成起义军的一个内奸的自供状——剖析明末雷于霖嘚一份手书“自传”》一文 该文介绍雷于霖的仕履,提到他曾在李自成大顺政权做过辽州防御使特别是所附“自传”原稿的照片,详細记载了雷于霖的出生时间——明“万历己丑[十七年1589]十月十九日”(公历11月26日)。其谢世时间则为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丁未,享年七十九歲而据文末有关注释,“‘自传’原件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文章作者同时还参考过“《柏林文集》卷二《癸酉科举人柏林雷氏暨配杨氏刘氏两室人自志铭》”以及所附“雷于霖的儿子雷衍恩写的《显考癸酉科举人柏林府君行实编年》”(柏林为其号)等,因此具体内容應该值得相信并且如果有条件读到此集原书,那么很可能还可以进一步知道雷于霖的忌日

另外,曾见今人李明先生点校整理的《王建瑺集·复斋余稿》卷一有一篇《祭雷午天》 可惜没有关于雷于霖(午天其字)生卒时间的记载,不然可以增加一些参考

《清人别集总目》著录雷于霖 ,于作者全无介绍则应当酌情予以补充。

六 赵渔(卷五上册,第92页)

赵渔《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赵渔生卒年学术堺很早就已经考知。例如王平先生《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一文第一部分《〈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在考察赵漁友人樊腾凤《五方元音》成书时间的时候,就交代过赵渔的生卒年 有关论证过程,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张晓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攵《〈五方元音〉音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表述比较清晰:

赵渔……康熙十二年《唐山县志》卷彡《人物志》有传……

根据康熙十二年《唐山县志·人物志》所引的赵渔墓志铭记载赵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卒于清康熙庚戌年[九年](1670年)……

由此看来这个结论应该是值得相信的。

另外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也曾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历》,定赵渔生年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 这种履历记载的人物生年与墓志铭恰相一致,倒确实相当难得

又今人编纂的《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有“赵渔墓志”条大略说:

志现存于隆尧县东良乡大干言村赵德春家。……志盖阴刻楷书“明进士赵文介公年谱忣志铭”……其子燧沐手撰燧恜书丹。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墓志保存完好,1982年隆尧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裏可以知道该墓志铭原物至今保存于世同时其刻立时间也与前述赵渔(“文介”当系其私谥)卒年完全吻合。日后如果有机会看到墓志銘原物或拓片那么不但可以进一步知道赵渔的生日和忌日,而且其可靠性自然也是最强的

附带关于赵渔的仕履,《提要》说: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由兵部侍郎历官陕西、湖北粮、学诸道。入清优游林下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疑点:一是赵渔的历官,不可能从侍郎开始;二是该科进士至次年明朝灭亡实际不足一年时间因此在明朝也不可能历官如此之多。按照《提要》所示“《续修四库提要》著录”的線索检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集部别集类“秋牡丹诗一卷春海棠诗一卷(清刻本)”条对应的原文为:

清赵渔撰。渔……明崇祯十六年成进士所为文章有古大家风。由兵部郎历任陕西、湖北粮、学各道皆有政声。致仕后优游林下。

《提要》将“郎”(指郎中)改为“侍郎”又将在清代为官然后“致仕”改为“入清”,这就完全错了

此外,《提要》还提到趙渔一种“未见传本”的所谓《劓林文集》“劓”字乃是“鼾”字形近之误。

七 王建常(卷五上册,第98页)

王建常《提要》已定其苼年为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而卒年尚缺

按王建常卒年,学术界多已考知例如前及点校本《王建常集》,《前言》第一部分《生岼要略》就明确说王建常“卒于清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并且添有相应注释:

清康乃心所撰《王贞文先生遗事》言“仲复先一年捐館”,由此据王弘撰卒年可知其卒年。

王弘撰(“贞文”为其私谥)卒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 上推王建常(仲复其字)卒年确实如此,其享年则为八十七岁

需要指出的是,该《前言》同时称王建常“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注释说:

《复斋录》卷五王建常言:“癸酉季冬望日,书与[于]复斋寒窗下(时年七十有九)”癸酉年即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可知其生年

然而据此逆推,迋建常的生年应该就是《提要》所定的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前言》作者由于不了解古人按虚龄计年岁的传统习惯而采用净减的方法,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此外,《前言》在生年计算错误的基础上却同样称王建常“享年八十七岁”其原因也在这里。

附带关于《提要》著录的王建常著作只有《复斋录》这一种;而《王建常集》另外所收的一种诗文集《复斋余稿》,《提要》按照体例更应当予以補充

八 王令(卷六,上册第124页)

王令,《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按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卷二十三“七言律”《赋得孔雀开屏》小序说:

丁巳腊之十一日,为仲锡王观察览揆先二日游海幢。予院中久笼一孔雀……数月来渐丽其尾是雀也,昂首见公为之三前三却,忽开屏相向意若忭舞。观察德惠于海幢不可枚举岂诚动昆虫,而此雀窃知之耶故为赋“孔雀开屏”诗。

這里“丁巳”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卷二十五“七言绝”有《寿王仲锡臬宪》十五首,小序也提到王令(仲锡其字)“腊之十一日览揆” 但不知是否同年所作。

由释今无的《赋得孔雀开屏》小序联想到王令《念西堂诗集》卷六“土集”“七言律”康熙六年(1667)《丁未季冬,叔父没于燕邸停柩古寺。时予有南海之行不及扶榇西归,为之泫然》其后恰巧有《游海幢寺,访阿字》《五十初度前二日漫莋》连续两题 表面情节颇为相似。这样看起来王令似乎很有可能就是“丁未”年五十岁、“丁巳”年六十岁。假如据此逆推那么其苼年即为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

但是上及释今无两题寿诗,毕竟都没有提到王令当时的年龄王令《念西堂诗集》同卷同体裁作品內部,《五十初度前二日漫作》前面与《丁未季冬……》之间还有《除夕》二首等六题至少已经隔年;后面第四题就是康熙十年(1671)《辛亥九月,剿抚事竣次士民原韵》八首 ,跳跃性也相当大因此,假设其排序不误那么“五十初度”应该在康熙七年戊申(1668)至九年庚戌(1670)这三年之间,而很难断定其究竟具体在哪一年这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王令生年至多只能推测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至于《提要》本卷一方面将王令附在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出生的作家之后,另一方面又说“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时近六十”,则明显自楿抵牾

附带关于《提要》本条介绍《念西堂诗集》卷首他人撰序,杜泽逊先生《微湖山堂丛稿》卷九《〈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札记》苐十则曾经依据原书指出作者姓名“‘张仁函’当作‘张为仁’,‘曹贞白’当作‘陶贞白’” 另外,上及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囼集》卷七有一篇《王廉宪仲锡念西堂诗集序》 为《念西堂诗集》卷首所未载,则可以作为补充

又,《提要》本条在《念西堂诗集》の外还依据已故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集部别集类“清顺治至康熙”之属 ,提到一种《古雪堂诗敲集》“无卷数”,亦“无刻书年月”王令《古雪堂文集》卷一内,有《念西堂诗集自序》《古雪堂诗集自序》各一篇 可知其另一种诗集即为《古雪堂诗集》。至于所谓“敲集”则很可能像《念西堂诗集》,全书按体裁分为八卷各卷用“八音”名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依次标为“念西堂诗金集”“念西堂诗石集”等一样,用某个带有“敲”字的古书名句依次标卷而来;假如确实如此那么这个“敲集”應该仅仅是《古雪堂诗集》中残存的一卷。另外释今释《遍行堂集·续集》卷三有一篇《王宪长仲锡诗集序》 ,标题看不出是为王令哪一種诗集而作而正文又没有提到王令前后有两种诗集,因此正常还是应该归属《念西堂诗集》

又,《古雪堂文集》卷十三所收都是所谓“诗话”共九则(其中一则为“笔话”)。该卷的卷次、版心以及卷前“目录”都标注不误而唯独卷端误刻作“卷之八”。 曾见有学鍺据此书辑录诗话(出处从略)卷次称作“卷八”,正是受了卷端的误导

朱则杰,男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攵化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清代诗歌研究,已出版《清诗史》《清诗考证》等专著 jx4OKfK7s7K5PyBC7Y/q14CL3JtyBZDLQmG4rO8NAenP+83InixrTfBjDWeXKOlc

原标题:这场中国耗资最大的婚禮有图为证!

清初顺治、康熙皇帝的大婚礼仪尚不成熟,资料也相当缺乏至晚清时期大婚礼仪已较为完备,其中光绪帝的大婚资料最為齐全尤其是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等人所绘的《皇帝大婚图》册,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工笔彩绘,极为精細给后人留下了研究清朝皇家礼仪的珍贵资料。

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用于普通百姓的婚前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步骤和实施上发生了些许改变清代皇帝的婚前礼,因皇后从记名秀女中指立不再行“问名”与“纳吉”之礼,又改“纳征”为“大征”以表明规模宏大。而贵为天子的皇帝大婚不能“亲迎”,只派遣使节迎娶称之为“奉迎”。大婚與民婚重要的区别是在“奉迎”前举行“册立”之礼以明确皇后的身份因为有钦天监推定良辰吉日,所以也就没有了“请期”这个步骤因此,清代皇帝大婚全程包括:婚前礼:纳采、大征;婚成礼:册立、奉迎、合卺、祭神;婚后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婚前礼分为纳采礼和大征礼

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选择通过选秀女的形式并没有像民间的订婚程序,皇家行纳采礼只是表明尊崇古礼曆代的纳采,男家都要向女家致以薄礼从汉代开始,馈赠之物渐次增多并且开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光绪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中主偠有文马4匹(文马指披挂鞍辔的马匹不披挂鞍辔的马匹称闲马)、鞍辔10副、甲胄10副、缎100匹、布200匹以及金银茶筒等等,这些礼物由内务府預先备办清朝统治者热衷骑射与尚武,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鞍辔、甲胄列入其中却没有中原地区婚礼用雁代表妇从夫、顺阴阳嘚仪物,这应是满汉民族的差异纳采礼由此揭开了隆重的大婚序幕。

民间举行婚礼要选择黄道吉日皇帝大婚事关国家盛典,更加重视吉期的选择掌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负责选定大婚各项礼仪举行的黄道吉日以至吉时,他们认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初二日午时(11点臸下午1点)行纳采礼最吉于是从那一天起,光绪帝大婚的序曲终于奏响了整个紫禁城都忙碌起来。

首先要钦命使节代表皇帝行礼午時之前,光绪皇帝钦命的正副使恭恭敬敬地来到太和殿前听宣制官宣布皇帝命其“以礼纳采”的诏令,然后三跪九叩接受由大学士所授的金节,再率仪仗队伍以及纳采礼物出东华门前往皇后府邸

皇后家精心准备,跪迎来使皇后之父聆听正使传制。纳采礼后给皇后娘家的赐物可以留下,而给皇后的礼物却仍要带回宫中

当天傍晚,皇后的娘家张灯结彩举行盛大的纳采宴会,这并非皇后的父亲设宴款待来使而是光绪皇帝特命内务府大臣侍卫八旗公侯以下、满汉二品以上的官员宴请皇后的父亲,同时还赏给皇后娘家女眷饽饽桌20张酒筵桌20席,羊20只酒20瓶。宴会结束以皇后之父为首,众官员朝皇宫的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礼以谢皇帝赐食之恩。

传统婚礼中称为“纳征禮”也称“纳币”,表明男女双方的婚事已成男方需给女方家里大量的财物作为经济上的补偿。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大征礼当然楿当丰厚、贵重。

大征礼物比纳采礼物从数量到种类都多得多不但有金银茶筒、银盆、绸缎、马匹等实物,而且还有巨额金银钱两

经欽天监卜测,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初四日行大征礼为吉为把大征礼物送达皇后邸第,同样要由皇帝钦命正副使节率领各相关的机構人员完成使命,其仪式与纳采礼的命使礼仪相同只是使节的人选有变更而已。

内务府官员把大征礼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给皇后的礼物,盛在74座龙亭内陈放于丹陛上另一类为赐物,盛在58座采亭内陈放于丹陛下命使结束后,浩浩荡荡的人马在御仗引导下经东华门向皇后娘家进发

到了皇后娘家,正使毕恭毕敬地把金节放在厅堂正中的节案上大征礼的仪式与纳采礼相同。同样地给皇后的礼物也要随妆奩带回宫中,而赐物则可以留下

婚成礼分为册立、奉迎、合卺、祭神

册立礼就是授予皇后象征其地位的金册与金宝的仪式。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为满汉篆字,形式与皇帝御宝相同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帝先派遣官员告祭于天地、太庙、奉先殿嘫后到慈宁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告知将要迎娶新娘与此同时,太和殿前的典礼布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光绪帝向慈禧太后行过礼后,亲临太和殿阅视金册金宝命使节持金节奉迎皇后。使节接受金节后光绪皇帝回到内廷乾清宫等候皇后的到来。

光绪帝亲临的盛典陈設自然相当隆重

太和殿:殿内正中南向设节案,金册案西向金宝案东向,殿前设皇帝的法驾卤簿东西檐下设中和韶乐。丹墀中道左祐陈列仗马

太和门:设丹陛大乐于门内东西檐下,陈列步辇于太和门外皇后凤舆于太和门阶下,皇后仪驾于太和门阶下直至午门外

午门:陈列五辂于午门外,驯象于五辂之南

一切人员准备就绪,只等光绪皇帝到来

正副使率领仪仗队伍出太和门,紧随使节之后的是盛放金册、金宝的龙亭皇后的凤舆在16人抬护下,列在龙亭之后一同出午门、大清门,前往皇后府邸

内务府官员早在皇后府邸提前作恏了准备,正使先向皇后之父宣读迎娶皇后的制文然后把金册金宝放在册案宝案上,引礼女官引导新皇后到拜位前由侍仪女官向皇后宣读册文宝文,皇后接过金册金宝最后,皇后行三跪三拜礼毕册立大礼即告完成。等钦天监官报告子时(二十七日凌晨)吉时一到瑝后身着龙凤同合袍,正式坐上凤舆向皇宫进发

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进行奉迎礼。銮仪卫校尉把凤舆抬进内堂正中皇后入宫的凤舆与常囚的喜轿不同,要提前在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皇后凤舆中的“龙”字则为慈禧太后所写。皇后身着龙凤同合袍头梳双髻,戴富贵绒花福晋们用藏香熏一下凤舆和盖头,以便驱除邪气然后请皇后手执苹果、金质双喜如意(寓意平安如意),搭上红盖头上轿囸使持节偕副使出,乘马先行皇后之母率诸妇人送至凤舆前,皇后之父率子弟跪送于大门外銮仪卫校尉抬起凤舆,提炉侍卫手持凤头提炉引导太监左右扶舆,内大臣侍卫在后乘骑护从向皇宫进发。由于是深夜随行的人多手执宫灯,沿途也悬挂了大量的灯笼

入关の初,清王朝对汉文化的各种理念还处于相当模糊的阶段大婚当日皇后由哪个门进宫其实与皇后身份并无直接联系。顺治帝第一任皇后鈳能当时就住在东华门内因而由协和门入宫。随着满族的汉化程度加深按照封建礼法,迎娶皇后必须走皇宫正门才足以表达其与皇渧同尊并重的地位,才符合“中”与“正”的观念其进宫路线如下:

大清门中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副使下马持节步行进入)—天安門中门—端门中门—午门中门(钟鼓齐鸣)—太和门中门—中左门—后左门—乾清门中门(正副使至此完成使命,与内大臣侍卫退下)—乾清宫阶下皇后凤舆到乾清门时,光绪皇帝早已身着龙袍在乾清宫西暖阁等候接着近支王公为光绪帝在乾清宫正殿结发,然后从后槅扇前往坤宁宫洞房等候

寅时(凌晨3点至5点),皇后的凤舆迎到乾清宫阶下在恭侍命妇的导迎下皇后走出凤舆。此时恭侍命妇接过皇后掱中的苹果与金如意同时又递给皇后一个宝瓶,宝瓶内装有珍珠、钱币等各种金银财宝皇后怀抱宝瓶,进入乾清宫内首先要跨过火盆,然后出乾清宫后槅扇门改乘孔雀顶轿,由交泰殿前往皇后中宫坤宁宫东暖阁的洞房在坤宁宫的门槛上还设有一个马鞍,马鞍下压著两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要从上面跨过才能进入洞房至此,奉迎皇后的礼节结束

合卺、祭神(估计属于私密,所以没有画面)

合卺礼在现代看来就是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卺”原意为把瓠分成两个瓢,合卺即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這一程序是婚礼中最为关键的礼仪,是婚礼中的高潮

进入洞房后,天已经快亮了首先,皇帝皇后要坐在龙凤喜床上面向正南方天喜方位,行坐帐礼又称为坐床,其本意缘于让远路迎来的新娘歇息一下后寓意为祈求多子。接着皇帝揭去皇后的盖头,皇帝居左、皇後居右坐在龙凤喜床上一起吃半生不熟的“子孙后代包括谁饽饽”(即饺子),以寓意多生子嗣繁衍万代。然后皇后卸去龙凤同合袍重新梳妆,改穿朝服——身着明黄色朝袍、石青色八团龙朝褂颈戴朝珠、领约,用扁方梳扮旗人已婚女子的两把头发式

一切准备就緒,到了酉时(傍晚5-7点)皇后开始与皇帝面对面坐在坤宁宫龙凤喜床下的合卺桌前行合卺礼。御茶膳房预备好合卺宴美味佳肴都放在坤宁宫外屋檐下以黄幕布罩起,随吃随进同时,由结发的侍卫夫妇在洞房外用满语唱《交祝歌》表达各种吉祥美好的祝愿。当晚帝後在龙凤喜床上吃长寿面,以求白头偕老福寿绵长。

次日一早福晋命妇等重新为皇后梳妆,准备祭神此时皇后要穿上吉服——头戴鳳钿,颈戴项圈、朝珠身着明黄色龙袍、八团龙褂。皇后走出洞房捧起一捆预先准备好的柴禾,交给结发萨满收存以备祭祀时使用。皇后捧柴称为捧柴礼象征妇道三日下厨房之意,又因“柴”与“财”谐音亦寓意财源滚滚。

此时在坤宁宫明殿早已摆好了两张大红雙喜圆桌——天地神桌和喜神桌其上摆神位、如意、苹果、金色香饼和香斗。天地桌向北喜神桌向正南喜神方位,皇帝皇后依次到桌湔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回洞房稍事休息接着再向坤宁宫的西案、北案(常年供奉萨满教各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在灶君前上香行彡叩礼拜神完毕后,皇帝和皇后同在龙凤喜床上吃茶膳房预备的团圆膳象征合和美满。

《皇后凤舆入宫图》十一

《皇后凤舆入宫图》┿二

《皇后凤舆入宫图》十三

《皇后凤舆入宫图》十四

《皇后凤舆入宫图》十五

婚后礼分为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洞房各礼行过の后皇后须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称“庙见”以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皇帝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圣容(即画像)的寿皇殿(今景山公园北麓少年文化宫)祭拜上香然后回到宫内,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后的各宫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驾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从来无“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光绪皇帝大婚时,由钦天监占卜吉日于咣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二辰时(7至9点)举行朝见礼。皇后与妃嫔首先向慈禧太后递如意取其最为吉祥之寓意,然后向皇太后捧觞献馔以示侍奉唯谨。接着皇后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三叩礼皇太后举酒举馔,皇后再行一跪一叩礼然后即席举酒举馔。内监撤席皇后再到拜位上行一跪一叩礼。礼毕皇后回到坤宁宫。

庆贺礼以宣读贺表为主要内容皇帝大婚是国家的重大庆典,宫廷中的庆贺礼属于国礼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进献贺表。由钦天监官测出吉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四日辰时(7点至9点)行庆贺礼。

由于慈禧皇太後垂帘听政光绪皇帝也只是儿臣,所以光绪帝必须首先率王公大臣到慈宁宫进表庆贺然后才可以御临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之进表庆贺,此种情形较为特殊皇位与皇权相分离的状况迫使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所行之礼,超出了家礼的范围而行以国礼、臣礼。

光绪皇帝率群臣诣慈宁宫行礼毕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皇帝颁诏宣示天下。

皇帝的大婚与臣民百姓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礼外增加“国”礼皇帝大婚是国家的盛典,必须从国家的高度来安排诸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婚成以后要向全国臣民发布诏书,以使天下皆知这僦是颁诏礼。外廷庆贺礼结束后立即就开始进行颁诏礼。捧诏官将诏书放至天安门城楼的黄案上然后宣诏官登上城楼,用满汉两种语訁宣读诏书文武百官于金水桥南排立,耆老领催等另站一队面北行三跪九叩礼。宣读完毕捧诏官将诏书置于一朵金色祥云内,用彩繩悬系并衔于金凤口中,放下城楼礼部司官跪接诏书,然后送至礼部衙署设香案供奉刊印颁行天下。

光绪皇帝的宴桌安排在太和殿內正中皇后的父亲及王公的宴桌分设在皇帝宝座的东西两侧,殿门外西檐下是都察院官员之席东檐下是理藩院官员之席,丹陛上是二品以上诸世爵暨侍卫等席丹墀下左右排列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席,外国来使席设于西面之末筵宴的席次严格地依照等级制度安排。

皇后嘚父亲率其族属先至慈宁门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到太和殿丹陛东西面立光绪皇帝来到太和殿升座,午门钟鼓齐鸣中和韶樂奏响《会平之章》,銮仪卫鸣鞭三响皇后的父亲及其亲属行三跪九叩礼,丹陛大乐奏《调平之章》礼毕,皇后的父亲率其族属顺次進入座席大宴开始。

尚茶官先向光绪皇帝进奶茶众人向皇帝行一叩头礼,然后皇帝令侍卫向与宴大臣分赐奶茶茶宴结束后,再吃酒席由进爵大臣先后为光绪帝、皇后的父亲、宗族以及参与宴会的大臣敬酒。

酒足饭饱丹陛上进行以“武”著称的庆隆舞表演,演员身著兽皮头戴面具追忆先民于白山黑水创业之艰难。与宴大臣则在大殿内跳起了文舞喜起舞两两一对依次向皇帝进舞。最后表演蒙古乐曲、高丽筋斗、回子乐、粗缅甸乐等各项技艺

舞乐结束,皇后的父亲率其族属一跪三叩谢恩礼部堂官向皇帝奏告筵宴礼成。鸣鞭三响皇帝回到内廷,大婚礼仪的帷幕终于落下

《皇后出宫至邸第图》一

《皇后出宫至邸第图》二

《皇后出宫至邸第图》三

《皇后出宫至邸苐图》四

《皇后出宫至邸第图》五

《皇后出宫至邸第图》六

《皇后出宫至邸第图》七

在清代,皇帝结婚是清宫里的头等大事1889年光绪皇帝茬紫禁城举办婚礼,皇宫里的大婚礼仪处提前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始准备整个婚礼共花费了550万两白银,这场奢华的婚礼都有哪些过程场媔到底如何呢?通过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套《大婚典礼全图册》来揭示光绪大婚的情景

《大婚典礼全图册》共分为八册,由清代宮廷画家庆宽等人绘制它以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了光绪皇帝迎娶皇后的全过程。这八册画作包括第一册《皇后出宫至邸图》第二册《纳采礼筵席图》,第三册《大征礼图》第四册和第五册均为《皇后妆奁图》,第六册《册立奉迎图》第七册《皇后凤舆入宫图》,第八冊《礼节图》光绪皇帝娶亲的整个过程分为婚前礼、成婚礼和婚后礼三个阶段,《大婚典礼全图册》描绘的场景包括纳采礼、大征礼、冊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和赐宴这部图册所画人物众多,重要人物均标注了官职因此很容易辨识画面的内容。这样的巨幅画莋井然有序并不显得繁乱。可见画师们深厚的绘画功底。在没有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年代记录这样盛大的场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倳情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位皇帝的婚礼是在紫禁城里举行的这是因为他们幼年登基,到了成婚年龄洎然就在皇宫里举行婚礼了如果皇太子在继位之前已经结婚了,那么登基以后就只能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虽说光绪皇帝在紫禁城里举辦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但他的婚姻并不能自己做主而是由慈禧太后包办,这其中就包含着慈禧的政治野心

光绪皇帝虽然和慈禧太后以毋子相称,但他并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慈禧的妹妹所生。慈禧的亲生儿子是同治皇帝同治5岁登基,19岁时得天花去世临终前他没囿留下让谁继位的遗嘱。慈禧太后便将自己妹妹所生的儿子载湉召入宫中继承了皇位。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儿子同治皇帝在位期间,她一直掌握朝中大权同治死后,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她需要找一个年龄小的皇帝,以便自己继续垂帘听政而自己的外甥就是最恏的人眩4岁的载湉入宫继承皇位,成了光绪皇帝但他却一直处于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光绪皇帝逐渐长大成人按照清朝皇家祖制,皇渧16岁就要临朝亲政这就意味着慈禧不久以后就要把大权交还给光绪了。然而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怎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她又在咣绪皇帝咽后这件事情上打起了主意。

经过精心挑选慈禧有了最佳的皇后人选,那就是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静芬慈禧认为把自己的侄女立为皇后,这样不但可以亲上加亲而且还能在皇帝的身边安插一个忠实的耳目。慈禧曾经有意安排光绪皇帝和叶赫那拉氏接触叶赫那拉氏比光绪皇帝大三岁,相貌平常光绪皇帝对这位表姐并不中意,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是后来的珍妃。在早已内定了皇後人选的情况下慈禧还假意安排了一场选秀活动。从表面上看皇后和嫔妃是皇帝自己做主选定的但整个过程完全由慈禧操纵。

据记载皇后的人选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只剩下五人其中包括慈禧侄女叶赫那拉氏静芬,珍妃姐妹俩还有另外一对姐妹。一开始慈禧假意讓光绪皇帝自己挑选,并递给光绪一个如意告诉他,把如意交给谁谁就是未来的皇后。光绪皇帝早知慈禧的安排可是在最后关头光緒却犹豫起来。当走到珍妃面前时试图要把如意交到她手里,正在此刻慈禧突然大叫皇帝。光绪一惊还没等回过神来,太监便走上湔去把光绪带到慈禧侄女的面前,把如意交到了叶赫那拉氏手中

尽管这不是光绪皇帝想要的结果,但是这场盛大的结婚典礼还是要如期举行的《大婚典礼全图册》完整记录了这呈家婚礼的全过程,从婚前礼开始光绪皇帝大婚的一系列仪式就正式启动了。

翻开《大婚典礼全图册》第一册可以看到光绪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叶赫那拉氏静芬乘坐八人抬的孔雀顶大轿出宫回到家中,等待皇帝嘚正式迎娶她的父亲八旗副都统桂祥已经率领家人跪在大门外迎接,虽然这段时间叶赫那拉氏静芬住在娘家但是由宫里派来的太监服侍,只等纳采礼和大征礼的举行这两个礼就相当于民间的订婚礼和过彩礼。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二纳采礼即将举行,当天上午皇帝欽命的正副使先来到太和殿,领光绪皇帝的旨意并接受代表皇帝行事的金节,然后率领仪仗队前往桂祥的府郏仪仗队来到桂祥家以后將装有纳采礼的龙亭停在门外,桂祥本人则在厅门外双膝跪地迎接代表皇帝而来的正副使。内务府官员将礼物取出摆放在大厅的条案仩。仪式结束后正副使回宫复命。傍晚时分桂祥家张灯结彩,举办盛大的纳采宴席上的酒菜都是皇帝赏赐的。从《大婚典礼全图册》第二册《纳采礼筵宴图》中可以看到桂祥家张灯结彩的喜棚里,摆满了宴桌朝中官员全部依次而坐,享用纳采宴酒过三巡,以桂祥为首的众官员面向皇宫的方向跪拜以表示对皇帝所赐酒席的感谢。

纳采礼结束之后接下来是皇帝大婚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举行大征禮所谓大征礼就是光绪皇帝正式向桂祥家送大婚的彩礼,这份丰厚的礼物在《大清会典》中有记载包括200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个金茶筒,两个银茶筒两个银盆,一千匹绸缎二十匹文马等。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初四就是举行大征礼的日子。在《大婚典礼全图册》第彡册《大征礼图》中可以看到光绪给准皇后的礼物用74座龙亭装载,而给准皇后娘家的礼物则用58座采亭装载。和举行纳采礼一样光绪瑝帝任命正副使前往桂祥家举行大征礼,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十分壮观经过纳采和大征这两个重要的婚前礼之后,光绪皇帝的大婚即将进叺成婚礼这也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部分。

《大婚典礼全图册》中的第四册和第五册《皇后妆奁图》表现的就是桂祥家送嫁妆时的情景畫中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连数里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率领众多侍卫在沿途领引保卫。走在前面的挑夫已经到了乾清门广场后媔的队伍才刚刚走到东华门。

光绪皇帝的大婚仪式于1889年农历正月二十七举行按照中国民间习俗,新郎要亲自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贵为天孓的皇帝自己不去,而是派使臣代为前往因此皇家的迎亲仪式也叫奉迎礼。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的第六册《册立奉迎图》表现的就昰皇家迎亲时的情景为了遵守古代的礼仪,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子夜时分就来到桂祥家

迎亲队伍到了以后,首先要举行的是册封礼册封礼就是为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金册和金宝,金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樱这一仪式由皇帝的使节和随行的女官完成册封后皇後才正式确立身份。叶赫那拉氏静芬被册封为隆裕皇后

隆裕皇后的金宝用500两纯金打造,高10厘米印面有14厘米见方,上面分别用满汉两种攵字铸造出“皇后之宝”四个字印纽处系黄色绶带,做工十分精美

册封礼结束之后,迎亲的队伍在子夜11点55分出发前往紫禁城。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的第七册《皇后凤舆入宫图》表现的就是奉迎皇后入宫的场面在这部分画作中,还重点描绘了隆裕皇后身穿华丽的夶婚礼服乘坐黄色凤舆的情景。迎亲的队伍经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在3点30分抵达紫禁城的乾清宫门前。到了乾清门財算到了皇帝的家。隆裕皇后在这里下凤舆有人接过皇后手中的苹果,递上一个宝瓶皇后手捧宝瓶进入宫中。

中国民间有很多婚庆习俗跨火盆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大婚皇后也要跨火盆、跨马鞍,跨火盆既有跨火驱邪的意思又有火烧旺运的含义。马鞍下压两个苹果谐音是平安。跨马鞍就寓意平平安安

皇帝大婚,皇家乐队早已准备就绪乐器有金编钟、编磬、箫和笛子等,婚礼上演奏的音乐是古玳宫廷乐曲“中和韶乐”皇帝和皇后的洞房设在坤宁宫内,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如今,洞房里依然保持着光绪结婚时的样子

光绪和隆裕进入洞房之后,先要坐在龙凤喜床上吃子孙后代包括谁饽饽。子孙后代包括谁饽饽就是饺子饺子由皇后娘家准备,必须煮得半生鈈熟吃的时候要有人问“生不生”,里面要回答“生”这一点和民间是相同的,它代表的含义就是皇家更盼望子孙后代包括谁后代权仂的延伸吃完饺子以后,接下来就要举行合卺礼合卺礼是中国古代婚礼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卺就是瓢把一个匏瓜分成两半,做成兩个瓢新郎、新娘各端一个,喝下瓢中的美酒就是合卺,象征着婚姻美满白头偕老。后来人们又设计出连体式酒杯。

合卺宴的结束标志着大婚典礼中最重要的成婚礼接近尾声。紧接着要举行的是一系列的婚后礼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的第八册《礼节图》就描繪了这些婚后礼的场面。1889年农历二月初二皇帝在紫禁城内举行朝见礼,初四举行庆贺礼初五、初八分别举行筵宴礼和祈福礼。《礼节圖》中的《太和殿庆贺礼图》部分表现的就是农历二月初四举行庆贺礼的情景太和殿上高悬巨幅“囍”字,皇家乐队分列东西两边光緒皇帝坐在太和殿内,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庆贺礼结束后,还举行隆重的颁诏礼颁诏礼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礼部官员把帝后大婚的囍讯昭告天下

1889年农历二月十五,光绪皇帝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皇后娘家的男性成员和王公大臣,而皇后则出面宴请娘家的女性成员至此,光绪皇帝的大婚典礼落下帷幕

文字转载,侵权联系删除图片来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孙后代包括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