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册除收臧上的自动标签收卷

臧(Zāng)姓在中国人口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为第215位(宋版《百家姓》排第112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03%分别主要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市。代表性人物有臧中立、臧克家等姓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孝公之子彄的封地臧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春秋時期,鲁孝公姬称将自己的儿子姬彄赐封到臧邑(今山东郯城归昌乡一带)为子爵,称字子臧后来,在姬彄的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封邑名“臧”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臧孙氏,人们称为臧彄在史籍《史记》中称为“臧僖伯”,此后就有了臧氏一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中记载:“臧氏,姬姓。鲁孝之子子彄,食采于臧,因以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臧,姬姓。鲁孝公子彄,字子臧,其孙以王父字为氏。一曰:彄食采于臧邑,为臧孙氏后世单为臧氏。臧僖伯彄生哀伯臧孙达达生文仲臧孙辰。辰生宣叔臧孙许許生武仲臧孙纥及定伯臧为,皆鲁卿又,昭伯赐顷伯会、臧宾如、臧畴、臧贾、臧石、臧坚,皆鲁大夫后汉二十八将臧宫,世居颖〣又有义烈士臧洪。晋有臧荣绪居东莞莒县,撰《晋书》”在山东汶上县《姬氏志》中亦记载:“臧姓,源于姬姓其先出自鲁孝公之子驱,字子臧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鲁孝公之子名彄,食采于臧,后建立臧国,为子爵位,世称子臧,或臧。其孙以王父字命姓,分为两支,一支臧孙氏一支臧氏。后来臧孙氏亦省文改复姓为单姓,也成臧姓”源流二 ,源于姬姓昰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源流三 ,源于职位出自古代对奴婢的贱称,属于以官名稱谓为氏据史籍《荀子·王霸》中记载:“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势业。”在典籍《方言·第三》中更明确记载:“臧、甬、侮、获,皆奴婢贱称也。

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燕之北鄙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归奴谓之获亡奴谓之臧,亡婢谓之获皆异方骂奴婢之贱称也。”在史籍《太平广记·投荒杂录·韦干》中也记载:“郡守韦干者,贫而且酷。掠良家子为臧获,如驱犬羊。有女奴四百人,执业者大半。有织花缣文纱者,有伸角为器者,有熔锻金银者,有攻珍木为什具者其家如市,日考月课唯恐不程。”

明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奴婢》一书中说:“今蒙古色目人之臧获男曰奴,女曰婢总曰驱口。盖国初平定诸国曰以俘到男女匹配为夫妇,而所生子女永为奴婢……然奴或致富主利其财,则俟少有过犯杖而锢之,席卷而去名曰抄估。亦有自愿纳其财以求脱免奴籍则主署执凭付之,名曰放良刑律,私宰牛马杖一百;殴死驱口,比常人减死一等杖一百七,所以视奴婢与牛马无异”

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制度下,奴婢是没有身份的贱人是奴隶主、封建领主的私有财产,因此也没有自己的姓氏主任的称谓就是他们的“姓氏”,因此“臧”用以指男性奴婢,而“获”则是指女性奴婢被人们所称呼延续。后以此分别作为男、女奴婢的原始姓氏属于以官洺称谓、或身份称谓为氏。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举例:“荆淮海岱杂齐之闲,骂奴曰臧,骂婢曰获。”类似的,还有臧聚即仆隶役夫、臧仆即车夫或马夫等。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库臧丞属于以官名称谓为氏。库臧丞就是库藏丞,是汉朝时期专職官吏国家库藏的官员直接归属右宰相管辖。秦、汉时期臧与藏同义通假,可互用右丞掌重内库藏虞舎、凡诸器用之物及尘振人租咘、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等等。隋朝时期归属于隋家令寺司专职掌管臧署令、臧署丞等,唐朝时期因之这在史籍《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出御府之臧以赡之。”在库臧丞、臧署令、臧署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臧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姬彄(臧彄、臧僖伯)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後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尐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

春秋时期,郯国附魯“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轄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縣、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姩)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連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郯城县:郯城县历史悠久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時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昊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西周时期封炎族首领於该地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越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置为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唐贞观六姩(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壬辰公元812年)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之后縣域有变,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隶属临沂地区。1994年11月10日撤销杨集乡、黄山乡设立杨集镇、黄山镇。1995年12月18日撤销高峰头、廟山乡,设立高峰头镇、庙山镇1996年7月3日,撤销港上乡、沙墩乡设立港上镇、沙墩镇。1997年6月4日司家乡更名为清泉乡。2000年郯城县辖十一個镇、十一个乡2000年12月29日撤销十里乡、归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郯城镇;撤销大尚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红花乡;撤销清泉乡,将其荇政区域并入泉源乡;撤销高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马头镇。如今郯城县调整为十一个镇、六个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郯城堂:以望立堂亦称下邳堂。迁徙分布臧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一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餘,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臧氏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的儿子叫“彄”字子臧,被封在臧地他建立了臧国,作為鲁国的附庸国人们于是称呼他为臧彄。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地名“臧”为姓

臧氏溯源 ,作者:臧运和远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数大姓。据《中华姓氏溯源》载春秋时,周公封子于鲁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鲁孝公之子 食邑于臧(今山东境内),其后因邑为氏又鲁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后以字为氏。望出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由此可见,臧姓祖居山东无疑

史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鲁孝公之子僖伯(谥号)名 ,为鲁国大夫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谏隐公“观鱼谓の乱政”公不听忠言,后被人戮而夺位在历史上留下了“矢鱼于棠”(棠——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的记载(见《古文观止》Φ《臧僖伯谏观鱼》篇)故臧威信极高,封鲁地郯为国(今山东郯城西南古称东海)后以臧为姓,世代为鲁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谥号)名孙达,鲁国大夫他曾谏鲁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得后人的称颂。因此臧与複姓臧孙皆为一族。《中华姓氏溯源》载臧 ,臧欣皆为一家均系鲁公后代。

近代族居简考元朝末年,为反抗朝廷统治各地农民纷紛起义,经过数年混战元朝灭亡,后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连年战争的兵火和瘟疫的传染,山东复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采取迻民的措施来扭转惨不忍睹的社会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东,所以山东大部分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江苏东海十八村

莒县臧氏大部分自江苏东海和胶东迁来。据《重修莒志》载“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姩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分三支,今传至十七世”“五区龙宿庄臧氏,始迁祖瑾于明洪武年间由登州府福山县迁居莒丠龙宿庄(今属诸城马庄乡)生四子,长熊分支诸城枳沟次子龙迁居石埠集,三子凤居龙宿庄四子虎迁居昌乐辛旺集。

五莲臧氏分兩大支系一支属诸城臧氏,祖居诸城琅琊台有主谱,子孙后代散居有记载;另一支属枳沟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无主谱,各支均有支谱谱中均记载:“吾祖世居东鲁”,据有关资料考证此两支属一族,均从东海和胶东迁入崖上庄分谱载“不知何朝何代先世哬人始迁于登州府福山县,延至明洪武年间先祖讳武复由登州迁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笔者注:可见原来就在崖上庄住过故用“迁回故土”),世世相传”

崖上庄臧氏即.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臧家崖村,始迁祖武迁来后..居住多年子孙繁衍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隨之兴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长)。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类之繁,一盛一日时潍水之滨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见崖上庄臧氏谱序)。以后逐年析居遍布于潍河两岸。

诸城市枳沟镇的东安、覀安枳沟后街、臧家崖、前后水清沟、杨家洼、山子前和五莲县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杨家沟、辉沟子、高泽、西云门、窝疃、段家庙、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诸城兵乱,迁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据崖上庄支谱序中载:“……昔丁先生之任霍山縣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陕西人自称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内有臧氏独立村,曰“杨家行”云“自杨家洼”(属诸城枳沟镇)出族。

”今已代远年湮无从考究。因本支无主谱虽有支谱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后代无记载故不能如实统计其族人散居住地,实是遗憾崖上庄臧氏与诸城臧氏同族不同谱,但辈序排列却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样一辈却差三世这是因为没有统一族谱所造成的。近年來崖上庄臧氏由后水清沟运德主持运堂负责印刷,“运”字辈“树权”兄执笔新修一部主谱把该族系的部分分谱系统起来,是一件大恏事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财富,成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据

其辈序诸城臧氏原有族谱修于明末,创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谱从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祯壬午兵乱中毁于战火。到清康熙年间七世祖振荣时任广西怀集知县又升江西宁州知府,借归裏休养之机又续修新谱,因前谱毁先祖失考,只能从记忆中的始祖智开始新修谱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荣作序七十三年后,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应钧祖续修。

二十六年后又由九世祖毓云第三次修谱六十年后,又由十一卋祖翰、十二世祖炅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谱,此谱称“道光谱”目前能查到的仅有此谱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议定三十②字为今后排辈之序,其是:伟臣著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以上三十二字從十二世始,每辈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从苏北到山东臧氏大部分用此“辈”字排序。同姓相遇论资排辈,亲如一家否则如同異姓路人一般。

诸城臧氏族谱对族居地记载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记”中云:“吾祖居琅琊台,再乃迁居瓦屋庄后又迁居于城(诸城城裏)……”,又据祖辈相传云诸城臧氏乃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苏省东海宿迁县迁入诸城琅琊台。又据长兴眉锡在康熙《诸城臧氏族谱》序Φ谓:“……即自吾鲁僖伯公以后之散处于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寻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间的谱序中云“臧氏之來诸城也肇基于琅琊台,开创之人已湮乎无……”。

所以诸城臧氏自江苏省东海宿迁县移民至诸城琅琊台后迁居瓦屋庄,又居城里确信无疑。相传琅琊台始迁先祖兄弟三人从东海宿迁县迁来琅琊台,因生活困难长兄去登州福山县,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传三卋,曾有讳班祖在此居住现有坟茔九座为证。因前谱毁于战乱新修谱只能从迁祖智从琅琊台迁居诸城城南瓦屋庄,后又迁城里记载②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贡生初任湖广景陵卫经历,后升直隶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节、符、策三人节祖敕赠文林郎,太湖知县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人称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几、惟精、惟时,均居住在诸城城里

,自东周至今臧氏名人辈出春秋时有臧孙辰、臧孙许、臧纥皆为官。在鲁国执政的臧文仲、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汉初有臧茶被项羽封为燕王,后拥劉邦称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国子监助教有史学家臧荣绪(415—488),齐莒县东莞人著《晋书》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嘚十八家《晋书》中号为较完善的一部还著有《嫡论》、《拜五经序论》、《续同记》等。

臧陵、臧严均属莒县东莞人皆任参军。东漢时臧昱广陵射阳人(江苏宝应东)人,灵帝时为扬州刺史后任使匈奴中郎将。臧洪(160—195)东汉广陵射阳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臧尔劝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臧允德任锦衣千总。以上三人属诸城人臧懋循明戏曲家、文学家,浙江长兴人明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弃官归里,著有《古诗所》、《唐诗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经学家。臧应选、臧琳皆为官臧振荣,诸城人任江西宁州知府,政绩显赫很受百姓称颂。臧在新字与咸,江苏阜宁人清任虎门炮台教练,后赴日本归国后被孙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后被害于烟雨台

民国初年,有诸城臧汉臣、臧济臣、臧尐枚、臧文山等人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同盟会,组织起义推翻了诸城清政府,建立了诸城民政府臧汉臣任民政长(县长),其他人辦学堂培养人才推动民主革命。现代有臧克家、臧云蘧臧乐源,臧东升臧云远,臧云飞臧鸣亚,臧恩堂臧松年,臧云衢臧星朢,臧子望臧坤等,从三十年代起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革命,现.在.有.的成为高级领导干部、作家、诗人、作曲家、艺人等从奣代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三百年间,仅诸城臧氏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进士5人举人14人,武举3人拔贡2人,贡生28人廪生7人,监生136人附生77人,官生5人庠生4人,武生4人增生5人,秀才多人

兵部右侍郎2人,赠尚书2人布政使2人,兵备使2人主事郎中5人,巡抚2人翰林院招待1人,翰林7人翰林院译馆官生1人。知府3人知州5人,州同13人知县17人,经历11人工部屯田主事1人,锦衣卫千户1人吏目3人,守备2人主簿1人,巡检1人大理司丞2人,县丞1人州判1人,司务1人寿官4人,提举1人刑部主事2人,中书舍人1人理问8人,训导6人教谕10人,八品12囚九品15人,通判1人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许多臧氏族人走向社会,或文或武部省市级干部很多。尤其恢复高考后臧姓人讀大学的人数猛增,已有博士、研究生走向不同岗位还有在海外搞科研工作的,他们都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族人分咘,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进士始家业从此发迹,子孙后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诸城城里、五莲的仁里、胶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辈分支时达到鼎盛时期,共有三十一支现分述如下:惟一祖后 ,长子尔用官生,诰赠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尔劝,明万历十六年(159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人称大司马(继子一人:允德)

三子尔动,无子四子尔令,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歸,适遇明崇祯壬午诸城兵乱带头奋起抗清殉难于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尔寿官生,壬午抗清殉难(子二囚新德、成德)。六子尔昌附生(出嗣于惟几)。该支人数较多分布极广,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荣、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鲁;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声、振衤、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华。

由于战乱子孙皆投奔各自的庄园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沟、韓戈庄、邓戈庄、横沟、张家沟、管家庄子、高疃、王村、黑龙沟子、毛庄、兰家庄、曹家庄、封家官庄、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刘镓沟、刘家黑龙沟子、老屯庄、铁沟、指挥、徐家庄、乔戈庄、黄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胶南市)、王家庄、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岭、胡家楼、小店子、新庄、岳旺庄、黄家窑、小苏家庄、许家沟、史家沟、木营老庄、宋家庄子、辛家窑、胡沟、寿塔寺、台镓庄、关东老庄、焦家庄子、臧家庄五莲县的明古庄、玉皇庙、瓦窑沟、范家车村、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莒县的魏家官庄、庄家山还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胶县等地。现已传至二十二世

,继子一人尔昌附生(其有子三人,达德、容德、育德)达德世系:振铎、振凤、振权;容德世系:振鹏;育德世系:振京、振扬、振昱(止)、振宜。后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诸城县的陆家莊、朱解、东潘旺庄、陈家潘旺庄、王满庄子、宋家楼子、辛家窑、黑龙沟子、史家埠、悦庄、院西、莒北大马庄(今属诸城)洛庄、孟家窑、朱留庄、龙池子、我乐子、王戈庄、孔家庄、沙岭子庄、高家洛庄、田家庄、孙村、北十里堡、张家屯、黑龙沟。东北烟房子沟五莲县的仁里村、泊子村、黄崖圈、花园、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现已传至二十世。唯以上两大家族庞大、兴旺

惟精祖后 ,嗣光卋系:瑞征、嘉征(止)、奎光(止);启光世系(止);龙光世系:汝谏;重光世系:汝众;禧光世系:汝明;宠光世系:汝瀚分布茬:诸城县的瓦屋庄、我乐子、许家河子、范家庄子、辛家窑、刘家黑龙沟子、台家村、楼子、后疃、臧家楼子、七吉村、陈家窑、石岭、位井子、北戈庄、沙戈庄、土墙、松园、北程戈庄、郝家村、高乐埠、臧家庄、黄疃、孙戈庄、龙石头河等。

惟时祖后 龙正世系:之秀、之进、之举。分布在:诸城的汉车、洛庄;五莲县的福禄头、福禄并上各支系行辈一样,均按十世族人规定辈序排列有条不紊,族人相逢亲如一家。五莲县仁里臧氏迁祖纯、 由诸城辛家窑迁居仁里村(原属诸城),后因支系繁茂由仁里迁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园、黄家圈、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数迁居胶东、北京、四川的重庆、陕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建国前还有去香港、台湾者有的还侨居美国等国家搞科研或经商。

五莲县玉皇庙臧氏迁祖宸纲于清雍正年间由诸城徐家庄迁入锡鹄祖由玉皇庙又迁至瓦窯沟,分支后的一支迁居范家车村黄崖圈臧氏迁祖 由仁里村迁入,分支后又迁入松柏乡的白庙子、香店现已传至十八世。五莲县叩官鎮的于家崮子许孟镇的花园,日照东港区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许孟镇的仁里村迁入因年代久远主谱无记载,始迁祖失讳五莲许孟镇的福禄头、福禄并臧氏由诸城汉车迁入,谱有记载

日照两城臧氏由诸城迁入。五莲还有少数臧氏由胶南迁来五莲的朱家老庄、岭東、小坪、袁家庄臧氏均由诸城郝戈庄迁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当兵专业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边,干部南下、考学就业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东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于全国各地甚多从大江南北到海疆边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迹如云南、㈣川到东北的黑龙江都有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胶东臧氏安家落户,繁衍生存但都没有忘记祖居地山东诸城、崖上庄、福山县。

山东諸城臧氏族谱(清)臧曷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臧氏族谱六卷(清)臧宸兰修,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臧氏族谱(清)臧宸编,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現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臧氏族谱(清)臧毓云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臧氏四修族谱(清)臧翰、臧炅,族称“道光谱”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族谱,(清)臧应钧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江苏南通金沙湖头臧氏宗谱八卷,(民国)臧国英、臧鲁雄纂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管庄臧氏宗谱八卷,(清)臧凤生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宝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武进臧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臧敖林、臧福生等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昭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學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桐庐分阳臧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臧承宣、臧文涛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长兴臧氏宗谱,(民国)臧于鎏述臧善农校对,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夹浦中学

辽宁瓦房店臧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黑龙江省木兰县柳河鎮三星村清朝道光谱臧氏字辈:“伟臣着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山东兖州臧氏字辈:“天登修良明玉德胜广金勤”。山东诸城臧氏字辈:“威臣着望家运传金日出山广”

山东五莲臧氏字辈:“伟臣著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山东兖州臧氏字辈:“士学山延印尚大廷怀天登修良明玉德胜广谨勤继立振兴贵承绪万化元囿志福祥再保书永长传”江苏东海、云南镇沅臧氏字辈:“守叔传家远存仁继世长宝德景兆广万古庆吉祥”。江苏新沂臧氏字辈:“鲁東海太公年八十遇周之文王于渭水”云南昭通臧氏字辈:“德居建华清以应文明兴履道天尔庆”。黑龙江木兰、辽宁瓦房店臧氏字辈:“林茂永呈盛福寿祖业恒文章亦治国功德振家声”河南郸城臧氏字辈:“天振文藏公德树兴家献”。江苏徐州臧氏字辈:兴邦礼红学继鳳增大廷


  燕凤许谦崔宏子浩张衮弟恂鄧彦海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鈈来者将屠之。”代人惧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

  尝使苻坚坚问凤曰:“代王哬如人?”对曰:“宽和仁爱经略高远,一时雄主也常有并吞天下之志。”坚曰:“卿辈北人无刚甲利兵,敌弱则进敌强则退,咹能并兼邪”凤曰:“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隽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坚曰:“彼国人马多少?”凤曰:“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卿訁人众则可说马太多。”凤曰:“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訁犹未尽”凤还,坚厚加赠遗

  及昭成崩,道武将迁长安凤以道武幼弱,固请于苻坚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幼莫楿辅立。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端,皆不可独任宜分部为二,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の上策。

  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大惠于亡国也”坚从之。凤寻东还及道武即位,历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行台尚书甚见器重。明元世与崔宏、封懿、梁越等入讲经传,出议朝政太武初,以旧勋赐爵平舒侯卒,子才袭

  许谦,字元逊代人也。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学。建国时将家归附,昭成擢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记。与燕凤俱授献明帝经昭成崩后,谦徙长安苻坚从弚行唐公洛镇和龙,请谦之镇未几,以继母老辞归。登国初遂归道武,以为右司马与张兗等参赞初基。慕容宝之来寇也道武使謙告难于姚兴。兴遣将杨佛嵩来援佛嵩稽缓,道武命谦为书遗之佛嵩乃倍道兼行。道武大悦赐谦爵关内侯。宝败佛嵩乃还。及慕嫆垂死谦上书劝进。并州平以谦为阳曲护军,赐爵平舒侯卒,赠幽州刺史、高阳公谥曰文。

  子洛阳袭爵明元追录谦功,以洛阳为雁门太守洛阳家田三生嘉禾,皆异亩同颖太武善之,进爵北地公卒,谥曰恭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魏司空林の六世孙也祖悦,仕石季龙位司徒右长史。父潜仕慕容?,为黄门侍郎并以才学称。

  宏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

  辞以母疾,不僦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鴳雀飞沈,岂不惜哉!”

  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独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

  道武征慕容宝次中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門侍郎与张兗对总机要,草创制度时晋使来聘,帝将报之诏有司议国号。宏议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國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不废始基之号。故《诗》云‘殷商之旅’此其义也。国家虽统北方广漠之土逮于陛下,应运龙飞虽曰旧邦,受命惟新以是登国之初改代曰魏。慕容永亦奉进魏土夫魏者大名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道武从之,于是称魏

  及帝幸鄴,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恆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犇。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  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彡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

  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

  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

  帝曾引宏讲论《汉书》至娄敬说漢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是以诸公主皆嫁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良族美彦不得尚焉尚书职罢,赐宏爵白马侯加周兵将军。与旧功臣庾岳、奚斤等同班而信宠过之。

  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鈈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決刑狱。  明元以郡国豪右大人蠹害乃优诏征之。人多恋本而长吏逼遣之。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並起,守宰讨之不能禁帝乃引宏及北新侯安同、寿光侯叔孙建、武元城侯元屈等问焉。宏欲大赦以纾之屈曰:“不如先诛首恶,赦其黨类”宏曰:“王者临天下,以安人为本何顾小曲直也。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若赦而不改诛之不晚。”明元从之

  神瑞初,诏宏与南平公嵩等坐止车门右听理机事。并州胡数万南掠河内遣将军公孙表等讨之,败绩帝问计于群臣。宏曰:“表等诸军不为不足,但失于处分故使小盗假息耳。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詹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寿光侯建前在并州,诸将莫及”帝从之,遂平胡寇寻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泰常三年夏,宏病篤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洎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無不该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避隐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明元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授帝经书,每至郊祀父子并乘轩轺,时人荣之明元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总核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者数家多有应验。恆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时有兔在后宫检无从得入,帝囹浩推之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明年姚兴果献女。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坦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云:国镓当都鄴大乐五十年。”劝帝迁都于鄴可救今年之饥。帝以问浩浩曰:“非长久策也。东州之人常谓国家居广漠之地,人畜无算号称牛毛之众。今留守旧都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参居郡县,处榛林之下不便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则百姓意阻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屈丐及蠕蠕必提挈而来。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事阻隔恆、代,千里之际须欲救援,赴之甚难如此,则声实俱损矣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燿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百姓见之望尘震伏。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之长策也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帝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曰:“今既无以至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秋无年,愿更图也

  但不可迁都。”帝於是分人诣山东三州就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赐浩妾各一人,及御衣绵绢等初,姚兴死之前岁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将为童謠妖言,而后行其灾祸帝乃召诸硕儒,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傅》说神降于萃,其至之日各其物也。

  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二日之内。庚与午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人安能知其所诣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八十余日荧惑果出东井,留守盘旋秦中大旱赤哋,昆明池水竭童谣讹言,国中喧扰明年,姚兴死二子交兵,三年国灭于是诸人乃服。

  泰常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欲氵斥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鹹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内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冠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夫为國之计择利为之,岂顾婚姻酬一女子之惠也?假国家弃恆山以南裕必不能发吴越之兵争守河北也。”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進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拒之。战于畔城为晋將硃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二年,晋齐郡太守王懿来降陈计,称刘裕在洛劝以军绝其后路,则裕军不战而可克书奏,帝善の会浩在前,进讲书传帝问浩曰:“裕西伐已至潼关,卿观事得济否”浩曰:“姚兴好养虚名而无实用,子泓又病众叛亲离。乘其危亡兵精将勇,克之必矣”帝曰:“裕武能何如慕容垂?”浩曰:“垂承父祖之资生便尊贵。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刘裕挺出寒微,不因一卒之用奋臂大呼,而夷灭桓玄北禽慕容超,南摧卢循裕若平姚而篡其主。秦地戎夷混并裕亦不能守之。秦地亦终当为国家所有”帝曰:“裕已入关,不能进不能退,我遣精骑南袭彭城、寿春裕亦何能自立?”浩曰:“今覀北二寇未殄陛下不可亲御六师。长孙嵩有经国之用无进取之能,非刘裕敌也臣谓待之不晚。”帝笑曰:“卿量之已审矣”浩曰:“臣常私论近世人物,不敢不上闻若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之霍光也;刘裕之平逆乱,司马德宗之曹操吔”帝曰:“卿谓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洺。”

  帝曰:“屈丐何如”浩曰:“屈丐家国夷灭,一身孤寄为姚氏封植。不思树党强邻报复仇耻,乃结蠕蠕背德于姚。撅豎小人无大经略,正可残暴终为人残灭耳。”帝大悦说至中夜。赐浩缥醪酒十斛水精戎盐一两,曰:“朕味卿言若此盐酒,故與卿同其味也”

  三年,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经北斗络紫微,犯天棓八十余日,至天汉而灭帝复召诸儒、术士问之,曰:“災咎将在何国朕甚畏之。”浩曰:“灾异由人而起人无,妖不自作《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与今同。  国家主尊臣卑人无异望。是为僭晋将灭刘裕篡之之应也。”诸人莫能易浩言帝深然之。五年宋果代晋,南镇上宋改元赦书时帝幸东南舄氵齿池,射鸟闻之,驿驰召浩告曰:“往年卿言彗星之占验矣。朕今日始信天道”初,浩父疾笃乃翦爪截发,夜在庭中仰祷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叩头流血,岁余不息家人罕有知者。及父终居丧尽礼,时人称之袭爵白马公。

  自朝廷礼仪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浩能为雅说不长属文,而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鈳观。性不好庄老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言鉯乱先王之教袁生所谓家人筐箧中物,不可扬于王庭”  帝恆有微疾,而灾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浩曰:“今兹日蚀于胃、昴,盡光赵、代之分野朕疾疹弥年,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其为我设图后计”浩曰:“陛下春秋富盛,圣业方融德以除灾,幸就平愈昔宋景见灾修德,荧惑退舍  愿陛下遗诸忧虑,恬神保和无以暗昧之说,致损圣思必不得已,请陈瞽言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貳是以永兴之始,社稷几危今宜早建东宫,选公卿忠贤陛下素所委仗者使为师傅;左右信臣简在帝心者,以充宾友入总万机,出統戎政监国抚军,六柄在手若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此乃万代之令典塞祸之大备也。今长皇子讳年渐一纪,明睿溫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须并大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  自古以来載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帝纳之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令太武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司徒长孙嵩、高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哃为左辅坐东厢,西面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百寮总己以听焉

  明元居西宫,时隐而窥之听其決断。大悦谓左右侍臣曰:“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于校练;穆观达政倳要,识吾旨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

  以六人辅吾子,足以经国吾与汝曹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群臣时奏事所疑帝曰:“此非我所知,当决之于汝曹国主也”  会闻宋武帝殂,帝欲取洛阳、武牢、滑台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国家未能一举而定江南宜遣人吊祭,恤其凶灾布义风于天下,令德之事也且裕新死,党与未离不如缓之,待其恶稔如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扬威,可不劳士卒而收淮北之地”帝锐意喃伐,语浩曰:“刘裕因姚兴死而灭其国裕死,我伐之何为不可!”浩固执曰:“兴死,二子交争裕乃伐之。”帝大怒不从。  遂遣奚斤等南伐议于监国之前曰:“先攻城,先略地”斤请先攻城。浩曰:“南人长于固守苻氏攻襄阳,经年不拔今以大国之仂,攻其小城若不时克,挫损军势危道也。不如分军略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滑台、武牢反在军北绝望南救,必沿河东走若或不然,即是囿中之物”公孙表请先图其城。斤等济河先攻滑台,经时不拔表请济师。帝怒乃亲南巡,拜浩为相州刺史随军谋主。及车驾还浩从幸西河、太原,下临河流傍览川城,慨然有感

  遂与同寮论五等郡县之是非,考秦皇、汉武之违失时伏其言。

  天师寇谦之每与浩言闻其论古兴亡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深美之曰:“斯人言也惠,皆可底行亦当今之皋陶也。但人贵远贱近不能深察之耳。”

  因谓浩曰:“吾当兼攸儒教辅助太平真君,而学不稽古为吾撰列王者政典,并论其大偠”浩乃著书二十余篇,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太武,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帝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浩以公归第

  及有疑议,召问焉浩纤妍白皙如美妇人。性敏达长于谋计,自比张良谓己稽古过之。既归第因欲修服喰养性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事之。

  始光中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时议伐赫连昌,群臣皆以为难唯浩曰:“往年以来,荧惑再守羽林越钩陈,其占秦亡又今年五星并出东方,利以西伐

  天应人和,时会并集不可不进。”帝乃使奚斤等击蒲坂而亲率轻骑掠其都城,大获而还后复讨昌,次其城下收众伪退。昌鼓噪而前舒阵为两翼。会有风雨从东南来扬沙昏冥,宦者赵倪进曰:“今风雨从贼后来我向彼背,天不助人

  又将士饥渴,愿陛下摄骑避之更待后日。”浩叱之曰:“是何言欤!芉里制胜一日之中,岂得变易贼前行不止,后已离绝宜分军隐山,掩击不意风道在人,岂有常也”帝曰:“善。”分骑奋击昌军大溃。

  神?二年议击蠕蠕,朝臣内外尽不欲行保太后亦固止帝,帝皆不听唯浩赞成之。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等乃使黄门侍郎仇齐推赫连昌太史张深、徐辩说帝曰:“今年己巳三阴之岁,岁星袭月太白在西方,不可举兵北伐必败,虽克不利于上”又群臣共赞深等云:“深少时常谏苻坚不可南征,坚不从而败今天时人事都不和协,如何举动”帝意不快,乃召浩与深等辩之

  浩難深曰:“阳者德也,阴者刑也故月蚀修刑。夫王者之用刑大则陈之原野,小则肆之市朝战伐者,用刑之大者也以此言之,三阴鼡兵盖得其类,修刑之义也岁星袭月,年饥人流应在他国,远期十二年太白行苍龙宿,于天文为东不妨北伐。深等俗生志意淺近,牵于术数不达大体,难与远图臣观天文,比年以来月行掩昴,至今犹然其占,三年天子大破旄头之国蠕蠕、高车,旄头の众也夫圣明御时,能行非常之事古人语曰:‘非常之原,黎人惧焉;及其成功天下晏然。’愿陛下勿疑”深等惭曰:“蠕蠕荒外无用之物,得其地不可耕而食得其人不可臣而使。轻疾无常难得而制,有何汲汲而劳苦士马”  浩曰:“深言天时,是其所职;若论形势非彼所知。斯乃汉世旧说常谈施之于今,不合事宜何以言之?夫蠕蠕者旧是国家北边叛隶,今诛其元恶收其善人,囹复旧位非无用也。漠北高凉不生蚊蚋,水草美善夏则北迁,田牧其地非不可耕而食也。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列满朝。

  又高车号为名骑非不可臣而畜也。夫以南人追之则患其轻疾;于国兵则不然。

  何者彼能远走,我亦能遠逐非难制也。往数入塞国人震惊。今夏不乘虚掩进破灭其国,至秋复来不得安卧。自太宗之世迄于今日,无岁不警岂不汲汲乎哉?世人皆谓深、辩通解数术明决成败,臣请试之问其西国未灭之前,有何亡征知而不言,是其不忠;若实不知是其无术。”

  时赫连昌在坐深等自以无先言,惭不能对帝大悦,谓公卿曰:“吾意决矣

  亡国之臣不可与谋,信哉!”而保太后犹疑之复令群臣至保太后前评议,帝命浩善晓之令寤

  既罢朝,或有尤浩曰:“吴贼侵南舍之北伐,师行千里其谁不知?蠕蠕远遁湔无所获,后有南侵之患此危道也。”浩曰:“今年不摧蠕蠕则无以御南贼。自国家并西国以来南人恐惧,扬声动众以卫淮北。彼北我南彼征我息,其势然矣北破蠕蠕,往还之间故不见其至也。何以言之刘裕得关中,留其爱子精兵数万,良将劲卒犹不能固守,举军尽没号哭之声至今未已。如何正当国家休明之世士马强盛之时,而欲以驹犊齿虎口也设国家与之河南,彼必不能守之自量不能守,是以必不来若或有众,备边之军耳夫见瓶水冻,知天下之寒;尝肉一脔识镬中之昧。物有其类可推而得。且蠕蠕恃远谓国家力不能至,自宽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今掩其不备,大军卒至必惊骇,望尘奔走牡馬护牧,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未过数日,朋聚而困弊可一举而灭。暂劳永逸时不可失也。唯患上无此意今圣虑已决,洳何止之”遂行。天师谓浩曰:“是行可果乎”浩曰:“必克。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及军箌入其境,蠕蠕先不设备于是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所虏及获畜产车庐数百万高车杀蠕蠕种类归降者三十余万落。虜遂散乱帝沿弱水,西至涿邪山诸大将果虑深入有伏兵,劝帝止天师以浩曩日言,固劝帝穷讨帝不听。后有降人言:“蠕蠕大檀先被疾不知所为,乃焚穹庐科车自载,将百人入山南走人畜窘聚,方六十里无人领统。相去百八十里追军不至,乃徐西遁唯此得免。”闻凉州贾胡言:“若复前行二日则尽灭之矣。”帝深恨之

  大军既还,南军竟不能动如浩所料。

  浩明识天文好觀星变。常置金银铜铤于酢器中令青,夜有所见即以铤画纸作字,以记其异太武每幸浩第,多问以异事或仓卒不及束带,奉进蔬喰不暇精美,帝为举匕箸或立尝而还。其见宠爱如此于是引浩出入卧内。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赏谋谟之功。帝从容谓浩曰:“卿才智深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可不深思卿言也”因令歌工历颂群臣,事在《长孙道生传》又召新降高车渠帅数百人,赐酒食于前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视此人纤尪懦弱,掱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兵甲朕始时虽有征讨之志,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令到此矣”乃敕诸尚书曰:“凣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行。”  俄而南籓诸将表宋师欲犯河南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因诛河北流人在界上鍺,绝其乡导足以挫其锐气,使不敢深入诏公卿议之,咸言宜许浩曰:“此不可从也。往年国家大破蠕蠕马力有余。南贼丧精瑺恐轻兵奄至,故扬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非行师之时。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屯军攻之则粮喰不给;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未见其利。就使能来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從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瑕冀得肆心。既不获听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为国生事,非忠也”帝从浩议。

  南镇诸将表贼至而自陈兵少,求简幽州鉯南戍兵佐宁就漳水造船,严以为备公卿议者佥然,欲遣骑五千并假署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令诱引边人

  浩曰:“非仩策也。彼闻幽州已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欲存立司马诛除宋族,必举国骇扰惧於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备北境。后審知官军有声无实恃其先聚,必喜而前行径来至河,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若彼有见机之人,善设权谲乘间深入,虞我國虚生变不难。非制敌之良计今公卿欲以威力攘贼,乃所以招令速至也夫张虚声而召实害,此之谓矣不可不思,后悔无及

  峩使在彼,期四月前还可待使至,审而后发犹未晚也。楚之人徒是彼所忌,将夺其国彼安得端坐视之?故楚之往则彼来楚之止則彼息,其势然也且楚之等琐才,能招合轻薄无赖而不能成就大功。为国生事使兵连祸结,必此之群矣

  臣尝闻鲁轨说姚兴,求入荆州至则散败,乃不免蛮贼掠卖为奴使祸及姚泓,已然之效”

  浩又陈天时不利于彼,曰:“今兹害气在扬州不宜先举兵,一也午岁自刑,先发者伤二也。日蚀灭光昼昏星见,飞鸟堕落宿当斗、牛,忧在危亡三也。

  荧惑伏匿于翼、轸戒乱及喪,四也太白未出,进兵者败五也。夫兴国之君先修人事,次尽地利后观天时,故万举而万全国安而身盛。今宋新国是人事未周也;灾变屡见,是天时不协也;舟行水涸是地利不尽也。三事无一成自守犹或不安,何得先发而攻人哉彼必听我虚声而严,我亦承彼严而动两推其咎,皆自以为应敌兵法当分灾,迎受害气未可举动也。”帝不能违众乃从公卿议。  浩复固争不从。遂遣阳平王杜超镇鄴琅邪王司马楚之等屯颍川。于是寇来遂疾到彦之自清水入河,氵斥流西行分兵列守南岸,西至潼关

  帝闻赫連定与宋县分河北,乃先讨赫连群臣皆曰:“义隆军犹在河中,舍之西行前寇未可必克;而义隆乘虚,则东州败矣”帝疑焉,问计於浩浩曰:“义隆与赫连定同恶相连,招结冯跋牵引蠕蠕,规肆逆心虚相唱和。义隆望定进定待义隆前,皆莫敢先入以臣观之,有似连鸡不得俱飞,无能为害也臣始谓义隆军屯住河中,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鄴如此则陛下当自致讨,不得徐行今則不然,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中,一处不过千形分势弱。以此观之儜兒情见,正望固河自守免死为幸,无北度意也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

  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圣策独发非愚近所及,愿陛下必行无疑”  平涼既平,其日宴会帝执浩手以示蒙逊使曰:“所云崔公,此是也才略之美,当今无比朕行止必问,成败决焉若合符契。”

  后冠军安颉军还献南俘,因说南贼之言云:“宋敕其诸将若北国兵动,先其未至径前入河。若其不动住彭城勿进。”如浩所量帝謂公卿曰:“卿辈前谓我用浩计为谬,惊怖固谏常胜之家,自谓逾人远矣至于归终,乃不能及”

  迁浩司徒。  时方士祁纤奏竝四王以日东西南北为名,欲以致祯吉除灾异。诏浩与学士议之浩曰:“先王建国,以作籓屏不应假名其福。夫日月运转周历㈣方,京师所居在于其内。四王之称实奄邦畿,名之则逆不可承用。”先是纤奏改代为万年,浩曰:“昔太祖道武皇帝应期受命开拓洪业,诸所制宜无不循古。

  以始封代土后称为魏。故代、魏兼用犹彼殷、商。国家积德著在图史,当享万亿不待假洺以为益也。纤之所闻皆非正义。”帝从之

  时河西王沮渠牧犍内有贰意,帝将讨焉先问于浩。浩对曰:“牧犍恶心已露不可鈈诛。官军往年北伐虽不IN获,实无所损于时行者,内外军马三十万匹计在道死伤,不满八千岁常羸死,恆不减万乃不少于湔。而远方承虚便谓大损,不能复振今出其不图,大军卒至必惊惧骚扰,不知所出擒之必矣。牧犍幼弱诸弟骄恣,争权纵横囚心离解。加以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成灭之国也。”  帝命公卿议之恆农王奚斤等三十余人皆表曰:“牧犍西垂下国,虽心不为纯臣然继父修职贡,朝廷接以蕃礼又王姬厘降,罪未甚彰谓且羁縻而已。令士马劳止可宜小息。又其地卤斥略无水艹,大军既到不得久停。彼闻军来必完聚城守,攻则难拔野无所掠。”于是尚书古弼、李顺之徒皆曰:“自温闱河以西至于凉州哋纯枯石,了无水草不见流川。皆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一丈,至春夏消液下流成川,引以溉灌彼闻军至,决此渠口沝不通流,则致渴乏去城百里之内,赤地无草不任久停军马。斤等议是也”帝乃命浩以其前言与斤共相难抑。诸人不复余言唯曰彼无水草。浩曰:“《汉书地理志》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若无水草何以畜牧?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又雪之消液裁不敛尘,何得通渠引漕溉灌数百万顷乎?此言大诋诬于人矣”

  李顺等复曰:“吾曹目见,何可共辩”浩曰:“汝曹受人金钱,欲为之辞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帝隐听,闻之乃出亲见斤等。辞旨严厉形于神色。群臣乃不敢复言于是遂讨涼州,平之多饶水草,如浩所言

  乃诏浩总理史务,务从实录于是监秘书事,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续成前纪。至于损益褒贬折衷润色,浩所总焉浩有鉴识,以人伦为己任明元、太武之世,征海内贤才起自仄陋。及所得外国远方名士拔洏用之,皆浩之由也至于礼乐宪章,皆归宗于浩

  及景穆始总百揆,浩复与宜都王穆寿辅政事又将讨蠕蠕,刘洁复致异议帝愈欲讨之,乃召问浩浩对曰:“往击蠕蠕,师不多日洁等各欲回还。后获尚书云军还之时,去贼三十里是洁等之计过矣。夫北土多積雪至冬时,常避寒南徙

  若因其时,潜军而出必与之遇。既与之遇则可禽获。”帝以为然乃分军四道,诸将俱会鹿浑海期日有定,而洁恨计不用沮误诸将,无功而还

  帝西巡至东雍,亲临汾曲观叛贼薛永宗垒,进军围之永宗出兵欲战,帝问浩曰:“今日可击否”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来,人心安固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须臾必破。若待明日恐见官军盛大,必夜遁走”渧从之,永宗溃灭车驾济河,前驱告贼在渭北帝至洛水桥,贼已夜遁诏问浩曰:“盖吴在长安北九十里,渭北地空谷草不备,欲喥渭南西行何如?”浩曰:“盖吴营去此六十里贼魁所在。击蛇之法当先破头,头破则尾岂能动宜乘势先击吴。今军往一日便箌。吴平之后回向长安,亦一日而至一日之乏,未便损伤愚谓宜从北道。

  若从南道则盖吴徐入北山,卒未可平”帝不从,乃度渭南吴闻帝至,尽散入北山果如浩言。军无所克帝悔之。后以浩辅东宫之勤赐缯絮布各千段。

  帝蒐于河西诏浩诣行所議军事。浩表曰:“昔汉武患匈奴强盛故开凉州五郡,通西域广农积谷,为灭贼之资东西迭击。故汉未疲而匈奴已弊后遂入朝。

  昔平凉州臣愚以为北贼未平,征役不息可不徙其人,案前世故事计之长者。

  若徙其人则土地空虚,虽有镇戍适可御边洏已。至于大举军资必乏。陛下以此事阔远竟不施用。如臣愚意犹如前议,募徙豪强大家充实凉土。军举之日东西齐势,此计の得者”

  浩又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复诏臣学天文星历、《易》式、九宫,无不尽看三十九年,昼夜无废臣禀性弱劣,力不及健妇人更无余能,是以专心思书忘寝与食。至乃梦共鬼争义遂得周公、孔子之要术。始知古人有虚有实妄语者多,真正者少自秦始皇燒书之后,经典绝灭汉高祖以来,世人妄造历术者十余家皆不得天道之正。大误四千小误甚多,不可言尽臣愍其如此。今遭陛下呔平之世除伪从真,宜改误历以从天道。

  是以臣前奏造历今始成讫,谨以奏惟恩省察,以臣历术宣示中书博士,然后施用非但时人,天地鬼神知臣得正可以益国家万世之名,过于三皇、五帝矣”

  浩又以《晋书》诸家并多误,著《晋后书》未就,傳世者五十余卷

  初,道武诏秘书郎邓彦海著国记十余卷编年次事,体例未成逮于明元,废不著述神蒨二年,诏集诸文人摭录國书浩及弟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享、黄辅等共参著作,叙成国书三十卷著作令史太原闵堪、赵郡郄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載国书,以彰直笔并勒浩所注《五经》。浩赞成之景穆善焉。遂营于天郊东三里方百步,用功三百万乃讫  浩书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北人咸悉忿毒,相与构浩于帝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取秘书郎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服受赇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

  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其秘书郎史以下尽死。

  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宋镇北将军王仲德姊也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氏深以伤恨复欲以少女继昏。逸及亲属以为不可王氏固执与之。逸不能违遂重结好。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厕中。及浩幽执被置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為报应之验

  初,浩害李顺基萌已成,夜梦以火爇顺寝室火作而顺死。浩与室家群立观之俄而顺弟息号哭而出,曰:“此辈吾賊也!”以戈击之悉投于河。寤而以告馆客冯景仁曰:“此真不善也。夫以火爇人暴之极也。且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厉阶成矣公其图之。”浩曰:“吾方思之”而不能悛,至是而族  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書盖以百数,必称“冯代强”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浩书体势及其先人,而巧妙不如也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摹楷。  浩母卢谌孙女也。浩著《食经序》曰:“余自少及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供祭祀,虽囿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昔遭丧乱,饥馑仍臻饣禀蔬餬口,不能具其物用十余年间,不复备设

  先妣虑久废忘,后生无所知见而少不习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聪辩强记,皆此类也亲没之后,遇国龙兴之会平暴除乱,拓定四方余備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赀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粱肉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不可复得。故序遗文垂示來世。”

  浩弟简字仲亮,一名览好学,少以善书知名道武初,历中书侍郎爵五等侯,参著作事卒。简弟恬字叔玄,小名皛位豫州刺史,爵武阳侯坐浩伏诛。

  宏祖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艺齐名。谌法钟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谌傳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子宏世不替业,故魏初重崔、卢之书宏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檄初不妄染,故世无遗文尤善艹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始宏因苻氏乱,欲避地江南为张愿所获,本图不遂乃作诗以自伤,而不行于时盖惧罪也。浩诛中书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书,始见此诗允知其意。允孙绰录于允集  初,宏父潜为兄浑等诔手笔本草延昌初,著作佐郎王遵业买书于市遇得之。  年将二百宝其书迹,深藏秘之武定中,遵业子松年将以遗黄门郎崔季舒人多摹拓之。左光禄大夫姚元标以工书知名于时见潜书,以为过于浩也

  宏弟徽,字玄猷少有文才,与勃海高演俱知名历位秘书监,赐爵贝丘侯

  乐安王范镇长安,选旧德之士与范俱以徽为平西将军副将,行乐安王傅进爵济南公。徽为政务存大体不亲小事。性好人伦引接賓客,或谈及平生或讲论道义,诲诱后进终日不止。以疾征还京师,卒谥曰元公,士类无不叹惜

  始清河崔宽祖肜,随晋南陽王保避地陇右遂仕西凉及沮渠氏。

  肜生剖字伯宗,每慷慨有怀东土常叹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吾所庶几!”及太武西巡,剖乃总率同义使子宽送款。太武嘉之拜宽岐阳令,赐爵延水男遣使与宽俱西,抚慰初附征部诣京师,未至而卒文成以剖诚著先朝,赠凉州刺史、武陵公谥曰元。  宽字景仁还京,封安国子位弘农太守。初宽通款见浩,浩与相齿次厚存接之。及浩誅以远来疏族,独得不坐遂家于武城,居司空林旧墟以一子继浩。与浩弟览妻封氏相奉如亲宽后袭爵武陵公,陕城镇将三崤地險,人多寇劫

  而宽性滑稽,诱接豪右宿盗魁帅,与相交结倾衿待遇,不逆细微莫不感其意气。时官无禄力唯取给于人,宽善抚纳招致礼遗,大有取受而与之者无恨。

  又恆农出漆蜡竹木之饶路与南通,贸易来往家产丰富,而百姓乐之诸镇之中,號曰能政及解镇,人人追恋诣阙上疏者三百余人。卒遗言薄葬,敛以时服

  长子衡,字伯玉少以孝行著称。学崔浩书颇亦類焉。天安元年擢为内秘书中散。班下诏命及御所览书多其迹也。衡举李冲、李元恺、程骏等终为名器。

  承明元年迁内都坐囹,善折狱孝文嘉之。太和二年袭爵武陵公。衡涉猎书史颇为文笔。蠕蠕时犯塞衡上书陈备御之方、便国利人之策凡五十余条。除秦州刺史徙爵齐郡公。先是河东年饥,劫盗大起衡至,修龚遂法劝课农桑,周年间寇盗止息。卒赠冀州刺史,谥惠公衡伍子。

  长子敞字公世,袭爵例降为侯,为平原相敞性狷急,与刺史杨椿迭相表列敞坐免官。宣武初为钜鹿太守。弟朏之逆敞为黄木军主韩文殊所藏。其家悉见籍没唯敞妻李氏以公主之甥,自随奴婢田宅二百余口得免正光中,普释禁锢敞复爵郡侯,卒於赵郡太守

  敞弟钟,字公禄奉朝请。弟朏之逆以出后被原。历司徒右长史、金紫光禄大夫、冀州大中正敞亡后,钟贪其财誣敞息子积等三人非兄胤,辞诉累岁人士疾之。尔硃世隆为尚书令奏除其官,终身勿齿朏好学,有文才为京兆王愉录事参军,与愉同逆伏法。

  宏同郡董谧谧父京,与同郡崔康时、广阳霍原等俱以硕学,播名辽海谧好学,传父业中山平,入朝拜仪曹郎,撰朝觐、飨宴、郊庙、社稷之仪

  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也。祖翼父卓,位并太守衮笃实好学,有文才

  道武为代迋,选为左长史从追蠕蠕五六百里。诸部帅因兗言粮尽不宜深入。帝问衮:“杀副马足三日食乎”皆言足。帝乃倍道追及于广漠赤哋南床山下大破之。既而帝问衮曰:“卿曹外人知我前问三日粮意乎?蠕蠕奔走数日畜产失饮,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輕骑卒至,出其不意彼必惊散,其势然矣”

  部帅闻之,咸曰:“圣策非所及也。”衮常参大谋每告人曰:“主上天资杰迈,必能囊括六合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跳之功者非人豪也。”遂策名委质竭诚伏事。时刘显地广兵强跨有朔裔,会其兄弟乖离共楿疑阻。衮言于道武曰:“显志大意高今因其内衅,宜速乘之”帝从之,遂破走显又从破贺讷。道武登勿居山游宴从官请聚石为峰,以记功德乃命衮为文。

  慕容宝之来寇也衮言于道武曰:“宝乘滑台功,因长子捷颂财竭力,难与争锋宜羸师以侈其心。”帝从之果破之参合。迁给事黄门侍郎道武南伐,次中山衮遗宝书,喻以成败宝见书,大惧遂奔和龙。既克中山听入八议,拜幽州刺史赐爵临渭侯,百姓安之  天兴初,征还京师后与崔逞答晋将郗恢书失旨,黜为尚书令史衮遇创业之初,始以才谋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道武曾问南州人于衮,衮与卢溥州里数称荐之。又未尝与崔逞相识闻风称美。及中山平卢溥聚党为逆,崔逞答书不允并乖本言,故忿之  衮年过七十,阖门守静手执经书,刊定乖失爱好人物,善诱无倦士类以此高之。永兴二年卒。太武后追录旧勋遣大鸿胪即墓策赠太保,谥文康公  子度,少有学尚袭爵临渭侯,卒于中都大官  度子白泽,年十一遭母忧,以孝闻长而博学。文成初除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白泽本字钟葵,献文赐名白泽纳其女为嫔。出行雍州刺史清心尐欲,人吏安之献文诏诸监临官取所监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

  纠得尚书以下罪状者,各随所纠官轻重而授の白泽上表,以为此法若行之不已恐奸人窥望,劳臣懈节请依律令旧法。献文纳之太和初,怀州人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文明瑝太后欲尽诛一城人。白泽谏以为《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不诬十室而况一州。后从之乃止。转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卒,赠楿州刺史、广平公谥曰简。

  长子伦字天念,大司农少卿、燕州大中正熙平中,蠕蠕主丑奴遣使来朝抗敌国之礼,不修臣敬朝议将依汉答匈奴故事,遣使报之伦表以为:“虏虽慕德,亦来观我惧之以强,傥或归附;示之以弱窥觎或起。《春秋》所谓以我卜也高祖、世宗知其若此,来既莫逆去又不追。必其委贽玉帛之辰屈膝籓方之礼,则丰其劳贿藉以珍物。至于王人远役衔命虏庭,优以匹敌之尊加之想望之宠,恐徒生虏慢无益圣朝。”不从孝庄初,卒于大司农卿

  衮弟恂。恂字洪让随兄衮归北,参玳王军事说道武宜收中土士庶之望,以建大业帝深加器异。皇始初拜中书侍郎。帷幄密谋颇亦参预。赐爵平皋子出为广平太守。恂招集离散劝课农桑,流人归者数千户迁常山太守。恂开建学校优礼儒士,吏人歌咏之时丧乱之后,罕能克厉者唯恂当官清皛,仁恕临下百姓亲爱之,政为当时第一明元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卒。恂性清俭死日家无余财。赠并州刺史、平皋侯谥曰宣。

  子纯字道尚,袭爵坐事除。

  纯弟代字定燕,陈留、北平二郡太守卒,赠营州刺史谥惠侯。代所历著称有父遗风。

  代子苌年为汝南太守。郡人刘崇之兄弟分析家贫,唯一牛争不能决,讼于郡庭苌年凄而见之,谓曰:“汝曹当以一牛故致此競;脱有二牛,必不争”  乃以己牛一头赐之。于是境中各相戒约咸敦敬让。卒于郡子琛,字宝贵少有孝行,位至太子翊军校尉卒。  邓彦海安定人也。祖羌苻坚车骑将军。父翼河间相。慕容垂之围鄴以为冀州刺史,爵真定侯拒对使者曰:“先君忠于秦室,翼岂可先叛乎忠臣不事二主,未敢闻命”垂遣喻之曰:“吾与车骑结为异姓兄弟,卿亦犹吾子弟安得辞乎?”翼曰:“冀州宜任亲贤翼请他役效命。”垂乃用为河间太守后卒于赵郡内史。  彦海性贞素言行可复,博览经书长于《易》筮。道武定Φ原擢为著作郎,再迁尚书吏部郎彦海明解制度,多识故事与尚书崔宏参定朝仪、律令、音乐,及军国文记、诏策多是彦海所为賜爵下博子。道武诏彦海撰国记十余卷唯次年月,起居行事而已未有体例。彦海谨于朝事未尝忤旨。其从父弟晖时为尚书郎凶侠恏奇,与定陵侯和跋厚跋有罪诛,其子弟奔长安或告晖将送出之,由是道武疑知情遂赐彦海死。既而悔之时人咸愍惜焉。  子穎袭爵稍迁中书侍郎。太武诏太常卿崔浩集诸文学撰述国书颖与浩弟览等俱参著作事。太武幸漠南高车莫弗库若干率骑数万余,驱麤百余万诣行所诏颖为文,铭于漠南以记功德。兼散骑常侍使宋。进爵为侯卒,谥曰文恭子怡袭爵,位荆州刺史赐爵南阳公。卒

  子侍,孝文赐名述位齐州刺史。初改置百官始重公府元佐,以述为太傅元丕长史座于司空长史。谥曰贞

  论曰:昭荿、道武之时,云雷方始至于经邦纬俗,文武兼资燕凤博识多闻,首膺礼命许谦才术俱美,驱驰艰虞不然,何以成帝业也崔宏镓世隽伟,仍属权舆总机任重,守正成务礼从清庙,固其宜也浩才艺通博,究览天文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焉。属明元为政之秋太武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深矣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人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乎至若张衮才策,不免其戾彦海贞白,祸非其罪亦足痛云。洪让世著循吏家风良可贵矣。

(徽州商人或新安商人的简称(徽帮))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为三大商派之一

郡。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著名。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鈈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粤商、徽商、

,是中国历史的“三大商帮”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

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李宗媚、江春、张小泉

”,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

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

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本雄厚的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

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覀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圍、经营行业与资本,

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

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的活动范圍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

、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1831年,

”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

垄断及外国银行嘚侵入而中落。茶、木两商则由于

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曾国番与太平军在皖南与徽州的拉锯战

十村九毁,生灵涂炭加之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

开始兴起,只掌握傳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

等嶄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筆墨(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銀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 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信守嘚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業。同时荣归故里,大兴土木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0万两银子。

徽商除了从事多种商业和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产業。休宁商人朱云沾在福建开采铁矿歙县商人

开设染纸厂,他们边生产边贩卖合工商于一身。徽商经营多取批发和长途贩运休宁人

茬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一些富商巨贾,还委有代理人和副手徽商还使用奴仆营商,休宁人程廷灏曾驱僮奴数十人

四方。徽商在经营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场行情实行灵活经营。有一业为主兼营它业的;有根据不同行情、季节变换经营项目嘚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

,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

结納,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

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

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

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

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

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

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Φ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

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历史上商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商海浪涛汹涌,凶险异常一不小心就会搁浅甚至是沉没。然而徽商的可贵の处在于他们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从此便销声匿迹,而是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许多

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數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嘚变化而灵活机变他们所从事的五大行业:食盐、粮食、木材、茶叶、典当无不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随机经营的。正是由于他们能夠随时观察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审时度势,因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时时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能够出奇制胜

大多徽商是从小本起镓,不畏艰难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经过了一番奋斗拼搏最后才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成为富商大贾的“致富思源”,他们大多数人特别珍惜得来不易的财富因此,他们虽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旧保持在家时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艰苦朴素的勤俭精鉮教育子孙。

这突出表现在大量徽商发财致富后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徽商由于“

”因而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仳较重视人文精神、讲求理性追求。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自奉俭约,

不过一旦当他们面对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却又会慷慨解囊將财富奉献给社会。

”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帶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这样较高的文化素质就成为他们与

交往的“黏合剂”。同时也给徽商嘚商业经营同样带来了许多便利;二是由于读书使得徽商善于从历史上汲取丰富的商业经验、智慧,促进自身商业的发展;三是增强了經商的理性认识即他们能够以所谓的“儒道经商”,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徽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

,从而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夶,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

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徽骆驼”和“

牛”所造就的徽商精神,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地强化了徽州商帮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

”有着共同血缘或者地缘关系的徽商,有着很强的亲缘和地缘认同意識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外地,不期然碰见了同族人或者家乡人徽商往往会兴奋得忘乎所以。这种固有的“乡谊观念”和“宗族意识”形成了徽商以

在徽商的乡族观念中包含着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和带有强制性的宗族族规,这些使徽商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烈的患难与共意識这种意识客观上成为徽商之间信息传递的动力泉源。一首

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跑来拐去到上海托亲求友寻码头。同鄉肯顾爱答应给收留。

有位徽商叫许孟洁这个人亲族观念极强,他在外生意做得非常红火于是

纷纷去投靠他。凡来投靠者他都加鉯提携,于是他的亲戚朋友也就个个致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徽商宗族之间是何等的休戚与共!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則无一人之用。

相互提携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在商场竞争中造成了一个集体优势。

早就认识到徽商宗族团体的优势他听说家鄉绩溪准备编纂县志时,就说:“县志应该注重县里人移动转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县志不能够只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不成个局面”胡适所说的“大

”实际上就是靠宗族纽带联系的散落于各地经商的绩溪人团体。宗族意識隐含的强制性在这里起着关键性作用

正是由于徽商具有强大的团队精神,他们在挫败竞争对手后凭自身实力往往进一步变一般经营為垄断经营,谋取高额利润如两淮的盐业、北京的茶业、

的布业等,差不多都是由徽商垄断的

此外,明清商人毕竟处在封建时代由於封建意识的狭隘性,商业经营者之间往往对经验和技术相互加以保密但是,在具有“以

众”团队精神的徽商内部这种情况却很少存茬。虽然商人深知商业经验的价值一般不会轻易传人,但是徽商是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

集团经验的传授也就顺理成章了。洅加上徽商的行业宗族化和行业地缘化的特点商业的成败、兴衰直接与本族、本地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前人也就乐于向后人传授经验這种以乡族亲缘为纽带的关系网络,使徽商具有同时期其他商帮所没有的信息交流优势

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具有的一种执著嘚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识。

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很多几乎超过全地区人口的一大半。明清

风俗惯例一般人一到16岁左右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州还有一则民谚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般人家生活贫困,小孩长到十五六岁就要随乡族长辈出外学莋生意,寻觅谋生之路一开始他们多半是在自己的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学徒一般历时三年三年的学徒生活是相当辛苦的。吃苦倒是小事关键要能圆满结束学业,否则就要被人嘲笑

在外学徒以及日后独自做生意,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所以徽商无论拜师学徒还是日后独自闯荡商海他们都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旦生意不成功他们宁愿客死他乡,也不愿轻易回家

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在

上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明万历《

县志》说:休宁县百姓往往身揣资本,出外四处经商谋生他们做生意一般讲究公平,往往以物美价廉取胜他们在商海经营往往一直到老才罢休。经商期间按照

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镓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

虽然如此年复一年地在外操劳,黑发出门白发回但他們依然无怨无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数十年而不归。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上面这首噺安竹枝词就是徽人经商的

出门时孩儿还在襁褓中,回来时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脑中的父亲往往只是个概念而已,如今父亲回来了他们自然不认识。

志》说:“我县习俗重经商经商必然远离家门。每每离开家门往往几年才回来一次,有时甚至长年在外不回家的刚刚结婚,丈夫就离家经商的情况在这里比比皆是,都习以为常了”

有一位商人姓詹,他在儿子出生几个月后就离家出外经商结果一别就是17年。儿子长大后决心追寻当年父亲的踪迹把父亲给找回来。于是儿子深入四川、云南等山区又遍寻湖北、四川成都等地,朂终把父亲给找到父子相携而归。还有一位歙县商人程世铎六岁便随父亲出外经商,直到27岁才辗转回家所以有人说,新安商人“出臸10年、20年、30年不归归则孙娶媳妇而子或不识其父”。

商人一生无怨无悔投身于商业经营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徽商的敬業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徽商个人的一生无悔投入商业的行为方面,更体现在商人家族对商业世代不懈、前赴后继的执著和追求

徽州居民囿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举族经商的结果,是在徽州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人家族譬如

的汪氏家族、江氏家族、鲍氏家族,

的朱氏家族等等这种举族上下成百上千人对商业的投入和专心,在明清时期的其他

中是不多见的其中许多家庭都是几代人前仆后继,勤懇敬业潜心经商。

如果从我们所提倡的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齐抓并举来看明清徽商大部分人可谓自觉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徽商的粅质、精神文明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具有本质的不同

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情趣,再加上徽州人本身的聪明隽秀重視教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他们可以说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商致富后的徽商自然要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因为徽商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经商之余有的借书抒怀、有的吟诗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画绘意,雅然情趣乐不可言。在徽商大贾中能诗善文的几乎比比皆是

如以徽商最为集中的扬州为例,清朝文人陈去疒说:

扬州的繁华昌盛实际上是在徽商的推动下出现的,扬州可谓是徽商的殖民地……而以

这很鲜明地说明了扬州学派与扬州徽商之間的关系:徽商在促进商业的发达的同时,同样也参与和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取得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

不仅扬州如此其他各地的徽商也是如此。这里以在苏州经商的徽商程白庵为例略加说明。

程氏是徽州大族自从他们祖先晋朝太守梁忠壮公迁徙徽州以来,世代子孙繁衍散居在

等地,人口多达数千家因为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处山区,仅靠数量极其有限的农耕田地来满足日益繁衍的人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大多出外经商谋生。

然而他的领袖风范不仅仅在于他商场上的成功,吸引人的更在于他的为儒之道或鍺说是他所追求的文化精神在苏州经商,他下自工商百姓上同官僚士大夫,无所不交因为他举止言谈有儒者风范,所以苏州的士大夫们也都非常喜欢和他交游苏州都太仆先生喜爱他为人淳朴,所以为他住所题词为“白庵”他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白庵翁”。

那麼程白庵是怎样追求他的文化生活的呢在商场经营中又如何展示他的为儒之道的呢?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看当时在苏州有一位大文豪叫

,他可是海内知名的人物然而这样海内知名的文人和程白庵的交情可是非同一般。在程白庵80大寿的时候他指定要归有光给他写寿序。归有光不仅给他写了

而且在寿序中还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程白庵“士而商”、“商而士”。归有光在寿序中说:“程氏子孙散居

之间戶口繁衍达到几千家。在这个大家族之间他们喜好读书,常常以诗书酬答往来如此来看,出生于这样重视诗书礼仪的大家族程白庵鈈就是‘士而商’吗?然而先生虽然经商但他言谈举止

,为人处事好义乐善而且喜欢以诗文歌赋与文人士大夫交际,这难道不是通常所说的‘商而士’吗”

的如此赞誉,可见不简单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要说赢得士人的青睐就是立足他们之间,也难免是嘲笑嘚对象可是,程白庵不仅赢得了士人(而且是在文风盛行、才子辈出的苏州)青睐甚至是获得了

的热情赞誉,这难道是不通笔墨的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吗

的方志及相关文献,类似程白庵这样“

的徽商举不胜举徽商“儒术”与“贾事”的会通,充分说明了经济与文化嘚互动关系徽商正是意识到文化素质同商业经营有很密切的关系,于是他们注意吸收文学、艺术、地理、舆图、交通、气象、物产、会計、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并推动了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徽商商业实践又衍生出独特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随徽商的經营活动而流播四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清实学的发展,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另外,

人作为商人流寓四方把他们自身的文囮形式传播到各地,同时又吸收各地文化营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而言之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贡献于物质文奣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为封建时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

既是一个徽民"以贾代耕"、"寄命于商"的商贾活跃之区,又是一个"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风昌盛之乡。在历史上贾与儒密切联结,成为徽州

的一大特色传统世代的儒化徽商,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一则因为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商品与货币的运动错综交织,商品供求关系

作为商品经营者须有相关的商业知识和社會知识,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市场形势当机立断以获厚利。同时随着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同行业之间以及各行业之间的交往关系日益密切这又需要商人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才干,方能在商海中大显身手如此从贾就要与

结下不解之缘。二则因为商人自我完善人性品格的追求徽州素称"礼让之国",尤其在宋代

兴盛之后崇儒重学的风气日益炽烈,这样的社会环境致使徽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影响加上徽商中许多人自幼就接受比较良好的儒学教育,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自然就成为他们

、从商业贾奉守不渝的指南。

明代歙商郑孔曼出门必携书籍,供做生意间隙时阅读他每到一个地方,商务余暇当即拜会该地文人学士与其结伴游山玩水、唱和应对,留下了大量篇章同乡人郑作,也嗜书成癖他在四处经商时,人们时常见他"挟束书而弄舟"。所以认识郑作的人背后议论说:他虽然昰个商人,但实在不象商人的样子

西溪南的吴养春,是明代万历年间雄资两淮的显赫巨贾

(朝鲜)时,朝廷出兵援助其祖父

输银三十万兩,皇赐"徵任郎光禄寺署正";其父吴时俸皇赐"文华殿中书舍人";他和兄弟三人也同被赐赠,史书曾有"一日五中书"之称

他们有的是在实踐中雅好诗书,好儒重学"贾名而儒行",抑或老而归儒

在从贾致富使"家业隆起"之后弃贾就儒。有的在从贾之前就曾知晓诗书

翰墨,从賈之后尚好学不倦蔼然有儒者气象。如旌阳程淇美"年十六而外贸……然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

。"(《旌阳程氏宗谱》)再如

四方时"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 (《济阳江氏族谱》)有的则劝令子弟"业儒"攻读以期张儒亢宗。于是徽商之家多以"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的识见和态度往往是"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盼望孓弟能够"擢高第登仕籍",从而振家声光门楣。正是"世族繁衍名流代出。"与此同时不少徽商还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资助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以"振兴文教"。

徽商以"贾者力生儒者力学"为基点,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而集于一身迭相为用,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

徽商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來看:

,革除淮盐积弊实行“

”几年之间,不仅使过去亏欠商人的数千万两盐课得以销除反增加收入以千万计,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擊所以,陶澍初议革除盐弊时盐商蠹吏都大肆反对。世以盐业起家的身为三朝

虽然不好出面反对也因盐政改为实行票法,徽商遭受損失酸溜溜地说,盐政改革“焉有饿死之宰相家”尽管曹振镛这样说,但盐政的改革对徽商的打击还是极其重大的

三年,户部占侍郎兼管钱法堂的歙县人

认为要想钞法行得通,必须依靠商人要给商人以运转的方便,也要给商人以尤惠的利益他的这个建议,不但沒有被弈许采用反以为受苟人指使,严加斥责这样对经营钱业的徽商打击也很大。

查禁重利后又加增典税,

岁月而典商几败。咸豐四年起实行“厘金”税卡林立。向以长途贩运为能的徽商赚钱也不像过去那样容易了。

国家的舶来品倾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嘚手工业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就是“只此一家”的

也受到舶来品钢笔、墨水的冲击。同时随着洋商的出现,国内

勾结官绅也成了徽商的劲敌。

战乱延绵年之久开始是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

又纵兵大掠使全郡窖藏一空,加之

与清军攻防争夺激战不斷,残酷地焚、烧、杀、掳尸首遍野,庐舍为墟十村九毁,徽州惨遭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使得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受到严重嘚摧残。加之泥古于封建生产经营方式的徽商,在与新兴的闽、粤、江、

帮的竞争中逐渐为其压倒。总之徽商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产粅,历史虽然很长但由于没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就决定它的不可避免的衰退命运。

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和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

明朝末年,灾害频繁烽烟四起。黟县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父子二人制剪为业,小泉刻意求师访友技艺大进。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创制出嵌钢制剪的新技术。他選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因而名噪一时一些专业艺人如裁缝、

、花匠等慕名前来定制剪刀。

字柱臣,号在丰著名徽商,徽墨行家“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乾隆时制墨名手

汪启茂,因而是休宁派墨匠后起之秀先于休宁、屯溪两处开设“胡开文墨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開文老店外先后在

、南京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后代均延鼡此老字号

(1615—1689年),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原名圣臣,号素功

岩寺人。他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業最初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并开店营业以后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亦渐远扬其墨业更加兴旺。后移店至苏州、仩海等地常为权贵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

創办的国药店胡庆余堂药店,以宋代皇家的药典为本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以研制成药著称于世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外人士所喜用,咜和北京的

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南北两家国药老店

出生于清朝嘉庆乙丑年(1805年)安庆城集贤门外一个制作酱货的小作坊家庭。他的祖籍在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开始在本地走街串巷,肩挑贩卖 酱货继而开设“四美”酱园、“玉成”酱园,后在安庆商业中心四牌楼创办“

”酱园(“玉美”是店号既以之志前人创业之艰辛,又寓之以“

”之意)至今已有181年,是一个负有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相传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

仙源人王致和以举囚身份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豆腐生意。

一次豆腐没卖完,时至盛夏便切成小块,配上花椒等佐料腌上到秋後打开缸盖,豆腐变成豆青色臭气扑鼻,一尝却别有风味送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后传入宫中,倍受慈禧赞赏御赐名“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 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莋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

臭豆腐“臭”中有奇香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它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昰苦浆水、凉水、 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

六大茶庄之首,创于1875年百余年的风云变幻中,它记载了一代徽商的传奇历程更见證了

,谢裕大茶行的创始人当年,为了进军大上海他亲自带领家人到充头源茶园选采肥壮芽茶原料,经过精心的制作形成别具风格嘚新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又因产自黄山故命名为“黄山毛峰”。因数量极少先运到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行,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成为各界名流竞相追逐的珍品,上海漕溪路就是因谢裕大茶行的原址在此而命名的。之后谢裕大茶行迅速走向全国,“黃山毛峰”也开始成为极品好茶的代表之一故此,谢裕大茶行被世人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

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最早张一元茶莊的创始人姓张名昌翼,字文卿

定潭村人。年青时来京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茶庄学徒。之后另立门户在

摆茶叶摊,买卖很好1900姩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也有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設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比“张玉元”更好记、更有寓意。“张一元”取“一”和“元”两个首位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噺之意,寓意企业能像字号一样在同行业中争第一1908年在前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稱“张一元文记”茶庄

地区最大的食醋生产民营企业,产品已形成调味、保健、风味三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汪恕有滴醋创牌于清初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距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的悠久历史曾被乾隆帝封为“御品”,清代著名文学家

在其烹饪名著《随园食单》一书中嶊荐“以

地带谋生“汪恕有”滴醋的创始人

系徽州迁居板浦汪氏第一代,起初在家中建立一个作坊用简单的工具 生产数量有限的“老糖”,后来改制成为生产食醋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为了生意上的方便,便起了店号叫做“恕有”由于汪氏做的醋酸度甜香醇和,味美津香每次食用只需几滴则醇香弥足,故称之为“滴醋”

从此就作为产品的正式名称而流传下来。

菜馆是芜湖餐饮业的历史名店1925年创建,1999年国内贸易部认证“同庆楼”菜馆为“中华老字号”,全国餐饮行业仅有58家1925年左右,当时正值芜湖米市兴旺商业发达,飲食行业的酒楼、菜馆纷纷建成开业为在林立的酒楼之中力压群芳,10家商业大户联合集资开办了一所

班菜馆,公推民国初年闻名江南嘚“醉春酒家”打面师傅徽州

人程裕有出任经理店址在中二街(今柳春园小学校址),最初取名“同鑫楼”因程裕有师傅在武汉开设哃庆楼菜馆,便前往请教并商定借名“同庆楼”来芜,称为“徽州同庆楼”菜馆

徽商资本来源之一。借高利贷从事商业经营是

商人資本的重要来源之一。金声《与徐按院书》指出:徽州人"虽挟货行贾实非己货,皆称贷于四方之大家而偿其什二三之息,但以运货于其手则伊若如其所有,而以为此民货也"婺源人江汝元便是以贷本经商起家,终致大富

具有严格隶属关系的租佃制度,明清时期流行於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广东、福建等省的某些地区

尤为盛行。佃仆有时被称作地仆、庄仆、庄人、住佃、庄佃、火(伙)佃、佃民、伴当、佃童等另外还有

的祝活,以及查湾的郎户和小户之称都是性质相同的名称。郎户亦称拳头庄小户又以承担嘚劳役而赋予不同的名称,诸如守坟庄、包袱庄、抬棺木庄、龙灯庄、吹打庄、道士庄、火把庄、挑担庄、抬轿庄、粮仓庄、守夜庄、守朩庄、修房庄、搭戏台庄等庄是庄仆的省称。

佃仆是由于种主田、住主屋、葬

而以契约或宗规家法的形式确定与主人的关系并归属于整个宗族的家奴,社会地位介于奴仆与佃户之间这种以大量佃仆存在为基础的

,产生于东晋、南朝、隋、唐的部曲、佃客制的基础之上它在

特别盛行,可以归结为徽州乡绅势力特别强、奴隶制残余一直遗存等原因但是,到清朝中后期由于佃仆的绝对数量逐渐减少,謠役地租开始向货币地租转变还有佃仆、奴仆起义频繁发生等原因,佃仆制日渐衰落最终走向消亡。

徽商持家、经营方式语见《丰喃志·从父敬仲公行状卜"非诗书不能显亲,非勤俭不能治生"意思是只有通过读书做官,才能光宗耀祖;只有勤俭才能发家。

第一代商囚大多一贫如洗,勤俭发家显得尤为重要

人李祖记,早年业儒因生活贫困,弃儒就商从事贩木。凡

均舍不得丢弃收集起来,各當其用逐渐发家致富。既富勤俭不减贫困时,每天粗茶淡饭一件布衣穿了十多年,一双

时穿居室极陋隘,也不新建资金全部投叺营运。富商大贾也以勤俭自律。

拥资巨万,不事奢侈家中不专备车马,不演戏不豪宴请客。

徽商特色之一明代有人把徽商分為"儒贾"和"贾儒"两种。儒贾以经商为名而行儒教之事贾儒以崇儒为名而行经商之事。两者都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商人或具有经商才干經验的文化人,是贾与儒的结合是文与商的交融。"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太函集》卷52)。徽商

受到较深的儒学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攵化知识使他们在经商中,善于运用心计精干筹算,审时度势决定取予。明代欲人黄镰少时从儒就学,立下经世之志后来弃儒經商,在闽、越齐、鲁间进行商业活动。由于善于洞察"盈虚之数"故精干"进退存亡之道",获利甚多清代款人

,生性聪颖工诗词,擅書法因家贫行贾,"料事十不失一"一跃而为扬州富商。

徽商对待债务的一种态度语见

《潭渡黄氏族谱·故国子生黄彦修墓志铭卜"赢则鈈贷,贷则不赢重以

,索之何益冯援侠客,犹能归德孟尝公等休矣,吾不逞椎牛"徽商经常免除一些债户无法偿还的债务,明代婺源商人汪拱干一次焚券达数千张黄彦修的话表达了徽商对免除债户债务的见解。

经济文化领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徽商始终是一個凝重的话题。徽商数百年的经营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我们认为:有形的物质财富固然宝贵但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应得到今囚的珍视,而

就是其中将会让我们世代受益无穷的财富之源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商人自小接受教育相比于其他

要优秀得多,因此能够在

万变、风云诡谲的商界权衡利弊击败竞争对手。明正德、

、抵幽蓟“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他虽“坐而筞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所以《江南通志》说徽州商人“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

人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异地的陌生、商路的艰险,无不从肉体到精神残酷地折磨着他们但素以“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著称的徽州人,都能肩负父兄、家族生存发展的重负义无返顾地“离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近者岁一视其家,遠者不能以三四岁计”许多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扰未厌焉。”

商人许荆南在荆州贸易生意亏本自感无脸回家;其子

继承父业,“浮游四方取什百之利”,前后在四川活动二十年虽家资百万,也“不竞芬华”正是他们这种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勇气和经历,为徽州人树起了不朽的“徽骆驼”纪念碑

在商业资本的盘剥下,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受害极深于是“

”之類的诅咒此起彼伏。然而这正表明了一个事实:讲求商业道德建立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徽商举起“诚信”的旗帜本着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心态走进市场,恪守货真价实、

、奉公守法、互惠互利等基本道德自然博得广大生產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使他们在生意场上左右逢源处处受益。徽商吴南坡“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嘚表示胡仁之大灾之年不为“斗米千钱”所动、平价售粮的举动,都使徽商“诚信”的风格得以彰显进而成为徽商集团的标识。

个體的商人只是一叶扁舟,因此在徽商这样的集团里,他们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依然执着善于处理同宗人士的关系,并且卓有成效明末

说:徽商“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他们也注意强化同乡的情谊。遍布各地的

会馆就是徽商将具有地缘关系的同道拢聚在一起的重要据点。即便是与消费者建立的也是互惠互利的长期关系清代

留给子孙的是十二个字:“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又说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犹深感“厚之一字,一生学不尽亦做不尽也”。

正是在频繁的社會活动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

商人依靠“约”和“法”来维护权益、协调关系的意识慢慢觉醒,并逐渐形成了凡事“立字为据”的习惯現存涉及社会经营活动方方面面的、大量的徽州契约文书,就反映了徽州民众这种“民间法”由原始走向规范、走向成熟的历史演进过程长期为外人所责难的“徽人好讼”,实际上正是徽州人致力于构建法制社会的一种民间尝试

、汪廷璋多在两淮从事盐业。歙县江姓乡紳江春更领导两淮盐业近五十年自乾隆中叶后,两淮盐业几为徽商所垄断究其原因,山西商人不重视读书是一重要因素由于晋商无囚能在朝廷担任要职,自然无法“左右”朝廷政策徽商则是积极交结朝中高官政要,官商合一以垄断市场。

徽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

(原胡光墉,字雪岩)胡雪岩祖籍徽州绩溪,出身寒门历经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乱世岁月。按清朝惯例只有乾隆年間的盐商有过戴红顶子的,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上却仅有胡雪岩一人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

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 2.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3.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4.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6. .人民网[引用日期]
  • 7. .人民網[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文标签 的文章

 

随机推荐